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新能源汽车的节能技术

时间:2023-07-10 16:29:06

导语:在新能源汽车的节能技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新能源汽车的节能技术

第1篇

关键词:汽车新能源汽车节能;节能技术

1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发展进步,汽车行业也得到了大力发展,成为人们日常出行中的重要交通工具,但同时也增大了能源的损耗,油品燃烧所产生的废气被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增大了空气污染的速度。采用新能源代替油品消耗,能够节省大量的石油资源,同时在汽车的尾气排放治理中也取得了理想的成绩。因此新能源汽车应用得到了高度重视,各大汽车生产企业在对产品进行设计时,也会重点考虑在使用中新能源是否能够得到充分的燃烧,为汽车行驶提供动能。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压缩混合气体,配合汽油使用后能够为汽车行驶提供充足的能量,同时也减少了汽油的损耗量,混合气体在压力作用下进入到燃烧装置中,被点燃后所释放出的能量可供汽车行驶运行,并且这样的环境下所进行的动力传输形式更合理,不会造成使用隐患问题。检测汽车排放尾气中的成分,可以发现仅仅有少部分氮氧化合物,排放量在环保部门规定的标准范围内。新能源汽车是采用混合能源供应形势来实现动能转换的,由国外传入到我国,今年来发展迅速,已经能够实现自主研究,在国内大型汽车生产厂家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由于汽车的供能形式发生转变,在燃烧技术上自然也有明显的变化,充分运用HCCI模式,能够在基层中形成稳定的传输体系,在燃烧气体被传输前,就已经进行了压缩,提升混合气体的浓度,这样在启动的瞬间动力能够达到甚至超过单一油品功能标准,内燃机中的传输流程有所增加,但燃烧以及动能传输的时间却并没有增加,这是新能源汽车中独有的优势。

2新能源汽车的节能技术应用

2.1混合动力汽车

电能作为新型清洁能源在汽车设计生产环节得到了大力应用,处于清洁自然能源,混合动力是新能源汽车中常见的能源供应形式。通常情况下是将多种能源混合应用,汽油、天然气以及电能。这样的功能形式下将汽车不同区域的能源需求详细区分,虽然是混合动力,但燃料仍然是独立存储的,同时功能达到汽车的形式能量需求,在这样的供能形式下汽车得到了稳定的动力,能够满足各类行驶需求。燃烧油品不但行驶成本增大,同时也会造成排放尾气中污染物质含量超标。新能源汽车行驶中只燃烧少量油品,结合电能共同使用,这样在总的能量输出上是不会发生变化的,同时也节省了大量的石油资源。电能存储需要蓄电池的参与,设计阶段对蓄电池的使用年限进行了严格的检验,避免汽车更换的废品造成环境污染。汽车驾驶人员可以自由的切换供能形式,在电能与油品方面,人群基数较大的市区内应用电能,这样就不会排放出尾气,在路面状况比较复杂的野外区域应用汽油供能形式,能够节省行驶时间。

2.2电动汽车

风力发电以及太阳能发电技术逐渐的完善,使得电能成为新能源汽车设计阶段首要考虑的,电能汽车产品也逐渐增多。以电能为消耗能源来实现汽车行驶供能需要对车载蓄电池进行设计,尽量在满足蓄电需求的前提下减小体积,这样汽车的外观设计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在系统内部电能被转换成为动能,带动发动机设备运转,汽车达到了行驶的能源供应标准,进而驱动行驶。随着新能源汽车生产以及使用数量不断的增大,城市内也建立了大量的充电站,可以为汽车的蓄电池补充电能。电动汽车可以做到零污染零排放,这一点是柴油以及汽油汽车所不能实现的,所补充的电能也由清洁环保的方法所生产出来,符合能源可持续发展理念。目前的设计生产技术能够达到合理的充电间隔时间,并且动能也完全能够达到行驶需求标准。不过电能汽车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缺点,蓄电池部分的体积大重量大都会影响到汽车行驶速率,并且蓄电池的使用寿命是有限的,反复充电一段时间后,需要更换新的电池装置,增大了使用阶段的成本投入,相信在未来的技术发展中上述问题都能够得到更合理的解决。

2.3燃料电池汽车

燃料电池是通过气体燃烧反应来为汽车行驶提供能量的,与传统的功能形式不同,在使用阶段会将预存的氢气与空气中的氧气相互结合。这两种气体混合后得到的气体具有可燃性,被点燃后所释放出的能源补充给电池,使电能永远更持续长久的能量,解决运行使用解读所遇到的不合理问题。这种功能方式中所产生的尾气排放仅仅是水分,并不会产生污染物质,符合汽车节能设计理念。采用该种供能模式的汽车需要安装蓄电池,氢气存储装置,运行使用的成本较低,但这些基础设施的安全所占有的体积比较大,限制了对汽车外形的美观设计,该技术目前正在全面研究中,仅仅在小范围内投入使用,完全研究成功后,必然能够代替传统功能模式,成为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发展方向。

3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中的建议

面对新能源汽车对我国发展带来的好处,政府需要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道路中起到主导作用,通过宏观调控来整合国内有限的资源,从而高效的发展我国新能源技术。从新能源汽车节能方面进行突破,避免在传统汽车发展过程中所走过的弯路。同时在我国自主研发的基础上,鼓励国外投资者对国内的汽车企业进行投资,增强与国际一流新能源汽车厂商的技术交流,提升世界影响力。

4结语

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对我国的汽车工业发展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通过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可以大幅度缩小我国汽车行业与世界汽车行业之间的差距。随着国家政策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不断加大,我们应积极响应,通过自主研发与整合资源,切实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健康、快速的发展。

作者:范志强 杜 闯 董天宇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汽车与交通学院

参考文献:

第2篇

9月22日,工信部对外公开征求《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提出对中国境内乘用车企业的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乘用车生产情况进行分别考核,实现平均燃料消耗和碳积分并行管理。

意见稿提出,平均燃料销量达标企业将产生油耗正积分,不达标企业则会产生油耗负积分;企业进口或生产新能源汽车,会产生一定的碳积分。新能源汽车的正积分可以抵消传统汽车的负积分,从而实现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和碳积分的融会贯通。

该意见稿后,业内的质疑声随即而来,最大的争议点在“并行管理”四个字上。“CAFC+NEV的并行管理方式使积分核算、交易、抵偿系统过于复杂,难以避免产生数据黑洞,滋生数据造假、监管困难等问题。”作为能源与交通领域独立的第三方智库机构,能源与交通创新中心(iCET)第一时间针对意见稿发表观点,它强烈呼吁两类积分应该分开核算、分别考核。

积分管理也有“骗补”隐患

积分制来源于美国加州,只不过在加州,新能源汽车积分和企业平均燃油消耗量是完全独立的,两者之间毫无关系。引入中国后,发改委的思路是与碳配额市场结合,工信部则提出将两者联合管理。

这种并行管理思路产生的一个现象是,有的企业既生产传统汽车又生产新能源汽车,两者积分相抵,便不需要购买积分,但企业的实际油耗降低能力却没有提升。2015年的国产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数据已经为此提供例证。

根据iCET的《2016中国乘用车燃料消耗量发展年度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约超过95%的产量由自主车企生产。根据现有新能源汽车产量以1抵5、能耗为零的优惠核算方法,2015年自主车企的CAFC值可从7.01L/100km降低到5.82L/100km,同比下降了17%。

