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初中音乐教学案例分析集锦9篇

时间:2023-07-02 09:42:37

初中音乐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音乐教学案例分析范文1

一、案例教学及其价值

“案例”译自英文“case”一词,原意为状态、情形、事例等。由于在不同的专业教育中,案例教学的目的、内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对于案例及案例教学的确切含义的理解各不相同。

在师范教育中,“案例”是指以一定的媒介(文字、声音、图像等)为载体,内含教育教学问题的实际情境。而“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观察、分析、讨论和交流等,交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

由于教学案例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典型性、时代性、启发性等特点,同时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多采用设疑、质疑、讨论、反思等教学形式,因而,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案例教学缩短了教学与实践的差距,能有效地促进理论向实践的转化。一方面,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生动、具体而又复杂的特定教学情境,使学生获得在短时间内接触并处理大量典型实际问题的机会,从而间接地锻炼了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必须运用教育理论去分析、讨论实际的教育问题,以便作出合理的决策,因此在客观上起到了促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理解教育理论的作用。可以说,案例教学是教育理论与实践联系沟通的桥梁。

2.案例教学是一种民主的教学方法,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松的创造环境,给予学生较大的自由度或较多的展示自我的机会,因而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同时,案例本身具有的情节性、趣味性也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因此,案例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由于教学案例的综合性和复杂性,以及案例教学答案或结果的多元性,学生必须从不同的角度采用多种思维方式,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案例教学本身就是对案例所描述的具体教育教学过程进行分析、思考、评价的过程,因此,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师即研究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问题,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自觉地调整教育教学策略,从而摆脱教学的盲目性,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设计者。案例教学能为培养学生具备这一方面的教师专业素质提供可操作的平台。

二、运用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音乐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其基本任务是使学生获得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所必备的音乐教育教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音乐教学论课程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的高度融合与统一。因此,运用案例教学是音乐学科教学论课程性质所要求的。

从目前高师音乐教学论的教学现状来看,大多数院校仍未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尽管也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理论和实践的联系,但最终往往是教育者以权威的姿态呈现信息,学习者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由于缺乏一种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机制,学生普遍表现为对此课程学习兴趣不浓,甚至参加工作多年后还认为所学的音乐教育教学原理和方法没有价值。而案例教学以实际的音乐教学情境为背景,采用讨论、对话、探究、实践等方式,可以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习的内在动机和热情,从而改变音乐学科教学论不受学生重视的局面。

世界音乐教育的飞速发展对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具有基本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还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对教学进行自我分析和反思、进行教学研究的能力。我国新的音乐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某些问题,例如:对音乐本体知识与技能的忽视、盲目使用多媒体以及不适当的学科综合等。其原因之一,是因为部分教师缺乏综合运用音乐美学、音乐教育学以及其他相关理论对复杂的音乐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以至于只能是鹦鹉学舌、东施效颦;只注重教学形式的变化,而忽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案例教学是一种对实际教学问题进行研究性的学习的过程,它从鲜活的案例出发,要求学生综合已经拥有的经验和相关的理论与原理,对案例进行具体的实践实例的诊断与分析,最终形成结论或达到锻炼能力的目的,因而对于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案例教学是培养学生具备教学研究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运用案例教学的可能

案例教学在我国教育领域中运用的时间还较短,但发展十分迅速,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全国正在形成案例研究的热潮。在《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到“加强学科建设,特别要加强教育学科建设;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和案例教学”。案例教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为在音乐学科论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和经验借鉴。

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成功的保障,我国蓬勃发展的基础音乐教育为音乐学科教学论课程提供了丰富的案例资源,特别是连续四届的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学录像比赛,积累了大量的音乐优秀课例。一方面通过这些课例可以清晰地了解中国音乐教育十几年来真实而艰辛的探索历程,同时,这些课例集中地体现了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将其作为对未来教师教育的案例素材具有典范性。除此之外,各高校历年教育实习的案例,以及音乐教学论教学过程中的试讲与见习,也提供了更为多样化的案例基础。

要成功地实施案例教学,必须依赖于学生的积极参与以及具有较高的思维水平。由于大学生正处在身心逐渐成熟时期,他们的形象逻辑思维高度发展,辩证逻辑思维逐步趋向成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以及创造性等都有较大的发展,其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进一步增强。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独立思索、肯动脑筋,能批判性地对待老师的教学,对部分问题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并通过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水平的充分发展,为在音乐教学论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提供了必要条件。

四、实施案例教学的途径

在案例教学运用于不同的学科其侧重点各不相同,有的以案论理,有的以案论行,有的析案解疑,有的析案谋筹。根据音乐教学论课程的实际,案例教学可以综合运用在教学的各个领域:

1.与音乐教育原理和教学方法的讲授相结合。一方面,利用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特定的音乐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等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利用案例分析达到激活课堂,调动学生学习音乐教育理论的兴趣的目的。

2.与教案设计教学相结合。通过对优秀教案以及学生教案习作的评析,培养学生针对实际教材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

3.结合见习与优质教学录像观摩进行案例教学。通过对教学实践实例的剖析,训练学生利用音乐教育理论知识对教学行为进行评价的能力。

4.结合试讲以及教育实习进行案例教学。其目的是通过反思自身教学行为,提高学生的音乐教学实践水平。

五、结语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方法,同时更是一种教育思想和理念,对于高师音乐教学论课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将其成功地运用于教学之中,可以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改革,对于培养高素质的音乐教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案例教学也绝不是一种万能的教学方法,它要受到教师、学生以及教学内容的制约。同时,案例教学运用于音乐学科教学论课程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案例的搜集整理到具体教学模式的探索,需要更多的同行协同合作,进行实践与研究。希望音乐教育界的有识之士们都来关注这一课题,并以此为契机,促进高师音乐教学论课程的改革,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对高师音乐教育提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家军、靳玉乐,论案例教学的本质与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4(1),p48—50.

