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科研单位的特点集锦9篇

时间:2023-06-28 17:06:43

科研单位的特点

科研单位的特点范文1

1、军工科研单位的特点分析

军工科研单位是国家开办和创立的国防科技事业单位,担负着国防科学技术研究以及国防装备研究、试制及小批量生产的任务,履行维护国家安全职能,在国防建设领域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军工科研单位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性。

(1)军工科研单位以保军为天职。只要军工科研单位始终作为一个承担国家安全的职能特殊的部门存在,无论何时,军工科研单位都必须从战略高度,坚定不移地贯彻“以国家行为为主导,服务于国家安全利益”的发展宗旨,把军事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自己的优先发展目标,坚持军品优先、军品第一的发展原则,有利要干,无利也要干,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目标服从于国家利益最大化目标。

(2)拥有雄厚的技术实力和领先于行业的技术优势。军工科研始终跟随世界尖端科学技术发展的足迹,在电子技术、兵器技术、宇宙航天技术、航空技术、船舶技术、核技术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是国家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主要主导者之一。

(3)绝大多数军工科研单位的指令性军品科研和生产任务呈逐渐减少态势。军工和民用行业界限以及军工内部跨兵种技术壁垒随着军事变革新格局的形成正逐步消除,政府(军方)在越来越多的科研选题、系统开发与设计、军工产品的生产等项目安排上不再采取指令性计划安排的方式,而主要采取项目招标制等市场竞争方式,军工科研院所固有的军工市场受到多方面的冲击,发展空间由于竞争加剧有被严重压缩的可能。

2、对军工科研单位转型发展的几点看法与认识

结合上述特点分析,军工科研单位的转型发展不能以牺牲国家利益为代价,满足社会效益和国防建设需求仍是现行军工科研单位的首要任务。同时,军工科研单位又必须努力摆脱单纯“依恋”政府(军方)的角色,充分利用日趋完善的科技改革和软环境建设,积极深入市场经济第二主战场,走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发展道路,才能有更广阔的生存及发展空间。

(1)在优先考虑国家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前提下,能否和怎样兼顾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标,将是军工科研院所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根本性问题。

首先,必须把“进一步提高科技的国防安全贡献率和经济增长贡献率”作为转型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具体来说就是:在经营目标上,应由重社会效益为主转为兼顾社会效益和自身经济利益;在科研活动目标上,应由重视出科研成果、轻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开发转为出科研成果和成果的产业化转化与开发并重;在对待军品科研成果上,应由重产品质量和性能、轻成本和价格转为追求科研成果的高质量与高效益并重。

其次,按照供给与需求相协调原则,优化科研能力配置。针对我国军工科研院所一般技术科研能力过剩和高新技术科研能力不足的现状,在保证一般军事技术研究能力支持的基础上,降低科研力量投入和重复能力建设,调整科研队伍和资源配置,一方面着力于军工尖端技术成果的研究,确保军工领域技术水平的先进性和竞争力,另一方面,致力于军民结合技术的研发,顺应市场与技术领域拓展和工作重心转移的发展趋势。

科研单位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事业单位;科研机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1 我国科研事业单位的收入分配制度的历史沿革

建国以来,我国科研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先后经历了1956年、1985年、1993年三次大的改革。1993年我国事业工资制度改革对以往的职务工资为主的结构工资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根据事业单位特点和经费来源的不同,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建立了符合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特点的工资制度,如专业技术职务等级制、专业技术职务岗位制等;引入了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大工资构成中活的部分即津贴发放:将地区津贴和正常的增资机制纳入了工资基本制度;增设了住房公积金等福利项目,初步建立起了失业保险金和基本医疗保险金体系。

1993年科研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变了以往工资结构僵硬的模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收入分配制度在实践运行中渐渐出现一些问题,以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绩效与其收入不对称的矛盾最为突出。其后,在1997年、1999年、2001年1月、2001年10月、2003年7月。我国先后五次调高事业单位职务工资标准,但工资制度的结构和内容都未发生根本性改变。

2000年中组部、人事部在《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提出推行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的改革部署。人事部、科技部和国办先后下发文件,提出进行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人事制度为突破口,我国科研事业单位不断在工资分配上进行制度创新,先后摸索出“基础工资+岗位津贴+绩效奖励”的三元结构分配制度。2002年以来,随着用人制度的进一步放开放活,逐渐将知识和技术要素引入分配格局。探索出适用于少数高级管理人员的“年薪制”、特殊拔尖人才的“协议工资制”、项目聘用人员的“合同工资制”等多种分配形式。工资分配实践的不断创新与突破,预示着新一轮制度变革的来临。

2 新一轮科研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思路和特点

早在2004年前后。中央有关部门即拟将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社会保障、分配制度、管理制度作为一个整体而配套推进。2006年6月,中央批准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方案,人事部、财政部先后印发事业单位的相关方案和实施办法,要求抓紧套改,在2007年春节前夕兑现改革。这是我国事业单位分配制度的第四次大变革,也是情况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一次。

此次改革并非单纯涨工资。它的总体思路是:在制度模式上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合理拉开差距,调动积极性;同时,将绩效工资总量与单位完成社会公益目标任务及考核情况相联系,促进事业单位不断提高公益服务的能力和水平,避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

新一轮科研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配套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与事业单位分类、人事制度、财务制度、养老保险制度等改革密切相关。这次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内容和方法步骤上,都考虑了相关配套改革的要求和进程。

二是既考虑人员的岗位、绩效,又考虑单位的公益服务。此次改革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突出岗位、绩效的激励功能。国家对绩效工资进行总量调控,事业单位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享有分配自,将工作人员的收入与其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国家拥有将绩效工资总量与单位完成社会公益目标任务及考核情况相联系的权力,以促使事业单位不断提高公益服务的能力,避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

三对高层次人才和急需人才采取特殊办法。对高层次人才,采取政府特殊津贴、一次性重奖、建立特殊津贴、建立重要人才国家投保制度等措施。对部分急需人才实行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办法。

四是明确权限,分级管理。完善事业单位工资管理体制,明确中央、地方和部门的管理权限,发挥地方和部门在调控管理和监督检查等方面的作用。逐步形成统分结合、权责明确、运转协调、监督有力的宏观调控体系。

3 对若干国家国立科研机构收入分配制度的调研及对我国的政策建议

“事业单位”是我国特有的名称。与我国科研事业单位大致对应的国外机构是国立科研机构。我们对我国驻英国、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印度使馆科技处进行了深入调研,针对我国现存问题,在对搜集到大量国外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拟提出对我国新一轮科研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的八项政策建议。

3.1科研人员收入水平应位于社会中游到中上游

发达国家国立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的收人大都位于社会中上游,至少是中游水平。美国联邦研发机构的薪酬水平在市场中的位置约在75%~80%之间(这里50%指收入中位值,100%指收入最高者)。日本国立科研机构人员收入水平与国家公务员、社会机构和企业职员处于同等水平。韩国国立科研机构人员收入为中上水平,与大学教授系列的平均水平相当。俄罗斯国立科研机构收入水平位居中等或中下。不难看出,由于我国的科研体制在开始建立时基本上与苏联的体制相差无几,所以在很多方面都具有与之相类似的特征,今后也都需要进一步的改革。

为此首先建议,我国应使科研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收入和福利水平位于社会中游到中上游,否则就难以吸纳和留住国际化应聘、流动的人才。

3.2重视非经济性报酬的强激励性

从对员工的激励角度上讲,报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经济性报酬:工资和福利(包括社会福利,组织内部福利);另一类是非经济性报酬:工作环境(包括硬环境,软环境即人文环境)和工作提供给员工的个人成长、乐趣、个人发展空间、培训等。传统的薪酬理论只对直接经济报酬,特别是货币薪酬感兴趣,现代薪酬管理则越来越重视非经济性报酬的激励作用。

在美、英、日、韩等发达国家,国立研究机构大部分员工的收入数字并非很高,只相当于中上或中等水平,但是稳定的工作、自由探索的宽松科研环境、国立科研机构的社会地位、从事科研工作的社会荣誉感还是吸引了大批高素质科技人才的加盟,因为非经济性报酬亦有很强的激励性。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国家的科技投入大为提高,科研环境和科研设施大为改善,但科研的灵魂不是大楼而是科研人才,尤其是高级科研人才。而高级科研人才看重的绝对不仅仅是金钱,更是“实现自我、兼济天下”的广阔舞台。因此建议,我国应充分注重科研事业单位的“软”文化、“软”环境、“软”资源、“软”吸引

力的建设和打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发展科技依靠人才的理念,并使人才的价值真正达到一分投入而十分回报。

3.3给予科研人员更多福利,尤其是住房福利

美、英、日、韩和印的国立研究机构非常重视对员工的培训。美国联邦雇员在职期间有权享受一些与工作有直接关系的培训,培训期间工资照发,单位视情况承担全部或部分培训费用。国外国立研究机构还对员工的家属提供保险计划。如美国的“联邦雇员健康利益”保险项目中的受益人不仅包括联邦雇员、退休人员、原雇员还包括雇员的家庭成员和原配偶,保险费的75%由政府机构负担,25%由个人负担。印度、韩国和日本国立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可以享受带薪学术休假制度。

