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集锦9篇

时间:2023-06-22 09:32:52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范文1

1、小麦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是适温喜湿、随气流远距离传播的病害,在雨量多、田间湿度大、结露、有雾的天气条件下容易发生。小麦品种间对条锈病的抗性差异较大。

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3-5月份温暖多雨,多雾和结霜天气有利于条锈病发生流行。夏孢子随气流在高空作远距离传播。

症状:发病初期在植株上形成褪绿黄斑,以后长出粉堆,即夏孢子堆,后期又形成黑色冬孢子堆。夏孢子堆小型鲜黄色,排列成行,与叶脉平行,主要发生在叶上,也为害叶鞘、茎杆和穗部。

防治技术:(1)农业防治。注意品种搭配和轮换种植,避免长期单一种植某一品种;避免群体过大,特别要防止偏多偏晚施氮肥,增施磷钾肥。(2)药剂防治。选用15%粉锈宁(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20%乳油拌种,大田病叶率达5%时,每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克,或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30克,兑水50公斤喷雾。

2、小麦白粉病

白粉病是全国性病害,在小麦各生育阶段均可发生,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危害叶鞘、茎秆和穗部。

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春季雨量较多的年份,特别是4月份雨量较多的年份,病害即会流行。如果又碰上小麦生长后期雨量偏多分布均匀,温度又偏低,将延长白粉病的流行期,加重病情。群体过大,氮肥施用过多的麦田,特别容易发病。冬季以分生孢子和潜育菌丝体形态在寄主组织越冬,第二年春天当温湿度条件适宜时,菌丝体再产生分生孢子传播为害。

症状:从幼苗至成株期皆可发生。病斑部位初期长出丝状白色霉点,以后表面覆盖的霉层逐渐加厚,似绒毛状,颜色由白色逐渐变为灰色,为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后期散生黑色小点,即病菌的有性进代,闭囊壳。

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根据品种和地力,播种时合理安排播量,推迟播期,控制群体不宜过大,增施磷钾肥,促使小麦生长健壮。(2)药剂防治。春季第一叶定长以前兑水均匀喷施15%多效唑可湿性粉每亩40克,防止倒伏又可兼治白粉病,减轻病害早春流行速度和强度。一般在孕穗末期至抽穗初期喷药效果最佳。在抽穗前每亩用20%粉锈宁乳剂50克或12.5%禾果利20~30克兑水60~70公斤喷雾,若发病重可在抽穗后再喷洒一次。

3、麦蚜

麦蚜主要集中在小麦叶片、茎和穗部为害,其中在灌浆期对小麦为害较大。防治适宜期是小麦孕穗至灌浆期。

发生条件和传播途径:麦蚜对温湿度有不同的要求;二叉蚜适应8-20℃和干燥的条件,麦长管蚜的适温16-25℃之间。降雨特别是降大雨对麦长管蚜发生不利。日雨量达中雨持续2-3天,对麦蚜发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尤其是抽穗期碰上中雨,因正值有翅成蚜的迁入,对翅蚜在麦穗上生活、繁殖都不利,蚜害偏轻。干旱时有点小雨对麦长管蚜的繁殖无不利影响,雨后蚜量突增而形成灾害。主要随气流作远距离传播。

为害状:叶片受害,出现黄色斑点,吸食穗部汁液,造成千粒重下降,籽粒营养品质变劣。为害严重时,常排泄蜜露到麦叶上,导致霉菌寄生,使叶片发黑,影响植株光合作用。受害麦叶提早枯死,减少养分向穗部输送。麦蚜还传播黄矮病。

防治技术:药剂防治是当前治蚜的主要措施。穗期蚜株率达50%左右,百株蚜量达到500头左右时,应立即组织防治。可选择使用的药剂和施用方法有:亩用25%蚜螨清乳油50毫升、或40%氧化乐果乳油50~100毫升、或10%11比虫啉可湿性粉剂10~15克,手动喷雾器加水50~75公斤,机动喷雾器加水10~15公斤喷雾。

4、麦红蜘蛛

为害小麦的红蜘蛛,主要有麦圆蜘蛛和麦长腿蜘蛛,混合发生时,受害最为严重。红蜘蛛的成虫和若虫吸食小麦叶片的汁液,被害叶片表面布满黄白色斑点,逐渐扩大成斑块,叶片发黄。

发生条件和传播途径:麦长腿蜘蛛性喜温暖干燥,温度15-20℃,相对湿度50%以下最适合其发生,干旱向阳麦田发生较重。麦圆蜘蛛生活适温为8-15℃,适宜湿度为80%以上,低洼潮湿、生长茂密麦田发生较重。均以卵或成虫在土缝中越冬,成为来年初侵染源。

为害状:以成、若虫刺吸麦苗汁液,被害麦叶出现黄白色小点,受害叶以后变为黄色,严重时植株矮小叶片枯黄,植株生长不良严重时,不能正常抽穗,甚至干枯而死。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范文2

关键词 小麦;病虫害;发生特点;防治对策;安徽无为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2-0140-01

2003年以前,无为县小麦种植面积在6 667 hm2左右。近年来,随着国家取消农业税、落实粮食补贴政策和种植机械化程度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大提高,小麦种植面积逐年上升,目前种植面积约13 333 hm2。随着小麦面积扩大、土地的集中,大户种植、规模种植效益越来越凸显,农民及农技人员对病虫害防治倍加重视。为了做好小麦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无为县小麦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并提出防治对策。

1 发生特点

1.1 病虫发生种类较少,总体发生程度较轻

无为县小麦主要病虫害有7种,分别是根腐病、纹枯病、赤霉病、白粉病、散黑穗病、叶锈病和蚜虫。根腐病在小麦全生育期均可发病,引起小麦根部变褐甚至腐烂,成株期根颈被害时,会引起茎基部折断倒伏枯死[1]。纹枯病主要发生在小麦拔节后,造成花秆烂茎、枯孕穗和枯白穗等症状,麦苗拔节,叶鞘上病斑扩展到茎秆,有明显的云纹状斑纹,与水稻纹枯病相似,同时蔓延到节间,引起茎壁失水坏死,形成花秆烂茎,造成枯孕穗、枯白穗。赤霉病从苗期到穗期都可发生,引起苗枯、基腐、穗腐和秆腐,以穗腐为主,危害最大。穗腐在发病初期,麦粒表面或小穗基部出现小的水渍状淡褐色病斑,逐渐扩大成枯黄色,以后病部生出一层粘胶状的粉红色霉,末期出现黑色小粒。麦穗得病后,造成麦粒干瘪,严重时全穗枯腐。白粉病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白色霉点,逐渐扩大成圆形或椭圆形的病斑,上面长出白粉状的霉层,以后变成灰白色至淡褐色,后期在霉层中散生黑色小粒,最后病叶逐渐变黄褐色而枯死。散黑穗病发生在小麦穗部,最初病小穗外面包一层灰色薄膜,成熟后破裂,散出黑粉(病菌的厚垣孢子),黑粉吹散后只残留的穗轴,病穗上的小穗全部被毁或部分被毁,仅上部残留少数健穗。叶锈病主要危害小麦叶片,产生疱疹状病斑,夏孢子堆圆形至长椭圆形,桔红色,呈不规则散生,成熟后表皮开裂一圈,散出桔黄色的夏孢子。麦蚜从小麦苗期到蜡熟期均可危害,蚜虫分苗蚜和穗蚜,其中苗蚜发生较重,穗蚜发生较轻。在小麦出苗后不久即陆续迁入麦田危害,为害土表根茎及叶片,开春后群集为害叶片和麦穗。麦苗被害后,叶片枯黄,后期受害后,叶片发黄,麦粒不饱满。

