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手机银行的发展集锦9篇

时间:2023-07-17 16:30:57

手机银行的发展

手机银行的发展范文1

[关键词]电子商务;手机银行;通信技术;金融系统。

1、手机银行概述。

手机银行是利用手机办理银行相关业务的简称,只要是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将客户手机连接至银行,利用手机界面直接完成各种银行金融业务的服务系统都可称之为手机银行。它是继网上银行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银行服务方式,在具备网络银行全网互联和高速数据交换等优势的同时,又突出了手机随时随地的移动性与便携性,因此迅速成为银行业一种更加便利、更具竞争性的服务方式。手机银行利用移动电话与计算机集成技术,为银行客户提供个性化、综合性的服务,以减轻银行柜面压力、方便客户,达到提高客户满意度的目的。伴随着中国3G时代的来临以及手机终端技术的不断提高,未来商业银行必将围绕手机银行产生丰富的增值业务。

2、手机银行的发展现状。

2.1国内外发展现状。由于蕴含的巨大的商机,手机银行吸引了全球众多知名移动运营商和著名商业银行的积极参与,从全球范围看,逐步形成了日韩领先、欧美跟进、中国追赶的局面。在日本,高度注重手机银行的安全管理,终端可以直接使用Java和SSL,交易的信号经过多重加密,安全保障技术近于完美,再加上与各银行间使用专线网,因此,银行业和消费者对这一业务的信赖程度非常高。同时,NTT DoCoMo等移动运营商把移动支付作为重点业务予以积极推进,目前手机银行在日本已经成为主流支付方式。在韩国消费者也已经把手机作为信用卡使用,目前几乎所有韩国的零售银行都能提供手机银行业务,每月有超过30万人在购买新手机时,会选择具备特殊记忆卡的插槽,用以储存银行交易资料,并进行交易时的信息加密。

在欧洲,研究移动银行业务的团体主要有GSM协会、WAP论坛、UMTS论坛、Mobey论坛、Radicchio、PKI论坛等。早在WAP技术出现的时候,欧洲的运营商就已经考虑如何把移动通信和金融服务联系在一起。欧洲早期的移动银行业务主要采用的是WAP方式,因此也被称为“WAP Banking Service”,但是早期的WAP并没有达到技术要求的水平,虽然有了GPRS网络,但由于终端、业务互操作、运营模式和价格等问题,移动银行业务不仅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其他与WAP相关的业务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国内手机银行业务虽然多家银行都已开展,但由于公众的认知度和市场的发展度不高、用户对移动网络操作不熟练,还被视作新生事物,乐于接受这种金融服务的公众尚未形成规模,实际的用户比例更是无法与手机用户数量匹配。而银行也一方面面对着如此庞大的市场蠢蠢欲动,另一方面承受着手机银行的种种障碍静观其变。但总的前景依然乐观,随着手机越来越普遍的使用、技术的不断完善,仍有充分理由相信,手机银行一定会普及开来。

2.2手机银行的技术实现形式。手机银行是由手机、GSM短信中心和银行系统构成。在手机银行的操作过程中,用户通过SIM卡上的菜单对银行发出指令后,SIM卡根据用户指令生成规定格式的短信并加密,然后指示手机向GSM网络发出短信,GSM短信系统收到短信后,按相应的应用或地址传给相应的银行系统,银行对短信进行预处理,再把指令转换成主机系统格式,银行主机处理用户的请求,并把结果返回给银行接口系统,接口系统将处理的结果转换成短信格式,短信中心将短信发给用户。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手机银行经历了STK、SMS、USSD、BREW/KJava、WAP等不同的技术实现形式:

2.2.1 STK手机银行。靠智能SIM卡提供的加密短信来实现银行业务,安全性较高,可以实现一些转账和缴费业务,其前提需要用户将SIM卡更换成STK卡,银行服务菜单写在卡中。但各银行发行的STK卡彼此互不兼容,通用性大打折扣,而且STK卡的换卡成本较高,始终没有成为主流。

2.2.2 SMS手机银行。普通短消息SMS方式,通过手机短信来实现银行业务,客户和银行通过手机短信交互信息。SMS是利用短消息方式办理银行业务,是扩展的短信服务业务,是目前实现手机银行的方式中手机终端适应性最强的一种,客户进人门槛低。

2.2.3 USSD手机银行。超级短消息USSD即非结构化补充数据业务,是一种基于GSM网络的新型交互式数据业务,它是在GSM的短消息系统技术基础上推出的新业务。USSD可以将现有的GSM网络作为一个透明的承载实体,运营商通过USSD自行制定符合本地用户需求的相应业务,提供接近GPRS的互动数据服务功能。这样,USSD业务便可方便地为移动用户提供数据服务,而增加新的业务对原有的系统几乎没有什么影响,保持了原有系统的稳定性。USSD方式的优势在于:(1)客户群体不需要换卡,适用大多数型号的GSM手机;(2)实时在线,交互式对话,一笔交易仅需一次接入;(3)费用较低,每次访问仅需约0.1元。

其局限则是:(1)对不同类型的手机,其界面显示有较大的差异;(2)从银行端到手机端的下行信息,无法实现端到端的加密;(3)目前该业务仅在部分地区试点,尚未普及。

2.2.4 WAP手机银行。WAP方式是一种无线应用协议,是一个全球性的开放协议。WAP定义可通用的平台,把目前Internet网上HTML语言的信息转换成用WML描述的信息,显示在移动电话或者其他手持设备的显示屏上。客户通过手机内嵌的WAP浏览器访问银行网站。相对于其他手机银行技术,WAP具有无需下载客户端、门槛较低、通用性好、实时交互强、安全性高等优势,目前已逐渐成为我国手机银行的业界技术主流。

2.2.5客户端手机银行。客户端手机银行是指在GSM和CDMA手机上下载客户端软件,通过Client方式访问实现手机银行功能。

客户端手机银行有KJAVA,BREW,IPHONE等不同平台的版本。

客户端软件需要针对指定的手机终端进行开发,对客户使用手机终端的要求较高,此外手机操作系统种类繁多,限于手机主频、内存、屏幕等硬件资源因素,不同手机操作系统的能力和特点存在差异,增加了手机技术开发的难度,开发维护成本也较高。

3、手机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手机银行具有传统商业银行无法比拟的优势,但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手其发展同样存在各种制约因素,突出表现在:

3.1推广成本高,用户资费较高。目前中国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虽然都推出了手机银行业务,但业务范围不同,具体的办理手续也不相同,且彼此互不兼容。一张SIM卡只能使用同一个银行的账号,用户办理其它银行业务时须购买相应银行的SIM卡,无法实现银行间的转账操作和资源共享,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并且手机银行的收费标准是“信息服务费+流量费”,即用户每月必须支付信息服务费,这部分费用在手机账单中扣除,下载及操作过程中的流量费则由银行收取服务费。与电话银行和网上银行相比资费仍然较高。

3.2使用不够便捷,缺乏个性化。目前使用手机银行办理业务时操作相对复杂,相当一部分用户,特别是对手机和网络操作不熟练的客户感到困难。各家银行推出的手机银行业务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大多雷同,没有特色。而手机这一普遍的通讯工具,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那么针对手机银行的目标客户所提供的服务内容也应根据手机使用人群的个性特点设计才能更有效果。

3.3手机支付功能不足。目前,在欧洲电信运营商与餐厅、电影院、航空公司等第三方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了手机网上订餐、订票、订座等多种服务。在日本使用DoCoMo3G手机的用户用手机就可以轻松购买可口可乐,银行在其中提供无线互联网的在线支付。但在中国,手机银行业务由于受技术、流程、合作伙伴等方面的制约还缺乏类似的个性化业务。

3.4安全问题。与网上银行一样,安全问题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资金和货币的电子化,很容易使银行在转帐、交易、支付等服务过程中生成风险。无论是银行,还是客户如没有足够的安全保障是不会使用这一服务的。因此这就要求在实施手机银行解决方案时必须考虑交易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环节的安全性,采用比一般的信息增值服务高得多的安全保障机制,包括信息收发的保密性、完整性、不可抵赖性、公平性等。手机银行安全性的顾虑是制约其发展的首要因素。要想快速、健康的发展手机银行服务,就必须解决好安全问题,建立并维持一种令人信任的环境和机制。