与国外国立研究机构相比,我国公益性研究机构实施的福利计划种类较少,只包括公费医疗、失业保险、住房补助、住房公积金和带薪休假等。我国取消福利分房后,与之相配套的工资制度改革还未跟上。出现了科研单位员工买房难的突出问题。少数员工因此虚有“中高收入”却实际上处于“中低”甚至是“贫困”阶层。我们建议,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配套政策。比如,将那些没有能力购买商品住房的员工(尤其是适婚青年员工),纳入中央政府或地区政府计划的优先购买经济适用房的低收入消费序列中:对于那些不愿购买商品住房或者已经丧失购买经济适用房资格的员工,可以优先考虑配给能方便其工作和生活之用的过渡用房。即包括“出租型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在内的“政府公共租赁住房”。

3.4提升固定薪酬,增强科研人员收入的稳定性

美、英、日、韩、印的国立科研机构的薪酬管理大都采用或比照公务员的薪酬制度,薪酬预算绝大部分来自政府预算拨款。固定薪酬占到工资收入的大部分,营造稳定的工作环境,有利于科研人员踏踏实实搞研究。这与国立研究机构以提供公共产品、满足公共利益为主,研究成果不以市场回报为特点相适应;同时也是科研工作需要长期知识、技术积累的特点使然。知名学者专门指出。在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里,总能使得科学家全身心地投入到解决所面临的科学问题之中。

在我国公益性科研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的薪酬却是以不稳定的可变薪酬为主,约占工资总额的60%,稳定的基本薪酬只占到40%左右。这种薪酬结构与其经费预算来源方式密切相关。2000年科研机构体制改革以后,国家财政增加了对公益性研究机构科学事业费的投入,作为对其运行经费和科研项目的补助。但对运行经费的补助增幅不大,主要是加大了对科研项目的支持。运行经费与实际所需相比仍存在很大缺口。科学事业费基本用于支付离退休人员的工资和社会保障。为提高在职科技人员的收入水平,稳定研究队伍,缺口部分只能从承担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经费以及房屋租赁等经营性收入中弥补(如今课题参与人员的人头劳务费却又被取消了)。这就造成了科研人员的薪酬水平随科研经费而变化,但在科研项目中,竞争性项目占大部分,致使科研人员的薪酬稳定性差。这就变相驱使科研人员为了增收到处“跑项目”,客观上助长了科研界的愈演愈烈的浮躁风气。我们建议,提升科研人员固定薪酬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增强其收入的稳定性,这在长期而言必将起到端正科研风气的作用。

3.5加大科研人员收入与绩效的关联性。增强薪酬制度的激励性

在保证国立科研机构人员收入稳定性的基础上,应该适当加大收入与绩效的关联性。以增强薪酬制度的激励性。以美国为例,美国在2004财年的国防授权法中,针对高级行政管理人员建立了一套新的与绩效挂钩、可上下浮动的“宽带薪酬制度”。宽带薪酬结构强调的是业绩而非职位等级。所以有效的绩效评价制度是宽带薪酬结构实施的先决条件。为此,美国联邦政府对各部门实施更为严格的绩效评价制度。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一些联邦机构实验室在实行固定薪酬的基础上,开始通过绩效评价的方式为业绩突出的研究人员加薪。此外还设置了针对部分表现优异的员工的一次性奖励,类似于我国的年终奖,但不是人人有份。

2000年以来,我国公益科研事业单位普遍采用“三元结构工资制”,科研事业单位薪酬主要由岗位工资、工龄工资、绩效工资构成。其中,岗位工资是根据设立的不同岗位而设定,虽然不同岗位之间的岗位工资拉开了差距,但实行一岗一薪制,同一岗位不同绩效人员的岗位工资没有区别,薪酬与绩效的关联性不强,激励性亦不强,体现不出以绩效和贡献大小作为分配的标准的原则。我们建议,应由一岗多薪制取代一岗一薪制。在属于可变薪酬的绩效工资方面,各岗位的薪酬差异应通过工作的绩效分析与评价确定。为此进一步建议尽快建立绩效考核与评价制度。

3.6尽快建立科学的、规范的、有效的绩效考核与评价制度

在我国,由于缺乏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在操作中,往往是直接与争取科研经费数量挂钩,在客观上造成科研人员“重视争取经费、轻视科研质量”的急功近利倾向。

为建立科学的、规范的、有效的绩效考核与评价制度,我们建议从三方面着手:一方面。要进一步研究绩效工资的竞争激励作用,加强绩效与薪酬以及岗位聘用的关联性;另一方面,绩效工资应主要来源于国家政策规定单位收入中可用于职工分配的部分,研究人员不得从课题经费中提取超出国家规定比例的资金作为绩效奖励:再一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创新组织的收入来源办法。比如拓宽绩效工资来源的多元化渠道,可以考虑将知识或技术转移、纵向或横向合同研究项目、科学普及和社会咨询等组织性收入,按比例地纳入到绩效分配办法之中。

3.7要加强对科研单位内部分配制度的宏观调控

虽然国家一再强调单位工资要有计划地增长,工资总额要与国民经济水平协调,但事实上,各科研事业单位为了不断提高职工收入,很多都存在着某些隐形的、变相的政策突破行为。况且,由于科研事业单位科学事业费往往悉数用作离退休人员费用,在职人员尤其是科技人员的工资,相当一部分都从所获项目经费里支出。为了严肃经费管理,保证科研项目的完成。财政部、科技部等颁发了多种经费管理办法,但很多单位在承担项目过程中并未完全遵守,属于“合理不合法”。有鉴于此,我们建议,国家应该加强管理,建立完善的监督制度,确保对科研事业单位内部工资分配制度的宏观调控。

3.8加强对科研事业单位的法律法规建设

科研单位的特点范文3

1 科研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管理特点

科研单位的图书馆拥有非常丰富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有着坚实的信息基础,专业的资料和试验结果,有自己的馆藏特色。一般情况下科研单位的图书馆馆藏量大,但馆际较小,管理人员也比较少,所以信息资源的管理状况不甚乐观。随着近些年国家的发展,科研项目越来越多,科研资料也越来越丰富,科研单位的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工作也正在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管理必须要实现信息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与互联网保持密切的联系,才能够将这项工作做好。

科研单位的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工作有其特殊性和独特性,比如说科研单位的专业特性决定了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管理者必须能够保持对这个领域的了解,能够及时掌握本领域的发展状态和学科发展情况,并且要保持这些情报信息的继承性和连续性,由于图书馆的信息查询者一般都比较固定(比如说是本单位或者本领域)的人群,他们的特点就是文化水平高,对专业知识的需求强,所以他们希望得到的文献资料一般是学术期刊、专业工具书籍、会议、学术论文和内部资料等,所以科研单位的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工作应该紧抓广、快、精、准的特点,确保这些资料的准确性,拓宽多种查阅方式,满足信息查询者的需求。

2 科研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不够系统性化和规范化

在国外,科研单位的图书管理人员大多是非常专业并且富有责任感的团队,只有极少数的图书馆资源管理者没有受过专业系统的训练,而且基本上素质都比较高,能够使用计算机来统计和管理信息。但在国内却恰恰相反,在快速变化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许多科研单位的信息管理者仍然不采用更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更有效的组织形式,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管理策略,对管理的意识还很薄弱。

科研单位的图书管理工作是信息资源的核心,其中有价值的资料和文献只有被迅速地搜索到,才能够发挥其价值。就虚拟信息来说吧,进入21世纪之后,网上图书馆数不胜数,网上图书馆的形成可以使人们查阅信息的方式变得更加快捷、高效,网络可以使用户以最快的速度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素材和内容,也可以减少出门的麻烦,节约图书馆的书籍存储,保护自然环境。但是在很多科研单位的图书馆中,竟然没有网上图书馆这一个门户,局限性非常强,即使在实体图书馆的管理中,他们也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就目前看来,很多科研单位中的信息资源管理人员都是从一线退下来的员工,他们不仅年纪大、思维僵化,而且缺乏信息资源方面的的管理经验,缺乏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经验,严重阻碍了科研单位图书馆发挥其价值功能。

2.2 管理模式落后

目前,国内的科研单位图书馆的资源管理工作正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面对日益复杂的信息资源管理环境,图书馆需要走一步、看两步、想三步,这就对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陈旧的管理模式提出了创新要求。在新的形势下,大多数科研单位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的思维仍然没有改变,还是用老一套传统僵化掉的管理模式来管理一些虚拟的数字信息,这显然已经不能迎合时代的需求和图书馆的发展。目前普遍存在于中国科研单位图书馆中的管理问题就是因循守旧,一旦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管理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就很难得到创新和改革。由于图书馆是一份比较清闲的工作,所以其中的职员也缺乏居安思危的意识。

