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婴幼儿护理知识集锦9篇

时间:2023-06-29 16:23:44

婴幼儿护理知识

婴幼儿护理知识范文1

目的 了解柳州市四城区居民及农民工婴幼儿家长对科学育儿、辅食添加的认知状况。方法 采用集中填写问卷调查的方法对415人进行调查。结果 不同社会背景的人对辅食添加的认识不同,城市居民对辅食添加知识的了解程度优于农民工(χ2=70.29,P

【关键词】 人群监测 儿童抚育 进食 问卷调查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awareness of parents about scientific infant feeding and infant supplement food from urban residents and migrant workers in four districts of Liuzhou city. Methods 415 participants received survey by filling forms of questionnaire about awareness of infant's supplement food. Results Parents with different social background had different awareness of infant's supplement food, parents from urban residents had better awareness than those from migrant workers (χ2=70.29, P

Key words: population surveillance; childcare; eating; questionnaire

婴幼儿辅食添加是儿童保健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与儿童生长发育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儿童营养问题在世界各国备受重视,辅食添加的研究方兴未艾[1]。合理添加辅食对婴幼儿健康生长至关重要,可通过最佳辅食添加喂养改进婴幼儿的营养状况、生长发育与健康,乃至生存。为了解柳州市居民及城市农民工婴幼儿辅食添加现状及城乡婴幼儿家长对科学育儿及辅食添加的认知状况,我们于2007年12月~2008年5月对柳州市四城区4~6个月婴幼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现将柳州市城区人群婴幼儿家长的认知状况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随机方法抽取柳州市四城区居民及农民工(农村户口、进城务工时间在5年以下,城区内有相对固定居住地者)4~6个月婴幼儿家长415人。

1.2 调查方法

采用集中填写问卷辅以入户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资料。每一份调查表的问卷对象可以是婴幼儿父母或其他看护人。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儿童保健专科医务人员测量婴幼儿身高、体重、胸围、头围、抽取血样等并指导或帮助填写问卷调查表,剔除无效问卷后进行统计分析。

1.3 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被调查者文化程度、辅食添加知识掌握情况及婴幼儿喂养方法、获取辅食添加知识的主要途径等,除体检项目外共26项。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调查表经检查后,由专人录入数据,对数据文件进行检查、核对后,采用SPSS 13.0 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本次抽样4~6个月婴幼儿家长440人,实际调查人数420人,实际调查率为95.45%。有效问卷415份,有效率为98.81%。对415份问卷进行结果分析,婴幼儿年龄4~6个月,城市婴幼儿家长204人,占49.16%,文化程度初中以下43人,占21.08%,高中学历91人,占44.61%,大专以上70人,占34.31%。农民工婴幼儿家长211人,占50.84%,其中初中学历171人,占81.04%,高中学历38人,占18.01%,大专以上学历2人,占0.95%。

2.2 对城区辅食添加的认知状况调查

2.2.1 家长对辅食添加知识获得途径比较

就城区婴幼儿家长在辅食添加知识的获得途径和渠道方面进行调查,医院包括医护人员宣教及资料发放;媒体包括报纸、电视、书籍等;其他途径是指家人、朋友、邻居的经验传播等。调查显示城市居民与农民工家长获取辅食添加知识最主要途径都是医院,但两者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见表1。表1 城市居民与农民工家长获取辅食添加知识途径构成比较(略)

2.2.2 不同文化程度的家长对辅食添加的认知状况比较

不同文化程度的城区婴幼儿家长对辅食添加的认知水平不同,大专以上学历的家长掌握内容多且正确率最高;初中以下学历的家长掌握的知识正确率最低。不同文化程度的婴幼儿家长对婴幼儿辅食添加知识认知水平差异有高度显著性,见表2。表2 不同文化程度的城区人群婴幼儿家长辅食添加知识正确率(略)

2.2.3 婴幼儿家长对辅食添加的认知状况比较

城区人群婴幼儿家长由于社会背景、经济条件、文化程度等因素影响,对婴幼儿辅食添加认知及科学育儿等知识掌握方面差异存在高度显著性,见表3、表4。表3 城市居民及农民工婴幼儿家长对辅食添加认知的比较 (略)表4 城市居民及农民工不同学历婴幼儿家长辅食添加及科学育儿知识正确率比较(略)

3 讨论

婴儿时期是机体发育旺盛时期,特别是出生第一年,生长发育速度快,对能量和各种营养素需要量也特别多。随着年龄的增长,单纯由奶类供给营养素远不能满足婴儿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必须及时增加各种辅食。自20世纪90年代爱婴行动开展以来,对4个月以内的婴儿母乳喂养能够提供足够的营养,并能增强婴儿免疫力,利于婴儿对钙的吸收等母乳喂养的益处都已为大家熟知[2]。近年来,由于爱婴医院的创建,母乳喂养率有了很大提高,同时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对儿童保健的重视,使得城镇及固定生活在农村的广大儿童普遍享受到了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有关儿童保健及喂养知识的服务。但城镇流动人口,尤其是城市农民工的婴幼儿子女辅食添加问题尤其突出,其原因与家长文化素质低,经济状况差,社区儿保服务网络系统覆盖不到等因素有关。因此,对城市农民工婴幼儿子女的辅食添加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探索城市农民工婴幼儿子女辅食添加的专业服务干预模式,对这一弱势群体进行干预和指导,从而有效改善农民工婴幼儿子女的营养状况已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本调查研究证实,柳州市城区农民工婴幼儿家长由于社会、经济因素影响,生活相对不稳定、经济条件相对较差、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社会关注不够,使得她(他)们科学育儿的相关知识不足,为婴幼儿正确添加辅食的认知程度低;其获取辅食添加知识的主要途径为医院和家人朋友间经验介绍及信息传递。而城市居民婴幼儿家长文化程度较高、经济状况较好、生活相对安定,且城区有良好的卫生医疗保健资源所提供的儿童保健服务,使城市居民家长们可通过较多渠道获得更多的科学育儿知识及辅食添加知识;同时具有分配家庭食物资源的能力,辅食添加正确率也升高,这与有关研究一致[3]。同时本调查还显示:不论农民工还是城市居民家长最主要的、最期望的知识来源都是医院及专业儿保人员的指导。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开展健康教育,使广大服务对象掌握健康卫生知识,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科学育儿的能力,是妇幼保健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4]。因此,儿童保健网络资源的建立健全及专业人员的指导具有系统性、定期性和可持续性的特点是其他途径不可替代的,本研究认为:应提高儿保医护人员辅食添加知识水平和技能,利用儿保门诊及孕产妇保健门诊,以个体指导为主,同时辅以更多的专题讲座,对农民工婴幼儿家长及看护人或准父母进行辅食添加知识宣教和技能指导,以促进城市农民工人群的婴幼儿合理添加辅食。

参考文献

[1]欧明才,张宜富,谭玲,等.社区儿童营养缺乏病的管理[J].中国妇幼保健,2004,19(2):22.

[2]高晓玲,周蕾,王寅,等.全国妇幼卫生社区健康服务合作项目终期调查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00,15(4):249-251.

婴幼儿护理知识范文2

【关键词】  免疫注射;体格检查;配合程度;婴幼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们的儿童保健意识逐渐增强,对儿童健康体格检查日益重视,按时带婴幼儿到儿童保健门诊体格检查的家长越来越多。而由于我国计划免疫工作的加强,婴幼儿每月都有计划内计划外疫苗接种。家长工作繁忙,常常想把孩子带到医院后,把体格检查、预防接种等都集中在一起完成。以至于婴幼儿在接种疫苗时所产生的疼痛、恐惧心理一直延续到体格检查时,影响了婴幼儿的身心健康,也影响了测量数据的准确性。笔者对582例的婴幼儿在接受预防接种后,进行体格检查过程中的配合程度进行观察分析,找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09年2月16日至5月30日在我院儿童保健门诊进行体格检查的2岁6个月以下婴幼儿。

1.2 方法

1.2.1 操作方法 由专人对接受预防接种后的婴幼儿按婴幼儿体格检查测量要求对婴幼儿进行头围、胸围、体重、身长的测量。按年龄<6个月,6个月~1岁,1~2岁6个月分为3组。1.2.2 评估方法 在接受体格检查时表现为哭闹、手足挥舞、拒绝躺下,不让医务人员测量为不配合。

2 结果

见表1,2。干预前后婴幼儿体检配合程度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表1 不同年龄婴幼儿配合体检情况 表2 不同年龄婴幼儿配合体检干预前后配合程度分析

3 讨论

免疫注射过程对婴幼儿是一种不愉快的经历与感受,而婴幼儿对疼痛刺激的反应更为强烈。由于儿童的认知、语言表达和发育水平不同,各个年龄段儿童发生疼痛时表现也有所不同。可受年龄、应对方式,父母对疼痛的反应,过去疼痛的经历以及文化背景,教育方式等影响,因而影响婴幼儿体检的配合程度。表1显示:6个月以下婴儿在体检时80.55%都配合,没有痛苦表情,这与小于6个月的婴儿对疼痛经历没有记忆,而且对疼痛几乎没有恐惧感[1]有关,与《不同干预方法缓解新生儿疼痛效果的对比》中120名婴幼儿在5 min后疼痛减少到10%相符[2]。6个月~1岁婴幼儿71.79%不配合。6个月以后,对疼痛的反应受到以往疼痛刺激经历以及父母所给予的情感的影响,常规的护理操作就可以刺激婴儿,但反应程度不同。在婴幼儿阶段对疼痛刺激不理解但可以有记忆,且婴幼儿对身体各部位的功能是没有任何概念的,对体格检查等操作也非常恐惧,其反应程度与疼痛刺激的操作几乎是一样的。1~2岁半幼儿有72.15%不配合。幼儿对机体各部位的功能是没有任何概念的,对测体温、血压、检查耳朵等都非常恐惧,其反应程度与疼痛刺激的操作几乎是一样的,他们对疼痛的反应相似于婴儿阶段,但较强烈。