4、关于手机银行发展的建议。

随着《电子银行管理办法》和《电子支付指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手机银行市场将得到进一步规范,政策环境将更加有利于手机银行业务的开展。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IT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手机银行业务发展空间越来越宽广。在当前的有利形势下,手机银行要突破制约,提高自身质量,赢得客户口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

4.1降低进入门槛、减少服务费用。银行方面进一步规范手机银行的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实现银行间的跨行操作和资源共享。

同时应与运营商联系洽谈,降低信息服务费,同时简化操作流程,达到减少下载及操作过程中的流量费用。

4.2探索差异化发展道路,持续提升客户体验。做好市场调研,挖掘不同用户群的特色需求,开发符合需求的手机银行业务。手机银行的功能要通过良好的用户体验体现出来,人机界面外观必须一目了然、赏心悦目,使用方式则要直观、简便、灵活,符合绝大部分客户的使用习惯。对客户操作的响应速度要足够迅速,对操作错误或返回错误信息应提供合适的后续操作,防止程序崩溃。

4.3大力推动手机支付研发。手机支付已成为当今手机应用的热点,银行、运营商以及第三方支付平台均想在这一极具发展潜力的领域抢占市场份额,各种技术解决方案纷纷出炉,虽然业界尚未有统一标准,一场支付领域的革命却已蓄势待发。在手机支付应用方兴未艾的大环境下,银行应该主动出击,探索多种移动支付方式,如现场非接触式支付、远程支付等,努力寻求可行高效的解决方案,并加强与运营商、设备提供商、软件服务提供商、第三方支付平台等移动支付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将手机支付整合到手机银行的功能中,使客户真正做到随处支付,无卡消费。

4.4进一步提高手机银行的安全性。手机银行的安全性并不亚于网络银行。为了推广手机银行业务,促进手机市场的繁荣,服务商和各银行也在积极地谋求相应的安全措施。手机银行的技术基础是计算机软件、数据库、数据存储及网络等多项技术,任何环节的缺失都会给这项业务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而这些技术都不是停步不前,是在不断发展中的,旧有的方法不断被更新,过时的技术不断被淘汰。这就要求手机银行系统平台及网络架构也要不断的更新,以适应业务发展及平台安全运行的需要。在网络安全方面,可对网络进行仿黑客的模拟攻击以检验网络平台的健壮性,也可请专门性网络安全公司对网络平台进行安全评估。在日常维护操作方面,加强各种安全策略的制定,理顺维护工作的各个环节,建立监督制衡体系,堵塞可能的安全漏洞。银行方面,也通过在内部网设定SSL(Secure Socket Layer)及安全插座层,将通信内容密码化以此保护网页安全。此外,银行还要求客户设定ID号码、密码和确认密码,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本人确认的安全性,加大安全系数。银行通过对客户遭遇密码被盗事件还提供补偿保险服务,从而有效地减低了客户利用手机银行的操作风险。

【参考文献】

[1]吴金。手机银行技术发展浅析[J].聚焦专家视点,2010.3.

[2]张应丰。手机银行技术应用与发展趋势[J].中国金融电脑,2010.5.

手机银行的发展范文2

关键词:手机银行;制约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手机银行是利用手机办理银行相关业务的简称,只要是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将客户手机连接至银行,利用手机界面直接完成各种银行金融业务的服务系统都可称之为手机银行。①它是继网上银行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银行服务方式,在具备网络银行全网互联和高速数据交换等优势的同时,又突出了手机随时随地的移动性与便携性,因此迅速成为银行业一种更加便利、更具竞争性的服务方式。

我国手机银行业务虽然多家银行都已开展,但由于公众的认知度和市场的发展度不高、用户对移动网络操作不熟练,还被视作新生事物,乐于接受这种金融服务的公众尚未形成规模,实际的用户比例更是无法与手机用户数量匹配。而银行也一方面面对着如此庞大的市场蠢蠢欲动,另一方面承受着手机银行的种种障碍静观其变。随着各家银行对手机银行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国内手机银行市场竞争态势日趋激烈,差异化竞争策略成为建立竞争优势的关键。

一、我国手机银行存在的制约因素

虽然手机银行具有传统商业银行无法比拟的优势,但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手其发展同样存在各种制约因素,突出表现在:

(一)推广成本高,用户资费较高。目前中国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虽然都推出了手机银行业务,但业务范围不同,具体的办理手续也不相同,且彼此互不兼容。一张SIM卡只能使用同一个银行的账号,用户办理其它银行业务时须购买相应银行的SIM卡,无法实现银行间的转账操作和资源共享,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并且手机银行的收费标准是“信息服务费+流量费”,即用户每月必须支付信息服务费,这部分费用在手机账单中扣除,下载及操作过程中的流量费则由银行收取服务费。与电话银行和网上银行相比资费仍然较高。

(二)使用不够便捷,缺乏个性化。目前使用手机银行办理业务时操作相对复杂,相当一部分用户,特别是对手机和网络操作不熟练的客户感到困难。各家银行推出的手机银行业务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大多雷同,没有特色。而手机这一普遍的通讯工具,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那么针对手机银行的目标客户所提供的服务内容也应根据手机使用人群的个性特点设计才能更有效果。

(三)手机支付功能不足。目前,在欧洲电信运营商与餐厅、电影院、航空公司等第三方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了手机网上订餐、订票、订座等多种服务。在日本使用DoCoMo3G手机的用户用手机就可以轻松购买可口可乐,银行在其中提供无线互联网的在线支付。但在中国,手机银行业务由于受技术、流程、合作伙伴等方面的制约还缺乏类似的个性化业务。

(四)安全性问题。与网上银行一样,安全问题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资金和货币的电子化,很容易使银行在转账、交易、支付等服务过程中生成风险。无论是银行,还是客户如没有足够的安全保障是不会使用这一服务的。因此这就要求在实施手机银行解决方案时必须考虑交易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环节的安全性,采用比一般的信息增值服务高得多的安全保障机制,包括信息收发的保密性、完整性、不可抵赖性、公平性等。手机银行安全性的顾虑是制约其发展的首要因素。要想快速、健康的发展手机银行服务,就必须解决好安全问题,建立并维持一种令人信任的环境和机制。

二、我国手机银行的发展对策

随着《电子银行管理办法》和《电子支付指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出台,手机银行市场将得到进一步规范,政策环境将更加有利于手机银行业务的开展。同时,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IT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手机银行业务发展空间越来越宽广。②在当前形势下,手机银行要突破制约,提高自身质量,赢得客户口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

(一)降低进入门槛、减少服务费用。银行方面进一步规范手机银行的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实现银行间的跨行操作和资源共享。同时应与运营商联系洽谈,降低信息服务费,同时简化操作流程,达到减少下载及操作过程中的流量费用。

(二)探索差异化发展道路,持续提升客户体验。做好市场调研,挖掘不同用户群的特色需求,开发符合需求的手机银行业务。手机银行的功能要通过良好的用户体验体现出来,③人机界面外观必须一目了然、赏心悦目,使用方式则要直观、简便、灵活,符合绝大部分客户的使用习惯。对客户操作的响应速度要足够迅速,对操作错误或返回错误信息应提供合适的后续操作,防止程序崩溃。

(三)大力推动手机支付研发。手机支付已成为当今手机应用的热点,银行、运营商以及第三方支付平台均想在这一极具发展潜力的领域抢占市场份额,各种技术解决方案纷纷出炉,虽然业界尚未有统一标准,一场支付领域的革命却已蓄势待发。在手机支付应用方兴未艾的大环境下,银行应该主动出击,探索多种移动支付方式,如现场非接触式支付、远程支付等,努力寻求可行高效的解决方案,并加强与运营商、设备提供商、软件服务提供商、第三方支付平台等移动支付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将手机支付整合到手机银行的功能中,使客户真正做到随处支付,无卡消费。

(四)进一步提高手机银行的安全性。手机银行的安全性并不亚于网络银行。为了推广手机银行业务,促进手机市场繁荣,服务商和各银行也在积极地谋求相应的安全措施。手机银行的技术基础是计算机软件、数据库、数据存储及网络等多项技术,任何环节的缺失都会给这项业务带来灾难性后果。而这些技术都是在不断发展中的,旧有的方法不断被更新,过时的技术不断被淘汰。这就要求手机银行系统平台及网络架构也要不断的更新,以适应业务发展及平台安全运行的需要。

注释:

①吴金.手机银行技术发展浅析[J].聚焦专家视点,2010(03):6-8.

