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传统体育课堂集锦9篇

时间:2023-06-30 16:07:59

传统体育课堂

传统体育课堂范文1

关键词:民间体育游戏;身心健康;促进;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043-01

传统民间体育游戏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在漫长的历程中创造出来的,这类游戏充满了浓郁的泥土味,而且不受一些条件的限制,随时随地即可进行。它具有随意性、简便性、趣味性、地方性等特点,儿童易懂、易学、易传,深受他们的喜爱。近年来,儿童体育游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传统民间体育游戏的价值越来越凸现出来。游戏不仅有益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交流,密切同伴关系,锻炼儿童的身体,而且对儿童的社会化发展,特别是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传统民间体育游戏的教育价值

儿童能在体育游戏中学会做事,学会合作,交流。体育游戏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平台,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习与同伴交流,合作,共事,参与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机会参与的事,学会表述自己的需求,表达自己的愿望,从而学会做事。传统体育游戏可以让孩子再充满趣味的游戏中积极的参与活动,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提高学前儿童的智力,增进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

二、传统体育游戏的娱乐价值

民间游戏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娱乐性的特点。民间游戏之所以得以流传下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具有浓厚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这使得儿童在自发的状况下也乐于游戏。民间游戏的这种趣味性往往反映在游戏的内容、形式及过程中。民间游戏的内容一般较生动具体,形式也非常活泼、轻松,许多游戏中还配有节奏明快、朗朗上口的儿歌和口令,儿童在游戏中边玩边吟唱,情绪较为明快,始终处于欢乐之中。

1、让传统游戏走入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的充分合理与趣味性决定着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它是学生集中注意力,迅速投入到课堂的重要环节,好的准备活动可以让学生对本课内容产生兴趣,活动各个关节,为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打好基础。如在准备活动时,我让学生玩升级版“石头剪刀布”游戏,作为升级版石头剪刀布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心情,让学生感受到了欢乐的游戏气氛,很快就融入了体育学习的氛围中。

2、让传统游戏进入巩固阶段

在巩固阶段中,为使学生能熟能生巧,牢固的掌握各种基本动作只有让他们在反复练习。但多次学做某一动作,学生怎会不感到单调乏味呢?就拿单脚跳来说,如果只是一味强调练习次数,时间一长学生自然会感到单调枯燥,并产生厌恶感,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所以在课堂教学时,适时适当地引入一些传统游戏,可以很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对体育课的兴趣。

3、让传统游戏融入放松训练

放松训练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身体逐渐恢复到相对安静状态,并有组织地结束本次教学。在这部分练习中安排的传统游戏要求运动量小,主要以看、听、说等形式进行,并把音乐融进于练习之中。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使学生感觉到轻松愉快,身体的各部分肌肉得以放松。

三、民间体育游戏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实现教学的好载体

随着时代的演变,民间游戏已经变了许多,但变的更加有趣好玩了,作为教师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民间体育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1、为儿童进行民间体育游戏创造良好的环境

创设环境也就是做好游戏前的准备工作。可以从文化氛围和物质环境两方面来创设。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对儿童进行熏陶,增进对民俗文化的了解,引发对民间游戏 的兴趣。

2、将民间体育游戏渗透于儿童的一日生活中

我们应把民间体育游戏有机渗透于儿童的一日生活中,不失时机地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如:在上午活动和下午体育活动时游戏时间长,儿童也相对集中,可安排多种器具和场地较广的民间体育游戏。在课间、课后、离园前,时间较短,儿童人数不稳定,可以安排活动量较小、较安静、游戏范围小、收放自如的游戏。

3、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培养儿童的探索精神。

教师直接指导应有目的的组织幼儿进行探索一物多玩的活动,让学生充分尝试各种不同的玩法,这样才是学生自身经验的获得和总结,增强了学生对游戏的兴趣。

由于科技的不断进步,经济条件的优越,孩子们常常躲在家里,足不出户的看电视、打电动玩具,使儿童的自发游戏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且当前校园体育活动教学方法传统,儿童的主体性得不到发展;组织形式单一,满足不了每个孩子的发展需求;活动内容枯燥,容易乏味,严重妨碍了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民间体育游戏历史悠久,具有其它体育活动不具备的优点,让我们重视民间体育游戏的教育价值,让民间体育游戏真正走进小学体育课堂,走进孩子们的生活,增加儿童的体质,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小学生快乐游戏》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年6月

[2] 《传统游戏概论》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年6月

[3] 《中国民间游戏》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

[4] 《快乐体育与体育教学》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

传统体育课堂范文2

摘要为了使学生的身心得到锻炼,教育部门对于体育教学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因而学校开始越来越重视体育教学课堂。有部分学校引入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丰富体育教学课堂内容的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兴趣。本文通过阐述我国高校以及中小学开展少数民族传统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进体育课堂的意义。

关键词少数民族新疆壮族体育

一、前言

近几年,我国的体育事业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当中,各大高校以及中小学体育的课程状况也渐渐开始受到广大社会的关注。作为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中国不仅拥有着辽阔的土地资源,还拥有极其丰富和深厚的非物|文化资产。一个国家的民族性不仅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精神文化还代表着一个地区的地域特色。在历史的发展中,少数民族地区形成了内容丰富的传统体育文化,多种多样的传统体育文化展现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生活和精神风貌。现在的学校体育教育,尤其是高校的体育教育,是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最好平台。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教学相结合已经成为了当前众多高校甚至是中小学校的体育教学手段,这不仅能够丰富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让学生自行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进行锻炼,强健学生的体魄。

二、当前我国各大学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现状

我国当前的各大高校都是以体育竞技项目为主要教学内容展开教学的,这种高技术高难度的体育竞技项目需要耗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过于功利性的教学难以让学生从根本上对这些项目产生兴趣,更可能的是会盲目地去训练,没有了解体育项目存在的真实意义。

因此,这种现象导致现在的学生对于这些运动项目并不感兴趣,从而致使了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低下。此外,现在高校的体育竞技项目的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很多高校没有引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生们在体育课堂上能够选择的项目相对比较有限,而且大多数项目在他们的初中和高中阶段就已经接触过了,大学的体育项目又跟高中的体育项目所差无几,很难激发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兴趣。为了提高学生对于运动项目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体魄,现在的学校也开始重视体育这一门科目了。

位于广西河池市的河地地区的一些学校针对以上现象,开展了壮族特有的体育活动“板鞋竞速”。板鞋竞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中是一项非常受欢迎的体育项目,它始创于明嘉靖年间并流传至今。板鞋在嘉靖年间是为瓦氏夫人所提供的一种培养士兵集体意识观念的一种练兵策略。以现代的三人板鞋为例,板鞋竞速要求三个参赛人员共穿一双由木料制成的板鞋,在标准的田径场上进行赛跑。这种竞赛非常考验团队的协作能力以及集体观念。如果参赛者的注意力不够集中,或者团队之间产生分歧和矛盾,那么将会影响整体比赛的进行。在嘉靖年间,瓦氏夫人通过这种练兵的方法,练出了一支团结一致、所向披靡的军队。河地地区引入板鞋竞速这项体育项目,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体育活动,激发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兴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