在体格检查过程中婴幼儿的不合作会造成所测量的数据不准确。由于头围大小反映了脑和头部骨骼发育情况,是认知功能好坏的标志,身高、体重是衡量儿童体格生长发育的主要指标,体重能敏感地反应小儿近期营养状况,身高是反应小儿长期营养状况和生长速度的可靠指标[3]。不精确的数据会影响到小儿生长发育曲线的走势,影响医务人员对小儿营养状况和生长发育的评估。

4 对免疫注射后进行体格检查的婴幼儿给予有效的干预

4.1 在进行体格检查时要解除孩子的陌生、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反应,为体格测量创造良好的条件 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由于陌生环境及旁边孩子哭闹声以及对医护人员的畏惧感,都可以使孩子产生恐惧和焦虑,会影响孩子在体格测量时的准确性。对极度害怕,哭闹强烈的婴幼儿,采取渐进式心理安抚,慢慢消除婴幼儿的紧张和害怕,告诉宝宝,这是在戴帽子,看看宝宝长大了没有?不是打针,不痛,让宝宝在测量前有心理准备,减轻害怕心理,减少恐惧感。建议家长在日常生活遇到孩子不听话时不要用到医院“打针”来吓唬孩子,以免增加对医院的恐惧及不正常的心理认知定位。

4.2 安抚婴幼儿的焦虑、恐惧的心情 医务人员用微笑、亲切的语言感染婴幼儿,使婴幼儿感到医务人员的亲切,可信任。并尊重婴幼儿,对婴幼儿的各种不恰当行为(婴幼儿用脚踢医务人员或婴幼儿不小心尿湿了我们的工作服等),要有母亲般的容忍,从心理上进入母亲的角色,使婴幼儿感受母爱的温暖。当得知体检的婴幼儿正好是生日时,立刻送上一句祝福:祝宝宝生日快乐!聪明漂亮(帅气)!使家长和婴幼儿感受到医务人员虽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

4.3 对于正在进行母乳喂养的婴儿干预护理 进行体格测量前先吸吮再测量,因吸吮是一种减轻疼痛的有效措施。也可让母亲对婴幼儿进行抚摸、拥抱等肌肤性触觉刺激,来减轻婴幼儿免疫注射后的痛觉。

4.4 6个月以下婴儿最好选择在进入深睡眠状态下进行体格测量 指导妈妈轻轻放婴儿到测量床上,双手扶住婴儿的双臂,使婴儿感觉还是被抱在妈妈的怀抱中一样。在这种状态下操作,大多数婴儿都非常安静,不吵、不闹。

4.5 使用赞赏的语言 如婴幼儿不配合,可以先让配合体检的幼儿先测量,医务人员一边操作一边告诉不配合的幼儿:你看哥哥多乖,我们弟弟也很乖的,医生最喜欢这样的小朋友了。在测量前多使用赞赏的语言鼓励幼儿,因赞赏和鼓励是一种基本的心理需要,尤其对婴幼儿。

4.6 对于个性、独立性较强的幼儿护理 要耐心,细致把握其性格特点,争取其配合,避免强迫、压制的工作方法,不伤害其强烈的自尊心。

通过以上护理干预措施,582名婴幼儿在体格检查过程中配合体检的婴幼儿由37.45%上升至88.65%。如何避免对婴幼儿进行疼痛刺激,减少对婴幼儿的伤害,是护理人员的职责。因此,在为婴幼儿进行健康体格检查过程中,要满足其身心需要,尽可能不要在接受预防接种后或侵入性操作后立即进行体格测量,应先让婴幼儿在做好健康体格检查后才接受预防接种后或侵入性操作,同时,在进行体格检查过程时,动作要轻柔,熟练,尽量消除体格检查过程中的轻微刺激,让婴幼儿在体格检查过程有一个良好的心身健康过程。

【参考文献】

   1 李庆麟,张继兰.不同年龄儿童疼痛反应特点及护理研究.护理研究,2007,21(1):241-242.

婴幼儿护理知识范文3

[关键词]居住区;婴幼儿;公共活动;空间设计

儿童游乐区是居住区中功能区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居住区内专门为婴幼儿设计的公共活动空间很少,但是婴幼儿参与居住区公共活动空间的比重越来越大。0—3岁的婴幼儿是生长发育最快、最关键的时期,每个成长阶段的生理和心理需求都不一样,其心理和行为差距较大,所以应根据其不同的成长阶段设计婴幼儿公共活动空间,满足他们的心理与行为需求,提供婴幼儿真正可以使用的功能空间。

一、居住区婴幼儿活动空间前期研究

1.居住区婴幼儿活动空间景观要素

居住区婴幼儿活动空间的设计并不等同于游戏设施的堆砌,由于婴幼儿自身生理和心理状况的特殊性,其活动空间的设计也具有独特性和专业性。(1)基础活动设施基础设施就是游戏设施。基础设施活动区是婴幼儿活动的核心区域,其空间环境要求高,要具有安全性、可识别性和可达性等。在满足婴幼儿游玩的基础功能外,还要符合幼儿的生理、心理等需求,同时满足陪护者的交往休息需求。(2)景观绿化婴幼儿活动区域的绿化是景观的基础,不仅要达到美观的效果,同时还要满足寓教于乐的功能。植物的种类丰富,其色彩、味道、形状和触感不同,婴幼儿能够在景观绿化中通过五感学习认知世界,也是婴幼儿接触自然最直接的一种途径。在景观绿化的设计中,要注意植物的安全性,避免有毒、有刺的植物对婴幼儿造成伤害。(3)互动设施和他人互动是婴幼儿学会与人交往的途径之一,婴幼儿活动空间的使用者包含不同年龄层的孩子和家长,不仅要满足婴幼儿的互动需求,还要满足婴幼儿和家长的共同需求、家长与家长之间的功能需求等。应设计一些能够进行互动才能完成的功能和设施。(4)休闲设施婴幼儿活动区的休闲设施是静态区域和动态区域的过渡段。一般设置休闲座椅、长廊、景观亭等,大部分提供给家长休息使用,设计单调,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与家长接触性强,应设计设施适合婴幼儿和成人共同使用,完善相应的使用功能,在色彩搭配上有所突破,且形式上具有多样性。

2.我国居住区婴幼儿公共活动空间现状分析

现阶段我国居住区婴幼儿公共活动空间主要存在以下不足。(1)基础设施不足大部分的小区内没有在儿童活动空间的周围设置私密空间,导致很多家长带孩子出来只能短期驻足,在遇到紧急情况时不能及时解决,甚至会出现尴尬状况。在相应的室外活动空间处设置一些基础服务设施,如母婴室等。(2)亲子需求不足这个阶段是家长陪伴时间最长的时期。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一般在孩子半岁后慢慢减少。婴幼儿和父母间的互动交流时间变少,婴幼儿容易在感情上疏远父母,对以后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有一定的影响。通过户外活动的方式,父母可以和婴幼儿增进相互间的感情。居住区是可达性最快、最便捷的活动区域,但是大部分的居住区中,很少有能够提供亲子使用的空间和设施,不能满足亲子互动的需求。(3)认知需求不足这一时期的孩子好奇心最强,通过五感认知世界。这对空间、设施和环境的要求比较高,婴幼儿能够在环境中体验探索未知世界。而大部分的儿童活动场地,只有几个简单的游戏设施和绿化,缺乏寓教于乐的功能需求。(4)交往需求不足通过游戏互动能够促进孩子的交流表达能力,婴幼儿活动空间也要有交友和释放天性的功能。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喜欢模仿,愿意和比自己年纪大的孩子一起玩耍,所以在设计婴幼儿活动空间时要与大龄儿童的活动空间有交集。大部分的儿童活动区域现状是设施和空间独立,没有考虑到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之间的交流互动。(5)陪护人需求不足在儿童活动的区域,大部分的设施是专门为儿童提供的,很少提供相应的设施给陪护人员。在0—3岁的孩童世界里,他们的安全感来自于熟人,但是目前适合陪护人和孩子一起游玩的设施几乎没有,并且没有提供给成人用的基础设施。同时,孩子的活动场地也是跟随看护人的移动而移动,大部分看护人愿意在小部分人群中活动,活动区域的空间只满足成年人需求,并不适合婴幼儿使用。3.0—3岁婴幼儿成长心理与行为特征婴幼儿通常指的是0—3岁的儿童,处于婴儿成长到儿童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生长迅速,每个阶段的生理和心理都不一样。根据每个阶段的不同特征做针对性设计,真正了解孩子的需求。(1)0—6个月在社会交往上与母亲最亲近,对陌生人没有印象。这一阶段的婴儿可以练习抬头翻身动作,训练听力,发声练习,可进行适当的室外活动,如:日光浴。(2)7—12个月在行动上,前期学会爬行,后期学习行走,喜欢模仿他人的动作。在交流上,会自创语言,同时慢慢理解他人的情绪.对亲人有依赖性,害怕分离。惧怕陌生的环境和人还有活动的东西。(3)13—18个月平衡与行动能力变强,能够稳健地行走,凭一只手可以走上楼梯、走斜坡,后期开始会跑,但不稳。害怕陌生人和陌生环境,对家人有强烈的依赖。(4)19—24个月行动上可以蹦跳、奔跑,会使用电报式语言与人对话。在认知上能够根据要求指认物体,可以参加功能性游戏,能找出不在眼前的物体。维护自己的物品,使用代词“我”来称呼自己,对他人的陪伴表现出热情,会将脸部表情和简单的情绪词语联系起来。(5)25—36个月能够绕开路上的障碍物行走。具有节奏感,手脚协调能力更强。会有目的地使用物体,能较长时间地专注于或者参与到那些自选的活动中去,开始与其他孩子合作游戏。婴幼儿在这五个阶段的身体发展迅速,变化大,行动能力随年龄的增长变强。在设计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应的场景和设施,让婴幼儿能够快速地过渡到下一阶段的成长。(注:此处列出的发展里程碑基于儿童普遍发展模式显示出来的各种特点而来,由于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因此这些特点出现的时间可能有早晚之别。)