②钱峰.商业银行移动金融外部环境分析及策略建议[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06):15-20.

手机银行的发展范文3

什么是手机银行?

手机银行就是通过将手机号码与银行账户绑定,使客户可以通过手机使用各种银行服务。手机银行汇集账户管理、转账汇款、消费支付、存取款等各种银行服务功能。

手机银行主要有两种运营模式:一种是以银行为主体的手机银行模式,是银行利用手机和移动互联网提供的一种新型的金融服务。另一种模式是以移动运营商为主体的手机银行模式,移动运营商凭借移动通讯技术、市场网络和客户信息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开展相应的手机银行业务,特别是在移动支付方面,商业银行是其开展移动支付业务在金融方面的资金结算后台。

发展手机银行有哪些好处呢?对银行而言,手机银行把通讯优势和银行服务功能结合起来,能够极大地降低成本,包括银行网点构建和维持传递渠道的成本,以及为用户服务的成本。对移动运营商而言,既提升了增值服务,也拓宽了业务领域。对客户而言,利用手机随身携带和随时操作的特点,既解决了方便性的问题,也解决了及时性的问题。所以,当手机银行一问世,许多业内人士便发出了“金融生活从此改变”的感慨。

手机银行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即需即用方便快捷。手机可以随身携带,这就注定了手机银行的方便快捷性。只要你有非现金的银行类的需求都可以用手机来办理,而且它提供的是7×24小时服务,是目前最能体现电子银行3A(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方式)服务的银行业务办理的一种渠道。

第二个特点是功能丰富。网上银行能提供的服务和功能,手机银行都可以实现,包括大家熟悉的查询、转让、汇款、消费支付等业务。还有手机到手机转账,只需输入对方手机号码和金额即可方便地实现手机银行客户间的资金划转等特色业务,更有手机股市、外汇买卖等紧跟市场动向的投资理财服务,让用户随时积累财富。

第三个特点是安全性。手机银行采用高级别安全保障体系,最大限度地保障了用户的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此外,手机银行采用登录密码、客户身份认证等多重安全认证方式,以及客户操作超时退出机制,全方位保障用户的资金安全。

第四个特点是手机银行的申办非常便捷。你只需登录手机银行网站,简单输入必填的信息,就可成为手机银行客户;或只需亲临一次银行营业网点,签约成功后即可享受全面的手机银行服务。

各国手机银行发展现状

从全球手机银行的业务发展现状看,韩国、日本的手机银行十分普及,原因是电子通讯产业发达,手机文化深入人心,允许电信业和金融业跨业经营,因而在手机银行这一领域发展较早、较快,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韩国移动业务飞速发展的关键,在于韩国银行业对手机银行业务的高度重视,几乎所有韩国的零售银行都能提供手机银行业务。由于韩国拥有手机的人比拥有电脑的人多,银行纷纷期盼手机用户投入到手机银行的使用行列,这将为银行节省大量成本,因为手机处理业务所需的花费仅为面对面处理业务费用的1/5。

日本手机银行业务发展最大的特点是移动运营商利用在产业链中的优势地位,整合终端厂商和设备提供商的资源,联合银行提供手机银行业务。日本手机银行高度重视安全管理,交易的信号经过了多重加密。日本的手机支付用户超过6000万,占总人口的一半左右。

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巴西、委内瑞拉、巴基斯坦和印度等,由于银行网点覆盖率较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因而手机银行需求很大,市场发展势头也较好。在菲律宾,通过传统银行完成一笔业务的成本为2.5美元,而通过手机银行完成相同一笔业务的成本仅为0.5美元。在秘鲁,通过传统银行完成现金交易的成本为0.85美元,而通过手机银行完成现金交易的成本仅为0.32美元。

欧美国家由于传统银行业务非常发达,所以消费者对移动支付、移动汇款等新兴业务的需求不是很急切,例如在美国,借记卡和手机银行等业务发展相对迟缓。但是有专家认为一旦政策和技术等市场环境成熟,发达国家将成为手机银行主力军,因为无论信用体系完善程度、经济活跃程度,以及庞大消费需求,都是发展中国家无法比拟的。

在我国,四大国有银行、各股份制银行以及一些城市商业银行都已开通手机银行服务,在我国主要银行中83%的银行都推出了自己的手机银行客户端。

建设银行手机银行客户端可以满足日常金融生活的大部分需求,其特色功能尤其令人眼前一亮。特色功能之一是手机银行“摇一摇”。查询账户余额、查看贵金属及外汇行情、定位周边网点,这些都能通过手机“摇”出来。特色功能之二是AA收款。AA制消费方式已经被很多年轻人所接受。如果要在聚餐、集体活动等场合向参与者收取分摊的款项,可通过建行手机银行的AA收款功能,同时向多个付款方发起收款,付款方收到短信通知后,即可通过短信交互的方式进行付款,非常方便。

交通银行推出的新一代手机银行“e动交行”,让移动的空中银行梦想成真。“e动交行”以WAP网络为载体,具有80多项金融服务功能,涵盖了各类金融服务领域。“e动交行”率先在全国实现手机银行预约ATM机取现,使广大持卡人实现无卡取款。客户只需登录交通银行手机银行,提前预约ATM机取款。预约后,客户到ATM机取款时,只需凭预约手机号码、预约号以及预约银行卡的取款密码,即可实现无卡取款,而无需在ATM机内插入银行卡。

招商银行则携手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联合推出iPhone版和安卓版手机银行,为用户提供当今最先进、最时尚的移动金融生活体验。招商银行手机银行主要功能包括:转账汇款、手机号码转账、账户查询、自助缴纳手机费与水电费、购买理财产品等。此外,招商银行手机银行还提供一系列特色服务。使用者可在手机上查询附近的招商银行营业网点地图和实时排队情况,方便市民选择网点办理业务。此外,招商银行手机银行还提供手机在线充值、机票预订等便民服务。

手机银行的发展范文4

[关键词]手机银行;普惠金融;互联网农村金融

[DOI]10.13939/ki.zgsc.2016.42.080

1 手机银行与普惠金融

1.1 手机银行的内涵

手机银行又称移动银行,是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利用移动通信网络办理相关银行业务的简称。手机银行利用信息通信技术(ICT)和移动电话为客户提供诸多金融服务,如信息查询、跨行汇款、自助缴费、定活互转、网上购物账单支付、主动收付款、信用卡还款、农户贷款等。

1.2 普惠金融

“金融包容”这一概念由世界银行扶贫协商小组(CGAP)提出,CGAP对“金融包容”的定义是指没有享受到银行服务的人们能够获得金融服务。

在国内,有学者将“金融包容”翻译成普惠性金融,金融包容就是指金融服务能够辐射广大低收入群体,如农户、小微企业等。这里的金融服务不仅可以由传统银行来提供,也可以由移动运营商等非银行机构来提供,不仅实体金融机构可以提供,而且更应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供。

1.3 手机银行与农村普惠金融

为了深入推进普惠金融发展,2014年,银监会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的指导意见》(银监办发〔2014〕222号),着力推动基础金融服务向行政村延伸。金融形态的变革过程中,在信息通信技术的支持下,由于手机银行服务覆盖率高,降低了交易成本,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推进农村普惠金融服务向“低成本、广覆盖、可复制、易推广”发展,支持“三农”,发展“普惠金融”的战略性业务,实现偏远地区金融全覆盖,提高农村地区资金使用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信息通信技术使穷人获得基本金融服务成为可能,进而提高了金融包容性水平,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