但是从过去十年的百公里油耗数值看,自主车企因节能技术提升导致油耗下降的数值仅为0.5L/100km,特别是近两年,自主车企传统车油耗几乎没有下降,2014年自主车企油耗整体水平不降反升,甚至比合资品牌还高出0.1L/100km。

自主车企百公里油耗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车辆大型化导致整备质量快速增长。一般情况下,每增长100kg的整备质量,百公里油耗将增加0.4L-0.6L。而在2011年至2014年间,自主乘用车的平均整备质量增加了150kg。

新能源汽车的优惠核算恰恰掩盖了自主车企因车辆整备质量上升带来的百公里油耗上升的尴尬。“我们通过分析10家主要新能源乘用车生产企业发现,当新能源汽车生产量与传统车生产量的比值达到一定水平时,这些企业基本上放弃了传统节油技术升级,有5家企业传统车实际油耗不但没有降低反而升高。其中,江南汽车与江铃控股油耗增加了10%,比亚迪汽车增加了5%。”iCET创始人兼执行主任安锋说。

安锋认为,如果按照意见稿所说,将NEV的正积分抵偿CAFC的负积分管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将至少获得三重利益:1)在自身企业CAFC核算时,NEV获得超级优惠,大幅降低企业本身CAFC核算值,降低达标难度;2)在NEV积分与CAFC积分交易时,NEV正积分可以卖给不达标企业抵偿CAFC负积分;3)在NEV积分交易时,NEV正积分可以卖给NEV不达标企业抵偿NEV负积分。

“如此一来,大幅提高了NEV生产者的‘核算’利益,也稀释了传统汽车节能目标要求,降低了企业传统节能技术升级的动力,可能会造成企业孤注一掷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结果。但目前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主要受大城市限购驱动,未来是否能被市场自愿性接受仍待考究。”安锋说。

分开管理利于实现降耗目标

毋庸置疑,工信部推行平均油耗与碳积分并行管理的意义在于,为新能源汽车进入后补贴时代提供更多政策支持,有利于2020年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500万辆的政策目标达成。不过,要完成2020年乘用车百公里平均油耗5升的目标,CAFC与NEV积分机制分开实施管理似乎会更有利。

与NEV积分机制不同,CAFC积分管理机制主要以传统汽车节能技术提升为手段,以降低油耗为目标,在政策目标、积分含义、核算方法、达标要求、交易规则等方面都与NEV存在很大差异性。

“如果两者能分开实施管理,那么除目标清晰明确外,积分计算与合规要求以及惩罚机制都会很清晰,减少了企业‘钻空子’的空间,能产生优胜劣汰的效果。”安锋说。但目前分开管理的难点是,在前期管理体系构建以及法律基础工作的建设上,还需要投入较大精力。

事实上,早在三年前国家就明确提出要建立CAFC积分交易与奖罚机制,以提高企业实现油耗目标的积极性,同时增加企业达标的灵活性。但三年过去了,鉴于中国汽车组织结构复杂以及多方利益的博弈,CAFC的积分交易规则尚未明确,违规惩罚手段也迟迟未出台,这为CAFC与NEV分开管理增加了难度。 2015年新能源汽车对主要汽车生产企业CAFC的影响

第3篇

一、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争先发展新能源产业

1.金融危机推动美国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

上个世纪后半期,新能源技术与电子、信息等新兴技术同时开始萌芽,并得到较快的发展。但是,新能源与传统化石能源相比应用成本较高,因此,新能源技术在上个世纪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拉动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是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等一系列新兴技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必须寻找一个新的产业作为拉动实体经济发展的领头羊。然而,美国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经济中已无竞争优势,大部分实体经济已通过外包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它不可能把已经转移出去的实体经济重新收回。重振实体经济,必然扶持那些生产技术制高点由美国掌握的产业,因此,发展新能源产业成为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首选。发展新能源产业可以实现美国经济振兴、能源独立、增加就业,保持世界经济“领头羊”地位。

新能源产业的崛起将引起电力、IT、建筑业、汽车业、新材料行业、通讯行业等多个产业的重大变革和深度裂变,并催生一系列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对其他产业发展的直接拉动表现为多个方面,一是拉动新能源上游产业如风机制造、光伏组件、多晶硅深加工等一系列加工制造业和资源加工业的发展;二是促进智能电网、电动汽车等一系列输送与用能产品的开发和发展;三是促进节能建筑和带有光伏发电建筑的发展。这不仅填补美国实体经济的空缺,使美国由消费社会转变为生产、消费并重的社会,而且可增加国内就业,降低污染物排放。

尽管一些新能源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但是,从目前来看,新能源与传统的化石能源相比,成本仍然过高,发展新能源产业需要政府大力扶持。2009年2月1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其中新能源为重点发展产业,主要包括发展高效电池、智能电网、碳捕获和碳储存、可再生能源等。

2.欧盟加大发展“绿色能源”的力度。

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前,欧盟就开始积极倡导发展节能环保产业。2007年,欧盟委员会提出欧盟一揽子能源计划。根据计划,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至少减少20%,将可再生能源占总能源耗费的比例提高到20%,将煤、石油、天然气等一次性能源消耗量减少20%,将生物燃料在交通能源消耗中所占比例提高到10%,以及在205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60%至80%。为了支持上述一系列目标的实现,欧盟进一步提出新能源的综合研究计划,该计划包括欧洲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智能电力系统、核裂变、二氧化碳捕集、运送和贮存等一系列研究计划。其重点包括:大型风力涡轮和大型系统的认证(陆上与海上),太阳能光伏和太阳能集热发电的大规模验证,新一代生物柴油,第IV代核电技术,零排放化石燃料发电,智能电力系统与电力贮存等。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欧盟委员会公告称,欧盟委员会已制定了一项发展“环保型经济”的中期规划。其主要内容是,欧盟将筹措总金额为1050亿欧元的款项,在2009年至2013年的5年时间中,全力打造具有国际水平和全球竞争力的“绿色产业”,并以此作为欧盟产业调整及刺激经济复苏的重要支撑点,以便实现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的两大目标,为欧盟在环保经济领域长期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奠定基础。欧盟打算用5年的时间,初步形成“绿色能源”、“绿色电器”、“绿色建筑”、“绿色交通”和“绿色城市”(包括废品回收和垃圾处理)等产业的系统化和集约化,为欧盟的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

欧盟将低碳经济看作“新的工业革命”,在发展低碳产业问题上,从排放指标的制定,到科研经费的投入、碳排放机制的提出、节能与环保标准的制定,再到低碳项目的推广等,欧盟率先出击,步步为营,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推进低碳产业发展,力图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和低碳产业中发挥领导者的角色。例如,欧盟计划,到2012年12月31日,淘汰所有的白炽灯,用绿色环保的节能灯取而代之。欧盟要求成员国救助汽车业的资金必须用于节能型汽车的研制和生产,必须用于小排量、洁净型或混合燃料汽车或电动汽车技术的研制和产品生产。2008年11月23日,法国总统宣布建立200亿欧元的“战略投资基金”,主要用于对能源、汽车、航空和防务等战略企业的投资与入股。荷兰的经济刺激方案中也包含对可持续能源行业的投资和支持。德国通过了温室气体减排新法案,使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例从现在的14%增加到2020年的20%。

