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教育科研的方法集锦9篇

时间:2023-06-29 16:23:51

教育科研的方法

教育科研的方法范文1

【摘 要】高中化学是高中阶段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正确的科学的教学方法来提高高中化学的教学效果是非常有必要的。科学研究方法是一种研究科学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在这种方法的指导下,学生将能够更好地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并将更好地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探讨了影响科学教育的一些因素,并进一步阐明了高中化学使用科学教育方法的必要性。

关键词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科学教育方法;方法研究

一、什么是科学方法教育

一般来说,科学方法的含义有两种:一种是指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用于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而另一种也可以说是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所产生的正确的科学的思维方法。一种是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种是抽象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法才能更好地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特别是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方法是否正确将大大地影响学习的效果。比如说学化学就不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去记住那些物质的化学性质以及各种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而是要多观察、多联系、多思考和探究。找对了方法才能让学习事半功倍。在本文中,我将为大家介绍这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从目前的研究看来,教育的科学方法还没有一个非常具体或者清晰的定义,但随着人们对这种方法的不断研究,它的含义也在不断的被完善。这种方法被用在教学上,主要是以学科的知识为基础,并且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用最适合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不断的学习和获得新知识。

二、与化学相关的科学方法教育

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并且它包含着丰富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内容。化学知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其自身一种独特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这是一种包含了化学特性的学习方法。比如说注重实验,以实验来阐明某种物质的本质特征,通过实验的探究和延伸,把一些实验的原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中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都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在高中化学课程改革中,科学教育方法成为改革中的一项目标,如果教师能够很好的利用这种方法,那么,在教学中,就能更好地选取资料和组织各种材料,再结合其他有效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的目的。

三、科学方法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科学的方法教育是发展科学的有效方法,本科学其自身就是一种科学方法的体现,只有科学的方法才能研究科学。科学方法在教育中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目前来看,在全世界范围内,科学方法的价值已经得到了肯定,并且成为了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科学方法的训练。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教师以及学生对科学方法的意义以及它的价值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使用科学方法来进行教学,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学生通过正确的方法指导,还能提高自身的学习以及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化学素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使用科学方法也是非常有必要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教育也需要改革。社会更加注重科学技术以及人才的创新能力,学生更是要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在我国,过去的应试教育只是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却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也不利于个人的长久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要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的教育,这才是让社会和个人都得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

另外,科学的教育方法能更好地体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达到新课标的教学目的。在新课标的指导下,高中化学教学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的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探究和思考的方法,通过思考和探究让学生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了解知识是这样得来的,这样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知识创造能力,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和接受知识,明确科学的本质和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探究科学的精神。科学教育方法就是注重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以及科学知识的统一。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科学精神是科学方法以及科学知识的有力保障,如果一个人缺乏科学精神,那么,他对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将很难坚持下去。如果缺乏科学的方法,那么研究和学习也很难探究到真理。一定的知识基础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一定的基础那么,将很难继续学习下去。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知识方法以及态度的统一,一步一个脚印让学生扎扎实实的打好基础,再用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不断的探索和努力,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全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总的来说,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使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是经过了有关教育工作者的研究和认可的。在我国,科学教育方法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在很多方面还不够成熟,这就更加需要广大教师不断地进行实践和探索,用适合学生发展,推进素质教育的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深入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王芳.探索教学方法 开创化学教学新局面.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3年10期

[2]黎芸杉.浅谈如何开展高中化学学习方法及技巧.中国文房四宝,2013年4期

教育科研的方法范文2

一、教育实验法

1. 什么是实验法。

实验法是运用科学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教育现象和问题,以揭示教育活动规律或某些教育内容、方法的有效性的综合性研究活动。

2.教育实验的特点。

教育实验是“人与人的对话”,复杂性远远超过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活动,尤其是教育行为与教育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错综复杂,且教育外部环境对教育活动的干扰也极难控制,因而很难达到自然科学实验所要求的精确度。因此,一般认为教育实验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实验,而不是像自然科学实验那样在实验室里进行的“封闭式”的实验。所以实验法既要遵循自然科学实验的一般规律,但又不能照抄照搬科学实验的具体操作方法。

3.教育实验法的实施。

教育实验法的实施要经过以下六个过程:确定研究课题、提出实验假说、设计实验方案、控制实验变量、评价实验效度、形成实验报告。(第一个过程前面的文章已经论及,下面仅论述后五个过程)

(1)提出实验假说。教育实验假说所假定的是关于某类教育行为在某些人为控制的条件下,与某类道德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教育实验假说的特点是用描述性的语言对实验结果作“假定有效性的描述”。例如,我区承担的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课题子课题“班主任专业素养发展的实践模式研究”(以下简称“班主任专业素养发展课题”),提出的实验假设是:“五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是可以促进班主任专业素养发展的,即,通过学习反思、专业引领、教育实践、个案分析、评价激励“五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在实验中的实施,促进班主任专业素养的发展,培养一支反思型、研究型、策略型、智慧型班主任队伍。“五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是班主任专业素养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2)设计实验方案。教育实验方案一般包括实验总体方案、实验工作执行计划和评价方案。实验总体方案是对整个实验工作的整体规划,也是实验工作计划和评价方案制定的依据。实验总体方案包括以下内容:课题提出,理论假说,实验对象、实验工具的选择,变量控制,实施步骤,保障机制,预期效果。实验工作执行计划一般包括以下内容:指导思想,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目标,步骤及阶段要求,组织保证。评价方案是对本次课题研究效果的评估。评价方案的内容应紧紧围绕实验目标、实验内容制定,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师教育水平,学校教育工作的效果等。

(3)控制实验变量。教育实验的变量包括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自变量是由实验者操纵的,呈献给被试的刺激变量。因变量是在自变量作用下可能产生的结果。无关变量是除自变量以外的一切可能影响因变量,而对实验有干扰作用的因素。例如,班主任专业素养发展课题,由区课题指导组提出的学习反思、专业引领、教育实践、个案分析、评价激励“五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和《河西区中小学班主任专业素养发展手册》就是自变量。班主任专业素养发展的水平,包括班主任专业思想、班主任专业技能、班主任知识等,就是因变量。学校整体的工作氛围等因素就是无关变量。

(4)评价实验效度。实验效度的评价应从实验的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两个方面进行。教育实验评价实验的内在效度的方法是采用前测后测数据对比的评价法,证明因变量发生变化的原因是自变量刺激的结果。评价外在效度的方法,教育实验主要运用在不同地区或不同学校进行重复性实验,将实验数据进行对比,证明实验的可行性,可推广的价值。这种方法有助于完善实验方案,增进实验效益。

(5)撰写实验报告。撰写实验报告是教育实验研究的最后一个步骤。实验报告体现着课题研究的水平和价值,因此要重视实验报告的撰写。实验报告包括以下内容:题目、实验基本情况、变量分析、结果与分析、实验展望。

二、教育叙事研究法

1. 什么是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是指以叙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它是研究者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价值和意义。

2.教育叙事研究的特点。

(1)教师可以作为教育叙事研究的主体,同时教育叙事研究也为教师真正参与教育研究提供了平台,教师成为真正的研究者,也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分离、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的状况。

(2)教育叙事研究的对象就是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

(3)教育叙事研究的内容宽泛,有学者认为教师的教育活动范围有多宽,叙事研究的领域就有多广,教师的工作有多少种类,其叙事研究的主题就有多少种类型。

(4)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易于教师掌握。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分析、反思自己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在反思中深化对问题或事件的认识,在反思中探寻事件或行为背后所隐含的意义、理念和思想,并以叙述、讲故事的方式将其表达。

3.教育叙事研究法的实施。

有学者把叙事研究的实施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现场”,第二个阶段是从“现场”到“现场文本”,第三个阶段是从“现场文本”到“研究文本”。

笔者认为,教育叙事研究法的实施一般要经历五个阶段:明确叙事研究对象(课题),制定叙事研究计划,置身叙事研究现场,积累叙事资料,撰写叙事研究报告。对第一、第二阶段不再赘述,重点对后三个阶段作一说明。

