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幼儿德育的核心集锦9篇

时间:2023-06-30 16:07:47

幼儿德育的核心

幼儿德育的核心范文1

园训、园风等是一所幼儿园的办园理念、团队精神、办园特色,它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导向性和号召力,是一所幼儿园精神的具体体现。高台县第一幼儿园在创建省级示范类幼儿园时首先就是从园训、园风着手,确立了健康、自信、主动、快乐的园训;确立了团结、敬业、求实、创新的园风;确立了以耐心、爱心、一颗慈母心、童心、恒心塑造孩子慧心的教风。为了把园训、园风的精神传递给师生,在幼儿园醒目的地方写成固定标语,在每个教室里也悬挂了写有园训园风的牌匾,时刻提醒师生阅读、记忆和理解,并把园训园风写进了幼儿园的办园章程。通过这样的做法,化“无形”为“有形”,让幼儿园精神逐渐渗透到师生的内心。良好的园训园风,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具有春雨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这种作用会让师生在不自觉中,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行为得到改进,习惯得到优化。“一训二风”蕴含的良好精神文化,通过师生的认同来促进团结,建立起理解、尊重、信任、和谐的群体关系,形成强烈的集体凝聚力和荣誉感,从而打造出一个和谐进步、团结协作的团队。

二、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建设良好的师德师风

一所幼儿园要成为社会和家长认可的省级示范园,不仅要靠强大的物质文化的支撑,还要靠老师们的勤奋、奉献、敬业、团结、创新的拼搏精神,这些优良的品质铸就了教师丰富的精神文化。这些精神文化就是一所幼儿园不断向前发展的正能量,这些正能量要依靠长期的不断的教育引导来形成。如在幼儿园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诚实守信、感恩社会的教育活动;开展教学一线争先锋、班级管理争能手、帮教学生争典型、为人师表争模范、依法执教争一流,促使幼儿园管理上档次、保教质量上台阶、德育工作上水平、法治教育上层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五争四上一满意”教育活动;开展比学习、比纪律、比作风、比师德、比廉洁、比教学,师德师风优、纪律作风优、廉洁育人优、教学质量优,办人民满意的幼儿园的“六比四优一满意”教育活动;开展立师德、铸师魂、强师能、正师风,政治素质好、教学技能好、师德修养好、做人民满意的教师的“四师三好一满意”的教育活动。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努力创设敬岗爱园、乐教善学、德艺双馨的人文氛围,形成了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道德规范教育为基础,进而引导和帮助教师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激励。通过教育活动丰富了教师的文化修养,提升了教师工作的精神动力,这些都为幼儿园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文化支撑。

三、在幼儿园精神文化建设中融入国学经典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这些优秀的中华文化记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这些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质,是引导我们如何做人的典范。当今我们阅读这些经典,深深感受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感悟到了中华民族仁爱、诚信、朴实、勤俭、互助互爱的优良传统文化。所以在幼儿园精神文化建设中融入国学经典,如把国学经典的诵读配上音乐,并编上动作形成国学韵律操,每天课间做国学韵律操;再如每天早晨小朋友到园晨检完后,跟着电视屏幕的动画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特别是播放《弟子规》的释义动画,使他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的美誉,通过这些活动使小朋友在耳濡目染中学会了如何对待父母和长辈、如何对待兄弟姐妹、如何和小朋友相处。通过这些经典诵读活动使小朋友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经典文化的熏陶,让幼儿与经典为伴,和圣贤同行,可以教给他们做事的方法、做人的道理。

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幼儿德育的核心范文2

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我们所认为的教师的道德素质并不是指规范、准则本身,而是教师把这些规范、准则逐步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准则。作为教师基本上都知道教师道德,但许多教师并没有把道德规范、准则内化,因此,他们在实际教学中表现出言行不一致性。由于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业,因此,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教师道德是教师的灵魂,简称“师魂”。师德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等。

从社会的角度看,一个民族的群体都是一个一个的个体所组成。每个个体的道德风貌反应出整个民族的发展水平。一个个体的许多道德习惯、道德品质都是从小形成,每一个人从儿童开始所形成的道德观念、行为习惯、世界观等;幼儿教师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尽管社会风气、家庭环境对儿童的道德品质形成有一定影响,但无法代替教师教育的优秀。因为,教师的教育具有长期性和系统性,无论是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甚至德育手段等都是长期而系统地对幼儿产生影响。教师的教育具有科学性,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的培养,教师都是根据儿童成长的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人生最初的二十几年是决定和影响人的一生的发展,是道德观念、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而幼儿期则是关键的关键,而幼儿教师是影响的关键因素。教师的主要职能是培养未来的人才,这些人才毕业后分布在全国各条战线上,对整个国家的文明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师爱是师德的灵魂。教师对学生的爱,简称为“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幼儿就是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热爱幼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幼儿时常体会到教师的爱更困难。林崇德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教师对幼儿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幼儿的感情基础;幼儿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视师为母 、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师爱就是师魂!可是,有的教师何为师?哪来的师魂?简直是鬼魂,做人的基本道德水准都没有…为此,实在必要进行教育改革、需要纯洁教师队伍;加强师德教育不仅是提高教育素质的需要、更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需要,因为教育直接影响着一代人!

幼儿德育的核心范文3

我园是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的小学附设幼儿园。幼儿园占地面积132㎡,户外活动面积500㎡。现有教学班2个,配有录音机、电子琴,为孩子配备了适合于幼儿年龄特点的大型户外和室内玩具。幼儿园实行了隔离,在教学及活动区加了防护栏。取得了办园许可证。

二、安全卫士方面

1、我园建立安全防护、检查和卫生保健制度,并落实到岗到人。按规定对幼儿、用具、玩具等进行消毒。

2、对教职工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有传染病防控制度和应对措施,发病率低。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对突发事故有预案和防控措施。 

3.措施落实,保障有力。幼儿园均提供安全卫生的饮用水,满足幼儿需要;定期开展幼儿体健检查;定期对幼儿教室、活动场所、生活游戏物品进行消毒;制度性、常态化开展幼儿安全教育,安全责任落实到人,管理措施落实到位。

4.及时记录,资料齐全。教职工健康证、安全教育和安全卫生检查记录、教职工和幼儿体检档案、消毒记录、食品留样等工作过程性资料,都做到及时记录并整理归档。

三、保育教育方面

1.幼儿为本,保障活动时间。大部分幼儿园能按照《幼儿园操作规程》规范作息时间,合理安排幼儿一日生活,开展形式多样、符合幼儿特点的室内外游戏活动,能保障幼儿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少于两小时。

2.遵循规律,注重习惯养成。各幼儿园都能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开设课程,制订幼儿教育活动计划,教育内容做到全面性、启蒙性、综合性和衔接性相结合,把幼儿良好习惯养成教育融入在日常幼儿教育和幼儿游戏活动中,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快乐成长。幼儿园都能根据自身实际,选择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及身心健康发展规律的保教内容、方法。

3.尊重幼儿,师生关系融洽。督导评估过程中,未发现歧视、虐待、体罚和变相体罚、侮辱幼儿现象。

4.创新模式,促进均衡教育。各幼儿园均能结合自身实际,创新幼教活动模式,丰富幼教活动载体,促进幼教均衡发展。

5.家长参与,形成保教合力。各幼儿园都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参与幼儿园膳食、安全和幼儿保教管理。设立了“家园联系制度”,建立微信群,设立“家长开放日”,举办亲子运动会,发放“幼儿学习内容”, 向幼儿家长宣传办园理念、办园优势和办园成效。

四、教职工队伍方面

1、合理配备人员,幼儿园教职工数量符合相关标准。与教职工签订聘用或劳动合同,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2.注重师德建设,强化队伍思想素质。各幼儿园开展了教职工师德教育,签订《师德承诺书》,落实师德考核评价,将师德考核与评优评先、职级晋升、绩效考核相挂钩。

3.重视业务培训,提高保教业务水平。各幼儿园能按学期制订教师培训计划,依托校本研训、远程培训、校际交流等平台,组织教师各种业务培训学习活动,互相听课研讨、撰写学习笔记和工作心得,不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4.完善聘用手续,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多数幼儿园能按有关法律法规,与正式在编人员签订聘用合同,与自聘人员签订劳动合同,按时足额发放人员工资。

五、内部管理方面

1.加强组织保障,机构基本健全。幼儿园均实行园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幼儿园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

2.执行财务制度,严格财务管理。各幼儿园能按照财务制度,严格财务管理,儿童膳食费做到专款专用,按月公式,账目清楚。年度财务有专门会计事务所进行审计,出示审计报告。

3.规范招生,无入园考试或测查,无小学化倾向。家长参与幼儿园安全、保育教育等方面的管理。 

一、办园条件方面

我园是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的小学附设幼儿园。幼儿园占地面积132㎡,户外活动面积500㎡。现有教学班2个,配有录音机、电子琴,为孩子配备了适合于幼儿年龄特点的大型户外和室内玩具。幼儿园实行了隔离,在教学及活动区加了防护栏。取得了办园许可证。

二、安全卫士方面

1、我园建立安全防护、检查和卫生保健制度,并落实到岗到人。按规定对幼儿、用具、玩具等进行消毒。

2、对教职工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有传染病防控制度和应对措施,发病率低。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对突发事故有预案和防控措施。 

3.措施落实,保障有力。幼儿园均提供安全卫生的饮用水,满足幼儿需要;定期开展幼儿体健检查;定期对幼儿教室、活动场所、生活游戏物品进行消毒;制度性、常态化开展幼儿安全教育,安全责任落实到人,管理措施落实到位。

