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风险防范的方法集锦9篇

时间:2023-06-29 16:23:44

风险防范的方法

风险防范的方法范文1

(内蒙古集通铁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

摘要:审计是企业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审计风险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为了降低风险,企业的管理人员必须了解审计风险出现的原因,然后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防范方法。

http://

关键词 :审计风险;原因;防范;方法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5(2015)04-0134-01

收稿日期:2015-01-12

作者简介:徐斌(1975-),男,汉族,河北丰润人,本科,审计师,从事审计研究。

一、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审计是企业经营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审计人员的因素,另一方面是审计环境的相关因素,只有了解风险出现的原因,才能在审计的过程中做好规避工作,才能提高审计的质量。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进行粗浅的分析,以供参考。

1、受审计人员业务素质的影响

审计的质量与审计人员的素质有着较大的关系,所以,审计风险的形成与审计人员职业素质有关,企业在聘请审计人员时,一定要对其能力素质进行考察,审计工作者除了需要掌握专业的审计知识,还需要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还要有较强的分析能力,这样可以降低审计风险出现的概率。在有的企业中,审计人员缺乏专业的知识,所以,在审计的过程中会出现判断失误的问题,对企业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问题也没有及时发现,使得审计存在较大的风险。审计人员职业素质的培养与其性格也有一定关系,其必须具有认真复杂的态度,还要具有较强的意志力,对审计中存在的问题要进行客观、理智的分析,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2、受各方面审计工作环境的影响

审计风险形成的客观因素主要有三点,第一,企业审计机构建立的模式不够合理。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这影响了审计工作的管理力度,也降低了审计人员的权威性。第二,经济环境比较复杂。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间的竞争比较激烈,经济环境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这对审计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审计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判断企业会计工作是否存在坏账,这极大的考验了审计人员的素质以及工作经验,如果审计人员职业素养比较低,则容易出现审计失误。第三,审计对象比较复杂。在当前市场经济下,企业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业务也越来越多,所以,会计信息越来越多,审计对象越来越复杂,这增加了审计人员的工作量,在审计的过程中出现错误的概率越来越大。

二、审计风险的防范方法

1、认清审计的本质

审计工作是企业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审计机构比较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以及权威性,审计人员必须按照一定监督评价标准对会计信息进行审查以及鉴证,为了保证审计结果的公正性以及可靠性,必须认识到审计工作的本质,在审计的形式以及实质上都要保持独立性,审计不能多于依赖政府机构,而且也不能受到政府部门的干预,一定要保证审计的质量。

2、运用先进的审计工具以及技术

在审计的过程中,需要应用多种审计方法,在选择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结合企业发展现状,还要选择适合的审计模式,在审计的过程中,需要控制风险,还要以保障审计的质量为原则。在审计的过程中,还要运用审计的工具,要设计与开发出审计判断工具,利用当前在企业审计中运用比较多的统计抽样以及内部控制调查表等等。审计人员在工作时还要参考审计指南规范操作。3、审计人员应注重与会计人员及管理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

在遵守职业道德的前提下,审计人员与会计人员沟通问题有:一是正常业务中发现的异常项目的处理解释与说明。这种沟通用来判断对该异常业务的处理是否符合规定,以及运用专业判断区别其项目的性质。二是将审计中发现的错误、舞弊或违反法规的行为以适当的方式征得会计人员的看法,以减少不必要的争端。三是审计结论沟通。

4、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

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与自身素质是和审计风险直接挂钩的,在审计过程中一旦出现自身判断的失误,那带来的后果和损失则不容小觑。在解决审计风险这一严峻问题上,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是能在最短时间内实现的,其带来的效果也是突显的。培养高素质的审计人员,于国于企业的好处都是源远流长的。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培养以及性格的引导。

三、结语

审计风险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这一风险无法彻底规避,但是审计人员可以运用防范方法将风险降到最低,这样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能保证企业更加健康的发展。有的审计机构对政府过于依赖,缺乏独立性以及权威性,这也是造成审计风险的原因之一,为了降低审计风险,必须保证审计机构的独立性,还要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以及专业技能,促进企业经济可以良性循环。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只有不断的完善审计制度,提高审计质量,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http://

参考文献:

[1]周洋,李霞.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J].财会月刊.2004(09).

风险防范的方法范文2

摘 要 现阶段,资金短缺仍然是阻碍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筹资对于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非常重要。提高风险意识,有效的规避风险,成为企业管理者所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内外两个方面分析了筹资风险所形成的原因,并从提高风险意识;优化资本结构;合理选择渠道;对应收账款进行管理,加速资金回笼;有效规避利率、汇率风险五个方面,就如何有效防范筹资风险,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 筹资风险 形成原因 防范

筹资是指企业通过一定的渠道、采用适当的方法筹集资金的财务活动。资金之与企业,就如同血液之与人体,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筹资作为财务管理的首要环节,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企业资金短缺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而筹资就成了企业补充资金的一个重要渠道,同时负债筹资也成了现代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之一。企业在筹集资金时,筹资风险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分析筹资风险形成的原因以及采取怎样的措施,对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就成为现代企业管理者要迫切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筹资风险形成的原因

1.内部原因。

(1)负债的规模较大。负债规模指负债占企业资金总额的比例,负债的规模越大,偿还的期限就会更长,利息也就会越多,风险也就越大。而负债的比重越高,意味着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就越高,这必然会导致企业财务杠杆系统增大,股东的收益变化的幅度也相应的增加,财务风险也会随之增加。

(2)投资失误。企业的项目投资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如果投资决策出现失误,那么就无法迅速的收回资金,必然会导致重大的财务危机。

(3)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好坏。企业在进行负债经营时,还本付息的资金主要是依靠企业的经济效益。如果企业的生产经营出现问题,出现亏损,那么企业就无力还本付息,一方面给企业的声誉带来了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也会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

2.外部原因。

(1)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企业融通资金的重要场所,企业只要是进行负债经营,就必然会受到金融市场的影响,比如利率的高低主要是取决于企业在获得贷款时,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利率的高低对企业筹资成本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2)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企业能不能从银行等金融机构借到款,一方面取决与企业的经营状况与信誉问题;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国家的宏观政策。比如国家将政策调整为从紧的货币政策,那么企业的筹集难度将会增加,借款利率将会上升,企业将会因无法筹集到资金而出现资金周转困难的状况,使经营陷入困境。

二、防范风险的对策

1.提高风险意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企业逐渐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发展的经营者,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的过程中,要独立承担经营所带来的风险,而且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日趋复杂,风险也越来越多,企业想要做大做强,就必须要提高风险意识,科学的对风险进行预测,谨慎的处理风险带来的结果,并且对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

2.优化资本结构。优化资本结构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的资产净利润率较高,但债务成本较低时,企业可以适当的提高债务资本占企业资本总额的比例,但是要把握好这个度,并非债务资本越多越好。二是企业的资产净利润率较低,但债务成本较高时,企业要适当的降低债务资本占企业资本总额的比例,这样能有效减少财务杠杆的损失,能够积极的保护企业所有者的利益。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发展阶段,科学的分析,权衡利弊,合理的安排企业的资本结构,要做到债务适度。

