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婴幼儿护理常识集锦9篇

时间:2023-09-24 10:56:27

婴幼儿护理常识

婴幼儿护理常识范文1

【关键词】保育人员;在职培训;台湾

无论是在幼儿园、托幼机构还是家庭中,幼儿的保育工作都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和发展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1995年,国家劳动部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了《保育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试行)》和《家庭服务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试行)》,对保育人员应该接受何种培训、拥有何种技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自当年起,能够在正规托幼机构和幼儿园中从事保育工作的人员必须通过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并持有相应证书。

在我国台湾省,“保育人员”也被称作“保母人员”,对于保母人员的专业培训有着严格而全面的系统。本文就台湾省关于保姆人员培训的文献进行梳理和评介,从中对我国大陆地区保育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启示。

一、台湾省保母人员专业训练的历史演变

台湾省保母人员的训练始于1987年台北市政府委托台北家庭扶助中心(现更名为台湾儿童暨家庭扶助基金会台北分会南区分事务所)试办“邻里托儿-保母训练”,1989年起台北市政府正式委托民间团体办理保母人员训练方案,每期上课60小时;高雄市则是自1989年和高雄家扶中心合作推动“家庭托育人员服务训练”;1992年起,全省各县市陆续开办保母人员基础训练;1997年《儿童福利专业人员训练实施方案》规定保母人员至少需训练满80小时才可以参加保母人员技术士技能检定,各县市政府与民间团体陆续开办保母人员训练,协助有医院从事保母工作者参与保母人员技术士考试,以提升保母人员的素质。

1987年台北市政府委托台北家扶中心办理免费的保母人员训练,训练课程内容为:①婴幼儿营养与食物调配;②婴幼儿发展与辅导;③婴幼儿保育(卫生保健);④婴幼儿教育与实习;⑤亲职沟通;⑥婴幼儿服务的展望;⑦家庭托育中心的环境;⑧婴幼儿沟通;⑨婴幼儿游戏与玩具;⑩邻里托儿服务之认识;⑪儿童保护观念与作法;⑫婴幼儿疾病;⑬亲子关系与管教;⑭托儿的法律常识;⑮专题演讲与讨论等。

1997年台湾省内政部规定保母人员的基础训练类别为职业伦理、婴幼儿托育、幼儿发展、婴幼儿保育、婴幼儿卫生保健、婴幼儿生活与环境与亲职教育,课程内容如表1:

2000年台湾省内政部儿童局以《社区保母支持系统实施计划》作为推动保母人员督导管理制度之依据,将保母人员的督导管理内容分为职前训练、媒合转介与支持辅导(包含咨询、家访辅导、在职训练),同时将保母人员的基础训练界定为保母人员的职前训练,是参加保母人员技术士技能检定的资格条件。自此,台湾省保母人员训练分为了职前训练与在职训练两种。

2005年内政部儿童局将保母人员职前训练的核心课程修订为7学分126小时,职前训练的核心课程包括儿童及少年服务法规、婴幼儿发展、亲职教育、托育服务概论、婴幼儿环境规划及活动设计、婴幼儿健康照顾、婴幼儿照护技术等七类。保母人员职前训练的核心课程内容如表2:

从职前训练的核心课程内容可以了解到台湾省保母人员应具备婴儿发展、健康照顾、营养、托育环境规划、学习活动设计、托育相关政策法规、亲职教育等知识与技能,对于只完成了台湾省义务教育或者非幼保相关科系毕业者必须先接受保母人员职前培训的核心课程,完成核心课程训练才能参加台湾省行政院劳工委员会举办的保母人员技术士技能检定。

而从台湾省行政院劳工委员会制定的《保母人员技术士技能检定规范》可知,保母人员检定范围包括学科及术科测验两部分。学科部分,主要是测验儿童及少年福利专业人员保母人员核心课程的内容,即职业伦理、婴幼儿托育导论、婴幼儿发展、婴幼儿保育、婴幼儿卫生保健、婴幼儿生活与环境和亲职教育的内容。术科测验则包括游戏学习区、清洁区、调制区、安全医护区等技能检定。

从保母人员专业训练发展的演变可知,在专业训练上是由局部地区扩展到全省实施的,训练时数由80小时增加至126小时。训练期分为职前训练与在职训练,并由职前训练与保母技术士技能检定两部分相结合,强制非幼保相关专业者接受专业训练。

二、台湾保母人员在职训练的实施

台湾省保母人员在职培训开始于1999年,台北市政府委托信谊基金会与台北家扶中心试办了“保母督导系统”。该系统首次以训练、媒合以及督导三合一的方式,让完成训练的保母人员能继续接受督导——一方面给于保母人员支持,另一方面透过督导系统督导保母人员的托育品质。2000年台湾省内政部儿童局正式将保母人员的在职训练纳入《社区保母支持系统实施计划》的文本中,以提升保母人员照顾幼儿的服务品质。

(一)保母人员的在职训练

台湾省内政部儿童局自2000年起规定各县市的社区保母系统每年必须办理系统内保母人员的在职训练,训练经费由内政部儿童局补助;未参加训练的保母必须退出社区保母系统,完成训练后才能重新加入社区保母系统。由于大多数保母人员的托育时间为星期一到星期五,所以社区保母系统多利用假日举办保母人员的在职训练。同时,为了节省训练经费与训练时间,一般而言在职训练多采用密集式课堂授课方式进行。

各社区保母系统对保母人员安排的在职训练内容多以内政部儿童局每年所规定的训练内容为范围进行课程规划,并且在办理保母人员在职训练前必须将训练计划陈报各县市政府备查。2007年内政部儿童局《社区保母系统实施计划》规定,保母人员必修的在职训练内容为:儿童保护、卫生保健、发展迟缓儿童筛检、婴幼儿发展与学习、保母情绪管理、托育伦理。2008年规定保母人员必修的在职训练内容为:分享育儿照顾新知、育儿经验分享、提升保母自我照顾能力、儿童保护、卫生保健(视力保健、口腔保健以及健康)、发展迟缓儿童筛检保育、婴幼儿发展与学习、保母情绪管理、意外事故预防与处理、托育伦理等。

(二)台北市保母人员的在职训练

将2006年至2008年台北市所办理的保母人员在职训练课程内容警醒归纳整理如下表:

表3:2006年至2008年台北市保母人员在职训练内容一览表

年 在职训练内容

2006 幼儿肠胃功能认识与保健、中年妇女之身心适应、婴幼儿过敏疾病认识与照护、婴幼儿卫生与保健、幼儿生活教养、保母日志撰写、婴幼儿感觉统合与潜能开发、儿童保护、口腔清洁与龋齿防治、婴幼儿身体发展与医疗保健、行为观察与处理原则、游戏学习设计、保母情绪管理、婴幼儿按摩理论与实务、婴幼儿副食品、亲子活动设计、说故事研习营、幼儿创意语文、儿童发展迟缓、社区保母系统计划说明、急救CPR、更年期妇女的保健、谈幼儿情绪、亲职沟通、如何与家长签订保母任务契约、动手做玩具、哺育母乳、保母责任险说明、婴幼儿发展评估相关资源整合及运用、0-3岁幼儿发展认识与协助、培养婴幼儿注意力、幼儿听力发展认识与协助、应用音乐启发婴幼儿学习与发展、婴幼儿意外紧急处理、保母与家长沟通技巧、婴幼儿营养之均衡发展、早产儿的居家照顾、家庭托育环境的规划与布置。

2007 新生儿与婴儿疾病观护与急救、从营养与副食品谈婴幼儿健康、幼儿常用食品营养成分与体质关系分析、0-3岁亲子音乐游戏、危机预防与处理、从清洁与收纳谈托育环境维护、保母托育相关政策、各类营养素对各年龄层之重要性、婴幼儿急症的处置与照护、由医学观点看学习障碍、感觉统合、幼儿语言发展与唇腭裂幼儿之照护、幼儿独立人格训练、幼儿按摩技巧、育儿工作者易发生的职业伤害、受虐儿童与目睹家暴的认识与处遇、儿童视力保健、0-4岁发展检核表实作技巧、婴幼儿教具制作、0-6岁儿童行为改变技术、说故事研习、保姆情绪控制管理、保母专业伦理、儿童哲学与教学、如何帮助情绪障碍的孩子、托育事件个案探讨、文化古迹参访、意外保险、游戏治疗活动设计、保母职场压力管理及心理调适、学龄前幼儿口腔保健、用药安全、保母与家长的沟通技巧、婴幼儿发展检核、以只能治疗角度看0-3岁的幼儿发展、保母形象建立、会谈技巧、儿童托育政策与居家式儿童照护服务管理自治条例说明、保母系统与劳动权益、婴幼儿常见的皮肤病、早产儿照护、婴幼儿意外预防与处理、0-3岁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0-3岁分离焦虑情绪与处理、宝宝腹泻与便秘的预防与照护、新生儿的照护、发展迟缓儿童筛检、婴幼儿发展与学习、婴幼儿的感觉统合、婴幼儿的安全-CPR。

