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学生德育培养集锦9篇

时间:2023-07-06 16:28:31

学生德育培养

学生德育培养范文1

关键词: 德育主体育德德育活动

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21世纪教育的主旋律。随着信息的全球化,中西方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荡涤,学生直面复杂的生存环境,直面多样化的价值观、人生观,他们往往会感到迷惘和疑惑。传统的单向灌输而遮蔽学生主体、推崇教条而忘却生活的德育方法已完全不适应新形势下的学校德育工作。有效的德育手段一定是与时俱进的,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更多地注重让学生在各项德育活动中通过自身理解、内省、感悟而内化,重视学生对道德选择权的扶植、提升与珍视。培养学生自主育德的意识已成为教育现代化对学校德育的召唤,培养学生具有创新开拓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已成为当前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学校德育是以各项开放的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进行的。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如果学生在德育过程中能领悟到自身成长之美,那么就没有一种道德说教比其更能激发他们进一步进行道德学习的动机。要想在德育活动中培养学生主体育德的意识,德育实践就要以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道德素质为大背景,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潜能,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关注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和态度,使学生通过自身的独立思考、自主选择和积极的创新实践探究活动,获得体验,养成习惯,形成信念,多方位、多渠道地谋求自身发展。所谓“主体育德”就是指学生个体作为德育活动的主体,依据通过独立自主、主动积极的理性思考后选择的德育原则,自主、自觉与自愿地做出道德选择与道德行为的素质。现行的《中学德育大纲》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就德育而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道德选择、道德判断能力,培养学生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以道德主体的身份参与德育过程,在道德自育中学会做人。因此,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学校应重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约束等能力的培养。

1.自我教育

我们从各年级的德育目标出发,以系列活动为载体,如青年党校、业余团校的专题讲座,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高一新生的军训、常规、法制教育系列活动,“教师节”庆祝活动,“国庆”节庆祝活动,“一二九”纪念活动,“元旦”庆祝活动,“学雷锋”活动,“红五月”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假期的“送教下乡”活动,去孤儿院或敬老院义务劳动,为生重病或家庭遇到不幸的同学“献爱心”活动等。学生在不同形式的德育活动中,能正确认识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对自己、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感。这些德育活动会在学生心灵深处留下痕迹,有的甚至是刻骨铭心、一辈子都难以忘却的体验,只有这种内在的道德认识才可以转化为自觉的道德行为。当然,由于学生个体原有认识的差异,应该允许在德育过程中学生自主育德意识出现不同的发展水平。

2.自我管理

多年来,我们坚持学生干部管理学生事务,以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管理过程的工作模式。一是授权给学生管理,通过制订有关章程,明确学生干部的职责,对学生干部提出管理的具体要求,使他们自我管理行之有据。二是在授权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干部管理学生事务。学校的广播站、有线电视,从采访、编辑到播音,全部由学生自主处理;学校的墙报、橱窗交由学生会宣传部负责,以学校德育阶段性工作为中心开展各项宣传活动;常规部负责全校各项文明常规落实情况,对学生宿舍内务、教室包洁区卫生、自行车排放、自习课纪律、集会秩序等各方面进行检查,并做出量化评比;劳卫部组织全校学生参与包洁区的打扫,轮流参加美化、绿化校园活动;文体部负责“两操”的检查、各项体育比赛和学校大型文艺活动的组织准备工作;校风督查队、各班级轮流开展“值周”活动,使得参与管理的学生面增宽。这些活动的开展,既培养了学生文明卫生习惯,又提高了学生的自治自理能力,使学生从中体验到主体参与的乐趣、团结协作的优势。三是指导管理。政教处对校级、年级和班级学生干部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平时对他们的工作进行有效监督、协调、及时指导,在鼓励学生干部大胆工作的同时勇于承担他们管理工作中失误的责任;鼓励班主任大胆启用新学生干部和实行班干部轮换制,从而大面积地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3.自我服务

我们要求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与自己有关的事情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动手中增强自我服务的能力和意识。我校是一所县城中学,大多数学生来自于农村,因此住校生较多。每届高一新生入学军训时,我们就开始对学生宿舍内务整理提出“准军事化”管理的要求,这样学生就不仅要学会整理好自己的被子、蚊帐等物品,而且要学会与室友合作将盆、杯子、毛巾、鞋子等摆放成一条线,保持宿舍的干净、整齐与美观,为自己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这样便增强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合作意识、服务于他人的意识,形成了自主管理的氛围。

4.自我约束

坚持不懈地抓养成教育。我们经常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通知》、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各班在认真抓好落实《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础上,结合班级实际制定班级公约。每年在新生入学时,学校都开展“军训、常规、法制教育”系列活动,讲校史校情,讲学校优良传统,讲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政教处还将国家、学校有关德育工作的文件、规定等编印成“江苏省江浦高级中学学生守则”,通过组织学习、考试、实践把行为规范训练变成学生的一种自觉行动,从而带动“三风”建设,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养成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学生”大多正是缺乏主体育德的意识而导致纪律观念淡薄、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成绩暂时落后、交往能力弱。在对他们经过细心调查、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要救其失而导其行,激其情而奋其志,省其身而促其习。如果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愉悦,他们便会对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作出自我评价、自我反省,产生深刻的内心体验,逐步走上自我管理的良性循环轨道,形成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

在培养学生主体育德意识的德育实践中,学校要完善德育工作机制,要调动家庭、社会一切有利因素为学生自主育德创造适宜的环境。教师要主动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通过主体参与,逐步进入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评价的主体教育状态。

经过近两年的探索,我校学生基本形成了自主自觉育德的态势,离开了老师的指导和监督,仍然在努力进取,大大提高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道俊,郭文安.主体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451.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405.