4.及时记录,资料齐全。教职工健康证、安全教育和安全卫生检查记录、教职工和幼儿体检档案、消毒记录、食品留样等工作过程性资料,都做到及时记录并整理归档。

三、保育教育方面

1.幼儿为本,保障活动时间。大部分幼儿园能按照《幼儿园操作规程》规范作息时间,合理安排幼儿一日生活,开展形式多样、符合幼儿特点的室内外游戏活动,能保障幼儿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少于两小时。

2.遵循规律,注重习惯养成。各幼儿园都能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开设课程,制订幼儿教育活动计划,教育内容做到全面性、启蒙性、综合性和衔接性相结合,把幼儿良好习惯养成教育融入在日常幼儿教育和幼儿游戏活动中,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快乐成长。幼儿园都能根据自身实际,选择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及身心健康发展规律的保教内容、方法。

3.尊重幼儿,师生关系融洽。督导评估过程中,未发现歧视、虐待、体罚和变相体罚、侮辱幼儿现象。

4.创新模式,促进均衡教育。各幼儿园均能结合自身实际,创新幼教活动模式,丰富幼教活动载体,促进幼教均衡发展。

5.家长参与,形成保教合力。各幼儿园都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参与幼儿园膳食、安全和幼儿保教管理。设立了“家园联系制度”,建立微信群,设立“家长开放日”,举办亲子运动会,发放“幼儿学习内容”, 向幼儿家长宣传办园理念、办园优势和办园成效。

四、教职工队伍方面

1、合理配备人员,幼儿园教职工数量符合相关标准。与教职工签订聘用或劳动合同,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2.注重师德建设,强化队伍思想素质。各幼儿园开展了教职工师德教育,签订《师德承诺书》,落实师德考核评价,将师德考核与评优评先、职级晋升、绩效考核相挂钩。

3.重视业务培训,提高保教业务水平。各幼儿园能按学期制订教师培训计划,依托校本研训、远程培训、校际交流等平台,组织教师各种业务培训学习活动,互相听课研讨、撰写学习笔记和工作心得,不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4.完善聘用手续,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多数幼儿园能按有关法律法规,与正式在编人员签订聘用合同,与自聘人员签订劳动合同,按时足额发放人员工资。

五、内部管理方面

1.加强组织保障,机构基本健全。幼儿园均实行园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幼儿园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

2.执行财务制度,严格财务管理。各幼儿园能按照财务制度,严格财务管理,儿童膳食费做到专款专用,按月公式,账目清楚。年度财务有专门会计事务所进行审计,出示审计报告。

3.规范招生,无入园考试或测查,无小学化倾向。家长参与幼儿园安全、保育教育等方面的管理。 一、办园条件方面

我园是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的小学附设幼儿园。幼儿园占地面积132㎡,户外活动面积500㎡。现有教学班2个,配有录音机、电子琴,为孩子配备了适合于幼儿年龄特点的大型户外和室内玩具。幼儿园实行了隔离,在教学及活动区加了防护栏。取得了办园许可证。

二、安全卫士方面

1、我园建立安全防护、检查和卫生保健制度,并落实到岗到人。按规定对幼儿、用具、玩具等进行消毒。

2、对教职工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有传染病防控制度和应对措施,发病率低。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对突发事故有预案和防控措施。 

3.措施落实,保障有力。幼儿园均提供安全卫生的饮用水,满足幼儿需要;定期开展幼儿体健检查;定期对幼儿教室、活动场所、生活游戏物品进行消毒;制度性、常态化开展幼儿安全教育,安全责任落实到人,管理措施落实到位。

4.及时记录,资料齐全。教职工健康证、安全教育和安全卫生检查记录、教职工和幼儿体检档案、消毒记录、食品留样等工作过程性资料,都做到及时记录并整理归档。

三、保育教育方面

1.幼儿为本,保障活动时间。大部分幼儿园能按照《幼儿园操作规程》规范作息时间,合理安排幼儿一日生活,开展形式多样、符合幼儿特点的室内外游戏活动,能保障幼儿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少于两小时。

2.遵循规律,注重习惯养成。各幼儿园都能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开设课程,制订幼儿教育活动计划,教育内容做到全面性、启蒙性、综合性和衔接性相结合,把幼儿良好习惯养成教育融入在日常幼儿教育和幼儿游戏活动中,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快乐成长。幼儿园都能根据自身实际,选择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及身心健康发展规律的保教内容、方法。

3.尊重幼儿,师生关系融洽。督导评估过程中,未发现歧视、虐待、体罚和变相体罚、侮辱幼儿现象。

4.创新模式,促进均衡教育。各幼儿园均能结合自身实际,创新幼教活动模式,丰富幼教活动载体,促进幼教均衡发展。

5.家长参与,形成保教合力。各幼儿园都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参与幼儿园膳食、安全和幼儿保教管理。设立了“家园联系制度”,建立微信群,设立“家长开放日”,举办亲子运动会,发放“幼儿学习内容”, 向幼儿家长宣传办园理念、办园优势和办园成效。

四、教职工队伍方面

1、合理配备人员,幼儿园教职工数量符合相关标准。与教职工签订聘用或劳动合同,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2.注重师德建设,强化队伍思想素质。各幼儿园开展了教职工师德教育,签订《师德承诺书》,落实师德考核评价,将师德考核与评优评先、职级晋升、绩效考核相挂钩。

3.重视业务培训,提高保教业务水平。各幼儿园能按学期制订教师培训计划,依托校本研训、远程培训、校际交流等平台,组织教师各种业务培训学习活动,互相听课研讨、撰写学习笔记和工作心得,不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4.完善聘用手续,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多数幼儿园能按有关法律法规,与正式在编人员签订聘用合同,与自聘人员签订劳动合同,按时足额发放人员工资。

五、内部管理方面

1.加强组织保障,机构基本健全。幼儿园均实行园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幼儿园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

2.执行财务制度,严格财务管理。各幼儿园能按照财务制度,严格财务管理,儿童膳食费做到专款专用,按月公式,账目清楚。年度财务有专门会计事务所进行审计,出示审计报告。

3.规范招生,无入园考试或测查,无小学化倾向。家长参与幼儿园安全、保育教育等方面的管理。 

一、办园条件方面

我园是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的小学附设幼儿园。幼儿园占地面积132㎡,户外活动面积500㎡。现有教学班2个,配有录音机、电子琴,为孩子配备了适合于幼儿年龄特点的大型户外和室内玩具。幼儿园实行了隔离,在教学及活动区加了防护栏。取得了办园许可证。

二、安全卫士方面

1、我园建立安全防护、检查和卫生保健制度,并落实到岗到人。按规定对幼儿、用具、玩具等进行消毒。

2、对教职工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有传染病防控制度和应对措施,发病率低。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对突发事故有预案和防控措施。 

3.措施落实,保障有力。幼儿园均提供安全卫生的饮用水,满足幼儿需要;定期开展幼儿体健检查;定期对幼儿教室、活动场所、生活游戏物品进行消毒;制度性、常态化开展幼儿安全教育,安全责任落实到人,管理措施落实到位。

4.及时记录,资料齐全。教职工健康证、安全教育和安全卫生检查记录、教职工和幼儿体检档案、消毒记录、食品留样等工作过程性资料,都做到及时记录并整理归档。

三、保育教育方面

1.幼儿为本,保障活动时间。大部分幼儿园能按照《幼儿园操作规程》规范作息时间,合理安排幼儿一日生活,开展形式多样、符合幼儿特点的室内外游戏活动,能保障幼儿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少于两小时。

2.遵循规律,注重习惯养成。各幼儿园都能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开设课程,制订幼儿教育活动计划,教育内容做到全面性、启蒙性、综合性和衔接性相结合,把幼儿良好习惯养成教育融入在日常幼儿教育和幼儿游戏活动中,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快乐成长。幼儿园都能根据自身实际,选择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及身心健康发展规律的保教内容、方法。

3.尊重幼儿,师生关系融洽。督导评估过程中,未发现歧视、虐待、体罚和变相体罚、侮辱幼儿现象。

4.创新模式,促进均衡教育。各幼儿园均能结合自身实际,创新幼教活动模式,丰富幼教活动载体,促进幼教均衡发展。

5.家长参与,形成保教合力。各幼儿园都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参与幼儿园膳食、安全和幼儿保教管理。设立了“家园联系制度”,建立微信群,设立“家长开放日”,举办亲子运动会,发放“幼儿学习内容”, 向幼儿家长宣传办园理念、办园优势和办园成效。

四、教职工队伍方面

1、合理配备人员,幼儿园教职工数量符合相关标准。与教职工签订聘用或劳动合同,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2.注重师德建设,强化队伍思想素质。各幼儿园开展了教职工师德教育,签订《师德承诺书》,落实师德考核评价,将师德考核与评优评先、职级晋升、绩效考核相挂钩。

3.重视业务培训,提高保教业务水平。各幼儿园能按学期制订教师培训计划,依托校本研训、远程培训、校际交流等平台,组织教师各种业务培训学习活动,互相听课研讨、撰写学习笔记和工作心得,不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4.完善聘用手续,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多数幼儿园能按有关法律法规,与正式在编人员签订聘用合同,与自聘人员签订劳动合同,按时足额发放人员工资。

五、内部管理方面

1.加强组织保障,机构基本健全。幼儿园均实行园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幼儿园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

2.执行财务制度,严格财务管理。各幼儿园能按照财务制度,严格财务管理,儿童膳食费做到专款专用,按月公式,账目清楚。年度财务有专门会计事务所进行审计,出示审计报告。

3.规范招生,无入园考试或测查,无小学化倾向。家长参与幼儿园安全、保育教育等方面的管理。 一、办园条件方面

我园是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的小学附设幼儿园。幼儿园占地面积132㎡,户外活动面积500㎡。现有教学班2个,配有录音机、电子琴,为孩子配备了适合于幼儿年龄特点的大型户外和室内玩具。幼儿园实行了隔离,在教学及活动区加了防护栏。取得了办园许可证。

