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税收风险管理基本内容集锦9篇

时间:2023-07-02 09:42:37

税收风险管理基本内容

税收风险管理基本内容范文1

【关键词】外贸企业 税务风险

一、外贸企业的主要税务风险因素

(一)税收政策变化风险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税收政策也处于不断的调整、完善之中,而作为调节进出口的主要手段,与外贸相关的税收政策调整更为频繁。如2007年以来,出口退税、关税政策数次调整且前后调节导向形成巨大反差。税收政策的调整,会给企业带来影响。如南通市某大型外资出口企业在增值税转型前开始筹建,其设备投资逾100亿元。增值税转型后,取消进口设备增值税免税政策和外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对该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了重大影响。与可行性论证的结果相比,在筹建及运营初期,该企业每年约多占用资金12亿元,累计多支付利息3.88亿元。

政策风险还包括制度财富流失风险。在任何时期,国家的财政税收政策都会体现出对有关涉税活动的鼓励、限制、禁止等政策导向。而鼓励政策中蕴藏着许多“制度财富”因素,企业如果忽视鼓励政策的研究并加以运用,就会形成“制度财富”的隐形流失。

(二)时效风险

与其他企业相比,外贸企业的涉税时效风险更为突出。这是因为在与外贸企业相关的税收政策中,涉及到时间的规定较多,而办理涉税事项一旦逾时,就有可能给企业带来损失。如按照税法规定,外贸企业如果未在规定时间内进行退(免)税申报,或未申请开具“外贸企业出口视同内销货物税额抵扣证明”的,既不得退税,也不予抵扣。现行税收政策中,有三类关于时限的规定与税务风险密切相关:第一类是关于办理涉税事项基本时限的规定。如以不同的起点时间起算,退(免)税认定手续、增值税专用发票认证手续、出口视同内销征税货物进项税额抵扣证明的开具等须在30日之内办理;《出口货物证明》须在60日之内申请开具;出口货物退(免)税申报手续须在90日内办理。出口收汇核销单须在210天内提供。第二类是关于“宽容”时限的规定。税收政策在作出基本时限规定的同时,对一些特殊情形的时限作了灵活规定,未能在规定的基本时限内办理有关涉税手续的,可利用“宽容”时限补救。第三类是“缓冲”或“过渡”期限。考虑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连续性等因素,国家在调整部分税收政策时,会设置一定的“缓冲”或“过渡”期限。企业如果不能严格遵守上述有关时限的规定,就可能发生损失。

(三)单证风险

外贸企业涉税单证特别是涉及出口退(免)税的单证种类多、来源广、办理程序相对繁琐、使用要求严格,是引发税务风险的重要因素。

单证管理的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5个方面:一是单证形式、内容不符合税法的要求;二是企业出于偷税、逃税、骗税等目的伪造单证;或因工作失职、失误致使单证未能反映实际情况;三是单证缺失。外贸企业涉税单证来源“多、广”的特点加大了单证收集的难度,稍有不慎,即可能造成单证的缺失;四是办理程序疏漏。一些单证需要经过多道程序才能办结,如果相关程序具有偶发性,就有可能被疏忽而影响单证的效用;五是单证备案不合规范。根据规定,企业应在规定时间内,将购货合同、出口货物明细单、出口货物装箱单、出口货物运输单据在企业进行备案以备税务机关检查。由于备案登记在企业内部进行,一些企业往往重视不够,在备案资料的收集、整理等方面都不到位,存在被税务机关处罚的隐患。

(四)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主要是指企业税务经办人员在办理各种涉税事项时出现技术性失误而产生的风险。如税基确定不当、计算方法及计税标准错误、纳税申报错误、纳税申报或税款缴纳时间延误等。外贸企业一部分涉税数据的计算方法相对复杂,一些涉税计算方法具有特殊规定,这在客观上增加了涉税数据计算错误的可能性。

(五)违法风险

1.骗取出口退税。企业骗取出口退税将会受到被处以罚金、停止办理出口退税半年至3年的经济处罚。实施骗取出口退税行为,没有实际取得出口退税款的,也将比照既遂犯罪给予处罚。

2.纵容他人骗取出口退税。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明知他人意欲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仍违反国家有关进出口经营权的规定、允许他人自带客户、自带货源、自带汇票并自行报关,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的,将受到处罚。

3.违规申报出口退(免)税。商务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的国税发〔2006〕24号文件,规定了不得申报退(免)税的7种情形。企业具有7种情形之一并申报退(免)税的,一经发现,该业务已退(免)税款予以追回,未退(免)税款不再办理,骗取出口退税的,追回退税款,并处以骗取退税款1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停止其半年以上出口退税权。

4.偷逃进出口环节税收。通过人为压低完税价格,将应税货物作为非税货物或将高税率货物作为低税率货物申报等手法偷逃关税等税收。

(六)核算风险

会计核算质量直接影响企业税务风险程度,这是因为大量的会计事项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企业的纳税情况,税务申报的数据基本上源于会计数据。会计核算失实,会给企业直接带来税务风险。

(七)税收筹划风险

基于节税避税目的的税收筹划是一把“双刃剑”,在可能为企业节税避税的同时,也蕴藏着多方面的风险,如混淆偷、逃税与税收筹划的界限,将偷、逃税视作税收筹划;因政策发生重大变化或变化较为频繁,税收筹划预期目标无法实现甚至出现相反结果;税收筹划存在严重的片面性,片面地考虑现时税收因素,导致企业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受到影响。

二、防范外贸企业税务风险的若干措施

(一)大力倡导诚信纳税理念

企业的决策者、管理者首先要牢固树立遵纪守法、诚信纳税的观念,不断强化税务风险意识,自觉维护和谐的征管关系。要通过宣传培训、案例警示、制度约束等多种手段将诚信纳税的理念和税务风险意识传导给企业的涉税部门、涉税人员乃至全体员工,使其成为企业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从而为税务风险防范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强化税务风险的组织结构控制

1.合理选择税务管理的组织形式。组织结构复杂的企业,可设立税务管理部门或设立专职税务管理岗位;组织结构简单或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可视情况设立兼职或专职税务管理岗位;缺少税务管理人员或自行配备税务管理人员有悖于成本效益原则的小企业,可委托中介机构企业税务。

2.实行不相容职责的分离。设立税务管理部门的企业,应将税务资料的准备与审查、纳税申报表的填报与审批、税款缴纳凭证的填报审批、发票购买、保管与财务印章保管等不相容职责分配给不同的税务岗位;在设立专、兼职税务管理的企业也应尽可能将上述职责相互分离;实行税务的企业应注意不相容职责在企业与机构之间的分离。

(三)建立健全税务风险管理制度

企业应当将税务风险管理制度纳入企业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健全覆盖各个涉税部门、各个涉税环节的管理制度,包括税务风险管理的领导体制、机构或岗位设置;企业税务管理部门(岗位)及涉税部门(人员)的职责,职责履行的考核办法及奖惩措施;涉税事项的业务处理流程;税务风险识别、分析、评价制度;重要税务风险环节的日常控制措施;税务风险信息管理制度;税务风险的应对机制、措施等。

(四)准确把握税务风险环节

企业应对影响税务风险的各种重要因素,如本企业组织机构及生产经营活动的特点,企业管理制度的制订与执行情况,企业管理状况,内部控制状况,员工的职业操守及业务素质状况,会计核算及财务状况,业务关联单位的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等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识别和确定税务风险的主要环节,并对各环节的风险程度作出判断,形成风险等级排序,明确税务风险管理的重点,不断提升风险防范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

(五)合理规划涉税业务流程

涉税业务流程控制的重点是明确规定流程中每一环节的工作内容、要求、方法以及各流程环节之间的沟通、衔接。在具体工作中,可视情况采用编制程序手册或系统流程图等具体方式来实现业务流程的控制。

鉴于时效性与税务风险高度关联,企业在实施业务流程控制时,应特别关注时效问题。设立企业税务日历,可以提醒有关人员按时完成涉税业务,也简单可行,各类企业均可实行。

(六)规范会计核算

规范会计核算是防范税务风险最基础、最重要的措施。企业应当认真执行《会计法》等法律法规,准确把握和执行相关的会计准则及财务会计制度,努力规范会计基础工作,配备恪守职业道德、业务素质良好的财会人员,及时、完整、客观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

(七)注重对税收政策的学习、研究

企业应注重税收政策的学习、研究,全面、准确地把握与本企业相关的税收政策,努力避免因对政策的“无知”或一知半解导致“制度财富”流失或纳税遵从风险。应注意研究税收政策与会计政策的差异,防止因忽视政策差异而给企业的税务管理决策、税款缴纳、税收筹划而带来的负面影响。

(八)完善企业税务管理信息工作

一是全面、及时收集涉税信息。包括税收法律、法规、政策信息;可能影响企业税收状况的其他政策信息,如海关、外管、外经贸业务、财政等方面的政策信息;企业内部的相关信息,如生产经营决策信息、管理活动信息、财务会计信息等;其他可能影响企业涉税事项处理及税收情况的信息。

二要加强信息的加工处理、分析工作。采用一定的技术方法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分析,确定各种信息与企业税务风险的关联程度,及时发现和识别风险苗头。

三是及时传递信息。企业税务管理部门(人员)应根据信息与企业有关部门、人员的关联程度,及时向相关对象传递有关信息。

(九)加强与税务机关的沟通、协调

税务机关具有全面掌握税收政策、获取税收政策信息及时、具有一定的执法裁量权等优势。加强与税务机关的沟通、协调,有助于降低企业税务风险。

加强与税务机关的沟通、协调,一是在开展税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主动寻求税务机关的指导、帮助;二是通过税务机关及时获得相关信息;三是对有关税收政策把握不准时主动向税务机关咨询;四是发生非正常性涉税事项时,主动向税务机关通报;五是在制订重要的税收筹划方案时,听取税务机关的意见;六是在产生风险时应及时、主动与税务机关沟通、协调,努力降低风险损失。

税收风险管理基本内容范文2

关键词:企业;税收筹划;风险;管理;控制

一、企业税收筹划风险

(一)税收法律风险

税收筹划应该应该法律允许的情况下开展一定的优惠政策和条款,违反税收筹划法律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筹划人的法律意识不够从而违反了法律规定,产生了严重的后果;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纳税人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违反法律,影响了国家利益,由此企业应该不断提高监管力度全面禁止类似现象的发生。

(二)税收政策风险

税收筹划政策应该随着税收筹划法律的变动而更改,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以符合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同时也要不断调整企业的筹划方式和税收筹划方案。这是因为税收筹划政策作为一种理论规划其现实意义复杂,要不断进行政策调整来发挥它的最大效果,另外,调整税收政策能够使其不断适应经济市场的变化,从而满足社会趋势。

(三)税收筹划方案风险

税收筹划方案的制定要以减少企业税收为目标,同时满足法律规定,可以看出,税收筹划方案的制作过程难度较高,方案制定本身也承担着一定风险。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筹划人员的法律意识不够,缺乏风险预期能力,不能准确预测未来税收筹划变化趋势,导致制定的方案并不符合标准。同时,还容易过于重视一个税种的减少,而忽略了整体税收情况。

二、企业税收筹划风险管理与控制方式

(一)严格遵守税收法律

企业除了要承担来自于企业内部的税收筹划风险外,还要承担企业外部的相关法律责任与风险。企业要具有与税收筹划相关的法律知识,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深入了解企业内部的发展因素和运营方向,充分了解税收筹划工作的整体内容,要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开展税收筹划工作。在此过程中,要切实保证采取的筹划方式是符合税收筹划法律规定的,避免因违反法律规定而造成严重后果,不断减少违法乱纪现象的发生,有效控制税收筹划风险,顺利开展并落实税收筹划工作。

