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发展农业的因素集锦9篇

时间:2023-07-23 09:25:01

发展农业的因素

发展农业的因素范文1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影响因素;应对对策

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化农业的进程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推动农机化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制约其快速发展的因素,针对这些因素进行深入地分析,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改善对策,是解决当前农机化发展所遭遇瓶颈问题的必然途径。

1当前影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1.1土地因素

现实中,我国的农村地区广泛采用家庭联产承包制,这种生产经营方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对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显著作用,但这种方式也存在诸多弊端,例如种植规模较小、土地分散、农作物播种不连片、农机作业成本高等,这些弊端在农机化的发展进程中日益突显,造成难以采用大型、先进的农机进行统一的耕种和收获。我国虽然地域面积广大,但并非所有土地都适合机械化作业,一些丘陵山区不具备使用农机的条件,这也对农机化的发展造成了影响。

1.2基层农机推广工作薄弱

不少地区对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缺乏重视,专业人才匮乏,推广资金短缺,尤其一些乡镇根本没有建立基层农机推广机构,导致很多先进的农机新技术和新机具无法得到充分的推广,因此也就影响了农机化的发展。

1.3农民的支出负担重

当前的农业机械正在朝着大型化、自动化和高效化方向发展,但同时这些先进农机的购买成本也在不断增加,一些大型的先进农机需要几十万,超出了农民的承担能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机化的快速发展。同时,购买农机的一次性投资过大,而由农机带来的效益却不一定能够即时显现,这也使得部分农民缺乏购机热情。

1.4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

现实中,因为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他们对新技术和新机具的掌握能力较差,无法对农机进行正确合理使用,而这就可能导致农机的价值不能得到充分体现,购机者的经济收益不明显,从而导致农民的购机热情不高。此外,因为缺乏对先进农机的有效掌握,部分农民在使用农机时存在不规范操作的行为,而这就可能造成农机故障率升高,并由此产生较高的维修成本,农机的停机时间也会变得更长,从而降低农机的使用效益。

1.5农机的维护保养难

因为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导致许多农机的使用也带有明显的季节性,在一定时间段内可能会得到充分运用,在剩余的大量时间段内就会被闲置,如果对闲置的农机缺乏必要的维护保养,那么就可能会造成农机性能的下降和使用寿命的缩短,从而挫伤农民购机的积极性。现实中,很多闲置农机在使用后不仅没能得到及时的维护和保养,有的甚至就直接放置在露天环境中被侵蚀,导致了农机工作可靠性的降低。

2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应对对策探讨

2.1加强土地流转和田间道路建设

为了推动农机化的发展,必须对当前的农业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而土地流转正是一种有效的配置手段。地方政府应该积极落实中央有关促进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积极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土地流转可以促进连片种植的面积扩大,而这就为实现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作业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还要加强田间的道路建设,尤其要重视铺设农机道路,从而使农业机械更容易到达田间以顺利完成作业。

2.2做好基层农机推广工作

地方政府要加强对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的重视,不仅要设立专业的基层推广机构,而且还要在财政、人力和物力等资源上提供足够的支持,通过改善基层推广机构的基础设施和软、硬件条件,进而为充分发挥农机推广和宣传职能奠定良好的基础。

2.3加强对购机惠农政策的宣传和拓展

农牧业生产主管部门和各级农机推广机构要加强对购机惠农政策的宣传力度,要让农民了解农机的补贴政策、办理流程和实施标准,增强农民的购机热情和积极性。同时,对于实在无力承担购机费用的农民,也可以通过农村信用社提供信贷服务和相应的财政补贴,来引导农民向机械化作业转型。

2.4做好对农民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

发展农业的因素范文2

融支持政策研究”和中华女子学院校级课题“影响我国农业保险发展

的多因素研究”(课题编号:KG11-04001)资助

中图分类号:F840.66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农业保险是一种市场化的风险转移与损失分摊机制,农户对农业保险的消费意愿决定了农业保险的认可程度。本文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在山东省栖霞市进行实地调查,在问卷中设计影响农户对农业保险的需求主要因素,从而对农户购买农业保险的需求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根据调查问卷得来数据为基础,建立了线性概率模型,对影响农业保险的需求各个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为农业保险业务的发展提供实证依据,同时针对调研情况提出农业保险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保险 农险需求 线性概率模型

问题的提出及文献综述

(一)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概况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也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民政部统计资料显示,洪涝、台风、旱灾、风雹、地震、雪灾、低温冷冻、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时有不同程度发生。2010年春季,西南5省面临世纪大旱,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500万公顷,其中40万公顷良田颗粒无收。8月份的舟曲泥石流特大灾害造成的损失估计达4098亿元。2008年年初的一场雨雪冰冻灾害,2009年年初2011年初的两场大旱,也给农业经济带来很大的损失。因此,农业保险是有效的支持和保护农业的手段,是农业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项政策。它的发展对保障农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我国农业保险自实行以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业发展的环境,使得农民生产有所保障,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但是我国农业保险经过多年发展仍处于低水平状态。导致这种情况的最根本原因是保费难筹集,农民对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的不足,必然导致农业保险范围过窄,规模狭小,很难满足保险经营所依赖的大数法则理论,导致农业保险经营者风险集中,赔付率较高,商业性保险公司无法获得直接经济效益,这就很难刺激农业保险的有效供给。在低迷的需求和萎缩的供给状态下,农业保险发展缓慢。为推进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必须解决农业保险的需求不足问题。解决此问题一方面可以借鉴农业保险发展比较成功的发达国家的经验,在保费筹集上给予农民一定的保费补贴,另一方面可以在弄清农民对农业保险支付意愿的大小以及影响支付意愿的因素的前提下,想方设法提高农民自身的支付意愿。

(二)文献综述

国内专家对农业保险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农业保险的可行性分析、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研究、农业保险保费厘定等方面,而对农户对农业保险的需求进行实证研究的文献并不多。国内学术界围绕这个问题探讨得出的代表性结论认为,农业保险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业发展水平和农户收入水平低下(庹国柱,2003;龙文军,2003)。后续一些学者通过对不同地区影响农户保险需求因素的实证研究进一步对此做了证明(张跃华、顾海英、史清华,2005;宁满秀、邢郦、钟甫宁,2005)。有的学者甚至将农民收入水平作为制约农业保险发展的 “致命”因素。但是,也有部分学者指出,农业保险高风险、高赔付及经营技术高要求等使得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业务望而生畏,其消极经营态度造成保险产品和营销策略单一也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农户参保的积极性(宁满秀,2006)。

在对不同地区的实证研究中,宁满秀和陈泽育的研究比较具有代表性。宁满秀等(2005)以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的棉花保险为例研究了农户支付意愿,其中运用的方法为条件价值评估法。他们认为农业生产波动性、务农时间长短、总耕地面积、农作物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对农户是否购买农业保险具有很强的统计显著性影响。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时间越长进行田间管理的能力越强,积累的生产经验也就越丰富,抵抗风险的能力也就相应地提高,因此,购买农业保险的可能性降低,二者表现为负相关关系,宁满秀还认为户主年龄与是否参保是正相关的。在农户年龄问题上,陈泽育等人(2008)则认为户主年龄与参保意愿是负相关的,户主年龄越大,越不易接受新生事物,对农业保险的支付意愿越低。

本文根据对山东省栖霞市农户的抽样调查得来的数据,运用Eviews5.0软件建立了线性概率模型,认为影响农户购买农业保险的因素有收入、户主年龄、户主的文化程度以及政府补贴的力度和农户对农业保险的认知程度。根据模型可以看出,农户的收入、文化程度以及农户对农业保险的认识程度这些因素都与农户参保的概率呈正相关的关系。

山东省栖霞市农业保险的发展概况

目前山东省栖霞市有小麦保险、养殖保险、苹果种植保险,由于山东省栖霞市以苹果闻名中外,苹果产业为其核心产业,年产苹果120多万吨。农民收入的80%来源于果业,但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却给农民的增产增收蒙上了阴影。2007年初,山东省烟台市选择在苹果种植面积较大的栖霞市开展苹果种植保险试点,探索建立农业保险政策体系。在政府“政策引导,行政助推”下,参保农户本着“自主、自愿,应保尽保”的原则缴费投保,保险公司则本着“市场运作,该赔则赔 ”的原则承保理赔。凡是普遍应用当地先进生产技术措施、树龄在5年以上正常生长的苹果园均可投保。综合考虑果农的承受能力和保险公司的赔付能力,苹果险保额、保费从每亩保额3000元,保费120元”这一个档次细化为“保额1000元/亩,保费40元/亩;保额2000元/亩,保费80元/亩;保额3000元/亩,保费120元/亩”3个档次供果农选择。一旦出险,则由保险公司聘请果树专家组成核损小组,对受损果园进行选点、抽样定损,由村级代表签字确认,赔款直接赔付给受损果农,理赔程序与保费收缴逆向而行。果农投保时只需将投保保费50%缴保险公司,在全市投保结束后的15日内,财政按全市果农累计投保保费的50%、小麦累计投保保费的100%,将财政保费补贴资金拨付给保险公司。

