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国际贸易和经济集锦9篇

时间:2023-06-21 09:05:24

国际贸易和经济

国际贸易和经济范文1

【关键词】宏观经济政策;国际贸易;替代融资

宏观经济政策是为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国家或政府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调节控制宏观经济的运行。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有四个:持续均衡的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水平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宏观经济政策是国家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依据,国内和国外关于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贸易关系的文献还很缺乏,但已经有学者关注相关内容,本文综述了相关文献。

一、宏观经济政策与国际贸易

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贸易政策都是政府管理经济的工具,国际贸易与宏观经济变量紧密相连,一国的经济状况影响对外贸易,而对外贸易也会反过来影响国家经济发展。国际贸易量对宏观经济政策很敏感。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比如增加政府开支,对进口商品的支出也会增加,但支出比例的多少要依据具体的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影响金融市场,刺激资本的流入和流出,这个过程和国际贸易也是紧密相关的。宏观经济政策的目的是促进国内经济增长,经济稳定增长消费增加,对进口产品的需求也增加,国内生产出口产品的厂商为了满足国内消费者需求会将生产资源转向国内,一国贸易收支状况恶化。相反情况,如果一国消费需求减少,国内生产商会主动开拓国际市场,贸易收支情况改善。国家或地区根据国内外经济状况制定宏观经济政策,而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贸易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贸易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关于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贸易关系的研究综述:

2008年的金融危机伴随着贸易量的减少,这引发了贸易怎么依赖金融市场的问题。传统上说,金融危机是国际宏观经济学领域的主题,而不是贸易方面的;同时还引发了另外一个问题,贸易在全球商业周期中如何扮演传输渠道的角色。国际宏观经济学和国际贸易领域的研究者都被这些问题吸引,并且在使用联合方法找到新的答案。

Beatriz de Blas& Katheryn Niles Russ(2010)研究的是国际银行问题,自从2008年银行倒闭和金融危机,这个问题引起了宏观经济学领域的极大兴趣。论文研究的是如果一国向国际银行市场开放,本国能否从中获利,并且怎样依赖国内市场结构。假设贷方是异质的、不完全竞争的,模型显示,FDI能提高利润(常用的人存贷款利差的净息差),效率提高的同时,当地竞争使银行提高向借方收取的利率。如果允许国际银行通过收购国内高效率银行的方式进入国内市场会导致国内竞争下降,这可能是有害的。在不影响市场上次有效率银行的基础上,最有效率银行会提高自身利润来转移提高效率增加的利益,而不是通过降低借款利率。允许跨境贷款的替代选择可以使国内借款人受益于外资银行的效率,并且不会对国内市场结构产生负作用。全球金融市场开放提高的是效率还是不稳定性;在金融体系改革中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开放形式,论文得出的结论对当前这些争论有重要影响。

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学领域的一个主题,一直以来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是全球公认的。在相关文献中,最有力的结论之一是国际开放对发展中经济体的积极作用。国内投资是资产积累和经济增长必不可少的条件,Dong-Hyeon Kim, Shu-Chin Lin &Yu-Bo Suen(2010)实证研究贸易和FDI能否提高国内投资总水平。研究发现两者关系不明显。基于国际和国内投资的替代水平,FDI可能不能提高一国的投资总水平。文献显示,贸易和FDI在不同国家扮演的角色不同,对投资水平的作用依赖于国家已存机构的复杂程度。在人力资本和金融体系发展不成熟的国家,贸易不利于国内投资,而FDI有积极作用。在机构发展成熟的国家情况正好相反,贸易比FDI发挥更有利的作用。这些结果为国家决定货物和金融市场的开放顺序提供政策建议。

Chin-Yoong Wong & Yoke-Kee Eng(2010)研究垂直专业化和贸易在中间投入的影响,用新凯恩斯模型重现和解释了东亚和东南亚经济体的商业周期。该论文的关键创新点是引入更丰富的垂直结构,顺序联系——三级垂直结构,比之前的研究更具特色。作者用最先进的贝叶斯统计估计模型参数,结果显示模型成功重现了体现国家利益的一系列商业周期时刻。最重要的是,模型重现了在商业周期中,提高跨国贸易结果的经验观测值,这个结果对许多假设不太丰富的模型来说是很难做到的。另外,该文献为全球经济中出现的传统的核心问题提出了新颖的、重要的见解。

在金融危机中贸易量下滑严重,在“大衰退”中产量下降明显,然而贸易量下降的比例更大。人们怀疑,金融市场混乱导致产量下降的同时引起贸易量剧烈下降,人们也怀疑企业贸易活动与金融市场关联度不同其感受到的危机程度也不同。Brahima Coulibaly, Horacio Sapriza& Andrei Zlate(2011)利用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公司水平数据验证后一种假设。论文的一项贡献是为公司应对全球需求提供政策建议,可能消除由于金融约束带来需求下降的负面影响。通过实证分析显示:如果危机前金融状况比较好,公司可能不受全球需求下降的影响;公司替代融资的能力——用贸易信贷融资替代外部金融融资——也可以使其免受全球需求下降的影响;在金融脆弱性给定的情况下,替代融资能力差的公司销量下降的多。论文为金融异质性和公司为应对危机选择融资渠道替代带来的后果给出了有效指示。

在“大衰退”末期,政府重新重视运用财政政策管理宏观经济,用财政政策代替已经被利用到最大限度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中国和美国在内的国家颁布“购买国货”的条款,这限制政府把支出花费在国内而不是进口商品上,这些政策在国际上引起巨大争议。Mario Larch &Wolfgang Lechthaler(2011)运用财政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结合贸易和财政理论数据创建模型,确定社会效益最大化的政府支出并分析政府支出是否应该排除进口。研究发现,一方面,购买国货条款可以消除传统外部性,在由国内纳税人确定的成本水平,财政支出对国外生产者有益;另一方面,购买国货的财政政策会提高成本,因为消费者不能购买比国内商品便宜的外国商品,这会降低整体消费和福利水平。文献研究如何从国际贸易理论中汲取经验教训,并有效地应用到公共经济学领域。

长期以来,在国际宏观经济学和国际贸易领域,企业基于国内和出口市场的定价行为是理论和实践探索的经典主题。不同的定价策略影响货币政策在国际和国家间的传导,相反地,货币制度的性质可以跨市场影响企业的定价行为。Julien Martin&Isabelle Méjean(2012)通过分析法国出口商向EMU国家出口商品时的定价行为,研究欧共体内的金融与货币联盟(EMU)对出口公司定价行为的影响。该文献发现,EMU对价格离散有显著影响:相对于EMU以外的欧洲地区,转变成单一货币时减少的价格离散大约是出口价的1%。作者运用高度分散的数据研究公司异质性的作用,数据显示采用欧元对大出口商的定价惯例有重要影响。当把异质性考虑在内采用单一货币时,减少的跨市场价格离散比例更大,相对于非EMU地区达到4%。因此,对于传统争论,是否应该采用统一货币加强市场整合并减少偏离一价定律,文献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Ling Feng and Ching-Yi Lin(2012)通过研究广延边际对金融摩擦和国际货物贸易可能出现的相互作用提出了新的见解,用实证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参与国际贸易货物的范围。采用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发现,无论是在广延边际还是集约边际,信贷紧缩会减少贸易量,后者是每种货物的贸易量。从理论上讲,论文创建了随机动态模型,把贸易理论中的元素有机结合起来。比如,受固定成本和沉没成本约束的报关决策,固定和沉没成本是宏观经济学中的元素;信贷限制的金融约束,信贷基于企业价值以及由此预期到的企业利润。出口成本包括非出口商没有的固定和沉没成本,模型显示,出口商为获得每单位利润比非出口商需要更多的贷款。较高的贷款利润率意味着金融约束力更大,并且更易受到金融约束的冲击。关于为什么金融冲击对贸易影响特别大,模型给出了一种可能的解释。

参考文献:

[1]徐松,戴翔.宏观经济政策对对外贸易的影响[M].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05.

[2]Beatriz de Blas& Katheryn Niles Russ,FDI in banking sector,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Inc,NBER Working Papers 01/2010.

[3]Dong-Hyeon Kim,Shu-Chin Lin &Yu-Bo Suen,dynamic effects of trade openness on financial development,Economic Modelling27(2010)254 261.

[4]Chin-Yoong Wong & Yoke-Kee Eng,Vertically globalized production structure in New Keynesian Phillips curve,The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impact factor: 0.76).01/2010;21(2):198-216.

[5]Brahima Coulibaly,Horacio Sapriza& Andrei Zlate,Trade credi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during the2008-09global financial crisis,History of Finance Journal 07/2011;DOI:10.2139/ssrn.1893093.