(二)及时了解税收政策变化

企业要增强与税收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准确预测税收筹划政策的未来变动趋势,有利于及时了解税收政策的变化内容,从而设定调整和完善方案。在调整税收方案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相关因素的影响,提高方案的准确性,不断减少后期调整的次数,有利于企业合理规避税收筹划风险,增加经济收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另外,通过与税收部门的及时沟通,可以了解税收筹划方案的制定标准,了解更多关于税收筹划的相关内容,有效控制风险范围,为企业制定税收政策方案提供了便捷之处。税收部门也可以通过企业的沟通与反馈,了解当前社会所面临的税收问题,从而做出相应的调整政策,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我国企业未来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三)做好税收方案筹划工作

想要有效的管理与控制企业的税收筹划风险,做好企业的税收方案筹划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管理税收筹划风险的能力。首先,企业应不断提升会计业务处理能力,要以企业现有的相关会计制度为基础,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财务控制体系,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的税收筹划风险的管理水平,确保会计信息的有效性、准确性、真实性这,从而确保企业税收筹划风险方案的可行性,为企业开展税收筹划风险管理与控制工作奠定基础。其次,应提升企业税收筹划人员的风险意识,与此同时,保证企业内部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能够积极的、有效的落实税收筹划方案,这对于提升企业税收筹划风险的管理与控制效果有着很大的帮助。最后,企业应不断提升税收筹划人员的专业水平,企业应加强对企业内部的税收筹划人员的培训工作,以促进企业税收筹划人员的风险意识、专业能力、对税收筹划政策的敏感程度得到提升,同时,企业在招聘企业税收筹划人员时应以企业的现实需求为依据,总之,企业应建立一支高效的、专业的税筹筹划人员队伍,这有利于实现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企业税收筹划的风险。

税收风险管理基本内容范文3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所处的税务环境也变得日益复杂,同时,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公司的治理,这就使得税务风险管理变得日益重要。企业处于经济虚拟化、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加快的今天,有效的内部控制对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作用变得更加重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探讨税务风险管理的方法,结合现阶段我国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避免因未遵循税法可能遭受的财务损失、法律制裁和声誉损害。

关键词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税务风险管理 财务损失 风险评估 控制

企业税务风险,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的纳税行为与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不相符合,原本应该纳税,而实际企业没有纳税或者少纳税,从而面临罚款、补税、刑法处罚、加收滞纳金、声誉损害等风险;二是企业的经营行为中,税法使用不准确,相关优惠政策企业没有充分运用,多缴纳了税款,造成一些不必要的税收负担由企业承担了。当然,我们要讨论的税务风险主要是第一种情况,税务风险是一个管理过程,主要是使企业避免因为经营过程中,没有遵循税法,从而可能遭受的财务损失、法律制裁、声誉损害,以及承担不必要的税收负担等风险,对其进行评估、识别、控制和防范等。探讨税务风险管理方法,为企业的良性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一、基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税务风险管理目标

通过税务风险管理,需要实现以下目标:税务规划符合税法规定,具有合理的商业目的;经营决策和日常经营活动符合税法规定,考虑税收因素影响;税务事项的会计处理符合相关准则、会计制度和法律法规;税款缴纳和纳税申报符合税法规定;账簿凭证管理、税务登记、税务档案管理、税务资料的报备和准备等符合税法规定。其管理目标主要体现税务行为的“合规性”,也就是说,对于一切涉税事项,均要符合法律规定。企业在设计税务风险内部控制的时候,应该首先确定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目标,使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机制建立起来。然后对税务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再次,对税务风险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以控制风险。最后,对税务风险管理机制进行评估、改进和反馈,使其更加完善。

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下的税务风险管理措施

(一)加强税务风险识别

税务风险识别是以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为依托的,它是有效评估、识别和控制税务风险的制度保障,主要有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结合企业内部税务风险管理要求和业务特点,设置相应的岗位和机构,明确各个岗位的权限和职责,建立相应的岗位责任制、建立科学有效的制衡机制等方面的内容。而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理念、对待税务风险的态度、税务规划、业务流程、经营模式、组织架构、税务风险管理机制的执行和设计、税务管理部门人员配备和设置、部门之间的相互制衡机制和权责划分、税务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管理层的业绩考核指标、企业信息的基础管理状况、有效的监督机制、信息和沟通情况等都是企业内部的风险因素。对这些风险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帮助企业从员工素质、经营成果、高层态度、财务状况、企业组织结构、内部制度、技术投入与应用等方面对企业自身可能存在的税务风险进行识别。当然,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下对企业税务风险因素进行识别,不仅仅包含以上方面内容,还有企业外部、动态识别等内容,总的来说就是要全面准确的细化识别税务风险因素,为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提供帮助。

(二)加强企业税务风险评估

企业税务风险评估包括税务风险估计和税务风险评价两个方面的内容,评估的目的主要是对特定税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发生风险后的损失范围,应用相关原理和技术方法,定性和定量地对系统中固有或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从而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经过实践证明,以会计准则为依据、以完整的管理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和数理技术为支持的税务风险管理,可使税务管理更加具有科学性以及更加的规范。税务风险管理技术,首先着眼于具体的纳税过程和纳税事项,建立基准,用共同的标准,对计量指标和结果进行比较,建立有关的流程、事项、计量指标的数据,用来比较税务风险。然后建立概率模型,将税务风险有关的事项以及可能性与特定的假设联系起来。

(三)加强企业税务风险控制

首先要建立企业的基础信息系统。企业应该对适用本企业的税法法规进行及时汇编,并定期更新,建立和完善其他更新系统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收集,以保证企业财务会计系统更改和设置与法律法规的要求保持一致,同时,通过会计信息的输出,对法律法规的最新变化也要能够反映出来。其次要设置风险控制点,制定分享控制流程。第三是重点关注企业重大经营决策的制定、战略规划、重要经营活动,跟踪监控风险。第四是制定相应的税务风险应对策略,这是税务风险控制的核心,主要可以通过转移、避免、小心管理或可接受等,来实现企业税务风险的管理。

三、讨论

基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税务风险管理,要求税务人员对税收法规具有深刻理解,同时,对会计处理、公司财务等又要十分熟悉。另外,对于公司的业务、整体经营战略等方面也要全面了解,十分熟悉。在税务风险管理中,根据税收政策变动,不断思考和学习,实现对税务风险的及时识别和控制,实现税务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张晓.基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税务风险管理.商业会计.2010(01):41-43.

[2]应益华.基于ERM框架下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问题研究.新会计.2010(12):21-26.

税收风险管理基本内容范文4

关键词:建安企业 税务风险 防范与管控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在防范税务风险的同时为企业创造最大利润。随着我国税收制度的不断完善,面对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的竞争环境,建安大型企业如何进行税务风险管理,以期达到最大限度地降低税收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就成为摆在企业各级领导及财务人员面前的一件大事。建安大型企业税务管理面临的突出矛盾是,一方面大型建安企业组织结构庞大,经营业务多样,经营活动复杂,管理难度大;另一方面税务管理力量相对薄弱,管理资源缺乏,管理环节滞后。目前许多大型建安企业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一些企业尽管在不同程度上建立了内部控制或风险管理制度,但都偏重财务报表目标,而不太重视涉税合规目标。《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及《企业内部控制规范》,重点关注的也是企业经营目标和财务报告方面的目标,税务合规方面的内容比较缺乏或单薄。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有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而建安大型企业点多面广,税务风险防范与管控的任务异常复杂而艰巨。

一、当前大型建安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现状及分析

1.建安企业产品施工的特殊性给建安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带来难度

建安企业具有经营分布点多、面广,在其提供劳务和建造产品上具有跨区域、工程项目周期长和成本核算程序复杂,各施工地纳税环境差异大,税务风险管理难度高。多数大型建安企业跨省、跨国经营,企业需要面对世界各地层级不同的税务机关及国外税制的管束。而不同管辖区域的税务机关对税法关于建安企业政策规定的理解和执行差异很大,这就额外增加了建安企业担负税务风险的系数,给企业内部税务风险管理带来难度。

2.税收行政执法不规范以及税企信息沟通不及时,不可避免地增加建安企业的涉税风险

税收政策执行偏差的可能性在我国是客观存在的,这就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税务风险。国家对建安企业外地施工实行施工地和注册地税务机关双重管理的税收政策,各地方税务局都采取“以票管税”、强化税源管理等征管措施,导致企业执行难度大,税企争端多。南京、广州等地方税务局按建安企业营业收入的1%加征个人所得税;四川等地方税务局按2%预征企业所得税,以解决机构所在地和施工地主管税务机关对外出经营建筑企业争抢所得税或都不管所得税的问题。这就要求建安企业每到一地施工都应事前到机构所在地和施工地的地方税务机关详细了解相关的税收管理政策,以减少税务风险。

3.大型建安企业的税务风险通常与做假账或者简单的账面差错关系不大,主要来源于企业管理层的纳税意识和观念不够正确,相关内部风险防范制度缺失或不够健全,经营目标和经营环境异常压力等诸多方面

在施工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中,从投标决策开始到竣工结算很容易忽视税务因素,加上施工企业层层转包分包,对项目管理的税务风险意识又比较淡薄,这样就可能增加涉税风险。建安企业是完全市场竞争下的微利企业,我公司一年完成了近30亿的施工产值,完成的营业利润也只有近2500万元, 仅占施工产值的8.3%。如果因税务风险意识淡薄导致税务稽查处罚,企业的税务风险很容易转化为直接利益损失,这样不仅会吞噬企业利润,阻碍商业目标的实现,还会给企业形象带来负面影响。

4.建安企业税务管理力量相对薄弱,管理资源缺乏,管理环节滞后,企业税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大型建安企业点多面广,有的只是在总部设置专门的税务管理机构,有的甚至连总部都没有专门的税务管理机构,只是象征性地配置了税务管理岗位。各个施工地点更谈不上配置专门的税务管理人员,相关的税务管理工作一般都由各项目经理部或分公司财务人员兼任,他们面对我国税法及其相关法规的不断变化,缺少涉税辅导及税法后续教育,对税法的理解、认同和把握有一定的偏差,这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在增加企业的税收负担。

二、大型建安企业防范税务风险的管控应对措施

1.提高对税务风险管理的认识,加强税务风险管理文化建设

企业应倡导合法纳税、诚信纳税的税务风险管理理念,按照《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规定,办理税务登记,准确计算税金,按时申报、足额缴纳税款,规范纳税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在企业内部营造税务风险管理环境,增强员工的税务风险管理意识,将税务风险管理的工作成效与相关人员的业绩考核相结合,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并把税务风险管理制度与企业的其他内部风险控制和管理制度结合起来,将其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形成全面有效的企业内部风险管理体系。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与防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建立税务风险管理机制,把税务风险管理意识融入到企业的战略管理过程中,以形成既拥有风险管理防御能力,又有战略管理规划,使税务风险管理和战略管理有效地融合。税务风险管理由企业管理层负责督导并参与决策,管理层应将防范和控制税务风险作为企业经营的一项重要内容,促进企业内部管理与外部监管的有效互动。

2.管理环节前移,变事后管理为事前管理和事中监督,提前发现和预防税务风险,做好日常风险处置预案

税务风险管理是公司税务管理的基本和首要任务。加强对建安企业各项目经理部或分公司税务风险因素的识别和应对,重在事前防范,做好“曲突徙薪”式的工作,这不仅有利于控制风险,也为公司经营提供了通过税务筹划创造价值的可能性和空间。建安企业应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内部和外部以及各施工地点的相关信息,查找企业经营活动及其业务流程中的税务风险、分析和描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条件,评估风险对企业实现税务管理目标的影响程度,从而确定风险管理的优先顺序和策略。对于监控和分析到的风险,应仔细分析原因并加以解决。这是一项长期的日常性工作,要实行动态管理。可根据需要在各项目经理部或分公司设立税务管理岗位。

