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课题研究流程集锦9篇

时间:2023-06-28 17:06:50

课题研究流程

课题研究流程范文1

[摘要]

研究型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校园网与研究型课程的结合,将充分体现研究型课程学习的开放性、问题性、过程性、实践性、合作性原则,较好地完成研究型课程的学习任务。

通过在校园网中建立“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这一专门为研究型课程学习服务的网站,能够完成从收集资料、交流讨论、确定课题、实施研究、成果评价等研究型课程学习的基本过程,并且能培养学生运用因特网收集资料、合作协作的能力,为将来开展真正的科学研究打好扎实的基础。

学生应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实现了在研究型课程学习中自主地确定课题,方便地与教师和同学沟通交流,较好地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与研究型课程的矛盾。

[正文]

在中学生中开展研究型课程学习是课程教材改革试验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符合素质教育对中学教育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型课程,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课程。其重要特征是坚持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主要表现为:

突出了学生对研究课题的自主设定,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研究型课程没有统一的课程内容,课程的内容具有开放性,涉及的学科具有综合性;

学生在研究型课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老师只需适度参与,重点在总体指导、组织、评价等环节上发挥作用;

研究型课程的评价强调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

传统的教学模式则是以“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为特点,只有统一性而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只强调共性而忽视个性,学生的学习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这些都与研究型课程的特点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很难适应开放的课题研究。

因特网的兴起为我们开展研究型课程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因特网固有的开放性,能解决传统教学所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可以将因特网作为学校开展研究型课程的切入点。

为此,我们在上海市第六十中学的高一年级中开展了校园网在研究型课程中应用的研究,并进行了实践,取得了一些经验。

利用因特网的开放性特征,我们在校园网中建立了“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为学校开展研究型课程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操作平台。“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建立在Windows NT server 4.0 IIS 3.0 ASP Access数据库的构架上,通过两根ISDN的4B通道与因特网联接,具有维护方便,程序设计简单等特点,在当前校园网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足以满足中学校园网的信息访问需求。“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由以下十个栏目组成:

“研究方向”:是由学校教师提供的课题研究方向;

“课程概述”:是对研究方向的大致介绍;

“学习资源”:是有关这些研究方向的参考书目和相关网址;

“学生研究”:鼓励学生自己提出研究方向;

“网上交流”:架起师生之间的沟通桥梁; l “课程管理”:学生自己申报和管理自己的研究课题;

“提交作业”:学生通过网络上交作业,并与其它同学共享成果;

“成果评价”:教师和学生成为评价活动的主角;

“网上练习”:学生可以自我测试一下自己的有关知识水平;

“在线帮助”:指导学生了解研究型课程的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

通过“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中这些栏目的相互作用,实现了在实施研究型课程过程中,对需要着重把握的几个主要阶段(即研究课题的确定阶段、研究课题的实施阶段、研究课题的评价阶段等)的学习要求。

一、学生研究课题的自主确定

研究型课程着重培养学生自己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首先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自主地发现问题并确定研究课题,然而对于广大高中学生来说,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同学从来就没有类似研究型课程的学习经历,没有基础,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确定研究课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和学生应该充分地运用校园网和Internet上的资源,正确使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并贯彻以下四方面的原则。

1、 研究方向的开放性

研究方向的开放性是指,学生在众多研究方向中自主地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而研究方向既可以由教师提供,也可以由学生自己确定。

如果我们事先准备好若干个研究课题让学生进行选择,表面上看起来学生的确开展了一些课题研究工作,但这种方法没有让学生自主地确定课题而仅仅是选择课题。我们一定要让学生体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确定课题的经历。然而,由于高中学的生活、工作经验毕竟不多,让高中学生一开始就自己去发现问题,难度较大,实施困难,可能有少部分尖子学生能够做到,但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在进行研究型课程的学习中,可能一上来就碰到了困难,他们无法自己确定一个研究课题,那下面的研究就更无从着手了。“开放的课题研究方向”是学生自主活动与教师有效指导之间的最佳结合点,而“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得我们向学生提供开放的课题研究方向成为可能。 我们采取两种途径向学生提供课题研究方向。第一种途径是,学校直接提供一些课题研究方向;第二种途径是,学生完全根据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经历以及对社会和大自然的观察,发现问题,从而自己确定研究方向。

我们组织全校教师根据自身的专长、特长和兴趣爱好,提出了三十多个课题研究方向,涉及学校的各个学科以及学科之间的综合,教师在这些研究方向中并不涉及具体的研究课题,只是给出了各个研究方向的内容综述,介绍一些有关研究方向的基本知识、当前研究状况和未来发展方向等,同时给出一些参考书目和相关的因特网址。我们将有关这些课题研究方向的综述、参考书目和相关网址制作成动态网页放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中,提供给学生自主确定研究课题时参考、研究。 除了学校老师提供的这些课题研究方向以外,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经历,自己提出一些研究方向,并将自己所了解的有关这些研究方向的资料,包括内容简介、参考书目和相关网址上传到“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的“学生研究”中,供其他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确定研究课题时参考,其他同学也可以在学生自己提出的研究方向中确定课题。

2、信息交流的开放性

信息交流的开放性是指,要为学生提供广泛的交流对象、通畅的交流渠道、及时的信息反馈。

“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为所有学生提供了诸多课题研究方向供学生参考,由学生自主地围绕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开展资料的收集、分析、研究工作,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必然会产生有关这些研究方向的疑问需要解答。对同一班级而言,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研究方向的问题。对同一研究方向而言,对其开展研究的学生则来自不同的班级。 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提供单一的教师与单一班级学生之间以及同一班级学生之间的交流途径,缺乏在不同班级学生之间、不同教师与不同学生之间以及不同教师之间开展交流的机制。没有一个教师能对这么广泛的问题作全面的解答,也很难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召集不同班级的学生进行集中解答,更不可能随时随地提出问题和交流讨论,由于时间有限,也不可能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及时的交流。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研究型课程对信息交流的开放性要求。 “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为师生的交流讨论提供了一个完善的场所,使得参与信息交流的人员更加广泛,参与交流更加方便,信息反馈更加及时。“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上的“网上交流”,可以进行类似聊天的实时讨论交流,更可以在“提问:回答”中运用BBS技术,按照课题研究方向进行分类交流讨论,学生可以将自己在确定研究课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上传到BBS的相应栏目下请求帮助,学生也可以对其他同学的问题进行解答,该研究方向的指导教师则可以通过BBS对有兴趣从事该研究方向课题研究的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其他教师可以对这些同学进行帮助,并且教师之间也可以通过BBS开展有关学术方面的探讨。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讨论后,指导教师可以将与自己指导的研究方向有关的讨论内容整理以后,加入研究方向的“课程概述”中;也可以把与学生和其他教师交流过程中得到的参考书目和相关网址,加入研究方向的“学习资源”中。

通过“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师生就能随时随地针对研究方向进行交流讨论,较好地解决了“生——生”、“师——生”和“师——师”之间在开展研究性课题过程中的交流障碍,有利于学生充分地了解课题研究方向的有关知识,从而为他们最终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研究课题打好扎实的基础。 3、 研究资料的开放性研究资料的开放性是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开展课题研究所需的资料,教师和学生可以平等地提供有关的研究资料。

开展课题研究的资料主要来自教师提供的研究方向概述、参考书目以及相关因特网址等。学生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研究方向后,可以通过“课题概述”阅读这些研究方向的“综述”,大致了解研究方向的基本情况,然后通过“学习资源”由校园网访问研究方向提供的与研究方向相关的因特网址,从中收集有关的资料,同时在学校图书馆和阅览室中查阅有关的参考书目。为了帮助学生能够尽快地找到有关的参考书目,“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提供了本校图书馆的书目查询功能,并且设置了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和地区图书馆的链接,学生可以在这些大型的图书馆的网站中进行书目和全文查询。同时,为了帮助学生尽可能多地查找到相关的网上资源,“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还提供了一些具备全文检索功能的搜索引擎的链接。只有建立在丰富的资料的基础上,研究课题才能具有扎实的研究基础,也才能顺利地开展后续研究工作。 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所需的资料可以由教师提供,可以由学生自己寻查,也可以由其他同学提供。教师将找到的可能对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有用的资料上传到“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上,供学生参考;学生也可以将自己搜集到的文字资料或相关的网址以及心得体会等信息上传到“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的“提问:回答”BBS,供其他同学共享参考。学生在这个资料收集、共享的过程中,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只能接受信息的被动地位,学生成为信息的主人,真正地确定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4、研究课题的开放性

研究课题的开放性是指,学生自主地确定研究课题,并且通过交流、共享其他同学的研究课题逐步完善自己的研究课题。

通过对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的资料收集、整理、分析、综合,通过与指导教师、同学的讨论交流,学生对研究方向有了较深刻的了解,从中发现了问题,并初步确定自己能够研究的课题。