国际贸易和经济范文2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直接投资

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是基于国家利益基础而进行的,按照要素划分的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认为,不同国家在生产要素上的禀赋是不同的,也正是这种差异性才有了国际贸易及国际贸易纠纷的出现。资本雄厚的国家(比如欧美国家)主要以出口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为主,原材料和劳动力富足的国家则主要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为主,但事实上美国这个资本雄厚的国家也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中国这个劳动力富足的国家也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这一现象冲击了旧有理论,同时也催生了基于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的诞生。本文将以此为例,从而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相关现象的存在。

一、公司成本效益构成分析

对于一个公司来说,如果他们主要以经营海外市场为主,那么他们有三种经营途径可以选择:第一,是将生产环节放在国内,然后将产品在国外进行销售,这就是出口;第二,将生产放在本国,同时还在海外建设新公司来负责销售产品,这就是直接的国外投资;第三,跟国外某公司签定特许权合约,授权这家公司在海外生产并销售该产品,这就是特许权贸易。一家公司选择出口时,它的成本除了管理成本、研发成本、宣传成本外这些固定成本外,还需要承担关税和运费。在海外直接投资办厂虽然能够节省运费和关税,但会产生更多的成本,比如信息成本、政策性成本。一个公司是选择出口还是国外直接投资,主要是衡量哪种方式能够产生更大的利润,是商品资本流动还是货币资本国际流动成本较高是决定选择出口还是直接投资的根源。对于一些比较重、体积大、单位售价低的产品,比如矿石、原油等这些产品不管哪种运输方式,其运输成本都比较高,就不适合出口而更适合直接海外投资;对于一些单位售价内关税比较高的产品,比如烟酒、化妆品等,这些也不适宜出口而适合直接投资。中国为了吸引外资而采取的优惠政策,就是为了能使外国来华直接投资成本降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不少生产经营科技产品的公司都实施了海外直接投资进行全球化运营,以追求利润最大化。

二、市场结构分析

产业经济学理论指出,市场结构包括企业的规模及分布、壁垒和进入条件,产品差异及企业成本结构和政府管制的程度,用于衡量市场结构的因素有市场集中度、进入和推出壁垒及产品差异化程度,这些因素是决定直接投资和贸易流的动力。当国内经营一家工厂的固定成本越来越大时,就会出现公司级别的规模经济,导致公司的经营决策向海外直接投资倾斜,又由于有工厂这一级别的规模经济存在,这又会使得决策向出口倾斜。对小国经济而言,企业出口的规模经济意义重大,只有通过出口才能有机会获得经济性强大的规模生产,若在国内市场中大规模出现规模工厂,那么出口就要比直接海外投资更有优势。其次,产业经济学中,将产品差异与规模经济糅合在一起来分析企业在国际经济中的的作用,产品差异化更倾向于对单种产品进行多样化生产,规模经济则倾向于在某个国家进行多样化产品生产,并在各个国家各个公司专业化生产基础上进行贸易。因此可以说,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别化的结合是鼓励国际贸易,但并不鼓励外国直接投资。

三、交易成本是贸易和投资的决定因素

交易成本理论是产业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在国际产业经济学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用于解释特许权贸易和垂直一体化投资活动的现象。在上文中,我们就有提到过,特许权贸易是一个企业将特许权授权给国外的公司,让国外公司在该国市场上生产并销售该产品,这个企业按照销售情况的一定比例来计提特许权费用。特许权贸易,它的优势是能够让该企业不需要为进入到国外市场支付较高的费用,能够提升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但在实际操作上,获得特许权是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从而增加了企业的交易成本。其次,跨国公司时常会面临一些国际贸易纠纷,为了在这些贸易纠纷中能够占据优势,就有了跨国公司垂直一体化投资的出现,利用垂直一体化方式来组织生产,可以对交易成本进行讨价还价,从而获得交易成本优势。

四、市场绩效、汇率波动分析

长期以来,人们在分析产业园经济绩效的过程中,习惯于局限在国内经济范围内进行分析,而忽略了国际经济关系,在实际中,投资流和贸易都会对国内市场绩效产生影响,其影响途径有两个方面:第一,通过进出口、投资流和贸易对国内市场产生绩效影响;第二,通过汇率的波动来影响国内的价格以及国内市场绩效。我们假设有存在美国和英国两家公司,这两家公司在美国市场上进行古诺寡头竞争,两者都在常数的平均与边际成本的条件下各自在国内生产该产品,美企的产品用美元标价,英企的产品用英镑标价,汇率指的就是用一美与阿奴可以购得的英镑数量,如果能购的英镑数量越多,那就意味着英镑对美元贬值,当用美元等价物进行边际成本衡量时,汇率的增加的就意味着美元的升值,如果英国企业的产品用美元来标价,边际成本越低,其产出就会随利润的变大而变大。如果英国企业在产出占主导地位,美元的升值会使得美国的均衡价格下降,其所表现出的另一个现象就是美国在均衡价格方面下降程度要比美元升值幅度小。

五、国际贸易对国内市场绩效的影响分析

当国外的供应商参与到本国市场竞争来时,本国产品在外国产品的冲击下,竞争力必然会有所下降,若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可以提升利润额,那么主导性厂商将价格控制在编辑成本以上的能力就会被追随性厂商扩张产量的行为给限制住,而那些可以在其他市场完成生产力转移的各国外供应商就会全部变成这种带有追随性质的厂商。

六、结束语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形成,我国已成为世界产业分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是选择国际贸易还是选择对外直接投资,主要还是取决于如何优化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成本和收益的权衡、市场结构的评估及相关贸易及市场绩效的考虑,因此,基于产业经济学理论来分析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有着现实指导意义。(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文静.产业经济视角下的国家贸易与直接投资分析[J].全国商情,2014(07):28

国际贸易和经济范文3

【关键词】独立学院;CDIO;POCIB;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训

独立学院必须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吸引更多资源向职业教育汇聚,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的新思想、新理念促使自身进行转型。目前,独立学院面临一本、二本、高职高专和就业市场的压力,必须突破传统思维定式,主动提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应用技能,才能在夹缝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训教学的困境

长期以来,独立学院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训教学方面一直陷于难以摆脱的困境,特别是在师资、基础设施、方式方法以及组织管理上面没有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实训师资力量、经验匮乏

目前独立学院自有的国际贸易教师几乎都是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这样就造成师资队伍的年龄和职称结构不合理,业务水平、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不足,特别是缺乏相应的专业实践经验。同时,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教师教学任务重,参加社会实践机会少,专业知识难以及时更新,对外贸行业各岗位业务的具体要求认识不清、不足。

1.2 实训基础条件底子薄

实训教学必须以硬件和软件建设为支撑,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是其必要前提,否则就难以保证完成相应的实训教学任务。独立学院由于长期依附于母体学校,资金缺乏、教学研究和改革滞后等原因,造成了实训基地条件差,设备陈旧,数量不足,利用率低的状况。

1.3 实训模式单一、陈旧

传统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方式主要有课程实践环节、课程见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实验模拟、校企合作实习和校内外竞赛等。但是,从专业自身和企业实际情况来看,以上环节缺乏统一性,特别是实验模拟和校企合作实习都无法真正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任。在实训教学的考核模式上,独立学院套用母体学校的模式,没有认真探索、研究适合自身的实训教学考核办法,或因为各种原因无法真正落实。对学生技能考核改革嘴上说的多,实际做的少,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考核实施不到位。只要参加实训,考核很少有不及格的现象,学生对实训的重要性认识淡薄,压力不够。

1.4 实训组织管理松散、无序

实训教学的组织管理是完成实践教学任务的关键因素。独立学院的实训教学管理较为松散,缺乏行之有效的实训教学管理制度,以及相应的质量管理与评价规范。实训教学的管理全凭实训教师的责任心和工作经验;实训教学效果难以保证,教师指导和学生实训走过场。

2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训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同一本、二本院校相比,独立学院学生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不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该借鉴CDIO理念,根据企业及市场需求,采用倒推法,确定学生毕业时应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态度,根据这些要求,明确课程与知识、能力和态度培养之间的关系,建立课程群体系和实训教学体系。为保证并不断提高实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根据学科交叉渗透、理论实践融合、资源优化共享的实训教学理念,按照 “基础――提高――创新”三阶段设计实训教学体系,将实训教学细分为阶梯状的四个不同层次:

基础平台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综合平台验证专业基础,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职业平台在前两个平台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从业能力;校企平台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它与职业平台一起构成了实训教学的提高教育阶段,通过前阶段训练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综合能力。

3 基于POCIB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训教学改革措施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探索:

3.1 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训教师队伍的建设,增强教师的POCIB实践能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独立学院必须引进具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优秀国际贸易人才,配置专门的国际贸易实训教师;鼓励教师进修或脱产学习,补充实践知识的不足;紧密联系企业,选送教师到企业兼职或任职,使教师能及时了解企业的工作实际,弥补自身不足;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聘请职业外贸经理来校任课或举办讲座,或者对教师进行培训等,这样既可以优化师资队伍整体结构,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还可以对在校专职教师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3.2 导入、推广POCIB项目实训

POCIB(Practice for Operational Competence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国际贸易从业技能综合实训是中国国际贸易学会继外销员考试、跟单员考试等考试项目之后,联合国际贸易杂志社和世格软件共同推出的互联网培训证书课程。POCIB项目重点针对国际贸易及相关专业的高校学生以及国际贸易行业新进人员,以提高学习者的外贸综合业务技能为目标,以仿真的在线国际贸易游戏为核心方式,为我国外经贸人才培养引入了创新、高效、务实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培训手段。目前,很多独立学院都参加了POCIB的竞赛,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参赛学生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但是,涉及的范围太小,大部分学生对POCIB不了解,不知道它具体的情况和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导入、推广,使得更多的学生加入到POCIB实训中来,让他们通过参加实训获得POCIB技能证书,有助于今后持证上岗,增强就业能力。