2008 意外伤害预防与处理、幼儿脑力潜能开发、托育经验分享、如何与0-3岁幼儿说故事、如何培养孩子学习力、专注力、记忆力、托育契约权利义务说明与签订原则、保姆自我照顾分享、公共卫生与传染病预防、图书故事与幼儿发育、幼儿色彩学、幼儿游戏心理与行为、善用学习策略提升学习成效、传媒对幼儿早期发展的影响、多元文化与幼儿教育、家庭与法律、儿童发展筛检介绍、保母情绪与压力管理、早产儿居家招呼、系统政策及托育辅助业务说明、0-2岁婴幼儿适性发展游戏活动设计、卫生保健(视力、口腔及)、新CPR训练、儿童保护、穿出自信(保母形象管理与沟通)、婴幼儿良好饮食习惯、认识孩子与照顾者的依附关系、有效的家计管理、认识母乳、认识儿虐与法律常识、增进幼儿适当的表达能力与改善构音、托育环境规划与安全、婴幼儿的发展与学习、托育伦理、宝宝日记书写技巧、如何和家长做有效的沟通。

台北市保母人员的在职训练从1999年起实施已10年,起初由台北市政府委托民间团体办理,2000年起依照台湾省内政部儿童局的规定由各社区保母系统办理。多年来各社区保母系统办理的保母人员在职训练为配合保母的时间多于假日举办,训练方式则以课堂讲授方式进行,在职训练内容依循当年台湾省内政部儿童局规定的必修课程进行调整和规划。

综上所述,从台北市各社区保母系统自2006年至2008年所举办的保母人员在职训练内容观之,每年的在职训练内容差异并不大,这应该与内政部儿童局已对保母人员在职训练课程内容做了原则性规范有关。而各区保母系统办理保母人员在职训练前亦会参考保母人员的建议对训练内容进行调整,保母人员多建议增加工作上需要的知识技能或保母人员自我照顾的需求。

三、对我国大陆地区保育人员专业培训的启示

对台湾省保母人员职业培训的历史沿革以及训练课程内容的梳理,可以看出在台湾省对于保育人员训练的内容不仅包括了幼儿保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涵盖了对于专业伦理和个人发展的素质培训。

而在我国的大陆地区,对于保育人员的专业培训目前还只是对职前培训有着严格的要求,在职培训并未有着明确的规定以促进其继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标准》中对于保育员的要求来看,对于保育员的专业培训内容还仅仅是关注对幼儿生理心理的了解、幼儿常见疾病和护理方法以及对幼儿教育保育的技能等,而对于保育人员的专业伦理、职业发展、与家庭和幼儿的沟通以及共创支持保育人员专业发展平台的关注较少。

基于以上对于我国台湾省保育人员专业培训的述评以及对于我国大陆地区保育人员培训的比较,可以看出我国大陆地区可以在保育人员的专业伦理、在职培训、专业发展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给予更多的重视,为提高保育人员自身素质和保育质量打造更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关于颁发保育员、家庭服务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通知[J].创业者,1997(6)

[2] 李慧娟.家庭保母训练方案之评估研究——以台北家庭扶助中心邻里托儿服务方案为例[D],1989

[3] 台湾省内政部.儿童福利专业人员训练实施方案,1997

[4] 台湾省内政部儿童局,儿童福利专业人员保母人员核心课程,2005

[5] 台湾省行政院劳工委员会.保母人员技术士技能检定规范,2007。

[6] 台北市政府社会局.台北市政府社会局试办保母督导系统计划,1999

[7] 台湾省内政部儿童局.社区保母支持系统实施计划,2000

[8] 台北市政府社会局.台北市政府社会局90年度业务报告,2001

[9] 张美美.台北市保母人员在职训练需求之研究,2009

[10] 台北市政府社会局.台北市政府社会局97年度业务报告,2008

婴幼儿护理常识范文2

摘要目的:探讨危机管理对婴幼儿视网膜母细胞瘤化疗患儿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1月~2013年8月在我院眼科行婴幼儿视网膜母细胞瘤化疗182例的住院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88例和观察组9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危机管理,比较两组患儿护理缺陷、护理投诉、患儿家属满意度、护理风险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护理缺陷、护理风险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患儿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投诉虽低于对照组,但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幼儿视网膜母细胞瘤化疗中危机管理的实施,可有效减少婴幼儿化疗风险,保证婴幼儿化疗安全。

关键词 危机管理;婴幼儿;视网膜母细胞瘤;化疗;应用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10.004

Crisis management in the application of infant retinoblastoma chemotherapy management

YANG Yu-qiong,ZENG Deng-fen,SONG Bi-ying

(Daping Hospital,Research Institute of Surgery of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Chongqing400042)

AbstractObjective:To discuss the effects of crisis management in infants retinoblastoma chemotherapy.

Methods:A total of 182 patients received infants retinoblastoma chemotherapy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0 and August 2013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n=94) and control group (n=88) randomly.The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the crisis management on the basis of routine nursing and those in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Nursing defects,nursing complaints,satisfaction with children and their families and nursing risk occur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In the comparison of nursing defects and nursing risk occurrenc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control group (P<0.05).The satisfaction of family was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P<0.05),the nursing complaints of two groups compared was no statistics sense (P>0.05).

Conclusion:The implementation of crisis management in infants retinoblastoma chemotherapy,which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risk of infants chemotherapy and ensure the infants chemotherapy safety.

Key wordsCrisis management;Infants;Retinoblastoma;Chemotherapy;Application

视网膜母细胞瘤(RB)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全世界发病率为1∶20000[1],治疗难度大,若不及时治疗将严重危害患儿的视力和生命。随着对RB治疗观念的进一步认识,尤其是摘除眼球和放射治疗引起的颜面部畸形对RB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的影响,化学减容治疗(简称化疗)已成为RB治疗的新途径[2]。化疗是保守治疗RB主要手段之一,也是目前RB系统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3],其治疗可达到保眼,力争保存有用视力的目的,有可使肿瘤体积缩小,使眼部肿瘤局部治疗引起的损伤更轻微的优点,治疗的主要方式有结膜下注射、玻璃体腔注射和眼内动脉注射[4]。为了保证化疗婴幼儿的安全,杜绝各种意外损伤的发生,护理上采用了危机管理方法对患儿进行管理。危机管理[5]又称风险管理,是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造成的危害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0年1月~2013年8月在我院眼科行婴幼儿视网膜母细胞瘤化疗住院患儿182例,其中男98例,女84例。年龄1个月~3岁。以2010年1月~2011年5月住院的患儿88例为对照组,以2011年6月~2013年8月住院的患儿94例为观察组。两组患儿都采用VEC化疗方案[6],即长春新碱、依托泊苷和卡铂的联合应用。纳入标准:(1)确诊为RB。(2)在本院眼科住院接受化疗。(3)婴幼儿。(4)患儿家属自愿接受危机管理。排除标准:(1)曾经或正在进行手术或放射等其他治疗。(2)有肿瘤复发或转移。(3)拒绝或自愿要求退出危机管理。两组患儿的年龄、疾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化疗风险管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危机管理。具体如下:

1.2.1化疗危机的防范

1.2.1.1建立危机管理层级制度在实施化疗时建立危机管理层级制度,即采用责任护士、责任组长、护士长三级管理制度。

1.2.1.2成立危机管理小组管理小组由4名护师组成,责任护士、护士长任责任组长,制订危机干预方案,对护理人员进行危机管理培训,对化疗患儿由专职主管护士按危机管理评估、实施,由护士长对实施效果进行检查评价、总结、修订和监督实施。危机管理小组成立后,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危机管理培训,以提高和形成危机意识,提高观察力、判断力、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加强护患沟通,变被动护理为主动护理;严格操作规程,做好感染控制。

1.2.1.3确立危机管理流程由4名护师和护士长讨论后制定相关危机管理流程,具体为:主管护师对化疗患儿行危机风险识别与评估、危机管理实施(危机防范、危机处理)、危机发生时的对策、危机总结,在循证的基础上行PDCA危机管理流程再评估和处理,不断总结修订,以保证婴幼儿化疗质量。