2.3 人力资源管理存在不足

目前我国科研单位图书馆并没有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亦没有适合现代市场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概念,仍然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认为人力就是企业的成本,所以很多单位并没有一套完善的用人机制,以上这些原因都严重制约了科研单位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3 科研单位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的管理措施分析

3.1 加强管理的系统化和规范化

随着科研需求的增加,各科研单位图书馆不断增加本馆的数字信息资源,给各个分散、零散的数据库研究者检索查询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带来了诸多不便。所以,为了解决以上困境,急需科研单位图书馆对其信息资源进行分类整合,并建立统一的检索平台。研究者可以借助统一检索平台,选择不同的检索方法及信息资源类型,从各个数据库中筛选出所需的信息资源,以使研究者可以快速、便捷地检索,使检索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3.2 创新管理模式

首先,科研单位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管理工作不仅对信息资源的先进性要求很好,对信息资源的数量亦有很高要求。在进行信息资源整理过程中,需要在保证图书馆信息资源丰富系统的前提下,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删除重复的信息,最终形成本馆独特的资源特征。其次,科研单位图书馆应重视科研机构的人才利用,最大限度发挥其优势,针对本地和本馆特殊的条件和情况,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开发特色数据库,以便信息资源可以很好地为各学科研究者服务,为重点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3.3 注重人力资源方面的管理

科研单位图书馆需要注重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努力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第一,充分利用本馆现有的技术人才,针对本馆的特色和发展战略目标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不断提高本馆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以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第二,重视引进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加快数字信息资源体系的建立。

科研单位的特点范文4

本文通过对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医学院、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中蒙医院等蒙医药人才相对集中的单位进行了大量实证分析,重点对呼市地区蒙医药人才资源整合、资源共享机制、项目联合,推动建立协作机制等诸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探讨,从而提出我区蒙医药人才资源整合利用的政策建议,为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一、呼市地区蒙医药人才及相关资源实证分析

内蒙古的蒙医蒙药人才及相关资源主要集中在呼市和通辽两地,其中呼市地区又具有科研部门较多、相关门类齐全、科研人员比较集中、科研仪器先进、研究环境优良等优势。客观上已形成了自治区蒙医药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和新药开发的中心。

(一)内蒙古大学

内蒙古大学是我区重点综合大学,其中与蒙医药领域有关联的单位主要有高分子化学及蒙药研究所、内蒙古大学化学学院、内蒙古大学植物标本馆等。

1.人才情况:目前这几家单位科技人员总数为23人,其中正教授6人,副教授16 人,拥有博士3名,硕士17名,入选自治区“311、111”工程第一层次人选1人。

2.学科优势:内蒙古大学在我区蒙医药科学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该校高分子化学及蒙药研究所在蒙药成分分析、单体分离、蒙药治疗艾滋病等领域居全国领先地位。

3.仪器设备:内蒙古大学用于蒙医药研究的科学仪器种类比较齐全,其中大型仪器设备主要有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沃特斯公司)、全自动生化仪(意大利PRONTO)、冷冻干燥机(西班牙)。设备投资累计220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3件套,占整个设备投资的55%。

4.科研成果:到目前为止,内蒙古大学在蒙医药研究领域已完成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的论文20多篇,其中9篇收入SCI(科学引文检索),7篇收入EI(工程索引)。

(二)内蒙古医学院

内蒙古医学院是我区较早成立的医药院校,也是我区蒙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的主要摇篮,我区第一批蒙医本科大学生就是由该校培养出来的。内蒙古医学院涉及蒙医、蒙药的部门主要有中蒙医学院、药学系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等。

1.人才情况:全院从事蒙医药教学、科研的专业人员76人,正教授7人,副教授 16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自治区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内蒙古自治区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记一等功)1人,入选自治区321人才工程二层人选1人。

2.学科优势:内蒙古医学院在我区蒙医药理论研究、蒙医药文献研究、蒙医临床教学、蒙医药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该校药学系在蒙药研制、蒙药剂型改造、蒙药成分分析等领域居重要地位。

3.仪器设备:内蒙古医学院用于蒙医、蒙药研究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主要集中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到目前为止,该中心设备投资累计1515 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36件套,占整个设备投资的92%。

4.科研成果:内蒙古医学院完成的蒙医药科研成果主要有:《蒙古学百科全书・蒙医学》(国家“九・五”重点规划图书),已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2002年荣获了第十三届中国图书提名奖;《蒙古文化研究・蒙医学》(国家“十・五”重点规划图书),已由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蒙医传统疗法整理研究》(2001年度国家科学工作者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项目),已由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2002年荣获了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蒙医史整理研究》(200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项目),已由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参加编写国家教育部规划《蒙医本科统编教材》和《蒙医专科统编教材》。

(三)内蒙古中蒙医院(中蒙医药研究所)

内蒙古中蒙医院始建于1956年。目前拥有蒙医病区6个,床位数200多张。医院设有蒙医萨病(脑血管病)五疗科、急症内科等蒙医门诊,列为自治区重点专科。内蒙古中蒙医院既是国家指定的蒙医药专科培训基地,也是内蒙古医学院、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医学院的指定教学医院,全院拥有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有5个。已先后为全区培养了近50名蒙医药专业人才,代培蒙古国留学生及进修人员100多人。

1.人才情况:内蒙古中蒙医院现有蒙医专业技术人员86人,其中,正高职称以上8人,副高23人,中级职称31人,初级职称25人,硕士3人,在培研究生2人。

2.学科优势:内蒙古中蒙医院具有较强的蒙药开发研制能力,到目前为止已研制生产出了10多种剂型、300多个品种的中蒙药制剂。

3.科研成果:内蒙古中蒙医院共承担蒙医药课题项目102项,通过成果鉴定 73项,在部级、省部级期刊发表及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交流论文3000余篇,荣获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内蒙古科学技术厅和内蒙古卫生厅的科技进步奖33项,实现成果转让3项。其中“气管炎中西医结合诊断分型”研究课题荣获卫生部科技成果二等乙级奖、“蒙医药治疗偏瘫的临床研究”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科技成果乙级奖。

(四)内蒙古工业大学化工学院

内蒙古工业大学化工学院是内蒙古工业大学的重点学科单位,经过30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与蒙药工业化息息相关的“ 精细化工工艺”“化工工艺开发”和“化学反应工程与催化剂研究”三大优势领域。并拥有一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四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1.人才情况:化工学院拥有教授5人,副教授14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6人,中青年教师具有博士学位3人,硕士学位5人。先后有41人被授予部级、自治区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2.学科优势:经过30多年的教学、科研积累,逐步形成“精细化工工艺”“化工工艺开发”和“化学反应工程与催化剂研究”三大学科优势。

3.仪器设备:目前,内蒙古工业大学化工学院现有1个实验中心、4个实验室和2个研究院所。共有仪器设备230件套,投资累计 830 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14件套。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机构设置重叠,隶属关系复杂,研究人员分散,难以形成合力

例如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有蒙医实习病房,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学院有蒙医实习病房,内蒙古大学高分子化学及蒙药研究所也有自己的蒙医院,类似情况在全区医院中也十分突出。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上述四家单位都有一定数量的蒙医药人才及相关人才,但由于体制原因,各单位之间的蒙医药人员难于交流,流动不畅,形不成合力。

2.高档仪器设备购置缺乏统筹安排,不能相互共享,使用情况不理想

上述四家单位都是独立的法人单位,由于隶属关系、投资渠道、获取课题经费的来源各异,导致上述四家单位在实验室建设、大型仪器设备购置上各自为政、缺乏统筹安排,重复建设、重复购置现象比较普遍。调查中我们发现,上述四家单位都有一定数量的大型仪器设备(如高位液相仪),但使用情况普遍不理想,平均利用率不到60%。有的单位由于自身科研经费不足、体制等影响,外来合作项目不能实现设备相互共享,许多大型仪器设备处于闲置状态;有些设备因经费不足买不起实验材料而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3.蒙医药人才结构不合理,特别是从事蒙医临床教学的教师老龄化十分严重

从调查的四家单位看,目前蒙医药人才结构不够合理,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及文献研究的人员严重不足。特别是既懂蒙医药理论、又懂药理学的研究人才及蒙医护理人员十分缺乏,部分研究领域已经出现了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严峻局面。

另外,从事蒙医临床教学的教师老龄化十分严重。以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系为例,在中蒙医系现有专业技术人员中,在正教授7人之中,50岁以上的5人,占71.4%,50岁以下的仅有2人,占28.6%。在副教授16人之中,40以下的有1人,占6.25%;41-45岁的有4人,占25%;51-60岁的有9人,占57.8%。

4.蒙医药研究缺乏系统性、整体性

目前,蒙医药的研究缺乏系统性、整体性。从调查的四家单位情况看,一是在研究项目上,四家单位各自为政,人员、设备、资金不能统筹协调,相互衔接,多数处于有多少钱,办多大的事阶段。二是蒙医药研究整体水平不高,蒙医药研究缺乏学术带头人,更缺乏具有国际、国内知名度的学者、大家。特别是基础理论研究领域,研究手段落后,至今仍处于文献整理阶段。在一定时期内难有重大理论突破和创新。