3.3 明确POCIB实训目标和要求

POCIB实训目标和要求应该是:掌握进出口基本流程;熟悉运用网络资源宣传企业及产品的基本方法;掌握国际贸易买卖合同的磋商过程;掌握询盘、发盘、还盘和接受环节的英文函电写作技巧;掌握国际贸易术语与国际贸易惯例;掌握并灵活使用主要结算方式,掌握进出口商品的价格核算,熟悉控制成本、扩大利润的各种基本方法;掌握国际贸易买卖合同条款的商订与履行,掌握履约进度控制的基本技巧,正确估算各项工作的时间;掌握进出口公司与贸易相关各机构间来往函电、证件等知识的实际处理;掌握国际贸易买卖合同履行过程中货、证、船、款等内容;掌握国际贸易货物运输的主要程序,熟悉海洋运输和航空运输方式的具体操作及海运提单和航空运单的作用;掌握国际货物运输保险条款,以及如何在国际贸易货物运输过程中减少风险;掌握主要进出口单据的缮制与运用技巧等等。

3.4 开拓、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让POCIB实训教学效果得以落实,与企业进行有机对接

POCIB实训教学的效果必须最终落实到企业,才能体现出其价值。独立学院实训教学要坚持立足专业,校企融合的原则,必须建立专业对口的,符合教学要求的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去外贸企业实习实训,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直接参与产品实际出口业务,全方位地参与企业现场技术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及设备管理等,增加对出口过程中突发事件的分析与处理方法的内容,开展以外贸工作内容为主的模拟实际出口过程的演练。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出口中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及决断能力和主动参与出口管理意识,突出对高技能人才的工作实效及出口技能的培养,满足企业对短期实用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颜海明.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析:以安徽科技学院财经学院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3,12:227-228+275.

国际贸易和经济范文4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新形势;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贸易也得以迅速发展,且已成为各国间经济竞争的主要领域,因此,合理分析国际经济和贸易市场的发展走向,对于促进国家的经济和贸易双重发展具有中要意义,为此,本文从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意义角度出发,对新形势下啊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的趋势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意义

1.贸易发展可以有效促进国际经济增长

由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是其得以立足与世界的根本,同时也是推动整个国家发展的基础。新形势下的国际经济增长模式要求国家从传统的内部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到国际范围内的全球多元化经济发展体系中来,从而带动包括国际贸易在内的多个国际领域的共同发展"另一方面,作为促进国际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国际贸易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各国自身的经济竞争水平,同时对于增加国家之间的经济和做也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2.提高企业国际竞争意识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必然会提高各国对于国际市场的竞争意识"首先,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从根本上激发了企业和人才的创新潜力,使得在整体经济发展背景下,企业的国际竞争意识得以显著提高"其次,在全球经济!贸易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促使企业将其生产经营模式和管理理念建立在符合国际经济发展的整体背景下,在提高了企业国际竞争意识的同时,也大幅度地提高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效率。

3.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促进科技进步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撑,首先,先进的科技为国际经济和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和设备支持,从技术和设备方面有效地促进了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其次,先进科学技术的研发和进步又离不开经济和贸易的支持,一方面,就国家内部而言,需要加大对符合其自身经济发展规律的设备和技术研发力度,是科学技术服务与国家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各国又通过贸易手段从他国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来达到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目的,因此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相辅相成的。

二、新形势下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趋势分析

1.国际经济全球化

在国际竞争的大的时代背景下,无论是企业的营销团队的业务素质!业务水平还是企业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一方面,国际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不仅有利于实现各国企业的双赢,同时,也使得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产生交集"另一方面,激烈的市场和行业竞争在位各国企业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也为其自身带来了较大的发展机遇,加强企业间的相互合作是促使企业准确把握发展机遇、实现高效、稳定发展的基础,因此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未来国际经济必然向全球化的方向进行发展。

2.国际贸易多元化"近年来,国际贸易由传统的发展模式向

以电子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为媒介的新型发展模式进行转变,从而形成国际贸易发展模式多元化的特点"一方面,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于国际贸易中,不仅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生产运营成本,同时也大幅度地增加了国际贸易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

3.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科技化

科学技术的合理运用是促进国际经济与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同时也是科技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首先,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离不开相关科学技术的支撑,其次,在科技创新的知识体系背景下对国际经济和贸易的发展进行研究也是使人!自然和社会资源得以全面利用的具体方法,只有利用科技的手段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够建立健康!健全的国际经济和贸易关系,可见,为了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发展战略,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科技化是其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4.国际经济与贸易的规范化

首先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必须遵守相关的原则,这种原则既包含了国家与国家之间交易行为的规范化,又包括了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国际市场的经济和贸易发展中,必须规范各国企业的经济与贸易交易行为,从而使国际经济和贸易可以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得以长久发展。

三、结论

本文以贸易发展可以有效促进国际经济增长!提高企业国际竞争意识和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促进科技进步等角度对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并从国际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多元化!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科技化和规范化等方面,对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具体研究,可见,未来加强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的分析力度对于促进各国经济增长,实现社会共同繁荣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和显示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新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创新探讨田黑龙江时外经贸,2012,12(2):102-105.

[2]刘慧莹.关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田.经营管理者,2012, 9(1) : 85-87.

[3] 陈原,叶德万,易露霞.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材建设的探讨[J]. 现代企业教育. 2006(21)

[4] 李金玲.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路[J]. 高等财经教育研究.内蒙古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Z1)

[5] 林云华.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02(04)

[6] 曾宇平. 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独特素质及培养对策[J]. 经济师. 2003(11)

国际贸易和经济范文5

[关键词]新形势;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趋势

[DOI]10.13939/ki.zgsc.2016.24.232

经济全球化发展使各国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各国也加强了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的重视,不断更新发展贸易手段及策略,以保证本国经济的发展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的国际市场变化。现阶段,国际经济与贸易正朝着新的方向发展,逐渐呈现出了规范化、多元化等趋势,各国还需加强对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趋势的分析预测,以推动本国经济健康发展。

1 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带来的效益

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能够通过相互作用提升各国经济效益。经济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保证其国际地位稳固的重要因素。新形势下,国际经济的发展使其经济增长模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并对各国提出了转变自身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要求,使其能够融入到全球多元经济发展体系中,进一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而国际贸易的发展又能够促进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提升各国经济水平和经济竞争力,实现国际经济的大幅度增长。

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能够促进各国企业发展。各国企业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中面临着众多的挑战和机遇,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以保证能够立足于国际市场,这便大大提升了企业的国际竞争意识,使企业潜力得到充分激发,积极运用现代化经济管理理念,基于国际经济发展情况,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产经营模式,有效实现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

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有助于科技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是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能够为其发展提供先进技术设备。[1]在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需求的推动下,各国必须不断促进加大本国科学技术发展力度,使其能够适应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水平,并利用国际贸易手段,引入国际上的优秀科学技术,以完善本国科学技术体系,提升本国经济水平,同时推动了本国和国际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由此可见,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带来的效益巨大,对各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对其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良好掌控当前形势,以保证本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2 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趋势分析

2.1 多元化发展趋势

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各国企业国际竞争意识不断提升,为提升自身竞争力,企业积极提升自身人员队伍整体素质和优化经营管理模式。很多企业为了拓展经营发展空间,也开始运用先进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加强自身信息化建设,这也使国际经济与贸易模式愈发多元化。互联网本身具有全球性的特性,在其应用过程中,能够实现各国企业之间信息的快速传递,交流和贸易变得更加便捷,有效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使其国际贸易利润得以提升。而在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之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也必然会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2]

2.2 自由化发展趋势

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国际市场愈发复杂,国家之间的交流和资源技术的流通愈发自由,贸易主体和贸易对象持续增加,且已经覆盖到了世界各个地区。例如国际经济与贸易对象,目前已经不再局限于原本的货物贸易,而是扩展到了服务、技术、投资等多个方面,贸易主体也涉及全球的大部分国家,并还在继续增加。由此可见,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正朝着自由化趋势不断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贸易摩擦问题也越突显,各国开始运用贸易壁垒等多种贸易保护手段维护自身利益,引发了一系列的贸易争端,因而,在国际经济与贸易自由化发展趋势下,各国应尤为关注贸易摩擦问题,采取有效手段予以应对,避免阻碍自身经济发展。

2.3 科技化发展趋势

科学技术是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3]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必须基于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通过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能够深入挖掘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发展规律,有利于建立更加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关系及发展战略,保证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科学、健康。因而,科技化发展趋势,也是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

2.4 规范化发展趋势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必须遵照一定的原则。[4]这些原则要求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必须考虑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保证各国之间交易的行为的规范合理,符合人类道德水准和正常发展规律,注重相关准则和规则的建立。例如国际新能源领域,在最初发展阶段,相关企业遍布各国,最小的企业都能够达到年产100兆瓦。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与规模扩张,未能建立相应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准则,导致产能过剩,国际纠纷频频发生,甚至一些国家为了保护自身利益,采取反倾销策略,严重限制了国际新能源领域的进步,并阻碍了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目前针对这一情况,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过程中已经建立了一些标准贸易规则,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也必然会朝着规范化的趋势继续发展。

2.5 高速化发展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及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撑下,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呈现了高速化趋势,增长势头迅速。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也使各国提高了对本国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要求,并在相互交流合作的同时,产生了激烈的竞争。而在这种竞争的刺激下,各国将会更加积极地采取各种贸易手段,企业竞争意识也会不断增强,并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实现国家经济实力和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提升,能够进一步推动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现阶段,国际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各国之间比拼的势头日益强劲,国际经济与贸易也将继续以高速化发展趋势继续发展。