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走进课堂的意义

(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娱乐性质

随着经济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国少数民族的物质条件也越来越好。在满足了物质条件的基础上,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开始追求精神层面上的东西。因此,为了使匮乏的精神生活得到满足,他们在空余的时间里创造了各种各样有趣的娱乐活动,这些活动不仅给他们带来了娱乐,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的体魄。

少数民族所创造的这些体育项目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如广西壮族的“板鞋竞速”、哈萨克族的“穿麻袋摔跤”、苗族的“踢毛毽”、柯尔克孜族的“提孜拉西”等都是为了提供休闲娱乐给人们而产生的。因此,将这样具有休闲娱乐性质的体育项目走进课堂,可以激发学生对于体育项目的兴趣。

(二)少数民传统体育项目具有竞争性和健身性

少数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原本是为了满足人们休闲娱乐而产生的,但是这些项目一般都是需要多人进行的,由此一来,人们之间相互竞争的心理也越来越明显,谁都想在比赛中获得胜利,以此证明自己的“实力”。这种具有竞争性的体育项目引入教学课堂中,可以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其中,让学生通过这种竞赛学会合作,增强相互之间的竞争意识。与此同时,学生还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得到了身心的锻炼。

(三)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桥梁

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新疆地区,聚集了数量众多的少数民族,他们挖掘并传承着各种各样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我们应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进体育课堂,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广大学子所认知,提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知名度,从而使人们认识新疆等地区。让更多的人们走进少数民族地区,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各项经济贸易交往、文化交流,从而繁荣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

四、结语

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具有休闲娱乐、竞技、健身等多种特性,将其引进体育课堂不仅能够丰富各大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身体,而且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因此,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进课堂是十分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孙永梅,王全军.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体育学刊.2012(1):86-89.

传统体育课堂范文3

一、应用讲解法要注意语言的逻辑性

体育课既需要体育教师来直观的展示动作,同时也需要向学生们讲解动作的要领和其他需要注意的事项,如学习内容、训练方法和技巧等,因此教师的语言讲解非常重要。

(一)讲解法的逻辑原理

体育教学中运用最多的语言法就是讲解法。讲解法是对教学内容、任务和练习方法进行直接陈述,让学生在正面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讲解。讲解是一种语言的表达,是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根本保证。从实际教学来看,虽然每一位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都在使用讲解法进行教学,但是因为表达能力的差异效果也是有很大区别的,这就导致不能够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活动时问,很难达到锻炼的效果。现代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可以省事、省力、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做到事半功倍。

我省初中体育会考测试项目的设置:一分钟跳绳、30米足球绕杆、立定跳远、男子引体向上(女子仰卧起坐)、男子1000m(女子800m)五个考试科目,如果用传统的语言法讲解,既繁琐又费时,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应用现代技术和多媒体设备;既简单明了,又直截了当,比如:

1.初三中考项目中的足球30m运球绕杆,利用现代多媒体使学生先感知运球绕杆的完整动作,再用传统语言法分解、分层教学;

2.男子引体向上的动作要领;分析单杠的引体向上动作时,要抓住向上时卜颖过单杠的水平面,卜杆时两臂伸直是关键;讲解重点突出、语言简洁、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用传统的语言法可能花费的时问会很多,而利用好多媒体就能够把复杂的、短暂的动作进行慢放或者分解,这样学生特别是理解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就能够更加直观地来了解所学,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同时,创设教学环境,以动静相结合,声像合一,也能够避免因为教师单一语言讲解造成的枯燥感,丰富了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就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而讲解法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带有一定的灌输性质,抹杀了学生的勤学好问的天性,师生之问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无法真正实现教育的合力,教学效果就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二)提问法的逻辑原理

学生的天性就是好奇、模仿能力强,但是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是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有效交流来实现的,提问就是非常好的手段。在体育教学时,教师针对学生学习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设问,一方面能够了解学生们学习的清况,同时也能够深化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认识,启发学生更加深刻的思维,使学生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例如:投掷铅球出手角度为什么是400而不是450足球传球给跑动队友为什么要预设一个提前位置?弯道跑时躯干为什么要内倾?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归纳、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去指导练习的实践,这对建立正确的结论,去指导练习的实践,对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活跃课堂气氛起到积极作用。

 (三)比喻法的逻辑原理

比喻法是教师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联想对象,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形象思维联想,以形成正确的概念,从而促进体育知识的掌握和动作技能形成的一种语言方法。

例如:将蹲踞式起跑的动作比喻成“猫捕麻雀”,艺术体操中波浪起伏,麦浪滚滚,分吹杨柳款款摆动;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往往比教师的示范讲解更直观、更生动、更易被学生接受。因此多媒体技术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易学易懂,印象深刻;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的积极性。形象生动的语言,容易使学生产生联想,有助于掌握技术动作。

二、正确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能成功突破教学中的难点,突出重点

在体育教材中有很多腾空、高速、翻转的技术动作。学生很难把这些瞬问完成的动作看清楚,这时就可以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传统体育课堂范文4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体育教学 学校体育

民族传统体育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极具生活特色,朴实无华、简单易学,但是其健身效果与其它体育项目相比却毫不逊色。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独特的健身价值、民族特色,娱乐性和广适性,近年来,正不断融入学校体育教学,在发挥其健身价值、教育价值的同时,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一、 将民族传统体育引入体育教学的意义

(一)丰富体育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积极性

民族传统体育具备独特的健身价值的同时,还具有其它体育项目所不具备的民族特色和趣味性,将民族传统体育引入体育教学课堂,可以有效的丰富体育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的积极性。

现在的体育课堂教学目标,普遍偏重于学生体育知识的积累、体育技能的掌握,而且在体育教学内容和体育教学项目的选择上也多偏于竞技化和成人化,而很少考虑到学生的自身需求、学习兴趣以及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接受程度。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积极性很难被完全的激发和调动。如能将民族传统体育引入课堂教学,民族传统体育因其本身所具有的民族特色、趣味性、娱乐性等特点,会极大的丰富原有的体育教学资源,如球戏、腰鼓、摔跤等集休闲娱乐和养生健身为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体育任课教师应注意科学引导,合理安排,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切身实际出发,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课堂教学,有效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二)引导学生正确认知民族传统体育,有助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