常年除赤霉病和蚜虫发生较重外,其他病虫均为中等偏轻至中等发生,赤霉病发生面积比例为25%~100%,最终病穗率5%~68%,蚜虫发生面积比例为30%~90%,最高百株蚜量50~500头,对产量有一定影响;其他5种病虫害一般为零星发生,根腐病发生面积比例20%以下,病株率2%以下,纹枯病发生面积比例为10%~35%,病株率为2%~12%,白粉病发生面积比例5%左右,病株率20%以下,年度、品种间发生差异大,多雨年份北方品种发生重,散黑穗病发生面积比例5%左右,病穗率0.1%以下,叶锈病发生面积比例30%以下,病叶率20%以下,年度、品种间发生差异大,多雨年份北方品种发生重,对产量影响很小[2]。

1.2 病虫并发,以病为主

虽然无为县小麦主要病虫害有7种,但是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的仅为赤霉病和蚜虫,其中以赤霉病影响最大。该县小麦扬花期间常遇阴雨天气,有利于赤霉病发生,常年赤霉病病穗率5%~10%,造成小麦减产1~2成,重发年份病穗率达60%以上,如2003年平均为68%,造成小麦减产6成以上甚至绝收。蚜虫以苗蚜发生较重,穗蚜发生较轻,常年苗蚜有蚜株率在20%左右,百株蚜量一般200头左右,重发年份达500头,如2011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早播的小麦,苗蚜发生较重,平均有蚜株率在40%左右,百株蚜量约400头,主要集中在小麦根部和心叶,但最终对产量影响不大。只在个别年份穗蚜发生重,对产量有一定影响,如2011年春旱严重,小麦穗期蚜虫发生重,百穗蚜量一般在500头左右,最高达2 000头,造成小麦减产1~2成。

1.3 病虫发生前轻后重

无为县大部分为粳糯稻茬小麦,播种期迟,11月上旬前适期播种的只占30%,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迟播小麦占70%,加之冬季气温低,导致小麦病虫发生呈前轻后重的趋势。一般小麦苗期至拔节期只有蚜虫和根腐病,常年发生较轻,纹枯病、赤霉病、白粉病、散黑穗病和叶锈病多发生在孕穗至蜡熟期,并伴有蚜虫,发生相对较重,特别是赤霉病,多雨年份病穗率高,对产量影响较大。

2 防治对策

无为县普遍为稻茬小麦,播种期迟,县内河道较多,沟渠交错,地下水位高,病虫发生呈前轻后重趋势,针对这些特点,提出如下防治对策。

2.1 选用抗病品种

生选6号、扬麦18对赤霉病抗性较好,可推广种植[3]。2012年赤霉病发生重,全县最终病情调查,病穗率0~88%,平均39.2%,病情指数0~53.5,平均17.5,但发现品种间发病差异大。生选6号、扬麦18等小麦品种平均病穗率在10%以下,而其他品种平均病穗率在35%以上。

2.2 精整细作,提高播种质量

稻茬小麦应低位割稻,将稻桩留低。荒地小麦应在播种前30 d用草甘膦除草灭茬,待水稻、杂草等残体晒干后烧毁。土壤晒垡后抓紧整地,开好畦沟、腰沟和围沟,做到“三沟”相通,确保沟宽15 cm左右,沟深20 cm左右,畦宽不超过2 m。培育壮苗,减少高脚苗等弱苗的发生[4]。

2.3 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增加植株抗病力

适期播种的小麦播种量为150 kg/hm2,迟播的播种量为225 kg/hm2左右,同时做到氮、磷、钾肥的合理搭配,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抗病力,增加田间通风透光性,减少发病机率[5]。

3 参考文献

[1] 郎福军.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J].农民致富之友,2010(12):56.

[2] 王志德.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J].吉林农业:学术版,2012(5):62.

[3] 小麦病虫害防治措施[J].青海农牧业,2012(1):45.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范文3

【关键词】小麦病虫害防治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小麦种植发展迅速,生产过程中,病虫害始终是制约产量和品质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小麦病虫害防治,要根据小麦不同品种的不同特性,在搞好测报的基础上,按照防治指标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治。为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其发生、蔓延,提高小麦的商品性,实现高产高效,增加农民收入,现将小麦各生育期的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简述如下,供同行参考。

一、小麦常见几种病害

1.锈病

在秋季和早春,田间发现病中心,及时进行喷药控制。如果病叶率达到5%,严重度在10%以下。

2.赤霉病

自幼苗至抽穗期均可发生,引起苗枯、茎腐和穗腐等。

3.麦蜘蛛

麦蜘蛛春秋两季为害麦苗,成、若虫都可为害,被害麦叶出现黄白小点,植株矮小,发育不良,重者干枯死亡。

4.麦蚜

在小麦整个生育过程中均可发生和危害,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

5.吸浆虫

有红吸浆虫和黄吸浆虫。两种吸浆虫均以幼虫潜伏在颖壳内吸食正在灌浆的麦粒汁液,造成疵粒、空壳。

二、病虫害防治技术

1.播种期

小麦播种期病虫害防治是整个生育期防治的基础,有利于压低小麦全生育期的病虫基数。此期防治重点是纹枯病、地下害虫、吸浆虫等种传、土传病虫害。防治措施主要是土壤处理、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g拌种100kg,可有效预防黑穗病、纹枯病、白粉病等。金针虫主发生区,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与水、种子按1∶80∶800~1000的比例拌匀,堆闷2~3h后播种;蛴螬主发生区,用50%辛硫磷乳油与水、种子按1∶(50~100)∶(500~1000)的比例拌种,可兼治蝼蛄、金针虫;吸浆虫重发区,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或辛硫磷颗粒剂30~45kg/hm2拌砂或煤渣375kg制成毒土,在犁地时均匀撒于地面翻入土中。种子包衣也是防治病虫害的一项有效措施,各地应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病虫种类,选择适当的种衣剂配方,如用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100~200mL与100kg种子进行包衣,可预防纹枯病、黑胚病、根腐病等多种病害,若加入适量的甲基异柳磷乳油,则可病虫兼治。

2.返青拔节期

返青拔节期的防治重点是小麦纹枯病、吸浆虫、麦蜘蛛及地下害虫。纹枯病是近年来小麦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对小麦的产量影响较大,特别是高产地块影响更大。在小麦纹枯病防治中,存在着轻视返青期的喷雾防治且防治时间又偏晚的现象,这是小麦纹枯病防效差的主要原因。因此,要重视返青期的防治,把握好防治适期。根据病虫害防治指标,采用对路药剂开展防治,大力应用杀虫剂与杀菌剂混合施药剂技术,实行科学防治。小麦返青至拔节期主要病虫的防治指标是,纹枯病病株率为15~20%,地下害虫为害麦苗被害率3%,麦蜘蛛为单行600头/m。防治纹枯病可用5%井冈霉素2250~3000mL/hm2对水1 125~1500kg喷麦茎基部,间隔10~15d再喷1次;防治地下害虫可用40%甲基异柳磷或50%辛硫磷600~750mL/hm2喷麦茎基部;防治麦蜘蛛可用73%克螨特乳油1500~2000倍液喷雾。