2 手机银行主要典型代表模式

2.1 传统商业银行主导的手机银行

传统银行主导手机银行最开始诞生于捷克,20 世纪90 年代末,由该国银行Expandia Bank 与移动通信运营商Radiomobile在首都布拉格联合推出手机银行业务。银行主导的菲律宾的SMAR Tmoney,到2010年年底,累计实现业务交易量560亿比索(折合13.6亿美元),为低收入人群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最初的手机银行大多都是传统银行主导,移动运营商只提供运营平台,比较典型如欧美发达国家,银行信息化水平最高,得以广泛普及。其后,亚洲的日本和韩国,以及亚洲的新兴市场印度和中国等迅速跟进,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2.2 移动运营商主导的手机银行

移动运营商主导的手机银行与穷人联系最为紧密,主要在肯尼亚为代表的非洲国家。2008 年,肯尼亚仅有876个银行网点,平均每万人银行网点数仅为0.2,其金融覆盖严重不足,金融系统不发达,难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金融服务,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匮乏更为严重。对基本金融服盏目是笾率梗肯尼亚出现M-Pesa这种新兴手机银行模式。

2014年年底M-Pesa在全国拥有81025个点,平均每万人拥有点数达19.38个。肯尼亚M-Pesa 已经成为全球接受度最高的手机支付系统,在肯尼亚,M-Pesa 的汇款业务已超过其国内所有金融机构的总和。在农村地区,移动金融点(主要是M-Pesa点)分布的高密度让客户就近获得金融服务。

2.3 第三方支付公司/互联网公司主导的手机银行

非洲国家赞比亚的CelPay,是由第三方支付公司主导的手机银行,也是属于非传统银行主导,旨在为农业部门中没有银行账户的人提供简便、快捷、安全的交易服务。该模式侧重于B2C支付(如龙头企业对合同种植农户的支付)。由第三方提供交易平台并帮助客户建立移动货币转账交易系统,在客户的内部流程中加入移动货币操作。第三方提供的交易平台与移动网络运营商提供的平台在本质上并无差别。第三方同移动网络运营商一样,注重发展自己的商网络以支持现金和移动货币的兑换,而现有农业基础设施如合作社、仓库、生产资料供应商等完全可以扮演商的角色。对金融业发展的影响也将是深远的。

3 我国农村地区手机银行发展分析

3.1 我国农村部分地区手机银行业务空白

农村金融在过去发展过程中,表面似乎建立起了相互协调的农村金融体系,但还有部分地区存在金融空白,包括手机银行业务的空白。

我国农村已有的金融机构都喜欢做大做强,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高风险和高交易成本。各类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一部分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都推出了手机银行业务。这些手机银行业务更多的是网上银行的手机化,难以满足农户的需要。与在国外农村手机银行蓬勃发展不同,更多地在城市推广,即使在农村零星推广的手机银行,也主要满足农户汇款和转账等方面的需求,手机银行创新程度还远远不够,局限了手机银行为农户服务,其运营模式跟传统银行差别不大,难以适应农村金融的需求。

3.2 银行对农村地区普惠金融的意义

随着中国的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据工信部数据,2013年我国手机普及率已达90%以上,截至2014年我国移动电话普及率达94.5%,移动电话在农村拥有巨大用户群体,表明农村移动支付具有良好推广基础。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28.4%,规模达1.95亿人,较2014年年底增加1694万人。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亿人,较2014年年底增加6303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4年的85.8%提升至90.1%。

农村作为农村金融服务领域重要环节,业务单一、供给不足等问题还很突出,随着农村金融业整体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得到不断完善,但仍远落后于城市。手机银行交易不需要设立网点,节省了设点费用;不需要重置设备与人员,节省了设备购置费和人工费用。如在菲律宾,通过传统银行办理一笔业务的成本大约是2.5美元,而手机银行仅需0.5美元。

在秘鲁,通过传统银行办理现金业务的成本大约是0.85美元,而手机银行仅需0.32美元。较之国外状况,中国还有很多村镇存在金融机构空白。开展手机银行业务,发挥低成本的优势,对中国农村金融包容性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3.3 手机银行业务的农村普惠金融路径

需要农村移动金融创新、移动银行领先的战略思路,以广大农村客户需求为导向,领跑移动金融潮流,确保农村客户资金与信息安全,建立牢固的安全防控体系,将风险管理作为移动金融业务发展的基石。

4 手机银行推进我国农村普惠金融的对策建议

4.1 加强宣传推广力度,降低收费标准

国家层面上,从政策上给予支持和倾斜,政府部门应采取加大财政补贴、政府统一采购等有效措施,推出适合农村群体具备金融服务定制内容的低价格手机,鼓励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大力推广手机银行业务。

银行层面上,立足长远,让农村的低收入者享受到低价格使用手机银行业务的资费,开展手机银行业务在减少在这些地区的开办和运营成本的前提下,吸引大批的农村地区客户资源,拓宽银行的服务群体。

移动运营商层面上,降低农村地区手机网络流量费,让更多的农村地区居民用得起手机,使其切实感受到手机银行带来的便捷性。为贫困农村地区及人口服务,在服务贫困人口与农村普惠金融持续性之间找到平衡。

各方加大农村手机银行宣传力度,以往发宣传单的方式效果不是很好。将手机银行办理流程、安全保障、操作事项等通过现场演示和用户体验等方式向群众讲解,消除用户对手机银行安全性和操作性的顾虑。

4.2 建立整体发展规划,开发农民需求的手机银行业务

国家相关部门联合协调,共同商讨制定手机银行发展规划,统一技术标准,对相关具体事项予以明确和规范。针对我国国情,明确银行主导的手机银行发展模式,也可以开辟一些业务由运营商主导的手机银行发展模式。发挥银行体系在清算网络、支付安全及合规监管方面的优势,加强与通信运营商、第三方支付合作,推动手机银行在农村地区的快速普及和应用。

在目前开发的查缴费业务、购物业务、理财手机银行的业务基础上,在充分考虑农村居民的消费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开发更多符合农民特色需求的手C银行业务。如存款、贷款、保险、结算和支付等业务。将惠农信息等增值服务加入手机银行业务中。

4.3 强化安全保障,从法律层面防范手机银行风险

提高手机银行业务的安全性,建立健全我国手机银行的法律法规,对账号、密码、身份证号码等重要信息进行全程数据安全加密,配备防火墙、入侵窃密检测系统等必要的安全措施。在农村地区进行广泛宣传法律法规和保障措施,对手机银行的风险防范措施、基础知识及操作流程进行详细介绍,以增强农民使用手机银行的安全防范意识。

4.4 借鉴国际经验,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推广试点

非洲国家手机银行从最初主要解决穷人的基本金融服务问题,发展到后来通过手机银行为所有人提供不限于基本金融服务的业务。我国应该借鉴非洲国家手机银行创新模式这些经验,积极推动农村手机银行业务的开展,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手机银行业务模式。

参考文献:

[1]李舟.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中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89-90.

[2]刘海二,曾真.手机银行实现金融普惠的着力点――基于互联网金融的社会功能视角[J]. 西南金融,2016(1):33-36.

[3]王立平,申建文.手机银行与农村普惠金融[J]. 中国金融,2016(2):50-51.

[4]牛瑞芳.中国农村手机银行发展问题研究[J]. 新金融,2012(2):54-56.

[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年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6.