将民族传统体育引入体育课堂教学,有助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精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和传承,对保持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民族传统体育是在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劳作中产生的,是民间形态的,所以要使其不断的传承和发展下去,必须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民族传统体育进入体育课堂教学后,以学校体育教学为中介会得以更好的训练与发展,体育任课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的认知民族传统体育,激发学生了解和学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兴趣,让民族传统体育成为现代学校教育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完成教学目标,提升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的同时,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领悟传统文化的精神和思想,不断加强学生的民族归属感和认同感,让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和寓于其中的民族精神得以良好的传承。

(三)促进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的融合,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性,将民族传统体育引入体育课堂教学,通过现代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和授课技巧,可以有效的将其与现代体育相结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健身项目的有机结合,会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而且通过科学的融合过程,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全民认知和不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民族传统体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总体的教学水平有了提高,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相关的研究也不断发展进步。四年一届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也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但是,在将民族传统体育引入体育教学课堂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

首先,引入教学课堂的民族传统体育内容过于局限。现在我国的学校体育主要的教学内容还是现代的体育项目,如篮球、足球、体操等。而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开展则明显不足,而且开展的项目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情况。比如,多数将民族传统体育引入课堂教学的学校,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武术,而其它种类繁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却未得到重视,鲜有开设,开设的个别学校,也多列入选修内容,从而不利于民族传统体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和拓展。

其次,民族传统体育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担负将民族传统体育引入体育教学课堂重任的任课教师,多为各类体育专业的教师在业余时间自己摸索学习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或仅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培训就开始了相应的教学。然而,民族传统体育涉及面广、文化底蕴丰厚,很难在很短的时间就透彻掌握,所以说,任课教师普遍缺乏教学经验和实践基础,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 将民族传统体育引入体育课堂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选择上,要注意根据实际情况,科学选择

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种类繁多,在将其进入体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体育任课教师一定要根据当地的情况、学校的情况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进行选择,不可盲目。

要做到这一点,体育任课教师首先要对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所了解。一般来说,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以分为三个大类,第一类是以竞技为主要特征,如武术、摔跤等体育项目。第二类,以休闲性和娱乐性为主要特色,如:射背牌、腰鼓等。这一类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一般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第三类,以养生和健身为主要的特色。这类体育项目对人的身体健康和体质水平的提高很有助益。体育教师在对这三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所了解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学校的现有条件可以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将其引入实际的体育课堂教学实践当中,而且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思考,不断根据需要做出相应调整,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所接触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精髓所在。

其次,体育任课教师在选择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时,要始终根据“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学项目的安排和教学内容的组织都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是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思想之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也不例外,体育任课教师在选择要引进课堂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兴趣爱好,以及身心的发展规律进行选择,不要为了引进而引进,却不顾学生的实际需求,只有从学生出发,才能真正选择对体育教学有利的内容,顺利的完成教学目标。

(二)注意体育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让民族传统体育融入教学的过程合理自然

体育任课教师要注意在将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引入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尽量自然合理,真正做到渗透而不是生拉硬扯。所以说,体育任课教师一定要注意民族传统体育内容融入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时机。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源于民间,具有很强的亲和力,所以说教师将其引入课堂教学时,教学的组织形式也要注意自由和灵活这两个方面。在民族传统体育中,每个体育项目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而且不同的项目运用和锻炼的身体部位也不尽相同,所以说在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时,体育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所选择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项目类别和具体的内容来进行安排,以达到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均衡发展的目的。其次,体育课堂教学的组织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学生现有的体质水平和体育能力来进行安排,这样的组织形式更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在利用这种方式来组织教学内容时体育任课教师要注意兼顾体育项目的类别,尽量做到学生身体锻炼和素质发展的均衡和全面。除此之外,教学方式的组织还可根据不同的季节和天气状况灵活变通。如,夏季天气炎热,可适当安排活动量较小,比较适合室内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发源于上海的“弄堂游戏”。而冬季则可安排活动量相对较大的体育项目。总之,不管是采用哪种课堂组织方式,一定要注意与当时、当地,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并充分发挥体育任课教师的创造力,科学合理的将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课堂教学相融合。

(三)正确认知民族传统体育,“继承”和“创新”两方面相结合

民族传统体育进入课堂教学,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和空间。但是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要想取得理想效果,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必须要适应学校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以及部分教学方式的要求,同时还要符合现代教学“以人为本”“终身体育”等理念的要求,所以说,在将民族传统体育引入课堂时,一定要对其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在继承的同时,不断创新,才能实现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教学课堂的完美融合。

(四)体育任课教师,要注重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相关方面的学习和总结,不断提升教学素养

将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引入体育教学课堂一个开创性的工作,任课教师的教学素养是课堂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体育任课教师,如果不了解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内容和特色,就无法甄别和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更不可能引导学生去学习相应的体育技能和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所以,体育任课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一定要注重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总结,充分了解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深入挖掘,充分整合现有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并能科学的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学校也要注意定期安排相关方面的培训,通过培训向体育任课教师传授相应的教学技巧和教学经验,普及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方法的同时,督促任课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白晋湘.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 丰富世界现代体育宝库――民族传统体育研究述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12.30.

[2]肖红征,曾于久.论大学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理念和专业方向[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5.04.30.

传统体育课堂范文5

论文摘要:传统课堂“师本位”的教学思想是课堂话语权缺失的主要原因。新课堂要求构建一种基于学生主体性的话语权。本文试图对新的学生主体性的话语权做出探讨,并对其构建提出几点建议。

(一)学生话语权的内洒

话语是主体表达自身思想、情感、态度的主要的方式,它代表着一种权力。后现代哲学家福柯认为,“话语是一种权力关系,它意味着谁有发言权,谁无发言权。”“尽管它是一种隐蔽的,表面上无行为人的控制系统,然而他在社会中是一种真实的权力。”福柯称这种权利为话语权。实际上,语言的权力并不是来源于话语符号系统本身,符号系统自产生以来,只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思想的工具。话语中权力的获得更多的是说话者社会权力和地位在话语符号系统中的折射和反映。

学生的话语权是指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在教育活动中,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所具有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见解的权利。它不仅包含学生在课堂教学行为过程中通过师生、生生等交往活动主动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和情感的权利,还包括以书面成果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作品中学生思想、见解表达的权利。学生的话语权是通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获得而确立的、它是学生作为“人”所本应具有的权利,可是由于教育的某种“异化力量”,学生的话语权屡遭缺失。

(二)传统课堂中学生话语权的缺失

传统的课堂教学最大的特点是没有教育对象的教学,它片面地强调教师、教材、书本等外在于学生因素的价值,而忽视了教育的最终指向—学生内在的价值取向。它“把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课堂教学过程简括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是传统课堂教学观的最根本的缺陷。”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学生成了课堂教学活动的客体,处于边缘状态,教师则成了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宰。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控制—被控制”的关系。随着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主体地位的丧失,其在课堂中的话语权自然也得不到保障,整个教学活动成了教师的“独白”和“一言堂”。探究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话语权缺失的原因,可以得出如下几点:

一是我国传统社会伦理文化的影响。我国传统社会是“人伦”社会,儒家道德传统“明人伦”思想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古代教师的地位与天、地、君、亲同列,形成了我国独有的“尊师”的传统。

“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尊师的传统提高了我国古代教师的社会地位,然而在教学活动中却异化为“畏师”。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一开始就带有伦理等级关系。

二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特殊的身份和地位的影响。一方面表现在教师往往是国家和社会的代言人,承担着传承社会文化、传达社会意志的责任。他的一切育活动实际上都屈从于权威话语(社会权力机构对教育的规定和要求)和理性话语(专家学者对文化教育的解释和说明)的压力。在这种压力下,学生的那些不符合权威规范的想法和主张自然是被认为是错误的加以否定。另一方面是传统观念上对教师认识的影响。我国古代教育家韩愈早在《师说》一文中就指出教师只是“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正是教师这方面的素养和能力,教师才能“传道,授业,解惑”。而学生则处于相对“无知”的地位。这种基于知识传授的教学观,教师注定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话语主宰者。

(三)新课堂呼咦新的学生话语权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客观上要求一种全新的课堂作为支撑。在新课堂里,教师从传统教学中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帮助者”和“引路人”,学生从传统课堂的边缘者真正的进人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的生命主体性价值得到重视和张扬。正如巴赫金所说:“我以唯一而不可重复的方式参与存在,我在唯一的存在中占据着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不可替代的他人无法进人的位置。”由于新课堂充分赋予了学生主体地位,客观上要求构建一种新的学生话语权。这种新的学生话语权能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生命力和能动性,是学生生命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能动的表现,是一种基于学生生命主体性要求的话语权。具体有以下特征:

1生命性。话语是人类特有的符号系统,是鲜活生命个体的直观表达。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以整体的生命参与教学活动的。课堂教学活动不是抽象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主体生命间的交流和体验的活动。以往的课堂教学由于受到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把富有生命丰富性的师生交往活动片面化地抽象为知识的传授,这是教学过程中的“异化”现象。新课堂要求把儿童从抽象的“知识的存储器”还原为具体实在的充满生命情感和活力的人。学生在课堂中作为生命个体是真实完整的存在,学生课堂话语的表达是其完整生命的内在需要。因此,应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活动中的那种片面地关注学生学科知识的“术语性话语”,而应像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那样,回归学生的生活话语,还学生话语的生命完整性,这样才能“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主体性。学生在课堂中主体地位的获得是其话语权获得的保障,而学生话语权的获得又进一步地巩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黑格尔认为主体性是指“具有坚强的主体性的自由自在的(尽管只是形式地)个性。”它表现在自由、自主和创造性三个方面。其中自由是基础,自主是表现,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追求。所谓自由的话语是指学生在课堂中能尽情的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不受约束;自主的话语是指学生发自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的表达,而不是替别人或权威说话。创造性的话语是基于前面二者之上的更高的层次。它要求学生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想别人之未想,说别人之未说,是学生主体能动性的集中表现。

(四)新课堂学生话语权的构建

新课堂中学生主体地位的获得为学生话语权的构建提供了可能性,也提出了必要性。新的学生话语权是基于学生生命主体性的话语权。为此,我们应分别从教师、学生和课堂三方面去重新建构。

1教师话语观的转变和话语霸权的解构。

(1)教师话语观的转变。教师话语观的转变有赖于教师对自我在课堂中角色的重新认识。教师应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角色转变成多元的课堂活动者角色,课堂角色的多元化要求教师也应有多元的话语观,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正确处理好教师的学科性话语、教育性话语及生活性话语间的关系。以往的课堂教学单纯地强调学科知识获得的重要性,而无视教学的教育性和生活性。课堂中充斥着的是学科性话语生硬的气氛,而缺少人类精神话语的融合与沟通。新的课堂教学应使三者结合起来,使知识在充满人类生命激情的教学中得以传授和学习。二是从学生方面来看,正确处理学生话语的多样性问题。学生话语按其性质可分为显性话语和隐性话语;按其智力活动类型的不同可以分为理论分析型话语和实践操作型话语。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学生不同的话语特点,用不同的话语方式去处理不同的话语。就像契斯佳科夫所说:“每个有才能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因此不必把风格教给他们,而只须正确地,即按照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就是了。”

(2)教师话语霸权的解构。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民主的提高及学生地位的获得,教师话语霸权的解构成为必然。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从单向传输到双向互动。传统的课堂教学所采取的是教师“独白式”的单向传输信息的模式,学生在教学活动的另一端只是知识的容器,师生的双向的教学活动被割裂开。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认为知识是由学生积极建构而成的。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知识只能是外在于学生灵魂.的附着物。因此,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相互交流和沟通。二是从权威灌输到民主对话。对话是课堂教学活动借以开展的方式,孔子主张“启发诱导”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都是对话教学的典型。现代教师应从传统课堂的知识—权利的中心地位走下来,与学生展开积极的民主的对话,共同探究和建构知识。

2.学生主体意识的提升和课堂话语的表达。

(1)学生课堂主体意识的提升。重塑学生的话语权,主要是寻求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的提升。然而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客观授予并不能充分保障学生课堂主体意识的提升。提升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围绕学生的兴趣展开教学。兴趣是人们从事某项活动的内发性动机和原动力。因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材的选编,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实施,都应从学生的兴趣人手。二是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由于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差异,只有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的特点进行教学,满足每个学生不同的需求,才能调动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三是围绕学生的生活和实际开展教学活动。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主张教育应“关于生活”、

“依据生活”和“为了生活”。只有是“关于生活”的教育,才是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教育。只有“依据生活”的教育,才是真正视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只有“为了生活”的教育,才是学生真正所寻求的教育。

(2)话语权的表达。学生主体地位的获得和主体意识的提升,必然诉诸于课堂话语权的表达。学生课堂话语的表达应该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学生课堂话语的假性赋予和表达。学生课堂话语应是作为完整生命内部需求的表达,而在现实有些课堂中,学生言语的表达是按照教师事先设计好的路线去进行的。“这种对话从根本上说绝非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对话,它不过是中世纪宗教性教学中所运用的问答教学罢了。”二是防止从教师的“一言堂”演变为学生的“一言堂”。学生虽然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而存在,但是由于其自身的条件的限制,学习活动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没有教师的课堂引导,学生将会在其学习活动中迷失方向、无所适从。

传统体育课堂范文6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育;“思修”