二、居住区婴幼儿公共活动空间设计概念及原则

1.设计概念

居住区中婴幼儿公共活动空间的设计要满足便捷、益智、亲子、互动、自然、健康等需求。在满足这些基本需求的同时,在设计中要考虑到不同阶段的婴幼儿的需求具有差异性,并做出有针对性的设计,满足各成长阶段孩子的需求。同时在设计过程考虑其和周边环境、人物、事物之间的联系,做到和谐统一,可持续性,满足参与整个空间的人的需求。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需求不同,所以根据年龄段的不同进行相应的设计,能够更好地设计出适宜婴幼儿活动的场地。

2.设计原则

(1)安全性原则。婴幼儿时期是安全意识最薄弱的时期,要求在空间设计上注意安全、无障碍等设计,家长能够放心地让幼儿能尽情地玩耍。婴幼儿的免疫力特别弱,杜绝有毒、有害的物质在幼儿活动区域使用,给孩子一个健康自由的活动空间。(2)多样性原则。幼儿是吸收新鲜事物最快的时期,要求空间功能多样,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不同阶段的幼儿需求不同,应针对每个阶段设置相应的功能设施。多样性并不是多就好,也要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满足其不同的感官学习。(3)互动性原则。将设施和景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将设施融入景观中,同时景观具有游乐使用等功能,景观与设施的互动,提升场地的活泼性,增加功能性,幼儿与景观的互动,增加趣味性与益智性。(4)人性化原则。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考虑到幼儿是一个在不断学习模仿的阶段,可设计符合幼儿使用尺寸的空间和设施,幼儿能够通过不同的尺度认知世界。同时要考虑到成人的使用,可多尺度地设计功能空间和设施形成交叉空间,成为成人和幼儿使用空间的过渡区域。

三、居住区婴幼儿公共活动空间设计

0—3岁的婴幼儿对世界充满未知与好奇,感官是最直接认知世界的方式。他们会通过敲打、触摸、啃咬、嗅等方式感知世界。在设计过程中运用感官设计,满足婴幼儿公共空间的娱乐、学习等功能,促进婴幼儿健康成长。同时,不同年龄段的婴幼儿,空间需求也不同,根据各阶段的婴幼儿的特点进行设计,真正满足各阶段孩子在空间上的需求。

1.婴幼儿室外公共活动空间区域分布

第一,每个住户都有特定的活动域,一般在住户附近的住宅楼间区域,婴幼儿的活动常限制在一定的区域中。在每个住宅间设计一处较简单的婴幼儿活动场地可以打破这个限制。遵循无处不玩乐的原则,设置相对简单的活动设施,如滑梯、沙坑等。此外,为了不让活动域单一枯燥,每个区域可设置不同的游乐主题,形成一个流动活动区域,扩大幼儿活动范围。如海洋生物主题,绿色植物主题,科普主题等,这些主题区域之间相互融合、相互联系。或运用水景或者植物组合作为线索,串联婴幼儿活动空间。第二,婴幼儿的外出活动,大部分遵循家长的意愿,在成人活动空间中设置提供简单的游乐设施,如缓坡、沙坑、草坪等。既能满足成人的需求,又能满足婴幼儿的需求。第三,婴幼儿喜欢和大龄儿童游玩,设计婴幼儿场地时应考虑结合高龄儿童游乐空间,不能僵硬地将游乐空间分割。在设计的过程中,注意游玩路线的合理和通畅,避免出现碰撞等安全问题。

2.婴幼儿公共活动空间景观设计

住宅景观依附建筑形成,景观用地具有相对专属性。婴幼儿空间设置在阳光充足、地势开阔平坦、风力较小的区域,同时要满足夏天遮阴,冬天有日照的要求。现今大部分的孩子由老人照看,在场地的选址上可以考虑结合老人活动区设计。注重色彩的搭配,符合视觉设计要求。婴幼儿活动空间要活泼、趣味性强,场地呈有规律性的不规则形,可以用色彩划分不同的功能空间。游戏设施除基础设施外,可以根据幼儿的五感需求设计一些功能设施,要求具有益智性、富有趣味性、安全性等。如搬家家的小木屋、涂鸦的黑板路、锻炼平衡的摇摇椅等。休息区域是幼儿游乐区域和其他区域的过渡空间。幼儿游乐场地和周围休息区域是亲子和交友的空间,在设施设计上满足成人和幼儿共同使用。如设计成人和幼儿两个尺寸的座椅,可以放置婴儿车的座椅、专门停放婴儿车和提供饮水、洗手的区域等。在住宅之间的婴幼儿活动空间,自然开阔,遵循亲近自然的原则,以科普的形式进行活动设计,如植物迷宫、植物隧道等。

3.婴幼儿公共活动空间绿化设计

绿化是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幼儿空间与其他空间的过渡元素,满足游乐、科普等功能。在植物的选择上,避免带毒、带刺、易过敏的植物,且益于孩子的健康,避免孩子受伤。搭配不同高度的植物,增加竖向层次感。选择不同色彩植物搭配,丰富空间色彩,提高空间的层次感。植物尺寸满足幼儿的需求,孩子通过与植物的接触亲近自然。

结语

婴幼儿护理知识范文4

编制单位:********************

一、培训目标

通过本此培训,结合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操作技能训练,培训对象能够掌握婴幼儿照料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从事婴幼儿照料、护理和教育的能力;具有应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的能力。

二、培训模块课时分配

本次引导性培训的培训时间:2天

三、培训要求与培训内容

模块1职业道德

1、培训要求

通过本模块基础理论知识的培训,使培训对象能够:

(1)了解遵守职业道德的必要性和作用;

(2)了解职业道德的含义和意义;

(3)熟练掌握育婴员职业守则。

2、培训主要内容

2.1职业道德基本知识;

2.2育婴员职业守则。

3、培训方式建议

理论教学:除一般常规课堂教学方式外,部分培训内容可通过实地演练的方式进行,通过讲、评结合等教学方法,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目的。

模块2生活照料

1、培训要求

通过本模块技术培训,使培训对象能够:

(1)掌握婴幼儿的喂养知识,包括指导母乳喂养姿势、能进行奶粉的选择和冲泡、能使用奶瓶进行喂养、能进行溢奶的处理及预防、能制作婴幼儿食品等;

(2)掌握婴幼儿盥洗知识,包括能为婴幼儿进行基本清洁等;

(3)掌握如何照料婴幼儿排便与睡眠,包括安抚婴幼儿入眠以及更换尿布等;

(4)掌握如何照料婴幼儿出行,包括能为婴幼儿更换并挑选物品、能携带婴幼儿出行等;

(5)掌握对婴幼儿生活环境与物品的清洁能力,包括能清洁婴幼儿生活环境以及清洁婴幼儿玩具及用品等。

2、培训主要内容

2.1婴幼儿喂养;

2.2照料婴幼儿盥洗;

2.3照料婴幼儿排便与睡眠;

2.4照料婴幼儿出行;

2.5环境与物品的清洁。

3、培训方式建议

(1)理论教学:除一般常规课堂教学方式外,部分培训内容可利用图片资料和视频教学工具,通过边讲边做的教学方法,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目的。

(2)技能实训:本模块建议可利用教学道具开展婴幼儿照料的实训项目。

婴幼儿护理知识范文5

关键词:早教师资 专业发展 问题与对策

【分类号】G635.1

近十年来,随着神经科学从实证的角度确立了早期学习和早期经验的重要性以来,0―3岁儿童的早期教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我国政府在近些年也逐渐开始重视O―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问题,特别是在2001年,国务院批准印发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一2010)》,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发展O―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养。2010年5月,国务院审议并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规划纲要在学前教育发展任务中,明确要求:“重视O―3岁婴幼儿教育”这就意味着国家正式将O―3岁婴幼儿教育列入到了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之中。至此,中国的O―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事业真正开始逐步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在这股浪潮中,托班、早教机构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这预示着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服务工作得到高度重视,幼儿教育向下延伸势在必行。然而,目前影响我国早期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就是:优质早教工作者的乐厝狈ΑR虼怂伎荚缃淌ψ首ㄒ捣⒄苟圆咂仍诿冀蕖

一、早教师资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早教师资培养缺乏专业标准

专业标准是行业成熟的标志,2012年我国颁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这标志着我国幼教行业已经趋于成熟。许多发达国家对早教从业人员也颁布了相应的准入与专业标准,如美国、澳大利亚、挪威等。然而我国的早教属于新兴行业,起步晚,与幼教不同早教师资尚无统一专业标准或职业资格准入标准,甚至各省、市在对早教机构的管理上都各不一样。专业标准缺乏的直接影响就是早教师资培养缺乏系统化、正规化、职前化和有效化。

(二)早教师资构成缺乏专业人才

由于我国尚未建立早教师资统一的职业准入标准,因此导致早教从业人员参差不齐,鱼龙混杂,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1.幼儿园教师摇身一变早教教师