3.合理选择渠道。企业要根据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来合理的选择筹资渠道。比如企业生产初期,信用不稳定、风险高,很难筹集到资金,这时企业可以通过短期借款、创新基金以及政府资助等方式筹资;当企业进入成长期时,则可以通过上市、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以及风险投资等方式筹资;当企业进入成熟期时,则可以考虑内部积累、证券市场融资等方式进行筹资。

4.对应收账款进行管理,加速资金回笼。企业可以通过建立信用档案,对客户企业的偿债能力进行分析,建立一套稳定的信用政策,以此来制定合理的应收账款比例,并且积极的对到期的应收账款进行催收,以减少资金在应收账款方面的过多占用,提高资金回笼的速度。同时在还款期限与额度上,在不影响企业信誉形象的情况下,应可能把还款期限延迟到最后。

5.有效规避利率风险。对于利率的波动而带来的风险,企业首先要对资本市场的供求关系进行认真的研究,能够对利率走势进行预测,并且对此制定出筹资安排。如果利率的水平较高,企业要尽量不进行筹资,或者对急需的资金进行短期筹资;如果利率处于从高向低过渡时期,要少量筹资,对急需筹集的资金,则采用浮动利率的计息方式;如果利率处于较低的水平时,对企业的筹资则非常有利。

三、总结

综上所述,对企业筹资风险的控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系统的工程,仅仅是依靠一项或两项对策是无法有效控制的。所以,企业需要依据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来采取多种措施,才能有效的控制筹资所带来的风险。相信通过企业员工的共同努力,企业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筹资所带来的风险,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刘启云,杨红艳.浅谈企业筹资风险的成因与防范.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0).

风险防范的方法范文3

[关键词]二氧化碳 驱油原理 现场风险辨识 注意事项 风险管控

中图分类号:TE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4-0025-01

二氧化碳驱油,是一种把二氧化碳注入油层中以提高油田采收率的技术。标准状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比空气重的气体,密度是1.977克/升。当温度压力高于临界点时,二氧化碳的性质发生变化:形态近于液体,黏度近于气体,扩散系数为液体的100倍。这时的二氧化碳是一种很好的溶剂,其溶解性、穿透性均超过水、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如果将二氧化碳流体与待分离的物质接触,它就能够有选择性地把该物质中所含的极性、沸点和分子量不同的成分依次萃取出来。萃取出来的混合物在压力下降或温度升高时,其中的超临界流体变成普通的二氧化碳气体,而被萃取的物质则完全或基本析出,二氧化碳与萃取物就迅速分离为两相,这样,可以从许多种物质中提取其有效成分。二氧化碳驱油一般可提高原油采收率7%~15%,延长油井生产寿命15~20年。

因为二氧化碳的分子不具有水分子的固有极性,所以在较高的油藏温度和压力下,它不是以低粘度的液体溶于油中,就是以高密度的气体溶于油中;并且随着压力升高,其溶解度也相应增大。原油中溶有注入的二氧化碳时,原油性质会发生变化,甚至油藏性质也会得到改善,这就是二氧化碳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关键。

一、风险识别组成

下面详细分析二氧化碳驱油过程中主要工艺流程的集气脱水系统、液化系统和注入系统三部分及两个重要设备注气井和采油井的安全风险识别及管控。

1、集气系统主要风险识别

原料气中主要组份CO2为无色、无臭、不燃气体,高浓度时略带酸味,液体相对密度为 1.56,气体相对密度 1.53,溶于水,气体比空气重,CO2无毒但不能供给动物呼吸,是一种窒息性气体。在空气中体积含量通常为0.03%,若含量达到10%时,就会使人呼吸逐渐停止,最后窒息死亡。 CO2气源井或高压管线发生刺漏时容易造成人员刺伤或窒息事故,严重时导致环境污染事故

2、液化系统主要风险识别

1)冷冻介质NH3为无色具有强烈刺激味有毒气体,分子量为17.03,液体相对密度0.82,气体相对密度0.6,易溶于水。与空气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或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爆炸极限为15.7~27.4%,气体比空气轻,火险等级为乙类,最大允许浓度为30mg/m3。液化站氨系统中共有液态氨5吨,氨管线或阀门发生刺漏时,容易造成人员中毒事故,严重时发生爆炸事故。

2)气态的CO2液化成液态的CO2,该液体2.2MPa、-20℃时为稳定液态,当温度升高或压力下降时液态CO2会汽化,液态CO2汽化时,能够产生-78℃低温,接触时会产生冻伤。浓度达到10%时还能造成人员窒息死亡

3、注入系统主要风险识别

站内注入泵房通风不良引起窒息。CO2注入管线刺漏引起高压伤人或低温冻伤。高压注气泵盘根刺漏引起高压伤人或低温冻伤。注气井连箱刺漏引起冻伤或人员窒息。

4、注气井主要风险识别

套管头:注气井多数是简易套管头,非耐CO2腐蚀,存在安全隐患。固井水泥反高:注气井固井水泥返高一般在1400-1800米之间,常规固井水泥,老井水泥返高均未返到地面,并未二次补注水泥,存在CO2泄漏的风险。套管组合:注气井表层套管和生产套管之间存在缝隙,目前正在漏气,一旦大面积泄露CO2,将对人员或牲畜造成伤害。井口与套管连接方式:注气井口与套管连接采用卡瓦连接,这种连接方式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一旦卡瓦连接不紧,当压力升高时,容易使井口从套管中脱离,造成伤人或CO2泄露事故。注气井环空带压:注气井环空带压,存在CO2泄露风险。

5、采油井主要风险识别

采油井套管为J55、N80、P110组合套管,非气密、非防腐套管,存在腐蚀和丝扣漏气风险。由于水泥返高低,容易发生顶部套外气窜的风险目前试验区内已经有5口采油井CO2气体突破,由于CO2 气体突破后,导致采油井油压、套压迅速升高,最大已达10MPa。采油井口存在CO2气体泄露造成人员刺伤或窒息事故。

通过以上风险评估可以看出,泄漏、冻伤、爆炸、中毒、CO2窒息和环境污染事故属高风险,是不可以忍受的风险,必须引起每个员工及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各项施工前应仔细对操作项目涉及的风险进行识别,进行严格控制,采取以下各种措施降低风险或停止隐患活动,以消除风险。

二 降低风险的措施

1.完善并规范工艺流程

应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对现场工艺流程定期进行排查,对发现的非常规流程和存在隐患的流程要及时整改和治理,消除流程本身存在的风险。对工艺流程规范管理,技术员、井区、站点、岗位都要有与自己岗位相关的流程图,在进行各项操作时,要将现场情况与流程图进行对照,对照无误后才能进行操作。对现场工艺流程的改造,应收集完整的方案、改造图纸、改造前后对比照片并存档,以便在现场情况改变后进行对照。要推进目视化管理,对现场工艺流程要制作并粘贴正确的流程标识,以便操作人员清楚现场流程情况,在对流程进行各项操作时,寻找到正确的流程。