3.强化企业信息管理建设,制定税务风险管理控制流程,明确风险控制点

企业应建立税务风险管理的信息与沟通制度,明确税务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建立和完善税法的收集和更新系统,及时汇编本企业适用的税法并定期更新;企业应根据业务特点和成本效益原则,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税务风险管理的各项工作,建立涵盖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和内部控制系统各环节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企业可以利用计算机系统和网络技术建立内、外部及各施工地点的信息管理系统,有效的信息系统能确保企业内、外部及各施工地点信息通畅,能确保企业税务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企业税务部门与企业管理层的沟通和反馈,发现税务风险先兆和实际问题均能得到及时的关注和妥善的处理。企业内部完整的制度体系是企业防范税务风险的基础。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是否合理与科学,从根本上制约着企业防范税务风险的程度。如果企业缺乏完整系统的内部管理制度,就不能从源头上控制防范税务风险,也就无法有效地提高防范税务风险的效益。大型建安企业应结合内控管理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制度。一是加强内部控制,即“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二是“利用计算机系统和网络技术,对具有重复性、规律性的涉税事项进行自动控制”;三是制度流程不是一成不变的,建安公司业务和税收规定都是不断变化的,制度流程也要及时进行修订完善。

     4.配备专业的税务人员

由于税务管理的专业性、政策性和复杂性,税务管理工作对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较高,配备合理的岗位和人员,是公司有效管理税务风险的必要条件,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企业应定期对负责涉税业务的员工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一般来说,税务管理人员首先需要深刻理解税收法规,这是最基本的专业能力;其次要熟悉建安企业财务、会计处理,因为纳税处理基本以会计处理为基础;最后,还要熟悉建安企业业务以及整体经营战略,不熟悉业务就无法深刻理解某些相关的税收规定, 不把握经营战略则难以发挥税务的事前筹划、规划作用。另外,这些人员还必须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税收政策不断变动,要求税务管理人员不断提高学习、思考和研究的能力,确切说税务管理部门要成为“学习型部门”。

5.利用纳税评估降低税务风险

纳税评估是由税务机关运用数据信息比对分析的方法,对纳税人报送纳税申报资料及提供的相关涉税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进行系统的综合分析评定、核实,从而做出定性、定量判断,进一步对纳税人实施管理和服务的行为。目前很多企业及其财务人员缺乏税务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因不熟悉税法规定或无意之失而造成的税收违法行为时有发生,从而导致企业被税务违法处罚风险增大。因此企业应借鉴税务机关的纳税评估方法,通过分析财务部门各月、季、年申报和上缴的税款情况,财务报表和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主附表之间的逻辑关系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内部自检。从故意税务违法风险、非故意行为导致结果违法的税务风险、税收政策调整或主管税务机关责任带来的税务风险、客观上少缴税款的无责任税务风险等方面,采取手工和计算机软件相结合的办法,深入开展宏观税负分析活动。充分利用纳税评估活动,详细剖析容易形成税务违法风险的不同风险点,分别采取相应措施,降低企业纳税风险。

6.建立良好的税企关系,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税收具有财

政收入职能和经济调控职能。政府为了鼓励纳税人按自己的意图行事, 已经把实施税收差别政策作为调整产业结构, 扩大就业机会, 刺激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由于我国人多面广,国家的宏观税收政策具有较大的弹性空间,对政策法规的不同理解及地域差异造成了各地的税收征管模式各不相同,各地税务执法机关也就拥有了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因此, 企业要注重对税务机关工作程序的了解, 加强联系和沟通, 争取在税法的理解上与税务机关取得一致, 特别在某些模糊和新生事物上的处理得到税务机关的认可,减少涉税风险。

7.加强税收法规学习,准确把握税收政策

我国税制建设还不完善,税收政策变化较快,许多税收优惠政策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和区域性,这就要求企业在准确把握现行税收政策精神的同时关注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经营效益的影响。通过税收政策的学习,掌握税收法律政策变动的情况,审时度势,用足用准国家税收政策,降低不必要的纳税成本和其他成本。综上所述,大型建安企业产品施工的特殊性决定了税务风险控制的艰巨性,企业管理层应充分认识到建安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员工的税务风险管理意识,对税务风险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使企业随着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在防范税务风险的同时降低企业整体风险,从根本上解决税务风险问题,从而降低纳税遵从成本,为企业创造最大利润。

参考文献:

[1]刘芳,高雅杰,新形势下建安施工企业税务风险,价值工程,2010,(1)

[2]梁露松,企业税务风险防范,企业税务,2010,(6)

税收风险管理基本内容范文5

近年来,风险管理开始进入中国税务管理领域,衍生出“税收风险管理”的概念,它是指以最小的税收成本代价降低税收流失的一系列程序,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管理,能创造出稳定有序的征管环境,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征纳关系,有效提升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本文从理论到实践,从国际和国内全新视角,进一步开拓视野,广泛借鉴国际上税收风险管理的先进理念和经验,结合我国税收风险管理的实践经验,探索构建乌鲁木齐市税收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对于有效推进和实施乌市税收风险管理,提高征管质效,降低税收流失风险,提高纳税人满意度和遵从度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税收风险管理包括税收流失的风险管理和税收执法风险管理,本文重点阐述税收流失的风险管理。

一、税收风险管理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税源分布领域越来越广泛,流动性和隐蔽性越来越强。经济决定税源,税源决定税收,这是一个简单的税收经济学原理。但在实际税源管理过程中,由于受诸多客观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税源并不一定完全形成税收,从而导致客观税源决定的纳税能力与实际税收之间存在事实上的差异,这种差异表明税源管理过程中事实上存在税收流失的风险。

根据《中国税务稽查年鉴》公布的,全国税务稽查数据显示的全国税收流失率,与同期税务机关征收的税收总额,可以推算出同期全国税收流失额。从数量上看,我国税收流失的总量逐年增加,近五年每年在3000-4000亿元左右,数额惊人。税收流失影响了我国的财政收入,弱化了税收宏观调控功能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加剧了收入分配的不公。如何有效地减少税收流失,是理论界和各地税务机关多年来一直不断探索的课题。健全法制、完善税制,规范税式支出、加大税法宣传力度、提高纳税意识等等,其中最直接有效可控的措施,是建立现代税收征管体系。自20__年以来,国家税务总局多次提出深化税收征管改革,构建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税收征管体系的要求,即“构建以明晰征纳双方权利和义务为前提,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专业化管理为基础,以重点税源管理为着力点,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信息管税”、“税源专业化管理”、“风险管理”的提出,为实施全面的税收风险管理做了技术、业务和理论的准备。可见,税收风险管理是我国税收征管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税收风险管理也是国际税收管理的发展趋势,是学习借鉴国际税收管理的先进理念和经验与我国税收管理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各地税务部门积极探索和实践,已取得初步成效。但由于我国税收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处于起步阶段,在诸多方面尚存在许多瓶颈需要破解,很多难题需要探索和研究解决。

二、税收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

(一)税收风险概述

1.税收风险及税收风险特征。税收风险是实现税收征管目标的障碍,是指国家在税收征管过程中,在系列不确定性因素导致纳税人未全面遵从税法的情况下,形成的税收流失的可能性,使实际税收的征收结果与税收预期之间客观上发生偏差。

税收风险从狭义上讲,主要是指管理性税收风险,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纳税遵从风险,二是税收执法风险。本文研究的是纳税遵从风险,即由于纳税人对政策认识不足、工作疏漏等情况造成非故意性不遵从,纳税人利用自身信息优势等不正当方式故意或恶意不遵从,形成的税收流失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

税收风险除了具有一般风险的共同特征外,还具有其独有的特征属性:隐蔽性和潜伏性,税收风险形成机制复杂多变,使得税收风险不容易被及时发现和察觉并加以管理。纳税人利用技术手段将税收显性风险人为处理为隐形风险,促使风险累积,导致风险压力,形成真正的税收流失;难于化解性,税收风险与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运行、税收制度、税收管理体制、管理能力及纳税遵从度等方面密切相关,使得税收风险的防范、控制、化解的管理难度较大;传导性,税收风险会在上级或下级税收之间传导和扩散,导致整个税收系统风险共担。税收系统又与社会经济紧密相关,相互影响、相互转化。所以,税收风险仍然是最为严重的社会性风险。

2.税收风险的分类及表现形式。税收风险的分类:按照风险来源,可分为税务部门税收风险和企业税收风险;按照风险的可测程度,可分为指标性税收风险和非指标性税收风险;按照风险等级评定,可分为一般税收风险和重大税收风险;按风险承担主体不同,分为纳税人风险,扣缴义务人风险,税务人风险,纳税担保人风险,其他税务行政相对人风险;按税收征管过程的具体环节,分为税务登记风险,财务核算风险,税源监控风险,纳税申报风险,信息报送风险,税务检查风险。

税收风险的表现形式:在纳税人方面表现为少缴税(可能是无意造成的,也可能是故意逃税),纳税人在技术上履行了纳税义务,但因对税法的理解不同,而可能在遵从上出现问题;在征税人方面,表现为税法缺乏透明度,税收征管方式发生了变化而纳税人并不知情等。

(二)税收风险管理的基本原理

1.税收风险管理的概念。税收风险管理:税收风险管理是指税务机关运用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合理配置管理资源,通过风险分析识别,风险等级排序,风险应对处理,以及过程监控、绩效评估等措施,不断提高纳税遵从度的过程和方法。税收风险管理是现代管理科学和现代税收管理相融合的一个产物。

2.税收风险管理的理论来源。风险管理具有悠久的历史,现代风险管理思想出现在20世纪前半世纪,如法约尔的安全生产思想,马歇尔的“风险分担管理”观点等。1938年以后,美国企业对风险管理开始采用科学的方法,并逐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50年代风险管理发展成为一门学科,加拉格尔在“风险管理:成本控制的新阶段”的论文中,提出了风险管理的概念。1970年代以后逐渐掀起了全球性的风险管理运动。1970年代以后,随着企业面临的风险复杂多样和风险费用的增加,法国从美国引进了风险管理并在法国国内传播开来。

与法国同时,日本也开始了风险管理研究。近20年来,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先后建立起全国性和地区性的风险管理协会。1983年在美国召开的风险和保险管理协会年会上,世界各国专家学者云集纽约,共同讨论并通过了“101条风险管理准则”,它标志着风险管理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86年,由欧洲11个国家共同成立的“欧洲风险研究会”将风险研究扩大到国际交流范围。1986年10月,风险管理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新加坡召开,风险管理已经由环大西洋地区向亚洲太平洋地区发展。中国对于风险管理的研究开始于1980年代。一些学者将风险管理和安全系统工程理论引入中国,在少数企业试用中感觉比较满意。中国大部分企业缺乏对风险管理的认识,也没有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作为一门学科,风险管理学在中国仍旧处于起步阶段。

3.税收风险管理发展进程。oecd(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作为国际组织把现代管理科学中的风险管理理论和现代税收管理相融合,推进了税收风险管理的发展:1997年7月,oecd通过一个名为风险管理的应用指引,对在税收管理领域中应用风险管理模型进行了扼要描述。20__年初的oecd战略管理论坛一致同意,为促进税收遵从风险管理的实践应用,特别是对中小企业税收遵从风险管理,提供更加全面的指导。20__年5月,来自oecd成员国的许多税务官员在伦敦召开会议,组建了相应的工作小组,明确其工作范围主要是关注影响中小企业国内税收遵从问题。20__年10月,oecd批准了税收管理遵从小组论坛提供的,题为《遵从风险管理:管理和改进税收遵从》的税收风险管理应用指引。澳大利亚、法国、德国、日本、美国等近二十个国家税务专家参与文献的起草工作。20__年,oecd在南非开普敦召开了税收管理论坛第四次会议,讨论了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相关问题。

税收风险管理在我国的发展。20__年全国征管和科技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树立风险管理理念,大力推进信息管税,树立现代税收管理新体系;20__年全国税务工作会议提出:信息管税就是树立税收风险管理理念,依靠立法大力推进部门信息共享,以涉税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利用为基础,寻找和识别税收管理风险点和风险源,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具体管理措施。20__年全国税务系统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建立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现代税收征管体系,将税收风险管理贯穿于税收征管的全过程。各地税务部门积极探索和实践,已取得初步成效。