学生德育培养范文2

我们南部中学是我县学生人数最多的一所学校,在校学生多、班级多、生源复杂、外界影响非常庞杂,德育工作的难度较大,学校德育工作从哪抓起?我们认为: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是将来学生"做人"的基本训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石;文明、规范化的日常行为,是学会做人的基础,更是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成为未来接班人所具有的思想、品质、行为的基本,根据这一思想,结合我校德育整体化工程的实施,我们确立了我校德育工作原则:常规筑基础制度求保障、活动做载体、整体达优化。

强化全员德育观,注重德育的整体性。"育人先做人,正人先正己"这是学校对全体教师的一贯要求,每一位教师都是德育工作的实施者,学校用这一条标准,统一全体教师的思想认识,号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成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者、教育者和训练者,结合全员育人观的确立,学校组织了"学生眼中的我和我眼中的学生"的大讨论,从如何规范教师的言行和如何规范学生的言行两个方面进行舆论上的宣传,使学校全体教师进一步明确合格的接班人应从做人开始,做人应从文明行为开始,教育人应从自身做起。

为保证全员德育观的顺利实施,学校的各个部门明确本部门的德育工作职责,各岗位的教师明确本岗位的德育工作标准。在树立全员德育观的工作中,又有重点地集中抓好班主任的选拔、聘用与培训,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对学生思想品质和良好行为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工作中,除针对性地加强班主任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外,我们主要引导班主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教育思想,站在培养二十一世纪接班人的高度,教育、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日常行为和思想道德品质;引导班主任如何在新形势下对新型人才观、中学生良好行为养成、独生子女的教育、非智力因素等问题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地卓有成效地抓好班级工作。

健全德育制度,注重德育的科学性。德育工作制度,是我们抓好德育工作的立足点,也是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几年来,我们从教师德育工作岗位责任制和学生各种规范入手,不断充实、完善德育工作的各项制度、职责和规范,力求做到用制度来统领工作,用制度来约束行为。

经过不断的努力,我们在工作中健全了以全面领导、组织、负责学校德育工作为主要内容的校长、书记岗位责任制;以具体组织实施学校德育工作为主要内容的政教处德育工作条例;以结合本部门特点,强化育人观念为核心内容的教导处、总务处德育工作条例;以利用本学科德育资源,加强课堂教学为主体的教师德育工作标准。通过教师岗位责任制的确立,突出了制度化的管理,避免了德育工作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有效地保证了我校德育工作正常运行。

把握学生思想脉膊,注重德育的针对性。摸清学生的思想脉膊,这是我们抓常规管理的首要前提,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都与以往的初中学生有所不同,无论何种经济体制,做人都是基本的准则,而进行学会做人的教育,要以了解学生思想实际及变化为前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取得实效。每年署期开学前,学校组织有关人员到小学了解升入到我校的学生情况,摸清后进生底数及重点人员的名单,在分班时将后进生分开,以消除可能产生的小团伙、小帮派的隐患,为形成良好的班集体、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创造首要的条件。

强化班集体建设,注重德育的实效性。班级是学生形成良好文明习惯、世界观、价值观的主要阵地,良好的班风对于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班级是学校构成的基本单位,同时也是学校各种教育内容得以及时落实的枢纽,在抓好班主任选拔、培训的基础上,我们着重加强班级和班集体建设,利用班级日志、周汇报等形式及时了解各班级学生情况,通过班会、板报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集体观念,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同时利用少年团校和团干部、班干部经验交流等多种教育形式,加强对班级干部的培训,使之成为班级良好的风气形成的中坚力量。

同时为使学校这种班级管理思想得以实施,我们加强对班级集体考核,把学生日常行为的表现,无论巨细,都纳入到班级综合评价当中,做为评选先进班级的首选条件,同时安排值周生,对各班学生每天进行全面检查,并在全校进行通报,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逐步体会到,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是班级集体荣誉感的体现,这样我们抓住学生集体荣誉感这一闪光点,强化班级建设与考核,更加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文明行为的习惯的养成,到目前为止,我校每周三教工政治学习时间,全校两座大楼五十个班级全部由学生自我管理,有的自习,有的活动,井然有序,这反映了学生有较高的遵守文明行为的自觉性,也反映出我们在加强学生常规工作中,以抓班集体建设为突破口,取得了明显的实效。

分阶段、抓重点,注重德育的层次性。在工作中,我们深切地感到,学生行为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需要教育者与管理者持之以恒,强化训练,即:"抓反复、反复抓",并且在教育中不断加大力度,不断地在原有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确立了"两高一坚持"的原则。即:立意高,明确现代中学生的文明行为即是二十一世纪接班人的文明行为;标准高,努力做到校园整洁无死角,学生文明无劣迹。

学生德育培养范文3

关键词:中学生;德育教育;培养

“老师究竟应该教给学生什么?”这是所有老师都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不同的人回答不尽相同。

今年是2012年,是新世纪初。社会的发展是日新月异,快的有点吓人,世界已经变成了“地球村”。可在这个村中并不太平,霸权主义者时刻在掠夺着别人的幸福,战争的阴影始终在笼罩着我们。中国并不强大,人民面临危险,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应该怎么做呢?不用我说,同学们都会有自己正确的选择。但我认为作为老师应该教给学生两样东西:一是教会学生做人;二是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二者当中,教会学生做人应该是第一位的,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非常重要。那么老师应该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我认为主要应该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可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学校,特别是班主任不可忽视的责任,也是班主任的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作为老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勉强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老师应该给学生提出一些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具体的要求,譬如,要求学生按时到校,养成守时的习惯;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事,养成不拖沓的习惯;要求学生每天至少对自己的物品整理一次,养成整洁的习惯;上课严格要求学生,养成专心上课的习惯;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养成善于提问的习惯;规定学生至少一个月反思一次,养成自我反思和准确评价自己的习惯等。总之,通过给学生提出一些硬性的要求并督促学生做到,最终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集体活动和参与学校的各类评比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意识。在各种形式的集体活动中,班主任要引导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并为集体活动建言献策,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自己是班集体不可缺少的一份子,逐步形成强烈的集体归属感。对于学校开展的各种评比活动和比赛活动,班主任要充分加以利用,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感受集体的荣辱,激发学生为集体做出自己应有贡献的意识。班主任如果能够长期坚持对学生进行有意识地引导培养,相信学生一定会逐步形成强烈的集体意识。

