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课题调研进度安排集锦9篇

时间:2023-07-19 17:12:01

课题调研进度安排

课题调研进度安排范文1

关键词:大学;新生研讨课;大学适应

一年级新生适应是大学普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据调研,有超过1/3的大一新生认为自己不能适应学习;有6.6%的同学认为学习负担很重,33.1%的同学认为学习负担比较重;有20.4%和39%的同学对学习分别表示非常紧张焦虑和比较紧张焦虑。另外,新生的专业认同方面存在的问题也较突出[1]。新生阶段的各种不适应不仅仅影响到学生的第一学年,如果处理不好,还将严重影响到学生四年的学业。

国内外大学的实践证明,开设新生研讨课是解决大学新生适应问题的主要渠道。中国人民大学从2012年开始,开设新生研讨课。该课程面向全体新生,为必修课程,课程一般按照15人编成一个教学班,每个教学班明确一名主讲教师,该老师同时受聘为新生导师。

课程要求以问题为中心,着眼于为学生释疑解惑,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强调师生的直接互动。课程内容方面,新生导师根据课程情况,可自主设计主题,但有别于班主任、辅导员工作体系,新生导师通过创新课程教学形式,重点引导学生适应大学学习,增进专业认同和学校认同,培养学术兴趣。

本文以中国人民大学新生研讨课为案例,分析新生研讨课开设情况,总结新生研讨课开设经验,以期对开好新生研讨课提供借鉴。

一、中国人民大学新生研讨课开设情况调查问卷分析

为调查新生研讨课教学效果,在新生研讨课结束后,中国人民大学面向2012级全体新生进行了新生研讨课和新生导师满意度问卷调查。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352份,问卷回收率为81.02%。在2352个有效样本中,男生占39.51%,女生占60.49%,男女生性别比为1:1.53。平均年龄为18.4岁,85.2%的学生为18岁和19岁。问卷调查的结果如下:

1. 新生研讨课教学基本情况

(1)新生参加研讨课单次课的上课时间。新生研讨课的课程时间以一次课1.5~2小时为主,其中有62.30%的课程时间安排在1.5小时左右,16.93%的研讨课时长为2小时。另外,也有11.73%的研讨课时长为2.5小时,9.04%的研讨课时长为3小时。

(2)新生研讨课的上课地点。新生研讨课的上课地点较为多样化,但教室和会议室是新生研讨课上课的主要场所。有75.81%和38.35%的学生表示在教室和会议室上过课,有2.93%、9.74%和5.57%分别表示在咖啡厅、户外或其他地点上过课。在“其他”选择中,同学填写的答案包括

图书馆、实验室、画室、机房、博物馆、剧院、公司、银行等地点。

(3)新生研讨课的授课方式。新生研讨课上课形式灵活多样。座谈互动是新生研讨课的主要形式,有高达77.12%的学生表示以此方式上课,47.60%的课程采用过教师讲课的方式,另外有14.47%的课程采用过除教师讲课和座谈互动之外的其他授课方式,从学生的填写情况来看,这些授课方式主要有:参观、交流互动、学生课堂展示、讲座、邀请师兄师姐传授经验、举办小组讨论会、外出调研考察等等。

2. 新生对研讨课的认可度和重视度

新生对于新生研讨课的认可程度相当高。有46.18%的新生认为很有必要开设,41.96%的新生认为可以开设,而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开设的新生只有2.35%。此外,根据调查结果,在开课学期所有课程重要性排序中,将新生研讨课放在第一、第二、第三位的分别有11.01%、11.94%、19.58%,合计42.53%。

3. 新生对研讨课的满意度

(1)对课程内容的满意度。新生对研讨课内容的满意度较高。对课程内容非常满意和满意的同学分别占比26.40%和48.64%,累计75.04%,只有3.83%的同学表示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

(2)对时间安排的满意度。学生对课程时间安排表示非常满意和满意的所占比例分别为16.11%和38.90%,累计55.01%,与课程内容的满意度相比较低。而表示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同学则占到15.94%,可见如何合理安排时间是课程设置过程中一个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3)对授课形式的满意度。学生对授课形式的满意度较高。表示非常满意和满意的同学所占比例分别为22.87%和46.09%,累计68.96%;而表示一般的为25.77%,表示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的同学所占比例只有5.27%。

(4)对任课教师的满意度。从对任课教师的满意度来看,全校的新生对研讨课教师的评价非常高,其中评价为非常满意和满意的占44.66%和47.21%,而表示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只占了1.36%的比例,并且性别的差异并不大。

(5)总体评价。新生对于新生研讨课的总体满意程度很高,其中非常满意的比例为25.95%,满意的比例为51.87%,很不满意和不太满意的比例分别为0.64%和2.74%。有20个专业100%的新生对研讨课都表示非常满意和满意。有11个专业表示对课程非常满意和满意的新生占总人数的90%以上。

(6)开设效果。有86.58%的新生认为新生研讨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13.42%的新生则认为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在认为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新生中,提出了老师应充分备课、加强师生互动、丰富上课形式和内容、每次上课固定主题等建议。

(7)各分项指标的满意度排序。根据以上结果,学生对研讨课各分项指标的满意度由高到低的排序是:任课教师、授课内容、授课形式、时间安排。其中任课教师满意度近92%。教师是研讨课开设是否成功的关键。尽管是第一次开设,课程建设在一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由于授课教师的投入与引导,新生研讨课的总体满意度近80%,对开设效果的满意度达近87%。

4. 学生在新生研讨课上的主要收获

在问卷中,我们给出六个选项让学生进行排序。从全校来看,有43.52%的同学将“对专业概貌有了更系统的认识、增强了对学校和专业的认同感”这一选项排在第一位,在所有排在第一位的选项中比重最大。也有22.04%的同学把“加深了对同学的了解”排在第一位。

排在第二位中所占比例最大的选项是“从中学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提升到大学阶段的科学思维、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28.51%),排在第三位所占比例最大的选项是有机会与教授、专家、知名学者直接互动(24.25%),第四位里所占比例最大的是增强了沟通能力(32.56%),第五位是有机会与教授、专家、知名学者直接互动,所占比例最大(29.33%),第六位则是其他所占比例最大,选择填写其他内容的只有84个同学,但是内容大多与前五项选项的内容有所重复。

二、对开设好新生研讨课的建议——基于中国人民大学的经验

从中国人民大学新生研讨课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新生非常渴望针对他们特点和需求的新生研讨课。作为进入大学后的一项全新体验,新生对于研讨课给予高度重视和期望。尽管新生研讨课在课程开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如何合理安排课程时间,如何丰富授课形式、设置教学内容,如何增强教学实效以及研讨课开设效果的持续性及与后续课程衔接等,但中国人民大学面向全体新生开设、全部小班授课,教学方式灵活、教学内容复合多样等新生研讨课建设模式得到新生的认可,学生对研讨课的整体满意度也较高。新生研讨课基本实现了课程设置的目标。学生对于新生对研讨课在促进自身角色转变、掌握大学学习方法、增进专业认同、开阔学术视野、培养学术兴趣、密切师生关系等方面的作用表示肯定。总结中国人民大学新生研讨课的建设情况,我们认为以下经验可供借鉴:

1. 课程定位

中国人民大学的新生研讨课不同于一般的新生入学教育,也不同于一门学术性课程,而是将二者有机结合,是一种混合型的研讨课。课程与新生教育有效衔接,不重复班主任、辅导员和新生入学教育中可以完成或已经完成的工作,课程主题设置较为综合,但更多地偏向于解决大学一年级新生的学术性、学习性适应问题,突出研讨课设置的意义。其承担的职能包括:观念上,让新生正确认识大学、理解大学精神;方法上,让学生初步了解大学生存基本技能(包括时间管理、学习管理等);专业上,促进专业兴趣和知识兴趣,让学生了解专业及专业的发展;学术上,了解和尝试学术研究基本方法,通过与名师的接触,名师的“言传身教”,促进师生交流,让学生更多地沾染“学术气”。由于新生研讨课主讲老师同时担任新生导师,新生研讨课的各类活动不仅限于课堂,还延伸到课堂外,所以,不仅限于学术问题,新生其他问题通过这种方式都能得到有效的引导。

2. 课程教学组织

(1)授课地点。研讨课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互动性、参与性,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因此需要营造师生沟通的良好教学氛围,因而适合研讨的教学场所是关键。建议研讨课安排在专门的研讨教室,或安排在活动桌椅的教室或会议室、学生发展辅导室等,如果使用教室,应避免使用传统的讲授式课堂教学布局,重新摆放桌椅,建立圆桌或其他更适合课堂讨论的桌椅布局。此外,由于新生研讨课形式多样,教师也可根据教学需要灵活改变教课地点,到教室外甚至是校园外完成课程研讨内容。

(2)教学内容。新生研讨课课程内容建议包括大学生活适应指导、研究型学习适应指导、学科专业知识入门等几个方面。大学生活适应指导主要包括对大学的认知、对高中被动学习和大学自主学习方式的差异的认知,如何合理安排大学学习时间等。研究型学习适应指导主要包含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协调组织能力、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等。学科专业知识入门可以以学科基础入门书籍或是专业相关的经典书目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现实出发,从问题出发,学会选书、读书,学会思考,并从大一开始养成经典阅读的习惯。由于每个专业或班级学生情况不同,教师在确定课程主题时,可参考以上内容,根据学生需求自主确定。