山东省栖霞市农业保险调研概况

本次调查涉及山东省栖霞市3个乡镇,分别为亭口镇、西城镇、松山镇,调查对象有山东省栖霞市农业部门领导、各个乡镇的村干部、当地农民。此次问卷调查发放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针对农民对农业保险的需求、认识情况等做了较为细致的统计。被抽样的有27户参加了农业保险,占抽样总体的27%。由于本次调查涉及的3个乡镇投保率分别为西城镇25%、松山镇18%、亭口镇12%,因此本次抽样结果能够保证可以反映该地区的典型农户家庭的选择意愿。

(一)调查群体的基本情况

在本次回收的100份有效问卷中,存在男多女少的问题,但男女比例相差不大。此外,还对受访者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等多项个人特征进行了调查和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 79%的被调查对象年龄在40岁以上,以中老年人口为主,这与当前大量的年轻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有关;被调查对象受教育程度较低,初中或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占79%,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者为0%,这个结果基本与该地区的农村人口总体学历较低的特征相吻合。根据有关资料显示,该地区小学及以下学历人口约占33%,初中学历约占45%,高中约占20%,大专占1%,本科及以上学历占1%。这将增加农业保险知识普及的难度,针对此情况,在宣传过程中应使用大众化的通俗易懂的宣传方式;73%的被调查对象家庭年收入在 1 万元以上,其中6%的家庭年收入在3万-5万元。

(二)自然灾害的损失程度

据统计资料显示,山东省栖霞市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区,自然灾害具有如下特点:一是种类多,龙卷风、冰雹、霜冻、干旱等灾害均有发生;二是旱灾害频率高,新中国成立以来,共发生旱灾31次;三是灾害交替发生,龙卷风常发生在4-5月,冰雹灾常发生在 2-4月和7-8月,旱灾害四季均有发生。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95%的被调查对象认为自然灾害给他们造成的损失比较大或者很大。

(三)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识程度

由调查数据来看,农民对农业保险认知程度偏低,3个地区中,82%的被调查对象听说过保险,完全不知道保险的仅占18%,并且部分农户还购买了保险,比如车险等。但对农业保险,只有49%的被调查者听说过,且多为村干部,但是没有人购买过农业保险,还有51%的农户不了解农业保险。

制约农民参加农业保险的因素分析

(一)农户的家庭收入情况

农户家庭收入情况可能对农户农业保险的需求意愿产生两种作用相反的影响,一种是正面的影响,即家庭收入水平越高,农户对农业保险费用的承受能力越强,因缴费困难而不愿意购买农业保险的可能性也就越小。而另一方面,较高的家庭收入使得农户在购买农业保险时顾虑较少,因此在充分了解农业保险的优势后,更容易成为购买农业保险的潜在人群。

(二)家庭主要劳动力年龄

农村的主要劳动力的年龄主要集中在30-60岁之间,在这一个年龄段的农户家庭收入都比较高,有一些观点认为,在这一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参保概率可能会增加。而6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大,农户意愿参加农业保险的比例可能会随之不断地降低。有两种原因:一是农户年龄越大观念就越有可能思想保守,不易接受新生事物,仍旧保留着靠天吃饭的思想;二是60岁以上的农户劳动能力下降,收入下降,参保的积极性也就不高。

(三)家庭主要劳动力的文化程度

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愿意参加农业保险的比率也逐渐提高,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主要原因在于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农户对于农业保险的功能与作用以及重要性的理解程度也更好。

(四)农户对农业保险的了解程度

为了研究农户对农业保险的需求意愿水平,那么了解农户对农业保险的了解程度认识情况就十分有必要。总的来说,随着对于农业保险了解程度的增加,愿意参加农业保险的比例也随之增大。同时农户对农业保险的了解程度与政府的宣传力度有很大的关系,政府采取一些浅显易懂的方式宣传农业保险,有助于农民加深对农业保险的认识程度。

(五)政府补贴

商业保险公司具有盈利性,农业保险所固有的高风险、高成本、高赔付等特征,必然使得农业保险的保费很高,而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却很有限。高额的保费只能使广大农户对农业保险望而生畏。

(六)以往面临的风险状况以及损失程度

农业保险的主要功能是分摊农业的生产风险、弥补农业的生产损失。如果农户所在地区面临的风险很小,损失微不足道,那么农业保险在此地区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所以,农户以往面临的风险状况和遭受的损失程度对于农户的农业保险需求意愿有着重要的影响。

山东省栖霞市农户农业保险需求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通过2013年2月对山东省栖霞市农户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得到。此次问卷调查共发放120份,实际有效的问卷为100份,被抽样的有27户参加了农业保险,占抽样总体的27%。此次问卷调查设计的问题主要涉及农户的家庭收入、参加农业保险的意愿、受灾情况、政府补贴情况、参保的制约因素等。

(二)模型选择及变量说明

由于本研究旨在分析影响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的因素,因此在数据分析中选用了线性概率模型:

ins=β0+β1age+β2age2+β3log(inc)+β4edu+δ1konl+δ2kno

通过实证结果可以得到各种影响因素对农民参加农业保险的概率的贡献,即农户的年龄、家庭收入受教育年限以及对农业保险的了解程度,具体如表2所示。

(三)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

实证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Ins=-2.88+0.036age-0.000287age2+

0.179log(inc)+0.0484edu+0.127knol+

0.685kno

1.年龄因素的分析。从实证结果中可知,年龄的一次项和二次项均在17%的显著性水平上不显著,特别是年龄的二次项,在34%的显著性水平上依然不显著。因此,可以说年龄并不显著地影响农民参保的概率,特别是年轻人与老年人在是否选择参加农业保险方面并无显著性的区别。

2.收入因素的分析。实证结果反映出收入因素是影响农民选择的较重要因素之一。由此可见,要提高农民参加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是十分必要的,这就需要当地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发展经济,要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多方支持,对农业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政策倾斜,对农民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充分理解,确保中央关于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从而使农民收入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提高是发展农业保险高效发展的有利前提,也是农业保险发展的基本条件。

3.教育因素的分析。实证结果反映出受教育程度对农民是否参与农业保险有显著性的影响。通过对实证结果进行简单的计算,可以得到受小学教育的农户选择购买农业保险的概率仅为0.288,而初中毕业的文化水平将使这一概率提高50.4%,若高中毕业则将会提高151.2%,若为大学毕业则购买农业保险的概率提高168%,达到0.77,即有极大可能性购买农业保险。受教育年限这一因素主要反映的是对农业保险的接受能力和理解程度,当地政府要想提高农户的参保意识,除了要加大当前九年义务教育力度,还要加强对农户的教育。比如定期开办文化知识培训班,有顺序地组织农民参加,开阔农民的眼界和思路,这样会使得农民在接受新事物时更加容易。

4.对农业保险认识程度的贡献。在模型中,对农业保险的认识程度采取的是比较的方法,以农户对农业保险“不了解”为参照组,模型反映出的结果是:农户对农业保险认识程度加深为“了解一点”时,在17%的显著性水平上,与农户对农业保险“不了解”对是否参加农业保险没有区别。而当农户对农业保险的认识程度由“不了解”加深为“了解”时,则农户参保的概率就会较之“不了解”时有非常显著地提高。由此可见,对农业保险的认识程度在参保中起着很大的作用,但如果农民只了解一点点,则根本达不到促进购买农业保险的作用。

针对这一问题,农业保险促进委员会应及时编印农业保险宣传资料,使农户充分了解农业保险的政策、条款、责任范围、交费标准、赔偿标准等规定。新闻媒体应通过新闻报道、跟踪报道等多种形式宣传农业保险的意义、开办形式、业务流程, 形成立体化、全方位的宣传攻势。试点乡镇可以通过开展保险知识宣传专题晚会,组织专题讲座的形式积极配合宣传工作。

综上所述,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的意愿与农户对农业保险认知情况、收入、文化程度三个方面密切相关。农户对农业保险认知情况越高、文化程度越高,则农户购买农业保险的意愿强烈。而且从模型中可以看出,农户对农业保险的认识程度提高对农业保险的参保率提高的贡献最大,结合当前的参保情况可以看出,现在农户对农业保险的认识程度较低,说明政府的宣传工作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参考文献:

1.宁满秀,邢郦,钟甫宁.影响农户购买农业保险决策因素的实证分析—以新疆玛纳斯河流域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05,26(6)

2.于洋,王尔大.多保障水平下农户的农业保险支付意愿—基于辽宁省盘山县水稻保险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1(5)

3.顾海英,张跃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商业化运作—以上海农业保险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5(6)

发展农业的因素范文3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不利因素;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333060

我国是农业大国,在科技水平很高的今天,传统农业生产的各种步骤已经几乎可以全部用机械代替人力,机械化的农业比较传统的人力农业,有了太多这样那样的好处,因为大家从小都被普及实现四个现代化,农业的现代化就是自动机械化,我国虽然也在朝着农业机械化前进,但存在的问题依旧很多,要想提高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就需要合理的分析这些问题。