1.2.1.4化疗危机的评估与识别由责任护士对化疗患儿危机进行分析评估、分类,明确责任。化疗危机因素包括:婴幼儿不能表述或表述不清,好动,无自主意识,不能配合治疗;婴幼儿抵抗力差,易感染;皮下脂肪相对较厚,静脉穿刺相对困难,婴幼儿体重轻,化疗对身高体重要求严格,对陌生环境适应力差等;化疗药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毒性反应,如造血系统出现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出现恶心、呕吐,以及脱发等表现;某些抗肿瘤药物对局部组织刺激较强,婴幼儿表现尤为明显,若不慎注入皮下,可引起局部组织剧痛、经久不愈,甚至坏死;婴幼儿多次化疗,抵抗能力降低,加之化疗后造血系统抑制白细胞减少,易发生院内感染。

1.2.1.5化疗时危机的预防对RB化疗时危机的预防,除对化疗危机进行正确识别和评价之外,在进行化疗前,向患儿家属讲解RB的危害性以及化疗的必要性;做好患儿及家属的心理指导;化疗期间加强饮食指导,补充营养,保证饮食均衡;对抵抗力较弱患儿,做好消毒工作,减少探视,防止患儿感染;保持口腔清洁,进食后予以漱口或喝白开水含漱,以防发生口腔溃疡;正确计算化疗药物的剂量,准确配制化疗药物,对易发生耳毒性和肾毒性药物,做好肝肾功能与听力监测检查,以避免或减轻化疗的毒副作用;患儿化疗每日所需静脉均由经验丰富的静脉穿刺能手负责穿刺与护理,做好静脉通道维护,设立化疗醒示标志,使用化疗药物前后确保无外渗;拔针时,对有出血倾向患儿适当增加压迫时间;化疗中责任护士勤巡视、勤观察、勤报告、勤处理,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迅速报告、及时处理,预计可能发生的后果,阻止事态进一步发展。

1.2.2制订化疗危机处理方案出现危机时,责任护士迅速采取补救措施的同时呈报护士长,护士长迅速协调并报医院不良事件,必要时请医院相关护理专家会诊,组织一切可能的力量寻找补救措施。在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努力将损害减少到最低程度。

1.2.3化疗危机的总结危机的发展可以分为潜伏期、否认期、爆发期和灾难期4个阶段。根据危机的发展过程,将危机管理分为3个过程即危机防范、危机处理和危机总结。根据循证护理原则,采用PDCA模式对化疗危机发生的原因、存在的问题及危机出现过程中各环节,危机预防和处理措施进行系统的调查分析,发现和排除潜在危机,对应急预案进行补充完善。不断在危机中学习,在失败中总结,对问题进行整改并落实才能降低危机发生,提高化疗患儿护理质量。

1.3评价指标分析比较两组患儿护理缺陷、护理投诉、患儿家属满意度、护理风险发生情况。由责任护士于化疗结束后对患儿家属发放问卷调查表,解释填写内容、方法及注意事项,由患儿家属自行填写后收回,书写不便者,根据患儿家属意见由护士协助填写,结果由护士长评价。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或χ2c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患儿化疗期间护理风险发生情况比较(表1)

注:对照组化疗药物外渗5例,静脉炎7例,院内感染4例;观察组化疗药物外渗1例,静脉炎2例

2.2两组护理缺陷、投诉情况及患儿满意度比较(表2)

3讨论

3.1危机管理有助于减少RB化疗婴幼儿护理风险发生结果显示,危机管理对RB化疗婴幼儿危机有预警作用,有助于减少其护理风险的发生。将危机管理机制应用于婴幼儿化疗的管理,经过临床实践,无1例院内感染。护理危机是指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过程中由不安全因素直接或间接导致患者致残或死亡的可能性,护理风险具有水平高、不确定、后果严重等特点[7]。护理危机管理是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在医院护理危机暴发前进行预防和控制,并于危机暴发后迅速采取有效的方法控制解决危机,尽量避免和减少的危害[8-9]。表1结果提示,观察组护理风险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对婴幼儿化疗患儿实施危机管理可降低护理风险发生。

3.2危机管理有助于减少RB化疗婴幼儿护理缺陷的发生护理缺陷是指在护理活动中出现技术、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失误,它包括护理事故和差错,是引发护患纠纷的常见原因之一,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护理缺陷是影响患者安全的重要因素。随着医院管理理念的进步和患者及家属自主意识的增强,患者安全问题已引起护理界各位同仁的高度关注。本研究中婴幼儿RB化疗危机进行了有效的预防和处理,表明危机管理有助于减少相关护理缺陷的发生。

3.3危机管理有助于提高RB化疗婴幼儿满意度护理满意度是衡量医疗服务质量的核心指标之一。满意度调查是发现医疗护理工作中存在问题,提高医疗质量和改进护理服务的一种方法[10]。表2显示,对照组的满意度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危机管理有助于提高婴幼儿RB化疗家属的满意度。

4小结

化疗是一种高风险保守治疗手段,由于化疗疗程长、药物对血管的刺激性强,容易损伤血管引起渗漏,轻者出现局部红、肿、痛,重者出现皮肤溃烂、组织坏死及深部组织结构的损害,严重者需外科清创、植皮[11]。结果显示,危机管理机制应用于婴幼儿RB化疗的管理,有预警危机作用,可减少其护理风险、护理缺陷与护理投诉发生,提高婴幼儿及家属满意度。因此,重视婴幼儿RB的化疗危机的早期预防,在使用化疗前进行全面的评估与危机识别,化疗全程积极进行充分危机的预防、处理与总结,对降低护理危机的发生率、保证和提高婴幼儿化疗安全质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Abramson DH,Schefler AC.Update on retinoblastoma[J].Retina,2004,24(6):828-848.

[2]Friedman an DL,Hinelstein B,Shields CL,et al.Chemoreduction and local ophthalm ic therapy for intraocular retinob lastoma[J].J Clin Oncol,2000,18(1):12-17.

[3]Rodfiguez-GMindo C,Chantada GL,Haik BG,et al.Treatment of retinoblastoma: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J].Curt Treat Options Neurol,2007,9(4):294-307.

[4]徐冲,邢怡桥.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化学治疗机耐药性研究进展[J].眼科研究,2010,28(11):1097-1099.

[5]钱蓓健,王维.手术室护理概论[J].上海护理,2005,5(3):73.

[6]杨玉琼,张银琴,付敏,等.化学减容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2):39-40.

[7]钱敏,毛丹丹,钟代曲.神经内科跌倒风险评估量表的设计与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7B):31-33.

[8]朱力,任正臣,张海波.公共关系新论理论与实务[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102.

[9]刘英茹,张怡梅.论组织危机管理过程中的预警管理[J].经济研究导刊,2005(11):35.

[10]辛莉莉,王慧,崔林,等.护理服务满意度评价体系的构建[J].齐鲁医学杂志,2010,25(1):83-85.

[11]王欣萍.化疗性静脉炎及药物外渗的预防及护理[J].家庭护士,2007,5(11B):33-34.

婴幼儿护理常识范文3

【关键词】婴幼儿;辅食添加;生长发育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160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4992-02

婴幼儿身体的发展状况为今后的健康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所以我们一定要在婴幼儿时期掌握婴儿身体发展所需要的营养。在婴儿时期我们营养的主要来源是母乳,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营养就慢慢跟不上了,此时我们就要考虑通过增加一些食品来增加孩子的营养素,但是这个过程不可着急,营养的摄入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我们还需要对食品进行甄别,因为不是所有的营养食品都是适合婴幼儿的,进行营养的摄入,要讲究平衡切不可操之过急,否则会导致孩子身体的不适,为孩子将来身体的健康的发展埋下祸根。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婴幼儿喂养全球战略》及我国的《婴幼儿喂养策略》提到每年5岁以下儿童中1090万死亡的60%直接或间接地由营养不良造成。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家长缺乏科学喂养知识,因此科学喂养是保证和促进儿童健康成长、降低营养不良率的关键要素。笔者对辅食添加的时间、原则等对婴幼儿饮食结构有影响的相关因素进行综述,旨在对临床护理人员及看护人科学合理地添加辅食提供参考和建议。

1婴幼儿及辅食的相关定义

婴儿:指所有小于12个月的儿童;幼儿:1-3岁的儿童。

辅食:辅食添加(或者断乳)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除母乳外任何一种含有营养素,并且可以为孩子提供营养的物质。具有营养价值的无论是固态或者液态的都可以作为婴幼儿的辅食营养品,在进行辅食的时候,我们还要注意食物的渐变性,主要是考虑到孩子的吸收问题,一步一步来,完成过度再进行食物的跟进。