(3)教学引导。新生受中学阶段教育的影响,习惯于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对于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还比较陌生,加之大一新生尚缺乏对于专业领域的基本了解,有的学生不会提问,有的不敢提问,在教学参与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上明显不够,影响了教学效果。另外,学生可能提不出什么专业问题,但又非常关注许多关于人生、理想、职业规划甚至感情方面的问题,因此,教师的引导比学生所关注的问题更重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寻求他们需要的东西(what they need)而不是他们想要的东西(what they want)。如杨慧林教授建议的那样,可“从关联于社会生活的学术话题入手,充分发挥优秀学者的学术示范作用,既为经师、又为人师,使学生从入校开始就领略人大的学术格局、感受名家的学术风采、获得纯正的学术熏陶,从而激发学生对人大的认同、对学术的敬畏、对学者的仰慕,培养并保护他们的学术兴趣,帮助他们‘取法其上’。如此,则吃茶说法皆有禅机,举手投足都是引导”。

3. 新生导师遴选、培训及激励

(1)师资选拔。优秀的主讲教师是课程质量的保障。新生研讨课主讲教师应是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优秀教师,要求政治立场坚定、师德师风良好、学术修养深厚、教学经验丰富、善于与学生沟通,保证研讨课主讲教师高质量、高水准。中国人民大学2012年聘任179位优秀教师作为新生研讨课主讲教师和本科新生导师,他们平均年龄为47岁,其中教授121人,副教授56人,讲师2人,有89人曾获教学奖励。

(2)教师培训。研讨类课程设计及教学组织有一套相对独特的方法,如果研讨课组织不当,或研讨流于形式,或容易回到教师满堂灌的方式。因此,开好新生研讨课对教师要求较高。学校应加强对新生研讨课教师的教学法培训,加强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以提高课堂教学组织的效率,提高教学效果。

(3)教师激励。新生研讨课要做到全覆盖,核心问题是学校优秀师资每学年连续开课,所以学校的导向和激励政策非常重要。从中国人民大学的经验来看,因为新生研讨课难度比一般研讨课更高,在学生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更为重要,因此,学校精心选择导师,并对于入选为新生导师的教师,由校长颁发聘书,增加导师的荣誉感。教师承担的新生研讨课除计算工作量外,学校配备一定的课程建设经费,并为有需求的教师配备助教。这些措施都有效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保证了课程开设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4. 课程管理。

(1)教学指导性大纲与教学规范的建立。开

设好新生研讨课,必须建设新生研讨课教学大纲和教学规范,对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课堂组织、教学大纲的准备、课程成绩评定、课程时间安排、课程教学效果评估等方面从学校或学院的层次提出原则性要求,以进一步明确教学要求,规范课程教学,指导教师教学组织。但由于新生研讨课新生群体的特殊性,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也可根据具体情况,参照学校要求适当调整相关内容。

(2)新生研讨课评估与总结。虽然新生研讨课教学方式以指导为主,主题较为灵活,但作为一门计学分的课程,评估和总结是必不可少的要求。指导效果则需要以可测量的评估形式。在效果评估方面似不能单纯考量是否满足了学生的要求。中国人民大学第一届新生研讨课结束时也开展了学生问卷调查、学生座谈、教师座谈等多种评估方式,在新的工作方案中,学校还推出新生研讨课的过程评估,以保证课程持续改进。

5. 新生研讨课与其他课程的衔接及课程效果的延续性

研讨课在国内并不是一个新鲜事,但总体来讲,各大学研讨式课堂所占比例并不高。作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新生研讨课只是一个引子,为新生在大学发展的道路上做了一个铺垫。大学开设的其他类课程也应该多采用研讨的方式,鼓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术水平。这些课程与新生研讨课此呼彼应,形成合力,巩固新生研讨课的教学成果,逐步将新生研讨课的影响延续和扩大,使“每门课程都给学生提供探索获得成功的机会”[2]。

参考文献:

课题调研进度安排范文2

一、当前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中有待改进之处

1.课程设置中基础理论课程不足。从近年来,高校经济、管理类研究生的教学安排看,研究生在校所学课程中,本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专业经典名著导读课程所占比重偏弱,专业课程安排较多。在实践中,这种教学设置理念容易造成研究生对本专业的基础理论了解不足,学术修养受到限制。这一缺陷导致硕士研究生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对研究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能力较弱,因而,在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或对策时难有说服力。此外,近几年,硕士研究生跨专业调剂招生有所增加,对这类学生如果在课程设置中突出专业课程,淡化基础理论课程的安排,那么这些跨专业的研究生在专业理论方面的学识就难以同本专业的研究生相比。如果研究生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研究生在专业理论层面的“短板”难以得到弥补,那么对研究生能力的提高,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都违背了研究生教育的初衷。

2.研究生课程内容更新慢。在研究生的课堂教学中,一些课程在本科教学中已有安排,而在研究生教学中再次安排主要是专业教学所需。因此,教学内容应该比本科教学内容有所深化。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生专业课程教材偏少,与本科课程内容拉不开档次,不少课程是本科阶段的简单重复,对研究生缺乏吸引力,不利于研究生专业知识的提高。

3.研究生课堂教学方法有待提高。与本科教育相比,研究生阶段的课堂教学最大特点在于培养学生综合思考与学习能力,反映在课堂教育上,一是要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运用理论的能力,使研究生能够对专业领域的理论比在本科阶段能上更高的台阶。二是通过教师对问题分析的『方法、步骤逐步提高研究生研究问题的能力。如果在研究生教学阶段仍然是采取“填鸭式”教学方法,那么就难以体现研究生教学与本科生教学的区别,叉无法活跃他们的思维,无法调动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导师责任制实施中师生联动有待加强。导师责任制的实施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导师的作用,使导师能更好地指导研究生的科研与写作,挖掘研究生的潜力,以更好地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目前,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导师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大多停留在课堂教学方面,导师对所带研究生的平时指导不足,例如带学生共同参与社会调查,共同参加重要的学术会议等方面比较欠缺。学校对导师制究竟应该如何运作,导师制经费的使用以及如何制定评价指标等方面仍然处于探索之中。

二、对当前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几点改革建议

以上几方面的问题说明,在研究生教学与管理中,若将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落脚点定位于培养研究型人才就必须对现行的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进行调整,因此,需要在以下方面给予改革:

1.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中,要加大专业重要原著导读和理论述评课程的教学比例。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在于,以研究生已有的学识和能力为基础,以培养科研人才为目标,以具体的科研活动为训练方式,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因而,在教学中,注重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尤其是与本专业相关的名著导读和理论前沿的课程设置是必要的。通过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对本专业的研究领域形成重大影响的理论以及理论的基本分析方法能较好掌握,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我们知道,现行制度与建立这一制度所依照的理论存在内在联系。因而,只有掌握专业基本理论才可能对现实社会中与本专业相关的问题,从理论的角度进行学术分析,才可能提升研究生的专业学术思维能力。

2.注重和提升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方法,突出研究性。研究生的课堂教学除了在课程设置中围绕专业的特点加大专业理论和专业研究型课程的设置外,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从课堂教学的角度看,教师授课的方法所起的作用很重要。在授课中,教师应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突出

“研究”的特点。在教学中,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教学方式,使研究生不仅在课堂教学中掌握书中的理论,而且更重要的是在课后必须自我阅读和理解这类课程的内容,促使其思考理论,运用理论。在教学内容中,教师应突出研究的特点,如在课程的每个专题中,对研究的问题,从方法上引导研究生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以使研究生教学显示出不同于本科生教学的特点。我们认为,在研究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研究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自己所提出的热点问题展开讨论,活跃他们的思维,使其从中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导师责任制应以学术研究为纽带.围绕共同进行学术研究而建立。在硕士研究生阶段设置导师制有助于落实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有助干提高研究生从事科研的能力和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导师对所带的硕士研究生应安排他们参加课题研究,通过与导师共同进行学术研究,有助于研究生了解导师的学术观点和治学风格,有助于培养研究生查询资料的能力,进行学术研究和写作的能力。从培养硕士研究生了解社会,关注本专业的热点问题,增强理论与实际联系的角度看,导师带领研究生共同参与课题调查也是提高研究生研究能力所必需的。如果高校在导师制的管理中,突出上述两点,对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将是大有益处的,并且对毕业论文选题、毕业论文设计,提高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都大有帮助。

课题调研进度安排范文3

作者简介:喻登科,南昌大学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讲师,硕士生导师,博士;周荣,南昌大学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2012级博士研究生;涂国平,南昌大学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昌/330031)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团队知识网络的结构、行为与绩效研究”(71201072)和南昌大学校教改课题“本科专业课程教师安排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以教师情绪为中介”的成果之一。 摘要:教学效果是高校本科专业课程追求和优化的目标,而教师的合理安排对教学效果又会产生重要影响。在提出教师安排对教师情绪和学生情绪产生影响、教师情绪与学生情绪互相影响、教师情绪与学生情绪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等三条假设基础上,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设计和发放问卷量表。经过模型拟合,发现教师安排确实通过影响教师情绪和学生情绪这条中介路径对教学效果产生显著影响,但学生情绪对教师情绪的影响关系并未得到验证。最后,提出几点对策建议,为优化本科专业课程教师安排和提升教学效果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本科专业课程;教师安排;教学效果;教师情绪;学生情绪课程安排是大学教务管理中一项重要而且繁重的工作[1],但目前的本科专业课程安排方面大多数时候仅考虑到教室资源和时间资源的冲突解决与合理利用问题,却很少从人文关怀或心理学角度考虑不同课程安排对教学效果可能产生的影响。虽然有些高校在排课方面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比如高校在排课时往往要求杜绝重复排课、连排课等现象[2],但在科学合理的排课方式对本科专业教学效果的影响机制方面还是缺乏完善的理论支持。在教师情绪研究方面,Osborn M、Little J.W、Leach C.W、Zembylas M等都进行了相关研究,形成了教师情绪研究的个人内部心理特征、社会关系体验、权力关系与情绪规则等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3]教师课程的合理安排会影响教师情绪,教师情绪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本科专业课程教师安排的合理性应该会对教学效果产生重要影响。为此,本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测量以教师情绪和学生情绪为中介的本科专业课程教师安排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路径和系数,为合理进行本科专业课程的教师安排提供理论指导。

