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对高中化学的认识集锦9篇

时间:2023-06-30 16:07:46

对高中化学的认识

对高中化学的认识范文1

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生通过化学课程学习所获得的,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品质和关键能力。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是高中化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衡量高中化学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高中化学课程实施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高中学生通过化学课程能得到什么发展?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是对这两个问题的直接回答。

1 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建构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相融合制定了高中化学课程目标[1]。高中化学课程目标在知识与技能维度突出了“化学概念原理、化学变化规律、化学基本观念、化学实验”等关键词,强调高中化学课程要提供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学科观念;在过程与方法目标维度突出了“科学探究、信息获取和加工、自主学习”等关键词,强调高中化学课程要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突出了“乐于科学探究、感受世界奇妙、赞赏化学应用、关注化学发展、养成科学态度”等关键词,强调高中化学课程要发展学习化学、探究物质变化奥秘的兴趣,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能够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科学素养和化学课程的价值等方面综合分析,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应该包含“化学学科观念、化学学科思维、科学探究实践和化学学科价值追求”等方面,因此高中化学课程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形成和发展化学学科观念、化学思维方式、科学探究能力,树立和发展科学精神和价值观。从三维目标相融合制定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可以看出,十多年前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倡导的课程目标中就包涵了化学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素[2]。

1.1 从学科观念建构高中化学核心素养

科?W的形成源于人类对自然界的探索活动,而自然界又是一个普遍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因而,科学领域不同的学科之间就必定会存在一些共通、跨越学科界限、具有普适性的科学主题。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出版的“科学框架”(Science Framework for California Public School)中,将“尺度与结构”、“变化的形式”、“稳定性”、“系统与相互作用”、“能量”、“演化”提炼为科学主题,上述科学主题在化学学科中以学科观念或核心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表1)[3]。

“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同样是化学学科观念的特征。人们通过观察(特别是通过实验观察)、辨识并表征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的存在状态和变化现象,如物质的形态改变、新物质的生成、能量的转化等,这种直接观察或通过一定的仪器或技术间接观察所得到的物质存在状态和变化现象往往是宏观的,可用文字或化学符号对其进行描述,即“宏观辨识”。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并不仅仅满足于对物质的存在状态和变化现象的观察、辨识和表征,还必须探析其运动变化的本质原因。化学学科中主要从两个视角进行探析,一方面从物质的结构和性质相联系的视角分析,即“微观探析”,另一方面从变化和平衡相统一的视角分析,即“变化思想与平衡观点”。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不停运动变化的,平衡和运动是不可分的,客观世界是不断地沿着由不平衡到平衡、再由平衡到不平衡的轨迹运动着。而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根据,是事物运动的源泉和动力。“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思想与平衡观念”是具有高度概括性、统领性和迁移性的化学学科观念。

理解“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思想与平衡观念”的内涵,我们不能只看到“宏观、微观、变化、平衡”几个简单的词,不能仅从化学一般概念或原理层面进行理解,“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思想与平衡观念”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涉及化学变化的条件、方向、限度、能量转变,涉及物质及其构成微粒的作用力和作用力平衡,涉及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辨识、探析和表征等。

理解“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思想与平衡观念”的内涵,不能把其中的“与”简单理解成两者加和,它们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思想与平衡观念”是指以“物质结构与性质相联系、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变化与平衡相统一”的视角认识和分析解决相关的化学问题。

1.2 从学科思维建构高中化学核心素养

人类在运用化学方法探索物质世界及其相互关系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其中极其重要的就是具有化学特质的思维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坚信有一个客观世界存在,而人类认识世界就是不断地通过实证研究去接近这个客观世界。作为科学领域的一门学科,化学十分重视实证研究,坚持科学结论需要通过多次反复的证实或证伪。事实上化学科学中许多理论的建立和原理的发现,特别是中学化学课程中所涉及的化学理论和原理,都是建立在对大量实验事实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基础上的,是根据大量的实验事实(证据)进行逻辑推理形成科学结论的,这就是“证据推理”。由于化学研究的对象是分子、原子层次的物质,且存在物质的多样性、不同物质结构的独特性和环境对物质及其变化影响的复杂性等特点,人类运用化学方法探索物质世界时,常常对大量实验事实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概括后,还需要通过抽象和简化的方法建构模型,再现物质及其变化的基本规律,这就是“模型认知”。因此“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化学特质的思维方法。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证据推理主要是指根据观察和实验等方面获取的物质及其变化的信息(证据),通过基于证据推理的方法形成科学结论;模型认知是指对研究的物质及其变化等方面的问题提出假设,根据观察和实验得到的信息,通过抽象和模型思维,用简化的、形象化的模型再现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内在特性和一般规律,并通过实验验证和完善模型。证据推理所形成的科学结论是简单的模型认知,模型认知离不开证据推理,证据推理是建构模型的前提。

1.3 从学科实践建构高中化学核心素养

化学科学发展至今,化学实验仍然是探索物质奥秘的重要研究方法,也是学生化学学习中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活动。从化学实验研究的对象看,有物质的合成(转化)与分离、物质组成和结构的表征、物质的性能和应用等;从化学实验研究的过程看,化学实验通过一定的实验技术和方法获取物质及其变化的信息,再从结构与性质相联系、变化与平衡相统一的视角,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证据推理、模型建构等方法对实验现象和事实做出合理的解释,揭示化学变化的规律,形成科学的结论;从化学实验结果看,化学实验获取新的化学知识,揭示未知的化学反应原理和规律,发展新的技术和方法,将新的实验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实践。因此,从化学实验研究的对象、过程和结果分析可以发现,创新是化学科学探究最重要的特征,化学科学探究最能体现和发展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团队协作和合作能力,最能培养人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科学探究和创新意识”是化学学科实践的核心要素。