置身叙事研究现场阶段。研究者要对所要叙事研究的人或事件亲身经历、体验,将自己置身在研究对象中,通过与研究对象的近距离接触,与研究对象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信任的对话关系,来掌握研究对象的比较全面的、真实的研究信息,并通过这些真实的信息探寻到研究对象背后的各种影响因素。

积累叙事资料阶段。此阶段要对叙事现场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的点点滴滴及时地记录总结,储备研究资料。记录的形式可以是研究访谈、日记、书信、谈话、现场笔记和来自现场的其他故事、口述史、照片、回忆录、自传和传记的撰写、文献分析等。

撰写叙事研究报告阶段。撰写叙事研究报告是叙事研究的最后一个阶段。叙事研究报告是主要运用记叙、议论、说明的方法,发掘或揭示叙事故事里面深层次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

叙事研究报告中既要有细致翔实的故事性描述,又要有基于事实的深刻分析;既力图创设出一种真实情境,把真实的教育生活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又要在众多具体的偶然多变的情境中去透析叙事中各种人物或事件的种种关系,解析现象背后所蕴含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使教育生活故事焕发出理性的光辉和智慧的魅力,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价值和意义。

教育叙事研究是教师从教育实践出发,从校园生活出发,从真实教育事实出发,从自然教育情境出发所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的显著特征在于“实”,它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对实事、实情、实境和实际过程所作的记录、观察和探究,增强教育研究实效,因此,在教育科研中提倡运用该方法。

三、教育行动研究法

1.什么是教育行动研究法?

教育行动研究是由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以研究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为根本目的,以“对行动进行研究,以研究促进行动”为基本方法的教育教学实践研究法。

2.教育行动研究的特点。

(1)行动研究是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共同开展的研究。干部、教师也是教育科研的主体,从事行动研究和运用研究成果的人员就是学校的实际工作人员。

(2)研究的课题是实际教育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行动研究的环境是自然状况下的学校教育环境,是真实的动态工作环境。

(4)教育行动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针对实际问题,改进实际工作,提高行动质量。

(5)行动研究的价值评估重在研究的实际效果上,突出了教育科研的实效性。

3.教育行动研究的实施。

教育行动研究一般经过以下六个过程:发现问题,确定课题,制定计划,实施行动,效果评价,撰写研究报告。教育行动研究特别强调从学校的工作实际出发,去寻找、发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亟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将问题作为研究课题进行研究,也可以将工作的重点作为课题进行研究。其他五个方面的过程与其他方法相似,不再重复叙述。

教育科研的方法范文3

关键词:骨科健康教育;模式;方法;模式实施

前言

骨科健康教育是整个骨科康复的一项重要内容,患者只有对康复知识以及康复体系有一个很好的把握时,才能进一步应对骨科疾病自身呈现出来的突然性、恢复缓慢以及康复时间长等特点。事实上,骨科健康教育,有着自己的一套模式和方法,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依据不同的对象、环境条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挖掘和剖析。本文通过对骨科健康教育模式的方法进行研究和讨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几种模式下的骨科健康教育

作为骨科康复学中的三大干预手段之一,功能康复在提高病人康复效果、缩

短康复时间上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但是,就目前来说,其依据不同的内外部环境条件,表现出几种不同的健康教育模式。

首先,传统的骨科健康教育模式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模式,其以医护人员为主体,经过责任医护人员继续拧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从而使患者对康复的相关知识有一个很好的了解,并调整自身的不规范行为。然而,这种传统模式下的健康教育由于仅限于医护人员口头进行指导和规范,因此,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因为护士的随意性、自身素质的影响而无法进行系统、全面的宣传教育,从而导致照本宣科下的效果差以及内容少等问题的发生。

其次,医生在医护合作模式的指导下,通过医生的患者健康教育,医生和护理人员进行协作、对病人的情况进行合理、全面的评估。一方面,在进行患者的看护时,护士首先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育计划,并且进行每天式的固定查房。另一方面,医生依照护士所制定的健康教育标准,对患者的饮食、药物、休息凳状况进行控制。这种医护合作模式下的健康教育模式能够在提高病人依从性的同时,充分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

最后是“四位一体”的健康教育模式。相对于前两个健康教育模式,“四位一体”的健康教育模式显得比较全面,所谓的“四体”及包括医生、护士、病人以及病人家属。依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四方共同制定一套可行的训练恢复计划,冰果互相监督。当然,这种模式下的健康教育能够通过骨科手术病人康复训练的引入,医生的正确指导、护士的监督示范以及家属的协助、兵儿女的主观能动性四者相结合,提高康复训练的掌握率以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有效规避病人对训练进行被动接受,从而实现医惠互动,高度的针对性。

二、 骨科健康教育的时机与方法

事实上,就骨科健康教育来说,其应该伴随于患者的入院、住院、出院这

三个环节之中,并且涵盖于术前和术后两个方面。因此,我们通过对骨科健康教育的时机进行选择,变能够从另一方面缩短健康教育的时间,冰果延长 其有效性。

1、 入院宣教

介绍病区环境及管床医师和护士,使患者尽快适应陌生的环境,减轻焦虑及紧张心里。鼓介绍患者结识同类手术康复者 ,讲解自己的经历及经验 ,患者之间相互交流,使患者通过同类患者的现身说法体会成功的经验。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及勇气,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护士以良好的精神面貌,高度的爱心、同情心 责任心和过硬的护理技术满足患者,赢得患者的信任。多关心安慰患者,加强与患者沟通。

2、 术前宣教

术前准备鼓励患者术前练习并掌握深呼吸运动,咳嗽和排痰等方法,即在排痰前,先轻轻咳几次,使痰松动,再深吸一 口气后,用力咳嗽,使痰顺利排出。有吸烟嗜好者于术前两周停止吸烟 ,以减少呼吸道分泌物。促进患者睡眠,指导其采取合适的;通过音乐、交谈等减轻患者的不适感;给予心理护理,解除患者的担忧。提供安静轻松的环境,保持病室安静 ,室温适宜,色调和谐,避免精神刺激,使患者充分休息和睡眠。

3、 术后宣教

鼓励患者表达并稳定其情绪加强对术后患者的巡视 ,进行耐心细致的沟通交流,引导患者说 出自身感受,帮助其分析引起焦虑等心理反应的原因,明确患者所处的心理状态,给与适当的解释和安慰。逐步接受术后躯体的变化 ,调整好心态 ,配合治疗和护理。

4、出院宣教

恢复期患者合理摄人均衡饮食 ,注意休息,劳逸结合。活动量从小到大,一般出院后2~4周。仅从事一般性活动。继续药物治疗者 ,应遵医嘱按时、按量用。向患者及其家属交待清楚。告知有关继续治

疗和随访方面的知识。

三、 骨科健康教育模式的实施与管理

基于以上两节中,我们对骨科健康教育的模式与方法有了一定了解之后,如何将这种模式落到实处,显得尤为重要。

1、 提高护士的自身素质

护士首先要树立现代护理观,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明确健康教育是现代医院为满足患者健康需求而赋予护士的重要职责,并把开展健康教育作为一个自觉行为,将健康教育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全过程。其次要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和护理技能,还要具备有关行为科学、心理学、教育学、人文社会学等知识,丰富健康教育内容,开拓健康教育视野,提高其健康教育能力。

2、 进行阶段性教育

入院初期阶段,介绍住院环境,主管医生、主管护士等医疗环境信息,安慰劝导患者使之尽快实现角色的转变,适应住院环境。情绪稳定阶段,开展有效地术前教育向患者介绍手术的内容、目的、注意事项、利弊关系及不良卫生习惯的影响等。疾病康复阶段,护士应采取多种教育方式并举,康复期应重点指导患者及时正确地进行功能恢复锻炼,对锻炼方法、时间给予具体指导,促进功能恢复,争取最佳治疗疗效果。出院指导阶段应重点对患者的继续治疗、用药方法、功能训练方法、复诊时间及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并进行评估,有关操作技巧力求在出院前让患者及家属熟练掌握,对不能掌握的患者可书面指导,以达到治疗的最佳疗效。