2.6 区域合作化发展趋势

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也呈现出了区域合作化的发展趋势。一些贸易大国为了能够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提升自身的国际地位,开始推行区域贸易,通过区域合作的战略方针,联合区域内各国共同发展经济。而这种区域经济合作的形式,也给多边贸易体制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并使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呈现出了新的局面。例如各区域成员国开始将经济发展重点放在区域贸易上、国际市场竞争从国家之间逐渐转向各区域之间、区域经济贸易比重不断提高等。随着各国对区域贸易的愈发重视,国际经济与贸易也将会进一步朝着区域合作化趋势发展。

2.7 知识化发展趋势

在各国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的形势下,知识经济的发展逐渐成为了各国发展经济的重要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结构也更加高级,并呈现出了知识化的发展趋势。且在这一趋势的影响下,人们更加注重创新能力的发展,各国服务业也开始兴起,并得到了快速发展,渐渐超过运输业、旅游业在市场中占据着大量的市场份额。

2.8 中国成为新生力量

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中,虽然依旧呈现以美、欧、日为中心的贸易格局,但是中国的国际地位逐渐提升,并在国际市场上开始崭露头角,成为了一股新生的力量。在以往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中,发达国家占据的市场贸易出口与服务份额较大,并获取了其中绝大部分的利益,还试图通过区域贸易合作等形式控制国际贸易秩序。而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所占国际贸易总量份额持续增长,也使其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中逐渐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3 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趋势下的应对策略

3.1 吸引高素质人才

国际市场的竞争,实质上也是人才的竞争。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都需要依靠高素质人才提升国际竞争力。因而,在新形势下,面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不断发展,国家和企业也应积极吸引高素质人才,实现科学技术的创新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并加强对本国人才的培养,构建一支具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知识、管理能力强、风险防范意识高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以实现国家与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以便更好适应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趋势。

3.2 加强知识技术的输入与输出

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科技化的发展趋势下,各国应加强对自身知识技术的输入和输出,积极获取国际上的前沿成熟技术,优化自身技术体系,并加强对自主技术的创新研发,加大对专利技术的保护力度,以提升自身国际竞争力,维护自身利益,与国外企业公平竞争。同时,通过知识技术的输出,获取经济利益,帮助一些联盟国家发展,加强双方合作,实现共赢,并最终达到提升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目的。

3.3 积极主动应对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是不可逃避的,国家和企业都应采取积极地态度予以应对。在其多元化、自由化、规范化的发展趋势下,国家应主动出击,积极吸取国外优秀管理经验和管理技术,主动参与贸易准则和规则的建立,争取国际发言权,加强与其他各国的合作。企业也应积极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创新管理制度和模式,打造国际化品牌,建立与国际步伐相一致的企业文化,以使企业发展更加符合时代要求以及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需求。同时,加强跨领域合作,对各领域资源进行整合,以促进自身的进一步发展。例如谷歌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强跨领域合作,最终从单纯的搜索引擎成为了一个强大的跨国企业。

4 结 论

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逐渐呈现多元化、自由化、规范化、科技化,为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国家和企业也应积极应对,吸引并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不断引入前沿管理理念、管理技术、管理知识等,促进知识技术的输出和输入,参与国际经济与贸易标准准则的建立,在保证国际经济与贸易健康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竞争实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章云.浅谈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J].商,2015(4):87-88.

[2]崔红艳.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分析[J].现代商业,2015(14):58-59.

[3]王博.浅论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J].商场现代化,2014(20):33-34.

[4]袁士新.浅论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J].时代金融,2013(6):274-275.

国际贸易和经济范文6

特征。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形成不仅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也有其深厚的现实基础。全面地剖析其形成的原因和条件,有利于把握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有利于对中国外经贸发展的更进一步思考。

一、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概述

创新是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最显著的特征。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就是对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全面的立体式的创新现象的集中概括。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标明国际贸易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如果把当代国际贸易创新作一简单的概括,我们就会发现,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包含了国际贸易发展的各个方面。

(一)观念创新它具体包括:(1)把贸易开放看成是对外开放的起点和基本方面;(2)客观地估价对外贸易在一国经济发展中的实际作用,把经济发展与贸易发展的平衡、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协调看成是发展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3)把对外贸易看成是处理国家关系的越来越重要的外交手段。

(二)格局创新它具体包括:(1)以地缘经济为特征的贸易集团取代了以政治联盟为基础的贸易联盟,贸易集团化格局基本确立;(2)区域贸易集团具有强烈的对外扩展趋势,全球一体化步伐正在加快;(3)国际贸易重心已从单一的欧洲重心过渡到了多重重心并存的状态,并正在形成以亚太为重心的新单一重心的格局。

(三)制度创新它具体包括:(1)具有真正法人地位的、拥有更强约束性和更高运转效能的世界贸易组织逐步取代关贸总协定;(2)区域性协调机制的迅速建立和不断加强;(3)国别的“管理贸易”制度的推广和普遍化。

(四)政策创新它具体包括:(1)有限制的可调节的自由贸易政策逐步抬头,保护主义开始相对地退入低潮;(2)直接的贸易限制措施逐渐被间接的贸易限制措施所取代,新型的更灵活和更隐蔽的贸易限制措施正在不断地被创造出来;(3)贸易政策趋向于和其它经济政策甚至外交政策的更大程度上的溶合;(4)区域内“共同贸易政策”开始形成。

(五)构成创新它具体包括:(1)国际贸易的内容在比例结构上出现重大调整;服务贸易的比重相对于货物贸易正在快速上升;制成品中技术产品特别是高新尖技术产品的比重大幅度增加;原材料产品中具有特别意义的资源产品的贸易量增长迅速;(2)多边贸易的内容和范围大大扩展:乌拉圭回合协议把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和投资措施以及长期游离于关贸总协定体制以外的农产品和纺织品纳入到多边体制的管辖范围。

(六)工具创新它具体包括:(1)投资和知识产权成为推动国际贸易的越来越重要的手段;(2)现代通讯技术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新的信息工具;(3)国际贸易惯例、规则的革新更科学地规范了国际贸易的全过程;(4)运输方式的革命使国际贸易如虎添翼;(5)各国在促进和便利贸易发展方面的一系列新的政策举措。事实上,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实际内容还远不止上述这些方面。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已经深入到当代国际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并通过和当代国际金融创新、国际投资创新的日益溶合,产生新的更广泛的创新,从而推动整个国际经济的全面创新。

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是近现代国际贸易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当代国际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现象。它呈现出下列一些鲜明的特征:

首先,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是全面性的和立体性的创新。这个全面的立体式的国际贸易创新局面可以概括为以观念创新为基础、以格局创新为突破、以制度创新为实质,通过政策创新、构成创新和工具创新具体体现的包含国际贸易各个方面、贯穿国际贸易全过程的创新。

其次,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具有比较明显的时间分水岭。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由于它的全面性和立体性,在时间上便呈现出明显的同步性,并构成了比较明确的划分国际贸易不同发展阶段的时间分水岭。这个时间分水岭大致是1990——1995年。尽管国际贸易创新的某些方面可能明显地早于这一时期,而且,当代国际贸易创新过程尚未结束,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主要过程、方面和内容基本上都发生在当代国际政治格局大转换后的5年左右的时期内。这一时期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国际关系大调整的时期。当代国际贸易创新预示着国际经济贸易大发展的时代的来临。

再次,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突出了开放与自由的主题。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一个鲜明的特点是崇尚开放与自由,努力挣脱70年代中期开始形成的愈演愈烈的全球性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对国际贸易自由化发展近20年的禁锢,鲜明地高举起了开放和自由的旗帜,推动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进程。从观念创新到制度创新,从格局创新到政策创新,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开放与自由的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是开放的创新、自由的创新,是对长期猖獗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强有力的反击。它迎来了国际贸易逐步自由化发展的新时代。但是,我们又不能不注意到,这一成就的取得实际上是自由主义对保护主义长期抗争的结果,而且也是自由主义一定程度上的妥协和退让的结果。这突出地表现在国际贸易格局创新方面。贸易集团内部的自由化可以被看成是自由主义的胜利,但是,承诺贸易集团成员共同一致的对外保护的合法性本身又标明了这种自由化的浅薄。因此,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决不意味着贸易自由主义的根本性胜利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寿终正寝。事实上,当代国际贸易创新不过是相对提高了贸易的自由化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势头。

最后,发达国家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发动者、主导者和主要参加者。这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又一重要特点。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掀起首先是基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推动。在国际政治发生根本性变迁后,与此关系最为紧密的西方发达国家既出于争取更大的自身利益又出于维护共同的国际利益才推动了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掀起和深入发展,并直接成为各个创新领域和方面的主要参加者。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还一直操纵着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全过程,把握着创新的发展方向。这些都保障了发达国家最终成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最大受者。

二、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原因剖析

当代国际贸易创新作为90年代这一特定时代的产物,有其形成的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浓厚的现实基础。全面地深入地剖析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形成的原因和条件,有利于把握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原因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加以剖析。

