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数控机床市场调查集锦9篇

时间:2023-07-02 09:42:59

数控机床市场调查

数控机床市场调查范文1

关键词: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 数控机床维修基本要求 维修步骤

由于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数控加工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们给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并带来巨大的效益。但同时,由于它们的先进性、复杂性和自动化高的特点,如果在稳定性、可靠性和精度性方面出现问题,排除故障的过程非常困难。另外数控机床大多都是一种过程控制设备,这就要求它在实时控制每一个工作位置,保证加工精度。数控机床任何一个部分的失效,都会使机床停机,从而造成生产停顿。因而对数控系统这样原理复杂、结构精密的装置进行维修就显得十分有必要。若出现故障后不能及时维修排除故障,数控机床不能正常工作,就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一、数控机床维修基本要求

(一)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的要求

数控机床通常是集机械、电气、液压、气动等一体的加工设备,其中任何一部分发生故障可能都会影响其他部分的正常运行。数控机床维修一般是根据机床的故障现象,来判断故障的原因和部位。这一点对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要求维修工不仅要掌握计算机原理、电子技术、电工原理、自动控制与电力拖动、检测技术、机械传动及机械加工方面的知识,而且还应该熟悉机床的结构、性能、数控系统,能编写PLC程序和加工程序等,更应该具备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这样才能快速的找出故障原因。有些故障所反映出的现象不一定是产生故障的根本原因,不能只看表面来进行维修。一般遵循先静后动、先检查后通电、先软件后硬件、先外部后内部、先机械后电气、先公用后专用、先简单后复杂、先一般后特殊的原则,做到"先思考,后行动"[1]。

(二)厂家提供的技术资料的要求

数控机床技术资料是数控维修的指南,它在维修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地位,可以提高维修工作的效率和维修的准确性。常规的数控机床维修,一般应具备的资料有:数控机床的操作手册、数控机床的机械部位的结构原理图、数控机床精度验收表、电气控制原理图、数控系统参数说明书,PLC程序清单等。

(三)数控机床维修工具的要求

数控机床是一种精密设备,它比普通机床的要求高,根据故障的不同,所需要的工具也不同。常用的工具主要有:拆卸及装配工具如螺丝刀、钩扳手、扭力扳手、拔销器、弹性锤等;机械检测工具如角尺、方尺、检验棒、杠杆千分尺等;数控机床专业精度检测设备:激光干涉仪、球杆仪等,数控机床常用测量仪器、仪表如万用表、示波器、逻辑测试笔和脉冲信号笔、PLC编程器、短路追踪仪、逻辑分析仪等[2]。

二、数控机床维修的一般步骤

由于数控机床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涉及电子技术、电工技术、自动控制与电力拖动技术、检测技术、机械传动及机械加工技术。机械磨损、机械失效、电子元器件老化、插件接触不良、操作失误等都可导致数控机床发生故障。一旦出现故障,数控机床维修员就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故障诊断,确定故障点,并进行机床维修,从而保证数控机床正常运行。数控机床维修一般包括数控机床故障勘察、数控机床故障诊断和数控机床故障维修三个步骤。

(一)数控机床故障勘察

故障勘察一般是维修人员到达现场,通过询问、观察,或查看机床维修记录单等,来了解情况,从而掌握维修机床所需的材料。一般是对系统外观到系统内部,观察电路板、机械硬件查看是否有异常。在确认系统通电安全的情况下,可进行观察CRT显示内容,并记录故障原因。

(二)数控机床故障诊断

故障诊断一般是在维修人员进行观察的基础上,根据数控维修经验和厂家提供的资料,推理出可能产生故障的原因一般有数控系统、机械部件、液压电压、电路、伺服驱动等,再通过互换、检测等方法对这些可能的原因一一分析,排除不正确的原因,慢慢缩小故障范围,也可以通过数控系统自诊断程序和报警信息,最后确定故障原因。

(三)数控机床故障维修

故障维修一般是按照维修流程图,通过检测电气系统、机械系统、液压和气动系统等,将故障点定位在产生故障的部件上,及时维修或更换元件,直至消除故障为止。一般电气故障都配有备件,在没有备件的情况下,可以移值借用那些没有使用的部件进行应急处理,事后有备件后再更换[3]。

三、数控机床维修基本发展形式

基础维护型。数控机床出现基础故障,一般由操作者本人完成故障的排除,出现故障也比较简单,容易处理。如出现FANUC数控系统电池电压过低报警,需要更换电池、机床出现油过低报警,需添加油,机床出现气压过低报警,需调整减压阀等。一旦遇上此类设备出现问题,机床操作者只要在专业维修人员的指导和培训下就能完成故障的排除,同时完成数控机床的日常维修和保养工作。

专业维修型。熟悉某些范围内使用的数控设备系统性知识,并有初步掌握数控机床维修方法。专业维修人员所具备的维修技术较为实用有效,能处理数控机床紧急维修快速找出故障,通过模块、部件替换等方式,最大程度地减少设备故障停机造成的生产损失。遇到不能替换的功能模块,能在线查找出能够按照规定数控维修的基本方法,通过一定的快速检查和维修诊断,用适当的配件换下有问题的模块、部件,保证数控机床正常运行。

应用研发型。对市场上的中高精尖数控系统的系统性、理论性知识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懂得灵活实用有效的维修技术应用于生产设备上,并具有一定的改善性维修和适应性改进的能力。数控机床设备出现的问题一般都能够解决,尤其在某些设备维修资料不全、备配件缺乏、故障原因复杂等情况下,更突显其解决设备问题的能力。在其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不仅能够熟练地应用这些数控系统,而且具有扩展或开发系统功能的能力,能对数控机床进行功能的添加、设计自动化数控机床。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控机床加工过程中,数控机床维修具备很多意义和作用,在机床出现故障中及时完成数控机床维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提高机床利用率,并且还能通过数控机床调试和保养,提高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和稳定性,未来的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还需对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优化升级,辅助功能研发,生产自动化程序设计。

参考文献:

[1] 张志军,柳文灿 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 [J].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7:36-37.

[2] 严峻 数控机床安装调试与维护保养技术 [J].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2:311-312.

数控机床市场调查范文2

确保调查信息的科学性和真实性,为了进一步做好我区动物疫病定点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切实提高科学防控能力和防控水平,根据《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印发市年市级动物疫病定点流行病学调查实施方案的通知》渝动疫控发[]4号)和《市动物疫病定点流行病学调查技术规范(试行)等要求,现将有关事宜交流如下:

一、充分认识动物疫病定点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的重要性

也是掌握动物疫病发生规律和提高科学防控能力的重要手段。动物疫病定点流行病学调查是流行病学调查的重要内容,开展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是动物防疫法》赋予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责。区被定为市级动物疫病定点流行病学调查区县。为此,各定点流行病学调查农业服务中心要高度重视,认真履职,落实人员及相关经费,切实做好定点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二、建立定点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机制,坚持三定工作原则。

从事定点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定人:各点落实一名责任心强、具有兽医专业学历及兽医师以上职称和具有丰富的兽医临床经验的兽医职工。

所定的流行病学调查点至少在一年内不宜更改。若设置点不再饲养动物,定点:根据区农委《关于下达年动物疫病监测和定点流行病调查任务的通知》农委发[]号)文件。则需及时上报至区动物卫生监督所。

定点流行病学调查人员到现场开展调查工作,定时:每月底最后3个工作日内。并于次月3日之前通过区农委网发到传真上报相关材料。

三、统一信息采集渠道,明确调查项目概念。保证定点流行病学调查的规范性、统一性和科学性

一)散养户和规模畜禽场

每个点均涉及有到猪、牛、羊和禽。1散养户定点流调:每个点设置调查15-20户饲养畜禽的农户为散养户调查点。

牛、羊、禽放养的可通过询问畜主(养殖场业主)获得数据。2月末存栏:每月月底到现场检查所看到现有畜禽数量。

包括同一畜禽在当月第二次发病。通过询问畜主(养殖场业主)及查看诊疗记录等途径获得数据。发病种类如可以判定,3当月新发病:指每月内新发病例数。请记录在第五页备注栏中。