三、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古今中外的的教育,都崇尚培养学生讲规矩,守规矩。老师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要明确告诉学生遵纪守法,做人做事要有底线,而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作为中学生,国家也专门制定了《中学生守则》,可见学生的规则意识还是需要我们老师去培养的。现在的社会追求学生的个性和创新,似乎不按常理出牌才会成为成功者。但这样的成功者毕竟是少数,而且生活在一个集体中,必然应该有一些规则来约束大家的行为,才能保持正常的秩序,因此为我们的学生建立一种规则意识已是刻不容缓。作为班主任要充分利用班会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校纪校规的教育,国家法律法规的教育,国家制度的教育;要引导和指导学生全员参与,共同制定符合班级特点的班规,让学生树立一旦约定规则就必须遵守的意识。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引导,使学生逐步树立严谨的规则意识。

四、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学生德育培养范文4

【关键词】中学生 语文 德育 教学

引言

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的思想也由过去的单纯,逐渐随着物欲的膨胀变得复杂起来,在这种不良的社会大环境影响下,使得中学生的德育教育产生了很大的落差。由于社会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很大的偏颇和失衡,面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比上,受到家庭和社会上各种不良信息的冲击,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逐渐地流入他们的脑海,使他们幼稚的心灵受到很大程度的污染,没有一个正确的衡量标准,因此,在学校教育中,中学语文教师所面临的将是一个艰巨的问题,不仅要教导学生学习好语文课程的基础文化知识,更要从德育上对中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教育,矫正中学生的不良思想状态,下面就如何通过中学语文培养中学生德育进行浅谈。

一、通过语文教学,以学习佳作来培养中学生

作为初中的语文教师,不仅要能够传授知识,同时还要不断地提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使他们通过学习,在德育的教育中不断地提升自己人生观,使其拥有明确的人生信念。对于这种德育的培养需要通过语文教学来得以实现,在语文新教材中所选取的一些课文,是经久不衰的佳作,能够融文史哲等诸多学科内容为一体,以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来引导中学生将真、善、美作为德育发展的方向,通过中学语文课文中,描述的那些震人心弦的艺术形象,以及婀娜多姿的山川景物,都具有着激动人心感人心魄的力量,能够使中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可以受到多种文化的熏陶,从而能够影响中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语文教师要能够在教学中,不断地对中学生渗透德育思想,依靠课本中文学的感染力量,充分地调动起学生内心的情感因素,在培养学生情操上下功夫,通过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情感的教育,使中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的过程中,达到塑造自身德育的目的。

二、通过语文教学,以思辨能力来提升中学生

要想通过语文教学提高中学生的德育水平,就需要针对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中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在13—16岁之间的范围,这个年龄层次比较具有特殊性,在身心两个方面的发展,都呈现出独有的特点,他们表现出渴望独立的个性,内心不愿意受到过多的束缚,对是非美丑分辨得不够深入,对待人生的价值观还不够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所以通过语文教学,可以弥补中学生在思维上的一些弱点,通过对于一些有哲理性的文章的学习,使他们不断地从感性变得理性,有自己独立正确的判断能力,对真、善、美的思想能够不断亲近,对假、恶、丑的思想能够不断地远离,如中学教材中的《论语十则》中“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以简单的文言文语言,揭示了求学上很深刻的道理,让中学生要将学和思有机地结合起来,要能够不断地在思中学,在学中思,从而能够领悟出更深刻的人生道理,不断地在德育上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情操。

三、通过语文教学,以思想内涵来丰富中学生

中学语文教材中,饱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素材,其内容有着很深入的教育意义。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主要体现在有以为人处事、宽容待人为目的,所进行人文思想方面的教育;有以环保意识为目的,所进行的增强社会公德方面的教育;有以培养爱国思想为目的,所进行的强化集体主义精神方面的教育;有以探索精神为目的,所进行的培养科学品质方面的教育。还有很多方面的课文,都是比较系统地指引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地通过德育教育,来达到塑造中学生心灵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师,只要按照课本的安排,逐步地让中学生通过学习语文知识,让中学生通过细致深入的学习,就可以达到提升中学生德育的教学目的。

总之,对于中学生如何通过中学语文的德育教育,来开启心智,提升自我,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中学生的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因此,在对中学生进行语文教学中,需要牢固地树立起以德育教育为先导的原则,使中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不断地在德育的教育下成长自己。

参考文献:

[1]李柳青.论中学语文教育中的生命教育[D].湖南师范大学.2007(06).

[2]张波.初中语文教学对形成中学生健全人格的作用[D].东北师范大学.2007(06).

[3]张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弘扬人文精神[D].辽宁师范大学. 2007(05).

[4]林兴媛.谈语文教学中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J].贵州教育. 2010(22).