一、翻转课堂内涵与翻转课堂优势

(一)翻转课堂内涵

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也可译为“颠倒课堂”,该教育模式起源于美国林地公@高中,该校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了一定的改革,让学生在家看教学视频、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并对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学生进行沟通讲解,这就是最初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出现就立即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①在教学模式上,翻转课堂教育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有很大不同,它是颠倒过来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其特点为老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然后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的学习过程。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则不同,老师先为学生布置在家完成课程知识的学习,在遇到知识的疑难点之后再回到课堂进行学习。翻转课堂实现了以下转变:教师学生的角色发生了转变,翻转课堂教育模式主要以学生为学习中心,教师更多的则是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在翻转课堂教育模式下,学生自由分组进行协作讨论,这一过程无疑提高了学生的协作与创新能力;课堂里所有的学生都自主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课外自主学习,课上知识内化,能对知识有一个更好的掌握。

(二)翻转课堂优势

1、有利于落实高校政治理论课程改革,推动发展素质教育

在我国高校普遍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由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所决定的,是我国执政党的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在高校的传播和贯彻,更是培养高校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渠道。高校政治理论课程改革核心在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翻转课堂教育模式则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它鼓励学生自主、协作、探究学习,为高校学生营造了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并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进行交流与协作。这些卓有成效的措施能够切实有效地在高校学生范围内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并有助于推动我国高校政治理论课程素质教育的进程。

2、有利于发挥政治理论学科德育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校政治理论课程的核心价值与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这是高校政治理论课程特殊功能的体现。通过对高校学生科学有效地传授政治理论课程知识,能够有效地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觉悟与道德品质,通过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翻转课堂的教育模式,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将政治理论课程知识同高校学生思想教育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最终真正实现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新时代新环境下,通过翻转课堂教育模式开展高校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有利于更加科学有效地发挥政治理论课程的学科德育功能,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②

3、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兴趣

传统高校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倾向于说教、理论教学,课堂枯燥无味,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程学习兴趣普遍低下。因而,学习兴趣对于高校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长期以来的说教、理论教育模式使得高校学生缺乏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无法积极主动并有创造性地去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导致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较为低下。因此,在基于传统教育模式上的高校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改革应当从提高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兴趣入手,切实提高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的热情。翻转课堂则能有效地解决这一困境,翻转课堂倾向于学生协作、交流与自主探索学习,同时切实有效地通过对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充分运用活跃课堂氛围,可以较为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我国“思修”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一)当代高校学生思想状况

当代社会环境背景正逐渐由单一化朝多样化、全球化发展,尤其是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高校学生因思想及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而导致一些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出现了许多问题。随着高校学生逐渐倾向于突出个性主义且接受新事物意识明显增强,但集体协作意识较为薄弱、缺乏责任担当、欠缺奉献精神,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度明显提升。③除此,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还有其固守性与局限性,而在新形势下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再满足新时代新背景下多元化社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因此高校应当切实高效地主动开展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育的改革。

(二)当前普遍施行的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点与存在的诸多弊端

就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现状而言,当前除部分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外,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依旧沿袭传统教育模式上止步不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普遍实施的传统教育模式注重理论教学,大多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更多的流于形式,普遍存在着教学师资力量不足、注重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单一化等问题。然而对于当代追求个性化、创新的高校学生而言,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难以科学有效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传统教学模式会使学生滋生厌学情绪,甚至可能使学生对课程学习产生逆反心理,因而当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多出现上课睡觉、逃课等现象。除此,我国大多数高校更是普遍存在着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工作者依旧囿于传统教学模式及理念,倾向于将高校学生视为接受课堂教育的对象、教师则是课堂知识教育的传播者,在实践教学中极度缺乏与学生应有的沟通与课堂互动,这些现状无疑只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育起到事倍功半的实践教学效果。

三、“反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思修”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创新型应用实践现状及分析

(一)翻转课堂教育模式基于高校政治理论教育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在如今逐渐趋于多元化、全球化的当代社会,高校政治理论课程不能再只是满足于对学生的传统教育,而是应当适应多元化新时代对高校人才的多元化要求。当代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的事情,不应当仅局限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而是应当切实作出相应的改变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从实践层面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将课堂教育与高校内的图书馆资源、心理访谈中心等校内部门紧密结合起来,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基A上不断建立健全翻转课堂的保障机制。营造一个更加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形成良好的高校学习氛围,以期高校学生能够真正在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积极向上的思想理念。通过将翻转课堂这一全新的教育模式引入到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体系中,一定程度上能够切实有效地改善传统教育模式的枯燥说教现状。除此,学生也能因此获得更多的自主性,通过与课堂内同学协作学习并与教师更好地交流互动能够更好地依据自身情况调整自身学习状况。

(二)运用翻转课堂教育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教育学以致用

将翻转课堂教育模式切实有效地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高校学生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学习时不再只是简单、传统的课堂内学习,而是更多的投身于社会实践中,这些卓有成效的措施将有效地促进高校学生的独立思考与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主要包括校园内外两个层面。在校内,高校学生通过思想政治课程的翻转课堂协作学习、自主思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与他人的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在校外,学生更多的关注社会实时动态,在课堂上与师生们分享、探讨,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也可以有效地正确引导学生发现、思考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三)充分考虑学科适应性和中国高校教育特色

实践证明,只有适合学科改革与发展且符合中国高校教育特色的教育模式才能充分发挥其成效。因此,在将翻转课堂教育模式应用到中国高校教育时需注重中国特色。在信息化、全球化的当代社会,一种教育模式难免存在着其局限性,我国高校未来的教育发展与教育体制改革相应做出的调整需要注重是否符合中国高校实情。④翻转课堂源于美国,实践证明将它应用于中国高校教育确实有不容置否的优势,然而,国外翻转课堂教育模式能否切实广泛地在中国高校间推行与运用、实现翻转课堂教育模式的中国特色化,依旧需要我国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进一步研究与探索。我国高校政治理论课程翻转课堂的建立不能照搬国外经验,更多的应该是学习国外的创新实践精神,不断探索符合我国高校教育实情的教育模式。

[注释]

①郭巍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教学与实践[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s2):154-155.

②刘震,曹泽熙.“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8):17-20.