1.4 从学科价值建构高中化学核心素养

科学价值作为一个总的价值体系,由诸多价值要素构成,诸多价值要素聚焦于最终目标――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化学科学的发展起源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化学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是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保护世界的活动为前提的,化学科学技术不断推动经济的发展,给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这是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的根本条件。但是片面追求化学科学技术的应用性价值,就会带来诸如对生态环境、人类健康的影响,导致科学不利于人发展的异化现象,无法实现科学的最终价值。实现化学科学的价值既要充分发挥化学科学技术为人类提供物质财富的作用,又要充分分析化学科学技术应用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可能的负面影响,即充分承担起化学科学对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社会责任”。

化学科学探索是一个艰难的创造过程,需要化学学术共同体成员付出艰辛的代价,执着不懈地永恒探索和不断创新;化学学术共同体成员在科学探究实践活动中遵循着科学研究行为规范,体现着理性、客观、公正、平等、奉献、求实、严谨、民主、宽容、自由的科学精神,成为现代人类社会道德进步的推动力量和现代人类文化体系与精神生活的核心。“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是对化学学科价值很好的诠释。

2 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结构和内涵

根据化学课程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贡献,结合化学课程的特点,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可概括为“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个方面。其中,“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既是化学学科观念,又是化学特征的思维视角和方式,“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化学特征的思维方法,“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是化学学科实践能力,“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是化学学科的价值追求和化学课程对学生价值观发展的贡献。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各维度的关系可表示如图1所示。“科学探究和创新意识”处于化学核心素养的中心位置。“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既以化学科学探究为载体,又是化学科学探究的研究内容和思维视角,“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化学科学探究形成结论的思维方法,“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是化学科学探究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维度的重要成果。

2.1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从分子、原子层次对物质结构、性质、能量转变等及其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4],既是化学学科重要的观念,又是化学问题解决的思维视角。

通过高中化学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通过观察、辨识一定条件下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并能运用化学符号表征物质及其变化;形成“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的观念;能从物质结构和性质相联系、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解决相关化学问题。

2.2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是对物质发展化学变化的条件、方向、限度和变化规律等及其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既是化学学科重要的观念,又是化学问题解决的思维视角。

通?^高中化学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认识物质是不停运动变化的,化学变化是有条件的、可控制的;能形成化学变化中元素守恒和能量转化守恒的观念;能从变化与平衡相统一的视角考察分析化学反应和解决化学问题。

2.3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化学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方式,是基于观察和实验等方法获取的物质及其变化的事实并进行分析推理、抽象概括、建构模型以揭示化学变化及其规律的过程,是运用证据推理和模型化思想解决相关化学问题的能力和品质。

通过高中化学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物质及其变化的证据,基于证据进行分析推理形成结论,能解释证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确定形成科学结论所需要的证据和寻找证据的途径;能依据物质及其变化的信息进行抽象概括并建构模型,用模型思想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一般规律。

2.4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是指提出化学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推理得出结论并作出解释,对科学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能力。是指能尊重事实和证据,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批判不同观点和结论,提出创造性见解的品质。

通过高中化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有科学探究意识,能发现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提出合理猜测与假设;能依据探究目的设计并优化实验方案,正确实施实验探究方案;具有分析、处理信息,描述、解释实验探究结果的能力;具有合作与交流的意愿与能力,能对实验探究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质疑和批判、评估和反思。

2.5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是指在认识化学科学本质和化学科学的价值,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对化学科学技术应有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具有崇尚科学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积极参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深刻理解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赞赏并致力于应用化学科学技术促进社会发展,勇于承担和分析化学过程对人类社会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的责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 高中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

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是高中生通过化学课程学习所获得的,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学生在未来生活中能有效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能力和品格。高中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化学课程的实施,离不开化学知识的学习,离不开经历化学问题解决过程。

3.1 在自主探究学习中发展学生化学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的后天习得性,决定了高中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化学课程学习。但必须指出的是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习得不能是“被动接受”,不能以“灌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更不能把化学核心素养简单地转化成“宏观、微观、变化、平衡、模型、推理、实验”等知识内容进行讲授,离开了科学、正确的化学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就无法形成化学核心素养。

在化学课程实施中发展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就必须引导和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如实验探究、交流讨论、辩论、问题解决、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自主获取化学学科知识、形成化学学科观念、体验化学实验探究的过程、运用化学特征的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认同和践行化学学科价值追求。

3.2 在化学知识学习中发展学生化学核心素养

化学核心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化学知识,没有化学知识,化学核心素养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任何人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掌握繁琐却无法穷尽的“化学知识”,唯有将化学知识提升为可迁移应用的化学学科观念,才能发展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高中化学课程具有自身的内容逻辑主线,包含了许多事实性化学知识和基本概念,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将事实性化学知识和化学一般概念上升为化学学科观念,考验着化学教师的学科素养和教学智慧。高中化学课程实施中,需要认真理解高中化学核心素养中“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和“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所包含的化学学科观念的内涵,需要建立化学学科观念与化学一般概念等之间的关系,有效地帮助学生建构化学学科观念体系。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是围绕一定的化学课程内容、通过多样的化学学习活动展开的。虽然不同的化学课程内容、不一样的学习活动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不同维度发展的贡献可能存在差异,但一定都能促进学生化学核心素养各维度的发展。化学课程实施中一定要防止的是:将化学核心素养各维度分解开来培养,将化学课程内容与化学核心素养的某维度进行对应,并贴上“标签”。

3.3 在化学问题解决中发展学生化学核心素养

对高中化学的认识范文2

一、讨论教学法的作用

1.能够提高教师“教”的质量。

课堂讨论不仅是学生之间的研讨,而且是师生之间的研讨。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还要在查阅大量的学术文献和资料的基础上,做好全面的备课工作,以便在讨论中能够正确地引导、提问,形成自己的见解,及时归纳总结,这个过程对教师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此外,教师在参加学生讨论时,也可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讨论式教学还可以加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因为讨论要求参与者思考问题时,既要变通又能应对突发事件。一些人害怕讨论,就是觉得自己很难应付针对他们的发言所提出的众多质疑。既然自己不可能把自己的想法构想得非常完美,使每个人对自己所讲的各个方面都非常满意,学生自然就会想到自己讲的肯定会遭到别人的质疑,辩驳,乃至否定,这就意味着他们必须尽快想出应对的点子,或用全新的观点来反击对方,正是这样才加强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而灵活性的思维恰恰是学生应有的学习品质。