(二)导致问题产生的主要成因

1.思想观念问题。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用人观念、管人观念仍占据主导地位,传统的部门所有制观念还根深蒂固,没有形成新时期科学的人才观,也没有建立起新型的人才管理机制。“大而全、小而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仍在一些部门领导的头脑中存在。

2.体制障碍问题。考察上述四个单位的管理制度,我们发现这些单位的人事、大型设备的管理制度仍带有较强的计划经济特色,具有较强的部门所有色彩,是阻碍人才合理流动、设备实现共享的主要障碍。一是目前体制环境还没有形成一种有利于人才合理流动的体制和机制,蒙医药科技人才及相关人才的隶属性还很强,单位所有制对人才的合理流动的束缚性还很大。二是在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体制下,各单位在制定教学、科研任务时大都以本单位为核心,具有较强的封闭性,客观上也制约着各单位间的交流与合作。三是目前各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和科研管理制度中普遍缺少有关鼓励人才合理流动、积极开展与外单位的科研合作等方面的相关规定和实施细则,导致人才流动、合作攻关的难以实施。

另外,在一些如发明权、署名排序、科研经费分配、项目转化效益等敏感问题上,各单位的利益目标不完全一致,部门间的合作难有实质性进展,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校际间、部门间的人才流动、资源共享。

3.资金瓶颈问题。据了解,目前我区还没有对蒙医药设立专项发展资金,投资得不到保障。特别是在蒙医药科研方面,各单位科研经费不足、科研课题少、立项难,也是导致蒙医药人才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相关资源不能得到合理利用的重要障碍。

三、政策建议

(一)建立大型仪器资源共享机制和开放式研究平台

建议在自治区有关部门的协调领导下,组织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医学院、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中蒙医院共同签订有关蒙医药研究人员及相关设备相互开放的合作协议,建立大型仪器资源共享机制和开放式研究平台;通过体制突破,将现有人才及相关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建立全新的蒙医药人才科学管理机制、仪器设备资源共享机制。合作单位之间实现“流动、开放、竞争”的协调机制。

(二)建立内蒙古医药科研首席科学家制度

先在上述四单位成立蒙医药学术委员会。今后蒙医药科研的重大项目一律统一采取首席科学家或项目负责人,共同申报,共同实施。打破过去主要以单位承担课题为主的形式,以项目为纽带,打破地域界限、部门界限、博采众长、灵活高效,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的作用。科技、教育、卫生等部门每年支持二项指令性科研项目,主要支持合作项目,推动资源共享,每个项目不低于30万元。

(三)协调各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和科研管理制度

彻底打破各自为政、自我封闭的人才管理体制和科研管理制度,建立统一的、相互衔接、相互认可的人事管理制度和科研管理制度,第一步先在内大和医学院实行教师互聘制,为蒙医药科技人才开展跨院校科学研究提供便利条件。

(四)大力引导和鼓励单位间联合进行科研攻关

对于支持、鼓励跨单位开展科学研究的单位,政府应每年拿出一定经费给予资助和奖励,同时在每年的科技项目评奖中,属联合开发性质的项目应拥有相对优先权;相关院校也要制定政策对参与联合开发、共同攻关的科技人员给予积极支持,并应保证其所在单位的工作待遇不变。

(五)建立蒙医药仪器设备整合基金

自治区科技、教育、卫生、财政部门各家每年拿出250万元,共计1000万元,统筹协调使用,连续三年不变,作为全区蒙医药仪器设备资源和人才互动的整合基金。其中每年拿出500万专门用于对仪器设备的存量调整。凡能够积极联合、整合效果突出的单位和部门,政府给予一定的经费补贴,并在今后购置增添设备中拥有优先权,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同时,政府还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指定承担单位、定向投入等办法,鼓励各单位进行仪器设备共享。

(六)明确发展重点,实施合理分工

其基本思路为:以内蒙古大学高分子化学及蒙药研究所为核心,建立我区蒙药材现代化研究中心及自治区级蒙医药高分子化学重点实验室;以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学院、药学系、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为核心建立我区蒙药药理研究中心及自治区级蒙药安全评价重点实验室;以内蒙古工业大学化工学院为核心,建立我区蒙医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自治区级蒙医药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以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学院、内蒙古中蒙医院为核心,建立我区中部蒙医医疗研究中心及自治区级蒙医重点实验室。经过三年的建设,形成我区布局合理、各有侧重的产、学、严相结合的蒙医药研发体系。

(七)在内蒙古医学院建设我区符合GLP认证的蒙药安全评价重点实验室

积极推行GLP认证和药品研究机构登记备案制度,大力开展对实施GLP的培训,同时加大监督检查和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科研单位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农业科研单位 内部会计控制 问题 对策

一 前言

农业科研单位具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是农业科研单位是农业科研单位,其具有服务性、公益性以及非营利的特性,农业科研单位需要接受国家相关行政部门与单位的领导和监督。二是农业科研单位主要是通过科研成果的开发和利用,来产生具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因此具有一般企业的经营性的特点,主要表现是为人民的生产与社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科技服务。在分析农业科研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相关问题时,必须结合农业科研单位的这两方面的特点来进行,从而有助于我们有效把握农业科研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找出健全农业科研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对策。

二 农业科研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单位领导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存在观念上的落差

观念上的落差表现是:很多单位领导对没有认识到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即使认识到了,也认为内部会计控制是一项比较简单的工作,无须多费时费力,甚至很多农业科研单位内部规章制度设计的很健全,但是却缺乏执行的力度。有些农业科研单位领导在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和功能发挥上,认识不一,分管内部会计控制的领导可能比较重视,但是其他领导则不重视,从而导致内部会计控制在初步的设计阶段、规划阶段、执行阶段、监督评价以及反馈阶段,都遭遇种种挑战。

(二)职责分工不清,导致农业科研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缺乏效率

现在有很多农业科研单位,在内部会计控制的管理上比较松弛,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很多农业科研单位的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业务事项之间没有进行职责划分,比如对科研资金管理上,审批人员、经办人员、保管人员之间没有进行职务分离,或者就算实行了职务分离,相互之间也没有制约机制。从而导致在内部会计控制相关环节的管理上,责任与权不明确,程序不科学不规范,从而使职务重叠乃至越权行事的现象常有发生,这些为弄虚作假,营私舞弊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造成农业科研单位在会计管理工作上的混乱,财务管理失控。

(三)农业科研单位缺乏高素质的内部会计控制人才

人才是任何单位和组织发展的保证。没有优秀的人才作为支撑,那么任何企业的发展都是空谈。目前在很多农业科研单位,优秀的财务管理人才、会计人才十分缺乏,从而导致内部会计控制工作无法展开,也无从展开。一些农业科研单位的会计工作者,甚至没有受到过正规的会计方面的专业教育,从而导致内部会计制度实际不科学,可操行性不强,内容也十分简单。

三 加强农业科研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分析

(一)强化单位领导的内部会计控制意识

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是消除存在农业科研单位的风险,这种风险是必须需要意识和控制的,如果没有强烈的意识,那么控制就变为没有效率的控制。

农业单位相关领导部门,应该经常定期或者不定期的举办一些农业科研单位负责人财政法规或者内部会计制度建设培训班,通过强化培训和学习,来提高他们对内部会计制度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他们对农业科研单位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意识,以取得他们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的肯定和支持,营造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环境。

(二)实行授权批准控制制度,明确内部会计责任

农业科研单位应该在内部会计的设计上,应该科学合理,同时对相关工作的授权范围、权限以及程序和内容等都应经过全面的论证。农业科研单位的管理者必须在授权范围行使其享有的职权,并承担其业务授权带来的责任,各项会计业务的经办人员应该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

(三)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强化会计监督职能。

农业科研单位内部会计制度的贯彻实施,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及完整依赖于会计队伍的建设。会计人员素质是确保农业科研单位内部会计管理体系正常运行的关键。要通过对会计人员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职业道德水平的培训,使农业科研单位的会计人员的知识和技能得到不断更新、补充、拓展,正确理解和把握内部财务管理控制制度和财政政策。要支持和监督会计人员遵循会计职业道德,增强会计法治观念,提高守法意识和财务管理水平,正确行使会计人员的职责权力。

(四)加强会计业务控制

会计业务控制是在对会计事项进行处理时,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方法,保证会计记录的真实、正确与完整。会计记录控制的基本目标是确保会计信息统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高度的可靠性。第一要做好会计凭证控制:会计凭证控制是会计业务控制的第一道关口,凭证的填制、传递、必须要控制,以保证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原始凭证必须经过授权的计人员的审核,审核原始凭证是否真实、合法。第二要做好内部稽核控制:内部会计稽核是会计机构本身对于会计核算工作进行的一种自我检查或核工作。通过稽核可以提高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内部稽核主要在合法性、真实性、财产安全上等方面加以控制。