2辅食添加时间对婴幼儿饮食结构影响

婴儿生长发育迅速,消化系统也逐渐成熟,胃容量随之增加,4-6个月起乳牙开始萌出,口腔有咬切、咀嚼、吞吐非液体食物的能力,神经肌肉协调不断发育;这个阶段是婴幼儿味觉的重要时期,此时我们应该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孩子练习吞咽,此时培养孩子的吞咽相当的重要。如果我们此时对婴儿提供了各种味觉的食物,我们就可以慢慢培养他完善的味觉系统。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我们就要靠一些营养素来补充了,依据个人情况而定。

使婴幼儿的饮食结构发生改变,以母乳喂养为主,改变为以辅食为主。经过长期的调查发现,在3、4个月对婴儿进行辅食的使用,婴儿的身体素质和正常的人员相比素质会下降,发生腹泻的概率也是高于食物母乳的概率,这种是因为母乳是天然的,无污染的,有着丰富的营养,并且有抗菌的作用,所以我们要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给孩子进行辅食,切不可偷懒过早地对孩子使用这个物质。

而在6月后添加辅食的婴幼儿,由于嗅觉、味觉和咀嚼功能的发育锻炼受到影响,可发现随其年龄的增长,幼儿可出现各种各样的挑食厌食,只喜好某些食物,对其余的食物产生厌恶,甚至恶心。在我院儿保门诊中有35%幼儿对主食(谷类、淀粉类、禽肉类、蔬菜类等)不敏感,只喜好乳制品类食物,尤其对乳制品饮料感兴趣。每日乳制品摄入量可达到800-1200ml。这类幼儿虽其每日蛋白摄入量达标,但由于其饮食结构的不合理性,反而加重了幼儿胃肠道负担,消化不良、积食、吸收等问题接踵而来。而有30%幼儿对食物的软硬度表现出一定的喜好,由于婴幼儿期添加辅食过晚或者食物软硬度过渡性不好,在幼儿期出现了对成人食物的拒绝,只喜欢流质及半流质类食物。这类幼儿往往在家中身体情况表现的很好,可一旦进入幼儿机构后就出现某些消化系统类疾病。因此从4-6个月龄时合理有序地添加乳类、淀粉类、水果和蛋类等辅助食品对儿童饮食结构及生长发育都非常有利[5]。需要注意的是婴儿在尝试进食固体食物的时间早晚要根据婴儿的消化能力、食欲好坏而定,每个婴儿个体差异也很大,不宜机械地硬性规定。

3辅食添加原则对婴幼儿饮食结构影响

给婴儿选择的食物应易于吸收、能满足生长需要、又不易产生过敏。因4-6个月龄的婴儿体内储存铁消耗已尽,选择食物还应给婴儿补充铁。首先添加的是淀粉类主食,特别是含强化铁的米粉。其次引入的食物是根块茎蔬菜、水果,可补充维生素、矿物质营养。随之逐渐引入动物性食物和豆制品等。不论是母乳喂养还是配方奶喂养的婴儿乳类仍为婴儿基础食物。6-8个月婴儿每日乳类供能不应低于总能量的2/3(约250kJ/kg),10-12个月婴儿每日乳类供能仍不应低于总能量的1/2(188-209kJ/kg)。婴儿接受食物有一习惯过程,应由少到多,从l勺、2勺、多勺到一餐,一种到多种。如蔬菜添加,即适应第1种蔬菜后几天后再引人第2种蔬菜,每种3-7d。这样既可发现婴儿过敏的食物,又可刺激味觉发育,使婴儿有尝试,习惯不同食物味道的机会。在辅食添加中,喂养人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婴幼儿常常表现出对熟悉事物(乳类)的偏爱,对新口味、新口感恐惧拒绝,即使进食后,部分小儿会出现恶心甚至呕吐。对某一新食物拒绝2-3次后,喂养人误认为婴儿是“不爱吃”、“不能吃”、“不会吃”,从而停止辅食添加。这样就剥夺婴儿吃这种辅食的权利,婴儿也失去了学习进食新鲜食物的机会[3]。研究表明:90%的婴儿能很快接受新的食物,而另外10%的婴儿经过先舔、勉强接受、吐出,再经反复多次(10-15次)的喂养,最终也接受每一种新食物。因此喂养人应正确对待婴儿“厌新”问题,耐心反复多次地喂养,就会改变婴儿恐惧新食物的心理。同时食物的添加应注意由细到粗的过渡,即泥、茸状(半固体食物)、碎沫、成人食品(固体食物);6个月的婴儿出现将固体食物向后送达咽部的功能,且婴儿开始出牙,消化系统能分泌较多消化酶,肾功能逐渐成熟,此时,应适时给予婴儿固体食物,这是人类吞咽固体食物功能发展的关键期。如果6个月迟迟不喂固体食物,这一能力在关键期得不到发展,婴儿吞咽固体食物的功能会下降。因此7-8月龄后应将食物做成“指状”或“条状”,便于婴儿抓、握到口中,促进婴儿咀嚼吞咽功能发育,也有利于牙齿发育。防止日后挑食、偏食、拒食等不良进食行为的发生,为1岁后正确进食、均衡膳食打下基础[6]。若在此期的辅食添加过程中辅食品种单一化、流质化、重口味化,对幼儿口腔发育及饮食结构产生影响。由于口腔发育不良,小儿表现为咬—嚼一吞咽的不协调,进而拒绝进食固体和半固体食物,或进食这类食物很困难。使得幼儿饮食结构发生变化,成为儿童厌食的主要影响因素。到12个月左右,幼儿口腔的下颌运动产生了食物在口腔内的转动,这对磨咬纤维性食物和感觉食物十分重要。因此,在婴幼儿期尤其是出生后12个月,应根据他们的发育状况,逐步改变食物性状和摄食方式。切勿操之过急,否则会加重婴幼儿身体的负担,造成婴幼儿体格发育和智力发育的迟缓,对其健康产生近期和远期的影响。

4改善辅食添加的建议

目前母乳喂养已有广泛的知晓度,对于婴幼儿辅食喂养虽然能从一定层面上得到推广,由于认识不到位常出现辅食添加时间过早或过晚,且种类少、质量差、添加顺序及性状过渡等问题,使得婴幼儿饮食结构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因此及时合理添加辅食是保证婴儿良好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作为儿科医护工作人员,做好临床工作的同时,对婴幼儿生长发育的饮食指导应起着积极的作用。建议定期对婴幼儿喂养及看护人员进行知识宣讲,指导婴幼儿喂养和辅食添加,提高看护人员的营养知识,进而提高婴幼儿的喂养能力,通过喂养及看护人员与儿科医务人员进行不断反馈与调整,以使婴幼儿的辅食品种更加丰富,添加时间趋于合理,婴幼儿摄取的营养更均衡。从而有效改善我国婴幼儿饮食结构、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

参考文献

[1]王晓莉,王燕婴幼儿喂养习惯研究现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2,10(3):189-190

[2]汪罡传,洪黛玲儿科护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63

[3]诸福堂实用儿科学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4]姜桅,冉隆容,等成都市婴儿辅食添加知识及喂养行为状况调查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5(3):321

婴幼儿护理常识范文4

【关键词】物理降温;发热39℃;护理措施

发热是婴幼儿时期最常发生的症状之一。当婴幼儿体温超过39℃以时必须在医生的指导进行退热治疗。当婴幼儿发热过高或发热持续的时间过长时,能够对婴幼儿的健康带来威胁,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发生,甚至造成高热惊厥,影响婴幼儿的发育[1]。发热给婴幼儿造成的痛苦和危害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活质量,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对婴幼儿发热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笔者现将物理降温在婴幼儿发热中的护理应用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科收治的发热婴幼儿40例进行研究,其中男性患儿23例,女性患儿17例,年龄在3个月到2岁,平均年龄为16.92±4.93个月。发热时间为3d-8d,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儿给予药物治疗并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儿给予药物治疗同时给予物理降温护理措施,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疾病程度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患儿给予药物治疗并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具体如下:遵医嘱正确给药,水杨酸类药物如阿司匹林,儿童一般按照每公斤体重计算药物的用量,水杨酸类药一次按每公斤体重用量为10mg给药,两次用药时间为4h。乙酰苯胺类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每次按照每公斤体重10mg-15mg给药,两次用药时间为4-6h。2岁以下患儿可以使用10%的滴剂,2岁以上患儿可以服用5%的糖浆。吡唑酮类药物如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及安乃近等,芳基烷酸类药物如布洛芬等。