学生德育培养范文5

关键词:体育 中职学校 德育

一、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中德育培养的现状

在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中,其德育教学一直没有得到重视,虽然有些学校在体育教学中也兼顾了德育方面的教学,但是他们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出现了片面化,边缘化的倾向,只是重视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教育,而对道德品质方面的培养则重视不够。另外,在德育教育时只注重表层现象的说教,而不太重视活动的实践,不重视学生道德品质素养实质性的养成。本文就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德育素质培养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中德育培养的内容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程标准中指出:中职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培养非常重要,在教学内容上应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加强德育教育。

1.体育学习态度的养成。体育学习态度的养成是体育教学中德育教学的先决条件,如果学生没有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把体育学习看作是无关紧要的事情,那他们对下一步的德育教学就会更加不重视。在体育学习态度的养成中,首先要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目的教育,使学生明白,在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中,不仅仅是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有着健康的身体,而且还要使学生明白,体育教学还能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德育品质,例如团结合作,顽强拼搏等品质的培养,对学生今后的社会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

其次要对学生进行体育意识的教育。体育学习不是一日之功,而要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使学生真正了解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端正体育学习态度,热爱体育,热爱运动,把体育教学和智育相结合,不轻视体育课,树立终身体育的信念,为了更加健康的迈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思想道德教育的养成。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在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非常重要,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在工作当中就不能正确对待所遇到的困难,就不能在人生旅途中享受到生活的乐趣。所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团结友爱、互相关心、真诚协作等优良道德品质的养成都是中职体育德育教学的任务。

3.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在现代家庭中,独生子女所占的比例较大,当他们进入中职学校以后,由于他们在家庭中养成了唯我独尊的习惯,在学校集体生活中,不可能事事都能如意,当他们碰到不如意之事时,其心理承受能力非常弱,就会出现很多问题,甚至会对社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所以,在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务必要在学生中间进行健康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坚强的意志力,提高受挫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并且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力等心理素质比起其它学科来说,更具有优势,是实施德育教育和培养学生意志力的最有效途径。

三、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中德育培养应把握的原则

在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中,要想使德育取得一定的效果,必须把握好相应的原则,才能使德育培养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1.把握好“度”的原则。“度”的原则就是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所设计的教学目标所应达到的效果。只有如此,才能使教学任务有落脚点,才能使教学任务能按部就班地进行,否则就不能提高德育教育效果。

2.把握好“活”的原则。在德育教学中,教师把握好“活”的原则。它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要教授过程的“活”,主要体现为教学内容的“活”和教学方法的“活”,不能拘于一格。二要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活”。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培养,一定要让学生全员参与进来,让学生来体验德育教育,如果他们只是像“小和尚听大和尚念经”一样,不活学活用,不参加互动,则效果欠佳,学生无法亲身体验德育,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经历中无法正确看待德育建设,无法使自己参与到德育建设中来。

3.把握好“全”的原则。“一个也不能拉下”,这是中职体育教学中德育培养的另一原则。中职学校是要为社会培养在“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所以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些学生由于受社会、家庭等因素的影响,每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行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甚至有些学生身上存在着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如果这些学生只注重“智”、“体”的发展,当他们拥用了丰富的知识和强壮的体格后,则对社会的危害会更严重。所以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德育培养务必要遵循“全”的原则。

四、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对德育培养的影响

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中德育的培养,任重道远,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实施不同的教学。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经历,谈谈中职学校体育教学对德育培养的影响。

1.常规体育教学促德育培养

在常规体育教学中贯穿德育教育,有助于学生德育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在体育动作要领上,我要求每个学生动作要做得标准,如有一个学生做的不对,则全班人都要重做,“一人错,则全班都错。”因为班集体不是某个人的,其荣誉需要靠大家共同来维护,否则其集体荣誉观就没有。在一次长跑训练中,我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围绕着学校的操作跑五圈,可是有些学生想投机取巧,给我打马虎眼,趁我不注意时,走捷径,从运动场的中间跑过去,当被抓住后,全班集合,告诉他们:因为有些同学没有按照规则去完成任务,所以全班刚才的训练全归为零,重新开始,因为你们是一个团队,可是有些同学为了个人的享乐置集体利益不顾,所以“厄运”必然会降临到你们的头上,大家要共同来接受这个惩罚。通过这样的训练,所有学生有了不懈努力,团结协作,不怕苦,不怕累的高尚精神,同时也增强了集体主义荣誉感。

2.课外体育活动促德育培养

中职学生体育教学中德育素质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中,而应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通过一些体育比赛活动来促进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中职学生的体育比赛活动形式多种多样,为了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在课余时间或者利用迎新年,庆国庆等一些重大节日,组织学生进行拔河比赛等活动。年轻气盛,活泼可爱的学生为了赢得胜利,大家会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出谋划策,为小组的胜利而相互团结。为了培养中职学生互相帮助的道德品质,还会举行肢体接触较多的比赛,例如、篮球比赛,足球比赛等,通过比赛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有同学受伤时,在旁边观看比赛的学生就会跑上去给予他们帮助,从而培养他们乐于助人的道德品质。

3.邀请优秀毕业生 “言传身教”促德育培养

教师在体育课堂只是凭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学效果是微小的。没有实际的案例去说明他们,他们对此很难信服。在体育教学中锻炼时,不会严格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有一次体育课教学时,为了培养学生们顽强的意志力,布置了1分钟仰卧起坐训练,很多学生做到三十多次时,肌肉感到酸痛,不想继续进行时,我告诉他们:一定要坚持做下去,否则你的成绩永远只能停止而不能进步。可是学生根本不听阻劝,坐在地上,怨叹体育课的苦和累。课后,我打电话邀请了一位那是上课积极的毕业生,让他在我的体育课教学中“现身说教”。此毕业生在课堂中,首先告诉同学们,现在就业的竞争非常激烈,如果在工作中做不出成绩来,别人就会取代你的位置。当自己在工作岗位上遇到许多很难解决的困难时,也曾想打退堂鼓。当每次要对困难屈服时,就想起了在学校体育课堂中所接受的锻炼――要以良好的身体素质,顽强的意志力面对困难,战胜困难,才能取得成绩,成为单位的技术骨干,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结束语:

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中职学生在工作岗位取得优良成绩的先决条件之一,这类道德品质的培养,离不开中职学校对他们的教育。体育教学又是学校德育培养的重要途径。所以,在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肩负起这个责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掌握德育培养的原则,了解德育培养的具体内容,把德育的培养贯穿于体育教学之中,把中职学生培养成身体健康,品德高尚的对社会有用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洪志发.《论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J]江西教育2013(12)32―34.