一、研究假设

(一)本科专业课程教师安排对教师情绪与学生情绪的影响

本科专业课程教师安排的合理性,可以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考虑:截面结构(即一个时间段内为同一个班级学生讲解多门课程)、时间结构(即连续的不同时间段为同一个班级学生讲解多门课程)以及规模(一名教师为一个班级所讲专业课总量)、比率(一名教师为该班级授课数量与该班级专业课总量的比率)、密度(单位时间同一名教师为同一班级所授专业课时量)等。据调查,当一位教师频繁地出现在同一个班级的同学面前时,学生对教师的厌烦感将逐渐增加,而新鲜感却逐渐下降。同样,当一位教师需要频繁地为同一个班级学生授课时,即使讲授的是不同课程,教师的责任感也会慢慢下降,而疲惫感会慢慢增加。即使是一位受到学生认可和尊崇的老师,如果他频繁出现在同一批同学面前授课,其被认可与尊崇的程度也会慢慢因学生忽视而降低。在一定程度上,本科专业课程在教师安排上规模、结构、密度等方面参数加大,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情绪将呈边际递减而消极情绪将呈边际递增规律。因此,本科专业课程如何安排教师,教师如何在时间与空间上安排教学,将直接影响到教师与学生的情绪,进而可能影响到教学效果。

假设1(H1):本科专业课程教师安排会对教师情绪和学生情绪产生影响。

H1a:本科专业课程教师安排对教师情绪产生影响;

H1b:本科专业课程教师安排对学生情绪产生影响。

(二)本科专业课程教师情绪与学生情绪的相互影响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他的情绪通过表情、手势、语调等外在表现牵动着学生的目光。一个不善于控制情绪的高校教师,他的情绪将弥漫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让学生受到传染。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除了观察思考等认识活动的一系列动作外,同时还依靠兴趣、情感、意志、毅力、志向等动力系统的激发。[4]如果教师情绪饱满,则课堂氛围良好;如果教师情绪低迷,则课堂氛围散漫。教师情绪通常通过教师授课的面部表情和语言特点来反映,积极、有力但又语速和缓的授课语言往往能受到学生的认可和欢迎。[5]依靠教师情绪来调动学生积极性,是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通常的教学手段。

大学阶段是人生第二个“心理断乳期”,是一个非常关注自我、注重个性表达、情绪体验丰富、情绪波动起伏大的时期。[6]据统计,很多大学生有不同程度负面情绪或心理障碍,比如自卑、羞涩、愤怒、恐惧、厌恶、焦虑等,而且这种负面情绪会投射和传染,有可能扩大后直接影响宿舍文化、班级文化,从而造成巨大影响。很多高校教师表示,同一个教师在不同班级讲授同一门课程可能取得非常不同的教学效果,究其根源,就在于班级文化不同。对于一个学生反馈、互动良好的班级,教师不仅能通过互动加强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教师能从学生良好反馈中获得鼓励和自信,对教师自身也能形成一个正激励。而对于一个班风较差的班级,例如很多学生迟到、学生不愿听讲、学生起哄等,将直接导致教师上课积极性下降,教师与学生间达不成一致诉求,课堂效果就会较差。[7]

·课程与教学· 本科专业课程教师安排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以教师和学生情绪为中介 假设2(H2):本科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情绪与学生情绪相互影响。

H2a:本科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情绪对学生情绪产生影响;

H2b:本科专业课程教学中学生情绪对教师情绪产生影响。

(三)教师情绪与学生情绪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教师活动在本质上是情绪性的,教师的情绪劳动必然对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成绩产生重要影响。[8]饱满的教师情绪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9],从而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强化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进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教师情绪还能增强个人效能感,良好氛围中教学的教师通过感受到学生的鼓励而得到正激励[10],从而提升个人愉悦感和教学自信,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将更具积极性、更主动和自信。而教师的不良情绪则不仅让教师自己丧失教学兴趣,而且会引起学生的不满,一旦这种不满达到一定程度,而教师又处于暴躁情绪下,可能引起教师与学生的直接对立和冲突[11],导致课堂教学的彻底失败。

当学生有负面情绪时,将使得学生对教师授课产生厌恶或抵触心理,从一开始就排斥教师的授课,就不可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从具体表现上而言,教学效果的好坏将直接体现为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张建荣等的调查研究表明,情绪智力对学业成绩存在一定的影响,不同成绩等级学生在调控自我情绪和调控他人情绪两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12]陈瑞莉也提出,较高的学生情绪智力,将有利于增强学习主动性和建立友善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学习质量。[13]

假设3(H3):本科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情绪与学生情绪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

H3a:本科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情绪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

H3b:本科专业课程教学中学生情绪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

二、模型设计

本科专业课程教师安排采用截面结构、时间结构、规模、比率、密度等5个方面来测量,教师情绪和学生情绪都可以分别用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来测量[14],而教学效果则可以用(课上的)师生互动、(课下的)师生关系、(课程结束后的)学习成就感和考试成绩等4个指标来考察。[15]其中,教师的积极情绪包括积极心境(普适性的形态积极平和)和积极情绪体验(偶然性的精神或心情舒畅)两个测量指标;教师的消极情绪包括情绪衰竭(讲课缺乏精神)、去个性化(讲课无个性、缺乏创新)和低个人成就感(讲课无法得到认同或成就感)三个测量指标。[16]而同时,学生的积极情绪包括认可度(对教师授课仅表示认可)、愉悦度(认为教师授课让人非常愉悦)、参与度(愿意积极参与师生互动)三个层面;学生的消极情绪包括普适性厌恶度(就是不喜欢上课)、选择性厌恶度(不喜欢听该教师上课,认为他讲得不好)和抵触度(逃避上该教师的课,易于与教师起冲突)。

据此,可设计以教师情绪和学生情绪为中介的本科专业课程教师安排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路径测量模型,如图1所示。图1本科专业课程教师安排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测量模型

三、问卷调查

本科专业课程教师安排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测量模型的测量指标中,“教师安排”和“教师情绪”的变量题项是由教师回答的,而“学生情绪”和“教学效果”的变量题项是由学生回答的。因此,我们在设计调查问卷时,应分别设计教师调查问卷和学生调查问卷。但由于教师与学生是对应关系,所以发放调查问卷时又应将学生与教师联合起来,合为一个组别来形成样本数据。调查问卷采用李可特5级量表形式,调查问卷的题项设计如表1所示。

在设计调查问卷并试测评后,采用如下方式开始正式的问卷发放工作:首先,从南昌大学采用滚雪球的方式邀请到了150位专业课教师,让他们针对其正在上的一门专业课填写“教师调查问卷”中的题项;其次,让他们随机寻找班级上的一位学生,填写“学生调查问卷”中除“考试成绩”以外的所有题项;最后,在期末考试过后调查者打电话咨询教师获得填写问卷学生的成绩情况。补全所有问卷并回收(在回收学生问卷时,我们采取调查员直接回收而非主讲教师回收的方式,尽量避免学生因怕教师看到其题项答案而故意选择好答案的情形发生),将教师问卷和对应的学生问卷合为一个样本组别。问卷自发放至回收完全,历时半年,获得有效样本数据11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78.67%。各变量样本数据统计指标值如表2所示。

四、模型拟合

首先,采用SPSS 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中心化处理,然后对教师安排、教师情绪、学生情绪、教学效果等四个潜变量的16项指标进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EFA提取的因子与本文的初始假定完全符合,Bartlett’s球形检验在p

从表4可以看出,模型绝对拟合指数χ2/df 的值是1.72,小于2;RMSEA为0.02,小于0.05;GFI、AGFI分别为0.96、0.94,均大于0.90,这些绝对拟合度的数值说明模型的适配度良好。简约拟合度PNFI、PGFI分别为0.72、0.63,均大于0.50,表明模型整体比较简约。增值拟合度NFI、RFI、IFI、TLI、CFI也均大于0.90,表明假设理论模型与样本数据的整体适配度较好。由此说明,模型的结构方程的拟合指标符合既定要求,提出的理论模型与样本数据的拟合度均优良。基于以上分析,接下来本研究进行路径分析,检验模型的各潜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结果如表5 所示。模型验证了本研究的假设H1a、H1b、H2a、H3a、H3b等5个假设,但拒绝了H2b。也就是说,学生情绪对教师情绪的影响并不显著,其对应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03,T值为-0.57。

根据以上结果,我们可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本科专业课程的教师安排状况对教师情绪与学生情绪均产生显著影响,科学合理的教师安排将有利于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情绪,缓解教师与学生的消极情绪;(2)本科专业课程授课过程中,教师情绪会影响到学生的情绪,但学生情绪对教师情绪的逆向影响未得到验证;(3)教师情绪与学生情绪均对本科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产生显著影响,较高的积极情绪和较低的消极情绪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五、对策建议

综上可知,本科专业课程教师安排通过教师情绪和学生情绪的中介作用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路径基本得到验证,科学合理的本科专业课程教师安排将通过情绪作用对教学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各高校在安排本科专业课程教师时除了要遵循效率优化原则以外,更要依循教师的情绪工作规律,务必从教师安排这个源头上为本科专业课程教学效果提供保证。