4猪断奶前死亡数:生猪在130日龄时当月内死亡的若不能明确判定为因病死亡的应计算在内)应计入断奶前死亡数。猪断奶后死亡数:生猪30日龄后当月内因疫病死亡的应计入断奶后死亡。通过询问畜主(养殖场业主)及查看诊疗记录、无害化处理记录等途径获得数据。死亡数包括新增生猪的死亡数。

5牛羊禽当月死亡:牛羊在出生、禽出壳后在当月内因疫病死亡的应计当月死亡数。通过询问畜主(养殖场业主)及查看诊疗记录、无害化处理记录等途径获得数据。死亡数包括新增牛羊禽的死亡数。

若出售,6当月新增:指当月新生畜禽及购进的畜禽数。应扣除出售数量。通过到现场检查所看到实物结合询问畜主(养殖场业主)情况,并核对上月的存栏数等途径获得数据。

同一动物在当月内用同一种疫苗进行第二次免疫的应按表计入相应的注苗数。同一动物在当月内免疫另外一种疫苗的应按表计入相应的注苗数。通过询问畜主(养殖场业主)现场查看耳标、免疫证明和免疫档案获得数据。7当月注苗:按表设定的疫苗种类免疫的畜禽数量。

三)动物医院

以每月统计正式在职的兽医职工在现场诊疗的畜禽数量。通过询问兽医、查看诊疗记录获得数据。1就诊动物总数:兽医在现场诊疗的畜禽数量。区以分水农业服务中心为动物医院定点流行病学调查点。

做出的初步判断。2疑似病种的判定:兽医在现场诊疗通过临床症状或解剖诊断等途径。

四)市场

已有检疫手续或没有相关检疫手续进行补检的均应计入检疫数。通过检疫员对《市场检查(疫)记录》进行汇总获得数据。1检疫数:当月在市场上检查交易动物或出售动物产品数量。检疫员在检查市场时。

2活畜禽检出疫病数:每月检疫员通过临床症状初步判定为疫病的畜禽数量。通过检疫员对《市场检查(疫)记录》进行汇总获得数据。

3产品检疫疫病数:每月检疫员通过病理变化初步判定为疫病的动物产品数量。通过检疫员对《市场检查(疫)记录》进行汇总获得数据。

4疑似病种的判定:检疫员通过临床症状或病理变化等途径做出初步判断获得信息。

尽可能追溯到村、社及农户(养殖场)非本区内的动物及产口追溯到省级和县级。疫病动物通过询问经营业主、查看检疫相关手续获得来源地;疫病产品通过询问经营业主、查验产品检疫手续追溯到屠场,5疫病动物及产口来源地:属本区的动物及产品追溯到乡镇。再通过屠场检疫记录及有关检疫证明进行追溯获得来源地。

6检出疫病动物及产品无害化处理数量:通过对检疫员的市场检查(疫)记录》进行汇总获得数据。

五)屠宰场

1宰前检疫数:通过汇总《生猪定点屠宰场生猪入场检疫记录表》获得数据。

2宰后检疫数:通过汇总《动物产品检疫出场记录》获得数据。

3宰前(宰后)检出疾病数:通过汇总《生猪定点屠宰场(点)生猪急宰检疫记录表》生猪定点屠宰场(点)病害生猪及生猪产品无害化处理记录表》获得数据。

4无害化处理数:通过汇总《生猪定点屠宰场(点)病害生猪及生猪产品无害化处理记录表》获得数据。

5患病动物来源地点:通过查看《生猪定点屠宰场生猪入场检疫记录表》和《产地检疫证明》运输检疫证明》若无检疫手续通过询问货主等途径获得来源地。来源地填写同上。

6疑似病种判定方法同上。

六)检查站

数控机床市场调查范文3

关键词:数控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研究分析

为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提升秦皇岛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能力,满足本市及京津冀地区数控技术应用行业对数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同时为笔者学院数控加工专业相关技能模块进行拓展提供依据,特开展此次人才需求调查。

一、调研方案

此次调研主要针对职业院校、装备制造企业和数控加工专业毕业生。通过调研,为数控加工人才培养中新增模块提供最根本的依据,同时根据社会需求确立笔者学院数控专业的发展方向,继而制订出目标明确、定位准确的人才培养方案,促进笔者学院数控加工专业的发展。

1.调研内容

针对本次调查的目的,设计主要调查问题有:对数控技能人才有需求的单位的性质、规模及状况;企业对数控技能人才的需求层次与需求计划;企业聘用一线数控技能人才的主要渠道;企业数控技能人才的主要工作岗位;企业数控设备相关岗位最需要的能力和知识;企业聘用人才最看重的几个因素;企业是否有校企合作意向;企业对3D打印及三维扫描等新技术相关人才有无需求。

2.调研对象

调研单位包括秦皇岛及京津冀周边地区有代表性的国有企业、合资企业、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毕业生调研对象包括近五年数控加工专业毕业生。

3.调研方式

调研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现场交流、座谈及电话咨询等形式,了解企业的现状、数控岗位的人才结构及需求情况。

二、数控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数据分析

1.企业的问题和调查结果

本次调研企业中,包括2家国有企业、6家集体企业、16家私营企业和1家合资企业。

(1)岗位需求。数控方向毕业生从事工作为编程、维护和操作三个典型岗位,经调查岗位需求为机床操作49%、程序和工艺编制为33%、数控机床维修维护10%、机床操作编程和维修维护三者均能从事的高级技术人才为8%。通过调研和分析数据表明:数控操作工是目前需求最大也最容易培养的,而能够编程操作和制定工艺的复合人才紧缺,在许多模具生产企业,几乎全部是操作兼编程,薪资待遇也较高。数控维护维修人员需求量相对较少,但非常缺乏,是企业的抢手人才,由于此类人员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较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目前学校很难培养。

(2)企业对毕业生学历、综合素质、职业资格证书方面的要求。企业最看重的毕业生能力依次为专业技能、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社交能力、学习能力。调查的具体情况为:拟聘用员工在原企业的岗位经历是衡量一个员工基本素质的主要依据,面试企业最为看重,占49%;其次企业看重的是拟聘员工所持有的等级证书,占35%;再次是面试印象,占11%,企业一般拒绝聘任有病史、大面积文身和其他不良嗜好的员工;企业最后看重的是毕业证书,大多数企业认为操作工岗位所持有的是技工学校还是普通高校毕业证不重要,关键看是否胜任岗位要求。从调查结果不难看出企业明确要求毕业生应有相应工作经验和职业资格证书,这也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就是注重贴近实际的实践培养和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3)针对人才来源等情况调查的问题显示,企业技能型人才来源中普通高校占20.5%、职业院校占30.2%、社会培训占10%、自学成才占8.5%、企业自己培养占30.8%。在所调查企业中认为学生培养应该理论重于实践的占0、实践重于理论的占10%、理论实践并重的占90%。同时企业还要求员工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企业普遍反映在数控技能岗位最受青睐的是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同时要求学校在人才培养中理论与实践并重,要求学校不仅应该注重技能培养,还应该注意做好基本的素质教育,以便能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并在行业中有更好的发展。

(4)数控岗位应具备的技能构成的具体调查情况按照重要性分类可以分为重要、较重要和一般三类,其中企业普遍认为重要的是CAD/CAM、数控维护、数控操作、钳工技能、企业管理,较重要的是机床电器,一般的是电加工机床操作和其他技能。经调查,企业普遍认为数控加工岗位除具备传统的机床操作能力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还要具备CAD/CAM、数控机床维护、企业管理和机床电气等方面的操作能力。

(5)企业设备利用率调查。经调查目前所调查企业的设备完好率和利用率仅为89%,影响机床利用率的因素中,维修能力不够占42%,编程能力不够占17.6%,生产任务不足23%,其他17.4%。总体来讲,企业现有数控设备的利用率和完好率偏低,除了生产任务不足外,维修和编程能力不够是开工不足的主要原因,占59.6%。由此可见,数控维护维修人员和编程工艺员是目前企业急需的数控人才。

(6)企业维护维修人员情况。调查的两个国企需要4名维修人员,一个合资企业需要2名维修人员,22家集体和私营企业总共需要3名维修人员。从数据可以看出,各类企业急需维修人员,但中小型企业由于资金和技术实力的原因一般选择向其他企业或厂家求助。大型国企一般要求有自己的维修维护人员。

