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建筑培训课堂集锦9篇

时间:2023-06-19 16:29:41

建筑培训课堂

建筑培训课堂范文1

一、高职院校培训建筑工程技术人员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1.教学形式闭塞,不符合现代教育培训模式关于专业技能理论知识基本上都是从书本上和课堂上获得,而从已经出版的高职类专业的实训教材的内容来看,操作讲解类教材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其应用价值对于高职院校的在校生来说极为有限。学校缺乏和企业建立相互交流和合作的有效机制,甚至有些教师也搞不清楚该行业将来的发展状况,也很少请专家到学校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讲授,所以学生根本无法获取最新的专业技术知识。

2.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基地的缺乏成为广大高职院校的普遍现象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相关的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难度是十分困难的,建筑行业实训基地一般需要专业的配套的设施,需要有较高的资质。但是对高职院校校内企业来说,因为其资质低,申请成立较高资质的条件往往达不到。所以仅仅依靠教师,没有政府的扶持,建立一个稳定的专业技术校园生产型企业来经营和管理,是十分困难的。解决实训教学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课堂和实习基地一体化教学,让学生将教师课堂的教授和企业实训学到的知识进行联系和练习,其目的是使学习人员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能将理论应用到实践环节。但是由于建筑相关的企业不像工厂,很难一次性接受大批学生在一起进行实训,学校传统的方式是对学生进行分批次委派到各个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相关专业的参观或毕业生的实习,这种方式仍然无法保证教学实践要求的水平。

3.没有形成系统化的实训教育

传统意义上,我国高职院校实训教学分为两种类型:实地观摩学习和毕业生实习,然而现场参观往往是“走马观花”,根本学不到实质性的东西,建筑工程建设的周期一般较长,关键技术较为复杂,而实训实习一般安排2-3个月,学生仅能在施工中的一段时期内学到一小部分实践知识,没有形成系统化、连续化的实训教育。

二、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类人才培训的预期效果

我国建筑类行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相关企业对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类人才培训水平的要求的逐渐提升,越来越注重学生实务知识的学习和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实训。因此,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类人才的培训,应该遵循以下思路:将建筑行业作为立足点,面向整个市场和工作一线。同时还要实现以下预期效果:为建筑行业或监理公司培养在工作现场(建筑工地)可以进行具体施工作业管理的安全技术类员工、施工技术型员工或者材料管理员工等具有较强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的专业才人。用一句话概括:培养出既能深入建设、生产、管理一线,同时还具有丰富建筑工程管理和工地施工经验的应用型人才。

三、关于构建工程技术类紧缺型人才实效培训体系的流程

针对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实训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开始探索和构建新的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实效培训体系。实效培训体系的构建中重点实施了实际相关工程项目的技能管理培训,增加教学过程中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不仅可以使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掌握到系统的实践知识,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也为学生今后的专业课学习和毕业设计奠定了实践知识的基础。

1.构建实效培训体系遵循的思路

第一,设计实效培训的课时数量需要进行提升。改变原有的课时比例结构,按照新式的1∶1设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的课时比例;第二,依据“早实践,多实践,三年实践不断线”的指导思想进行课程设置改革(如建筑构造课程设计中将传统的学生设计方案转变为要求学生进行方案组合),由此改变原有的建筑结构课程设计、建筑构造课程设计和基础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和组织方式,使学生通过自己做图,培养其空间想象能力,锻炼学生对图纸内容表达的能力,为今后学生按照图纸进行施工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三,建筑构造课程设计和基础课程设计中,要重点强调学生对结构施工图的解读能力,培养学生依靠个人能力完成一套建筑结构施工图。

2.培训体系包含的内容

3.实效培训体系的具体实施和安排

实效培训体系的具体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限于版面不在此表述。

4.建立实效培训基地

实训基地的硬件、实训基地设计和组织的相关软件的水平决定了建筑工程技术实训的实施效果。校内实训基地的第一条件是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实验室能为学院提供广泛的原材料、成品、半成品和各种施工设备和工具,其目的是让学院了解相关材料的用途;第二是建立一个施工技术练习区,这个练习区在于模拟一个小型的施工现场,通过在模拟练习区的实践使得对施工的相关方法、管理内容和相关措施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并且对施工场地的环境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第三是将施工中的各个项目进行电脑演示,通过电脑演示能让学生更为生动形象的学习相关知识。

在建设校内模拟基地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这两个建设过程是同时进行并且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企业比起学校的优势在于为学生提供学校不具备的先进实验设备,使学生更为贴近生产一线,熟悉一线生产的相关知识、能力和技术,在巩固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最终实现产学研的“双赢”。

建筑培训课堂范文2

关键词: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建筑材料 精品课程建设

建筑材料是各项基本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在土建工程中,正确合理地使用建筑材料,不仅对于降低工程造价、提高工程经济效益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建筑物的安全性、适用性、美观性和耐久性有重要意义。《建筑材料》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后,对该课程在实训条件的改善、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持续不断的建设,使该课程具有创新特色,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进一步明确《建筑材料》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具有建筑材料的基本知识,掌握和了解常用建筑材料的性能和使用,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并具有环保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从事工程材料的质量检验能力及材料试验能力;工程技术及管理人员应具备职业道德、敬业精神。

课程目标要求学生正确、合理地选择和使用常用建筑材料;具有依据相应技术质量标准,对常用建筑材料进行检测、验收的能力;具有对新材料进行再学习的能力。

二、确定建设目标

1.实行以老带新的导师制方式培养青年教师,进一步优化队伍结构,青年教师每年到企业顶岗锻炼不少于1个月,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

2.校企合作,优选教材,创建课程特色。

3.具有不断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4.加强建筑材料实训室建设,创造良好的实训条件和先进的管理制度。

5.以工学结合作为教学改革的主要切入点,学校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开展技术服务培训工作。

三、主要成果及其推广价值

1.师资建设方面。在申请为院级精品课程后在学历学位、职称、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等方面不断取得提升,培养专业带头人2人和骨干教师2人。

2.校企合作,优选教材,创建课程特色。本课程优选高职高专规划教材,课程组与企业专家共同制定了《建筑材料理论教学大纲》、《建筑材料实训教学大纲》、《建筑材料实训室实训操作规程》、《建筑材料实训技能标准》、《建筑材料实训室仪器设备操作规程》等教学文件用于指导教学。

课程教学过程融“教、学、做”为一体,就教学场所而言,努力做到教室、实训室相结合。

转变传统的学生成绩考试方法,考核学生除笔试外,在部分课程中增加口试、答辩、现场测试、现场操作等多种考核形式,实现理论考试和实训操作考核相结合,着重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分析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发展。

