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现在的建筑市场集锦9篇

时间:2023-07-02 09:42:37

现在的建筑市场

现在的建筑市场范文1

关键词有形建筑市场;贯彻建筑法;依法招投标

有形建筑市场是为建设工程交易活动提供服务的场所。进一步健全和规范有形建筑市场,对于增强建设工程交易透明度,加强对建设工程交易活动的监督管理,从源头上预防工程建设领域腐败行为,都具有重要意义。建筑市场管理是否规范有序,对于建筑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下面从几个方面谈一些看法。

一、建立有形建筑市场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溶化建设体制改革的需要。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一方面要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对市场的调控和监管,保障经济健康有序地运行。健全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管理,清除市场障碍,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垄断,尽快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我国进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当前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由于法制和市场规则还不健全,管理的力度不够,使得一些地方、一些行业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经济秩序混乱问题,急需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建立新的市场管理方式,以加强市场监管,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而我国的建筑业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行,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也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建筑业的发展,能够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有效地治理建筑市场的混乱现象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有形建筑市场是一些地方在溶化建设体制改革和加强建筑市场管理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有效方式,它比较好地解决了工程交易行为走上规范化、有序化的一个有效措施。

二、建立有形建筑市场,是为了更好地贯彻建筑法,治理建筑市场秩序混乱状况。

长期以来,建设工程发包承包中不规范交易行为严重,建筑市场秩序混乱。经过九年的综合治理和建设工程项目执法监察,发现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行为仍存在一些不规范,从工程发包这个环节来看,有的发包单位利用买方市场的地位优势,滥用发包权,任意肢解工程,逃避招标,严重违反法定基建程序;有的发包单位表面上搞招标,实际则弄虚作假,明招暗定;有的招标单位不按规定要求选择招标方式,应该公开招标的,采用邀请招标方式,使招标的公开、公正、公平等竞争,择优选择承包商的原则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有的发包单位私下与承包单位签订所谓“桌下合同”,不合理地压低工程造价,缩短建设工期,有的发包单位开工不报批,违法开工,造成偷漏税费,逃避管理。从工程承包来看,有的施工队伍前段时间没有资质、不够资质而采取欺骗手段进行承包或越级承包或非法挂靠;有的承包单位不具备相应的技术管理力量,在工程承包后,以分包的名义搞转包;有的施工单位靠垫资、给回扣等不正当手段承揽工程;有的施工单位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质量责任制不落实,造成施工质量低劣。除了工程承发包双方外,一些中介组织的市场行为也不够规范,无资质、越资质从事中介活动,搞串通,吃回扣,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建筑市场的混乱。

三、建立有形建筑市场是反腐倡廉的重要措施

尉健行同志早在98年的全国有形建筑市场会上就指出加强建筑市场管理,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等竞争的市场秩序,是从源头上治理和防范建设领域腐败现象的有效措施。由于我国经济还处于体制转轨时期,原有的一些管理办法和运作方式已不在完全适用,在法制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完善、建筑市场施工单位供大于求、政府职能的转变尚未完全到位的情况下,再加上建筑行业和建筑市场本身的特点,导致建设领域行贿受贿,违法违纪案件还时有发生。诸如,在工程发包之际,有的项目,不择手段,巨额行贿;有的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利用手中权利,以权谋私。因此可以说,在工程交易过程中,发包方、承包方和管理部门都存在违法犯罪的可能性,尤其是能够影响定标结果的有关人员,更有可能成为不法分子的行贿对象,针对建设领域腐败现象产生的特点,对于建设领域的反腐败工作,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坚持推行招标制度。

有形建筑市场的建立,则较好地解决了工程交易透明度不高的问题,是实现公开、公正、公平等竞争,防止腐败现象产生的一项重要措施。几年来的实践表明,通过建立和完善有形建筑市场,大大提高了工程交易活动的透明度,增强了政府的有效监督,在一定程度上依法规范了工程招标投标活动,遏制了工程建设领域的腐败现象。

有形建筑市场实质是招投标的载体,它的建立是要解决的建筑工程项目招标公开化的问题。在有形建筑市场内,建委招标办及其它有关处室建立了公开办事制度,招标办工作人员不得成为评标委员会成员,不得参与具体的评标、定标活动有形建筑市场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完善制约机制,在重视市场工作人员精力素质的同时,重视道德素质的建设。查处承发包交易过程中的违法违纪行为,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强法制宣传和团贯彻,提高有关人员的法制观念;将执法监察办公室作为长设机构,纳入有形市场办公。

结语:通过有形建筑市场九年以来的运行实践,通过对当前我国建筑市场管理和建筑市场程序现状的分析,不难认识到国务院做出在全国范围内加快有形建筑市场建设的重大现实意义。全国一些地方有形建筑市场几年来的有效运转,从实践上表明了它能够比较好地解决工程发包承包中信息不畅、工程交易透明度不高的问题,是使工程交易行为走上规范化、有序化的一个有效措施。明确了建立有形建筑市场对于加强建筑市场管理,建立公开、公平、平等竞争的建筑市场的现实意义。随着全国范围内有形建筑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全国建筑市场秩序混乱状况势必得到根本性的扭转。

作者:隋宪礼等

参考文献: 

[1]陈东佐.我国建筑法规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探讨.太原大学学报,2003.4 

现在的建筑市场范文2

【关键词】建筑市场;管理措施;探讨

我国快速的社会经济发展为城市化的建设进程加快了脚步,随之而产生的就是建筑行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建筑行业的市场管理也逐步得到完善和健全。完善和健全的建筑市场管理制度有利于保障建筑行业的工程质量,有利于提高建筑投资的效益,有利于提高建筑行业的生机与活力。但是,就目前建筑行业的境况而言,建筑行业的发展仍被诸多问题困扰着,其中建筑市场的管理就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大因素,诸如市场管理中的管理混乱、人员繁杂、监督不当等。因此,加强建筑市场的管理是建筑行业的必须之措施,探讨加强建筑市场管理的对策对建筑市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建筑市场的现状

建筑行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对我国的国民经济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建筑行业长期以来的发展深受着计划经济体制的思想影响、束缚,必然导致改革开放以后建筑行业的市场的规范管理落后于与其他行业的市场管理水平。近些年来,建筑行业发展迅速,从事建筑行业的人员也急剧增加,但是与之发展相对应的政策引导、管理制度、法律条款并未协调发展。因此,目前建筑市场中恶意竞争的企业屡次出现,建筑行业的工作人员素质参次不齐,建筑工程产品的质量高低不一,建筑企业产值高但产能低,等等,这些不良现象会严重损害行业的形象,延误建筑市场的发展脚步,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从负面上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建筑市场中的突出问题

上文提到我国的建筑市场的发展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到过程中,虽然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仍存在大量的问题,管理水平仍很落后,下面笔者按照三个方面对建筑市场中的突出问题进行简要的总结。

2.1 建筑市场主体方面

建筑市场主体方面的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建设单位的法律意识差,经常出现无视法定工程建设程序的行为,诸如无节制的缩短工期、压缩工程造价,拖欠工人工资等。(2)施工单位不正当处理工程的转包,出现违法分包,不重视施工现场的管理,极容易造成工程安全质量隐患。(3)建立单位的监理人员工作不认真、不到位,专业素质低,极容易造成工程项目工程质量低下。(4)建筑工程从事人员出现诚信问题,出现出租资质、资格的不良现象。

2.2 建筑市场监管部门方面

建筑市场监管部门方面的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建筑市场中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不足,其监管的工作不到位(2)建筑市场尚未建立健全的行业法规,当下的一些法规早已不适合如今的行业发展。(3)注册职业人员所承担的责任不具体。