(7)校企合作意向。在调研中,企业对于校企合作共同培养表示出很大的期望,在所有调查企业中,有校企合作意愿的企业共19个:国企2个,私营企业10个,集体企业6个,合资企业1个,占所有调查企业的76%。他们希望企业人才培养的一部分工作可以与学校配合完成,使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法更有针对性,培养的人才更能适应岗位需求,到企业上岗后能够快速地胜任工作。这也从某种角度说明我们和企业的合作力度还需加强,合作的方式上应该更加灵活多样。

(8)3D打印技术与三维扫描市场需求状况。近年来3D打印技术与三维扫描技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普及,人们对这项技术了解越来越多。尤其是在模具、医疗、工业产品的开发等领域,3D打印技术与三维扫描技术为提高开发效率和降低成本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持。在问卷调查环节加入这类问题,经过总结提炼为:对3D打印特别感兴趣的人员占13%,基本了解3D打印的人员占74%,不了解3D打印的人员占8%,从未接触到此概念的人员占4%,对3D打印不感兴趣的仅占1%。

2.毕业生的问题和调查结果

经过走访和问卷调查近5年笔者所在系数控专业毕业生的从业情况,目前笔者所在系毕业生主要从事一线操作,约占85%,少数从事设备维护和管理,约占10%,能在企业从事生产管理岗位的约占4%,其他从事生产主管、项目经理等较高素质要求岗位的仅占1%。调查显示,经过几年实际工作,笔者学院培养的毕业生在企业中能从事较强综合技能水平工作的人才依然非常少。

三、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将调查情况进行分析,数控高技能人才的市场需求旺盛,但目前笔者所在系数控加工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还不完善,理论与实践脱节,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1.培养模式

笔者学院数控加工专业施行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学习期间分段获得数控车中级和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招生对象为应届初中毕业生的学制为4年,高中毕业生的学制3年,学习期满颁发技师学院高技毕业证书和数控车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目前看鉴定工种单一制约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

2.教学内容

目前笔者所在系数控专业教学还是主要侧重机床操作能力的培养,而当前企业对数控技能型人才的能力要求主要体现在工艺编制、编程、CAD/CAM软件应用、质量检验和维护维修等能力上。也就是说目前的教学重点偏离了企业要求。

3.教学方式

目前笔者所在系全面推行一体化教学改革,将教学模块按照学习顺序和难易程度进行分解,按项目教学进行教学,虽然整体教学效果较以前有所提升,但仍有许多不足,例如项目教学将系统的理论知识按照项目需要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切割,这种切割破坏了原有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虽然每一个项目都有考核,但相对实践操作考核,理论部分的考核过于简单,久而久之给学生造成了轻理论重实践的错误导向;绝大多数生产作业管理、物理、语文等非专业综合素质课程的教学方式依然停留在讲授阶段,教学效果不好,这些都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改进。

4.师资队伍状况

在调研中企业明确指出学校教学与产业应用脱节。在调研中企业提出应鼓励教师钻研技术,积累实践经验,明确要求学员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教师首先要具备。企业建议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起“双师型”的教师队伍,还建议通过参加企业实践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加快“双师型”教师的成长。5.3D打印与三维扫描技术3D打印与三维扫描技术是为制造业企业新产品开发服务的一项关键性技术,对促进企业产品创新、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提高产品竞争力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3D打印与三维扫描技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普及和应用,秦皇岛市及周边地区企业也有这方面的要求,但目前除北京外,秦皇岛市及周边其他地区还没有与3D打印相关的人才培养。

四、调研结论和建议

第一,在数控的专业设置上建议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请企业专家指导专业建设,按照企业生产任务设置学习项目,以项目为载体,结合国家职业标准,构建数控培养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使毕业生更好地满足企业岗位能力需求。

第二,目前数控加工专业毕业生从事维护维修人员和编程人员相对较少,建议在教学过程中除传统操作技能的训练外,增加工艺编制、数控维修等相关知识的教学,从而提高毕业生职业发展上升空间。

第三,企业对职业资格证书有较高的要求,建议除鉴定传统数控车工外,增加数控铣工、加工中心操作工、数控机床维修工等职业资格鉴定。

第四,目前教学与产业脱节,建议教学与生产、科研紧密结合,引入企业高技能人才作为兼职教师,教学内容引入企业正运用的先进生产工艺和技术,使学校和企业无缝对接。

第五,根据企业要求,开设一些实用的企业管理、经济类、市场营销类课程,目前企业的营销人员、车间基层管理人员大多要有专业背景,在做好专业教育的同时开设综合素质提升课程可拓宽学生就业面,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第六,3D打印技术作为一门新兴技术在制造领域得到了发展,尤其是在模具行业得到普及,成为模具制造的利器。一些模具企业开始重视3D人才的引进,为了适应这种新情况,建议开设相应的教学模块或专业。

第七,企业要求的能够从事机床操作、编程和维修维护的技能要求与笔者所在系预备技师的培养目标相贴近。建议笔者所在系加大数控专业预备技师的课程体系建设,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预备技师应用人才。

第八,在数控加工专业的教学中,具有较强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对教学有着很重要的支撑作用。数控加工专业要求教师既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又有较强实践经验。建议安排教师深入企业,使教学与生产、科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引入企业正运用的先进生产工艺和技术,切实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

第九,随着数控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目前学校的实训设备远远落后于企业主流设备,难以满足培养需求,建议校内加强设备投入,校外深化校企合作,引进企业先进的加工设备和企业文化,鼓励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数控机床市场调查范文4

【中图分类号】 R18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9-00-02

福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市疾控)2010年7月16日接到市一医报告xx镇翁羊村马拱坳组1例手足口病例,在询问病史时家长叙述其弟熊华金有类似症状,于7月15日死亡,市疾控中心立即派流行病学人员和检验人员到市一医开展调查、采样送黔南州疾控中心检验。

7月18日市疾控中心根据疫情监测情况,发现该组又有2例疑似病例转诊市一医,立即请示市卫生局,由中心主任带队,派出中心流行学人员会同xx镇卫生院到马拱坳组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另一组人员到市一医开展进行个案调查和采样。现将调查结果及控制措施报告如下:

1 基本情况

xx镇翁羊村马拱坳组距镇政府所在地13Km,紧邻老木井、青塘、羊堡、五星和白岩等5个自然村寨。总户数48户,人口274人。0-18岁31人,男14人,女15人,其中5岁(含5岁)以下6人,男3人,女3人;6-18岁25人,男11人,女14人。村民大多饮用自流水(没有过滤、消毒)、有饮用生水习惯,村民大多没有洗手的习惯。

2 材料方法

2.1 资料来源

2.1.1 人口资料 人口资料等资料由xx镇翁羊村委提供;

2.1.2 病例资料

病例资料来源现场调查所得。

2.2 方法

2.2.1 病例定义

2.2.1.1 实验室确诊病例:自2010年7月3日至7月18日在xx镇翁羊村马拱坳组及周围村寨出现急性起病,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手、足、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和发热,咳嗽、流涕、头痛、食欲不振等症状,并经实验室咽拭子培养出肠道EV71或CA16病毒的病例。

2.2.1.2 临床诊断病例:自2010年7月3日至7月18日在xx镇翁羊村马拱坳组及周围村寨出现急性起病,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手、足、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和发热,咳嗽、流涕、头痛、食欲不振等症状,并与确诊病例有流行病学关联的病例。

2.2.2 现场调查

使用统一调查表到现场核实、确诊病例。

3 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结果

3.1 临床表现

首例病人熊华艳(女 2岁,7月13日发病,16日入院诊断为手足口)症状体征较为典型,有发热(37.8℃)、口腔粘膜疱疹,同时伴有咳嗽、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痛、惊厥等症状。其余4例病人或有口腔疱疹(1例)、咳嗽(3例),头痛1例等临床表现。

3.2 实验室检测

咽拭子:采集熊华艳和熊国飞咽拭子送黔南州疾控中心实验室培养检测,熊华艳咽拭子培养检测EV71阳性,CA16阴性,熊国飞则EV71和 CA16均为阴性。

4 流行病学调查

4.1 人群分布

自2010年7月13日出现首例病人,截止7月29日累计发病例5例,18岁以下儿童罹患率16.13%(5/31),死亡1例,实验室确诊1例,临床诊断4例。5岁(含5岁)以下发病3例占发病总数的60%,(其中11个月1例占发病总数的20%(1/5),2岁2例占发病总数的40%(2/5)),5岁以上2例占发病总数的40%,(其中10岁1例占发病总数的20%(1/5),13岁1例占发病总数的20%(1/5))。卡方=6.310.01