传统体育课堂范文7

关键词:网络化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

21世纪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随着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现代社会对人才质与量的高要求,信息技术逐步走入了传统课堂。传统课堂作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主要阵地,能否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信息化成败的关键,也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和素质教育具体实施的突破口。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而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和落实素质教育必须对传统课堂教学进行全面改革。如何在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引入信息技术,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主体性作用,通过实际教学实验,我们认为需要一种新的教学形式,这就是网络化课堂教学。

一、网络化课堂教学概念的界定

网络化课堂教学这一形式是适应信息社会、为满足人才需求、在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课堂教学形式,所以我们有必要先对网络化课堂教学概念进行界定。

1.两种教学方式的互补性

众所周知,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各自都有很强的优势 ,但自身也有相当的局限性,因此,无论是传统课堂教学还是网络教学,都表现出了一些难以满足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要求的不完美性。因此,要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就必须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而在现阶段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必须要认识到以下两点:第一,课堂教学仍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现阶段摆脱作为学校教学活动中主要形式的课堂来谈教改是不现实的;第二,由于网络教学自身存在的不足(如情感因素、评价实施等),加之网络教学对教学环境的高要求,在现阶段完全替代传统课堂教学是不可行的。因此,我们在综合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优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课堂教学形式──网络化课堂教学。这种课堂教学形式不仅改革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也弥补了网络教学的不足。

2.概念界定

网络化课堂教学形式的出现,没有完全抛开传统课堂教学另起炉灶,也没有完全吸收网络教学的全开放性,是在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基础上萌生的一种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它吸收了二者的优点,克服了二者的局限性,在先进教育观念、教育理论的指引下,对“传统”进行扬弃,对信息技术进行“整合”。

从字面上看,网络化课堂教学就是把传统课堂教学的“传统”改为“网络化”;但是,从内涵来看,我们认为包含两层含义,引入“网络化”一词,一是引入新的教与学观念和教与学理论,使教师由教学活动的主体,转变成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学生逐渐成为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者、主动探索者。二是引入信息技术,通过信息技术加强教师在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把信息技术真正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去,而不是辅助、强化传统课堂。在此需要指出一点,网络化并不是仅指网络这一种媒体,也不是说认为网络可以替代其他传统教学媒体,比如课本。我们提的“网络化”不仅包含传统媒体,也包含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媒体。

二、网络化课堂教学的特点

网络化课堂教学吸纳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优点,具体表现为:

具有丰富的多媒体形式的学习资源。

双向交互方式的建构,多种交流手段的运用,促进了师生间、学生间的问题解惑以及情感因素的形成。

易于组织、管理,并可以做到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同时由于教师的直接参与,避免了学生偏离教学目标。

易于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按照其认知特点,主动完成意义建构,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个体化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综合网络化课堂教学的概念界定及其特点的分析,说明:第一,网络化课堂教学是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论为指导,体现了它的先进进。第二,网络化课堂教学是以信息技术为重要手段的新的教学形式,顺应时代之趋势,改革之潮流。第三,新的教学形式的整合性,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整合要求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学习策略发生改变,要求教学目标的设置以及评价方法发生变革等。第四,网络化课堂教学活动的丰富性,在课堂和网络双重环境下设计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第五,网络化课堂教学的“双主”性,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育思想为指导,它既重视“教”,也重视“学”,以优化教学效果为最终目的。

三、网络化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网络化课堂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在这种教学形式中,教学设计起什么样的作用,以什么样的理论为指导,如何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对它进行具体设计,成为目前素质教育实施当中的一个突破点。

网络化课堂教学设计是为学习而创造环境,是根据学习者的需要设计不同的教学计划,在充分发挥学生潜力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而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的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理论。所以网络化课堂教学设计必须要广泛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以学习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

目前,有关学习理论的研究有三种流派,即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每一种流派从不同的特定角度对人类的学习现象都有贡献,网络化课堂教学设计具有开放性,它可以容纳所有流派的理论和方法,但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所以成为网络化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理论基础,是因为: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着网络化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改革

作为教学改革实践的一种新的教学形式,网络化课堂教学需要强有力的理论予以指导。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可以得到对学生及学习过程有如下要求:学生要识别信息,加工信息,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建立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同时还要与他人进行合作学习,针对某些问题相互交流与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而这些观点正好与网络化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不谋而合,体现出个体自我发展、协作能力培养的要求。因此,以建构主义作为网络化课堂教学的理论基础,就可以帮助其最终目的的实现。此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如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等,也都体现出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意义。

2.网络化课堂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创设提供了用武之地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转贴于 由于信息技术整合于传统课堂,因此在学校教学中出现了网络、课堂两种环境。网络环境可以向学生呈现出真实的问题情境,弥补在传统教学中表现出的难以向学生创设真实情境的缺陷,同时提供的大量学习资源,而不再是局限于几本教科书和教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又可以通过交流、协商来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如课堂讨论(可分小组进行)造成活跃的课堂气氛,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达到学生对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但是,这种交流又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果在45分钟内,即使是一个同学发表一分钟的见解,这一堂课原定的教学目标几乎就很难完成,另外,讨论进程往往也难以控制。此时,网络环境又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就一个主题,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经过思考通过文字输入到教学网络系统中,并且在教学网络系统中同时可以共享到别人的研究成果,达到进一步丰富自己认知的目的。网络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完成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自我评价。但是,若仅让学生就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缺乏传统课堂中与教师的直接交流,学生则易于偏离学习目标,这时传统课堂又显示出它的魅力。网络化课堂环境是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

3.二者可以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网络化课堂教学是一种还在实践、摸索阶段的新教学形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中也是近些年的事情。二者相结合共同为教育教学改革铺路更是新之又新。因此,相互磨合、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是必须要经历的阶段,这样才能完成二者的“意义建构”。

四、网络化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

我们认为,网络化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体现现代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

2.把课堂教学的特点与网络教学的特点有机结合。

3.重视学习者分析,把学习者分析放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既体现出它是整个教学设计的基础,也体现它在网络化课堂教学设计中的重要性。

4.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既有对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又有对学生学习支持的设计。对学生学习支持的设计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说明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种既重视学生主体,又重视教师主导的设计,充分体现出“双主”的教育思想。

5.网络化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既应体现网络教学设计的特点,又应体现传统课堂教学设计的特点,但又区别于两种不同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6.网络化课堂教学设计应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在对教学活动设计时,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班里同学的实际情况等,从任意一个环节开始着手。

7.重视评价设计这一环节。既有学习支持设计中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设计,又有对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设计中的自我评价方法的设计,同时还有对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的评价与修改的设计。

因此,我们认为,网络化课堂教学设计应包括六个环节,即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确定、学习任务分析、教学策略制定、教学活动设计和评价与修改。其中教学活动的设计是核心。

学习者分析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设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习者的学,学习的结果应该在学习者自身的认识和发展的学习活动中体现出来,而作为学习主主体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又是以自己的特点来学习的。因此,要取得教学设计的成功,必须重视对学习者的分析。在网络化课堂教学中,要真正发挥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就更需要关注学习者。

教学目标确定 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从事教学活动的指南和出发点,也是评价教学活动过程的依据。可以说,教学目标的确定既是时代对人才培养要求这一总目标的具体表现,又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是教师和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和或标准。由于信息技术的整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资源丰富的网络环境,因此,对网络化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