手机银行的发展范文5

【关键词】 手机银行 农村金融 动金融

一、引言

二、我国手机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三、农村地区已具备发展手机银行的业务条件

近年来我国对农村支付体系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并且在2012年开展了农村手机支付试点,农民的支付环境开始逐步得到一定的改善。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我国农村地区已经基本具备发展手机银行业务的条件。这也将有助于农村地区支付环境的改善。

1、手机使用率逐年升高,已经基本实现手机普及化

2、网络发展较快,手机上网接受度较高

3、农民收入和受教育水平逐渐提高,消费的习惯也逐渐有所改变

四、农村地区发展手机银行的益处

1、手机银行发展给农民带来的益处

2、手机银行发展给银行带来的益处

(1)手机银行能够降低银行在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成本。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网点数目目前不能满足农民的金融需求,在农村地区建立实体网点并且提供人工服务往往要花费相当高的成本,因此银行都不愿意在农村地区建立机构网点。就西部地区而言,其地多人稀的特殊环境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金融机构的数目,因为其高成本是无法通过有限的收益来弥补的。据统计,我国柜台业务每笔成本约为4元,而手机银行仅仅需要0.6元,这就显示出了手机银行业务的优越性,商业银行不需要在为不能建立足够的物理服务网点而苦恼,通过手机业务不仅能够为农村地区提供基础的金融服务,还能为已经建立网点的农村地区降低经营成本。

(2)扩大了银行的服务范围,有利于银行利润的增加。近年来,我国银行在农村地区的服务范围增长缓慢,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和抵押物的问题,贷款业务在农村地区发展遇到瓶颈,甚至有缩小的趋势,我国部分银行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农村金融市场。而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规模是不可小觑的,通过手机银行业务的不断发展,银行服务的范围就能够延伸到农村地区,能够为更多的农民提供基础金融服务。部分收费的金融服务就会形成银行收入的来源,从而利于银行利润的增加。

五、农村手机银行业务发展面临的问题和风险

1、农村手机银行业务发展面临的问题

(1)手机银行能够提供的服务种类限制了其业务的发展。虽然我国各类银行几乎都推出了手机银行业务,但更多的是偏向将网上银行业务通过手机来操作,这并不是业务创新,而是一种操作设备的转移。目前我国农村地区手机银行主要提供包括查询、转账和汇款等业务。业务创新的程度的低下,导致我国手机银行的服务种类有限,在一定程度影响到了农民的接受度,普通的转账汇款业务虽然满足了部分农民,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对生活质量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简单的业务逐渐不能满足新时代农户的多样化需求。

(2)手机银行业务接受度有限,限制了农村客户规模。手机银行业务收入要有客户规模作为基础进行支撑,然而,我国农村地区接受手机银行业务受到了多种因素影响。虽然农村地区消费观念有转变的迹象,但是仍有很大一部分人固守现金结算的观念,在这些农民眼中,只有通过现场交易他们才感觉到踏实。农民缺乏安全感,手机银行业务的实现是基于网络基础之上的,部分农民总是担心一旦发生网络故障而使得自己的财产受到损失。此外,手机银行业务宣传度不足,我国农村地区仍有很多农民不知道手机银行业务的存在,更不知道手机银行业务能够为他们提供多大的便利,缺乏手机银行业务相关信息,业务的接受也就无从谈起。

2、农村手机银行业务发展面临的风险

(1)法律缺失风险,导致农民的权利不能得到有效保护。目前,涉及到手机银行业务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主要为《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与《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二者都没有对手机银行业务做出具体规定。而其他有关规定也只是针对风险提出框架性的规定,没有具体配套实施方案,没有对参与主体的权利、义务进行明确清晰的划分,也没有对法律责任的承担者进行明确规定。这就导致农民的索赔权和隐私权等权利在进行手机银行业务交易的过程中暴露在风险之中,一旦农民财产发生损失,其受到的损失很有可能需要自己承担。法律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合法权利受到侵犯的概率。

(2)网络风险和操作风险增大了农民财产损失的可能性。当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随着网络的普及,通过网络的黑客攻击和网络传播的病毒都可能给农民带来损失,而且有些农民的手机系统安全度不高,更加容易遭到攻击,还有部分越狱、root以后的手机更加不能保证系统的安全性。一旦农民在进行手机业务操作遭到攻击发生损失之后,势必会影响农民对手机银行业务的信心,银行的业务开展就会受到阻碍。在农民进行手机银行业务操作或者银行内部人员进行操作的过程中,如果对手机银行业务操作方式不熟悉或者对业务了解不透彻,很有可能发生操作失误,而农民就要承担财产损失的风险。

六、农村手机银行业务发展的相关建议

1、积极开发符合农民需求的业务种类

业务种类的开发应该更加贴近农民的生活,在我国农村地区更多需要的还是存贷款、结算、支付等业务。为了让农民能够通过手机银行业务实现基本业务需求,我们可以借鉴菲律宾的经验,通过第三方中介作为点,来为农民提供小额现金服务。银行还可以从农业生产的角度来开发适合农民的业务,例如通过与当地农资供销网点合作,当农民购买需要的物资时,可以使用手机银行结算,从而免去携带大量现金的麻烦。另外,银行应该积极到农村地区进行调研,从而发现农民具有强烈需求的业务,进而通过专业人员设计出符合农民需要的手机银行业务。

2、加大手机银行业务在农村地区的宣传力度,鼓励农民接受手机银行业务

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途径对农民进行手机银行业务的宣传,让农民对手机银行业务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还可以考虑以奖励的形式引导已经使用手机银行业务的农民向其他人进行宣传,通过自己熟识的人推荐往往会使农民有安全感。另外,手机银行业务可以尝试为农户提供关于惠农、农产品产销等信息,引导鼓励农民尝试使用手机银行,在试用的过程中,农民的观念也会渐渐改变,其对手机银行业务的接受程度也将有所改变。 3、完善法律体系,使手机银行业务具有规范性,充分保障农民的权利

应该尽快建立《手机银行业务管理办法》,使业务的操作流程和处理具有规范性,并且要对参与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做出清晰规定,还要明确法律责任的规定。其中首先应该要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隐私权等基本权利,只有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农民才会增加对手机银行业务的信心。其次,银行应及时进行信息披露,并且对农民具有风险提示义务,银行积极履行义务有助于提升农民对业务的满意程度。最后,要对法律责任进行细化,当农民财产遭受损失时,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应尽可能的维护农民的利益,明确法律责任承担主体。

手机银行的发展范文6

论文关键词 手机银行 监管 法律制度

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传统银行的经营模式和服务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和改革,手机银行作为一种融合电子货币与移动通讯的新兴金融服务应运而生。手机银行可以使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处理多种金融业务,极大地丰富了银行服务的内涵,使银行能以便利、高效的方式为客户提供传统和创新的服务。目前工商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多家银行都开展了手机银行业务,手机银行已经成为我国银行业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手机银行的定义

手机银行突飞猛进的发展让理论界措手不及,以至于在手机银行有关的研究中出现了不少盲点。手机银行的定义就是众多研究盲点之一。在众多的研究中,笔者没有发现有关手机银行含义的系统研究资料,不同的学者对手机银行的理解往往并不相同。有的学者认为银行是手机银行业务的主导方,手机银行是一种金融业务,手机只是一种手段。有的学者在承认银行主导地位的同时,强调银行与移动运营商要加强合作才能开展手机银行业务。还有学者对手机银行是否为一种银行服务不置可否,认为手机银行业务需要多方的参与,并不存在唯一的主导者。由此可见,由于手机银行实现技术更新换代迅速、参与方众多、产业链结构复杂等原因,关于手机银行定义的认识存在分歧,未能统一。笔者结合中国银监会对于手机银行的阐释:“利用移动电话和无线网络开展的银行业务”,对手机银行做出如下定义:手机银行,是利用移动电话和无线网络办理包括账户查询、转账汇款、代缴费、理财投资等多种非现金金融业务的服务系统,是电子银行业务的一种。

二、我国手机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的现状及缺陷分析

手机银行的出现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但是事物皆具两面性。由于手机银行运行的开放性、对信息支持系统的高度依赖性、交易的虚拟性等因素,其运行使传统银行业面临的风险更加复杂并带来了新的风险。从微观经济角度来看,这些风险的存在直接影响着银行客户的经济安全、银行自身的正常运行秩序;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则可能威胁一国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经济社会的稳定。因此,手机银行的平稳运行需要一套完善的、具备前瞻性和发展性的法律制度来保证。

(一)我国手机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的现状

作为电子银行领域的新鲜事物,手机银行在我国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以至于手机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的建构和完善并没有跟上手机银行的发展步伐,表现出滞后的倾向。具体来讲,目前我国手机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的相关规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法律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对电子合同进行了规定,承认电子合同的效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确立了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第二,部门规章方面,《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首次将手机银行纳入到电子银行监管范畴之中,全面规定了银行开办手机银行业务的条件、程序、风险管理等方面;《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对电子认证服务行为进行规范。第三,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方面,《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对电子支付进行了规定;《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对电子银行安全评估作了规定;此外,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制定了手机银行业务的内部规则,这些规则也是手机银行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手机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的缺陷分析