[2]唐世纲、李枭鹰,论案例教学的内涵及基本特征[j],教学与管理,2004(6),p47—49.

[3]高德菊、韩照波,案例教学初探[j],职教论坛2004(7),p46—47.

[4]金亚文,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p256.

初中音乐教学案例分析范文2

一、营造审美氛围,引导学生建立情感体验的观念

在初中音乐教学工作中,教师主要结合自身的条件,营造出音乐艺术氛围,从而引导学生建立情感体验的观念,其中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在音乐教室创造了音乐教学基地、展现了多个著名音乐家的图像和信息,从而在日常教学中影响着学生;第二,依据校园课间循环播放激发学生情感的音乐,或者是让学生自主提供优美德育音乐资源,在课前时间展示,从而拓展学生对音乐的认知,提升其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二、优化教学方案,引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在以往的音乐教学工作中,教师是学生问题的解决者,学生是教师提出问题和知识的接受者,但是音乐课程与其他学科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还是依据“灌输式”教学方案,这样会影响实际教学工作质量。由此,在实施音乐欣赏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要优化教学方案,依据多样化的教学知识和教学形式展现音乐艺术独特的吸引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其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项工作:(1)关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2)依据媒体技术创造优质的情感教学场景;(3)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引入更多的流行歌曲。实际案例证明,情感的表现不只在古典音乐中,在流行音乐中情感也非常丰富,流行音乐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促使学生在音乐情感中自主展现和理解。例如,教师在上课之前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在课前播放几首学生耳熟能详的流行音乐,如《十七岁的雨季》《同桌的你》《中国话》《水手》《稻香》等,这些对于学生而言都是可以激发学生情感的流行歌曲,有助于教师进行接下来的教学工作。

三、支持学生创造,完善情感体验

实际教学案例的分析证明,提升学生音乐欣赏水平最重要的就是明确音乐欣赏教学工作是一种思维学习,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情感等,这些情感的终点就是人们的内心,而想象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作品。塞?约翰生提出:“理智像太阳,它的光是恒久的、不变的、持续的;而想象,则像发光的流星,不过是稍瞬即逝的闪耀,其活动无规律,其方向亦不固定。”由此可见,在实际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指导学生发现和明确音乐教学中的魅力,支持学生更多地去创造,不断地去想象和整理活动,以此提升情感体验。例如,在引导学生欣赏“梁祝”这一曲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多次欣赏过程之前明确梁祝故事的情节,并且依据学生自身对故事的理解和分析,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想象当时的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故事中最为经典的两位主人公分别化蝶而去的场景,就是学生蕴含情感最为丰富的时期。还有,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法国圣桑创造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自由想象动物狂欢的场景,以拟人化的手法,将动物们在狂欢节的形态有效地描绘在自己的脑海中,理解歌曲中动物的心态和情感。

四、不断创新展现,优化音乐情感

初中音乐教学案例分析范文3

【关键词】音乐课堂 主动 生动 互动 教学形式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213-01

引言:从初中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冷淡与麻木说起

音乐课堂尤其应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这是很多教师的理念,也是心愿,然而有经验的初中教师都会发现:很多初中生过于拘谨,想要调动他们的情绪很不容易。也有许多老师希望借助于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把课件做得漂亮生动,以此来吸引学生的眼球,这当然也非常必要,但如果教师自身缺乏主动性的话,那么即便教具再完美再生动,授课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有的教师以学生素质下降、生源较差为由,来解释学生在课堂上的冷淡甚至是麻木,但其实并不是这么简单。纵观幼儿园、小学教师和初中教师,最大的区别就是初中教师“动”的比较少,幼儿园和小学的音乐教师大都毕业于幼师或者是“3+2”,他们在学校接受的教育比较全面,综合素质比较好,这里有两个案例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初中音乐课堂中教师“动”的魅力。

对策: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案例解析

1.案例一:“比较”得来的经验

笔者在上一堂学校教学开放周的公开课时,选了第16册的一个课题《电声音乐》,在正式上课前先进行了一次试上,两堂课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在试教班级上课时,笔者请了教研组长过来听课,学生还比较配合。为了让学生明白电声乐对的组成,笔者制作了里面每个乐器的ppt,用电脑来操作,体现它的电子性。接下来就是正式的开课了!

这个班级的学生很乖,但是参与性可能没有之前的班级好,那怎么让他们更好地参与呢?当然这节课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电声乐队,如何来玩电声乐队,笔者利用手头有限的资源,电子琴和电脑,本来想让学生自己现场谱曲完成,但觉得这样可能比较有难度,便让学生欣赏ppt里的一段视频音乐,并且把主旋律听出来,根据这个主旋律来演奏。旋律是听出来了,但是请谁来演奏呢?笔者来弹电子琴,学生用电脑打爵士鼓,效果还真是不错呢!

通过这节课笔者感到:有了学生的参与,寓教于乐,课堂效果果然不错,他们不仅玩到了电声音乐,而且也领悟了需要牢记的知识点。至于成功的原因,笔者以为很简单:由于有了教师的示范性“参与”,学生才有了参与的兴趣和动力。

2.案例二:“意外”带来的教训

在一次校级的公开课比赛上,笔者就曾遇到了一次惊心动魄的事情。当时的课题为《溜冰圆舞曲》,虽然这课题曾在区里比赛过,但笔者还是针对不同的学生和学情,做了些许的改动,课前早早地把ppt导入到电脑里,演示一遍,非常好!

