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通讯的概念和特点集锦9篇

时间:2023-07-17 16:30:57

通讯的概念和特点

通讯的概念和特点范文1

刑讯逼供,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使用肉刑或者变相肉刑,逼取口供的行为。1 该行为严重的侵犯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为此,我国刑法中规定了专门的罪名,刑事诉讼法也列有专条禁止刑讯逼供,但是,此类案件仍然是层出不穷。近年来学者们也对这一问题做过深入的分析,但大多都是从制度和历史的角度来分析着个问题。下面笔者从学理的角度来提一点个人的不成熟的看法。刑讯并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产物,在野蛮的古老法制中,烈火和沸水的考验以及其他琢磨不定的械斗的“神明裁判”就是刑讯的雏形。古老野蛮法的刑讯产生的根源是将人致于烈火中交给神来裁判。而几千年后的今天的刑讯已经有了自己新的意义,其产生的根源也发生了变化。那么当代刑讯到底根源是什么?笔者想以刑讯本身为基点的推理方法向大家揭开其真正的面纱。前面提到了刑讯的概念,既指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使用肉刑或者变相肉刑,逼取口供的行为,其目的是为了获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口供。口供在刑事诉讼中被称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属于证据的一种。而且是直接的,原始的证据。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正是因为案件已经发生不能重现,所以其他证据的获得具有很大的困难,激发人的惰性而使用刑讯来获得证明力强的口供。司法机关要口供就是要证据,这里我们推出了第二层的概念——证据。证据是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它是证明犯罪事实的唯一手段。刑事案件是已经发生而且不可能重现的客观事实,司法工作人员查明案情,证实犯罪的唯一途径,就是充分,全面地收集与案情有关的证据,宾运用证据,经过正确的推理,判断,查明案件的情况,发现案件的事实真相。离开了证据,要想查明案情,证实犯罪,是基本上不可能的,所以公安机关要费劲力气来获得证据。不仅如此,证据还是进行刑事诉讼的依据,刑事诉讼的全部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运用证据的过程。在立案,逮捕,定罪的各个过程中,没有了证据就无法进行下去。这里我们有从证据引出了第三层的概念——刑事诉讼。我国的刑事诉讼的概念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查院,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解决被追诉者刑事责任问题的活动。2从定义中我们就能看出,实际上刑事诉讼的是将犯罪与刑事责任想连接的纽带,只有通过通过进行刑事诉讼活动才能是国家实现刑罚权,能使一个犯罪分子得到应有的刑罚处罚,使无罪的公民的权利得到保护。这里提到了犯罪与刑罚便是我们要的第四层概念,在一个法制的社会里,一般情况下,犯罪是与刑罚是对立的统一,两者的对立主要表现在:犯罪是侵犯法益的行为,而刑罚是保护法益的手段,刑罚是对付犯罪的工具。其统一表现在:刑罚与犯罪都是阶级社会的特有现象,二者相互依存,没有犯罪就没有刑罚,没有刑罚也就没有了犯罪。3但是刑罚的真正目的不是惩治罪犯,而是保护法益,预防犯罪,所以刑罚的强度和犯罪的下场应该更注重对他人的效果,既预防他人犯罪。而刑罚对于他人的影响是正是法律想得到的效果——看到了别人因为犯罪的行为受到了身体的痛苦,而这种贝卡利亚所称的易感触的力量4更能在人们心中流下印象,促使人们在自己行为之前回考虑到自己行为要承受的身体痛苦,从而使其重新考虑自己的决定,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但是犯罪与刑罚之间有存在这刑事诉讼的一个过程,如果推迟刑罚会得到使犯罪与刑罚两个概念分离开来的结果。推迟刑罚尽管也能给人惩罚犯罪的印象,但是,他造成的印象不象是刑罚,倒象是表演。因此,刑罚的及时性是比较有益的:犯罪与刑罚之间相隔的时间越短,在人们心中,犯罪与刑罚的联系就越突出,越持续,因此,人们可以很自然的将犯罪当作起因,将刑罚当作必然的结果。所以为了实现刑法的终极目的,刑罚的及时性是必要的。这便是我们看到的第五层概念。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一条推理线索:刑讯——证据——刑事诉讼——犯罪与刑罚——刑罚的及时性。从而得出了刑讯产生的根源是刑罚的必要性。从上面的推理来看,我们不仅能够得到刑讯产生的根源,而且,我们也能够通过这条线路找到它理论上的弊端及错误所在。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首先,我们从刑讯这个概念出发,对于公安机关司法机关,由于大部分刑事案件的举证工作是有他们来完成,所以证据的取得具有职务性,加之案件本身并不和办案人员有直接的关系,有时候难免出现一些玩忽职守的现象,出现只将工作的中心放在结论上,而忽略了案件的客观真实性。但是这一点讲的是人的主 观性还不至于从理论上来否认刑讯。那么我们来看第二个概念,证据,行刑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证明力强的口供来证明案件事实,但由刑讯所得到的口供存在极大的可能不能真正的反映案件事实,而是主观想象,猜测和捏造的事实,所以通过刑讯获得的口供证据与证据的一个本质特征不相符合,那就是证据的客观性。此外,从证据的证明对象上来看:可以分为实体法事实和程序法事实。从他证明的实体法事实来看,我们要分情况来讨论,如果刑讯口供是真正的犯罪分子作出的,那他就可以证明其实体法事实,如果不是犯罪分子作出的,而是被刑讯逼供的无辜者,那它理所当然的不能证明其实体法事实。从程序法事实来看,刑讯这种行为是违法行为,所以更谈不上能够证明其程序法事实。综合上面的两个方面,从证明对象上讲,刑讯是错误的。呈上所述,我们从刑讯发生根源的第二层概念中彻底的否认了它。谈到了他的弊端,其实,从其他的角度也有很多,下面让我们来讨论一下。

通讯的概念和特点范文2

【关键词】刑讯逼供 证据 刑事诉讼 刑罚 无罪推定 罪刑相适应

刑讯逼供,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使用肉刑或者变相肉刑,逼取口供的行为。1 该行为严重的侵犯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为此,我国刑法中规定了专门的罪名,刑事诉讼法也列有专条禁止刑讯逼供,但是,此类案件仍然是层出不穷。近年来学者们也对这一问题做过深入的分析,但大多都是从制度和历史的角度来分析着个问题。下面笔者从学理的角度来提一点个人的不成熟的看法。

刑讯并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产物,在野蛮的古老法制中,烈火和沸水的考验以及其他琢磨不定的械斗的“神明裁判”就是刑讯的雏形。古老野蛮法的刑讯产生的根源是将人致于烈火中交给神来裁判。而几千年后的今天的刑讯已经有了自己新的意义,其产生的根源也发生了变化。

那么当代刑讯到底根源是什么?笔者想以刑讯本身为基点的推理方法向大家揭开其真正的面纱。

前面提到了刑讯的概念,既指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使用肉刑或者变相肉刑,逼取口供的行为,其目的是为了获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口供。口供在刑事诉讼中被称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属于证据的一种。而且是直接的,原始的证据。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正是因为案件已经发生不能重现,所以其他证据的获得具有很大的困难,激发人的惰性而使用刑讯来获得证明力强的口供。司法机关要口供就是要证据,这里我们推出了第二层的概念——证据。