2.加强对相关安全知识的培训

要对所有人员开展工艺流程相关的培训,在组织培训时,不仅要有专业人员的讲解,还要求所有人员自己会绘制工艺流程图,是所有人员能清楚本岗位和相关岗位的工艺流程。要对所有人员开展风险辨识相关的培训,使所有人会对操作过程进行风险辨识,并养成操作前风险辨识的习惯,并能根据风险辨识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要对所有人员开展应急处置相关的培训,使所有人在现场发生事故后,会及时进行正确地、有效地处置,对现场情况进行控制。

3.落实好安全管理制度

在进行所有操作前,要按照要求,召开班前安全生产会,进行施工方案交底,检查人员防护用品的配备,讨论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采取的控制措施。在操作过程中,要严格落实操作规程,认真执行“五步法”,要严格按照标准作业程序进行操作,并与操作卡逐项进行对照、确认。

4.应用技术手段实现本质安全

重点开展井筒完整性风险评价及对策研究,完善井口装置流程,满足注采井长期安全生产需要,强化缓蚀剂加注及腐蚀监测、井况监测。井况调查及风险评价:由于试验区油井全部应用老井,对采油井井筒状况及固井质量进行检测评价,对于不符合要求的油井采取二次完井补救措施。采油井口:试验区内所有油井井口更换为CC级3000Psi标准采气井口。注气井口:套管头由简易套管头更换为双卡瓦套管头,井口更换为CC级5000Psi井口,安装井口安全阀。气窜油井:对于气窜或者套压大的油井,采取安装控套阀定期排放套压,严重气窜的油井作业进行机械封堵气窜层位。防腐措施:为了便于集中管理,建立地面集中加药流程,配合冲击式加药方式。加注缓蚀阻垢剂,井下安装挂环器定期监测油井井底腐蚀情况。

三 结束语

目前,在国外二氧化碳驱油的工业应用已趋于成熟。美国有10个产油区的292个油田适用二氧化碳驱,一般提高采收率7%-15%,在克萨斯州二氧化碳驱是最主要的提高采收率方法,其效果也最好,提高采收率30%。我们不但要在技术上越来越成熟,在安全领域更加注意使我们少走弯路。

风险防范的方法范文4

【关键词】地方政府 债券融资 法律监管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地方政府债券融资体系及监管体系发展历程

我国地方政府利用债券进行融资,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许可发行阶段、禁止发行阶段以及限制发行阶段,每个阶段都以不同程度的法律监管为辅助,保证政府债券融资行为风险系数在合理范畴之内。

第一个阶段是许可发行债券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面临诸多考验,地方政府为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充实自身财政实力,在中央的批示下公开发行政府债券,通过发行债券来筹集资金,并将筹集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及重点项目建设。与此同时,我国出台了《关于发行地方公债的决定》,通过法律条例,来保证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自利。随着地方政府债券发行逐渐增多,我国还出台了《地方经济建设公债条例》,以此来监管地方政府债券的发售行为。

第二个阶段是禁止发行债券阶段。上世纪60年代,我国经济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各地政府也已经偿还完之前发行的债券。在这个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入到稳步发展阶段,政府已无必要再度发行债券,政府债券发行工作也进入了停止阶段,中央明确要求各地政府不得再发行政府债券。1995年的《预算法》中将禁止政府发行债券的行为上升到法律高度,利用法律法规来监管政府发债行为,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筹资的方式也暂时告一段落。

第三个阶段是限制发行债券阶段。进入2000年以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再度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不同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此次中央政府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同时,采用了诸多限制性的规定,明确规定地方政府债券以省级和计划单列市政府为发行主体,市、县级地方政府无权发行债券。同时,利用双重审批等方式来限制和监管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行为。在这个过程中,中央先后出台《关于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意见》《关于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条例来监管政府行为,避免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的高风险。

我国地方政府债券融资法律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中央政府以限制形式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债券发行又产生了新的风险。为了将债券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有必要使用法律手段来限制风险,随之而来的债券融资法律监管问题浮出水面。虽然中央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条例,但针对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过程中的法律监管仍存在一定问题:

立法级别较低,违法后果并不明确。通过上文的阐述不难看出,中央针对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条例,希望借助这些条例来限制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比如2014年《关于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意见》、2016年《关于做好2016年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工作的通知》等。但是归根结底,中央的法律条例多以“意见”“通知”等形式来对政府债券融资行为进行监管,这些“意见”“通知”的监管级别相对较低,多属于规范性文件,并没有真正上升到法律层面。同时,在这些“意见”“通知”中,处罚性规定十分少见,并没有规定地方政府利用债券融资需要承担的相关责任,没有规定法律责任的条文显然不足以监管地方政府的债券发行行为。因此,立法层级较低、违法后果不明确,是目前政府债券发行监管过程中存在的首要问题。

行政干预司法,监管程序存在漏洞。自2000年中央再度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以来,债券发行的审批权力上升到中央政府,但中央在审批过程中,难免会与地方政府进行沟通和协商,地方政府往往出于利益考虑要求发行更多债券。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各地政府累计发行债券2500亿元,2013年该数据上升至3500亿元,2014年上升到4000亿元。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数量正在逐年加大,可以看出,利用行政监管的方式无法达到限制债券发行的目的,地方政府债券融资行为风险不断加大。同时在中央出台的相关法律条例中,针对监管程序并没有进行明确规定,造成法律监管过程中存在诸多漏洞。各地政府利用程序上的漏洞加大债券发行数量,形成地方政府债券融资风险过高局面。因此,行政监管凌驾于法律监管之上,监管程序上存在诸多漏洞,是地方政府债券融资法律监管存在的严重问题。

信用评级缺失,信息披露选择性失真。针对地方政府进行信用评级,以信用评级结果来限制债券发行的数量,已经成为中央评价各地政府债券发行能力的重要指标。我国各地政府信用评级体系在2014年已经初步完成,并委托第三方机构针对各地政府信用进行评级,但从实践效果来看,目前我国信用评级制度存在诸多弊病,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贫困地区,其地方政府的信用评级均为AAA级。这种一致性的信用评级已经无法成为判断地方政府信用级别的依据,也无法为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提供有效参考。与此同时,针对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行为,中央要求各地政府在债券发行过程中进行信息披露,我国最新修订的《预算法》也针对该行为进行明确规定,但各地政府仍采取“选择性”信息披露的方式,隐瞒重要的信息,造成地方政府债券的公信度不高。因此,信用评级缺失,信息披露存在“选择性”失真,是我国地方政府债券融资法律监管中存在的重要问题。

完善我国地方政府债券融资法律监管的建议

加强立法效果,提高立法层级。面对现行“意见”“通知”的监管级别较低现象,中央政府应该及时出台具有更高层级的法律法规,利用明确的法律规定来监管地方政府债券融资行为。目前我国针对地方政府债券融资的监管中,最重要的法律就是《证券法》,应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规定,将法律监管问题纳入其中,针对地方政府债券融资行为、债券融资责任进行明确规定,加入惩罚性的措施来限制地方政府债券融资行为。与此同时,各地方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强地方性法规建设,通过地方性条文来限制债券融资行为,将地方政府债券融资风险降至最低。