二、安全卫士方面

1、我园建立安全防护、检查和卫生保健制度,并落实到岗到人。按规定对幼儿、用具、玩具等进行消毒。

2、对教职工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有传染病防控制度和应对措施,发病率低。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对突发事故有预案和防控措施。 

3.措施落实,保障有力。幼儿园均提供安全卫生的饮用水,满足幼儿需要;定期开展幼儿体健检查;定期对幼儿教室、活动场所、生活游戏物品进行消毒;制度性、常态化开展幼儿安全教育,安全责任落实到人,管理措施落实到位。

4.及时记录,资料齐全。教职工健康证、安全教育和安全卫生检查记录、教职工和幼儿体检档案、消毒记录、食品留样等工作过程性资料,都做到及时记录并整理归档。

三、保育教育方面

1.幼儿为本,保障活动时间。大部分幼儿园能按照《幼儿园操作规程》规范作息时间,合理安排幼儿一日生活,开展形式多样、符合幼儿特点的室内外游戏活动,能保障幼儿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少于两小时。

2.遵循规律,注重习惯养成。各幼儿园都能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开设课程,制订幼儿教育活动计划,教育内容做到全面性、启蒙性、综合性和衔接性相结合,把幼儿良好习惯养成教育融入在日常幼儿教育和幼儿游戏活动中,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快乐成长。幼儿园都能根据自身实际,选择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及身心健康发展规律的保教内容、方法。

3.尊重幼儿,师生关系融洽。督导评估过程中,未发现歧视、虐待、体罚和变相体罚、侮辱幼儿现象。

4.创新模式,促进均衡教育。各幼儿园均能结合自身实际,创新幼教活动模式,丰富幼教活动载体,促进幼教均衡发展。

5.家长参与,形成保教合力。各幼儿园都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参与幼儿园膳食、安全和幼儿保教管理。设立了“家园联系制度”,建立微信群,设立“家长开放日”,举办亲子运动会,发放“幼儿学习内容”, 向幼儿家长宣传办园理念、办园优势和办园成效。

四、教职工队伍方面

1、合理配备人员,幼儿园教职工数量符合相关标准。与教职工签订聘用或劳动合同,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2.注重师德建设,强化队伍思想素质。各幼儿园开展了教职工师德教育,签订《师德承诺书》,落实师德考核评价,将师德考核与评优评先、职级晋升、绩效考核相挂钩。

3.重视业务培训,提高保教业务水平。各幼儿园能按学期制订教师培训计划,依托校本研训、远程培训、校际交流等平台,组织教师各种业务培训学习活动,互相听课研讨、撰写学习笔记和工作心得,不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4.完善聘用手续,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多数幼儿园能按有关法律法规,与正式在编人员签订聘用合同,与自聘人员签订劳动合同,按时足额发放人员工资。

五、内部管理方面

1.加强组织保障,机构基本健全。幼儿园均实行园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幼儿园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

幼儿德育的核心范文4

为了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养、业务能力水平,使廉政、师德建设上新高度,我园坚持单双周政治、业务学习,深入学习“报告”、学习“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精神”等;深入学习《纲要》、《指南》等一系列学前教育法规、制度。在教职工中开展了“教学大赛”、“推门听课比赛”,提高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使教师上课技巧、专业技能得到发展;通过听“学习梁家河大学问 树牢普通人的初心”讲座,进一步坚定了教师信仰;通过“乡镇五所联盟园的教师技能大赛”,全面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在“全面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上”,我园建立一系列相关师德师风制度措施,使教师师风上标新立异,师德上率先垂范。

二、常规管理常抓不懈,不断提高园务管理水平,争做“有担当”教师。

本学期,我园通过园委会、全体教师会的召开,进一步完善修订了各类计划规划,同时修订修改了《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意见》、《教师绩效工资实施办法》、《教师绩效量化考核办法》、《骨干教师认定管理办法》、《教师教育教学考核奖惩办法》、《教师安全工作考核办法》、《教师评先、评优、晋升考核办法》、《教师师德师风考核办法》、《教师请销假管理办法》等机制政策。在园所文化建设上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以“蹲下来说话,抱起来教育”的办园理念设计园所和班级文化。“并通过教育网、QQ群、家长微信群、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型宣传平台来宣传我园的工作开展和校容校貌变化以及教育扶贫政策的宣传落实。每位教师都能激情饱满投入到幼儿教育上,做“有担当”的新时代幼儿教师。

三、规范常规教学,寓教于乐,不断提高保教质量,争做“有使命”教师。

我园严格要求教职工以《纲要》、《指南》等文件精神为依据规范保教常规,挖掘和优化课程资源,科学组织幼儿一日活动。

通过在幼儿中开展“我爱我的幼儿园绘画比赛”、、“亲子趣味运动会”、“幼儿韵律操比赛”等,让幼儿在愉快中练习学习、寓教于乐。

为培养幼儿的协调能力,锻炼幼儿的体格,我园各班每周为幼儿量身制定了各类有针对性的户外游戏活动,通过这些体育游戏活动的开展,幼儿智力、体力得到步协调发展;为了提高保育质量,我园充分挖掘、利用每个特殊节假日时间段开展习惯培养等德育教育活动,如开展的“‘教师节’老师辛苦了”、“中秋节主题教育”、“‘国庆节’我为祖国画一幅画”,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幼儿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同时也得到了社会、家长的充分肯定。在园所环境创设、班级环境创设等工作上,以打造温馨、舒适的学习、生活场所,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好基,诠释着做一名合格教师的光荣使命。

四、提升常规保育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协调发展,争做“有能力”教师。

为了提高保育质量,各班通过成立“橡皮泥兴趣小组”、“舞蹈兴趣小组”、“音乐兴趣小组”等兴趣小组以及班级区域活动的开展,不仅培养了幼儿兴趣爱好,而且进一步开发了幼儿的智力。并通过开展“幼儿讲故事比赛”、“小百灵歌唱比赛”、“幼儿自理能力比赛”、“礼貌用语,我会说”等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培训了幼儿各种好习惯。

我园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活动向家长宣传《纲要》、《指南》等学前教育知识,在幼儿卫生保健方面,通过发放“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呼吸道疾病防治”、“水痘的预防”等十余种健康资料宣传,有效提高了幼儿卫生保健;并通过园橱窗家园共育栏,和家长朋友一起分享育儿相关知识,做一个全能型的有能力幼儿教师。

五、加强园本研修,以科研促教研,提高教师教育科研水平,争做“研究型”教师。

由于我园老师工作经验有限,各类常规教研活动、园本研训、业务培训、教研课题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园分单双周分别进行教研活动、园本研修,每月进行一次幼儿卫生保健培训,并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市县级课题研究,撰写课题论文等。这些活动有计划、有安排、有记录,有力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提高了教育科研水平,做一个研究型的幼儿教师。

六、努力创温馨、平安校园,不断提高后勤服务水平,争做“服务型”教师。

幼儿德育的核心范文5

【关键词】大爱精神 师德教育 幼儿师范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C-0039-03

大爱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人道精神,大爱精神与幼儿师范生师德教育在价值理念上是高度契合的。师爱来源于大爱精神。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该胸怀大爱,对待幼儿应有爱心、耐心、责任心。因此,幼儿师范院校应该把大爱精神作为师德教育的主线,在大爱精神的引领下开展师德教育,构建大爱精神视野下的幼儿师范生师德教育新体系。

一、大爱精神的文化内涵

爱是永恒的教育主题,爱是人类思想史上最具渊源的概念。古往今来,许多思想家都对“爱”的内涵进行过思考和探究。我国近代教育家夏D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一书时说过:“教育不能没有感情。没有感情,没有爱的教育,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感情,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杨福家院士以“一流大学需要有大楼、大师与大爱”为题,首先提出并诠释了教育中的“大爱”命题。这里的大爱,既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关照,亦是师生自我心灵的内在审视,反映出的是一所大学中洋溢着的爱与信任、安全与期待的文化。总理也指出:“学校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就是对学生的爱,而且是爱。”“爱是一切道德的基础。”

大爱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人道精神,是人们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方式的统一。大爱精神是中华文化的传统精神,也是先进文化的本质和灵魂。它反映的是人们对人类自身的价值、前途和命运的自觉关爱、高度负责与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道德精神的精华。学者袁旭把大爱精神划分为三个层次:本能之爱、理性之爱和有效之爱。本能之爱,即大善、至善、博爱,是爱人之爱、深远之爱、自觉之爱、持久之爱的统一。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是构成师德精神的核心。理性之爱是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它能使师范生具备成为幼儿教师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效之爱,是本能之爱和理性之爱融合发生作用的机制或效益,也就是成熟而完善的教书育人机制。

二、幼儿师范生师德教育对大爱精神的理性诉求

在师德教育的过程中有一个关键性的矛盾,即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此矛盾将会导致学校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学生“能知而不能行”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缺乏紧密的联系。因此,加强道德情感的教育,有助于促使道德情感到道德行为的转化。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该具有“大爱”的道德情感,对待幼儿应有爱心、耐心、责任心。但是,目前有关于幼儿教师虐童的事件却屡见报端,其根源在于没能把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同“大爱精神”、“大爱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为了避免再次发生幼师虐童的悲剧,幼儿师范生师德教育中需要弘扬大爱精神。