1.手机银行监管法律体系不完善

当前我国手机银行监管法律体系中,真正意义上提到手机银行的主要是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和《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等行政规章,除此之外,其他法律法规中涉及到手机银行监管法律问题的规定并不多,《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等重要的传统银行监管法律甚至都没有涉及手机银行的规定。目前,手机银行的有关规定仅仅对其风险防控做了框架性的规定,规则内容缺乏系统性、可操作性,没有相应的专门立法与实施细则配套实施,对于发展迅猛的手机银行而言,这样的监管法律体系难以实现有效监管。

2.手机银行监管部门权责安排缺乏系统性

手机银行是参与方众多的金融混业经营方式之一,这就使其涉及到的监管部门不可能仅仅局限于银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其他的还会涉及到审计部门、信息产业部门、保监会、证监会、税务部门、知识产权部门、公安部门等。目前,这些监管部门监管权力分配不合理,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完整的合作协调机制,导致手机银行监管中存在重复监管和监管漏洞等问题。

3.缺乏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消费者历来在市场交易中处于弱势地位,在手机银行业务的运行中,消费者的弱势地位表现更甚。手机银行密码安全、个人信息资料安全、网络黑客侵袭等问题时时困扰消费者;银行强加霸王条款、不断变换名目收取各种费用等行为更是层出不穷。目前有关手机银行监管的法律法规中,消费者的知情权、自由选择权、隐私权和索赔权等权利没有明确的规定,手机银行各个参与主体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的分配也没有体现,这样的立法缺位会导致消费者缺乏维权救济途径和依据,责任认定难以实现。

4.缺少信息披露制度

从目前我国手机银行的信息披露情况看,普遍存在信息披露不充分或者相对滞后,真实性无保障等问题,特别是对风险信息的披露极其匮乏,仅仅是披露一些基本的信息。虽然银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办法》对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行为进行了规范,但手机银行信息披露涉及的问题极为复杂,单靠一部《办法》并不足以应对手机银行的高风险性,所以我国应该尽快完善手机银行信息披露制度。

三、我国手机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建议

(一)完善手机银行监管法律体系

手机银行的正常运行要求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来规范。针对前文中提到的手机银行监管法律法规缺失和不完善的问题,笔者认为应积极地修订传统的法律法规,增加手机银行监管方面的内容,使其适应手机银行业务的发展要求;在必要的情况下,可制定配套的法规和实施细则,使手机银行监管法律法规内容具有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二)建立手机银行监管部门协调机制

针对手机银行监管部门权责安排缺乏系统性的问题,必须建立手机银行监管协调机制来最大限度地保证手机银行安全有序发展。具体而言,可以建立一个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信息产业部等监管部门信息共享平台,并与立法机构、司法机构建立联动机制,做到不同监管机构的信息共享和系统互通互联,及时发现并处理网络违法行为,防范手机银行运行风险,为手机银行的健康运行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

消费者是企业生存的基础,没有消费者的需要,手机银行的发展无从谈起。消费者保护原则是国际手机银行立法的重要原则,就我国手机银行关于消费者保护问题而言,应当明确规定手机银行参与主体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首先,明确手机银行消费者的权利,包括消费者的知情权、自主选择权、隐私权、公平交易权等;其次,明确规定银行的义务,包括银行的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义务,以及普及金融知识的职责;再次,明确手机银行政府监管部门的消费者保护职责,包括依法进行检查监督,对手机银行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予以通报和披露;最后,依法确定手机和通讯设备提供商、网络运营商及其他相关主体在发生纠纷时的法律责任承担。

手机银行的发展范文7

【关键词】普惠金融 手机银行 广西农信社 互联网金融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为31.7%,不足城镇普及率67.2%一半,而广西互联网普及率总体水平在2015年增长10%仅为42.8%。对互联网知识的缺乏以及认知不足,导致的对互联网使用需求较弱,仍是造成农村非网民不上网的主要原因。调查显示,我国农村非网民不上网的原因主要是“不懂电脑/网络”,比例高达为68.0%。《调查》进一步显示手机上网设备中占据主导地位。截至2016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较2015年底增加3656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由2015年底的90.1%提升至92.5%,所以发展手机银行既是潜力无限的机遇也是艰巨的挑战。

一、广西农信社实施普惠金融发展战略措施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普惠金融”,主旨是要发展能更好的惠及农村、农民等偏远地区和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作为广西最大的金融机构,更是农村金融的排头兵和主力军的广西农信社,以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促进城乡金融资源均等化、践行普惠金融理念为使命,坚持科技引领支付服务创新的宗旨,将普惠金融和便捷支付服务向农村地区扩展,创新构建电子银行服务体系,致力于打造广西最大的普惠金融服务平台,为发展普惠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构建电子银行服务体系

广西农信社立足农村市场,加快产品业务创新,逐步构建起多渠道、分层次、广覆盖的电子银行体系,将普惠金融拓展到了广大农村偏远地区。2014年起,推出免收桂盛卡全球ATM取款手续费等17项便民惠民措施,着力搭建完整、通畅、安全的支付清算服务体系,全面实现了互联互通,建成了广西区内覆盖面最广、渠道齐全的支付结算网络,有效改善了广西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实现了“跨行资金汇划乡乡通”。不断完善电子服务渠道,努力促进实现城乡金融服务一体化和均等化,构建起涵盖桂盛借记磁条卡、桂盛借IC卡、桂盛贷记卡(公务卡)、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网上支付、短信服务、自助设备服务等的多渠道、多层次、立体化的现代电子银行服务体系。截至2015年末,全区农信社借记卡达到2763.17万张,网上银行客户数达62.33万户,手机银行客户数达119.50万户,电话银行客户达70.35万户,短信通客户达503.60万户,电子银行替代率66.5%。电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开启了广西农信移动支付新时代。

(二)拓展金融服务覆盖面

广西农信社积极建设助农取款服务点,使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2013年投入2300多万元,在广西各行政村全面布设桂盛通机具,打造“足不出村”即可参保(合)缴费、领取待遇、查询信息,并且发展银联直联商户16028户,比上年末新增15774户,其中,布放POS终端54398台(桂盛通36679台)。累计布放ATM、CRS、BSM等各类自助设备6317台,其中ATM2657台,CRS2367台,BSM 1293台,ATM布设量、跨行交易金额继续稳居全广西第一。广西农信社坚持普惠金融理念,积极开展惠农支付服务试点,截至2015年末,全辖便民服务点已达14286个,便民点交易笔数579.85万笔,交易金额89.55亿元,有效便民点比率92.32%。通过打造覆盖城乡网点、畅通清算网络、贴近农民群众的惠农服务网络,广西农信社将金融服务触角不断延伸至社区、偏远乡村和农户家中,让农民亲身体验“足不出村存取款,田间地头能转账”的便捷。广西农信社不仅成为自治区本级非税收入收缴、国库集中支付、新农合业务的银行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独家银行,是各种支农惠农资金业务银行;而且为广西近千万农户建立了“中国农民直补网”,成为政府发放各项支农惠农惠民补助(贴)主办银行。为客户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现代普惠金融服务,构建成了广西最大、市-县-乡-村(街道)全覆盖的普惠金融体系。

(三)推广手机银行业务

随着“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为让客户更多享受到互联网带来的便捷,广西农信社把发展手机银行业务作为发展普惠金融的重要手段,不断加强农村金融支付渠道建设,加大电子银行产品创新和营销,推进金融服务向基层农村延伸。自2013年11月28日推出手机银行以来,凭借其易用性、便捷性和安全性等特点,广西农信社手机银行迅速崛起,已成为全系统客户支付结算的重要服务渠道。截至2015年末,手机银行用户已达到116.85万户,客户规模、服务功能、系统安全等方面均为同业领先水平。同时,广西农信社通过手机银行迭代创新机制,持续丰富手机银行功能,提升客户体验,进一步提升移动金融服务能力。目前,客户可在手指尖享受网点查询、账户查询、转账汇款、生活缴费、个人贷款、股金查询、信用卡管理、投资理财等众多移动金融服务,个人网上银行与手机银行已进行账户体系整合,成为业内领先的“金融+生活”综合性移动金融服务平台。