结语

经过上文的分析和介绍,我们对现今的骨科教育模式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从中可以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种能够缩短患者康复时间、提高患者康复效果的顾客健康教育,一方面要求医护人员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并且能够在实现良好沟通的同时,对患者进行合理、针对性的教育,一方面也要求患者树立起乐观、积极的疾病治疗观,积极地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我们应该看到骨科健康教育的价值,并且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充分调动医护人员和患者的积极性,将骨科疾病的护理质量提升至一个新的水平。

教育科研的方法范文4

/

关键词:物理学史;科学方法;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4)2(S)-0015-4

1 物理学史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是一条新途径

物理学的发展史,实际上也是科学方法的发展史。因为每位物理学家都有其独特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比如,伽利略巧妙地应用了科学推理的方法,揭露了维持两千多年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阐述的“重物比轻物落得快”的论断所包含的矛盾:卡文迪许精巧地设计了扭秤实验,在悬挂哑铃装置的石英丝上装一面小镜子,利用光束反射来“放大微小形变”,解决了引力常量这个历史性难题;德布罗意应用了类比法、假设法提出了物质波的概念:帕斯卡应用了实验推理法得出了帕斯卡定律:库仑应用了类比法建立了库仑定律:爱因斯坦应用了直觉思维和理想实验的方法创立了相对论等等。这无一不说明了物理学史中既有物理学知识。又蕴藏着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以及科学家发现物理规律的艰辛过程。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的教育,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而且可以促使学生领悟其中包含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更可以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献身于人类文明事业的精神。

物理学在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宝贵的理论成果,更留给了后人弥足珍贵的一系列的科学方法。科学方法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是物理认识活动的中介,是连接物理现象与物理知识的纽带,处于物理学的核心地位。近代科学强调科学方法对于科学理论的创立、发展的决定性意义。科学发展史一再论证,没有某种科学方法及其指导下的研究规则和实验设计,科学理论是不会产生的,也将难于有效地发挥理论知识的功能和作用。因此,加强科学方法教育的力度,拓宽科学方法教育的渠道,是每一位物理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物理学史由于其特殊性,其中体现或隐藏的科学方法比比皆是。可以说物理学史是蕴藏科学方法的宝库,这个宝库不挖掘、不利用,实是浪费可惜。可见,利用物理学史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是一条可开发的新途径。

2 物理学史教学中开发科学方法教育的策略

2.1 挖掘教材史料,显化科学方法

教材中物理学史的内容大多为陈述性介绍,科学方法隐藏于其中没有明确显现出来。教师有可能对科学方法教育认识不够全面,很少注意到物理学史中科学方法教育的素材,或者缺乏对科学方法教育内容的挖掘。从学生的角度讲,他们意识不到物理学史中的科学方法及其重要性,从而错过了学习科学方法的良好机会,导致“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虚化。

显性教育观认为,只有像物理知识教育那样,明确地向学生讲解科学方法的内容,指出科学方法的名称,传授有关该方法的知识,揭示方法的形式、操作过程,说明原理,使学生处于有意识地接受科学方法的状态,才能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教师需要深入挖掘物理学史中隐含的科学方法。对教材史料部分内容作适当补充、拓展,制定可行的目标要求及达标方法,明确教学的重点,结合学生实际特点因材施教。这样,教师才能居高临下、游刃有余。教师既教给学生物理学史知识,又教给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教学效果一定会好。

如高中“自由落体运动”一节教学。历史上,伽利略首先通过佯谬的思想实验。否定亚里斯多德的物体越重下落越快的结论:然后运用数学工具得出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是一常量;进而用斜槽实验验证物体从光滑斜面的下滑运动符合等于常量的规律;最后将斜面实验推广,得出结论:落体运动是匀加速运动。伽利略通过长期的实验研究,观察到同一高度同时下落的轻重不一的物体的下落情况,伽利略认为自然界“总是习惯于运用某种最简单和最容易的手段”。这一哲学思考,使他大胆猜想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运动。他关于落体的一切研究都是为了确证这一猜想,他的斜槽实验也是为此而设计的。伽利略开创的观察实验、逻辑论证与数学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极大地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他对运动理论的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可总结为:

2.2 追寻科学家足迹,渲染科学方法

实践证明,物理学史教学中,仅仅局限于“蜻蜓点水”式的显化科学方法,无法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教学效果不会好。教学中适时适度地介绍具体的、相关的科学方法的本质涵义,如何应用,需注意什么,起到什么作用,使学生逐步了解体会科学方法的涵义和作用,并进行恰当的渲染烘托。使学生明确科学方法在科学研究活动过程中的重要意义。科学活动孕育出科学方法,科学方法反过来助推科学的发现,应用科学方法获得成功是科学家的鲜明特征。

渲染科学方法的功能还在于对学生的启发,通过对科学方法的不断了解、积累和熟练,使学生形成一种心理定势,养成科学作风,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并贯穿于自己终生的工作方法之中。这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即从长远看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例如,在“行星的运动”教学中,教师先介绍哥白尼创立日心说的物理史事,再介绍说明哥白尼创立日心说采用的假设一演绎的方法是许多科学家进行科学创新时常用的科学方法。它是根据一定的,有时甚至是少量的经验事实提出试探性猜想。进行论证,从而形成科学假说,然后求助于实验验证。教师通过对假说一演绎方法的具体定义,使学生对其有逐步的认识,在今后的学习中逐渐巩固、深化。日心说的提出使人类迈出了认识宇宙历程中最艰难而重要的一步,这不仅是石破天惊的伟大创新,而且是近代科学革命的真正开端。体会这个惊世骇俗的理论体系的创立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在科学风暴来临之前,正是哥白尼的一系列科学思维方法的酝酿促使了人类认识的突发性飞跃,科学方法正处在这种飞跃的关节点上。面对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一旦超越了自我,就获得了某种新奇的思路或方法,一下子抓住关键,顿悟研究的问题。教师有意识地营造渲染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方法教育的环境和氛围,通过启发诱导,潜移默化,持之以恒,把科学方法的点点滴滴渗入学生的心田。学生才会对所学科学方法印象深刻,并能逐步体现在对客观世界的反应上。

2.3 创造探究情景,体验科学方法

现代教学观认为,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既不是把什么都直接告诉学生,也不是事事都要他们去独立探索,而是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认知情景,对学生的探究进行引导,这种情景包括模拟的科研情景。教师根据一定物理学史的内容,提出一系列符合科学逻辑发展过程的问题,预先计划好要做的观察、实验、讨论、分析和交流等活动程序,让学生追踪当年科学家的发现思路,主动地进行探索,在解决问题中获取知识,领悟其中的科学方法。教师只需必要的点拨或指导,不需过多干涉,学生定能有所收获。

英国学者贝尔纳指出,“如果学生不能够以某种方式亲自参加科学发现的过程,就绝对无法使他充分了解现有科学知识的全貌。”科学方法体现在科学家的新发现之中,不亲身经历这种探究过程,就很难发现其中的科学方法及关键所在,无法体会某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奥妙之处。每经历一次科学探究的过程,就是一次科学方法对学生的“洗礼”过程。

以“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教学为例,教师如果不回顾法拉第十年艰难漫长的求索,无数次的实验,应用猜想、逆向推理和类比等科学方法总结出电磁感应定律、力线思想和场的概念,学生就会认为这么简单的实验,很容易得出结论。为了澄清事实,教学中有必要还原科学家的辛路历程,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激励学生追寻科学家的足迹,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的过程。教师可以先启发:法拉第当年先是怎样设想的,后是怎样逐步改进的,以后又是怎样设计的:在充分揭示法拉第思维方法的形成过程中,教师再让学生亲身经历从实验的初始设计到逐步完善的操作过程。这样,学生才能领略到实验设计的精妙所在,才能领悟到科学方法的独特之处,也才能感受到法拉第的伟大之处以及科学道路的曲折艰辛,而这正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和要求的。