学生通过“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的“课题管理”栏目,随时将自己初定的研究课题按“不同的研究方向”上报。也可以随时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上查询、了解其他同学的研究课题,能够相互启发,有利于在不同班级的学生之间开展协作研究并进行有针对性的交流,也可以在最终确定课题之前,及时地对自己的研究课题进行适当的调整。

总之,师生运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并充分体现研究型课程所要求的学生在自主确定研究课题过程当中应该遵循的“研究方向”、“信息交流”、“研究资料”和“研究课题”的开放性原则,学生就能够比较顺利地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为进一步开展课题研究积累大量的资料,同时为以后完成课题的研究打好扎实的基础。

二、学生研究课题的互动研究

一般来说,当确定了研究课题后,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主要经历三个阶段,即“开题”、“研究”、“答辨”。在这三个阶段中,需要分别撰写“开题报告”、“研究报告”和“答辩报告”。

学生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将从事相似课题研究的学生组织成课题小组,在课题小组中开展讨论交流,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指导,而学生更多的时间则可以继续利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上资源进行交流讨论、查找资料。如果学生对课题有什么问题需要解答,可以在BBS上求助,指导教师和同学可以予以帮助,自己也可以上网查询。

指导教师如果认为有必要,也可以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上的“网上练习”中建立与研究课题有关的一些基础知识的练习题库,供有关学生测试自己的相关知识和能力。

“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为每一位同学的研究课题设置了一个专用的“课题档案”,每位学生都要将自己撰写的三份报告上传到自己课题的专用“课题档案”中,研究课题的指导教师可以在每位学生的“课题档案”中查阅学生的三份报告并在报告后面附上意见或建议,其它同学可以相互查阅、彼此共享他们的成果,同时也可以发表意见,帮助其他同学完善各自的报告。 每位学生通过各自的“课题档案”可以及时了解指导教师和其他同学对自己所作报告的意见和建议,根据这些意见和建议,学生在经过自己的思考、消化、吸收后,可以对报告内容进行修改、完善,对于报告内容中指导教师和同学不清楚的地方,也可以进行澄清和说明。

三、课题研究成果的科学评价

对高中学生研究型课程学习的评价,必须把握评价的过程性和全面性原则。

1、研究型课程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原则。

研究型课程学习,是一种形似“研究”,而实质上仍是“学习”的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活动。这种活动更多地是强调研究活动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结果。

我们把课题研究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即“预研究阶段”、“开题阶段”、“研究阶段”、“结题阶段”和“答辩阶段”。

预研究阶段是指学生在确定研究课题之前所进行的一系列学习过程,通过资料的收集、分析,并与指导教师和其他同学沟通以后,自己发现问题并确定研究课题。预研究阶段的主要评价依据是学生查阅资料的数量、质疑和答疑的质量以及学习的态度。

开题阶段是指学生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将问题转化为课题的活动,其主要表现形式为形成一份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中应该包括课题的由来、研究计划和方案等。开题阶段的评价主要是评价课题计划和方案的可行性、合理性。

研究阶段是指根据课题方案实施具体研究的活动,包括资料整理、科学实验、社会调查、数据处理等。研究阶段要加强对学生研究过程的检查,重点评价学生是否严格按照课题方案完成了研究工作,如有变化要说明理由。

结题阶段是指将课题研究的成果撰写成研究报告、论文或活动方案设计的活动。结题阶段重点评价研究成果的科学性、新颖性、应用性和清晰性等。

答辩阶段是指在课题研究结题后,在课题小组范围内开展的答辩以及在更大范围内的交流等活动。答辩阶段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能否在一定的时间内清楚地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并能正确回答有关专家的质询,并且要评价学生与其他同学交流时的态度和质量。

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的“成果评价”栏目中,可以对每位学生研究课题的研究过程按照上述五个阶段的评价原则分别进行评价,当然最终还有一个综合这五个阶段评价以后得到的总体评价。

2、研究型课程学习的全面性评价原则。

研究型课程学习的全面性评价主要体现在,参与评价的人员除了指导教师以外,还包括学生本人、同课题组的同学、其他教师和其他同学。全面性评价还体现在评价的范围涉及校内和社会两部分,除了组织校内教师和同学参与评价外,还可以请社会上的有关专家对课题研究的成果进行鉴定。

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中,教师和同学通过“成果评价”对每位学生课题的研究成果分别进行评价,课题研究者本人可以通过“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了解教师和同学对自己课题研究成果的评价,也要对自己的课题研究成果作出自我评价。

四、有关安全问题

在运用校园网开展研究型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要重视网络安全问题。由于校园网的开放属性,如果不注意安全,就会在校园网上引起混乱,造成损失。

我们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中采用分级权限,学生只能查阅“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上的资源,只有经过身份识别后,才能上传资料、信息,因为是用于学习目的,一般不存在隐私问题,所以不允许匿名信息。

要在校园网中采用一定的技术措施,防范计算机病毒对服务器上重要数据的破坏,在校园网与因特网之间架设“防火墙”,防止校外的黑客对校园网的恶意攻击。同时,及时备份“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的重要数据,以防意外。 加强对所有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做到安全、高效、守法地使用校园网和因特网,同时,教育学生爱护校园网设备,保证研究型课程的顺利实施。

五、几点体会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形成了一系列质量较高的学生研究课题,如:

《宋朝社会背景与陆游爱国情结》、

《辜鸿铭与现代教育》、

《学生课余生活调查》、

《外来语对汉语的影响》、

《中英风俗习惯差异的文化背景》、

《浅析数与形的结合在解题中的作用》、

《立体问题平面化在立体模型制作上的应用》、

《硬件测试—光驱的测评》、

《汽车和酸雨——减少汽车排污,提高降水PH值》等

每位学生都完成了一个课题的研究,学校汇编了一本研究型课程学习的学生课题论文集,有关教师的经验论文在上海市教育刊物上发表,并在全市大会上进行了交流。通过这些研究课题的研究,着重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通过研究型课程的教学实践,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变化,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

3、研究型课程的顺利实施,必须要有完善的技术支撑、有效的管理措施和科学的教学设计。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因特网的兴起,为研究型课程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保证,根据研究型课程和因特网的特点,我们要精心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加强对教学的管理,以保证每位学生都能进行课题研究的亲身体验,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课程目标。

4、校园网和研究型课程都是新生事物,运用校园网技术,开展研究型课程的学习的研究还处于试验探索阶段。还有较多的困难需要我们克服,还有不少问题需要我们研究解决。首先,教师的教育理念需要进一步更新,来自传统的教育思想的阻力还相当大,在教学中时常会受到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部分教师不适应研究型课程的开放性,总想用自己的想法去统一学生的想法,不能摆正教师在研究型课程中的地位。

其次,教师计算机和因特网技术的应用水平差异较大,部分教师尚不能熟练地输入汉字和进行网络浏览,影响了研究型课程的教学效果。学生也要提高计算机和网络应用的水平,提高计算机操作的能力。

课题研究流程范文2

[摘要]

研究型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校园网与研究型课程的结合,将充分体现研究型课程学习的开放性、问题性、过程性、实践性、合作性原则,较好地完成研究型课程的学习任务。

通过在校园网中建立“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这一专门为研究型课程学习服务的网站,能够完成从收集资料、交流讨论、确定课题、实施研究、成果评价等研究型课程学习的基本过程,并且能培养学生运用因特网收集资料、合作协作的能力,为将来开展真正的科学研究打好扎实的基础。

学生应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实现了在研究型课程学习中自主地确定课题,方便地与教师和同学沟通交流,较好地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与研究型课程的矛盾。

[正文]

在中学生中开展研究型课程学习是课程教材改革试验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符合素质教育对中学教育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型课程,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课程。其重要特征是坚持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主要表现为:

突出了学生对研究课题的自主设定,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研究型课程没有统一的课程内容,课程的内容具有开放性,涉及的学科具有综合性;

学生在研究型课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老师只需适度参与,重点在总体指导、组织、评价等环节上发挥作用;

研究型课程的评价强调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

传统的教学模式则是以“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为特点,只有统一性而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只强调共性而忽视个性,学生的学习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这些都与研究型课程的特点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很难适应开放的课题研究。

因特网的兴起为我们开展研究型课程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因特网固有的开放性,能解决传统教学所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可以将因特网作为学校开展研究型课程的切入点。

为此,我们在上海市第六十中学的高一年级中开展了校园网在研究型课程中应用的研究,并进行了实践,取得了一些经验。

利用因特网的开放性特征,我们在校园网中建立了“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为学校开展研究型课程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操作平台。“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建立在Windows NT server 4.0+IIS 3.0+ASP+Access数据库的构架上,通过两根ISDN的4B通道与因特网联接,具有维护方便,程序设计简单等特点,在当前校园网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足以满足中学校园网的信息访问需求。“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由以下十个栏目组成:

“研究方向”:是由学校教师提供的课题研究方向;

“课程概述”:是对研究方向的大致介绍;

“学习资源”:是有关这些研究方向的参考书目和相关网址;

“学生研究”:鼓励学生自己提出研究方向;

“网上交流”:架起师生之间的沟通桥梁; l “课程管理”:学生自己申报和管理自己的研究课题;

“提交作业”:学生通过网络上交作业,并与其它同学共享成果;

“成果评价”:教师和学生成为评价活动的主角;

“网上练习”:学生可以自我测试一下自己的有关知识水平;

“在线帮助”:指导学生了解研究型课程的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

通过“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中这些栏目的相互作用,实现了在实施研究型课程过程中,对需要着重把握的几个主要阶段(即研究课题的确定阶段、研究课题的实施阶段、研究课题的评价阶段等)的学习要求。

一、学生研究课题的自主确定

研究型课程着重培养学生自己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首先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自主地发现问题并确定研究课题,然而对于广大高中学生来说,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同学从来就没有类似研究型课程的学习经历,没有基础,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确定研究课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和学生应该充分地运用校园网和Internet上的资源,正确使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并贯彻以下四方面的原则。

1、 研究方向的开放性

研究方向的开放性是指,学生在众多研究方向中自主地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而研究方向既可以由教师提供,也可以由学生自己确定。

如果我们事先准备好若干个研究课题让学生进行选择,表面上看起来学生的确开展了一些课题研究工作,但这种方法没有让学生自主地确定课题而仅仅是选择课题。我们一定要让学生体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确定课题的经历。然而,由于高中学的生活、工作经验毕竟不多,让高中学生一开始就自己去发现问题,难度较大,实施困难,可能有少部分尖子学生能够做到,但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在进行研究型课程的学习中,可能一上来就碰到了困难,他们无法自己确定一个研究课题,那下面的研究就更无从着手了。“开放的课题研究方向”是学生自主活动与教师有效指导之间的最佳结合点,而“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得我们向学生提供开放的课题研究方向成为可能。 我们采取两种途径向学生提供课题研究方向。第一种途径是,学校直接提供一些课题研究方向;第二种途径是,学生完全根据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经历以及对社会和大自然的观察,发现问题,从而自己确定研究方向。

我们组织全校教师根据自身的专长、特长和兴趣爱好,提出了三十多个课题研究方向,涉及学校的各个学科以及学科之间的综合,教师在这些研究方向中并不涉及具体的研究课题,只是给出了各个研究方向的内容综述,介绍一些有关研究方向的基本知识、当前研究状况和未来发展方向等,同时给出一些参考书目和相关的因特网址。我们将有关这些课题研究方向的综述、参考书目和相关网址制作成动态网页放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中,提供给学生自主确定研究课题时参考、研究。 除了学校老师提供的这些课题研究方向以外,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经历,自己提出一些研究方向,并将自己所了解的有关这些研究方向的资料,包括内容简介、参考书目和相关网址上传到“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的“学生研究”中,供其他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确定研究课题时参考,其他同学也可以在学生自己提出的研究方向中确定课题。

2、信息交流的开放性

信息交流的开放性是指,要为学生提供广泛的交流对象、通畅的交流渠道、及时的信息反馈。

“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为所有学生提供了诸多课题研究方向供学生参考,由学生自主地围绕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开展资料的收集、分析、研究工作,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必然会产生有关这些研究方向的疑问需要解答。对同一班级而言,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研究方向的问题。对同一研究方向而言,对其开展研究的学生则来自不同的班级。 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提供单一的教师与单一班级学生之间以及同一班级学生之间的交流途径,缺乏在不同班级学生之间、不同教师与不同学生之间以及不同教师之间开展交流的机制。没有一个教师能对这么广泛的问题作全面的解答,也很难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召集不同班级的学生进行集中解答,更不可能随时随地提出问题和交流讨论,由于时间有限,也不可能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及时的交流。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研究型课程对信息交流的开放性要求。 “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为师生的交流讨论提供了一个完善的场所,使得参与信息交流的人员更加广泛,参与交流更加方便,信息反馈更加及时。“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上的“网上交流”,可以进行类似聊天的实时讨论交流,更可以在“提问:回答”中运用BBS技术,按照课题研究方向进行分类交流讨论,学生可以将自己在确定研究课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上传到BBS的相应栏目下请求帮助,学生也可以对其他同学的问题进行解答,该研究方向的指导教师则可以通过BBS对有兴趣从事该研究方向课题研究的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其他教师可以对这些同学进行帮助,并且教师之间也可以通过BBS开展有关学术方面的探讨。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讨论后,指导教师可以将与自己指导的研究方向有关的讨论内容整理以后,加入研究方向的“课程概述”中;也可以把与学生和其他教师交流过程中得到的参考书目和相关网址,加入研究方向的“学习资源”中。

通过“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师生就能随时随地针对研究方向进行交流讨论,较好地解决了“生——生”、“师——生”和“师——师”之间在开展研究性课题过程中的交流障碍,有利于学生充分地了解课题研究方向的有关知识,从而为他们最终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研究课题打好扎实的基础。 3、 研究资料的开放性研究资料的开放性是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开展课题研究所需的资料,教师和学生可以平等地提供有关的研究资料。

开展课题研究的资料主要来自教师提供的研究方向概述、参考书目以及相关因特网址等。学生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研究方向后,可以通过“课题概述”阅读这些研究方向的“综述”,大致了解研究方向的基本情况,然后通过“学习资源”由校园网访问研究方向提供的与研究方向相关的因特网址,从中收集有关的资料,同时在学校图书馆和阅览室中查阅有关的参考书目。为了帮助学生能够尽快地找到有关的参考书目,“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提供了本校图书馆的书目查询功能,并且设置了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和地区图书馆的链接,学生可以在这些大型的图书馆的网站中进行书目和全文查询。同时,为了帮助学生尽可能多地查找到相关的网上资源,“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还提供了一些具备全文检索功能的搜索引擎的链接。只有建立在丰富的资料的基础上,研究课题才能具有扎实的研究基础,也才能顺利地开展后续研究工作。 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所需的资料可以由教师提供,可以由学生自己寻查,也可以由其他同学提供。教师将找到的可能对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有用的资料上传到“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上,供学生参考;学生也可以将自己搜集到的文字资料或相关的网址以及心得体会等信息上传到“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的“提问:回答”BBS,供其他同学共享参考。学生在这个资料收集、共享的过程中,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只能接受信息的被动地位,学生成为信息的主人,真正地确定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4、研究课题的开放性

研究课题的开放性是指,学生自主地确定研究课题,并且通过交流、共享其他同学的研究课题逐步完善自己的研究课题。

通过对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的资料收集、整理、分析、综合,通过与指导教师、同学的讨论交流,学生对研究方向有了较深刻的了解,从中发现了问题,并初步确定自己能够研究的课题。

学生通过“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的“课题管理”栏目,随时将自己初定的研究课题按“不同的研究方向”上报。也可以随时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上查询、了解其他同学的研究课题,能够相互启发,有利于在不同班级的学生之间开展协作研究并进行有针对性的交流,也可以在最终确定课题之前,及时地对自己的研究课题进行适当的调整。

总之,师生运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并充分体现研究型课程所要求的学生在自主确定研究课题过程当中应该遵循的“研究方向”、“信息交流”、“研究资料”和“研究课题”的开放性原则,学生就能够比较顺利地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为进一步开展课题研究积累大量的资料,同时为以后完成课题的研究打好扎实的基础。

二、学生研究课题的互动研究

一般来说,当确定了研究课题后,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主要经历三个阶段,即“开题”、“研究”、“答辨”。在这三个阶段中,需要分别撰写“开题报告”、“研究报告”和“答辩报告”。

学生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将从事相似课题研究的学生组织成课题小组,在课题小组中开展讨论交流,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指导,而学生更多的时间则可以继续利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上资源进行交流讨论、查找资料。如果学生对课题有什么问题需要解答,可以在BBS上求助,指导教师和同学可以予以帮助,自己也可以上网查询。转贴于

指导教师如果认为有必要,也可以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上的“网上练习”中建立与研究课题有关的一些基础知识的练习题库,供有关学生测试自己的相关知识和能力。

“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为每一位同学的研究课题设置了一个专用的“课题档案”,每位学生都要将自己撰写的三份报告上传到自己课题的专用“课题档案”中,研究课题的指导教师可以在每位学生的“课题档案”中查阅学生的三份报告并在报告后面附上意见或建议,其它同学可以相互查阅、彼此共享他们的成果,同时也可以发表意见,帮助其他同学完善各自的报告。 每位学生通过各自的“课题档案”可以及时了解指导教师和其他同学对自己所作报告的意见和建议,根据这些意见和建议,学生在经过自己的思考、消化、吸收后,可以对报告内容进行修改、完善,对于报告内容中指导教师和同学不清楚的地方,也可以进行澄清和说明。