男发病1例(1/14),女发病4例(4/17),卡方=1.52,p>0.05,提示男女无统计学意义。

4.2 时间分布

5例病人发病时间在7月13日-19日,其中13日1例占发病总数的20%,15日1例占发病总数的20%,18日2例占发病总数的40%,19日1例占发病总数的20%。

4.3 地点分布

5例主要集中在马拱坳,且病例居住集中,院落相邻,接触密切,其余与之相邻的老木井、青塘、羊堡、五星和白岩等5个自然村寨无病例发生。

5 诊断

(1)诊断:手足口病

(2)诊断依据

1)病例的发病在7月13日-19日,与手足口病流行季节相符。

2)本次手足口病例发病时间间隔首例病例的发病时间为3-7天,与手足口病潜伏期相吻合。

3)病例的症状、体征符合手足口病的症状、体征。

4)实验室咽拭子培养检出EV71病毒。

6 流行病学讨论

本次手足口出现流行原因

(1)首例病人发病后家长未及时就诊,延误病人诊断、隔离治疗,病毒不断扩散,是造成本次疫情发生的重要原因。

(2)乡、村医务人员对手足口病的早期诊断水平较低,也是造成疫情发生的原因之一。

(3)村民的自我卫生意识和手足口自我防治知识不足。

7 控制措施和建议

7.1 控制措施

7.1.1 对所有病例采取隔离、治疗,对密切者观察10天以上,无发病方可解除观察,如出现手足口症状,及时就诊和隔离治疗。

7.1.2 对病例活动的地方及排泄物进行消毒处置,对居室“8.4”消毒熏蒸和擦拭,厕所使用生石灰处理,周围环境使用含氯制剂喷洒。

7.1.3 对村民开展健康教育,手足口可防可治和正确卫生常识的健康教育;做好村民的心理疏通,消除恐慌。

7.1.4 开展周围村寨的手足口病的监测和搜索,发现疑似病例及时报告、及时就诊。

7.2 建议

7.2.1 建议再次对市、乡、村卫技人员,重点做好临床医师、疾病控制人员和村卫生员的肠道传染病和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培训,提高各级卫生人员的早期诊断水平和重症病人筛查能力,做到对肠道传染病和手足口病的早发现、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早控制,防治疫情的蔓延和出现病例的死亡。

7.2.2 开展对全市的传染病防治法的综合执法检查,重点督促检查医疗卫生机构、私立医院和个体医传染病监测、搜索、报告以及隔离治疗和转诊等防控措施的落实。

7.2.3 各乡镇卫生院(疾妇站)临床医生配合疾控人员开展对辖区村寨和开课的托幼机构肠道传染病和手足口病的搜索,发现疑似病例及时转定点医院就诊。

7.2.4 各医疗单位要及时将每日监测的情况上报市疾控中心,定点收治医院重点做好病人收治情况的上报,市疾控中心每天要做好疫情的动态分析,做好聚集性病例的发现和处置。

7.2.5 针对马拱坳手足口病疫情,市、乡、村采取发放健康教育资料、宣传栏、讲座、咨询等多种形式,开展肠道传染病和手足口病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

8 控制效果

疫情采取病例的隔离治疗、病例排泄物及病例家庭和周围环境的消毒处置,开展村民的健康教育等措施,通过对疫点的监测和与之相邻的老木井、青塘、羊堡、五星和白岩等5个自然村寨病例搜索,自7月20日后无新增病例的发现,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9 事件发展预测

通过病例的隔离治疗、病例排泄物及病例家庭和周围环境的消毒处置,开展村民的健康教育等措施,马拱坳EV71手足口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疫点解除。

10 调查的困难及不足

(1)由于病例是农村,且为散童,病人之间的接触史询问时家长叙述不清楚。

(2)由于首例病人已死亡,其外出史和接触史家长表述不清,难于追溯。

数控机床市场调查范文5

如果回顾过去一年,问传统软件巨头们最大的行业投入热点是什么,答案无疑是“医疗信息化”,从长期观望的飞利浦、西门子到蓝色巨人IBM,从雄心勃勃的微软到本地英豪用友,无不是大张旗鼓,招兵买马投入医疗行业。到了年底,同行之间最流行的问候语是“在哪里高就啊?”

如果问医疗信息化行业中的各位同行,过去一年中最热门的产品是什么,答案无疑是“电子病历系统”。有如2000年到2010年的10年间,PACS系统从设备附属的工作站,逐步独立成长为医院最重要的临床信息系统,过去三年中,电子病历系统的快速成长也预示着医疗信息化新的市场格局正在形成。

当前电子病历的市场现状

国内的电子病历市场经过三年的快速发展,目前呈现出两个明显的特性:首先是持续高速的市场销售额增长;另一个是供应商的高度集中。根据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的市场调研数据,国内电子病历市场是唯一一个能在2008年到2013年之间连续5年保持每年35%以上市场规模增长的医疗软件市场。而在供应商方面,相对与PACS市场前五名厂商分享不到40%市场份额的窘境,电子病历市场前两名供应商已经占据了53%左右的市场份额。电子病历市场呈现出高度的集中性。

呈现出如此明显的市场特性,进一步说明电子病历市场的新兴市场特性:一方面是客户对产品需求的逐步提高,另一方面是在更多大型专业厂商涉足此市场之前,少数先行者充分跑马圈地应对市场爆发。

首先,第一个因素是医院对电子病历系统需求的突然启动。无疑,新医改的大背景引发的一系列外界条件变化是触发医院对电子病历需求增长的最根本原因。新医改背景下,医院在人员绩效管理、医疗质量改善和成本控制方面逐步提出更高要求,以临床路径试点为代表的全国性临床质量、成本管理改进热潮对医疗信息化提出更高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临床信息系统、循证医学、决策支持等名词不再是象牙塔里的学术研究对象,而成为医院管理改革的必要工具。可以看到,此次电子病历市场启动中,最大的收益厂商并不是传统的HIS厂商,虽然第一阵营的HIS厂商已经能够通过内置的“电子病历模块”满足医生基本的病历录入需求,但是只有专业的电子病历厂商成为此次电子病历热潮的主要受益者。其原因就是,医院这次需要电子病历系统解决的不是病历本身的录入管理问题,而是医疗过程控制、辅助决策和临床路径的实现。

如此有针对性的需求,也解释了第二个特性的产生。实现电子病历系统对临床服务行为的监控,临床服务质量的管理,要求电子病历系统在病历生命周期管理、内容结构化、编码标准化以及精细化的角色时间控制方面有深厚的积累。上述技术特性更多是偏重于面向数据的处理能力,而非面向流程过程的控制力,这样传统HIS厂商的优势就没有用武之地了。而对临床数据处理能力,也非一朝一夕可以积淀出来的,只有5年以上经过多个版本数十个场地的逐步磨练,才能形成稳定的产品。相对于同是快速增长,但是供应商“万马奔腾”的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市场,电子病历市场的这个特性尤其明显。

市场发展至今面临的问题

应当看到,一路高歌猛进之中,电子病历市场也被“成长的烦恼”所困。

首先,电子病历市场经历了3年左右的快速增长,仍然是个小市场。且不用和美国过百亿美元规模的EMR市场相比,就是在国内HIS、PACS这些五、六十亿人民币规模的市场面前,电子病历2010年不足2亿人民币左右的答卷还是很让人汗颜。

其次,电子病历产品定义混乱。从非结构化的通用编辑器模块,到支持临床路径,CDR科研分析的大型系统,都可以冠名“电子病历”。似乎这个过于简单的名字成了产品发展的魔咒,随时会被打回到初生时的原型――病历书写工具。从这一点上来说,卫生部在去年年底的《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规范》正当其时,为市场的成熟发展提供了标杆。

