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初中物理空心问题集锦9篇

时间:2023-06-25 16:20:01

初中物理空心问题

初中物理空心问题范文1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初中化学教学;应用

一、因材施教,把握问题教学的设计原则

学生刚刚接触到化学知识时,对化学现象、化学实验等表象知识兴趣很大,但是对化学术语、定义、原理不做深入了解,不注重挖掘化学的内在事实,更不具备通过事物现象进行化学分析的能力,对化学的整体认识比较肤浅,没有形成正确、稳定的学习动机。为此,教师在实施问题教学时,应注意把握问题设计的原则。

1.注重问题设计的探究性

问题教学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使其产生深入学习、主动参与的意识。教师应对化学教材内容及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程度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充分挖掘蕴含丰富探究价值的化学知识作为问题设计的基本素材,并使其成为学生进行深入系统学习的有效载体。注重问题设计的探究性,能帮助学生填补已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空白,及时调整学习节奏和学习步伐,完成积极学习、主动思考的有效构建。

2.注重问题设计的层次感

由于学生化学基础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掌握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也存在差异,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应注重平衡化学教材的系统性和学生认知水平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注重把握问题的深度和宽度,采取由浅入深、由难到易的阶梯式问题引导,做到深浅适宜,张弛有度;另一方面,应充分考虑问题的可实施性,尽量使问题在课堂内得到有效解决,充分发挥问题教学的课堂价值。避免有的问题抽象笼统,让学生不知所措,无从下手;有的问题脱离实际,失去课堂教学的意义。

二、开辟多种途径,保证问题教学的有效运用

1.创建问题场景应与化学实验有机结合

化学实验是化学知识的直观体现,它以生动、活泼、新颖的形态,将化学符号、化学定义、化学原理等化学知识具体化,让学生通过感官体验对化学信息进行吸收接纳。通过化学实验进行问题场景设计,不但能增加化学知识的趣味性,还可以利用强烈的视觉冲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并始终保持饱满的学习热情。

在讲“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时,空气组成的知识是学生的“盲点”,因此,在这节课上,我模拟了一个空气形成的问题场景,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索的全过程,激活学生的化学思维。课前问题:你对空气的认识是通过什么渠道得来的?你知道怎样捕捉到空气吗?学生进行交流发言,形成课堂问题;通过多媒体进行《拉瓦锡的实验》动画播放,提出问题:拉瓦锡实验的原理和条件是什么?同时进行实验准备,对实验仪器、实验过程介绍讲解;通过实验,让学生解决以下问题: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占多少?红磷在集气瓶中的燃烧,消耗了什么气体?集气瓶中剩余的是什么气体?通过实验观察和科学推断,学生确定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最后,我对学生的结论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上台进行实际操作和反复验证,让他们亲自体验化学实验的乐趣。

2.进行问题设计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

化学以各种形态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大到卫星发射,小到柴米油盐,它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也主宰着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在学习化学初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从日常实际中发现化学现象、积累化学经验、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利用化学知识揭开事物的本相,加深他们对化学的理解。

讲“奇妙的二氧化碳”时,我问学生:同学们都爱喝汽水,那么,你们知道汽水是怎样制成的吗?平常最爱吃的油条,为什么炸出来膨松酥脆?灭火器的泡沫是怎么来的?让学生带着问题与自己的日常生活联系,展开想象进行分析;讲到“酸和碱的反应”时,我将一些生活小常识、解决问题的小方法与化学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你们知识哪些解酒的方法?为什么用酸性水果或醋来解酒有一定效果?水壶里的水垢有没有好的办法进行清洁?将白醋放到壶里煮沸就能快速清洁水垢,这是什么原理?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感受到了化学的神奇性与实用性,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擅用“生活化”的化学语言,如用食盐代替“氯化钠”,用醋代替“醋酸”,用小苏打代替“碳酸氢钠”等等,便于学生理解。

初中化学是学生对化学进行认知的起始阶段,在面对“化学”这门学科学生感到一片空白、一无所知时,对全新知识的好奇和对未知事物的渴望成为他们深入学习化学的“催化剂”。中学生对任何新鲜事物都充满着探究的心理,寻求事物本相,了解事物的真正意义,是他们这个阶段的孩子最想通过书本、课堂、教师等多种渠道获取的知识信息。作为初中化学教师,应该牢牢把握学生的这种求知心理,在进行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合理运用“问题”教学新模式,帮助学生完成发现化学、了解化学和运用化学的系统认知。