3.具有不断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整个教学体系贯穿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专业特点和岗位需求,有侧重地采取适宜的教学形式,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学做结合的教学形式。

在教学活动中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设计中教师由场上的主演改变为场外的指导,主演改由学生担当,实践教学中让学生扮演施工员、监理员、材料员、质检员,教师只是启发和引导。整个教学过程从传统教学注重“教法”转为注重“学法”,注重让学生“学会学习”。

积极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工程图片、PPT、视频等方式将工程实体及施工过程展现出来,真正将材料操作工艺流程再现于课堂,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

4.加强了与企业的合作,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

5.促进了实训室建设,具有良好的实训条件。为满足建材实训的需要,学校系统加强了建材实训室建设,近年来学校投资建材实训设备总价值30余万元。示范项目的建设,进一步优化和扩充了设备,为本课程的进一步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硬件保障措施。

6.经过企业调研完善了实训室制度、实训室规程。

7.在企业指导下制定了实训指导书、实训技能标准。

8.通过多年来的课程建设,学生对教学质量评价好。

9.长期与市建设岗培中心、区劳动局合作,对学生及行业工人开展技能培训及岗位培训。

四、促进网络教学资源和硬件环境建设

高速的校园网络为本课程今后实现课程网络教学提供了师生交流平台。教师在学习和运用教育技术过程中营造交互的学习氛围和开放的学习环境,有效扩展教学空间,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建筑培训课堂范文3

(一)建筑设计入门课程建设的性质

建筑设计入门课程是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为适应高职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培养特点与教学特色,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及教学方法均以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并重,以岗位实践技能培养为重点。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建筑设计基本知识的基础之上,初步了解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基本掌握建筑设计的方法与步骤,掌握简单的表达技巧,并具备一定的建筑方案设计、鉴赏、评价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为建筑设计原理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提升后续课程的教学效果,为学生今后的实习与就业提前作准备。

(二)建筑设计入门课程建设的目标

1.总体目标建筑设计入门课程建设旨在积极探索适宜中国三年制高职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希望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建立起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一、二年级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与过渡,提升后续专业课程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这也是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

2.知识目标课程建设的知识目标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相关知识与行业规范,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主要过程与表达技巧。具体而言,要求学生对建筑作品及空间具备一定的鉴赏与评价能力;了解中国现行建筑工程设计的各个阶段;了解建筑方案创作的完整过程;初步掌握建筑方案设计的方法、步骤及需要表达的内容和深度;具备独立完成功能相对简单的小建筑方案的设计。

3.能力目标课程教学也提出了明确的能力培养目标,即密切结合高职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建筑师助手的岗位需求及目标定位,着重培养学生快速识图与正确制图、建筑方案设计、建筑模型制作以及运用相关设计软件的能力。同时,为了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与综合素养,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改进与优化,通过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优秀的人际交流与沟通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与爱岗敬业精神。

二、课程建设的策略

建筑设计入门课程建设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基础之上将“因材施教、因岗施教”作为课程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重点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整合与优化。其一,进行了课程教学理念的创新,在强调实践技能培养的同时,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二,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与整合,加强了实践应用技能训练;其三,结合当代先进的教育技术与教育理念,优化改革现有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注重因材施教,重视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课堂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

(一)革新课程教学理念

针对明确的培养目标定位以及高职教学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特点,建筑设计入门课程首先在教学理念上进行了革新。在课程教学中,既注重对学生岗位技能的培训,同时也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岗位技能培训与创新意识培养成为课程教学改革的两大核心理念。

1.以岗位技能培训为导向针对相应的岗位技能需求,在建筑设计入门课程教学中以岗位技能培养为导向,注重对学生应用型实践型知识的传授,强调与目标岗位相对应的实践技能的培训。在教学实践中充分体现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因岗施教”“因材施教”等教学理念。

2.以创新意识培养为重点虽然高职教育的重点是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但高职教育有别于其他层次的职业教育,对学生个性与创造性的培养也不能忽视。在注重应试教育的同时也应重视对高职学生进行创新教育,这也体现了应有的教育公平与公正。此外,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特点是实践性、综合性和创造性。对于建筑设计专业从业人员而言,创新意识不能缺失。因此,在建筑设计入门课程教学中,既强调岗位实践技能的培训,同时也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生通过实践与创新,提升思维能力,掌握新的技能,成为具有良好应变能力的知识型、发展型、技能型高素质人才。

(二)整合课程教学内容

1.内容的逻辑性、系统性与整体性建筑设计入门课程教学内容知识模块的设置从实践出发,针对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总结高年级的教学经验,内容框架设置偏重于实践与应用型知识。同时,根据平行课程和相关课程的教学设置进行了内容的精简与整合,以避免重复。教学内容强调逻辑性、系统性与整体性,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以建筑设计过程为逻辑主线,从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到场地的整体设计、具体的空间设计以及类型建筑方案设计。

2.教学内容组织模块化教学内容组织模块化,主要包括建筑设计基础知识、场地分析与总体布局、空间的功能与形式、小建筑设计等4个板块(图1)。第一板块为“建筑设计基础知识”,概况介绍当今世界建筑学专业的基本情况,包括建筑与建筑设计,当代建筑设计流派及发展趋势,建筑设计过程简介以及建筑师的角色思考等内容。第二板块为“场地分析与总体布局”,主要介绍建筑设计初始阶段场地分析与设计的方法,包括对建筑设计宏观环境的解读和场地总体布局与流线组织两个主要内容。第三板块为“空间的功能与形式”,主要从空间的定义、空间的形式、功能与空间三个方面对建筑空间进行讨论,明确建筑设计的重点是确定建筑空间的功能与形式以及空间与空间的关系。最后一个板块为“小建筑设计”,主要对上述三阶段学习内容进行综合与检测。整个课程教学重点围绕建筑方案设计的方法、步骤、制图与表现展开。

3.课程作业设置分段化该课程的作业设置密切结合4大板块教学内容,分为4个阶段(图1)。

作业一:建筑实例调研分析通过对不同规模与类型的建筑实例进行调研分析,使学生对建筑设计的宏观环境、建造与使用情况、风格样式、内外空间等有初步认识,并具备一定的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及建筑草图绘制能力,必要的沟通表达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作业二:场地分析及整体布局分析拟建场地的规划限制条件、现状条件(朝向、日照、绿化、交通、地形、地貌)、建筑物的可建范围等因素,进行场地交通组织(布置人车流线、场地及建筑出入口等),进行简单建筑形体布局,并考虑各功能部分使用特点、日照间距、动静分区等因素,表达建筑物主次出入口位置。