1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农业机械化发展造成对人力劳动力的需求降低,因为机械取代了人力,而且生产效率也比人力更高,导致劳动力过剩、农民对机械化的需求不高。我国一些地区的农民收入不高,农民对于土地的投资也就相对较少,而产出收益又由市场决定,导致许多农民的产出是供大于求,收益增长越加缓慢,而农业机械化又需要投入不少的资金,这也导致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较为缓慢。

我国农村人口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很多农民并不了解机械化的农业,对于农业机械不会使用或者使用时出现各种问题,更不用说维护和保养,这就导致农业机械的寿命大大降低,这样不但造成了各种浪费,也会造成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不信任,对于推广农业机械化产生了负面的作用。

我国实施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样虽然在当时对农民有很大的积极性,但在现在,由于土地过于零散、规模狭小,这也导致农民对于农机产品的购买欲望不够强烈,而农业机械作为一种劳动工具,要想发挥它最大的工作效率,就需要对大片的土地进行劳作,在这种情况下将土地集中利用才是农业机械化的最好选择。

我国的农业机械在装备结构上有一定的问题,大中型的农业机械数量较少,小型的农业机械较多;农业机械的配套设备不齐全,适用于渔业、畜牧业和农副产品的机械相对较少,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的机械相对与产前和产中也较少。农民购买农业机械时候强调的是价格、实用性和简单操作,而目前的农业机械在这3个方面很难达到统一,这也对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2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我国的综合农业机械化发展在稳步提高,农机装备总量增长,装备结构也在不断优化,传统作物的种植面积逐渐减少,经济作物和水果蔬菜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对传统农业机械产品的需求在逐渐降低,对于经济作物机械、果蔬机械以及渔业、畜牧业机械特别是优势产品的农业机械的需求也逐步提升。农机作业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作业领域也在不断扩大,集整地、播种、收获于一体的复合型农业机械应用范围也在不断的增加。

3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策略

培养专业人才,农机人员是直接面对农民的人,是一个中间服务机构,对于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应该加强对基层农机管理服务工作的指导,加强对农民的文化和技术培训,注重对农机人员的培训,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新型农业机械的需求。

对农业机械技术进行创新,多种多样的地理形势,各种各样的农业产品,对于农业机械的需求也各有不同,这就需要科技人员通过对各种情况的实际了解来创新、改进各种农业机械,使得农业机械更好为中国农业服务。

建立农业机械互助合作组织,因为我国大部分地区实行的都是小农经营,成立农业机械互助合作组织,集中农业机械,实行合作购置,这样减少了农民对于农业机械的投入成本,提高了农业机械的工作效率,也有助于农村劳动力结构缺乏的问题,实现农业生产效率的最大化,可以集中发展土地经营,合理规划土地,适应农业机械作业。

规划建设农业生产专业片区,政府和农民可以集体协商,集中田地成片种植相同的农作物,这样既增加了农业机械的工作效率,也减少了收获之后的农产品的销售问题,因为政府可以按需种植,对优势的农产品进行大量的种植,这样对农民的收入也是一个极大的提升。

对于各种农业基础建设进行扶持,与农业机械化发展配套的不仅是农业机械和劳动力,还需要各种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相配套,我国的农村土地还存在道路纵横,堰塘密布或者灌溉设施不合理等等问题,这对于农业机械化发展也非常不利,国家应该对于这些基础建设增加投入,鼓励农民进行有效的水利基础建设。

3 小 结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建设新农村和促进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是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虽然现如今农业机械化发展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也需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让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健康和谐的发展。

发展农业的因素范文4

关键词:订单农业 制约因素 对策措施

订单农业又称合同农业或契约农业,是指农户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按照与农产品购买者签订的合同组织安排生产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订单农业通过合同的形式把购销双方紧密结合起来,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按照合同的规定完成产销活动的全过程。订单农业是在我国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和农产品总量由供不应求转为供求平衡、丰年有余的形势下发展起来的,对于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订单农业运行中也存在许多问题,一些企业和农户的信用观念和法律意识不强,订单兑现率低;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信息等服务和有效的监管,合同双方利益受损现象经常发生;更有甚者,有些企业利用订单农业进行合同欺诈,如海南锦绣大地公司诱骗十多个省份上万农户种植仙人掌,涉案金额高达数亿元。诸多问题使订单农业发展雪上加霜。订单农业的组织模式很多,从目前发展现状看,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与农民签订购销合同是订单农业的主要组织模式,本文所研究的主要是这种形式的订单农业。

订单农业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目前,订单农业已成为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公司与农户合作的主要形式。但是,从订单农业发展中暴露出的问题可以看出,订单农业发展极不稳定,影响了订单农业正常功能的发挥。根据农业部公布的数字显示,订单农业合同兑现率都不足20%,有80%以上的合同最终未能兑现。那么,是什么因素制约了订单农业的发展呢?笔者结合在河北省丰润县的调查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

订单农业中龙头企业少,容易形成垄断。目前竞争性的统一的全国市场还未建立,农产品市场竞争不充分,容易形成封闭市场中企业的垄断行为,加之地方龙头企业少,农产品收购极易形成买方垄断,从而形成地方垄断价格和垄断收购量,订单农业中农产品的收购价格由龙头企业单方定价,遇到市场价格低于合同订单收购价时,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企业常常压级压价或以各种理由限收,由于农产品的易腐性质,小农户又无力进行远程运输,使农户利益受到很大的损失。下面结合丰润县的龙头企业进行分析。

丰润县共有八个乳品加工企业,每天共收购本地鲜奶1270吨,其中,最大的是内蒙古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唐山事业部(以下简称蒙牛公司),为640吨,其次是乐百氏(丰润)食品有限公司和均瑶集团丰润分公司,分别是300吨和120吨,蒙牛、乐百氏、均瑶三家龙头企业的日收购本地鲜奶量占到全部丰润县乳品加工企业收购量的83%,几乎垄断了丰润地区的牛奶收购。这三家龙头企业全部是合同收购牛奶,其余五个本地企业日收购本地鲜奶量仅为210吨,其价格跟着三家大企业走。据公司有关人员透露,这三家大企业不定时开会协商牛奶收购价格,最后定出一个价格标准,农户根本没有参与合同定价的权利。如果公司与农户不按市场价格机制来确定农产品的价格,双方在追求利润最大化之时,都以损害对方利益作为前提,那么就必然产生毁约的现象。不寻求一个市场均衡价格,合同订单的有效性就低,这是作为“经济人”的公司与农户为逃避损失做出的必然选择。

农户生产技术水平低,生产规模小,产出量低。订单农业中农产品的产出量不仅影响农户收入水平的高低,而且对农产品加工企业起着直接制约作用。从1984年到2004年的20年间,丰润县的牛奶业呈快速发展态势。鲜奶产量由1482吨增长到31万吨,但是随着企业日加工能力的快速增强,鲜奶还是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蒙牛公司2002年在丰润地区投资2.4亿元设计年产20万吨液态奶项目,有八条生产线,日处理鲜奶能力为1300吨,而目前本地只能提供640吨,其余依靠从秦皇岛、天津等地调入。从外部调入,加大了企业的运输成本,减少了企业的收益,从而制约了龙头企业的发展。

农产品供给量的大小取决于农户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的高低。丰润县奶牛养殖户多,但是饲养规模很小,产出量低下,奶牛单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4年丰润县共有奶牛养殖户35620户,其中5头以上的户数为2095户,仅占5.8%,10头以上的741户,仅占2%,百头以上的60户,占0.01%,户均不到3头,远没有达到最低规模经济的要求,生产效率低下。农业是规模效益十分明显的产业,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农产品的产量是订单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订单农业中,和大户相比,分散的小农户会增加企业的服务成本、管理成本、监督成本和协调成本,并且大户在生产上的均衡性、批量性、标准性方面比小农户更符合企业生产流程的技术要求,所以大户理所当然成为订单农业中龙头企业的首选对象。丰润县东那母庄的周文兴奶牛养殖场,于2001年8月自投资金500万元建设,目前奶牛饲养规模达到480头,年收入近200万元。奶牛日产奶量平均能达到65斤,高出小农户20斤,企业对他的收奶价每斤高出小农户0.15元,又由于其牛奶质量好,成为龙头企业的免检原料奶。目前每头牛年创产值可以达到3万元,这是小规模农户无法比及的。而且相对于小农户来说,养殖大户在资金、劳务、管理、技术服务、兽医、饲料采购等方面也都显示出了成本优势。

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介入订单农业过多,影响其实际运行效果。订单农业这种新的农业产销模式要求政府体制和管理模式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农业生产经营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然而形成于计划经济年代的地方政府职能定位和管理模式,虽然经过了20多年的改革开放,仍然没有彻底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职能模式和运行方式的束缚,对订单农业行政干预过多。丰润区塞宝公司是一家以种植饲草料为主的股份制公司,2004年饲草料种植6000亩,与当地养殖户签订产销合同1650份。但是合同价格由当地政府规定:干草每斤0.15元,青贮玉米每斤0.04元。由于价格大大低于区外价格,使公司2004年少收入近10万元。