1.2.2观察组患儿在依照对照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物理降温护理方法:①物理降温护理:告知患儿家长多喂温开水、饮料或者富含水分的水果和稀饭等,病房室内要开窗通气,减少穿衣,解开包裹以及衣服颈部的扣子,暴患儿露头,有利散热;在发热时洗热水澡或用热手巾进行全身擦浴;将冷湿毛巾或毛巾包裹碎冰块敷头,将少热水袋内装少许冷水枕于患儿的头下,或将冰袋放置于大动脉波动处,如颈部、腹股沟内侧、双腋下。当体温超过39℃时给予酒精物理方法降温,用质地较软的纱布蘸取25%-35%的酒精,依次在患儿的颈部、掌心、腋窝、足背、腹股沟处反复拍拭,时间为15-20min,拍拭完毕后要暴露擦浴部位。②舒适护理: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内清洁,对于咽部不适的患儿可以用温盐水或者是复方硼砂液漱口、含服润喉片或者使用咽部喷雾剂。保持患儿的皮肤清洁干燥,为患儿创造舒适安静的环境,室内温湿度适宜,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刺激,让患儿保证充足的休息。③出院指导:向家长讲解关于发热的相关知识,指导掌握发热的相关护理措施及家庭物理降温的方法。患儿出院后再次发作时能够就地急救,在迅速送往医院进行治疗。注意患儿的卫生,应尽量减少到公共场所玩耍,禁止与患病人群接触,适量加强体格锻炼,合理增加辅食,增加机体抵抗力,积极预防原发病的发生。

1.3效果判断有效是指体温在30min内下降,1h内体温恢复正常范围,2h体温无回升现象。无效是指体温30min、1h仍持续不下降,2h后体温下降在0.5℃以内。

1.4数据处理经数据统计进行数据分析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l3.0进行统计。

2结果

观察组患儿在给予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物理降温后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经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

3讨论

发热仅是一个临床症状学的诊断,是许多相关疾病的严重症状之一;临床上对于发热容易做出诊断,但对于发热的病因鉴别诊断才是临床难点和重点。由于婴幼儿的发热病因较复杂,且无明显的其他特异性的症状,临床治疗中需要一定时间的观察,必要需要进行实验室以及特殊的检查,然后依照检查结果并结合患儿的疾病发展经过,甚至采取试验式的治疗,综合性的分析才能最终明确临床诊断[2]。婴幼儿发热的热型与成年人不同,加之近几年的糖皮质激素以及抗生素的早期应用,对临床的一些疾病的热型的特异性规律发生改变[3]。

总之,从临床治疗疗效果来看,物理降温的护理的临床效果较好,而且比较简单易行,尤其对于离医院远而又要及时处理的高热患儿更方便使用,但是无论哪种婴幼儿的降温方法均是对症处理的,而不是对因进行治疗,所以在进行物理降温的同时还应积极针对原发病进行有效的治疗,以免延误患儿的救治时机。

参考文献

[1]李巧珍.儿科常用几种退热药物的效果和安全性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41(91):478.

婴幼儿护理常识范文5

【关键词】认知发 展婴幼儿 书籍设计

随着娱乐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的热播,幼儿教育再一次成为了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事实上,婴幼儿的认知能力随着他们的出生就已经形成,在他们不断的成长过程中,认知能力也在不断发展。瑞士著名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认知发展阶段论观点,他很明确地指出,婴幼儿从出生起就在不断的接受外界物理刺激并做出反应,认知水平就在不断的刺激中发展。书籍在人的认知能力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婴幼儿也不例外。

1 婴幼儿认知水平及发展规律

认知,就是个体对客观世界认识过程的心理活动,包含知觉、记忆、表象、思维及问题的解决等。婴幼儿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认知心理、行为较为独特。

感知觉是婴儿的主要认知能力,并在婴儿认知活动中一直占据主要地位,即使是新生儿也具备一定的视觉能力,并非什么也看不见。婴儿颜色感知的能力随着他们的出生而形成,新生儿可以分辨简单的颜色。从6个月起,婴儿的试听协调能力已经发展到能够判别视、听信息是否一致的水平。婴儿的触觉也很敏感,从3个月起手掌攥握能力就很强。婴儿的认知方式通过“咬”、“啃”、“听”和触摸。随着精细动作的发展,幼儿已经具备了“翻”、“抠”、“摸”、“捻”等。对于1岁-3岁的幼儿,他们在翻书时,有时会为了翻而翻,甚至同时翻几页,但遇到自己感兴趣或者熟悉的画面则有意识停下来认真读。

2 婴幼儿书籍现状及设计原则

现有的婴幼儿书籍大致可以分为幼儿手掌纸质书、幼儿绘本、婴幼儿布书和幼儿玩具书等这几类。幼儿绘本以图为主,文字起辅助作用,适合不识字的婴幼儿阅读。布书,因其独特的材质而得名,其有很多优点,例如布的特性对于婴幼儿爱撕咬这个特性有着非常安全的性能,不会划伤婴幼儿的手指,而且轻巧,方便清洗消毒,是一种非常适合婴儿阅读的书籍。还有玩具书,是以玩具的形式设计的书籍,有塑料材质也有纸质材质的,玩具书能够给孩子们带来新奇的感受,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使他们“爱玩”的本性体现得淋漓尽致,也是非常受家长和幼儿们青睐的一种书籍形式,纸质玩具书造价较高,而且容易被幼儿弄坏,因此纸质玩具书在婴幼儿阶段并不是特别受推崇的书籍。

婴幼儿书籍设计的原则主要是恰到好处的开本,还有绚丽缤纷的色彩、童稚满满的插图、丰富体验的触觉、听觉等多感官交叉应用的设计。本文将主要从书籍内容、形态、材质、音效这四个角度谈认知发展理论应用在婴幼儿书籍设计中的必要性。

3 认知发展理论导入婴幼儿书籍设计的必要性

婴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是客观的自然规律,书籍的设计要符合婴幼儿的自然规律,这样可以巩固并促进婴幼儿阶段性认知能力的发展。

3.1 合理的书籍内容穿插能够促进婴幼儿认识能力的增强

婴幼儿书籍的内容是从《看图识物》开始的,在此类书中,婴幼儿从中认识事物,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概念分类逐渐在婴儿脑中形成。婴幼儿书籍的主体内容是插图,图形和图像的结合可以使婴幼儿更容易了解事物的特征。和书籍的文学性相比,婴幼儿书籍的设计性更能体现语言所难以描绘的美感和生动。

3.2 合理的书籍形态设计能够加强婴幼儿注意力的集中

婴幼儿书籍形态多种多样,从书籍整体的造型和内页互动环节的穿插,是婴幼儿书籍设计的主要特征。婴幼儿的注意力极差,而婴幼儿书籍设计的丰富形态在婴幼儿翻阅过程中不断带给他们惊喜,能加强其对书籍的注意力。

3.3 合理的书籍材质应用能够开发婴幼儿的想象与记忆能力

想象力是创造发明的动力,也是婴幼儿期发展的主要认知能力之一。婴幼儿书籍材质的独特性一方面为婴幼儿的安全问题保驾护航,另一方面能够开发婴幼儿的想象与记忆能力。

3.4 合理的音效介入书籍能够促进婴幼儿言语能力的发展

婴幼儿的言语能力发展在1年-3年期间最为关键。书籍为亲子对话提供了话题,是成人和婴幼儿沟通的良好平台,有利于婴幼儿发音、积累词汇,从而学会说话。

结语

婴幼儿的早期教育大多是在家庭展开,婴幼儿每天接触到的外界世界非常有限,―股是家人和居家环境。合理的婴幼儿书籍设计可以既顺应了婴幼儿已有图式,又能刺激其最佳发展区,使婴幼儿的认知能力在一定发展范围内达到最佳,进而进入下一个认知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婴幼儿护理常识范文6

[关键词] 婴幼儿; 早发持续喘息;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72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04-0060-03

婴幼儿早发持续喘息是儿童常见的临床征候群,也是儿童哮喘早期临床表现,随着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本病的发生率逐年增加,症状也越来越严重,严重危害儿童的心身健康。婴幼儿早发持续喘息诱发因素包括遗传体质、环境变化、饮食因素以及自身感染等[1-4],目前对本病预防的共识是控制炎症、消除感染灶、改善居住环境和生活习惯,提高机体体质,改善免疫功能,改变特应性体质。良好的护理可以促进本病的预防和康复,本文对 2011年7 月~2013 年6月我院收治的婴幼儿早发持续喘息患儿进行特异性护理,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 年7月~2013 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 200 例表现为早发持续喘息的婴幼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 138 例,女62例;年龄8~18 个月 122例,1.5~3 岁 78 例。所有患儿体质较差,所有患儿伴有不同程度喘息,呼吸困难。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比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发病时间及症状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普通常规护理方法护理,按医嘱要求给予患者治疗护理,观察组采用特异性护理方法护理,另外做问卷调查,选取健康儿童100例,健康儿童与患病儿童母乳喂养情况对比统计,具体如下。