3.日本立足于节能和新能源产业的长远发展。

早在上世纪90年代,由于泡沫经济和大量制造业企业向海外转移的影响,日本经济长期处于低迷之中。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日本政府吸取以前应对危机的经验,在本次应对方案中,明确提出了不以增加短期需求为目标的指导原则,力求以“结构改革促经济发展”的方式,取代“通过扩大政府支持刺激经济成长”的方法,提出了普及开发节能技术、加大研究清洁能源力度的目标,并给予了相当大的预算支持。这进一步体现了日本通过解决危机,促进能源结构转型、继续保持在节能方面优势地位的战略目标。

日本95%的能源供应依赖进口,出于能源安全等方面的考虑,2004年6月,日本通产省公布了新能源产业化远景构想:计划在2030年以前,把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等新能源技术扶植成商业产值达3万亿日元的基干产业之一,石油占能源总量的比重将由现在的50%降到40%,而新能源将上升到20%;风力、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发电的市场规模,将从2003年的4500亿日元增长到3万亿日元;燃料电池市场规模到2010年达到8万亿日元,成为日本的支柱产业。金融危机之后,日本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意向进一步增加,拟定了旨在占领世界领先地位、适应21世纪世界技术创新要求的四大战略性产业领域,其中之一就是环保能源领域,包括燃料电池汽车、复合型汽车(电力、内燃两用)等新一代汽车产业,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产业,资源再利用与废弃物处理、环保机械等环保产业。

二、经济全球化下发达国家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策略

1.美国:对外积极参与减排,对内大力培育节能环保产业。

新能源产业虽然对其他产业有较强的带动作用,但与其他新兴产业不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需要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的市场空间。美国大力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之前,以影响经济发展为由,拒绝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然而,奥巴马上台后,一改过去布什政府的能源政策,在新能源、环保政策方面较为高调,尤其是在全球气候变化行动中由消极转为积极,表示将在未来10年投入1500亿美元资助替代能源的研究,以减少50亿吨二氧化碳的排放。他还承诺,要通过新的立法,使美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50年之前比1990年减少80%,并拿抵税额度来鼓励消费者购买节能型汽车。

在新能源产业尚不具备成本竞争优势的条件下,要想把这个产业作为带头产业,唯一的办法是制定更加严格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和环境保护规则,提高化石能源的外部成本,并把世界各国引向这一平台上竞争。

在气候变化谈判中,美国等发达国家一个主要目标是要求把中国和印度等大国加进去,因为只有世界各国尤其是能源消费大国参与,新能源产业才能获得巨大的市场空间,才能凸显美国新能源技术优势,否则有可能由于能源成本的上升使美国的制造业竞争能力进一步下降。因此,在发展新能源产业过程中,美国着力构建新的国际竞争平台。这就像上世纪90年代美国为发展信息产业,在当时新成立的WTO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新加坡会议上,推进信息产业的全球贸易自由化。因此,积极推进温室气体排放,也是为美国新能源技术与产业发展创造国际市场。

2.欧盟:建设统一的区域能源市场,以法律法规保障产业发展。

市场规模是影响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欧盟各国由于国土和人口的原因,市场需求非常有限。欧盟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的最重要做法之一是建设统一的欧盟市场,为产业发展创造市场条件。在《欧盟能源政策绿皮书》中,提出强化对欧盟能源市场的监管,要求各成员国开放能源市场,制订欧盟共同能源政策,在与外部能源供应者的对话中,欧盟应“用一个声音说话”。

为了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欧盟以灵活的市场机制与严格的法律制度相结合,在鼓励低碳发展的政策上不断推陈出新,制定了很多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计划,保障欧盟节能与环保目标的实现。欧盟还积极建设碳排放交易的市场机制,认为碳排放交易是以最低成本来实现减排的工具。欧盟认为碳定价至关重要,是确保环保技术有一个健康良好的市场的重要因素。总量控制和排放交易计划在对企业提出政策要求的同时,又给企业一定的灵活性和自由来探寻最有效和最经济的减排途径。欧盟认为,全球碳市场必须在2012年后全球气候变化协议中发挥核心作用,特别是在引导私人投资来应对气候变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为了实现环保和减排目标,欧盟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例如,以《报废电子电器设备指令》和《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为代表的环保指令,既是维护欧盟境内居民健康安全的环保法规,同时也是一种比反倾销等措施更为严格的贸易壁垒。近期,欧盟通过了一项新的家电更高能效等级标准,电冰箱、冰柜、电视机、洗衣机和集中供暖循环器将在原能源标签的基础上引入节能性能高于现有等级的三个新等级,并首次对电视机制定最低能效标准。

3.日本:坚持运用产业政策引导新能源产业发展。

日本是一个能够较好地运用产业政策的国家。在新能源产业发展及节能环保方面,日本仍坚持政策的引导。日本在2009年颁布的《新国家能源战略》中,提出了8个能源战略重点:(1)节能领先计划;(2)新一代运输能源计划;(3)新能源创新计划;(4)核能立国计划;(5)综合资源确保战略;(6)亚洲能源环境合作战略;(7)强化能源紧急应对;(8)制定能源技术战略。具体的目标是:2050年之前实现消减温室气体排放量60~80%的目标。在2020年左右将太阳能发电规模在2005年基础上扩大20倍;建立购买家庭太阳能发电剩余电力的新制度;今后3年内在全国36000所公立中小学中集中设置太阳能发电设备;今后3~5年内并将太阳能系统的价格减半。环保汽车、绿色家电方面,3年后开始电动汽车的批量生产和销售,到2020年新车的59%为环保汽车,在世界上率先实现环保车的普及。

日本实现上述目标的具体措施是,根据每种能源的特性和发展阶段,进行相关产业群的培育,并对风险性投资提供支持。例如,对于进入推广阶段的诸如太阳能发电、风能和生物能源等新能源,在政策投资的公共设施中,积极采用与新能源有关的设施,并通过提供诸如补贴和税收等扩大市场需求的支持。在新能源利用方式方面,日本通过建立太阳能发电产业群、燃料电池和蓄电池产业群、风力及生物质能等“地产地销”的商业模式,形成与新能源产业相关的大的工业结构。对于处于准备阶段的创新技术,支持政策集中在促进技术开发和试验证明方面。与此同时,促进开发和推广高效利用能源的创新技术,扩大对新能源风险性投资的支持。

三、发达国家能源变局的启示及我国的策略

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产业分工的格局形成,使得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的产业发展模式是:发达国家开发新产品――形成国内市场――产品出口――资本和技术出口――产品再进口――开发更新产品这样一个循环过程,即产品成熟后再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循环发展;后发国家则是先进口,然后国内生产,再出口这一近似于雁形的发展形态。而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产业发展模式是按照产业链进行分解,在全球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分配。因此,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几乎同步进入新能源产业,但发展中国家只是承担技术含量低的部分环节,而发达国家掌控核心技术和占有新能源市场。

金融危机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正在掀起一场新的技术变革,这对我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在于我国有可能通过新能源与节能技术的变革,缩短与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方面的差距,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所面临的挑战是,我国虽然在数量规模上,风能、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并不落后,但是我国新能源产业主要集中在相关制造环节,缺乏核心技术,能源利用效率较低,环保能力低。因此,在以节能减排为目标的新一轮国际竞争中,我国可能要承受较大的压力。当前,我国经济已率先回暖,从总体上看有利于应对发达国家的能源变局。我国应抓住机遇,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对现有产业节能的改造。对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是治理经济衰退的有效途径。由于经济低迷,民间资本投资意愿不强,我国政府应通过制订一系列税收和信贷政策引导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对生产设备进行节能技术改造,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节能消费品补贴,促进节能产品的市场开发和生产。