3.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讨论题一般都有难度,学员必须把书本知识和实际问题密切结合,才能解决。这样学生在准备讨论的过程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即时反馈能力和评价能力。

4.讨论有助于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因为,在真正的合作中,人们会共同努力来互相帮助学习,并创造出一种比他们个人精力总和还要大的精神力量――竞争。有时候讨论是力求达成共识的,但不可能轻易就能达成。共识并不是只要接受所有人的观点就可以的,它需要每个人都积极发言,争论及妥协。在某种程度上讲,达成共识的观点既超越了个人观点又融合了所有人的观点,事实上,达成共识的过程就是一个合作的过程。

二、讨论法的运用

1.课堂讨论要做好讨论题目的准备工作。

要搞好课堂讨论,周到而全面的准备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准备工作包括师生两方面的努力,在讨论课前,教师要和同学打招呼,要围绕哪些问题、哪些章节开展讨论,存在哪些问题,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可以有的放矢地做好准备工作。敢于发言,敢于质疑是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之一。所以不必担心冷场。教师要注意抓住讨论的题目和核心内容,以便达到预期的效果与目的。

2.引导学生提高讨论质量。

讨论课堂是为了解决问题,对疑难问题理清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讨论课一定注意抓住重点,否则既浪费时间又影响进度。

3.正确选择与确定课堂讨论的时机。

课堂讨论的成败及效果的优劣,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讨论时机的选择与确定。怎样选择与确定课堂讨论的时机?

(1)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组织讨论。越是教材的重点难点,越要通过讨论让学生主动学习。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当要概括学习内容、发现规律、提取思维精华时,可组织讨论,使学生参与总结过程、锻炼思维。由思维到语言表达,再由相互讨论,互帮互学,使原本极易混淆的算法逐步清晰,并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3)可形成开放性思维时组织讨论,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问题的方式。

三、调控进程的几种方法

1.正向鼓励法。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对学生讨论结果的评价,应以激励为主。在讨论中,教师要用微笑面对学生,以真诚唤起学生的信心和勇气,如学生回答得不对,应鼓励学生再读书,或引导学生变换角度再思考,也可作适当点拨。只有在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下,讨论才会热烈。

2.延迟结论法。

在讨论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鼓励大胆求异和争论。当学生产生不同意见时,教师切不可过早下结论,以免熄灭学生刚刚萌发出的思维火花。延迟下结论,可使学生产生更多的想法,引发更多的独特见解。这样既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论辩思维,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又有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思维轨迹和思维障碍。

3.存疑探究法。

在讨论中,教师有时也会遇到难堪的局面,如学生提出的问题一时难以解答,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教师当堂难以判断正误等。对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教师不能含糊其辞,应该实事求是地告诉学生“这个问题老师一时说不清楚”,并留下悬念,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精神。

四、讨论法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要革新教学思想。讨论法耗时长,教师应舍得让出时间和空间,让出自己长期以来一直牢牢控制的位置。课堂教学中不能讲得太实、太细、太满、太透,防止束缚学生的思维。

要讨论的问题应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相近,最好处于最近发展区。要善于将学生思维激活,让他们各抒己见,允许不同观点的争论,在广纳众议的基础上得出正确结论。合理处理教材,做到详略得当。讨论要尽量围绕中心内容来安排,不要在个别枝节问题上耗费时间;教学重点难点要突出强化。

高度参与是讨论式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讨论式教学才可能成功。换句话说,学生参与的程度可以作为讨论式教学得失的重要标志。他们应该具有一定的知识、技巧、方法和态度,而这些,都与讨论式教学中的参与程度相关。据介绍,在讨论式教学中,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学生为争得发言机会,常常是互不相让,你抢我夺,有的学生不顾教师的引导,仍然在那里唇枪舌剑。可见,在讨论式教学中,学生参与程度是任何其他教学方法所不能比拟的。

对高中化学的认识范文3

关键词:高中政治 案例教学 重要性 认知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141-01

1 引言

作为一门理论知识及其丰富的学科,政治学习的理论性与抽象性使得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不免会感觉枯燥与乏味,学生也因此失去了学习的基本兴趣与动力,从而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也随之下降。为了改变这一教学现状,经过长时期的研究与探索,我国教育界在自身教育机制及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案例教学法,意图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将所学知识点以案例的形式直接展现出来,从而使得教学活动生动起来,做到政治教学水平的跨越式提升[1]。

2 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重要性

2.1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

我国新课标的提出并不是将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进行了全盘的否定,而是在强调学生主体学习的同时也要重视教师的引导教学。一般而言,高中政治教学所授知识大多是学生没有接触过的抽象的理论化语言,单纯的依靠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与基础知识并不能讲其很好的吸收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我们所说的自主教学也并不是指的这些超出学生学习范围的非能力性技能,且这样的学习方法本身就是事倍功半的。基于此,教师应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为案例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际发生在身边的形象案例加深对政治观点的理解与把握。

举例来说,我们在讲到创新发展的重要性时,可以为学生陈述处于时代前沿的创新案例,从而鼓励学生们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做到合理的创新。如,联想的创始人柳传志认识到了PC必将改变人们的工作及生活,带领10名中国计算机科技人员全身心的投入了此方面的研发中,这些怀揣梦想的人突破了传统的科技,看到了创新的闪光点,也因此称之为联想,其英文名字“Legend”就是传奇的意思。通过这个案例的讲解,学生们不仅深刻理解了创新的内涵,同时也会受到鼓励和激发,从而促进其思想的全面发展。