2.3 建筑市场环境方面

建筑市场环境方面的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建筑市场的供需问题非常的不协调,恶性竞争的行为时常发生。(2)建筑市场的诚信体制不健全,亟待完善。(3)建筑市场的市场分割问题仍在可见。

3、加强建筑市场管理的对策

3.1 提高市场监管的力度,规范市场招投标的环境

建筑行业中工程项目的招标与投标是关系其生存发展的重要环节。招投标是企业工程项目开始运行的第一步,只有规范有序的招投标环境才能使建筑市场的和谐与稳定得到基本保证。因此,加强建筑市场管理首先就要提高市场监管的力度,规范市场招投标的环境。这里包括重视与加强市场中评估专家的管理、考核,重视与加强建筑市场中招投标的监管力度,完善和健全市场中的交易程序、监督体制,创造良性适宜的交易环境。与此同时,还要规范和健全招标机构的准入管理市场活动、市场行为、招标环境。对于招标或是招标人,其务必严格遵循相关的法定程序依法组织实施招标活动,确保投标人具有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无不良行为的证明文件。

3.2 市场建设行为要严格依照法定程序执行

建筑市场中的建设行为要严格依照法定程序执行。如若建筑企业一旦出现类似其企业行为不符合法定的建设程序、其尚未具有开工条件、其所承担建设的工程项目并未得到规定的建设资金等行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一律不为其办理施工或开工的许可手续;对于其中建筑企业出现其企业行为不符合法定建设程序的行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对其的管理和查处的力度,严格遏制其不履行法定程序的行为;对于建筑市场中的诸如政府重点工程、引资工程这样的工程项目,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为其建设手续的办理提供周到、快捷、方便的服务,这是因为这些建筑工程项目在城市化的建设过程中、完善建筑市场管理的过程中以及建筑市场的规范化运作过程中在关于遵循法定程序办事方面都具有优秀的表率作用。

3.3 建筑企业的资质与资格要严格执行动态监管

对于建筑行业中企业的资质与资格要严格执行动态监管,如建筑企业在包括招投标、建设施工、送检等在内一切建设环节中一旦出现违法违规行为,则建设主管部门要对违法违规企业采取要立案查处、限期整改、记入其的不良行为并将记录公示等管理;对于违法违纪较为严重的企业,建设主管部门要对其进行资质监督检查和专项稽查,并责令其在资质内所做出工程项目进行检查,同时限制其再次承接新的建设工程项目;在建筑企业的资质与资格要严格执行动态监管过程中,对出现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依法进行处罚,对其资质、资格依法进行降低、撤销或是吊销。

3.4 提高市场管理的执法力度,严厉处理转分包的市场行为

建筑行业中的转包、分包严重影响其的发展,提高市场管理的执法力度就是遏制转、分包行为的有利对策。对于提高提高市场管理的执法力度,要从完善建筑行业市场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约束市场的活动与行为、严格工作人员的工作程序、加强监督力度、建立健全市场的诚信体制等方面入手;对于转包、分包的违法操作企业,在该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工资支付等环节出现问题的,一律依法责令其暂停施工或是吊销其施工资质。

3.5 建立健全市场的诚信体制

严格要求建筑行业中的企业在从事工程项目的运作过程中,坚持所从事的工程项目由建筑业主管部门所启动,坚持工程项目市场运作合理,坚持工程项目信息共享,坚持工程项目权威,如此坚持建筑市场诚信建设基本原则才能更好的刺激、提高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建筑业主管部门监管建筑市场中的行为是否遵循“守法经营、诚实守信、失信必惩、保障有力”的原则,进而为建筑市场创造出诚信的运作环境。建立健全建筑市场中的信用评价体系,并确保其得到贯彻实施运行,进而对诚信的市场行为进行表彰,对失信的市场行为进行惩戒,与此同时,逐渐丰富信用评价体系中对失信行为的举报、警示的管理。如此,在法律规范约束建筑市场责任主体的大前提下,建立健全市场的诚信体制,提高市场中诚信经营的行为,严厉大力违法失信的市场行为,为建筑行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4、结束语

建筑市场的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建筑市场的管理工作中,其管理项目之多、管理难度之大、工作量之巨,都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建筑市场的管理需要各个部门的协调合作、长期规范。此外,还要加强建筑市场管理的对策探讨,建立健全配套的政策引导、管理制度、法律条款,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等,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提供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现在的建筑市场范文3

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不断好转,建筑行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随着建筑市场的壮大,对整个行业的市场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建筑市场的管理进行了相关的探究,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建筑市场管理

一、建筑市场的现状与问题

1.1建筑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及执法力度有待完善与得力

目前,我国尚无一部完整的权威的建筑质量管理法,现有的单行法规相互衔接不够,且有相互重叠和矛盾之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筑市场尤为重要。没有一部权威的、比较系统的法律规范,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建筑市场中新出现的疑难问题是很难办到的。从目前建筑市场的执法和管理的情况看,情况并不乐观。监督机构、监理机构及人员不到位的情况在某些地区还普遍存在;不按规定监督、验收,纵然使建筑产品质量达不到设计要求或存在质量隐患而不能及时发现;从业主角度上,建筑产品的价格欺诈和面积缩水(短斤缺两)行为尚没有清晰的指定管理部门。建筑产品的消费者受到了不公正待遇的投诉难、理赔难等现象还普遍存在,诸如民间的“验房公司”、“打假机构”也运孕而生,由此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由建筑市场秩序管理的欠缺导致一系列官与民之间关系的严重隔阂、甚至对立状况,给社会关系带来不安定因素。

1.2建筑产品总体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以2010年某大桥垮塌为例,这是一起典型的劣质建筑工程。事故的发生并非自然灾害所引起的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完全是由工程施工单位和有关部门领导相互勾结、偷工减料、降低工程质量标准的结果。据有关部门针对某一地区进行了一次建筑质量抽样调查,其整体(包含全部分项分部工程)合格率不到37%,其中,存在主体质量隐患的竞达7%。因此,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建筑产品的质量还普遍存在隐患,建筑工程总体质量不高。

1.3建筑市场监督和监理欠规范化

建筑市场管理和监督体系的运作及结果不力。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层层不负责任行政领导不按市场规律和科学办事,在决定工程监理和验收等关键环节上个别领导说了算的状况还时有发生,使很多原本有效的机构被从中架空,发挥不了应有质量监督作用。造成管理力度不够,执法管理不严,使工程验收和监理流于形式,工程质量隐患不能及时发现。另一方面,可以理解为业主其经济性质及行业市场管理制度的缺失造成的无序市场竞争,从而导致建筑产品质量的低下。现行的有限责任或私营企业,一味追求其经济利益,导致“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建筑工程监理市场局面。业主苛刻压低建筑监理费用,以至于在建筑监理市场出现“阴阳监理合同”,“阳合同”应付各级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阴合同”是实质的与业主的结算合同,以此行为必然会导致监理公司分配在建设工程现场监理人员(特别是总监)不到岗到位来弥补“监理成本”的控制,最终结果便是建设工程的质量隐患。

1.4建筑市场的运作在某些方面还欠规范

突出的表现是不按市场规则办事。按我国的招投标法和其它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重大的建筑项目施工必须进行招标。然而在具体操作上却不够规范,不按规定招标,进行暗箱操作,评标人员只是个摆设(或被买通),使招投标流于形式。有的只凭某领导一句话就将一项重大工程委托给实际上并不具备相应资质的工程承包商,然后又层层转包,从中获牟利。在这种情况下,发生工程质量问题是必然的,以上的事例也不是没有。