二是新能源发展要坚持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主的发展模式。新能源产业处于发展初期,其对经济的带动主要表现在技术收益上,在大规模产业化方面还不具备市场条件,需要政府政策的扶持。因此,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对策应立足于技术创新及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方面,避免我国搭台唱戏、发达国家卖票收钱的问题。要把我国拥有巨大的能源市场的优势用于促进我国具有知识产权的能源产业发展上面。

第4篇

战略布局 统领未来

BYD“驭变战略”之一: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推动双驱战略,强化能源管理体系。在此次“世界级技术解析会”上,比亚迪重点向外界了两大“驭变战略”。其中一大战略是“双驱战略”,展现比亚迪能源管理体系的布局。比亚迪汽车始终坚持“以科技促环保”,致力于汽车动力环保技术的研发与实践。“双驱战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在传统燃油车和新能源车两个层面都发展节能技术,二是在新能源车领域内,个人市场推广双擎双模,公交市场推广纯电动车。从融入节能技术的自然吸气发动机、到世界同步的TID动力总成、到世界领先的绿混技术、再到双擎双模动力、以及风靡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纯电动车,比亚迪完成了从单驱到双驱的战略布局,强化了能源管理体系,巩固了新能源汽车领军企业的地位。

BYD“驭变战略”之二:尊崇用户体验,推动智能化战略,坚持“垂直整合与集成创新”此次比亚迪的另外一大战略是针对汽车电子配置的“智能化战略”,本着“技术为王,创新为本”的企业发展理念,以用户体验为导向,比亚迪充分发挥旗下多个产业群的垂直整合优势,实现技术的集成创新与快速搭载,让“普世科技”给用户带来更安全、更便利、更享受的用车生活。

展现“技术比亚迪”

TID 与世界同步

动力技术是汽车的核心技术之一,长期为合资品牌垄断,近几年比亚迪在这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已推出1.5TI涡轮增压缸内直喷发动机+DCT双离合变速器总成,标志着自主品牌在汽车传统动力总成方面与世界同步。

绿混技术节能新理念

此次解析会上,比亚迪的三大技术之一——绿混技术,是比亚迪能源管理体系的重要一环。它通过智能控制汽车上的能量流动,提升能量转换效率等手段来节省能耗,可谓重构了节能理念。绿混技术依托比亚迪成熟的铁电池技术,改铅酸蓄电池为铁电池,并将动力电池和起动电池合二为一,实现了整车无铅化,以及电池与整车同寿命。并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将整车电压平台从12V提升到48V,大大提高车内用电效率。

绿净技术造车内氧吧

第5篇

在“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干支线和通用飞机等航空装备制造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重要分支,有关支线航空和通用航空的市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空域管理体制改革等也将受到重点推进。这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信号,意味着我国通用航空的发展具有无限潜力。特别是从2010年开始,我国低空空域逐步开放,有关人士预测,到2015年我国将拥有通航飞机4460架,其中新增3230架,按单架飞机平均价格500万元,产业拉动比例1:10估算,年均市场需求320亿元,较过去5年的平均需求70亿元增长3.6倍。此外,包括运营、服务、维修、培训、空管系统、飞机制造等在内的整个通用航空产业链也将迅猛发展。

家电行业:节能是重要主题

“十二五”期间,在产业升级、低碳节能的主导趋势下,家电产品中的能效标准将会涉及范围更广、实施标准更严,不符合标准的低能效家电产品将被迫退出市场。市场的竞争焦点也越来越集中于产品技术创新,企业也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品的不断升级,才能避免由于价格恶性竞争带来的盈利能力下降,才能在未来的消费升级趋势下,保持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节能减排:面临发展新契机

从十七届五中全会会议公告来看,政府落实节能减排的决心和目标超出预期,环保行业在政策和资金上将得到很大的支持,“十二五”将是环保行业的黄金发展时期。在“十二五”期间,预计我国环保投资将达到3万亿以上,未来5年行业复合增长率至少有20%,到2015年将达到GDP的7%~8%,到2020年环保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就节能减排的细分行业而言,以下四个投资方向值得重点关注:节能技术和相关产品的推广,重点领域是工业节能的电机节能和余热、余压利用;资源回收领域和综合利用领域,重点是核电燃料回收、海水综合利用等;“三废”治理中,重点关注脱硝政策出台和垃圾焚烧事业的破冰;撬动节能环保产业的相关专业中介服务等。

云计算:第四次IT革命

所谓“云计算”,是指一种基于因特网的超级计算模式,通过建立大型的、集中性的远程计算中心,为普通用户提供安全、快速的数据存储和网络计算服务。云计算产业被认为是继大型计算机、个人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第四次IT产业革命。云计算在目前甚至是未来几年内在中国仍是一门新兴产业,其未来的发展尚有赖于云计算知识的普及以及相关使用者的评价和反馈。有关人士预测,未来五年云端服务的平均年复合增长率可望达到30%以上,发展速度是传统IT行业的6倍以上。

第6篇

一、创新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一)发展城市循环经济

城市应当以创新为驱动力,将节能减排原则渗透于城市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之中,在煤炭、冶金、化工、石油、建材、交通等六大高能耗行业中制定低碳经济约束性指标,强制其引入低碳经济技术,力求发展城市循环经济。城市应当改变能源供给方式,将原本的碳基能源转变为氢基能源和低碳能源,促进城市实现低碳和零碳经济发展目标。

(二)将“城市矿山”作为开发利用的重点

“城市矿山”是指城市中能够回收再利用的电子产品、废弃电器和其他废弃物资。政府应当出台政策措施,引导城市重视对“城市矿山”的开发和利用,不但可以有效节省冶炼矿石和开采自然资源所需求的能源耗费,还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三)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城市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导致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濒临枯竭、生态环境逐步恶化、产业难以持续发展、经济出现衰退等严峻问题。所以,我国应当积极探索和创新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战略,从而引导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二、倡导发展低碳行业

(一)积极倡导低碳建筑

低碳背景下急需转变城市消费观念和经济生产方式,不断运用和创新节能减排的技术推广低碳建筑,如屋顶节能技术、门窗节能技术、外墙节能技术等。同时还应当加大新型环保节能材料的研究力度,为构建低碳城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二)倡导低碳交通方式

低碳交通是指人们在日常出行时选择低碳排放量的交通方式,目的在于降低整个城市交通的碳排放量。当前,城市低碳交通以地铁、公交、轻轨等交通方式为主,有关部门应当加强低碳交通的宣传力度,积极倡导城市居民使用低碳交通方式。此外,由于自行车属于环保、无碳排放的交通工具,所以也应当将其纳为城市短途的重要交通方式。

(三)建设低碳工业

低碳工业是指以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为核心的工业生产模式。低碳背景下,城市应当致力于发展低碳工业,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变传统工业高能耗、高排放的生产方式。鼓励低碳工业使用新型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核能等,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以此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还应建设低碳化、循环化的新型工业布局,将清洁生产原则贯穿于工业生产的过程之中。