证据是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它是证明犯罪事实的唯一手段。刑事案件是已经发生而且不可能重现的客观事实,司法工作人员查明案情,证实犯罪的唯一途径,就是充分,全面地收集与案情有关的证据,宾运用证据,经过正确的推理,判断,查明案件的情况,发现案件的事实真相。离开了证据,要想查明案情,证实犯罪,是基本上不可能的,所以公安机关要费劲力气来获得证据。不仅如此,证据还是进行刑事诉讼的依据,刑事诉讼的全部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运用证据的过程。在立案,逮捕,定罪的各个过程中,没有了证据就无法进行下去。这里我们有从证据引出了第三层的概念——刑事诉讼。

我国的刑事诉讼的概念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查院,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解决被追诉者刑事责任问题的活动。2从定义中我们就能看出,实际上刑事诉讼的是将犯罪与刑事责任想连接的纽带,只有通过通过进行刑事诉讼活动才能是国家实现刑罚权,能使一个犯罪分子得到应有的刑罚处罚,使无罪的公民的权利得到保护。这里提到了犯罪与刑罚便是我们要的第四层概念,在一个法制的社会里,一般情况下,犯罪是与刑罚是对立的统一,两者的对立主要表现在:犯罪是侵犯法益的行为,而刑罚是保护法益的手段,刑罚是对付犯罪的工具。其统一表现在:刑罚与犯罪都是阶级社会的特有现象,二者相互依存,没有犯罪就没有刑罚,没有刑罚也就没有了犯罪。3但是刑罚的真正目的不是惩治罪犯,而是保护法益,预防犯罪,所以刑罚的强度和犯罪的下场应该更注重对他人的效果,既预防他人犯罪。而刑罚对于他人的影响是正是法律想得到的效果——看到了别人因为犯罪的行为受到了身体的痛苦,而这种贝卡利亚所称的易感触的力量4更能在人们心中流下印象,促使人们在自己行为之前回考虑到自己行为要承受的身体痛苦,从而使其重新考虑自己的决定,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但是犯罪与刑罚之间有存在这刑事诉讼的一个过程,如果推迟刑罚会得到使犯罪与刑罚两个概念分离开来的结果。推迟刑罚尽管也能给人惩罚犯罪的印象,但是,他造成的印象不象是刑罚,倒象是表演。因此,刑罚的及时性是比较有益的:犯罪与刑罚之间相隔的时间越短,在人们心中,犯罪与刑罚的联系就越突出,越持续,因此,人们可以很自然的将犯罪当作起因,将刑罚当作必然的结果。所以为了实现刑法的终极目的,刑罚的及时性是必要的。这便是我们看到的第五层概念。

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一条推理线索:刑讯——证据——刑事诉讼——犯罪与刑罚——刑罚的及时性。从而得出了刑讯产生的根源是刑罚的必要性。

从上面的推理来看,我们不仅能够得到刑讯产生的根源,而且,我们也能够通过这条线路找到它理论上的弊端及错误所在。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首先,我们从刑讯这个概念出发,对于公安机关司法机关,由于大部分刑事案件的举证工作是有他们来完成,所以证据的取得具有职务性,加之案件本身并不和办案人员有直接的关系,有时候难免出现一些玩忽职守的现象,出现只将工作的中心放在结论上,而忽略了案件的客观真实性。但是这一点讲的是人的主观性还不至于从理论上来否认刑讯。那么我们来看第二个概念,证据,行刑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证明力强的口供来证明案件事实,但由刑讯所得到的口供存在极大的可能不能真正的反映案件事实,而是主观想象,猜测和捏造的事实,所以通过刑讯获得的口供证据与证据的一个本质特征不相符合,那就是证据的客观性。此外,从证据的证明对象上来看:可以分为实体法事实和程序法事实。从他证明的实体法事实来看,我们要分情况来讨论,如果刑讯口供是真正的犯罪分子作出的,那他就可以证明其实体法事实,如果不是犯罪分子作出的,而是被刑讯逼供的无辜者,那它理所当然的不能证明其实体法事实。从程序法事实来看,刑讯这种行为是违法行为,所以更谈不上能够证明其程序法事实。综合上面的两个方面,从证明对象上讲,刑讯是错误的。呈上所述,我们从刑讯发生根源的第二层概念中彻底的否认了它。

谈到了他的弊端,其实,从其他的角度也有很多,下面让我们来讨论一下。

1 刑讯违背了无罪推定原则。

在法院没有作出有罪判决之前,任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都不能认为是有罪,这是无罪推定原则的内容,但是刑讯逼供的前提正是认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之所以采取刑讯,是因为他们没有如实的交代自己的犯罪事实,必须采取一定的肉刑让他们所谓的“准罪犯”认罪伏法。

2 刑讯违背了罪刑相适应原则。

在上面一点中我们提到的刑讯的前提是有罪推定,所以因为是有罪的,我们就要对这种“准罪犯”实行一定的惩罚,而在被刑讯人招供,法院依法判决后,他还要承担来自犯罪本身的惩罚。对一个真正的罪犯来说,这样的话,自己所承受的惩罚是两份惩罚,既刑讯的肉刑加上刑罚。但自己本应承担的只是判决后的刑事责任。而对于一个无辜者在刑讯中,无论招不招供,他所承受的惩罚都是莫须有的,自己不应承担的。所以,刑讯所带来的惩罚总是大于被刑讯人该受到的惩罚。这是与罪刑相适应原则冲突的 。

3 刑讯的诉讼弊端

刑讯从一个侧面限制了其他正确取证手段的运用。证据的种类很多,因为我们只重视了口供的作用而忽视了其他证据的取得,久而久之回产生对口供的依赖,限制了其他证据的运用,使我国的司法侦查手段特别是证据的取得变的单一落后。不仅仅是在侦查中,它也反映在审判中法官对口供的过分依赖。我国刑法中明确的规定了刑讯逼供要承担刑事责任。正是因为法官的过分依赖口供证据,才会使侦查人员铤而走险运用刑讯来获得法官所需要的口供。5

以上我们分别讨论了刑讯产生的根源,以及刑讯的错误与弊端,下面我们看看刑讯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刑讯者的初衷是为了了解案件事实,获得直接证据。但事实上,犯罪是一个客观存在体,它不会因为刑讯的发生而改变,刑讯能够改变的只是接受刑罚的主体而已。对于一个无辜者被刑讯逼供的认罪伏法,它对社会,法律毫无正面意义,因为在法律上,实施犯罪的主体并没有得到惩罚,案件事实并没有得到证实。

通讯的概念和特点范文3

【关键词】VB通讯数据;局限性;Byte型变量

引言

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在有关科学研究人员的努力下,现已达到一定高度,不管是在工业还其他通讯行业等,其科技水平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现我国通讯行业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也呈现出飞速发展的势态,用于处理通讯数据的语言及方式也在不断改善及更新,现用于通讯行业最为普遍的是VB语言,其编程方便快捷,能以最简单的方式实现所需要功能。但是,其因本身编程、字节及字符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导致其在处理数据时存在一定局限性,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1VB通讯数据的局限性

1.1VB在通讯编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长期经验的总结及分析我们可知,VB语言在众多的实际编程当中存在一个共同的缺点,即因VB语言处理通讯数据时是利用String型变量来进行的,而导致其只能处理ASCII码为00H-7FH的文本类字符,对于从单片机处发送过来的80H-0FFH字节不能进行处理。对于这个问题,曾有人提出采用VB5.0所携带的Example程序中的StrConv()函数来解决,但是结果表明此方法并不能处理这一问题。介于此问题的未解决,现单片机若想要把处于存储单元当中的某个字节如OABH发送到PC机上,就必须先将其拆成“A”和“B”这两个字符,然后再将其分别以41H以及42H的形式改送出去。然而,事实证明这种方法不太适合通讯数据的处理。所以,VB实现不了PC机与单片机之间的串行通讯。