保护主义和腐败行为的存在,造成地区性建筑市场的相对封闭格局。个别地方政府的领导借口发展地方经济,扶持地方建筑企业,限制外地的建筑承包商进入本地市场,结果妨碍了建筑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建筑市场管理的内容

建筑市场的管理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但总的来说,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2.1建筑业应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

建筑业不同于传统农业、手工业、服务业等一般行为,它所生产的产品是不动产,技术含量高,资金密集,质量标准高,一次性投入大,且一次施工而使用年限在50~100年。所以,国家对建筑行业提出了较高的特殊要求。作为建筑业施工的建筑企业,必须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在人员配置、技术、设备和资产等条件必须严格把关。把不符合要求的企业拒之门外,使进入的企业都能独立承担相应的责任。

2.2 实行严格的质量监督与控制机制

工程监理部门实质性脱离行业职能主管部门的控制,以及真正执行起发改委建设部颁发的监理取费标准。真正成为独立的法人、独立地行使职权、独立地履行义务和独立地承担民事的、法律的,甚至是刑法上的责任。使他们不能,也不敢拿自己的经济利益做交易,能按工程质量法规科学而公证地实施工程监督管理,为社会、企业、个人负责。同时,监理费用的相关凭证也可以作为建筑工程竣工备案的必备材料之一,以真正杜绝建设工程监理取费标准的合理性与真实性。

2.3加强对建筑业从业人员的管理

对于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各级工程技术管理等人员,必须进行严格的理论考试和实际考核,取得相应执业资格后,持证上岗、真正上岗,落实到人,规范施工、监理、监督及行业管理。杜绝执业人员的挂挂靠靠“证到人不到”的现象。

2.4建立建筑行业和建筑市场管理的救济制度

对于违规操作、降低工程质量标准的行为要一查到底,使其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构成违法犯罪的,还要追究其刑事责任。对于不符合建筑行业要求的企业,要建立限期改正制度。在规定的期限内达不到要求,要坚决将其从建筑业中清除,以达到净化建筑市场的日的。从建筑市场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对于受到损害的消费者要建立相应的救济制度。如对建筑企业要求其预先设立赔偿保证金制度。在企业准入、施工许可证办理之前的各环节上,预交一定比例的赔偿、支付保证金,作为其基本的诚信内容之一,以防止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民工工资支付等预防的市场管理前提弥补要件之一;政府也可以设立相应的基金,由政府先从该项基金中赔偿支付,然后再向有责任的单位追偿。此外,各级建筑行业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建筑业市场领域的各单位进行有组织的培训,强化企业自律、加强企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以全面提高建筑行业的整体素质、净化建筑市场的内外环境。

三、建筑市场管理的任务

建筑市场管理的任务关系到我国建筑市场朝什么方向发展的问题。我国已加入WTO,我国建筑业必定会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我国建筑市场管理的任务也必然与国际接轨,走国际化之路。建筑市场管理的目标,也就清楚明确了。

3.1培育与国际建筑市场接轨的建筑市场体系

这个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靠目前建筑市场自发的发展不可能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建筑市场,必须依靠国家行政和法律以及建筑市场全行业的共同努力去实现。要实现这个任务,首先要了解国际建筑市场的运作规则,了解国际市场的规律和变化,了解我们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尽快地在各个行业领域予以完善、健全,直至接轨。

3.2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建筑从业人才和资金雄厚、技术质量过硬的现代建筑企业

建筑业的发展和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有了一流的人才才能有一流的企业。我国建筑市场要对世界开放的同时,我国的建筑企业也要参与国际竞争,没有一流的企业和一流的人才是不可能的。

3.3 完善法律法规,依法开展建筑市场的管理与治理

要把建筑市场的规范管理与竞争纳入法制轨道。特别在工程的招投标上,要真正做到依法、公开、公平、公正;在工程质量管理上,市场具体运作上,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从严整治。弱化政府的干预职能,强化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职能。今后,政府的任务不再是干预建筑市场的竞争,而是制定制度(游戏规则)、依靠法律、制度实施管理和服务,制止和制裁不依法行为和不规范行为。净化建筑市场,为建筑企业提供良好的竞争环境。

3.4 完善风险承担机制

应该说,建筑行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一次性投资巨大。收回投资的风险也比较大。从保护消费者和建筑企业的双重利益出发。建立这种风险机制是完全必要的。从外部的经验来看,美国、英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他们都有一套比较完善的风险承担机制。我国的建筑市场发育还不完善,建筑业企业和消费者还都不成熟,建立这种风险机制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走国际化道路的先决条件。因此,必须明确这种风险机制的含义。这种风险机构不是保护建筑企业非法经营所造成的损失和应承担的责任,而是保护建筑业企业和消费者在市场发生不利的变化时,减少自身的损失,并得到及时的救济。具体说,当建筑市场发展不利于建筑企业的变化时,能使大部分建筑企业生存下去;当市场不利于建筑消费者的变化时,能使消费者得到及时救助,特别是在建筑产品的消费中。这实际是一项双向的保护措施。因为建筑业企业和建筑产品的消费者,双方是相互依存的,没有了一方,也就没有了另一方的存在,所以在保护一方时也就保护了另一方。最终达到共赢。

四、结束语

现在的建筑市场范文4

【关键词】广州市;建筑废弃物;处置;管理

1.广州市概况

广州市辖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白云、黄埔、花都、番禺、南沙、萝岗十区和从化、增城两个县级市,总面积7434.4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843.4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70.08万人,其中中心城区772.72万人,占60.84%,新城区334.35万人,占26.33%,县级市163.01万人,占12.83%。为国内特大城市之一。

2.广州市建筑垃圾管理的现状

2.1管理的体制架构

广州市在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处置管理上实施市、区(县级市)两级政府管理体制。广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以前是广州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局)是全市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处置管理的主管机关,其所属的广州市余泥渣土排放管理处负责具体管理;区(县级市)环境卫生管理部门负责分工范围内的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处置管理,具体由各区(县级市)余泥渣土排放管理所或环卫所承担。

2.2国家与广州市相关政策

2.2.1国家政策要点

目前,我国对建筑废弃物管理有“三化”原则和优先采用原则。“三化”原则即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减量化即鼓励清洁生产,尽量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量和排放量;资源化即采用先进的技术,实现建筑垃圾综合利用;无害化即通过各种技术对建筑垃圾进行处理处置,使建筑垃圾不损害人体健康,对周遍环境不产生污染。《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规定“国家鼓励建筑垃圾综合利用,鼓励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优先采用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产品”即为优先采用原则。

在经济政策层面,主要有三项政策:一是排污收费政策。建筑垃圾处置实行收费制度,收费标准各地方政府确定。二是生产者责任制政策。谁产生建筑垃圾,谁承担建筑垃圾处置责任。三是税收信贷优惠政策。建筑垃圾再生制品减半征收增值税,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优先给以信贷支持。

2.2.2广州市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沿革

90年代以前广州市余泥渣土管理采用行政管理的方式。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后,各类建设、建筑、修缮工程大量增加,余泥渣土排放量不断增大,受纳场相对减少,排放日渐困难,行政管理又滞后,乱倾卸余泥渣土情况普遍,余泥渣土排放管理工作一度处于的无政府混乱状态。