作业三:“我的家”———单一空间设计通过练习让学生熟悉人体基本尺度与建筑空间的关系,分析居住空间中各种活动方式,创造富有个性的空间形式,研究室内外空间的特征与联系,了解空间设计的基本原理,确定单元空间的平面、立面、剖面尺寸,掌握建筑平面、立面、剖面的正确表达方法,了解图纸表现与模型制作的基本方法。

作业四:小型公共建筑设计通过小型公共建筑设计初步了解建筑方案设计的全过程;掌握小型公共建筑设计的相关规范及其他建筑设计的基础知识;初步建立建筑方案设计的工作方法;培养针对问题收集资料与分析资料的能力;在完善建筑基本功能的基础之上,加强学生对于建筑造型的训练,了解建筑结构、建筑构造、建筑历史等相关知识。此外,还需通过作业练习,使学生掌握建筑方案设计表达的基本内容与深度,包括用建筑的图式语言分析建筑设计中的各项问题;用实体模型的方法推敲建筑的空间和形态;用平、立、剖、总图、轴测图、透视图等表现建筑设计方案;用墨线尺规绘制建筑方案图纸;用水彩、马克笔、彩铅等工具绘制彩色建筑效果图。

(三)优化课程教学方法

1.重视互动式教学模式,强调协作与交流在课程教学中,师生关系由主导型转向伙伴型。注重表达与交流,强调课堂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例如:要求学生以团队为单位进行实例调研,并采用PPT交流形式进行实例调研成果汇报,结合学生提问及教师点评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表达能力。

2.提倡参与式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鼓励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结合高职学生喜欢实践学习的特点,加强实践动手环节的训练,例如案例调研、实地踏勘、模型制作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3.示范式教育为主,启发式教育为辅在课程教学中可采用情景式直观教学模式,如照片、图片、模型等形式,以示范式教学为主,鼓励学生在认知与模仿的基础之上提升创造能力,重视实地参观与调研(采用踏勘、测量、拍照等方法)、多媒体教学、模型教学等较为直观教学手段的运用。

4.组织学习竞赛,强化竞争意识大学生好胜心较强,应重视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在教学中通过组织学习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要充分发挥学习竞赛的积极作用,并尽量多用集体或小组竞赛,防止自卑心理、骄傲情绪或个人主义等不良倾向。例如,在课程每个阶段的作业完成后可开展年级性的评比及展览,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

5.重视传统“一对一”辅导“一对一”辅导形式虽然不是新的教学方法,但在教学实践中行之有效。教师应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耐心地进行具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因材施教,并适当给予鼓励,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和质量。

6.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组织课程教学积极贯彻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理念,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校企合作。引进企业技术骨干直接参与课程教学,以“企业进课堂”“教师工作室”“专题学术讲座”等形式,让企业技术骨干进课堂,实现课程教学内容与岗位技能需求的无缝对接。

7.积极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为了使教学活动与行业企业的要求同步,使学生获得最新的专业知识,掌握最新的职业技能,学校提出了建设国内一流的特色鲜明的校内实训基地的目标。校内实训基地将融“教、学、做”于一体,重点训练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现已建成“模型设计平面输出与立体成型实训室”“建筑构造实训室”“建筑仿真实训室”“图文制作实训室”等设施先进的校内实训基地,为建筑设计入门课程的教学搭建了实践与创新平台。

8.积极拓展教学手段积极拓展新的教学手段,不断完善教学设施以保证高质量的教学活动。课内,师生利用现代化制图教室、模型实训室、多媒体教室、一体化教室、学校课程网络、互联网等教学平台和教学设施与资源;课外,师生借助不断完善的课程网络信息互动平台、电子邮件、电话、MSN和QQ等即时通讯媒介,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信息传播与课程交流。在线辅导、实地考察、专题讲座等课外教学方式已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延续。

9.综合全面的考核方式建筑设计入门为考查课程,成绩评定以平时成绩为主。课程作业内容按照课程内容分4个阶段布置,每个阶段均要求学生提交作业成果,每次作业要求学生认真完成,缺少任何阶段的作业均不允许参加期末成绩评定。此外,要求学生每周绘制两张建筑钢笔画作为课外作业,旨在训练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与技能。期末成绩采用综合评分的方法,4个阶段的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60%;课外作业占20%;出勤情况占10%;课堂表现占10%。

三、结语

建筑培训课堂范文4

【关键词】建筑类 高职毕业生 就业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33-01

一、当前建筑类高职教育的创新研究

(一)普及新的教育观念

(1)正确理解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培养全面发展人才。每个人的职业目标都是不同的。并不排除在建筑类高职院校,有部分学生入校伊始就憋足劲要升入高等学府深造,所以在每年举行的专升本考试中,都有一部分建筑类高职毕业生成功通过升本考试,开始本科学习生涯,将来可能还要考研。因此,建筑类高职院校教育管理者在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办学理念的同时,应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实际发展,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富有弹性的发展空间,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将专业技能培养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2)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培养“德才兼备”人才。高职院校教师由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组成,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高质量就业,就要求教师转变思想观念,将专业技能的传授与综合素质的提高融合在一起。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并不是上思想政治理论那几十节课所能实现的,它需要在高职三年的学习、生活、实践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

(二)加大投入与支持力度

(1)政府应加大对建筑类高职教育的投入。第一,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的建设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岗位适应能力。为此,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加大实训基地资金投入。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类高职院校要使学生高质量就业,就要培养适应行业需要的人才,因此,实训基地的设备仪器应有适度超前性,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实训基地建设的资金投入,为实训基地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②充分体现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加强建筑类高职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邀请建筑行业及施工企业专家到实训基地进行指导,为学生实训做现场指导和目标引导,使学生在实训中能够掌握切合岗位需要的技能,将大大提高实训基地的实用性。第二,教育经费预算仍需向建筑类高职教育倾斜。

(2)加大社会、家庭对建筑类高职教育的支持力度。社会、家庭应改变对建筑类高职教育的认识偏见。由于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相比更侧重于技术教育,导致家庭、社会、企业对高职生依然存在很多认识偏见。与建筑类专业本科生相比,建筑类高职生学历稍低一等,但从目前的就业形势看,高职生的实践能力较本科生强的优势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可。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在北京的《2014年教育蓝皮书》显示,近年来高职高专院校初次就业率最高,甚至高过重本院校。而且,据青年时报2014年5月11日报道,国家教育部的改革方向已经明确:一半的本科院校转型职业教育。