但意外的是,在上公开课的时候电脑死机了,当时刚好只分析了第一圆舞曲,脑子一片空白。但这是一堂公开课,中途告停是不可以的,于是,在没有片刻停留的情况下,笔者就重复唱了一次第一圆舞曲的主题,乘着这段时间赶紧准备接下来的20多分钟。怕学生不肯动,有了一些前车之鉴,于是笔者自己先跳起了优美的华尔兹,在学生面前翩翩起舞,没有音乐,就自己打节奏“嘣哒哒,嘣哒哒”,怕学生比较害羞,不敢表达,又特意讲了跳交谊舞在今后社交场合的一些作用,从眼神中,笔者看出了学生想学的迫切性,顺势而导,学生自然而然学起了华尔兹,而在这期间笔者一直穿梭舞动在学生之间,学生的舞姿也逐渐由拘谨到开放,随着节拍在音乐教室翩然而舞,最后笔者用钢琴弹奏着第一圆舞曲的主旋律,学生随着旋律哼唱着旋转舞蹈着跳出教室。

笔者不敢说这是一节非常成功的公开课,但是在当时这种情况下,对教学设计的临时改动,也让学生学到了比知识目标更为有效、实践性更强的教学目标,同时与《音乐课程标准》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同时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培养,并提倡在实践中学习”的理念相符合。教师与学生一起动,何乐而不为呢?

新课程的改革让很多教师都过多的依赖于课件或多媒体,“教”由机器代劳了,“动”让学生动起来就是了,教师似乎成了“多余”的。在音乐课上,现在很多教师都非常的“现代”,上课只要有电脑就可以了,学唱歌,跟着碟片里的暂停一下,唱一句,学完了,就根据伴奏带来唱。这样的课笔者也上过,但是学生的反应很差,因为教师是他们的榜样,是他们的楷模,“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他们的宗旨,所以先模仿教师才有可能超越。

小结:教师主动性的“示范”效应

可见,在新课改中,笔者们不能放弃教师的主导地位,这是任何机器都取代不了的,笔者们要让学生参与到课堂,首先教师得自己先参与到其中,以自己的切身所感来带动学生。当今教育要以学生为本,改变过去音乐教学中以教师、书本为主的方式,取而代之以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力和需要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实践的机会,这固然没错,但是教师也得摆正自己的位置,起到良好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都要努力从笔者做起,改变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努力学习新课标、研究新课标、理解新课标,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全身心地参与到音乐中去,而为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授课教师自己必先用自己的行动和热情来感染学生(自身“主动”),将枯燥的知识化为变现的动作和鸣响的声音,使学生感受到“参与音乐”的乐趣(课堂变得“生动”),最终也参与到音乐中来(实现师生“互动”),在参与的过程中理解并接受音乐的知识。

参考文献:

初中音乐教学案例分析范文4

【摘 要】初中音乐教学不仅需要教学方式的变革,还需要改变课堂参与方式,提高其参与度,用团结合作的精神来互相激励彼此更好地学习。通过合作努力互利共赢,让初中音乐课堂充满欢声笑语。

关键词 初中音乐课堂;合作与学习;引导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1-0114-01

初中是一个美好的学习阶段,是告别六年小学生涯迎来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学生对各门学科满怀期待的同时对音乐课更加充满向往,因为音乐是具有神奇力量的美妙旋律,能缓解疲劳给人以振奋。在紧张的学习氛围中,怎样让学生既能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又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来参与到课堂中呢?笔者认为,可以采用目前流行的课堂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音乐知识、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使整个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一、当前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合作学习互助的问题

1.“穿新鞋,走老路”,没有实现真正的教学变革。大部分中学课堂已经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但配合度不高,总是出现教师在课堂上讲教案而学生开小差或漫不经心听讲的现象。教师提问时,无人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沉默几分钟后,教师就会迫于无奈地讲解答案或在黑板上抄答案,让学生照做,或者对着乐谱进行教学。其实,这样的形式无异于以前的“填鸭式”教学,根本没有体现出合作共享的学习过程。

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互动不够。在初中音乐课堂上,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参与到互动合作的过程中时,让学生进入良好的合作状态需要一定时间,往往学生讨论问题正激烈时上课时间不够,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师会强制中断讨论。例如,在一次教口风琴的课堂上,提出“口风琴的由来是什么?它的演奏方式有哪几种”时,学生兴致勃勃地讨论这个问题,但正当大家提出各自的见解时,教师却因为赶时间就自己解决了而并非学生解答,这样就大大挫伤了学生讨论合作的积极性,在以后的课堂中也不会积极思考,学生认为最后教师会给出正确答案,这样的心理会阻碍合作学习方式的展开。

3.教学工具落后,缺乏吸引力。在目前的音乐教学中,即使采用合作化的学习模式,学生的学习兴致也不能被最大限度地开发,因为音乐需要伴奏和声音,当美妙的音乐从多媒体里播放出来时,无疑会使学生在单调的学习环境中焕然一新,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

二、解决对策

1.实现合作互助学习的真正变革。如何让新型的互动式合作共享教学真正地被运用到课堂中来呢?以学习乐器和唱歌为例:首先分小组进行乐谱辨识,使学生辨认长音、短音、高低音,接着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较量,让各组派代表进行歌唱比赛,这样的小比赛既不伤大雅,也不会影响教学进程,反而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教师对歌唱环节进行评论,增强学生的信心,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再接着就是乐器的使用了,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歌曲,让学生享受音乐的同时,还可以对自己的发音进行修正;最后,让各组成员自行练习,此时教师可以走下讲台,对学生随机指导,实现真正的合作学习目标。