广州市人民政府于1990年8月16日颁布《广州市余泥渣土排放管理暂行办法》,随后开始施行。1994年、1995年和1996年针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又公布了三个补充管理通告,扭转了余泥渣土排放管理工作的无政府状态。《广州市余泥渣土排放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了广州市市容环卫局为主管机关,并设立广州市余泥渣土排放管理处,各区设立余泥渣土排放管理所,统一管理全市的余泥渣土排放,实行排放证、受纳场地证、车辆准运证的“三证”管理。需排放者到所在区余泥渣土排放管理所办理排放手续,交纳管理费,领取排放证和车辆准运证,至指定受纳场地排卸。从此广州市余泥渣土管理进入依法行政管理阶段。

随着城市建设不断发展的需要,《广州市余泥渣土管理条例》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同时1990年8月16日颁布《广州市余泥渣土排放管理暂行办法》废止。与《广州市余泥渣土排放管理暂行办法》相比,《广州市余泥渣土管理条例》规范了余泥渣土的排放、运输、受纳管理工作,加大了管理力度,提高了广州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水平。

近年来广州城市建设与旧城改造规模急剧增大,余泥渣土排放量多,消纳点少,建筑废弃物的排放与消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随意排卸建筑废弃物现象屡有出现。据此,有关部门一直在酝酿修改完善《广州市余泥渣土管理条例》。在酝酿阶段新的条例名称曾分别为《广州市建筑散体物料管理条例》和《广州市建筑垃圾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最终为《广州市建筑废弃物处置管理条例》,已经报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即将实施。目前仍在执行《广州市余泥渣土管理条例》。

与《广州市余泥渣土管理条例》相比,《广州市建筑废弃物处置管理条例》细化了条目,进一步加大了管理与违规处罚的力度,要求各级政府扶持和发展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并鼓励社会投资建立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

3.广州市建筑垃圾排放与受纳情况

3.1排放与受纳情况

广州市辖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白云、黄埔、花都、番禺、南沙、萝岗十区和从化、增城两个县级市,从化、增城距广州市区远,单独计算。其他十区近年来排放、受纳情况见表1。

近年来广州市年均建筑垃圾排放量约1500万立方米,2011年预计排放量2000万立方米。受纳总量不足10%。

3.2建筑废弃物消纳场地

广州市现有建筑废弃物消纳场三个,分别位于花都区、萝岗区和黄埔区。其中两个比较规范,一个在花都,设计容量约600万立方米;另一个在萝岗,设计容量约30万立方米。中心城区及近郊区没有消纳场。

3.3广州市建筑垃圾收费标准

目前广州市建筑垃圾由产生至进入受纳场共有三项收费,一为按穗价函[1998]178号向排放方收取的建筑垃圾处置费,标准为3元/立方米。该项为行政性收费,主要用于余泥渣土受纳场建设、清理无主余泥、处理道路污染等开支。另两项为运输收费和排放点收费,为商业性收费,以市场供求自行调节,政府方面无补助。余泥渣土的运输由具有建筑废弃物处置证(运输)的专用车辆承运。

4.广州市建筑垃圾去向及回收利用情况

建筑垃圾的处置方式主要包括回填消化、受纳和资源化利用。回填消化是直接利用建筑垃圾作填方土料回用填埋到施工工地、基坑、低洼地消化建筑垃圾的方法。受纳是指把建筑垃圾运入指定的临时性受纳场或永久性受纳场,由受纳场处置(一般为填埋)。资源化利用是将建筑垃圾进行分类、加工,按用途或类型对其可利用的部分进行再生利用。

目前,广州市建筑垃圾的主要去向如下:

(1)根据建设工程需求进行辖区内自我平衡、消化,主要是回填基坑;

(2)进行调度处理用于垦复已关闭的废弃采石矿场或回填低洼地;

(3)用于铺路及城市园林绿化的填土;

(4)运至现有的三个建筑垃圾临时受纳场进行简单填埋;

(5)少部分的建筑垃圾运至广州市周边砖厂进行再生利用为建筑用砖。但受生产场地、设备限制和缺乏管理与政策支持,其生产规模均不大,年消化建筑垃圾仅约100万立方米。 5.存在的问题 5.1建筑垃圾集中排放点太少 建筑废弃物产生的区域分布广,消纳点少,建筑废弃物的排放与消纳之间的矛盾突出。

5.2 现有建筑废弃物消纳场分布不合理

旧城改造是建筑垃圾的主要产源。广州市旧城改造主要在老城区。近年来广州市52个需全面改造的“城中村”中有41个集中在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白云五个中心老城区,例如猎德村改造、林和村改造、杨箕村改造等大型城中村改造项目。但是中心城区甚至近郊区都没有消纳场,上述三个建筑废弃物消纳场最近的距市中心(按广州城市原点计)不少于30km。经计算,将建筑废弃物从市中心运至建筑废弃物消纳场,仅运输费就达约60元/m3。

5.3现有建筑废弃物消纳场设计容量不足

广州市现有建筑废弃物消纳场设计容量不超过700万立方米,如果广州市建筑废弃物全部由现有建筑废弃物消纳场受纳,仅够受纳半年。因此,广州市现有的建筑废弃物消纳硬件条件无法满足广州市城市建设的需要。

5.4自我平衡、消化的弊端

受现有的建筑废弃物消纳硬件条件及经济因素的限制,项目建设部门经常根据管辖范围内建设、施工单位的建筑回填需求来协调安排受纳建筑垃圾。这种自我平衡、消化的方法容易使建筑废弃物排放无序化、受纳处置行为成为不规范的自主行为,由此引起一系列的问题:

(1)排放与受纳申报严重失衡

据统计,近6年来受纳量申报情况与排放量相比,严重失衡,受纳量占排放总量的百分率不到10%。

(2)处置场地失控,受纳场建设缓慢

受纳量与排放量严重失衡导致无法合理规划和建设处置场地。

(3)严重影响市容环境卫生,影响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发展

主要反映在建筑废弃物围城压力大、占用土地,破坏土壤质量;影响空气质量、污染水域;破坏市容,恶化市区环境卫生等。

6.建议

通过20多年的不断发展,广州市已经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建筑废弃物处置管理的框架系统,包括相关法律法规。这样的框架系统为统一规划建场、统一组织管理、统一信息调度、统一运输资质管理、统一处置消纳建筑废弃物提供了基本保证。目前尚要完善的工作主要有:

6.1进行建筑废弃物排放的合理预测

特大城市的建筑废弃物处置与管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软硬件条件投入大,时效长,必须有一定的前瞻性、提前规划建设,规划建设的依据是对建筑废弃物排放合理的预测。可以根据广州市城市建设的中长期规划,进行建筑废弃物排放的合理预测,包括总量的预测与排放区域的预测,以此作为建筑废弃物处置与管理体系建设的依据。

6.2尽快建设成完善的建筑废弃物消纳点网络

建立尽可能合理的建筑废弃物消纳点网络,拉近建筑废弃物产生源头与消纳点的距离,从而减少能耗、减少处置费用、减少偷排乱倒、减少“泥头车”长途奔驰对市容环境的影响。

6.3建设若干建筑废弃物综合处置场点

目前广州市年均建筑废弃物排放量约1500万~2000万立方米,堆放厚度按10米计,占地1.5~2平方公里/年,市区内每年提供这么大面积的填埋场地是不现实的,建筑废弃物处置完全靠填埋不可行。建筑废弃物处置场点不能仅仅是填埋场,应具有综合,如中转、分类、初步加工、分流、区域内调拨等功能,以便长期、稳定地担负建筑废弃物处置任务。