2.4 应用多媒体手段.丰富科学方法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物理课程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在物理学史教学中,恰当适度地运用多媒体无疑是锦上添花。多媒体不仅具有图文并茂、声像同步、模拟情景和形象逼真等特点,而且具有资源共享、素材丰富和功能强大等优势。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密集地推出教学内容,多角度、多形式、多方位表达相同的信息。还有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使学生有更大的自由,学生可以反复观看有疑问的画面。学生也可以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学习。例如,作为补充,我们利用多媒体模拟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在播放的过程中,对一些细节如“真空中羽毛和小金属片下落一样快”选用慢镜头播放,让学生仔细观察,并领悟其中蕴含的科学方法。借助多媒体进行物理学史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减轻师生负担,弥补教材和教师史料知识的欠缺。

多媒体能够把物理学史中复杂冗长的、抽象的史料知识,或者史料中有的但中学阶段无法进行的一些实验,以简化、直观、形象的形式呈现,这是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所需要的。例如,学生观看视频。从模拟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到提出核式结构模型的过程。观看之余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卢瑟福的散射实验现象,以及是如何进行猜想、如何演绎原子内部结构的。这一过程至少有四方面的优点,一是图文并茂的视频比教师枯燥讲解更会引起学生的注意:二是通过教师前期的搜集、整理和剪辑等准备工作,使课堂更加紧凑、容量大、逻辑性强;三是通过形象化的模拟实验弥补了无法真实实验的不足:四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反复观看视频,让学生尝试猜想、推理原子的内部结构。正是这个过程,为学生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提供了可能。由此可见,借助多媒体进行物理学史和科学方法教育优势明显。

2.5 搜集史料习题,强化科学方法

作为学生,物理习题是知识和方法练兵的一个重要阵地,也是检验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途径。我们可以搜集或开发一些以物理学史为背景或素材的例题与习题,尤其要把体现科学家聪明才智的科学方法融入其中,重点考查。通过考查,加深学生对科学方法更深刻的理解,逐步达到灵活应用。也可以把科学家的经典实验设计成比较简单的探究课题,教师指导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探究思路开展活动,使学生从中领悟科学家的思维过程,体会科学家怎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领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3 物理学史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遵循的原则

3.1 科学性原则

利用物理学史进行科学方法教育要尊重历史,要实事求是。科学家的探索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走过弯路、历经挫折、备受艰辛,一遍遍的思考,一次次的实验,数十年如一日,最终获得成功。因此我们在教学时,不能不切实际地过分夸大科学方法的作用,造成学生认为只要运用了恰当的方法就能解决问题。否则将不利于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作风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教师必须使学生明白:科学的道路是不平坦的,甚至是极其艰辛的,需要有顽强的意志品质,要有百折不挠的献身精神,失败和挫折是科学研究中的必经之路。另外,一定的物理学史对应相应的科学方法,我们在教学中也不能脱离真实的史料,讲与史料不沾边的莫须有的科学方法,那也是不科学的。

3.2 适切性原则

教学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材施教。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让学生弄清楚所有的科学史内容和科学家的思维过程。教学中物理学史内容的选择、科学方法的渗透均要适切,不宜过繁过难。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重构适宜学生学情的史料知识,挖掘恰当的方法教育素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特点,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经历历史”,从而使学生领悟其中应用的科学方法。科学方法的教学中,讲多少,讲多深,教师必须有一个整体全局的把握。

教育科研的方法范文5

关键词:创新型本科教育方法; 研究与实践;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144-002

一、引言

国家教育部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部门对创新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非常重视。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围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目标,“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各省级政府也根据中央政府要求,有关全面提高高教质量的指导文件,例如,2013年4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关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振兴广西高等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实施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支持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因此,如何贯彻国家教育部和有关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精神,是摆在广大高等教育第一线教师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

当前我国本科教育教学普遍存在三个问题:一是传统“一言堂”、“填鸭式”教育教学现象仍然存在。本科教育教学中,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本科生已经具备相当的自我认知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仍然沿袭“一言堂”、“填鸭式”教育教学法,导致教学分离,没有充分发掘学生学习潜力和创新能力。二是忽视对本科生批判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相当一部分教师重视对学生灌输知识,轻视或忽视在教学互动中培养、挖掘、提升学生的批判、研究、创新的思维与能力。三是仍持“教师本位主义”,没有转换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角色上来。相当一部分教师仍坚持教师唱主角的定位,没有深切意识到学生是学习中心和主角,因而教学过程中少见活跃、严肃、紧张的教学互动,多见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无精打采、教师应付了事的现象。

如何围绕国家教育部和各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教育文件精神,进一步创新本科生培养教育方法,挖掘学生自我潜能、培养提升学生批判、研究、创新思维和能力,是摆在广大本科教育一线教师面前的重大任务。为此,笔者就创新型本科教育方法研究与实践进行一些思考。

二、创新型本科教育需要实践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

创新型本科教育方法,既要坚持国家高等教育指导思想,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遵循高等教肓规律,推动内涵式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也要实践国内外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

国内外众多学者关于创新教育及其方法,进行了大量探讨,提出了许多卓有见地的观点。例如,张鹏、刘助柏[1]从大学生个人对创新的认识、个人主动培养创新能力实践、学校对创新教育环境的营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因素四方面分析,指出目前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五个因素中,只有“创新意识”比较令人满意,而“创新基础、创新智能、创新方法和创新环境”等因素欠缺;高校应积极营造创新环境与创新氛围。饶聪利、任保平[2]指出,国外把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性的科研模式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概括起来,国外高校创新教育中普遍运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等教学手段,例如,美国大学运用“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及团队讨论和小组学习等教学方法。国外也把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条件,提倡学术自由、独立思考;发现、尊重和培养学生的个;鼓励提问,鼓励有创见的主张。胡燕、李祖超[3]指出,中美两国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有所不同:美国研究型大学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课堂教学采用研讨班的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中国研究型大学通过建立能激发学生创造性的课程体系,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来培养创新型人才;通过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借鉴美国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的成功经验,中国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在本科教学中加强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力度,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课堂教学方式,积极开展课外研究和社会实践活动,营造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环境和氛围。斯坦福大学校长汉尼斯认为,中国大学课程设置以讲座式为主,小组讨论的方式很少,学生不敢提问、不敢质疑,这样的教学方法限制了中国创新型人才培养。南京大学校长陈骏认为,缺少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教育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瓶颈;高校应通过新生研讨课计划、通识教育课程计划,以及增加学生的选择机会等举措,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质疑权威、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4]这些学者的观点无不指出,在本科生创新教育中,高校教师应该创新教育方法,实践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着重挖掘、培养、提升本科生的批判性、研究性、创新性思维和能力。

总之,就创新型本科教学而言,一线教师在教学互动中,一是要转变教学理念,要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要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二是要实践行之有效的创新型本科教育方法,例如案例教学法、“纲要信号”图示法、启发式、互动式、研究小组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换言之,高校教师应充分认识、尊重和发挥本科生认知、批判、研究、创新潜力和能力,充分认识、尊重和发挥本科生学习主体性,实践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铸造本科生批判、研究、创新思维和能力。

三、关于创新型本科教育实践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

为了有效实践国内外本科生创新教育先进理念和方法,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应精心建构衡量创新型本科教育模式和方法落实的量化指标体系,以本科生批判、研究和创新能力培养和提升为中心,评估创新型本科教育教学效果,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优化和提升创新型本科教育方法及实践效果。

创新型本科教育方法实践效果衡量指标体系的设计,要考虑本科生年级、人数、教学科目、教学要求等方面的差异。但是,一般地说,某科目创新型本科教育实践效果衡量指标体系的建构,可以考虑以下方面:

一是量化各种教育方法运用时间、次数以及设计具体实施情景。创新型本科教育一般实施案例式、讨论式和研究小组式教育模式和方法。这些模式和方法涉及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启发下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应对任教科目学习时间内各种必要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的运用有总体的考量,并合理分配各种创新型教育模式和方法的实践时间和次数。通过具体教学情节的设计和展开,力图使学生明白和掌握相应的创新型教育模式和方法实践所蕴含的批判性、研究性、创新性思维。例如,通过案例式教学,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某知识点或面,而且要使学生领悟从具体到抽象、从实践到理论的逻辑思维路径和方法。通过讨论式教学,教师应使学生领悟一切知识的来源及其真理性在于经得起实践检验和理性批判,在真理面前没有权威,异议是开启真理大门的锁钥,知识是人类阶段性实践的成果,真理和信仰之间具有显然的界限,批判性思维和能力是个人、社会、国家创新的源动力。通过研究小组式教学,教师通过为研究小组指定或由研究小组自定研究项目,引导学生领悟研究范式、方法和规范性要求,启发学生在充分搜集、通读和精读研究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研究小组独特的研究主题、研究思路,并辩证地得出研究小组创新性结论和观点。

二是围绕创新型教育方法实践记录学生表现。学生个体、研究小组批判性、研究性、创新性思维和能力可以从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各方面表现中得知。学生和研究小组的表现涉及每次实践创新型教育模式和方法时,学生或研究小组的参与度、活跃度、批判的大胆性、见解的新颖性、研究思路的独特性、研究观点的创新性等方面。教师要对这些情况记录在案,以作为衡量个人和研究小组批判性、研究性、创新性思维和能力的评估材料。

三是建构学生或研究小组批判性、研究性和创新性思维和能力的权重性指标。教师通过专家咨询法等方法,围绕创新型本科教育模式和方法,展开中学生或研究小组批判性、研究性、创新性思维和能力显露的表征,对各种表征所展露的批判性、研究性、创新性思维和能力的程度赋予相应的权重指数,最终根据各种权重指数和学生或研究小组的表征,给予学生个人或研究小组相应的批判性、研究性、创新性思维和能力程度评价。

值得指出的是,创新型本科教育实践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本身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优化。

四、结语

个人、社会和国家生生不息的活力在于其旺盛的创造力和创新力。创新力是创造力的表征和基点。创新力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当前,高校教师应该把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提升放在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进行考虑,应该根据国家教育部和省级政府有关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文件精神,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运用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模式和方法,着重挖掘、培养、提升学生的批判性、研究性、创新性思维和能力;通过批判性、研究性、创新性思维和能力的综合挖掘、培养和提升,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创新型本科教育方法实践摸索路径、创造有效的教育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张鹏,刘助柏.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2006-11-28

[2]饶聪利,任保平.国外创新型人才培养及对中国的启示

教育科研的方法范文6

一、依托课题研究,引领区域教育改革和发展

1.区域龙头课题引领发展方向

西湖区教育行政领导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科研先导的理念,围绕区域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设计区域龙头课题并亲自组织课题研究。2011年以来,西湖区教育局领导牵头的课题就包括“内驱外引:区域提升教师专业水准的策略研究”“构建孩子想象的现代学校的实践研究”“促进区域优质均衡发展的紧密型教育共同体的运作机制研究”等。这三项课题的成果均荣获浙江省教育科研成果评比一等奖,并出版了2部专著。这些课题不仅提升了教育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和教育改革的有效性,同时也在区内发挥了良好的示范表率作用。

2.组织开展系列专题研讨活动

立足区域实际,在调研中提炼研讨主题,共同解决学校发展难题。以钱局长主持的省重点课题“传承・共融・创新:区域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实践研究”和黄志元副局长主持的省规划课题“促进区域高位均衡的紧密型教育共同体的运作机制研究”为载体,分别开展了一系列专题研讨活动,如,“一校一品:学校特色建设经验交流”“合作组有效学习的策略与评价”“特色课程建设”“美丽学校建设研讨”等,这些研讨活动都有效地推动了课题研究,有利于西湖区教育的均衡发展。

3.围绕主题深入开展专题调研

为提高科研工作的实效性,区教师进修学校教育研究开发中心每年都会组织一次专题调研活动,并撰写出调研报告。2013年,_展了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调研;2014年,开展了西湖区中小学课改实验学校的现状调研;2015年,组织开展西湖区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现状调研。实践证明,开展专题调研活动,有利于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情况,提出更多符合实际的建议,更好地为教育行政决策服务,同时也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科学有效的依据。

4.积极培育学校核心课题

要求校长在每一个五年计划时间段内,除了要自己承担1个课题研究外,还要推广1个课题成果,开发1个新课题。所研究的课题要有引领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广的课题要有适切性、方向性和可操作性;开发的课题要有前瞻性、创造性和校本性。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特色建设项目、省市级课题研究或独立承担子课题研究任务。

二、创新科研实践,开展富有区域特色的教科研活动

1.组织开展学术节活动

西湖区教育系统学术节围绕“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共同发展”的宗旨已成功举办了两届,目前第三届学术节也已进入尾声。每一届学术节都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高层次的理论引领、精彩的课堂展示、名师论坛、优秀成果推介活动等。学术节由开幕式和主题活动两大部分组成。开幕式上,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张丰和北京市翠微小学许培军校长分别作了关于课程改革的主题报告。主题活动,包括“课程改革研讨活动”“课改课堂节展示活动”“创建新优质学校研讨活动”“优秀科研成果推介活动”等。

2.开展教育科研大讲堂活动

近两年,西湖区分别在翠苑中学、竞舟小学、求是教育集团等学校组织了十余次科研大讲堂活动。科研大讲堂活动形式多样,有课堂展示、圆桌论坛、观点报告、专家讲座等。科研大讲堂在规范学校课题研究,提升教师科研能力,促进区域教科研均衡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3.组建同类课题研究群

对正在研究的课题进行了梳理和统计,把研究领域相近的课题整合成课题群,如,课程建设、美丽学校、智慧教育等课题研究群。依托课题群,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联动式”“联盟式”“主题式”等多种形式的课题指导活动。

三、优化科研管理,提高教育科研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1.研制“科学公正”的评审制度

近两年,我区逐步完善了科研成果(论文)评审机制。成立了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评审委员会,同时,根据评审工作的需要设立若干个评审专项组;按学科类别,分别建立初评委与复评委专家信息库;构建了科学合理的论文(成果)立项课题的评审标准;成果(论文)评审工作“背靠背”,同一类别初评、复评和同一组杜绝同校专家,防止个人学术权力蔓延;区教师进修学校与中国知网签订了合作协议,对我区第28届教育教学论文拟获奖名单(一、二等奖)进行了,有效遏制了学术不端行为,净化了学术风气。

2.开展“条块结合”课题申报

“条”上集合广大教师的智慧,各中心、各部门、各学科,根据自己的工作进度,提供课题研究申报目录;“块”上我们以区域重点课题为基础,延伸出了众多的子课题,同时列出各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供教师研究。通过召开课题申报会议和网上报名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动员广大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努力提高立项课题的方案质量。

3.进行“线上线下”成果推介

一是分学科分类整理获奖科研成果的电子稿,并及时上传至网络FTP上,方便全区中小学教师学习,实现区域优质资源共享;二是区域层面综合推广、分学科、分类推广;三是组织形式多样的优秀成果推介活动,各学科整合、校内外结合、共同体融合、地区间联合等。

4.创建“量性结合”的科研评价

创建并完善了《西湖区教育科研考核评价指标》。西湖区教育科研评价采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分自评、复评、终评三个阶段,确保评价工作的公正、公开、公平。我们既评价科研业绩,立项率、参与率、结题率、获奖率;又评价科研态度、科研过程,分别从领导对教育科研的重视程度、科研机构的健全程度、科研工作的开展情况、科研成果的推广情况等四个维度进行评价。