政府在订单农业的发展中起着主要的推动作用,是订单农业的有效维护者,龙头企业的引入、农产品基地的扶持、对企业和农户的服务以及订单农业各主体矛盾冲突都离不开政府,但是,订单农业的市场主体是企业和农户,政府不宜直接干预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可是,政府为解决农产品“卖难”和农民增收问题,有时直接与加工企业签订合同,然后层层分解,落实到户。政府不恰当的介入是与市场经济相违背的。按照《合同法》和《担保法》,政府不具备法人和担保资格,政府与企业签订的合同是没有法律效力的,这种合同对农民和企业均缺乏约束力。一旦订单农业发生纠纷,政府往往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

缺乏农民自己的组织,农户在订单农业中处于弱势地位,有损于农业的利益。订单农业中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是一种市场经济行为,公司与农户都是市场中平等的主体,各方都应遵守市场的价值规律,按照价格机制的要求来进行规范和约束其行为。从产业组织方式看,“龙头企业+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是一个由少数龙头企业对数量众多农户的表现形式,实质是接近于买方垄断的产业组织形式,这就造成分散的农户与龙头企业的地位不对等,农户的谈判地位明显不如龙头企业,很难与龙头企业讨价还价。在订单的履行过程中,一旦发生纠纷,那么因其经济实力和知识水平所限,无法与势力强大的公司对抗,很难获得一个实质上的平等诉讼地位,加之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使农户拒交或转移买主的难度大。农户的弱势主体地位还表现在订单农业的合同基本上都属于龙头企业的“格式化合同”形式,农户处于被动接受条款的地位。合同偏重于维护龙头企业的利益。丰润区也有奶牛协会,但由于成立时间短,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组织管理松散,而且发展的外部环境不够宽松,政府支持和扶持政策力度不够等问题,奶牛协会有名无实。

完善订单农业发展的对策

虽然订单农业在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但是就过去的农业交易方式看,订单农业仍是帕累托改进。应该设计更为合理的制度安排来规范订单农业,减少其问题发生的诱因和条件。本文提出相应的对策:

建设和引进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形成较充分的市场竞争机制,保护订单农业中农户的利益。订单农业的发展得益于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而要形成较充分的农产品市场竞争机制还需要龙头企业数量的增加,因此,建设一批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立足当地,扶持和培养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当地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支持应从以下几点做起:税收优惠,融资倾斜。企业对资金需求量较大,对其融资需求应尽量满足。银行要在信贷利率、放贷规模等方面予以倾斜。人才培养。人力资本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应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帮助企业培养技术、管理、营销、策划等各方面的人才。二是制定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吸引外地甚至国外的农业企业来本地投资,形成较充分的市场竞争机制,在价格的形成与风险的分散方面有效保护农民的利益。

农业发展规模化,完善农产品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从农产品的数量与质量提高订单农业的效率。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目前主要是以千千万万的小农户生产为主,而小农户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很难满足龙头企业的生产要求。在订单农业中,如果农户生产出的农产品不能保质、保量卖给企业,不仅影响龙头企业产成品的质量,还会延长生产周期,增加生产成本,最终使企业的经济利益明显受损。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是订单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要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培养农产品生产规模大户。

短时期内要解决订单农业中农产品供不应求的矛盾,应通过向农业生产者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来提高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目前,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构建合理的基层技术服务推广体系,充分发挥当地畜牧兽医站的技术优势;二是要放宽搞活农业科技的政策,稳定农业科技队伍,调动各部门技术人员为订单农业服务的积极性;三是通过建立培训制度和示范户等形式加快目前农户急需的良种奶牛饲养技术,饲料配方技术、疾病防治技术等的推广和普及,使他们掌握应有的科技知识和生产技能,从而保证订单农业的顺利实施;四是政府的技术服务要与企业的技术服务相结合。

政府充分发挥服务、引导和协调功能,建立订单农业的保护和支持体系。订单农业基本上是市场行为。但是订单农业的建立和发展,必须要有政府支持,要有政府的积极组织、协助、推动。作为订单农业发展的基本推动力和订单农业有效运作的维护者,政府在建立订单农业的保护和支持体系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规范政府行为。订单农业的市场行为主体是公司与农户,政府是订单农业的服务主体而不是签约主体,政府不应干预市场主体正常的经济行为;二是充分发挥政府在订单农业中的引导与协调作用。由于订单农业中农户与龙头企业存在诸多的不对称,如果没有政府的引导与协调,双方的交易成本会大大增加,订单农业难以发展;三是搞好服务。政府要为农民提供农村产品供求信息网络、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职业技能培训等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这些对增加农民生产的后劲和农民增收都有直接或间接关系;四是做好各部门的协调工作。订单农业涉及到工商、税务、银行、科技、技术监督等诸多部门、诸多行业的利益关系,涉及到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各方面,因而关系错综复杂,通过政府进行协调,充分发挥各部门的积极作用,按照订单农业发展的规律,形成订单农业发展的合力。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完善订单农业的组织模式,促进订单农业顺利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与成员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它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以一个整体代表农民利益进入市场,从而与企业有了平等对话的实力。只有农业利益团体与其他利益团体能平等对话时,市场中农产品价格均衡点才会出现,从而实现双方共赢。订单农业的组织模式变为“公司+农民合作组织+农户”后,可有效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与经营规模,提高农民抵御来自市场、自然和技术等方面风险的能力,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而这一模式对企业也十分有利。与单个农户相比,合作组织的经济实力更强,更值得信任,企业更愿意与之建立长期稳定的契约关系。这种制度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合作组织对农户机会主义行为的监督和约束,也节约了签约、执行和监督成本,相对降低了交易成本,使订单农业契约关系趋于稳定。目前丰润地区的农民合作组织严重缺乏,订单农业中许多本应由合作组织承担的职能要由政府来做,增加了政府的工作强度与难度。其实和政府相比,合作组织的经济实力要更强,操作更加灵活。因此,今后在订单农业的发展中要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按照使用者是受益者、使用者是所有者和使用者是管理者三个方面的原则组建农民合作组织,提高订单农业中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参考文献:

1.刘凤芹.不完全合约与履约障碍―以订单农业为例.经济研究,2003(4)

2.尹云松等.公司与农户间商品契约的类型及其稳定性考察.中国农村经济,2003(8)

3.陈郁.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序言.上海三联书店,1996

作者简介:

辛岭,1971年生,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发展农业的因素范文5

1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虽然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相比,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内涵更为丰富。在农业自然资源刚性约束不断增强、农业劳动力日益紧缺的形势下,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依然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基本路径。而农业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质就是通过农业集约化经营活动不断提升农业集约化水平的农业发展过程,简称农业集约化发展。因而,深入剖析农业集约化发展的内在机理及其制约因素,对于正确认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基本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于科学制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相关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有关农业集约化发展的研究,很早就受到了学者的关注,但长期局限于古典经济学的农业集约化经营观。而从近期研究成果看,学者们对农业集约化发展现状进行了评价、揭示了农业集约化发展中存在问题、提出了农业集约化发展的路径及相关政策建议[1-5]。但这些研究侧重的是各种经验分析,而对农业集约化发展的内在机理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思考。本文借鉴新古典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从农业集约化发展的内涵出发,在揭示农业集约化发展内在机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分析农业集约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农业集约化发展的内涵分析。

由于农业集约化发展是以农业集约化经营活动为基础、以农业集约化水平不断提升为主要特征的农业发展过程。因而,对农业集约化经营的概念以及农业集约化水平的衡量标准的界定,是理解农业集约化发展内涵的前提。而从西方经济学的经典著作中可以发现,对此存在2种不同的理解。

1。古典经济学的理解。

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税赋原理》一书中率先对农业集约化经营与粗放式经营的概念进行了辨析。他认为:同量资本和劳动投入在不同的土地上,就属于“粗放”的农业耕种方式;而等量资本和劳动投入在同一块土地上,就属于“集约”的农业耕种方式[6]。随后,马克思以及德国农业经营学派代表人物布林克曼继承了李嘉图的观点 ,并认为农业集约化经营就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集中投入更多的资本或者劳动力”的经营方式[7-8];据此,农业集约化水平便可以用单位土地面积的资本和劳动力投入量来衡量;而农业集约化发展便可以视为通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集中投入更多的资本或劳动力要素,以不断提升土地利用率的农业发展过程。

2。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解。

与古典经济学家把资本积累和劳动力增加视为经济增长的核心过程不同的是,以Solow、Swan等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技术进步才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9-10]。正是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思想,西奥多·W·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提出: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是要引入新的现代农业生产要素,而引入新生产要素的过程实际就是农业技术的变化[11]。由此可见,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解,农业集约化经营就是通过采用现代农业技术来降低土地、劳动力等传统农业生产要素投入,以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率的经营方式。农业集约化水平便主要体现农业生产率上,可以通过全要素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等指标来衡量。农业集约化发展便可以视为通过广泛采用现代农业技术,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率的农业发展过程。