(1)科学合理的安排本科专业课程教师。尽量降低教师对同一个班级连续授课的密度,高度协调不同教师在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课程安排情况,保证教师与学生的正常比率,尽量避免教师与学生过重的教学或学习工作量。高校教务管理部门应适时开展专业课程教师合理安排情况的调查工作,积极主动地为存在不合理课程安排的教师解决问题;同时通过督导听课听取学生对教师合理安排情况的反映,在学生网上评教工作中增加对评教低分教师的原因分析,考察其是否受到不合理安排教师情况的影响。

(2)重点照顾教师情绪。对于部分教学工作相对较为繁重的教师,应考虑为其减负;对于教师安排不过来的情况,也要对相应的教师做适当的补偿,以协调这些教师的教学情绪。对于收入较低或家庭负担重的教师,要从生活上或事业上对其表示关怀,要保证其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工作中。要积极组织和开展各种教师压力释放活动,通过娱乐和休闲来保证教师情绪的适时调整。要对教师的情绪调整进行引导和培训,增强教师的情绪控制力。同时还要定时开展教师情绪测评工作,为情绪低落的教师职工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

(3)兼顾考虑学生情绪。紧抓各年级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对存在消极情绪的学生给予关心和照顾;合理安排课程时间、密度和相关任课教师,保证学生对教师的新鲜感和信任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加以培训,强化教师对学生情绪的引导和控制能力;鼓励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与课下互动,增强学生与教师的情感联系;做好学生情绪的测评工作,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心理人格的健全。

(4)系统提升教学效果。统筹考虑本科专业课程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重点分析教师情绪和学生情绪等软因素对教学效果的正负向影响;在本科专业课程教师安排的时间、密度等方面兼顾考虑它们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教务管理部门务必要做好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教师安排工作;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做好情绪互动,为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情绪提供适度的引导和激励。

当然,本文也有不足之处,主要包括:样本都来自于一所大学,而且采用的是滚雪球这种非随机抽样方式,样本的代表性有待进一步检验;所有数据均采用量表的方式获得,而且有很多都是测量情绪和心理等不可观因素,这些情绪可能受教师与学生的当时状态影响较大,数据的质量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教师与学生调查问卷匹配时,教师与学生是一对一的关系,学生的样本数量相对而言并不太够。后续研究我们将扩大取样范围,增加一些客观可测因素,并希望通过建立教师与学生的一对多关系量表来扩大样本数量,以建立更具质量的测量模型,进一步检验模型假设的有效性,为统筹考虑教师安排、情绪和教学效果的关系提供决策参考。

参考文献:

[1]罗宏.教务管理课程安排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刘江亭.以人为本——优化大学课程安排及调度管理[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 164.

[3]尹弘飚.教师情绪研究:发展脉络与概念框架[J].全球教育展望,2008(4):77-82.

[4]黄春丽.浅论教师情绪的起因及调节策略[J].考试周刊,2009(2):24-25.

[5]李晓玲.关于教师言语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情绪影响的调查[J].教育科学论坛,2007 (4):52-53.

[6]杨俊峰.加强学生情绪管理,培养学生情绪智力[J].知识窗,2010(12):19.

[7]刘英.学生情绪智力评价理论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8]姬兴华.教师情绪劳动与组织承诺的关系[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1):91-93.

[9]葛军国.教师情绪的饱满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J].新课程(教研),2010(5):7.

[10]陈秀敏.教师情绪表现与效能感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6): 672- 674.

[11]贲丽娜.谈教师情绪的自我控制与调节[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9(4):81-82.

[12]张建荣,陈树婷,何贤晨,陈定湾.学生情绪智力与学业成绩、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基于浙江省3所高职院校的调查[J].浙江社会科学,2008(9):119-128.

[13]陈瑞莉.论学生情绪智力的培养[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46-49.

[14]张枝梅,崔纪周.教师情绪对教学效果的影响[J].中州大学学报,1999(3):62-63.

课题调研进度安排范文4

本文以课程教学实践为基础,主要从两方面探讨了消费与广告心理学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一方面,设置安排合理恰当的实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探索自主学习的梯度式教学安排,从而使得学生通过主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更好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消费广告心理学实验实践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学在中国逐渐得到重视,全国各大高校开始逐渐设立心理学专业。但是,我国设立心理学专业的高校绝大部分为师范类院校,教学方法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操作课程内容很少或甚至没有,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其中,消费与广告心理学就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强调实践重于理论的基础选修课程之一,其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就是希望学生通过理论的学习和实验的操作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消费现象和行为背后的原因,进一步掌握该领域的研究方法。近年来在国内,开设消费与广告心理学实验环节的高校并不多,相应的教材也缺乏,这些均无法满足本专业消费与广告心理学理论和实验教学内容的需要。伴随着社会需求由理论研究转向实际应用,为了使心理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大学生学以致用,因此,本文以课程教学实践为基础,主要谈谈消费与广告心理学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使得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消费与广告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更好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二、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1.设置安排合理恰当的实验教学内容消费与广告心理学是一门专门研究人的消费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其中,广告心理是消费心理中的重要内容。具体点说,消费与广告心理学研究市场营销活动中,商品销售对象消费者的心理活动产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因此该课程主要目的,是从应用角度提供关于消费者行为的洞悉与理解,这里消费者行为着重研究个体、群体和组织为满足其需要而如何选择、获取、使用、处置产品、服务、体验和想法,以及由此对消费者和社会产生的影响。目前课程安排大致包括三个模块,消费与广告心理学导论(导言、研究方法、市场细分)、影响消费决策的个体因素(知觉、学习记忆、需要动机、态度、自我概念等)、环境因素(社会、文化等)。本课程从这三大模块出发,整合原有的消费与广告心理学课程相关实验环节,来探讨如何合理设置安排相应的实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实践,新增市场调查、平面广告综合分析及设计、品牌故事案例分析等三项综合性实验。以市场调查的教学内容为例。导论部分为学生学习消费与广告心理学课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通过导论部分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消费与广告心理学的学习内容和框架安排、定量和定性的消费心理学研究方法以及产品的市场细分和策略。所以这一部分的课程如果能配套安排实验教学内容,对于学生的学习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课程新增市场调查的实验教学内容。实验背景举例:大学生相关电子通讯数码产品使用现状调研。问题: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研究?如何在案例中应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要求学生2人一组思考研究方案,课外实践实施市场调查,完成市场调查报告。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消费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设计和问卷编制的技巧,掌握了市场调查的技能。2.探索自主学习的梯度式教学安排目前消费与广告心理学课程安排大多集中于让学生习得事实、规则和动作序列,大多数课程要求的效果都停留在行为复杂性较低的层次,如识记、理解上,做的好一些的会管理到应用层面。所以这就能解释为什么有些教育科研机构有这样的发现:许多学生无法脱离教师独立思考,或者是无法超越书本上的内容。因此可以这样说,大多数学校的教育方式都没有让学生学会对自身的学习有清醒的意识,没有学会进行批判性的思考,也没有学会从书本所呈现的内容中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并分析出意义。基于这样的前提,探索自主学习的梯度式实验教学内容就变得尤为重要,自主学习的实验教学可以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渐进的梯度实验教学可以增强互动,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这里自主学习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又是一种学习方法。它可以让学生主动地进入学习过程,取得行为复杂层次更高的成果。这种学习方式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对内容进行推理、解决问题并进行批判性思考。自主学习的实验教学具备这样几种特别的教学功能:实验项目进程安排提供关于何时以及如何使用学习的心理策略的信息;对于如何使用这些策略思考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做出清楚的说明;鼓励学生不要局限于书本的内容,而应该对其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并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先前理解对其进行重新组织;通过实验、报告、答辩以及讨论,使学生的思维模式不断复杂化,从而将学习的责任转到学习者一方,使学生成为一个主动者,通过课内外实验操作技能的多方面训练提高学习能力。以平面广告综合分析及设计为例。影响消费决策的个体因素复杂繁多,而广告心理是消费心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产品策略的重要体现,由此课程新增平面广告分析和设计的实验教学内容。实验背景举例:综合分析某品牌某产品某主题的平面广告1幅。要求学生首先熟悉了解该品牌及其产品,然后对某主题的平面广告进行综合分析,如创意理论依据、创意方法、广告主题、广告标题、文案、图片、色彩、色彩、版面布置与编排、文案创意、视觉元素的传达等。以上海大众新polo汽车广告为例(主题:人性化动态尖端科技-德系精湛工艺)。对Polo产品及其广告进行分析。Who-弄清楚Polo是什么东西,它的成长环境等等,它的形象、气质、定位是什么,在消费者中的印象怎样;What-在广告中说了些什么;Whom-弄清楚说给谁听;Which-用什么方式或者通过什么渠道(which channel)传播给受众;What effect-广告目的,促进销售、传播观念、提高企业形象还是都有。这一过程中,通过平面广告的学习,掌握平面广告的创意规律,影响消费决策的个体因素,整体提高平面广告综合分析能力。三、思考和小结结合教学实践,本课程的教学按照以上思路基本达到培养面向应用型的心理学人才目的。然而,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棘手的问题。如市场调查课外实践环节的把控,平面广告的选取,品牌案例故事的选择等。总之,笔者根据教学目标,提出了相对适合心理学专业的《消费与广告心理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大纲和实验手册,通过不断完善教学大纲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相信一定会探索和构建出适合心理学专业要求的具有实践价值的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涂勇.浅谈高校“消费心理学:实验课程建设[J].高校科研,2004,(16):9.

[2]National Commission on Excellence in Education. Anation at risk: Theimperative for educational reform.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1983.