三、实施税收风险管理的成因分析

(一)税收风险产生的因素

税收风险的产生是由诸多因素作用引起的:。

从纳税人偏好角度看,纳税人会比较遵从成本和不遵从成本,从而做出遵从税法还是逃税的决定。遵从成本越高,不遵从程度也越高;只有当不遵从成本高于不遵从收益时,才能对不遵从行为起到负激励、负强化作用。

从税收制度的角度看,税制和税率的不合理、收入和税负的不公平、征管程序的不公正,容易导致纳税人的不满或产生对立情绪。

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角度看,纳税人和政府之间是一种契约关系,纳税人通过缴纳税款,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但在现实中,这种关系是不完全等价的,公共支出违背公众意愿,纳税人得不到应有的优质公共服务时,政府公信度下降,也会导致纳税遵从度降低。

从税收法制的角度看,税收在立法环节的法制环境不完善;执法环节的权限和程序内容存在质效低下;司法环节存在大量税收违法和税收侵权行为未走司法程序的情况;法律监督环节流于形式等,没有给纳税人创造一个相对公平的纳税环境。

从税收征管的角度看,征纳双方存在征纳博弈和信息不对称问题。纳税人会利用信息优势为纳税不遵从作掩护,税务机关如果征管不严,会客观上助长逃税、骗税的风气,产生社会性税收风险。

从人员素质的角度看,税务人员职业素质和执法水平有待提高,纳税人的道德水平和业务水平也不容乐观。

综上所述,引发税收风险的原因复杂多样的,税收风险只能控制无法彻底根除。但税收风险和风险因素之间存在联系,我们可以通过采取因素分析和控制的方法,来达到降低风险发生概率、减轻风险损失强度的目标。

(二)实施税收风险管理的原因

税务机关的基本管理目标是提高纳税遵从度。作为实施税收管理的主体,其拥有一定的资源条件,但是要保证每一个纳税人全面遵从税法,这些资源又总是不足的,即征管资源是有限的。这就意味着,科学有效的税收管理必须尽量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充分的利用。按照税收风险管理的理念,对税收遵从风险容易发生,且风险级别较高的领域,优先配置资源,从而有效地、有针对性地应对风险,获得较高的纳税遵从度。税收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税务机关找到管理资源配置策略和遵从目标最大化之间的最佳结合点。

税收风险管理不仅是为了更好地选择纳税评估、税务稽查案源,一方面是为了通过预先的分析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积极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最有效地使用资源,使得管理措施最终对于缩小税收遵从缺口规模起到最有效的作用。

如果税收管理中没有一种工作机制持续地研究分析、寻找识别税收管理中的风险在哪里?哪些纳税人是最需要关注的风险纳税人?那么税收管理只能是管理所有的纳税人,没有重点地管理,没有针对性的管理,这种管理会给征纳双方带来成本的增加,是一种低效地管理活动。

四、税收风险管理的流程与内容

税收风险管理流程及内容设计一般包括税收风险战略管理、风险的分析识别、风险的等级评定、风险的应对处理和风险管理的绩效评价。

(一)税收风险管理的流程设计

税收风险管理是对管理目标科学规划,税收风险分析识别、风险程度等级排序、风险应对处理、风险控制降低、排查的管理流程系统。税收风险管理是一个周期循环、不断改进、螺旋提升的管理过程。

税收风险管理流程基本上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明确税收风险管理战略目标,制定税收风险管理战略规划及相关制度和标准,是顶层设计的基础阶段;二是税收风险分析监控,即运用涉税信息数据开展税收风险分析识别、风险等级测度与排序、预警监测,是事前、事中对税收风险的预警防范阶段;三是税收风险的应对处理,是税收风险有效控制、排除阶段;四是税收风险管理的绩效评价和改进完善,是事后考核评价阶段。在整个风险管理流程中,第二和第三阶段是核心重要阶段。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按照科学的操作流程依次进行,细化流程节点,有序开展,相互衔接,有效配合,分部门分阶段推进和实施。

(二)税收风险管理的具体内容

1.税收风险目标规划。明确税收风险管理目标和研究制定战略规划,是税收风险管理的开始阶段。税收风险目标规划是指管理层在对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进行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一定时期内税收风险管理的工作目标、阶段重点、方针策略、主要措施、实施步骤等作出的具有系统性、全局性的谋划。制定一个完整的目标规划,首先要对内外部形势做准确的判断,明确组织目标,确定实现目标的方针策略和实施的重点步骤,以及必要的组织技术保障等。

2.税收风险的分析识别。税收风险识别就是通过运用涉税信息和风险特征库技术和相关工具方法,寻找和发现税收风险可能发生的领域、行业、纳税人及具体的税收风险发生环节,为税务机关实施风险控制和排查给出明确的指向目标的过程,是技术层面的基础环节,也是税收风险管理的核心环节。税收风险分析识别的基础是采集有关涉税信息数据,运用相关数理 统计和技术方法分析识别,发现导致潜在税收流失损失的各种风险因素、风险表现及风险区域和风险点。

3.税收风险的等级排序。对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风险损失程度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确定税收风险等级,进行风险等级的高低排序,并进行风险预警提示和信息,对不同程度的纳税人和风险实施分类预警提示关注的管理过程。

4.税收风险的应对处理。风险应对环节是对税收风险分析预警监控的税收风险信息作出及时有效应对和控制的管理环节,是税收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对税收风险的及时有效控制和降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税务机关根据风险等级,合理配置征管资源,选择分类应对处置的风险应对策略,对无风险和低风险的纳税人采取优化纳税服务和纳税辅导、风险提醒等服务方式;对中等偏高风险等级的纳税人实施案头审核分析和税务约谈等方式;对高风险纳税人采取税务检查或立案稽查等方式,进行风险应对。随着税收风险等级的提高,风险应对控制逐渐由优化服务到辅导,由柔性管理到监控管理,最后到刚性执法。

5.税收风险管理的绩效评价。税收风险管理的绩效评价是税收风险管理流程的最后管理阶段,是基于税收风险管理的目标,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评价标准和机制对税收风险管理运行过程和工作结果的质量和效率进行全面总结评价、考核激励的阶段。科学的绩效评价可以为税收风险管理效能的持续提升和优化完善,提供有效的激励、信息反馈和决策支持。

五、国内外税收风险管理探索与研究综述

(一)税收风险管理的国际成果与经验

1.打破行政属地限制,对组织机构进行扁平化、专业化分类设置。美国国内收入署在1998年的《联邦税务重构与改革法》确定了美国联邦税务局的新组织结构,改变过去“一刀切”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模式,机构设置层级少,扁平化和专业化,管理模式和资源配置趋于集约化。首先是按纳税人的规模类型、性质和特点进行科学分类,在全国设置四个税收征收管理业务部门。其次突出对大企业遵从风险集约化管理,加大管理资源的配置力度,优先配置高级管理人员,为纳税人提供多种专业纳税服务。体现了把有限优质征管资源优先配置在规模大、风险大的区域的税收风险管理的理念。

2.涉税信息管理水平高,信用制度成熟。欧盟委员会和oecd成员国普遍推行纳税人登记编码制度,纳税人的一切涉税事宜均通过税务代码办理,并通过税务代码运用计算机信息系统监控管理其所有涉税信息及信用记录。美国国内收入局利用统一的社会安全号码,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对纳税人进行登记和涉税信息数据监控管理,涉税信息的来源渠道广泛、丰富并较真实。此外,oecd国家普遍制定了针对涉税信息报告的法律制度,为税务机关获取第三方信息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美国国内收入法,详细规定了几乎所有主体在内的源头信息报送义务。这些规定有效解决了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为遵从风险管理提供了丰富的、高质量的基础涉税信息数据资源。

3.计算机信息网络及量化管理技术发达。发达国家通常建立由全国统一规范的先进计算机征管信息技术系统,并由国家层面主导,实现跨区域、跨部门的系统联网,将税务部门的征管手段延伸到国家的各个领域,与银行、保险、海关等部门实时传输、共享各种涉税信息数据,交叉比对稽核,为税收风险管理全程提供科学规范、优质高效的信息源。

4.风险管理流程设计标准化。oecd成员国税收风险管理基本上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制定规划及相关制度和标准;二是运用涉税信息进行风险分析识别、等级排序;三是风险应对处理;四是风险管理的绩效评价,四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性的闭环。

美国国内收入署建立了相对公平、稳定的全国性长期纳税遵从风险评定预警监测系统,该系统依据美国税制体系建立了量化的风险模型,其中以“判别函数工作量选择模型”为代表。以纳税申报表信息为基础,涵盖大量第三方信息,实现综合采集、加工、比对、测算,识别监测纳税人遵从风险发生的概率及风险程度,对纳税人申报表进行量化测度,评出风险分值,由计算机筛选出10%风险程度高的纳税人作为稽查对象。系统结合当年经济发展、物价及薪资水平等因素不断优化改进、调整完善,具有有效性、公平性和权威性。

5.分类设置风险应对形式。oecd成员国风险应对处理的特点是改变对不遵从的纳税人一律从严惩处的传统应对策略,根据风险类型和风险等级,采取差别化、针对性的分类处置和干预措施,建立了多元化的遵从风险分类应对控制管理体系。

澳大利亚建立了“金字塔”式的风险应对处置管理模型,反映了差别化、递进式遵从风险分类应对控制体系。

美国国内收入署把“服务+执法=纳税遵从”确定为税务机关的战略目标,也运用了“金字塔”式的风险应对模式,通过宽严相济的递进式风险防控体系的建立,有效提高了纳税满意度和遵从度。

(二)我国税收风险管理的探索与初步成效

1.推广税收风险管理理念,统一思想认识。20__年7月召开的全国税收征管改革会议提出统一思想,凝聚合力,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会议指出,“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就是要把风险管理贯穿税收征管的全过程,形成风险分析识别、等级排序、应对处理和绩效评价的闭环系统,对不同税收风险的纳税人实施差异化和递进式的风险管理策略。”在各级领导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各级税务机关通过培训和学习,对实施税收风险管理的战略意义有了较普遍的认识,税收风险管理的理念共识和组织文化初步形成,并将税收风险管理制度建设、方案设计实践探索列入税收管理的工作重点并付诸实施。

2.各地税务机关积极探索税收风险管理模式,风险防控体系初步建立。先进税源专业化试点地区,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安徽国税局搭建全省税源监控分析平台,开发90个行业税收风险模型,设置了198项指标,通过模型工具进行风险识别和等级排序,对每户纳税人自动生成风险识别报告,模型准确率在80%左右。江苏国税局开发并运用了集外部第三方信息数据利用为一体的税源风险监控管理信息化综合平台,全面实施和推进税收风险管理。

3.调整优化征管资源,明确税收风险管理职责。各地税务机关根据税收风险管理流程和风险等级程度的不同,重新配置征管资源。把税收风险管理职能从属地日常税源管理职能中分离出来,实施专业化管理。尝试推进机构实体化、扁平化,市(地)、县(区)级税务机关从以行政管理职能为主向以直接承担税源税基 风险监控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转变,设置风险分析岗位、风险评估岗位等,优化了岗位设置,将最优的征管资源配置到税收风险高发地区、行业和企业的管理,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市(地)、县(区)级税务机关税收风险的控管能力。比如:江苏国税局探索将税源按规模划分为大企业、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三类分级监管;青岛国税局将全市信息分析、市级以上重点税源监控、高风险应对、跨区域纳税评估等任务上收到市局,强化税源管理职能。江苏地税局对跨地区经营、行业跨度大、组织结构复杂的纳税人,以省、市机关为主体,建立协同管理机制,实施风险管理。

六、乌鲁木齐市地税系统开展税收风险管理的实践情况

20__年以来,国家税务总局提出要树立风险管理理念,加强对税收风险的识别、排序,对高风险点集中力量进行处置,以最大运用有限征管资源,不断降低纳税遵从风险、减少税收流失。乌鲁木齐市地税局根据自治区地税局开展税收风险管理试点工作的要求,积极推进税收风险管理工作,集全局之智,举全局之力,积极助推税收风险管理技术与业务的融合,对税收风险管理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统一思想认识,找准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切入点。