(一)大爱精神是师德教育的基石

幼儿是发展中的个体,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较低,情绪情感上具有较强的依恋心理。因此,他们对来自教师的关注和关爱极为敏感。一个幼儿教师受孩子们喜爱的原因往往是因为“对我们好”、“不凶人”、“帮我系鞋带”、“奖励我小红花”等。由此看出,幼儿喜欢有爱心的老师,幼儿希望得到老师的爱。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教师如何热爱孩子。”幼儿都有一颗敏锐的心灵,能够辨别教师对他们的情感和态度。一个好的教师首先应当热爱孩子,接近孩子,善于和孩子做朋友。这是幼儿教育的艺术,也是做好幼教工作的基础,教师只有把爱心献给孩子,孩子才能积极地接受老师的教育,从而获得愉快与满足的体验。向着这样的方向前进的教育才是真教育,才是大爱的教育。师爱是师德教育的核心,师爱来源于大爱精神。教师对幼儿的爱是一种本能之爱,是一种爱人之爱、深远之爱、自觉之爱。师爱理应成为培养未来幼儿教师的重要职业素质,因此,幼儿师范院校应该把大爱精神作为师德教育的主线,在大爱精神的引领下开展师德教育,构建大爱精神视野下的幼儿师范生师德教育新体系。

(二)大爱精神是解决师德教育困境的有力措施

目前,在幼儿师范院校中师德教育的困境主要在于幼儿师范生对职业的理解与认同度不高。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提到,师德教育的内容包括对职业的理解与认识、对幼儿的态度与行为、对幼儿保育和教育的态度与行为和个人修养与行为。其中,培养学生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的理解与认同是师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有些学生认为幼儿教师工资待遇不高、工作任务繁重、压力大等,因而对幼儿教师职业认同度不高,由此导致师德教育陷入困境。

爱是一切道德的起点,只有在情感上真正接受、认同,才能从心里接受与悦纳。幼儿教师职业同样如此。师爱是支撑幼儿教师在幼教事业上勤奋耕耘、默默奉献的支柱。因此,应该在对学生进行师德教育的同时贯彻大爱精神的教育。大爱精神不仅包括对幼儿的爱,更包含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的职业情感。职业情感是指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认同和深刻理解,它是基于“爱”这个核心概念产生的。这种爱是一种已经升华为个体理想信念的爱,离开了爱这个前提,职业情感就无法形成。因此,大爱精神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幼儿教师职业的认同度,缓解师德教育的困境。

三、基于大爱精神的幼儿师范生师德教育体系的构建

在新形势下,弘扬大爱精神,构建基于大爱精神的幼儿师范生师德教育体系是加强师德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通过该体系的建立,使现代幼儿师范生形成具有大爱精神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具有大爱意识。从而把这种精神传承到幼儿身上,让他们在大爱的浸润下健康成长。基于大爱精神的幼儿师范生师德教育体系的构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大爱精神为导向,制定分层德育目标体系

师德教育目标作为整个师德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学校师德教育的第一要素。在制定德育目标时要注意具体化、层次化,注意学生年龄阶段的特点。如果把“热爱幼儿教育事业,具有献身幼教事业的职业情感”作为刚踏进幼儿师范院校学生的德育目标显然是不合适的。让刚踏入校门的新生理解并认同“献身幼教”的理想显然不切实际,这会让他们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因此,在制定师德教育目标时,应以大爱精神为导向,逐步深入,构建一个按学生的年龄特点来划分的德育目标体系,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师德素养的目的。

刚迈入大学校门的新生具有求知欲强、可塑性大、思想较单纯的特点。所以对这一层次的学生设立的德育目标应以训练良好行为规范,培养初步的幼儿师范专业意识为主,使他们完成由初中生向中职生的转变,尽快适应幼师的大学生活。到了高职阶段,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扩大,认识问题的能力显著提高并逐步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所以对这一层次学生的德育目标要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遵守社会公德,巩固幼儿教育专业思想为主。最后一年的学生即将毕业,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的前途,关心自己的就业去向,也即将踏上幼儿园的工作岗位。对这一层次的学生应加强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具备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的职业理想,并熟悉有关教师行业标准的各项法律法规,为其今后工作打下基础。

(二)师德教育与学科教学相渗透

学科教学对师德教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各学科教学本身就包含着许多重要的价值和道德教育的因素。美国当代德育学家托马斯・里考纳(T.Lickona)认为,各学科教学对道德教育来说是一个“沉睡的巨人”,潜力极大。因此不利用各科教学进行德育教育就是一个重大的损失,所以应当充分挖掘各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资源。作为幼儿师范院校的任课教师,他们虽然不是直接或专门的德育课程的承担者,但在教学中也应学会挖掘本学科的德育要素。这些要素在各科教学中比比皆是,例如,数学和科学课中科学家的生平业绩、生活和治学态度;语文课中文学大家们的榜样道德作用;历史课中历史伟人们的德行与自律精神;在体育课中展示适度的自我控制对个人健康和品行的影响等。因此,要切实提高幼儿师范院校教师的学科德育意识,充分发挥学科主渠道的德育功能,把师德教育跟各学科教育结合起来。但是,又要注意避免片面的“德化”倾向,避免将各科教学都变成道德教育,最好的做法应当是在直接传授各科知识体系的同时采取“不经意”的方式影响学生。

此外,教师的人格也是一种教育力量,这是一种所谓的“无言之教”。《宋史・程颐传》明确记载:“今夫人民善教其子弟者,亦必延名德之士,使与之处,以熏陶成性。”大学教师通过自身高尚的言行举止、温文有礼的接人待物态度和为人处世的良好修养来为学生树立榜样,对学生产生熏陶和感染。这种感染是可延续的,幼儿师范生会把这种影响带到将来的工作岗位上,带到幼儿的身边。因此,作为德育的实施主体,教师必须有垂范于学生的道德人格。

(三)师德教育与大爱精神相浸润

在如今文化价值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师范生的师德教育同大爱精神相浸润显得尤为必要。受到文化多元化的冲击,西方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潮对我国青少年的不良影响逐渐加大,一些学生在道德方面存在困惑,但一般的德育工作却解决不了他们的困惑。他们在思想观念上特别务实,奉行一种“等价交换”的原则。他们认为生活的真谛就是享受,做事讲回报,不谈空付出。用利益来衡量一切,个人利益第一,集体利益靠后,绝不肯轻易吃亏。师德教育面临困境。要如何走出这一困境,使学生从这种“等价交换”中走出来,需要大爱精神作为引领。以大爱精神中的理性之爱来约束自己的欲念,以大爱精神中的无私奉献来规范自身的行为。大爱精神在师德教育中一直发挥着明显的价值导向作用,幼儿师范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对幼儿师范生进行大爱精神的教育,并促使这种“大爱”能在他们的当前生活和未来职业中得到体现。

(四)师德教育与校园文化相结合

有这样一句话:“道德不是教来的,而是通过感染获得的。”校园文化就是使学生得到道德熏陶和(下转第50页)(上接第40页)感染的载体。校园文化不仅包括一所大学的校风校训等精神文化,也包括校园建设、文体设施等物质文化。这些校园中的物质文化潜在地蕴含着一定的价值观念、思想导向、精神境界,进而能使生活于校园文化氛围中的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加强对幼儿师范生的师德教育要充分依托大学校园这一载体。应以大爱精神为导向,构建以大爱精神为核心的大学校园文化,用蕴含大爱的校园文化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充满大爱精神的校园文化中进行师德教育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幼儿师范院校不同于一般的学校,幼师院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和幼教特色,精心布置校园环境,使师德教育物化的文化形态一目了然。

【参考文献】

[1]武香俊,王俊芳.大爱精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J].世纪桥,2010(1)

[2]袁旭.大爱:教书育人的起点和归宿[N].中国教育报,2012-11-13

幼儿德育的核心范文6

【关键词】幼儿语言教材;品格;品格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6-0029-05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期是个体品格形成最易最快的时期,也是个体由自然人转向社会人的关键时期,更是个体健康人格养成的奠基时期。罗素认为,品格教育在孩子6岁之前就能基本完成,6岁以后,学校只要加以巩固就行了。由此可见,一个人能否具有良好的品格关键在于在幼儿期是否接受过良好的品格教育。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集家人的宠爱于一身。过度的宠爱往往导致他们出现任性、偏激、冷漠、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品格。有针对性地对幼儿实施品格教育非常有必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我国的教育在价值取向上也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品格教育实质上是国家、民族和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因此,只有实施品格教育,培养出能体现国家、民族以及社会普遍认可的核心价值观的人,才能保证国家安定,民族昌盛,社会和谐。〔1〕孩子是祖国的希望,他们的品格和文化素质应体现中华民族和我国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然而,幼儿由于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足,知识经验缺乏,模仿能力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差,他们的认知、行为和情感极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必须及早对他们进行品格教育。

教材是教育内容的载体,集中体现了国家、民族和社会普遍认可的主流价值观。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把幼儿的学习内容分成了健康、科学、社会、语言以及艺术五大领域。其中,社会领域的内容作为一种显性的德育课程形态是专门为培养幼儿的良好品格设置的。然而,幼儿良好品格的形成不仅接受显性德育的课程影响,也深受隐性课程的影响。〔2〕对于幼儿的品格教育而言,除了社会领域之外,其他四个领域体现的品格教育内容都是通过隐含的方式来体现的。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和交际工具,体现了一定的文化差异和民族性,同时也是我们核心价值观的直观呈现。因此,幼儿园语言领域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上述缘由,我们从分析幼儿语言教材中的品格教育内容入手,试图探讨目前幼儿语言教材集中体现了哪些品格教育内容,是否反映出中华民族与我国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否存在某些缺失。同时,我们也希望更多的人特别是幼儿园教师关注幼儿的品格教育。