三、课题研究成果的科学评价

对高中学生研究型课程学习的评价,必须把握评价的过程性和全面性原则。

1、研究型课程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原则。

研究型课程学习,是一种形似“研究”,而实质上仍是“学习”的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活动。这种活动更多地是强调研究活动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结果。

我们把课题研究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即“预研究阶段”、“开题阶段”、“研究阶段”、“结题阶段”和“答辩阶段”。

预研究阶段是指学生在确定研究课题之前所进行的一系列学习过程,通过资料的收集、分析,并与指导教师和其他同学沟通以后,自己发现问题并确定研究课题。预研究阶段的主要评价依据是学生查阅资料的数量、质疑和答疑的质量以及学习的态度。

开题阶段是指学生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将问题转化为课题的活动,其主要表现形式为形成一份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中应该包括课题的由来、研究计划和方案等。开题阶段的评价主要是评价课题计划和方案的可行性、合理性。

研究阶段是指根据课题方案实施具体研究的活动,包括资料整理、科学实验、社会调查、数据处理等。研究阶段要加强对学生研究过程的检查,重点评价学生是否严格按照课题方案完成了研究工作,如有变化要说明理由。

结题阶段是指将课题研究的成果撰写成研究报告、论文或活动方案设计的活动。结题阶段重点评价研究成果的科学性、新颖性、应用性和清晰性等。

答辩阶段是指在课题研究结题后,在课题小组范围内开展的答辩以及在更大范围内的交流等活动。答辩阶段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能否在一定的时间内清楚地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并能正确回答有关专家的质询,并且要评价学生与其他同学交流时的态度和质量。

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的“成果评价”栏目中,可以对每位学生研究课题的研究过程按照上述五个阶段的评价原则分别进行评价,当然最终还有一个综合这五个阶段评价以后得到的总体评价。

2、研究型课程学习的全面性评价原则。

研究型课程学习的全面性评价主要体现在,参与评价的人员除了指导教师以外,还包括学生本人、同课题组的同学、其他教师和其他同学。全面性评价还体现在评价的范围涉及校内和社会两部分,除了组织校内教师和同学参与评价外,还可以请社会上的有关专家对课题研究的成果进行鉴定。

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中,教师和同学通过“成果评价”对每位学生课题的研究成果分别进行评价,课题研究者本人可以通过“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了解教师和同学对自己课题研究成果的评价,也要对自己的课题研究成果作出自我评价。

四、有关安全问题

在运用校园网开展研究型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要重视网络安全问题。由于校园网的开放属性,如果不注意安全,就会在校园网上引起混乱,造成损失。

我们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中采用分级权限,学生只能查阅“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上的资源,只有经过身份识别后,才能上传资料、信息,因为是用于学习目的,一般不存在隐私问题,所以不允许匿名信息。转贴于

要在校园网中采用一定的技术措施,防范计算机病毒对服务器上重要数据的破坏,在校园网与因特网之间架设“防火墙”,防止校外的黑客对校园网的恶意攻击。同时,及时备份“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的重要数据,以防意外。 加强对所有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做到安全、高效、守法地使用校园网和因特网,同时,教育学生爱护校园网设备,保证研究型课程的顺利实施。

五、几点体会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形成了一系列质量较高的学生研究课题,如:

《宋朝社会背景与陆游爱国情结》、

《辜鸿铭与现代教育》、

《学生课余生活调查》、

《外来语对汉语的影响》、

《中英风俗习惯差异的文化背景》、

《浅析数与形的结合在解题中的作用》、

《立体问题平面化在立体模型制作上的应用》、

《硬件测试—光驱的测评》、

《汽车和酸雨——减少汽车排污,提高降水PH值》等

每位学生都完成了一个课题的研究,学校汇编了一本研究型课程学习的学生课题论文集,有关教师的经验论文在上海市教育刊物上发表,并在全市大会上进行了交流。通过这些研究课题的研究,着重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通过研究型课程的教学实践,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变化,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

3、研究型课程的顺利实施,必须要有完善的技术支撑、有效的管理措施和科学的教学设计。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因特网的兴起,为研究型课程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保证,根据研究型课程和因特网的特点,我们要精心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加强对教学的管理,以保证每位学生都能进行课题研究的亲身体验,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课程目标。

4、校园网和研究型课程都是新生事物,运用校园网技术,开展研究型课程的学习的研究还处于试验探索阶段。还有较多的困难需要我们克服,还有不少问题需要我们研究解决。 首先,教师的教育理念需要进一步更新,来自传统的教育思想的阻力还相当大,在教学中时常会受到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部分教师不适应研究型课程的开放性,总想用自己的想法去统一学生的想法,不能摆正教师在研究型课程中的地位。

其次,教师计算机和因特网技术的应用水平差异较大,部分教师尚不能熟练地输入汉字和进行网络浏览,影响了研究型课程的教学效果。学生也要提高计算机和网络应用的水平,提高计算机操作的能力。

课题研究流程范文3

关键词:集体备课模式;研究;成效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05-02

一、课题概述

1.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但由于我校教师担任的学科较多,工作量大,缺乏充足的时间去研究教材、教法,因而备课这个很重要的环节常被忽略。在检查中发现,有些教师备课只是为了应付检查,甚至抄教案,课堂教学随意性大。长此以往,课堂教学质量很难得到有效的保证。

2.课题的界定与表述。本课题属于一种集体备课方式研究。它的价值取向在于追求教师教学效率和效益最大化。

独立精备:即备课教师在集体研修,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执笔写出详细的教学预设过程,形成一份凝聚着集体智慧的教学设计。

资源共享:即其他代课教师人手一份精备的教案,共享集体备课之成果。

本课题是以新课程实施为导向,具体备课流程为“集体说课――独立精备――个性修改――教后反思”。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1.研究目标。①构建有效的集体备课模式,从而探索出通过集体备课,促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②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学校的教科研氛围,积累集体备课教学经验,提升教师备课能力,进而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2.研究内容。①“独立精备,资源共享”集体备课模式有效性的研究。②研究和完善“独立精备,资源共享”集体备课流程。③集体备课制度的规范化建设。④形成常规教研和课题研究于一体的教师发展模式。

3.研究方法。①调查研究法:通过对教师备课现状的调查,分析教师备课存在问题,以了解备课改革的必要性,确立研究计划,把握研究方向。②行动研究法:开展集体备课实践研究,探索集体备课的有效模式,形成良性的集体备课具体流程。

三、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本阶段为课题前期准备,主要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转变教师观念,确定实验教师及备课组负责人,调查分析教师备课的现状,收集有关集体备课的资料,完成课题研究方案,对方案进行论证。

2.研究阶段。本阶段为期一年,主要进行实验操作,信息反馈,资料积累,撰写论文等工作。立足课题,认真实践,通过集体备课讨论、研讨课、经验交流座谈会、反思交流等形式,探寻合理、科学的集体备课操作程序与实施策略。

3.发展深化阶段。本阶段为发展深化阶段,主要对实验阶段的所有情况进行认真反思、总结,不断完善集体备课的具体模式和相关制度,使课题实验走向成熟化。

4.总结阶段。本阶段为全面总结阶段。主要整理和归纳课题研究成果,多角度地对课题进行了总结,撰写研究报告,整理教学反思、教学论文集,形成课题总结报告。

四、课题的探索

1.健全组织机构。成立领导小组,通过座谈与问卷调查,对备课现状进行调研,确定了课题研究总体思路,制订课题研究方案。

2.加强学习,转变观念。为了提高教师对集体备课的认识,组织教师搜集和学习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杂志上有关集体备课的资料,使教师认识到集体备课的意义与好处,从内心接受并认同课题研究,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营造良好的氛围。

3.专业引领,强化课题研究。为了加强教师专业成长的力度,学校安排教学骨干、教学能手作课题示范课,观摩课,以达到导向、引领作用。

4.建立相关制度,构建规范、成熟的制度化备课。在课题研究初级阶段,我们通过多次研究、讨论,制定了《课题组成员研究职责》《集体备课制度》《说课制度》《教学反思交流制度》,这些制度的制定,为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证。

5.落实责任,加强过程管理。在课题研究之初,我们成立了备课组,确定工作责任心强、业务水平较高的教师担任组长,明确了各实验教师的分工。

6.以教研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课题研究。为了激励实验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把集体备课落到实处,学校先后开展了优秀教案展评、反思交流、课堂教学展示等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