乌鲁木齐市地税局紧密联系税收征管工作实际,围绕影响税收征管工作全局的主要矛盾,充分认识风险管理理念的现实价值和战略意义,通过引入风险管理的思想、方法、手段,来破解当前税收管理中的瓶颈问题。在乌鲁木齐市地税系统20__年半年税务工作会议上,市局正是提出了税收风险管理的理念,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现代税收征管体系的导向,同时提出要将税收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贯穿于税收征管的全过程,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积极借鉴国内、区内成功做法,勇于实践,开创税收征管改革的新局面。

(二)建立健全工作制度,使税收风险管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运行。

通过对国家税务总局相关文件的学习和理解,结合自身税源特点和机构设置情况,制定下发了《税收风险管理实施意见》,制定了《税收风险管理办法》、《税收风险管理绩效考核办法》等,为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从而引领各阶段工作的顺利开展,避免了工作中因无头绪出现杂乱无章的情况,使这项探索性的新工作有章可循。同时制定了《乌鲁木齐市税收保障办法》,明确了相关部门的协税职责和涉税信息交换共享机制,为税收风险管理及时准确地获取第三方信息提供了制度保证。

(三)开展多层次培训,提高宣传效果,突出实用性。

乌鲁木齐市地税局区分不同对象,开展风险 管理理论原理和实践应用知识培训。20__年11月,在全市局范围内抽调综合素质强的业务骨干,组成税收风险管理团队,全面深入地学习研究国内外税收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形成了对税收风险管理的系统的科学认识,进一步调研实践和深入思考;2013年3月,利用市局中心组学习的机会,举办了以市局领导、市局各职能科室领导和各区(县)局领导为对象的专题讲座;2013年6月,针对各区(县)局风险管理分管领导、风险应对业务骨干,举行了86人次的实践应用培训;2013年9月,针对全市税收管理人员的税收风险管理视频培训。在这些培训和讲座中,我们紧扣国内先行省市税收风险管理的通行做法和乌鲁木齐市地税的实际情况,逐一解答了什么是税收风险管理,为什么要实施税收风险管理,如何来实施税收风险管理等问题。

(四)科学规划全面部署,逐步推进相关工作有序开展。

深化行业分析,选取试点行业。对乌鲁木齐市房地产业、金融业、餐饮业等重点行业进行深入分析,掌握行业经营特点、税源发展变化情况、涉税难点及主要涉税问题,形成行业专项分析报告。依据行业专项分析情况,确定房地产业为税收风险管理试点行业。

建立行业风险指标,测算确定预警值。针对试点行业特点选取风险指标。选取了综合税负、收入成本弹性、毛利率和连续三年亏损等指标,并根据行业财务核算特点对指标的计算口径做进一步的修正,测算确定预警值;建立同业税负模型,选取样本,对试点行业的税负进行测算,设置预警区间。

运用多种风险识别方法,锁定疑点企业。初步运用决策树比对分析法、财务指标比较分析法和逻辑推理法对试点行业进行风险识别,通过综合应用三种方法,利用税务机关内部数据,发现可能存在的风险点,确定重点风险监控企业。

分批推送,工作衔接有序。在试点运行的基础上,乌鲁木齐市地税局将全市的税收风险管理工作作为一项日常工作持续开展起来。自2013年5月以来,按月筛选风险疑点户,并逐月分批向各区(县)局推送,实施风险应对。截至九月底,共推送5批185户风险疑点户,其中个体工商户91户,企业94户,未清理发票5524833份。风险点包括综合税负和各税税负偏低、毛利率低于行业平均值、发票异常、个体建账户未进行汇算清缴、未按规定核销发票以及百万元以上大企业涉税政策漏洞等。市局根据各区(县)局的实际情况,本着不增加基层工作负担的原则,合理安排每批风险户的推送时间与反馈期限,使工作衔接紧密,有序进行,得到了各区(县)局的大力支持,为今后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层基础。

实地评估,减少税收流失。鉴于目前的税收风险管理信息技术尚不完善,乌鲁木齐市地税局推送的风险应对形式主要是开展纳税评估。要求各区(县)局对风险应对户在税务约谈的基础上,进行实地检查。由于风险点明确,纳税评估的质量逐步提高,税收管理人员对税收风险管理的认识程度不断加深。通过评估,截至9月底,前四批按期反馈评估结果的有141户,其中:个体工商户90户,企业51户(申请延期的19户),共查实未按规定缴纳税款17287万元,清理未验销发票5500910份,成绩显著。纳税评估一定程度上消减了税收风险,并对类似征管风险点起到了防范的作用,同时有别于立案稽查的柔性执法方式,也提高了纳税人的自觉守法意识,和谐了征纳关系。

抽样复审,复审效果显著。乌鲁木齐市地税局根据各区(县)局的应对反馈结果,有重点地开展了两批风险应对结果的复审工作,对风险应对过程和效果进行了及时有效地控制。组成4个复审小组,对应对程序和应对结果进行复核。截至9月底,共复审了17户纳税评估户,复审率达到24%。通过复审,查实增加评估税款1378万元(不含土地增值税预征税款16933.42万元),实际入库941万元。复审过程严肃细致,市局第一时间将复审结果真实全面地向各区(县)局通报,一方面提高各区(县)局对风险应对工作的重视程度,避免敷衍塞责情况的发生;另一方面指出应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政策依据,以及提高征管质量的建议等。

测试软件,提高识别质量。2013年9月1日,区局委托税友软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新疆地税系统税收风险管理平台,正式在3个试点城市运行。先进的信息技术是实施税收风险管理的基础,乌鲁木齐市地税局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对区局提供的34个模型一一进行本地化测试。对可用模型,构建扫描方案,实施全面风险扫描,监控扫描结果,结合人工筛选后,作为下一期的风险推送对象;对不适用模型,结合本地税收征管实际情况,进行从指标元到模型算法的重新分析构建。在此基础上,发挥市局人力资源的作用,努力构建新的适用性强的分析模型,并鼓励各区(县)局提供更加切合征管实际的分析模型,充分发挥税收风险管理平台强 大的分析识别功能,提高识别质量。

七、乌鲁木齐市税收风险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尽管税收风险管理在乌鲁木齐实践中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征管理念、经济环境、法律制度、社会信用体系发展及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程度,导致在思想认识、理论体系、组织体系保障、资源配置、税收风险的流程化管理、立法保障建设、基础数据质量,风险分析监控及应用技术开发、风险的差别化有效应对等方面尚存在许多瓶颈需要破解,很多难题需要探索和研究解决。

1.税收风险管理的理念尚未形成普遍共识,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目前,在乌鲁木齐的税收征管实践中很多工作还是遵循传统治税理念,不论是否存在实际税收风险都视为有风险,不论风险等级大小都实施无差别的统一管理,征管力量偏重于事后全面的无差别控管,没有实施差别化的针对性的服务与管理——对无风险的纳税人优化纳税服务,对风险较高的纳税人加强管理,不仅未能有效促进纳税遵从和全面控制税收风险,反而造成了征纳成本居高不下,纳税人满意度不高,征管质量效率偏低。近年来乌鲁木齐市地税局按照“重点税源专业化管理,一般税源标准化管理,零散税源社会化管理”的原则开展了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逐步将由纳税人发起的税务事项交由办税服务厅处理,由税务机关发起的税收管理事项由税务所承担,实现管事与管户相分离,符合“服务+执法=纳税遵从”的治税理念。但是,在税源专业化管理过程中没有突出风险管理的导向作用,传统的管理方法仍然以“责任+经验”为主,没有实行针对性、差别化的分类管理和服务,管理层次较低。

2.征管资源配置有待进一步优化。在机构设置、征管模式和人力资源结构上尚未树立起 “管理有风险的纳税人,服务无风险的纳税人” 的理念。一方面,受现有机构设置、征管模式和人力资源结构等瓶颈因素影响,未能按照税收风险管理理念和要求科学合理设置机构,明确岗位职责;没有做到人尽其才,把适合的人放在适合的税收风险管理岗位上,把优秀的管理人才优先配置在技术性业务性比较强的风险分析监控和税收风险大的区域行业控管,实行征管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和有效激励,税务人员实施税收风险管理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不高,风险管理质效偏低。另一方面,资源配置偏重行政和业务审批事项管理,行政管理人员、政策法规人员过多,而一线税收风险管理人员不足,尤其高层次、复合型管理人才更多处于行政管理岗位,不承担税收风险管理的具体职责,导致人才不足,风险分析识别和应对控制的资源配置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无法满足实际需要。

3.信息管税对税收风险管理的支撑力有待于进一步加大。首先,信息管税的理念尚未形成普遍共识。很多税务管理人员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到信息管税的重要性,征管力量偏重于对纳税人下户管理、实施税务检查或税务稽查,缺乏广泛利用涉税信息对纳税人实施针对性和有效性税收风险管理。其次,信息采集的质量不高。受制于交易信息报送义务等税收征管立法的局限,税务机关能采集到的信息数据质量不高,纳税人申报信息数据真实性较差。税务机关采集信息渠道范围狭窄,信息量不足,及时性和有效性不强。对风险分析影响至关重要的物流、资金流等信息数据无法真实取得,政府部门的第三方信息共享度不高,直接影响了税收风险管理的工作质量。比如乌鲁木齐市地税局虽然制定了《乌鲁木齐市税收保障办法》,但在实践中第三方信息却不能顺利有效取得。再次,风险分析监控信息技术平台的开发和数据集中整合水平不高,缺乏有效的整合和综合利用。虽然目前自治区地税局开发的税收风险管理平台,理论上可以完成涉税信息的全面集中分析,但部分征管数据却无法有效提取,比如第一分局的契税数据,稽查局的稽查数据等;最后,由于现有的典型案例和行业风险管理模型数量不足,指导性差,缺乏科学完善的税收风险指标和预警参数、风险权重体系,现有的相关预警参数缺乏实践的检验和修正调整,应用性较差,分析识别算法单一等,直接影响了风险分析识别、风险等级测度排序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进而影响税收风险管理的质效。目前,自治区地税局仅提供了34个简单模型,没有形成完整的典型案例,也未建立起专业化的行业模型,预警参数设置不尽科学,应用性差。

(二)对现阶段实施风险管理的思考和建议

1.进一步强化和深化税收风险管理理念。把全面实施税收风险管理提升到战略高度,把税收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贯穿于税收征管的全过程,通过有效的税收风险管理过程和科学方法,提高税收征管质效。要广泛宣传,全面组织学习,激励税务人员牢固树立税收风险管理理念,明确共同愿景,在思想上统一认识,在行动上积极践行。鼓励和激励税务人员在税收风险管理工作中的首创精神和工作成效;引导和激励税务人员为实现纳税遵从最大化、税收流失最小化的风险管理目标竭诚努力。加强税收风险管理的教育培训,大力开展税收风险管理理论、税收风险分析预警监控及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等方面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培训,广泛开展技术和经验交流,提升税务干部队伍的税收风险管理理论水平和专业管理水平。

税收风险管理基本内容范文6

【关键词】 税务检查; 税收风险; 会计基础工作

会计的基础工作在很多单位仍然非常薄弱,再与税收活动联系起来,企业存在的问题更不少。由于纳税人原因导致税款少征,税务机关可以无限期追征,给企业留下潜在的税收风险。

一、常见的税收风险点及原因

(一)税收政策多变与法制不健全造成企业对政策理解不足

我国处在经济变革时期,税收政策稳定性较差,变化比较快。而税收法律制度出台,相关配套细则及操作性等不完善,导致不同地区税法执行差异较大,给企业之间公平税负与公平竞争带来巨大差异。如早几年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执行情况最为明显,各地执行情况花样百出。又如2011年软件产品增值税退税政策,国务院国发[2011]4号文在年初就了,而各地税务机关还要等财税部门的相关细则出台,直到2011年10月14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才姗姗来迟了财税[2011]100号《关于软件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同样是软件产品,增值税退税不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执行了多年,但在2008年12月一个通知就将不征税改成了不征税收入。在2008年1月财税[2008]1号文明确规定软件产品增值税退税不予征收所得税,而到2008年12月财税[2008]151号文就变成了作为不征税收入。关于嵌入式软件是否退还增值税及10%成本费用率的规定曾经也是比较模糊,政策几经反复。