二、构建“三结合”人才培养及质量评价模式

(一)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人才培养紧贴企业需要

(1)建立“跟踪调查―信息反馈―调整培养”教育体系,培养企业需要人才跟踪调查。具体调查方法有:①利用班级QQ群或微信群。学校可在学生入校时,要求各班建立QQ群或微信群,由辅导员管理,利用这一网络平台,了解毕业生就业及工作情况。②开展网上论坛,利用BBS就某个就业问题展开讨论,既能让辅导员了解学生毕业后的情况,也能就一些问题给予指导,为学生答疑解惑,给予职业生涯发展指导。

对反馈信息进行分析、总结。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总结毕业生在社会竞争中的优势和弱点,继而了解社会对建筑类专业高职毕业生质量方面的总体要求,并撰写调查报告。

调整培养。将调研结果反馈到教育教学过程中,扩大优势,弥补差距,结合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适应社会对人才素质能力方面的要求。

(2)定期邀请知名校友来校交流,加深对职业世界的了解

往届校友们的就业信息、求职历程对在校生来说是宝贵的资源,将帮助在校生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因此,知名校友对在校高职生来说是活生生的榜样,不仅能为在校生的健康发展灌输正能量,而且校友资源可为学校提供人、财、物、信息等多方面的综合性贡献,是学校的宝贵财富。

(二)第一课堂与第二、三课堂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第一课堂中坚持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交叉融合。一方面,理论教学引入实际知识。要求教师做到:第一,将建筑设计、施工、检测等实际知识引入第一课堂,让学生亲临其境,增强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视度和理解力;第二,开展学科及技能竞赛,培养和锻炼学生运用知识分析、研究、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第三,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适应行业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实践教学以任务为中心,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

(2)第二课堂中以校园活动为抓手,加强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建筑类高职院校的校园活动指的是在校园里,由学校或组织举办的面向全校师生涉及文化、娱乐、户外素质的拓展活动及其他相关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说,校园活动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整体上反映一所院校师生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充实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

(3)第三课堂发挥假期社会实践的作用,重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鼓励在校学生进行与专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以下优势:第一,巩固专业知识、拓宽视野、提高实践能力;第二,缩短岗位适应时间。毕业生在校期间从事的与专业相关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将帮助其提前了解行业规范、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岗位要求具备的能力及个体发展空间,更好地培养学生职业意识,促使毕业生更加理智、慎重地选择职业,将大大增强其职业满意度。

(三)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十报告提出的“加速城镇化进程”,为建筑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该行业需要大量具有较为全面的建筑施工、设计与管理知识及专业技能,同时具有较好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建筑类高职教育要重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共同提高,从而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类专业人才。

总之,在人才培养方案方面建筑类高职院校应坚持“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中心、以素质为目标”。在教会学生专业本领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适应、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本领。适应企业发展需要,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

参考文献:

[1]陶新南.基于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战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15-16.

建筑培训课堂范文5

建筑学专业是一门涵盖了社会、文化以及艺术功能的综合学科,《建筑设计基础》是建筑学专业的主要基础课,是学生了解专业、认识专业,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兴趣和基本技能的重要课程,是引导学生设计入门的关键。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完善,逐步“从大发展走向稳定提高”,建立了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教学体系,主要是对学生的专业启蒙教育以及表现技能的培养,主要内容包括建筑概论、表现技法和设计方法入门。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课程以绘图基本功训练(线条训练、字体训练、渲染练习、钢笔画和小设计等)为主要目的,同时配合一些理论知识介绍。学生在这些基本功的训练中渐渐领悟建筑的奥妙。但这种教学方式易导致思维单一、封闭,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思维较僵化的学习状态,不利于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鉴于以上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我校提出对建筑设计基础教学进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改革目标,不断探索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

二、建筑学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

能力培养是现代教育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建筑师的设计能力具体体现在特定的设计要求转换为现实的空间形态,能力培养取决于教学方法,方法必须落实到每一个训练课题,设计能力是建筑学专业低年级学生在进入建筑学学习之前就应及早开始训练获得的基本能力。马克斯•贝歇尔的曾经清楚地表明了其对建筑师知识体系的理解:“几乎没有一个学科像建筑学这样把那么多不同的、看上去毫不关联的东西结合在一起,通过绘画我们学会观察,通过艺术和建筑史学会辨别,通过高等数学和力学学会抽象思维,通过结构工程我们学会支配材料,通过设计我们学会综合和整体化设计”。

1.建筑认知能力。建筑认知能力包含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上讲,它是指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结构体系,包括科学艺术哲学的系统化、综合化的建筑设计实践;从微观的层面上讲就是指对建筑结构、建筑构造、主要建筑构件及材料的属性基本认知,这部分需要长时间的系统的学习,可以在测绘、抄绘和模型制作的方式结合课堂训练中获得。

2.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创新思维能力及实践能力的结合体,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主动进行研究,便于促进自身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模型制作和小设计的训练中通过营造良好学习气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善于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只提供适当帮助。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建筑奥妙,成为抽象纸张与现实具体空间型态之间的纽带,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学生自主性是发展特长的核心,促使学生在模型制作和方案构思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其自觉掌握知识技能的效果,激发自主型个性的无限发展。例如,学生在初次做模型时往往学习习惯不好,工具乱放、材料浪费、无信心,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启发,培养学生耐心、细心和信心,提高学生自主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

3.合作沟通能力。合作沟通能力是在与人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与周围环境、与社会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本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是专业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测绘和综合设计实践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沟通的能力。在测绘训练中,把教学设计过程分成四部分,分别是学习任务(任务布置)、支持性信息(测绘方法和工具的使用)、过程性信息(选拔组长,任务分配,质量监控)和评图,在测绘训练中创造性地将对学生合作意识与沟通能力的培养融在一起,从而使学生能够更自然、更有效地进行活动,形成积极的合作意识与相当的沟通能力。最后,在综合设计实践——小设计中进行实验,以检验所设计的课程对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沟通能力的有效性。

4.综合表达能力。表达能力是在建筑设计时将创意准确有效地表达出来的一种能力。建筑创意与表达是建筑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建筑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但它需要设计师将自己思考的内容利用某种媒介传递出来,因此,学生综合表达能力的培养是建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设计过程主要包括四个主要环节:图纸表达、文字说明、模型(手工或电子)和方案演示介绍,建筑设计综合表达能力主要包括图纸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模型表达能力、多媒体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等。简言之,建筑学专业学生应具备画清楚、讲清楚、写清楚的能力。

三、《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

1.改革课程内容,清晰培养目标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需要进行大量的二维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认知能力的培养不足,同时缺乏对设计理念和空间的思考训练,因此对《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内容体系结构需进一步讨论,细化,使该课程知识体系更加系统,培养目标更加清晰。更重要的是,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也使建筑设计的思考与实施过程都呈现出与以往完全不同的状态,建筑基础教育需要承载的任务也必然随之变化。