1.2VB语言中的字符与字节概念不同

对于VB语言来说,字符与字节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VB系统在出现VB3.0以后,其将variant型变量引入系统当中,对于通讯控件所接收及所发送的数据的存储,其都是以variant的型变量进行操作的,因为这样可以在处理数据时一次性将多个字符进行处理,而不必对字节一一进行处理,并且具有强大的灵活性。虽然VB系统当中的variant型变量可以处理多种类型的数据,但其同时存在一些不能处理的数据类型,而且因其灵活性同时也会产生很多原因未知的错误。比如说位于单片机存储器中的数据是按字节的方式进行存储的,在通讯的过程当中其接收与发送也都是按字节进行,所使用进制数为00H-0FFH型的16进制数,通常来说对这种数据的处理是采用数值的方式来操作。而在VB在引入variant型变量后,其通讯控制会将所收到的字节以variant型进行存储,其也可通过赋值给String型变量的方式将其以字符的形式显示出来,但是其却不能通过赋值给Integer型变量的方式将其作为数值进行处理,若强行编程,系统就会存在编译错误。这样,若单片机将某个字节如OABH以字节41H的形式发过来,在VB系统中可将其显示为“A”,但是整个字节OABH却不能显示。即使利用系统中的Asc()函数来将“A”再次转换为所对应的ASCII码的41H,Asc()函数也不能处理单片机所发送过来的OABH这个字节。

通过对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我们明白了,因标准的ASCII码只能处理ASCII码为00H-7FH的文本类字符,所以其在将字节进行数值转换时也只能对此类字符进行正确地转换。除此之外,为能将更多的字符进行存储,Windows95以及NT等对于文本字符比如汉字等的存储都是以Unicode的方式将其作为两个字节进行操作的,而且其也都是利用字符代码来替换ACSII码。虽然VB也兼容Unicode,但是因其在字符与字节之间的体现不一样,且其与DOS以及单片机当中的字符概念完全不同,所以在利用VB进行编程时要特别注意。

2解决VB通讯数据局限性对策

针对于VB在处理通讯数据时所存在的局限性,我们尝试着用Byte型的数据来解决。在VB系统当中存在一种Byte型的数据,若将字节以Byte型变量进行存储,那么其只占一个字节,且其可取的数值在0到255之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00H-0FFH型ASCII码。由此可以看出,Byte型数据和单片机当中的字节概念是相同的。所以,若要实现PC机与单片机的串行通讯,对于所发送过来的数值为00H-0FFH的字节能够全部正确接收,就必须摒弃String型变量以及字符的概念,将所接收及发送的数据都以字节的形式进行处理。在对数据进行接收时,要利用AscB()函数,因为其可在接收的缓冲区内将所接收到的字节转换成范围在00H-0FFH内的数值,然后再利用Byte型变量将这个数值接收下来,同时若PC机要将数据发送给单片机时其数据处理也就利用Byte型变量来进行。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实例来将其具体转换方式其实现方法进行分析。

如:要实现pRecByte=AscB(MSComm1.Input)。在VB语言编辑的环境下首先将一个MSComm控件从工具箱中拖出来并放入Forml中,且将其命名为MSComm1;然后分别将一个Label及一个Timer添加在Fomm1中,并设置Timer的中断时间为每次500ms,此作用主要是用来将收到的字节进行定时处理,并且在Label上将其以16进制的形式进行显示;最后加入两个CommandButton,将其中一个命名为Trans,另一个命名为Exit,其中Trans是用于数据的发送,Exit是用来结束程序的运行。

在VB的环境下,用户进行串行通讯时可采取查询或中断的方式来操作。若是采取中断方式,VB是利用所提供的OnComm事件结合用户的设定,在接收或发送数据时对OnComm事件进行响应并处理,其与DOS下所利用的中断服务程序类似[5]。介于单片机的独特之处,在对通讯程序进行设计时,PC机的数据接收要采用中断方式,使其每接收一个字节就能对OnComm事件进行响应,将该字节从接收缓冲区接收下来并将其存储在Integer型数组当中。而对于这个数组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及处理时,我们可将其放入用户的子程序当中,依照有关的通讯格式来对其进行处理。这样就会使PC机在接收数据时因中断程序的作用而避免受到数据帧格式的影响,使系统具有强大的灵活性。

3结语

通过分析及实践我们可知,VB编程语言当中在处理通讯数据时所存在的问题能够利用AscB()函数及Byte型变量来解决。因此,在平时的工作当中,在对于通讯数据进行处理时,我们要时刻牢记使用这两种方法来解决,以保证通讯数据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使得通讯行业能够平稳健康地发展,以带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李薇,董恒,冉蜀阳.基于VB的PLC与上位机的通讯[J].机床电器,2009(03).

[2]陈海云.巧用VB的Byte型变量实现与单片通讯[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2).

通讯的概念和特点范文4

关键词:通讯方式;电子邮箱;发送电子邮件

从具体问题入手,导入新课:

小明的爸爸是一名高级工程师,他需要去支援西部开发建设,工作五年。在这五年内,小明怎样和爸爸保持联系呢?

通过学生的思考回答,学生预期会给出多种解决方案,如,小明可以给爸爸写信、打电话、手机发短信,小明还可以通过电脑和爸爸进行视频通话,可给爸爸发送电子邮件,现在的交通也很发达,小明还可利用寒暑假去和爸爸相见等。

对学生给出的答案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小结,突出传统通讯方式的缺点,而强化现代通讯方式的优越及便捷。

一、以任务驱动教学,讲解新课

介绍电子邮件的概念、内容、特点。让学生对电子邮件的概念和内容、特点有初步的理解。突出电子邮件的特点,从而使学生迫切地想学习、使用电子邮件。

学生分组操作,探索学习,完成任务一。

【任务一】每个学生在网站上为自己申请一个免费电子邮箱,完成注册登记任务。

通过幻灯片显示――申请步骤见操作流程图。

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完成了电子邮箱的申请任务,速度快的小组已经开始尝试着发送电子邮件了。此时,学生的操作要暂停一下,重点讲解电子邮件的格式,同时将电子邮箱与网站地址相比较,学会辨认电子邮箱,区别网站地址,突出本课的重、难点,顺利完成本课预设的教学目标。

电子邮箱格式:用户名@邮件服务器名。

例如,.cn等。

特别提示:在电子邮箱中不允许出现中文标点符号。

慧然独具:下面合法的电子邮件地址是( )

A.ftp://ybw.online.sh,cn

C.http://

既然大家都已经申请了自己的电子邮箱,那么怎样使用电子邮箱给亲人或者朋友发送电子邮件呢?相信大家一定很想试一试吧!接下来,我们就来实现大家的这个愿望。

【任务二】认证任务

用刚刚申请的邮箱给老师发一封电子邮件。

收件人:.cn

主题:你自己的名字和学号。

内容:老师好!我已经注册成功!

教师活动:通过展示接收到的电子邮件,肯定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同时激励没有完成任务的学生抓紧时间,让老师看到成果。

二、分层次教学――附件的使用

大家一定想和你的朋友分享好听的音乐或者在节日的时候为你的朋友送上漂亮的贺卡吧,在电子邮件的发送过程中同样可以实现哦,下面请大家来试下吧!