(一)当代国际政治格局的急剧转换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极为宽松的国际政治环境国际贸易发展史清楚地表明,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国际政治环境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关关系。国际政治环境健康稳定的时期往往就是国际贸易蓬勃发展的时期;国际政治环境动荡不定特别是在大规模的战争时期,国际贸易就会停滞甚至萎缩。因此,宽松的国际政治环境是国际贸易发展和创新的前提条件。

二战后逐渐形成的美苏对抗的“冷战”的国际政治格局把整个世界长期笼罩在政治和军事对抗的威胁之中,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无疑受到了各方面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和制约。随着苏联的突然解体和东欧国家的剧变,“冷战”的政治格局终于被打破。但是,由于旧的国际政治格局的打破具有“突发性”,新的国际政治格局无法形成,因此,国际政治格局出现了一个新格局的酝酿和形成的“无格局”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国际政治环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宽松状态。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突然没有了政治对手而表现出了政治神经从未有过的松驰,国际政治矛盾与对抗被暂时搁置下来,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明确。在这个“无格局”时期,各国为了迅速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以便在未来的新的国际政治格局中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纷纷把注意力转向经济贸易的发展方面。在国际间的双边和多边关系上,经济贸易关系逐渐上升到首要的位置。为了推动本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取对外贸易的利益,各国纷纷采取了一系列支持和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并在健全和维护国际贸易制度、法律和秩序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富有成效的国际合作和努力。所有这些方面都推动和促进了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形成和发展。

(二)当代国际经济相互依赖关系的日益增强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广宽的国际经济舞台和创新压力当代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全球经济的社会化、国际化进程,社会分工、国际分工日益朝着更广泛、更深刻的方向发展,整个国际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发展体系。这是当代国际经济发展中的最显著的特点。

在相互依赖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国际贸易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首先,国际贸易具有联结作用。国际经济从一开始就是通过贸易纽带联结的。正是由于国际贸易这一特殊的桥梁作用的存在和发挥,整个国际经济才被凝合为一个整体。其次,国际贸易具有渗透作用。它通过贸易和与贸易有关的其它国际经济活动对国际经济的

全面的渗透,进一步地把整个国际经济各个组成部分和领域溶合为一个有机的发展体系。再次,国际贸易还具有导向作用。贸易往往是双边或多边经济关系发展的先遣,贸易关系的健康发展总是能够推动双边或多边的经济关系包括其它政治、文化等关系的全面发展。这使得相互依赖的国际经济建立在更深厚的社会基础上。最后,国际贸易还起着助动作用。对外贸易对一国国内经济发展的助动作用实际上还表现为对外贸易对一国更大规模和更大程度上溶入国际经济体系的助动。这种双重助动作用是国际经济相互依赖体系的重要动力来源。但是,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大规模变迁,当代国际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无论在其基础还是在其表现形式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基础看,单一政治联盟基础正在向以地缘经济联盟为主的多基础过渡。从表现形式看,相互依赖关系逐渐表现为包括不同发展水平、不同社会制度的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同时还不断产生着迫切要求在更广泛的基础上协调各国政策与利益的强烈愿望。为了适应上述变化,以便能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发挥联结、渗透、导向和助动作用,国际贸易必须创新。这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形成的重要原因。

(三)当代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和国际生产力的飞速增长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和雄厚的物质基础以信息革命、生物工程等为特征的当代科技革命在过去的10年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不仅表现为新技术日新月异的发明,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新技术的应用上的突飞猛进。这不仅给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勃勃生机,而且还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事实上,电子数据交换的日益广泛的运用和全球范围“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推出,以现代技术服务和信息传输为内容的国际服务产品的形成和发展,以高新尖技术产品为交易对象的现代技术贸易的日益壮大,既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基础,它们本身又构成了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组成部分。

二战后半个世纪的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带来了国际生产力的飞速增长。这不仅表现在西方发达国家普遍的经济衰退程度的下降和期限的缩短上,更表现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的振兴和繁荣。国际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带动了当代国际贸易构成的创新,还推动了当代国际贸易其它领域和方面的创新。为了适应和容纳当代国际生产力的日益膨胀的需要,同时又能反过来进一步推动当代国际生产力的更快地增长,当代国际贸易必须在观念、制度和政策等方面实现全面的创新。

(四)当代各国经济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的解决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外在强制当各国开始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发展方面以后,那些一直被“冷战”状态所掩盖或淡化的经济发展问题开始越来越清楚地暴露出来。尽管不同的国家都存在着各自不同的问题,但是它们大都共同面临着下列问题:其一,如何更有效地实现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溶合?如何发挥对外贸易对国内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作用?其二,如何保持国际支的基本平衡?如何消除贸易收支的逆差?其三,如何实行各国经济贸易政策的国际间协调?如何合理地分割国际贸易利益?

上述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各国迫切希望对“冷战”后的国际贸易发展的各个方面作出新的安排。这在客观上对当代国际贸易创新起着外在强制的作用。作为这一强制作用的结果,各国开始了贸易观念的反思和创新,并就国际贸易制度、格局和政策的国际宏观安排和微观实施进行着少有的真诚的国际合作。国际贸易的全面创新得到了各国普遍的强有力的扶持和推动。

(五)当代国际贸易发展自身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的解决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内在动力当代国际贸易发展受到了来自两个方面的阻挠。第一个方面是国际贸易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的而又无法消除的障碍。这些障碍中最突出的有两个:一是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的两难选择。各国对外贸易政策和制度的摇摆不定人为造成了国际贸易发展的无序性和非周期性动荡。二是多边贸易体制的功能残缺与低效能。关贸总协定无法管辖所有的贸易行为,而且仅有的管辖能力还表现为“软约束”。这更加剧了国际贸易发展的无序性和非周期性动荡。第二个方面是国际贸易同时又面临着新的国际环境的挑战。具体体现在:一是如何适时地变更有关国际贸易的一系列的思想和观念;二是如何调整“冷战”后的国际贸易格局;三是如何在现有的基础和框架上改革和完善国际贸易制度;四是怎样在国际贸易的构成、手段和工具上充分体现当代科技革命的最新成就和现代经济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

当代国际贸易发展自身所面临的上述两个方面的问题和困难严重地阻碍着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和其对国际经济的推动作用的正常发挥。它们从国际贸易的内在的最深层次上驱动着国际贸易自身的全面创新。这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内在动力之所在。正是由于这一内在动力的驱动,当代国际贸易才发生了从观念到格局、制度、政策、构成和工具的全面的深刻的创新。

三、几点启示

从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原因的初步剖析,可以得出下列启示性的结论,它们能够引发人们对中国外经贸发展的更进一步的思考。

第一,宽松的政治环境不仅有利于经济贸易的发展,还可能成为经济贸易振兴与腾飞的前提条件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得益于国际政治格局的实质性转换,得益于和平与发展时代的真正到来。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大发展同样离不开中国政治环境的稳定。这是保证中国改革开放最终取得成功的根本前提。

第二,只有坚决地把中国经济更大程度地溶入国际经济的发展体系,中国经济贸易才会有真正起飞的明天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建立在当代国际经济相互依赖关系日益加强的基础之上。没有这种依赖关系,国际贸易创新就难以形成。事实上,如果一国经济脱离这种相互依赖的国际经济关系,那么它也就不可能从这种相互依赖中获得利益。尽管溶入相互依赖关系体系需要付出代价和作出牺牲,但对于长期实行封闭经济的中国来说更应如此。从长远利益看,这乃是一个民族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基本出路。

第三,科技发展是经济贸易发展的基本生长点科技进步和广泛应用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重要基础,它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当代国际贸易创新中的构成创新和工具创新,并通过各种途径对整个国际贸易产生作用。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科技基础。因此,不仅要在观念上,更应该在实践中,真正地把科技看成是经济贸易发展的强支撑,甚至是根本支撑。

国际贸易和经济范文7

关键词:国际贸易学科;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实务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2008-2009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发生后,数位英国顶尖经济学家联名致信女王,就没有预测到金融危机的“时间、幅度及严重性”做出诚恳道歉,称这是许多“智慧人士的集体失察” [1]。这表明当今的经济学研究是滞后于经济现实的。作为经济学分支的国际贸易学(包含“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政策”),它的学科体系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或许当前也有必要进行“集体反省”了。

按照我国国家标准G/T13735-92的解释,学科即“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国际贸易学科作为与国际贸易有关的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一般认为它包括三大核心构件,分别是“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和“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理论回答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以及如何开展国际分工与贸易”,国际贸易政策回答的核心问题是“一国在特定时期针对某一具体产业应采取何种贸易政策和措施”,国际贸易实务则以合同为主线,着力于回答“如何开展一笔具体的进出口贸易业务”。

现有文献中,王建邦通过分析当下中国国际贸易学科设计的种种不足,提出应拓展国际贸易学科的研究对象,确立“大外经贸”的概念[2];还有学者估计到融合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实践的难度,如陈岩写道:“国际贸易理论多以宏观经济、区域经济作为出发点;国际贸易实务多以微观经济、企业经营为出发点。……国际贸易理论往往是为实现国际经济、国家经济和区域经济的福利最大化,反映均衡、诠释理性、昭示方向,而国际贸易实务往往作为企业获得利益最大化的赢利过程和步骤,充满谋略、充满争夺、布满规则。把二者融合为一个层面的命题的确不是件易事。”