2.改革教学方法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实践性很强,趣味性不是很强,教学内容多,容易陷入“两难”现象,即教师教学难、学生学习难。为扭转这种现象需要教师需要不断的提升自身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提升,因此,单一的教学方式早已不适合时代的发展,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便于提高学生兴趣,加深所学知识的印象。一般情况下,教师在建筑设计基础教学过程中扮演着多重身份,作为教师他们不但要清楚的掌握相关的知识体系,把掌握的相关知识体系清楚地表达出来,同时还扮演着协调者、促进者及资源顾问的身份,特别是作为一名教学管理者,既要完成指定的教学目标,更要保障教学活动的多样化。

(1)应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图文声像并茂,能极大地冲击学生的视觉、听觉,给学生带来鲜明的印象。建筑结构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传统的授课方法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况且其中的实物教学在课堂上很难实现,而多媒体教学正好可以弥补此方面的不足。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大量地穿插建筑实例、色彩搭配和变化、渲染制作过程、建筑设计方法和过程等的照片、图片、动画,把以前传统教学难以在课堂上讲清的问题用多媒体简单明了地对学生讲清楚,并结合照片、图纸、模型、音像资料、软件等多种媒体全方位、多视角地进行形象化教学,将多种媒体与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双语教学、计算机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多媒体教学由于屏幕的切换速度较快加之显示内容较多,学生往往来不及记笔记,且容易产生视觉疲劳而导致精神不集中或者睡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掌握好讲课重点和屏幕切换速度。可以在课件中留出一些空白,将空白部分的内容在黑板上板书,让学生记笔记,这样既可以防止学生单纯盯着屏幕产生视觉疲劳,又可以通过记笔记加深学生对重要知识的印象。教师在整个多媒体教学中应起主导作用,教师应经常面对学生讲解而不能只面对屏幕照着屏幕的文字朗读,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有视觉上的交流,教师要及时观察和注意学生的表情和反应,进而根据学生的反应调整自己的授课进度和方式。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加入提问和讨论,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安排一些教学影片。

(2)融合案例教学

对于一般单纯的理论知识,学生普遍会轻视甚至厌学,同时实际应用能力差。教师可将理论知识融合在案例演示中,使学生通过具体案例设计的学习,轻松掌握理论知识,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建筑学专业学生开设课程设计一般是布置一个小型建筑方案设计,在方案构思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汲取相关专业知识,如果在这一阶段适当加入该建筑的设计背景、使用评价和技术设计和案例分析,使学生对方案的思考不仅仅停留于空间组合、平面功能划分层面上,而是更进一步考虑为了更好地满足使用和社会需求,选择恰当的方案设计和表达方法,并将空间组合与结构型式揉合成一体,这种训练对提高学生自觉完善方案的能力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3.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

在教学上严格按照“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营造宽容、有趣、竞争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的运用所学知识去认知、分析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1)开展体验式教学,培养学生认知能力

体验指学习者亲自参与或者置身某种情景或场合通过感觉、感受、体验来认识事物,通过感觉、感受、体验可以使学习者获得某种知识、情感或加深对原有知识、技能、情感的认识,是影响学习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活动。体验式教学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创造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传统的教学法以教师为中心,体验教学应将学生放在中心位置,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学习的乐趣,积累学习经验,教师则发挥辅助和引导作用,不去替代学生的学习。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是体验式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

(2)开展“探究型”教学模式,培养研究与创新能力

“探究型”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课程特点,联系实际,有目的、有计划地调整教学方法与重点,课堂强调“启发与互动”,通过预设的现实问题使学生对专业知识产生一定的困惑,进而使学生兴致勃勃,充满好奇与探究的渴望。例如,讲授“建筑设计原理”时,提前一周给学生提出问题:“我校教室、餐厅和宿舍的层高是否相同?各有多高?”针对学生熟视无睹的专业现象提出问题,“有的放矢”地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在适度的启发下、在不断思考中,既获取了知识,又培养和提高了“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探究能力。

4.提高教师实践技能

一个合格的高校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职业实践者,至少有从事相关职业的实践经历。因此本课程组制度化的安排教师到实践教学基地和设计一线进行职业实践,尤其是针对青年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必需的专业操作技能的不足,对课程教学中所涉及的实际情况没有切身体验,教师在讲授时,难免会觉得底气不足。教师到企业锻炼,有利于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校人才的培养,同时还增强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利于学校的发展。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专业会议和培训,及时掌握和了解行业、企业发展的前沿和动态,使他们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及时高效地给学生传递最新的设计动态以及设计思想。

四、结束语

建筑培训课堂范文6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建筑工程专业 学生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c)-0132-01

1 中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培养的重要性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发展的进程中,我国的教育规划中也明确的指出了:职业教育必须面向整个社会并且联系到个人,并且应重点提升和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以及创业就业能力。在改革开放的影响下,我国的发展方向以及经济结构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全社会都在推行终身教育的理念,应进一步的完善职业教育的教育体系,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参与职业教育的需求,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复合型人才。通常情况下,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都被认为是基础薄弱并且个人素质较差的学生,对他们也不够重视,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也容易被社会误解,因此,必须提高他们在社会中的待遇和地位。

在我国建筑行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对于有突出贡献的技能型人才我们应给予表扬和奖励,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这样社会上才能形成一个健康的技术学习氛围。中职学校应重视技能培养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对于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必须将他们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有效结合起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2 中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培养现状

从实际的情况来看,中等职业院校建筑工程专业是有着非常大的发展空间的,但是在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工作中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不足的,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1)我国绝大部分的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学习教育的过程中,他们都更愿意将学生培养成学术型和科研型的人才,因此,通常都会向学生大力的灌输书本上的知识和理论知识,这样学生虽然具备了较强的理论基础,但是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却是非常薄弱的;(2)还有一部分的中等职业学校又过于重视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工作,他们没有真正的认识到职业教育的关键内容,一心只想培养预算员以及测量员等职业类人才;(3)现阶段,中职学校所实行的课程体系仍不够完善,理论课程的学习和实训实习课程的学习无法有效的结合到一起,教学的有效性较差。

3 中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对策

3.1 应用多种类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案例教学法。随着建筑工程实践的不断发展,工程材料理论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工程材料理论有着很强的应用性,而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就应结合实际的工程案例,应用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工程意识,从而提升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讨论式教学法。重视对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将实际的工程问题和实验问题引入到教学中来,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讨论,从而得到科学合理的答案;(3)重视实践教学的内容。中职学校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复合型人才,因此,应高度的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很好的巩固,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2 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深化校企合作