第三,生态系统尚未完善。电子病历系统在用户现场的使用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周边专业化临床信息系统和基础HIS系统的功能完善程度。我们不止一次看到,用户以实现临床路径为目标建立电子病历系统,合同都签订了才发现现有的HIS系统只有计费功能没有医嘱数据。结果不得不再批预算开始HIS系统的升级替换。

最后是医院配套管理不到位。电子病历系统的使用,给用户带来方便的同时,对医院的内部管理提出更严格规范的要求:从上百台分布各个科室的终端维护到全院标准统一病案模板的制定,从日常病历质控机制的落实到科研项目精细化管理到个案的数据溯源控制。任何一点的管理缺失,都会让电子病历系统的效果大打折扣。

未来电子病历市场的发展趋势

1. 未来电子病历将出现结构上的优化

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只有靠继续发展才能解决。在未来3~5年中电子病历系统不仅会经历市场容量上的高速增长,而且必然出现结构上的优化进步。

(1)内涵将越来越丰富

电子病历系统发展的趋势首先是电子病历系统内涵的丰富。电子病历系统出现后,替代原有的HIS医生工作站,成为临床信息的汇总者和呈现者。一个不依赖于任何应用系统,独立存在的临床数据仓库(CDR)的建立有了数据基础和业务必要性,CDR后台的建设,是电子病历从数据采集系统向数据利用系统转变的重要标志。而临床数据仓库的建设,又使得集成引擎 (IE)从一个单纯的技术工具升级为医院临床数据大集中的必然构件。电子病历系统在承担临床路径数字化实现的场景中,往往要求与HIS系统的医嘱系统做深度集成,同时建立闭环医嘱的控制机制。这样,原有HIS医嘱系统也将逐渐完善成为计算机辅助医嘱处理系统(CPOE)。这不是电子病历系统自身的独立进化,而是整个生态系统的升级完善。

(2)院内安全无线网络成需求

所有实现了电子病历系统的用户,在无纸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两个问题:一个是查房的时候手里的病历夹轻了很多,除了几页检验检查报告单,所有重要的医嘱、护理、病程记录都在计算机里。于是,移动查房系统就不是花哨的摆设,成了日常工作必然的需求,由此,医院内安全无线网络建设也有了需求拉动。试图推进无纸化遇到的另一个问题是:临床文档的安全归档问题。电子病历系统上线后,医院绝大部分临床文档数据已经电子化,如何建立完备、安全、可查阅的临床文档归档系统,需求自然浮出水面。尤其有了PACS系统对影像文件归档、调阅处理功能的参照,临床文档归档系统的需求清晰,意向紧迫。由此,医院信息系统后台的数据集中存储归档策略和文档加密,用户认证系统建立提上议事日程。

不论是内涵还是外延,电子病历的发展对于医院现有信息系统的整体结构完善都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电子病历周边产品的开发,将可能是这个行业中新进入供应商的发展机会。

2. 对行业标准化进行实质的推动

电子病历系统发展的第二个趋势是对行业标准化的实质性推动。在电子病历系统成熟之前,HIS系统是唯一的全院级应用系统,在一家独大的局面下所谓集成标准就是向HIS系统看齐,HIS系统提出的接口标准,就是实际应用的集成规范。电子病历系统的出现在三个方向上突破了以HIS为核心的集成局面:首先,电子病历也是全院级系统,所有临床系统的结果性数据需要与之集成;其次,电子病历所承载的临床数据极大扩充了原有医院信息系统集成的内容范围;第三,电子病历系统需要同时面对院内和院外系统的数据交换。在这样一个多中心、丰富内容、内外兼顾的集成环境下,原来以某个应用系统为中心的集成方式必将改变,通过公开的行业集成规范实现集成成为最经济的选择。

在建立临床数据仓库时,为了实现临床数据的二次利用,需要对临床数据进行统一编码和结构存储。这两项工作都需要落实临床数据的内容规范。

在行业规范的互操作性标准逐渐落地的时候,原先受制于集成复杂性而不能独立形成系统的功能模块就有机会成为独立专业化产品,例如:护理系统和药房药嘱管理系统。HIS系统大而全的局面一旦打破,用户将得到的是基于互操作性规范互联互通的多个专业化深度应用组成的医院信息系统。

3. 电子病历产品的专科化应用 电子病历市场发展的第三个趋势是电子病历产品本身的专科化应用。目前的电子病历系统在覆盖全院的实现中,对于全院统一的病历数据处理较好,但是对于专科化数据处理功能有限。这一方面是因为专科电子病历在数据内容、可控词表、临务模型上有形成公认规范需要时间。另外一方面也是电子病历系统本身发展时间比较短,功能不够丰富造成的。在电子病历系统发展的方向上,临床决策支持、临床数据科研分析和临务质控功能的实现,都有赖于对专科电子病历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在全球范围内,针对心血管、肿瘤和乳腺疾病的专科电子病历已经出现成型产品,这一点上对国内产品的发展也有借鉴意义。

数控机床市场调查范文6

一、工作目标

(一)加强对消除疟疾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消除疟疾达标考核领导小组及技术指导小组,明确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消除疟疾达标考核工作中的职责,落实各项措施,确保我区达到消除疟疾标准

(二)加强疟疾传染源管理,提高疫情上报、流调和疫点处置工作质量

(三)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疟疾病例诊治能力

(四)完善监测网络,提高监测质量,巩固消除疟疾工作成果

(五)开展健康教育,提高疟疾防治意识

(六)加强检查指导,联防联控

(七)加强防制资料管理

二、工作实施

(一)成立区消除疟疾达标考核领导小组及技术指导小组(见附件1);召开区消除疟疾达标考核领导小组工作会议,部署消除疟疾达标工作;区消除疟疾达标技术指导小组督导相关部门和镇开展消除疟疾达标工作。

(二)有序推进消除疟疾达标考核

1.考评前准备工作

(1)考评动员

5月份召开消除疟疾达标考评工作培训会议,由区卫生局组织,区疾控中心牵头,培训对象主要是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各镇卫生院相关人员,培训项目为此次考评的主要内容、职责分工、技术指导。

(2)专业培训

疟疾防治知识

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各镇卫生院要重点加强临床医生的疟疾防治知识培训并进行培训效果考试,个人得分应全部达到90分以上。区疾控中心提供疟疾诊治知识的参考资料。

疟原虫镜检技能培训

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各镇卫生院要重视“三热”病人(即疟疾发热、疑似疟疾发热,不明原因发热)的血检工作,把“三热”病人血检列入常规检查,特别是门诊医生,接诊“三热”病人后,应及时填写查验疟原虫的化验单,并通知检验人员采血、染色、涂片、镜检,保质保量完成血检任务,确保疟原虫镜检工作的顺利开展,积极协助区疾控中心对检验人员进行疟原虫镜检技能的培训。区疾控中心要定期对综合医院、镇卫生院的检验人员进行疟原虫镜检技能的培训和考核,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血片阴阳性和疟原虫虫种的鉴别,培训效果考试个人得分应全部达到80分以上。

疟疾诊治能力和疟原虫镜检技能是此次消除疟疾达标考评重点考核项目,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各镇卫生院要落实好这两项工作,确保考评工作的顺利进行。

(3)资料准备

区卫生局协调解决组织保障资料。

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各乡镇卫生院准备好防治疟疾的相关资料,包括2013、2014年的疟疾病例门诊登记本、血检登记本、传染病报告卡、抗疟药处方,现场核实病例诊断、治疗和疫情报告。

疾控中心消除疟疾的相关资料:

基本消灭疟疾达标考核资料汇编以及达标考核后至2009年疟疾监测资料等历史资料。

2010年以来的疟疾相关资料,区级消除疟疾实施方案:消除疟疾工作年度计划和总结;消除疟疾工作各项活动原始资料,包括发热病人血检和血片复核资料、媒介调查资料、病例报告和治疗资料、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资料、疫点调查和处置资料以及各类培训和健康教育资料等。

(4)督导检查

区卫生局组织对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临床医生的疟疾防治知识和检验科人员疟疾镜技能培训、资料准备等情况的进展、质量进行督导检查。

6月份、8月份、10月份各进行一次督导检查并书面通报,督导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临床医生诊治能力考核:镇卫生院现场抽取2名临床医生参加闭卷考试;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内科、妇科、儿科、急诊科、感染科各抽取2名临床医生参加书面闭卷考试。