二、实施手机银行的可行性分析

(一)实名制解决了手机银行与金融账户结合的技术问题

手机银行也可称为移动银行,指利用手机来完成各种金融服务,实质是以手机为媒介进行金融交易,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指传统银行主导下的手机银行,这是传统银行业务的延伸,在发达国家比较普遍;二是移动运营商主导下的手机银行,在欠发达地区比较普遍,能够更好地满足金融包容的需要;三是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资金供需双方直接完成的融资活动,如P2P融资模式等。手机银行在我国主要是由银行主导,在城镇地区迅速发展,但在农村地区推广比较慢。

电信企业在为新入网用户办理真实身份信息登记手续时,要验证用户身份信息,并现场拍摄和留存用户照片。未来的手机号码就是一个虚拟账户,并且是实名的账户,具有金融账户的属性,能够进行便捷和专属的金融交易。《通知》除了计划加快实施手机号码实名制之外,还要求电信企业要立即开展一证多卡用户的清理。同时明确商业银行抓紧清理借记卡存量清理,贯彻落实“同一客户在同一商业银行开立借记卡原则上不得超过4张”等规定。这些举措无疑对未来手机银行安全有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手机银行使用成本逐渐降低,为其广范普及扫清障碍

普惠金融的对象大多不富裕,甚至贫困,手机银行的使用成本是他们使用一大障碍。现在廉价智能手机大量投入使用,而且功能齐全兼容性好。其次,移动互联网正在快速展开,使资费在逐步下降。截至2015年8月,移动4G网络已覆盖广西14个地市城区、所有县城和乡镇,以及大部分3A以上景区、重要通信枢纽、农村热点区域。移动互联网发展到今天,把支付从银行的物理网点,转移到手机的电子钱包、移动支付,而且客户体验更佳,提高了金融服务质量;移动互联网不受空间、时空的限制,延伸了银行的服务,延伸了客户的空间,极大地节约银行的经营成本。据招行2013年统计,移动支付是柜台支付的成本的15%,低成本就会转化为经营价格的降低,手机银行变得廉价实惠,从而为其大量普及扫清障碍。

(三)手机银行可以实现农村普惠金融

《2015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绿皮书),该报告强调了全面实现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主体通过互联网、数据等技术普及农村金融服务,利用互联网的特性降低金融交易成本,拓展普惠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手机银行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与穷人联系最紧密的一种互联网金融形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金融普惠,实现金融的社会功能,即金融能够消除贫困、缩小收入差距(Shiller,2012)。王修华和郭美娟(2014)认为手机银行可降低农村金融服务成本,有效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覆盖率,拓宽农村金融服务渠道,是实现农村金融包容的重要途径。

刘海二(2014)发现我国农村金融的困境在于信息不充分,而推广低成本手机银行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手机号码的身份识别功能具有一定的信息揭示作用,手机银行+商的制度可以实现信息的披露与传播,手机银行的价格显示功能信用记录功能与社交网络功能也可以充分揭示和传播信息。刘海二和曾真(2016)从金融普惠的着力点出发来研究金融普惠,认为手机银行可以实现金融普惠,其着力点表现为金融账户、现金存取、移动支付、征信服务、信贷业务等方面。x平和刘海二(2016)研究表明手机与手机银行的诞生,拓展了农村熟人社会的边界(半熟人社会),促进了农村金融功能的发挥,表现在:手机银行具有资金聚集的功能,能够提高农村资金的匹配效率,有助于农村金融风险的管理。通过以上三种途径,手机银行可以实现农村普惠金融。

三、广西农信社发展手机银行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快政策法规及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

政府需要加快制定法律和规章制度,明确手机银行参与各方的权利义务关系,规范手机银行营运,切实保护手机银行参与各方的合法权益;同时,政府应该引导相关方面投入手机银行建设,协调电信运营商在农村地区建设和完善互联网设施,鼓励运营商推广互联网,并相应减免贫困居民上网资费。

(二)加大宣传和营销力度,增强手机银行认知度

由于传统观念和生活习惯,甚至是出于安全戒备,使农村居民难以接受对于手机银行这一非现金支付工具,持续的宣传引导过程是必不可少。政府、银行、电信运营商等主体应加强手机银行业务基本知识和优势的宣传,转变农民的消费观念,提高手机银行在农村的认知度。针对农村地区主要通过电视获取信息的现状,可以采取以电视广告投放为主,报纸、短信等其他渠道为辅的宣传模式。通过电视广告进行时,将手机银行的理念传达出来,要表达出使用手机银行的便利性和安全性。在营销过程中,应详细讲解和宣传手机银行业务办理流程、安全保障措施、技术特点、用户操作注意事项和相关法律法规等业务知识,并通过实际演示消除农民对新鲜事物的戒备心理和对手机银行安全性等各方面的忧虑,使其实实在在感受到现代支付工具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和实惠,逐步培养手机银行使用习惯。

(三)完善监管,切实防范手机银行业务风险

安全是影响手机银行使用的重要原因。《2014年手机银行市场调研报告》显示,有高达55.80%的客户对手机银行的安全性表示担忧。手机银行存在账户盗用、业务操作、密码制、系统运行等风险。同时,手机银行相关软件、硬件配套设施不完善,无法对在线交易实施有效监管,可能造成资金损失、账户信息和身份信息的泄露,因安全问题引发的纠纷也很难于在法律规范下解决。在手机银行监管方面,应在促进我国金融普惠体系建设战略目标的前提下,采取审慎监管的态度和相对稳健的监管措施,进一步完善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出台统一完善的手机支付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指导手机银行业务发展。要有针对性地对农村地区手机银行业务加强引导和监管,有效防控手机银行支付结算风险和市场风险,保护农村居民金融财产安全。完善手机银行安全保障机制,综合采用身份认证制度、交易限额控制、数据加密技术等来保障用户资金安全。成立专门的消费者保护部门,建立健全客户投诉、争议解决和赔偿机制,切实保护手机银行客户的权益。广西农信社可与电信运营商合作逐步利用大数据技术来搜集、识别和处理客户数据,通过深入分析数据,对客户的信用进行综合评价,对风险进行评估,从而防范信用风险。

参考文献

[1]陈彦舟.互联网时代农村普惠金融的服务路径研究――基于银行业供给侧的角度,甘肃金融,2016年第6期.

[2]王修华,郭美娟.金融包容视角下农村手机银行发展探讨,农业经济问题,2014年第9期.

[3]张欣.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发展现状――挑战与机遇,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年4月(上)第7期.

[4]刘海二.手机银行可以解决农村金融难题吗――互联网金融的一个应用,财经科学,2014年第7期.

手机银行的发展范文8

3G门户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帮助手机银行客户在3G时代下与移动支付市场中更好地融合发展,助力产业链多方共赢,《2011中国手机银行用户调研报告》通过深度解读手机用户移动支付的行为趋势,为移动支付产业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的用户视角,同时还在以往的调研基础上加入银行界关注的更多研究领域,不仅侧重于各大银行在手机银行业务方面的发展状况,还将手机银行用户在移动电子商务和移动支付这两方面的意愿和使用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为手机银行业提供手机银行应用与移动支付更为专业、权威的商业价值参考依据。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手机银行业务在手机网民中的使用率有显著提高,2010年7月的调查结果为36.8%,2011年2月已经升至52.2%。同时,手机银行业务开始逐渐向中年人群扩散,相对应的,目前手机银行用户的个人月收入均高于去年7月用户的收入水平。人群结构的优化,预示着手机银行业务良好的发展前景。

通过对不同手机银行用户的个人月收入分布可以看出,经常使用手机银行业务的用户的个人月收入偏高,其中,个人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比例为15.4%,2500元以上的比例为52.2%,均高于偶尔使用手机银行业务的用户。事实上,经常使用手机银行业务的用户由于收入偏高且手机银行使用频率高,必然成为手机银行业务的核心客户,这一较为富裕的目标群体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手机银行业务的繁荣。

在对手机银行用户对手机银行使用的情况分析来看,工商银行手机银行的使用率依然最高,达35.1%,建设银行紧随其后,为35.0%。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在经常使用手机银行的用户中,对建设银行手机银行的使用率(37.4%)略高于对工商银行的使用率(36.0%),这表明建设银行的用户相对养成了使用手机银行的习惯。另外,农业银行与中国银行的使用率在这半年中都有显著提升,不断缩小与行业领跑者的差距。