五、主要成果

1.增强了教师对集体备课价值的认可,提高了教师的备课质量。通过课题的研究,我们进一步体会到:①通过集体备课,大家充分交流、沟通,既有利于教师扬长避短,又有利于教师站在高起点上发展。②通过集体备课,大家可以从多角度分析,诊断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既有利于群策群力寻求有效教学策略,又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③通过集体备课,促进了学校的教研氛围,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2.构建了有效的集体备课模式。①集体说课:各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由备课组长组织进行集体研讨,探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等。通过研讨,取长补短,最终达成一致,确定出最优教学思路。②独立精备:主备教师根据集体讨论结果,认真写出详细的预设过程,形成一份凝聚着一份集体智慧的教学设计。③个性修改:其他教师在拿到复印好的精备教案后,结合自己面对的学情,自己的教学风格等,对集体教案进行修改补充,形成集众家之长,又兼有个性特色的特色教案,并将其应用教学实践,以便更好地促进教学。④教后反思:教学结束后,执教者要根据教学实际,总结得失,认真撰写教后札记,并与同级教师进行交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与教学能力。

3.形成了集体备课有效管理机制。在课题研究中,我们逐步完善了《课题组成员研究职责》《集体备课制度》《说课制度》《教学反思交流制度》《集体备课激励制度》等相关制度,使“独立精备,资源共享”备课模式管理不断规范化。

4.教师与学生得到了发展与提升。①促进了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集体备课归根结底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鉴于课题研究的有效性,我们首先关注学生的学习质量。课堂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战场,为此,我们深入课堂,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发现实验班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学习主动、积极,学习能力有了质的提升。②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集体备课为教师提供了相互学习的平台,使教师在互助合作中,克服了“单兵作战”的思维方式,达到了资源共享,增强了教师的教改意识与创新意识,有效地促进了课堂教学行为的改进,打破了教师在业务上自我封闭的状态,激活了思维,开阔了视野,提升了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

5.形成了《集体备课反思集》《优秀论文集》。

六、困惑与思考

课题研究流程范文4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精品课程特色;教学理念;教学内容

本文为兰州商学院2012教学研究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精品课程持续性建设问题探讨——以《国际贸易学》为例

收录日期:2013年12月2日

精品课程的持续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精品课程的持续建设过程中,很多课程往往停滞不前,出现课程建设力度不够、教学方法没有改进、教学资源更新率较低等问题。直接影响到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没有使其更好地发挥示范性作用,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本文以我校省级精品课程《国际贸易学》的持续性建设为例,探讨应用研究型教学型模式实现精品课程持续性建设。

一、精品课程持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精品课程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教学水平的提高、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和优质教学资源的开放与共享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促进和示范作用。但是,随着一批又一批精品课程的推出,课程的后续建设也暴露出许多问题。

(一)课程内容更新慢,缺乏特色。综观各高校精品课程网站,由于课程网站内容结构基本上是以国家精品课程申报书上的内容为框架,同一课程的网上资源内容除课程的历史沿革、课程设置等各具特色外,其他的课程内容雷同、缺乏特色。国际贸易学是传统的经济学及管理学的核心基础课,相关的经济类院校都着力于对其进行建设,但申报成功的各个级别的精品课程在内容上没有特色可言。这是一门对国际经济问题进行探讨的课程,是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发生变动的课程,然而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很少有新的特点,都是在对经典的理论进行的讲授。我校的国际贸易学属于省级精品课程,但是地方特色却没有体现,如在西部开放的条件下,相关的理论却不在授课的内容当中。网上的教学文件不仅内容相差无几,而且形式也基本一致,缺乏新颖和特色。

(二)网络平台利用率低。精品课程不仅仅是通过网站对资源进行共享,更是希望在网站上搭建一个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平台,一个学校与社会对接的平台,通过这一平台使得信息在两者之间传递,起到好的交互作用。因此,为了申报成功学校花了很多资金和精力,但建成后由于资金及人力的局限性,难以对网络资源的更新和维护,课程对学生学习支持力度不大,缺乏师生互动和交流,网站利用率很低。如,在国际贸易学的课程网站上,设置了网上的教学互动模块,但对于网上答疑、在线讨论及网上咨询等教学互动极少,学生答疑还不能实现个性化,留言问题也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回复等,已有的功能模块未能真正利用起来。这也意味着精品课程应用受到限制,缺乏交流共享的平台。

(三)应用的教学模式与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不一致。精品课程建设旨在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可见通过精品课程,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具有研究和学习的能力,具有创新的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观念。然而,实际的精品课程的内容往往一成不变,对于知识只是从“教”的角度进行罗列,缺少对学生“学”的引导。比如,在国际贸易学的精品课程网站上,学生看到的只有教学文件的内容,缺少启发性的内容。也就是在精品课程中所体现的教学模式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模式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并不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二、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的精品课程建设

(一)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含义。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支配下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创建的一种教学模型,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包括教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策略的整体、系统的操作等基本要素。研究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主动探索的研究过程中学习,注重发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学习、研究、实践和思维能力和创新品质的培养为最终目标。总之,研究型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现代教学模式。

(二)精品课程的持续建设与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契合

1、对特色的共同要求。著名学者顾明远教授指出:“特色,顾名思义,是指不同于一般,要有所创新,要有个性,能够形成传统,代代相传。”对应于精品课程是指其不同于其他课程的个性特征,是经过创新性发展的,是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和提炼出来的做法和经验,是比较持久的、稳定的独特风格。这种特色意味着作为精品课程不是靠着模仿而形成的,必须是融合地方经济与文化特色、本校特色,营造出独具特色的课程建设氛围。精品课程,在当初评审时,已经提炼出或具备了某些或某个方面的特色,现在进行精品课程的持续性建设,意味着在后期建设中需进一步彰显特色,体现优势,提升竞争力。精品课程的特色体现在构建精品课程的各个模块当中,包括宏观的教学定位、教学模式,也存在于具体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这些内容在教学模式中也涵盖,应用研究型教学模式,就是对教学理念的更新,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等由传统的“应试型”、“教师为主”、“填鸭式”等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研究型能力得到发挥的弊端进行的变革。同时,当前应用这种模式的学校、专业相对较少,因而本身就是一种特色,将其与精品课程相融合,既彰显精品课程的特色,又有利于精品课程的持续性建设。

2、研究型教学模式对精品课程持续建设的推动。对于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理解包括研究主体的认识。在实现该教学模式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树立科研的治学态度,但单是对学生提出要求并不能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仍需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对自身科研能力的提高来配合和达到学生的要求,比如教师在某一领域研究的深入,可以对学生起到引导性的作用,可以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判定等,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也可以不断地丰富,并更好把握理论及实践的发展趋势。因此,教师要及时掌握本学科最新发展动态,吸收最新研究成果,并将这些新成果、新发展及时传授给学生,通过学术研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不断丰富课程的学术内涵,使课程始终具有一个科学而又不断更新的内容体系。这样就将教师和学生的研究型成果转化成精品课程的重要构成部分,进而推进课程建设成效的提高。

3、内在具有的“五个一流”。教育部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将精品课程定位为“五个一流”,即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以“五个一流”为主要内容的“一流性”,成为精品课程最突出和最重要的特征。研究型教学模式在本质上构成的基本因素包括教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策略的整体、系统的操作等。两者在这一方面是统一的,加强研究型教学模式,就必然能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使用等形成持续的更新,对于精品课程的“五个一流”也就能够形成巩固,使得精品课程长期保持精品地位。

三、研究型教学模式下《国际贸易学》精品课程持续建设对策

(一)以研究带动精品课程教学内容、教材内容的持续更新和创新。教学内容是教育中最基础的部分,因此必须注重创新知识和成果向教学内容的及时转化,并随着新理论、新技术的发展,更新教材内容。以国际贸易学为例,该课程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其内容本身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很多国际经济问题本身就缺乏权威的解释,这就需要在内容上不断更新。研究型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研究”的内涵就是既要求学生去探索和发现前人尚未解决或解决不好的问题,提出新思路、新方法去解决问题,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人才的创新能力。又要求教师在研究型的环境下增强自身的科研能力,将其转换为教学的内容、教材的内容。这些教学内容、教材内容与精品课程持续建设相融合,将研究成果固化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师与学生的共同“研究成果”既可以实现持续更新和创新,又凸显课程建设的特色。

(二)网络平台的维护打造精品课程特色。精品课程网络平台持续建设是对“以生为本”的指导思想的体现,它在确保课程网站建设满足申报、展示的同时,要发挥教学应用的功能,实现良好的交互性和全面的教学功能。这就要求学校精品课程建设要及时更新和丰富课程资源,着眼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和帮助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提高课程网站的利用率。同时,根据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要求,对于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学习兴趣也是需要一定的网络平台,实现师生在难点解疑、作业辅导、学术资源共享等方面的互动。作为学生的科学研究成果也需通过网络平台来展示。通过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实现精品课程网络平台的互动功能的实现,而学生在网络上的互动同时又丰富了网络资源的内容,实现动态的更新,形成良性的循环,实现共同的发展。一个不断更新的课程网站,一个为学生教师共同交流探讨的网站又是一门精品课程的特色的体现。

(三)以研究型教学模式变革精品课程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支配下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创建的一种教学模型。对于课堂教学模式又分为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两大类型。研究型教学模式属于后者。研究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主动探索的研究过程中学习,注重发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学习、研究、实践和思维能力和创新品质的培养为最终目标。贯彻“研究型”教学模式,可以对精品课程的教学理念的变革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课程网站的通常设有师生交流的模块,在这些模块对学习的内容设定专题,供学生自由交流,提出创造性问题,然后指定教师的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在相应的知识主题下,完成一个个专题带来的大量任务,通过探究、学习从而掌握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落到实处就是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型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法的采用包括启发式教学方法、基于小组的协作式研究型学习方法、基于教学资源的自主式学习方法等。这样的互动通过的精品课程网站的利用,既提高对其点击率,又实现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增强。

主要参考文献:

[1]毛自朝等.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研究性教学的实施[J].高教论坛,2009.11.