如果说税收政策的朝令夕改是客观原因的话,税收政策的模糊性导致税收征管与执法过程中的自由裁量,使得企业为了寻求竞争的公平和侥幸,存在纳税与监管行为的博弈,这是企业形成税收风险的主观原因。

(二)会计资料不规范导致的涉税风险

1.会计账簿及凭证内容及摘要不适当。会计账簿及凭证是税务稽查及检查人员发现问题及寻找线索的起点。凭证摘要,记载的是经济业务行为,也是企业内部控制及审批人员审核经济行为合理性的依据之一。但有些不适当的文字表述,给了税务稽查人员突破口。如经办人员在物业费发票后面备注是房租,这容易引起检查人员怀疑是否是利用税率差避税;如果这种业务发生在关联企业,又会引起关联交易是否按照独立原则等深入的问题;有的出现发票、单据、会计科目互不相符的情况,比如发票内容开的是办公用品,会计科目计入办公费,而借款单据事由是购消费卡;有的在发票上甚至将请客送礼之类的描述写在发票上;将临时人员工资,作为劳务费入账,未取得劳务费发票,也未计入职工薪酬,不符合税法税前列支规定,企业应分清经济业务性质,存在雇佣关系的计入应付职工薪酬,并能提供聘用合同及相关证明材料,属于劳务费的应当取得劳务发生地的发票方能税前列支。会计账簿与凭证是企业经济业务的记录表,但如果自相矛盾,会成为各类检查的疑点。

2.发票的要素不适当。按照发票管理办法的规定,企业应当将发票要素开具齐全,取得发票应当真实。发票内容为办公用品、发票为劳保用品无具体的销货清单的容易被税务稽查人员认为不符合税法关于发票税前列支的要求,有偷逃税款的嫌疑;发票日期空缺、单位名称空缺的发票有理由怀疑发票的真实性,涉嫌假票或套票及阴阳发票;一些商场开具的发票,数量型号空缺的发票,即使附有企业自制的销货清单,疑为购买消费卡或预付款,涉嫌职务消费及接待礼品的购置,应按接待费等调增应纳税所得,同时按规定交纳个人所得税;发票内容与发票类别不匹配的;发票的类别及开具范围与发票专用章的单位业务不一致;一个出差地报销的是另一个城市的发票也是假票的征兆;没有开具抬头的发票,疑被认定为个人消费。这些不适当支出一旦被查出,不仅需要补税,还需要交纳滞纳金、罚款及受到行政处罚,严重的还涉嫌偷逃税款。发票细节性的问题累计起来,就像是在企业的账簿里面植入定时炸弹,如果企业汇算清缴时不自行调增应纳税所得,随时会给企业带来风险。

3.经济业务相关附件不齐全导致的税收风险。如较为普遍的会议费或会务费科目如果列支的会议费发票无会议邀请、会议纪要或会议通知等证明材料的,属于资料不全,需要进行纳税调增。企业召开的设计联络会等会议发生的相关餐费如果不能提供会议文件也需要作为业务接待费调增纳税。业务宣传费的列支税法定义比较模糊,印有企业标志的礼品、纪念品符合业务宣传费列支内容,但需要企业的审批报告及其他证明材料。

4.应当取得发票未取得发票在税前列支的税收风险。后勤部的收据、一些招标单位收取招标费开具的收据等应当开具发票的未取得发票的不能税前列支。企业取得劳务费发票,未按照税务规定在劳务发生地开具发票的,属于取得不当发票。关联企业之间的资金利息不能提供证明属于统借统贷的、代收代垫款保险等事项都容易被税务机关以不属于发票不能税前抵扣。

5.收入成本核算不真实导致的少纳税款风险。企业的成本核算资料不严,暂估成本或费用不严肃,风险较大。税务稽点如果是查费用一般不会查出大的税收问题,而如果是查成本,税收问题通常会比较大。

(三)应对税务检查的工程程序不适当增加涉税风险

1.异常数据触动了纳税评估警戒线。企业自身比外部机关更能敏锐地获知企业财务数据的信号,应当将企业的一些重大变化向主管税务机关做好汇报和解释工作,主动消除误会,建立信息沟通机制。被动的应对检查,只会增加企业的税收成本。企业在接到税务稽查之前,应当尽可能获知税务检查的动机,主动与稽查部门联系,尽量避免上门检查。应对税务检查对企业来说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情。税务基础工作做得再好,也难免有疏漏。

2.会计人员的素质会对企业的税收风险有很大影响。会计负责人或主管会计对日常的会计业务审批及账务处理方式有很大影响,不管是事前的宣传教育、经营业务筹划还是事后的处理,会计人员的素质和水平越低,税收风险越大。在税务检查时,不适当的解释或者给税务稽查人员抽查的凭证未经主管会计审查、未与业务人员沟通,直接向稽查人员汇报事件情况,都是不适宜的。企业主管会计人员不懂税法,公司涉税风险较大。

3.事后解释和举证不当会增加税收成本。企业如果不能对照税法规定找到合理解释与依据,会被检查机关认定偷逃税款。

二、涉税基础工作规范化途径

针对普遍存在的可能出现的问题,可以尝试从以下方面完善涉税会计基础管理工作:

(一)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税收意识

一是招聘或培养复合型的高级会计专业人才。虽然市场上一般的会计人员比较多,但高层次的会计、税法、经济法、财务管理等全面复合型的会计人才对企业来说仍然比较稀缺。当今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和全球化影响,企业的投融资等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多变,企业开展业务活动及管理模式在不断变革,国内国际税收的政策法规,为适应和调控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企业需要招聘或培养复合型的高级会计专业人才。

二是对主管会计的任职资格提出要求。企业的会计如果不懂税法,那就是盲人摸象,非常危险。主管会计至少应当取得中级职称,熟悉税法知识。财会人员还应当定期查阅国家税务总局、地方税务机关的网站,关注最新的政策通知及网络上对政策文件的相关解读,熟悉企业相关的税收法规变化,及时更新税收知识。

三是开展税收知识培训。企业可以选择邀请水平较高的税务所的专业人员、税务征收主管机关的政策法规科人员对企业财务会计人员,特别是对企业的经理层及主要经济活动相关部门进行税收培训,增强税收风险防范意识,使纳税筹划活动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不至于留下税收隐患。

四是参加税务机关、纳税俱乐部等专题讲座,多与业内相关专家交流。

(二)规范会计核算基础资料

对账务处理、报销管理、收入确认、成本核算资料,按照会计基础管理的方法、程序规范化和标准化。

一是规范发票要素,对报销发票细化管理,发票内容要齐全,日期、单位名称等不得空缺。

二是取得发票应当真实,忌购买发票,虚假报销。

三是严禁未发生增值税业务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

四是会计核算应当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正确划分成本费用、费用归集科目,按时确认销售收入,严禁预估费用支出。

五是加强发票记载事项与内容的审查。

六是发票后的附件应当与发票及业务活动相符。金额较大的发票应当附相关合同或协议。

七是注意经济合同签订对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的影响,注意会计与税收在收入确认上的时间差异,重视合同中预收款的增值税纳税义务。

(三)重大活动事前进行税收评估与筹划

一是对经济业务的活动行为进行事前分析、事前设计、事前咨询等税收规划,减少各经营环境的税收风险。

二是有条件的企业应当聘请专业的咨询服务机构定期对企业账簿凭证进行检查,降低风险。企业可以开展年度的税收筹划及税收风险自评估,自查自纠,减少会计差错漏交税款。

三是集团企业可以开展专题的税收自查,包括集团总部对成员企业,组织成员企业间互查互纠,交流经验。

(四)聘请专业税务咨询机构

一是具备条件的集团企业,可以聘请税收顾问、税务,对重大事项进行税收咨询和税收筹划,开展集团内企业的税收专项检查与培训,提高税务业务水平,降低纳税风险。

二是目前税务机构各地也不少,但较多从事纳税申报,从事咨询服务的水平并不高,尤其在税收筹划上实力突出的并不多,具备条件的企业可以选择机构对企业日常活动及会计账簿凭证进行定期审查,及时整改,排除不规范处理,发生非经常性的业务及重大的投资兼并等业务,由税务专业人员对相关业务进行事前谋划,规范操作,在合规的前提下降低企业的纳税成本。

【参考文献】

[1] 曲红.浅谈如何改进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J].商场现代化,2007(5).

税收风险管理基本内容范文7

(一)风险导向原则。大企业风险管理条件下的案头分析主要以大企业税收遵从风险测度为基础,把对大企业遵从风险的分析和评估作为案头分析的核心内容,并以此确定应对策略。对税收遵从风险容易发生,且风险级别较高的项目,优先配置征管资源,选择最优应对策略。这种根据遵从风险的高低合理配置征管资源的方式使风险防范更具针对性,不仅有利于获得较高的纳税遵从,减少税收流失,还有利于合理控制税收管理成本,提高征管效率。同时,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打搅纳税人的程度,更好地体现服务理念和“瘦身”原则。

(二)建模找点原则。以行业建模为前提,开展大企业风险管理案头工作,通过对大企业所处行业涉税信息的筛选、整理、测算和分析,归纳描述行业风险发生规律,建立以行业风险特征和公认的参数区间构成的风险分析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建模的目的在于运用信息技术对大企业的税收遵从风险进行综合扫描,查找风险较高的项目(即为找点),优先配置征管资源,采取最优应对策略,提高案头分析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人机结合原则。税收风险管理是以企业的涉税数据为基础开展,需要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大规模的处理,在大企业风险管理案头分析中,既要充分发挥计算机数据处理的能力,但又不能过分依赖计算机,不要寄希望于计算机能够解决所有问题。税务人员要在计算机分析的基础上,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财税知识、工作经验和逻辑思维,结合日常管理掌握的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只有将电脑与人脑结合,才能做到相互促进,得到科学合理的分析结果。

(四)团队运作原则。大企业具有“大、杂、多、高”的特点,在大企业风险管理案头分析工作时,应打破属地管理的传统模式,按行业建立管理团队,将对行业特点熟悉的专业人才充实到各个团队中,实施团队式运作,才能提高能力,排除干扰,确保案头分析取得实效。

(五)注重积累原则。大企业风险管理案头分析是一项动态的、连续的、复杂的工程。相同行业类型的案头分析往往具有很强的相似度和关联性,不同行业类型的案头分析也并非孤立、毫无联系。提升大企业风险管理案头分析的质量在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某一大企业的案头分析往往能够成为今后相同行业甚至其他行业的案头分析的重要参考。因此在案头分析过程中,要注意加强总结,特别是对带有普遍性的一些风险项目,要及时提炼升华,为今后开展案头分析提供导航。