初中物理空心问题范文2

【关键词】初中物理 有效教学 策略

一、引言

物理学科知识深奥复杂,教师必须注重教育方法,有效激发学生兴趣,营造出精彩灵动的课堂氛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尽可能地优化教育教学三维目标,以改变物理教育中的厌学现象,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创造思维。

二、精心设计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直观、动感的事物更能够抓住学生的情感中枢,引发学生的浓厚兴趣。为此,教师要从初中物理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顺应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特质,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新颖生动且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使得原本枯燥、呆板的物理教学素材呈现灵动的感官反射性,触动学生的兴奋点,吸引学生以主动的心理情绪参与教学活动。例如,在教学《液体的压强》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演示如下情境:美丽的带鱼在海洋中自由穿梭、潜水员穿着潜水服海中探险、宏伟的三峡大坝水流湍急;而后再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带鱼的体型为什么是扁平状的?”“潜水员下潜不同的深度为什么要使用不同的潜水服?”“为什么水坝形状是上窄下宽?”实践证明,将视频与问题结合所创设的情境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再导入新课《液体的压强》的学习,教学自然事半功倍。

三、善于借助物理实验,诱发学生好奇心理

以笔者总结的教学经验,物理学科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就是实验教学。实验操作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加深学习印象,完成对知识的深层巩固。通常,实验教学效果的好坏将影响物理整体教学效果的优劣。以《摩擦力》相关知识为例,这一章节通常都是初中物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然而在此部分内容讲授时引入实验教学,其效果将优于普通讲授。以笔者执教班级为例,课上,笔者让学生对同一个物体分别进行拖拉和搬起的操作,以此让学生直接感受物体拖拉和搬起时不同的摩擦力,从而体会到拖拉时的摩擦力远小于搬起时的摩擦力;与此同时,再让学生分别在光滑平面和粗糙平面对同一物体进行拖拉,让学生通过自行感受而得出“光滑平面拖拉物体阻力小于粗糙平面拖拉物体阻力”的结论。如此简单易行的实验,不仅操作简单,开展方便,还极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实现实践能力的培养,亦有助于推动物理知识的生活化应用。

四、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增进课堂互动交流

新课改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是课堂得以持续进行的关键元素。此次课改的突出亮点之一,即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并将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列入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之一。基于这一教学理念的革新,教师应转变传统“以师为本”“以教材为本”的观念,从学生需求、实际出发,为学生搭建一个民主、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平台,有效组织课堂。例如,在教学《平面镜成像》相关知识点时,为引导学生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的位置”“大小与物的位”“大小关系有何特点”等问题,笔者围绕上述特征提出了如下设问:“平面镜对物体所成像的大小会比原物体大还是比原物体小,或者有其他的什么规律?”同时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有学生提出:“平面镜距物体越远,对物体所成的像就越小。”此时,可适当做出引导:“当一位高个子同学站在你眼前时,你会觉得他很高大,而他在距离你一两百米以外时看他,你还觉得他有那么高大吗?而且,在远处时他是真的变小了吗?”学生再次展开探讨。最终,学生在逐层设问的启迪与引导下,有所领悟,并在合作讨论中找寻到正确答案,成就感油然而生,课堂的教学效率也得以进一步提升。

五、结合学情分层施教,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从来都是客观存在的,每个人受成长环境、认知水平、生活背景等的影响,个体间的差异性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必须尊重这一既定的差异性,秉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具有层次性、差异性的教学方法,切忌出现“一刀切”的教学现象。例如,在学习《阿基米德原理》之后布置物理作业时,笔者将物理作业设计为“满意”关卡、“优秀”关卡、“好厉害”关卡三种难度梯度,让学生课后“攻关”。其中,“满意”关卡为基础题,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没有压迫感,只要上课认真,一般都能够做出来,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如:(已知ρ铝=2.7×103kg/m3)将重为19.6N的铝球慢慢地浸没在一个盛满水的容器中,从容器中溢出了9.8N的水,铝球受到的浮力是___N;由此可判断,这个铝球是“空心”或“实心”的。“优秀”关卡为提高性题,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而设计,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使其能够往优等生的方向迈进。如:现有一个弹簧测力计、一杯水、一个金属球,请利用上述器材测量出这个金属球的密度;写出测量步骤并写出计算金属球密度的表达式。“好厉害”关卡为创新或难度较大的题,针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而设计,以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如:现有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物块、一杯水、一杯盐水(ρ水