学生德育培养范文6

关键词:德育素质培养现状 原因分析 中职德育教学 中职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060

为了给国家培养集过硬的专业技能、较高的德育素质为一体的产业工人,中职学校既要注重中职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育素质。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对于德育素质的培养,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伴随时代的进步与教学的深入,中职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出现了实效性偏低、德育应用理论缺乏等问题。如何提升中职学生德育素质,需要进行合理的改革和创新尝试。

1 中职学生的德育素质培养现状和问题

当前中职学生的德育素质整体上呈现积极、健康的趋势,他们热爱祖国,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独立意识和自主性逐渐增强,对于重大的社会问题有自己的认知和理解。但是由于中职学生都正处于青少年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在现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一部分中职学生的德育情况已不容乐观。主要问题有:

第一,忽视传统美德,道德认知与自身实践不符。部分中职学生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屑一顾,学生的实际行为与道德观念存在一定差距,虽然他们知道基本的道德准则,却往往在生活实践中言行不一。他们希望能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但对于社会上的一些败坏道德的现状,又不愿意做良好社会风气的倡导者,大多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社会责任感淡薄。

第二,价值观多元化与人生观趋于功利与现实。部分学生出现消费观念超前,任意挥霍,相互攀比等现象,甚至认为有钱就有了一切,就可以证明自己的社会价值,赢得他人的尊重,厌学风气滋长,迟到早退,旷课严重,考试作弊增多。有些学生甚至有“理想理想,有利就想”,“有钱能使鬼推磨”的错误认知。

第三,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不思进取,沉迷网络。因为缺乏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正确的引导和明确的人生目标,即使知道网络会对自身带来危害,大部分学生还是不能自拔,导致学生精神世界的匮乏,过度依赖网络。

2 中职学生的德育素质培养现状的原因分析

2.1 中职学生自身原因

目前中职学生的入学成绩普遍不高,他们的文化基础薄弱,自控力差,自信心、意志品质等都与高中生有一定的差距。在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容易受到同学的歧视,老师、家长的指责,影响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产生叛逆、自卑心理、厌学情绪等。

2.2 社会环境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一直注重人的道德培养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的竞争意识、效益意识增强,道德价值取向上有趋利性和利己性特点,对传统的道德体系产生强烈的冲击,如物欲膨胀,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现象的产生,不良的社会风气对青少年的思想、德育产生很大的影响。

另外,网络的迅速发展,文化市场管理力度不够带来的道德问题也影响学生的成长,一些中职学生被低级、庸俗、色情的网络信息所吸引而无法自拔。另看重文凭与学历、轻视知识和品德的社会现象,也让学生认为一个人有一技之长更胜于拥有高尚的品德。

2.3 学校教育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

目前中职德育教学过分强调社会价值而忽视了个人的发展,德育课程基本流于形式。陈旧的教学手段,死板的师生交流方式,滞后的德育教学方法,学校一味地注重升学率等。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中职学生逐渐产生逆反、自卑心理,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以至于最后误入歧途。

学校德育目标过于全面和理想化,与学生实际的道德水平严重脱节;德育内容缺乏时代性;课程内容枯燥空洞,不贴近生活现实和学生实际,忽视学生的内在需求、情感及其心理变化,难以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4 家庭环境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孩子性格和品德的形成与家庭的环境密不可分。父母的品行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和谐的家庭氛围能促进孩子与父母的交流。家长过分溺爱放纵孩子,只注重学习成绩,而忽视了思想德育,这些对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都有最直接最深刻的影响。

3 中职学生的德育素质培养的改进策略

随着国家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学生的德育素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改进中职学生的德育素质培养现状,以下提出几项改进举措:

第一,采用创新的教育方法,拓宽有效的教育途径,使中职德育课程的教学更有实际意义。如互动式教学法的创新,学生从被动的听课者跃居为课堂的主导者,充分的调动学生课堂的积极性,教学效率大大改善。

第二,营造良好的校园德育氛围有利于中职学生的德育素质培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校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良好文化氛围和教育情境的“软环境”,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和教育。

第三,家长需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做出表率,多与孩子进行沟通,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及时纠正孩子在道德修养方面出现的偏差。

第四,政府要加大管理的力度,肃清不良场所,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如定期在博物馆和科技馆举办些科普活动,定期对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历史文化古迹和革命纪念馆等活动,来引导青少年的文化生活。

4 结论

中职学生的德育素质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教育问题,必须集社会、学校、家庭以及中职学生自身教育为一体。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采取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实效的教学策略,加强中职学生的网络教育,努力培养中职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对于中职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确立,都有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心建.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水平的创新策略分析[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12,(11).

[2]韩洁.中职学校道德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7.