疟原虫镜检技能考核: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各镇卫生院现场各抽取一名检验员进行技能考核。

现场检查疟疾病例门诊登记本、血检登记本、传染病报告卡、抗疟药处方,现场核实病例诊断、治疗和疫情报告等。

2.消除疟疾达标考评实施时间表

4月份区疾控中心开展综合医院、镇卫生院镜检员疟原虫镜检技能培训工作。

5月份区卫生局对消除疟疾达标考评工作进行动员与培训,落实相关单位及科室职责。由区疾控中心下发此次消除疟疾考核临床医生疟疾诊治知识的培训参考资料,各级医疗机构要依据资料组织临床医生培训和自学,提高临床医生的疟疾诊治能力。

7月份各级医疗机构找出薄弱知识点,对临床医生进行疟疾诊治知识针对性培训和效果考试,达到要求。

④8月份,邀请市疾控中心专家对我区疟疾镜检人员进行疟原虫镜检技术指导和培训。

⑤9月份,各级医疗机构组织临床医生疟疾诊治知识再培训,全面达到要求。

⑥根据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消除疟疾资料准备情况、临床医生疟疾诊治知识和检验人员疟原虫镜检能力掌握情况,确定迎接消除疟疾达标考核的时间。

3.消除疟疾达标现场考评内容

由省政府血地防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组成考核组,对县(区)进行消除疟疾达标考核。

发热病人血检、病例诊治及报告

分别抽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和2个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疟原虫镜检工作现状和当年发热病人血检工作资料。抽查区疾控中心已复核阴性血片30张。查阅疟疾病例门诊登记本、血检登记本、传染病报告卡、抗疟药处方,现场核实病例诊断、治疗和疫情报告与县级疾控中心资料符合率。

诊治能力考核

随机抽取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内科、妇科、儿科、急诊科、感染性疾病科等临床医生以及2-4个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床医生各1名(总人数不少于10人),采用闭卷书面考试进行疟疾诊治知识考核。临床医生个人考核得分80分及以上为合格。参加考核临床医生的考核合格率低于85%即为不通过。

镜检技能考核

随机抽取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和一半以上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检验人员各1名,进行疟原虫镜检技能考核(包括定性和定种)。每名镜检人员技能考核得分75分及以上为合格。参加考核检验人员的考核合格率低于85%即为不通过。

(三)进一步加强病例管理,提高传染源管理和疫点处置工作质量

1.规范传染源管理措施

为适应疟疾防控工作从控制阶段到消除阶段的转变,我区将继续全面推行消除疟疾“1-3-7”消除疟疾工作新模式,确保传染源管理和疫点处置工作的及时有效开展。

(1)发现疟疾病例后1天内进行疫情报告

区疾控中心和各级医疗机构对发现的所有疟疾病例(包括实验室确诊病例和临床诊断病例)均应在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

所有网络直报的疟疾病例均应进行疟原虫镜检,每例病例在抗疟治疗前应至少采制厚薄血片3张、滤纸血2张(每张2大滴血样)和肝素抗凝全血5ml,并电话报告市疾控中心。不能及时送样的可将样本置-20℃保存,由市级疾控中心统一在每月月底送省血寄防所。为鼓励及时发现和报告病例,省将继续实行报病奖励制度。

(2)在3天内完成病例核实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区级疾控中心负责在3天内完成对网报疟疾病例血片的镜检复核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重点核实是否为疟疾病例并判断是否为本地感染病例。所有核实的疟疾病例应在3天内完成专报系统中“疟疾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的信息录入和上报。所有经核实需排除的疟疾病例应立即报告省血寄防所请求进行省级复核,并根据省级复核结果进行网报修订。

个案流调时对输入性病例的判定应严格按照《消除疟疾技术方案》中输入性疟疾的定义和判定标准进行。

(3)在7天内完成疫点调查和处置

区疾控中心应在病例网络直报后7天内组织完成对病例所在的自然村或居民点的调查,确定疫点是否存在传播疟疾的条件,并按照《消除疟疾技术方案》的要求完成疫点处置,在7天内完成专报系统中“疫点调查与处置表”的信息录入和上报。省血寄防所将参与所有本地感染疟疾病例和国内输入性疟疾病例的核实和疫点调查。

疫点调查时,对本地感染或国内输入的疟疾病例,需对病例所在自然村或居住地周围100米内的居民进行疟原虫血检或快速诊断试纸条(RDT)检测筛查,并采制滤纸血;对境外输入的疟疾病例,需对与其同行回国人员进行疟原虫血检或快速诊断试纸条(RDT)检测筛查,并采制滤纸血;对近3年内无媒介调查资料的县,如疟疾病例出现在疟疾传播季节,疫点调查需增加媒介按蚊种群调查内容。

疫点处置包括病例治疗、健康宣教和媒介控制。在疫点调查中新发现的实验室检测阳性者给予抗疟药规范治疗并按规定上报,并向居民发放疟疾防治宣传材料。对在流行季节(5-10月份)出现的疟疾病例,对病例所在的自然村或居住地周围100米范围所有住家采用菊酯类杀虫剂进行室内滞留喷洒。

2.完善疟疾疫情通报制度

为及时了解疟疾疫情动向,有效应对和处置突发疫情,区疾控中心在发现病例时需电话报告省寄防所,并按规定在3个工作日内将疟疾病例核实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结果上报省血寄防所,由省血寄防所及时完成疟疾疫情周报。

(四)进一步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疟疾病例诊治能力

1.进一步加强传染源发现能力

(1)各级医疗和疾控机构要继续加强疟原虫镜检能力建设,配备相对稳定的并通过上级业务机构培训合格的镜检人员。重点加强乡镇级医疗机构技术人员的培训,区疾控中心要有独立的、能正常开展镜检工作的疟疾中心镜检站,并有专人负责对辖区发热病人血检工作的督导和质量控制。

(2)为按期达到《市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确定的知识与技能培训工作指标,区疾控要组织对全区各级医疗机构的相关医疗、检验、防保专业人员开展知识和技能培训,并参加全市寄生虫防治技术竞赛。

2.进一步提高疟疾病例救治能力

(1)区疾控中心需加强对本辖区内各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输入性疟疾的诊断能力和危重恶性疟病例救治能力,尽量避免因误诊误治导致输入性恶性疟病例死亡。

(2)在疟疾传播休止期,区疾控中心组织对上年度发现的所有间日疟病例和卵形疟病例进行休止期根治。并对在疫点调查中发现实验室检测阳性患者的自然村开展休止期扩大治疗。

(五)完善监测体系,巩固消除疟疾工作成果

根据我区当前疟疾发病的形势和消除疟疾的进程,按省疟疾监测规范和技术要求,在全区开展常规检测工作,保障和巩固我区消除疟疾的成果。

1.疟原虫镜检和质量控制

(1)为保证发热病人血检工作的顺利开展,区疾控中心统一为区级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门诊镜检站发放血检染色试剂等耗材和发热病人血检登记本。

(2)按照《市消除疟疾行动实施方案》要求,区二级综合医院和所有乡镇卫生院均要开展发热病人疟原虫镜检。各医疗单位要求全年开展发热病人血检工作,其中疟疾传播季节(5-10月)血检人数不低于年血检总人数的80%。要重点加强对外出务工归国人员的发热病人血检工作。

(3)区疾控机构中心镜检站应按要求对所辖区级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镜检质控督导,保证发热病人血检工作质量。区中心镜检站要复核辖区内各医疗单位10%的已检阴性血片和所有网报疟疾病例血片;市级中心镜检站将抽检本市各区3%的已复核阴性血片和所有网报疟疾病例血片,并负责将所有网报疟疾病例血片和滤纸血及抗凝血按要求送省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复核。省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按《消除疟疾技术方案》和《省消除疟疾实施方案》要求,及时对全省所有网报疟疾病例进行血片复核和基因检测复核,每季度抽检全省各县1%的已复核阴性血片,并不定期对乡镇门诊镜检站已检血片进行抽检。各级中心镜检站要求保留血片及抽复检工作记录。

2.主动病例侦查

在疟疾流行季节(5月份),对白马镇的1个村进行入户走访调查,并至少对300名居民进行疟原虫血检或快速诊断试纸条(RDT)检测筛查,并采制滤纸血送省血寄防所进行基因检测。