六、传授灵活解题技巧,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很多物理问题都会涉及一定的抽象知识,这些知识往往无法用语言清楚地描述和演示出来。此时,可以列举一些具象的、常见的事物与这些抽象的事物进行比较,通过对比的方法完成讲解,这种方法则被称之为类比法。传授学生掌握灵活的解题技巧,对其思维能力的提高效果显著。对此,笔者曾就“水的液化”现象相关知识点做出如下设计:“夏天,人们家中往往会使用空调进行降温,但是空调运行过程中会有水流出,而这些‘水’是什么水?为什么会有水流出来呢?请从如下答案中选择:第一,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所致;第二,接上的水管流入机器,给工作时间太长的机器降温用的水;第三,空调器内水箱中流出的水;第四,空调器内机器工作太热,蒸发出来的水。”这是一道较为简单的物理题,但也面临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即学生对于空调的工作原理并不太了解,对于空调内部的构造也不是很熟悉。尽管第一个是正确答案,但是学生却容易由于理解和认知上的不足而误选其他选项。而通过类比的方法,则能够快速排除错误答案,从问题所要考察的知识出发获取正确答案:将空调机与刚从冰箱拿出的饮料做类比,抛开空调的工作原理不讲,空调所排出的水实际上是水蒸气遇冷凝结之后在蒸发器表面形成的水,而饮料外壁同样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所致,两者的类型相似。如此对比,学生便能够快速选择出正确答案。

七、总结与建议

当下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新的教育理念提倡素质教育,从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入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这种创新的教育模式得到教育工作者的广泛认可和应用。为此,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和学习初中物理教学方法研究的新成果,深化对教学过程的潜心探索和科学预设,不断总结、反思和创新自己的教学实践,努力使初中物理教学呈现时代的活力,强化学生的心理和情感认同,在学生在主动认知、积极思维和踊跃实践中深化其物理综合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焦爱华,景奉勇.如何使用初中物理新教材[J].新课程(中学版),2008(Z1).

[2]李春密.初中物理实验评价体系的构建[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8(08).

初中物理空心问题范文3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质疑能力;问题情境

一、注重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发展学生的思维,首先,要求建立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创建开放性的物理课堂,避免传统课堂中学生对老师的“畏惧”心理,使学生在物理课堂中能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勇于表达,敢于质疑。其次,老师要对学生提出的想法给予鼓励,不要否定或批评学生的一些“荒诞”的想法,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开拓学生的思维。最后,在物理课堂教学实践中,老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与空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但在问题情境的创设过程中,要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引发学生的质疑心理,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善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启发学生质疑

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老师要注重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

式,启发学生质疑。例如,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老师可结合教学内容,改变相应问题的条件,或者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实验等多种方式启发学生质疑。即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注重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质疑,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例如,在物理习题教学过程中,老师可向学生展示习题解题思路,启发学生发挥能动性,积极思考,探索问题的结果。同时,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还可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的方式进行大胆质疑。例如,在学习电流能够产生磁场时,有学生则提出疑问:磁场可否产生电流呢?启发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培养质疑能力。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要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积极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质疑,同时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运用多元化的方式,引导学生质疑,强化学生思维训练。

初中物理空心问题范文4

一、利用初中化学知识,让学生知道“雾霾”的组成

笔者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得知,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雾的存在会降低空气透明度.如果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00米以内,就将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或凝华)物的天气现象称为雾.霾,也称阴霾、烟霾,是指原因不明的因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霾的核心物质是空气中悬浮的灰尘颗粒,气象学上称为气溶胶颗粒.它们是两种不同的天气现象,而霾中含有对人体产生危害的成分.而我们现在身边的雾霾天气,是它们两者结合在一起,不但使天空变得灰蒙蒙的,而且还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

初中化学书本在空气污染内容中提到空气污染分为有害气体和粉尘两大类,空气质量日报中的“可吸入颗粒”、“PM2.5”、“沙尘暴”等都跟雾霾有关.简单说,雾是液体,霾是固体,“雾霾”天气就是空气中烟雾增加,导致空气污染严重.