第三要做好会计账簿控制:对会计账簿就是要从账簿的设启用、记账、登账、对账、结账等各个环节加以控制。第四是要好财务分析控制:财务分析是以会计核算资料为依据,结合其他有关资料,采用专门的分析法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及时掌握收支动态,对单位的财务情况进行全面的综合概括,总结经验,找出问题,按照问题的主次、轻重、大小进行筛选,进行归找出其中相互的、内在的联系,做出综合分析和评价,写出正确的书面结论。

参考文献

科研单位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农业科研单位;可持续发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C9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2-0491-03

一个单位、一个地区能否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从大的方面来讲,主要应从四个方面来考虑:一是人的思想认识的统一;二是发展战略目标的明确;三是组织制度的保证;四是政策措施的得当。本研究结合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的实际, 试就省级农业科学院的可持续发展问题[1]进行分析论述,以研究探讨中国农业科研单位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1 人的思想认识问题

长期以来,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事业单位特有环境的影响,中国农业科研单位的干部职工逐渐形成了一系列与当前科学发展观不相适应、不利于创新发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主要有:满足现状,不思进取;小富即安,不谋发展;目光短浅,不管长远;各自为政,不顾全局;自我封闭,不善变通;个人主义,本位主义;投机钻营,追名逐利等。经过深入分析和归纳总结,影响和制约农业科研工作可持续发展的人的意识观念问题表现为以下几种。

1.1 “等、靠、要”思想

“等、靠、要”思想意识主要表现为一个单位在发展上不是主动去“闯市场”、“谋发展”,而是“等改革、等政策”,靠上级、靠支持,要拨款、要项目、要待遇,一些单位负责人养成了凡事喜欢“向上伸手”、“找领导”的习惯。

1.2 小农经济意识

有的农业科研单位缺乏长远的奋斗目标,没有将单位事业做精做强的雄心壮志,求稳怕变,仅满足于不出乱子、只求安稳过日子;只适应“关门”办院办所,不善于对外交流与协作合作,不善于通过造势、借力来发展自己。

1.3 因循守旧意识

虽然我国早已经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但至今仍有相当一部分农业科研单位的干部职工的思想意识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经不起“风吹雨打”。安逸于事业单位的身份待遇,不想动、不愿变,仿佛只愿“生要做事业单位的人,死要做事业单位的鬼”,稍有变革,就会有人抵制、闹事,这严重影响了农业科研单位的和平稳定与和谐发展。这些单位为做好职工队伍的稳定工作,不得不花费大量的财力和精力来应对,甚至不得不牺牲发展来保稳定。

1.4 自私自利意识

一部分科技人员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导致其理想和信念缺失,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过分强调个人利益,追求眼前利益和小团体利益,忽视甚至损害单位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公共利益。

人的思想认识问题是制约农业科研单位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也是根本问题。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没有思想观念的转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农业科研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2 发展的战略目标问题

2.1 战略目标的制定

一般来说,一个单位的战略目标的制定往往会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目标太高,不切实际,没有考虑自身的现实条件,结果虽努力也无法实现目标,目标便成为“空中楼阁”;另一种是目标过低,因循守旧,不费什么力气就能实现,结果是耽误快速发展的良机。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哪个时期的战略目标制定得明确而又恰当,哪个时期就发展得比较好。反之,单位的发展就会走弯路,出现事业发展徘徊不前甚至可能滑坡、倒退。

2.2 找准自身的定位

制定好战略目标的关键就是要找准自身的定位,一般来说,应当结合三个方面的因素来考虑自身的发展战略目标。第一,国家和地方建设、发展的需要。就农业科研单位来说,当前大致面临着四大机遇,即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区域发展战略以及地方发展规划等;第二,农业科技发展的趋势。这是农业科研单位制定战略目标必须考虑的另一个背景,如区域合作、国际化、农业科技发展的前沿趋势等;第三,自身已有的条件与特色。这是制定战略目标应该最着重考虑的。制定战略目标,一定要立足于自身条件,认真进行院情、所情分析,对于自身的规模水平、学科特色、人员情况、资源禀赋、历史传统、基础条件等各个方面要准确地把握,找出自己相对于其他业内同行的优势和劣势,然后在结合前两个方面因素的基础上,统筹考虑,科学合理地制定战略目标。

2.3 如何明确功能定位

具体来讲,农业科研单位发展战略目标的定位可从水平定位和特色定位两个方面来考虑[2]。水平定位,简单地说就是想建设成为何种层次的农业科研单位,是建成世界一流,还是世界知名,还是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农业科研院(所);是创国内一流,还是国内知名,还是只想区域领先等。衡量水平定位准确与否的标准应当是,既要“志存高远”又不“好高骛远”,通俗地讲就是“跳起来能够摘到桃子”。特色定位,则是指本单位与其他同行相比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单位内涵。战略目标要能反映出自身的特色,这一点最为重要。一个农业科研院(所)只有以特色立院(所),扬长避短,才能以特色强院(所),以特色取胜,才能凸现自身的品牌与地位。但是如何突出“特色”却又是在制定战略目标过程中最大的难题。一个农业科研院(所)的特色可以表现在许多方面,比如说办院理念、办院风格、人员情况、资源状况、历史传统、学科方向、结构体系等各个方面。但战略目标是事关全局的发展目标,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抓住特色中最为核心的东西。笔者认为,学科是科研单位的基本构成单位,学科建设是制定省级农业科学院战略目标的关键所在[3]。

总之,制定战略目标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和办院特色,制定出科学的发展目标定位,逐渐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特点。

3 组织制度问题

目标任务明确之后,如何有效地组织和动员各种资源来为实现目标而共同努力,则有赖于组织及制度来安排和保障。因此,加强组织和制度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题中之义和必要的前提。

组织建设要以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执行力为核心,着力解决好领导决策机制、贯彻执行机制、监督反馈机制等三个环节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不断增强农业科研单位的生机与活力,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制度建设要以是否有利于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为标准,以激励机制为主,以约束机制为辅,逐步探索形成一整套适合农业科研单位实际的规章制度,依规治院(所),减少和避免诸如人变事废、长官意志的随意性等人为的负面因素干扰,通过制度的严肃性和长效性来规范和指导全院(所)上下的实际行动,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4 关于对策措施问题

4.1 抓规划编制

由于战略目标具有模糊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可操作性和可追求性不强,需要将其分解为一个个阶段性的清晰的具体目标[4]。比如在响应国家全局性的“十二・五”规划的大背景下,各地方、各单位又有针对性地编制出自己的、局部性的“十二・五”规划,这便是一种对战略目标的细化。需要指出的是,农业科研单位发展规划的编制,必须贯穿“可持续发展”这一主线,所形成的规划稿应当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总要求。具体来讲,在编制规划时,应当注意把握好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所制定的发展目标必须是一个完整、和谐的体系,即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目标的同时,对于队伍建设目标、产业发展目标、条件改善目标、环境建设目标等也不可偏废;其二是所拟定的对策措施,必须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防止“见物不见人”。应通过人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单位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其三是规划布局应当要做到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好个人与单位、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远的关系,特别是对土地等有限资源的开发利用,务必要为后人“留足家产”,不能过度消耗未来的资源。

4.2 抓平台建设

作为以应用研究为主的农业科研机构,学科建设应该是省级农业科学院始终紧抓不放的中心工作。讲“科研立院”,如果没有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科作为支撑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可持续发展也就无从谈起。为此,有必要对现有学科进行分类、排序,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拟定出各个学科的发展目标和建设方案,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确定几个有比较优势的学科,举全院之力进行重点支持,将其做强做精,逐步形成具有自身农业科研单位优势和特色的学科体系,打造农业科研单位的核心竞争力,为单位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3 抓项目建设

项目是各类规划目标的载体,也是各方面工作的具体抓手。规划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关键要看有没有与之相对应的项目作支撑。这里所说的项目,从内容讲,是与上述目标体系相对应的,既包括科研项目,也包括产业项目、条件建设项目、环境建设项目、队伍建设项目等,既有硬件建设项目,也包括精神文明等软件建设项目;从来源讲,有向外争取的,也有内部自立的;从性质讲,有公益性项目,也有经营性项目。对于外来的公益性项目应该是“多多益善”,项目越大越好;对于外来的经营性项目特别是土地开发项目,不应“照单全收”,而应以是否有利于农业科研单位的可持续发展而有所取舍;对于自立项目,则应建立立项论证制度和项目管理责任制度。

4.4 抓队伍建设

事在人为,再宏伟的目标如果离开人的努力也不过是纸上谈兵,“画饼”而已。因此,要实现农业科研单位的发展战略目标,应该采取的所有对策措施都必须始终围绕并突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一主题,也就是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既是事业发展最根本的落脚点,也是实现发展目标的最基本的出发点。

客观地说,多数农业科研单位职工队伍的现状与所承担的任务还很不适应[5]。特别是职工队伍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思想状况与业务能力都不能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从农业科研单位的实际看,队伍建设主要应当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以科技人才的培养为核心,全面提升各类人才的综合素质。在抓好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同时,应当注重对在职人员的培训;在重视抓好科技创新队伍建设的同时,行政管理队伍和产业开发队伍的建设工作也不可偏废。二是以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主线,努力营造能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条件。包括建设健全岗位聘用制、岗位责任制、干部交流制等;逐步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竞争择优格局;在职称职务评审、福利待遇分配等方面向有功人员倾斜等,引导干部职工为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建功立业,这样同时也实现了其个人的人生价值。

4.5 抓政策激励

要探索和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考核考评制度,对于那些为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物质的或精神的奖励。通过政策的导向作用,营造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归纳起来看,要实现农业科研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着力解决好上述四个方面的问题,即通过解决好人的思想认识问题,为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统一的思想基础;通过解决好战略目标问题,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行动指南;通过解决好组织制度问题,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保障;通过解决好对策措施问题,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支撑。只有这样,农业科研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才可以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 吴林妃,吴敬华.农业科研院所学科可持续发展策略探讨[J].农业科技通讯,2008(6):21-24.