二、案头分析工作中的关注点

(一)从案头分析的基本流程看,应关注以下几方面内容1.重视涉税信息数据采集。获得充足、精确和及时的数据是开展大企业风险管理案头分析的必要前提。采取有效措施,科学、合理地采集信息,达到涉税数据的“准确、全面、及时”。除汇总税务系统内的各类信息(税务登记、发票管理、申报表、会计报表、税控装置等有关信息)外,建立第三方信息互传和利用机制,提高第三方信息的获取和应用能力。通过部门协作,整合国地、税管理的信息资源,与工商、海关、银行、商务、证交所等部门的沟通协调,拓宽数据来源渠道。2.完善风险过滤方法。风险过滤是大企业风险管理案头分析的关键环节,是按照风险发生的一般规律,建立税收风险分析指标,然后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模型,对从税收系统内部及其他第三方获取的涉税信息数据进行扫描、分析和筛选,找出可能存在的税收风险点的过程。建立风险分析指标是风险过滤的核心,风险分析指标可以包含以下类别:历史对比分析指标、行业类比分析指标、逻辑配比分析指标、特别项目分析指标、基准分析指标以及价值链分析指标等。3.合理开展风险评估分析。风险评估是对大企业的风险主题(项目)进行量化定级。风险评估的结果是对管理目标实施差异化应对的依据,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对风险应对起着导向性作用。风险评估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风险主题(项目)发生的可能性、风险规模、风险性质、潜在风险(深度)以及涉及面(广度)。通过对若干风险主题(项目)的量化定级并按户归集,形成对整个大企业风险度和遵从度的准确描述。使税务部门在后续管理中,能够突出管理重点,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规范征纳双方行为。4.多种方式进行风险核查。风险核查是指在大企业风险管理案头分析过程中,税务人员可以针对风险点采取问询的方式进行核实。问询包括通讯调查和约谈两种形式。问讯的对象可由案头分析人员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主要是企业财务会计人员或者其他相关人员。通过风险核查,或确认风险,或排除风险。对于待定问题,应转入税务审计环节。

(二)从案头分析的内容看,应关注多方面内容1.财务会计分析是基础,评价企业的经营状况。税收来源于经济。财务会计综合反映了大企业的资金运动状态和经营的成果。对企业的财务进行深入分析,能较为准确把握纳税人的经营状况。财务会计分析包括对大企业的会计制度执行情况分析和财务报表分析。审核大企业是否向税务机关备案相关财务会计制度,是否正确执行会计制度,关注大企业在会计工作遵循会计准则、方法、程序,重点关注大企业在资产重组、对外投资、关联企业、总分支机构之间会计处理办法;审核大企业各项财务报表内容是否完整、真实。财务报表的主表、附表的项目、数字填写是否完整,主附表及项目、数字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正确;审核分析大企业与关联企业的业务往来情况是否正常,关联企业间的往来是否记录完整,关联企业间的定价是否符合独立企业间互相定价的原则;审核总分支机构之间会计报表数据是否符合逻辑;根据财务会计报表、成本费用资料,审核分析大企业收入、成本费用是否存在异常变化情况,成本费用与收入是否配比。2.税收会计分析是对比,评价企业申报数据质量。税务会计综合反映了大企业对纳税义务及其缴纳情况进行记录、计算、汇总,并编制出纳税申报表的过程。通过税收会计分析,可以了解大企业计算申报税款情况。要审核大企业各项纳税申报资料是否完整、真实,纳税申报表主表、附表的项目、数字填写是否完整,主附表及项目、数字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正确,适用的税目、税率及各项数字计算是否准确;审核大企业纳税申报数与财务报表数之间的差异及原因,重点关注大企业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不同点,有关项目的调整是否符合税法规定;审核大企业当期纳税申报情况与上期申报情况有无较大差异,分析比较纳税申报情况与日常掌握的情况有无较大差异;审核大企业申报纳税情况与税收征管信息系统中的税务登记,各种认定、核定信息、发票使用情况和税款查补等情况是否相符。3.对企业管理模式分析,了解企业经营方式是否合理。大企业的管理模式以及投资模式决定税基的大小以及税款计算方法和税款征收方式的不同。要熟悉大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投资模式,了解近年重大决策事项及重要经营活动(公司重组兼并、改制、上市等);了解主要原材料价格、商品价格和市场销售情况;重点关注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投资模式是否符合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状况,有无存在不符合商业常理的管理模式和投资模式,造成税负偏低。4.加强对环境分析,了解影响企业的经营纳税的各项因素。环境分析包括内部环境分析和外部环境分析。内部环境分析包括:要熟悉大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主营业务及其分布、业绩、行业特点、总体发展战略情况;重点分析企业的内控机制是否健全合理,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是否有效监控,预算与资金管理是否执行良好,有无独立完善的外部审计,有无相应的机制监测控制税务风险。外部环境分析包括:要熟悉大企业税收政策和所跨税收管辖区域及优惠;了解国家的相关产业政策以及相关行业的全球化程度,重点关注产业政策、税收政策、全球化这些外部因素对大企业的影响。5.不要忽视动机分析,了解企业纳税态度。动机直接影响了税收遵从度。要了解大企业的人力资源政策和组织文化、领导人的经营风格和风险意识等。重点关注企业是否存在使办税人员产生避税动机的激励政策,企业办税人员对税收政策的掌握程度,以及企业领导人对税收的态度。

税收风险管理基本内容范文8

【关键词】 征管现代化 国际经验 路径探索

税收现代化是我国顺应世界税制发展和税收管理趋势的战略选择,税收征管现代化是税收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当前世界税制变革出现一些新变化,与此相对应,税收征管也表现出法律制度公开透明、管理流程持续改进、组织机构设置合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等新特点,构建统一规范、公平公正、提升效能、降低成本、促进遵从的征管体系成为世界各国税收征管的发展趋势。通过把握税收征管工作的内在规律,运用现代税收管理理念、专业管理方法、现代技术手段,构建契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税收制度和征管模式,推进税收现代化,有助于实现税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一、发达经济体推进税收征管现代化的具体做法

1、税收战略以促进纳税遵从为优先目标

发达国家普遍将促进纳税遵从作为税务机关的核心理念和任务目标。包括美国在内的OECD国家通常要求纳税人通过自我税收评定进行自我遵从管理,并通过采取一系列促进纳税遵从的措施,以避免事后的评估和稽查。美国最先确立了为纳税人服务的理念,并提出了“纳税服务+税收执法=纳税遵从”的理论。此外,发达国家还普遍推行将纳税遵从和风险管理相结合的纳税遵从风险管理模式,根据税收风险发生特点和规律对纳税遵从风险程度进行分析识别、等级排序、预警监测、应对处理,对不同税收风险等级的纳税人采取差别化、递进式的风险应对控制策略,力求最大限度减少税收流失,提高纳税遵从度。

2、税收征管法律体系相对完善

西方发达国家的税收法律体系通常采用“宪法+税收基本法+实体法”的模式,其中《税收基本法》层级较高,并且相关法律制度衔接严密。如美国的《国内收入法典》集实体法和程序法于一体,共98章9千多条款,明确规定了征纳双方的权力和义务。再如《德国税收通则》规定:“行政机关或者包括德意志银行、国家银行和债务管理局在内的其他官方机构以及这些官方机构的机关和公务员的保密义务,不适用于他们向税务机关提供情况和出示材料的义务”,这一规定使税务部门比较容易与其他相关部门共享信息数据,对于从源头上消除纳税不遵从动机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3、组织机构设置注重经济效能

一是税务机构设置趋于扁平化。无论是联邦制国家还是单一制国家,各国税务机构的管理层级一般不超过三级,力求以最低的行政成本取得应征税款。作为世界税务机构改革的领头羊,荷兰明确提出税务机构改革要向“以征管程序为基础、减少管理层次、更为扁平化的方向发展”。美国夏威夷州税务局只设局长、副局长各1人,全局人员约300人,年收税额40亿美元。二是按照经济发展水平、税源分布情况、人口密集程度以及其他社会情况来划分经济区域,并相应设置税务机构,不受行政区划的限制。很多国家设立了跨行政区域的大区总部,撤销了一些原来按照行政区划设立的行政区局,对基层税务机关也进行了大幅度合并和裁减,使得各类征管资源能够突破行政区划实现共享。

4、重点税源管理专业化程度高

发达国家十分重视重点税源的专业化管理,通常为不同规模或不同性质的纳税人设置专门的征管机构,采用专门的管理和服务方法。具体做法:一是专门设置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分为以日本为代表的有限职能模式和以美国为代表的全职能模式。二是注重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各国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工作流程均遵循了风险管理五大步骤:风险识别─风险分析排序─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反馈和改进。此外,还有许多OECD成员国的税务机关已将风险评估制度化,致力于在税务机关和纳税人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5、税收征管信息化程度高

发达国家通常由中央政府主导,建立全国统一规范的征管信息平台,通过跨区域、跨部门的系统联网,实现涉税信息的实时传输、共享和利用。通过利用其金融制度和信息技术,发达国家在银行、证券、海关、法院、边防、税务、财政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各个部门可以在必要的时候查询纳税人的税收信息。同时,因为普遍推行税务制度,税务机关很少与纳税人直接接触,近90%的纳税人都委托中介机构办理涉税事宜,促进了纳税申报的及时性、规范性和可靠性。据统计,有第三方信息报告的收入,申报准确率达到了96%,而无第三方信息报告的收入,申报准确率约为50%。

二、我国税收征管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

1、纳税人税法遵从度整体不高

研究表明我国纳税人的纳税遵从度普遍不高,且存在大企业普遍高于小企业,东部沿海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的问题。除了历史、文化的原因之外,还与涉税法规对征纳双方权力义务的规范不到位有关。《税收征管法》未明晰征纳双方权责,这一方面导致征纳双方对权力义务的执行不力,另一方面导致管理弱化现象无法彻底扭转,执法风险不能得到制度层面的有效防范。

2、“以票控税”的控税手段面临挑战

在我国的贸易往来中,常见大量的现金交易以及个人账户替代对公账户支付的行为,这导致交易双方的发票开具与款项支付对应关系游离于金融监管体制之外。再者,我国的贸易市场存在不需要发票的贸易方,其在购买商品时就愿意以不要票为条件压低购货价格,导致销售企业存有多余的发票。某些企业受利益驱使,就会将这些剩余发票的额度对外虚开。另外,电子货币、电子支票和网上银行的出现,以及使用者匿名等问题的存在,加大了通过发票来管理税收和打击逃税的难度。

3、涉税数据采集和应用不足

一方面,税务机关面临缺乏健全的数据采集制度的风险。信息管税所需数据包括税务机关面向纳税人采集的纳税申报数据、生产经营数据和面向第三方采集的涉税数据。但是,涉税法规并未明确第三方提供涉税数据的义务以及不履行义务的相应处罚,第三方出于部门利益的考量有不提供相关信息的主观倾向。另一方面,税务机关又受到对既有数据分析应用不足的困扰。日管中,税务部门的纳税人数据信息化管理还停留在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征收、发票管理等初级阶段,对税务数据资料的整理、分析和深入加工能力较差,这限制了决策支持和信息管税的发展。

4、组织机构设置不够合理

一是我国现行的税务机构设置是全功能混合型管理模式,这种机构设置是国际上最复杂的一种,对组织协调能力要求很高,具有层级过多、信息传递受滞、中间层级去实体化严重、基层税务人员理论水平不高、容易造成机构臃肿等弊病。二是尚未真正建立针对大企业的税收专业化管理团队。实行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要求在人员配备上以专家型为主,在工作方式上以团队式为主,在团队知识结构上以跨学科、跨行业的复合型为主。而现有的征管组织架构中,对大企业的税收管理仍以非团队式的税管员个体作战为主,没有实现专业分工,也没有形成专业人才培养和成长机制。

三、我国税收征管现代化的路径探索

1、确立纳税遵从优先战略

(1)明晰征纳双方权利义务。首先,从法律层面上明确征纳双方权利义务。在《税收征管法》的修订中,将纳税人的权利义务进一步明晰,充分尊重纳税人主体地位,还责于纳税人。其次,提高税法的权威性和透明度,逐步建立起税制改革及税收政策调整专家论证和公开听证制度,让更多民众和社会专家参与到政策制定和调研中。再次,提高纳税人信用等级的社会认知度。完善纳税人纳税信用评级制度,将纳税人信用等级转化为社会资源。如通过与信贷部门协商,对于拥有良好纳税信用等级的纳税人,信贷部门认可其信用等级资源,允许其得到信贷方面的优惠。