二、品格、品格教育的界定

品格(character)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Karacter,《牛津英语词典》将其定义为“品德和心理品质的总和”,《现代汉语词典》则将其定义为“品性、品行”。随着品格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开始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对品格进行全面的分析。美国品格教育代表人物托马斯・里克纳认为,品格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统一。〔3〕一般而言,西方学者更趋向于从伦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角度对品格进行分析。学术界对于“品格”的定义各有不同,但本文着重探讨的是品格教育,因此将其与教育联系起来,即对品格教育中的“品格”进行定义。我们认为,品格教育中的“品格”,是指人们头脑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并反映一定价值取向的道德品性。

关于“品格教育”这一概念,目前学术界似乎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马丁・布贝尔认为,名副其实的教育,从本质上看就是品格教育。〔4〕丁锦宏认为,品格教育是指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的、具有教育性的活动,引导和促进受教育者获得(形成)核心价值,形成社会需要的德行品质的过程。〔5〕品格教育运动领导者之一托马斯・里克纳则认为,品格教育,与其说是一种教育运动,倒不如说是一种态度,是道德教育活动价值(目的)取向。由此可见,品格教育不仅是一种具有教育性的活动,而且是一种重视向受教育者传递核心价值观并促使受教育者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从而形成道德品性的过程。

三、研究方法与过程

我们主要采用文本分析法,选取了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幼儿园渗透式领域课程》中的语言教材作为分析样本。之所以以该教材作为分析样本,是因为我们认为该教材较好地体现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核心理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在分析幼儿语言教材中的品格教育内容时,我们根据丁锦宏在《品格教育论》一书中对品格所作的六维度划分法来确定品格维度,同时在每个品格维度中分列具体的品格内容(见下表)。

根据上表所作的分类,我们对选定的幼儿语言教材所体现的品格教育内容一一加以量化分析,并在量化分析的基础上对品格教育内容作进一步的讨论。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语言教材中品格维度的统计分析

统计结果表明,在选定的幼儿语言教材中涉及“人与他人”品格维度的内容最多,占53.97%;其次是“人与自己”品格维度,占22.22%;“人与生态”品格维度位居第三,占17.46%;“人与社会”“人与国家”品格维度各占3.17%,并列第四;“人与世界”品格维度没有体现。

“人与他人”品格维度涉及的品格内容有团结友爱、合作分享、乐于助人、尊重关怀、谦虚宽容等,这些内容在培养幼儿积极的情感、主动的交往态度、良好的社会往行为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有利于幼儿的社会化。“人与他人”品格维度所占的比例最大,说明该语言教材非常重视幼儿的社会化发展。

“人与自己”品格维度涉及的品格内容有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自理以及勤俭节约、坚毅勇敢、惜时守信、聪明智慧等,这些内容都有利于幼儿自身的成长与完善,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独立精神。该品格维度所占的比例位居第二,说明该语言教材还是比较重视幼儿独立精神的培养的。

当今时代,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不容我们忽视。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而这些意识的启蒙必须从小就开始。该语言教材也非常强调这一点。

社会是幼儿长大以后必须面对的生活环境,而国家却是一个人的归属所在,所以教材应有这方面内容的体现。但在该语言教材中“人与社会”“人与国家”这两个品格维度的内容较少出现。是语言教材难以体现这两方面内容,还是认为幼儿年龄尚小接受不了,还是有其他什么原因?这是值得关注与研究的问题。

该语言教材中“人与世界”内容的缺失,可说是一个遗憾。今天的孩子只接受自己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熏陶显然是不够的。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因此,有必要把世界展现给幼儿,把世界文化带进幼儿的生活当中。让幼儿从小接受世界各国文化的熏染,目的是为了能让幼儿初步形成多元文化意识,进而形成全球意识。

(二)幼儿语言教材中各品格维度具体品格内容的统计分析

1.“人与自己”品格内容的统计分析

统计结果表明,该语言教材“人与自己”具体品格内容中出现频次最多的是“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自理”这一意在培养幼儿独立精神的内容,共出现了6次,占42.86%;其次是勤俭节约,共出现了3次,占21.43%;惜时守信与聪明智慧各出现了2次,各占14.29%;坚毅勇敢只出现了1次,占7.14%。从中可以看出,该语言教材偏重幼儿独立意识的培养,有助于作为独生子女的幼儿克服娇气、依赖性强等不良习惯。然而,坚毅勇敢是一个人敢于面对困难或邪恶所必备的品格,但该语言教材对这一品格内容的体现比较少。

2.“人与他人”品格内容的统计分析

统计结果表明,该语言教材“人与他人”品格内容中出现频次最多是团结友爱,一共出现了12次,占35.29%;其次是尊重关怀、乐于助人和孝敬父母爱父母,各出现了5次,各占14.71%;再次是合作分享,出现了3次,占8.82%;有爱心懂礼貌出现了2次,占5.88%;出现最少的是谦虚宽容与诚实善良,各出现了1次,各占2.94%。从中可以看出,该语言教材非常重视幼儿团结友爱这一品格的培养。同时,注重孩子之间的交往,也注重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交往。然而,诚实善良这一中国传统美德只出现了1次,似乎不足以培养幼儿这方面的品格。

3.“人与社会”品格内容的统计分析

统计结果表明,该语言教材“人与社会”品格内容中有集体主义精神和遵守规则两个内容出现的频数为1次,各占50.00%,而有责任感这一品格内容没有体现。从中可以看出,该语言教材在引导幼儿克服自我为中心,帮助他们形成集体主义精神这方面的教育价值追求有所体现,但频次较少,而有责任感这一品格内容尚未涉及。

4.“人与国家”品格内容的统计分析

统计结果表明,该语言教材“人与国家”品格内容中热爱祖国出现了2次,占100%,而拥护中国共产党这一内容没有出现。从中可以看出,该语言教材重视对幼儿爱国主义教育。

5.“人与世界”品格内容的统计分析

统计结果表明,“人与世界”这一品格维度在该语言教材中没有体现。

6.“人与生态”品格内容的统计分析

统计结果表明,该语言教材“人与生态”品格内容中,与自然亲近热爱自然出现的次数最多,有9次,占81.82%;保护环境这一内容出现了2次,占18.18%。该语言教材这方面内容的体现是值得肯定的。

(三)幼儿语言教材中品格内容的量化分析

我们在对该语言教材所有品格内容进行量化分析时发现,团结友爱这一品格内容在所有品格内容中所占比例最高,为19.05%;与自然亲近热爱自然这一品格内容则以14.29%位居第二;第三是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自理这一品格内容,占9.52%。另外,该语言教材也比较重视尊重关怀、乐于助人、孝敬父母爱父母、勤俭节约以及合作分享等品格内容。相对而言,拥护中国共产党、有责任感、爱好和平、欣赏认同世界文化、坚毅勇敢、谦虚宽容、诚实善良、有集体主义精神以及遵守规则等良好品格内容则体现较少。

五、研究结论与讨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五条结论。

第一,幼儿语言教材中隐含较为丰富的品格教育资源。语言教材所隐含的品格教育资源颇为丰富,我们要善于发掘,充分利用,以促进幼儿良好品格的形成。在幼儿语言教育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幼儿如何使用语言,而且应该注重幼儿品格的培养。幼儿语言教材不同于社会领域教材,其中的品格教育内容更具隐含性,能否被有效利用,取决于教师能否充分挖掘。

第二,幼儿语言教材中各品格维度品格内容比例有失衡现象。就该语言教材看,非常重视幼儿有关“人与社会”品格的培养,而对于有关“人与世界”品格的培养基本忽略了。另外,有关“人与国家”“人与社会”这两方面的品格内容在该语言教材中也很少体现。这种不够平衡的品格教育内容有待进一步完善。

第三,幼儿语言教材中各品格维度所含品格内容有缺失现象。各品格维度的品格内容中,团结友爱占的比例最高,而拥护中国共产党、有责任感、爱好和平、欣赏认同世界文化等这些品格内容在该语言教材中没有得到体现。另外,坚毅勇敢、谦虚宽容、诚实善良等体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品格内容虽有所体现,但似乎不足以帮助幼儿养成这些优良品格。

第四,幼儿语言教材体现了主流的价值取向,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优良的文化传统。《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要“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该语言教材对这些内容均有所体现。我国传统的文化非常强调爱国、人际和谐等理念,该语言教材较好地传承了我国优良的文化传统。

第五,幼儿语言教材中品格教育内容的现代性不明显。虽然该语言教材隐含了较为丰富的品格教育资源,但某些品格教育内容不够全面。例如“爱好和平”这一品格内容在该语言教材中没有体现。我们认为,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了解和适应现代社会,一些符合时展需要的新的品格教育内容可以渗入幼儿语言教材之中。

六、教育建议

马丁・路德・金恩曾经说过:“人,如果只有智能是不够的,智能加上品格才是真正的教育。”对幼儿进行品格教育,不能只靠讲授,更多地应引导幼儿开展体验性学习。为了充分利用幼儿语言教材中的品格教育内容,以促进幼儿良好的品格发展,我们谨提以下五项建议。

第一,规范幼儿语言教材的开发和评审工作,建立教材质量评价体系。众所周知,我国的幼儿园教材没有全国学大纲和审定委员会。市面上面向幼儿的教材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常常令选择能力并不强的幼儿园教师犯难。因此,我们建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或委托相关机构制定幼儿园教材质量评价体系,以利于提高幼儿园教材的编写质量,从而保障幼儿教育的质量,也借此起到规范幼儿园教材市场的作用,鼓励优秀教材脱颖而出。

第二,要注意更新幼儿语言教材中的品格教育内容。幼儿语言教材需要对现代社会主流的价值理念,如和平、平等、公平、法制观念等有所体现,要注意拓宽幼儿的多元文化视野,以培养幼儿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

第三,充分发掘幼儿语言教材中的品格教育内容,注重品格教育的渗透性。幼儿语言教材中的品格教育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而这些内容通常是隐含的,这就需要教师有一双慧眼,能把这些隐含的品格教育内容发掘出来,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游戏和教学活动进行渗透教育,让幼儿在玩乐中、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接受熏陶、明白事理。

第四,重视幼儿语言教材中品格教育内容的平衡。建议以六大品格维度为基准建构涵盖全面、内容平衡的幼儿语言教材。

第五,“家―园―社区”合力培养幼儿的良好品格。幼儿的品格形成最主要的是受所处生活场景的影响。幼儿语言教材中品格教育的内容只是给幼儿良好品格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方向、一种可能,要真正将品格教育落到实处,则需要家庭、幼儿园以及社区三方面共同努力。因此,教材编写中要有这方面的考虑。

参考文献:

〔1〕王阳安.论品格与品格教育〔J〕.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教学与研究:综合版,2008,(4):30.