课题研究流程范文5

小课题研究不是数学学科的专利,他同样存在于其它学科。因此,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为数学小课题研究的模式另辟蹊径。我们在小课题研究的反复实践和不断改进的过程中,确定了它较为固定的基本框架。其基本流程为:问题的生成――组建研究小组――制定活动方案――实施活动方案――汇报与交流。

二、数学小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

(一)问题的生成

途径一:教材中的课题。在我介)的教材中就蕴藏着大量的小课题研究内容。因此,在小课题研究开展的初期阶段,为了保证所选课题有可研究的价值,实施时切实可行,由老师结合教材内容开发资源、设定选题是一个较为便捷的途径。比如说我们的教师就结合数学教材设计了许多富有创意的小课题。如:《你寄过贺卡吗》《一亿有多大》《我长高了》《营养午餐》等。途径二: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例如《买一百送一百――商家的秘密》,并以这个为主题开展了小课题研究。学生的兴趣浓厚,并且操作性强。还有的学生发现有一些大型的超市免费提供巴士,接送顾客,这样超市还能获利吗?学生把这个问题带来,经过大家的归纳,形成研究课题:《超市商品小调查》。在学生的慧眼观察下,小课题研究的范围开阔了。

(二)研究小组的组建

学生在进行小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许多内容是需要合作完成的。研究小组成员平时关系比较亲密,大家在做事时有一种默契,这对加快研究速度、促进研究工作的进程是很有好处的。当然,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应当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并培养他们与任何人合作的精神。因此,这一组建研究小组的原则可以因人而异,适当放宽政策。

(三)制定活动方案

活动方案的制定包括课题名称、研究目的、研究组成员名单及分工、研究方式方法、相关指导人员、实施步骤、展示汇报方式等部分组成。它的制定为下一阶段的实施工作做好了计划指南。

(四)实施活动原则

1、随时监控的原则。比如在进行《走进网络》这一小课题时,学生们通过确定研究的几个方面,再进行分工,然后分组上网查阅资料等一系列的研究活动,搜集到了有关我们国家在经济、教育、军事、农业等方面的一些数据。但这个课题在行进的过程中却忽视了它的“数学特色”。学生仅仅对较大的数据进行了改写,数据的罗列却带不来数学的思考。这时我们就需要对活动方案进行修改。如何让活动体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呢?经过老师与学生的重新调整,最后重新修订为《走进网络看变化》。运用学习的相关数学知识(数的运算、统计)、数学思想方法(类比、综合、分析)以表格、对比数据等多种方式呈现出祖国近期的巨大变化。学生在汇报中有的选用不同的统计形式,有的用数据的前后对比,有的以列表的方式,把他们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考发现的问题给大家呈现出来。这样的改变,学生们就要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了整理分析,在数学的知识、数学的方法中探讨更深层次的问题。

2、合作共识的原则。比如在《美化校园》活动中,负责研究场地的学生,绝不是说他只要找到可以研究的场地后其他的事就什么也不用做了。而是要负责到底。另外,大家都在研究时各自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你同意不同意?为什么?自己的观点又是什么?都要有参与的意见。也就是说,分工只是你主要负责并由个人来完成的任务,而合作应当贯穿研究过程的始终。

(五)汇报与交流

课题研究流程范文6

小课题研究是与专家学者所做的或者“规划立项”的“大课题研究”相对而言的,主要是指中小学教师在短时期内,以教育教学中自己迫切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或者自我经验作为课题,吸纳和利用各种有利于问题解决的经验知识、方法、技术和理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加以研究,探寻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对策的课题研究形式。它是一种“面对真问题、开展真研究、获得真发展”的行动研究;是一种小步子推进,从小环节切入,研究小问题的“小课题”研究;是一种源于实践、服务实践、在实践中研究的实践研究;是一种低起点、低要求、重心降低的草根研究;是一种易接受、易操作、容易见效的应用研究;是一种贴近教师、贴近生活、贴近工作实际的田野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通常需要两个转化,一个是从教学新手向教学能手的转化,另一个是教学能手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化。第一个转化可以依托教育教学的积累,从而提高教学实践能力;第二个转化则更多需要教师参加课题研究,激起他们学习和解决教育实践难题的兴趣,促使他们通过科学研究把握教育教学理论,并且不断的总结、概括和提升自己的教学经验,逐步向既能教学又能科研的研究型教师转化。而小课题研究本身所具有的优势,决定了它是使教师向研究性转化,获得自我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

二、小课题研究的选题

从研究者的层面来说,研究者的专业水平、反思能力、科研态度等对于小课题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以为,小课题的关键词是“小”,一个问题、一种现象、一种方法??都可能成为小课题的来源,正因为此,小课题的选题非常关键。虽然小课题来源于“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成为课题。我们认为,只有那些有针对性的问题、具备典型性的现象、值得深究的教学方法??才有可能成为小课题的选题范围。为了保证小课题研究的实效性,在选题方面,我们特别注意这几个方面。首先,本着研中教、教中研的原则,要求教师选择的小课题必须贴近教育教学实践,切入口要小。其次,小课题研究一定要符合研究者的特长。确定课题时可以让一直从事高年级教学且在高段组教师中素质比较的高、基本功比较扎实的教师,以自己多年的教学经历和实践经验,根据教学中应注意的地方确定课题进行研究,有利于新教师成长。再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对已有成果的推广与应用也是值得提倡的。

三、小课题研究的管理

从管理者的层面看,“小课题”尤其需要加强管理。我们认为,在课题管理中,需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加强对课题研究者尤其是主持人的培训,使立项小课题的实施变得比较顺利,符合研究规律;二是要加强过程监督,尽可能保证研究过程扎实、真实;三是要加强互动交流,使小课题研究者能够在交流中成长,在互动中进步;四是要加强对课题的成果的鉴定,使小课题研究有序有效,从而能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一般情况,我们对小课题的管理是这样做的:

首先,成立学校课题研究智囊团。课题方案确定后,学校马上成立以各学科组长为主的课题研究智囊团,对小课题的管理进行深入地讨论,达成统一的认识;其次,严格立项、开题程序。在明确了小课题研究的意义的操作流程后,教师向学校教导处提交立项申请。教导处经过初步审核,最终通过小课题立项申请。接着,学校请专家分批对每个小课题进行开题论证,期间所有的小课题主持人均全程参与,积极发表意见,认真听取专家建议,在和专家一起讨论的过程中,老师们不但对研究的方向更加清晰,也从中学到了很多以前从未涉及过的课题研究的方法,对课题研究有了更深的认识。第三,明确管理责任,完善管理制度。学校对所有小课题的管理要明确责任,形成学校小课题研究制度及小课题结题鉴定标准。为使小课题从选题、立项到研究直至最后结题得以有效开展,教导处要组织小课题主持人进行课题研究相关知识的培训,通过校园网络系统将一些与小课题研究相关的文章与教师分享,要求教师经常登陆西安教育科学规划网,学习一些课题研究的常识;课题组会经常与教师探讨研究中的问题与困惑,督促教师将课题研究与常规教研紧密结合并进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和经验的总结和推广。

四、小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般来说,小课题的研究过程和我们通常认识的大课题研究过程大致相同,只是环节略简单,对理论的要求没有大课题高,研究成员比较少,有的是一个组的三、四个老师集中研究,甚至有的研究成员只有一、二人。从逻辑上说,一般须经历五个层次:选题,确定研究什么问题;设计,思考打算怎样研究;实施,如何进行研究;结论,得出什么结论,结论用什么成果形式体现。从操作上看,一般经过了这样几个流程:查阅资料、学习准备,自主选题、设计方案,具体实施,中期汇报、调整思路,收集资料、得出结论。这样的流程逼迫老师必须要研究教材,提炼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确定自己研究的方向,然后通过查阅资料进行理论学习,设计自己研究的方法,在专家引领下进行研究讨论,落实课题研究的实施,促使教师的研究方式变成了行动研究。小课题的研究过程使教师的研究学习更加有目的、有计划、有效果;使教师的反思更加及时、主动、深刻;使教师的研究水平上了一个台阶,不仅引领着教师的专业发展,也促进了教师的发展成长。