(2)完善以自我评定为基础的纳税申报体系。首先,要落实纳税人自我申报制度。税务机关通过向纳税人提供规范化的政策确定和多元化的办税选择,促进其了解并自愿遵从税法。其次,要形成以纳税人为中心的税收征管核心流程,基于纳税人自我评定制度,打造“纳税申报 ―税款核算―税款征收―欠税催缴―争议处理”为基本内容的现管基本程序。再次,构建税收评定新模式,在受理纳税申报之后,税务机关按照规范的税收评定程序对申报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进行评价和确定。

2、重塑税务系统管理架构

(1)逐步实现扁平化管理。纵观世界各国的税务系统,其管理层级一般不超过三级,我国也应实现向扁平固基型架构的转变。建议:一是减少不必要的执行层级,建立总局、省局、市区(县)一体局的三层架构,实现机构扁平化和管控集中化。二是在组织架构设计中不再以职能划分为唯一的标准,应搭建征管组织体系的矩阵式、网络化格局,对于需要各部门密切配合的特定工作项目,可抽调项目需要的专业人才成立临时项目组。

(2)按经济区域和职能需求设置税务机构。要改变现行按照行政区划均衡设置管理层级和全职能局的做法,突出巩固基层管理和服务工作。建议:一是丰富集中征收的物理涵义。对于经济条件成熟的地区或重点税源企业,实行以省为单位的分片集中申报征收,对于条件暂时不具备的地方,仍通过设立多个征收点或委托相应税务机关受理的方式实现申报征收工作。二是发挥省局数据大集中的优势,以省为单位设立税收信息处理中心,全面提升税收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水平和层级。三是逐步减少市、县级全职能局。市级管理局定位为省级全职能局的派出机构,主要负责人、财、物以及政风行风建设,区县级管理局作为税收管理和服务的基础部门,要加强建设。

3、推行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专业化管理模式

(1)以风险管理为导向,按照“搭建风险特征库―初步形成模型―跟踪修正模型―分类采用模型”的动态风险预警体系建立过程来完善相关风险指标。建议:一是搭建重点行业、重点税源的税收风险特征库。对存在管理空白的新兴重点行业,由省局组织力量进行专项调查,深度挖掘,找出行业风险特征及风险类型。二是以数据库为支撑,以风险特征为起点,构建风险管理指标体系。在分行业、分规模类型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初步形成之后,要以信度较高的企业数据、行业数据加以检验,力求指标体系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模型的实用性。三是将风险预警模型推送给纳税评估和税源管理部门,并及时搜集模型使用的反馈信息,对反馈信息加以分类整理,提炼出模型修正需求。四是将检验、修正之后的模型使用条件、范围加以明确,使基层征管中对海量数据依托计算机网络,按照设定的模型进行自动扫描、评估,触发异常点,便于一线税收征管更加有的放矢。

(2)完善重点税源全流程税收风险管理。建议:一是建立和完善重点税源定点联系制度,促使大企业建立健全涉税风险内控体系,提高大企业的税法遵从度。二是完善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设置,推进省市级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实体化进程。借鉴日本模式,赋予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税务风险管理、税务审计、个性化纳税服务等复杂事项的有限职能,暂不强调其全职能定位。三是建立健全重点税源、重点行业管理中税收管理和稽查部门通力协作机制。通过组织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和稽查部门共同开展工作,定期召开协调会议,落实各项工作内容,强化重点稽查及行业经验共享。

4、实现“以票控税”向“信息管税”的跨越

(1)构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税收征管应用体系。建议:一是优化数据采集平台建设,拓展涉税信息集成范围。依托“金税三期”工程,建成覆盖范围更加广泛的税收征管基础数据库。明确税务机关从其他政府部门以及第三方金融机构、证券管理等部门获取数据信息的权利,并可尝试每年安排一定预算资金,有偿使用某些商业信息资源,如订购某些行业协会数据、证券公司研究报告等。二是加强税收分析与监控,为税收管理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借助一定的数学模型和分析方法,对税收收入的来源和税收收入的构成进行全面的监控分析,研究影响税收收入进度和税收收入完成情况的各种因素。

(2)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变革税收征管环境。建议:一是在税务系统内部,上级管理部门可以利用痕迹管理对税收征管执法各个环节的情况进行随机抽查,对重点岗位、关键环节进行柔性控制,减少税收执法中人为干扰因素。二是推广电子发票。三是最大程度控制现金交易,促进非现金交易习惯形成。四是加强纳税人号码与银行账户的关联性。可将公民的身份证号作为唯一的纳税人识别号或其字段,并将这一号码作为公民在所有银行开户的必要账户号段。

5、加强税收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1)推动人力资源开发方式的转型。建议:一是大力培养税务领军人才,拓宽基层税务人员职业发展通道。充分重视并加强对税务干部的引导,使之树立勤学习、强技能的职业意识,打造出一支服务型、学习型、技能型的“三型”队伍。二是以绩效激励促进人才成长。对于积极向上、肯学肯干的基层税务干部,要多关心,多支持,为其打通成长通道。

(2)以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团队为依托锻炼队伍。建议:一是研究制定专业人才激励办法,实行专业人才分类管理,在税务风险管理实践中逐步形成税收管理专业人才队伍和专家群体。二是广泛开展数据信息情报管理技能培训,提高税收数据采集和信息分析加工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杰:对省以下税务机关税收现代化建设的思考[J].税收经济调研,2014(16).

[2] 蒋震:大企业税收风险思路和基本框架[J].税收经济研究,2011(6).

[3] 浙江省宁波市国家税务局课题组:基于税收精细化管理要求下的信息系统整合[J].税务研究,2006(3).

[4] 李岩:美国大企业税收管理模式及其启示[J].涉外税务,2011(6).

[5] 周海燕:网络经济时代的税收征管模式创新[J].税务研究,2011(4).

[6] 王国清、龚秋:税收征管组织模式变革取向及其路径选择[J].税务研究,2010(5).

[7] 深圳市国家税务局课题组:OECD成员国大企业税收征管经验及其借鉴[J].涉外税务,2010(8).

税收风险管理基本内容范文9

关键词: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多,其对国家税收的重要性也不断得到了提高。从某种角度来看,中小企业遵循国家的法律规定,按时缴纳税款对国家税收事业以及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起到了直接的影响作用。基于此,加强对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问题的研究对推动中小企业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稳定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中小企业税务风险概述

中小企业税务风险指的是在国家税收体系的基础上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经营管理行为不当以及税务处理行为违反了国家的法律法规,给中小企业发展和利益造成了负面影响,从而导致中小企业出现纳税不正确的情况。从税务风险的本质来看,其具有以下三大特征:一是普遍性。中小企业税务风险会出现在任何行业、任何规模的中小企业中,且无法从根本上规避。二是主观性。在面对同样的税收业务时,纳税方和税务单位的理解角度不同,导致双方在处理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偏差,最终导致出现税务风险。三是损害性。当中小企业遭遇税务风险时,中小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经营情况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且中小企业在行业和社会中的声誉也会遭受损失。

二、中小企业税务管理工作所存在的问题

(一)纳税意识问题中小企业管理者纳税意识淡薄问题一般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中。一般情况下,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普遍存在对税务管理工作不够重视的情况,其主要集中在纳税意识的匮乏层面,不愿意主动承担自身的纳税义务,甚至还会采取不合法的措施和手段达到逃避税款的目的。此外,部分中小企业管理者对税法的认识不够全面,错误以为只要与税务管理单位建立一定的联系即可无需缴纳税款。

(二)会计核算问题从某种角度来看,导致中小企业缺乏有效税务管理的原因在于中小企业自身的会计核算制度不完善。为了达到逃避赋税的目的,会计核算工作成为了中小企业投资人的突破口,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会计核算的报备不及时,税务单位无法及时进行税收统计。二是账外账问题。中小企业上报给税务单位的账本存在一定的不全面性和不真实性,而中小企业则建立额外的账本达到漏税的目的。三是会计凭证资料不齐全问题,比如缺少合理有效的收入凭证、费用凭证入账等。

(三)中小企业职工不参与税务管理工作在多数中小企业管理者的心目中,中小企业的税务管理工作属于中小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范畴。但是实际税务管理工作所涉及到的内容和范围往往超出了中小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范围。税务管理工作不仅是中小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内容,更是中小企业全体职工的工作内容。多数中小企业管理者并不会要求中小企业的其他职工参与到税务管理中,同时对其他职工的考核内容也不会涉及到税务管理工作。例如,生产人员仅需要参与到产品生产中;销售人员则重视业绩和业务开展。从本质来看,税收诞生于中小企业的业务活动,并非诞生于会计核算中,若因为中小企业业务拓展及中小企业经营环节出现了税收风险,则无法从会计核算的角度进行弥补。

(四)缺少对纳税统筹的有效认识顾名思义,纳税统筹指的是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所开展的税收压力控制措施,其目的是为了降低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和税务风险。但是,多数中小企业管理者错误理解了纳税统筹的真正含义,甚至将这一理念与偷、漏税结合在一起。在实际中很多中小企业邀请税务单位处理中小企业的所有涉税问题,但却没有认识到税务单位的正确作用,甚至将税务单位与“人情税”联系到一起。

三、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提高税务风险防范意识尽管税务风险无法从根本上规避,其属于一种客观存在,但中小企业可以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降低中小企业出现税务风险的概率。在这一过程中,中小企业管理者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提高税务风险防范意识。税务风险防范是有效规避税务风险的关键,中小企业应加强对内部工作人员的税务风险知识培训,通过培训提升员工的风险判断能力和风险识别能力以及解决风险的能力。为了促进员工税务风险意识的提升,中小企业可以定期对员工进行考核,考核内容为税务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际防范操作。通过提升员工的税务风险防范意识和专业素养,使中小企业的税务风险降低。此外,财务管理工作不能只有中小企业财务部门参与其中,中小企业管理者需要将其下派至各个生产、工作环节,提倡全员参与。任何与中小企业税收相关的工作人员均需要树立税务风险防范意识,从根本上将税务风险发生的概率降低。

(二)建立中小企业税务监督管理体系为保证税务工作的有序开展,中小企业建立专门的税务监督管理部门,明确税务管理部门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职责,并制定税务监督管理体系,招聘专业税务管理人员。通过完善内部税务监督体系,可以对中小企业的税务工作过程进行约束以及监督,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规避中小企业的税务风险。税务监督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是负责中小企业的涉税环节,对国家的税务条例和政策进行研究,确保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可以切实得到应用。同时,税务监督管理部门还需要在税收的角度给予中小企业管理者相关的意见和建议,确保中小企业税务决策的合理性。最后,税务监督管理部门需要规范中小企业的纳税行为,实现对中小企业纳税行为的全面监督管理。除完善内部税务监督管理体系以外,中小企业还可以引入外部税务管理机构,如税务中介机构。与中小企业相比,税务中介机构专门从事税务相关工作,因此其更具备税务风险防范经验,可以为中小企业的税务工作提出更科学的指导意见,可以有效避免中小企业产生税务风险。同时,中小企业的税务中介机构属于外部机构,由外部机构监督和审计中小企业的税务工作相对更加客观且不易受到中小企业内部企业部门的影响。中小企业可以对外部税务机构的资质进行调查和评估,选择资信较好的税务中介机构为中小企业服务。

(三)建立税务沟通体系从某种角度来看,中小企业内部各个涉及到税务的职能部门之间的联系性直接决定着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出现的概率。长期以来,中小企业的税务管理工作主要由中小企业财务部门参与,其他各个部门之间的税务交流和沟通相对较少,从而严重影响到税务控制措施的执行。为达到降低税务风险的目的,中小企业需要在遵循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强化内部联系以及与当地税务单位之间的联系,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主动上门和税务局沟通,维护好中小企业的税务信息。近年来,特别是“金税三期”上线以来,因为中小企业税务人员知识水平等的局限,中小企业非主观因素发生的违法成本增大,税务信息的维护显得更加重要。这时更需要中小企业主动及时上门递交材料证据进行公关,及时向税务机关申请撤销非主观违法的信息公示。这样一来中小企业不仅及时规避不必要的风险,而且可以确保税务决策的合理性和实用性,更能通过当地税务单位及时了解合理的税务处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