提高任务层次:搜集同学的电子邮箱地址,利用免费电子邮箱,给你的同学发送一封邮件,电子邮件内附加一封电子贺卡和一段电子乐曲。

三、课堂小结与反思,完善教学

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概念:

1.电子邮件(E-mail)的概念:计算机网络上的用户,通过电子邮件服务器以邮件形式接收、发送的信息。

2.电子邮件的内容丰富多彩:电子邮件不仅能传递文字,而且还能传递图像、声音、动画等多媒体信息。

3.电子邮件的特点:不受时空限制,快捷经济、准确可靠。

4.电子邮箱地址的基本组成格式为:用户名@邮件服务器名。E-mail地址通常由用户名和用户所连接的网络服务器的主机名组成,两者之间用@符号连接。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通过与生活密切相关事例的导入,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热情,课堂气氛很活跃。对学生团队的鼓励,特别是对于第一组集体申请成功的学生的掌声,更渲染了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通讯的概念和特点范文5

【关键词】 短波通讯

一、引言

经过技术改造的短波通讯设备,多年来在没有通讯社会依托的北非撒哈拉沙漠石油管道工程施工通讯中被采用。本设备采用了目前应用较多的自适应选频技术、误码差错控制等现代控制技术。实践证明,采用现代短波通讯技术能够提供高质量、高可通率通讯线路,可以说短波通讯比卫星通讯更为可靠。

二、短波通讯的概念与应用

短波通讯是指利用频率为3MHZ―30MHZ(波长为10-100米)的电磁波进行的无线电通讯。短波通讯能实现几千公里甚至上万公里距离的信息传送。因此从20世纪初一直到60年代中期,短波通讯一直是远距离通讯特别是洲际通讯的主要手段。短波通讯可以传送电报、电话、传真、低速数据和语言广播等多种信息。在卫星通讯出现之前,短波在国际通讯、防汛救灾、海难求援以及军事通讯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重要作用。短波通讯也称为高频(HF)无线电通讯,它被广泛应用于政府,军事、外交、气象、石油勘探商业等部门用以传送语言、文字、图象、数据等信息。

三、现有短波通讯的缺点

短波通讯的质量随时都受电离层特性的影响,电离层时高时低经常变动。是一种不稳定的时变媒体。而且具有多种复杂的时变因素,如昼夜、季节的变化,太阳黑子活动等。都会对电离层造成影响。从而导致信号传输质量的不稳定,产生干扰以及数据传输误码等。此外,短波通讯受带宽限制,信道非常拥挤,信道之间的相互干扰十分严重,而且现有短波通讯无法抵御窃听和各种有意干扰。

四、现代短波通讯中的新技术

近年来,为了克服现有短波通讯存在的缺点,现代短波通讯系统采用了许多新的技术,以求在发射功率不大的情况下,使系统性能达到高质量水平。

4.1 时实选频技术

时实选频系统目前有两类:一是自适应频率管理系统,它在短时间内对全频段快速扫描和探测,不断预报各频率可用情况。二是融探测与通讯为一体的频率自适应系统,安采用收发双方可靠呼应技术,线路质量分析(LQA)技术和自动线路建立(ALE)技术,使短波通讯频率随信道条件变化而自适应地变化,确保信道始终在质量最佳信道上进行。自适应选频能充分利用频率资源降低传输损耗,减少多径影响,避开强噪声与电台干扰。提高通讯链路的可靠性。因此,现代短波模拟通讯已普遍采用了自适应时实选频技术。

4.2 自适应技术

自适应技术是指实时或频繁地利用各种探测技术,根据探测结果自动调整设备参数,达到最佳通讯效果。短波自适应通讯的核心是自动选择最佳的工作频率,自动选用无线电信道和自适应数据传输。应用自适应选频、收发、调制解调、编码、均衡以及天线等多种自适应技术。在严重干扰条件下,短波通讯自动改变工作频率、数传速率、调制方式、编码和纠错、编码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误码率。自适应技术克服了多种时变带来的复杂影响,提高了现代短波通讯中数据传输的质量。

4.3 跳频技术

跳频(FH)是指载频按照数字码系统规定的时频图形,使频率相应跳变的一种扩频技术,可以对抗多径干扰,邻近频道干扰,人为瞄准式干扰,可以提高短波通讯的保密性和可靠性,传统的短波慢跳频跳速为10H/S―100H/S。自适应技术与跳频技术结合,实现自适应跳频,能在质量良好的信道上进行跳频,跳频信道驻留时间可随意变动。

现代短波跳频有两种自适应方式:一是频率自适应跳频,它基于对信道参数的探测,并适应信道质量的变化,自动在最佳频率集上进行。二是干扰自适应跳频,它基于对信道中干扰信号参数的估计,采用干扰自适应抑制和自动躲避干扰的跳频。

4.4 差错控制技术

现代短波通讯常用两种差错控制技术。一是自动请求重发(ARQ)技术,即收端进行检错并通知发端重发错误信息。因而也称反馈纠错,它对随机差错和突发差错都有良好效果。二是正向纠错(FEC)技术。它利用纠错码在收端进行自动纠错,这需要大量的冗余码,一般占码元总数的25%~50%。

通讯的概念和特点范文6

和SOHU、CBD一样,嘉年华也成为了一个诱惑性的概念,而且是一个被广泛误读却又为商家所炒做的概念。

追踪溯源,嘉年华的英文单词是“carnival”,“carnival”这个概念源于威尼斯,翻译过来就是“狂欢节”的意思。起初,carnival只是欧洲贵族们私下里举行的一个狂欢舞会,从15世纪开始就逐渐演变为一个全民参与的狂欢大会,并上升为一场纵情、刺激的节日盛筵。几个世纪后,Carnival在欧洲、美洲等国家已经成为放纵、刺激的代名词。

后来,Carnival飘洋过海,来到香港,Carnival又被赋予了一个非常好听的新名字——嘉年华。至此,嘉年华开始在中国不断蔓延,层出不穷。

娱乐界出现了个“环球嘉年华”,汽车制造业出现了个“长安福特嘉年华”,手机业出现了夏新嘉年华A6彩壳手机,而IT界则出现了个华旗嘉年华家电…… 环球嘉年华——给寻求刺激找一个安全理由

在娱乐界,作为一个以绝对刺激著称的移动式娱乐品牌,“环球嘉年华”目前几乎可以与迪斯尼、环球影城等齐名。

“环球嘉年华”荟萃了当今大型游艺机的精华,集狂欢、音乐、美食与娱乐表演为一体,消费者可以体验代表世界顶级水准的47台大型机动游艺机,包括全球仅有的四台“惊呼狂叫”、世界最大的移动型摩天轮“欧洲之眼”等,还可以参加40余种游戏项目,已经游历了巴黎、伦敦、新加坡等诸多城市。

很快,环球嘉年华登陆内地。上海街头开始出现环球嘉年华娱乐活动宣传画。

2003年6月27日,环球嘉年华夏季版正式在上海启动,在35000平方米的紧凑空间里,平均每天保持在线人数3-5万。独家负责嘉年华金融支持的农行上海市分行从嘉年华开幕至7月8日的11天里,已清点营业款3600余万元,日均结算量接近330万元。短短31天的环球嘉年华之行,让国内游客体验到了什么叫忘我,什么叫狂欢。

据统计,环球嘉年华的游客中,59%玩刺激性游戏,27%的选择赢奖品的游戏项目,8%的选择家庭游艺机,5%的选择儿童游艺机。最受欢迎项目按程度由大到小排行———弹射椅(29%)、急速大风车(23%)、跳楼机(17%)、蝙蝠机(16%)、老鼠也疯狂(8%);其中玩刺激游戏的女性占到66%。

不过,让人感到不解的是,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只要提起Carnival,人们就会很自然的联想到一个充满欢乐、刺激以及有着各种小摊位的游乐场,可是为什么登陆中国的嘉年华就变了味呢?那种狂欢节、狂欢会的概念特色场景哪里去了呢?