学习任务分析 在网络化课堂教学设计中,学习任务分析就是通过对学习者分析、把确定的教学目标具体化的体现。学习任务分析是整个网络化课堂教学设计模式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它为学生提供了明确的目标、任务,使得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具体,使得学习更加有效,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确定能够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因此,明确了学习任务,就可以为教学顺序或步骤的安排奠定基础。

教学策略制定 由于“课堂”仍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因此,根据网络化课堂环境的特点,我们认识到原有的课堂形式没有变,原有的教学组织形式还存在,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教学仍是网络化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策略应从讲授、指导、管理、评价等几个方面来考虑。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活动设计是以上各个环节设计的落脚点,它使网络化课堂教学设计得以实现。教学活动设计环节是网络化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环节”,此环节既体现了网络的特点,又体现了课堂的特点;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把教学活动设计分为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并行的两个设计,即学生自主活动设计和学习支持设计。通过对学生自主活动的设计体现出学生在网络化课堂教学环境下的主体地位,通过对学生学习支持的设计体现出教师在网络化课堂教学环境下的主导地位。

评价与修改 网络化课堂教学设计的评价与修改,不但是教学设计流程中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新一轮教学设计的起点。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反思、总结、改进,逐步完善教学设计,提高网络化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

网络化课堂教学设计中的评价与修改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既有形成性评价,也有总结性评价。由于网络化课堂教学设计的方案是开放的,因此,评价、修改与测试、改进也是开放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否接受教学设计方案是设计成功的关键,因此要重视学生的评价。只有经过不断测试、评价与修改,才可能进一步完善网络化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

网络化课堂教学作为以信息技术为重要手段的新的教学形式,整合了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成为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和素质教育具体实施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教育技术通讯(网上资料)

[2] 吴军其 赵呈领 许雄 《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业的比较分析》 《中国电化教育》 2000.6

[3] 李瑾瑜 《网络教学优势何在》 《中国教育报》 2001.12

[4] 唐智松 《论现代教学手段的负面影响》 《电化教育研究》 1998.4

传统体育课堂范文8

关键词:微课模式;微课程;传统课堂教育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微博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炼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微时代”悄然而至。而在微时代特色的引领下,信息资源形态的开放化、主体化、碎片化等发展趋势在教育领域不断凸显,以教育资源移动化、教学设计微型化、教学方法多样化为特征的微课模式应运而生。然而,新教育模式的兴起必然对传统教育带来相应的挑战,要改变广大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沉淀下来的传统教学模式仍较为困难。但微课模式的兴起并逐渐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必将成为教育教学领域新的发展方向。因此,如何更好的把握微课的核心理念,更新、优化传统课堂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促进传统课堂教育向微课模式过度、发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为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重要课题。

一、借助微课模式的资源整合优势,优化课堂教学资源

微课模式以视频为主要教学载体,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撑下能够将与教学主题相关的素材课件、练习测试、教学反思、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综合性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并充分借助偶发性、碎片化的非线性排列组织形式将传统单一线性的资源组织模式打破,实现综合性教学资源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一个主题式、结构化的资源单元环境,形成一个小容量、多资源的教学资源组织模式。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传统课堂教育应充分借助微课模式的资源整合优势,以优化课堂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是构建微课程资源生态环境。微课,即微型视频课程,主要是在微型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构建以微课件、微教案、微习题、微反思以及微反馈为主的微课程资源生态环境,将教与学过程中的所有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一定的结构关系,进而构成一个主题鲜明、重点突出、结构紧凑的微型“主题单元资源包”。因此,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中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模式的开展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多资源的精细剪辑编排,彰显优质课堂特色。

二是构建生动的课堂教学资源。微课模式下,微课视频制作途径具有多样化特点,包括动画视频软件制作式、拍摄设备外拍式、录屏软件内录式及多种途径混合式等,形成一个开放性、网页化、情景化的资源动态和教学交互应用环境,从而极大的丰富了课堂教学资源的呈现方式, 促进生动课堂教学资源的构建,以更符合学生的视觉驻留规律和认知心理,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三是构建灵活的课堂教学资源。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过重的认知负荷是降低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而微课模式下通过对课堂资源的适当排序和合理选择,能够设计合理的信息序列,以实现降低认知负荷,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二、借助微课模式的多元化设计模式,丰富课堂教学方式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是通过系统、细致的讲解来向学生传输掌握大量知识,其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教学方法呆板,极大地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而微课是基于学科知识点而构建、生成的微型课程资源,在微课模式的设计过程中通过图表、影像、PPT、flash等多元化信息技术手法的应用,在优化课堂教学资源的同时,也极大的丰富了教学组织方式。目前,以“颠倒课堂”“、翻转学习”、“移动学习”等为代表新的教学方式正在微课模式下逐步推广。

颠倒课堂,即翻转课堂、翻转学习。传统课堂教学总体分为两个阶段,即先予以知识传授,再予以知识吸收(知识内化);而颠倒课堂则是先予以知识吸收,再予以知识传授。其核心理念在于将知识传授的过程安置于教室外,让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识;而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安置于教室内,以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答疑解惑。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一方面,颠倒课堂能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在课堂外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在课堂内合作交流、互相启发,提高学习效能,进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颠倒课堂教学方式下,通过教学视频,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来对学习进行安排和计划,通过亲身体验,主动获取知识和信息,进而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移动学习,即在移动设备帮助下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开展的学习活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完全围绕教师和学校而组织,教学内容被强加到学习者身上,不能自主选择。而微课模式下的移动学习,在结合课堂和网络教学优点的基础上,利用手机、MP4、IPAD等移动设备开展微课移动学习,从而能够摆脱电脑的地域束缚,具有其便捷性、随时随地、学习内容碎片性等优势,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三、借助微课模式的同步性,提高课堂教学反馈的及时性

听课评价是教研活动中教学反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传统的听课评价模式是由任课教师讲解完毕之后,听课教师予以点评,再反馈给任课教师予以改进。而这种评价反馈模式的主要缺点在于授课和评价反馈不能同步进行,后期评价过程中对授课教师一些细节性的缺憾容易遗漏。而微课模式下,听课教师可以将已拍摄好的微课视频为评价对象,于授课教师的任一时段、任一画面进行暂停,予以同步评价,提高课堂教学反馈的及时性、准确性及客观性。同时,较之传统的听课、评课活动,微课模式下的听课评价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授课教师的心理压力,促进授课老师更好的展示出其教学技巧和教学素养。另外,微课模式下,视频课件的制作效果也是影响教学评价反馈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应不断加强微课程资源制作新技术、新理念的学习,更好的把握微课教学理念和资源建设思路,优化微课教学体系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福城,肖安庆,李通风. 微课小环境下教学模式的探讨――以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为例[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4(02)

传统体育课堂范文9

关键词:传统课堂;云教育环境;教学模式;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21-0094-04

引言

传统课堂教学在人类发展史上, 对促进知识传播、推动社会进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它的一些不足。例如,传授给学生的信息量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难以突破,课堂效率不高等。而云教育环境课堂以网络教学平台为依托,以网络学案为载体,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课堂为舞台,两者结合构成新型教学环境。因此,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和日益信息化的社会浪潮下,传统的课堂教学必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但是,我们是否就应抛弃传统课堂,转战云教育课堂呢?两者在教学模式上有什么区别?在教学效果上又有什么不同?