作为我国中等职业院校开展实践教学课程的最主要场所,对于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创建校外企业的实习基地就是十分重要的。建筑工程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应该包括每一个环节、不同工序以及不同功能的实训基地,具体来说,应有钢筋工实训基地、材料检测实训基地和砌筑实训基地等。虽然所建立的校外实训基地涉及到非常多的工序和环节,但是对于一个建筑单位来说,其在一段时间内只会对一个工序进行施工作业,所以,学校应联合多个建筑单位共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这样,学生才能全面的掌握建筑行业的相关技能和知识,从而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学校联合多家企业创建全方位的实训基地,同时应进一步的深化校企合作,从而确保中职学校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复合型人才。另外,学校建筑工程专业的教学工作应严格遵守新的中职人才培养模式“2.5+0.5”,即在进入校园的前两年半在校内学习理论知识和实习,最后半年则应让学生在企业的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在企业内接受相应技术人员的指导和教学,从而保证学生实践培养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3.3 建立“双师制”的师资团队,推行理论实践的一体化教学

通常情况下,在深化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应同时具备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的两大主体,学生和教师应充分的发挥出各自的作用,教师应更具针对性的指导学生。要想符合“双师制”的教师标准,教师既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其更要具备足够的实践经验,这样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才能不断的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中职学校建筑工程专业在创建师资团队时应坚持“送出去,请进来”的原则,对于那些刚从事教学工作实践经验较为匮乏的教师,学生应将他们送到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进行进修和培训,提升他们的实践经验;同时也应引进兼具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授课,不断的优化学校建筑工程专业的师资团队,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4 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提升学生实践的积极性

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也是一项有效的措施。所制定的考核体系既要涉及到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的程度,也要涉及到学生在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的表现情况,同时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针对学生的水平差异,学校应分别实行实践创新的奖励制度、科研奖励制度以及实践经费的使用制度。还应推行严格的学分制度,让学生同时感受到压力和动力,这样中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才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校内和校外的实训课程中来,有针对性的提高了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另外,学校还应积极的开展建筑工程施工方案评比、房屋建筑模型制作以及建筑CAD绘图操作等竞赛活动,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培养他们扎实的理论素质和创新的实践能力。

4 结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中职学校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的发展培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无论我们采取哪些对策和措施,其根本目的都是要将学生们培养成集专业性、学习性、技术性和实践性于一身的高素质人才,不断的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使他们能够顺利的走上工作岗位,满足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 张卫民.中职建筑工程技术实践教育的若干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11.

建筑培训课堂范文7

“建筑构造与识图”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它既是专业的入门篇,也是后续课程学习的基础。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能力培养目标中要求学生具备识图建筑工程施工图的能力。建筑工程施工图包括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和设备施工图三大部分,其中,识读建筑施工图能力的培养是该课程教学的核心。“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的特点是构造复杂、多样,成品建筑无法看到其内部层次做法,而且,真实的建筑也无法搬到课堂上进行拆装演示,坐在建筑中学习建筑往往让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无法“看到”建筑。针对课程特点,按照学生认知事物的规律设置“看”的教学环节,即:先参观建筑以增加对建筑构造的感性认识,故在各模块教学中设置了现场课;为了加强学生识读构造图的能力,绘制构造图是提高识图能力的重要途径,故在构造模块中设置了构造图绘制和识读训练课;该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要能够识读一般建筑的建筑施工图,而识读一套图纸的建筑施工图部分最好连续进行,故设置了一周的识图训练专用周。综上所述,实践教学包括现场课、构造设计绘图课、识图专用周三部分,通过“看――画――读”完成专业能力需求目标之一:识读建筑施工图。该课程设置在第二学期,利用暑假作为学生的工作学期,以增强学生对建筑的认识。“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共设置10个教学模块。民用建筑按照其构造组成设置7个构造模块和1个民用建筑施工图识读模块(配合识图专用周加强识图训练);工业建筑设置2个教学模块:厂房构造和工业建筑施工图识读。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该课程设置课堂教学64学时和1周识图训练专用周(折合30学时)。课堂教学包括6学时的课堂绘图、12学时的现场课和46学时的课堂讲授。理论教学(46学时)和实践教学(48学时)的学时比约为1∶1。

二、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

1.现场课。现场课根据各模块教学需要来设置,分别设置在如下模块中:模块1(构造概述)、模块2(基础构造)、模块3和模块4(墙体构造和楼板构造,主体施工中一般在现场能同时看到)、模块5(楼梯构造)、模块6(屋顶构造)、模块9(厂房构造)。现场课主要采用任务教学法。选择校内典型的建筑(框架与砖混混合结构,包括了课程的大部分内容)方便了实物与图形的对照。在教学中首先设置教学任务,发给学生任务工单,学生的“看――画”都围绕着项目和该模块的任务来学习。旨在促进学生对本课程基础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和创新能力,为学生以后工作奠定良好基础。现场课考核主要包括学生“看”是否认真仔细,任务工单的完成情况。

2.画图课。画图课设置在几个构造模块能综合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构造详图位置:⑴在模块3、4(墙体构造和楼板构造)后设置墙身大样图设计课(不含檐口节点);⑵在模块5(楼梯构造)后设置楼梯详图设计课;⑶在模块6(屋顶构造)后设置屋顶排水与檐口节点设计课;⑷在模块9(厂房构造)后设置厂房构件与定位轴线关系的设计课。画图课主要采用任务教学法和示范教学法。在教学中首先明确画图任务(任务书),教师举例引导学生画图方法,再由学生完成构造图的绘制。画图课考核主要看学生绘图是否正确以及图纸质量。

3.识图专用周。该课程按照学生就业后从事的工作,将重点放在民用建筑中,故在民用建筑构造模块和民用建筑识图方法讲完后,设置一周的识图专用周。识图专用周主要采用引导文教学法,教师首先针对工程图纸提出问题,做为学生读图的引导,教师辅导答疑并分组答辩。识图专用周主要看学生对图纸的理解程度,以读图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和最终学生答辩情况来考核。

三、实践教学效果

1.增强了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通过基于课程特点和课程对应能力项目培养设计的实训课,体现了学生本位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的学习,能够正确识读建筑施工图,为从事施工员为核心的岗位群(专业培养的岗位)所对应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两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8.5%。

2.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践和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了以往学生对本课程感到抽象和茫然的态度,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与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的紧密联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