二、利用初中化学知识,让学生了解“雾霾”的形成

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颗粒物是雾霾的主要组成,它们成为凝聚核,使空气中的水蒸汽凝聚成水雾,同时与颗粒物一起阻挡光线,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形成了雾霾.凝聚核大致可分为:汽车尾气,如一氧化碳、未燃烧的氮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含铅的化合物和烟尘等,碰上雾天,可转化为二次颗粒污染物;北方冬季烧煤供暖产生的废气,如煤中的杂质硫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燃烧不充分产生的一氧化碳、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及炭粒;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比如冶炼、建材企业窑炉燃烧排放的废气;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还有露天烧烤、燃烧垃圾、燃放烟花.

雾霾天气的形成,利用初中化学知识解释就是说明空气受到了严重污染,空气污染的知识点在我们初中化学课本上多次介绍,如第二单元、第七单元,我们平时在上课时可以结合课本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雾霾天气的现象,教育学生保护环境,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与紧迫.

三、利用初中化学知识,让学生认识“雾霾”的危害

“雾霾”引起的空气污染,首先危害的是人体健康,因为生命离不开空气.组成雾霾的成分是十分复杂的,有很多种颗粒物,有些可吸入颗粒物能直接进入并粘附在人体上下呼吸道和肺叶中,引起鼻炎、支气管炎等病症.雾霾对人体呼吸道、肺、心脏等器官都有危害,能引起多种疾病,雾霾天气由于光线不足,还会影响人的情绪,使人抑郁、窒闷、情绪低落等.当遇到雾霾天气时,我们必须减少户外活动,体育课、体育活动课尽量安排室内,这样可以避免雾霾对学生的危害.“雾霾”引起的空气污染,还危害到交通运输,因为雾霾导致能见度降低.空气能见度降低后,机场、高速公路被迫关闭.

四、利用初中化学知识,让学生参与“雾霾”的防治

最近一年来,雾霾天气反复出现,对人类的危害不断加剧,怎样有效地治理和预防雾霾呢?根据雾霾的形成原因,解决雾霾的根本之道是减少污染源、降低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初中化学书中讲到的“合理利用化石能源”就能有效预防雾霾天气,如改进发动机的燃烧方式,使汽油能充分燃烧,同时提高燃油标号,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使用脱硫煤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对污染排放严重的企业必须关停,也能对雾霾进行有效防止与治理.

初中物理空心问题范文5

关键词:初中物理;生活化情境;创新能力;探究能力

近些年来,生活化的教学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青睐,由于物理是一门生活性需求很高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真正做到知识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一、将生活引入教学,调动学生兴趣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一些公式或者定义往往很枯燥无味,当需要记忆时,学生往往提不起兴趣,而这些公式和定义又通常是物理教学的重点内容,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生活化情境教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教师在进行备课时,要注意运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或者场景作为本课主题的牵引,以此来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促使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例如,正式开始讲课之前,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初中物理是一门怎样的学科,学生们有没有兴趣跟教师一起来学习这门学科,学习物理这门课程有什么用处能够解决什么问题等,让学生对物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讲到相关的物理知识时,还要从生活常见的现象入手,对学生进行引导。如,在讲到浮力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对学生提问:“有谁坐过船?在坐船时,船上承载那么多人和物体,为什么依然能够漂浮在水面上而不沉没?但是当船触礁或者与其他船只相撞时,往往会发生缠磨的现象,这又是为什么?”有了这些问题进行铺垫,学生的兴趣就被带动了,就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认真学习教师所讲的知识。在对知识进行基本讲解之后,教师引用阿基米德的事例,讲述他是如何受到启发,在何种情况下发现浮力现象并最终得出结论的,也就是阿基米德定理。这样进行教学之后,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而且在以后涉及有关浮力的知识时,学生也能够进行解答,并不断探索和研究。

二、创设生活情境,满足学生求知欲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适当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不仅可以满足学生求知欲,也能让学生学到知识。例如,在讲到“光的反射现象”时,教师就可以根据生活常识,让学生对着镜子进行思考,为什么镜子会映射出自己,然后进行讲解,学生就会对知识学习得更加透彻。再如,冬天往暖壶里倒满水盖上壶盖塞子时,往往会听到“砰”的一声,然后就会看到壶盖塞弹出来。让学生自己分析其成因,并在进行实验之后自己总结成因,然后教师公布正确答案:由于暖壶内的热空气与瓶盖口处的冷空气接触,冷空气与热空气发生热传递,冷空气的气温升高,热胀冷缩,冷空气受热膨胀,对塞子做功,就会将塞子弹出来。这时,只要将暖壶轻轻摇动几下,将冷空气赶出暖瓶之外,就不会再发生上述现象了。