课题研究流程范文7

一、“研、培、教”三位一体化教研模式

研就是教研,培是培训,教是教学。也有把“研培教”称为“研训教”“研修教”的。所谓“研培教”三位一体的教研模式,是以学校教学实际问题为课题,开展教学研究。以问题研究过程中涉及到的理论需求和能力需求为内容,展开教师培训。通过教学常规管理和校本培训渠道,使教学研究探索的新方法和新技术,成为教师课堂教学常态化的方法和技术。以此丰富教育内涵,提升教学质量。

我场2010年开展了有效课堂创建活动,在操作中老师们遇到了许多问题,于是,中小学校组织教师开展了小课题研究,共有24个小课题,作为农场立项课题。在十二五立项课题征集中,中小学对小课题进行了整合,整合后的课题,中学的《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行为的研究》被定为省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小学的《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被定为总局课题。我们又请垦区和外地市的专家为中小学教师进行了培训,学校也组织了多次培训。从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问题来自于本校,针对问题的解决开展了培训,当研究出成果之后,再运用于教学之中,这样,“研培教”一体化模式基本上也就完整了。

“研培教”这种模式的特点可以用“六化”来概括。

1.模式操作“一体化”。把教学中的问题转化成课题,以课题指引培训活动,用理论支撑,开展实践研究,达到以研带培、以培促研、研培结合的效果。

2.研究价值校本化。一是“为了学校”。就是以解决学校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二是“在学校中”。也就是说解决问题的主体是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三是“基于学校”。就是指要从本校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学校所具备的条件,挖掘学校教师队伍所存在的种种潜力,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师人才资源。

3.实施重心问题化。以教师的内在需求为出发点,以“问题”为中心,开展行动研究,着眼于“问题解决”,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4.学习方式开放化。可以采取合作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等方式等培训方式。

5.组织形式多样化。

6.活动内容灵活化。可以是课题研究,专家讲座,优秀教师与新教师结成师徒,学校或各教研组组织教师互相听课、评课、开教学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等;校际间的交流、互往等。

二、“问题――课题――设计――行动――反思”的校本教研模式

这个模式的基本做法是这样的:当教师持续地关注某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时,学校要引导教师有意识地把这个问题转化成为有价值的课题,教师的课题都是从实践中来的。确认课题之后,教研组、备课组的教师合作、探究,设计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行动是这一模式中的重要一步,再好的思路和方法都要通过行动来验证。行动既包括教师的上课,也包括相关合作者的听课。在整个校本教研的过程中,反思这一环节贯穿其中,落实在每一节的课堂教学之中。

这种模式,确立了教师从事教研的主体地位,研究的针对性强。

三、主题式校本教研模式

基本流程:“确定主题――认真备课――交流备课――推荐教师――集体研讨――达成共识――撰写心得――深度交流”。具体地说:

一是教研组根据期初制定的计划和研究课题,确定本次教研活动的研究主题并落实教学内容;

二是全组教师围绕主题,各自备好有关该教学内容的课;

三是交流备课,每人特别说明在教学中如何关注并落实研究的主题;

四是完成体现集体智慧(在落实研究主题下的)的新教案,推荐上课教师;

五是教师上课,组内听课教师分工关注教学过程中关于研究主题的体现;

六是上课教师围绕主题谈教学体会及反思,组内其他教师围绕主题谈课堂;

七是形成关于本主题的共识及非共识的意见,组长形成书面材料;

八是教师将研究主题与自己日常教学结合,反思得失,以叙事的方式写出小文章;

九是再次研讨,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校本教研制度,建立多元、开放的教学研究机制,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迫切需求,也是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必须要求,更是教育改革中的制度创新和发展。

四、“一课三讲”引领式教研。

发挥名优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由名优骨干教师承担任务,针对研究的问题,组织一次培训,讲自己的认识与思考、实践与经验,为教师作理论引领,再上一堂课,课前讲该问题解决的策略,设计的意图;课后,进行自我反思,讲教师们可以学习借鉴之处,需要注意和改进之处。

五、专题研讨式教研

针对教师工作中具有共性的具体问题,开展持续性的主题研究。步骤:

(1)经过教师商讨,教研组拟定所要研讨的专题。

(2)有教研组成员发言,表达自己对专题的见解、想法和思考。

(3)教研组成员对各位教师的发言进行研讨,并达成初步共识。

(4)教研组成员将初步共识和教学设想写成问题解决初步方案。

(5)以课例为载体,安排教师做研讨课。

(6)做课者进行自我反思。

(7)由教研组集体评课,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再认识,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将研讨中探索发现的新问题,作为下次专题研讨的子问题。 研讨的规模可以是校级的,也可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

六、示范观摩式教研

课题研究流程范文8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升研究水平

课题研究之初,课题组利用业务学习时间和课题研究月活动时间,走进图书室、阅览室借阅相关的图书阅读;走进微机室,上网查阅有关教学设计与教学效果方面的最新前沿资料,进行参考,做好研究的支撑。同时,学校一直给教研组征订《教学设计》语文品德版、数学科学版、英语美术版等,组长利用教研活动时间进行学习交流。成员们在理论的学习中,汲取了更多的营养,更新了观念,为课堂研究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课题研究明确了方向。

二、在校内反复磨课中突破

课题组内的语文教师在校内平时坚持相互听课、切磋;利用学校评优活动、教学展示月活动、家长公开日活动开展听课、评课、议课活动,按照“听——诊——改”即听课——说课——反思——评议——再修改创新的程序,让课题组的教师畅所欲言,谈本课设计中的亮点和不足,就不足的地方,大家共同谈看法,共同商讨,改进设计方案,再次换班上课,再次体会优化后的教学设计所达到的教学效果,比较两次的教学效果,再次优化设计,以达到逐步提高的目的。为此设计了《课堂教学评价表》和《实验教师教学设计评价表》。正是通过这样的教研活动,在学校形成了人人是学习研究之人,处处是学习研究之地,时时是学习研究之时的研究氛围,让教师在研究自己和自己研究中不断成长。

三、在反思提炼中发展

自我反思是教师个体以自己的教学行为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教学中所作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自我审视和分析的过程。通过反思,教师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完善教学设计,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与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使自己真正成为教研的主人。教师的自我反思不仅仅停留在每节课后反思,每人都有一本反思录,对本单元的教学设计或某个重点问题的教学突破进行深刻反思,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如果自己没有找到可行的方案和措施,就作为同伴互助活动时提出的问题,借助大家的智慧解决问题。

四、在问题研究中改进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时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每月召开一次课题研究月活动,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同行交流意见、看法或问题,并就问题进行相互切磋,在同伴的对话互动中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发挥积极作用,使教师在互补共生中成长。

五、在互动交流中提升

1.和专家互动交流。

专业人员是科研的先行者,在信息和资源方面有优势,是我们课题研究的学术支持者和引领者。我们邀请省级专家来校和我们老师面对面地交流,零距离地接触,让我们教师从专家的身上学习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和高尚的专业人格,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006年5月我们举行了课题实践课的展示和“在议课中成长,与新课程同行”的观课议课活动;2008年4月份,我们邀请了区教师进修学校于梅老师和崔建利老师来我校参加课题研究活动之四——如何说课,对全体教师进行说课培训;2008年5月15日,我们举行了“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效果分析”观课议课活动;先后邀请了省市教研员李琦、魏泽英等语文专家为我们做专题辅导及专业指导,为我们的课题研究积累了经验和财富。

2.校际之间的互动交流。

为了让我们课题组成员吸纳外来先进的理念和新颖的思想,我们经常外出参加兄弟学校的研讨课活动和教研活动,同时也打开大门,欢迎兄弟学校到我校参加研讨活动。校际交流活动的开展真正达到了交流思想、共享成功经验,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也为课题成果的推广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课题研究流程范文9

关键词:学术型研究生;科研驱动;模块式课程;多元考核

一、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科技人员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研究生培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创新思维欠缺,创新意识亟待提高,创新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分析其原因,有如下几方面因素。