上述文献确立了研究国际贸易学科结构的理论价值,但其并未充分认识到下列现象,即在国际贸易学科结构中,主流国际贸易理论与现实国际贸易政策存在明显的矛盾,并且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分析与国际贸易实务之间仍存在不少脱节现象。因此,我们亟须从方法论层面深刻剖析这些问题并不断完善国际贸易学科,以构建一个理论与实践互生互动、融为一体的国际贸易学科新体系。

二、对国际贸易学科困境的剖析

1. 困境之一: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政策之间的矛盾

社会科学理论是政策制定的向导和指南。因此,国际贸易理论分析必须为现实的贸易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和逻辑支撑。众所周知,国际贸易政策可分为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其中,自由贸易政策坚持“无为而治”的基本理念,表现为“实施自由贸易政策的国家‘没有政策’,但实际上,没有政策本身就是政策” [4];保护贸易政策则一般通过“奖出限入”或“奖入限出”的措施得以实现,常用措施有出口鼓励(奖出),进口税、非关税壁垒(限入),进口鼓励(奖入)及出口税、出口配额(限出)等。自由贸易政策、保护贸易政策分别由自由贸易理论、保护贸易理论为之提供理论支持。古典、新古典等主流国际贸易理论已证明,为促进全球资源最优配置和贸易参与国总体福利最大化,自由贸易是最佳选择。但历史和现实却向我们展示了如下基本事实:

其一,在各国的贸易政策演变史上,自由贸易政策与保护贸易政策交替占据上风,在当代这两股思潮又存在“折中”趋势。通过对历史上不同国家的贸易政策的回顾和梳理不难发现,即便是同一个国家,在不同时期的贸易政策选择也是截然不同的;即便是同一个时期,不同国家的贸易政策主张也往往不同。不可否认,完全的自由贸易、彻底的保护贸易都是极端情形,现实中一个理性的国家可能既想享有自由贸易带来的好处,又不想因为自由贸易导致本国的相关产业经受国际上太激烈的竞争而被摧毁,于是当代诸多国家在具体贸易政策选择方面往往存在明显的“折中”倾向,如采取管理贸易政策、加入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等。

其二,现实世界中的保护贸易从来没有停止过,国际市场上贸易摩擦和纠纷不断。尽管这些现象与现实中对贸易福利的分配不无关联,但主流贸易理论所证明的政策取向与现实贸易政策形成了如此强烈的反差,不能不令人深思。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一些层出不穷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比如自愿出口限制(VERs)、反倾销、反补贴、环保标准、技术标准等,无一不是出自于倡导自由贸易理论的某些发达国家 [5]。这就使得主流贸易理论中所鼓吹的自由贸易,显得难以逻辑自洽、自圆其说了。

其三,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政策分析中存在方法论上的矛盾与混乱。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政策作为国际经济学中的“国际贸易”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微观经济学的个体主义方法论的影响,是微观经济学在空间上的延伸,于是被称为“开放条件下的微观经济学”。一方面,贸易理论分析须严格坚持微观经济学的个体主义方法论;另一方面,贸易政策分析往往又违背了这一方法论。举例来说,微观经济学的效用理论表明,效用在不同经济主体之间无法比较,更无法简单求和。但是,主流贸易理论在分析各种保护贸易政策措施(比如关税、进口配额等)的经济效应时,往往是先分析实施一项贸易政策对一国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政府税收收入等的影响,然后对之求代数和,以得到实施该政策措施的净经济效应[6],这种分析事实上基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假设:“一个货币单位给消费者、生产者、政府带来的效用是相同的”。而根据效用理论,上述假设在现实中是不成立的。进一步地,就不能随意对消费者、生产者和政府的福利状况进行简单求和,从而一国实施关税、非关税壁垒等措施后的整体福利变化将是难以确定的。这足以表明,“开放条件下的微观经济学”存在着方法论上的矛盾与混乱。

上述三大事实说明,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政策之间存在着诸多矛盾和困境。

2. 困境之二: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分析与国际贸易实务之间的脱节

通常人们在学习任何一门理论的时候,摆在桌面上的说法是“用理论指导实践”、“理论联系实际”等。但从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国际经济学的一部分)与国际贸易实务的关系来看,似乎很难找到二者之间直接的契合点。更直接地说,在不排除国际贸易理论对实践“潜移默化”的指导外,国际贸易理论没法、实际上也没有对实践起到直接的指导作用。而当理论不能有效指导实践时,显然不能去怪罪实践,而只能从理论方面找原因。表面上看,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分析与国际贸易实务存在诸多不同,比如出发点、研究视角、研究对象、侧重点等方面都可能存在不同。但这些均不能构成二者脱节的充分条件。造成二者脱节的根本原因需要从二者的方法论、特别是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分析的方法论中去寻找。在阅读相关文献和思考国际贸易学科方法论的过程中,笔者认识到,导致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分析与国际贸易实务脱节的原因至少包括:

其一,企业主体地位在传统贸易理论中的缺失是造成理论与实务脱节的基本原因。或许也正因如此,迈克尔·波特(Micheal E. Porter)的“竞争优势理论”引入并强调了企业因素,近年来甚为流行;而新贸易理论与现代企业理论的融合 [7],也是一个十分值得关注的现象;21世纪初出现的新新贸易理论(New New Trade Theory)通过将分析变量细化到微观企业层面,关注企业的异质性与出口和FDI决策的关系,关注企业在国际生产中对每种组织形式的选择,从而开拓了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新前沿 [8]。

其二,国际贸易理论内部大量苛刻的假设前提离现实太远,甚至存在方法论上的矛盾。在以往贸易理论分析中,都抽象地假设货币是中性的,且交易过程不存在交易成本和各种阻碍贸易自由的障碍,这与现实是相左的。现实的贸易实务中,不仅大部分时候货币不是中性的,而且就整套业务流程来看,往往伴随着大量的交易成本。可以说,国际贸易实务所关注的一整套业务流程及其中所伴随的成本,恰恰被国际贸易理论从根本上忽略了。在国际市场上,交易成本比在国内市场更为显著,影响也更深远[9]。因此,忽略了交易成本的存在而进行的国际贸易理论分析必须作出适应性的调整。同时,以微观经济学为理论基础也带来矛盾。经济学说史中,微观经济学一般指新古典学派,尽管贸易理论和政策分析大量采用了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但从国际贸易学说史看,其本身经历了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当代贸易理论(如新贸易理论、新新贸易理论等)的发展和演进。因此,国际贸易理论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开放条件下的‘微观经济学’”,因为其中除了包括新古典学派的内容外,还包含了大量古典学派和当代经济学家的观点。

其三,国际贸易理论对贸易利益的关注具有抽象性,与具体的贸易实务存在差别。一个贸易参与贸易的基本动因是为了获取贸易利益。因此,无论国际贸易理论还是国际贸易实务都离不开对“贸易利益”的分析。国际贸易理论通过引入经济学的分析工具,抽象地分析了一国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所能得到的直接利得和间接利得,其方法论本身决定了无法通过国际贸易理论具体告知一个企业如何实现自身的贸易利益。国际贸易实务则以合同为主线,强调一个微观的企业如何操作以谋取贸易利益。具体而言,一次成功的贸易,无非是交易前贸易双方就各项交易条款展开磋商,然后签订进出口合同,最后履行进出口合同的过程。贸易实务强调相关法律法规、国际惯例和交易程序,最终是为了实现具体而非抽象的贸易利益。各个贸易参与方能否实现自身的贸易利益是衡量交易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就此来看,企业只能从实践着手,在实践中积累获得自身贸易利益的方法,而不能获取国际贸易理论的直接指导。

三、进一步完善国际贸易学科的路径选择

1. 协调自由贸易理论与保护贸易政策的对策

为了协调和化解主流的自由贸易理论与现实的保护贸易政策之间的矛盾,有如下几种思路值得借鉴:

其一,尝试从利益创造和利益分配的不同视角看待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自由贸易论若要成立,必要条件之一是国内和国际的市场结构是完全竞争的。现实世界中非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普遍存在表明,上述必要条件在现实中往往不成立,因此自由贸易在现实世界难以实现,不仅如此,人们还普遍观察到保护贸易政策存在的事实。如何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呢?光、张燕生、万中心的回答给出了基本方向,他们认为自由贸易决定贸易利益创造,保护贸易决定贸易利益分配,利益创造与利益分配的统一和均衡决定了现实贸易状况[10]。

其二,通过对国际贸易政策展开政治经济分析,试图从政治、经济双重运行的视角去考察实际贸易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以中国为分析样本,盛斌进行了深度考察和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可对自由贸易理论与保护贸易政策之间的矛盾给予解释[11]。笔者认为,国际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试图把政治因素纳入经济分析之中,以弥补主流贸易理论在解释现实贸易政策时的不足。这看似一个简单的学科交叉,但实际上可能反映了主流贸易理论的“研究纲领”存在某种退化。事实上,国际贸易政策作为国际贸易制度的具体化,并没能内生到主流国际贸易理论体系中。针对二者之间一定程度的脱节和矛盾,学者们主要批评的是主流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过于苛刻。孙杰正确地指出:“新古典贸易理论抽象掉了制度因素这个重要的环节,一下子跨越到贸易政策理论来解决国际贸易问题,显然缺乏内在的逻辑一致性,因而,在解释真实世界现象中暴露出许多不足。” [12]