〔2〕班华.隐性课程与个性品德形成〔J〕.教育研究,1989,(12).

〔3〕〔5〕丁锦宏.品格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48,54-55.

〔4〕任钟印.世界教育名著通览〔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1315.

An Analytical Study of Character Education in Children’s

Textbook of Language

Lan Jiaru, Yuan Ailing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Huanan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幼儿德育的核心范文7

一、幼儿道德教育现代性内涵

认识这一问题之前,必须强调幼儿道德教育的必要性,这不仅是因为后者是前者的逻辑前提,而且没有对这一必要性的科学认识或者根本上认为幼儿德育没有必要,那么在思想上就不会有幼儿德育应有的地位,从而实践上也就不会有幼儿德育的现代性。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构成,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因此幼儿德育也就是人完整道德教育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幼儿时期是个很特殊的时期,这一点从心理学研究即可证明。对道德教育来说,这也是个很重要的时期。幼儿时期心灵纯净,各种思想观点还没有形成,不论受到好的教育与环境影响,还是不好的教育与环境影响,都会在心灵上留下深深的烙印,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正因如此,自古以来就不乏仁人志士尤其是教育家十分重视儿童早期的道德教育,从古罗马的昆体良(MarcusFabiusQuintilianus)、普鲁塔克(Ploutarkos)到近代大教育家夸美纽斯(JohannAmosComenius),从中国古代的颜之推到近代鲁迅等,他们都是早期道德教育的倡导者,其有关思想也早已成为德育思想史中最可宝贵的财富。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这些思想难免会带有与各自时代、社会结构相一致的印痕。然而,对历史的批判和继承正是现代德育重建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德育现代性发展的必然要求。传统德育给予现代德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其思想内容和方式方法方面的影响非常深远,至今在部分教育者的观念里还余迹犹存。比如,以讲究“使为则为,使止则止”(《颜氏家训·教子》)为核心特征的重命令轻理喻、重权威轻个性、重控制轻选择、重规训轻德性、重服从轻体验等道德教育思想和方法在家庭和幼儿教育里还大量存在,道德教育内容有教(习俗教化)无德(道德)现象仍较普遍等。应该说,这些都与德育现代化发展方向不相一致。现代社会已在工业文明基础上凭借现代科技的强力推进,正大步朝向现代化,而社会现代化必然要求人的现代化,道德教育在帮助人完成现代化并进而促进社会现代化方面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道德教育本身要尽快完成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现代性需求。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道德教育同其它各级各类道德教育一样,增强自身现代性是当前的首要使命,而且在一定意义上说更具有基础性作用。

现代性是相对于传统性而言的,从存在方式或表现形式上看,它体现于道德教育的性质、目标、功能、价值、内容、过程、方法、手段、途径等方方面面,而从存在特性上看,道德教育现代性则是现代德育(相对于传统德育)综合特征的表征,含有科学性、民主性、终身性、全面性、主体性、发展性、全民性、世界性等特性,其核心特性是主体性与发展性。“现代德育以促进人的德性现代化为中心,或者说是以促进主体现代德性发展为根本。主体性、发展性是现代德育的本质规定。”[1]幼儿德育现代性就是坚持以幼儿为德育主体,在发展性德育理念指导下,通过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启发、引导与幼儿的认知、体验、践行的互动,促进幼儿德性健康发展。德育现代性要求对幼儿的道德教育必须走出以往片面主知、主情或主行的德育模式,走向知情行协调发展的德育模式。在现代性的吁求下,幼儿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使自身工作更贴近幼儿心理特点,而且要不辱使命,认真反思在社会现代化背景下幼儿德育的发展理路及其功能价值。因此,幼儿教育者就要从理论上来充实幼儿德育的现代性基础,即道德教育哲学和道德教育心理学。

二、幼儿道德教育现代性的哲学基础

从哲学视角观照道德教育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道德总是哲学在思考伦理价值时的首要选择。道德哲学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是引领一个时代道德发展的航标。美国著名道德教育家柯尔伯格(LawrenceKohlberg)曾说:“道德哲学和道德心理学是研究道德教育的两个基本领域,道德心理学是研究道德发展是什么的问题,道德哲学探讨道德发展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在我们为道德教育找到一个合理的基础之前,必须把心理学上的‘是’和哲学上的‘应该’这两种研究结合起来。”[2]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直到今天道德实践领域并没有很好地实现这两者的联姻,不仅如此,教育者的观点和行为也较少明确从道德教育哲学和道德教育心理学出发。这种现象在基础教育包括幼教阶段的学校道德教育中非常明显,直接表现则是道德教育的人为痕迹随处可见。“如果说人们对道德哲学家很少直接就道德教育问题发表言论还只是感到遗憾的话,那么教育工作者不能或很少自觉利用道德哲学的成果,则可称之为教育的不幸了。”[3]实际情况正是这样,教育工作者还缺乏对道德教育价值深刻的反思,对当前如何进行道德教育和进行什么样的道德教育等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也缺乏主动寻求道德教育研究成果的意识。一百多年来,道德教育在现代化的征程中已取得丰硕成果,它们对更新教育者的教育观念以及推进道德教育现代化进程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正如著名教育哲学家乔治·奈勒(G·F·Kneller)所言:“哲学解放了教师的想象力,同时又指导着他的理智。教师追溯各种教育问题的哲学根源,从而以比较广阔的眼界来看待这些问题。教师通过哲理的思考,致力于系统地解决人们已经认识清楚并提炼出来的各种重大问题。那些不应用哲学去思考问题的教育工作者必然是肤浅的。一个肤浅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是好的教育工作者,也可能是坏的教育工作者——但是,好也好得有限,而坏则每况愈下。”[4]因此,与所有教育工作者一样,幼儿教育工作者首先也应是一位道德哲学家,对幼儿道德发展应有自己的且符合时代要求的思考,从而使人的德性在生命的幼年就能得到深深的培植。

现代化和多元化发展的社会对人已从多方面提出了要求,而最根本的是要求人从唯知是求、唯知是德的“知性人”困境中解脱出来,将人的发展融入社会、自然及环境和谐发展之中,建构起全面发展与和谐发展的德性人。自然,要完成人自身这一伟大转变的任务就要从幼儿抓起,要让幼儿德育走出传统重智轻德、重护轻养(修养)、重教轻育等诸多一重一轻的怪圈,真正使幼儿德育建基于现代性之上。从道德教育哲学的角度来看,当前幼儿德育要认真反思并处理好以下若干重要问题:

一是道德教育与习俗教育的关系。学界普遍认为,道德与习俗同属社会规范,但习俗是非道德性社会规范,道德既有个性也有共性,而习俗则是特定社会的一致性认同或权威的规定。对幼儿道德教育来说,如何看待道德与习俗的关系,涉及到对幼儿德性价值的不同认识。有些幼儿教育工作者倾向于认为幼儿还处在道德睡眠时期,对幼儿谈道德不切实际,有“小题大作”之嫌,他们往往以习俗教育代替道德教育,认为幼儿需要的只是遵守。显然,“单纯服从并不是道德,道德不只是盲目地接受习俗和传统”。[5]

二是道德、社会准则与个人选择的关系。幼儿是否需要自己的道德选择?不少人认为幼儿太小,还不懂得选择,其实这是对幼儿作为道德主体这一事实的极大漠视。无视幼儿的道德选择,道德教育就只能是成人的意志,是成人的随意干预和强迫控制,所培养的也只是一种“听话”道德。作为道德哲学的一个公设,“‘道德的’不仅指服从和适应特定社会所认可的习俗和规则的行为,而且指个人在面临各种不同原则和行为时所作的选择行动”。[6]道德哲学家弗兰克纳(William·K·Frankena)也说:“道德的产生是有助于个人的好的生活,而不是对个人进行不必要的干预。道德是为了人而产生,但不能说人是为了体现道德而生存。”[7]与这一现代德育思想相映照,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幼儿园必须“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关于此点还可见下文道德心理学的进一步分析)

三是纪律与道德发展的关系。教育者习惯将纪律诠释为对外在强加的各种社会准则的服从,是控制孩子的一种手段。这种纪律观值得认真反思。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纪律是整个教育过程的结果,而不是个别的特殊的方法”,作为一种教育的结果,其目标状态表征为“自觉纪律”(即不论有无监督,主体能始终做出正确的行为)。[8]比较上述两种不同的纪律观,可以发现包含于其中的各自不同的道德主张和明显不同的道德教育取向,在前者纪律是一种工具,有很强的成人取向,而在后者纪律则成为发展的目的,是一种儿童取向,纪律不再是束缚儿童自身的一种手段,而成为有益于儿童发展的发展性纪律,即实现了纪律教育由外在控制到内在自我调节的恰当转换。

以上三方面相互联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道德哲学要求人们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对幼儿道德教育的建设路向、德性培养等问题予以重新思考和判断。