三、结合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性

在物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就是实验,通过实验对物理现象的原理进行验证,是掌握物理知识的必经之路。有些学生认为实验很难进行操作,这时教师就可以结合生活化情境来对学生进行启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做“光的折射定律”的实验时,就可以先让学生进行演示。桌子上有一个装满水的透明玻璃杯和一根筷子,将筷子放入水中,让其他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就能发现筷子在水中是弯的,并且是从水面与空气交接的地方开始弯曲的,这时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明明筷子本身是笔直的,但是放入水中之后就像弯曲了的一样,为什么会形成这种视觉差异呢?这样就可以引出教学内容:光的折射。

随着人们对生活与教学间的关系越来越重视,生活化情境课堂教学逐渐深入人心,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促使教师不断转变教学方式,虽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通过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努力,这些问题终将被解决。

参考文献:

[1]谭龙飞.简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生活化[J].教学c管理,2010(7).

[2]史先民.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情境的创设策略[J].中学物理,2011(24).

初中物理空心问题范文6

(秦皇岛市海港区教师进修学校,河北 秦皇岛 066000)

【摘 要】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之一是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对于学生增强学习兴趣、掌握物理概念、理解物理过程并提高观察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新课改要求初中物理实验课的教学应该紧密结合理论,在教学中穿插实验,将验证性实验转变为探究性实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关键词 初中物理;实验课;探究式教学;实际应用

初中物理教学中,探究性实验活动是最重要也是最为符合物理学科不断探索自然探索未知的学科特点的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不断贯彻新课程精神的过程中,物理教学有必要将新课程自主学习的探究精神融汇到实验活动教学之中,使得学生的实验探究不再是走过场的“知识再现式”探究,而是真正在疑问中探究知识,在探究中解决问题,从而形成一定的科学素养。有的以观察为主,有的以测量为主,有的以推理分析为主,有的以调查为主,有的以科学探究为主,不同活动能力训练的内容有所区别,辅助学生从感性观察逐步增加理性分析。

1 初中物理实验课探究式教学的内涵及原则

初中物理实验课探究式教学指的是在物理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发现并解决问题的体验中去,从而培养他们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进行物理原理和概念的学习时,由教师进行简单的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实验、观察、讨论和思考等途径进行探究,最终发现并理解相关的结论和原理。初中物理实验课探究式教学应该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1.1 主体性原则

物理教学的重点不是教,而是学,在选择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时,应该对学生的地位重新思考并界定,使学生处于主动地位,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和自主选择,为他们的个性发展提供空间。

1.2 多元性原则

安排教学内容时,在选择能锻炼学生操作能力的基础实验的同时,应该安排具有合理难度的实验,通过逐级递进的方法促进学生的阶段性发展。

1.3 激励性原则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并主动探索,从而提高科学素养。

1.4 目的性原则

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仅是物理知识的掌握,更要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增强,技能得到锻炼,能力得到拓展,人格得到培养。

2 初中物理实验课探究式教学运用

2.1 初中物理实验课探究式教学的过程安排

初中物理实验课探究式教学过程的核心是问题,即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起点。在教学过程设计中,问题的选择非常关键,教师不应该局限于物理课本,而需精心思考,选择有一定难度且能引发学生探究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选择好问题以后,物理实验教学应该以假设为出发点,以学生为教学中心,鼓励他们大胆地提出各种假设,并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在假设的基础上,探究式教学的重点是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生利用各种证据,通过逻辑性和批判性的思考,在不断的质疑中论证做出的假设,并得出最好的实验方案。当然,虽然初中物理实验课探究式教学的主观性较强,但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应该非常严密,具有一定的逻辑性,不可以凭借主观臆断来设计实验过程。

2.2 初中物理实验课探究式教学的效果评价

对初中物理实验课探究式教学教学效果的评价应该采用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与以往的终结性评价不同的一种评价体系,传统评价体系重视结果、轻视过程,对学生实验过程的评价比较缺乏,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不够,不利于学生素质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而形成性评价能对学生的能力形成过程、操作过程、情感态度和认知过程进行公平的评价,为学生提供了自我提高和完善的契机,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在评价方式上,初中物理实验课探究式教学的评价需要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学习状态,在评价中通过互动来让学生参与,根据他们的变化来进行多次评价。在评价内容上,教师应该注重实验中学生综合能力和基本素养的提高程度,按照物理实验中学生的参与度、实验方案的周密性和学习态度等综合评价。还应该发挥形成性评价的激励特点,使学生发挥特长并展现才能,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