[3]Rallis, S., Rossman, G, Phlegar, J., &Abeille, A. Dynamic teachers: leadersof change. ThousandOaks, CA:CorwinPress. 1995.本文系浙江理工大学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课程建设项目资助,项目编号11430031381210。

课题调研进度安排范文5

1. 个人兴趣。工作多年后,经历了职场及生活中种种体验后,尤其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发觉只对科学研究持有兴趣,希望进一步深造学习,提升自己。

2. 个人性格。深度思考的思维方式,愿意踏下心来就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有提出个人见解的意愿。

3. 工作经历。多年的工作经历,在实践中遇到过各种管理中的问题,为日后的学习和科研工作提供素材和实践平台。

二、汇报研究经历(注:应届生介绍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及研究进展和已(即将)取得的科研成果等;往届生介绍硕士学位论文概要和已取得的科研成果等。)

硕士学位论文题目:兰州输气分公司激励机制优化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摘要:履行好管道企业的使命就需要员工迅速的成长、尽快的成才,切实在各自领域、各个岗位,独当一面、撑起一摊、带动一片,为企业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但目前国内管道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经营管理方式仍显粗放,增效压力尚未有效的传导。全员思想观念转变慢,员工自主学习动力还不够,队伍整体素质能力与会干能干肯干的要求仍有距离,现有的专家人才也存在作用发挥不充分等情况。所以,如何调动管道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出员工的潜能就成为了当务之急的事情。本文以中国石油兰州输气分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其内部存在的激励机制的优化战略进行研究,结合激励理论,对激励员工积极性的因素进行基础性的研究,通过对需求层次理论、ERG理论、双因素理论以及期望理论、公平理论的研究,确立了后续对于兰州输气分公司基层员工的走访调查分析的理论模型,针对兰州输气分公司激励机制的现状,并结合所得出的激励现状的调查结果,分析兰州输气分公司在人员激励机制中的薪酬福利、绩效考核、晋升通道、精神激励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从而制定出具体的优化改进措施。主要包括六方面的内容:首先,对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内容与方法以及思路与框架进行了介绍;然后,简要介绍了激励的功能涵义以及激励的概念;接着,通过文献研究法、调查问卷分析方法以及深度访谈法,对现阶段兰州输气分公司激励机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成因进行分析和研究;再接着,通过分析出的原因从薪酬福利、绩效考核和晋升通道等几个方面提出了优化激励机制的原则和具体措施;同时,也提供了完成各项优化改进方案的保障措施;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和对未来的展望。

其他成果:苏北公司客户服务体系建设思路(基于大客户关系管理理念)

摘要:天然气体制改革后,市场形势发生巨大发生,如何在竞争中争取到更多客户,使企业获得更大收益成为天然气销售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大客户关系管理是客户关系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并逐步发展成为了其最为前沿的理论。从市场营销角度来看,大客户关系管理是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和客户关系管理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为买卖双方带来增加利润及获得双赢的机会;是通过挖掘有价值的大客户,分析其需求,满足顾客的特定需要,提供更加细致的服务,提高大客户的满意度,培养忠诚的大客户,为企业产生持续的竞争优势。主要包括六方面的内容:首先,简要介绍了大客户关系管理的涵义;其次,阐述了大客户管理团队建设及大客户经理的要求;接着,提出大客户关系管理计划;再接着,对大客户关系管理方案实施要点进行说明;最后,交待了大客户关系管理方案实施的注意事项。

三、攻博研究计划和年进度安排

我将读博期间的计划分为学位课期间的学习计划、课下业余时间安排和老师课题计划安排三部分:

1. 学位课期间的计划安排。在学位课期间应当加强与老师的沟通,及时发现自己的薄弱点从而更及时地弥补,认真学习专业课和公共选修课,更多掌握资源与环境经济相关的专业知识。

课题调研进度安排范文6

关键词:全英文课程;计算流体力学;课程建设;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221-03

一、引言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潮流,高等教育也在走向国际化。高校与国际接轨的能力决定了其吸引国外高水平师资和优秀学生的能力[1],进一步会影响到所在国的科技水平和国际形象。因此,全英文教学逐渐成为我国高校研究生教学改革的重点[2],并有制度化和常态化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作为唯一一所教育部直属的石油类高等学府,已将国际化办学提升到了学校发展战略的高度[3],相继出台了聘请外教、接收来华留学生、提升教师国际化水平、推动全英文课程体系建设等一系列举措。作为这一体系中的一环,计算流体力学全英文课程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的大力推进下已作为该院的第一门全英文课程开设起来。计算流体力学被选为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的第一门全英文课程与其学科特点有关。该院的油气储运工程、热能工程等专业无论在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方面都或多或少需要用到计算流体力学,且随着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发表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出国联合培养等涉外科研活动日益频繁。他们在这些活动中能否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毫无疑问地取决于研究生是否能够用英语无障碍地与国际同行就专业领域、研究方向甚至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进行深入交流,包括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甚至更高级的英语思维能力。

然而,用英语进行科研活动对于母语非英语国家的学生来说是一大难题,尤其是我国学生长期处于单一汉语教学语境中,到了研究生阶段早已习惯了十几年的汉语教学。这使他们进入科研工作后也不由自主地倾向于阅读中文科技文献、撰写中文科技论文,大大局限了研究生的视野、局限了原创性成果的传播范围,也使他们在开会、毕业、出国、就业等压力下不得不使用英语表达其科研成果时,往往“张不开嘴”、“下不了笔”,即使勉力为之也经常词不达意,难以清晰准确地体现其科研成果的精髓,影响了与国际同行的交流效果。据笔者调查,大多数硕士生会用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的时间学习英语,博士生中能够自如地用英文撰写科技论文的人数也在少数,即使一些研究生通过了托福、雅思等英语考试,但是当其在生活和科研中使用英文时仍然感觉格格不入、困难重重。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我们给学生提供的教学、科研环境是全汉语的,与专业知识相关的词汇、概念、原理、定律等都只用中文讲授,使得学生在学习时已经先入为主地把知识与中文绑定了,不知道这些知识地道的英文表达是什么。另一方面,学生为了通过各种英语水平考试所进行的是泛泛的英语训练,由于缺乏应用背景,往往是考试结束没多久学生就把所记的词汇、语法忘光了,不知道如何把英语用到自己的专业中形成综合的英语能力。总之,学生在教学、科研、英语这三项活动中做的几乎是互不相关的三件事。

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就是把专业知识的教学环境改变为全英语,把英语有针对性地用到教学进而科研中[4]。因此,以“计算流体力学”全英文课程建设为契机,通过一系列的教学研究,希望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学生实际情况的、行之有效的特色全英文教学之路,切实提高研究生的专业英语的全面应用能力,进而提高其科研创新和国际交流能力。本文针对第一次开课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为后续优化该课程的设置提供借鉴。

二、“计算流体力学”全英文课程课堂教学分析

为了切实分析出“计算流体力学”全英文课程的初次授课得失,以利于后续改进提高教学质量,仅从教师本身的经验体会进行归纳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来自学生的第一手反馈资料。因此,从课程的时间安排、教学材料的难度和组织、教学方式、考核方式4个方面对学习了该课程的37名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选项间可以多选)。调查是采用网上下载问卷匿名填写的方式进行的,因此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研究生课程与其他阶段学生的课程最大的不同在于要求在第一年即修完所有课程,为后两年研究工作的开展打下基础。其中大部分课程均集中在第一年的第一学期。新开的“计算流体力学”全英文课程的时间安排,实质上体现了与已有研究生课程的衔接关系以及学生的接受程度,而从学习者的切身体会去了解最为真实可靠。因此,问卷调查首先从课程的时间安排入手,结果示于图1中。45%的学生认为虽然课程时间安排得太紧凑但是有利于锻炼英语,也有20%的学生认为时间太紧而影响学习效果。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来自于该门课程目前的授课模式是从国外大学引进外教来讲课,外教在国外大学本身承担了科研和教学工作,因此只能根据其空余时间来华集中授课(2周),因此授课强度高。但是凡事皆有正反两面,集中高强度授课对于汉语课程或许不适宜,但是对于英语作为授课语言的课程反而会因为高频度的语言刺激而使学生较快掌握专业英语。这一点从45%的学生的正面评价即有所反映,从教师课堂上的观察也得出了相同结论,即从第2堂课开始学生已基本摆脱了第1堂课的完全听不懂的状态,掌握了基本的专业词汇,从第4堂课开始已有较多学生能和教师用英语进行专业知识的简单交流。另有15%的学生认为安排在第一学期较好因为有利于集中学习,20%的学生认为安排在第二学期较好因为需要一些知识准备。这两方面其实也是各有利弊。安排在第一学期可以和绝大部分研究生课程同时学习,减轻后续学习和科研压力;安排在第二学期可以在第一学期已经学习了张量、数值传热学等汉语环境的课程后有较为充分的知识准备,有助于提高全英文环境下的学习效果,毕竟对于外语来说,内容本身越熟悉越容易听懂[5]。

在教学内容难易度方面(图2),绝大多数学生(96%)反映教学内容偏难偏多,感觉课堂上应接不暇(25%)、课下需要较多时间消化吸收(43%),还有一些学生希望围绕几个难易适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话题来展开(28%)。就这些问题,经过与外教的交流,发现外教已经降低难度并减少内容来授课了,这一调查结果恰恰反映出中外学生英语能力差别悬殊。在后续开课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这一差别,做到循序渐进,逐渐增加难度。另外,由于外教的学科背景与修习该课程的学生不一致,导致了学生觉得讲授内容偏理论化,不知如何应用于工程。这一点在本校接手该课程后可以着手改善。