尽管,古典经济学的农业集约化发展观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而且仍然被当前许多文献所沿用;但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农业集约化发展观更能反映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而且也被许多重要决策文件所认可。

二、农 业 集 约 化 发 展 的 内 在 机理分析。

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农业集约化发展是以采用现代农业技术的集约化经营活动为基础,以农业生产率或集约化水平不断提升为主要特征的农业发展过程。对农业集约化发展的研究,便可从农业集约化经营行为与农业集约化水平提升两个互相关联的层面展开。这二者的内在联系是:农业集约化经营行为是农业集约化水平提升的前提和基础;农业集约化水平的提升是农业集约化经营活动不断扩散、集约化经营效率不断改进的结果。

1。农业集约化经营行为分析。

(1)农业集约化经营行为的诱因。根据速水佑次郎等的诱致性农业技术变迁理论,可以假设农业生产经营单位是以户或家庭为主(以下统称为农户)[12]。如果某些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增加并引发其价格上涨,那么农户为了获取更多的农产品销售收入,必将扩大该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规模。但是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在生产技术不变的情况下,只能靠增加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而随着这些生产要素投入的不断增加,将导致这些生产要素变得更为稀缺,从而反映在要素市场上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这无疑会促使生产经营成本的快速增加。

因此,为了降低生产经营成本,获取更多的农产品销售利润,农户会主动寻求可以减少稀缺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也即是说,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增长和农业生产要素稀缺程度的变化,将通过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要素的价格,诱导农户采用节约稀缺生产 要素的现代农业技 术 从 事 集 约 化 经营活动。

(2)农业集约化经营行为的实现。在农户经营为主的前提假设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便不具备工业企业那样的自主研发或创新能力,他们从事农业集约化经营活动所需的现代农业技术就只能够通过外部获取。而农业公共科研部门正是承担了农业技术的研发任务,农资厂商则负责将农业技术转化为可以被农户使用的农业生产物质资料。当农产品市场需求或农业生产要素稀缺程度的变化诱导农户去寻求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时,农户便将这种需求反映给农业公共科研部门和农资厂商。这些机构在接收到农户技术需求信息后,便据此开展技术研发和农资生产活动,并最终将所取得的相关成果通过农业技术市场或农资市场提供给农户。由此,农户集约化经营所需的现代农业技术便可以获取,农业集约化经营活动便得以实现。也即是说,农业集约化经营得以实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农户、农业公共科研部门和农资厂商三者之间的合作互动过程。

2。农业集约化水平提升机理分析。

由于农业集约化水平的提升是农业集约化经营活动不断扩散、集约化经营效率不断改进的结果。因此,对农业集约化水平提升机理的研究可以划分为以下2个方面:

(1)农业集约化经营活动的扩散机理。农业集约化经营活动的扩散主要表现为采用现代农业技术的农户数量的增加。Bass研究指出,技术扩散活动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基于大众传媒的外部因素;二是基于已采纳者与未采纳者之间信息交流的内部因素[13]。就农业集约化经营活动的扩散而言,这种外部影响因素主要来自相关政府部门。政府部门可以从公共利益出发,通过多种路径对农业集约化经营活动的扩散产生积极外部影响。比如:政府农业技术推广部门通过各种农技推广培训活动;政府财政部门通过财政补贴方式激励农户采用现代农业技术;政府的公共传媒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渠道对采用现代农业技术进行宣传等。而农业集约化经活动扩散的内部影响因素,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者之间相互模仿、相互感染。其传播网络与传染病感染网络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可以用传染病模型对其扩散机理进行理论解释[14]。根据传染病模型把某地区农户划分为2类,即“感染个体”(已采用技术者)和“易感个体”(未采用技术者)。

在“感染个体”的示范带动下,“易感个体”对于现代农业技术会逐步由观望向模仿采用转变,继而成为“感染个体”再对其他“易感个体”产生影响。

(2)农业集约化经营效率的改进机理。农业集约化经营效率就是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后,农户实际农业产出与该技术的理论产出的对比。通常而言,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农户的实际农业产出会低于理论产出。但是,农户可以通过对该技术的不断学习,最终到达熟练并有效利用该技术,从而促进农业集约化经营效率的改进。而舒尔茨认为,对农户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是农户能够熟练并有效利用现代农业技术的关键。人力资本水平越高农户学会使用农业技术的时间就越短,其集约化经营效率就越高。

Lucas在吸收阿罗“干中学”理论和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以人力资本积累为核心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他认为,人力资本积累主要来自2个方面,一是通过正规教育获取的人力资本;二是通过“干中学”获取的人力资本。而且相对于前者而言,“干中学”获取的人力 资本 更加重 要[15]。

Foster等则进一步论述了通过“干中学”积累的人力资本对农业技术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他们认为,农户在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中的人力资本积累主要来自2个方面:一是自身的“干中学”;二是与他人学习交流的“干中学”

[16]。由此可见,农业集约化经营效率的提高主要是因为农户在集约化经营过程中,通过自身以及农户间的“干中学”促进了自身人力资本水平的不断提升。

三、我国农业集约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1。农业集约化经营中的制约因素分析。

(1)农产品市场需求受限、价格信号失灵难以对农业集约化经营产生诱导。农产品市场需求增长是农业生产者采用现代农业技术从事农业集约化经营的重要诱因。我国农产品市场需求主要受到以下2个方面的限制:一是农产品本身缺乏需求弹性,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消费可能出现下降。比如《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1》显示,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粮食消费分别由2000年的82。3kg/人、250。2 kg/人,下 降 到 了2010年 的81。5 kg/人、181。4kg/人。二是根据阿林·杨格分工水平决定市场规模的思想,农村劳动力的非有效转移,将制约工农产业之间分工水平,从而对农产品市场需求增长形成限制[17]。这是因为,农村劳动力在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难以享有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与工资待遇,致使其不得不在工业生产与农业生产之间徘徊。对于这部分农民工而言,其对农产品的需求很大程度上靠自身的农业生产自给解决,而不是通过市场需求实现,进而对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增长形成制约。

农产品市场需求增长对农业集约化经营的诱导作用主要是通过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信号实现的。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工业资本的积累长期依赖于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虽然,近年来国家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战略。但是整个经济发展已经对廉价农产品形成了严重的路径依赖,一旦农产品价格上涨将可能导致全面的通货膨胀。

由于对上述问题的担忧,国家在对农产品价格在进行保护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控制。这就使得农产品市场价格难以反映真实的市场需求,价格信号由此失灵,对农业集约化经营的诱导作用便由此降低。

(2)农户与农业公共科研部门及农资厂商间缺乏有效互动阻碍了农业集约化经营的实现。农业公共科研部门与农户的互动缺乏与之相适应的激励机制。由于现行科研评价制度的缺陷,农业公共科研部门技术研发活动对农户农业生产实际的关注度降低,而对于发表高级别科研论文、申请高级别科研课题的关注度提高。在这种激励机制下,农业公共科研部门研究成果与农业生产实际存在严重的脱节。即一方面存在大量的科研成果难以有效转化,另一方面农户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农户的农业集约化经营活动也就难以实现。

农资厂商与农户的互动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当前农资厂商在经营过程中把赚取利润放在首要位置,却忽视自身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导致对农业生产经营者的服务不到位。农资厂商的市场竞争手段,除了普遍意义上的广告宣传外,更多是采用低价劣质策略,而不是靠提升服务质量。由此一方面导致了农业生产者在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中经常受到欺诈而利益受损;另一方面由于农资厂商对农业生产者缺乏必要的技术指导服务,致使农业生产者难以有效掌握新的农业生产技术,进而对农业集约化经营活动的实现形成制约。

2。农业集约化水平提升中的制约因素分析。

(1)产业集聚度低、合作组织功能弱化制约了农业集约化经营活动的扩散。农业产业集聚度低、生产分散强,增加了农业集约化经营活动的扩散难度。

虽然,现有文献利用省域层面的数据的研究表明,我国农业产业集 聚 度 由1981年 的0。41提 高 到 了2008年的0。66[18]。然而,由于地理条件的差异,对于以丘陵山区地形为主的中西部地区而言,省域层面的农业产业集聚度可能并不能代表其农业生产的集中性。这是因为,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即使省域层面的农业产业集聚度提高,但是省域内部由于地理条件的制约,以及土地流转存在的障碍,农业生产的分散性仍然较强。农业产业集聚度较低、生产分散性强,无疑会增加农业集约化经营活动的扩散成本,进而对其形成制约。

农民合作组织技术服务功能弱化,不利于农业集约化经营活动的扩散。农业集约化经营活动的扩散,一方面得益于政府公共部门的技术推广、财政扶持、媒体宣传等行为,另一方面则依赖于农业生产经营者之间的相互“感染”。而农民合作组织的蓬勃发展,为农业生产经营者间的相互“感染”提供了很好的载体和平台。然而,现有研究表明,农民合作组织更多的是为农户提供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以农业技术服务相对欠缺且服务内容单一,难以满足农户的差异化需求[19]。由于农民合作组织技术服务职能的弱化,农户从事集约化经营活动的相互“感染率”会下降,进而对农业集约化经营活动的扩散形成制约。