6.4加强对建筑废弃物自我平衡、消化的监控

合理调配,在区域内达到物流平衡可以减少建筑废弃物排放量、弥补消纳能力不足。但若失控容易使建筑废弃物排放无序化、受纳处置行为成为不规范的自主行为。因此要加强对建筑废弃物自我平衡、消化行为的监控,保证行为的规范性与有序。

6.5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管力度

建筑废弃物处置的出路在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监管工作不能停留在排放和消纳平衡的管理阶段。只有政府相关部门按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的理念,围绕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通过对建筑废弃物处置政策制定、用地调拨等支持,才能较快的形成上规模的建筑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置能力。

现在的建筑市场范文5

【摘要】建筑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部分,做好建筑设计工作对整个城市规划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建筑设计如何与城市规划相协调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建筑设计 城市规划

1.引言

城市是由一个个建筑组成的。城市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进行规划设计,因此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就显得十分微妙。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就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如何协调发展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2. 建筑设计应服从城市规划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长,因而城市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 ,而城市以空间与环境利用为基础,由建筑、绿化、道路、水系、人文风景等共同组成的服务于人的空间地域系统。人在任何时候都在领会城市,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方面感受便是城市空间,我们对城市空间进行分析及设计,使人活动的区域空间和各区域空间之间的关系协调,就是城市规划。而城市规划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建筑群的整体形象 ,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市的历史,展望城市的未来,因此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对城市的有序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建筑作为城市构成的基础要素之一又必须服从于城市内容,他们之间在空间上是点与面的关系,好的建筑如同凝固的音乐,是城市的灵魂,但建筑也不能脱离城市环境,必须与城市环境相融合,因此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同等重要。建筑师在设计单体或群体建筑时,必须考虑建筑的大环境和开发地盘红线内的小环境问题。在新的市场环境下,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设计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建筑创作繁荣的同时,也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在快速发展中,建筑师在建筑创作时对人文的关注、对环境的关注显然不够,存在着一味追求“新、奇、特”而不考虑建筑物所处的环境问题。如北京的长安街,虽然每栋建筑单体都采用了中国最好的设计院和最优秀的建筑师的作品,而且在建筑造价上也毫不吝啬,就其艺术价值本身而言,仍然是业界人士批判的焦点,究其原因,主要不在于建筑本身造型,而在于对周围环境的忽视,以及强烈的个体表现欲所造成的整体不和谐;再如希腊的爱琴海上有一座叫伊特拉的小岛,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游客,尤其是摄影家和画家,被称为“艺术家之岛”,整座岛上布满了十分简单的希腊式的民居,连警察局、医院、饭店都化整为零 ,成为民居式建筑尺度。几百年来,岛上的居民始终恪守一个规则,就是所有建筑均不超过三层,所有外墙均为白色,这种热爱自然、相互协调的观点,已经形成了一种设计理念。可见,在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下,注重周围环境的协调,即使是最简单的建筑设计也能取得好的效果。

3.建筑设计与场地设计应协调

建筑设计不仅仅是对单个建筑物体的设计,还牵涉到场地设计问题。场地设计是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 ,在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基础上,组织场地中各组成要素 (建筑、交通系统、室外活动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工程系统)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设计使场地中各要素和谐,其中,建筑物是场地设计中的核心内容,与其它要素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分析如下:

(1)从工作内容上看。场地设计即是整个建筑设计中除建筑物单体的详细设计外所有的设计活动,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场地竖向、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安排以及交通设施 (道路、广场、停车场等)、绿化景园设施 (绿化、景园小品等 )、场地竖向与工程设施(工程管线 )的详细设计。

(2)从建设流程来看。实际建设流程中,一般首先是业主确定一个建设项目,并取得了相应的用地 ,然后再委托建筑师来设计,建筑师是在业主所提出的设计任务和基地条件的基础上开始工作的。设计者在进行具体的设计前要做细化和完善设计任务的工作,包括项目的组成内容 ,并对这些内容的规模、形式等一些有关问题做出较为明确的认定,同时要与业主协商,以取得一致的意见。

4.场地设计应服从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 ①体现在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的控制上;②体现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因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是具体性的,对场地设计有更直接的影响,场地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项细则必须做出恰当的切实反应。这些要求一般包括:“对用地性质和用地范围的控制,对于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建筑高度、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方面的控制,以及对交通入口的方位规定等”。它们会对场地设计尤其是布局形态的确定构成决定性影响,分析如下:

(1)对用地性质的规划。具体建设项目的选址上,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这一项目只能在某一允许区域内选择基地地块;对用地进行开发的场地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该地只能做一定性质的使用。

(2)对用地范围的控制。规划是由建筑红线与道路红线共同完成的。

(3)对用地强度的控制。是通过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来实现的,通过对容积率、建筑覆盖率最大值及绿化覆盖率最小值来限定,可将基地使用强度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之内。

(4)对建筑用地范围的控制。由建筑范围控制线来限定,即基地允许建造建筑物的区域。规划中一般都要求建筑范围控制线从红线退后一定距离。

(5)要求规划中对建筑高度、交通出入口的方位、建筑主要朝向、主入口方位等方面的要求,在场地设计中也应同时予以满足。

4.立足建筑设计,做好城市规划

建筑是基础,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起着引导作用,通过规划将建筑组合形成有机的建筑群体空间,因此在对建筑进行设计时应考虑以下问题。

(1)结合环境。处理方法是①从城市区域规划出发设想建筑与大环境的结合:建筑的整体轮廓上,与周围的现有建筑呼应,立面上虚实对比、色彩处理与环境格调相协调,流线上符合环境的肌理。②从人的感觉出发想象建筑局部小环境的处理。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来感受塑造空间。

(2)造型。应有自己的风格,整体性强、简单中体现复杂,不变中起变化。这方面我喜欢板材效果,直接、明了、轻佻。

(3)理性。承传历史文脉,用抽象化的手法引用或延续历史的痕迹。

这方面最重要的是把视线集中在人的视觉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思考,视线所能及范围内着重考虑。高层建筑顶部以及多层屋顶等视线不能及处采用简洁处理,体现一定秩序,满足可能的俯瞰效果,并从墙面倾斜、局部层高处理等来控制人的视线和控制小环境。如曲面玻璃可将天空反射向地面,使局部低层或镂空引进阳光等。

建筑作为城市的重要构成要素,同时也反映出城市文化和历史。重要的标志性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象征,它的好坏对一个城市的形象有着很大影响。所以在建筑方案设计时不仅要关注建筑物本身,而且还应关注其是否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即要在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下对建筑进行设计。

现在的建筑市场范文6

【关键词】建筑市场 管理 对策

1建筑市场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建筑市场管理工作是确保建立秩序的有效途径,由法律层面来讲,使得建筑活动以及实践行为更加规范,各个行业主体的操作运行在有关规章体制的约束管理下,有效的预防了暗箱操作行为,避免了不当竞争以及私下交易等违规现象。引入公开制度则令建筑行业市场之中的各类项目建设信息更加透明,使得炒卖信息、违规作业或是非法交易的现象无处遁形,明显扭转了业内不正之风。另外,建筑市场管理则在该过程之中渐渐的迈向正轨,并构建形成了科学有效、规范有序的整体化建筑市场管理系统,推动了建筑行业市场以及企业单位的全面持续发展。由此不难看出,建筑市场管理秩序的日益完善令市场各方主体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加。