四、加强科研指导,提升区域教育科研服务质量与水平

1.加强各级课题申报立项指导

一是制定课题申报目录。根据前期调研结果,结合我区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区教师进修学校教育研究开发中心分门别类的制定课题申报目录。二是跟踪指导省市规划课题的申报。通过召开课题申报会议和网上报名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动员广大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在区级立项初选的基础上,与课题负责人沟通,按照申报要求,从技术层面对各级课题申报方案进行逐一审核,严格把关,保证课题方案的质量。

2.加强课题过程化指导

一是开展立项课题负责人培训。以“培训研究人员、规范研究过程、交流研究经验、提高研究质量”为目的,通过教科专家引领、“本土”专家观点报告、优秀成果推介、分段研讨交流等方式,提升课题负责人的科研能力。二是深入基层学校,指导课题研究。定期到基层学校对各级立项课题进行中期检查,加强课题的过程化指导。三是实施课题记载手册管理制度。申请结题的立项课题,记载手册必须接受教育研究开发中心的检查,通过后方可结题。四是开展“点面结合”中期交流活动。积极组织开展省市规划课题与区重点课题研究成果中期监测。

3.重视对课题成果提炼的指导

一是依托课题群,有针对性地开展“联动式”“联盟式”“主题式”等多种形式的课题研究成果指导工作。二是实行定人、定时、定向的帮扶原则,对相关课题成果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尤其是对部分未在区获奖的课题成果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可以是网上交流,也可以是面对面的交流,有时还要深入到一些薄弱学校进行专项指导。三是定期开展省、市规划课题结题成果集中交流活动,邀请省市级科研专家对课题研究进行过程指导。

4.强化对科研室主任的业务指导

我们非常重视科研主任会议,不仅有工作上的布置,业务上的指导,还会针对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穿插一些专题性的小讲座。如,10月份举行专题论文评比;9月初的科研室主任会议上穿插讲“教育教学论文的撰写”;3月进行科研成果评比和课题立项,会上穿插讲“课题申报与报告撰写”等。

教育科研的方法范文7

一、医学的发展简史

目前流行的医学分为两种,西方医学和我国的传统医学,也称为中医。目前大多数医院以西方医学诊疗为主,即使是综合型的中医医院,也会联合西医治疗,配有相应的西医诊治中心。那么中医和西医有什么不同呢?中医,也被称之为祖国医学,是由于长期的历史积累而形成的以经脉理论为主线、以中草药、针灸等为治疗手段的诊治医学,很多古籍包括《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详尽记录了中医诊治的经脉理论和治疗的药物。然而,中医的很多理论并不能完全解释或者进行实验验证,因此,中医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质疑。那么西医又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西医的发展可能要往前追溯到古希腊。古希腊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出现了一位医学家名叫“希波克拉底”,也被很多人看成是西医的创始人和鼻祖。另外在公元前27世纪古印度有一位医学家叫做伊姆荷太普,据说他曾经诊治过上百种包括腹腔、泌尿系、消化系统、眼部、皮肤等疾病,他的医术被整理成为医学论文集,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西医著作。与中医不同,西医建立在大量的人体解剖、细胞、动物实验的基础上,具有相对更加完善的实验基础和理论系统,与中医相比,西医有更多的实验证据供医者参考、学习、追踪和进一步发展验证。因此,国内医疗行业也大多采用西医模式进行诊治。目前,西医学已成为迅猛发展的一门庞大的学科,各类医科知识的更新也是日新月异,而国内的西医起步较晚,发展水平有限,与国外的医疗水平发展还有很大的差距,目前大多还是延续西方的理论和方法进行诊断和治疗。因此,想要学好这门起源于西方、并在西方不断发展、完善的学科,必须随时追踪西方医学的研究进展,实时了解西方目前医学的发展情况、各种疾病诊断的新方法、新手段,才能不断更新诊疗思路,采用最先进、最新的诊疗方法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二、医科在职研究生英文学习的必要性

作为一名医科的在职研究生,就是要通过到其他大学或者医疗单位进一步学习、提高,不断完善自己,为回到科室更好的带动科室医疗、科研水平做准备。而且,很多医科类的在职研究生,经过学习后,回到本科室,都多少承担了一些带头人或者部分负责人的工作,对这些在职研究生的培养,也是提高整体医疗水平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所以,对在职研究生的要求要更高一些。除了一些必要临床知识的培训,培养他们不断更新知识水平的能力和方法同样重要。如何能做到不断更新诊疗知识呢?有以下几种途径:

首先,西方有很多的医生组织,比如肾脏行业里会有美国肾脏病协会(ASN)、世界肾脏病协会(WSN)、国际肾脏病组织(ISN)等等,这些协会每年会召开会议,征集并邀请一些学术界比较权威的专家讲述并分享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或者最近诊疗经验,并设置讨论环节进行病例谈论和经验交流。会后也会在相应的网站或者杂志中对上述的经验进行,供行业内的医学生进行学习和参考。无论是参加国际大会进行学习,还是进行临床病例的讨论或者是请教,以及学习会后的最近参考指南,都需要有很好的英文去听讲、与专家进行交流、阅读,这时候如果英文不好,就彻底成了“聋子”、“哑巴”了。尽管现在国内也有很多的专家将这些会议的资料翻译成中文,供国内的医生学习和参考,但毕竟这些翻译的资料有限,只是很少一部分,而且翻译的材料时间上要滞后很多。想要得到一手的最新资料,必要要有过硬的英文作为基础。很难想像,一个科室的带头人,如果不能进行英文交流、听不懂国外专家的课程讲授、不能向国外专家展示自己的成果和经验,那么这个科室如何不断更新诊疗水平、不断提高职业素养、科室如何向前发展呢?

其次,如果说,不是每一医科在职研究生每年都有机会参加国际大会交流,那么实时查阅同行的文献也是追踪国际前沿的较为简单但很重要的一种方法。国际同行每年会进行很多的临床、基础科研实验,并整理这些文章投至不同水平的杂志进行发表。目前sci收录的杂志有很多,其影响因子也代表了文章的引用率,很大程度上说明该杂志的受关注程度。南方医科大学的侯凡凡教授经过几年对降压药物血管紧张素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治疗肾脏疾病的研究,发现此类药物不仅可以治疗肾脏疾病发生的蛋白尿,而且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但联合使用时会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他们将发现的这一结果整理发表在《new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这一杂志上。《new England journalof medicine》也被称为《新英格兰》,这个杂志的影响因子大概在22.36左右,在医学界应该是影响力比较大的一本杂志了。因此,该研究成果也引起了同行的很大关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肾脏病临床诊治。国际很多大型的临床研究成果都会发表在这些高影响因子的杂志中。在一次国外专家的交流会上,一位来自德国的专家指着幻灯片上的各类大型临床研究简写问在场的中国医生说:“这些临床研究你们都了解吗?”。在场鸦雀无声,只有一个小女孩站起来说:“我知道其中的3个研究”。德国专家说在他们那里,青年医生必须要知道这些著名的大型临床研究,否则不能进行临床的诊治了。因此,英文对于各单位送出来重点培养的在职研究生来自是一门必学课程。

再次,交流自己的心得,向国际同行展示自己的成果也需要学好英文。与国际接轨,不断交流临床经验,才能得到不断学习。因此,英文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也能重要。我们都知道胰岛素的发明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可国内在这之前就有相关的研究发现了,可由于没有和国际接轨,无人知晓,只能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克隆牛也是一个缺乏学术交流的例子。可见,交流对于学术的发展起到了多么重大的意义。而英文则是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不懂英文,英文不好,就无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当然也不能向别人学习了。医科类在职研究生也会从事一些临床或基础科研工作,可以通过会议投稿等方式展示自己的成果,也有更多的机会到国内或者国际区去做大会的口头或者壁报交流。除了国际大会,目前国内也逐渐向国际接轨,很多论坛也都采用了全英文交流方式,因此英文学习更要加强。