2.给予足够的合作学习时间。音乐教师在课堂上要有耐心地指导学生,学生积极讨论时,教师可以和学生互动,尽量不要因为时间问题而随意中断讨论,避免打击其学习合作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客观地对讨论结果进行评价,消除学生心中的疑惑,做到合作互助出结果,让学生更喜欢这样的课堂氛围。

3.更新教学工具,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上尽量利用多媒体,通过声像结合的传播手段来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享受多媒体播放的动听音乐时,还可学习歌曲的旋律、思考歌词的含义,做到勤思考、学会体味词语搭配的妙处,也有利于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理解歌词,把握歌曲的基本主调,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整首歌的情感主题。最后,教师积极开导,引导学生该往哪个方向思考,还要时不时地教导学生转换角度思考旋律的搭配,引导学生试着改变歌曲的旋律,尝试创新和突破。

三、合作学习在音乐课堂中的作用

1.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习效率。合作学习就是让同桌或前后桌一起参与音乐课堂的学习,以小组的形式对教师讲的音乐知识进行讨论,然后共同商讨答题对策,个人就是代表整个团队的荣誉,使学生更在乎每个人的想法,在如此自由的环境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最容易被激发出来的,这样也大大减少了教师的教学任务,效率更高。以初中音乐教学为例,以前的学习只是单纯地认识乐谱和乐器,提高修养,但现在的教学方式是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前提下提高学习质量,让学生能够积极自主地学习课堂内外的知识。

2.开放性的合作教学能激发创新意识。合作性的教育方式更加具有开放性,合作学习的主要途径是分小组的方式。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理解到团结的作用,意识到集体的奇思妙想不仅能快速完成任务,或许还能有所创新。所以,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中,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够最大限度地被激发,也为学习其他课程做了比较好的铺垫。

3.团结班级,体现个人价值。小组学习的方式对于学生来说,不论是音乐理论知识,还是歌唱方法练习或窍门的掌握,都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训练,这样个人的才能在每个小组中能够更好地展示出来。在小组中,个人才能被尊重,其能力也能被无限放大,这样就能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关系,能在思想交流中传播音乐知识。同时,还可鼓励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互相推荐优秀歌曲,发表对歌曲的不同见解,提高音乐欣赏水平,交到更多的好朋友,整个班级也更加团结。

当教育面临教学方式的改革时,要努力迎接挑战而不是打着创新的幌子“穿新鞋走老路”。在初中音乐课堂上采用合作互助的学习方式,这种依靠集体的力量来改善学习环境的好方法是值得采纳的,要继续探索既能提高教学质量又能活跃课堂氛围、促进合作交流的方式。音乐是世界上共通的语言,上好音乐课是非常重要的。音乐无国界,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教学水平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殷璐.浅议初中音乐教学的创新[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2):25-26.

[2]杜建萍.谈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J].艺术教育,2013,(4):69-70.

[3]谢建平.对初中音乐开放性教学的分析[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3,(7):159-160.

初中音乐教学案例分析范文5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B-0091-02

在初中音乐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提问,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审美能力。学生提问时会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照已有审美体验,形成新的见解。这个过程既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又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主审美体验。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呢?在此,笔者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指导学生课前认真预习

音乐课也需要预习吗?事实证明,预习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的审美体验。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教师要收集和整理学生课前所提出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备课,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案。上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课堂讨论等方式解决学生课前所提出的问题。

例如,教学苏少版初中音乐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丝竹江南》中“感受与欣赏”的内容,笔者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认真预习,并用表格作为引导:

笔者收集学生的问题,筛选并分类整理出以下问题列表:

笔者依据所整理的问题列表组织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笔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分析来解决共同或相近的问题,在共同的审美体验基础上实现知识和经验的共享。在交流环节,笔者组织学生对同一或相近的问题展开讨论。在教师的逐步引导和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疑问逐步被化解。在解决个例问题的环节中,笔者表扬提出问题的学生,以鼓舞其自信心;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大胆质疑,提出问题;指导学生结合个人的审美体验,形成合理的、多样化的答案。

二、营造有利于学生质疑的教学氛围

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融洽、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对教材中的素材进行分析和质疑,提出自己的观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审美能力。笔者非常重视课堂交流环节,争取让大多数学生都有发言和质疑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说出自己的观点,要求学生专心倾听他人的观点,积极思考并提出新的质疑。这个过程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提问意识,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审美体验。

例如,在讨论和分析《二泉映月》的曲名由来时,大部分学生认为曲名是描绘了无锡惠山脚下的“二泉映月”的景象,而有一位同学提出了异议:“这是乐曲定曲时临时加的标题,并一直沿用下来。”笔者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加以引导,使学生在质疑和解疑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笔者先提出问题:“你们了解曲作者的生平吗?”学生争相发言,接着笔者提出新的问题:“作者的人生经历坎坷多舛,对他而言,他最想发泄与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情感?”笔者要求学生进行四人小组讨论,并在小组间交流各自的看法。在此基础上,笔者要求学生重新审视《二泉映月》的乐曲标题。最终,大家形成了比较统一的意见:《二泉映月》的音乐语言真切细腻,音乐家对黑暗生活的愤懑情绪和倔强性格在乐曲中有鲜明的体现,该乐曲并非标题性作品。

三、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可以生成新问题、新观点、新思维,这为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平台。