再者,建筑市场规范的管理秩序令政府单位针对市场管理的工作流程作出了有序协调,也就是说有关建筑单位需要在市场管理体制的约束之下从事项目报建工作,完成合理的项目招标并进行有关合同备案,这样一来将为政府单位的有力监督管控提供更大的保障。该类程序化作业模式之下,将有效避免暗箱操作的不当行为。在建立市场化管理模式之下,建筑活动的执行开展有了较为固定的场所,使得服务管理水平大大提升,工作力度明显增加,建筑市场之中的主体行为则受到了更好的约束,使得建筑市场之中各类交易活动的开展程序更为清晰明朗,明显的抑制了建筑腐败行为的嚣张气焰。在创建有形的建筑市场阶段中,引入了更多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使得办公环境不断改善,体现了现代化特色,并构建形成了优良传统作风,不论是行风建设或是主体利益均实现了明显提升,使企业自身管理工作水平以及建设质量稳步提升。

2建筑市场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纵观当前建筑市场管理工作不难看出,其仍旧包含一些不足问题。例如,一些建设机构没有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建设,不履行招标投标流程,工程发包行为体现了一定的不规范性,甚至时常发生私下交易行为。一些单位随意的将发包工程进行分配肢解,强制规定采购价格高且质量不过关的建筑材料,该类行为严重阻碍了建筑市场的良性循环,将对公平有序的竞争发展形成负面影响。

建筑行业市场竞争发展的环境下,一些承包方则为了多接任务而善于应用不正当的非法竞争手段。通过四处拉关系、走后门、非法贿赂等私自许诺,得到工程后如何进行回报。一些单位则打着招标的幌子进行虚假招标,私下将标底泄露出去以确保其中标为前提赢得更大的好处,此种私自牟利、假公济私的行为屡禁不止。

当前,建筑行业市场之中还流传着这样一句口号,即一级资质单位中标、二级资质单位进场施工、三级资质单位进行管理,包工头负责施工,如此形象的话语道出了建筑行业市场之中频繁发生的工程层级转包、项目被不断剥皮的问题。

一些建设机构进行项目发包的过程中,并非由工程本身建设特征以及根本利益入手,优选综合水平良好的总承包方,相反衡量如何处理各层面的关系,将一个个不应进行分割的项目通过人为方式完成层级的肢解。一些行政单位或是部门则为了一己之利,为施工项目发包应遵循的正常流程设定障碍,将市场封锁起来。还有一些领导通过自己编织的关系网以及工作的便利,为自家亲属或是朋友联系工程项目,甚至亲自批条子、电话联系确认,施加压力,在这样一种拼关系、讲权力的风气之下,谁的力度最大,谁便能承揽到建设项目。

一些享有审批权限的单位或是项目工程配套机构,在承包工程任务的过程中,强行将同专业或是行业关联的项目进行垄断,或是逼着承包方以及建设方必须选择某个指定的单位生产材料,该类现象导致施工方苦不堪言,甚至存在较大的质量隐患问题。

3 新时期强化建筑市场管理科学策略

3.1严格依据法定要求履行市场建设行为

新时期,面对不断复杂的行业环境,建筑市场建设杨业唯有全面依据法定流程执行,方能以不变应万变,达到事半功倍的工作效果。倘若建筑单位一旦引发不依照法定流程进行建设、没有取得开工资格便施工建设、承担建设项目没有获取充足的建设资金便开工的问题,行政主管单位应不予办理开工凭证或施工许可。针对建筑单位之中存在的不法建设行为,监督管理单位应提升查处管理力度,全面预防市场之中不遵循法定流程非法作业的行为。针对建筑行业市场之中的一些政府重要项目或是引资工程,监督管理单位应为其办理相关手续提供更加人性化、更为快速便捷的优质服务。这是由于该类建设项目工程在新时期的现代化城市建设进程或是优化建筑市场管理流程之中,均发挥了表率的作用,可推动建筑市场进一步向着规范化、法制化、现代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3.2有效监管招标项目、强化评标专家人员管理

建筑项目招投标管理监督阶段中,就项目工程不同的资金来源,应进行必要的分类管控。针对应用国有资金建设的项目应将其作为监督管控重点,仅仅抓住招投标管理的各个重要环节,利用对项目工程发包方案、招投标管理公告、委托、明确潜在投标方、具体的招标文件、评标分析报告以及前期的招投标有关资料做充分的备案管理,强化对开管理、有效进行评标监管,确保招投标行为的可靠性与规范性。

评标专家始终为建筑项目招投标活动实践的重要主体,直接影响评标管理的公正公平性。因此,监督管理单位应将评标专家人员管理看做是一项重要任务来做。近年来,逐步完成了在专家库系统之中随机抽调专家人员进行评标的做法,降低了选择专家人员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在抽调专家人员过程中实现了比例合理、专家从事专业配套的目标,建筑工程主管单位人员将不再参与到评标工作之中,而不是评标委员会内部成员的工作人员不能进入到评标室之中。通过这样对评标专家人员的动态、静态集成管理,可达到良好的评标效果,同时针对评标阶段中没有全面履行专家职责的工作人员应清除出专家队伍。

3.3实施动态监管、做好主体定位,提升执法力度

针对建筑市场之中的企业单位资格以及资质水平应全面实施动态管理监督。例如,建筑单位在囊括招投标管理、施工建设、报送检验在内的各类建设环节过程中如果引发违规作业行为,那么建设主管单位应对违规部门进行立案侦查,限定期限进行整改,并将不良行为登记再案,通过公示制度进行必要的揭示。针对违纪违规现象较为严重的单位,建设主管机构应对其资质实施监督核查以及专项稽查,同时对承建的建筑项目工程做必要的检查,限定其再次承揽新型建筑工程项目。制定建筑市场管理工作规定目标在于更好的面向各方参与主体进行服务,为此应由自身定位的视角入手,不论是建筑方经营性质或是市场定位,均应在管理文件之中进行清洗规定。倘若不能落实市场定位,则必定会导致企业职能划分不清晰,市场定位较为模糊,或是最终致使市场分割的不良问题。为了全面推进建筑市场的有序良好发展,应在各方参与主体工作职能之上做好进一步的市场定位,进而为建筑市场的良好发展提供更大的保障以及支撑。

建筑市场之中的违规分包以及转包行为对内部的良性发展形成了负面影响,为此应增强执法管理力度,制定有效抑制转包或是违规分包行为的科学对策。应由优化行业市场内部法规制度系统、约束市场实践行为、严格员工工作流程、强化监督管理、履行诚信工作体制等层面入手,针对违规分包转包单位,一旦在质量、支付对象工资、安全管理等层面引发问题,要一律暂定施工或将其资质吊销,进行严厉惩处。

4结语

总之,建筑市场管理任务艰巨,该项工作中涉及到的项目众多且管理工作难度大。为此,做好建筑市场管理离不开各单位的有效配合、协调以及持久的规范性。另外,应强化有关建筑市场管理的策略研究,创建更全面配套的政策制度引导、法制条款,提升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水平,方能为整体建筑行业的建设发展提供更大的保障,凸显市场的勃勃生机,真正实现又好又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越.加强建筑市场管理乱极必治[J].中国市场,2012,(07).

[2]夏文武.加强建筑市场管理促进建筑业健康发展[J].建筑管理现代化,2011,(10).