随着各类幼教机构纷纷办起亲子班、低龄班、托班,因此大量的幼儿园教师摇身一变成为早教机构教师。这些“早教机构教师”虽然接受了学前教育专业培养,但是学前教育主要涉及的是3~6岁儿童的保育与教育,对0~3岁婴幼儿提及较少。因此,幼儿园教师缺乏对0~3岁婴幼儿保育与教育的系统理论知识、教育实践经验以及相关的专业技能,如果简单地将幼儿园3~6岁的教育方法照搬过来,不能适应0~3岁婴幼儿教育的特殊性,也不符合早教行业的发展要求。正如像许多学者担心的那样,当我们还在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的时候我们又将面临婴儿教育幼儿化的问题。

2.育婴师直接成为早教机构教师

为了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工作的全面、科学开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03年“育婴师”这一新职业,以培养从事婴幼儿早期教养的专业人员,逐步实现全部人员持证上岗。然而,从教育逻辑上来看,取得育婴师资格证书只能证明其具备了照顾婴幼儿的基本条件,然而早教机构教师不仅要学会如何养育婴幼儿,还要具备与家长的沟通交流能力、指导家长育儿的能力、开展亲子活动等其它方面的能力。因此,作为一名早教机构教师光有育婴师证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掌握怎么“教”的问题。

二、早教师资专业发展的对策

(一)制定早教师资的职业资格准入标准

教师队伍的成长,规范管理是前提。我国目前急需建立部级权威性的早教师资职业资格标准,并与行政部门合作制定早教师资准入资格管理,以此来规范早教教师教育的内容,限定早教教师队伍最低起点,保护优质早教教师教育资源。可以借鉴国外早教从业人员培训经验,请专家研究测试标准,如初级许可证标准(专科水平)、中级许可证标准(本科水平)、高级许可证标准(研究生或更高水平),并根据不同的实践表现分成优秀、熟练、发展、基础四种水平,获得相应许可证教师进入早教机构担任相应教师角色,以确保早教质量。

(二)建立早教师资职前培养体系

目前许多高师院校已经意识到建设好一支专兼职的早教队伍对更好地服务于早教事业是至关重要的,因此纷纷考虑设置早教专业。建议依靠高校、科研机构、亲子园的权威专家参与早期教育的研究工作,依据部级权威性的早教师资相关政策,及国外发达国家早教行业资格标准,撰写师范院校、高职院校早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及培养和培训教材,有效地填补早教知识和教程的缺口。建议教育部门主动与劳动部门合作,重新审核育婴师教材和考核制度,提高职业门槛,保证质量。当早教教师的培养渠道通畅之后,教师的业务学习才有专业引领,才能促进其专业发展。

(三)学前专业设置中涵盖早教方向

由于目前对早教师资需求量大,各高职院校学前专业可以设置早教方向,以弥补早教人才供不应求的现状。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充分挖掘 0~3 岁早期教育的课程资源, 对幼师生的所学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和更新。如《学前卫生学》这一门课程就涵盖了0~6岁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的养护知识。因此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按比例进行调整,在讲授3~6岁学前儿童的保育知识同时,对0~3岁婴幼儿的养护给与更多的关注,从课程设计上体现出知识的向下延伸。通过对知识结构重点的划分,让学生切实掌握整个婴幼儿及学龄前期的养护知识,有效填补学前教育早教知识缺口,为落实早教师资培养提供可行性路径。

参考文献:

[1]陈雅芳.把学前教育及师资培养的视线延长到0至3岁婴儿期教育[J].教师,2011,8:112-114.

[2]王颖蕙.0-3岁婴幼儿早教机构教师专业发展的初步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8:117-119.

婴幼儿护理知识范文6

1.1临床资料

选取本社区2011年2月~2012年2月登记的新生儿进行试验,其中男婴76例,女婴74例,婴儿均无先天畸形、先天性疾病等状况,母体没有用药史、妊娠并发症等。婴幼儿年龄10~30(19.3±1.5)d,婴儿体重2500~3800(3150±240)g,胎龄36~43(39.5±2.5)w。102例顺产,48例剖宫产;母乳喂养113例,人工喂养37例。新生婴儿随机抽取,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两组婴幼儿在年龄、体重、性别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临床比对研究(P>0.05)。

1.2方法

对照组只在每天进行常规保健,观察组在进行早期保健时提供社区健康服务,操作方法如下:为观察组提供热线电话,医护人员为观察组提供上门的专业服务,对家长进行专业知识的讲解,为家长发放专业读物,指导家长对新生儿进行专业的保健护理,与家长一起对婴幼儿的智力干预,依据婴儿的身体条件和发育规律对婴幼儿进行侧卧、抬头爬、站等运动训练,指导家长对婴幼儿的智力发育进行正确的保健方法,通过鲜艳的物体和舒缓的音乐对婴幼儿的视、听进行超前训练。家长要与婴幼儿进行语言的交流,在婴幼儿满43w后对家长进行专业的喂养、心理引导和营养等健康知识的指导[2]。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检验,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与对照组智力比较

观察组在6个月时的智力发育指数和运动发育指数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12个月时的智力发育指数和运动发育指数亦优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观察组与对照组体格发育对比

从表中可以明显看出,观察组在满周岁后体重、头围和身高的发育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婴幼儿是家庭的希望,婴幼儿的健康成长是家庭和国家共同的愿望。新生儿的智力在3岁之前发育最为迅速,是儿童成长的关键时期,婴幼儿的中枢神经随着年纪的增长不断的变化,这一时期婴幼儿的脑部比较脆弱,极易遭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出现疾病,对儿童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儿童的智力受到影响,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未来和发展,婴幼儿保健已经引起国家和医疗机构的重视[3]。现代社会由于家长对婴幼儿保健专业知识的缺乏,越来越多的儿童在发展中出现了各种问题,体质下降,免疫力降低,儿童自闭症和孤独症的病例增多,国家下一代培养刻不容缓。社区健康服务站通过加强对婴幼儿保健的指导和参与,指导家长在婴幼儿保健时根据婴幼儿的身体发育规律和身体状况进行,婴幼儿的体格和智力明显提高。

婴幼儿护理知识范文7

无障碍设计(BarrierFreeDesign)这个概念名称最初于1974年由联合国组织提出,是一种新的设计主张。无障碍设计理念指的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一切有关人类衣食住行的公共空间环境以及各类建筑设施、设备的规划设计,都必须充分考虑具有不同程度生理伤残缺陷者和正常活动能力衰退者(如残疾人、老年人)群众的使用需求,配备能够应答、满足这些需求的服务功能与装置,营造一个充满爱与关怀、切实保障人类安全、方便、舒适的现代生活环境。无障碍设计理念最初在城市建筑、交通、公共环境设施设备以及指示系统中得到应用,例如人行道上专为盲人而设计的盲道、触觉指示地图,为乘坐轮椅者设计的电梯按钮等。近些年来,无障碍设计已经逐渐扩展到了人们工作、生活、娱乐等领域,为人们提供了更为合理化、人性化的产品。服装设计作为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重要环节,也受到了无障碍设计理念的影响。而服装无障碍设计的对象,包括了除伤残缺陷者和能力衰退者以外的在服装穿用过程中受到障碍的其他一些人,如孕妇、婴幼儿等,比一般无障碍设计的对象更为广泛。

2基于无障碍理论婴幼儿服装设计要求

根据医学上的划分,0~l2个月为婴儿期、l~6周岁为幼儿期。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婴幼儿表现了出不同的生理、心理特征,有不同的发育特点,所以婴幼儿服装的设计需要满足其阶段性的特殊诉求。应当在各个细节上考虑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安全卫生、美观实用等问题,降低服装对于婴幼儿本身的成长和护理人员的护理双方面的障碍。

2.1安全卫生

服装就像人体的第二层肌肤,对人体有着重要的保护作用。婴幼儿由于皮肤极为细嫩,又几乎不具备自我保护的能力,故而服装的安全性显得尤为重要,婴幼儿服装的安全性可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2.1.1物理性安全

静电虽然对成年人不会造成伤害,但会对婴幼儿造成一些不良影响,因此婴幼儿服装需要采用抗静电的面料来降低不良影响;又如在婴儿袜子底部沾上一些橡胶,增大摩擦力从而防止婴儿在学步时不慎滑倒而受伤。所以要求婴幼儿的服装本身不会因为面料、款式、配饰的不合理而对婴幼儿产生危害,既要使用安全卫生合格的面料,还要使服装的款式和配饰合理化,避免如服装带子的缠绕、纽扣误食等现象,以免造成危险。

2.1.2化学性安全

由于婴幼儿的生活环境时时刻刻会接触灰尘、粉尘等污染物,服装在穿着过程中会吸收空气中的灰尘;而活泼好动的婴幼儿在饮食和玩耍等过程中,还会通过水果、玩具等物品接触一些有机污染物,再者,婴幼儿新陈代谢十分旺盛,每天会排出大量的水分和汗垢;这些污垢附着在内衣上,在一定的温度湿度条件下,可能会因细菌分解而产生异味,或者因霉菌的生长和发酵而产生霉斑,亦或是汗垢与服装所使用的染料、助剂等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带色污垢。因此服装要能够在所使用的环境下具有一定的保护功能,规避一定的外界伤害。

2.2舒适实用

婴幼儿服装的舒适实用功能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展开。

2.2.1身体机能舒适性

婴幼儿服装的功能体现为以行动调节的方式来补助人体抵抗寒暑风雨、防止外伤等生理机能;从生活行动方向来看,服装的功能则体现在顺应人所处的生活状态、充分发挥和不阻碍人体的运动机能和生理功用。婴幼儿阶段的孩子并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自理,要求服装的穿脱也不能对护理人员和婴幼儿本身造成障碍,要方便快捷地穿脱,避免婴幼儿在服装的穿脱过程中受伤或由于时间过长而着凉,例如在上衣的肩部或后领处设计纽扣等。