2.2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与源泉,是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的重要前提。只有学生从内心认识到政治学习的本质要求、核心条件、基础要素才能自发的进行学习与探究。而生动的案例教学恰巧为学生将抽象知识到自身理解的转化提供了良好的媒介与桥梁。如,一个杯子还剩半杯水,悲观的人会说“怎么还剩半杯水”,而乐观的人则会说“幸亏还有半杯水呢”,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想到什么呢?一方面,乐观与悲观只是存在于我们的心里,而不是实际存在的。另一方面,事物的存在都有两面性,我们要总揽全局,从客观的角度出发,既看到其不好的方面,又要认识其本身存在的合理价值。经过这个案例的讲述,学生们不仅会更加清楚的理解政治观点,也会将其联系到自身的行为中,从而改正以前的缺点,不断完善自己。

3 高中政治教学中案例教学模式应用的分析

3.1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

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教学内容的实施不再以教师教学为主,而是将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作为教学的核心组成部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与情感认知,并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全面可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并根据自身的知识积累状况进行理论知识的探索,从而真正践行素质教育实施的基础标准,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深入贯彻教育教学的基本内涵[2]。如,教师在讲述“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一政治哲学观点时,教师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们根据其在生活中所得的经验及对这一观点的大概认知进行沟通与交流。由于学生们存在个体的认知差异,因而在交流过程中必然会存在着思想的碰撞与矫正,从而更好地体会这一高度抽象理论的准确含义。

3.2促进案例来源广泛性的增强

所谓案例教学最重要的在于其案例本身背景内容的存在使得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自发的从多角度思考并分析问题。基于此,案例的选取与其蕴藏的内涵就不可避免的成为了高中政治案例教学成功实施的决定性因素。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选取案例呢?什么样的案例才会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呢?一方面,信息时代的到来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媒介来接触外界的新事物。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电脑及报纸等身边触手可及的资源,深刻挖掘时事内容与社会各方面的变化,并以此作为案例进而辅助政治教学的实施。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广泛的收集各方面的案例来源,以教学内容为前提进行案例的针对性筛选。同时也要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做深入的调查,以便确保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能真正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与创新,这样一来案例教学法的使用也就起到了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意义了。此外,案例的选取还要突出时代性与开放性,我们不能照搬很多年前的例子,进而混淆学生对政治观点的准确理解。

4 结语

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突破原有的教学方法,以新型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模式的探索。针对高中政治教学而言,案例教学法的提出不仅使整个教学过程趋于形象化、生动化,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教育教学中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教学制度的实施。在案例教学法中,我们要做到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促进案例来源广泛性的增强,从而促进政治课堂教学效率的总体性提升。

参考文献:

对高中化学的认识范文4

论文摘要:高校校园文化是文化在高校的重要表现形式,它的本质是人的全面发展。认识论哲学和政治论哲学中对人的价值追求的不同观点影响着高校校园文化的理念选择。认识论哲学家认为人的价值和幸福的最高体现是理性知识和真理,求知和知识是人存在的最高形式。政治论哲学家认为人的价值侧重体现在社会价值方面。在这两种不同的哲学视角下,高校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选择也是认识论和政治论哲学之间不断冲突与融合的过程。

高校校园文化在引领、塑造高校物质形态、观念形态方面起着重要导向作用。它既有着文化的共性,又有着自身的个性。在多元的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下,高校校园文化如何选择符合自身发展的价值取向,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 高校校园文化的本质是人的全面发展

1.1 文化的本质

伯顿·克拉克主编的《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一书中提出了用文化的观点来研究高等教育,并指出文化是一种共同使用的思维方式和集体的行为方式,“文化塑造个人的心智”。也有人认为文化就是教育,教育就是文化。文化的本质不是别的,而是人本身的发展。①

1.2 高校校园文化与文化的关系

1.2.1 高校校园文化是文化在高校的普遍表现形式

高校校园文化(环境)是“由一代又一代的师生和管理者经过长期的培育而形成的,它反映了社会文化发展的要求和校园群体的智慧与意志。”②从文化在高校的表现形式来说,高校教育的基本组成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学资料三个部分,教育者是文化的传承、传播者。同时又是文化的受传者,作为文化化了的人对文化进行传播;受教者接受一定的文化,又将这种文化进行新的创造,最终也是被文化化了的人;教学资料实质上是文化通过教材、辅导书、工具书等形式表现出来。高校校园文化作为文化这个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有着文化的共性。通过校园环境进行的文化选择,具体体现在学校的校风(包括教风、学风等)建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等)的确立、校园活动的组织、学校规章制度的订立和各种设施的建立等方面。③高校校园文化是各个高校中都有的一种文化,只是依据高校层次、类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1.2.2 高校校园文化是文化在高校的特殊表现形式

高校是传播高深学问的场所,高校校园文化也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它体现了高校不同的办学理念或办学理想。从整个学校教育系统来说,高校校园文化的主体是有着高知识、高学问的教师和处于青年时期、激情洋溢、充满理想的大学生群体。作为高校主体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思想更具先进性、开放性与深度性。高校校园文化主体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文化体现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的复杂性、针对性与多元性。从不同层次、类别的高等院校来说,各个高校的校训的不同正是高校校园文化不同的一个突出表现形式。如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京大学的校训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武汉大学的校训是“自强弘毅,求是拓新”;武汉理工大学的校训是“ 厚德博学,追求卓越”。

1.3 高校校园文化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

高校校园文化是文化作为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高校校园文化的本质在于作为高校主体的大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长期以来,人们对高校校园文化的本质的认识不足。以为高校校园文化只是丰富高校师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以为高校校园文化只是树高楼、搞绿化、开办讲座等;以为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只是学校特定部门如团委、学工处等部门的工作。没有认识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各项工作的基石,没有认识到到校园文化的深层本质是学校的元气,各项工作都应是这种元气的流布,广大师生都应能够受到它的滋养。④

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也具有动态性。但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本质是不变的,它是人的全面发展。在中国,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引导着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高校校园文化一般选择的是社会的主流文化,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受到非主流社会文化的冲击。在主流与非主流文化的不断冲突与融合过程中,高校校园文化表现为高校主体的自主与自觉选择的特性。有人说,校园文化的变迁本质上是大学生正确的社会感知、成熟的文化自觉和整合的群体互动。这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大学生群体在文化的变化过程中不断适应、调整的自我发展。