1.2.1 吸氧补液 环境保持整洁安静,无杂物灰尘。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微通风,避免风速度过大。婴儿呼吸频率过低,当低于 80 次/min,给予面罩氧气吸入,并按缺氧程度给予加湿处理,必要时应用呼吸机给氧,以克服患儿喘息时的气道高阻力,减少呼吸肌做功,改善呼吸肌疲劳,降低组织耗氧及减少二氧化碳产生[5]。吸氧时严密观察给氧效果并及时进行血气分析。憋喘时饮水不足,加上呼吸深快,极易发生脱水,需及时进行补液,防止虚脱休克,补液途径首选经口补液,对经口补液困难者考虑静脉通道补液,补液总量以(60~80) mL/(kg·d)为宜,不可过量,防止心肺负荷过重,发生水中毒、肺水肿等[6]。

1.2.2保持呼吸道通畅 呼吸道疾病发生喘息的前提是呼吸道炎症引起黏膜出现充血、肿胀,并且分泌物,平滑肌产生痉挛,使呼吸道中的气流受到阻碍而喘息[7,8]。对憋喘发作严重的患儿,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禁食防止呛咳。同时要求家属戒烟,指导患儿咳嗽、咳痰方法,鼓励患儿多饮水,稀释痰液以易于咳出。指导患儿家属轻叩患儿背部,叩背方法:五指并拢成空心掌,顺序由上而下,由外向内,有节律的叩击,依据患儿自身情况力度适中,促使痰液排出。对吸痰患儿要注意吸痰时动作要熟练轻柔敏捷,防止发生呼吸道损伤。

1.2.3 补充各种营养 憋喘患儿能量消耗大,应加强营养摄入,充分补充维生素、蛋白质、保持水电解质平衡。患儿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的流质、半流质饮食为主,保证足够的营养。婴儿体弱吸吮无力者,用吸奶器吸出母乳后喂食患儿,喂食时注意不要让食物呛入气管,咳嗽时应暂停喂食,以免引起窒息,可待憋喘缓解后再喂。可以多吃新鲜梨等水果或者水果泥,有助于痰液排出。

1.2.4 心理护理 对家长进行宣传本病的相关知识,让家长了解本病的发生发展诱发因素及预防措施,消除其焦虑、紧张情绪,在治疗过程中积极配合。护理过程中应耐心、细致,多与患儿交流、沟通,使其消除恐惧,树立信心,配合治疗。

1.2.5 雾化吸入 雾化吸入药物经气道直接到达肺部病变部位,起效迅速,操作简单,是婴幼儿喘息的有效治疗方法。在雾化过程中,先对患儿及家属宣教雾化吸入的必要性及相关知识,使其接受并配合治疗。雾化时患儿呈坐位或半卧位,此可在重力作用下,以提高呼吸深度,有利于吸入的药物沉积在终末细支气管和肺泡。雾化吸入过程中注意观察患儿呼吸情况,若患儿出现呼吸困难、面色青紫等停止吸入,并及时通知医生对症处理,症状缓解后方可继续吸入。雾化完毕后引导或者帮助患儿咳痰、翻身、扣背,使患儿肺内深部痰液顺利排出。

1.2.6 健康教育 指导患儿在天气晴朗温暖时多进行户外活动,加强锻炼,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加体质,降低喘息发生频率,减少发生持续性哮喘几率。还应做到:在大幅度气温变化时,要注意给婴儿适当增减衣服,预防感冒;在感冒易发季节,尽量避免去公共场所,杜绝与呼吸道感染患者接触;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免污浊或有害物质的室内空气;提倡母乳喂养。

1.3 疗效判断标准

参照文献制定[9]:显效:治疗1周内患儿喘息、气促、咳嗽症状消失,肺部哮鸣音及粗湿音消失;有效:治疗1周上诉症状减轻,肺部哮鸣音明显减少,粗湿音消失;无效:治疗1周后仍有喘息、气促、咳嗽症状,肺部哮鸣音及粗湿音无明显改变。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处理,两组之间的疗效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1周后,观察组明疗效显优于对照组,见表 1。同时加强随访,定期复检、宣传相关知识,减少可能诱发因素,预防喘息反复发作。健康婴幼儿与早发持续喘息患儿母乳喂养情况提示患儿母乳喂养率低,见表2。

3 讨论

婴幼儿喘息是儿童常见的临床症候群,大多数哮喘儿童的首次喘息症状发生在3 岁以内的学龄前期[1,2]。随着空气污染加剧,环境日益恶化,婴幼儿早发持续喘息越来越多。在过敏原、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刺激下,机体发生一系列排异反应,引起支气管水肿痉挛等症状[3-5]。发作期时呼吸困难憋气较严重,要及时对症治疗,立即缓解支气管痉挛,补充氧气,改善缺氧状态,防止进一步恶化,同时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及病情情况,有效地控制喘息是治疗的关键,规范细致有针对性的护理,可以使患儿早日康复。反复发生喘息者经治疗近期预后大多良好,部分病例远期可发展为支气管哮喘,故指导患儿家长加强预防知识,减少诱发因素,避免日后反复,有效地控制婴幼儿时期喘息性疾病是降低成人哮喘发生的关键[7]。

母乳是婴儿期营养的最佳饮食,母乳通过下面机制可减少婴幼儿早发持续喘息发病,对儿童哮喘具有预防的作用:①母乳喂养能减少婴儿摄入异种食物蛋白;②母乳中含有类激素、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等)和酶类,可促进胃肠黏膜成熟,以阻止大分子物质吸收;③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辅助食物蛋白吸收,减少感染发生以防止过敏;④母乳中含有有效的维生素E、催乳素等免疫调节因子和乳铁蛋白、溶菌酶、细胞因子、S-lgA等抗炎因子,可减少大分子物质的吸收;⑤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能调节控制哮喘的进展。国外经过跟踪观察研究表明,母乳喂养可以有效降低婴幼儿早发持续喘息发生[10,11]。

通过特异性护理,家长懂得了卫生保健预防知识,对患儿进行的全方位特异性护理,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康复环境,促进患儿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对早发持续喘息的婴幼儿采用综合特异性护理,同时提高母乳喂养,对提高患儿免疫功能,减低持续喘息发生以及成年后的哮喘发生率有积极的作用,为减低婴幼儿早发持续喘息发病,预防儿童哮喘的发生提供新的举措。

[参考文献]

[1] Wu P, Hartert TV. Evidence for a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piratorysyncytial virus infection and asthma[J]. Expert Rev Anti Infect Ther, 2011, 9(9):731-745.

[2] Jackson DJ, Lemanske RF. The role of respiratory virus infections in childhood asthma inception[J]. Immunol Allergy Clin North Am, 2010, 30(4):513-522.

[3] Ohno I. Eosinophils are now recognized to play a role in health and disease, with a functional diversity due to multifaceted biological properties [J]. Int Arch Allergy Immunol, 2012, 158 (Suppl1): 1.

[4] Tovey ER, Marks GB. It's time to rethink mite allergen avoidance[J].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1, 128(4): 723-727.

[5] 冯爱芳,史玲艾. 正压通气联合硫酸镁泵点治疗婴幼儿喘息性疾病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1):32.

[6] 汪露云 .婴幼儿喘息性疾病的护理及预防[J]. 中国医学创新,2013,10(8):82-83.

[7] 李玉华. 吸入激素联合长效 β2受体激动剂治疗哮喘 6 个月临床研究[J]. 中国实用医药,2011,6(31):177-178.

[8] 王永杰 ,殷显德. 布地奈德 、福莫特罗复合型粉剂小剂量吸入治疗轻度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27(13):1319-1320.

[9] 李娟,刘璇,黄丽红,等. 普米克令舒联合氨溴索氧气雾化治疗婴幼儿喘息的疗效和护理[J]. 当代医学,2013,19(7):121-123.

[10] Yong SB, Wu CC, Wang L, et al. Influence and mechanisms of maternal and infant die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hood asthma[J]. Pediatr Neonatol, 2013,54(1): 5-11.