(四)倡导低碳生活、绿色消费

减少碳排放不仅是政府、社会的责任,而且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城市居民应当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在维持高质量生活标准的同时最大化地减少使用消费能源多的产品,居民要从自身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尽量降低对能源的消耗。

三、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

在低碳环境下,为了能够真正做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尽快推广新能源及再生能源的使用。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仅仅依赖于调整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是不够的,应适当加大绿色能源的推广使用,并相应地促进太阳能、生物能、海洋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由于这类能源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不会产生出CO2,故此能够有效地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据相关研究表明,若是以核电代替煤电,大约每年能够有效地减少CO2排放约18亿吨左右,这一数字不得不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推广使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已经势在必行,如使用风电、核电、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等等,来达到降低CO2排放的目的。对于政府有关部门而言,应给予大力的支持,并适当增加财政补贴,积极鼓励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四、发展低碳技术

所谓的低碳技术具体是指能够有效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一种新型技术,主要在以下领域内有所应用:新能源及再生能源、节能、二氧化碳捕捉及埋存、煤炭的清洁利用、油气及煤气资源的勘探等等。低碳技术目前已经广泛涉及多个部门,如建筑、交通、电力、化工、冶金、汽车、石化等。在低碳技术的开发上,英国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洁净发电、低碳交通以及可再生电力等;日本则不惜投入巨资对潮汐能、地热能、氢能等进行研究开发。而在我国可以说低碳技术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核心,也是增强城市竞争力的关键之所在。为了能够获得国外先进国家在低碳技术上面的研究成果,可以通过建立清洁发展机制来予以实现,其优点在于成本较低,但却很难获得核心技术。同时我们也应不断进行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并将研究的重点放在短期内效益较高的低碳技术开发生,特别是应当针对目前我国重化工行业能耗较高这一问题来开发新技术,以降低其能源消耗。

五、结论

总而言之,在低碳背景下,城市应当将低碳经济作为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行业、使用新能源、开发低碳技术等措施,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实现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的目标,从而推动城市经济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 李旸.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路径选择和政策建议[J].城市发展研究,2010(2).

[2] 佟新华,孙猛.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选择[J].人口学刊,2010(6).

[3] 周艺.探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瓶颈及突破瓶颈的对策[J].现代商业,2010(32).

第7篇

关键词:能源消耗;汽车技术;节能技术;环保;

中图分类号:U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6-00-01

汽车诞生以来极大的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方便了人类的出行,另一方面,汽车对化石能源的需求量不断增长,已引起全球性的能源恐慌。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数据统计,用于交通工具消耗的石油量占总消耗量的57%,预计到2020年将增加到62%。其中,增幅最大的主要为发展中国国家。能源危机以及由能源消耗引发的环境污染,已经严重制约了汽车工业的发展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社会对于低能耗、零排放的汽车技术的需求日益强烈。

一、我国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汽车业在我国的发展形势异常迅猛。据相关部门数据统计,我国汽车产量及销售量已经于2005年居于世界前三名地位,汽车自主研发品牌以及出口量均呈现大幅度增长。预计到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得到1.5亿辆左右。与此同时,汽车对于化石能源尤其是石油能源的消耗也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挑战,车用石油的耗费量不断增长,已达到石油总耗费量的1/3之一,虽然低于世界1/2的平均水平,但仍然造成了能源紧张,影响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汽车尾气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明显,CO2的排放已经引起了温室效应,引起国际上的政治和经济性争端。传统的汽车能源动力系统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对交通能源动力系统进行转型或升级是当前汽车技术改进的主要任务。

二、汽车技术未来发展方向

汽车业发展给能源消耗带来负担的同时,也给汽车技术的改进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交通能源动力系统的改革及升级是汽车技术革命和经济转型的核心部分,以可再生燃料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和混合动力为代表的新型能源动力系统的研发,将引发新的技术变革,能源消耗最小化、能源多元化、动力系统电气化以及排放清洁化是未来汽车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

(一)汽车节能技术

1、汽车轻量化技术。汽车耗能量与汽车负载有直接关系,同等条件下,汽车负载小,能源消耗较少。在保证汽车实用性能的同时,降低汽车自身的质量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新型材料的研发为降低汽车自身质量提供了物质保障,例如,塑胶及其他复合材料的采用,可大幅度降低汽车自身的质量,预计能降低相关部件质量的40%左右,与此同时,还能为汽车制造商节约大量原料成本。新型低密度、高强度、高耐腐蚀性的合成材料的开发与应用已经是汽车材料研究的热点问题。

2、发动机技术改进。发动机作为汽车能源动力系统的主要工作部件,其工作性能在节能减排方面具有重要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动机技术也在不断升级。

(1)多点电喷汽油机以其高转化率,满足了尾气排放标准,已经取代落后的化油器,但该设备在燃油经济性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采用缸内直喷技术可有效解决以上问题,提高能燃油利用率,降低能耗。经检测,该技术在空燃比达到22以上条件下,可降低8-10%的油耗。

(2)涡轮增压技术对于柴油机而言,能增加发动机的功率和转矩,其功率可提升40%以上,但排放量却能保持不变;但对于汽油机而言,此技术容易引起爆炸,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采取防爆措施。

(3)可变气门正时技术改变了传统发动机配气相位和升成固定不变的弊端,汽油相位的气门相位和升程可根据系统的工作状况进行调节,根据动力性要求、排放量标准和燃油性价比对配气系统进行优化,提高发动机工作性能。宝马公司、保时捷公司、丰田公司以及本田公司均采用了此项技术。该技术主要包括可变相位技术、可变升程技术以及可变相位和升程技术三种。

(4)柴油机因其低转速、燃油性能好、CO2排放量低的优点,应用领域由重型机车向乘用型汽车拓展。柴油机经历了第一代电控喷射系统、第二代时间控制系统、第三代直接数控系统的几次变革后,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将迎来高压共轨电子控制燃油系统的时代。

(二)汽车环保技术

1、清洁能源的替代技术。相对于传统的化石能源,醇类燃料燃烧产物以CO2和H2O为主,对环境污染程度较小,被誉为清洁能源。我国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国家已经组织有关科研部门和高校对甲醇、乙醇、氢气和其他生物燃料展开研究,再次基础上又新增了石油气和天然气的相关研究工作。以天然气为燃料的汽车已经投入使用,其他混合燃料的使用实验也在进行。氢气以及生我燃料的研发尚在研究中,如何突破制取、储存、运输等技术难题,降低使用成本是当前面临的主要任务。能用于替代的清洁能源应满足条件有:成本低、排放量少且无污染物、便于储存运输、安全可靠、能满足汽车启动、行驶或加速性能的能源需求等。

2、电力驱动技术。电动汽车的构思及实践始于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被快捷方便的内燃机汽车取代,退出市场;二十一世纪由于环保及能源危机再次登上历史舞台,并得到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目前,电动汽车主要有蓄电池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通过电线供电的电动汽车、利用太阳能、风能等进行二次转化的电动汽车;利用替代方式储存能源的电动汽车等。电动汽车在近期以及未来均有良好的发展势头,电动汽车电力驱动系统技术已经成熟,当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对现有技术进行创新升级、进一步完善该系统的各项实用性能;另一方面,电动汽车在能耗方面的性价比已经被广大用户所认可,成为其在市场竞争中的最大优势,这是传统汽车能源驱动系统无法比拟的优势。

三、总结

汽车已经成为社会中重要的交通工具,并继续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促进汽车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应不断加大汽车的技术的研发力度,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将汽车能源消耗与尾气排放进行最优化处理,同时还要继续研发新型能源动力系统,充分利用自然界清洁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欧阳明高.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战略与对策[J].中国科技产业,2006,(2):8-13.