2.2.2面料材质舒适性

由于婴幼儿尚未发育完全,往往骨骼柔软;婴幼儿生长发育速度快,四肢等部位的活动也比较多,因此婴幼儿服装要根据其生长发育特点而具备舒适性。这里所说的舒适性包括能够排汗透气,具有较好的保暖性能,款式宽松肥大,面料柔软光滑有弹性等等。舒适性常体现在婴幼儿服装设计的细节之处,如将缝头置于服装外部,或是采用一些无缝头处理等。

2.3美观益智

服装作为一种视觉艺术有着美的需求,婴幼儿服装也并不例外。在满足服装的安全卫生、舒适实用的同时,须以扬长避短的原则,灵活运用服装与配饰来使婴幼儿的体态更美观,从而充分地展现婴幼儿活泼可爱的天性和特质。除了身体发育以外,婴幼儿的大脑也处于发育的关键时期,随着人们对婴幼儿教育意识的加强,将教育融入生活的细节之中也成为一种新的趋势。服装作为一种生活用品,在婴幼儿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这就使得婴幼儿的服装在有益于身体发育的同时,也要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大脑发育,即具有益智功能。设计者应有意识地在婴幼儿服装设计中加入他们感兴趣、适合其身心发展的元素,以吸引他们的注意,这样在不经意间就能够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并促进他们的大脑发育。服装的色彩与图案都是婴幼儿认识世界的媒介,在设计时应考虑到婴幼儿的不用月龄及年龄,有针对性的满足婴幼儿服装的益智诉求,让婴幼儿服装对孩子成长发育的“无障碍”落到实处。

3无障碍理论在婴幼儿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西方国家的婴幼儿服装设计理念是把孩子成长放在了首位,在此理论基础上进行婴幼儿服装造型、色彩、裁剪和面料等方面的研究和设计。他们设计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婴幼童装,不仅仅可以让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实现对美的追求,也可以帮助婴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我国的婴幼儿服装也可以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并结合现代的设计理念与方法,从服装面料、服装款式、服装色彩、服装图案等角度出发,设计出适合中国婴幼儿群体的服装,帮助孩子们安然地度过婴幼儿时期,更加健康的成长。

3.1服装面料

GB1840-2003《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里,对婴幼儿纺织产品有着严格的要求,对耐湿摩擦色牢度要求、重金属(总铅、总镉)要求、燃烧性能要求均有明确的指标限度。因此,在选择婴幼儿服装面料时,首先要以这些数据为基准,再充分考虑到婴幼儿服装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3.1.1阻燃隔热及抗静电面料

婴幼儿生活基本难以自理,尤其在遇到火灾等突况的时候无法自救,故而首选阻燃隔热及抗静电面料,这样的面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保护婴幼儿的作用;并可有效的降低服装面料中的静电对儿童的损害。3.1.2天然纤维对于婴儿时期的孩子,容易吮吸衣服,这就必须降低衣服中的化学元素,要充分的降低面料中的甲醛含量,GB1840-2003《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规定婴幼儿纺织产品的甲醛含量不得大于20mg/kg;因此要尽量采用无污染,无不良化学元素的面料;再者选择婴幼儿服装面料时,要考虑环境的影响,比如夏季天气炎热,婴儿的颈部、腋下、腿根部褶皱多,出汗也比较多,因此要考虑使用吸湿透气性强的面料;尤其是尿布更是如此,尿布直接与最为娇嫩的与腹股沟接触,对柔性要求更高。质地柔软、轻薄、透气、吸水性好、保温性好的天然纤维是最适合婴幼儿成长发育的面料之一,有利于维持婴幼儿正常湿热平衡和旺盛的新陈代谢,其次也可以选择天然彩棉,生物酶后整理面料等。

3.1.3功能型面料

在婴幼儿服装面料的设计方面现在大多追求的都是“绿色环保”的目标,同时“科技含量”也成为了国际幼儿服装面料发展的新方向。我国传统采用的棉、麻、竹等天然纤维和大豆、牛奶等人造纤维织制造而成的环保面料,具有吸湿性强、透气性能好等特点,而且对皮肤的刺激性较小,适用各种水温对衣服进行洗涤。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高科技含量的服装也成为婴幼儿服装面料的发展方向,例如智慧型布料,还有一些具备防水、抗菌、防臭等功能的新型面料,尤其是可防静电、防紫外线等特殊面料的使用更加扩大了婴幼儿服装面料的选择范围,它们都深受服装设计者和消费者的欢迎。例如,目前新研制的天然染料与环境有一定的相容性,对人体有害的成分少,而且具有保健的功效,能够保证婴幼儿的身心健康。

3.2服装款式

考虑到婴幼儿服装的安全性,装饰用的带子尽量不要用在脖子附近或连衫帽的设计中,尽量不用带子来调节松紧,而用其他物品来代替;另外,在处理服装的扣子时候,也尽量要避免容易伤人的玻璃制品,用非装饰性的按扣为好,按扣也应该易扣易解,扣子应该缀的相对牢固,免得被孩子口服。刚出生的婴儿睡眠时间较长,最长的睡眠一天可以达到20小时,且基本是仰卧位,因此运动量很少,这就要求服装的设计以宽松,无领,比较容易穿脱的款式为主;而且要注意前后尺寸不能一样,前长后短,避免排泄物污染衣服,扣子或系带的位置也要讲究,侧面的或前面的容易让孩子感到隔压。我国传统的襁褓算是比较合适的服装,其不足在于限制了婴儿的运动,阻碍了婴儿大脑的发展,而把婴儿放到睡袋中则可有效的避免这一问题,可以让婴儿放开手脚活动,似的大脑得以接受刺激,更加有效的发展。随着婴儿的成长,婴儿会慢慢的学会翻身到自己可以坐起、爬行,手脚活动也会变得越来越激烈,活动量逐步的增大。因此这个时期婴儿应穿着款式简单的衣服为主,背心连裤、背带裤、腰带裤等都较为合适。这是因为服装压力主要集中在两肩和腰部,因此采用背带、腰带款式的服装能够让腰部有足够宽松的活动范围,避免服装影响到婴儿的呼吸及血液循环,同时也有益于婴儿的运动,从而给身体发育更多的空间。需要注意的是背带的设计应足够宽,才能减少服装对背部的压力。随着婴儿的长高,上下装所占的比例可相应的增大,避免连体服对身体发育的束缚。幼儿时期,因幼儿已经初步具备了一些自理能力,活泼好动的特征越发凸显出来。为了满足幼儿成长体型的需要,服装要采用上衣下裤的形式,而且要留下一定的宽松量,以利于骨骼和各种肢体动作的充分发育,衣服要方便脱换,这样既可以不为穿脱衣服费时间而使孩子着凉。上衣的款式应尽量采用前开襟,方便孩子学习自己穿脱衣服,且衣服的袖子不能过长,过长的袖子使手指活动的机会减少,不利于精细动作的练习。裤装仍可采用背带裤的形式来将重量转移到肩部,减轻松紧带对腹部的压力,从而保护内脏器官。此外,性别的差异在幼儿阶段已经初步显现出来,此时的服装在款式上就需要在宽松舒适的同时,应考虑到男孩和女孩的不同需要。例如男孩由于更为好动,在膝盖与手肘的部分可以用装饰作为补丁,以防在不慎摔倒时破损而擦伤皮肤。而女孩的服装款式也更加多样化,各种可爱有趣的元素都融入其中,引起孩子的兴趣,如心形、花边、蕾丝、小动物等等。

3.3服装色彩

服装色彩作为视觉传达的重要因素之一,不仅与性格有密切的关系,也会对婴幼儿的智力发育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色彩会对婴幼儿视觉形成刺激,而婴儿的视网膜尚未发育成熟,因此在婴儿服的设计中应考虑到服装色彩的安全性,同时多采用婴儿喜欢的颜色来使它的大脑产生兴奋感,从而激发神经纤维的增长,促进其智力发展,并突出婴幼儿的个性。婴儿早期,其视网膜非常脆弱,对于弱光比较适应,因此服装色彩应多采用一些较浅的颜色,如白色、浅黄色、粉红色、浅蓝色等。浅色系一方面可以防止婴儿的视网膜受到刺激,可以降低服装色彩对婴儿造成的心理干扰,起到稳定情绪的作用。另一方面,浅色服装使用的染料较少,可以降低不安全的染料对婴儿皮肤的刺激,也可避免婴儿在啃咬时沾染到有毒物质。婴儿后期,由于活动量的增大,服装沾染脏污的几率变大,使用浅色系可便于家长发现并及时清洁。这时期的婴儿容易被色彩的亮度较高的黄色、桃红色所吸引,采用这些颜色对婴儿的视觉及智力发展有益。但由于其视觉发育的不成熟,仍应以浅色系为主调,以其他亮度较高的色彩图3作为辅助装饰。幼儿时期,与婴儿时期的服装色彩设计有所不同。这一时期的孩子大脑发育速度非常快,婴儿在2~3岁的时视觉神经就可以发育到分辨颜色、捕捉色彩的程度,因此我们也可以根据这样的情况在童装中加上亮色的点缀。这样不但可以有效的刺激婴儿的感官,还可以给婴儿以身心的健康发展,但要避免大面积的具有刺激性的色彩组合。通过适当的教育,3~4岁幼儿可以逐步具备辨别各种混合颜色的能力,虽然不太善于区别各种色度,比如天蓝和湖蓝,粉红和深红。因此随着婴儿年龄的增长,我们在服装设计上除了使用红、黄、蓝之外,还可以加入其它的混合色,或者中间色,对孩子学习和认识色彩也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等到幼儿达到4~6岁,孩子的智力也具备一定的能力,基本可以认识4种以上的颜色,而且有的儿童已经可以由浑浊暗色中判别出色彩度相差不大的颜色。这就要求在设计的时候尽量不要采用颜色灰暗的冷色系,而要采取热情温暖的颜色,避免孩子性情孤僻,懦弱,羞怯,不合群。这个年龄的童装色彩使用较为鲜亮,活泼的颜色,5~7岁儿童则可以认识更多的颜色,因此,可以采用各种色彩来点缀衣服,重点在于突出孩子天真烂漫的特性。这一时期的孩子对大自然有着明显的亲近力,喜欢大自然中五彩缤纷的世界,所以设计师应该从自然界中选取较为有利的因素,通过自然中的花草鱼虫来设计衣服,对孩子的想象力的培养有着极大的作用。