其三,试图在自由贸易理论中纳入就业因素与利益分配因素,以化解自由贸易理论与保护贸易政策之间的矛盾。杨正位认为,从就业和利益分配出发,可以将自由与保护的观点统一起来,“自由贸易理论中本身含有保护的根基。出现这种保护的呼声,并没有否定贸易带来的总的利益提高的情况,即竞争中处于优势的资本家及工人获得的利益有可能大于受损者的损失,也即是说,这并没有否定自由贸易本身[5]”

毫无疑问,学者们的研究无疑可大大深化对自由贸易理论和保护贸易政策二者之间关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出协调自由贸易理论与保护贸易政策之间的衔接点,并构造相应的理论体系,可能在未来若干年是一个有意义的学术任务。

2. 衔接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分析与国际贸易实务的对策

为了将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分析与国际贸易实务衔接起来,可能需要使抽象的理论和政策分析“落地”,使现实而具体的实务分析“上天”,最终找到二者的对接点。

其一,为了使贸易理论(政策)分析“落地”,适时放松贸易理论的基本假设并使之更贴近现实是根本之道。比如可考虑在其中引入“关注现实经济生活”的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引入制度、交易成本等变量来分析国际贸易问题。正如张亚斌所指出的,“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最新趋势之一,就是引入制度经济学的基本观点与分析方法”[13]。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诺思曾从历史演进的角度提出了“欧洲长距离贸易的发展是由更为复杂的组织形式的内部连续发展所启动”的命题[14]。这些中外学者的研究表明,国际贸易与新制度经济学有着众多的理论“接口”,甚至可对国际贸易展开系统的制度经济学分析。“制度与贸易”在进入新世纪后成为学术前沿可谓对此的最好注解,笔者曾将这种学术思潮命名为“国际贸易的制度主义”,并认为新新贸易理论的出现、贸易理论对制度因素的自觉吸纳,是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自然趋势,也是其回归现实的必然选择 [15]。此外,还可将国际贸易政策视为制度的一种形式来加以分析,运用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变迁理论”来分析一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和发展趋势。从本质上看,国际贸易是“产权的跨国(或地区)转移”,在产权界定、保护和转移的过程中,伴随着种种交易成本,因此国际贸易活动需要在一定的制度框架下展开,以克服过于高昂的交易成本,促进贸易的发展。通过引入制度经济学的方法,高度重视制度要素和交易过程本身,自然可更好地衔接贸易理论和政策分析与贸易实务。

其二,为了使贸易实务“上天”,在讨论如何签订一笔具体的业务合同时,应不断地追问“为什么”,这样终究会找到其理论根源。国际贸易实务是在一定的制度框架下展开的,通常国际贸易的制度环境分为三个层次:国内法、国际贸易条约(如《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等)和国际贸易惯例(如INCOTERMS2000、UCP600等)。这些制度的作用在于制约贸易商的机会主义行为,使得交易的一方能对对方的行为形成明确而稳定的预期,从而降低交易成本,使参与者能获得更大的交易剩余,有动力参与交易。其中,契约(合同)是贯穿一笔进出口业务的主线,不论是出口业务还是进口业务,其基本程序都包括交易前的准备工作、交易磋商、合同签订、合同履行等几个环节。在这一过程中,与同等规模的国内贸易相比,由于国际贸易的难度更大、更复杂、风险也更大,一般而言国际贸易的交易成本更高。既然国际贸易是产权的跨国(或地区)转移,伴随着产权的界定和转移而发生的交易成本,可以说是与国际贸易实践相伴而生的一种客观存在。在进出口合同中,最为核心的条款是价格条款,而国际贸易报价一般借助于贸易术语才能得以完成,选用贸易术语的过程,就是明确双方各自在交易中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过程,即明确进出口双方在贸易中的责、权、利的过程。贸易术语的出现和广泛应用,大大简化了产权界定和转移的程序,从而可以有效地降低国际贸易中的交易成本。上述分析表明,可运用制度基本理论、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等对国际贸易实务展开详细的分析,从而将其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

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可沿着不断追问现实国际贸易活动的根源,即不断寻找“国际贸易的原因”、“国际贸易的原因的原因”、“国际贸易的原因的原因的原因”等,进而找到衔接贸易理论与现实的一根“红线”。基本线索为:

贸易发生贸易利益(分配)(广义)贸易条件交易条款贸易合同商务谈判

其中,前面的是结果,后面的是原因。即,国际贸易的原因为对贸易利益的追求,贸易利益的分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贸易条件,贸易条件由包括价格在内的种种交易条款决定,交易条款在贸易合同中确定,贸易合同的签订靠商务谈判来达成共识。沿着这个思路,或许可构建一个理论与实务融为一体的国际贸易学科新框架。

参考文献:

[1]和静钧. 经济学家向女王道歉[J]. 读者,2009(20):27.

[2]王建邦. 浅议国际贸易学科研究领域与方向的拓展[J]. 国际经贸探索,2006(6):80-84.

[3]陈岩.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佟家栋,王艳. 国际贸易政策的发展、演变及其启示[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54-61.

[5]杨正位. 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Paul Krugman & Maurice Obstfeld.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M],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2004,186-209.

[7]罗能生,洪联英. 新贸易理论与现代企业理论的融合与拓展[J]. 经济学动态,2006(9):62-65.

[8]樊瑛. 新新贸易理论及其进展[J]. 国际经贸探索,2007(12):4-8.

[9]熊贤良. 国际贸易中的交易成本[J]. 南开经济研究,1993(3):50-57.

[10]光,张燕生,万中心. 中国贸易自由化进程的理论思考[J]. 经济研究,1996(11):30-38.

[11]盛斌.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2]孙杰. 克鲁格曼的理论“接口”和诺思的“贸易由制度启动”命题——关于贸易理论的发展和制度创新比较优势的思考[J]. 经济研究,1997(12):61-68.

[13]张亚斌. 论国际贸易中的制度资源[J]. 甘肃社会科学,2000(2):18-20.

[14]Douglas North. 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国际贸易和经济范文8

关键词:国际经济法;中国对外贸易;重要性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经贸往来也日益频繁。在往来频繁的对外贸易中,各国之间的纠纷问题屡见不鲜,为此国际经济法出台,并对世界贸易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制约。中国的对外贸易在改革开放后得到迅速发展,改革开放改变了人们的交通方式,优化了我国的经济生产结构,促进了社会经济增长,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也为中国与世界的连接和交流创造了机遇。但发展的同时也使我国在对外贸易的过程中遇到了诸多的问题,国际经济法作为解决这些问题的一种手段,能够对国际贸易进行有效的干预和调节,使得中国能够在对外贸易的过程中捍卫自己的权力,促进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

一、国际经济法的相关概念

法律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基础性保障,健全的法律制度,能够有效的制约社会中的各种行为,而经济法是为了国家的经济建设进行制定的,对调节国家经济,促进国家经济的稳步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国际经济法是随着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而诞生的,其作为一种法律依据,主要是在世界各国在国际贸易的往来过程中,对世界性的经济活动进行规范和制约,通过法律的强制性规范,约束各国的交易行为,确保国际贸易往来的正常化和有序进行。国际经济法在16世界末诞生,诞生之初是列强划分利益的一种形式,并无实质性的意义,但是随着欧洲各地区之间经济往来的过程中,尊重当地的契约原则,这也为国际经济法的诞生提供了依据。但是据实际了解,国际经济法真正的确立是在二战期间,在二战期间各国为了获得战时利益,逐渐的加强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经贸往来,国际经济法也在这时对国际贸易起到为了很好的调节的作用,使得世界各国的经济能够得到稳定的发展,但是二战期间很多的经济往来受政治和战争的制约,缺乏自由性,致使战争对世界各国的影响依然存在。

二、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进程

我国的对外贸易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的张骞出使西域,与西域进行通商和经济往来;其次是中国的鸦片战争,英国将鸦片贩卖到中国,促使中国鸦片战争的爆发;然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与外国进行贸易外来;再次是新中国成立,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加强了与外国的贸易往来和交流;最后是改革开放至今,改革开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并且逐步开放对外城市和对外港口,加快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尤其是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WTO,这标志着我国对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对我国国内的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伴随着改革开放和世贸组织的影响,中国逐渐的扩大了世界进出口的数量,逐渐扩大与世界各国贸易往来的途径和方法,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在经贸上的互利共赢,将中国的经济带进了一个崭新发展的时代,终于在2010年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第二个经济体,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世界经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三、国际经济法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性

1、调节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工具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浪潮中,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脱离其他国家而独立存在,因此加强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对本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为了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经济的友好往来,必须要对国际贸易进行严格的规范,制约经贸过程中存在的不良问题,促进世界经济的持续性发展。中国改革开放之前国家发展一直处于谨小慎微的状态,对外贸易也是少之又少,但是在改革开放和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这就需要通过国际经济法对中国的对外贸进行有效的调节,确保中国在对外贸易的过程中,不会受到其他国家的不平等压制,同时也对我国的对外贸易进行有效的规范,防止一些不正当行为的出现,促进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

2、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逐渐提高,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和关注。国际经济法的诞生彻底的结束了我国自古以来小农意识自给自足的思想,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依据。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中必然会出现很多的弊端,因此中国在国际市场中要积极合理的运用国际经济法,保护我国的基本利益。例如:针对当前国际热议的中国反倾销问题,中国要充分的利用国际经济法中的规则,进行自我权力的维护,争取主动发言权,对发达国家不平等的制度勇敢的进行揭露,为我国在国际市场中争取更多的公平和尊重,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3、确保我国在国际市场中公平公正的开展

对外贸易活动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胜国,但是我国历史残留问题和国家体制问题,导致在发展的过程中,频繁受到发达国家的压制和刁难,在开展对外贸易的过程中,各种纠纷也是经常发生。因此中国在对外贸易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国际经济法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解和分析,为国际贸易中的一些纠纷找到解决方法。国际经济法以其法律的权威性在国际经贸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中国在对外贸易中要充分的利用好这一法律手段,维护我国的合法权益,国际经济法也是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实现与他国平等、互惠的重要保证。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至今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世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对外贸易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活动,所以中国必须要积极的了解世界各国的发展状况,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对国际经济法进行有效的研究,发挥国际经济法的真正作用,确保我国能够在国际市场中公平公正的开展对外贸易活动。

参考文献

[1]刘思萌.国际经济法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作用和地位分析[J].法制博览,2016,(2):253.