[2] 张宪法,陈彦宾.对农业科研机构功能定位的再思考――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调研启示[J].农业科技管理,2007,26(2):4-5.

[3] 贾宝红,刘焕禄,刘耕春,等.论农业科研单位的学科建设[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2):9793-9794.

科研单位的特点范文7

关键词: 地方院校 生物类专业教学 科研成果转化 生命科学

1.当前高校在我国事业单位分类中的定位及科研成果转化所面临的困境

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目标算起,中国特有的“事业单位”改革已经走过了19年历程。中央编办会同有关部门于2008年8月11日制定的《关于事业单位分类试点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规定,根据现有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将其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的、从事公益服务的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三个大类,即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其中,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是指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或者为政府行使职能提供支持保障的事业单位,根据其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不同情况,可具体划分为三个类别,即公益一类、公益二类和公益三类。公益一类即从事关系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公共教育等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如义务教育机构、公共卫生机构等。公益二类即面向全社会提供涉及人民群众普遍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公益服务,可部分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如普通高等教育机构、非营利医疗机构等。公益三类即提供的服务具有一定公益属性,可基本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2010年召开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再次要求,积极稳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高校作为我国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军,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程度相对较低,大量的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高校每年授权的数万项专利技术应用率不足25%,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为10%―1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比之重点院校,地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科研成果转化率更不理想,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还未能充分发挥其促进生产力提高和经济实力增长的作用。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制约,比如科研人员学术意识强,市场意识淡薄;企业创新意识薄弱,应用高科技成果缺乏主动性;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撑体系不健全,包括人才流动不顺畅、信息流动不畅通、技术市场体制不健全,等等。高校的科研工作在传统的科研管理体制下,存在多数专利技术的针对性差、自身转化力弱、对外转化难等实际问题,这是制约高校专利技术和研究成果转化的瓶颈。

高校作为公益二类的事业单位,国家允许其部分市场配置资源,但其整体的“非营利性”定位也是确定的,不允许进行以盈利为目的的生产经营活动。因此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问题上,因其管理上存在先天的缺陷,以及高校的角色定位不清等问题还未能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2.地方高校生物类专业教学及科研成果转化实践与探讨

地方院校因其历史问题及归属问题与中央部属院校的差距越来越大,中央部属院校有中央政府做后盾,具有极高的实力和人气,不论是投资赞助,还是项目研究,它们都拥有多方面的社会资源。然而处于地方政府引导下的地方院校,自身占有的资源无论是在范围上还是在质量上与中央部属院校都有很大差距。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命科学正在成为新的科技革命的重要推动力,如何面向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建设地方院校的生物专业,特别是专业特色的确立、课程体系的优化、科研成果的推广等内容。

地方院校生物科学类专业应紧紧围绕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这一中心任务,围绕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搞好教书育人和科研工作的动力,促进育人上水平、科研出成果。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立足生物类专业资深优势和特点,积极为广大教师的科研成果寻找出路。在此目标与背景下,通过与社会科技中介机构联合依托生命科学自身师资科研力量,合作成立相关生物科学及应用研究机构。以科技资源集成为目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科技中介机构联合,通过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整合、集成、优化科技资源,提高公共技术服务能力,建设具有应用性、开放性、公益性特点的公共服务平台,从而积极地服务地方经济。

近年来的实践证明,“产、学、研”合作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最新、最好的一条途径。一方面地方政府在下达一些纵向科研课题时,就得考虑其推广应用前景及与当地企业合作加速成果转化等因素,另一方面地方高校科研人员接受了科研课题,也应从转化应用入手,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开发能力,使当地企业的科技水平得到相应提高。

服务社会有助于推动地方高校的发展。在为地方服务的过程中,可能整合产生新的学科发展方向,创造良性的学科生长环境,也有利于传统学科高新化,优势学科强势化,新兴学科集聚化。

生物科学及应用研究机构是地方院校生物科学类科研成果转化的一种新的尝试,高校与政府、企业全方位合作,本着密切联系、高层会商、互惠合作等原则,开展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技术合作,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高校生命科学科研工作者结合当地生命科学经济发展需要及产业结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攻关,进一步加强与政府、企业的联系,为当地经济建设献策献力,做好科技服务工作。

以“推动学科建设,彰显办学特色,服务基层社会,促进科学发展”为主题,以“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目标,为使科研成果转化得到落实,切实达到服务学生、教师、社会的目标,就要准确了解企业和高校的新需求、新期盼和新困难,及时跟进,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为推进地方院校生物类专业教学及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开创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王旖旎,杨斌黄.地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问题和对策.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109-110.

[2]朱恪孝.经费结构视角:地方高水平大学面临的挑战及发展机遇.中国高教研究,2008,(7):36-39.

[3]郭丽君.地方高校发展的困境与战略选择――基于政策博弈的视角.现代大学教育,2009,(5):102-106.

[4]麦均洪,马强,张乐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73-77.

科研单位的特点范文8

一、选聘岗位

如表所示。

二、选聘条件

(一)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道德高尚,学风严谨,品行端正;

(二)具有相当学术造诣,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方面取得区内外同行认可的研究成果,在本学科、行业领域有一定影响;

(三)具有较强的科研管理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主持过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工程技术项目,善于培养中青年科研技术人才,能带领科研团队协同攻关;

(四)身体健康,能够胜任科研一线工作;

(五)特聘专家每轮聘期3年。从设岗单位内部选聘的,每年必须在设岗单位工作累计不少于9个月;从设岗单位以外选聘的,每年在设岗单位工作累计不少于5个月;

(六)设岗单位提出的其他条件。

三、岗位职责

(一)组织制定并主持实施本岗位创新发展计划,参与全区本行业、本领域发展咨询服务;

(二)组织申报并主持实施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课题、科技攻关项目、工程技术项目,促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三)推进学术交流与合作,提高本岗位科研团队的科研技术水平;

(四)加强本岗位科研团队人才培养,带动设岗单位人才梯队建设;

(五)完成聘任合同规定的其他工作任务。

四、支持方式

(一)每个特聘专家岗位配备5名左右中青年科研技术人才,组成科研团队;

(二)自治区财政在特聘专家聘期内,一次性给予每位特聘专家及其科研团队20万元科研补助经费;每年给予每位特聘专家10万元税后岗位津贴,给予所带科研团队5万元税后岗位津贴;

(三)设岗单位在特聘专家聘期内,每年向每位特聘专家所带科研团队提供不低于5万元的税后岗位津贴;每年向每位特聘专家及其科研团队提供的科研配套经费,自然科学类不低于20万元、人文社科类不低于10万元;

(四)特聘专家享受设岗单位按照有关规定提供的工资、保险、福利等待遇;其他有关待遇,由设岗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商特聘专家确定;

(五)设岗单位提出的其他支持方式。

五、选聘程序

(一)拟应聘的区内外专家学者向设岗单位提出申请,填写《广西壮族自治区特聘专家申请表》,并按要求提供相关材料;

(二)设岗单位对申报人员进行初步遴选,提出推荐人选名单,呈报自治区主办厅局;

(三)自治区主办厅局组织评审,提出拟聘意见;

(四)自治区党委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审核同意后,设岗单位与受聘专家学者签订聘任合同。

六、其他

(一)相关申请表格、制度文本等,可从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网站()、广西新闻网(.cn)或各设岗单位网站下载。

科研单位的特点范文9

[中图分类号] G311[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6(b)-188-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基金)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全国,主要资助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重点支持具有良好研究条件、研究实力的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中的研究人员,由基金委员会负责实施与管理。基金的评审有着规范的程序,比其他项目申请更公开、公平、公正,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出申请者的学术地位。科研人员申报基金项目中标主要靠其多年知识积累和潜心研究,非一蹴而就;但国家资助的唯一依据只有一个申请书,在相同的申报条件下,掌握基金项目申报方法学能大幅度提高立项的可能性,提高基金项目的中标率。

1 背景概述

了解基金的背景资料可明晰申报的范围,提高申报基金项目的中标率。

1.1 资助类别

基金资助类别包括:①资助人才(青年科学基金(< 35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45岁)、海外、港澳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在线申请);②资助项目(面上项目(自由申请、青年基金、地区基金)、重点项目、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含面上、重点));③其他资助项目(联合资助基金项目又包括面上和重点等、专项项目、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随时受理)、通过亚类说明、附注说明还可将一些资助类别进一步细化)。