3.理论与实际零距离对接。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和与施工企业联合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提供学生在施工现场参观的实践环境,使学生学习的理论在工程实践中得到应证,识读校内建筑的施工图纸,实现了图纸与实物的完美结合。

四、结语

建筑培训课堂范文8

【关键词】高职;建筑工程;教学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处在迅速发展的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层次的、面向生产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专业技术、管理和服务人才。为此,高职院校必须转变教学观念,要以适应经济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全面推进职业素质教育,建立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重点应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和职业性等职教办学特色;树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 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需要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高职高专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属于传统的老专业,在我国的本科教育院校已有悠久的历史,综观全国的高职院校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育模式上沿袭本科院校的做法,忽视了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目标要求,没有形成符合高职教育特色、以培养专业核心能力为目的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整合力度仍然不够,与社会所需要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存在相当的距离。

因此,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就业为导向,提高他们的竞争力,改革已有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的联系和整合,改革理论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完善的实训基地,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来说已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2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2.1 采用“技能层进”的教学模式代替“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专业课往往按知识体系来组织教学,先学基础的知识,然后逐步深入提高。但在以技能为核心的模块化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单项技能的初级阶段,越是基础的知识越“没用”,只有随着技能的层进和模块组合的时候,才有可能逐渐的接近基础知识。因此,在模块化教学中,知识体系将呈现出一种“倒挂”或者“断层”的状态,学生是在一个接一个的“为什么”中去获取他们所需要的足够的知识。如在讲授《建筑结构》时,对各类结构构件只介绍基本理论,而对构件的构造要求、规范要求等基础知识先不做讲授,等讲到课程设计、平面整体表示方法时再结合构造要求、规范要求进行详细介绍,从而使学生觉得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2.2 采用“项目教学法”,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技能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在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教学中,所有课程均围绕我们一个真实的项目作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进行讲授。在实训环节中,如施工方案的编制,施工组织设计,计量计价实训,模拟招投标中均围绕这个共同的项目展开训练。同时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机会把课堂搬到工地上,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

2.3 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

我们的教学过程采用工地教学、案例教学、模拟实训教学、一体化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建筑施工技术》的工地现场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真实度高,对知识的理解客观、深刻;《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案例教学,真题真做,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的零对接。《施工测量的模拟实训》教学过程突出放样技能鲜明,直观、易懂;各课程制作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丰富多样的课堂,拓宽学生对知识认知的角度,开拓视野,使学习效果更佳。

2.4 改革考核方法

改革考试形式和方法,转变传统的学生成绩评价方法,考核学生学习效果除了笔试外,在实践操作较多的课程中可以采取灵活的考核方式,如答辩、现场测试、现场操作等,实现理论考试和实操考核相结合,着重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分析能力,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如《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材料》等课程需要大胆进行考核方式的改革,采用“笔试”与“考工”分别进行的方式,课程成绩按理论笔试的成绩与实验课成绩相结合评定。

2.5 开发教学网站

开发教学网站不仅可以实现网络教学,而且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极大方便。教师可以把教学计划、教案、多媒体课件等挂在网上,学生可以通过网站答疑、下载课件、提交作业等,实现交互式教学。目前已开发《建筑工程测量》、《建筑工程制图》、《建筑施工技术》的教学网站。

3 实践教学的改革

3.1 改革实践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独立实践和体验,增强其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力提倡启发式、引导式教学法。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辅助作用。采用启发式引导式教学,给学生指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处理一些异常现象,使学生真正的学到技能。

3.2 编写合适的实训教材

“贴近工程实际、适应工程需要、反映工程技术发展趋势”是高职教材的特色,结合专业方向特色,研究制定具有高职特色的实践教学大纲、课程实施方案和实训指导书,鼓励专业教师编写体现行业与地方特色,突出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教材。

3.3 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目前我国紧缺人才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高级技能型人才社会需求量非常大,实训大楼的建成、实验设施的完善,不但可满足培养社会急需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需要,还可以服务于区域经济,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我们非常重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不断拓宽校企合作的渠道。根据不同的实训需要,先后与多家单位签定了实习协议,作为长期、稳定的实训基地。企业接收专业教师进行实践锻炼,安排学生顶岗实习,优先接收优秀毕业生就业,互惠互利,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今后需进一步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4 总结

实践证明,高等职业教育要突出和加强实践教学是势在必行。必须从实际出发,对实践教学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和研究;实行开放办学,走出校门,走进企业,走向市场,面向社会,依靠社会,以行业和企业为依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和造就一批德才兼备、具有创新精神及综合职业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从而真正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建筑培训课堂范文9

关键词: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任务驱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4-165-03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是建筑相关学科中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本学科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建筑给水排水中的基本理论、原理、方法,掌握各系统的安装、维护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对课程进行改革实践,合理准确地定位课程教学内容,教学需求及重点,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兴趣,着重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及社会技能加以培养,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基于本学科专业特点的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笔者认为只有大胆引入“行动导向,理实一体”教学模式,才能提高给排水专业课堂教学的时效性。“行动导向,理实一体”教学模式是指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以任务为主线,做学合一,理实一体”的教学策略,“为了行动而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教学原则,使学生由厌学到乐学、易学。

1在教学主要环节应贯穿行动导向教学

行动导向教学应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尤其要根据行动导向教学的基本原则调整教学内容,创设课堂情景,注重课后延伸。

1.1整合教学内容,以利行动导向教学

根据传统教学方法,教师主要考虑其教学方法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全盘传授给学生,形式单一程序化,不能发挥教师、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其次课程教材在编写上存在着滞后性,社会生产不断地出现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不能及时地编写入教材。因此教师在课程授课上必须加强自身实践,紧跟行业发展的步伐,总结社会上出现的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及时了解国家、省市出台的新标准、新规范结合工程案例,融会贯通。并在授课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和主导作用,教学合一,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讨论、团队协作等活动来解决问题,学习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构建“行动导向,理实一体”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专业知识的能力。

1.2创设实例情景,以助行动导向教学

在传授理论时,由于学生对工程没有实践经验和感性认识,对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中的配件、设备、材料等都比较抽象,学生很难建立工程概念,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应该努力在课堂创设施工案例、工程案例等教学情景,营造有助于行动导向的教学环境。

如在讲授建筑给水系统中的五种给水方式:直接给水方式、设有水箱给水方式、设有贮水池、水箱和水泵联合给水方式、设有气压给水设备给水方式、分区分压给水方式等工作原理时,可讲解各种给水方式各适用什么情况,在讲解过程中结合同学们在生活实际进行讲解,可引用校园内底层直接给水及教学楼学生公寓内的设贮水池、水箱、水泵联合供水方式,引导学生在了解各给水排水适用范围的情况下,让他们分析低层建筑、小高层建筑及学校、宾馆等不同的建筑类型,分析各种适用的给水方式,并进行方案选择,评判其优缺点,在条件许可情况下还可将上述五种给排水方式制作成Flas,利用动画效果,演示其工作过程,使之在各种案例的给水方式特点得以充分展示,不断创设实例情景,增强工程施工技能水平。