减少行政干预,构建救济程序。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券融资监管主要以行政监管为主,这显然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存在冲突,行政监管存在“人治”因素,监管手段相对落后。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以法律监管为主、行政监管为辅,对地方政府债券融资行为进行全面监督管理。与此同时,针对地方政府的债券融资行为,还应建立相应的救济程序,比如地方政府债务重组等,具体在实施过程中,可以考虑建立地方政府债务委员会,并应在债券融资损害公共利益之时,允许债券公益诉讼,以此保护出资人和社会公众的利益。

重视信用评级,健全信息披露制度。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的信用评级显然存在诸多不规范之处,也无法发挥信用评级的价值。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针对信用评级单位进行严格管理,要求信用评级单位按照相关规定,合理评级,减少人为性的指标,严格按照法定指标进行信用评级。同时,应该建立相应的审查监督机制,一旦发现评级单位存在违规行为,应该撤销其评级资格。除此之外,地方政府还应完善债券信息披露制度,全面公开信息,不仅要做到债券发行信息公开,还要对地方政府基本财政情况进行信息公开。只有债券信息和债券发行主体信息都实现公开,投资人和社会公众才能客观公平地选择地方政府债券,才能保证投资人和社会公众利益。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①戴传利:《我国地方政府债券融资法律监管程序问题研究》,《学术界》,2016年第1期。

②郝轩:《经济新形势下地方政府债券融资机制构建的研究――以西安市为例》,《金融经济》,2015年第12期。

风险防范的方法范文5

关键词:风险,风险防范,项目管理

1风险的内涵

风险在本质上可以被看成为一种不确定性(Uncertainty),该种不确定性的对象是针对未来人们活动的实际结果。当人们未来活动的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产生差异,就会产生风险。实际结果好于人们活动的目标时,会产生正面后果,反之则会产生损失。一般研究中,都是把后一种现象作为风险研究的内容。而本次研究中,把导致祁门新农村建设示范项目的施工进度产生延误的风险作为风险防范的研究内容,来分析风险的不确定性。

1.1风险的主要来源

1)和客观过程自身不确定性相关的客观的不确定;

2)为了准确反映系统的真实物理行为、所选择的模拟分析模型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原型,这就造成了模型的不确定性;

3)难以精确地量化模型输入的参数而产生的参数的不确定性;

4)数据信息的不确定性,如测量误差、数据信息的不一致性与不均匀性,数据分析处理与转换误差、因为时间与空间限制数据信息样本没有足够的代表性。

1.2风险的分级

风险的不确定性按照其不确定程度的高低可分为3级,其中最低一级1级,它属于客观的不确定性,即未来会有许多的结果,每一种结果及发生的可能性都可以知晓;风险的2级不确定程度属于主观的不确定性,即知晓今后会出现何种结果,但对于每一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难以客观确定;风险不确定程度最高为3级,它表示今后的结果和发生的可能性都无法确定。从风险的不确定性分析可以看到,风险实质上是包括了风险事件今后发生的概率(可能性)以及造成的损失大小。国际标准组织ISO也是这样定义风险的,它在《200险管理术语》中确认风险为“不确定性对于目标的影响”。这一概念实用性很强,它完整地表达了风险中的三个基本要素,即:目标、不确定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风险防范理论研究

风险防范是指在风险相关理论的指导下,人们在生活或者生产活动中有意识地开展风险辨识、评价等行动,并主动采取控制风险的方法与措施,以减少风险产生的可能性或者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人类自从远古时代就有了风险防范的意识,从原始社会人们合作协助打猎以减少受到凶猛野兽侵害的危险,到工业化社会保险业的发展为企业解决了后顾之忧,这些无不体现出风险防范的意识以及风险防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早期的风险防范理论主要关注于利用保险的手段来防范风险。在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中,人们开始思索如何减少类似的灾难性后果。1930年,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许布纳在美国管理协会的会议上发言,他认为“防患于未然就是最大的保险”。这时的风险防范理论把风险看作为客观存在的,风险客观学说被大家所公认。20世纪70年代以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塌、切尔诺核电站的安全事故等风险事件的发生,使得风险防范理论有了极大的转变。一方面,风险防范从传统的保险为核心的风险理论脱离出来,形成了现代社会全方位的风险防范体系;另一方面,风险防范理论更加注重于个人行为以及组织方式对于风险的影响,风险主观学说极大地丰富了风险防范理论。近些年风险防范理论日趋成熟,不仅研究开发了财务再保险等一些新的风险防范工具,而且风险防范实施了标准化,进一步提高了风险防范的效率。2009年,ISO专门经过研究,实施了《ISO31000:风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这标志着风险防范理论的标准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风险防范理论中,Risk(风险)被认定是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P(Possibility)和风险事件对目标产生损失后果C(Conse-quence)的乘积,其中,R为风险事件的风险值;Pi为各风险事故在该风险事件中有可能出现的概率大小;Ci为这一风险事件对目标可能产生风险事故所带来的损失后果指数。风险防范理论认为风险防范必须首先成立风险管理组织,并在风险管理组织的正确领导下,运用科学合理的技术方法与防范措施,来实现风险防范的目的。风险防范的具体方法一般包括风险转移、风险自留、风险减少与风险回避。要在具体的企业或者项目中采用哪一种的风险防范具体的方法,必须在充分掌握风险源、识别与评价风险的基础上,依据客观环境、企业外在与内在条件、风险防范的要求与防范方法的实施成本等各方面因素,经过综合考虑、认真研究,方可选择合适的风险防范方法,也可采取一种或几种风险防范的方法,来共同减少企业或者项目的风险。

3风险防范方法分析

3.1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是指在经过细致的分析后,对某项活动所存在的风险认为其发生的概率过大,或者产生的损失后果极为严重,超过了可以接受的范围,因此,决定停止该项活动或者停止其中的部分工作,以避免风险的产生。虽然风险回避是一种最为彻底的风险防控措施,它使得风险概率降到了零,但是其实施是要有一定的条件的。某些风险是不能采取该项风险防范措施的,因为其风险无法回避,例如企业经营就必然会产生风险,除非企业一直不开展经营活动。

3.2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利用合同或者协议的规定,把风险所导致损失的法律责任转移到其他个人或者企业、组织,由其他人、组织、企业来承担该种风险。在传统的风险防范方法中,最多采用的保险方式就是一种风险转移;如今,随着风险防范理论研究的深入,更多的风险转移方法也被企业、个人或者组织采用,如通过分包或者出售等方式也可实现风险的转移。

3.3风险减少

在风险防范理论的应用实践中,风险减少是使用最多的一种防范风险的方法。它是通过主动地采取预防与应对措施,降低损失概率或者减少损失程度,以实现期望损失成本降低的目的。归纳风险减少的具体方法,包括了两种:一种是损失预防,即使得损失发生概率得以下降;另一种是损失减少,即采取控制措施使得发生的损失减少。也有的风险减少既可减少损失,也能够降低损失发生的概率。

3.险保留

面对一些无法避免的风险,单位或者个人采取风险保留方法,由其自身承担风险事故所导致的损失。这种风险防范的方法一般被应用于较小的风险或者风险产生的损失不大的情况。对于风险保留,也包含了两种方式,即主动性风险保留与被动性风险保留。主动性风险保留是利用预留损失补偿金、制定损失弥补方案与补救措施等有计划地应对风险导致的损失;而被动性风险保留则不采取任何措施来应对风险的发生。