1.2 资助力度

基金资助力度:1986~2006年,运用国家投入的约180亿元资金,资助了10万余个项目,仅2006年就资助42.36亿元。

1.3 面上项目

面上项目是资助体系中主要部分,占>60%基金总经费(2006年达71.89%);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率>自由申请的资助率(2006年达23.7% );资助范围内自由选题;开展创新性研究;资助期限3年;2007年平均资助强度提高,但项目资助率与2006年持平。

1.4 机构设置

生命科学学部有10个处。申请者要了解每个处重点受理什么和不受理什么内容,以免好的项目申请投错了“门”。比如:六处主要受理畜牧、兽医学、水产学和动物学的申请项目。七处预防医学学科负责受理预防医学相关的申请项目。生理学与病理学学科负责受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运动医学和内科学的申请项目。营养学科只受理人类营养相关的研究;儿童与少年卫生学科只受理与少年儿童正常生长发育及其影响因素相关的项目,不受理儿科及妇产科疾病项目;毒理学科不受理药物毒理项目;流行病学科只受理人群研究的现场或现场与实验室相结合的项目,不受理单纯的实验室研究项目;地方病学科只受理克山病、大骨节病、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和地方性砷中毒项目,其他病种须申报其他相关领域,如传染病学、寄生虫病学、毒理学等;传染病学科只受理有关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研究项目,不受理不具传染性的一般感染性疾病研究项目,也不受理有关细菌耐(抗)药、抗生素、动物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除外)以及与病毒性肝炎无关的肝纤维化等消化内科研究项目;肿瘤学科只受理肿瘤流行病学项目,不受理肿瘤病因学、诊断和治疗相关的研究课题;不受理医疗管理和卫生经济类项目。另外,涉及人体研究的项目必须提供相关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材料。运动医学中关于运动性损伤与康复研究,是指研究由于体育运动造成的损伤及其相应的康复治疗,不包括骨科疾病和创伤造成的损伤与康复治疗研究。八处负责受理临床医学基础学科的申请项目。资助范围包括:诊断与治疗学基础、外科学及其分支学科、老年医学和康复医学。本学科“诊断与治疗学基础”申请代码及其次级申请代码“物理诊断学”“实验诊断学”不受理有关发病机制的研究申请,请相关申请在其他代码下申请。九处。为报批新药开展的常规研究和制药工艺研究不属于本基金的资助范围。凡是未提供具体方药或穴位的(以保密函件形式列出并提交本学科保存者除外)、或对于仅以某中药或成分为“名”,而无中医药理论思维或研究内容之“实”的申请项目,一律不予评审、资助。十处。资助范围包括:妇科学、生殖医学、围产医学、儿科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口腔医学、法医学、特种医学和肿瘤学。不受理抗肿瘤药物药理学相关的研究申请。建议口腔软硬组织损伤修复、牙齿生长发育及再生方面的研究在现有的口腔内科学代码下申请,有关颞下颌关节疾病研究在口腔外科学代码下申请,有关种植义齿相关研究在口腔修复学代码下申请,以便于集中评审。

2 申评程序

了解基金的申评程序可明晰申报的环节,提高申报基金项目的中标率。

申请者填写申请书

所在单位汇总申报(网上+纸质)≤3月底

科学部初审(形式审查、初筛)≤5月15日

同行专家(>7万人的专家库)网上通讯评议(3+X)(2006年为50.9%)(一审)≤6月底

科学部提出评审建议≤7月底

学科评审组评审(资助小额探索的非共识项目占5%)(二审)≤9月底

委务会议审批整体资助方案(终审、立项)≤10月15日

3 评议指标

了解基金的评议指标可明晰评审的尺度,提高申报基金项目的中标率。定量评议与定性评议:项目的科学价值:学术水平(创新性)、研究目标、预期成果、技术路线、研究方法、研究条件、工作基础、申请者的胜任能力。达到以下具体要求可提高中标的几率。

3.1 立论依据

研究意义:有重要科学意义或属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科技问题。学术思想:有明显的创新或特色。理论依据:充分,科学性强。对国内外研究现状:清楚,分析准确、全面。

3.2 研究方案

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范围合适,重点突出;关键问题选择准确。拟采用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先进,且有创新性。设计的技术路线(试验方法):合理可行。研究的预期目标:明确。

3.3 研究基础

与项目有关的研究项目:是原有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已具备的实验条件:条件具备。项目组成员:结构合理,研究力量强。

3.4 综合评价

申请者承担以往基金项目完成情况:完成质量优秀。项目的创新评价:创新性强,是开创性工作。项目总评:优。是否资助:优先资助。

4 未中缘由

了解基金的未中缘由可避免重蹈前车之覆,提高申报基金项目的中标率。中的项目有相似性,如上述评议指标结果较好;不中的项目缘由各式各样。总结未中缘由有许多,比如:缺乏可行的选题,过大、概念不清。缺乏题目与研究内容的一致性,片面追新。缺乏充分的立项依据,缺乏分析和对基本科学问题的凝练,缺少合理的科学假说和对机制的深入探讨,立项依据限于国外参考文献的简单罗列。缺乏必要的前期工作和预实验,研究设想和假设常常仅停留在文献检索和推论上。缺乏实在的目标,目标过高。缺乏与国家生命科学重大科技需求的紧密结合。缺乏提炼的关键科学问题,导致研究内容“大”而“空”。缺乏源头创新,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创新不足,沿袭自己熟悉的领域而使立意偏于保守,盲目跟踪国际研究热点。缺乏清晰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过于简单,难以判断是否能够实现预期目标。缺乏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的相适性。在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设计上,不是围绕解决科学问题选择合理技术,而是依赖高新技术选择科学问题,使项目陷于技术、指标的单纯堆砌,使得研究方法变成了单纯的新技术的堆积。缺乏相关的研究策略,面对具体问题尚不能从国际主流的研究思路出发设计出科学和合理的研究方案。缺乏细化的研究方案。缺乏基本的研究设计要素。缺乏深入的科学本质研究,片面追求新技术应用,没能用最适宜的方法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以新技术定研究内容,仅停留在一般记录的观察,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缺乏群体研究或不能很好地结合群体开展研究。缺乏实事求是的严谨学风,刻意夸大研究意义、提升未知的研究结果。缺乏系统的、连续性的研究工作。缺乏跨学科、跨领域的交叉研究。有独特的研究材料却未能提出创新的课题。有创新思路,却没有相应的研究力量保证项目的实施。有创新性发现,研究工作却难以继续深入。超项、手续不完备(申请书中的项目组成员中如有依托单位以外的人员参加,即视为有合作单位,在申请书信息简表中要填写合作单位信息,在签字盖章页上一定要加盖合作单位公章;申请者如为在职博士生,要附导师签字的同意申请证明材料,且只能通过在职单位申请;申请者和项目组成员一定要在申请书上亲笔签字等)、不按规范性要求填写或者填写错误、非资助范围(与指南不符、承担过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者包括执行期为一年的小额探索项目,再次申请青年科学基金等)等形式审查不合格。不是申请当年1月1日后从官方网站下载的新版申请书。

5 撰写要求和技巧

5.1总体要求

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实用性、合理性、严肃性、连续性。选题要点:研究类型与申请基金类型的吻合。定位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写作技巧:建议初次申请者咨询资深基金管理者之后再进行申请。重点突出,层次清晰,表述清楚,用词恰当。A4纸4号仿宋字打印。附件版面大小=申请书,若原件非A4纸大小,可将附件的原件粘贴在空白A4纸上右侧对齐与其他材料一起装订。外行看了有兴趣,内行看了有水平(意义、目的等内容用科普作家的写作手法,技术路线等研究方案用专业术语)。

5.2申请书结构

5.2.1基本信息项目名称要确切,主题要明了。资助类别、亚类说明和附注说明准确。代码必须使用当年的代码。代码要与申请项目内容相一致。选择最接近的相关学科来投送。寻找合适的相关学科同行评议(利于寻找合适的评议专家以及专家掌握相应的评审标准)。

直接填写代码不可取(在写申请书之前,未认真看项目指南,申请书写完后再回头找代码,以这种方式填写代码,有时会出现项目名称与代码名称可能字面上一致,但是申请内容却与受理项目对应的科学处不一致的情况,因为有些研究内容可能会涉及不同科学部下属的科学处,但每个科学处支持的研究重点是不同的)。项目名称要醒目,主题要明了。报送学科要准确,代码非指南。代码1指报送学科,代码2指相关学科。基金不支持应用开发。项目负责人工作≥6月/年。单位名称指项目依托单位,需要按单位公章全称填写。摘要(限400字)应详尽明了,避免宣传性语言(研究对象、拟采用的方法、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已取得的主要学术成绩(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海外或港澳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英文全称填写海外工作单位等信息在个人信息栏目中(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中文全称填写海外工作单位等信息在个人信息栏目中(香港、澳门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