3.4服装图案

婴幼儿对于世界最初的认识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服装上的图案,因此服装图案的设计要能将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等物品表现出来。不同的图案设计对婴幼儿的发育有着不同的影响,例如服装上的几何图案可以促进婴幼儿的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形象记忆力、空间思维能力以及想象力;夸张的装饰图案可以激发婴幼儿的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根据婴幼儿的不同成长阶段,需采用不同的服装图案设计。在幼儿审美的过程中,由于认知和思维方式决定孩子往往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幼儿的这样思维可以从他们的绘画中体会到,他们画的汽车可以几个长方形和圆圈圈组成,也可以把人想象成为蝌蚪人、蚂蚁人,这是因为幼儿在对事物最初期的感知时,其思维无法把事物的具体内容记入大脑,因此,用他们自己的感受能力和表达方式来描绘他们心中的实物。这就决定在服装设计的过程中,他们更喜欢简单的服装样式,吸引眼球的的多半是服装的一部分,他们可以把主要的内容全部忽视,只保留其中一部分自己喜欢的内容,这就是服装图案在培养婴儿情趣的过程中充当了主要的角色,在设计时候应该多照顾到孩子的心灵感受多下功夫、注重细节的处理。处于婴儿时期的孩子,尤其喜欢具有象征意义特征的东西,比如动画片就是他们的最爱,他们也尤其喜欢想象出来的东西、形象、画面、动作等都是思维的中介和符号,婴幼儿对世界的思考模式是图画式的,对周围的把握则是一种天然的整合方式,在婴儿服装中融入自然界的特征,更能引发孩子的兴趣,比如小鱼、小猫等动物往往能够吸引孩子的兴趣,帮助他们扩充自己的想象力,从而促进婴儿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自然界中许多的生物体对儿童的服装也有着极大的启示作用,设计者也可以根据这些生物体本身抽象成一定的图形来理解,从而设计出儿童喜欢的各种衣服,这些图形的几何纹样,有助于幼儿几何图形识别能力的发挥,幼儿通过认识这些图形,可以了解最起码的点、线、面关系,从而为进一步认识空间中的各种关系和更复杂的空间图形打下基础,因而这些服装图案对于儿童认知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生物个体的图形大部分是由于点、线、面通过一定的组合模式构成的,但是通过点线面的互相组合从而以不同的形态出现,有些生物体的组成趋向于点,有些则是线的勾勒,而有些则是体的组成,要想吸引儿童,就必须以点线面为主要构成的图形抽象提取出来,绘制成平面效果,加以利用;例如有些有些生物个体花纹会趋向于线,而且线条也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如直线、曲线、平行线、交叉线、粗线、细线等各种线条的组合,而有些生物体则是由面组合而成,面积大小不同的色块组成,服装设计师把这些图形运用到幼儿服装中时,还需要从幼儿的心理角度出发,将这些图案绘制成儿童心理程度上能够喜爱的图形,用天真的笔触把孩子们的内心世界细腻的勾画出来。装中几乎无所不在,由于图案色彩稳固的需要,就不得不选用一些化学物质来加深这些图案,而这些化学物质则对安全隐患埋下了伏笔,因此大部分的服装设计专家建议,在儿童的服装设计上,要尽量减少印花图案的比例,可采用拼色图案和绣花图案在童装上的使用。

4结语

婴幼儿护理知识范文8

【关键词】 婴儿; 辅食; 护理宣教; 缺铁性贫血; 发病率; 影响情况

The Influence of Nursing Education About Baby Food Supplement Reasonable for the Incidence of Iron Deficiency Anemia/LIANG Bao-chang.//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16):109-112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complementary feeding baby reasonable care and education for the incidence of iron deficiency anemia produced.Method:300 infants aged 4-12 months were selected in the hospital from May 2013 to May 2014,all infants were carried out before adding complementary determination of trace elements,and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150 cases in each group.Infa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did not care to add complementary missions,infa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nursing education complementary feeding before implementation,the incidence of iron deficiency anemia of complementary feeding after 3-6 months infants were compared.Result:Compared two groups of infants,the control group of children before adding complementary and add content in whole blood from 3 to 6 months after the Fe trace elements in food supplement significantly reduced,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children before adding complementary and complementary feeding after 3 to 6 month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race element content of Fe,which showed reasonable complementary clinical effects of significant public education,had effectively enhance Fe content of trace elements in whole blood of children.The observation group infants with iron deficiency chance of anemia was 12.0%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of 30.0%,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Baby; Complementary feeding; Nursing education; Iron deficiency anemia; Morbidity; Impact case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People’s Hospital of Jiangmen,Jiangmen 529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16.040

从出生到满1岁这个阶段称为婴儿期,这个阶段小儿的主要食物为乳汁,母乳内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同时含有能够预防感染的多种免疫物质,因而母乳是最佳的天然食品[1]。近几年,因社会广泛宣传教育,母乳喂养得到了很好的实施,母乳喂养率逐渐的上升,但是很多家长对添加辅食并不了解,一些家长甚至错误的认为,婴儿时期只要有充足的母乳就可以了,不需要添加其他事物。婴儿合理添加辅食的营养搭配是一个比较专业的学问,也是需要家长朋友注意的问题,婴儿时期的饮食营养影响了婴幼儿以后的发育、成长,甚至对其一生的健康都产生影响。在重视婴儿营养问题的基础上,更需要掌握正确的育儿知识。婴儿时期的照顾和喂养不当易导致小儿营养不良以及相关的疾病出现[2]。正确的喂养和育儿知识能够从多个方面获得,健康宣教是临床上最重要的一个内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定期的进行健康宣教和知识普及,做到没病预防,有病早期发现,早采取治疗措施。缺铁性贫血是小儿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是婴幼儿体内铁储存无法满足正常红细胞生成的需求,进而出现贫血,婴儿主要表现为面色发黄或者发白,身体柔弱,容易疲倦、乏力,精神不佳,抗病能力低,注意力无法集中[3]。对2013年5月-2014年5月年龄为4~12个月婴儿共300例进行添加辅食护理宣教,对其有无进行健康宣教缺铁性贫血的发病率情况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3年5月-2014年5月年龄为4~12个月婴儿共300例进行添加辅食护理宣教,无腹泻、肺炎以及反复的上呼吸道感染史,之前进行母乳喂养或者配方乳喂养,研究得到了家长的知情同意,同时签订了知情同意书,本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所选的婴儿中,男169例,女131例;年龄4~12个月,平均(6.3±0.6)个月。所有婴儿在添加辅食前均进行铁微量元素测定,所得数值均在正常范围内,将所选的婴儿根据多中心、双盲双模拟、随机、平行对照的方法分为两组,每组各150例。比较婴儿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 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 符合血常规缺铁性贫血,也就是小细胞低色素贫血,Hb低于110 g/L,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低于20%,网织红细胞低于1.5%,HCT低于30%,血清铁蛋白低于14 μg/L;低度贫血为Hb

1.3 方法 对照组的150例婴儿未进行添加辅食护理宣教,婴儿家长根据自身的家庭情况以及婴儿的口味添加辅食,没有进行精密的计算。观察组的150例婴儿在添加辅食前实施护理宣传教育工作,计划每天需要食用的食物,用量以及种类等。(1)育儿基本知识普及。教会父母通过小儿的体重、身高、胸腹围等数值了解其生长发育情况,定期带宝宝到正规医院进行健康体检,及时早期的纠正婴幼儿发育过程中存在的异常;从多个方面对家长进行指导,如抱婴方式、母乳喂养、尿布使用、睡眠时间、安全防护以及预防接种等;指导家长为婴儿做被动操和亲子游戏,进而提升婴儿免疫力,增进母子感情[4]。

(2)健康宣教。向即将添加辅食的家长发放有关喂养的相关资料,实施多种宣传教育方式,例如VCD宣传片、墙报专栏、定期组织家长参加教育讲座、针对个别婴儿进行指导等,派至少主管医师或者主管护师级别的人员进行集中讲座,具体内容包括:儿童缺血性贫血的定义、发病原因、防治方法以及造成的危害,选择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家长了解缺血性贫血可通过药物进行补充,临床常用的铁剂为富血铁、硫酸亚铁等,在服用上述药物时还需要服用维生素C,以此来加快铁的吸收。最好是通过食物补充,增加婴幼儿的运动量,保持膳食平衡[5]。(3)做好喂养指导。提倡母乳喂养,虽然母乳中铁的量不是很足,但是婴儿吸收的很好,吸收率能够达到50%[6]。如无法进行母乳喂养,应选择强化铁配方奶,最常用的是牛奶,不超过3个月的婴儿肠道尚未成熟,影选择豆类代替乳品,同时及时添加辅食。1~3个月的婴儿可以添加青菜水、鲜果汁以及鱼肝油制剂;处于4~6个月的婴儿可以添加烂粥、米糊、水果泥、鱼泥、豆腐以及蛋黄等;处于7~9个月的婴儿可以添加肉末、肝泥、碎菜、蛋、烂面等;处于10~12个月的婴儿可以添加馒头、稠粥、碎菜、豆制品、碎肉等。总之选择含铁丰富的辅食,例如动物血、猪肝、鱼、瘦肉、水果蔬菜、豆腐类等,咨询专业的人员婴幼儿添加辅食的方法。进行牛奶喂养的婴儿进行加热处理后方可给予,以降低由于过敏引起肠道失血[7]。