[2]华贲.中国低碳能源格局中的天然气[J].天然气工业,2011,31(1):7-12.

第8篇

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必然带来了诸如石油大量消耗、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一系列负面影响和问题。为应对日益突出的燃油供求矛盾和环境污染问题,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国纷纷加快部署,大力发展和推广应用汽车节能技术,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战略,加快推进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国际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未来10年将迎来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目前我国汽车产销规模已居世界首位,预计在未来一段时期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必须抓住机遇、抓紧部署,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促进汽车产业优化升级,实现由汽车工业大国向汽车工业强国转变。

张梅颖: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是汽车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方向

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在出席亚洲制造业协会主办的2012全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峰会时表示,汽车产业发展到今天,已经有100多年历史了,过去汽车是稀缺商品,进入不了家庭,油耗问题、排放问题也引不起大家的广泛关注。可是,今天的情况却发生了巨大变化;全球汽车保有量已经突破10亿辆,我国已经达到1亿多辆,汽车已经成为大众的代步工具。汽车在给大家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带来了城市拥堵、空气环境污染、能源价格高攀等诸多不利影响。

汽车产业发展的历史岁月里,经历了无数次重大的技术革命,但是始终没有摆脱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和污染物的排放。尽管,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已经从美国转移到中国,但是中国也已经感受到了汽车快速增长所带来的巨大压力。所以,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汽车工业不应该再追求数量的快速增加,而是抓住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良机,实现汽车产业新一轮重大的技术革命。

张梅颖认为,发展新能源汽车,应在重大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新能源”,其实质是直接通过电池作为动力来源,取代原有的化石能源。但是,新能源汽车并不仅仅是将传统的内燃机搬下来,安装两块电池上去那么简单。纯电驱动是对燃油动力的革命性变革,具有零排放、零污染的特点,彻底减少了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并能快速拉动相关领域如高性能电池、新型电机、电控系统、基础设施及汽车智能化等方面的创新和发展,是将来的带动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不仅拥有生产电动汽车关键原料锂和稀土的资源优势,电动汽车全球刚刚起步,我国已有的技术基础和发达国家处于同一个起跑线,而且知识产权、技术壁垒尚未形成,国际标准制订,竞争格局尚不明确。“先入为主”、“快者通吃”是产业竞争的特征。

任何一项新兴技术在发展初期难免都要经历一个粗放式的发展阶段,但并不是每一家汽车厂商都需要去做许多基础性的工作。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将造成许多内耗,也不利于新兴产业的技术突破。张梅颖强调说,我国的汽车产业“小而散”的问题始终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一家年产不到20万辆产能的汽车厂家,既在生产乘用车,又在生产商用车,产品覆盖轿车、客车、货车各个领域,每一样产品做都非常粗糙,每一样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都不高,这样的企业又怎么能够投入很多的精力去做新能源汽车的研究呢?因此,发展新能源汽车应将有限的资源优势整合起来。集中攻关。国家必须以较大的政策和资金投入,加快研发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制定技术标准,实现电动汽车产业化。尽管电动车发展是一个漫长过程,很难近期盈利,满足各级领导的当下政绩要求,但是以中国目前的优势来分析,争夺产业未来领导地位,将决定中国汽车发展前途。

李毅中:打造结构优化、技术先进的现代汽车产业

汽车产业是带动上下游产业、拉动消费、扩大内需、稳定出口、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未来十年是汽车行业加快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攻坚时期。中国汽车产业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世界汽车产业发展新趋势,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汽车,坚定不移推动传统燃油汽车节能减排,大力扶持自主品牌汽车和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积极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推动企业“走出去”,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企业集团。打造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技术先进、环境友好的现代汽车产业体系,建成世界汽车强国,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

一是加强统筹兼顾谋划发展。要坚持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并举发展,一方面,实施以纯电驱动为取向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产业化,加快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另一方面,以快速降低-汽车燃料消耗量为目标,大力推广普及非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节能内燃机汽车,提升汽车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我国从2005年开始,分别实施了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第一、第二阶段标准,我国乘用车平均油耗从2005年的每百公里9.5升,用了六年时间下降至2011年的7.5升。新的第三阶段标准要求,到2015年当年生产的乘用车百公里油耗要下降到6.9升,比第二阶段标准又加严了20%。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要再进一步下降至每百公里5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通过对乘用车生产企业进行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和分阶段目标值的核算管理,将新能源汽车也统一纳入核算。研究建立基于汽车燃料消耗量水平的奖惩制度,促进企业研发生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加快推进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

二是组织行业技术攻关创新发展。在发展新能源汽车方面。近年来,在电池、电机、电控三个关键技术领域,开展了大量研发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总的来看,由于存在各自为战,重复投入的状况,而没有取得关键性进展。如锂电池的现有水平,能量密度只有0.1千瓦时/公斤。一次充电行驶150公里,电池重量超过200公斤,离产业化、市场化尚有较大差距。事实说明。必须组织行业开展技术攻关,产学研用密切结合,集中各方力量尽快突破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内燃机汽车的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应进一步组织对发动机、变速箱、电控技术的攻关、交流,加快自主品牌的培育和推广。

三是坚持标准先行规范发展。要高度重视发挥标准法规的先导和规范作用。截至目前。中国已实施了涉及电动汽车整车安全、动力电池、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充电接口,通信协议等61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出台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初步建立了新能源汽车标准法规体系。目前,我们正在研究和制修订电动汽车技术条件、试验方法、充换电站等多项相关标准。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新能源汽车安全标准的研究与制定,特别是动力电池安全标准、检测等方面,早日建立与产业发展和能源规划相适应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

四是加强市场培育带动发展。截至目前,中国已在25个城市进行了公共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并在6个城市开展了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工作。据初步统计,示范推广各类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累计达1.6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超过8千辆,建设和安装各类充电站、充电桩1万多个。在市场培育和推广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尚需改进的问题。由于一些相应的配套政策没有跟上,组织措施不够落实,实际推广数量未实现计划目标。

五是加大政策支持促进发展。为支持和鼓励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我国政府在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完善相关管理措施。主要包括:实施节能汽车推广政策,对购买1.6L以下以使用内燃机动力为主提前达到下一阶段燃料消耗量标准的乘用车给予每辆车3000元的补贴,鼓励节能汽车消费。截至去年年底,已补贴推广近460万辆。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对示范试点的新能源汽车按节油率和电池能量比进行补贴,鼓励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出台税收优惠政策,了《车船税法》和《车船税法实施条例》,对节约能源、使用新能源的汽车减免车船税。下一步,建议继续加大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强税收政策对产业发展的杠杆调节和引导作用,建立起长期稳定的鼓励和约束政策体系。