2.3 初中物理实验课探究式教学的实际运用

初中物理实验课探究式教学的实际运用有以下几方面:(1)应该创设相关的情境,提出物理问题。利用多媒体来将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播放,例如,篮球比赛、汽车加速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提出如下问题:影响物理动能的因素有哪些?物体动能和力对物体的功之间有什么联系?(2)应该进行创造性的猜想和假设,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想,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和讨论。(3)实验方案的设计。教师首先提出一系列问题:物体质量的测量方法是什么?力对物体做的功如何测量?学生在思考并讨论以上问题后,有目的地选择几组实验方案并分组进行实验。(4)实验数据的收集。学生根据不同的实验方案,选择相应的实验数据处理方法。(5)物理实验的论证和分析。在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学生将实验的初步结论与自己的猜想进行对比,然后给出合理的解释,判断自己的结论的可靠性,最后进行小组的交流、评价和合作。

3 初中物理活动课的重要性

3.1 有利于塑造积极探究的氛围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对思维活动过程的展开,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实际水平和学生所能接受的活动方式出发,精心设计学生活动程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认知结构、个性品质在参与中都得到发展。物理课堂上,教师必须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为学生提供不同思维层次的探究空间。在制定活动时,要鼓励个别化学习及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作用和“群体效应”,创造一种个体和群体相互促进的活动氛围。

3.2 有利于学生拓展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越贴近学生的日常经验的范畴,就越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知识的接纳度就越高。例如在学习了物态变化的相关物理原理之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人工制霜”的实验探究。操作性强的实验过程让学生对霜的形成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原来霜不是天上降下来的,而是在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就是这样一个有趣而又简单的小实验,让学生在欣喜自己实验成果的同时,突破了日常生活的惯性思维,更激发了对物理学科的热爱。这样,会使新知识与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很好地融合。

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已经和现代教育不相适应,教学效果差且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而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物理实验课探究式教学恰好解决了以上问题。探究式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动手能力,增强了学生和教师间的沟通交流,促进了物理实验教学效果的提高,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陆焰,黄树清.浅谈新课改下的物理实验探究教学[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9(51).

[2]刘晓蕾.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方向探讨[J].成功·教育,2007(1).

初中物理空心问题范文7

【关键词】地图教学;初中地理;应用;重要性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地理学科知识的具象表达,更是地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中,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地图教学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对地图教学的科学利用有助于加深学生们对地理事物的形象理解。

一、地图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性

1.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看见和形象理解

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助于学生们加深对地理事物更具象的理解,从而感受到更形象、直观、综合的地理表达模式。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一般难以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游览一遍学到的地方,尤其是与我们生活距离远的世界各地,因此,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地图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它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世界各地的位置、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关系,将不同的地理事物及其分布的缩影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和记忆,让他们对学到的地理事物一目了然。长期使用地理教学,让学生慢慢在头脑中将形象的地图跟教科书上的知识关联起来,并按照一定的思维空间储存在脑袋里。这种记忆模式一旦形成,当某个地理知识点被提出来时,学生的头脑便会自动地抽取相关的知识和地图表象,接着就可以很快地表达出来①。例如,在教学生认识台湾省的时候,单纯地给给学生说,台湾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北濒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北回归线穿过台湾中南部,因此台湾位于低纬度,南部属热带,北部属北温带。这样的文字描述并不能让学生准确的理解台湾到底在我国的什么方位,这时教师就需要将地图展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具体地了解台湾省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范围,并从地图教学中也可以知道台湾岛、澎湖列岛、、东海、台湾海峡、太平洋等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和想象能力

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通过对地图的观察和分析,有助于对学生思维模式和想象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们可以通过地图去感受地理事物的时空位置,将零散繁杂的地理事物归结到地图中,形成更具条理化和综合化的形式。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使用地图去学习,使学生在头脑中可以形成一种概况性的表象,进而产生直觉性的创作思维模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自觉地将地理概念、理论与具体的地理事物产生关联,形成更加合理的领悟。