2 高校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基于认识论和政治论的视角

布鲁贝克指出,研究高等教育主要有两种哲学基础:一是以认识论为基础;二是以政治论为基础。高等教育的哲学指导思想支配着高校各个方面的发展。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种哲学指导思想的影响。

2.1 认识论视角下的高校校园文化

认识论哲学的指导思想在西方有着传统而悠久的历史,它强调认识论的人趋向于把以“闲逸的好奇”精神追求知识为目的,强调高校是探究高深学问的场所,是为了学术而存在的。这种哲学思想提倡的是能够训练人的思维、发展人的理智,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学理性知识”。但是,传统认识论哲学的这种以理性思辨、逻辑推理求取知识和真理的活动并不单纯为获取系统化的理性知识。在这个直接目的的背后还有更为高远的目标,这就是人的存在、价值和幸福。⑤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核心是以人为本,客观上要求大学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尤其是在科学主义占主导地位的现代大学里,更加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而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构建形成科学人文的理念以适应大学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校校园文化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日益呈现出开放、公平、民主的文化气息,表现在不同的学术观念的共存、对个性的包容、对个体的尊重等。高校教师和学生作为高校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的存在是为探索知识、传播真理而存在的。教师不仅传授知识、培养具有开放视野、创新能力的学生,而且通过科研对知识进行探究。教师和学生都带有自身独特的个人文化,他们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个性特征、思想观念。高校校园文化正是学习、工作、生活在校园里的人所共同营造的共性文化。它通过营造良好的教风、学风来约束人们对知识探索的态度和行为。

2.2 政治论视角下的高校校园文化

政治论哲学认为人们探讨深奥的知识不仅出于闲逸的好奇,而且还因为它对社会、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高校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密切相关。高校只有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使自身不断发展壮大。高校必须依靠培养的人才以及知识、技术的不断创新来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高校的存在是为社会服务的。它提倡的不仅仅是“学理性知识”,更重要的是“应用性知识”。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科学技术变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创新对一个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这样,应用性知识更能为社会的发展服务。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也在高校校园文化中体现出来。高校校园文化向社会传播正确的思想观念,积极引导社会舆论,直接为社会文化建设服务。

3 高校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选择

3.1 高校校园文化价值取向的冲突

政治论和认识论之间一直存在着冲突,高校校园文化存在着认识论和政治论的两难选择。其矛盾之处在于,探讨高深学问的认识论方法想方设法摆脱价值的影响;而政治论方法则必须考虑价值问题。⑥选择了认识论的人认为,高深学问的坚实基础是严格的客观性,如果不能避免高校的政治化,将迟早会歪曲和干扰学者研究的客观性,从而导致学术贬值。选择了政治论的人,更多的从社会发展的功利主义的角度出发,认为高校存在的意义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高校校园文化认识论和政治论价值取向的冲突具体体现在对高深学问、高校自治、学术自由、大学功能的不同态度上。认识论注重知识的学理性,政治论注重知识的效用性。认识论认为高校应该完全自治。应该让高校里的学者、教师独立自主的解决知识领域的问题。因为高深学问是高于普通知识的专门学问,那么只有学者能够深刻地理解它的复杂性。由于他们最清楚高深学问的内容,因而最有资格决定应该开设哪些科目以及该如何讲授,应该决定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如招生、考试、学生的毕业要求、评聘教师等。政治论认为高校的自治不完全由教师们决定,学术上的自由也是有限定的。应该依据社会事务的要求决定高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标准、质量要求等。由于认识论注重知识的学理性,持认识论的人认为大学的主要职能是教学和科研。政治论注重知识的效用性,持政治论的人认为大学的职能是为社会服务。

3.2 高校校园文化价值取向的融合

高校的职能发展由单一的教学功能到洪堡的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再到弗莱克斯纳的社会服务功能,是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高校功能的多样化发展趋势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总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既要通过教学来传递知识、保存文化、培养人才,又需要通过科学研究来创新发展知识,还需要为经济社会的发展直接、间接地提供服务。任何国家、任何时候的高等学校都摆脱不了政治论的根据,只是程度有所不同。当国家处于非常时期,或是在专制的国家里,总是要特别强调政治论的根据。⑦长期以来政治论哲学思想占据着主导地位,认识论哲学处于被压制的状态。但是大学是探索知识、传播知识、追求真理的重要机构。对知识的保存、选择、传承,对真理的探寻都需要大学具有自治和自由的权利,是大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高校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选择应该是认识论和政治论的融合统一。高校校园文化需要营造出追求学术、追求真理、以人为本的氛围,从而推动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大学发展的过程表明,大学内部需要有专门的行政人员来参与大学管理。但是,目前在高校中存在行政管理权过度的倾向,行政级别化、干扰学术、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需要在教学、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使得大学能和谐有序地运行。从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看,大学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与他们的关系也愈来愈密切。现代大学功能强大,它在国家和社会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正越来越成为政府借以实现国家利益的工具。⑧市场力量也成为干预大学的重要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更加需要坚持自治,倡导学术自由、追求真理。新时期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背景下,我们坚持这种价值取向,绝不是要求大学脱离社会,而是在自治、自由的基础上更好地履行社会赋予的职责、为社会服务。认识论者洪堡就曾这样指出:大学倘若实现其目标,同时也就实现了,而且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社会和国家的目标。⑨

注释:

①张应强.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

②③⑧潘懋元.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文化选择与创造[J].高等教育研究,1995(1) .

④程祥国等.大学精神的奠立与高校校园文化的营造[J].江西社会科学,2009(12).

⑤刘志洪.认识论哲学观及其超越[J].攀登(双月刊),2010.4(29) .