现在的建筑市场范文7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场地设计;影响

城市规划工作,主要是就是对城市区域内的各个区域空间进行协调性的分析、设计,也就是对人们各个活动区域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应的协调,从而使得城市的运转能够更加的顺畅。建筑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其中的一个根本目的就是能使得建筑的内部空间能够充分的满足人们的需要,并且建筑的美观性和经济性也能够达到人们的要求。并且建筑自身的外形必须要具有这个城市自己的风格特性,同时还和整个城市的人文、历史、环境相融合,达到一个完美的协调。

1、建筑设计中的场地设计

场地设计是现代城市规划中的一项必要工作,同时也是隶属于建筑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场地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要让施工建设场地能够满足建筑项目的施工要求,让建筑施工场地的各方面条件都能与建筑项目、周围环境的要求相吻合,并能共同构建成为一个和谐的、统一的整体上,让城市空间气氛变得更加融合与融洽。

此外,建筑设计中进行场地设计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充分的满足场地中所存在的各个要素,特别是建筑物体自身要能够和各个方面的环境因素能够形成一个融洽的整体。

从设计工作内容上来看:场地设计中包含了除建筑主体设计以外的所有外部设计,详细来说,这其中主要有:场地竖向、工程施工、交通设施、绿化景观、建筑物等各个方面总体性规划,以及除建筑主体建筑以外的各个方面详细设计。

从建筑工程建设的流程方面来看:通常情况下,都是业主先对一个建设项目进行确立,并且开始用地规划并且取得用地,之后再聘请专业的建筑工程设计师来对整个工程项目进行设计,而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展开就是依据业主的工程设计以及施工场地的各方面条件来展开。建筑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各个方面的细节和重点进行完善,避免设计出现错误。而在细节化方面,务必要对详细配置项目中所存在的各项组成内容进行细化,同时对其中所涉及到的个别内容规模、形式等各个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明确的规定,在设计出现变动之后,还需要和业主对变动内容进行探讨,从而使得双方的意见能够达到一致性。

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场地设计不仅是建筑设计施工中的内容,还是城市规划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结合我国国情,我国现代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相对较高,主要体现在用地发展方向以及控制性详细规划上。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城市规划对于场地设计的要求是极为严格的,不仅要求场地设计要对城市用地计划、建筑布置等各方面内容要求作出反映,在实际设计时慎重考虑这些条件因素,还要求其在考虑过后,要拿出行动和实践,要将具体动作如实反映场地设计工作中。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要对建筑用地的性质、用地的范围进行控制,对于性质不明、范围过大的建筑用地申请不予审批;2)场地设计时,要严格控制好场地的容积率、绿化覆盖率、建筑面积、建筑高度等等;3)要做好建筑周边环境的控制,要明确建筑交通出入口的方位,做好出入口设计等等。

对用地性质的规划:具体建设项目的选址上,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这一项目只能在某一允许区域内选择基地地块;对用地进行开发的场地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该地只能做一定性质的使用。

对用地范围的控制:规划是由建筑红线与道路红线共同完成的。对用地强度的控制:是通过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来实现的。对容积率、建筑覆盖率最大值及绿化覆盖率最小值来限定,可将基地使用强度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畴之内。

2、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研究

在城市的总体规划工作中,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城市规划工作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对城市进行规划管理的一个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土地是否能够能够有偿使用的一个重要前提。在当前经济受到不断冲击的情况下,城市规划的控制力也在这一过程中受到了较大的挑战。在我国的经济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发展速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在城市加快建设规模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大量的失控现象,而导致这方面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1)建筑开发商以及工程施工单位在建筑工程进行建设的过程中,一味的经济利益,从而不断的对建设用地进行更改,并且加大了建设的密集程度。

(2)部分行政领导能够能够吸引大量商业投资,开始对城市规划工作进行强制性的干扰。而美国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典型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物,规划法规系统比较完善,值得我们借鉴。

美国的区划。美国地方规划管理工作的三种控制手段:区划法、土地细分法、和设计指导原则。

其中,区划法和土地细分法是真正的法规,设计指导原则只是一种引导性的控制手段。

国外的区划以“保护公众的卫生、健康和福利”为出发点,其结果是对土地经济利益的严格控制。区划包括:①允许的用途。②地段的设计要求。③建筑设计要求(限高、层数、建筑面积等)。这些区位、用途和开发强度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地价,关系到房地产所有者和地方政府的利益所在,因而只能遵循公开的法定程序来决定。

我国控规传统做法忽略了经济规律。目前,我国控规典型的做法是由规划师在指定的大街区或几个大街区内,参照甲方提供的容积率(密度),摆房子,即在保留部分现状的前提下,追求空间体量的美学关系和视觉效果。然后以此来分割地块、分配楼板面积、指定建筑红线,以供将来批租土地之用。

我国城市规划的误区。历史上由于种种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的规划设计与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的设计之间一直难以区分,这种现象造成我国的控规地从美学和视觉效果出发,缺乏对土地经济体制的全面认识。

3、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建筑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城市规划能够对其产生极大的影响,甚至于引导了整个城市建设建设的走向,从而达到城市区域协调的目的,避免城市部分区域出现运转不畅的现象。但在城市规划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务必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来对各个方面进行周密的规划,防止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疏忽而影响到建筑设计以及城市的和谐型,这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成,陶花明,陈岚.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J].科技资讯,2008(22)

现在的建筑市场范文8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是国家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最大,建设市场最具活力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建筑业顺应整个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态势,一方面保持了产业的继续增长,规模达到历史新高,另一方面积极进行着产业、市场和企业发展战略的调整。

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持续增长,建筑业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从1988年到2004年的16年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了10倍以上。近年来,在工程建设中,建筑业企业更加主动积极地追求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抓住高、大、难、新工程的机会,展开科技攻关,重视技术引进、吸收、创新,自主研发了一批工程建设管理软件和工程软件包,在远程控制、集中决策、项目平台、零距离管理等方面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有力地促进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为中国建筑业的发展和建造最顶尖建筑和工艺技术创新创造了一个舞台。

2、建筑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进一步增强,项目管理在建筑业企业广泛应用,国际市场拓展速度加快

建筑业企业从开始单一的施工分包、施工总承包逐步发展到采购-施工总承包、设计-施工总承包和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总承包。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从技术性较强、工艺要求较高的石化、化工行业项目逐步推广到冶金、电力、铁道、机械、电子、建材、市政等行业和装饰装修、幕墙、消防等专业的工程。随着实力的增强我国对外建筑业企业工程总承包业务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有多家企业进入美国本土和中东等国家市场,跃居世界建筑业国家承包出口服务前5强之列。

中国工程项目管理在建筑业企业中的应用,只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就走过了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近40年的路程,且无论在理论研究的深度上,还是在实践探索的广度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并形成了中国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框架。

二、当前我国建筑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建筑市场混乱的现象还没有彻底根除,市场各方主体行为不规范问题还大量存在,其中业主行为不规范问题还较为突出,承建单位自律努力差,工程监理、造价等咨询机构发育不完善,市场中介环节还很薄弱,治理拖欠、转包、挂靠、虚假招标、阴阳合同等问题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信用体系不健全,工程风险制度尚未建立,难于发挥经济手段调控或约束作用。

二是依法许可与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之间矛盾较多,建筑市场准入制度不健全,涉及建筑市场准入资质许可的程序、条件、标准等同市场和企业的需求还有一定距离,需要认真研究不断改进。比如政府取消企业资质年检和项目经理资质行政审批后,对企业动态监管和项目经理的培养监管缺少相应的手段,致使一些地方出现大量伪造和复印项目经理资质证书的现象。

三是清理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法律援助渠道和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在规范业主行为上没有形成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相互制约的局面,在短期内靠政府行政手段解决问题的方式还将继续存在。

四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WTO过渡期后的有关对策的出台落实,国际跨国公司和工程承包商将更实质性地进入中国建筑市场开展业务,中国建筑企业将面临国内市场和国际高端市场的激烈竞争和严峻挑战。