例如,引导学生欣赏《紫竹调》时,笔者通过以下几个环节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你能说说《紫竹调》的音乐特点吗?”以此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丝竹音乐的了解。然后,指导学生感受、鉴赏乐曲,帮助学生解决乐曲主旋律的细节、主旋律的变奏等细节问题。在此基础上,笔者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各小组长带领本组成员就江南丝竹《紫竹调》这一音乐素材进行提问,要求学生依据教材,根据各自对江南丝竹的了解,围绕《紫竹调》提出多样化的问题,并给出答案。在各小组提出的问题中,笔者筛选出了以下问题:(1)江南丝竹音乐所使用的主要乐器有哪些?(2)如何听辨琵琶与扬琴的音色?(3)欣赏一首乐曲时,如何确定主旋律及变奏?笔者要求学生讨论这些问题,鼓励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争辩。经过这个环节,学生对相关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达成了共识:多鉴赏相同类别的音乐,能拓宽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四、教师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应注意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既是教学的难点,也是教育的本真。在教学中,音乐教师应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新课程背景下,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必须加强学习,更新教学理念,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成为独立的审美实践者。教师应在培养学生独立审美能力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提问,使提问成为培养学生自主审美能力的推动力。

第二,根据学情和教材特点,综合运用教学策略。为了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教师既要在课前精心准备、全面备课,又要在课堂上提高教学效率,打造高效课堂。教师要提前了解学情,准确把握音乐素材,灵活应变,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使用各种提问技巧,逐步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第三,重视引导,提高效果。学生自主提出“有水平”的问题,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教师若忽视对学生提问的引导,往往会导致学生提问流于形式,最终导致学生丧失提问的兴趣。因此,教师应通过有效引导为学生指明提问的方向,激发学生的提问热情,对学生过于发散、偏离学习主题和无效的提问进行及时而恰当的控制,以提高学生提问的效果。

初中音乐教学案例分析范文6

关键词:中小学 音乐 微课

微课(Micro-lecture)最早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面对面教学形式的“60秒课程”和“一分钟演讲”。到了21世纪初,才出现了真正大规模的以“可汗学院”为代表的“微视频”教学形式。2008 年,美国的戴维・彭罗斯正式提出微课的概念。2010年,广东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首次将“微课”概念引入国内,并在2013年对其进行补充,即:“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随着佛山市教育局对微课的大力支持和推广,一时间,国内出现了“微课热”现象。

2012年9月到次年6月,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了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应用”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活动暨第一届中国微课大赛,这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微课比赛之一。音乐微课作为其中的一个参赛学科,代表了它目前在我国的一个初步发展状况。因此,笔者对这次参赛的音乐微课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作出思考和总结。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第一届“中国微课大赛”的参赛作品共有23100份,涉及我国的30个省、市、自治区,参赛学科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音乐、信息技术等各个门类,授课年级主要为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参赛的400多份音乐微课,约占所有参赛作品的百分之二。文章将音乐微课进行分类整理,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微课进行客观、系统地描述与分析。

(二)研究方法

当前,我国的音乐微课正处在一个初步探索的阶段,需要对其进行更深一层的研究和分析。因此,本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信息内容加以归类,并根据其类别特点进行分析与总结。

二、音乐微课作品分析

此次参赛的音乐微课作品种类颇丰,涉及声乐、器乐、识谱、编创、律动、音乐软件等各个领域,授课年级从幼儿园一直到高中,其中还有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的微课。音乐微课的视频时长通常都在10分钟左右,个别短的有2分钟的,长的也有十几分钟的。笔者将参赛的音乐微课进行了分类,主要包括:“唱歌”微课、“乐理”微课、“欣赏”微课等。

(一)“唱歌”微课

唱歌课通常是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主力军”,在基础音乐教育阶段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唱歌”微课同样是这次参赛的音乐微课里最多的课型之一。下面以获得大赛三等奖的山东潍坊海化开发区实验小学张淑芹老师的《小雨沙沙》为例:

《小雨沙沙》是一年级下册中的一节唱歌课,这节微课张老师用了9分31秒。视频的开始,随着动感的音乐,出现了本节课的题目、使用的教材版本和授课者的信息;之后,正式开始上课,展现的是平时张老师给学生上课的画面,学生们跟随老师弹奏的《粉刷匠》,一边唱一边做身体律动;张老师随后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猜听到的是什么声音,学生们分别说出了是“下雨声”、“鸟叫声”和“水的声音”,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说自然界的其他声音,并以小胖娃和小胖妞的故事导入了本节课;播放《小雨沙沙》,学生跟着音乐的节奏拍手;老师让学生根据歌词说种子发芽的过程,同时张老师使用沙锤打节奏;接下来,老师带领学生表演和演唱《小雨沙沙》,并请同学上来表演;微课结束。

本节微课更像是我们平时音乐课堂教学的录像,只是时间上大大缩短了。整节课的教学相对比较完整,有丰富的身体律动和表演,同时老师跟学生也有很多互动。

(二)“乐理”微课

“乐理”微课在参赛的音乐微课作品中也占了很大一部分,主要包括识读乐谱、感受音乐的各种要素(力度、速度、节拍、节奏、音色等)等。下面以山东潍坊市临朐县城关街道纸坊中学张璇老师的《认识五线谱》为例:

这节微课选自七年级下册的音乐教材,时长9分6秒。整节微课,张老师主要以图片形式展现,用幕后讲解的方式上课。其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讲解:1.什么是五线谱;2.五线谱的构成;3.认识音符;4.音符的正确写法;5.高音谱号和低音谱号。最后,张老师还给大家介绍了一些识谱小技巧、《五线谱歌》和音乐跳棋游戏等。