1.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不高。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基础课程学习阶段为期1年,包括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三大课程体系。目前,我国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不论是公共课程还是专业课程的授课内容、授课方式和考核方式等大多参考国外医学研究生教育。与国外灵活多样的课程设置相比,我国研究生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课程设置缺乏新颖、授课内容更新缓慢、教学方法较为单一、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造成课程教学质量不高。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教学忽视了理论传承和创新,过多注重实验技术培养,且局限于细胞、动物等基础实验,这种传统的培养模式忽略了对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导致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只会做”实验,而不知“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的现象,制约了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研究生培养平台资源不足。国内很多医学院校研究生的培养硬件与软件等条件欠佳,现有实验室仪器设备陈旧,仅能满足一些常规实验,高精尖实验仪器较少。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师生比例失调,研究生进入实验室后,由于实验技术人员的缺少及精力所限,往往由学长传帮带,缺乏正规的指导与培训,大部分研究生习惯于理解、接受和掌握现成的知识,很少主动思考和实践,创新意识淡薄,缺乏发现问题、探索新知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缺少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学术活动不够活跃,师生之间也缺乏互动和讨论,研究生获取学科最新研究进展的机会较少,也影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3.研究生缺乏个体化培养。研究者应该在学术上都具有极强的个性,对问题的分析和判断有独到的见解,而部分学术型研究生不具备逆向诊断思维与独立判断能力,对已有的学说或学术成果总是采取赞同的态度,不善于将不同的看法和反对意见表达出来。分析研究生个性缺乏的原因发现,从培养方案、教学方法、科研过程和临床能力,研究生能独立操作、思考、得出结论的机会不多。研究生个体化培养方式在传统的医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中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束缚了研究生创造力的发展,难以完成从医学生到医学研究者的角色转换。

二、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驱动式培养模式的设计思路

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指出,要“重视对研究生进行系统科研训练,要求并支持研究生更多参与前沿性、高水平的科研工作,以高水平科学技术支撑高水平研究培养”[4]。学术型研究生的素质能力需求特征具体表现为:学术创新能力、复合型知识结构、综合思维能力、科技发展前瞻能力、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主动进取精神、多层次谋划能力[5]。针对当前学术型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改革形势,滨州医学院在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以提升创新能力为核心构建新型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将研究生科研素养培养作为医学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采用科研驱动式培养模式,将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和科研精神的培养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在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始终将参与科研训练与传授理论知识相结合,通过参与系统化、规范化的培养模式,使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为了能将科研化教学彻底融入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中,我校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导师团队、平台资源及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实践,并对课程满意度进行了学生调查反馈。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框架设置学位课程群,开展模块化课程教学,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方式组织课程教学,通过开展专题系列讲座、第二课堂等方式为学术型研究生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融合国内外优秀资源,组建跨学科导师团队,确保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得到保障。

三、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驱动式培养模式的探索

(一)推行模块式课程体系,将科研引入教学环节

课题组针对我校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学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存在问题,制订课程改革方案,将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于使研究生掌握开展科学研究所具备的知识体系和实验技能,为进入高层医学人才培养和参与高水平科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将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基础课程按照基础理论课程体系与科研专题课程体系的模块形式开设,模块与模块之间、模块内各门课程之间体现培养目标,科学设计课程内容,注重专业基础与前沿进展的有序衔接,使研究生既能扎实基础理论,又能顺利获取足够前沿知识,满足课题研究和做出开创性成果的需要。通过模块式课程体系,可以将高水平科研成果引入教学模块,从课程设置、选课制度、授课方式及教学氛围等方面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打破当前医学学术型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存在的教学与科研相脱节的现象。1.基础理论课程体系教学模块。基础理论课程体系教学模块分为:①通识教育课模块,包括思政类、外语类、计算机类等课程,旨在全面提升思想道德、人文、科学等素养。②医学基础课模块,包括公共医学基础课程,如临床解剖学新进展、病理学新进展、分子生物学、临床基因诊断与治疗等。③医学技术课模块,主要进行技术方法操作训练,如形态实验学技术、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与流式细胞术、细胞培养技术、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基础理论课程体系的教学目的是为培养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掌握科研课题开展过程中所需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技巧。2.科研专题课程体系教学模块。科研专题课程体系教学模块分为:①医学前沿进展模块,主要对学科国际学术前沿,尤其是今后学科的发展趋势介绍。②学科教学实践模块,引导研究生参加本科生带教活动,培养研究生独立自主带教和科研的能力。③研究生科研论坛,组织研究生对学科知识及科研活动进行交流汇报,通过互相借鉴学习,吸取经验,在科研学术上互助发展。科研专题课程体系要求以高水平科研为导向,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进行教学转化,使科研活动真正融入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系统、全面的掌握硕士研究生阶段需要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

(二)科研化教学模式,实施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科研化教学,是指根据研究生的学习特点和个性差异,把培养科研创新性思维运用于研究生的教学过程中,其本质在于创新,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6,7]。我校在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学中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改革,将科研化教学不仅局限在课堂上,还可通过查阅文献、课题设计、实验实施、撰写论文及申报课题等多方面指导学生主动求知、独立思考、亲身实践,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研品格,培养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1.借助多样式教学平台实行开放式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讲授方式,借助现代化教学平台,如“慕课”、“微课”、网络教学平台、智能APP教学等,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医学基础课模块教学为例,将授课内容以“微课”形式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借助我校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变“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法,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灵活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可以兼顾课程学习与科研实验,较好地完成自我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医学前沿进展模块中《SCI论文写作》课程采用智能APP教学,课前、课堂与课后均能实现师生互动,进行问题解答与互动讨论,培养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及交流与合作能力等。同时,通过“慕课”建立课程资源库,将国内外优秀课程资源引入研究生教学,突出学科知识的前沿性、交叉性、创新性和国际性,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前沿发展动态和研究进展。2.开展专题系列讲座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更注重培养高素质专业性人才,使其拥有更强的实践和实验技能,扎实的理论基础及推进学科理论向前发展的能力。我校针对医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开展了学术专题讲座,紧密追踪学科前沿信息,开拓研究生的科研视野。如医学前沿进展模块,教学主要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完成,组织名家讲堂、学术沙龙、博士讲坛等活动,同时开展小范围讨论会,让研究生与学术专家进行近距离互动交流,专家分享各自科研领域所取得的学术成就和科研成果。研究生根据专业特点和研究方向,参加一定场次的学术讲座,完成模块学习任务,紧密追踪学科的前沿信息,有利于自身主动式、探索式学习能力的提高。从广泛性到深入性的专题性学术讲座可以提供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能够充分调动研究生对最新学术前沿动态的兴趣和求知欲,同时建立了学术专家与研究生交流讨论渠道,专家针对学科专业特点对学生进行指导,保证研究生培养阶段科研选题的创新性,实时解答科研进展中遇到的难题,协助研究生将最新的学术理论和先进实验技术融入具体的研究工作中。3.通过第二课堂体系建设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按照医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安排,研究生在完成基础课程学习后,需要进入不同教研室或学科组,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科研课题的申报和各项工作,还要完成所属学科专业的本科生带教任务。我校每年选拔部分学术型研究生作为导师助教参与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每位研究生指导2—3名本科生组成科研小组,从课题申报、实施到结题等各环节协助指导本科生。我校由研究生带教的本科生科研小组参加省级大学生病理生理学实验技能大赛,并获得了一等奖。这种采用“科研—教学—社团”一体式的培养方式,强调研究生的带教地位,发挥其主体能动性,锻炼研究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今后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应具备的科研素养,使其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术型研究生人才,此外,鼓励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并指导研究生参加部级等各项科研创新技能大赛,全面培养医学学术型研究生综合实力。我校研究生三位研究生科研成果被第16届人类蛋白质组学会议收录,被受邀作大会报告。

(三)组建跨学科导师团队,拓展研究生培养平台资源

国际最新科研成果和学术理论发展的最新趋势大多源自于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贯通。我校在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打破学科壁垒,将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实现不同研究方向、研究领域的导师互补,采用多位导师集思广益,发挥团队优势,克服单一专业知识面狭窄和科研思维单向的难题,实现教学和科研资源优势共享,为培养复合型高水平学术型研究人才提供保障。我校导师团队建设还采用校内跨学科导师联合、校内与校外导师联合、国内与国外导师联合等多种方式组建导师团队,协同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的教师通过现场教学、视频教学、网络课程等方式互动交流,加强以高水平科研为导向进行研究生的导师团队建设,为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提供国内外高水平科研资源。此外,还借助我校工作站、协同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泰山学者岗位建设学科举办与承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为研究生提供了解学科前沿、追踪国际科学与技术发展最新动态的最佳学术交流平台。取得了积极效果。

(四)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将科研能力纳入考核指标

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建立适合不同模块特点的考核方式,将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课上评价与课下评价、个人自评与小组互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从内容、形式、目标和指标上进行重新构建,建立覆盖教学全过程的综合评价体系,使考核评价能够体现培养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要求。如通识课教学模块,将调查研究报告、读书汇报和分析报告作为考核依据;医学基础理论模块,以学生在师生互动活动中的参与情况、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测试为考核依据;医学前沿进展模块,以学生参见专题讲座的情况为考核依据;此外,研究生参与本科生带教,参加国际学术论坛等活动也作为考核学生学术科研能力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