对高中化学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元认知知识 职业学校 化学元认知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188-01

一、元认知概述

元认知实质上就是指个体对于当前认知活动的认知调节,它不是知识体系的范畴,更近似于活动过程的部分。调节活动就是由监测和控制两种过程组成的,监测就是个体了解认知活动的发展过程和结果等,控制就是个体对活动进行计划的过程。像是自我检查就属于监测过程,如果自己的推测有错误从而改变了思路,这就是控制的过程,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得自己走向正确的方向。调节活动的过程中,两者必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只有两者相互轮替作用的过程才是元认知知识。

二、化学知识对于学生的重要性

安全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不断的话题,对于化学品的安全知识教育更是要加以重视。这些年,由于对化学知识的缺乏而引起的化学危险,使得各学校对学生化学知识的教育都摆在了中心位置。比如:北大校园里发生的学生锶中毒事件,复旦大学发生的二甲基亚硝胺中毒事件,以及去年在湖南安化发生的化学中毒事件等等,这些事件的发生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对于学生进行必要的化学知识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学生喜欢戴首饰,对于金子这种常见的重金属学生并没有太多了解,由于金子具有惰性,多以单质形式存在,长期佩戴可能会出现重金属中毒的问题;对于氢氰酸,学生们不知道它的味道,一旦闻到就会中毒而离开人世。因此,学校要充分重视化学教育,远离危险化学品,加入多元化的元素,让学生们更好的、更加全面的掌握化学知识,为以后的全面发展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以元认知为基础提高化学元认知能力的教学策略

(一)分层次教学和目标激励

针对学校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分为3个层次,分别为A,B,C层,对此,在教学的各个模块中,也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在知识目标方面,将化学知识的具体教学内容分为3种不同层次,分别针对3类的学生予以应用,要根据学生未来的发展实际来开发教材,以及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要求;对于课堂上或是课下的作业布置也要进行分层安排,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针对性的布置作业;另一方面,就是要对学生加强心理辅导,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增强学习动力,要以正确的心态和方法学习;要定期对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评价工作,包括老师对学生,家长对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力,不断的超越自己。

学生们内心都渴望自己的进步,这就需要老师对其采取一定的激励方法,前提是与学生做好沟通工作,让学生理解,与其保持和谐的状态,这样会促进学生的自发性进步;同时,制定有层次的目标,让学生可以接受,也要加强监督,帮助学生计划并定期检查预定目标等。

(二)丰富化学元认知知识

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化学元认知能力,在教学内容的研究中就要加入元认知知识的部分,化学是一门系统的学科,结构复杂,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元认知知识,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增加学习兴趣。化学笔记既要包括课堂内容的记录,更重要是学生自己搜集的课外知识,以及学习心得等方面的内容。这一方面要求不能太复杂,要尽量通过学生自己搜集材料等过程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同时能够巩固学过的知识。通过相似知识类比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也可以掌握更多综合的化学知识。

四、结束语

对学生实行化学知识常识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化学科学不是单纯性的知识教育,更是朝着多元化的方向行进,对学生的实事求是和严谨的态度教育也是一样重要的,因此,中职学校的学生需要开设化学课,普及化学常识,教师在对化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也应以元认知知识为基础,从而将化学知识更加全面,更具魅力的传授给学生。

参考文献:

[1]徐橘.中专化学教学中学生元学习能力的培养[J].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00,13(4):75.

[2]左国防,李艳红.化学实验教学中学习策略训练效应的实验研究[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3,24(3):46―49.

[3]左国防,李艳红.元认知理论对培养和发展学生教学监控能力的应用研究[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2,22(5):21-22.

对高中化学的认识范文6

[摘要]在化学教学中,很多同学认为化学新课程中的概念多、反应多、实验多,公式少、定律少、理论少,学生普遍感到化学学习课上易懂,课下易忘,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解决本类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积极构建学生认知结构、主动构建知识网络并活化为灵活应用的过程。从构建主义为中心,对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认知构建过程进行思考,从而促进学生的认知水平的改变。

[关键词]认知结构 同化 顺应 组织

在化学教学中,很多同学认为化学新课程中,概念多,反应多,实验多,公式少,定律少,理论少,学生普遍感到化学学习课上易懂,课下易忘,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生没有科学的构建认知结构。化学认知结构是学生头脑中化学知识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学生认知结构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由于教材的编写还有教学过程的安排,基本上都把化学知识分解成若干个小部分,结果造成知识各部分内容之间、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互相封闭,学生获得的知识大都是一些“散装”的内容,没有形成具有普遍联系和广泛迁移能力的化学知识结构。

其次,在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点的外延、对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认识不够,没有形成整体的化学知识结构有关。

第三,学生原有的知识没有牢固掌握,不但不会产生知识的正迁移,反而可能会出现负迁移。

由此可见,化学教学工作中怎样帮助学生将零乱的化学概念、规律、原理、方法有机联系起来,形成完整、有序的认知结构,并使之活化,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本质是学习环境对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作用并引起认知结构的改变,使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扩展、更新或重建的过程。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认知结构的主动建构者。同时要求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在化学课堂教学的组织与互动过程中,积极帮助学生通过同化、顺应和组织三个环节构建认知结构。

一、要帮助学生同化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同化是指当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景时,主体能够利用己有的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同化也就是把新知识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中,学生运用自己己有的化学知识,并根据自己所拥有和喜爱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对外界事物做出诊释和改造,学生直接将新知识有效地整合于己有的化学结构中。

例如,学生在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时,感觉实验有趣,上课易懂,最大的困难在于化学方程式多,难记易忘,传统的化学方程式教学主要是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导致学生机械学习和记忆不利于学生合理认知结构的形成。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找出同类型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找规律形成意义建构,即找出原有图式以同化过程接受新的知识。

Na2CO3+2HCl=2NaCl+CO2+H2O

Ca(ClO)2+CO2+H2O=CaCO3+2HClO

Na2SiO3+CO2+H2O=Na2CO3+H2SiO3

摆出几个化学方程式,设问:从这几个化学方程式中可以找到什么规律?