在教学材料适应性方面(图3)主要反映了2个问题:(1)目前的主要教学材料依靠记录老师板书而获得,既熟悉了英文(39%),又部分影响了听课效果(27%);(2)给学生提供的参考教材虽为国外教材,但都是面面俱到地介绍计算流体力学知识,没有针对性和侧重点,与课堂教学内容的联系也不紧密(21%)。针对这两个问题,需要对教学材料进行重新组织,挑选适合本专业特点的教学材料。

教学方式包括课堂组织形式(图4)和语言环境(图5)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绝大多数学生对目前的授课形式比较满意,认为引入了国外的授课模式后课堂氛围轻松,更有利于对知识的吸收(41%),每堂课开始前先让学生用英文总结上节课内容,既复习了知识又锻炼了口语(43%)。这说明学生对全英文授课模式是认可的,并不是仅仅将中文替换为英文的换汤不换药的形式。具体到语言环境上,39%的学生认为强制全程使用英文,虽然感觉不适应但是避免了对中文翻译的依赖,直接用英文学习知识更有收获;26%的学生乐于接受教师边讲课边书写的形式,因为听与看结合起来更易于听懂和理解教学内容;28%的学生希望遇到陌生英文词汇时教师能用较浅显的词汇进行解释,这样更便于从英文角度直接掌握知识。从图4和图5反映出的学生对于提问和强制使用英文的抵触情绪,教师一方面应坚持原则,另一方面应多鼓励学生直接使用英文学习与交流,疏解学生的紧张畏难心理。

在课程考核方式方面(图6),压倒性的意见(占92%)认为目前采用大作业形式来考核很好,并且大作业题目本身比较灵活,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强化了学习效果。也有少量呼声要求在期末大作业之外增加平时小作业(3%),以及采用期末考试的形式(5%)。可以考虑以后的考核方式多元化,增加学习过程考核,可能会收到更好地教学效果。

三、“计算流体力学”全英文课程建设初步意见

基于以上教学调查结果,将学生的反馈意见与教师的授课经验结合,分析得到了以下课程建设意见:

1.课时安排应紧凑适度。总体上该课程应安排在数值传热学、张量基础等课程之后,使得学生在中文环境下预先掌握一定的计算流体力学基础知识,更有利于向全英文环境的过渡。具体课时安排应既不太紧也不太松,以平均每周3次课,每次2课时为宜,使得学生既能跟上课程进度又不会因为上课间隔太长而遗忘已学的专业英语。

2.教学内容应精挑细选。应该结合专业特点,以本专业工程中的典型案例为背景,围绕难度适中的常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进行讲解。不求面面俱到,但求针对性强。建议在完善教学PPT的基础上编写专门用于这门课的讲义和教材。

3.教学方式应去中入西。正因为中国学生长期习惯于中文课堂的讲授式教学,不需要与教师和同学进行较多的交流,甚至讲台和课桌分别成为了教师和学生的“堡垒”,才导致容易将这一模式带入到英文环境的课堂学习中。然而,这一带入是极其不利的,因为学生面对的是英文和专业知识的双重困难,如不在课堂上进行充分地交流,学习效果非常有限且专业英文水平无法得到提高,最终必将陷入“英文阻碍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知识反过来阻碍英文的学习”这一怪圈。只有教师首先从自身做起,放弃传统中式课堂的“上下级”教学模式,引入西式课堂的“平等式”、“开放式”授课模式,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交流、英文答辩等形式,才有可能让学生乐于在英文环境下学习专业知识,全面培养专业背景下的英语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宋培晶,陈红,胡泊.非英语国家高校开设全英文授课硕士生培养项目现状比较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9).

[2]马吉平.专业课全英文教学探讨[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31(3).

[3]林伯韬,林青,庞惠文.石油工程专业材料力学全英文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6,(1).

课题调研进度安排范文7

一、关于完成省党建研究会委托我市的重点课题调研任务的安排

今年省党建研究会委托我市进行调研的有两个课题,一个是《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典型调研》,另一个是全国党建研究会委托我省完成的《党的组织工作创新研究》的子课题“基层组织工作的制度创新”。这两个课题由市委组织部、市党建研究会、市委党校组织力量进行重点攻关研究,各县(市、区)和市直各有关单位党组织要积极予以配合,提供有关调研资料和工作条件,以确保高质量完成省下达我市进行的课题调研任务。

二、关于市党建研究会安排的重点课题调研任务

经各会员单位申报、相互沟通协商,以及有关领导研究,现将今年的重点调研课题作以下安排:

1、城区区委组织部课题组完成:《关于构建城乡一体化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研究》。

2、泽州县委组织部和县党建研究会课题组完成:《关于培养大学生“村官”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围绕机关党建科学发展,创新机关党建工作新机制研究》两个课题。

3、高平市委组织部课题组完成:《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研究》。

4、阳城县委组织部课题组完成:《关于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研究》、《关于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研究》两个课题。

5、陵川县委组织部和县党建研究会完成:《在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如何发挥好党组织领导作用的研究》。

6、沁水县委组织部课题组完成:《对各级领导干部进行正确政绩观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研究》。

7、开发区党委组织力量完成:《对进入开发区企业党组织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

8、国资委党委与兰花集团党委在中美合资大宁煤矿完成:《关于在外资控股企业如何发挥好党组织核心领导作用的研究》。

9、市委政研室课题组完成《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状况的调查分析》。

10、市政法委课题组完成:《关于在政法队伍中加强党的思想政治领导的研究》。

11、市委统战部课题组完成:《关于加强党在“两新”社会组织中的领导核心作用的研究》。

12、市直机关工委课题组完成:《以改革创新精神积极推进机关党组织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新机制的研究》。

13、市纪检委课题组完成:《关于努力创造廉政文化环境,实现党风廉政建设源头治理的研究》。

14、市委宣传部课题组完成:《关于我市党员领导干部思想解放状况的调查分析》、《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两个课题。

三、关于自选研究课题的参考意见

1、关于进一步完善各级领导班子党内民主决策机制的课题研究

2、关于对中青年领导干部切实加强党性锻炼和培养的课题研究

3、关于在居民小区中建立党组织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课题研究

4、关于尊重党员主体地位,进一步扩大党内民主的课题研究

5、关于健全党内民主生活,切实对主要领导干部实施有效监督的课题研究

6、关于对进城和外来务工人员中的党员加强教育、管理并发挥好他们的作用的课题研究

7、关于拓宽党员积极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和机制研究

8、关于注重从基层和生产一线特别是艰苦岗位发展党员,培养和选拔干部的机制研究

9、关于对贫困乡村和困难企业的基层党组织实行基本工作经费扶持和保障的机制研究

10、关于进一步扩大党务公开的课题研究

四、对完成**年度课题研究任务的要求

为确保今年的课题研究任务圆满完成,提出以下三点要求:

1、各级领导一定要高度重视。已经下达的研究课题,是进一步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所要求的,是从我市当前党建工作现实提出来的,是经过多方研究确定的,带有一定的指令性质,必须认真完成。各会员单位的主要领导应亲自担任课题研究的牵头人,亲自对调研的全过程进行指导,并对课题完成的质量负第一责任。

课题调研进度安排范文8

关键词:行业调研;课岗证对接;课程体系;旅游英语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2-0096-04

课程设置是专业建设的基石,能否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直接关系到该专业学生能否很好地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首先,课程应从岗位需求而来。以“旅游英语”专业为例。该专业开设的每一门课程都应该对接毕业生将来在旅游相关的工作岗位上所需的知识、能力、素养要求,并且为毕业生在这些岗位上就业提供相应的技能、职业资格证书,构建成“课岗证对接”的课程体系。而构建“课岗证对接”的课程体系必须以行业深度调研为前提,才能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对接,专业建设与相关产业发展对接,为学生的就业、择业、可持续发展服务。

行业深度调研的必要性

(一)行业深度调研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

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就是其职业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 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可见,高职教育要紧紧围绕“职业性”、“地方性”、“应用性”原则,必须直接为地方或行业经济建设服务,紧密依托行业或企业,开展行业深度调研,满足社会对高端技能人才的需求。

(二)行业深度调研是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的需要

构建课程体系首先要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培养目标过于宽范,如培养中英文导游、旅行社管理人员、景区管理人员、会展服务人员、酒店员工、外资企业文员、翻译人员等。虽然宽口径便于就业,但课程体系过于庞杂,教学无法深入,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培养目标过于狭窄,仅针对目前市场的某一热门岗位需要,将来市场需求一有变动,学生就难以适应,也缺乏岗位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因此,要对专业进行合理定位,必须对社会背景、行业需求进行认真分析,开展行业深度调研。组织力量深入企业一线,广泛开展调研,不仅要对人才需求做出科学的预测,而且要与用人单位共同探寻人才培养规格的准确定位,然后才能在调研的基础上构建课程体系。

对涉外旅游行业深度调研

(一)调研背景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家,并成为世界第四大旅游客源国。届时入境游客将达1.37亿,出境人数将超出1亿。而苏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旅游城市,素以“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和“园林城市”著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随着苏州近年来进一步提升文化旅游品牌的力度,入境旅游稳步发展。2012年,苏州接待入境游客人次达到321.87万,同比增长8%。与此同时,出境旅游市场继续保持高速增长。2012年,苏州市旅行社组织的出境旅游总人数为24.36万人次,同比增长49.4%。而这座美丽都市在日益成为长三角“旅游集市”的同时,也暴露出人才资源短缺的压力,尤其是“旅游+英语”的复合型人才。笔者所在的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正是在产业快速发展和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新建“旅游英语”专业,本着培养好人才,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原则,积极开展了行业深度调研。