[3]孙东旭.问题解决教学在中职德育课中的应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

学生德育培养范文7

【关键词】人生境界 高校德育 德育教学

“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对高校的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人”的理解与重视成为了高校德育的关键。传统的德育目标是纠正学生思想、行为上的偏差,而“以人为本”理念更看重人的发展与人生价值的实现。人生境界培养则是从人自身发展和需要的角度去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帮助被教育者形成人生境界层面的精神价值,为高校德育教学探寻新的途径。

一、对当前德育教学工作的反思

德育与知识性教育的区别在于效果的检验,知识性教育可以通过测试来直接检验,但是德育的最终实现则依靠主体的道德自觉和长期实践,二者考察方式的差异直接影响了对二者的评价。

1 教育中的重智轻德现象

由于德育教学的效果很难在短时间内体现出来,对于阶段性教育的教育者而言,德育就很难成为某一阶段教育的重点,往往被教育者轻视。作为高校德育工作者,在大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和思想转型期,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和心理健康等素质,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但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重智轻德现象,给德育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

教育中的重智轻德现象可以追溯到学生走进大学之前。一直以来,中小学生很难有更多的机会去获得相应的道德教育,因为他们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另外与升学考试紧密相关的课程上,中小学教师往往也重视这些课程,甚至在评价学生的优劣方面也只是看几门主要科目的考试成绩是否优秀。这样一来,重知识而轻道德的教育逐渐形成影响,从而造成道德教育的缺陷,并延续至大学阶段。

从教育培养塑造人的视角来看,教育的最低层次是传授谋生的知识,再高一个层次则是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最高层次是教学生学会怎样做人。一个人专业的缺陷并不一定影响他的一生,而人格的缺陷则会贻害他一辈子。所以,重智轻德的问题将会在学生未来的发展中埋下隐患,势必影响人才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2 社会本位所导致的“目中无人”现象

长期以来德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社会本位的,即从社会利益出发界定教学的目标。所以,教育过程中容易忽视对学生个体价值的引导和培养,造成对“人”的具体关怀的缺失。

传统的教育内容过于强调政治性,却忽视了学生的现实需要。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说明,由于根据社会的政治需要去培养和塑造学生,势必造成对人的创造个性和关切人的生存状况的教育内容相对缺失。这样的教育不仅给学生造成一种应激式的服从,更表现为学生将会按照社会标准的形式去争取一个好成绩,而对所学习的内容并没有获得内心的真正理解和认同。

如果不考虑受教育者的理解和认同,教育者就把内容强硬地灌输给受教育者,就等于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从本质上讲,这就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育方式,从而暴露了教育的社会本位和教师中心等教育问题。不仅不利于受教育者自主性、能动性的培养,反而会使学生对教育内容产生不信任感,甚至是阻抗心理,从而影响了德育有效性的实现。

3 过于统一的模式

社会本位的教育目标不可避免地会强调统一性和一致性,从而造成教学中针对性的缺乏和实效性的不明显。高校德育在教学中大多强调社会价值,而人自身的个体价值却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受这一理念的影响,很容易造成大学生德育顺从于社会政治的需要,而忽视人的创造个性和对人的关切程度降低的现象

就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受专业影响而形成的认知方式和思维习惯是多样的,统一的目标和要求将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另外,由于每个学生在个性方面存在着差异,本身的德行方面也存在着差异。对不同个性、不同德行背景的学生提出的统一标准、统一内容、统一形式与统一方法会抑制学生的多样性和独立性的发挥。

综合来看,高校德育的对象是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青年人,他们在思想走向独立的同时,其情感需求和价值目标都呈现出个性化的特点。这一时期的思想状态将对他们的人生产生重要的影响,由此也凸显了高校德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二、人生境界培养与德育目标

高校德育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而人的素质是一个人内在综合的体现,如果仅以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等来划分,很容易造成人才培养的机械与割裂。上述各种素质都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但是需要在大学生内心世界培养建立涵养这些素质的土壤,使良好的素质和品质可以不断的提升和完善。从塑造人的视角出发,人生境界培养与高校的德育目标有着一致的要求。德育塑造人的过程需要从不同角度入手,人生境界培养有助于大学生寻找到一种可行可信的道德生活。

对于人生境界的理解,东西方哲学有着不同的内容。存在主义哲学将人生境界划分为主体心灵世界在审美、伦理和宗教三个不同阶段所处的状态;而新儒家代表人物冯友兰则称之为人对宇宙人生所行之事的意义觉解的程度。东西方哲学对人生境界的理解涉及了主体与自然、主体与他人、主体与社会、主体与神明、主体与宇宙间的种种关系,并认为主体对不同对象的理解和认识程度决定了人生境界的差异。

对于人生境界的形成,我们应该看到主体内在的个性的差异和外在环境的影响,避免人生境界走向虚无和飘渺。我们需要认识到人生境界是以主体内在本性为依据,在一定的时空情境下内在精神修养所达到的水平和境域,是人生活于其中的意义领域和心意状态以及人性所能达到的层次和高度,是人生经验积累和教育的结果。作为一个社会人,大学生在人生实践中总要面对自己与社会之间的种种关系,这些关系并不是哲学上的抽象,它是具体的、现实的。大学生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回答和理解,是人生成长过程中重要内容,并在与内心世界的印证中得到巩固和加强。

对于人生境界的培养,主体心灵世界的价值尤为重要。因为人生境界总是指向人的内心世界,是外在事物内化后的沉淀与呈现,道德教育的普遍要求只有与个性化的内心世界联系在一起才有生命力,高校德育与主体内心世界的发展相适应才有持续力。人生境界培养的关注点在于大学生精神世界的提升,从意义与价值的精神层面着手去开展人生实践,从而提升自身对人生的领悟和体会,实现精神世界对物质世界的超越,并最终形成稳定的内心世界和道德自觉。

三、人生境界视角下的德育探索

在人生境界的视角下,大学生价值世界和精神家园的构建成为了高校德育的关键,大学生的内心价值与精神可以通过德育教学与实践进行培养,尊重个性并结合现实激发大学生对人生意义的追求,提升自身的道德境界。

1 以人为本,培育人文精神

人生境界与人文精神密不可分,都是从精神层面引导人正视人生的意义与追求,并努力将现代人从单纯对经济物质的追求转向对精神价值重视和追求。高校德育的教育目标在于明确培养怎样的人,通过关注学生的培