学生讨论,概括、归纳找出规律:较强的酸能制得较弱的酸,从而掌握一类化学方程式书写。如学习氯、硫、氮元素化合物的一类“归中”反应它们虽是不同物质间的反应,但它们都是由高低价态的化合物转化为中间价态的物质。抓住共性,异中求同,进行同化教学对高级知识的学习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要帮助学生顺应化学认知结构的载体——知识网络

化学知识是零星、细碎的,这也是学生易懂、易学、难掌握的原因。教学中,面对新旧知识的冲突,教师要帮助学生调整和改造原有的认知结构,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学习现实的变化,这就是顺应,顺应可以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质变,进入一种新的更稳定的平衡状态,跃向一个新的水平。因此,如何让学生在学习完每一单元内容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这一单元的概念、规律间的知识网络图,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网络化,成为一种有效的方式。

学生在弄清并画出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间的网络体系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将该网络结构与化学思维、方法有机联系起来,去了解完整的化学知识结构,使学生的化学学习跃上较高的层次。总之,化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寻找同一或不同体系中概念、规律间的联系,进行合理的建构。这样,学生头脑中的化学认知结构会逐渐变得纵横交错、变得稳固起来,逐渐变得灵动起来,也就逐渐建构起学生自己的具有个性化的认知结构体系。

三、帮助学生组织化学知识网络的活化

学生头脑中具有较完整的化学认知网络结构后,同样还不能很好解决各种化学问题,学生在碰到综合性较高的新情景题时,就需要将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知识点用一定的方法有机组合起来形成合适的知识组块,才能解决问题。

例如:(2010浙江卷)10.核黄素又称为维生素B2,可促进发育和细胞再生,有利于增进视力,减轻眼睛疲劳。核黄素分子的结构为:

有关核黄素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该化合物的分子式为C17H22N4O6

B.酸性条件下加热水解,有CO2生成

C.酸性条件下加热水解,所得溶液加碱后有NH3生成

D.能发生酯化反应

本题将信息题材中情境提供的新知识或新问题纳入已知原理或方法中进行解答,关键是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新知识新问题在已有知识或方法中落脚点。

【题给信息】本题是有机化学综合题,包含分子式、官能团性质、反应类型等内容。

【教与学】本题虽然很容易选出正确答案A,但是,并不说明有机化学的教学只要会数数或明白键线式的含义即可。有机化学的学习着重掌握有机物官能团与性质的相互关系,官能团的性质之间的相互影响及条件对反应的影响等问题。总之,在有机化学学习过程中,要将“类别——通式——官能团——分子结构特点——主要化学性质”这一线索以及“醇、醛、酸、酯”一条线进行知识的组织,提供网络化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结构化知识,才不会导致学生机械的死记硬背,在实际解题中能灵活的加以应用。

学生一旦掌握化学知识结构以后,不仅能洞悉结构中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还能触类旁通,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将化学认知结构应用到新的情景和领域中去的创造性能力。

总之,通过培养学生主动建构化学认知结构能力,它有效地解决学生上课听得懂,看书看得懂,作业不会做的学习困境。培养学生建构化学认知结构的能力,需要师生长期的共同努力才能见效。另外,如何帮助学生建构更科学的化学认知结构和更好地活化化学认知结构,化学教学中的主导——教师的角色转换是不是够解放,也必然成为讨论的重点。 参考文献:

[1]王春.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研究[J].化学教育,2007,(11).

[2]陈琦,刘儒生.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对高中化学的认识范文7

一、江苏高中化学学业水平必修测试特点

1.具体的内容规划

化学课程被分为必修课程模块和选修课程模块,选修课程的测试范围是对《化学与生活》和《有机化学基础》二择一。必修测试中的内容规划有认知化学科学、化学实验基础、常见无机物的应用。而具体就化学的基础知识认知来划分内容,则包括化学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和能力、化学与生活以及可持续发展中的利用。

2.测试能力要求的表述

化学必修科目的主要测试内容是化学基础知识的考查、化学基本技能的考查以及化学基本思想和方法的考查,注重对学生基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的考查。对化学的学习目标具体可分为技能、认知和体验三类,在每一类的学习目标中再进行由低到高的层次划分。其中技能类分为三层次:技能性考查要求学生初步学习能力过关,能够独立操作基础简单的化学实验,对化学实验中常用仪器的用途和使用方法要熟悉并掌握;初步学会化学实验中基础性的检验、过滤、蒸馏、配置等化学方法,并能对记录的实验数据进行初步的整理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完成实验报告;灵活应用课堂上学到的内容,对基本实验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认知类分为四层次:认知性考查则要求学生对化学元素、基础无机物和有机物有足够的认识和识别;了解化学物质的性能,化学物质之间反应和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相似物质之间能够做比较和归类,认识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掌握和认知化学反应原理,并在实际问题中能够运用。体验类亦分三个层次:在知道化学是一门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的基础上,认识并学会化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体验化学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在新能源、新材料的开发上化学所起到的关键作用等。

3.考点突出主干知识

江苏化学学业水平必修测试中,考点的分布紧扣化学知识主干,并通过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来鉴别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成绩的优异。对主干知识考查的试题中多为常见和难度一般的题型。试卷中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着重理解化学的基础性知识和核心内容。紧扣主干知识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对于化学大框架的整体把握,在学习相关化学知识的同时能够做到更加的系统全面。

二、江苏高中化学学业水平必修测试对教学的启示

化学教学如何做到有利于学生学科素养的提高,以及现代公民在当今的人文社会该怎样习得有关化学方面的知识,这些都是近年新课程改革以来化学教师一直讨论的话题。而江苏高中化学学业水平必修测试给予了很好的启示。

1.基础化学知识教学

高中化学基础中很多常见知识是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最基本应该了解的化学常识,是属于公众素养的必修知识。高中化学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其实也是作为具有科学观念的现代人所应该筹集的基本事实性材料。对于参加必修考试检测的学生,我们应该根据化学中所研究涉及的物质层次,以及化学的各类型反应、能量变化、反应方向及限度对学生进行事实性的教学,为学生充分了解化学基础知识,构建学科知识框架打下坚实的基础。