(六)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居民疟防意识

数控机床市场调查范文7

关键词:数控技术;应用现状;发展趋势

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飞速增长,数控技术在我国各类机械制造、加工企业中的应用越来越为广泛,为提升国民经济水平和工业现代化程度作出了重要贡献。相对于传统的机械制造与加工技术来说,数控技术通过应用现代化计算机、通信、传感、控制等技术,能大大提高生产加工效率、质量,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我国的数控技术起步相对较晚,其优越性虽然已被广泛认识,各大企业为了提升市场竞争力也相继采用了数控技术,但数控技术在我国的应用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进一步解决。文章以下拟通过文献调研并结合工程实践经验谈谈数控技术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1 我国数控技术发展历程

数控技术在我国的首次应用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1985年我国首台数控机床的诞生,数控技术的优势被不断挖掘,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应用数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总体来说,截至目前数控技术在我国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历程:(1)封闭式发展阶段[1,2]。该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之前,当时由于我国科技技术水平较弱,基础条件也不足,国家开放性也不够,基本处于“关起门来搞研究”的阶段,因此数控技术在这一阶段的发展很小。(2)国产化体系阶段[1][2]。上世纪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春风的吹起,国家对机械制造、加工产业投入加大并大力支持发展数控机床,通过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来研究、开放国产化的数控技术,其中标志性的成果就是由清华大学和北京第一机床厂共同研制成的我国首台数控机床[2]。(3)市场竞争阶段[1,2]。该阶段我国的数控技术已逐渐成熟,数控机床的技术水平、种类、质量等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后,数控技术也逐渐被推向全世界范畴的市场竞争当中。

2 我国当前数控技术的现状分析

2.1 技术创新力度不足

当前,我国企业应用的数控设备主要分两种,一种是直接应用国外成品的数控机床设备,另一种则是应用模仿国外数控机床产品生产出来的国产数控设备。这样的应用现状就直接导致了我国当前数控技术创新力度不足情况的出现。因为对于后者,国产数控设备主要是模仿国外产品,只是单纯地引进国外的技术来提高数控设备的国产化,而没有进行过多的吸收消化,还没有上升到自主研发新的数控设备和技术创新的层次。因此,这两种情况都没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数控行业对国外先进数控技术的依赖现状。由于技术创新力量相对薄弱,因此我国当前的数控行业还没能形成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意识还不够强烈。

2.2 技术创新环境尚不完善

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数控技术的创新环境尚不完善,这主要体现为国家大环境和企业内部环境两方面。国家大环境方面,目前我国的市场化还不完善,市场竞争机制不足,仍存在着一些市场结构深层次方面的问题有待解决,这就导致了国家大环境下的竞争压力不足,进而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动性。企业内部环境方面,由于缺乏健全的企业创新体系,在国内外同类企业的竞争压力下,很多企业还是会选择传统生产加工模式,而有计划、有组织、有规模地进行长远的技术创新的企业很少,特别是一些中小型企业的数控技术创新环境更为恶劣。

2.3 数控系统稳定性欠佳

平均无故障时间是目前国际上用来表征数控系统稳定性的关键指标。调查发现,目前国外数控系统的平均无故障时间在一万小时以上,而国内数控系统的平均无故障时间仅有三千至六千小时。因此,与国外数控技术相比,我国的数控系统稳定性还相对不足。

2.4 数控技术应用率低,开放度不高

虽然我国时当今世界上机床拥有量最大的一个国家,但我国现有机床的数控率很低,不到2%,而一些发达国家的机床数控率是我国的10倍以上。例如,日本现有的机床数量虽然只有我国的1/3不到,但其机床数控率是我国的近10倍之多。由此可见,我国机床领域的数控率明显不足,这将严重影响我国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进而影响国民经济的有效发展。

此外,我国很多企业现有的数控产品自动化开放程度并不高,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还未能实现全部产品的数控开放功能;二是即使有部分数控产品实现了开放,但大多处于半开放状态,还未实现全面开放。

3 我国数控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3.1 高精度、高速度的数控技术

精度和切削速度是衡量数控机床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的主要指标。因此,为更好地提高数控设备的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高精度和高速度是我国数控技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一方面,随着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市场对产品制造、加工的精度要求会越来越严格,这就必然要求提高数控技术的精度。近年来,我国已经着手在研发一系列高精度的数控机床,如北京机床研发的 JCS-027、031、035型超精密车床、铣床等。

另一方面,研究发现高速切削数控加工技术通过改变切削纹理不仅能大大提高产品生产效率,还能提高切削刀具的使用寿命,降低切削温度,消除切削振动,提高数控机床的使用寿命,具有优良的技术经济效益。但要实现高速度切削,不仅需要提高数控机床工作台的进给速度,还应保证主轴具有足够的刚度、稳定性和制冷效果。

3.2 五轴联动加工的数控技术

实践发现,相对于三轴联动的数控机床来说,五轴联动的数控机床不仅能大大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还更能保证产品生产质量。调查发现,1台五轴联动的数控机床效率相当于2台三轴联动数控机床的生产效率,特别是在用立方氮化硼制成的铣刀切割零件时,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的优越性更为显著。但是,相对于前者,后者在主机结构、数控系统编程等方面较为复杂,单价高,这是目前制约五轴联动数量加工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

但是,随着我国数控软硬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上述制约因素将被逐一克服,五轴联动加工的数控技术将成为我国数控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

3.3 柔性化的数控技术

柔性化的数控技术主要是指发展集全过程多功能于一体、模块化设计和群控系统的数控技术。柔性化数控技术一方面可以大幅度降低产品加工时间,提高数控机床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满足客户对数控产品的加工要求;再者还可以实现信息流和物料流进行自动动态的调整,从而能实现产品制造、加工全过程的柔性化控制和管理。

3.4 绿色环保的数控技术

数控加工作为未来制造业生产的重要环节和手段,其环保性能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制造业未来对环节污染的比重。因此,数控技术必须向绿色环保方向发展,如可以使用无液、无冷却液、无气味的环保材料,提高数控机床除尘、排屑能力。

4 结束语

综合以上可以看出,数控技术在我国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应用,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为了继续壮大我国生产制造业,振兴国家经济,需要进一步加大技术创新,实现制造业全面、高效的数控化生产。

参考文献

数控机床市场调查范文8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通过创建优质机床生产基地,整合研发、检测、品牌、营销等资源,培育区域名牌,提高机床产业集群质量管理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配套聚集能力,全面提高机床产业集群的产品质量、品牌价值和区域竞争力,促进机床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总体目标

1、行业总体规模:到20*年,产品销售收入达到120亿元,实现利税12亿元,年均增长40%,规模以上机床制造工业企业达到120家。

2、主要产品产量:到20*年,年生产各类金属切削机床达到11万台,年生产各类锻压机床达到3.5万台,产品关键配套件地方配套率达到70%。机床产品数控化率达到40%,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机床产品。

3、技术创新体系:到20*年,建成部级机床检测中心1个,省级和枣庄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个。规模以上企业技术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平均达到3%以上。

4、培育上市公司和企业集团:到20*年,在国内上市的公司达到2个,培育年销售收入过5亿元的企业3个,过*亿元的企业1个。

5、培育名牌产品:到20*年,培育中国名牌产品2个,山东省名牌产品6—8个。

力争20*年成功创建全国优质机床生产基地。

二、创建原则

1、坚持市场化运作和政策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机床企业间有序竞争,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加强政策引导、行业指导和宏观调控,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2、坚持产业结构调整和完善企业运行机制相结合。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结合滕州市机械工业“*”发展规划,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大力培育上市资源,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3、坚持龙头企业和专业化配套协作企业共同发展。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选择规模大、技术创新能力强、品牌知名度高的优势企业,加大扶持力度,促其迅速发展。通过整合全市机床产业资源,形成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专业化配套企业为支撑的“金字塔”型企业结构体系。

4、坚持对外开放和自主创新相结合。支持鼓励企业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养一批创新型人才,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机床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创建措施

(一)开展产品质量整治,提高机床产业整体质量水平。在历年国家和省对铣床、钻床、钻铣床产品质量进行的监督抽查中,我市产品均存在质量问题,主要是电击防护、电源开关、安全防护装置、紧急停止装置等指标违反国家强制性标准,存在安全隐患。以争创“全国优质机床生产基地”活动为契机,在全市开展机床产品整治活动,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业层次,提高市场占有率。