吸浆虫重发区,要抓住这时麦苗小、容易操作的有利时机,当吸浆虫幼虫上升到土表活动时进行第2次土壤处理,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2250~3000mL/hm2对水适量,拌细土375kg制成毒土,顺麦垄均匀撒施,然后浅锄,将药剂翻入土中,再浇水;或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30kg/hm2拌细土300kg,均匀撒施于土表。

3.孕穗至抽穗扬花期

孕穗至扬花期是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叶枯病、赤霉病、颖枯病、麦蚜、1代蚜虫和吸浆虫等多种病虫集中发生期和危害盛期。常年这些病虫害以麦蚜发生面积最大,为害最重。小麦孕穗至扬花期是小麦形成产量非常重要的时期,又是多种病虫集中发生危害盛期,一旦病虫危害就可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此期是小麦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的最关键时期,应切实做好病虫害的预防和防治,确保小麦优质丰产。利用天敌控制麦蚜。麦田是多种天敌的越冬场所和早春繁殖基地,保护好麦田天敌不仅有利于控制小麦害虫,而且也是后茬作物害虫天敌的主要来源,应注意保护利用。

药剂防治要根据小麦病虫害防治指标,抓住防治适期,采用对路药剂开展防治,大力应用杀虫剂与杀菌剂混合施药技术,实行科学防治。

3.1孕穗至扬花期主要病虫的防治指标是,条锈病为病叶率2~5%,叶锈病为病叶率5~10%,白粉病为病叶率10%;麦蚜为500头/百穗,1代钻虫为25头/m2,吸浆虫蛹期2500头/m3、成虫期为5000~7500头/m3。

3.2对路的药剂、用药剂量和用药方法是:防治锈病、白粉病可用25%百理通可湿性粉剂450g/hm2或40%粉锈宁乳油750~1125mL/hm2喷雾;防治赤霉病、叶枯病和颖枯病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125~1.500kg/hm2喷雾;防治麦蚜可用2.5%敌杀死乳油150~225mL/hm2或50%辟蚜雾可湿性粉剂120~150g/hm2喷雾;防治1代黏虫可用50%辛硫磷乳油750~1125mL/hm2喷雾。

3.3混合施药技术应根据防治对象和防治指标科学运用,单种病虫发生重而其他发生轻时应进行单施药防治,以免造成浪费和农药污染。

3.4小麦赤霉病和颖枯病要以预防为主,孕穗期如遇连阴天气,在小麦扬花后要喷药预防。小麦吸浆虫虽是穗期为害的害虫,但防治适期在4月中下旬的蛹期,应在蛹期适时开展防治,提高防治效果,可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2250~3000mL/hm2对细沙或细沙土450~600kg撒施地面并划锄,施后浇水防治效果更佳;若蛹期未能防治,在吸浆虫成虫期防治,可在田间小麦70%左右抽穗时,用50%辛硫磷乳油750~1125mL/hm2喷雾。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范文4

 

关键词: 小麦;病虫害防治;播种期;返青拔节期;灌浆期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沭阳县优质小麦发展迅速,但生产过程中,病虫害始终是制约产量和品质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优质小麦的病虫害防治,要根据小麦不同品种的不同特性,在搞好测报的基础上,按照防治指标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治。为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其发生、蔓延,提高优质小麦的商品性,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增加农民收入,现将优质小麦各生育期的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简述如下,供广大农民参考。 

 

1 播种期 

 

小麦播种期病虫害防治是整个生育期防治的基础,有利于压低小麦全生育期的病虫基数。此期防治重点是纹枯病、地下害虫、吸浆虫等种传、土传病虫害。防治措施主要是土壤处理、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g拌种100kg,可有效预防黑穗病、纹枯病、白粉病等。金针虫主发生区,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与水、种子按1∶80∶800~1 000的比例拌匀,堆闷2~3h后播种;蛴螬主发生区,用50%辛硫磷乳油与水、种子按1∶(50~100)∶(500~1 000)的比例拌种,可兼治蝼蛄、金针虫;吸浆虫重发区,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或辛硫磷颗粒剂30~45kg/hm2拌砂或煤渣375kg制成毒土,在犁地时均匀撒于地面翻入土中。种子包衣也是防治病虫害的一项有效措施,各地应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病虫种类,选择适当的种衣剂配方,如用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100~200mL与100kg种子进行包衣,可预防纹枯病、黑胚病、根腐病等多种病害,若加入适量的甲基异柳磷乳油,则可病虫兼治。 

 

2 返青拔节期 

 

返青拔节期的防治重点是小麦纹枯病、吸浆虫、麦蜘蛛及地下害虫。纹枯病是近年来小麦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对小麦的产量影响较大,特别是高产地块影响更大。在小麦纹枯病防治中,存在着轻视返青期的喷雾防治且防治时间又偏晚的现象,这是小麦纹枯病防效差的主要原因。因此,要重视返青期的防治,把握好防治适期。根据病虫害防治指标,采用对路药剂开展防治,大力应用杀虫剂与杀菌剂混合施药剂技术,实行科学防治。小麦返青至拔节期主要病虫的防治指标是,纹枯病病株率为15%~20%,地下害虫为害麦苗被害率3%,麦蜘蛛为单行600头/m。防治纹枯病可用5%井冈霉素2 250~3 000mL/hm2对水1 125~1 500kg喷麦茎基部,间隔10~15d再喷1次;防治地下害虫可用40%甲基异柳磷或50%辛硫磷600~750mL/hm2喷麦茎基部;防治麦蜘蛛可用73%克螨特乳油1 500~2 000倍液喷雾。 

吸浆虫重发区,要抓住这时麦苗小、容易操作的有利时机,当吸浆虫幼虫上升到土表活动时进行第2次土壤处理,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2 250~3 000mL/hm2对水适量,拌细土375kg制成毒土,顺麦垄均匀撒施,然后浅锄,将药剂翻入土中,再浇水;或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30kg/hm2拌细土300kg,均匀撒施于土表。 

3 孕穗至抽穗扬花期 

 

孕穗至扬花期是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叶枯病、赤霉病、颖枯病、麦蚜、1代蚜虫和吸浆虫等多种病虫集中发生期和危害盛期。常年这些病虫害以麦蚜发生面积最大,为害最重。小麦孕穗至扬花期是小麦形成产量非常重要的时期,又是多种病虫集中发生危害盛期,一旦病虫危害就可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此期是小麦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的最关键时期,应切实做好病虫害的预防和防治,确保小麦优质丰产。利用天敌控制麦蚜。麦田是多种天敌的越冬场所和早春繁殖基地,保护好麦田天敌不仅有利于控制小麦害虫,而且也是后茬作物害虫天敌的主要来源,应注意保护利用。

药剂防治要根据小麦病虫害防治指标,抓住防治适期,采用对路药剂开展防治,大力应用杀虫剂与杀菌剂混合施药技术,实行科学防治。 

(1)孕穗至扬花期主要病虫的防治指标是,条锈病为病叶率2%~5%,叶锈病为病叶率5%~10%,白粉病为病叶率10%;麦蚜为500头/百穗,1代钻虫为25头/m2,吸浆虫蛹期2 500头/m3、成虫期为5 000~7 500头/m3。 