二、地图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用地图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要有效发挥地图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可以灵活地利用地图去引导课堂学习,激发学生对学习地理的兴趣,感受地理学科的魅力。带有强烈兴趣的学习,可以使人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的状态,带有积极的情感色彩,形成强烈的学习动力。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就可以适当地利用地图去创设教学情境,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去激发他们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学习我国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时,先通过“中国地形图”、“中国政区图”并结合实物图、景观图的观察,思考中国四大高原的特点。形象的地图和有趣的实物图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可以在兴奋中积极探究问题,得出四大高原的特点,青藏高原:雪山连绵,远看是山,近看成川;内蒙古高原:地面坦荡,很多地方是一望无际的原野;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云贵高原:峰岭众多,地面崎岖,只有山间的山盆地地势较平坦。这样的图文并茂,快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促进其地理空间思维的发展。

初中物理空心问题范文8

一 、联系生活实际教学

初中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不强,空间识别能力尤其弱。基于这种状况,七年级第一节新课,我不急于讲新课内容。而是把介绍地理的学习方法作为新课内容,其中重要的是让学生初步理解地理空间概念,关于“地理空间概念” 的含义是什么也不必条条框框、工工整整把它板书在黑板上,而是让学生先想象:自己家里的房子分布情况(有多少间房,自己住在那一间,爸妈住在哪一间……)是怎样的?自家房子前后左右的邻居是谁?自己家距离学校有多远?想象一下自己家来学校的路线(经过了哪些村庄,过了几座桥)?自己家位置与学校位置大致是什么方向?教学楼位于宿舍楼的哪个方位?你住在宿舍楼哪一层?那一间?住上铺还是下铺?回到家里想象一下学校的布局(校门、宿舍、课室、食堂、操场他们之间的位置)等等。教师纠正学生的表达方式,要用地理专业术语来表达方位,如前面应改为东面、后面应改为西面,左边应改为北面,右边应改为南面。通过这些学生生活中实际例子的想象,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地理空间概念”。我们学习地理时脑子里一定要有这个概念,要想象出“地球地球仪陆地、海洋七大洲、四大洋中国北京河北省衡水市某中学”他们之间的地理位置,这样才能学好地理。通过这些想象不但培养了学习的兴趣,还利于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心脑地理图”,从而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二、充分利用学校资源进行地理课堂教学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如空间思维的转变等。为了缩小教材深度与学生实际水平之间的距离,地理课堂教学常常需要教师充分挖掘学校现有的、学生身边的有利用价值素材,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进行课堂教学,这样离学生的生活特别的贴近,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地理原理、地理规律,提高学生由已知知识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更有助于学生空间概念的建立。如《地球运动》的教学,一定要在学校学校地理园完成;《中国地形》、《韶关地形地势》的教学,利用我校地理园中国地形模、河北地形模型,更直观明了,既可使学生由“平面的中国地图地形、地势” “平面的河北地图地形、地势”转变为实际的“立体的中国地图地形” “立体的河北地图地形”,实现了空间思维的转变,又可使学生的空间概念得到建立。

三、立体地展示地理事物

1、利用模型还地理事物立体的本来面目

学生在学习经线、纬线和时区换算时都感觉很困难。在教学中,让学生准备地球仪和细铁丝,根据经纬线的定义在地球仪上自己动手做经纬网。然后,观察经纬线的形状、指示方向、长短及变化规律、每条经线和纬线有几个交叉点等。虽然,学生解决的问题和通过观察地图的方法解决的问题是一样的,但学生是通过动手、并在立体的图形中得到的。在平面上讲立体的事物是讲不清楚的,它需要学生的空间想像。与从地图上学习相比,模拟立体的地理事物直观,不需要空间想像,只需要观察。变抽象为具体。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消除了地理事物平面化带来的消极影响。经纬网的问题解决了,与经纬网有关时区换算等知识就会迎刃而解。

2、时空结合、动静结合,把握地理事象空间的发展过程。

通用多媒体模拟功能向学生展现地理事物的空间形象,尤其是展示地理规律的空间变化过程。在学习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理事物和现象,既要看到每个时点所表现的特征,更要看到其特征形成的动态过程。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的变节变化一直是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其本质是学生无法在头脑中建立晨昏线随直射点的来回移动而变化的空间动态模型。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透明的地球动画模拟夜半球随太阳直射点而发生变化,整个运动过程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对虚拟现实的观察、归纳、猜想,再去发现结论,从而完成了空间思维过程。地理事物空间结构内部的各种关系可视化,观察、分析物体之间的静动态关系。