张相木:理性发展新能源汽车

我国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起步比较早,经过十来年的探索和努力,取得了许多的成果和重要的进展。正因为这样,一段时间,业界出现了一种倾向,在一些人当中产生了心浮气躁,甚至急于求成的心理。比如有人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跟世界处于同一起跑线,也有人认为我国在很多领域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了,还有人说可以抓住新能源汽车这个机遇,实现中国汽车工业弯道超车。虽然最近一段时间,行业内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应该更理性,也更冷静了。但是,也出现另外一种倾向,最近推广应用示范也好,还是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试点也好,效果不是太理想。原因就是说核心技术不掌握、配套体系不健全,另外,在实际试运行过程当中,也出现了一些情况,比如说杭州的自燃,深圳的碰撞起火等事故。本来作为新的事物的发展,出现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是正常的,其实美国也出现过电池起火的事故,其他国家也有,我们关键还是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但是实际上现在出现有的人在发展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的信心和热情上有所减弱,有的企业甚至知难而退了,这两种倾向都是不可取的。

实际上在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上,中国比发达国家更重要,更紧迫。因为,发达国家汽车保有量现在基本保持稳定,而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刚刚超过1亿辆,占全球的10%,但人均保有量只有世界平均的一半。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还有一个稳定增长的过程,预计到2020年,保有量会再翻两番,同时也意味着我们的排放和油耗还会翻两番。所以,对中国来说,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不是跟潮流,也不完全是汽车工业转型升级的需要,这是一个国家的战略。所以,我国必须坚定不移地去发展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但是,要做好这件事,必须正视差距、正视困难和挑战,坚定信心。迎难而上,脚踏实地,推进发展。

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是,要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的道路。一个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更何况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在全世界也都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国外一些新的探索成果,包括电池隔膜的工艺,生产隔膜的装备等,对我国是保密的。所以,只要坚持自主创新,有了属于自己的成为,才能够在合作竞争中争取到更多的发言权。

赵玉海:发展电动汽车的四大挑战

从国际汽车工业发展趋势看,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与突破。面对气候变化和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压力,汽车工业的主产国都认识到电动汽车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2011年中国政府把电动汽车列入未来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加快培育通过科技创新实现技术转型和自主发展,这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必然之路。

第9篇

美国

建筑业是美国经济的支柱之一,相应地,建筑耗能在美国能源消耗中也占重要比例。据统计,近年来美国住房每年消耗能源折合约3500亿美元。

美国的建筑有其独特性。美国人口约2.5亿,近2/3的家庭有自己的房屋,人均住房面积近60平方米,居世界首位,其中大部分住宅都是三层以下的独立房屋,拥有客厅、卧室、厨房、浴室、贮藏室、洗衣室、车库等,热水、暖气、空调设备齐全,而且供暖、空调全部是分户设置。

正因为美国住宅的这些特点,电力、煤气、燃油等能源是家庭日常开销的一个主要部分。“节能”联系到家庭的支出,所以建筑节能是一个非常市场化的指标,依赖于每个家庭根据能源价格、自身收入和生活水平等因素来选择。政府在其中的角色并不显著,主要的手段就是制订行业和产品标准、开发和推荐能源新技术等。

美国联邦政府制定的《联邦政府能源管理计划》,其中有一部分涉及了建筑能源标准。而确立建筑行业标准则属于各州政府职权,加利福尼亚、纽约等经济比较发达的州,建筑节能标准就比联邦政府标准还要严格。

建筑节能既包括加强墙体等结构的保温隔热能力,也包括在供暖和供冷的来源、输送渠道及实现方式。美国能源部提出的“建筑技术计划”,对房屋建筑的上述每个方面都考虑得比较完善。得到能源部支持的“美国绿色建筑协会”也积极推行以节能为主旨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目前是世界各国建筑环保评估标准中最完善、最有影响力的体系标准。美国环保局的“能源之星”计划,也对有利于节能的建筑材料授予“能源之星”标志。

以建造一幢住宅为例,节能涉及了墙体的隔热层、门窗玻璃、屋顶与地下室的隔热性、通风空调管道的气密性和隔热性,以及热水器和热水管道的保温效率等。美国能源部“建筑技术计划”从每个细节出发,详细解释了该如何做才能节能,并推荐符合“能源之星”节能标准的建筑材料,在细节上做得非常完善。

此外,美国能源部下属的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也对住宅节能技术进行了重点研究,并和一些州政府合作建设“节能样板房”予以示范。比如能源部和佛罗里达州合作建设的“零能耗住宅”、“太阳能住宅”等,通过利用佛罗里达地区充足的太阳能和采取建筑节能措施,让住宅不再需要使用外来能源。有些州还用财政补贴方式支持节能效率高的住宅建筑。

美国在住房建筑节能方面由政府机构做好服务工作,并充分运用市场工具,让公众感受到节能对自身的好处,从而自己作出选择,这种做法是值得借鉴的。

美国一家建筑公司为保护环境、节省资源,用回收的垃圾建筑房屋,俗称“垃圾屋”。主要采用回收的钢材,外饰由锯末和碎木加上20%的聚乙烯制作而成。这不但减少了木材的使用,使房屋更坚固安全,也较好地解决了废物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问题。

英国

英国政府鼓励节约能源,制定了21世纪的能源战略和相关的法律,其用意在于提高能效,节约资源,进行政策引导。英国政府还决定,从2001年起,每年拿出5000万英镑的“能源效率基金”,鼓励企业节约能源,努力构建节约型社会。

苏格兰就有人用轮胎盖出了被称为“世界上最环保”的房屋。这间房屋的建筑师麦克雷诺将废弃轮胎变成了坚固耐用的建材。将水泥灌入轮胎,就是高密度的橡胶砖,木头覆盖羊毛就是具有防雨效果的屋顶,由附近的风力发电机提供电力。这间屋子不但没有给环境造成任何污染,造价也非常低廉。

德国

德国能源匮乏,石油几乎100%依赖进口,天然气80%依赖进口。节约能源是德国政府能源开发利用的一贯政策,长期以来,联邦政府通过信息咨询、政策法规和资金扶持等多种手段,调动个人和企业节能的积极性。

1. 使用节能家电

现代家用电器通常都比老款省电,不过不同品牌的电器能耗还是存在显著差别。消费者在购买电器时如何判断是否省电,方法很简单,看一看电器上的欧盟能源标签就一目了然了。产品能耗标签制度是德国根据欧盟《能源消耗标示法规》制定的相应法规。目前灯泡、冰箱、洗碗机、洗衣机和衣物烘干机、电烤炉和室内空调上都有这种标签。其中,A代表低能耗,G代表高能耗,中间还有B、C、D、E、F几个等级。

2. 告别待机状态

日常生活中,如果在不用电视、CD机、电脑和其他电器时,应该把电源关掉,而不是让它们处于待机状态,这样做既省电又省钱。德国联邦环境局估计,家庭用电至少有11%在电器待机状态下白白浪费掉。例如,许多音响、HIFI装置在开关处于“关闭”位置时就开始耗电了。要停止电流进入,必须关上电器并拔掉电源线。

3. 买低能耗房子

在德国,消费者在购买或租赁房屋时,建筑开发商必须出示一份“能耗证明”,告诉消费者这个住宅每年的能耗,主要包括供暖、通风和热水供应。这得益于德国的《能源节约法》。按照该法规,新建筑的允许能耗要比2002年前的能耗水平下降30%左右。

《能源节约法》制定了德国建筑保温节能技术新规范,其特点是从控制建筑外墙、外窗和屋顶的最低保温隔热指标,改为控制建筑物的实际能耗。德国还有大批老建筑,没有采用新型保温技术措施。为此,新法规鼓励企业和个人对老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并实行强制报废措施。在政府的推动下,天然气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近年来在住宅供暖市场上得到越来越普遍的应用。