(2)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人力资本不足制约了农业集约化经营效率的提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农业集约化经营效率的重要保障。这是因为农业生产使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的结合,现代农业技术能够有效发挥作用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与之相适应。近年来,虽然国家对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的强度不断增加,但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

比如,大型水利工程的投资比重较大,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不足;建设性投资比重较大,而农业基础设施后续维护投入不足。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农业生产急需的农业基础设施缺乏,或者农业基础设施不能正常发挥其作用。在农业基础设施比较欠缺或无法发挥作用的情形下,现代农业技术的使用效果会受到削弱,即相对理论产出而言农户采用技术的实际产出会更低,从而制约农业集约化经营效率的提升。

人力资本投资是农户熟练掌握现代农业技术提升农业集约化经营效率的内在要求。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农业部门比较效益较低会损害农户在农业生产领域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这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通过接受正规教育提升人力资本的农业劳动力在比较利益的诱导下从农业部门转向非农产业部门,导致农业人力资本存量缩减;二是各级地方政府对通过非正规教育提升农业劳动力人力资本重视程度不够,不利于农业生产经营者人力资本的长期积累。在农业人力资本存量不断缩减和有效积累不足的情形下,农业生产经营者对现代农业技术熟练掌握并有效使用的难度增加,进而制约农业集约化经营效率的提升。

四、结论与政策启示。

综上所述,农业集约化发展就是通过采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集约化经营活动,而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率或农业集约化水平的农业发展过程。农产品市场需求变化和农业生产要素的稀缺程度变化可以诱发农户开展集约化经营活动,而农户、农业公共科研部门以及农资企业之间的有效互动又为集约化经营活动的实现提供了保障。随着农业集约化经营活动的不断扩散和农业集约化经营效率的不断改进,农业集约化水平将得以提升,进而促使农业集约化发展。然而,就我国农业集约化发展而言,农产品市场需求受限、价格信号失灵难以对农业集约化经营产生诱导;农户与农业公共科研部门及农资厂商间缺乏有效互动阻碍了农业集约化经营的实现;产业集聚度低、合作组织功能弱化制约了农业集约化经营活动的扩散;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人力资本不足制约了农业集约化经营效率的提升。

根据上述研究结论,在推动我国农业集约化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得到的政策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切实保护农民工利益促进农业劳动力有效转移,进而提升农产品市场需求量;并逐步建立农产品价格稳定增长机制,使其能客观反映农产品市场需求状况。二是完善农业公共科研部门激励机制,支持发展民间农业科研组织,促进农户与农业科研部门有效互动;增强对农资厂商的社会责任监督,严厉打击各种坑农害农行为,提升其对农户的服务职能。

三是优化省域范围内的农产品种植布局,提高生产业集聚和专业化程度,增强农民合作组织的技术服务职能,为农业集约化经营活动的扩散创造条件。

四是优化农业基础设施公共投资结构,增强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和后续维护的投资支出,积极探索民间资本投资机制;建立有效的农业劳动力转移机制,增强对农户的职业技术培训,鼓励吸引城镇居民到农村创业,从而提升农业部门人力资本水平。

参考文献。

[1] 黄南,丰志勇,城市农业的集约化经营评价[J].城市问题,2011(7):59-65。

[2] 王家庭,王巧云.农业集约化经营效率的国际比较研究[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2(2):47-51。

[3] 夏庆利,易法海.我国农业集约化规模经营的瓶颈、根源及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4):266-269,

[4] 林炳华,我国现代农业集约发展的特点与金融供给支持体系的构建[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6):678-682。

[5] 高丹莉,论我国农业集约化经营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6):73-75。

[6] 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税赋原理[M].1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58-59。

[7]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761。

[8] 布林克曼.农业经营经济学[M].刘潇然,译.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

[9] SOLOW R A。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6(1);65-94。

[10]SWAN T。Economic growth and capital accumulation[J].Eco-nomic Record,1956(2);344-361[11]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2]速水佑次郎,弗农·拉坦.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修订扩充版)[M]。郭熙保,张进铭,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3]BASS F M。A new product growth model for consumer dura-bles[J].Management Science,1969(5):215-227。

[14]任凯,赵黎明.基于SI模型的农业技术扩散研究[J].中国农机化,2009(4):62-65。

[15]LUCAS R E。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1):

30-42。

[16]FOSTER A D,ROSENZWIG M R。Learning by doing andlearning from others:human capital and technical change in ag-ricultur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5(6):1176-1209。

[17]阿林·杨格.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6(2):52-57。

发展农业的因素范文6

关键词: 农业保险;制度建设;供给创造;农险营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又是典型的风险产业,解决“三农”问题事关我国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向工业化社会转型的实现。其中,如何有效控制和化解农业风险从而稳定及提高农民收入是关键。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一、农业保险的特点

(一)风险单位很大,使风险难以分散

对于农业保险来讲,一个风险单位往往涉及到几个县或地区,特别是洪涝灾害或是干旱的影响范围更加广泛。按照大多数法则的要求,被保险的保险标的数目要足够大,才能分散风险。但是农业风险单位过大,会使其在一个县、省或更大范围的空间内都难以得到有效分散。

(二)农业保险经营的高风险与高成本

农业生产具有高风险,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同时也依赖于当地的经济与技术发展水平,如治理病虫害的技术以及风险事故的防范装备等。一旦保险事故发生,财产损失都相当高,赔付率也是居高不下,而且农业在空间上有很大的分散性,农业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利用有明显的季节性,这就加大了风险区划与确定保险费率的工作量,进而也导致了农业保险的高成本。

(三)农业保险所承保风险的区域性明显并且具有广泛的伴生性

农业灾害特别是自然灾害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不同的地区的灾害类型,风险频率以及风险强度差异也很大,这些特点是由地理与气候的分异规律来决定的。并且农业风险的损失很容易扩大,一种风险事故会引起其他风险事故的发生,这就很难区分各种风险事故各自的损失后果,从而也给单一风险理赔带来了麻烦。

(四)农业保险的高费率

由于受到自然气候条件的影响,农业灾害发生的频率很高,尤其是在我国自然灾害更加频繁。且灾害一旦发生,牵涉的区域相当广泛,由此造成的损失规模也相当大,所以在拟定费率的时候会据此制定高比率的农业保险费率。

(五)农业保险存在特殊的技术障碍

农业灾害损失在年际间的差别很大,纯费率要以长期平均损失率为基础,而由于资料不足与缺失,保险费率难以拟定。各地的农业实践不同,自然灾害性质与频率强度也有差异,造成了合理的保险责任难以确定。此外,农业保险的保险标的是有生命的动植物,其价格在不断的变化,很难估算预期利益与损失程度,所以又难以定损理赔。最后,农业保险若是小规模经营,很难分散风险,使得经营农业保险具有很大的冒险性。

(六)农业保险的主观能动影响大

农业保险标的是在人的照料下的活的动植物,它们的生长与饲养都离不开人的作用。相同作物,其品种选择、耕作方式以及精心程度的差异必然会带来产量的不同,并且同样的灾害,被保险人可以预见到或是积极抗灾,灾后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就可能减少或不受损失。所以农业保险受被保险人的主观行为影响很大。另外,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情况是熟知的,而保险人却往往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困境,骗赔现象也时有发生,逆选择与道德风险的存在同样给农业保险的开展带来了难题。

二、中国农业保险存在问题及制约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因素分析

我国农业保险客观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表现在农业保险有效需求不足、供给增长乏力、法规不健全、财政扶持太少、农业再保险体系缺失、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及广大农民保险意识过低等。尤其是我国农业保险的基础十分薄弱,从1982年开始经营农业保险,政策支持不到位,并且风险高,赔付率一直居高不下。1985~ 2004年大部分处于都是亏损状态,1994年开始农业保险险种逐渐减少,呈现出萎缩的趋势,到2004年底,农业保险收入才3.67亿元。可见,我国农业保险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与普及,并且使得农业保险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制约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因素有:

(一)农业保险制度因素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农业保险业务的开展,采取的是重点试验的做法,并没有在广大的农村普及开来。再加上我国对农业一贯实施保护价格政策以及补贴政策,没有充分认识到农业保险对于农村经济稳定的重要性,这就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农业保险制度的缺失与不完善。

(二)农业保险组织实施系统因素

正是由于农业保险所固有的高风险、高成本、高赔付等特征,使得商业保险公司望而生畏,广大农户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政府则是由于财政实力薄弱,爱莫能助,最终导致中国巨大的农业保险市场无人涉足。我国的农业保险组织实施系统尚有待加强。

(三)农业保险利益因素

商业保险的经营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润,而对于农业保险却是高成本、高风险、高赔付,严重影响了保险公司的正常、稳健经营,出现“保费高了农民交不起,保费低了公司赔不起”的现实情况,使保险公司不但无利可图,反而常常亏损,所以农业保险是欲兴不能。