养和发展,引导学生成为人格和性格完善的人,把一般意义上知识技能教育上升为以情感为主线的人文教育。

高校德育首要尊重学生和了解学生,从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和现象入手,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帮助他们解决人生道路上遇到的困惑和迷茫。人生境界培养就是在价值理念上形成解决人生问题的思维方式,使人生实践的开展有一个基本理性的依托。人生的思考方式和内容有很多不同的倾向,根据学生自身的心理兴趣背景可以进行不同程度的引导,在坚持与提倡底线的同时,尽量给学生一定的启发,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判断,做到德育底线与多元的统一。

大学生通过高校德育的一系列活动不仅可以增强自身的人文素养,更重要的是可以形成自己对人生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和提升自身人文精神。有着人文精神和追求的大学生可以抵御外来的世俗的干扰,并且坚定自身的理想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2 加强艺术教育,提升审美境界

艺术教育也是人文精神培养和熏陶的过程,是人生境界审美层面的重要内容。在一个共同的对象艺术作品面前,审美的效果带有深深的个人印记,因此审美体验也成为了主体意向自我构建的过程。由于大学生在审美情境中形成了主体与自己对话的状态,所以通过审美活动培养高度的道德自觉性,使他律转化为自律就更加成为可能。

首先,艺术把握的核心是美,美的事物能激起人的喜爱之心,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是人情感生活的重要内容,使大学生获得审美的享受,获得来自内心深处的快乐。其次,主体把自身与审美的对象联系在了一起,达到物我一体的浑然境界,形成了自己与自己对话的状态,其真实情感得到释放,自我印证不觉而成,呈现了自我的价值世界和意义世界。最后,主体的审美意向呈现或是被发现可以帮助主体实现对现实世界的超越和境界的提升。美与不美关键在于调动人的感情,当主体将审美体验和情感投掷于客观对象之中时,客观对象在主体世界中则发生了变化。如人生的诸多现实困扰也会因为视角的转化而呈现出超越的状态。人生的价值世界和意义世界对主体的重要性远远超越了现实的世俗性,主体的人生境界自然会随之而不断提升。

朱光潜认为“美感教育的功用在于怡情养性。”因为美不仅是一种情感,美的事物本身就具有一种道德感召力,自然能激起人的喜爱之心,令人向往。艺术作品的美是人赋予的,其中当然包含着人生哲理和社会价值,在人与艺术作品的对话中,人类道德的内涵和人生的意义通过作品的呈现而深深影响着欣赏主体,并潜移默化形成人的品格。

3 改变评价方式,注重对学生行为的评价

从人文精神到审美情趣都离不开大学生个性化的内心世界,而社会本位的德育模式却最容易忽视学生的个性。规范教育是高校德育的初级阶段,要获得主体道德意识感知下的自我教育,就需要改变目前单一的评价模式,通过激发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把应激式的服从转变为道德主体的内省。

高校德育课程教学应合学生专业的特点和兴趣有针对性的开拓教学和德育资源,使不同专业领域的案例和素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不断挖掘学校及周边环境的教学资源,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和分析,增进课堂教学说服力同时加深学生进对社会现实的了解和体会。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和德育实践,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中形成情感认同和价值导向,尤其在个性化的培养上有助大学生形成自身的精神导引。

学生德育培养范文8

[关键词]德育教育 能力的培养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被誉为“万艺师表”。他认为:“做为一个人道德尤为重要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不仅如此,他还认为:“投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做恶越大。”所以说“教育就是教人做人。”

对于教师,每当谈到能力,往往会想到极高的智商和健康的体魄,对要不要在重视德育的同时,培养能力这个问题,往往有两种不同的看法:有的主张重智育,轻德育,在德育中仅仅重视对文化知识的传播,而轻能力的培养。也有一种主张既在教学中重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轻德育中一方面向学生传授政治、法律、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共产义义道德观,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在另一方面又要培养学生是有一定的能力。

我们主张在德育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培养学生是有一定能力,这是社会的需要和未来的需要,如果我们所培养的学生走上社会对人间的真、善、美和假丑恶不分,同时对社会的精神污染缺乏自然的抵御能力,这种人怎么能够适应这样一个经济化,全球化的社会呢?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是学校的灵魂,教师的主要责任是“教书育人,传道授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向学生讲如何做人,适应社会,然后才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即便是在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的过程中,也不能不对学生世界观、人生道德观的形成产生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会打上老师道德的烙印。所以老师品德优秀给学生做出表率,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起到了推动的作用。所以说在让学生掌握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多种能力,就是在德育过程中培养能力,这是德育一项重要任务。

能力,是人的一种活动本领,从心里学角度看:能力和人的活动是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种比较稳定的个性心里特征,德育所培养的能力,与智育体育等方面能力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又不相同。德育要培养的能力有自己的特点,它主要是从政治思想方面去提高人们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例如:观察和分析社会的能力;识别与抵制各种精神污染的能力;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个人与国家关系;自我教育能力等等。这些能力对学生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那么,在德育过程中,怎样才能使学生具有这些能力呢?

1 在德育过程中要正确处理能力与知识的相互关系,学生的任何能力都是在一定知识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德育要培养的能力也不例外,学生要通过各种途径有计划系统的向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政治、法律知识、共产义义道德教育、劳动教育、文明行为教育等等,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条件,联系实际,使知识转化为能力。我们还必须扭转政治课,不重要的观点便政治课成为既能传授知识,又能培养能力,使学生走上社会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并能识别和抵制各种精神污染。

2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陶行知先生对有的教师教“死读书”、“读死书”很反感,在课堂上只听老师讲,不许问更不允许到大社会里、大自然里去活动。这样的教育消灭了学生的创造力和生活力,陶行知认为这样的教育是“吃人的教育”并认为这样的教育只能培养出“没有血色”、“没有本领”、“没有创造”的书呆子。教师在德育过程中如何把所学知识转化成能力呢?最重要一条就是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学生通过实践有很多感受,同时产生了新的见解,提高了认识力。所以说思想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上,如果说离了社会实践也不会形成能力的。只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把知识转化成一种能力。