1.3设计课后作业,培养实践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对课后作业环节往往停留在概念和原理复习和巩固知识上,建筑给排水专业行动导向教学,应当将学生的“做学合一,理实一体”的理念延伸到课后教学环节。

由于建筑给水排水课程内容多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人们日常生活的给水和排水部分,在讲授到“建筑给水管道、管材”内容后学生了解了建筑给水系统管道布置原则要求及管材、配件的分类,使用范围特点后,布置作业也可多种多样,教师可引导学生三人为一组,在学校校园、公寓楼或家里有需要安装给水管道的场所,了解其卫生器具各配水点得安装高度、地漏的设置位置,各种所需配件名称及种类,并要求三人为一小组利用课余时间上建材市场进行市场调研并模拟采购形成从经济造价、施工维护等方面的综合报告。实践表明,此类作业不仅考察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案例选择分析能力,管道材料选择,社会沟通能力都得到锻炼,学生对此兴趣很大,也能积极地理解理论知识,走向市场,走向社会,对工程案例作业能够主动地参与并加以分析思考并得到社会实践。

2探索多种形式实化行动导向教学

行动导向教学是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行动导向,理实一体”中很重要的模式,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只有在工程实践中应用才能得到消化和吸收,而这正是靠行动导向教学环节来完成,行动导向教学环节就是通过实习、实训等多环节多层次的训练,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及时进行消化,训练动手操作能力。

2.1随堂见习行动教学

随着授课的进行,教师在课程学习中可适当组织学生参观,利用校园内资源,参观供水泵房、消防泵房、贮水池、水箱、卫生间等以及公寓楼的太阳能热水系统,根据系统讲解管材及阀门种类、水泵、水箱等设备,使学生对此有感性直观的认识,增加学习的兴趣。随堂见习要做到四个动:

(1)动眼看

专业知识见习做为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用眼睛观察事物是学习的基础。教师利用一切资源安排学生参观了解,在引导时教师应要求学生用眼观察,让学生直观地在现场看各个系统的管道如何敷设,仔细观察卫生器具的安装高度和材料的使用等知识。教师通过讲解、学生通过观察,使学生有一个感官的了解,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2)动脑想

动眼看是学生对一个实在可见的感性事物,使之达到变抽象为具体,复杂为简单的过程,但要想提高学习效果,掌握科学理论,还必须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带着问题动眼看,往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观摩时应引导学生带着好奇心,头脑里不断产生“?”号并不断提问,往往产生理论和实践效果的完美结合。笔者曾带领学生参观二部学生公寓浴室时,对于浴室内热水PPR管道安装使用中易损坏的情况时,就积极引导学生开动思路动脑想,为什么会出现损坏情况。学生互相讨论并结合各种管道特点及安装要求得出:在外界影响下塑料管易出现弯曲、不牢固、脱落等现象,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并建议:将PPR管道换成钢塑管并加强安装工艺从而保证管道在外力作用下有一定的强度,确保不损坏。这样在学生动脑想教学环节中将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解决掉,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

(3)动口问

在进行授课时,教师努力构建“行动导向,理实一体”的开放教学模式,应提高学生的个性发挥,允许学生积极提问,学生在看和想的基础上提出各类不同的问题,教师和学生对提出的问题一起研究,一起探讨,不仅活跃气氛,也提高课堂教与学的互动性,并敢于在学生面前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培养学生敢看、敢想、敢问的创新精神。

(4)动手做

教育家陶行知讲过:“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因此在学生动眼、动脑、动口的基础上,还应勇于动手,笔者在见习参观公寓热水管道时,笔者要求根据观察到的管道系统,根据管道布置原则、安装要求,请学生分四组对二部学生公寓内1—4栋卫生间的管道进行管道系统的布置和绘制,要求学生使用工具书确定方案,让学生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通过眼、脑、口、手应用到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2实训教学行动教学

在本课程讲授中还安排有学生动手实践技能类实践课程,经过教学内容整合,精心设计多项“行动导向,理实一体”的模块化实践教学内容,学生分组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其理解,其实训内容有:消防镀锌管道连接、硬聚氯乙烯管道安装、PPR管道安装、湿式报警阀安装等十项单项技能及综合技能训练模块,由3-5名学生各自组成一个团队围绕上述模块在本校给水排水设备实训中心进行技能训练,训练初时可训练单项技能模块,并结合资料查阅,在训练过程中遇到问题,互相探讨研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可对实训中心的消防喷淋系统、气压罐系统、热水给水系统、生活给水系统、排水系统进行连接和试压,培养其对给水排水工程的综合施工能力,学生通过工程实物的具体操作,使学生在一个真实环境下可见的感性事物,将理论的专业知识与时间操作的有机统一,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操作活动,实施活动,进而完成任务,学生使之达到变抽象为具体,复杂为简单,并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升华,并可在实训学习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职业团队合作素养,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任务驱动行动教学

任务驱动行动教学法是行动导向,理实一体教学模式的主要方法之一,任务驱动行动教学法是在教学中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活动为中心,通过学生论证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完成任务等环节,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实现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3.1任务驱动行动教学的主要流程

3.2任务驱动行动教学的实施关键

任务驱动的行动导向教学法应让课堂交给学生,教师提出任务,教师从教学主讲人转变为教学活动组织者和引导者,坚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讨论主线,能力目的”的教学思想,以下就是几个教学实施关键点进行阐述。

(1)教师提出任务——根据企业、行业的岗位技能要求提出各阶段任务,并明确应提交相对应的成果。

(2)给予行为引导——教师在学生论证、分析、实施任务各个环节可能遇到的问题及疑难点给予必要的解说。

(3)学生完成任务——学生是教学的主要角色,从信息收集、计划制定、方案选择,任务用实施,成果展示,学生全程参与并划分团队。

3.3任务驱动行动教学的实施步骤

本文以本校6F建筑从水泵房出水口到各用水点间管材的选用为例,叙述其具体实施方法。

步骤一、安排任务:根据各个施工部位综合考虑选用管材。

步骤二、教师引导:

现在建筑工程经常采用有哪几种管材,各种管材的特点及适用范围,在施工、造价、维护等方面特点。

步骤三、成果展示和评价:

分组讨论、调研、对比,分析制定方案作出总结。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