4结语

随着中国近几年来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在新常态下的大型工程项目的施工与管理也需要结合发展背景做出配合性的调整,朝着为中国基础建设服务,促进建立区域经济效应,带动产业转型升级,项目管理科学化运作,复杂性风险智能化控制与预防的方向发展。由此来看,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型需求、项目管理升级、复杂性风险智能化管控都需要对大型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中的风险与预防进行深度研究。基于此,本文提出就“大型工程施工管理中的风险与预防”一题进行深度研究,通过结合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践信息进行深度解析与整合探究,力图提出一个较为规范化的、体系化的项目管理方案,为今后我国的大型项目的施工管理过程中的风险预防和控制提供有效的理论参考与指导策略,以便更好的为今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管理建设的力量。由此可见,首先要对我国的区域经济及产业发展的需求进行大型工程化项目施工及风控标准的现状进行探究,其次要对经济与社会建设发展的标准化管理与项目管理升级及智能化、技术化管理提供相应的体系性策略,进而获得较为完善的、系统的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1]李存斌.建设项目经济效果风险分析的函数偏导法[J].技术经济,1989(Z1):24-25.

[2]郑承利,陈燕.基于等熵一致性风险测度的组合选择[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4(3):14-15.

[3]闫坤如.对工程风险认知的主观贝叶斯分析[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4(5):31-32.

[4]罗水兰.厦门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风险管理研究[J].价值工程,2013(1):55-57.

风险防范的方法范文6

关键词:企业;法律风险;成因;防控

中图分类号:D922.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225-02

一、企业法律风险概述

(一)企业法律风险概念

企业法律风险是指在法律实施过程中,由于企业外部的法律环境发生变化,或由于包括企业自身在内的各种主题未按照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而对企业造成负面法律后果的可能性。企业法律风险贯穿于各种企业风险之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其从形成原因和表现形式来看,具有多样性。

(二)企业法律风险的主要特征

1.企业法律风险发生原因的法定性。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都是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定的,它是制约员工不规范行为,是员工行为规范的准则,企业员工如果不遵守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那么导致企业法律风险产生。

2.企业法律风险发生结果的强制性。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如果有违反法律法规,那么肯定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法律责任是强制性的,如果企业法律风险产生,那么企业承受其结果的不好是不可避免的。一般情况下,企业如果发生了法律风险,那么其结果是非常严重的。

3.企业法律风险发生领域的广泛性。法律法规制约着企业的所有经营,即企业不管实施哪种行为都要依据法律规定来进行。法律是企业开展一切活动的依据。因此,企业法律风险存在于企业从建立到结束的全过程。

4.企业法律风险发生形式的关联性。企业风险并不是孤立的,在企业风险体系中,这些风险一般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并且存在交叉和重叠。在企业风险体系中,法律风险和其他各种风险关系是最密切的。例如,如果企业发生了销售风险或者财务风险,其一般也涉及法律风险。因为企业按照法律风险进行生产经营是企业经营最基本的,所以,在企业风险体系中,法律风险是企业最需要防范的基本风险。

5.企业法律风险发生后果的可预见性。由于法律风险导致的结果是可以预见的,因此,它是可以通过各种有效手段来加以防范和控制的。

6.可认知性。法律风险的可认知性主要表现在它在风险发生前进行风险预测,并通过改变行为改变的风险。

7.专业性。法律风险的专业性主要由法律的专业性所决定。

8.损失性。风险一般都会给企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法律风险更不用说了,它甚至给企业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企业法律风险造成的损失比企业任何一种风险带来的损失都大,如果法律风险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那么有可能导致企业倒闭。

9.不可投保性。风险转嫁是目前比较流行的避免风险的方法。但是法律风险的特殊性使得它根本就不能通过保险转嫁风险。

(三)企业法律风险的分类

1.直接的法律风险和间接的法律风险。由于法律因素导致或者在经营管理时缺乏法律支持而导致的企业的风险,这就是直接的法律风险,例如管理者缺乏法律意识而导致的管理风险等属于直接的法律风险。间接的法律风险是指企业非法律风险发生后,最终给企业带来各种法律后果,例如企业经营失败后给企业带来的民事赔偿以及法律纠纷都属于间接的法律风险。法律风险的预防和控制是因事而异的。提高法律意识以及企业法务管理可以对直接的法律风险进行预防,而间接的法律风险则是通过各责任部门以及各专业人士来进行预防的。法律风险是企业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风险的其中之一,但是企业的任何一种风险最终都会带来法律风险。

2.客观类法律风险和主观类法律风险。这种分类重要是按照人的意识行为来进行划分的。不因人的意识而转移的客观事件引起的法律风险就是客观类法律风险。例如,由于自然灾害而导致企业遭受损失,此时虽然管理漏洞中存在法律风险,但起因还只是自然灾害的影响。由人有意识的行为引起的法律风险就是主观类法律风险。对于客观类的防范,应该把重点放在日常管理上进行;在防范主观类的法律风险上,努力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因此,在进行主观类的法律风险防范时,对于员工教育培训是非常重要的。

3.把主观类法律风险进行细分可分为作为的法律风险和不作为的法律风险。企业主动实施一定行为造成的法律风险称为作为的法律风险;而不作为的法律风险是指企业不采取必要或必须的行为而造成的法律风险,如企业未及时注册自己的商标,而遭他人抢注。采取主动对各项业务活动进行评估和分析,对其风险采取完善的防范措施这是防范作为的法律风险的方法;对于不作为的法律风险主要是纠正对风险的错误认识。

4.根据法律风险来源其可分为:外部法律风险和内部法律风险。内部法律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内部员工违反法律规定或者约定造成的法律风险;外部法律风险是指由于外部法律环境及其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法律风险。外部法律风险它的引发因素不是企业可以控制的,需要企业适应,此法律风险是不能够从根本上杜绝的,而只能采用某种适当的企业行为对外部环境变化进行适应,从而降低法律风险的发生率。内部法律风险本身的发生机制的改变是通过改变企业行为实现对法律风险形成因素的改变来达成的。从实际上来看,法律风险管理的重点是企业内部法律风险。

二、法律风险给企业的影响

法律风险给企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法律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是商业性的损失。可能会导致企业的成本增加,也可能导致企业失去良好的商业优势,从而大大地降低了企业竞争能力,甚至导致企业从激烈的市场中消失。其次,法律风险对企业的影响是连锁反应。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无论是哪个法律行为出现了问题,必然会造成企业不同程度的损失。而一些法律风险,影响的是企业的商誉,这种情况下即使解决了法律风险,企业向从新获得原来的商业优势是非常困难的。再次,法律风险对企业造成的损害程度难以估量。