——仔细揣摩就不难发现,环球嘉年华的这种概念策略正体现了其对中国消费者消费心理的明察秋毫。

组织者在引导消费者对嘉年华概念的联想时,就有一条和刺激紧密联系的精彩在里面,这也正是活动组织者所希望能够传达的目的;同时从嘉年华这个汉语概念里面很难引起Carnival在欧美的放纵联想,这样一来,就为刺激的节目蒙上了安全、稳定、可靠的色彩,从而也就出现了上面的统计结果。

还有一个体现区域化的显著因素,因为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参加这种娱乐活动,往往安全是第一考虑的要素。试想,如果环球嘉年华采用狂欢这样刺激性的字眼,人们肯定会首先会从内心有安全方面的担心,儿童、许多女性的父母会有阻止的举动,父母本人根本就不会去玩。可以说,嘉年华这个概念给了许多潜意识里面想找刺激的消费者一个安全理由去放纵,这是环球嘉年华在上海取得成功的消费心理方面的一个重要原因。 福特嘉年华——一个概念、价格的错位

对喜欢汽车的人来说,提到嘉年华,绝大部分的第一反应就是2003年刚刚面世的长安福特嘉年华系列轿车。

在福特嘉年华系列轿车下线前,重庆长安集团就已经开始了概念先行的策略,精心打造“福特嘉年华”。长久以来福特的Fiesta(嘉年华另外一个英文单词)一直是欧系福特的掀背小车代表,在欧洲各个国家,Fiesta的名号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嘉年华概念的支撑点是澎湃动力,灵敏、方便的操控性能,卓越的ABS+EBD主动安全系统,和宽敞、舒适的内部空间。

事实上,对众多的大众消费者来说,嘉年华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好年华、美好年华,这与“嘉”字的尊贵、美好的意义是分不开的,由此而带来的关联联想就是:精彩、品位、享受、生活质量、自由自在、多姿多彩等。而长安前期宣传几乎就是以这些作为概念支撑点的。

然而遗憾的是,2003年1月福特嘉年华轿车下线的时候,却把价格定在8万到10万之间,

与先期上市的赛欧、派力奥几乎一致,嘉年华这个中档车的概念内涵一下子被敏感的价格因素冲消殆尽,滑入中低档车的行列。与此同时,与嘉年华价位不相上下的赛欧突然采取降价策略,阻击福特嘉年华进军市场,赛欧先后2次下调价格幅度达万元以上。有市场分析人士指出,赛欧的这两次降价,目的是阻击福特嘉年华、拉其下水,同时也将福特嘉年华前期塑造的中档轿车概念消弭于无形之中。

据了解,长安福特也为自己准备了4张牌,其中2张牌分别是嘉年华和蒙迪欧,第3张牌是长安福特此前声称要推出的爱卡,第4张牌是传说中的金牛座。不过专家认为,嘉年华的概念对于追求个性、品位、有经济实力的年轻消费者而言,要比蒙迪欧等几个有冲击力,把嘉年华置于中低档的层次,简直是暴殄天物。如果换一下顺序,可能要好得多。 华旗嘉年华——包装时尚色彩

消费者对嘉年华的这种概念误读,已经使厂家不愿去还原其本来的面目,反而变本加厉地扩大化误读,将错就错地把这个概念运用到产品的推广上面。

北京华旗资讯推出的电脑家电——嘉年华P169、P168、P166系列DIY组合。与普通的DIY组合不同的是,华旗公司这一套“嘉年华”组合套装,在没有主板、CPU等设备的情况下,它已经是一台完整的DVD播放机。

相比之下,市场上进行DIY配件差异化突破的各种举措,包括缩小型机箱、透明机箱、大容量机箱等,多是在产品的外观上做文章,如同最初宏基更改传统的白色电脑为墨绿色一样,对于产品的功能品质本身并无更多扩展。“嘉年华”的新奇思路,立刻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通过观察得知,使得“嘉年华”具备双模式功能的原因,其实是藏在机箱里的一个影音控制台,它与DVD光驱直接相连,完成了DVD功能。当用户想看DVD的时候,并不需要打开电脑,这也不失为电脑家电化的一种新尝试。

华旗资讯营销副总侯讯介绍,现在的产品要在功能上做文章,“嘉年华”套装的特色,就是做到了品牌机的外观、有个性、时尚色彩,并且在功能上与众不同。

“双模式”的核心——影音控制台,是由华旗资讯研发出来的技术,侯讯介绍,它与联想双模式电脑的不同之处在于,联想双模式电脑是通过软件完成的DVD功能,而“嘉年华”则是由硬件完成的“硬解压”。当然,二者实现的功能并无太大差别。

侯讯认为,现在的DIY市场,产品走向是要实现新的技术突破、服务品质的突破,能给客户带来个性化的服务。此次华旗推出“嘉年华”套装,除了红色套装,还有绿色套装、紫色套装等,它主要面对学生、家庭用户,那些追求个性、时尚的人群。使用嘉年华,能让他们有与众不同的感觉。

嘉年华已经成为市场中的热点,几乎每一个路过的顾客都会好奇地驻足,询问细节。当然,这套产品的售价目前来说还比较贵,适合追求时尚、对价格不太敏感的用户。

华旗嘉年华系列DIY组合满足了用户对于电脑、影音、数码生活相交融的需求,其核心概念同样是取自嘉年华被错误理解的多姿多彩,炒作手法无疑也被业内人士视为将错就错。

此外,与华旗嘉年华如出一辙的还有夏新嘉年华,夏新把嘉年华引导为色彩缤纷,推出可以换彩壳的折叠手机——A6嘉年华系列。该系列主打的卖点就是易更换的易趣滑盖和彩贴,不同纹理的面壳滑盖与风格各样的彩贴是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而任意搭配、随心组合。 由嘉年华想开去——如何运作被误读的概念

法国著名心理学家认为,群体不管需要什么,他们首先需要一个“上帝”;在营销上,消费者不管需要什么,他们首先需要一个概念,如果没有这个概念,他处于懵懂状态、不能明确表达的潜在需求就不会被激发起来。

张瑞敏曾经提出,“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创造市场的前提就是创造概念。”他认为,“如果一个概念都提不出来,那用户怎么知道您是卖什么的?比如像‘全数字全媒体彩电’的概念,出来之后很多人,包括同行都攻击海尔,但是我们这个产品一开始是通过鉴定的,你说这个‘全媒体’不确切,那你说说日本那个‘全制式’确切不确切?这是一种市场行为。”张瑞敏理解的概念就是在企业外部市场需求和产品之间的结合方式。

实际上,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主要是通过生产者的传播,概念传播是整个营销活动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定位理论的创造者里斯也指出,“你看到的就是你想看到的”。把消费者想看到的和自己的产品有机融合,形成概念,并有效地传达出去,就成了“你看到的就是你想看到的”的理想结果。