传统教学课堂

1.传统教学的课堂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师中心说为理论基础,强调教师的权威和中心地位,传统的教育把传授知识作为学校的唯一任务。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支配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和服从者,学生的大脑则是学习的容器和仓库,教师的任务就是尽其所能地向这个容器和仓库中灌输知识。图1为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

2.传统教学课堂的优势

传统教学模式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所总结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它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不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因此学生基础知识普遍比较扎实;能按学科知识的逻辑系统循序渐进地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与技能;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重视知识传授、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结果,能在单位时间内培养更多的学生以提高教学的功用和效果。

教师通过师范院校的专门培训,懂得一定的教育规律,在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等方面也有相应的经验,当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问题或发生矛盾时,教师能进行有效的控制,启发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避免了走弯路;再则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学生可以“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的治学态度、方法、才能、人品、世界观等均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都有着重要作用,这些都是任何先进的教育方法所不能替代的。

3.传统教学课堂的弊端

传统教学课堂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教学目的,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积累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过程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也不可能得到重视。课堂上演的是教师的独角戏,容易出现注入式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作用,教师不能完全照顾到课堂中基础和兴趣不尽相同的每位学生,不能使他们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地听教师的讲授,被动地学习,对知识死记硬背,且往往因教学缺乏民主和启发诱导而强迫命令,扼制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与潜能的发挥。

传统教学课堂侧重的是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极少考虑学生是否具有学习这些知识的意向,也很少顾及学生能力发展的不同需要,只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所有的学生。由于它侧重的是让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因此缺乏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发散思维以及独立人格的培养,更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锻炼。

云教育环境课堂

1.云教育环境的课堂模式

云教育环境课堂是以网络教学平台为依托,以网络学案为载体,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课堂为舞台,两者结合构成新型教学环境。我们将这种新型教学界定为一种利用已经普及的电脑和宽带网络等硬件环境,依托专业的网络现场教学平台,实现异地、同时、实时、互动教学和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时间和空间不再受限制,学生完全可以在家里学习网上开设的任何课程。图2为云教育环境课堂的教学模式。

一方面,世界是不断变化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知识总量的迅速膨胀,另一方面一个人在现代社会能否适意地生存,关键不是知识量的多少,而是知道如何进行学习和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能够适应社会变化,这就使得学校教育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学生短短十几年的学习时间内把人类几千年来积累起来的所有知识都传授给学生。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使学生初步形成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变化所必须的自我教育、终身学习的能力。云教育环境的课堂教学正是着眼于以下两点:一是以学生的学习为本,立足于当前;二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未来。

2.云教育环境课堂的优势

爱因斯坦曾指出,应当始终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放在首位,而不应该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能力。要使学生跟得上科技发展的步伐,除了教给学生最基本的知识外,主要是发展学生的能力,使他们学会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的知识,经过自己努力探索得到的知识,将其理解得深刻,记忆得牢固。还课堂于学生,注重课堂的生命内涵,交给学生一生“带得走”的东西,那就是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云教育环境课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鼓励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索。使他们对所汲取的知识、得出的结论和规律不只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应用、适应变化,进而培养他们的学习自信心、独立做出决定以及行动的能力。而自信心和满足感又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又驱使着他们进一步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索,这就形成了一种终身学习和发展的良性循环。

3.云教育环境课堂的不足

有些学科不适合这种教学模式;有些学生不适合这种教学模式;因重视学生独立作业难免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主要靠自己探索获取知识,则所学知识费时过多,不经济,不宜于教师在短时间内向学生传授一定数量的知识和技能;对教师的知识素养和教学机智、技巧、耐心等要求很高,一般教师很难掌握,若无高水平的教师及时点拨和指导,学生的独立研究容易产生盲目性,失去自觉的主动性、积极性,反而容易弄巧成拙。

两种课堂的教学效果比较

本研究试图探究传统课堂与云教育环境课堂的教学效果的差异,以某高职院校网络系统管理专业的两个平行班级为模型,班级人数均为40人,男女比例相当,教学内容选择DNS正向服务的搭建,教师相同。教学A班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教学B班采用云教育环境课堂教学模式。根据课程内容编制教学效果测验,采用任务考核的方式考查学习效果,并向学生分发调查问卷。

1.学习效果研究分析

学习效果从以下3个维度评分:①完成时间的快慢,即以20分钟为节点,区别完成时间的质量;②完成内容的准确性,即用nslookup测试是否能实现域名到IP地址的解析;③技能的迁移性,即是否能完成DNS反向服务的搭建。

教学A班,即采用传统课堂教学的班级,能在20分钟内完成任务的人数为22人,精准完成任务的人数为30人,能够实现技能迁移的有11人;教学B班,即采用云教育环境课堂教学的班级,能在20分钟内完成任务的人数为31人,精准完成任务的人数为33人,能够实现技能迁移的人数为26人。图3为两种课堂的学习效果比较图。

云教育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实现了传统环境下难以实现的参与式教学、个性化教学和优秀资源共享,实现了“先学后展,当堂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借助云平台,结合网络学案、班级论坛、多媒体课件等模块,实现了学生个性化、多样性的多元发展,让课堂教学越来越多彩。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也让课堂的教与学充满情趣,知识呈现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实现了教学的生态课堂,学生乐在其中,学习素养、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培养。

2.调查问卷研究分析

云教育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理论基础不同,传统教学模式注重教学结果,而云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更注重教学过程,更关注学生,因此本研究设计了针对学生的调查问卷,左下表为传统课堂与云教育课堂的比较问卷。

教学A班,即采用传统课堂教学的班级,认为参与度高的人数为16人,认为课堂气氛活跃的人数为21人,认为师生互动多的人数为24人;教学B班,即采用云教育环境课堂教学的班级,认为参与度高的人数为29人,认为课堂气氛活跃的人数为33人,认为师生互动多的人数为31人。图4为传统课堂与云教育课堂的教学过程比较图。

云教育课堂教学模式顺应了教学改革的潮流,适应了学生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来说具有学生参与课堂的时间多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更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等优越性。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