(2)对路的药剂、用药剂量和用药方法是:防治锈病、白粉病可用25%百理通可湿性粉剂450g/hm2或40%粉锈宁乳油750~1 125mL/hm2喷雾;防治赤霉病、叶枯病和颖枯病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125~1.500kg/hm2喷雾;防治麦蚜可用2.5%敌杀死乳油150~225mL/hm2或50%辟蚜雾可湿性粉剂120~150g/hm2喷雾;防治1代黏虫可用50%辛硫磷乳油750~1 125mL/hm2喷雾。 

(3)混合施药技术应根据防治对象和防治指标科学运用,单种病虫发生重而其他发生轻时应进行单施药防治,以免造成浪费和农药污染。 

(4)小麦赤霉病和颖枯病要以预防为主,孕穗期如遇连阴天气,在小麦扬花后要喷药预防。小麦吸浆虫虽是穗期为害的害虫,但防治适期在4月中下旬的蛹期,应在蛹期适时开展防治,提高防治效果,可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2 250~3 000mL/hm2对细沙或细沙土450~600kg撒施地面并划锄,施后浇水防治效果更佳;若蛹期未能防治,在吸浆虫成虫期防治,可在田间小麦70%左右抽穗时,用50%辛硫磷乳油750~1 125mL/hm2喷雾。 

 

4 灌浆期 

 

灌浆期是多种病虫害危害高峰期,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此期防治重点是白粉病、锈病、麦穗蚜等。防治白粉病、锈病的方法同上,同时可兼治叶枯病等。用2.5%辉丰菊酯乳油300~450mL/hm2或25%快杀灵乳油375~525mL/hm2,对水750kg进行喷雾,可有效防治麦穗蚜。以上杀菌杀虫剂可一次性混合使用。若田间天敌与蚜虫的比例大于1∶120时就不必再用防治蚜虫的杀虫剂。小麦黑胚病严重影响小麦品质,发展优质小麦必须注意防治小麦黑胚病。除选用抗黑胚病品种外,还要特别注意搞好小麦扬花灌浆期的防治。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300~450g/hm2,对水750kg防治效果最好,使用多菌灵、三唑酮、代森锰锌也有一定防治效果。应在灌浆初期和中后期各防治1次。 

 

参考文献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范文5

【关键词】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创新研究

1小麦返青期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1.1防治对象

麦田杂草:由于冬前干旱,杂草出土少,出土率不足40%,冬前化除面积很小。目前,浇过越冬水、早春浇水的麦田,田间墒情好,杂草出土率已达90%以上。小麦返青期杂草个体小,生长嫩,而且杂草被小麦覆盖的数量少,这一时期是防除麦田杂草的有利时机。小麦纹枯病:返青―拔节期(3月上中旬),小麦纹枯病处于水平扩展期,迅速蔓延,拔节后停止株间侵染,转入株内侵茎为害。平原区及山陵地区的水浇地块是防治的重点,要抓住返青到拔节前的防治关键时期,及早搞好纹枯病防治。

1.2防治时间与措施

3月上中旬。

杂草防除:以播娘蒿等一般杂草为主要防除对象的麦田,亩用10%麦镰15―20克对水30公斤防除;以恶性杂草猫儿眼、猪殃殃为主要防除对象的麦田,亩用20%使它隆50―60毫升加10%麦镰15―20克对水30公斤防除;以野燕麦为主要防除对象的麦田,亩用10%麦镰15―20克加6。9%骠马60―80ml对水30公斤防除。病害防治:小麦纹枯病发生田,可亩用12。5%志信星或禾果利20―30克对水30公斤喷雾防治,注意将药液喷洒在植株茎基部。麦田杂草化除技术要求较高,施药不当容易发生药害事故,植保专家特别提醒农民朋友,要掌握好喷药时期及防除技术,做到不重喷,不漏喷。选择晴朗无风天气,喷药时应防止药液漂移到周围阔叶作物上产生药害。喷药器械施用前后要用肥皂水清洗。

2优质小麦中后期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2.1继续做好小麦吸浆虫防治工作

小麦吸浆虫进入成虫防治期,虽然部分麦田已在蛹期进行了毒土防治,但有些农民朋友防治技术掌握不好,有的用砂土、有的用土太干、撒土不均匀,造成防治效果较差。对此农民朋友必须抓住吸浆虫防治的最后时期---成虫期,突击喷雾防治。

防治方法:用高效、低毒的菊脂类农药,如:氯氰菊脂或复配农药如浆蚜灵隔天喷一次,连喷2-3次。同时可加入磷酸二氢钾500倍液喷雾,达到根外追肥提高千粒重的目的。

2.2注意防治小麦蚜虫

及时进行田间调查,当百株蚜量达到800-1000头时,应立即用药防治。可用吡虫啉、浆蚜灵等喷雾防治。

2.3及时查治小麦赤霉病

由于赤霉病病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对人、畜食用会造成中毒影响,所以必须加强对该病的防治工作。小麦发病后引起苗枯,茎腐和穗腐,不同时期发病均可在病部产生粉红色霉层,阻碍养分输送,影响产量和品质。抽穗扬花期的连续阴雨是小麦赤霉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影响其流行的最关键因素是小麦麦扬花期的温湿度。在小麦扬花期至乳熟期,如遇连阴雨天气,同时气温保持在150C以上,病害将会大流行,应及早进行防治。轻发生年份用药1次即可,大流行年份必须至少防治2次,第一次防治必须在小麦齐穗期(10%扬花),第2次防治必须在第1次后的7天内进行。在该病的防治上,主要采用多菌灵等广谱杀菌剂,在小麦齐穗到扬花始期喷雾防治,可亩用80%的多菌灵微粉剂50g或40%多菌灵胶悬剂50-75克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分别加水10-15kg进行喷雾。

2.4小麦锈病、白粉病

小麦锈病、白粉病是两种较常见的病,现在的气候条件也有利于这两种病害的发生,应注意观察,发现病害及时防治。可在除治麦蚜的同时,加入15%三唑酮粉剂每亩75g或20%三唑酮乳油每亩50ml兑水50kg喷雾,对这两种病害会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

3小麦地下害虫

小麦地下害虫主要有蝼蛄、蛴螬、金针虫3种,主要发生在小麦苗期和返青后至灌浆期。据观察,蝼蛄危害麦苗将嫩茎咬成乱麻状,断口不整齐;蛴螬危害麦苗将根茎咬断,断口整齐;金针虫危害麦苗蛀食嫩心,被害部呈乱麻状,但外皮仍连在一起。仔细观察麦苗的被害状,确定是哪小麦地下害虫主要有蝼蛄、蛴螬、金针虫3种,主要发生在小麦苗期和返青后至灌浆期。据观察,蝼蛄危害麦苗将嫩茎咬成乱麻状,断口不整齐;蛴螬危害麦苗将根茎咬断,断口整齐;金针虫危害麦苗蛀食嫩心,被害部呈乱麻状,但外皮仍连在一起。仔细观察麦苗的被害状,确定是哪种地下害虫危害后及时用药防治。撒毒土每亩用5%辛硫磷颗粒剂2公斤,或3%辛硫磷颗粒剂3~4公斤,或2%甲基异柳磷粉剂2公斤,拌细土30~40公斤沟施或顺垄撒施,然后划锄覆土,防治蛴螬和金针虫。浇药水每亩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0.5公斤,加水750公斤顺垄浇施,对蛴螬和金针虫有特效。