然而事实上,由于文化或者观念的差异,一些概念往往被异化,被误读,就如嘉年华概念一样。然而这或者更可以看成是一种概念的创造。

通讯的概念和特点范文7

7月3日,腾讯网首页用一只纸飞机的画面正式改版上线。但是很多人还不知道,这只纸飞机将带领腾迅走向“大数据”时代。

新版腾讯的核心

新版腾讯首页,在页面的结构与布局上都做了一些调整,使页面更加宽松,风格也显得比较清新,从视觉上更符合了现在人们简约、舒适的审美风格。不过,腾讯的改版并不只是为了“好看”那么简单。

今年4月,在2012腾讯智慧峰会上,腾讯网总编辑陈菊红就已经暗示了此次的改版核心方向,她表示“让腾讯旗下的微博、视频、门户深度结合,释放更大的能量,为用户提供更有价值的内容,这也将是腾讯媒体将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在这次改版中,腾讯将门户、视频、微博各自的平台进行了深度的信息整合。具体形式就体现在首页右上方的“一键登录”中。当“一键登录”腾讯首页后,其用户在腾讯视频、门户、微博以及社交平台等方面的浏览习惯与用户行为将成为依据,在“大家爱看”、“我的自选股”和“个人中心”中,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精准信息服务。

“新版腾讯网将尝试帮助用户提供量身打造的新资讯解决方案,在大家使用新闻资讯时,能同时体验社交媒体。”腾讯副总裁孙忠怀表示。

传统门户改版的背后

其实腾讯的改版并不是特例,新浪之前也做过一次改版,主要针对视频、评论与原创内容等方面进行了调整。据悉,搜狐也在计划一次大规模的改版。为何当初互联网最早的平台形式,现在纷纷进行大规模的调整与转型?根据分析主要有两点原因:

第一,传统门户同质化严重,导致行业遭遇瓶颈。虽然在社会新闻与重大事件中门户网媒也在发挥出各自的媒体传播能力,但终究只是作为一种资讯和信息的出口,并没有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给用户提供差异化服务。所以各门户媒体的同质化现象很严重。对此,互联网专家洪波指出:“过去门户网站的内容呈现方式、运营模式都比较传统,用户不会参与到门户内容的生成、筛选等环节中。但是现在每个用户使用互联网的方式不一样,门户网媒在长时间的同质化竞争后,开始通过产品设计和数据融合寻求差异化布局。”

第二,新兴媒体带来的挑战。随着互联网媒体的发展,视频、微博、社交网络等新媒体形态慢慢改变着我们接收信息的方式与习惯。相关数据显示,美国用户在社交网站的平均停留时间为上网总时间的16.6%,而门户网站为16.7%,预计今年年内前者将首次超越后者。同样的趋势也发生在中国,迫使传统门户网媒进行社区化整合。

腾讯率先掀起“大数据”时代潮

腾讯为了突破传统门户瓶颈,同时也意识到“大数据”将给互联网以及网络媒体带来的重要影响,大胆将其整合与改版。“新版本的腾讯网将充分打通门户、微博、视频、无线等多个跨平台,期待实现‘1+1+1+1>4’的效果,打造成大数据时代的智慧门户。”陈菊红强调:“这也是腾讯网的一次转型,而且刚刚进入第一阶段。”

其实,“大数据”的概念在国外并不陌生,并且在全球的各个行业中都已得到应用,成为了互联网的新趋势。

事实上,所谓“大数据”,就是在海量的信息数据中通过对应用目标的特性,从中找出精确的价值信息。其概念在各个行业中都已得到广泛应用,尤其在互联网中更是成为新的趋势。包括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与PC等形式都是其概念下的产品。

哈佛大学量化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加里·金称:“这是一种革命,我们确实正在进行这场革命,庞大的新数据来源所带来的量化转变将在学术界、企业界和政界中迅速蔓延开来。没有哪个领域不会受到影响。”

“大数据”时代到来引担忧

“大数据”的到来虽然会给我们更人性化、更精准的信息与服务,但同时也引来了不少的担忧。随着个人数据被精准化,黑客的入侵盗用,以及信息市场的“黑市”贩卖都将给用户隐私带来威胁。在这种情况下,信息安全部门对于用户的权益保护和及时的监管显得尤为重要。

通讯的概念和特点范文8

从全球化到全球化研究

在过去的15年里,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里发生了许多令人兴奋的事件。这些事件影响到各个领域的研究,其中包括媒介和传播学研究。“全球化”一词,在20世纪80年代初鲜有人使用,而现在几乎被每个人以谨慎或非谨慎的态度广泛使用。

第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不在媒介与传播学研究的范畴内,而在社会学、地理学、人类学和政治学等相关的学科领域内。同时这些研究被认为是一次重大的范式变化,一种思考路径向另一种思考路径的转变(Rantanen,2004)。许多早期的理论开拓者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仅列举以下几位:ArjunAppadurai,UlrichBeck,ManuelCastells,AnthonyGiddens,UlfHannerz,SaskiaSassen与RolandRobertson。他们对全球化研究贡献诸多。尽管许多理论家在对全球化研究下定义时,曾使用不同的概念,如“网络社会”、“跨国化”或“世界化”,但此处我使用“全球化研究”作为一个统称。

从全球化的概念出现开始,它就一直被争论和滥用。正如Giddens察觉到的那样:“如今,全球化的概念被用得过多而失去了一部分解释力”(Rantanen2005a:76)。即便如此,我们仍旧要问:如果全球化的概念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思维,那它是如何做到的?而我们现在的研究进行到何处?我们在研究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尤其是与传媒研究相关的又有哪些?而这也正是Straubhaar教授在他的论文中所问的:“有多少新的信息和娱乐资源是真正全球化的,而非仅仅是跨国的、国内的、区域的或地方的呢?”自全球化的讨论开始以来,许多主要概念和理论都不断地被重新思考,我将以这些概念和理论为开端,并将它们与媒介与传播学联系起来。

关键概念和理论

民族-国家。虽然学者们对民族-国家在何种程度上失去了它的权力存在异议,我们将不再如我们在国际传播研究中所做的那样,不假思索地将民族-国家作为我们研究的唯一起点。我们不再仅仅以国家为单位来划分世界,也不再毫无疑问地将国家作为对比范畴。我们认识到它们并不是可以拿来进行相互比较的同质性实体,而国籍身份也并非就是对人类社会进行区分的最重要的解释因素。现在,我们也进一步认识到民族和国家未必是同一体。事实上,在19世纪之前的欧洲,民族和国家就是独立存在的而非现在的合体。两者都有不断变化的领土和边界。我们可以把民族和国家分开来进行研究。我们认可国家的权力,但是对民族和国家两者间的关系提出疑问。

文化、语言和认同。我们承认居住在同一民族国家的人们的多样性,也理解并没有唯一的民族文化和认同,而是存在着诸多的文化和认同,这些文化和认同是不固定的,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但它们有许多被本民族国家的官方或主流文化所压迫,有些则被地理上或远或近的其他民族国家的文化所侵蚀。

当我们认识到国家是被“想象”出来的时候,我们便放弃了抽象地将语言、文化、认同和地域四者连成统一体,并承认四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分离。我们不再讨论同质化的全球媒介如何威胁同质化的国家认同。而正如Straubhaar教授所说的那样,可能会担忧多样的或多层次的国家认同被不同的或相似的全球媒介所威胁。

政治和文化的公民身份。我们认识到一个特定民族国家的公民身份仅仅是界定一个个体的因素之一。我们开始理解一个个体在政治意义上的公民身份可能与他或她在文化意义上的公民身份存在很大差异。我们承认个体与群体有双重的公民身份和超越民族国家边界的多元认同。