三、企业法律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企业普遍缺乏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三鹿”事件给不少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启示,“三鹿”事件造成的结果在很大一部分都是由于管理者的法律风险方法意识太弱。识别风险、化解风险的基础就是法律风险意识,而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同时也是构建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基础。企业普遍缺乏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法律意识淡薄。在大多数的中小企业中,企业的领导的法律风险意识都比较弱,而且没有专门的法律顾问,在经营活动中主要靠常识来进行,一不小心就会掉进法律的法网。第二,企业在法律风险防范方面的投入比较少。我国主要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而这些企业根本没有专业懂法律的人员也不聘请相关的人员,对全体员工根本没有相应的法律教育,使得全体员工的法律风险意识都比较薄弱。第三,企业在法律方面的开支较少。事实上,企业在法律事务方面的开支一般要占销售收入的百分之一。可是,实际上,我国企业在法律事务方面的开支占销售收入的千分之一都有点悬。

(二)传统的法律顾问制度不能担当防范企业法律风险的重任

对于有些已经建立了法律顾问制度的企业,大部分都是不符合法律规定。企业法律顾问是指经中国统一考试合格,取得 《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证书》 并经注册登记,由企业聘用,专职从事企业法律事务工作的专业人员。在实际中,法律顾问并不是企业的专职人员,而只是从律师事务所聘请的律师来兼职做企业的法律工作。正是这种模式,使得兼职的律师工作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很小,其实在实际中,企业只有在遇到诉讼时才会想到法律顾问的重要性。因此,法律风险并没有完全得以防范。在国外这方面做的是非常好的,一般情况下在重大经营决策、签署合同时,都必须有律师在场,否则,就会让对方感到你没有诚意以及法律意识。可是,在中国如果在签署协议时,带着律师那么对方会觉得你没诚意,协议还没签就想着怎么打官司了。因此,传统的法律顾问制度并不能够有效地防范法律风险。

(三)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不健全

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主要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防范和化解企业的各种风险。在我国,有三分之二的企业存在防范法律风险的制度漏洞。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使企业内部责任不清、决策草率、监管失控、工作效率低,也是企业存在潜在法律风险的主要原因。

四、企业法律风险的防控措施

(一)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首先,企业应对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的法律风险进行分析评估。企业要进行全面法律风险调查,研究以往案例,发现和识别企业所面临的各种法律风险,确定法律风险点、风险源,梳理具体的风险清单,并进行归类。依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损失程度、损失范围等,对各类法律风险进行评分和分级排序,划分风险等级。其次,在法律风险分析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措施,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控制和化解的制度和流程。重点从风险预警和防范入手,制订法律风险防范的预警机制、预案机制以及补救方案,坚持对法律风险以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为主,以事后补救为辅,把企业的法律风险控制在最低程度。再次,由于企业法律风险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企业应定期对企业法律风险进行分析评估,不断改进、调整法律风险的防范措施,以便企业更有效地防范企业法律风险。

(二)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

防范企业法律风险,企业应建立全员共同参与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一般而言,大型企业应建立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企业总法律顾问直接参与企业经营决策,全面领导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和运作。企业应建立法律事务机构,法律事务机构人员由律师或企业法律顾问组成,法律事务机构具体负责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设计和监督执行、法律风险发生后的处理等,企业应充分发挥法律事务人员在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中的专业特长和业务保障作用。各业务部门应熟知与本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本业务的管理制度,全面落实本部门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中的职责和任务。企业要明确每个员工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中的职责和任务,每个员工要自觉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圆满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当然,企业各部门、每个员工应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确保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有效运转。

(三)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严格执行管理制度

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存在漏洞是企业法律风险的主要来源。因此,企业要防控企业法律风险需建立比较完善的各项管理制度,并且要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全体员工的行为要受完善的各项管理制度的指引、规范和约束,实现企业一切的经济活动法制化、规范化,从而使得企业经济活动的可预测性大大增强,实现企业法律风险最低化。企业法律风险的发生也会由于企业员工违反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或者没有按照规范执行管理制度。因此,企业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坚持贯彻落实管理制度,确保管理制度实实在在的得以执行。对于企业员工违反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或者没有按照规范执行管理制度的这些行为,企业应该给予这些员工或者部门相应的处罚,确保严格且全面执行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从而实现企业法律风险的有效防范。

(四)健全合同管理制度,强化合同管理

在企业经济活动的过程中企业的各种法律关系基本上都是通过合同来体现的。因此,企业建立合同管理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加强合同管理,从而方法法律纠纷的产生,保证企业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在实际中,许多的纠纷都是由于合同条款不完善,合同内容不够清晰,从而引起法律纠纷。因此在起草重大合同时,企业的法律事务人员根据有关的法律规定,做到合同合法有效以及齐全完备。

参考文献:

[1]王晓燕.现代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

[2]夏露.企业法律风险防范认识及对策[J].现代企业,2009(05) .

[3]张兴霖.关于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探讨[J].铁道工程企业管理,2008(02).

[4]孙彪.浅析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建立[J].法制与社会, 2009(08).

[5]赵静,唐明.如何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J].中外企业文化, 2008(04) .

风险防范的方法范文7

一、目标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遵循金融发展规律,充分认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和紧迫性,按照市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安排部署,以防范与化解并举、防范与化解共抓的思路,逐步完善地方金融风险协调联动机制,强化地方金融监管力度,提升地方金融监管能力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促进地方金融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责任分工

(一)促防范,开展宣传教育工作。

组长:

成员:

完成时限:长期实施

工作任务:负责制订全市宣传教育方案,于4月末至5月初启动全镇2020年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教育活动,统筹各相关部门协调联动,在利用电视、报纸、广场宣传等基础性宣传方式基础上,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人群开展精准宣传,对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机构等地方金融机构开展防范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严禁发放高利贷等宣传教育;对中学生开展防范“校园贷”、“套路贷”等防范非法金融宣传教育活动;对养老机构老年群体开展防范中介抬款返利、养生保健购物返利等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活动等等,提高社会公众对金融风险危害性的认识和防范抵御能力,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强排查,及时预警金融风险。

组长:

成员:

完成时限:长期实施

工作任务:负责健全镇金融风险“零报告”机制,每月月末向市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报金融风险报告;负责金融机构的风险排查,清理整顿违法违规操作的金融类企业;负责组织开展金融风险、金融领域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等专项排查工作。

(三)重打击,形成严打金融犯罪高压态势。

组长:

成员:

完成时限:长期实施

工作任务:负责建立我镇涉嫌非法集资案件台账,动态跟踪案件处置情况;负责建立监测预警机制,向各成员单位通报涉嫌非法集资案件等预警信息;负责组织派出所、司法所部门每月召开工作专班联席会议,协商打击处置金融风险举措,制订初步处置方案上报市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领导小组。

三、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保障

为强化我镇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的组织领导,决定成立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风险防范的方法范文8

关键词:电力企业;法律风险;风险防范

知法、懂法、守法是促进我国电力企业正常发展和长远发展的根本要求,企业在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如果没有按照法律的规定办事,那么最后必然会面临重大的法律风险,对企业的长远发展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但是,从当前我国电力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看,不少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较为薄弱,给企业带来了较大的安全隐患,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特别重视。以下本文就现代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法律风险和防范措施进行具体讨论。