4小麦地下害虫防治方法

4.1种类与危害

(1)蝼蛄蝼蛄危害小麦的时间是从播种开始直到第二年小麦乳熟期,它在秋季为害小麦幼苗,以成虫或若虫咬食发芽种子和咬断幼根嫩茎,或咬成乱麻状使苗枯死,并在土表穿行活动成隧道,使根土分离而缺苗断垅。危害重者造成毁种重播。

(2)蛴螬幼虫危害麦苗地下分蘖节处,咬断根茎使苗枯死,危害时期有秋季9--10月和春季4--5月两个高峰期。蛴螬冬季在较深土壤中过冬,第二年春季气温回升,幼虫开始向地表活动,到13--18摄氏度时,即为活动盛期,这时主要危害返青小麦和春播作物。老熟幼虫在土中化蛹。成虫白天潜伏于土壤中,傍晚飞出活动,取食树木及农作物的叶片。雌虫把卵产在10厘米左右深土中,孵化后幼虫危害作物的根部。一年发生1代。以成虫或幼虫越冬。如越冬幼虫多,第二年年为害就重。

(3)金针虫以幼虫咬食发芽种子和根茎,可钻入种子或根茎相交处,被害处不整齐呈乱麻状,形成枯心苗以致全株枯死。幼虫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开始危害秋播小麦,10月下旬越冬。第二年的4月中旬为害最重。

4.2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地下害虫一生都生活在土壤里,尤以杂草丛生、耕作粗放的地区发生重而多。因此应采用一系列农业技术措施,如精耕细作、轮作倒茬、深耕深翻土地,适时中耕除草、合理灌水以及将各种有机肥充分腐熟发酵等,可压低虫口密度,减轻为害。

(2)药剂防治

土壤处理:在多种地下害虫混合发生区或单独严重发生区要采用土壤处理进行防治。为减少土壤污染和避免杀伤天敌,应提倡局部施药和施用颗粒剂。每亩用5%甲基异柳磷颗粒剂1。5-2kg,或3%辛硫磷颗粒剂2-2。5kg于耕地前均匀撒施地面,随耕翻入土中。也可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每亩用量250ml,加水1-2kg,拌细土20-25kg配成毒土施用。

药剂拌种:对地下害虫一般发生区,可采用药剂拌种的方法进行防治。药剂拌种防治地下害虫常用农药与水、麦种的比例为40%甲基异柳磷乳油按1∶100∶1000(农药∶水∶种子)拌种,50%辛硫磷乳油、拌种时先将农药按要求比例加水稀释成药液,再与种子混合拌匀,堆闷5-6小时(内吸性药剂要堆闷12小时以上),摊晾后即可播种。

麦出苗后,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片调查,当死苗率达到3%时,立即施药防治。撒毒土:每亩用5%辛硫磷颗粒剂2公斤,或3%辛硫磷颗粒剂3~4公斤,或2%甲基异柳磷粉剂2公斤,对细土30~40公斤,拌匀后开沟施,或顺垄撒施后接着划锄覆土,可以有效地防治蛴螬和金针虫;撒毒饵:用麦麸或饼粉5公斤,炒香后加入适量水和40%甲基异柳磷拌匀后于傍晚撒在田间,每亩2~3公斤,对蝼蛄的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范文6

[摘要]介绍冬小麦返青拔节期、抽穗扬花期、灌浆期病虫害防治技术,提出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措施。以供农业生产参考。

[关键词]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

小麦是我国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种植业结构的调整,耕作栽培制度的改变,小麦种植密度增加,肥水条件的改善,免耕、少耕和秸秆地膜覆盖技术的推广,小麦病虫呈加重危害的趋势。加上气候变暖,连续出现暖冬年份,以及年度间降雨不平衡,南涝北旱的情况频频发生等,致使病虫发生情况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做好小麦病、虫草害的防治工作,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收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冬小麦中后期的病虫害防治主要是指小麦的返青拔节期、抽穗扬花期、灌浆期三个时期,这三个阶段的主要生育特点是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同时并进,快速生长的时期;是决定小麦亩穗数和穗粒数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形成产量的关键时期;以预防为主,以治病、治虫为辅。在防治过程中提倡综合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使小麦生产达到无公害绿色食品的标准。

一、返青拔节期

重点防治纹枯病、全蚀病、红蜘蛛、地下虫。麦田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策略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要从麦田生态系出发,创造有利于小麦生长,不利于病虫繁殖的环境条件,以合理使用化学农药为主,辅以其它防治措施进行协调的防治。

1.病害

纹枯病防治要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磷钾肥,培养地力,合理配方施肥,避免偏施无机氮肥。防止田间郁蔽,避免倒伏,可明显减轻病害。要因地制宜确定适宜的播期,以减少病菌侵染的机会。当纹枯病病株率15%以上时,每亩用15%羟锈宁可湿性粉剂,或25%多病宁、33%纹霉净可湿性粉剂,对水40kg~50kg,可兼治白粉病、锈病。药液要尽量喷洒在麦株基部,以提高药效。全蚀病于返青拔节期每亩用蚀敌粉100g,或20%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100g,兑水40~60kg,灌于小麦根基部。

2.虫害

红蜘蛛防治方法用40%氧化乐果2000倍液喷雾。或者用速螨酮、牵牛星、扫螨净等农药按规定用量稀释喷雾防治。地下虫蛴螬、金针虫和蝼蛄分布广,种群密度大,为害严重。要精耕细作、深耕多耙,适时浇水,施用充分腐熟的厩肥,可减轻以下害虫的为害。对虫口密度大,常年发生严重的地块,每亩用50%辛硫酸、40%甲基异柳磷乳油0.5kg~0.6kg,对细土25kg~30kg制成毒土,均匀撒施于地面,随即耕翻入土中。作物生长期可顺垅撒施或喷施,并结合中耕浅锄混入土中。在蝼蛄为主的地区,也可使用毒饵诱杀。将麦麸、花生饼糁或玉米糁等炒香,用50%甲胺磷、40%甲基异柳磷乳油等,按饵料的1%药量和10%水量稀释后拌入,制成毒饵,于傍晚顺垅撒施,每亩用毒饵1.5kg~2kg。不仅对蝼蛄诱杀效果良好,而且还可兼治蟋蟀、土蝗等。粘虫目前防治粘虫效果较好的常用药剂较多,如敌百虫、敌敌畏、辛硫磷、溴氰菊酯、杀灭菊酯等。防治麦田第一代粘虫应掌握在幼虫2龄~3龄盛期;防治麦套玉米第二代粘虫应掌握在幼虫1龄~2龄盛期喷药。

二、抽穗扬花期

早控条锈病、白粉病,重点防治吸浆虫,预防赤霉病。主要防治指标是麦蚜百穗500头,1代粘虫每平方米25头,吸浆虫蛹期每样方(10cm×10cm×20cm)5头、成虫期10~25头,条锈病病叶率为2%~5%,叶锈病病叶率为5%~10%,白粉病病叶率为10%。