(四)农业保险销售渠道因素

一直以来,我国农业保险都只是进行重点试验,仅仅承保为数很少的农业种植与养殖的品种,并且承保规模小,以强制投保为主,而自愿投保也是被动地等待农户来投保。这些制度上的安排造成农业保险产品的销售渠道单一。许多保险公司都不重视农业保险销售渠道的扩展与维护,不积极主动地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农户参加保险,而主要原因在于农业保险的低收益,保险人开展保险业务并非自愿,而是出于政策上的需要或强制执行。

(五)农业保险产品体系因素

在我国多年来的实践中,农业保险险种单一,保险标的品种少,而且多为一般性的农作物与禽畜类,很少涉及经济作物与特种养殖,并且为了便于操作,多为一切险,没有形成系列化的农业产品体系。单一的农业保险产品无法满足广大农民多样化的需求,保险产品的选择空间过于狭小,也使得农业保险的购买力下降。没有意识到农业保险产品多样化的重要性,不重视创新,没有完善的农业保险产品研发、设计体系,是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受挫的一个原因。

(六)农业保险服务体系因素

由于我国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农业保险的供给方对吸收农业保险投保人采取消极等待的态度,农业保险的政策强制性特点很明显,农业保险市场竞争并不激烈,可以说不存在市场竞争。因此保险人也没有必要通过服务来吸引、占领市场,这样就使得农业保险服务意识缺失,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保前、保中、保后全方位服务的规范与制度。这一服务上的空白,是我国农业保险落后的又一诱因。

(七)农业保险人才体系因素

农业保险在操作上有较高的技术要求,例如保险费率拟定、损失评估等,此外,农业防灾防损与保险期间监管都要求有专门的农业保险技术人员来操作才能有效地减少保险风险损失,降低赔损率。另一方面,农业保险中介人才包括保险人、保险经纪人、公估人等都需要懂得农业保险专业知识,而这都是我国保险领域所缺乏的。一直以来,我国农业保险都未能发展起来,主要原因就是忽略了对相关人才的培养。

(八)农民的保险意识因素

农业保险的高风险与高成本往往使得农业保险的费率较高,而高保费又令更多的农民买不起保险。据了解,一些地方农作物险种的费率高达9%~10%,这对目前收入不高,余款不多的农民来说负担过重。当然也不乏一些对保险缺乏正确的了解和认识的农户,在被保险公司合理拒赔后就对保险产生了错误的不信任感;或是抱有严重的侥幸心理,认为买保险是加重自身的经济负担,能免则免,保险意识不强。加之其灾年依赖救济的心理,造成他们的投保积极性不高。

三、发展我国农业保险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农业保险制度保障系统

制定实施农业保险行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加快发展步伐。成立国家农业保险管理总局,下设农业部,研制全国统一的农业保险发展规划与政策,对农业保险业务,进行专业指导与监督管理,还要完善农业保险法制,促进农业保险市场的有序进行。农业保险制度保障系统作为农业保险运作的宏观环境,需要从各个方面构建良好的农业保险制度环境,以规范与引导中国农业保险的健康发展。

(二)实现农业保险组织形式创新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再加上国家财政能力有限,对于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的所有制形式应该更加放开,避免单一的组织形式,以便通过更加宽松的制度环境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为投资者提供更加有吸引力的回报预期,实现农业保险组织形式的创新。基于我国的现实国情,在农业保险基层组织建设方面,经济落后,农业商品率不高,农民收入低的地区,采用强制投保的形式;农业商品率较高,农民生活达到温饱和宽裕的区域,适合走互助合作的道路;而经济发达,农业商品率高的区域,则适合实行“强制投保与自愿投保相结合”的原则,采取“联合共保,共担风险”的农业保险模式(李友声,文章代;1998)。

(三)建立合理的农业保险利益分配机制

为了体现农业保险的公平原则,必须本着“保费负担应体现利益与负担相对称”的利益分配原则,农业保险的资金应从社会这个更大的层面上来征收,将保险费平摊到每一个消费者。这就要求将保费列入生产成本的一部分,计入农产品的价格当中,即把农业保险高额的保费由价格机制转嫁给消费者来承担。这样,大大减轻了农民的保费负担,同时又不会因为农产品的价格涨幅太大而引起需求减少。

(四)拓展农业保险销售渠道

依托“农村村委会”的形式来展开销售农业保险,这样可以进行集中的宣传与推广,获得极高的市场渗透力与推广速度,同时还尽快开拓市场。另一方面,农业保险的销售还应该与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金融机构联合与互动,通过这些机构的参与来销售农业保险产品。

(五)开发农业保险产品体系

针对不同农户的个性化的需求,设计研发系列化的农业保险产品。此外,农业保险产品的开发贵在创新,险种要多样化,保费标准、费率拟定都应该体现科学化、标准化的原则,设定不同的档次以供农户选择。

(六)完善农业保险服务体系

积极主动地上门服务,进入农村与农户,了解农民的现实需求,掌握第一手的资料,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同时针对投保人的要求,适当调整服务时间,优化产品,简化手续,为投保人提供尽可能便捷的服务。牢固树立“忠诚服务,笃守信誉”的服务意识,进一步建立健全全方位的服务规范与制度,切实加强保险宣传服务力度。

(七)加强农业保险人才培养

缺乏农业保险专业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是我国农业保险发展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应该加快人才的培养,尽快解决人才瓶颈的制约,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保险人才队伍。其次,农业保险公司内部也需要配备熟知农业保险业务并具有丰富经验的管理人才,资金投资人才,产品开发设计人才以及营销人才,还有风险评估人员、精算师、承保员、理赔员等各个环节的专业工作人员。政府应在这方面加大投资力度,鼓励正规的教育系统开办农业保险专业的同时,引导农业保险在职人员进行专业再教育与在职培训。

(八)宣传农业保险消费意识

作为保险销售人员,应该深入农村,了解农民的需求,开展农户保险知识的培训,利用农业保险专家或特殊的农业保险事件专访,印制手册,开展广告公关活动等进行宣传,必要时还要参加义务工作队,协助农村村委会或种植专业户、养殖专业户、特色农业基地等推进农业保险知识的普及与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友声,文章代.祸兮?福兮?中国保险问题报告[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8,9

王国军,庹国柱.中国农业保险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12.

刘京生.知识经济与保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1.

发展农业的因素范文7

[关键词] 农村职业教育 人力资本 对策

农村职业教育作为整个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的农村地区,必须承担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神圣的使命。在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全面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形势下,正确认识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对于农村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进而使农村职业教育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当前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严重滞后于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分析其个中原因,本文试着从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和利用过少、农民的意识和状态与现代知识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这两大现实因素来分析制约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原因。

一、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和利用过少影响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解放前,全国只有约500万中专以上的知识分子;改革开放前,增加到约3000多万;改革开放至今,总数约达8300万人。尽管如此,我国人力资本的发展缓慢,人口文化素质低,表现在人口众多与人口素质过低,人力资源丰富与人力资本过少,重物质投资与轻人力资本投资的矛盾,而这些现象在占全国人口80%的农村地区尤为突出,将农村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成人力资本,并为其所用,将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影响因素之一。目前,中国采取了各种倾向于农村地区的贫困农民政策,基本上形成以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为战略导向,重视人才,尤其是农村地区的人才,但是“孔雀东南飞”,从农村出来的“金凤凰”很少回去为农村建设服务,相反,大量大学生带着“宁愿城市里的一张床,也不要农村、基层里的一套房”的心态拥挤在大城市里,而当大城市的吸纳力相对饱和之时,这种开发出来的人力资源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力资本,而是人才的浪费。因而选择职业教育发展战略不能仅仅把目标定位于培养人才,而应该是培养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人才。

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连续发表了《对人的投资――个经济学家的观点》、《由教育形成资本》、《人力资本》等一系列著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人力资本理论,并使之获得了特定的含义。他把人力资本界定为资本的一种形成,它与物力资本的区别在于:人力资本的所有权既不能被转让,人力资本也不能被当作财富来继承和买卖,但它与物质资本一样,能够对经济起着生产性的作用,促进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增加。

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主要标志,而人才竞争更具有决定意义。人才资源已跃居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之首,成为第一资源。人力资源经过开发,转化为人力资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重要,如此迫切。特别对改变当代中国人口多、素质低和人才奇缺的状况,尤其紧迫,那种曾经为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人多力量大”和“人多好办事”的口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二、农民的意识和状态与现代知识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影响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在农业经济社会中,人们满足于现有的自然资源―土地,在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或半自然经济形式中,人们对知识的需求往往受到限制,其封闭性和保守性使其认为,只要掌握适用于一定空间活动的知识(如耕种农作物等),并使这种知识得以延续,便得到满足。其途径主要通过富有经验者的口述。因此,在这种环境里,“读书无用论”便有了蔓延的土壤。在工业经济社会中,随着铁路、轮船等交通系统发展,人们生活生产空间的扩大,原有的知识显然无法满足自己,这时,他们需要通过教育获得更多现代知识和技术来解除生存危机,获得知识的途径日益多样化(如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等),在这种社会形式下,人们开始意识到不应该局限于原有的交际圈,与各种类型的人面对面交往与沟通。