一、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法律风险概述

电力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法律风险包括多个方面:第一,内部纠纷风险。所谓内部纠纷风险指的是企业的内部结构以及内部管理之间的权益纠纷问题,如股东权益纠纷问题、董事会和股东之间的股权转让问题等,这部分法律风险和纠纷是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也是电力企业法律风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融资、投资以及兼并和改制的风险;第三,合同风险。合同风险较为常见,无论是企业的经营还是企业的生产,其各个操作流程均与合同密切相关,而由此出现的问题就是我们所谓的合同风险问题,将会对企业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第四,设立和解散风险。设立和解散的风险是电力企业经营发展中最严重的法律风险。企业在最初的设计过程中如果没有按照规定办事,违反了法律的相关规定,那么在接下来的企业发展中必然会埋下沉重的隐患,最终会限制企业的长远发展。此外,在解散过程中,企业如果进行债务清算和承担也将会是严峻的问题;第五,人力资源风险。人力资源风险中的法律风险指的是在用人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劳动纠纷,如人员合同签订过程中出现的风险、人员工资分配和结算的风险等等;第六,知识产权风险。知识产权是当前社会和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重要问题,但是由于不少企业和个人缺乏知识产权风险艺术,因此容易出现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情况,形成知识产权风险。

二、当前我国电力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现状及问题

(一)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严重不足

加强对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必须要求企业领导、管理人员以及员工具有较强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要在企业的实际经营和管理过程中掌握到更多与法律风险防范相关的知识,规范自己的工作行为和企业的经营行为。但是,正是由于我国大部分企业领导、管理人员过于看重企业的经济效益情况,而对法律风险防范的重视程度不足,因此给企业的长远发展埋下了严重的法律风险隐患,限制企业的长远发展。具体来说,我国电力企业对于法律风险防范的薄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企业根本没有注意到法律风险问题,工作行为不够规范,导致企业的法律风险不断增大;第二,企业法律风险防范部门人员对于当前的相关法律认识不清、解读不完全,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虽然有注意法律风险问题,但是却没有办法将工作到位,无法真正的避免法律风险的出现。

(二)未建立完善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

要加强对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不仅要求企业能够提高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在日常的工作、经营和合同管理中进行规范操作,还要求企业能够建立完善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预防法律风险,降低法律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然而,我国部分电力企业在世界的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却没有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健全,导致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制度不够完善、人员的分工不够明确、职责不够清晰等情况,使得企业的内部结构较为松散,给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法律风险。

三、现代电力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策略探究

(一)增强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要加强现代电力企业对法律风险的防范必须要求企业上下能够强化自我法律风险防范意识,认识到法律风险带给企业发展的危害,并认识到应该如何进行法律风险预防,规范自己的工作行为。从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来看,他们应该要加强对法律风险和认识,根据本企业以及当前国家的法制规定,找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然后分析应该怎样来进行风险的防范。然后,企业需要在整个企业范围进行法律风险以及法律风险防范的宣传和教育,让更多的工作人员认识到法律风险的危害,强化工作人员的法律风险意识,并要求工作人员在自己的岗位上进行规范的工作,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基础上防范法律风险,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建立健全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

首先,企业应该要建立完善的法律风险防范制度,让所有的工作人员明白应该如何在实际的工作中进行法律风险防范,并指导工作人员的行为规范,为法律风险防范提供必要的制度基础;其次,为了保证法律风险防范制度的执行力度,企业还必须要建立健全的惩罚和激励机制。对于表现良好地工作人员,企业可以根据制度的规定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表扬,而对于违反制度规定、行为不够规范的工作人员,企业也必须要加强对其制约和惩罚,以此来保证法律风险防范工作的落实;最后,企业还需要建立健全的合同体系。合同风险是电力企业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要求企业必须要建立健全的合同体系,要完善合同相关制度以及归档制度、管理制度以及监督制度等,在合同签订前后也必须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地法律风险防范,尽量降低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

(三)聘请更加专业的法律顾问

不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聘请足够专业的法律顾问,这是导致电力企业法律风险加大的重要原因。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以及我国法律建设的不断变化与发展,电力企业所面临的法律风险越来越复杂,要加强对法律风险的防范和应对已经不是简单的依靠工作规范就可以避免的,还必须要求专业人士在企业经营和管理过程中进行具体的指导。因此,聘请更加专业的法律顾问成为必要。企业在聘请法律顾问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顾问的专业能力,并通过适当的人力资源制度管理如工薪管理、责任制度管理等来提高顾问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

(四)保证企业领导决策的合法性

在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法律风险中,设立风险、内部权益纠纷风险以及解散风险等均与领导的决策能力和决策主张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要切实保证电力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效果不仅需要加强对员工工作行为的规范,制定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人才聘请制度,还需要企业领导能够加强对决策的重视,在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各方面的法律风险问题,即使找出决策中的不当之处,并进行调整和转变。企业领导在决策过程中可以多方参考法律顾问的意见,还需要对本企业的规范制度、经营状况等进行综合氛围,在决策时要从全面的角度进行科学分析和管理,防止给有心人士以可乘之机,造成法律风险。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类型较多,有设计和解散风险、合同风险、人力资源风险等等,无论是哪一种风险,其给我国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均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电力企业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对法律风险防范的重视,采用加大宣传和教育的方式进行法律风险及其防范宣传,并建立完善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同时要聘请更加专业的法律顾问,保证企业领导决策的合法性,降低企业的法律风险,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作者:何磊 单位:国网吉林农安县供电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陈洁荣.如何规避电力企业合同管理中常见的法律风险[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3(04).

[2]宋常青.电力企业管理中的法律风险以及合同管理对策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3(08)

[3]祝宁波.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法律风险与法律风险管理探索[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

[4]钟梦华.火力发电企业合同管理中的常见法律风险及防范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05).

[5]陈琼生.市场经济条件下供电企业法律风险分析及防范策略[J].电子世界,2014(12).

风险防范的方法范文9

关键词:房地产;法律风险;风险评估;常态防范机制

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开发市场的发展和我国相关配套法律法规的完善,如何有效的控制和防范房地产行业的法律风险从而为房地产企业提供更为完善的法律服务,是我们律师同行们应当着力研究的课题。目前,房地产行业作为法律风险较高的领域,进行有效的法律风险的有效防范和化解,是谋求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有效方法。因此,本文拟从在房地产开发全过程探究律师提供有效法律服务的最佳模式。在现实法务实践中,律师在为房地产企业提供顾问服务时,常常忽略房地产开发进程中的法律风险评估与防范,仅仅做“消防员”的角色而存在,尽管有时灭火成功,但是也付出了不少艰辛和金钱。而开发商通常认为自己的商业经验可以有效的规避法律风险,甚至迷信金钱和人脉可以让其免受风险困扰。因此,如何能对房地产行业的法律服务模式进行有效的完善,引入有效的法律风险评估与防范机制,从而做到“防患于未然”有效避免经济损失,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引领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合法发展,笔者认为有必要建立房地产行业的风险评估及防范机制并就该模式从以下几个方面略作分析:

一、对房地产行业的法律风险进行评估,评定房地产行业的法律风险行为等级

法律风险行为在房地产行业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风险行为引发的法律后果的严重程度也是不一样的。除商业风险外,一个房地产企业可能因为单位行贿而导致法定代表人身陷囹圄,企业从此止步破产;或者因为偷税漏税数额巨大而导致同样的后果;又或者因为交房期限违约而不得不向广大业主承担高额违约金的责任;抑或因为在宣传时因为用了没有得到授权使用的图片而被诉侵权从而承担赔偿责任,诸如此类等等……从上述风险行为我们不难看出,房地产行业同其他行业一样,风险行为的后果造成的损害程度不一,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风险行为的等级进行评定,对高风险行为和普通风险行为或者一般风险行为进行区分,从而引起业主不同程度的重视。笔者认为,可将房地产行业的风险行为等级区分为高级风险行为、中级风险行为、初级风险行为,或者按照1、2、3、4、5级的方式进行区分。区分的目的是从高风险行为向低风险行为逐级排序,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相应等级防范。如我们可将会使企业及主要责任人员承担刑事责任的风险行为列为高级风险行为或者1级风险行为,承担行政责任的风险行为列为2级风险行为,承担侵权责任列为3级,以此类推……对应以上各个等级的风险行为,同时制定相应的防范等级及防范模式,并同时列出法律建议。如:对待1级风险行为应当严格禁止,2级风险行为应当有替代解决方法,诸如此类等等。以上房地产行业的法律风险评估等级确定后,风险防范机制的雏形已经完成,框架建造完毕,下面就是充实内容了。

二、建立房地产行业风险行为大数据库

依据房地产领域的产业特点及运作程序,房地产开发全过程分为五个重要阶段:投资决策阶段、土地获取阶段、项目建设阶段、销售阶段以及前期物业管理阶段。伴随每个阶段不同的运作建设任务,其法律风险行为的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在投资决策阶段,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该房地产项目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开发及投资成本预算等,具体表现为项目的位置、地块的使用性质,土地交易类型及环境安全等方面的法律风险;在土地获取阶段,主要工作则放在取得土地使用权、项目规划设计、拆迁安置补偿以及开发资金的筹集上,重点关注规划设计方案、相关证件的办理、征地安置补偿、筹资融资等方面;在项目建设阶段,则是确定招投标选择的承包商,主要任务包括签订一系列的工程施工承包合同,严格控制项目建设成本及工期,因此主要是招投标模式、承包方式、合同文本、工期质量等方面所面临的法律风险;在销售管理阶段,针对预售证件的取得、具体的销售方案、房屋买卖合同、资金管理等销售管理工作,应重点防范围绕商品房买卖合同、销售公司、销售方式等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前期物业管理阶段则是围绕交房、灾害事故、业主投诉、房屋质量维保、物业服务模式等可能发生的法律风险。根据上述,我们不难看出房地产开发业是一个高风险、长周期、专业性强、涉及面广的行业。因此,对房地产行业的法律风险行为的梳理将是一个浩大的工作,我们完全有必要建立起房地产行业的风险行为大数据库,对涉及房地产行业经营过程的全部风险行为进行整理,对所有法律风险行为分门别类同时进行风险等级的对应。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和防范机制。

三、对房地产行业常见法律风险行为进行整理

房地产行业大数据库可能会事无巨细,不管法律风险行为是频发行为还是不常发生的行为均囊括在内。如果对此风险行为不加区分的均同等对待势必造成不必要的人力和物力浪费。因此我们应当对风险行为库中的常见风险行为进行整理,制定相应的常态防范机制。整理常见风险行为需要我们进行数据整理,统计各个行为的发生几率。对此,我们可采用对司法系统公布的案例进行数据统计,律师同行问卷调查、房地产企业人员问卷调查等等方式进行。

四、设立相应的法律风险评估和防范常态机制

一个完善的机制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因此房地产行业法律风险行为数据库的建立和常见法律风险行为的整理并不代表机制的完成。如何有效的运用数据库来加强房地产企业的法律风险管理,避免法律风险的产生把企业风险最小化才是最终目的。因此,法律风险的常态评估和防范机制才是重中之重。现实房地产企业的法律服务中,非诉讼业务主要限于房地产项目前期谈判所涉及的法律咨询、法律论证意见;房地产项目运作过程中所涉合同的拟定、审查;项目建设中工程施工与销售过程中的合同审查、各类纠纷的调处等相对固定的环节。工作相对被动和受限,法律服务的作用并没有最大化的体现。而法律风险的常态防范机制就要求房地产企业将专业律师团队引入公司日常管理,由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进行配合,为企业的日常经营中的法律风险进行常态预警并提供法律防范建议。只有这种常态机制的建立,才能有效发挥法律风险评估与防范机制的作用。

五、对企业员工进行风险行为防范机制培训,提高防范意识

目前房地产企业普遍将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投资决策、土地获取及施工销售等事务,依赖于自己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独立完成相关全部事务。因此,法律风险评估与防范机制需要企业员工的深度参与,将这种风险意识根植于日常工作,对防范措施能够灵活运用。这就需要顾问律师就风险行为及防范措施对房地产企业的员工进行系统的培训,定期对机制的运行情况进行评定,对企业风险行为的发生进行统计,以更好的进行机制的改进和行为风险等级的调整。同时结合企业内部的奖惩机制,提高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树立房地产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理念。综上,我们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和完善的律师服务可以有效的规范房地产市场主体的各类行为,保障交易安全,构建诚信安全的交易秩序,最大化的保障企业利益。

六、依托上述房地产行业法律风险评估与防范体系,开拓房地产领域法律服务市场

伴随我国当前社会基础建设发展的需要,房地产产业蕴藏着巨大的法律服务市场潜力。由于房地产开发特点,为了防止因移转中的欺诈、信息失真等高风险行为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就必须使开发商充分了解整个项目开发过程中的相关法律风险,并系统构建与之相应的防范保障机制。这就为律师开拓市场创造了新的契机,既能突破原有的房地产领域专项法律服务及诉讼服务的单一性,又能通过律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及实务技能将防范理念与举措融入到整个房地产企业开发进程中去,形成科学高效的法律风险防范保障机制。同时,房地产项目呈现投资规模变大、研发周期的变长、竞争更加的激烈,由律师提供全程完善的法律服务支持显得尤为重要。形成优势决策及运作体系,占据最终的商业胜券。这都需要精英化的专业律师团队将构建法律风险防范保障机制的理念完全植入具体项目开发进程中,需要专业律师通过为房地产企业开发商集中培训的途径,法律服务不能仅停留于简单的个案咨询,提供法律意见及合同审查,而要在整个项目开发过程中针对各项法律风险行为进行有效的防范。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运作模式,真正实现专业律师在房地产领域法律服务市场的全面开拓。

七、结语

结合房地产领域的特点,由专业律师团队将法律风险行为识别、评估与防范保障机制融入到房地产企业产品研发始末,对于律师法律服务市场的业务拓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作为一名专业律师,要想在竞争激烈的法律服务市场中深得认可,就亟需深入房地产开发的每一个环节引入科学高效的法律风险评估及防范机制,实现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并助推房地产行业的良性竞争和健康发展。

作者:王纯 单位:北京华泰(郑州)律师事务所

参考文献:

[1]许华英.关于房地产非诉讼业务的拓展思路.晟颠律师评论,2005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