1.4 检测方法 两组婴儿分别在添加辅食前以及添加辅食3~6个月后,用IL-951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通过火焰法测定其全血Fe微量元素,比较两组均值。观察两组小儿缺铁性贫血的发生几率、上臂围、体重指数及血红蛋白量等营养指标。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系统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婴儿全血Fe微量元素含量比较 通过对两组婴儿进行比较,对照组儿童添加辅食前及添加辅食后的3~6个月全血中Fe微量元素的含量明显降低,而观察组儿童添加辅食前及添加辅食后的3~6个月全血中Fe微量元素含量明显上升,这就说明合理辅食宣传教育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有效的提升儿童全血中Fe微量元素的含量,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婴儿全血Fe微量元素含量比较(x±s) μmol/L

组别 开始添加辅食前 添加辅食3~6个月后

对照组(n=150) 392.2±13.4 338.9±10.3

观察组(n=150) 386.4±20.2 556.4±20.4

P值 >0.05

2.2 两组婴儿家长对缺铁性贫血知识的知晓情况比较 在对缺铁性贫血为婴幼儿常见病的知晓情况中,观察组家长为134名,对照组家长为86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6.0938,P

3 讨论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情况下是通过这个国家儿童的营养状况反应出来的,然而营养状况也是确保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物质基础。缺铁性贫血的患病率反映出营养状况的状态,贫血问题属于一个世界性的问题,相关研究指出,世界小儿出现贫血几率高达50%,一些发展中国家更高。虽然现今经济不断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儿童的营养状态明显提升,但是仍然具有很高的缺铁性贫血的患病几率。缺铁性贫血多见于年龄在6个月到2岁的婴幼儿,属于临床上的多发病和常见疾病,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快速,需要较高量的铁,容易引起缺铁性贫血。另外,长时间的贫血还会影响婴幼儿的智力发育,为了防患于未然,应进行积极的预防和治疗。

Fe是血红蛋白、肌红蛋白、过氧化物酶以及细胞色素酶的重要组成成分,其中肌红蛋白、血红蛋白参与到组织二氧化碳及氧的交换和转运过程,过氧化物酶和细胞色素酶等参与组织呼吸,促进了生物氧化还原反应。体内Fe缺乏主要表现为免疫力低下、贫血、记忆力下降以及无力等[8-9]。人体的必需微量元素基本上都来源于食物,每种食物所含的微量元素数量和种类不同。母乳是婴儿最佳的天然食物,具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同时容易被婴儿接受,易于消化吸收,同时母乳中的Fe含量远远高于牛乳,吸收率也明显比牛乳高,一般情况下,健康母亲的乳汁分泌量能够很好的满足4~6个月以内婴儿营养的需求。但是婴儿时期是小儿出生后生长发育最快的一个阶段,一年之内身长可增加一倍,体重增加2倍,大脑迅速发育,小儿对能量以及营养素的需求量非常大[10]。当婴儿处于4个月后,主要特点为生长发育迅速,需要大量的膳食铁,然而婴儿的主要食物牛乳和人乳中含有的铁量均较低,无法满足这个阶段的生长发育,体内的储存铁消耗殆尽后即出现缺铁性贫血,因而6个月~3岁的小儿最容易出现缺铁性贫血。这时,假如仍然以乳汁为主要食物,而不添加辅食,或者添加辅食不合理,量不足,就容易引起铁输入不足,导致机体缺铁[11]。

轻度贫血时婴幼儿临床上并无明显表现,等出现口腔黏膜、唇、食欲减退、指甲苍白、容易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生病等症状时则为中度贫血,身材矮小、生长迟缓或者智力减退、免疫力差以及常常合并肝脾淋巴结重大或者感染等症状时则发展为重度贫血。化学检验可以发现血清铁蛋白降低,血色素降低等。缺血性贫血最重要的是预防,治疗相对容易[12]。选择的治疗药物主要有硫酸亚铁、铁剂、富血铁以及葡萄糖酸亚铁等,开始服用选择小剂量,在服用药物时还需同时服用维生素C,以促进铁的吸收,服用铁剂时应避免服用浓茶、牛奶等物质。食疗上应注意均衡营养,多使用富含鱼肉、肝脏等食物,在正确的时间添加辅食,应全面适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的保健意识也不断的增强,正向人们所说的,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父母更看重孩子的健康和营养[13-14]。因专业的限制,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想给孩子最均衡、科学的营养,但是一些知识的缺乏导致喂养小儿方法不正确,进而会引起小儿营养缺乏以及生长发育不均衡。因而作为专业的人员,有义务和责任开展知识讲座,正确科学指导父母怎样育儿,健康宣教正好迎合了这个需求,为父母提供了明确的科学方法[15]。

通过对两组婴儿进行比较,对照组儿童添加辅食前及添加辅食后的3~6个月全血中Fe微量元素的含量明显降低,而观察组儿童添加辅食前及添加辅食后的3~6个月全血中Fe微量元素含量明显上升,这就说明合理辅食宣传教育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有效的提升儿童全血中Fe微量元素的含量;观察组婴儿出现缺铁性贫血的几率为12.0%,对照组为30.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婴儿出现缺铁性贫血的几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缺铁性贫血为婴幼儿时期一种常见的疾病,对儿童以后的智力发育及体格发育产生严重的影响,会降低儿童的免疫力,导致多种疾病出现。预防缺铁性贫血工作必须严格执行,对于添加辅食的婴儿,家长应详细了解具体的添加方法,医护人员对需要添加辅食的婴儿家长实施护理宣传教育工作能够有效的降低缺铁性贫血的发生几率,促进婴儿健康发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叶碧清,李贤芬,陈稀,等.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分析及护理[J].全科护理,2011,9(17):1525-1526.

[2] Bao Chunjiu,Wang Guofen,Zhuang Huajuan,et al.Strengthen feeding guidance and health education to improve the park for 3-6 years old children anemia statusanalysis[J].Journal of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2011,14(3):310-311.

[3]刘经虎.口服铁剂加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婴幼儿缺铁性贫血临床效果评价[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18(11):456-457.

[4]仇小强,黄才千,曾小云,等.广西三城市学龄前儿童贫血患病状况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09,36(17):415-416.

[5] Yang Huimin,Xiao Feng,Li Ruili,et al.0-3 years old children in community began to add complementary tim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J].Chinese Journal of Child Health Care,2011,26(4):97-98.

[6]林湘艳.宝宝的辅食妈妈应该如何做[J].家庭中医药,2009,30(10):66-67.

[7]林洁冰,朱艳娜,梅家平,等.极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速度与营养摄入的关系[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2,33(9):528-529.

[8]陈善萍,肖皓东,李红,等.895例儿童微量元素临床调查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38(5):208-209.

[9]潘雪峰,郑定容,刘志伟.1236例儿童微量元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9,45(13):1864-1865.

[10] Hu Zhongmei,Bai Xuemei,Gong Hongyu.Added food analysis[J].Journal of 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2009,10(3):274-275.

[11]郭树平.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调查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2010,19(10):764-765.

[12]边志华.间隔补铁法应用于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疗效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3,22(30):130-131.

[13]时建秋.儿童缺铁性贫血婴儿的琥珀酸亚铁临床治疗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下半月),2013,23(2):758-759.

[14] Yang Wenxiang.The child health clinic infant iron deficiency anemia of analysis and treatment[J].Clinical-China Health Nutrition,2013,48(12):647-648.

[15]张玉姝,刘吉伟.不同年龄患儿对护理满意度影响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4,48(29):332-333.

[16]杨静.大同市0~3岁婴幼儿贫血状况调查及病因对策研究[J].青岛医药卫生,2010,42(4):282-283.