然而,在知识经济社会里,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以智力资源为依据,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以不断创新为灵魂。知识的更新和信息的瞬息变化对人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它要求人们掌握着最新的知识和最有价值的信息,知识和信息主导着人们生产经营的方向和方式。再者,借助于互联网,人们不需要面对面交往就可以获得知识和信息,从而扩大他们的交往范围,使在生存和发展的竞争中占居主动。那么,这样的知识获得不在于一时,而在于一世,终身教育理念应该贯穿于每一个人,人们只有处于一种连续的受教育过程,教育成为与其相伴随的一种需求,他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一方面,中国经历50多年的发展,虽然人口素质有很大提高,根据全国人口普查统计:1982年,文盲人口占15岁及15岁以上总人口的31.8%,1990年占21.21%,2000年则占9.08%,但是中国的文盲数仍然很大,而且平均文化程度低,而且大部分集中于农村。一方面,知识经济社会下,知识的更新、信息的大爆炸和激烈的竞争等对人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增加了发展教育的紧迫性和责任感。这表明中国农民的教育水平低,多数遍布于落后、偏僻的山区,在这些地区发展教育的难度增大,因而,短时期内迅速提高农民教育素质难度之大与在知识经济社会知识和信息更新速度之快这对现实矛盾体,让教育决策者面临种种选择,那么如何让落后、偏僻的农村地区的农民突破原有交往方式和思维模式,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要求,就成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方面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在倡导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探讨多种农村教育模式,如:构建以农村中小学校为教育基地的农村教育培训中心,同时,在农村地区普及互联网,让农民学会使用互联网,突破固有的知识视野和交往模式,从而走上一条和谐之路。

2005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及其后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完成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职业教育,承担着促进农村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战略任务,其发展状况及功能发挥直接影响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从政策层面,号召全社会要从战略的高度来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必须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必须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要大范围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和技能人才,大面积普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大力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在进入2006年,中央政府出台“2006年一号文件”,其中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词尤为显眼,从中我们可以坚信未来五年中,中央政府一定会把教育发展的一个着力点放在农村教育,到那时农村职业教育必然会为构建一个和谐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简小鹰:知识经济下农村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J].中国农业教育. 2002,(5)

[2]高胡:人力资源与教育[J].人才开发. 2003,(4)

发展农业的因素范文8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对策

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新生代农民工占整个农村流动劳动力人口的大部分,他们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后备劳动力资源。

1 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内涵和特点

①概念内涵。新生代农民工是指1980年以后出生、年龄在16-30岁之间、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外出务工、主要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劳动,但户籍身份是农民的劳动者。目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超过1亿人,已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是当代中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父辈,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特征有许多积极的变化,如文化程度总体较高,有较远的人生职业规划等,但也存在技能和经验较少、就业质量较低、公共服务可及性差等问题。

②新生代农民工特点。文化综合素质普遍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普遍接受了较多的受教育机会。因此,他们往往具备比父辈更高的文化水平,大多具备初中以上学历,部分农民工还获得了高中生或者中专生学历。生活需求多样化。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接受了教育,他们对电脑等高科技产品大多了解和使用,他们在城市里打工也会注重自身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城市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潜在的发展机遇以及方便的上网条件也吸引着他们,另外,维权意识和法律意识增强。wWW.133229 .com

2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①工作技能和职业教育水平。虽然新生代农民工相对于他们的父辈来说,具备了年龄和学习能力的优势,但是他们较低层次的工作技能和职业教育水平依然会在他们职业发展的早期产生影响。由于缺乏专而精的技术本领,在面临城市劳动力市场选择时,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只能被动接受一些简单而重复性的工作。

②农民工家庭环境和工作文化。我国八十年来以来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大多数的新生代农民工是独生子,一方面他们的父母必须要由他们来赡养,承担着养老压力,另一方面他们大部分人已经或即将面临子女教育问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发展。

③现行的户籍制度。我国现存的长期实行的是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大多数的新生代农民工希望通过作者简介:锡福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

理专业。自己的努力在城市里买房过城里人生活,但是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新生代农民工只能人在城市工作,而户籍在农村。

④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尽管我国颁布了新劳动合同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利益,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新生代农民工并没有获得相应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这些都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带来了后顾之忧。

3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的对策

①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是推动他们职业顺利发展的重要条件,各地政府也应该根据当地的经济结构调整,对农民工提供实用的职业培训,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专业化、多样化的职业培训,促进他们职业的发展。

②改革户籍制度,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政府应该加强对户籍制度的改革,简化城市落户的办理程序,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的落户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市,使他们获得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

③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应该建立符合新生代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将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纳入现行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对不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创新机制妥善解决。

④完善法律法规,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完善的法律法规能给农民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带来法律保障,有利于他们的职业发展。因此,我国应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健全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健全劳资纠纷协调机制,形成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机制。

4 结语

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其职业发展的好坏一定意义上影响着国家未来的经济竞争力。文章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对策的探讨,对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发展农业的因素范文9

前言

农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对于安徽省也是同样的,作为农业大省,保证农业的发展是所以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研究并提出一套恰当的、符合省情的农业保险已经非常的具有现实意义,这对于保障农业的稳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种创新的财产保险――农业保险,非常适应安徽省农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保证安徽省农业发展的重要主成组部分。但是,安徽省的农业发展却是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就是站在这个角度,具体分析农业保险发展的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策略研究。

一、安徽省农业保险发展的现状

整体来说,安徽省的农业保险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首先,1983年起,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安徽经营,是首家保险公司在安徽省经营,开始了安徽省农业保险发展,并且得到快速的发展;然后,进入90年代,安徽省的农业保险繁荣发展,不仅在农业发展切实维护了人民的利益,而且在养殖业等广泛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就;然后,安徽省的农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1993到2004年间,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取消,农业保险迟迟不能前进;最后,又迎来了新的曙光,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2004年后各种契机促进着安徽省农业保险的缓慢发展。总而言之,安徽省的农业保险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因此,研究并提出一套恰当的、符合省情的农业保险的发展策略势在必行。

二、安徽省农业保险发展的制约因素

1.公司利润少

总的来讲,安徽省的农业保险发展是面临极大的风险的,主要是因为农民的投入很低,但是赔率却很高,而且安徽省是自然灾害频发的省份。而且,很多农业保险公司的项目不是很齐全,很多高风险的种类已经不再设立。所有的公司企业,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然而在安徽省的业务中,种类不齐全、业务风险大,常常会导致公司的亏损,这是造成很多公司望而却步的主要原因。

2.农民收入低

根据调查研究分析,安徽省的农民收入是偏低的,然而农业的保险费用却是巨大额度的,这就形成了尴尬的局面,很多农民为了保障减少收入,但是支付保险费用之后,几乎没有什么收入,而且有些种类的保险更是超出了农民的支付能力,因此很多农民对保险还是疏远的,这也是在制约着农业保险的发展。

3.农民的意识不强

农民的参保意识不强,对保险的认识还有待提高,大多数的农民还不能认识到农业保险是保障农业收入的新形势和新条件,还是存在侥幸的心理,认为没有灾害投了就是浪费,或者灾后都去买保险,或者观望着政府的扶持,这样的心理和认识是不对的。农民意识落后,对保险的认识不足,也是限制农业发展不可忽视的原因。

4.政府扶持力度小

政府的扶持,对于农业的发展作用巨大,如果可以在政策、经济和法律上面给予强有力的支持,那么安徽省的农业发展会平稳很多,也减少了许多的阻力。然而,在安徽省的农业保险公司的税收很多,缺乏优惠政策的支持,而且对农民的扶持力度也小,所以农业保险业的发展缓慢滞后。

三、策略研究

首先,要积极的创新公司的经营理念,改变农业保险公司的经营战略,而且要多成立政策性的保险公司。现在在安徽省经营的农业保险公司大多数还是商业性的保险,利润少、风险大必然会导致公司的业务减少,而且农业的性质本身就比较特别,需要政府和国家的支持,成立政策性的保险公司符合农业的发展要求,这种非盈利的政策性公司对农业发展的保障是更加显著的。

其次,要创新融资模式,扩宽融资渠道,从多方面来筹集资金。总的来说,农业保险公司的资金匮乏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原因,导致其很多业务无法开展,从公司自身来讲,要积极创新融资的渠道,改变单一的现状,对于政务来讲,要给予政策和法律上支持,加强补贴,减少税收,提供无息贷款等优惠政策。

最后,要加强教育宣传,提高人民对农业保险的认识,增大对农民的经济补贴。这是不能忽视的,因为农民是主体,只有农民的意识提高,达到一定的认识,把农业保险认识到是规避农业风险的最有效的方式,而且政府要加大补贴,鼓励农民积极参保,这有这样才能促进农业保险的发展。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