5.2.2项目组主要成员人员精干(对立项提出自己想法,并参与具体研究的人员≠提供数据或进行辅助工作的人员)。人数适当(根据实际情况)。分工合理、具体。主要成员工作时间>4月/年。一人同期不同单位不得申请或参加。签字须为本人亲笔所签,否则需要正式委托信函。

高级职称限项申请(同一重大研究计划申请或承担≤1项、有重大或重点项目申请和参加≤1项、面上项目申请和参加≤2项、当年只能申请一项、青年科学基金只能负责一项、青年基金(小额)也算一项、一生只能获得1次青年基金资助)。申请项数(作为负责人)+申请项数(作为项目组主要成员)+在研项数(作为负责人)+在研项数(作为项目组主要成员)≤2项。非高级职称限项申请(负责在研项目不能作为负责人申请)。

5.2.3经费申请表申请经费额度合理。申请经费实事求是。经费预算要有依据。说明各项的必要性。支出内容有限额比。>5万元固定资产及设备(逐项说明与研究的直接相关性及必要性)。协作费≠合作经费(协作费是外单位协作承担本项目部分、单一研究试验工作的经费)。定额补助式资助方式(除重大项目实行成本补偿式资助方式以外)(表1)。

表1各类项目申请经费的支出内容限额比例

5.2.4报告正文面上项目支持在资助范围内自由选题的创新性的科学研究。要充分了解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与动态,瞄准科技发展前沿或结合国家战略需求,认真构思,自行确定立论依据充分和创新性强的研究方向、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案,开展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或重要应用前景的基础研究,鼓励开展前瞻性和探索性研究,力图通过研究得到新的发现或取得重要进展。

重点项目支持结合国家需求,把握世界科学前沿,针对我国已有较好基础和积累的重要研究领域或新学科生长点开展深入、系统的创新性研究工作,特别鼓励具有面上项目研究基础、项目进一步研究有望取得突破的申请者进行申请。重点项目研究要求有限规模、重点突出、研究队伍精干,要求重视学科交叉与渗透。重点项目不设子课题。应围绕“项目指南”公布的研究领域,进行申请书正文内容的撰写。

报告正文要求:内容翔实、清晰,层次分明,标题突出,版面简洁,易于阅读,“摆事实”、“讲道理” ,自由体式(不同类型项目撰写提纲不同。非Word文件录入后打印输出)。选好研究方向――按学科前沿、国家目标和市场需求选题。要与指南对应――熟读指南和定好题目。与经费相当的规模――做好课题设计。多学科、有梯队――组织好研究队伍。多参加学术会议――让同行专家和项目管理官员了解意义与创新点。核心单位突出――选好合作者和合作单位。

5.2.4.1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4 000~8 000字):项目名称――体现研究对象、方法和解决的科学(学术)问题。立项依据――详尽说明为什么要开展本项研究以及简单的思路。研究方案――具体提出解决科学问题和实现目标的思路和步骤。①立项依据:项目的研究意义(基础研究结合科学发展趋势论述科学意义;应用基础研究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关键科技问题论述应用前景。要从科学意义或学术意义上陈述重要性,必须阐明充足理由以及理论和学术意义)。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包括本人的研究,指出需解决的共性问题)。附主要参考文献目录(国内、外关键性的研究,文献的时效性,经典文献除外)。

②内容、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重点阐述内容(研究内容应紧紧围绕目标,集中精力解决科学问题,重点突出,只求解决一、二个学术问题,每个内容细节可详情叙述。研究目标是解决基础性、学术性问题,避免目标设置偏大、解决一个非学术性的目标或做一件达到某一指标的具体工作,不是具体做什么事,是研究科学、学术性问题,避免泛泛探索规律的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必须写,力求准确。③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有关方法。技术路线(步骤要具体、思路要清晰)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即能说明问题,又不暴露“技术诀窍”。通过保密信函的方式直接寄给学科。实验手段(分析手段用途要明确,忌各类新分析仪器一窝端)。关键技术等。从学术思想角度进行可行性分析(不能仅就研究队伍和研究条件方面进行介绍和分析,只有上述三方面优势的综合,才是取得成果的关键)。④特色与创新:实质性的源头创新思想或思路。提出明确的科学问题和解决方案(在大量文献调研和工作基础上)。防止“大”而“空”的倾向。应用基础研究,应用背景要论述清楚。提出研究特色和新颖的学术思想。科学、严谨地提出和分析创新性内容。研究条件的特色不等于项目的研究特色,更新不等于新颖的学术思想。阐明学科交叉点在哪里,对相关学科发展的促进作用。填补国内空白不等于创新与特色(对基础研究而言)。创新不是无中生有,是已有工作基础积累、升华的产物。⑤年度计划及预期研究结果:拟组织的重要学术交流活动。国际合作与交流计划等。研究计划要具体(以便评议人了解进度是否合理)。预期进展可给出一个大致的设想。预期的结果要与研究目标相吻合。基金成果指国家发明专利、学术论文、自然科学奖、人才培养,且表述时按此逻辑顺序。

5.2.4.2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①工作基础:申请者和项目组主要成员与本项目有关的研究积累。已取得的研究成绩不等于所在单位集体或者导师的研究。②工作条件:已具备的实验条件。尚缺少的实验条件。拟解决的途径。利用国家和部门的重点实验室计划与落实情况。③申请者简历:申请者和项目组主要成员的学历和研究工作简历。近期已发表与本项目有关的主要论著(列出相关论文(著)所有作者排序、论文(著)名称、期刊(出版社)名称、期刊号、页码、发表(出版)时间等),并按论著、论文摘要、会议论文等类别分别列出。获得的学术奖励情况。在本项目中承担的任务。④申请者和项目组主要成员正在承担的科研项目情况: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的名称和编号、经费来源、起止年月、负责的内容等)。其他项目(项目的名称和编号、经费来源、起止年月、负责的内容等)。拟申请与正在承担的项目的关系与区别(研究任务和重点的简单说明)。其他项目不反映不是好办法。应说明与本申请的关系和区别。承担基金的进展或完成情况(列出较明确的内容,及引用情况、获奖情况、培养人员情况等)。前一结题项目完成情况(附3篇主要论文首页,并须标注是基金委资助项目,否则,应附上能反映基金资助信息的一页。

5.5签字和盖章页

知识产权及特殊的规定(联合资助项目)。非依托单位人参加=合作单位。合作单位加盖单位公章原印。科研处、系、室章无效。申请单位负责人签章(签章人不应是项目申请人和主要参加者)。申请单位盖法人单位公章原印。

5.6附件等

根据项目类型制作。根据申请者实际情况而定。2位高级职称同行专家推荐信(未获博士学位的中级职称申请面上项目)。导师的推荐信(说明申请项目与学位论文的关系+对项目研究时间的保证、在职单位为依托单位提出申请)(在职研究生申请者)。专家名单及理由的函(≤3位不宜评议)。依托单位正式受聘聘书与聘任协议复印件(聘任期覆盖项目执行期+在依托单位工作≥6月/年)(国内工作的外籍人员)。农业部《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资格证书》(第二章第5条)及农业部同意立项证明(第三章第12条)(属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研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单位伦理委员会的证明(涉及医学伦理学研究)。利用基因工程生物等开展研究(来源证明)。其他实验室赠予(对方同意赠予的证明)。涉及国际合作或项目组成员中有旅居境外的申请(国际合作协议书或境外人员知情同意书)。

6 思维方式

用申报基金的正确思维方式可找对申报的“门”,提高申报基金项目的中标率。善于发现新现象;善于升华为科学问题;善于提出解决所发现的科学问题的具体思路和办法。申请书是写给别人看的(只自己清楚、满意不行,要让小同行、大同行、基金管理人员和有关领导都认可)。切忌基础研究不基础写成开发、应用;项目名称太空洞当成研究领域;虽然提出了一个很好的主题,但基本上围绕着主题的,尽管尽力描述,始终无理想切入点,以至看不出研究思路。立项关键欠清楚视同科学问题;研究方案较糊涂等于思路不明。从自己的研究中提炼出基础研究问题,并不是把自己的研究写成基金申请就等于基础研究了。“多学科交叉”必须对相关学科的发展都促进不等于简单地借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或把其他学科的相关技术作为工具。有关研究的相关问题:实验动物、伦理问题、遗传资源等。

6.1正确认识基础研究

目标与内容:科学问题是什么(What)。科学本质为什么(Why)。发现新的科学现象。研究方案:如何解决科学问题,如何探索科学本质,怎样发现新的现象,基础研究“有所为,有所不为”,申请基金是自己给自己出题,不仅摆事实,且把道理讲清。

6.2正确认识应用基础研究

科学问题来自应用实践,科学问题应具有明确的应用背景,不是用基金去做具体应用方面的事。

6.3弄清研究属性,基金不支持应用开发

纯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工程技术研究都有其相应的研究属性,申请人应了解其特点。

6.4申请前注意事项

明确基金委的任务,弄清为什么申请基金,申请书要让别人看懂,仔细阅读指南(导向作用,代码不等于指南),有问题向相关学科提出,与其交流,以获得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