本节微课,张老师完整而细致地为大家呈现了五线谱的学习方法,其上课形式与“可汗学院”的较为接近。尤其是张璇老师标准的普通话,受到人们的一致好评,可见作为老师,标准规范的教学语言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张老师将音乐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三)“欣赏”微课

2011版音乐课标指出,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本次大赛中,“欣赏”类型的音乐微课也有很多,如山东潍坊市临朐县龙岗初级中学孟庆香老师的《音乐欣赏》微课:

这节微课时长3分49秒,其授课形式既不同于唱歌课《小雨沙沙》,又不同于张老师的《认识五线谱》,它是在后者教学形式的基础上,将授课者讲课视频以小窗口形式放于整个微课窗口的右下方。这节课,孟老师主要带领大家欣赏《月光下的凤尾竹》和《黄骠马》,目的是让学生辨别乐器和音色。首先,初次聆听,让学生辨别吹管乐器与拉弦乐器,继而了解马头琴与葫芦丝的特点;再次聆听,加深学生对这两种乐器音色的记忆;最后,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即兴创作。

本节微课,孟老师主要是介绍整个上课的具体流程,除授课形式与前两个课例不同以外,还增加了“课前作业”――学生自己动手查阅傣族和蒙古族的生活、地理等特点,以及“课堂练习”――民族、相关乐器、相关乐曲的连线,内容丰富多彩。

(四)其他音乐微课

除以上三种音乐微课类型之外,还有关于器乐、课程设计、音乐软件、音乐律动、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等方面的微课。如:

“器乐”微课:《打击乐器小合奏练习》、《西洋管弦乐器》等。

“综合”微课:器乐综合课《小乌鸦爱妈妈》等。

“课程设计”微课:《导入过程解读与设计》(三等奖)等。

“音乐软件”微课:《利用音乐软件进行节奏编创教学》(一等奖)等。

“音乐律动”微课:《奥尔夫律动舞蹈》等。

……

三、对于音乐微课的启示与思考

音乐微课在这次大赛中的数量比例虽然较小,但是从参赛作品多样的种类可以看出,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师对于新生事物“微课”还是充满了极大的热情,积极参与其中,不断学习,寻求创新,这对于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很有益处的。

当然,由于我国的音乐微课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难免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如:除了音乐微课的数量少,其质量也有待提高;内容不够精,形式不够规范;缺乏与学生的真实互动及效果展示;等等。

总的来说,音乐微课的出现是这个时代所赋予的特色,如何更好地将它运用于我们的学习及教学中,是我们未来一段时间需要解决的问题。微课的发展与完善,将有利于优秀学习资源的共享、交流,以及音乐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初中音乐教学案例分析范文7

所谓的曲式分析,指的就是对乐曲进行和声上的、结构形式上的等方面的分析。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析大量的实际案例,对各种乐曲总结归纳出其曲式、结构与规律,并举一反三的分析实践,进而能对各种纷繁复杂、变异万端的曲式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然后再运用所掌握的发展原则进行进一步的乐曲创作实践。

(一)课前准备

一般曲式分析的课程都是大学二、三年级音乐表演与音乐学的学生学习。这时的学生已经修过了《乐理》、《和声学》、《复调》等基础课程,具备了学习更复杂的理论知识的基本能力。作为教师,要在课前准备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两个环节:首先是教师要吃透教材,以教材中的二段体教学为例,将教材内的知识点,划分为再现二段体、无再现二段体以及这两种曲式结构有什么相同及不同之处三个专题,每一个专题中都要选择出两到三个具有典型特殊意义的案例让学生们进行分析;二是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大概了解教授学生的基础情况,例如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水平程度等等,也就是说任课教师要对自己教授的学生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同时还要预想到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突况,根据学生情况及时做出相适宜的教学安排。在上曲式分析的课程之前学生也需要进行课前准备,例如要熟悉教材,了解教材中各种曲式的结构,方便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也可以通过网络,以二段体为例,对再现式二段体、无再现的二段体进行一个初步的了解与调查,了解其典型结构、创作手法等等方面的内容。

(二)课堂的实施

以学生为主体是案例教学法区别于其他教学形式的显著特征,它的实现是由教师来引导的。所以,在课堂中,良好的实施案例教学法,就要依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实施不同的课堂环节。

1.提出案例任务

首先教师提出一个案例总的任务:以教材中的二段体教学为例,辨析再现式二段体和无再现二段体。然后提出三个问题:什么是再现式二段体的结构特征?什么是无再现式二段体的结构特征?再现式二段体与无再现式二段体之间有什么异同之处?问题提出之后,鼓励学生对前两个问题进行独立思考与阅读,进而提出自己的见解,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可以让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在这个大的前提下,进一步讨论第三个问题,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们提高取长补短的能力。在他们讨论一定程度后,教师再加以点通与讲解,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两者之间的不同,从而加强学生对这两种曲式结构的辨析能力,达到最初的教学目的。

2.案例讲解

首先提出问题,而后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是案例讲解的最终目的。曲式作品的案例讲解,主要是通过对具体曲式结构的分析,进而使学生们能够比较深刻的掌握作品的内容以及表达方法。首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再现式二段体的代表作品《摇篮曲》,这样可以加深学生们对于作品的印象,为接下来的理性分析奠定基础,其次是通过分析作品的结构明确再现式二段体“a+a1+b+a1”的结构特征。然后在通过分析无再现式二段体的典型乐曲《我的祖国》,让学生们了解无再现式二段体的最大特征就是“A+B”,没有再现的内容。通过两者之间的对比与分析,从而达到让学生了解主题的目的。