3 在德育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在德育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以培养他们的自治能力。

任何一种学校教育如果没有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就不会产生好的教育效果,就不会造就出德才兼备的学生,所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一切时机抓紧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4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各种文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如看电影、电视开展、周末歌咏、舞蹈等各种活动,学生通过在这种活动中既培养了观察能力、欣赏能力、评价能力以及对不健康文娱活动的抵制能力和识别能力。

学生德育培养范文9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素养培育的基本内容与重要性

1 践行教师职业道德

首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素养培养履行了职业道德的相关要求。学前教师作为一种职业,需要教师做到践行所有职业人员都必须践行的职业道德,只有这样,才能够迈入学前教师职业的第一门坎。其次,学前教师从属于教育行业,学前教师还应该履行教师职业道德的相关要求,只有满足了这些要求,才具备了成为一名合格学前教师的基本资格。

2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基本内容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基本内容有: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以及为人师表。爱国守法是每一位中国教师都必须达到的职业道德标准。爱岗敬业要求学前教师能够热爱自己的职业,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关爱学生是学前教育老师必须达到的一项基本素养,因为学前幼童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老师对待他们的态度是否友好将直接成为影响他们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教书育人与终身学习是教师这个职业的基本职责和自我修养,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够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性,更好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要求学前教育老师能够成为学生学习的模范榜样,因为学前教育的学生之前尚未接受过其他教育,在面对自己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时,他们的最基本的学习行为就是模仿,老师应该确保自己的行为能够成为学生模仿的样板,这也要求老师要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素养培养要严格按照一个合格学前教师的标准执行,这也为其今后步入职业生涯奠定了良好基础。

3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重要性

首先,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有助于其提前适应学前教师的教师角色,学前教师的道德素养形成自己的习惯,在步入职位后有利于学生在最快时间内进入学前教师角色并具有良好表现。其次,对于接受学前教育的幼童而言,由于拥有了一个具备良好素养的学前教师,幼童会更容易具备健康、积极、乐观的心理,这对于幼童之后的人生路程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

1 学生的就业观错误

当前社会竞争压力巨大,许多学生选择了学前教育专业作为自己今后可能会从事的一门职业。而他们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的初衷可能并不是基于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喜爱,而是基于一种扭曲的就业观,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后,所面临的学生都是3~6 岁的学前儿童,不需要对其进行太过专业的教育,也不用对他们费心管教,工作比较清闲。在这种就业观的指引下选择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生时期并不会过多重视自己的专业素养与道德素养,对待专业课程的学习态度也较为散漫。持有如此就业观的学生在学前教育专业随处可见,这也让我们为之后学前教师的整体素养抱有一定的怀疑。

2 课程体系结构不够合理

学前教育专业有关学生道德素养的课程设置并不十分合理,主要表现在课程内容较少,并且课程设置不具备延续性。课程内容的不完善必然导致学生无法学习到有关学前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全部内容,而课程设置没有延续性,则会导致学生道德素养的形成只是基于课程学习期间,在结束课程后,有关遵守职业道德的意识也会逐渐降低,学生也难以形成优秀道德习惯,更别提习惯的保持。

3 先进教育理念匮乏

学前教育专业的老师虽然学历较高并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但是由于这些教师多为师范类学校毕业,并没有实际进行学前教育的体验。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教学过程中,不管是专业课程教学还是道德素养培养,都是基于相关的理论知识,因而导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接受的相关教育并不能够满足其之后的学前教师岗位需求。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自身教育理念若无法满足学前教育实际需要,那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各方面的素养也很难达到学前教师标准。

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素养培育对策

1 转变教育理念

学前教育专业负责教学的相关部门,应该及时进行教育理念的转变,通过相关政策支持,提升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整体素养,使其教育理念能够与学前教育的职业标准相契合。比如,为了解决学前教育教师缺乏实战经验的问题,学校可以与一些学前教育学校展开教育合作,每年派发自己学校的教师到学前教育学校担任见习学前教师,了解学前教师的教学氛围,只有真正有过学前教师的教学经历,才会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产生相应的教学启发,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也才能够更加贴合学前教师的职业标准,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供真正专业化的教学。

2 创新教学方式

学生课堂参与度低,学习成效低是各个专业课堂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教学形式的单一性,教学内容的理论性与抽象性,都会使课堂教学显得无聊与呆板,此时学生的注意力便会不集中,玩手机与睡觉也成为了课堂常态。而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之后所从事的同样是教书育人的工作,若长时间无法在课堂集中,则直接影响学生的整体素养的培养,对于其今后的学生来说也是极其不负责的。因此,老师要注意教学形式的创新,比如,在讲述道德素养的相关课程时,老师可以为学生们提供一些见习学前教师的机会,让他们深入学前课堂,与学前幼童朝夕相处,以此来体会到教师道德素养的重要性。

3 拓展教育内容

不同学校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层面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因此,一些学前教育的专业书籍并不适用于全部学校,学校若想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素养,使其在上任学前教师时能够得心应手,就应该通过撰写校本课程的方式,为本校学生提供最切合实际状况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比如,学校可以将本校从事学前教师工作的毕业生的学习心得以及从业经验编撰为教学案例,供学弟学妹参考学习,让当前学生能够得到一些有关学习方法以及自身素养培养的经验,为本校学生全面素养的提升提供最专业、最适合的教学内容。此外,学校还应该让职业规划课程真正发挥其对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导性作用。所以,老师可以引入专业的职业规划教师,为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课程教学,让学生了解自己当前各项素质与一名合格的学前教师的差距,然后为其提供更加专业的素养培养。

4 完善培养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