婴幼儿护理知识范文9

关键词:安全性设计;早教玩具;婴幼儿

婴幼儿(0-3岁)在成长过程中离不开玩具的陪伴,婴幼儿玩具不仅仅局限于婴幼儿玩耍,对婴幼儿的早教和益智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二胎政策的放开,玩具市场不断扩大,各界学者和企业开始重视婴幼儿玩具的研究和开发。目前,国内婴幼儿玩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功能性、教育性、实用性等方面,针对玩具的安全性设计方面的研究存在严重不足。本文介绍了早教玩具种类,并探究婴幼儿早教玩具的安全性设计,为婴幼儿早教玩具安全性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1 婴幼儿早教玩具种类

婴幼儿是人类智力开发过程中的重要时期,早教玩具有助于婴幼儿智商、情商以及性格的塑造和培养,对婴幼儿智力的开发至关重要。婴幼儿主要是通过听觉、视觉、触觉、嗅觉和味觉五种途径来学习,针对这五种学习途径设计科学的玩具,对婴幼儿的早教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上述这五种学习途径来分,婴幼儿早教玩具的可大致分为听觉类玩具、视觉类玩具和触觉类玩具三种。

1.1 听觉类婴幼儿早教玩具

婴幼儿开始对事物的感知始源于听觉,听觉形成始于胎儿发育阶段,现代流行的胎教就是利用胎儿对声音的敏感度,而人类听觉发育的最关键时期就是婴幼儿这个阶段。婴幼儿听力发育阶段,需要对婴幼儿进行适当的听觉刺激,促进婴幼儿听力的健康发展。选择一款合适的听觉类玩具能够促进婴幼儿听力及智力的发育。听觉类婴幼儿早教玩具出现已久,传统的听觉类玩有摇摆铃、手摇鼓、铃铛、口哨等,以及会发声的电子小娃娃、电子读物等。

1.2 视觉类婴幼儿早教玩具

人类在胎儿时已经能够感觉到外界的光亮,出生一个月后就能看清20厘米左右的物体,1岁时的视力就能发展为成人的相当视力,也就是说1岁前是婴幼儿视觉发展和培养的最好时期。在婴幼儿阶段,适当地选择视觉类玩具对婴幼儿视力及智力的开发有着重要作用。视觉类婴幼儿玩具主要特征体现在玩具的形状、颜色和发光方面,类型主要有娃娃类、填充类和发光类玩具,娃娃类玩具是指外观上看上去像动物或卡通人物类的玩具,填充类的玩具是指通过在玩具内填充柔软的毛绒材料制成的玩具,发光类玩具是指电动能发光的玩具,以上玩具的共同点是呈现出不同的形状和外观颜色。

1.3 触觉类婴幼儿早教玩具

婴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都有一个敏感期,譬如说婴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喜欢吃自己的手指,就是其对触觉的一种体验,触觉类的玩具主要是一些可操作性的玩具,旨在可以锻炼婴幼儿的皮肤敏感度和手指灵活度。触觉类的玩具较多,如一些积木玩具、触觉球、建筑玩具以及叠叠杯等。

2 婴幼儿早教玩具存在的安全隐患

婴幼儿的玩具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企业为了追求利益,制造出缺乏安全性的婴幼儿玩具产品,致使婴幼儿因玩具发生意外事件时有发生。婴幼儿玩具的安全性是指婴幼儿在正常使用以及可以预见的合理滥用的情况下保证婴幼儿的安全。

2.1 婴幼儿早教玩具结构安全患

婴幼儿玩具的结构对安全性来说是至关重要,婴幼儿在使用玩具过程中,意识较弱,会对玩具进行摔、打、踩和踢等行为,玩具结构硬度不够,很容易使得玩具在婴幼儿使用过程中会摔碎。同时婴幼儿玩具周边存在倒圆角,有毛刺、尖角的存在,都会威胁到婴幼儿的安全。婴幼儿在使用玩具过程中,通常比较喜欢将东西送往嘴中,玩具周边存在有突出尖物和容易脱落的零部件,都对婴幼儿安全存在一定的隐患。

2.2 婴幼儿早教玩具材料安全患

婴幼儿早教玩具需要选择环保安全的原材料,特别是表面的材料,婴幼儿的身体抵抗能力弱,安全环保的玩具材料才能保证婴幼儿在使用玩具过程中不会发生意外。婴幼儿对事物认知较浅,有时会将玩具放置在嘴中舔或咬,如玩具材料有毒,那么婴幼儿在玩耍玩具过程中很容易发生中毒事件。

2.3 婴幼儿早教玩具声音安全患

有国外的机构曾经研究过,婴幼儿的听觉往往灵敏过成年人,会发声的早教玩具也往往能够吸引婴幼儿的注意力,因此市面上这类的早教玩具更受婴幼儿的喜欢。然而,玩具发出声音太大,则会对婴幼儿的听力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市面上现在流通会发声的早教玩具往往发声分贝太高,对于婴幼儿来说已经产生了噪声污染。

2.4 婴幼儿早教玩具磁力安全患

随着科技的进步,婴幼儿早教类玩具已经向多样化和高科技化发展,有些玩具为了吸引婴幼儿的注意力,或是为了实现一些别样的功能,开始使用了磁性技术,如在钓鱼玩具中的吊杆以及鱼的嘴巴部位使用了磁铁,既能够提高婴幼儿的认知,又能够能够增强玩具的趣味性。但在日常生活中,因为玩具在设计过程中,磁力不够导致磁铁脱落,被婴幼儿误食的事故也有发生。

2.5婴幼儿早教玩具用电安全患

婴儿类早教玩具很多是发声玩具,发声玩具一般都会用到电,此类玩具在使用^程中,就必须要针对婴幼儿的特殊情况,考虑玩具的电压、电气性能、辐射性能的基本情况,保证婴幼儿在使用玩具过程中的用电安全。

2.6 婴幼儿早教玩具颜色安全患

德国著名生理学家赫尔姆霍茨提出,人的视网膜具有红色、绿色、蓝色感受器,对红、绿、蓝3种颜色比较敏感,通过一些机构的研究,色彩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婴幼儿的智力发育,不同颜色可以通过视觉来影响婴幼儿的智商和性格。市面上现有一部分玩具为了迎合婴幼儿的喜好,设置了发光发亮,变换颜色的功能,婴幼儿在使用该类的玩具时,视网膜为了适应光亮明暗变化,会不断加速调节,很容易导致频繁眨眼、视力疲劳,长时间这样很有可能会导致婴幼儿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因此,在设计产品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颜色及光亮程度对婴幼儿视力及智力的影响。

3 婴幼儿早教玩具的安全性设计

婴幼儿对外界事物感到新奇,是学习知识的重要时期,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婴幼儿很喜欢玩弄小巧的玩具,玩具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促进婴幼儿的智力开发,让婴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更快、更好地学习到更多知识,而婴幼儿在使用玩具的安全性则是这一切的前提保证。

3.1 婴幼儿早教玩具的造型安全性设计

玩具的造型一般都会与婴幼儿身体部位直接接触,玩具设计过程中,要注意避免造型外表出现小零件、毛刺、未倒角的棱边以及露出来的小绳线等不利婴幼儿安全的东西。外形尽可能地做成整体,不要有小零部件或卡件出现,同时玩具内的零件不能暴露出来,避免婴幼儿在使用过程中,误食使用过程中脱落的玩具零部件。

3.2 婴幼儿早教玩具的材料安全性使用

玩具设计离不开材料,婴幼儿在使用玩具过程中,材料与婴幼儿的身体相接触,材料的性能直接影响到婴幼儿的成长健康。婴幼儿早教玩具在设计过程中,材料需要选用无毒性材料,避免使用有发散毒性的气体材料或是含有重金属的材质的材料。除此之外,早教玩具外壳的材料要有一定的硬度和强度,防止婴幼儿在正常使用以及合理不正当使用过程中破碎产生碎片,不利于婴幼儿的安全。

3.3 婴幼儿早教玩具的用电安全性设计

用电玩具在市面上十分流行,用电玩具在设计过程中,电池必须使用合格电池,在结构上尽量使用不可拆卸电池,且电池安装在玩具隐蔽位置。充电变压器和充电器不内置于玩具,充电接口处设置防漏电装置,同时将充电接口内置,不易让婴幼儿在玩耍过程中触摸到充电接口。玩具如带有操作屏幕,屏幕电压的额定值不超过24V安全电压,外壳尽量使用绝缘材料。用电玩具如有散热功能,散热功能一定要设计达标,如有必要,需加装散热防护装置,避免婴幼儿在玩具充电时玩耍发生意外。

3.4 婴幼儿早教玩具的防噪声安全性设计

专家对婴幼儿的听力进行专门性的研究后发现,超过70分贝的噪音就会对婴幼儿的听觉系统造成损害,达到80分贝时,婴幼儿就会出现耳鸣、头晕、情绪紧张和记忆力减退等类似的症状。噪音长期存在,婴幼儿的性格就会容易暴躁、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出现睡眠不足的现象。因此,在设计会发声的婴幼儿早教玩具时,将发出的声音分贝控制在70分贝以下,同时避免长时间持续产生纯音。

3.5 婴幼儿早教玩具的颜色安全性设计

玩具的色彩会影响婴幼儿的视力和智力发育,不同时期的婴幼儿需要设计不同颜色的早教玩具。针对低龄的婴幼儿,在设计过程中需采用红色、绿色、蓝色等单纯和鲜艳色彩来刺激视觉的发育,与此同时,在针对个别种类材质,如木材质,在使用制造玩具过程中,应尽量保持原有的色调,方便婴幼儿后期对该材质的辨别。婴幼儿对变化光亮的适应能力差,设计发光发亮玩具过程中一定要考虑玩具发光光亮以及光亮变化频率。

3.6 婴幼儿早教玩具的防护措施设计

随着科技发展,婴幼儿早教玩具越发智能化,实现功能也越来越多,如智能婴幼儿玩具车、读书郎等,越是智能化的东西,更需要注意安全防护性能的设计。例如智能婴幼儿玩具车可设计婴幼儿安全带和减震功能,防止车辆行驶过程中,振动太大影响婴幼儿安全;在车四周加上感应传感器,感应玩具四周的障碍物以及落空地形,防止车辆出现碰撞及翻车现象。

4 结语

玩具在婴幼儿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科学的早教玩具能够促进开发婴幼儿的智力,塑造婴幼儿的性格和情商,这些优良效果的实现,都建立在玩具的安全性设计上。本文从造型设计、材料应用、功能设计以及外观设计等方面探究了婴幼儿早教玩具的安全性设计,明确了胗锥玩具设计过程中的安全要点,针对性提出改进措施。婴幼儿玩具设计师应从各个角度构思在设计过程中会出现对婴幼儿身体构成安全隐患的情形,针对性地改良各种设计,各个安全细节都需要考虑到位,确保婴幼儿玩具设计安全环保。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