(二)调研内容

本次调研主要针对苏州地区各旅行社从业人员。调研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

问卷主要设计三大内容:(1)企业对旅游英语人才的需求情况,调查高职旅游英语毕业生将来主要对口的岗位有哪些,针对“培养什么人”的问题;(2)调查从事主要对口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养要求,针对“培养怎样的人”的问题;(3)调查校企合作的可行性及合作方式,针对“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三)调研结果分析

本次调研共发放1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85份。

市场需求分析 问卷相关问题:“您认为大专学历的旅游英语专业毕业生有市场需求吗?”,回答“A.需求强烈”占14%,回答“B有一定需求”占84%,回答“C基本不需要”占1%;“您单位欢迎‘旅游英语’专业的大专毕业生就业吗?”,回答“A很欢迎”占30%,“B欢迎,但需求量不大”占70%,“C不需要”占0%。可见,旅游英语专业大专毕业生普遍受到市场的欢迎。但由于旅行社一般连锁经营,内部部门独立核算,所以单个旅行社规模普遍较小,不可能一次需求较多的毕业生。

高职旅游英语毕业生对口的主要岗位 从问卷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毕业生将来在旅行社就业的主要部门为:海外部、国际部、出境中心、入境中心,皆为旅行社重要涉外部门。主要岗位依次为:导游(70%)、计调(64%)、海外领队(32%)、部门经理(28%)、外联(20%)、翻译(12%)、前台(6%)。由此,旅游英语专业在旅行社的主要对口岗位为导游和计调,而海外领队、部门经理的岗位要求较高,需要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我们把它定位为拓展岗位。

主要岗位对员工的要求 被调查者普遍认为旅行社涉外部门主要岗位要求员工掌握以下知识,按照重要性排序依次为:导游基础知识(72%)、英语知识(71%)、景点知识(70%)、计调知识(67%)、营销知识(64%)、外事礼仪知识(56%)、旅游政策法规知识(52%)、园林知识(50%)、旅游心理学知识(48%)、目的地概况知识(45%)。专业能力方面按重要性排序为:能较好地运用英语听说技能进行导游服务(84%);能分析和处理涉外旅游服务工作中发生的实际问题,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特殊问题的处理能力(82%);能以英语为工作语言,开展出入境旅游咨询、计调等旅行社工作(78%);能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具有获取、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71%);能读懂和书写常用英文旅游函电,能进行与旅游业务有关的英汉互译及笔译旅游函电(70%)。企业对员工综合素养要求的调查结果见表1。

校企合作调查 被调查企业普遍愿意与学校进行校企合作。在课程教学方面,可以开展的合作形式有:提供课程相关的资料、案例(60%),开设讲座(42%),担任指导教师(18%),进行授课(16%),合编教材(8%),其他形式(6%)。在实训、实习方面,合作形式有:为二年级学生提供短期的实践机会,如旅行社内部实践,周末、黄金周、假期跟团,带学生春游、秋游团等(70%);为三年级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62%);为一年级学生开设讲座,使其初步认识相关岗位(22%)。在愿意接受三年级学生顶岗实习的被调查者中,30%表示很欢迎,表示欢迎但人数不能接纳很多的占70%。可见,企业是欢迎学生前去实习的,但由于旅行社规模有限,一家旅行社不可能接纳较多学生。

这些调查数据为我们构建旅游英语专业“课岗证对接”的课程体系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课岗证对接”的课程体系

(一)概念界定

“课”指课程,专业建设的核心是课程体系的构建,专业建设归根结底要落实到课程建设上;“岗”指岗位,指培养的毕业生所从事的主要岗位(群);“证”指证书,除了毕业证书,这里更指职业资格证书。“课岗证对接”指对学生将来从事的主要岗位(群)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明确完成这些工作任务所必须的职业能力及所需要的职业资格证书,进行学习领域教学目标分析,最后整合成课程,从而构建课程、岗位、职业资格证书对应的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和岗位需求对接,专业建设与相关产业发展对接。

(二)基于行业调研的“课岗证对接”课程体系分析

根据问卷调查数据和访谈反馈,我们按照首岗(英语导游、计调)和拓展岗(海外领队、旅行社部门经理)分别进行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及职业资格证书分析,接着从工作领域需求转化为学习领域目标,分析达到这些工作需求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养学习目标,最后分析出完成这些学习目标所对接的课程。各岗位具体分析如表2所示。

(三)课程体系构建

按照以上分析,结合课程体系逻辑关系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旅游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如表3所示。

课程基本由三大板块构成:专业类课程、语言类课程、文化素养类课程。根据调研分析,旅游业涉外部门对员工的知识要求中,要求有良好的英语知识(71%)仅次于要求有良好的导游基础知识(72%);能力要求中,能较好地运用英语听说技能进行导游服务(84%),为第一要求。可见,打好英语基础知识,强化英语能力,是旅游英语专业学生必须加强的技能。因此,每学期都根据不同的目标安排英语课程,重在应用性,突出听说。专业类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安排在较靠后的学期。此外,一些课程安排必须兼顾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时间。江苏省旅游局每年11月份组织导游资格证书考试,近年来通过率不到30%。因此,第一批考试安排在第三学期,考前集中安排实训时间(4周实训,2周考前强化训练),未通过的在第五学期安排第二批考试,并开设苏州园林(双语)加以辅助。其他学期分别安排一些考证项目:语言类技能证书即英语等级证书第一学期考A级,第四学期考四级;计算机应用证书安排在第二学期考试。力求做到每学期学生都有一定的考证目标,使学生有一定的考证学习压力,但学习负担又不过大。文化素养类课程主要由导游口才与沟通、涉外文化礼仪构成。旨在加强导游服务工作中良好的言语表达能力和沟通技能,提升职业技术技巧;使学生熟知外事礼仪,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和人文科学素养,具有良好的礼仪风貌和审美能力,能适应旅游行业的特殊要求。

具体课程设计开发,探索与“课岗证对接”理念相呼应的项目课程,倡导以"工作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完成模拟情境下的工作任务来学习相关知识,实践相关技能,学与做融为一体。项目课程开发建在行业深度调研基础上,在学校老师、企业兼职教师共同研讨的基础上,进行岗位分析,明确具体课程对接岗位,如:旅游英语课程对接英文导游岗位,然后分析英文导游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工作流程,明确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职业资格证书要求,据此来确定旅游英语课程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创设工作情境、设计项目任务、制订与完成项目配套的考核方案。专业课程实行"双师制",即聘请企业优秀技术骨干担任"企业教师",直接承担部分教学任务,与校内老师共同制定课程标准、授课计划,同时实行校内教师跟课听课制度,互相探讨,协助企业兼职教师提升教学能力。

结语

将课程体系建立在行业深度调研的基础上,在调研过程中与行业专家一起,分析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岗位,从岗位工作领域出发,明确完成主要工作任务所需的核心职业能力和所需的职业资格证书,据此来确定学习领域的知识、能力、素养目标,从而整合成具体课程,构建成“课岗证对接”的课程体系,从而使课程体系的开发设计建立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直接服务于行业经济建设,满足社会对高端技能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6(1):6-7.

课题调研进度安排范文9

关键词: 翻转教学; 翻转课堂; 算法设计与分析;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4)11-59-03

Research on application of flipped teaching in algorithm design and analysis

Gao Liping, Liu Ya, Peng Dunlu, Chen Qingkui, Cao Chunping

(School of Optical-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China)

Abstract: Algorithm design and analysis is one of the core courses of computer science specialty, which combines theory and practice. During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process, teachers are teaching while students are listening on the class. For students in different levels, this teaching mode cannot achieve excellent results. Flipped classroom i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to replace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he students are emphasized as the center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The students' enthusiasm is mobilized. "One size fits all model" is given up. Take the problems as orientation, the students are guided to learn by themselves and interact. Strategies in four aspects including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contents, flipped classroom and assessment form are proposed. The teaching results show that the teaching methods can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greatly.

0 引言

“算法设计与分析”[1-3]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研究生的核心课程之一,这门课程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巩固之前数据结构、高级程序设计、离散数学等课程的学习内容,另外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抽象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从事相关行业工作的知识储备中不可缺少的部分[4-5]。然而,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教师课堂授课,学生听讲为主,对于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来说,授课效果大打折扣。

翻转课堂教学法是近年流行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6-7],在国内外很受追捧,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涌现出不少成功案例[8-9]。所谓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这样一种教学形态[8]。这种教学方法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模式中的弊端,教学方式更为灵活,学生可根据自己已有的基础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章节进行学习,并可以自主控制学习的进度。课堂变成了交流和解答问题的平台,比传统教学模式增加了互动环节,因此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中采用翻转法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搞一刀切模式,以问题为导向,采取课堂互动,解疑原则,可以大大改善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学有所学,同时也能消除教师在选择教学素材上因为学生基础水平不同而无从安排的困惑。

1 翻转法教学

1.1 学生特点分析

首先,现代学生在学习、消费、社交等方面,与以往学生有着巨大差异,他们是数码达人、天生的“互联网”和游戏爱好者,他们更有个性,更愿意主动“动手尝试”,而不是“被动听讲”。他们保持注意力的时间较短,倾向于碎片化内容。他们更喜欢简洁、清晰、准确、精炼的信息。传统课堂教师授课为主,学生听讲为辅,以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新时代学生。

此外,由于本校研究生中很大一部分比例是其他相关专业转过来的学生,这部分学生中有些甚至未接触过数据结构这一算法的前导课程。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教师为了能够照顾到所有学生的情况,往往在教材选择及课程安排上表现迟疑。选的内容简单了,有基础的学生学不到新知识;选的内容难了,没有基础的学生又像是在听“天书”。