婴幼儿护理常识范文7

【关键词】婴幼儿;抚触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297-01

婴幼儿抚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婴幼儿健康护理技术,逐渐被临床护理所重视。婴幼儿抚触是通过对婴幼儿皮肤感官的温和刺激,对婴幼儿全身各部位肌肤进行科学的、规范的、有次序的、有手法技巧的抚触,促进婴幼儿健康发育的一项医疗新技术。

1 婴幼儿抚触研究的起源及现状

“抚触”一词源于英语“Touch”。1940年,Ribble在临床中发现婴儿在出生后数周经常得到母亲的抚触,能促进呼吸及循环功能,使婴儿浅而不完全的呼吸变得比较平稳,这是最早的有关婴儿抚触的研究;1958年Dr.Harlow在实验中发现饥饿小猕猴宁可要抚触而不要食物,震惊心理学界;1982年Dr Tiffang Field发现早产儿吸吮橡皮能促进成长;1986年继续对早产儿抚触发现能促进其生长发育,1991年在美国迈阿密大学建立世界第一个抚触科研中心,Dr.Mecluer专门成立了国际婴儿抚摩指导协会;1995年,强生(中国)有限公司首次将“婴儿抚触”这一全新婴儿护理概念带到中国,并在全国各大专业医护机构进行临床实践和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项目作为卫生部基础卫生与妇幼保健司的合作项目,得到了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中华护理学会、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的联合推荐。

2 婴幼儿抚触的要求与方法

2.1抚触对象:无合并症的早产儿、正常婴幼儿或疾病婴幼儿。

2.2婴幼儿抚触疗法的要求

2.2.1环境要求:室温宜在25~28℃,湿度宜在50%~60%。冬天需有暖气或加电暖器,有条件的设在安静、舒适专用房间或抚触室。

2.2.2婴幼儿准备:抚触前对婴幼儿的准备非常重要,精心准备可使婴幼儿舒适、愉快。一般应选择婴幼儿较安静、舒适、不饿、清醒状态下;喂奶前30~60 min或喂奶后90 min。抚触时间安排在沐浴后、午睡、睡觉前,先从5 min开始,适应后每次15 min,每天2~3次。

2.2.3对操作者的要求:保持心情舒畅,充满爱意。用安慰性语言和亲切的目光与婴幼儿进行交流。播放柔和音乐,让操作者和婴幼儿彼此放松,始终处于安静、舒适的状态。取下戒指、手镯和手表等物件,同时修剪指甲以避免擦伤婴婴幼儿皮肤。抚触前用温水净手,并于掌心取无刺激的润肤油或橄榄油,可增加度。

2.2.4对婴幼儿父母的要求:对其父母进行培训,告知婴幼儿抚触的好处,传授婴幼儿抚触知识,教会操作方法,并在产妇出院后进行随访,检查指导手法是否规范。

2.3抚触方法

2.3.1国际标准法(COT):婴幼儿全身,按操作标准顺序从头面部、胸部、腹部、四肢、手足、背部抚触,力量由轻到重,并揉搓大肌肉群。

2.3.2国内改良简易法(MDST):对婴幼儿头部、腹部、手腕和踝部进行抚摸。

2.3.3国内改良简易加经络按摩法(MDSTAC):在MDST基础上加中医经络中脾经与肾经。

2.3.4改良抚触法:在传统抚触法基础上加脊背捏提推拿,腹部“ILU”型按摩及四肢揉捏、抖动手足指关节提捏等方法。

2.4抚触

目前的主流抚触主要包括先仰后俯、先俯后仰两种。林新容[1]对足月新生儿270例观察发现先俯后仰新生儿表现更安静舒适,更容易接受。

2.5抚触的注意事项

不能强迫婴幼儿保持固定姿势。脐痂未脱落时,腹部不要进行抚触,待脐痂脱落后再抚触。对婴幼儿禁止用力,出现啼哭、肌张力减低暂停抚触。对早产儿应无需吸氧时才能接受抚触。

3 婴幼儿抚触的临床应用

3.1促进食欲,改善消化系统

张先如[2]等对Apgar评分在7分以上的正常新生儿200例研究表明,抚触组婴儿出生后第10d奶量摄入比对照组平均多40 ml,抚触组婴儿出生42d体重、身高及头围增长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抚触可以促进食物吸收的激素如:胰岛素,胃泌素分泌增加,使奶量摄入增加,从而促进体重增加。

3.2改善睡眠状况,情绪稳定,反应灵敏

赵雪梅[3]对100例足月正常新生儿在足后跟采血后疼痛哭闹的持续时间和睡眠时间研究表明,抚触能平定婴儿躁动情绪,减少哭闹时间,增加睡眠时间。每天定时抚触能调节婴幼儿日夜周期性韵律。

3.3抚触增强亲子情感交流

抚触时应关注婴幼儿的心理感受,通过目光对视和细心的呵护,再配以优美动听的音乐,带给婴幼儿的不仅是身体和智力的发育,而且满足了婴幼儿肌肤渴望亲人、心理渴望亲人安慰的需求。抚触时保持心情轻松愉悦,用安慰或表扬性语言及亲切的目光与婴幼儿进行交流,将情感通过皮肤接触、声音和视觉、触觉、平衡觉综合传递给婴幼儿,并传递爱和关怀,增加与婴幼儿之间的情感交流。

3.4抚触有助于疾病患儿恢复

3.4.1抚触能促进新生儿黄疸的消退。米莉等[4]对170例有黄疸的新生儿研究表明,对在蓝光治疗的基础上使用婴儿抚触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加快黄疸指数的下降,也能够避免蓝光停止后患儿黄疸指数反弹的现象,值得临床推广。

3.4.2早期抚触对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有一定效果。刘运霞等[5]对10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研究表明,对在常规预防的基础上增加抚触。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干预组发生率为34%,对照组发生率为58%,干预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说明早期抚触对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有一定效果。

3.4.3抚触在缺氧缺血性脑病(H IE)康复治疗中的辅助作用明显。刘翠华[6]等对106例缺氧缺血性脑病(H IE)患儿研究表明,在药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同时给予婴儿抚触,14d始抚触组的NBNA分值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分别在患儿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用儿心法婴幼儿发育诊断量表测试其DQ值比较,抚触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抚触在治疗缺氧缺血性脑病中有较好的辅助作用,可减少或避免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

3.5 抚触有利于产妇身体的恢复

抚触不但有益于婴幼儿健康的发育,同时也有益于产妇产后恢复。王博文[7]选择200例无内外科合并疾患,产前检查一切正常,单胎足月产,并排除产后出血的产妇,提早进行婴儿抚触的产妇比未进行婴儿抚触的产妇泌乳量明显增加,睡眠质量佳,产后恶露消失提早。

综上所述,婴幼儿抚触作为一种自然疗法,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抚触有助于婴幼儿生长发育、增强免疫力、促进婴幼儿神经系统完善。尤其在婴幼儿疾病状态下,抚触具有良好的辅助治疗效果。由此可见,婴幼儿抚触操作简易,不受环境条件限制,极具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范晓妹,改良抚触法对新生儿健康影响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2,07

[2] 张先如,王惠,新生儿抚触的方法及临床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7

[3] 赵雪梅,抚触对促进婴儿睡眠和稳定婴儿情绪的研究[J].安徽医学,2011,01

[4] 米莉,徐秋平,王平,婴儿抚触在促进新生儿黄疸消退中的应用与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4,01

[5] 刘运霞,余慕雪,尹仲娇,早期抚触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影响[J].全科护理, 2009,27

[6] 刘翠华,冯迎军,许邦礼,抚触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影响[J].医药论坛杂志,2006,27

[7] 王博文,婴儿抚触对产妇自身恢复的作用[J].实用医技杂志 2008,22

婴幼儿护理常识范文8

由于婴幼儿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病理等均与成人有所不同,所以婴幼儿颅脑外伤具有症状明显、易致颅骨变形、后遗症较少等特点。那么,常见的脑外伤包括哪些?一旦受了脑外伤,除了密切观察外还要采取哪些措施呢?希望下面的内容能给大家一些帮助。

头皮血肿

婴幼儿头皮损伤的特点是出血在头皮下聚集。由于小儿头皮比较疏松,血管丰富,损伤后可引起广泛的头皮下出血,出现血肿。血肿通常较小,出现在直接受损的部位,明显高出皮肤表面,触压时无明显痛感。血肿较小时,对孩子不会造成危险,血肿较大时应就医,避免病情严重化。因为幼儿对失血的耐受力差,特别是婴幼儿,少量出血就可引起休克或者贫血。因此一旦孩子出现面色苍白、精神淡漠、脉搏加快等症状时,应及时至医院就诊处理。