全球媒介化。我们认识到社会关系越来越媒介化,而身处不同地域的个体正通过媒介和通讯与国内外的人们彼此联系。诚如RogerSilverstone(2006:5)所写:“我们的日常生活变得非常依赖媒介。它们已经变成我们每日必不可少的东西。然而,离开日常生活的内容,不为个人或政治生活提供分析、判断和行动,媒介却是令人费解和微不足道的。”因此,对媒介和通讯的增量使用是我们时代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它界定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正如Castells(1996)所述,走出国门,放眼全球,既定的分等级的社会和政治结构已经让位于网络。这些网络(这是和全球化理论相交的地方)与民族国家呈现出不一样的构成方式。它们正不断使个体能够穿越他们的国家边界而与外界进行交流。这样,私人的和公众的不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还产生出一种新的我们从未见过的多样的虚拟私人和公共空间。

我们认为连接性是全球媒介化的一部分。媒介化是一个可以被用来作为分析当代社会起点的概念,与“社会”或“社会互动”的概念在政治学和社会学中的使用具有相似的意义。认识到社会本质和社会关系已经从根本上发生改变,而且借助媒介和通讯的使用越来越媒介化,这个概念的提出是必需的。这种变化已经打破了传统的国家社会的边界,并且产生了以媒介化为特征的新的全球联系。媒介化既指媒介与通讯的物质实体,也指媒介与通讯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现象(Hansen,2006)。它还将创新、科技、生产、内容、消费的研究结合起来。

我们认识到全球媒介化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媒介比其他的媒介更有影响力。正如Straubhaar教授所问:“与全国性的、地方的或者其他媒介在文化上的影响相比,全球媒介的影响有何特点?在很大意义上,今天的全球媒介对人们的认同产生哪些影响,而我们又如何在这个全新的世界里理解这些影响和认同本身?而所有这些现象又对地方、国家、区域以及全球各级别的文化空间和市场的构造产生哪些影响?”然而,我们不再将媒介理解为单向流动的渠道或仅从影响上来理解媒体。我们将问题反过来提,我们的认同对全球性媒介产生了何种影响?这能使我们从媒介中心论的思维中解放出来,而接受一种新的思维路径,即把媒介化视作一个积极的多向的过程。

比较研究的分析单位

当我们跨边界进行比较研究时,我们并不总是需要将民族-国家作为基本单位,而可以在国土边界内外进行地方、区域、城市和其他场所的相互比较。

当我们进行比较研究时,我们不认为一个特定的媒介能代表一个特定民族国家或它的文化和认同。我们也意识到即使我们用国家身份来界定特定的媒介和通讯工具而使其国家化,比如“美国电视”,但是所有制、投资、生产、技术、内容包括受众都常常是跨越国界的。

我们需要重新实施我们的研究而使我们在使用“全球的”、“国家的”、“区域的”和“地方的”等概念时能够获得共同的认可。当我们进行比较研究时,我们明白,不能用一个特定的媒介来代表一个特定的民族国家,尤其是当这个民族国家主要由它的地域大小和地位所界定时。我们知道,我们需要比较大量的跨国界的媒介,其中包括针对少数民族和海外离散人群的媒介。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公平地对待每个特定民族国家内部媒介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认识国界内外的媒介的相似点和差异性。

变化中的结论

我们不再用这种纯粹的两分法来理解全球媒介化的结果,而是开始看到同质化和异质化两种结果可能同时出现在不同的层面上(全球的、国家的、区域的、城市的、地方的),并且两者内部和彼此间时有冲突。我们开始形成新的概念,如“杂糅,不完全抵抗,自治”(Straubhaar2007)和一些我们至今无法定义和命名的新模式。

我们承认全球化的结局是不可预见的,但当我们认为全球化带来的结果既可能是同质化的也可能是异质化的时候(Beck2005b:257),我们可能会冒着失去我们研究的批判性(和政治性)的优势,因为我们不再用“文化帝国主义”或“全球化”来命名我们的敌人。

通讯的概念和特点范文9

关键词:人才定义;理论;思考

作者简介:李维平,女,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研究员,研究方向;人才战略规划、宏观人事政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C96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issn.1672-3309(x),2010.12.01 文章编号:1672-3309(2010)12-01-03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概念界定是人才学理论研究的基础,回顾总结人才定义的发展过程,认识原有人才定义的理论缺陷,准确把握(规划纲要)中人才概念界定的科学内涵,在理论层面对新的人才概念进行思考,无论是对于深入开展人才学研究,还是从理论上指导人才队伍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人才定义的发展回顾

自20世纪70年代人才学创立,到本世纪初科学人才观提出之前,人才概念的定义不断发生变化,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82年。这一阶段人才学刚刚提出,关于人才的定义多种多样,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状况。在众多的人才定义中,著名人才学专家王通讯关于人才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进行了创造性劳动的人”C,I的阐释,为多数人才学研究者所接受。从王通讯对人才定义的阐述中可以看出。这个阶段,王通讯所说的创造性劳动,特指原创性劳动,同时对原创性劳动提出了较高要求,人才概念的定义域较窄,主要涵盖少数杰出的政治家、革命英雄、科学家、艺术家、军事家等,这一概念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杰出人才历史作用的再认识。在这一阶段,国内学术界对人才的定义还没有形成比较一致的观点。

第二阶段:1982-1987年。这一阶段,学术界对人才定义形成了相对统一的说法,这种说法以王通讯和叶忠海为代表。叶忠海等认为。“人才,是指那些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具有一定的专门知识、较高的技术和能力,能够以自己创造性劳动。对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对人类进步做出了某种较大贡献的人””;王通讯在(人才学通论}中进一步发展了关于人才的定义,他认为。“人才就是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进行了创造性劳动,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或某一工作上做出较大贡献的人。”这种人才定义可以概括如下两种情况,“一种是为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并且得到社会承认,包括生前承认与死后承认。一种是,确实进行了创造性劳动,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被埋没了。”他还指出,人才“可以分为显人才与潜人才”,“人才有类别、层次之分”。“不能以名声论人才”,“不能以成败论人才”,“对政治人物要看他们在历史上的作用”,“人才还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这个阶段。研究者们对人才概念的研究逐步深化,虽然仍然对人才的创造性要求提出了“做出较大贡献”等高标准,但已经注意到了人才问题的复杂性,对人才的社会性、相对性、进步性、潜人才与显人才等问题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已经注意到人才的层次问题,人才的门槛开始降低。

第三阶段:1987--2003年。这一时期。虽然各家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但都想通过避开“创造性”一词,扩大人才概念的外延。如1987年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教授李新生在其

200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的科学人才观认为,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巾作出积极贡献,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提出衡量人才不惟学历、不惟职称、不惟资历、不惟身份。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

从人才概念的发展看,人才定义经历了一个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展的过程,在各个不同阶段,从事人才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对人才概念作出了各自界定,使人才概念逐步得到丰富和发展,这些都为科学人才观的提出准备了必要条件。而科学人才观的提出,使人们对人才成长的看法经历了由少数人能够成才到人人通过努力都能成才的革命性变化,对我国处于变革时期的人才工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我们进一步深化对人才概念的理论探讨奠定了基础。