4. 多听专家建议

为了调动企业和个人投资节能领域的积极性,德国政府开展了许多资助项目。例如,“现场顾问”资助项目中,房屋所有者可以享受工程师的咨询服务,选择如何更经济实用地采取房屋节能措施,而大部分咨询费将由政府承担。另外,德国信贷机构还推出了“二氧化碳减排项目”和新的“二氧化碳建筑改建项目”,对节能项目提供低息贷款。此外,中小企业在投资节能领域方面也享受政府的特别贷款。

德国政府还积极向公众宣传建筑节能知识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德国联邦消费者中心联合会及其下属的各州分支机构也提供有关节能的信息和咨询服务。2000年成立的德国能源局,主要工作涉及房屋供暖和保温、节电装置和照明、太阳能发电、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电热耦合装置的应用。为方便公众,德国能源局开设了免费电话服务中心,解答人们在节能方面碰到的问题。

德国有一个零能量住房,所需能量100%靠太阳。房屋白天通过窗户由太阳来加热,夜间则通过隔热材料和灰沙砖墙来加热。

法国

法国政府采取措施大力利用自然资源,达到节省电能和保护环境的目的。2000年1月,法国开始实施“预防气候变化全国行动计划”,同年12月,法国又出台了“全国改善能源消耗效率行动”方案,根据这两项计划,2001年法国政府又通过了节能规范标准,即根据不同地理位置的光照、温度和湿度等自然条件,评估不同建筑材料的能源利用效能。

丹麦

多渠道开发利用新能源也是一些国家普遍的做法,丹麦、德国、日本等国家通过联合企业、政府补贴新能源开发企业、新能源利用计划等积极政策,多渠道和多领域扶持开发利用新能源。1992年到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出台前后,丹麦就开始为构建节约型社会做出努力,为建立清洁发展机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丹麦政府进一步加大了生物能和其他新能源的研究开发力度。在政府的关注和大力支持下,丹麦由BWE公司率先研发秸秆生物燃烧发电技术,目前丹麦已经建立了100多家秸秆生物发电厂,开发利用新能源占丹麦全国能源消费量的24%以上。

芬兰

芬兰地处北欧,冬季漫长,气候寒冷,不仅民用能耗高,而且传统的森林工业和冶金工业也是高能耗产业,使芬兰成为世界上人均能耗最多的国家之一。对于能源资源匮乏、主要依赖进口能源的芬兰来说,节能至关重要。

芬兰在节能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 建筑节能

漫长的冬季使芬兰的供暖耗能很大。为此,除了对房屋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外,芬兰非常重视建筑物的绝热,尽量减少室内热量损失。芬兰环境部制定了建筑物隔热新标准,新的建筑物的墙体必须要有绝热层,室内要有通风设备。增加墙的厚度,采用二层或三层玻璃窗,每个房间的供热装置安装自动调节阀门。据称,以上这些措施可使建筑物热能消耗减少10%-15%。

2. 热电联产和集中供暖

芬兰的集中供暖是通过热电联产的方式实现的。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热电厂利用发电过程中产生的余热将水加热并通过密布在城市地下的供暖管道,向用户提供集中供暖和洗涤用热水。每个住宅区的集中供暖自动控制调节中心可根据室外温度的变化调节供热温度。暖气管道内的回水通过集中供暖管道被送回热电厂加热后循环使用。

电热联产和集中供暖不仅大大提高了燃料利用率,而且可减少环境污染,使城市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3. 采用高能效生产新工艺

多年来,芬兰企业不断改进现有的工业生产过程,采用全新的高能效生产工艺,以提高能源利用率。工业企业采用的先进自动化和控制技术以及新的能源回收技术也为节能开辟了广泛的途径。

4. 采用经济手段促进节能

芬兰是世界上第一个根据能源中碳的含量收取能源税的国家。收取能源税的目的是要控制能耗的增长,并引导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耗朝着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方向发展。芬兰每年收取的能源税达到近30亿欧元,约占芬兰整个税收的9%。芬兰政府利用能源税的收入来支持能源技术的开发。

5. 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

芬兰在利用可再生能源,特别是生物能源方面也走在世界前列。目前,芬兰各种可再生能源使用量已占芬兰整个能源消耗量的1/4。这些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利用造纸工业生产中产生的生物淤泥和废木料作燃料,利用水力和风力发电以及太阳能等。

6. 政府扶持开发节能新技术

芬兰贸工部有专门项目,资助能源工业企业在有利于环境的能源生产方面进行投资以及使用新能源技术。2005年,芬兰政府用于这方面的资助经费达到3120万欧元。近年来,芬兰政府还不断增加对环保型能源项目的资金支持,进一步推动风能、太阳能、生物气体等有利于环境的能源项目开发。

日本

不久前,记者曾参加了滋贺县野洲市居民在河滩空地上举行的一场节能音乐会。演出用的电源来自市民冈田弘开发的小型风力发电机,开幕后演出人员首先向人们介绍风力发电的优越性和节能的重要意义,并号召观众节能从点滴做起,尝试在家里减少一个灯泡。观众不时会意地点头。

在东京展览中心,记者去年曾几次参加“节约生活”大型展览会,每次展览都是人山人海。日本展览会形式多样,有很多宣传节能的演出,每一场演出都是一堂生动的节能教育课。各个展台展示着琳琅满目的节能产品:节能灯泡、节水洗衣机和洗碗机、节能冰箱、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等等,选择这里的产品,可大量节省能源,同时节省大笔电费。

记者也对日本公司不惜血本开发节能技术留下了深刻印象。日本公司知道,节能产品是重视环保的日本人的最佳选择,如果无法在节能技术上不断创新,产品最终将失去市场。另外,日本政府也大力鼓励节能,资助科研机构开发节能技术,补贴国民购买节能产品。

节能产品不断更新换代,哪些是最节能的产品?在各公司开发的节能产品中哪种最好?为了让普通日本人能够在选择时货比三家,日本节能中心每隔半年向人们公布一次节能产品排行榜,如2004年底日本节能冰箱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分别是松下、东芝、日立、三菱电机,空调排行榜的前几名依次是东芝、日立、松下等。在日本销售的冰箱不仅要标出电器价格,而且要标明每年节约电费的钱数。顾客越来越关心节能方面的成本,同等情况下都会优先选择节能产品。

日本房地产公司也积极推出节能住宅。2004年度节能住宅大奖被积水房产获得,该住宅利用隔热材料作为建材、使用太阳能发电,和上个世纪80年代的住宅相比,平均每年节约能源62%,是名副其实的“环保之家”。

日本正在改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生活方式,向节约型社会转变。很多日本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保护地球,也是保护人类自己;破坏环境,等于自毁家园。

新加坡

新加坡在加大节制用水的同时,不断增加投入,利用新技术开辟新水源,特别是在处理废水的回收利用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例如,新加坡政府把航天太空人用水技术,运用于加快新生水的建设上,把废水过滤杂质,利用反向渗透消除有机质。新加坡政府还加快了水再循环为食用水技术的开发利用,并制定了实施的具体计划。为了宣传和推广新生水技术,新加坡政府还修建了一座新生水技术展览馆,通过短片、电脑图解,宣传和普及新生水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