三、提高医科在职研究生的英文水平的方法探索

1.首先要消除在职研究生的学习英文的抵触心理

医科的在职研究生大多来自临床各级别的医院的临床医生,这些医生为了不耽误工作,又想提高水平和学历,才报考在职研究生。多数医生是本科或者研究生毕业后参加工作,之后少有机会接触英文,因此英文的退化非常明显。有些医生在校时英文基础就不是太好,又因为多年没有接触,看到英文“头大”了。勉强通过了英文考试,觉得英文太难了,之后就再不肯学英文了。有些研究生直接对指导教师说:“别让我学英文,我学不会”。英文的学习在于兴趣,没有兴趣,当然学习效果就更差了。先要让这些医科研究生明白,学英文是个漫长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学会,不要着急,慢慢来,每天学一点,总会有进步的。

2.鼓励多读英文文献

多读英文文献,不仅可以学习新的治疗进展,还可以提高英文水平,增加学习英文的兴趣。目前有很多的英文翻译软件,可以帮助英文水平较低的研究生进行文献的阅读。比如,新编医药大词典,有道词典等。这些软件都有屏幕取词功能,将鼠标放置不熟悉的词汇上,软件的翻译条中会自动显示翻译的结果。有了这种软件,可以帮助医科的在职研究生更顺利的进行文献的阅读。

3.每日坚持听英语新闻

很多手机软件可以下载VOA等常速或者慢速英语新闻,这些新闻的种类很丰富,包括:非洲、美洲、亚洲、欧洲、中东的经济、健康、科技、农业、环境、教育、技术、政治等多方面的新闻。在开阔眼界的同时,也学习了英文,增加了词汇量。每日坚持学习,英文水平自然就慢慢提高了。

4美剧也是挺高听力和英文敏感性的有力武器

如果感觉到英文学习太枯燥,还可以看一些美剧,一方面放松了自己,一方面也练习了英文。比如,美国电视剧《实习医师格蕾》,就是讲述漂亮的美国实习外科医生格蕾以及她的同事在实习期间的生活、工作情况,剧中有很多专业的医学词汇,通过这些词汇、语句,我们可以学习到相对纯正、地道的医学英语。

5.参加国际会议

参加国际会议也可以激发医科在职研究生的英文学习兴趣。国际会议中,各机构的知名专家、大腕级人物都会尽全力来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自己遇到的各种疑难杂症。多参加这些会议,会不断刺激英文听力,不仅可以提高英文的听力水平,还可以激发这些医科在职研究生主动学习英文的兴趣和信心,感受国际同行专家学习、交流心得的方式和氛围。

6.尝试撰写英文文章

要鼓励医科的在职研究生尝试去撰写英文文章。英文文章是展示自己研究成果、临床经验的重要手段,英文文章一般包括四个部分:概述(introduction)、方法(method)、结果(results)、讨论(discussion)。当然,撰写英文文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万事开头难,但只要是开始学习写文章了,并坚持下去,总会有收获。刚开始也可以尝试一些撰写英文摘要进行会议投稿,这种英文摘要篇幅比较短,也分为四部分,包括:前沿(introduction)、方法(method)、结果(results)、结论(conclusion)。一般要求字数在2000个单词以内。撰写起来就容易多了。

总之,培养一名医科在职研究生,不仅要注重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更要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英文水平的提高,而英文水平也是这些医科在职研究生现在以及以后从事学术研究、对外交流的必要手段,对在职研究生日后的发展、乃至所在科室的发展都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教育科研的方法范文8

关键词:科学思维方法;现代文学教育;文学教育理念;健全人格

科学思维方法是一种由感性体悟上升到理性思辨,并在思维过程中形成感性与理性融合的思维方法,包括演绎、归纳、推理等多种方法。合理运用演绎、归纳、溯因、推理、历史、逻辑等科学思维方法,可以将文学所提供的感性经验转化为具有学理性与逻辑性的系统知识,使文学教育脱离单纯的感悟式审美与训诫式的道德教化,从而进入与历史、哲学乃至社会人生相通的艺术教育范畴。文学教育贯穿人的整个教育阶段甚至人生阶段,它既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庭与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文学教育的艺术性与学理性对于高校学生审美情操的陶冶、道德人格的培育、思想学识的建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文学教育中科学思维方法的缺席

科学思维方法的建构与应用是塑造21世纪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高校文学教育与教学实践中,恰当地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能够培养良好的理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习惯,从而提高教师与学生的理论能力与创新能力,同时,也可以为文学教学与学习模式的现代革新提供思考途径与实践指导。但在目前高校的文学教育中,科学思维的建构与科学思维方法的应用往往被忽略,存在科学思维方法缺席的现象,主要体现在重视感性思维方法而忽视理性思维方法、关注知识传授的准确性而忽略知识理解的多角度性、注重科学思维方法论的讲授而缺乏具体的实践操作等方面。

这种情况说明,新世纪高校文学教育虽然历经改革,但也存在着问题,如相关课程的考试规则是应试教育的延伸,相关的素质教育课程往往成为生活常识与文学常识的普及课。素质教育的初衷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除了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外,文理的相通性也应是其中之意,这种相通是思维方式与习惯的复合性,是感性与理性并重的思维模式的建立,但现有的文学教育课程的内容设置显示着对科学思维方法的忽视,而一般的思维方法课程容易流于枯燥的理论学习,缺乏与文学教育的衔接,文学教育往往成为文学史教育或者作品欣赏。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性因素是将科学思维方法与文学教育有机结合,将科学思维方法贯彻到教师课堂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之中。此外,还要在教学与学习延伸性实践中强化这一方法,如在论文写作中加强学生的逻辑与论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科学思维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在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加强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同时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范围内普及科学思维方法,将其贯穿于整个教育体系之中,使科学思维方法的建构与应用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科学思维方法在新世纪现代文学教育中的实践

科学思维方法是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思维方法,在文学教育中应用这一方法可以使受教育者在感性熏染的基础上形成理性的思考与评价。中国现代文学对于科学思维方法的运用较早,成效也较为显著。现代文学教育最早是从内容的“重写”(也即“文学史”的重写)开始的,随后将之应用到作家评价和作品评析上,为新世纪中国文学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角。

20世纪90年代,“重写文学史”口号的提出与实践可以看作是对中国现代文学运用科学思维方法的一种尝试,即尽可能从文学及其历史本身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将文学史的发展与社会历史的变迁相结合,并将其作为真实历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高校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和文学作品选沿袭的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模式,选取作家作品进入文学史的依据是其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贡献,因此有了中国现代文学作家“鲁郭茅巴老曹”的排名,单独列出章节做重点讲述的也是这几个作家及其作品。“重写文学史”的第一个也是最大的成就理应属于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这部文学史将其他文学也列入重点章节,如海派、京派(沈从文)、自由主义文学(梁实秋、林语堂)以及通俗文学等,将文学艺术的评价标准多元化,还原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真实历史面貌,展现了文学历史的丰富性与生动性。

在新世纪的现代文学教育研究与实践中,一些学者和教育者(主要是教师)较为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运用,其中,创造性思维方法在文学教育实践与研究领域的应用较为广泛,如引导学生从文学人物的矛盾性格的历史与现实合理性出发研究人物命运的成因。此外,科学思维方法中的溯因法和逻辑―历史方法在文学教育研究与实践中的应用也较为多见。溯因法是学习与研究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方法,可以说科学领域的诸多理论都是在追溯实在现象的产生原因时形成的,溯因法既关注客观现象产生的普遍规律,也关注现象形成的特殊规则。在文学教育中,教育者(通常是教师)带领学生从作品出发,通过社会历史、作家经历等实在现象的回溯追踪作品产生的原因,建构文学现象的合理逻辑,并将现场感带入文学教育之中。

三、现代文学教育中应用科学思维方法的意义

作为高校中文专业必修课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其产生及其在当代的发展,即是感性与理性思维相结合的显著成果,其中包含科学思维的丰富内容,同时,作为非中文专业素质教育课程的《大学语文》也涉及大量的现代文学教育内容,科学思维方法在现代文学教育中的应用具有较强的示范性意义与深刻的方法论价值。