二、案例教学法对于曲式分析教学中的启示

首先案例的选择一定要有其针对性。案例教学描述的其实是一种教学实践,通过一种丰富、立体的表达方法向人们展示了包含了一些教师与学生的思想、行为与感情的故事。因此能不能选择一个有针对性的案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是否成功的一个关键。其次案例教学要有一定的目的性。案例教学不能仅仅是引导学生们去追求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追求任务完成的一个思维过程。最后案例教学要打破传统课堂上教师与几个学生发言包揽的现象,而是要让每一位学生都经历这种学习过程,学会学习。

三、结语

初中音乐教学案例分析范文8

关键词:音乐教学;教学反思;反思环节;反思形式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251-01

教学反思在新课程标准中已经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主体的行为表现及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给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创新型的教师应该主动反思,勤于反思,并在反思中发挥自己的长处,修改自己的短处,扬长避短,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一般从以下几个环节来进行。

1.在备课时设计反思

音乐课的备课不同于语数外,不需要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某些知识点或者技能技巧的掌握程度上,如在设计"合唱"指挥教学方案时。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以供自己反思。例如;学生对合唱演唱形式的热爱程度如何;怎样设计学习合唱指挥的教学方式会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学习合唱指挥的教学环节中会遇到什么问题,如何对症下药等等。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能有的放矢,备课也不会流于形式。

2.在上课时映证反思

课堂教学是一门存在缺憾的艺术,再好的教学也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有待于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因此,在课堂上发生的种种"意外"就可以成为很好的反思材料,提供给教师在不断实践中进行探索。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地调整教学方式,不断验证在备课时设计的反思,对症下药。例如,在学唱《地道战》时,笔者设计一个影片情景剧表演环节,即《敲钟报警》。情节是;日本鬼子对冀中平原的抗日军民突然袭击,深夜偷偷进村扫荡,被老忠叔发现,为掩护群众撤退,老忠叔不顾个人安危,毅然敲钟报警。分配角色时,让一个人扮演老钟叔,让一部分人扮演群众,另一部分人扮演日本兵。在一个班级,各种角色都表演得有模有样,老忠叔的临危不惧,日本兵的张牙舞爪都演绎得比较到位。而另一个班的同学居然无一个愿扮演日本兵,最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说服了他们,且使用"命令"口气才有几个同学勉为其难地扮演日本兵,其间已花了大半节课。最后效果可想而知。两个班的巨大反差让我深切领会到反思的重要性。

3.在课后进行反思

反思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口头也可以通过书面,可以进行自我反思也可以进行集体反思。笔者就以几种形式来讨论这个环节。

3.1 课堂小结。反思最普通的方式是教师的课堂小结,课堂小结往往能够最迅速地让教师获取反馈信息,找出教学程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研究产生不足的原因,思考今后改进优化的方向。课堂小结最有效的写作时间是在刚上完这节课时。因为此时的感触最为鲜明,要趁热打铁,如果隔了几天,可能感触就完全不同了,淡化了。而且每一个平行班的课程相同,效果却可能完全不同,应针对每一堂课的教学效果来写课堂小结,字数不论多少,课堂小结可以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宝贵的经验,使教师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

3.2 编写案例反思。所谓案例反思,就是通过具体、典型的教学方案,来研究和揭示其内在规律的一种写作方式。虽然案例有其个别性,特殊性,但是也从中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理念等等。教师将这些典型案例通过书面的形式加以分析概括,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也可以提供给同行借鉴。在欣赏《醇厚的中原韵》中的《王大娘钉缸》时,笔者问学生,哪部影视作品主题曲是以此曲为创作素材的。大部分学生都争先恐后地说出《水浒传》的主题曲《好汉歌》并齐声哼唱起来。突然,有一个学生冒出这样的歌词;黄河朝东跑呀,天空的繁星参北斗呀。顿时,其他学生哄笑一堂,都大声纠正,是"大河"是"东流"是"星星"。该学生忽地站了起来,说;"我就唱黄河,东跑,繁星。"我也忙纠正并呵斥他,谁知,该生梗着脖子说:"黄河比大河更明了,东跑比东流更形象生动,繁星比星星更显得多。为什么不可以这样改?"我被问得愣住了。对呀,我们最主要探讨的是旋律音调问题,而不是歌词问题。这样似乎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而且他也有一定的道理,我为什么要抹杀他这种创作欲望呢?但我当时如果让学生换个角度考虑,说《好汉歌》已是有版权的完整版,不容许在上面改动,我们不是在创编歌词。这样会不会效果好点呢?

3.3 观摩分析。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自我安例分析,旁观者才能更清楚,所以教师应该多观摩分析其他教师的课,学习别人的先进教学理念,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反思自己上同样的课,会有什么不同之处,然后形成文字,在发挥自己的特长的同时,别人的特长也可作为自己的借鉴,取长补短。

3.4 相互交流。反思还可以通过教师之间用语言相互交流来实现,一件事情,十个人有十种看法,因此教师应该多针对课堂上发生的问题进行对话交流,共同讨论解决的良方。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教师相互的语言交流可以促进相互了解,彼此合作。从而提高本教学区的音乐教学整体水平。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新课标下的我们,更应该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反思,提炼,从中发现问题,从而不断地去研究,去提高教学水平,为能成为科研型、反思型的新型教学工作者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初中音乐教学案例分析范文9