四、填图、绘图能进一步增强学生地理空间概念的建立

读图、看图可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概念,而填图、绘图能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强化空间概念的形成。初中学生有良好的绘画基础。对绘图、填图有浓厚的兴趣。当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地图知识后,教师可在课堂或课后布置适量的填图、绘图作业,以帮助学生消化和记忆。开始时让学生用方格 放大法绘制简单的地图,如地球仪图、台湾岛图等,然后再绘复杂的地图。总之,由简入繁逐渐培养学习兴趣,并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给图上的不同的地理事物着上不同的颜色。如对绘制的中国政区图,用不同的色彩填绘各省、自治区或直辖市。还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地理手抄报活动。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样从基本概念,到会看地图,再到动手填图绘图,最终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比较清晰的地理空间概念。

五、默图教学,可完善学生头脑中形成牢固的地理空间概念

初中物理空心问题范文9

(一)总体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

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具体阐述如下:

知识与技能

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数学思考

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解决问题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与态度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以上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二)学段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及简单数量关系的过程,认识亿以内的数,了解分数、百分数、负数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会解简单的方程。

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运动和位置关系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能对简单图形进行变换,能初步确定物体的位置,发展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

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掌握一些数据处理技能;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计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数学思考

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符号的过程,认识有理数、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运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进行描述。

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的基本性质、变换、位置关系的过程,掌握三角形、四边形、圆的基本性质以及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等的基本性质,初步认识投影与视图,掌握基本的识图、作图等技能;体会证明的必要性,能证明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基本性质,掌握基本的推理技能。

从事收集、描述、分析数据,作出判断并进行交流的活动,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掌握必要的数据处理技能;进一步丰富对概率的认识,知道频率与概率的关系,会计算一些事件发生的概率

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现实生活中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会用数、字母和图表描述并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

在探索物体的位置关系、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设计图案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能对具体情境中较大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能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刻画事物间的相互关系。

在探索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换以及平面图形与空间几何体的相互转换等活动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能收集、选择、处理数学信息,并作出合理的推断或大胆的猜测。

能用实例对一些数学猜想作出检验,从而增加猜想的可信程度或猜想。

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发展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解决问题。

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

能借助计算器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

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

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能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

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

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能用文字、字母或图表等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解释结果的合理性。

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情感与态度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对周围环境中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具有好奇心,能够主动参与教师组织的数学活动。

在他人的鼓励与引导下,能积极地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有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对自己得到的结果正确与否有一定的把握,相信自己在学习中可以取得不断的进步。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

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推断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对不懂的地方或不同的观点有提出疑问的意识,并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发现错误能及时改正。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愿意谈论某些数学话题,能够在数学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体验数、符号和图形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

认识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断可以获得数学猜想,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感受证明的必要性、证明过程的严谨性以及结论的确定性。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二、全册教学要求

1、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能利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或运用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理解比的意义及其除法、分数的关系,体会化简比。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3、认识直径、半径的关系,体会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

4、在学习中学生将通过观察、操作、想象能有条理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化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5、在学习中学生将正确辨认不同方向,从不同的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

6、在学习中学生将通过投球游戏,两城市降水量等实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7、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某一生活领域的实际问题。

三、全册教材分析

(一)数与代数

1、第二单元“百分数的应用”,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在具体情境中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能利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或运用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第四单元“比的认识”,在学习中学生将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及其除法、分数的关系,体会化简比。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一单元“圆”在学习中学生将结合实际,认识直径、半径的关系,体会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

2、第三单元,“图形的变换”,在学习中学生将通过观察、操作、想象能有条理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化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第六单元,“观察物体”,在学习中学生将正确辨认不同方向,从不同的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

(三)统计与概率

在学习中学生将通过投球游戏,两城市降水量等实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四)综合应用

本册教材安排专题性的生活,即“数学与体育”,“生活中的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某一生活领域的实际问题。

(五)整理与复习

教材安排了两个整理与复习,在复习中不单纯让学生做题,每个单元对所学内容的整理,提出数学问题,以尝试解答一些联系题目。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圆的特征,圆的对称性的认识,探索圆周率的意义以及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2、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3、比的认识,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比的意义。

难点:1、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2、利用比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5、课时安排

(一)圆的认识14课时

(二)百分数的应用11课时

(三)图形的变换4课时

(四)比的认识10课时

(五)统计5课时

(六)观察物体4课时

六、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设想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在本学段的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要防止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强调在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以及通过合作与交流来开拓思路。

(三)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学习两位数乘法时,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探求计算结果,而不宜教师首先示范,讲解竖式笔算的法则和算理,限制学生的思维。

(四)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本学段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与第一学段的学生相比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下面案例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