三、幼儿道德教育现代性的心理学基础

正如柯尔伯格所言,道德心理学主要是研究幼儿道德发展是什么的问题。对幼儿教育工作者来说,研究这一问题就是要了解和掌握幼儿道德发展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幼儿有灵有情也有智,他(她)不是行为主义者手中操纵的机器,也不是认知主义者所解读的那样冰冷的理性,甚至也不可以当作等待解读的“文本”。幼儿道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既不是成人经验的总结,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随幼儿生活的发展一起发展,随幼儿的成长一道成长的。幼儿生命的鲜活性使得他对生活有着无比的热爱,对人类道德有着不尽的探索兴趣,他对道德有着一份天然的情感,这种情感就是善。幼儿对这个世界的感受会构成他对道德理解的一部分,也是今后道德自我建构极为重要的内容。因此,教育者有责任呵护并珍视幼儿对待世界的这份情感,并使对幼儿的道德教育能很好地适应其自身成长的特点和规律。

作为道德心理学领域的旗帜性人物,皮亚杰(JeanPiaget)和柯尔伯格已于上个世纪先后研究了儿童以道德认知为核心的道德发展规律,从总体上揭示出了道德发展遵从由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路向。而从20世纪下半叶以来,受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以及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启示,道德心理学领域关注的问题更为转向儿童自身及其与社会相互作用方面,这使得传统单向度的社会决定论道德教育彻底走向它的尽头。突出的表现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关于体验、移情与社会行为,二是关于选择、建构与道德发展。这两个方面的理论及其应用对于提高幼儿德育现代性水平,增强其实效性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当代道德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转向之一是确立道德品格自我建构的普遍范式。根据建构主义心理学关于“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建构过程”[9]的观点,人的道德品格就不再是一些固定不变或与情景无关的特质,正如“人们并不像拥有一定的眼睛颜色和身高那样,拥有人格特质和道德德行”,[10]道德品格是儿童对情景选择并与情景相互作用而整合的结果。自我建构观强调品格建构的主体性和情景性特征,突出了品格变化形成过程中的自我选择、情景支持等因素的作用,应该说对幼儿道德教育富有指导意义。皮亚杰对幼儿的研究表明,幼儿到晚期时已有自律道德的萌芽,而我国学者的研究也表明,我国幼儿4岁时就已经基本能摆脱成人的影响,做出许多独立的判断,7岁时主观性判断已有明显发展,到9岁时这种判断基本取代了客观判断(李伯黍,1981)。既然幼儿时期已有初步自律道德的意识(康德认为真正的道德是一种自律的道德),那么发展幼儿自律道德就要尊重其自我选择的权利。其实,儿童心理学家格塞尔(A·L·Gesell)早已提出“2岁危机期”这一概念,埃里克森(E·H·Erickson)对此解释说是幼儿向父母寻求自我选择的反抗,在他的理论中,主动性与自主性被视为幼儿阶段发展的核心任务。

其次,体验正被学界认为是道德生成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和途径。就幼儿来说,研究表明,幼儿一般还不会明确考虑行为的道德后果与做出道德上的自我批评或自我反思,其道德体验源于行为的直接结果。这种特点的体验方式连同成人对他的处置方式一起共同决定了幼儿是一个“愉快的生活者”还是一个成人眼中的“侵犯的快乐者”。心理学家吉尔·诺姆(GilNoam,1993)的研究很好说明了这一问题,他认为“一些儿童早期不良的经验会导致一种‘不良意愿’模式的建构,而长期的伤害和同伴的拒绝则会扭曲儿童道德互惠的建构,以至于这样的孩子感到‘有权力’以攻击和剥削的方式对待别人”。[11]显然,对教育者来说,防止幼儿建构“不良意愿”模式并代之以“良好意愿”模式是件极为重要的事,否则当幼儿将这种不良模式整合到道德自我建构中时,就会在以后生活中,尤其是解读社会道德情景时形成个人偏见。

幼儿德育的核心范文8

一、幼儿道德教育现代性内涵

认识这一问题之前,必须强调幼儿道德教育的必要性,这不仅是因为后者是前者的逻辑前提,而且没有对这一必要性的科学认识或者根本上认为幼儿德育没有必要,那么在思想上就不会有幼儿德育应有的地位,从而实践上也就不会有幼儿德育的现代性。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构成,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因此幼儿德育也就是人完整道德教育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幼儿时期是个很特殊的时期,这一点从心理学研究即可证明。对道德教育来说,这也是个很重要的时期。幼儿时期心灵纯净,各种思想观点还没有形成,不论受到好的教育与环境影响,还是不好的教育与环境影响,都会在心灵上留下深深的烙印,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正因如此,自古以来就不乏仁人志士尤其是教育家十分重视儿童早期的道德教育,从古罗马的昆体良(MarcusFabiusQuintilianus)、普鲁塔克(Ploutarkos)到近代大教育家夸美纽斯(JohannAmosComenius),从中国古代的颜之推到近代鲁迅等,他们都是早期道德教育的倡导者,其有关思想也早已成为德育思想史中最可宝贵的财富。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这些思想难免会带有与各自时代、社会结构相一致的印痕。然而,对历史的批判和继承正是现代德育重建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德育现代性发展的必然要求。传统德育给予现代德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其思想内容和方式方法方面的影响非常深远,至今在部分教育者的观念里还余迹犹存。比如,以讲究“使为则为,使止则止”(《颜氏家训·教子》)为核心特征的重命令轻理喻、重权威轻个性、重控制轻选择、重规训轻德性、重服从轻体验等道德教育思想和方法在家庭和幼儿教育里还大量存在,道德教育内容有教(习俗教化)无德(道德)现象仍较普遍等。应该说,这些都与德育现代化发展方向不相一致。现代社会已在工业文明基础上凭借现代科技的强力推进,正大步朝向现代化,而社会现代化必然要求人的现代化,道德教育在帮助人完成现代化并进而促进社会现代化方面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道德教育本身要尽快完成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现代性需求。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道德教育同其它各级各类道德教育一样,增强自身现代性是当前的首要使命,而且在一定意义上说更具有基础性作用。

现代性是相对于传统性而言的,从存在方式或表现形式上看,它体现于道德教育的性质、目标、功能、价值、内容、过程、方法、手段、途径等方方面面,而从存在特性上看,道德教育现代性则是现代德育(相对于传统德育)综合特征的表征,含有科学性、民主性、终身性、全面性、主体性、发展性、全民性、世界性等特性,其核心特性是主体性与发展性。“现代德育以促进人的德性现代化为中心,或者说是以促进主体现代德性发展为根本。主体性、发展性是现代德育的本质规定。”[1]幼儿德育现代性就是坚持以幼儿为德育主体,在发展性德育理念指导下,通过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启发、引导与幼儿的认知、体验、践行的互动,促进幼儿德性健康发展。德育现代性要求对幼儿的道德教育必须走出以往片面主知、主情或主行的德育模式,走向知情行协调发展的德育模式。在现代性的吁求下,幼儿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使自身工作更贴近幼儿心理特点,而且要不辱使命,认真反思在社会现代化背景下幼儿德育的发展理路及其功能价值。因此,幼儿教育者就要从理论上来充实幼儿德育的现代性基础,即道德教育哲学和道德教育心理学。

二、幼儿道德教育现代性的哲学基础

从哲学视角观照道德教育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道德总是哲学在思考伦理价值时的首要选择。道德哲学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是引领一个时代道德发展的航标。美国著名道德教育家柯尔伯格(LawrenceKohlberg)曾说:“道德哲学和道德心理学是研究道德教育的两个基本领域,道德心理学是研究道德发展是什么的问题,道德哲学探讨道德发展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在我们为道德教育找到一个合理的基础之前,必须把心理学上的‘是’和哲学上的‘应该’这两种研究结合起来。”[2]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直到今天道德实践领域并没有很好地实现这两者的联姻,不仅如此,教育者的观点和行为也较少明确从道德教育哲学和道德教育心理学出发。这种现象在基础教育包括幼教阶段的学校道德教育中非常明显,直接表现则是道德教育的人为痕迹随处可见。“如果说人们对道德哲学家很少直接就道德教育问题发表言论还只是感到遗憾的话,那么教育工作者不能或很少自觉利用道德哲学的成果,则可称之为教育的不幸了。”[3]实际情况正是这样,教育工作者还缺乏对道德教育价值深刻的反思,对当前如何进行道德教育和进行什么样的道德教育等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也缺乏主动寻求道德教育研究成果的意识。一百多年来,道德教育在现代化的征程中已取得丰硕成果,它们对更新教育者的教育观念以及推进道德教育现代化进程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正如著名教育哲学家乔治·奈勒(G·F·Kneller)所言:“哲学解放了教师的想象力,同时又指导着他的理智。教师追溯各种教育问题的哲学根源,从而以比较广阔的眼界来看待这些问题。教师通过哲理的思考,致力于系统地解决人们已经认识清楚并提炼出来的各种重大问题。那些不应用哲学去思考问题的教育工作者必然是肤浅的。一个肤浅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是好的教育工作者,也可能是坏的教育工作者——但是,好也好得有限,而坏则每况愈下。”[4]因此,与所有教育工作者一样,幼儿教育工作者首先也应是一位道德哲学家,对幼儿道德发展应有自己的且符合时代要求的思考,从而使人的德性在生命的幼年就能得到深深的培植。

现代化和多元化发展的社会对人已从多方面提出了要求,而最根本的是要求人从唯知是求、唯知是德的“知性人”困境中解脱出来,将人的发展融入社会、自然及环境和谐发展之中,建构起全面发展与和谐发展的德性人。自然,要完成人自身这一伟大转变的任务就要从幼儿抓起,要让幼儿德育走出传统重智轻德、重护轻养(修养)、重教轻育等诸多一重一轻的怪圈,真正使幼儿德育建基于现代性之上。从道德教育哲学的角度来看,当前幼儿德育要认真反思并处理好以下若干重要问题:

一是道德教育与习俗教育的关系。学界普遍认为,道德与习俗同属社会规范,但习俗是非道德性社会规范,道德既有个性也有共性,而习俗则是特定社会的一致性认同或权威的规定。对幼儿道德教育来说,如何看待道德与习俗的关系,涉及到对幼儿德性价值的不同认识。有些幼儿教育工作者倾向于认为幼儿还处在道德睡眠时期,对幼儿谈道德不切实际,有“小题大作”之嫌,他们往往以习俗教育代替道德教育,认为幼儿需要的只是遵守。显然,“单纯服从并不是道德,道德不只是盲目地接受习俗和传统”。[5]

二是道德、社会准则与个人选择的关系。幼儿是否需要自己的道德选择?不少人认为幼儿太小,还不懂得选择,其实这是对幼儿作为道德主体这一事实的极大漠视。无视幼儿的道德选择,道德教育就只能是成人的意志,是成人的随意干预和强迫控制,所培养的也只是一种“听话”道德。作为道德哲学的一个公设,“‘道德的’不仅指服从和适应特定社会所认可的习俗和规则的行为,而且指个人在面临各种不同原则和行为时所作的选择行动”。[6]道德哲学家弗兰克纳(William·K·Frankena)也说:“道德的产生是有助于个人的好的生活,而不是对个人进行不必要的干预。道德是为了人而产生,但不能说人是为了体现道德而生存。”[7]与这一现代德育思想相映照,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幼儿园必须“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关于此点还可见下文道德心理学的进一步分析)

三是纪律与道德发展的关系。教育者习惯将纪律诠释为对外在强加的各种社会准则的服从,是控制孩子的一种手段。这种纪律观值得认真反思。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纪律是整个教育过程的结果,而不是个别的特殊的方法”,作为一种教育的结果,其目标状态表征为“自觉纪律”(即不论有无监督,主体能始终做出正确的行为)。[8]比较上述两种不同的纪律观,可以发现包含于其中的各自不同的道德主张和明显不同的道德教育取向,在前者纪律是一种工具,有很强的成人取向,而在后者纪律则成为发展的目的,是一种儿童取向,纪律不再是束缚儿童自身的一种手段,而成为有益于儿童发展的发展性纪律,即实现了纪律教育由外在控制到内在自我调节的恰当转换。

以上三方面相互联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道德哲学要求人们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对幼儿道德教育的建设路向、德性培养等问题予以重新思考和判断。

三、幼儿道德教育现代性的心理学基础

正如柯尔伯格所言,道德心理学主要是研究幼儿道德发展是什么的问题。对幼儿教育工作者来说,研究这一问题就是要了解和掌握幼儿道德发展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幼儿有灵有情也有智,他(她)不是行为主义者手中操纵的机器,也不是认知主义者所解读的那样冰冷的理性,甚至也不可以当作等待解读的“文本”。幼儿道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既不是成人经验的总结,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随幼儿生活的发展一起发展,随幼儿的成长一道成长的。幼儿生命的鲜活性使得他对生活有着无比的热爱,对人类道德有着不尽的探索兴趣,他对道德有着一份天然的情感,这种情感就是善。幼儿对这个世界的感受会构成他对道德理解的一部分,也是今后道德自我建构极为重要的内容。因此,教育者有责任呵护并珍视幼儿对待世界的这份情感,并使对幼儿的道德教育能很好地适应其自身成长的特点和规律。

作为道德心理学领域的旗帜性人物,皮亚杰(JeanPiaget)和柯尔伯格已于上个世纪先后研究了儿童以道德认知为核心的道德发展规律,从总体上揭示出了道德发展遵从由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路向。而从20世纪下半叶以来,受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以及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启示,道德心理学领域关注的问题更为转向儿童自身及其与社会相互作用方面,这使得传统单向度的社会决定论道德教育彻底走向它的尽头。突出的表现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关于体验、移情与社会行为,二是关于选择、建构与道德发展。这两个方面的理论及其应用对于提高幼儿德育现代性水平,增强其实效性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当代道德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转向之一是确立道德品格自我建构的普遍范式。根据建构主义心理学关于“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建构过程”[9]的观点,人的道德品格就不再是一些固定不变或与情景无关的特质,正如“人们并不像拥有一定的眼睛颜色和身高那样,拥有人格特质和道德德行”,[10]道德品格是儿童对情景选择并与情景相互作用而整合的结果。自我建构观强调品格建构的主体性和情景性特征,突出了品格变化形成过程中的自我选择、情景支持等因素的作用,应该说对幼儿道德教育富有指导意义。皮亚杰对幼儿的研究表明,幼儿到晚期时已有自律道德的萌芽,而我国学者的研究也表明,我国幼儿4岁时就已经基本能摆脱成人的影响,做出许多独立的判断,7岁时主观性判断已有明显发展,到9岁时这种判断基本取代了客观判断(李伯黍,1981)。既然幼儿时期已有初步自律道德的意识(康德认为真正的道德是一种自律的道德),那么发展幼儿自律道德就要尊重其自我选择的权利。其实,儿童心理学家格塞尔(A·L·Gesell)早已提出“2岁危机期”这一概念,埃里克森(E·H·Erickson)对此解释说是幼儿向父母寻求自我选择的反抗,在他的理论中,主动性与自主性被视为幼儿阶段发展的核心任务。

其次,体验正被学界认为是道德生成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和途径。就幼儿来说,研究表明,幼儿一般还不会明确考虑行为的道德后果与做出道德上的自我批评或自我反思,其道德体验源于行为的直接结果。这种特点的体验方式连同成人对他的处置方式一起共同决定了幼儿是一个“愉快的生活者”还是一个成人眼中的“侵犯的快乐者”。心理学家吉尔·诺姆(GilNoam,1993)的研究很好说明了这一问题,他认为“一些儿童早期不良的经验会导致一种‘不良意愿’模式的建构,而长期的伤害和同伴的拒绝则会扭曲儿童道德互惠的建构,以至于这样的孩子感到‘有权力’以攻击和剥削的方式对待别人”。[11]显然,对教育者来说,防止幼儿建构“不良意愿”模式并代之以“良好意愿”模式是件极为重要的事,否则当幼儿将这种不良模式整合到道德自我建构中时,就会在以后生活中,尤其是解读社会道德情景时形成个人偏见。

最后是移情(empathy),一种替他人着想的道德能力。目前,国内外大量相关研究一致表明,儿童亲社会道德行为同移情能力密切联系在一起,而禁止性道德行为则同负疚、羞愧以及厌恶感联系在一起。这说明移情有助于儿童做出亲社会道德行为或利他行为,而且它同儿童的道德判断、道德推理甚至道德习惯的形成是整合在一起的,是影响儿童道德图式建构的重要因素并成为其不可分离的一部分。这种研究喻示了幼儿道德教育新的方向,并成为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道德心理基础。

总之,发展幼儿道德教育现代性要求幼儿教育工作者在尊重幼儿道德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积极转变观念、改革教育模式,从而不断增强道德教育对幼儿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注:

[1]班华:《现代德育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2][美]柯尔伯格著,魏贤超、柯森译:《道德教育的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3][6]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7页

[4]陈友松:《当代西方教育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35页

[5][7][美]威廉·弗兰克纳,黄伟合等译:《善的求索:道德哲学导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47页

[8]于钦波、刘民:《外国德育思想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97页

幼儿德育的核心范文9

xxx:

转眼间,2020 年上学年工作在忙碌而紧张的工作中不知不觉已悄然而逝。本学期,我园认真学习会议精神,严格执行《纲要》、《指南》,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关注幼儿个体差异,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主动的人格发展,为其打下良好基础。本学期在全园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努力完成各项工作,取得一定的进步和成绩。现将xxx幼儿园上半年意识形态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政治学习,提高教师思想觉悟。

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及四中全会精神,以及相关政策文件等,并将其作为政治学习的主要内容。同时,巩固和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认真落实州委关于加强纪律建设的要求,学习贯彻新修订的《党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加强党员的思想教育,确保党员教师队伍先进性、纯洁性。

二、狠抓师德师风建设,树立教师良好形象。

本学年我们注重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带领教师学习了有《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若干意见》以《幼儿园教师十项行为准则》,将公民的基本道德与教师职业道德相结合,讨论通过了本园教师师德师风考核细则,进一步完善了考核、奖惩等一系列制度,每个教师自觉做到内提素质,外树形象,确保所有教职工都有良好的师德表现。

三、注重安全工作,把幼儿的安全放在幼儿园工作的首位。

安全工作是幼儿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我们坚持按级负责,明确分工的原则,积极主动地做好安全工作。通过定期学习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通过定期检查及时发现不安全隐患,努力做到防患。每一学期举行一次全园安全演练,让幼儿掌握安全逃生的技能,增强安全意识。

四、结合“三会一课”制度,强化党员教师教育培训。

幼儿园把党员的意识形态教育渗透进党支部 “三会一课”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计划之中,通过组织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要求每位党员领导干部和党员教师都认真撰写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提高政治站位和政治自觉,强化责任担当,组织全体党员认真学习重要讲话精神。

五、努力做好家长联系工作,促进家园共育。

努力做好家长联系工作,家园共育,促进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本学期我园的家长工作继续把做好班级家长工作作为基础,教师们有计划地家访、充分利用接送孩子时间,灵活与家长沟通,建立家园密切关系。疫情防控期间,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时刻了解幼儿的实时动态,了解关心幼儿的安全。

六、汇聚正能量,突出正面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