2.知识价值体验的强化

学生目前已经学到的知识以及该年龄段的生活经验都应该促使其与化学知识的接轨,并强化体验,这可使学生获得知识价值的体验。在教学中不仅使科学与人文知识的融合恰如其分,而且有关技术、科学和社会的特征也逐渐在化学知识充分的体验中紧密关联,从而使化学教学在新课程的改革中发挥真正的作用。因此,引导学生在社会、技术、科学的大环境下认知化学,并解决生活中实际发生的问题,这样才能发挥化学知识习得的真正作用。

对高中化学的认识范文8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价值就是既要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又要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给学生传授基本的知识,增强学生素养;二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能够观察世界、思考世界、解决矛盾。“生活化”教学由于具有实践与教学相结合的特点,在高中政治课程的教学中,必将是实现其核心价值的有效途径。在“生活化”的政治课堂中,教师通过通俗的案例给学生传授知识,首先实现了学生把知识从认知到认同的转化,通过对具体时间的思考,再将知识内化为正确的认知观和科学的思维方法,通过教师对实际案例的深度解析及同学的讨论交流,再将知识外化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生活化”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注入了情感导向,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消化知识、运用知识,具有高度的实践辅助作用价值。

二、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依据

(一)哲学依据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生活的科学,而生活是真实的,具体的。作为社会人文科学的思想政治课,其本质也是在于对生活真知的体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感受了许多政治现象,特别是高中政治更是与生活息息相关,为政治课堂教学联系日常生活提供了可能。

(二)心理学依据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行为学派的学习理论认为,在学习情境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刺激,从而也导致各种各样的反应,一定的刺激和反应联系起来,学习就发生了。认知学派认为,认知是指在意识水平上对信息进行加工,包括信息的获取,信息的转化,信息的储存,信息对进一步认识的指导等。高中学生正值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这个时期,他们能根据教学要求比较稳定地、长时间去观察某种对象和现象,他们开始用批评的辩证观点看待周围的事物,喜欢独立地寻求事物现象的原因和规律。为此,他们喜欢争论、探讨、追问、喜欢独立活动,独立完成任务。

三、“生活化课堂”构建的细节要求

(一)依照政治课堂需求明确定位

教师作为高中政治课堂的重要组成成分,对“生活化课堂”构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上述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置,将自身作为教学主导,相辅相成,引导学生在政治世界中徜徉。在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政治课堂与生活课堂结合在一起,要将传统教学中的单纯言传转变为生活化中的身教,保证学生能够在开放、自由的环境中提升学习兴趣,改善高中政治学习成效。教师要由教书匠转变为引路人,引导学生融入到“生活化课堂”中,引导学生在课堂中思考、自主探究,保证能够最大限度发挥教师的作用,提升学生学习质量。

(二)依照发展需求丰富课堂内容

“生活化课堂”是一种开放性较高、自由性较强的课堂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化场景中领略高中政治的魅力。在对该项教学进行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将课本知识传输给学生,更要注意发掘生活中的政治本质,让学生从各个层次、各个方面了解高中政治,提升自身政治知识,树立正确政治视角。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政治素质,对电子资源、视频资源、文字资源等充分融合,与时俱进,在满足学生对时代环境的好奇心中让学生感受到高中政治的重要性,提升政治课堂的针对性及时代感。

(三)依照模式内容拓展教学时空

对高中化学的认识范文9

关键词:初中化学;新课改;科学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8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个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发展,国际化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国家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应试教育模式显然已经和时代的发展格格不入,取而代之的是新型的素质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之下,人才的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被提升教学的日程。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的提升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的培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为国家和民族的兴旺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

一、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意义分析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时展变化的社会背景下,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愈发多样化。因此,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强化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具有很多积极的意义。总结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强化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是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之下初中化学教学的必要之路。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息息相关。而素质教育理念之下,国家愈发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强化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是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赋予初中化学教师教学的责任和使命;其次,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强化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有积极地意义。化学本是一门自然科学,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仅仅是给学生灌输一些干巴巴的知识和条款,势必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在化学教学中强化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将会有更强的自主性,对于学习的自主性,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教学内容

初中阶段是学生接触化学知识的初级阶段。其实,化学是一门源于生活而有高于生活的学科,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亦会接触到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知识,只是学生尚未能站在系统而科学的高度认识这些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而在初中阶段的化学学习中,学生将会站在系统和科学的高度认识化学知识。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具有很多方面。总结下来,笔者的教学主要是要强调一下几点:首先是要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浓厚兴趣,加学生对化学知识探索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学生对化学基A知识的培养,并在此基础之上,建立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系统性认识,并通过有效地启发,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探索热情,通过有趣的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用科学和系统的眼光认识化学知识,从而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形成。

三、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具有很多积极的意义。那么,面对当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各种问题,教师应当进行怎样的改革和创新,以强化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策略:

1、激发学生兴趣,建立学生对化学科学的系统性认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教师要想促进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形成,首先得通过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创新,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对化学知识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只有学生对化学学科形成浓厚的兴趣,方能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积极地认识和探索化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了解和探究能力,为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

2、通过化学实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实验教学是化学学科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学习和探索的欲望。传统的初中化学实验中,教师往往都是通过演示实验的方式来完成,笔者认为,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仅仅通过演示实验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通过学生的亲手实验和实践过程,来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了解和把握,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化学知识和科学素养。

3、强化学生化学基础知识的学习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教师要想让学生形成对化学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认识,基础知识的培养不可或缺。学生只有对化学基础知识有更加全面和系统的认识和了解,方能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延伸学习,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再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4、通过化学生活化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化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认识和了解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和化学反应,培养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和了解世界,并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发现更多的化学现象,促进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形成,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化学是一门很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当前初中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立足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标准,不断改革和创新,全面提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初中化学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认识,全面提升学生的化学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