在本次调研中,对不同人群最常使用手机银行功能的指数分析表明,在校学生更倾向于经常使用手机银行支付功能,较少使用手机理财功能;行政/事业单位、国企干部更倾向于使用手机银行的转账汇款功能、缴费功能、信用卡功能和理财功能,尤其是理财功能;行政/事业单位、国企职工经常使用信用卡功能和理财功能的倾向性也非常明显;外企/民企中高级主管则更倾向于经常使用信用卡功能;私营企业主经常使用手机银行信用卡功能的倾向性显著。(编选:)

通知:《2010年中国中小企业移动电子商务应用调查报告》即将出炉

手机银行的发展范文9

关键词:金融创新 需求 电子银行 手机银行 技术 发展 分析

1 概述

很多国内的行业银行都加快了现代金融业企业的进程,而城市商业银行作为一支有生力量也纷纷提出了进行经营战略转型的要求。目前,转型产品研发的方向和核心内容就是个人零售业务,而银行零售业务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差异性和零距离的服务,此外,银行零售业务还是倒灶致命品牌的主要工具,也是创造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手机金融平台不仅能够提供手机银行服务,还能够通过结合金融创新业务、移动通信技术以及商业银行的地方性金融机构特色为客户提供移动营销、移动支付、移动咨询和移动商城等贴身的金融服务。目前,以客户端方式结合WAP方式实现整合的手机金融平台,在服务端除了通过分模块实现手机银行、移动咨询、移动营销和移动商城以及移动支付等功能外,还可以在主流智能机上实现客户端的应用。由于安全性是所有金融系统最重要的要素,因此,本文对如何保证移动金融平台的安全性进行了分析。客户通过手机金融平台,实现了随时随地办理银行各项业务的愿望,更加突出了移动通信快捷方便、贴身以及时尚的优势。通过手机客户端办理银行的各种业务,已经成为目前一种最便利以及更具有竞争性的服务方式,相对其他方式而言,最大限度的满足了金融客户的需求。随着手机终端不断的普及以及渠道的不断扩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银行营业部的压力外,更有效的降低了银行的业务成本。因此,不仅是客户和银行在高科技背景下共同需要发展手机金融业务,这也是对未来同业激烈竞争的必然选择。

2 嵌入式移动金融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随着现代化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人们生活、学习以及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凸显了以IT服务为主线的软件产业。虽然现代化的信息产业极大的丰富并方便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随着移动服务市场的快速增长和为人们生产生活服务不断涌现的各种新平台,也随之带来了很多的问题,即移动服务市场的一大弊病就是新服务平台的管理和整合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新的移动金融服务平台的开发和实现。手机用户通过基于嵌入B2C的软件系统平台注册后,就可以享受到系统提供的基于银行业务和基于地理位置的各种服务,并且服务提供商如银行、酒店和机场等也可通过系统进行服务信息的和销售,同时,通过该系统,整个过程中的现金流都能够自动的进行转账等操作处理。因此,它除了是一个简单的M-Business应用外,它还能够有效的协同从服务到销售再到银行业务的整个过程。由于此系统涵盖了服务行业产业链流程的大部分过程,因此,对于服务提供商而言,此系统无疑是给他们又开拓了一个新的市场。移动金融服务平台的实现,集网络运营商、银行业务提供商、物流服务商和产品服务提供商为一体,有效的管理和引导了服务商的产品从到收益整个过程。同时对移动用户提供基于位置的和随处可得的各种服务,并通过个性化的定制来进行理财和消费,成为一个真正销售服务的商城和服务进行投资的商城。

3 互联网推动移动金融信息化迅速发展

近年来,除了“大家长”网上银行外,手机银行、iPad银行、微信银行等电子银行新型业态、创新业务层出不穷,目前,上市银行的电子银行交易替代率普遍超过70%。其中,依托移动终端的“指尖”金融发展尤为迅猛。各银行手机银行的用户数量、交易规模、活跃度的增幅和增速远大于其它业务。在业内人士看来,因为要适应客户不断变化的习惯和需求,依托互联网金融的特性,与之关联最为紧密的电子银行业务必然要不断地推陈出新,其本质始终在于提供更优质的银行服务。

我们知道,网上银行的服务是不间断,电子银行的突飞猛进与移动终端的发展不无关系。现在,无论何时何地,由网上银行、手机银行、iPad银行、微信银行等成员组成的电子银行“家族”都可以不间断地为人们提供银行服务。

根据中国互联网中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末,我国的网民规模已经达到了5.64亿人,互联网的普及率为42.1%;其中手机网民已经超过了台式电脑,不仅扩速最快,并且已经成为第一上网终端,其规模达到了4.2亿人。近两年,随着3G网络、智能手机以及云计算等的发展,移动金融和手机支付也随之迅速崛起。很多对市场反映敏锐的银行,纷纷开始在该领域跑马圈地,以达到抢占市场的目的。目前,有50多家银行如招商、浦发、工行以及民生等都先后推出了手机银行客户端服务,并且,有的银行针对不同的手机系统还推出了多个版本的银行客户端,如招行有iPhone版、Android版、JAVA版等5个版本。

从今年银行的半年报来看,各银行手机银行的用户数量、交易规模、活跃度均较2012年有大幅提升。从有披露手机银行业务的9家银行半年报来看,手机银行累计用户数量已超过3.4亿人。以招行为例,截至2013年6月30日,其手机银行累计交易金额达4208.00亿元,同比增长228.49%。手机支付累计交易金额为127.19亿元,同比增长248.85%。其中,手机银行及手机支付累计交易笔数及交易金额均已超过2012年全年水平。此外,继手机银行、iPad银行后,微信银行等电子银行新业态也日益走进人们的生活。今年下半年以来,招行、工行、交行、中信、光大等均开通了微信银行服务平台。除了提供包括业务咨询、自助查询、转账汇款、预约办理等银行服务外,不少银行还试图结合微信的特点推出特色服务,例如二维码支付、“摇一摇”付款等。

“近五亿人的微信用户,有需求、有市场,微信银行便应运而生了。”招行零售银行部人士认为,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大环境下,电子银行肯定还会衍生出更多的新型业态和创新业务,其本质始终在于提供更优质的银行服务。

4 移动金融信息化风险监管

从政府不断出台的金融、财税改革政策中不难看出,惠及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已然成为主旋律,而互联网金融一直深受中小微企业的青睐,互联网进军网上银行是否可行?与之相配套的监管措施是否齐全?很多专家对小微金融的现实环境、环境大变革、多样化发展路径的重点话题与政府机构、金融机构、企业代表展开了积极深入的对话与探讨。以阿里巴巴为例,互联网金融对阿里来讲,最大的优势在于其拥有海量的小微客户资源,借助这些资源就很自然的向互联网金融延伸了,但是建立网上银行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监管边界不够清晰,在没有实体网点的情况下怎样对其风险评估,怎样做监管的定位,这是最大的难度。如果阿里真的被批准成立网络银行的话,那就可以有吸纳存款的权利,而至今为止对互联网金融还没有确切的监管边界,这样就很容易失控,会存在很大的风险性。

有专家认为,没有监管边界,所以互联网金融不能漫无边界的延伸,以后在经营发展上应该做一些收敛,把业务集中放在它最强项的方面去发展。互联网金融更应该注重去提升其服务的效率及业务质量,包括降低风险,网络理财等方面,将这些基础做好了才能会有更加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小静.手机银行:全球流行的贴身金融管家[J].计算机与网络,2005(08).

[2]麦志文.肖群.打造金融服务新渠道――手机银行[J].金融电子化,2007(06).

[3]林野.浅谈新一代手机银行的发展[J].数字通信世界,2005(02).

[4]任化莉,吕敏.当银行遇到手机[J].卓越理财,2006(09).

[5]邓华锋.3G时代的手机银行[J].金融电子化,2006(09).

[6]苏文川.服务国家建设 服务商业银行――代前言[A].中国投资学会获奖科研课题评奖会论文集(2002―2003年度)[C].2003年.

[7]建设银行北京市分行研究部课题组.沈佩龙.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研究[A].银行与投资――中国投资学会2005-2006年度获奖科研课题选编[C].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