1.病害

小麦穗期是条锈病、叶锈病、叶枯病、赤霉病和颖枯病等多种病虫害集中发生期,此期也是小麦最终形成产量的时期,一旦发生病害可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条锈病发生程度随早春气候的适宜程度而不同,由于病原菌生理小种的变化,部分品种抗锈性丧失,存在着大面积流行的危险。小麦白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病菌的孢子随气流传播到感病品种的植株上后,以危害叶片为主,发病症状以叶片正面较为明显,叶鞘、茎秆和穗部也受害。受害叶片初期形成灰白色小霉点,后逐渐扩大成圆形或椭圆形绒状霉斑,严重时霉斑相互连成一片,以至覆盖全叶,以后逐渐变为灰色,最后呈灰褐色,其上散生黑色小点。合理施肥浇水,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苗。当病叶率达到10%时,每亩可用20%的粉锈宁乳剂50mL,或1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5g,对水60~80kg进行喷雾防治。赤霉病是典型的季节型病害,要以预防为主,穗期如遇连阴天气,在小麦扬花后要及时喷药预防。3月底左右,便可抽穗开花,直至灌浆成熟之际,均可感染赤霉病,使穗粒和芒上均出现浅红色或桔黄色的斑点,便是赤霉病。4-5月,如雨水多、湿度大,则会加剧该病的发生和恶化。要彻底搞好三沟配套到位,务使明水能排,暗渍能滤,保证雨住田干,消灭病害发生的生态条件。每亩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g,或多菌灵胶悬剂80g兑水40kg喷雾,若喷药后24h遇雨应及时补喷。种植高感品种的麦田,应酣隋喷药2~3次。

2.虫害

常年以麦蚜发生面积最大,为害最重;防治麦蚜每亩用10%扫螨净20g,或10%11比虫啉20g兑水40kg喷雾;小麦吸浆虫虽然是在穗期为害的害虫,是小麦上的毁灭性害虫。防治适期在4月中下旬的蛹期,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应在蛹期适时开展防治,可采用毒土熏蒸的防治措施,即每亩可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200~250mL,或1%林丹粉和细沙土20~30kg拌匀,均匀撒施于麦田,然后浅锄,施后浇水防治效果会更佳;若蛹期未能防治或防治不及时,在成虫期防治可在田间小麦70%左右抽穗时,每亩用40%毒死蜱乳油50~75mL、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40~60mL兑水40~60kg喷雾防治。可用1.6%阿维菌素6000~8000倍喷洒,防治麦叶峰。

三、灌浆期

小麦灌浆期是多种病虫害发生危害的高峰期,必须做到杀虫剂、杀菌剂、叶面肥混合施用,进行一喷三防,提高小麦抗旱、抗倒伏能力,预防干热风。重点控制麦蚜,兼治锈病、白粉病和叶枯病。

1.病害

小麦白粉病、锈病、蚜虫等病虫害混合发生区,可采用杀虫剂和杀菌剂分别计量,混合喷药,进行综合防治。每亩可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g,或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40~60g,或25%丙环唑乳油30~35g加10%11比虫啉可湿l生粉剂20g,或40%毒死蜱乳油50~75mLE水40kg喷雾。

2.虫害

穗期重点防治蚜虫。在蚜虫盛发期,喷施10%11比虫啉可湿性粉剂,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等对天敌安全的农药,效果显著。不得在穗期使用有机磷等高毒农药防治穗蚜。在天敌单位与蚜量的比值超过200以上方可施药防治,低于150可暂时不防治,以发挥天敌的控蚜作用。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范文7

一、防治策略

针对不同小麦产区病虫害发生种类和特点,采取分区治理策略。针对小麦病害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实行药剂拌种为主、配合推广适期晚播、清除田间自生麦苗和地边路旁杂草等防治措施;针对小麦地下害虫等虫害采取以秋播药剂拌种为主、重发区域土壤处理的防治措施;针对小麦草害采取播前或苗后化学除草为主的技术措施,为全年小麦主要病虫害的防控打好坚实基础。

二、防治技术

(一)西北麦区

以小麦条锈病、白粉病、腥黑穗病和地下害虫等为主要防治对象。在小麦条锈病越夏区,采用人工铲除和喷施除草剂的方法清除自生麦苗,根据墒情采取适期晚播措施,以减轻苗期条锈病的侵染,减轻苗期病害,压低秋苗菌源量。通过种植抗(耐)病品种控制小麦条锈病的传播和初始菌源量。采用三唑酮、戊唑醇等药剂拌种,兼防苗期条锈病、白粉病、预防后期腥黑穗病等发生。地下害虫发生地区,可用辛硫磷、吡虫啉悬浮种衣剂等与杀菌剂进行混合拌种或包衣,预防和控制多种病虫害。

(二)西南麦区

以小麦条锈病为主,兼顾赤霉病、白粉病、麦蚜、麦蜘蛛和地下害虫等病虫害。选用抗(耐)病品种(主要以抗条锈病品种为主),用三唑酮、戊唑醇、苯醚甲环唑等高效内吸性杀菌剂进行药剂拌种,兼防苗期条锈病和白粉病。用辛硫磷、吡虫啉悬浮种衣剂拌种,预防苗期蚜虫、麦蜘蛛和地下害虫。

(三)黄淮海麦区

以纹枯病、根腐病、全蚀病、黑穗病、孢囊线虫病、黄花叶病、地下害虫和杂草为主要对象,兼顾苗期锈病、白粉病、蚜虫和灰飞虱等病虫。在做好精细整地,尽量将秸秆埋入土中,不要在地表的农业措施基础上,在黄淮南部条锈病常发区,种植抗锈慢锈等抗(耐)病虫品种。胞囊线虫病严重发生区,应选择种植具一定抗病性的品种。小麦黄花叶病常发区可在选择种植抗品种的基础上,加强水肥管理,促进病苗转化。同时,根据病虫情况选择使用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咯菌腈、苯醚・咯菌腈等高效悬浮种衣剂进行小麦种子包衣预防病害,用适量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包衣预防害虫、黄矮病和丛矮病,二者混用可兼治苗期主要病虫害。其他如全蚀病发生区,重点采取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和硅噻菌胺(全蚀净)悬浮剂拌种或包衣。地下害虫重发区可选用辛硫磷或毒死蜱拌种。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特别严重的田块,可以实施药剂土壤处理。胞囊线虫病严重发生区域或田块,要重点推广播种后顺垄镇压控病措施。秋播时,还要注意调整机播行距,预留出大中型植保机械施药作业通道,以保证小麦病虫草防治作业的需要。

(四)长江中下游麦区

以纹枯病、全蚀病、散黑穗病和腥黑穗病为主要对象。通过选用戊唑醇(立克秀)种子处理悬浮剂、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拌种可有效防治以上土传病害和种传病害。通过选用对赤霉病等病害有一定抗耐病品种,减轻后期使用化学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压力。地下害虫发生严重的旱茬麦地区,可选用辛硫磷拌种。多种病害和害虫混合发生区,根据当地主要病虫种类,可使用杀菌剂和杀虫剂复合的种衣剂或拌种剂进行包衣或种子处理。