三、建筑市场规范化管理与建筑业发展的趋势

1、进一步完善建筑法规体系,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抓紧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建立推行工程担保制度。

国家建筑法规的制定要紧跟建筑市场形势,针对现实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出台相应的法规。目前大力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政府启动、市场运作、权威、信息共享”的原则,通力协作,充分发挥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各方面的积极作用,为尽快建立一个“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统一的信用评价标准、统一的信用法规体系、统一的信用奖惩机制”的中国建筑市场信用体系而努力工作,并及时推行工程担保制度。

2、加大了建筑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惩治力度。

按照现行法律法规的要求,对于当前建筑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例如招投标过程中的违规问题、工程转包、违法分包和资质挂靠问题、地区封锁和行业封锁问题、不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偷工减料问题以及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政府主管部门一定要进行专项整治,及时查处违反招投标管理法规的工程项目。

3、要不断完善建筑市场监管体系,进一步规范工程招标投标工作。

工程招标投标活动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行业垄断、地区保护;项目业主逃避招标,投标人串通投标,招标机构不依法开展招标活动等。所以必须继续强化对工程招标机构的监督管理,尽快建立适应市场要求的准入和清出机制,加快建立和完善工程招标投标行业自律机制。加强有形建筑市场的建设与管理,进一步规范其运作程序和工作制度,充分发挥和拓展有形建筑市场工程建设信息、为工程承发包交易活动提供服务、集中办理工程建设有关手续等功能作用,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规范工程分包活动、遏制转包和违法分包等行为提供优质服务。

4、要尽快修订完善企业资质管理办法,改进建筑市场准入制度。

要采取“两淡化”“两突出”的措施,以淡化企业资本金和设备,突出企业专利,专有技术为原则,希望通过市场调节手段弥补资质涵盖不到的地方,引导企业按市场机制进行结构调整。加强对企业动态监管和项目经理的培养监管,改进建筑市场准入制度,坚决杜绝伪造和复印项目经理资质证书现象的发生。

5、加强两层建设,重在劳务管理,建立和规范劳务分包制度。

我们一定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广泛宣传,积极引导和扶持劳务分包企业发展,特别是要通过制度建设,一方面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教育,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建立健全建筑劳务分包管理体系。当前重点要强化对劳务分包制度的建设,注重制度的落实。

6、要加快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全面推进建筑业企业职业化建设。

尽快培养造就一支合格的建筑企业的职业经理人才队伍,并使建筑企业的经理人才合理、有序的流动,同时建立起与市场体制相配套的职业经理人的行业标准,人才管理的运行机制,是当前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改革企业领导体制的关键和迫切需求。

现在的建筑市场范文9

一、中国建筑市场宏观发展分析

1)建筑与房产企业将平稳健康发展。这是国内市场的一个总的建筑业的发展趋势。

2)经济的全球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为我国有实力的建筑及房产企业将在开拓国际建筑市场提供的很好的机遇。

3)、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是整顿和规范的重点之一;我国选择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化取向的改革,那么,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就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二、中国建筑企业现状浅谈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尤其二十一世纪初至今我国建筑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包括东部沿海区及中西部及中部地区的开发建设加速发展,建筑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不断加强,对国民经济的持续稳步发展拉动作用更加明显。

建筑企业的竟争日益激烈,建筑企业为了生存,在承接业务的时候尽量降低报价,有些甚至低于建筑成本进行低价中标,低于成本低价中标的结果就是使得工程的进行过程中开发投资商和施工企业合作的时候配合艰难,甚至在谈判桌上双方各为其利争得无可休止。低于成本的另一种结果就是导致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想尽办法降低成本,使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或尽量偷工减料,造成建筑物的质量无法保证,更为严重的有可能变成烂萎楼工程。

建筑企业的建筑工人以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农民工为主,由于建筑工人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村者居多,不属于企业的正式员工,流动性很大,建筑工人不稳定现象。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都在很大程序上没有得到相应及时的解决。

建筑企业的存在形以有虽以专业和资质等级形式存在。建筑企业存在的形式多样化。

企业技术水平档次差距不大,技术特点、特色不明显。技术创新相对滞后。

现在建筑企业想要通过节省材料和降低劳务成本的竟争力的发展空间已经在逐渐缩小,想要在行业中居于不败之地,必须加强技术创新,创造效益,通过技术创新节省成本,提高企业的竟争力。

综合管理水平不是很高:一是体现在管理与项目管理责任权不分。二是体现在有些公司根本不进行管理,而是按结算造价作为基数以一定的比例收取公司管理费用。

全行业的统计分析表明,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正在失去,而且呈现以民营企业的发展加速状态。因此,在现有改革基础上继续实施深化改革,调整产权结构,建立科学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变革经营模式和机制,提高总分包机制下的项目管理与控制的综合水平,是提高企业竞争力不能回避的重要任务。

有些建筑总承包企业把业务接来分包给承包人之后不进行管理。导致很多的合同纠纷及三角债务。应建立项目管理承包制及项目经理责任制。实行责权利分配平衡。项目管理部有独立的经营与核算机制。

合同的履约诚信度不够高,建筑企业合同的履约过程中经历的工期长,环境复杂,及后期后算过程中事先在合同中约定的条款不执行或执行力度不强。

三、中国建筑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可以这样说:现在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我国建筑市场的一个基本走向是:市场进一步的国际化、规范化,市场主体的进一步多元化及专业化发展。

第一,建筑行业的市场前景仍然光明,中国的城市进程在不步推进,农业人口占80%以上,想要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中国正在加速城市化进程,农村城镇化,首先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其它提高居住环境,镇城的配套建设也将逐步跟进,当房产的供与求的比例超过1:1比例的时候才会逐步缓慢发展.现在供不应求,故建筑行业发展前景是还相当长时间的好光景。

第二,国内外市场的一体化,为我们开拓国际承包市场提供了机遇。我国的中国建筑总公司在80年代已经走出国门进行建筑施工生产,90年代至今我国一部份民营企业也走出的国门,例如中国广厦在海外设立了中国海外分公司。最早是以输出劳务为主,现在在国外已经实行建筑承包方式进行建筑施工。

第三,建筑市场的环境将逐步好转。目前建筑市场存在问题较多,但总趋势是朝着不断健全、不断完善、进一步规范的方向走。国家加强了对市场准入的管理,特别是对市场清出的管理。在建筑业企业资质年检当中,一些市场行为有明显犯规的企业是不会通过的。因此,如果我们真正把资质管理的规定,或者说市场准入的这一套管理办法落实下来,对于我们全行业调控总量,优化结构,使市场竞争的供求双方基本趋于平衡是有利的,如果这种态势形成,对我们整个行业的发展也是有利的。

从政府的大政方针政策来看,现在乃至今后,要花很大的工夫,从立法到建制,到对市场的从严管理,都在千方百计的要完善市场,规范市场建筑企业将有一个平稳健康的发展环境。房产企业也将平稳健康发展。

第四,施工企业粗放的管理将要受到严峻的挑战。我们现在绝大多数施工企业并没有改变粗放管理的态势,而市场越规范,竞争越来越成为实力的竞争。价格的竞争背后是实力竞争,有没有能力把成本降下来。市场打开了,竞争对手多了,竞争对手强了,我们要是还是这么一个管理水平,我们在市场竞争中就不可能是强者。因些必须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与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在市场中力于不败之地。

第五,农民工将慢慢转化为建筑工人,随着国家农民工社会保障机制的加强,农民工亲兄弟将成本企业的主人,真正演变建筑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