小的头皮血肿在受伤初期,家长不要用手揉搓,更不要热敷,因为出血24小时内热敷可加速局部肿胀,使血肿扩大。

正确的做法是:在出血后24~48小时以内局部冷敷,之后再热敷,大部分头皮血肿可在2~3周内被完全吸收。

颅骨骨折

小儿颅骨较薄,富于弹性,受伤后容易变形。发生凹陷性骨折时,宝宝的头顶就会出现个小坑。遇到此现象,也要马上去医院就诊,让医生检查,并作CT扫描,可以明确骨折的范围、程度,由医生决定是否需要手术。凹陷骨折大于5毫米时,要手术复位,不然会引起继发性癫痫。而小于5毫米,则可以观察,大多数情况下会随着时间的延长,都能自行复位。

脑震荡

婴幼儿脑震荡多因坠床而发生,可伴有颅骨骨折,但意识障碍的表现并不明显。通常孩子坠地后会立即哭吵,随后安静一段时间;几分钟或数小时后又开始烦躁,呕吐,并伴有面色苍白,肢体湿冷等症状。呕吐在受伤后的数小时内反复发作,与此同时,意识状态也开始恶化,患儿会出现倦怠懒动、嗜睡或昏睡等表现。对于婴幼儿脑震荡,多数无须特殊治疗。对有颅骨骨折和持续呕吐者,需要留院观察一段时间。对嗜睡、呕吐、癫痫发作、前囟饱满,心动徐缓者,应进行头颅CT扫描检查。外伤当时并发癫痫,以后未再发作者,无需特殊治疗。而外伤以后经过一段时间(如1小时)发生癫痫者,需用抗癫痫药治疗一段时间。

颅内血肿

颅内出血是颅脑损伤中最危险的继发性病变,婴幼儿颅内血肿的发生率远低于成人,可能与婴幼儿特殊的生理解剖及病理变化有关。而颅内血肿较大,压迫并推移脑组织,引起进行性颅内压增高的,会危及患儿生命,均需手术治疗。婴幼儿伤后出现烦躁不安,频繁呕吐,伴有轻度的呼吸加速,脉搏加快或体温上升,同时随着时间的延长,患儿逐渐出现昏迷,轻偏瘫及癫痫等症状时,应立即至医院就诊,进行CT检查,了解颅内出血的情况,并由医生决定治疗方案。一般颅内出血,只要及时诊断与手术,预后是良好的,多数不会留有后遗症。

家长关心的两个问题

Q1:宝宝头部受伤,一定要做CT检查吗?

A:很多家长对做CT检查有一定的排斥心理,觉得宝宝太小了。但是,CT诊断对颅脑损伤有独到之处。通过不同层面的扫描,可全面显示颅内的病变,能对颅脑外伤患儿的病损类型,病变部位,累及范围,病理形态等作出快速、准确、无痛苦、无创伤的诊断,对判断病期,指导治疗,估计预后有着重要的价值。有些家长担心CT扫描的辐射量会对宝宝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从医学的角度来讲,CT扫描是安全的,它产生的辐射是在人类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对健康不会构成威胁。所以,偶尔作CT扫描,对宝宝今后的生长发育不会有任何影响。

Q2:宝宝受伤后,CT扫描正常,还需要观察吗?

A:婴幼儿头颅发育的特点是,外力和损伤的程度常常不成比例,有时很轻的外力却会导致严重的脑外伤。有些患儿在受伤后的短时间内,一般状况良好,伤后CT扫描也正常,但家长仍然不能掉以轻心。因为婴幼儿头颅外伤后病情反应能力较成人慢,但发展速度较成人快而且重,宝宝对神经系统的检查也较难配合,所以一定要在伤后密切观察3~5天,一旦出现症状加重时,需及时至医院就诊。

婴幼儿护理常识范文9

[关键词] 婴儿;家庭早期教育;发育商;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4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4)03(a)-0163-02

为了研究讨论对婴儿实施规范性的家庭早期教育和护理干预的意义及效果。该院从2010年开始便开展对婴儿的家庭早起教育以及护理干预问题进行规范性的跟进服务,将产科、婴儿、保健、护理等多方面进行整合,实现一条龙的规范,有效的融合医院与家庭,使医护人员即婴儿家长共同参与,延长了家庭早期教育时间,规范了家庭早教的管理及应用,最终取得显著的效果[1],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研究对象为在该院正常出生的,并且是足月健康的婴儿,共计260位,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30人。

1.2 方法

1.2.1 两组婴儿护理方法 观察组婴儿从出生即给与规范的家庭教育和护理干预,3个月去婴儿家里对婴儿的体格进行检测,并给与家长家庭教育的培训和护理方法的指导,每隔1个月对婴儿进行发育商的检测,对照组不给与规范的家庭跟进服务,只简单进行普通的体格检查和发育商的测定。在实验进行1年后对两组婴儿的各项身体指标及发育商值等进行对比分析。

(1)课程培训,在婴儿出生时开产亲子的系统培训课程,主要由产科的专家、婴幼儿的保健专家进行讲解,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对婴儿的日常护理、喂养问题、早教的方法等。通过各种形式把培训内容灌输给家长,并且在培训同时对婴儿的身体等各项发育进行记录。

(2)制定家庭早期教育方案,制定月度计划、季度计划等,并协助家长一一完成进行,主要训练的内容有婴儿的视觉感官等,肢体协调等,并且即时对婴儿的变化进行记录。

(3)建设门诊服务台,专家坐诊进行接收咨询。观察组婴儿在新生儿出生后60 d后的每月都到门诊处进行婴儿身体指标以及发育商的检测,并且针对婴儿的独特性,进行一对一的指导,给予最合适的早教方案,并给予实施培训[2]。对照组只定期对婴儿的体格进行检测。

(4)家庭跟踪访视情况。观察组婴儿在出生后的1年内每3个月进行1次跟踪家访,并根据婴儿的个体身体变化进行家教方案的变动和完善,给予规范性的家庭早期教育指导,包括科学育儿、保健营养,并且对婴儿的身体指标和发育商进行检测。

1.2.2 分析指标 比较两组婴儿12个月的身体发育指标,包括神经、行为、语言等多种能力发育情况。应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包括有填空、选择等形式对观察组家长在进行早期教育方面的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研究,调查家长掌握的知识主要包括护理干预知识、实质训练知识等。其综合知识考核在80分以上者为掌握,该研究130例婴儿家长中,有效的调查问卷有116份。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运用t检验,计量资料运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1年后的体格发育情况

见表1。

2.2 两组婴儿在1年后的发育商情况

两组婴儿发育商的对比主要比较婴儿动作的灵活度、语言能力、适应能力,观察组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

2.3 观察组家长在进行培训后对知识的掌握分析

观察组家长在进行培训后对知识的掌握率达到90.51%,培训前仅有28.46%,掌握知识面主要包括对新生儿的护理知识,保健与营养知识、早期喂养知识、规范的护理流程、早期家教培训知识、婴儿的护理技巧知识、婴儿家庭健康评估知识等[3]。

2.4 观察组对规范性的家庭早教与护理干预服务满意度情况

观察组家长在进行培训时,包括护理知识、家庭早教知识、培训的服务态度、与医护人员的沟通情况及综合的服务情况,有120人认为满意,满意度达到92.30%,有10人认为一般,占7.70%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的优生优育等国策的推进,对于母婴的早期家庭教育已经成为了重要的环节。但是,在传统的医疗服务中,未能突破其传统方法。近年来,将母婴的教育工作深入至家庭,是国内外针对母婴教育及护理工作的重点,为研究讨论对婴儿实施规范性的家庭早期教育和护理干预的意义及效果,综合的观察规范性家庭早教服务模式对婴儿的身体发育及发育商的影响情况[4]。

通过表1显示,早期的护理干预可以帮促婴儿的身体的生长发育,该研究两组婴儿在1年的身体情况,如体重、身长的,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对婴儿的家庭早起教育以及护理干预问题进行规范性的跟进服务,可以帮助婴儿在快速生长期有效的促进其生长发育,此方法对于社会及个人加工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会推动医院产科、儿科及相关科室的建设及发展,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耿庆妍,岳晓红,徐大宁.个性化教育对婴幼儿体格及智能发育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10(8):194-195.

[2] 徐志兵,杜德锋,张晓雁.早期教育对早产儿大运动发育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1(19):396.

[3] 范瑞芝.河南省农村幼儿家庭早期教育的现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438.

[4] 林广起,谷梅,王宏丽.婴幼儿早期教育对智能发育影响效果的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2012(2):164.

[5] 张丽珊,段娅莉,徐兵.早期教育对儿童智能发育长期影响的研究[J].上海预防医学,2011(3):207,208-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