国际贸易和经济范文9

关键词:知识经济 国际贸易 影响对策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形态。随着知识经济特征的逐渐显现,全球国际贸易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和特征。从知识经济的内涵和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现代经济增长更多的取决于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的水平。为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我国必须加快创新外贸体制和对外贸易战略,强化技术创新力度,加速产业技术进步与产业机构升级,促进国际贸易健康、快速的发展。

本文首先分析了知识经济的内涵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从六个方面应对知识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即加大科技投人,实行科技兴贸;加快适应网络贸易,大力拓展国际市场;发展服务贸易,拓展服务贸易的人力资本要素;营造环境,培育本土跨国企业;加快贸易法律建设,协调国际经贸关系;加大教育力度,重视人才培养。以期对有关方面进行决策提供依据。

知识经济的内涵及特点

(一)知识经济的自涵

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费里茨・马克卢普根据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社会发展和产业机构调整的背景,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1996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国际组织文件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个新概念。如今,知识经济与国际贸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它们之间关系主要体现在:一方面知识经济体现了一个国家科技进步的水平,决定了所在国的国际贸易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国际贸易对科技进步的促进与推动作用上。知识经济已对国际贸易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并对这一概念的内涵作了界定;知识经济就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资源近乎耗竭、环境危机日益加剧的时代,它发展的指导思想是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开发尚未利用的自然资源来取代已近耗竭的稀缺自然资源。

(二)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国际贸易的新特点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不断融合与发展,国际贸易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这种新特点与发展趋势无不与知识经济的特征有着内在的互动关系。作为全球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我国国际贸易发展也呈现出自身的特点。纵观我国2005年以来的贸易额不难看出,我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一定全球影响力的贸易大国,是继美国、德国后的第三大贸易国。但是,要真正从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还需要很大段路要走。产品附加值低、抵抗危机能力差、出口商品竞争力弱等问题无不显露出我国国际贸易缺乏竞争力的弊端。

贸易摩擦升级成为过去几年国际贸易出现的新特点。我国在过去几年里很好的履行了加入世贸的各项约定条款,按约定逐步开放各行业。但自我国加入WTO以来,贸易摩擦不但没有减低或减少,反而还有所增加或升级的态势。贸易结构单一化,主要出口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成本低,产品附加值低,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产品的技术门槛低,技术含量少,进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许多进口国对我国的反倾销诉讼。反倾销诉讼实际上是目前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的最主要形式。同样,对于我国出口那些附加值高的电器类来说,由于缺乏必要的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导致无法从中获得预期的高收益,这又从一方面暴露出我国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弱点。

知识产权的保护又成为知识时代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当然,这与我国实际国情息息相关。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起步较晚,真正意义上开始建立并实行是在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当前,国内知名商标在国外被抢注屡见报端。因此,我国必须加强知识产权执法体系,强化我国知识产权的行政审批、宣传培训及学术研究,完善我国知识产权工作体系。除此之外。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将成为我国提高国家竞争力和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事实上,科技创新的长足进步将会促进国家创新能力的全面提高与提升。

国际贸易应对知识经济的影响应采取的对策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除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之外,也带来了无限的机遇。如何迎接挑战,抓住机遇,以促进国际贸易、国内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是当前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我们必须立足本国实际,认清我国国际贸易在知识经济发展中呈现出的新特点和新趋势,并采取相应措施,努力发展本国的国际贸易,进而推动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的发展,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

(一)加大科技投入,实行科技兴贸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技术为基础的经济活动,核心是知识的生产与创新。同时,知识的生产与创新又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息息相关。在科技投入方面,我国目前的现状集中表现在科技投资严重不足,缺乏科技投八的长效机制,缺乏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政策导向力,这些都极大地阻碍了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当务之急是要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树立广大科技工作的创新意识,建立发掘、培养、保护高级人才的长效机制,促进产学研的结合,推动科研院校进入企业或实行企业合作经营。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成为决定竞争能力高低的根本性因素,也是我国外贸能否制胜的关键。我们必须牢牢树立起创新意识、积极创造条件培养高技术人才,加强校企合作框架下的“产、学、研”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培养和激发高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进而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加快传统产业的更新换代,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从而提高国际竞争力。

(二)加快适应网络贸易,大力拓展国际市场

网络贸易必将成为未来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加强对电子商务及网络贸易的宣传,提高人们对网络贸易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将是未来几年政府部门的工作重点,同时也应加强对网络贸易的规划和管理,科学、合理、有序的引导网络贸易的转型。这需要各级政府采取如下措施:首先,应加大投资,改善电信及网络设施等硬件环境,加速信息产业的建设力度,有序引导“产、学、研”向进出口企业的倾斜,促使基于网络贸易的信息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其次,应加快我国国际电子商务网络的建设步伐及适应为网络时代的高技能人才的力度。加快我国对外贸易的信息技术与国际间的企业贸易接轨。最后,还应制定适合未来网络时展的相关法律、法规,从制度层面促使网络贸易科学、合理、有序的发展。

(三)发展服务贸易,拓展服务贸易的

人力资本要素

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对于国家的未来繁荣具有战略性的地位,我们应认识到加快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决定着国民经济现代化能否实现全面、健康的发展,具有提高经济国际竞争力及维护国际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地位。另外,发展服务贸易的同时,也应注重拓展服务贸易的人力资本。这要求我们应从教育投入和人力资源的开发两个方面入手。从本质上来说,决定国服务贸易优势的根本性因素在于该国的人力资本状况。现代服务业属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服务业不仅能够吸纳大量闲散的剩余劳动力,创造经济效益,而且能够促使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从以上可以明显看出,人力资本和服务业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有机的联系。我们只有抓住服务业国际化所提供的历史机遇,进一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创造必要的环境来推进人力基础设施的完善。

(四)营造环境,培育本土跨国企业

我国目前的现状是跨国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国际地位偏低。我们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推动企业的重组和优化,培育和组建一批中国式的跨国公司,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进而实现分享国际分工利益,带动和实现我国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主要是以跨国公司为主体,并且随着国际市场分工与协作趋势的加剧,国际竞争也主要在跨国公司之间展开。因而,一国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高低,实际主要体现在该国跨国公司的竞争力的强弱上。通过营造环境,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节能型跨国公司经营,组建中国式的跨国公司,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及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也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大环境。通过营造环境,鼓励和支持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企业实行跨国经营直至成立跨国公司,也可通过采取合资、兼并等多种形式开展资源开发、即时经济合作及贸易加工等跨国经营。

(五)加快贸易法律建设,协调国际经贸关系

知识经济时代的国际贸易竞争将日益激烈,由此而来的纠纷与矛盾也将随之增多。近年来,我国虽然已出台了一些涉及国际贸易领域的重要法律和法规,但面对国际环境的日益复杂化,有些法律和法规也越来越凸显出落后、缺乏时效性、可操作性差甚至欠缺等弊端。加快外贸法律的建设速度,加大涉及国际贸易领域的立法,强化现有贸易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应是当前当务之急。这些措施将会为我国对外贸易营造良好的环境,促使对外贸易健康稳定的发展。当然,在解决与纠纷过程中也要积极参与国际经贸关系的协调。如经济参与和推动地区、区域经济合作,参与和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建设,进而促进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的完善。

(六)加大教育力度,重视人才培养

科技是知识的内化。高素质人力资本是贸易发展的重要要素。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实际上是知识的竞争,而知识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世界各国都在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以求得在国际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根据资料显示,知识的扩展速度和影响领域已明显影响到国际贸易的速度和成败。发展中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度及资金投入力度方面都不如发达国家,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如何在未来的发展中,加大教育力度,重视人才培养应该成为我国各级政府深思熟虑的关键性问题。

结论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形态。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国际贸易交易方式呈现多元化趋势,交易对象趋于高技术化等新的发展趋势和特征。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巨大挑战与无限机遇,我国必须调整对外贸易战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贸易法律建设与国际经贸关系协调力度,大力发展知识型服务贸易,推行网络贸易,营造良好环境,促进对外经济良性循环,进而推动国内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

参考文献:

1.南天文知识经济与国际贸易[J]商业经济,2009(1)

2.粟珍知识经济与我国国际贸易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03(12)

3.崔士民知识经济与我国国际贸易发展新变化研究[J]理论探讨,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