三、专业化防治

秋播药剂拌种和秋冬季小麦病虫防治是实行专业化统防统治的有利时机。特别是药剂拌种、麦田化学除草和西北苗期条锈病防治等,十分适合大面积专业化统防统治。各地要积极组建和利用各种形式的专业化防治队伍,及时有效地组织防治,确保防治速度和质量,提高小麦病虫害防治的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水平。

四、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发动。各地要努力将部门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力争做到统一发动、统一组织、统一实施。要科学制定方案,细化工作措施,强化责任落实,通过召开会议、组织相关行动,及时传达农业部关于秋冬种工作的会议和文件精神,具体安排部署小麦秋播药剂拌种和秋冬季病虫防控工作。

加强物资准备。小麦秋播拌种时间紧、任务重,各级农业植保部门要根据当地病虫发生特点和拌种以及秋冬季防控工作的需要,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中央财政专项补助资金,积极争取地方财政支持,准备必要的药剂、拌种设备和防控机械,扶持发展专业化防治组织,进一步推进专业化防治工作,建设好综合防治核心示范区和示范辐射区;另一方面,要会同相关部门,强化农药市场监督抽查,严肃查处违法生产经营行为,净化农药市场,确保农民用上“放心药”,坚决杜绝假冒伪劣农药坑农害农事件。

加强技术指导。各地要通过建立综合防治示范片、举办培训班、召开现场会、发放明白纸等多种形式,培训基层干部、种田大户和科技带头人。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等媒体,广泛宣传小麦秋播药剂拌种和秋冬季病虫防控的作用意义,及时将防控技术传递给农民。要组织植保技术人员和相关专家,深入生产一线,“面对面”、“手把手”,现场开展防控技术指导。要力争做到每个农户有一份防控技术明白纸,每个行政村有一位小麦秋播药剂拌种和秋冬季防控技术明白人,每个乡(镇)有一名技术指导专家,确保防控技术落实到户、到田。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范文8

小麦病虫害的防治,首先要选用丰产性好,又抗病、抗虫的品种。利用小麦本身的抗性,控制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如选用抗锈病、白粉病的多抗性品种,可有效抑制锈病、自粉病的发生,在吸浆虫发生地区,应选用抗吸浆虫的小麦品种,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吸浆虫发生的概率。其次,要认识掌握病虫害发生的规律,搞好预报预测,准确及时的防治,用最少的投入取得最理想的效果。

一、我国冬小麦的生长期殛病虫害发生的特点

冬小麦播种于第一年的9、10月份,生长期为八个月左右,到第二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成熟。根据生长时期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播前准备期、播种期、分蘖期、越冬期、返青拔节期、孕穗至抽穗扬花期、灌浆期、成熟收获期等。

导致冬小麦出现病虫害的主要原因既有人为因素,也有自然因素。就人为因素方面来看,近些年来,人口数量的日益增长造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压力,人们被迫调整种植结构,改变耕作栽培制度,土地的种植密度被无限制的增加,这就导致了病虫害传播更加迅猛,同时,自然环境的不断变化,特别是在温室效应的影响下,暖冬频发,降水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平衡加剧,使得冬小麦的病虫害出现新的特点。

另外,冬小麦在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具有不同的病虫害,应对方法也各有不同。但应当特别注意的是在小麦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些病虫草害虽然发生在小麦苗期、拔节抽穗期间,但隐患在冬小麦播种时就已经发生了。例如小麦垒蚀病、小麦根腐病、小麦纹枯病等病菌,在小麦播种后就开始侵染小麦的根茎了,蝼蛄、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虽然在苗期、返青期才发现他们的危害。但是在秋季播种时这些害虫就已经生活在麦田中了。因此,小麦病虫害的防治应在播种前就开始防治了,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小麦病虫害的防治,不应割裂开来,而是应当将不同阶段的病虫害防治看做一个整体,统筹规划。科学防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小麦生长发育不受病虫侵害,保证冬小麦的高产稳产。

二、我国冬小麦生长发育中后期病虫害概况

根据冬小麦生长发育的阶段不同,冬小麦的病虫种类也有差别。我国冬小麦各个阶段主要的病虫情况如下;

表:我国冬小麦病虫历

根据《表:我国冬小麦病虫历》可以看出,在冬小麦生长发育的中后期,主要面对的病虫害有:纹枯病、锈病、白粉病、赤霉病、黑胚病、叶枯病以及红蜘蛛、吸浆虫、黏虫、穗蚜以及麦叶蜂等等。这些病虫害直接威胁着冬小麦的稳产和高产,例如纹枯病已经成为我国冬小麦产区的常发病害,收到纹枯病感染的小麦会在芽端出现褐变,造成茎管失水坏死,最后小麦植株因水分供应不足而死亡。因为冬小麦耕作制度的改变和种植密度的增加,纹枯病的传播速度逐渐加快,病害影响逐年加深,导致严重减产。再如吸浆虫,在麦芽孕穗到灌浆时期,吸浆虫幼虫便吸食冬麦的麦浆,导致的后果是麦子出现瘪粒,严重时甚至会造成作物的绝收。再如冬小麦生长发育中后期常见的红蜘蛛,传播速度快造成病害面积大,一般是由点到面的发生。先是吸食麦叶的液汁,造成麦叶出现黄白色的斑点,继而出现大面积的红色的斑块,影响植株进行光合作用,进而导致植株的发育不良,甚至导致植株干枯死亡。

冬小麦的中后期正值春夏两季,此时冬小麦处于反青、拔节、孕穗、扬花、灌浆以及成熟,与此同时各类病害异常活跃,繁殖加快,极易对冬小麦造成致命的威胁,导致减产甚至是绝产,因为此时做好冬小麦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对于稳定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三、冬小麦生长中后期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冬小麦中后期的病虫害防治。首先是要统筹全局,采用综合性的防治策略,多管齐下,以防为主,其中最重要的是利用好防治技术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冬小麦中后期的安全。

(一)采用综合性的病虫害治理策略。

首先,必须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改变作物种植结构,实现合理的倒茬,破坏威胁冬小麦生长发育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实践证明,建立起以冬小麦为主体的的轮作制度,实现与秋作物、经济作物的合理倒茬是提高地力、减轻冬小麦病虫害的有效举措。其次,合理使用生物农药,尽量避免使用化学农药,即使使用化学农药也应做到混合使用以及轮换使用,以防止病虫害出现抗药性,再次,要保证单磷肥的交替使用,这样可以保证小麦健康成长,增强其本身的体质,再次,农业部门要科学预报,提供精确的气候和病虫害信息,提供技术指导,保证病虫害不大规模传染;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播种前进行机耕深翻,也有助于破坏病虫害的生长环境,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二)重点是用好病虫害防治技术

1、在农业栽培措施方面。首先要选用和推广丰产性好,又抗病、抗虫的品种。利用小麦本身的抗性,控制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其次,加快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改变作物的种植布局,推广新技术,从生态环境上限制病虫害的发生;再次,从改善植株的健康程度入手,加强水肥的管理,增强植株抵抗病虫侵害的能力。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范文9