1.促进文学教育理念的全面更新

(1)运用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观念,结合科学思维方法中的历史、逻辑等方法,将文学教育的艺术性与逻辑性有机结合,拓宽了中国现代文学教育的史学范围。中国现代文学与古典文学、外国文学的关系密切,受时代影响较大,拓宽教育范围(上溯近代文学、联系当下文学、借鉴外国文学)是必然的。(2)改变文学教育思路,精心设计和安排教育过程,是增强文学教育有效性的关键因素。文学教育的实施者要先教授给相关的科学思维方法,如历史与逻辑方法、溯因法、分析归纳总结法等,要求学生在提前完成重点篇目的阅读,并写作读书笔记,教师在教育实施中用问答方式进行检查和强化,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3)强化文学背景教育。政治经济、文化思潮与社会心理既是现代文学产生的背景,也是其主要表现的内容,对文学作品的风格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文学教育中,充分利用归因法与逻辑推理法,对文学所涉及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心理进行研究,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历史感与逻辑性。

2.促进文学教育方法的逐步完善

教育方法应注重实践性、可操作性与有效性。运用科学思维方法中的假说法、溯因法、逻辑法、创造性思维法等,将呈现法、发现法、讨论法与分析法应用在现代文学教育中。呈现法是图片分析与影音鉴赏的结合,作家与著作、社会变迁采用图片式,作品片段与诵读采用影音式,这种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文学教育内容的理解。发现法是教师讲授与学生探讨的结合,每一节课在课前利用5分钟时间进行关键词勾勒与重点内容探讨,既可以发现学生的理解误区或盲点,也可以兴趣差异,为文学教育目的实现奠定基础。讨论法是课内探讨与课外拓展的结合,如笔者所在学校每年的诗歌小组开展朗诵活动中,《我愿意是激流》与《致橡树》等的对照诵读多次获得第一名。分析法指针对不同文学体裁运用不同方法,意象分析法、人物分析法、矛盾分析法以及情感分析法分别运用于诗歌、小说、戏剧与散文,引导学生运用联想、象征、暗示、暗喻等方法对作品进行解读,学生的鉴赏与批评能力得到了提高。

3.促进文学教育改革的日常性与深入性

笔者与团队在现代文学教育研究与实践中,始终遵循并有效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创新,开展了书评比赛、纪念活动以及课外交流等文学教育拓展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相关考试成绩合格率达到了90%以上,毕业论文合格率100%。(1)“课前五分钟书评竞赛”是由课前探讨演变而来的,注重现代文学经典文本评论兼诵读,并设立奖项、奖品以学生喜爱的文学与学术书籍为主。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2)开展教师指导学生自办的文学教育纪念日活动,在受学生喜爱的作家(如鲁迅、沈从文、巴金,顾城、海子、三毛)的诞辰或逝世日开展一些活动,如捐献书籍、朗诵作品、介绍作家等,同时发起纪念签名活动并进行有奖问答。纪念日活动的展开也颇为轰动,参与者超出了中文系学生的范围,文学教育的内容得到了拓展,其效果得到了深化。(3)在问题探讨与论文写作中运用科学思维方法指导学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问题意识是论文写作的前提。通过对经典现代文学教育文本的细读,运用假说法、逻辑法、溯因法、归纳总结法、逆向分析法等方法,提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有逻辑关系的问题,展开分析与探讨,并指导学生进行大纲式写作。

科学思维方法是沟通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桥梁,其对现代文学教育的有效介入,可以为高校文学教育提供经验和范本。科学思维既是一种思维的方式,也是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在文学教育中具有方法论价值。对文学教育中的科学思维方法的应用实践及其效果进行研究和探索,既是对文学教育所包含的艺术性与学理性的重视,也是建立高校文理兼容的教学模式的有益尝试。高校的文学教育是培养新世纪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科学思维方法在文学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可以为培养具有科学的缜密思维与文学的感性审美的新型人才开辟更为宽广的路径。

参考文献:

[1]刘冠军,王维先.科学思维方法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

教育科研的方法范文9

经历了十年的课程改革,我们惊讶地发现,多数地区、多数学校、多数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想象的那样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整体而言,课堂教学改革尚未取得实质性和根本性的进展。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是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我们对“三维目标”的理解和把握还不够准确,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正常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确立,学习方式没有多大改变,应试压力使语文教学脱离了正确轨道。东方教育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基本上还是沿袭着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内容、以老师的灌输为主要教学方式、以牺牲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为代价的老路子。“少教多学”正是针对着课堂教学的这个痼疾而提出来的。“少教多学”是一个涉及到教学论深层次理念和策略的大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地去思考和研究。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运用“少教多学”的理念和策略,解决课堂教学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少教多学”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反映了人们对教与学的关系的深层次思考和对以往教学实践的反思,并且准确地概括出了当代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少教多学”触摸到了教学的核心问题――为谁而教?教什么?怎样教?“少教多学”呼吁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并为学生提供更具弹性的发挥空间,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做好准备。“少教多学”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思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培养上具有明显优势,同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其重要性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

“少教多学”教学思想与我国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是一脉相承的,与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是一致的,是对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核心就是促成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让学生多学,自主地学、主动地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本质上讲,《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正是“少教多学”所追求的。或者说,《语文课程标准》所追求的,只有通过“少教多学”才能够实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完成这个任务的唯一途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要给学生创设更多的学习条件,给学生更多的尊重与关怀,给学生充分的发现和质疑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更广阔的实践和展示的舞台,减少对学生的束缚和限制,真正实行“以学生为主体”,解放学生的学习“生产力”。做到这一点,最简单、最朴素、最实用的做法就是从“少教多学”做起,让学生行动起来,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去完善自己的能力结构,去实现自己的美丽梦想。

“少教多学”不是一个刻板的、凝固的教学模式。而是一种教育理念、教学思想;不是一个简单的操作方法,而是一种行为规范,甚至是一个行为警示。少教,不是教学行为、内容数量的减少,而是教得更好,教得更精,教得更加有效。多学,不是学习内容数量的简单增加,而是学得更主动,学得更科学,学得更有用。“少教多学”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科学发展观。

“‘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课题组,将本着针对性、科学性、系统性的原则,并在明确发展性、突出创造性、讲究自主性、注重实践性、强调结合性和体现兴趣性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及其他教育科研的常用方法开展研究与实验。

“‘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属于学科基础应用性研究。课题研究不是要创造出一个“教学模式”供大家去使用,而是希望所有参与这一研究活动的学校、教师,能从本地、本校、本班的实际出发,灵活地、恰当地处理“少教”与“多学”的关系,逐步形成一种新的教风和学风,真正落实“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促进课程改革沿着科学、健康的道路深入发展。

课题研究遵循面向基层、服务教学的宗旨,坚持以广大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在专家的带领和帮助下,开展有针对性的、能够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研究活动。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既是行动者,也是研究者;既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课题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领导下,遵照相关的法规及管理办法开展活动。按照实施方案,计划用三年左右的时间达成研究目标,逐级进行结题鉴定。总课题组之下,在条件成熟的省、市设立地区指导中心;在地区指导中心之下,吸纳条件成熟的学校为课题研究与实验学校。研究与实验学校可以在推荐的子课题项目中选择确定子课题项目,也可以在“少教多学”的总体框架内自设子课题项目,在履行申报、审批手续后。开始进行研究活动。课题组还将聘请一批具备相当研究能力和一定研究成果的优秀语文教研员和优秀语文教师担任课题研究员。

课题组欢迎有志于语文教学改革的学校及教师,积极参与到课题研究活动中来,为推进语文课程改革、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总课题组由景民教授任组长。总课题组设学术委员会,负责相关学术活动的指导和评价工作。总课题组秘书处设在首都师范大学《教育艺术》杂志社。如需课题资料,可与课题组秘书处联系。

秘书处负责人:刘桂英 办公电话:010-68980218/68980397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