另外,由于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是全校选修课,选课的学生除了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外,还有来自光电工程,机械工程,出版印刷等专业的学生,如何协调这些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基础差异及目标差异,也是这门课程能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的关键。

1.2 翻转课堂的优点

传统教学强调:学习知识在课堂,内化知识在课外。课堂内进行新课导入,知识讲解,布置作业。而翻转课堂则强调学习知识在课外,内化知识在课堂。课堂外进行自主学习,自定进度,整理收获,提出问题;课堂内则进行展示交流,协作探究,科学实验,完成作业,教师巡视,并进行一对一个性化指导。传统课堂与翻转课堂的对比分析如表1。

表1 传统课堂与翻转课堂的对比分析

[\&传统课堂\&翻转课堂\&教师\&知识传授者、课堂管理者\&学习指导者、促进者\&学生\&被动接受者\&主动研究者\&教学形式\&课堂讲解+课后作业\&课前学习+课堂研究\&课堂内容\&知识讲解传授\&问题研究\&技术应用\&内容展示\&自主学习、交流反思、协作讨论工具\&评价方式\&传统纸质测试\&多角度、多方式\&]

翻转课堂具有以下优点。

⑴ 翻转让学生自己掌握学习

翻转课堂后,利用教学视频,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学生在课外或者回家看教师的视频讲解,完全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而不必像在课堂上教师集体教学那样紧绷神经,担心遗漏什么,或因为分心而跟不上教学节奏。学生观看视频的节奏快慢全在自己掌握。懂了则快进跳过,没懂则倒退反复观看,也可停下来仔细思考或笔记,甚至还可以通过聊天软件向老师和同伴寻求帮助。

⑵ 翻转增加了学习中的互动

翻转课堂的最大好处在于全面提升了课堂的互动,具体表现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由于教师的角色已经从内容的呈现者转变为学习的教练,这让教师有时间与学生交谈,回答学生的问题,参与到学习小组,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进行个别指导。当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教师会注意到部分学生为相同的问题所困扰,于是组织这部分学生成立辅导小组,往往会为这类有相同疑问的学生举行小型讲座。小型讲座的好处在于当学生遇到难题准备请教时,教师能及时地给予指导。

2 翻转教学在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中的应用初探

2.1 课程教学目标

研究生算法设计与分析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中经常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的求解算法;使学生掌握常用的算法分析与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技术;使学生具备能针对所给实际问题来设计和实现算法,以及评价算法的能力;培养学生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总是努力去设计出尽可能好的算法的良好习惯。课程教学具体目标如下。

⑴ 巩固之前基础知识

针对学生基础薄弱的情况,设计相应的学习环节,包括:数据结构中的线性结构/非线性结构、栈和队列、二叉树、图等基本概念及算法,对程序设计与算法设计之间的知识进行衔接。让基础差的学生能够补充应有的基础知识。

⑵ 培养学生基本算法设计原理及方法

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基本和经典的算法,如排序算法、图的搜索算法、组合算法、数值计算算法、递推法、枚举法、分治法、贪婪法、动态规划、回溯法等。通过基础算法的学习,培养学生基本的算法设计与分析的能力。

⑶ 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常用的、有代表性的算法的研究,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算法设计的基本技术。培养学生分析算法复杂度的初步能力,锻炼其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并使之了解算法理论的发展。鼓励学生运用算法知识解决各自学科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科研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⑷ 重视学生发散式思维的培养

培养和拓展学生的发散式思维,做到“一个问题,多种求解”,可以启迪学生智力,提高学生举一反三,对比分析,灵活应变,多方位思考及想象创新能力。

⑸ 重视新兴技术及算法的传授

针对目前流行的新兴算法(例如:并行算法、变现检索算法、遗传算法、蚁群算法、布谷鸟搜索算等),结合算法应用,对算法原理及其实现方法进行介绍,并引导学生通过这些算法来解决实际的问题。使研究生具备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2 课程教学内容

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程序设计中常见的非数值算法设计策略,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内容包括:算法分析的基本概念、基本设计技巧、分治法、动态规划法、贪心法、图的遍历方法、回溯法,以及随机算法、近似算法、遗传算法、搜索引擎算法、压缩算法等。我们根据算法设计与分析的教学目标,本着“设计与分析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经典与现代互补”的原则,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取。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 算法概述。主要介绍算法基本概念,算法复杂度的基本概念及时间复杂度的计算方法。

⑵ 算法基本设计技巧。主要介绍算法设计与分析的基本步骤,其中包括:数学模型构建、“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算法设计过程、循环和递归的设计要点、数据结构的选择及应用,以及函数渐进分析及算法复杂性度量等内容。

⑶ 分治法。主要介绍分治法基本思想,二分搜索技术,大整数乘法,矩阵乘法,棋盘覆盖,合并排序,快速排序,线性时间选择,最接近点对问题,循环赛日程表等。

⑷ 动态规划。主要介绍动态规划的基本要素,矩阵连乘,最长公共子序列,最大子段和,凸多边形最优三角剖分,多边形游戏,图像压缩,电路布线,流水作业调度,0-1背包问题,最优二叉搜索树等。

⑸ 贪心算法。主要介绍贪心算法的基本要素,活动安排问题,最优装载,哈夫曼编码,单源最短路径,最小生成树,多机调度等。

⑹ 回溯法。主要介绍回溯法的算法框架、符号,三角形问题,n个皇后问题,最大团问题,图的m着色问题,旅行售货员问题,圆排列问题,连续邮资问题,电路板排列问题等。

⑺ 分支限界法。主要介绍分支限界的基本思想,单源最短路径,布线问题,0-1背包问题,批处理作业调度问题等。

⑻ 新技术介绍。介绍本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讲述并行算法设计技术、概率算法、近似算法、遗传算法、搜索引擎算法等。

2.3 翻转教学方法

打破传播课堂授课为主的传授模式,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学习,以翻转课堂取代传统课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以下介绍具体步骤。

⑴ 准备教学视频

翻转课堂中的视频不需要客串课程中所有的内容,只需要针对难点和重点部分进行专题讲解即可。每一个视频都是针对一个特定的算法,有较强的针对性,方便学生进行查找。视频的长度也应该控制在学生注意力能比较集中的时间范围内。例如:采用冒泡排序进行排序时,利用视频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排序过程中两个相邻元素进行比较并相互交换的过程,从而更好地掌握“冒泡”的设计思想。

⑵ 构建视频服务器

在校园网申请独立的视频服务器,要求有较大的存储空间,能够同时满足100人在线的响应需求,保证视频播放的速度。上传文件和在线播放需要高带宽和高容量硬盘的支持,硬盘需要10000万转的高速硬盘。通过磁盘阵列设置多个硬盘 ,同时需要100M独享。

⑶ 搭建微教学网站

课堂授课的内容制作成视频在课程网站上,方便学生进行课下学习。支持学生进行知识点和章节选择,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除此之外,我们也注重加强互动教学环节。在课程网站上,开设论坛、答疑、作业、网络考试、问卷调查等模块,通过布置作业、让学生提问、论坛讨论等方式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与交流。

⑷ 重构学习流程

通过“翻转课堂”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重构。“信息传递”是学生在课前进行的,教师不仅提供视频,还可以提供在线的辅导;“吸收内化”是在课堂上通过互动来完成的,教师能够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在课堂上给予有效的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

⑸ 新的复习检测模式

视频后面安排几个小问题,以帮助学生及时进行检测,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做出判断。如果发现几个问题回答的不好,学生可以回头再学习一遍。例如,冒泡排序视频结束之后,安排几个具体的例子要求学生进行练习,按照冒泡排序的思想进行排序练习。

2.4 考核方法

考试的主要作用是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评价反馈、检测教学效果并督促学生认真学习、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不断地改进教学工作。传统教学中的考核方式比较单一,仅根据期末考试的成绩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衡量,不利于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效果。因此,本课程考核方式主要从两方面做出改革和新尝试。

⑴ 学生成绩由平时成绩、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50%,期末成绩占50%。学生的平时成绩由三个因素决定:课堂表现(10%),作业(20%),实验成绩(30%)。

⑵ 鉴于目前网络的发达,实验成绩以课堂“限时限域”为基础,即要求学生在给定的时间地点完成相应的题目。这样可以杜绝学生借助网络资源直接拷贝一些现成的资源。

这种考核模式体现出考核过程的人性化,避免了传统考核模式中“一刀切”的弊端,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 总结

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理论与实践并重、设计与分析并重的特点,是提高学生编程能力的关键课程。针对研究生教学中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本文提出采用翻转教学法代替传统教学,以克服教师为主,学生为辅,所有学生接受学内容的弊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按照自身的情况来自主安排学习,并通过课堂交互方式与老师进行沟通。本文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翻转课堂、考核形式四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策略,并在教学过程中予以实践。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都得到了极大提高。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将包括进行更多微视频的制作,从而将原来PPT中的内容全部以微课堂的形式展现出来,并进一步扩大翻转课堂在研究生教学中的适用范围。

参考文献:

[1] 吕国英,任瑞征,钱宇华.算法设计与分析(第2版)[M].清华大学出版

社,2009.

[2] 王晓东.计算机算法设计与分析[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3] Cormen,T.H.,潘金贵.算法导论[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4] 陈蕾,张怡婷,许建.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教学

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0.20:27-29

[5] 高尚.“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改革初探[J].教改纵横,2008.14:

37-38

[6] 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

2012.4:46-51

[7] 曾明星,周清平,蔡国民,王晓波,颜一鸣,黄云,杨燕萍.软件开发类课

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2):203-209

[8] 曾明星,周清平,王晓波,蔡国民,董坚峰.软件工程专业“翻转课堂”云

计算教学平台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8): 26-31

[9] 吕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