1、开展质量普查。由质监部门组织对全市机床企业进行一次拉网式产品质量抽查,全面掌握产品质量状况。抽查结果及时汇总并报市政府。

2、对于抽查不合格的企业,帮助企业查找质量问题,改进生产工艺,责令限期整改,并进行复检;复检仍不合格的,责令停产整顿。

3、实行“分类管理,扶优治劣”,对机床产品质量实行动态管理,提高监管的针对性。根据生产能力、生产品种和质量保证能力,将企业划分为A、B、C三类。对于A类企业,给予技术上的支持,帮助他们树立品牌意识,为创立品牌营造发展空间,扶持其壮大规模。对于B类企业,进行重点帮扶,安排技术人员主动上门指导,根据检测报告帮助企业分析生产工艺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其改进工艺,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将生产设备简陋、生产工艺落后、虽停业整顿但仍生产劣质产品、不能保证产品质量的小型加工厂列为C类企业,坚决严厉打击,通过关停并转,使其转成机床配件生产企业。

4、组织企业积极开展3C认证和质量认证活动,增强机床企业对3C认证和质量认证的意识。

5、加强监管巡查,消灭无标生产,规范包装标识。认真做好对机床企业的监管巡查工作。把机床企业是否按照标准和合约组织生产以及产品包装标识作为检查的主要内容。对机床生产企业的产品标准执行情况进行认真检查,并做好产品标准的登记备案工作。

6、组织查处无证生产、销售机床产品的违法行为。关闭生产设备简陋、生产工艺落后、不能保证产品质量的小型加工厂,为采用新技术的机床企业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进一步提高我市中小机床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信誉度和美誉度。

(二)引导支持企业实施技术创新,提高工艺装备水平。充分利用国家、省、市加快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政策,引导企业加快技术中心和研发机构的建设步伐。通过加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努力营造技术创新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生产一代、储存一代、开发一代”的新产品循环机制。支持鼓励企业采用信息化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机床产业,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整合资源,努力培植一批龙头骨干企业。积极引导龙头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支持鼓励龙头企业将低端产品向紧密企业和外协厂家转移,提升企业的产品档次。引导不具备整机生产能力的小型作坊型企业,退出整机生产行列,成为龙头企业或集团的配套厂家,逐步形成龙头企业做品牌、小型企业做配套的产业分工格局。

(四)实施名牌战略,打造中小机床制造业基地品牌。积极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引导企业在巩固现有名牌优势的基础上,牢固树立品牌意识,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技术含量和服务水平,以品牌做大企业,以品牌占领市场,以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的名牌产品和市场竞争能力强的明星企业。

数控机床市场调查范文9

关键词:机床 造型设计 设计文化

数控机床的整体造型是由外观件组成,数控机床外观件的造型体现了机床的整体造型风格。以数控机床的造型对人视觉印象造成主要影响为依据,可将数控机床外观件分为外罩、门、观察窗、把手、数控系统、排屑装置、水箱、油箱、电控柜、标牌等外观部件。每个外观部件作为数控机床整体造型的特征要素,其对整体造型的影响是各不相同的,一般的外观件只是研究机床门、把手和标牌等对机床外观造型影响较大的外观件。数控机床整体造型与外观件造型、外观件与外观件造型之间的关系是有机的协调关系,整体造型通过外观件造型的有机统一来实现其造型的目的。外观件的设计对数控机床整体外观质量以及机床使用的操作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外观件造型设计是数控机床造型设计的重点。

1.机床的造型设计

机床造型设计美学艺术与工程技术的结合,产品与人的关系在设计产品中是要处理好的。要以舒适宜人、心情舒畅、精神饱满为理念,以求材料、色彩、工艺、操作、使用、质地的完美结合,注重效率的提高,功能的齐全。在产品方面,设计的主要对象是机床,要把握好应用造型设计原理,以求机床的艺术性和科学性的统一、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统一,适应时代审美的要求。这样创造出的产品才能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水融。在应用造型设计的法则和原则方面,要创造性地将产品的结构、功能、工艺、市场经济材料、宜人性、造型等因素恰当地运用在机床的造型和结构上。经过合理的造型设计,不但可以增长旧产品的使用寿命,而且能创造极高的经济效益。还有一点值得指出,那就是产品的外观款式新颖时尚。此外,机床造型设计还能促进老产品的更新换代,如同一场革新革命。有关机床造型的造型形式美表现,工程技术问题,造型设计构思表现的方法与技能的密切结合问题,是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当然高科技是必不可少的。在当今社会的风云突变中,工业化似乎已被广大人们所接受,它所容纳的现代艺术与现代科技的元素必然会促进社会环境和时代风貌的变化,产品也会显现出科学性与艺术性。

2、控制面板的设计

人对机床第一手操作的工具以及人和数控机床之间沟通尤显突出一个部分是控制面板。使用它的最终目的是使操作者在其中享受到乐趣感、亲近感、从而激发热情的工作态度,这无形中就会提高工作的效率。作为操作者,应谨记人机学的最新成果,在适时设计CRT按键钮站时,以下原则是必须要注意的,这无疑会增加使用者关于如何正确操作调节的信息含量。

安放按钮站的高度与位置时,1.5m的站姿、1.2m的坐姿为最优视线高度和最佳操作范围;最佳视野及有效视觉范围内内适宜安放按键和操纵按钮;正常视距范围内通常要求放置数显表或显示屏。

在遵循了以上注意事项的前提下,我们相信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设计师全力调查按键的功能状况、各种按钮及众多指示器的有效性,了解对操作者工作能力有影响的方面,这样才能做好交换窗口的CRT操纵面板的设计,掌握数控机床界面的联系与信息的蕴涵状况。要想缩短人、机间的距离,做好人的情感沟通、对话的交流,产品的营造是重中之重,科学技术的力量也是不容小觑的。比如:色彩、形式、表面处理上的排列、组合、错落、穿插,就掺入了国际标准化的生动的象形符号和独具特色的造型语意元素,使得意象抽取和形态设计上就先声夺人,从而取得产品在主机整体变化上的丰富性、单体形态特征上的新颖性,其耀眼是不言而喻的。

3.安全防护罩的设计

全封闭防护造型是高效、高速、自动化数控机床常采用的,因其在某种程度上遮掩了全部主体机床和大部分的外观形体,做好该关口,就好比给它一层暖棉被。在具体设计全封罩时,以下几点是需要注意的:

防漏结构最好是迷宫式的,适当位置的冷却液回流导槽最好为性的,二者设置在开合门的接缝处;机电安全联锁装置类似于人的防身装置,有利于人身安全,安装在开合门上;就全防罩结构种类而言,块组合式结构最佳,整体式、升降式、板块组合式是其中的几种。其中组合式便于运输与装拆制造;我们要了解用户的环境、心理特征,灵活选定设计,使造型美观与结构强度二者兼具、协调一致。美学法则可以使线形简洁和色彩雅致,工业设计可以达到比例的和谐、人机工学规律的有机结合会给人逼真的质感,再考虑进去数控主机的性质、类型,相信会有完美的令顾客满意的防护罩。

可见,工业设计师擅长的外观形体设计、独树一帜造型风格无疑是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在创意发挥的灵活多变、游刃有余,为做好数控机床的造型设计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与可能。在了解了防护罩的一些注意事项后,现在系统的看一下。全封闭安全防护罩不但要对运行环境的保护、外部视觉品质、整台机床的精度、人身安全保护性等因素进行考虑,又要单独监管各运行部件的气、液、油、电线、电缆、粉尘等管缆流通,而且要防御各运动部件精密滚珠丝杆副、各坐标精密导轨的恰当装置。另外,简洁醒目的色彩,增加整体的立体感,温馨美丽的色彩,给人内心的宁静与舒适,精神的稳定、愉快与集中。为了缓解使用者眼睛的疲劳状态,应当恰当地选择涂料的色彩,这样不但能提高机械信息的显示能力,还能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见,着色不仅仅是增加了机器本身外观上的魅力,也一定程度上使新机床的质量和技术水平上升到另一个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