一、发生趋势及防控任务

据我部组织专家会商分析,2009年小麦重大病虫害发生总体重于上年。其中,小麦条锈病发生早、面积大、扩展快、危害重,当前西南、汉水流域和西北麦区大流行态势已经显现,黄淮海主产麦区流行风险显著增大。预计全国发生面积5000万亩,需防治面积7500万亩;赤霉病在江淮、长江流域、黄淮部分麦区可能偏重流行,需实施预防面积7000万亩;穗期蚜虫在黄淮海及北方大部麦区偏重以上程度发生,发生面积2.3亿亩,需防治面积2.5亿亩;吸浆虫在黄淮海麦区中等或偏轻发生,发生面积4000万亩,需防治面积3000万亩。另外,纹枯病、白粉病以及局部麦区发生的麦蜘蛛、胞囊线虫、地下害虫等防控形势也不容乐观。

二、防控目标与防治策略

(一)防治目标: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力争将小麦条锈病、赤霉病、小麦吸浆虫、蚜虫等病虫的总体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其中长江中下游和黄淮海主产麦区的危害损失控制在3%以内。

(二)防治策略: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突出重点、分区治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病虫发生危害规律,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重点防控小麦条锈病、赤霉病、吸浆虫和穗期蚜虫等重大病虫,兼顾白粉病、纹枯病、胞囊线虫、地下害虫等其他病虫防治,确保小麦生产安全。

三、防控技术措施

(一)小麦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属大区域流行性病害,前移防控关口是控制病害大面积发生流行的关键。根据当前发生形势和趋势分析,2009年应在全面加强监测预警的基础上,继续采取分区治理措施,打好“早期流行区全面防控、春季流行区应急防治、菌源区综合治理”三个战役。

1、早期流行区全面防控。西南麦区、汉水流域是小麦条锈病主要的冬繁区,针对当前发生流行的严峻形势,必须根据监测调查结果,在严控发病中心的同时,对发病田块组织开展全面防控,努力减少当地危害损失和外传菌源。西北冬麦区要从返青期开始全面落实“带药侦查、打点保面”预防措施,病情进入流行期时,要立即组织全面防控,减少危害损失,减轻晚熟冬麦及春麦区流行风险,有效降低外传和当地越夏菌源。

2、春季流行区应急防治。黄淮海主产麦区属小麦条锈病春季流行区。3月下旬-5月上旬是发生防治关键时期,要全面加大监测调查的力度和频度,落实“发现一点、防治一片”预防措施,及时围歼发病中心,降低病害流行风险;当田间平均病叶率达到0.5-1%时,应立即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治,防止病害大面积流行成灾。

3、菌源区综合治理。西北和西南高海拔冷凉麦区是小麦条锈病主要越夏菌源区,要结合种植结构调整等,改种啤饲大麦、油菜、蚕豆等作物,压缩小麦种植面积,同时通过人工铲除、除草剂防除等措施,消灭自生麦苗,切断条锈病循环链,有效降低越夏菌源量。西南、西北、汉水流域等小麦条锈病越夏、越冬和冬繁区,要因地制宜推广种植抗病品种;在确保冬前基本苗数充足的前提下,推广适期晚播技术;组织做好秋播药剂拌种,秋苗期及冬季、早春“打点保面”预防工作,有效减轻、延缓病害的发生和扩展蔓延。

小麦条锈病防治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丙环唑等药剂。需要注意的是:各级植保机构要加强对三唑酮秋播拌种的技术指导,避免因田间湿度过大或连阴雨天气影响,出现延缓出苗等副作用。

(二)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属气候型病害,即小麦抽穗、扬花期遇连阴雨天气是诱发病害发生的主导因子。长江流域、江淮麦区是该病害重点发生区,黄淮海麦区为一般发生区。该病害防控关键是在推广种植抗(耐)性品种的基础上,重点加强预警会商,抓住抽穗至扬花期,积极采取药剂预防措施。

1、药剂预防技术。长江流域、江淮、黄淮麦区各级农业部门要切实加强与气象部门的沟通联系,密切关注天气情况,及时病情短期预报和防治警报。若短期天气预报小麦抽穗-扬花期有3天以上的连阴雨天气,要全面采取预防措施,打好“保险药”。防治药剂可选用多菌灵、或多菌灵加三唑酮、或咪鲜胺类喷雾。如施药3-6小时内遇雨水冲刷,则应在雨后及时补喷。

2、选用抗(耐)病品种等。病害常发区应选用穗型细长、小穗排列稀疏、抽穗扬花整齐集中、花期短、残留花药少、耐湿性强的品种。如长江流域麦区宜选用扬麦系列品种。同时,加强栽培管理,做到田间沟渠通畅,增施磷、钾肥,促进麦株健壮,增强抗病能力。

(三)小麦吸浆虫

小麦吸浆虫主要以成虫于小麦抽穗期在穗部产卵危害,小麦成熟时形成虫卵粒,目前已成为黄淮海麦区常发性害虫。该虫防治关键是加强监测预警,准确掌握防治适期,重点抓好蛹期防治和成虫期防治,尤其是成虫期集中防治。

1、蛹期防治技术。根据系统监测和大田普查结果,当每小方土样(10x10x20cm)有虫蛹2头以上,选用甲基异柳磷、辛硫磷制成毒土,顺麦垄均匀撒施,然后浅锄,使药剂翻入土中,再及时中耕浇水。

2、成虫期防治技术。根据虫态发育进度调查,结合大面积普查,当害虫进入羽化高峰时,每10网复次成虫量10~25头,或用两手扒开麦垄,一眼能看到2~3头成虫时,选用毒死蜱、菊酯类农药喷雾防治,也可用敌敌畏拌上适量麦麸或细土在傍晚撒于田间,熏蒸防治。

3、选用抗虫品种及栽培措施。小麦吸浆虫发生严重的麦区,要选种穗型紧密、内外颖缘毛长而密、麦粒皮厚、浆汁不易外溢的抗虫品种;发生特别严重,且适合油菜、蚕豆等作物安全越冬的地区,要及时实施轮作换茬,以减轻危害损失。

(四)小麦穗期蚜虫

小麦穗期蚜虫是黄淮海主产麦区及北方冬麦区的主要害虫,在小麦灌浆期刺吸危害,直接影响千粒重,进而影响小麦产量。同时,小麦灌浆期是多种病虫重叠发生危害的高峰期。各地要根据病虫发生的实际情况,严格按照防治指标,科学合理选用化学药剂,实行杀虫剂、杀菌剂和磷酸二氢钾各计各量,混合喷洒,达到治虫、防病、防早衰等“一喷多防”的效果,有效减少小麦产量损失。

另外,小麦纹枯病、白粉病、麦蜘蛛、地下害虫等其它病虫重点发生区,要加强监测调查,对达到防治标准的田块,也要积极采取相应防控措施,科学有效控制危害。

四、防控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防控责任。小麦病虫害有效防控,是保障小麦高产、稳产的关键措施,各级政府要尽快建立健全病虫防控指挥机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专项防控资金。要尽早安排部署,明确属地责任,完善防控预案,强化督导检查,力争把条锈病等重大病虫危害控制在最低限度,全力打好抗大旱、保春管、防病虫、夺丰收这场硬仗。

(二)全面监测,强化技术指导服务。随着气温回升,小麦条锈病等病虫害将进入发生流行关键时期,各地要抓紧充实测报队伍,改善工作条件,系统搞好监测预警工作。要严格执行周报制度,确保信息畅通。同时,通过病虫电视预报、广播、手机短信、发放明白纸等多种形式,及时将发生信息和防治技术传递到千家万户,指导农民及时、有效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