关键词:教学策略;抛锚式教学;印象派音乐

中图分类号:G633.98?摇 ?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7-0196-02

教学策略的运用都是为实现有效教学服务的。“抛锚”式教学强调情境创设,以解决学习者在现实中面临的问题为目标。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探究“抛锚”策略在中学阶段印象派音乐作品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抛锚”式教学策略

在“抛锚”教学策略中,“锚”指的是某种问题或任务的真实情境。在使用“抛锚”教学策略时,教师可以借助网络为学习者创设真实有趣的情境来激励学习者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因此,“抛锚”教学不同于传统课堂上的讲授,它在教学中使用的“锚”往往是有特定的情节序列。这些情节序列的设计有助于学习者进行自主探索,同时“锚”还是针对特定主题的知识背景,能够将专题的教学内容融合起来。针对某一专题可以设置不同的“锚”,以专题为核心,各个“锚”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

二、印象派音乐教学中的“抛锚”策略

具体做法:教师通过课前留作业的方式,把设置的问题到博客上,同学们上网浏览教师博客,把作业的内容发到博客上,在网络上进行师生双向互动交流。之后,根据每周回答问题的人数和内容,设计下一周新的作业,通过这一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学习的内容。在这里,教师的提问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把不懂的问题,再次引入课堂。

操作流程:师生互动“五步曲”:“引子”—“正题”—“创作”—“拓展”—“升华”。

1.引子。【锚】:印象派音乐作品欣赏。【教师提问】:了解印象派音乐作品必须先了解印象派的美术作品。要求学生在本周之内欣赏了解印象派作者及相关作品,记录下欣赏后的感受,并总结印象派作品的特点及创作风格。【案例分析】:为什么会在第一个问题中就提出欣赏印象派美术作品,而不是欣赏印象派的音乐呢?音乐作为一种艺术,与其他姊妹艺术如绘画、文学等都有着相通之处,在每一时期都留下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轨迹。印象派美术作品的出现早于音乐作品,了解美术作品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欣赏其音乐作品。

2.正题。【锚】:印象派音乐作品欣赏。【教师提问】:上周关于美术作品的欣赏,同学们都完成得非常好!感谢大家。这周的作业是欣赏印象派的音乐,了解印象派音乐的风格、特点、代表人物及相关知识。【案例分析】:美术作品欣赏是音乐欣赏的“引子”、“切入点”,学生借助美术作品的视觉效果这一感性的介质,捕捉到印象派的风格特点。在回复中很多同学说道:“美好得让人仍在回甘”,“《月光》也是一首很美的曲子,听着它可以让人忘了烦恼”,“鉴于我体内的音乐细胞少得可怜,所以我听了几遍也听不懂他在演奏些什么。但我也能感受到这首乐曲的旋律是很优美的。这是一首柔和的乐曲,这是我的第一感觉。”

3.创作。【锚】:印象派美术作品创作。【教师提问】:在欣赏印象派音乐作品的过程中进行美术创作。【案例分析】:绘画和音乐是我们身边经常感受到的艺术形式,它们之间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印象派音乐作品与印象派美术作品之间是先天性的“源”与“流”关系,密不可分。联想可以在音乐创作和欣赏过程中,得到更加形象的艺术感染力。让学生从音乐中想象画面,并进行创作,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力和分辨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体验画中有乐、乐中有画的美好意境。例1:当我们聆听德彪西的《版画集》音乐时,就仿佛看到莫奈的这幅《版画集》展现在眼前,同样道理,当我们看到《版画集》这幅画时,就仿佛在聆听德彪西的《版画集》音乐。印象派绘画和音乐就是这样具有联想和幻觉相互转换的感受美。例2:要求学生在欣赏音乐《塔》的时候,把对音乐中塔的印象,亲手描绘在画纸上。学生在描绘的同时,现场气氛十分热烈。当展示作品的时候,学生们也十分乐意展示自己的作品。

4.拓展。【锚】:印象派主要代表及他们的作品。【教师提问】:(1)了解作曲家拉威尔并欣赏他的作品。(2)对比印象派两位音乐家德彪西与拉威尔的音乐风格特点。(3)略述印象派音乐的发展及流变。【案例分析】:为什么要在作业里加入欣赏拉威尔的作品呢?教师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想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印象派不光有德彪西,同时还有一个拉威尔,二者都被归在一个流派里,但是他们的作品还是有很多的不同的,如:音乐表现、音乐魅力、音乐节奏、音乐旋律等等。当然由于牵扯的问题比较多,在上课的时候,不可能过多地扩展到二者的介绍和对比方面,所以在第三个问题中就设计了拉威尔作品的欣赏,就当作是教学的延伸吧。

5.升华。【锚】:设计教学计划。【教师提问】:如果你是一名音乐老师,你该如何设计初二上学期印象派作品《塔》的教学计划?请大家献计献策。【案例分析】:本问题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预习了解印象派作品,调动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大家争当小老师,来背背课,体会一下设计者的成就感。

看完学生的教学设计,教师非常欣慰,学生的能力不能低估,同学们设计得有板有眼。印象派教学策略的研究中教师应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策略,目的是为适应学生个人学习方式而提供高度灵活的学习系统。在这个策略中,教师是起支持或辅助的作用,而不是决定的作用。

三、教学反思

通过以上的教学模式,学生尝到了自主学习的甜头,在接受了大量相关信息的同时又拓宽了知识面,在预习新内容的同时又强化了认识,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加深了对作品的印象。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所摄取的知识量是教师在课堂讲解中所无法达到的,学生完全可以自由而充分地利用网络平台,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加以选择和吸收新的知识。

参考文献:

[1]于明.世界名画欣赏(6)[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