二、人才学原有人才定义的理论缺陷

(一)外延过小,与社会约定俗成的人才概念脱节

约定俗成的人才涵盖了社会精英到能工巧匠,科学家、发明家和各行各业的行家里手。而人才学给出的人才定义将进行了原创性劳动及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突出贡献作为人选人才的必要条件,大大提高了人才门槛,使人才的概念等同于国外的英才和天才概念,明显脱离了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关于人才一词的特定语义环境,造成了人才概念的不周延,这也是很长一个时期,人才理论概念与人才统计界定(巾专以上学历,初级以上职称)脱节,人才统计中不能容纳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的重要原因。

(二)缺少与其他社会科学的链接点

人才作为个体,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构成人的所有社会关系中,经济关系是最重要、最基础和最本质的社会关系。因此,人才学的人才概念必须体现人的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在人才学的奠基阶段,王通讯等一批人才学理论的创建者,有意识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将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些重要理论观点引入人才学,对人才学的创立和形成体系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处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当时还没有从计划经济体制中解脱出来,劳动力要素市场的建

立还是理论,因而在人才定义中,忽略了经济因素和市场因素,没有下大力气去消化马克思价值学说中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这一理论命题,并以此作为人才学的理论基石,因而留下了重大的理论缺陷,使之无法与西方的人力资源开发理论进行理论链接。当我国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人才学学科建设虽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人才开发管理的一些实用理论和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人才学的基本理论却因先天不足而未能在体系建设上迎来较快、较大发展,这不能不说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

(三)缺少必要的理论清晰度

从学科建设的要求看,人才学原有的人才定义由于没有抓住有关表象的内在本质。因而在理论上显得不够清晰。这种不清晰,体现在定义人才所使用的创造性、杰出性,对人类社会作出较大和突出贡献三个关键概念上。一是创造性概念不清晰。如果创造性等同于原创性。定义过窄:如果创造性定义为创造社会财富,并由此单独定义人才,则定义过宽。二是杰出性是一个比较性概念,比较的范围越大,定义范围越窄;比较范围越小,则定义范围越宽。同理,较大和突出贡献也存在这方面的问题。由于人才定义所使用的基本概念模糊,造成了人才定义理论上的模糊性,这种理论上的模糊性,又造成了实际工作中对人才界定的困难。正因为如此,对于泊来的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中国土生土长的人才学始终不能完全吸收消化,由此,也增加了在国际学术交流中的困难。

三、关于人才定义之我见

人才学要发展,就一定要从人才定义做起,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充分考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对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的指导性,将人才学多个不同流派之间、人才学理论与社会约定的人才语义之间的差异进行有效整合,从理论上把握《规划纲要》提出的新的人才概念。

首先,解析创造性的经济学和社会学原因。人才是一种社会存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社会人,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必然形成一定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这种知识和能力结构不仅使人在定向发展上形成相关优势,而且赋予人进行创造性劳动的能力。一般说来,具有某种知识和能力的结构优势,具有较强创造社会价值能力的人就是人才。在形成某种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过程中,社会、家庭和人才个体都要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精力和时间,亦即要进行大量的资本投资。西方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通过投资形成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可以视为资本的存在形式,由此引出人力资本的概念。他认为人的创造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资本向人力资本转化的过程。而人才进行创造性劳动的过程,则是人力资本向资本转化的过程。因此,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人才是建立丫知识和能力的结构优势,积累了更多人力资本的人。

其次,对人才的创造性作出明确的界定。创造性劳动应该定义为创造社会价值的劳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所有社会必要劳动都会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原创性劳动与非原创性劳动都是社会必要劳动,都能增加价值和使用价值,因而都是创造性劳动。人才区别于非人才,不在于他的劳动是否具有原创性,而在于人才身上是否积累了更多人力资本,因而能够在同等的社会劳动时间内生产出倍加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第三,要对创造性与杰出性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这里讲的创造性,是指人才创造社会价值的能力。这里讲的杰出性,既是指人才的创造能力杰出,又是指人才的学习能力杰出,而创造能力杰出则是人才的本质特征。由于具备了知识能力结构优势,积累了排厚的人力资本,因而人才的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在研究人才的杰出性时,我们也把学习能力杰出的人称为人才。这是因为,人才资源本身又是一种自然资源,因而与土地、矿山、森林一样,具有先天的差异性,施以同样的开发强度,会得到不同的开发结果。资源优势有利于人力资本的积累,使知识积累和能力生成的劳动时间大幅减少,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而在同等社会劳动时间内,形成更多的知识积累和更佳的能力结构,实现人力资本的更快积累。人才的自然资源优势为形成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优势提供了充分条件,但人才的自然资源优势并不等于知识能力结构优势。资源优势最终要通过结构优势表现出来,落实到创造力杰出上。

由上可得出。所谓人才,就是通过学习与实践。以知识与能力的形式,积累了更多的人力资本,能够在同等劳动时间内,创造更多社会价值的劳动者。这样定义人才,使人才的概念与科学人才观相一致,有利于解决人才学原有人才定义在理论和实践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第一,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论述更加一致。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通过劳动创造价值,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把人才定义为在同等劳动时间内能够创造更多价值的劳动者,使人才学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中找到了理论基石。

第二,为人才学与人力资源开发理论在基本概念上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人力资源开发理论认为,人的素质的提高与能力的增强是社会通过对人力资源投资形成人力资本造成的,人的知识积累与能力结构是人力资本的表现形式。承认人力资本理论的这一基本看法,就使诞生于中国的人才学理论与泊来的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一样,在发展经济学中找到了共同的理论支点,使人才学研究获得了全新的视角,使两种理论体系成为互可翻译的理论体系。

第三,使人才学建立以来一直争执不下的创造性与杰出性问题得到了理论解释。笔者提出的人才学定义认为:所谓创造性,就是创造社会价值的能力,这就把原创性劳动与非原创性劳动统一到创造社会价值的劳动中。所谓杰出性,就是在单位时间内,能创造更多社会价值的能力。这就找到了科学家、政治家、艺术家与能工巧匠在杰出性上的共同点,使人才学定义与约定俗成的人才概念能够统一起来。

第四,由于定义的经济学视角。使先天的聪明与后天习得的能力得到统一。发展经济学认为,人力资源不仅是重要的资本性资源,而且是自然性资源,先天的聪明与丰腴的土地一样,能节约开发成本,但自然性资源的这种优势,最终要通过结构优势表现出来。这就把社会的两种不同判断:只认天资聪明的人是人才,和只认创造性强的人是人才在理论上统一了起来。人才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化过程的产物,是后天学习和实践的结果,就成为自然而然的结论。

第五,这一定义,更好地解决了党和国家将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纳入人才队伍的理论问题,根据马克思所说的“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的论断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论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确定既是通过整个社会的劳动效率比较实现的,更是通过同类劳动的效率比较实现的。高技能人才的劳动与普通工人的劳动,农村实用人才的劳动与普通农民的劳动比较,必然是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因此,他们添列人才队伍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科学人才观提出之前,原有人才学的人才定义未能抓住人才外部特征和表象下的内在本质。因而存在理论上的缺陷。

参考文献:

[1]王通讯,人才学通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

[2]叶忠海、陈予良、缪克成、杨永清,人才学概论[M]。湖南人 民出版社,1983

[3]李新生屏体人才学[M],红旗出版社,1988

[4]钟祖荣,杰由性:人才的本质特征[J],中国人才,1989(04)

[5]黄津孚,人才是高素质的人――关于人才的概念[J],中国人才2001,(11)

[6][荚]西奥多・W.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M],华夏出版社,

1990

[7]陈远敦、陈全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

[8]庆次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M],中华书局,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