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大气污染的灾害集锦9篇

时间:2023-07-24 16:32:53

大气污染的灾害

大气污染的灾害范文1

这种严重的空气污染给人观感是空气透明度差,能见度恶化。如果仅是透明度差,那么气象术语称“雾”。雾是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产物,其大小平均10~20微米左右。若雾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重金属和多环芳烃等的载体颗粒(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以PM2.5表示)结合在一起,使空气透明度更恶劣,就不再是雾了,而称为“雾霾”。 雾霾就意味着空气被污染了,有毒,是一种灾害。

自工业大发展以来,我们面临的灾害何其多,仅就气象而言:热可成灾,冷亦成灾;旱可成灾,涝亦成灾;风雨冰雪可成灾,现在来了个雾霾亦可成灾。这些灾难总的根源是人们对地球资源无节制的开发利用对环境的破坏。

雾霾灾害相对其它气象灾害还有其特殊性,一是其组成是空气中有PM2.5,以北京为例,据北京市副市长洪峰在公共场合表示,北京的PM2.5来源:22%是机动车排放,17%是煤炭燃烧,16%是工地扬尘,16.3%是工业喷涂发挥,4.5%是农村养殖和秸杆焚烧,24.5%则来自外地;二是雾霾停留不散受地貌和风向影响,也以北京为例,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王跃思研究员认为“北京三面环山,南面是平原,一个偏南风,就可以让北京PM2.5数值处于严重污染状态,但一般西北风也容易让北京回归蓝天”。他强调:“北京的地貌条件再加上高楼林立,污染更难扩散”。

长沙雾霾组成和来源与北京相比大同小异,其地貌条件南高北低,南有南岳诸峰,东有幕阜山,西有雪峰山,北为洞庭湖区,成为一向北开口的马蹄形。市区则是“环城皆山也”:西有谷山、尖山、乌山、黑麋峰;东有影珠山、天华山、飘风山和明月山,南有金盆岭、豹子岭、昭山;唯北由湘江谷地向洞庭湖敞开。

长沙的这种地貌与北京相似,不过前者朝北开口,后者朝南开口,西北风可驱散北京雾霾而加重长沙雾霾,东南风对北京增重,对长沙减轻。因此长沙市的地貌条件再加上近年来雨后春笋般的高楼林立也就和北京一样更使雾霾阴魂不散,长久滞留长沙上空。

大气污染的灾害范文2

1.1造成环境污染的火灾类型

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化工企业数量和规模都不断增加,一般化工企业中存在着大量的化工原料、有机化合物产品等,这些物质一旦燃烧,其所产生的有毒物质要远远超过普通的火灾事故。此外,化工企业一旦发生有毒物质泄漏,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更加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消防救援过程中,由于化工原料及产品的泄漏,会随着消防水或其他消防药剂流入河流、农田、地下水当中,对环境造成破坏。

1.2火灾产生的环境污染物

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受到酸雨影响,其可使大面积森林死亡,导致地面水酸化,增高地下水中的金属含量,给环境带来极大危害。(2)CO/CO2。火灾中最主要的燃烧产物是CO和CO2,并且它们也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CO2能够吸收地面辐射出来的红外光,把能量截留于大气之中,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造成全球变暖,并进一步对生态平衡造成巨大的破坏。温室气体造成的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3)NOx。火灾的燃烧产物还包括NOx类物质,其也是大气中主要的气态污染物之一,当与其他污染物共存时,可发生光化学烟雾。光化学烟雾首次出现在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呈强氧化性,能伤害人体健康,使大气能见度降低,使植物死亡。(4)其他有毒物质。一般物质燃烧时还会产生大量的烟气,烟气中包括固体、液体颗粒物以及有毒气体,这些物质排入大气中会使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增多,并通过呼吸系统进入人体,而危害人类健康。此外,人工合成材料的燃烧还会产生HCN、HCl、芳香族化合物等有毒物质,这些物质具有强烈的致癌性。

2火灾救援对环境的影响

除了火灾燃烧本身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之外,灭火救援过程中也会由于卤代烷、泡沫灭火剂甚至水的使用不当而造成环境污染[10~12]。

2.1消防污水

水可以冷却燃烧物表面、隔绝空气,是一种理想的灭火剂。但水又具有良好的流动性,消防水在灭火的同时,还会将一些有毒有害物质传递到生态系统中,污染水体、地下水和土壤,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特别是化工火灾中的消防污水中会含有大量的有毒物质,并且这些物质在自然条件下很难被降解转化,会对环境造成持续的污染。

2.2泡沫灭火剂对环境的影响

泡沫灭火剂是扑救可燃易燃液体火灾的有效灭火剂,其可以在液体表面生成泡沫覆盖层,起到窒息和冷却作用。其中水成膜泡沫是最普遍使用的一种泡沫灭火剂,但是最近的研究发现,水成膜泡沫灭火剂中最主要的组成材料全氟辛烷磺酸盐能在生物体内长期聚积,且不易被消化降解,最终对生物体产生危害,这值得引起我们的警惕。

2.3卤代烷灭火剂

卤代烷(哈龙)灭火剂的灭火性能好,其会分解产生活性游离基Br•,中止燃烧的链式反应,达到灭火的效果。但是,哈龙灭火剂中广泛存在全溴氟烃、全氯氟烃等物质,这些物质受到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后会分解出自由基,破坏臭氧层,造成臭氧层空洞,使大气层失去了防止紫外线的作用,进而危害人类的健康。

3火灾救援过程中环境保护的策略

(1)节约淡水,使用中水、工业废水作为消防水源。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人均淡水拥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就消防而言,应节约淡水资源,其中一个途径就是使用中水、工业废水作为消防水源。(2)使用新型灭火剂及消防装备。鉴于目前常用灭火剂可能会对环境造成潜在污染,迫切需要我们研发新型的灭火剂和消防装备,保证火灾救援过程的环境友好性,真正实现“绿色消防”。(3)火灾救援中采取防污染措施,建立消防领域中的环保体系。在火灾事故扑救过程中,可以通过采取防污染措施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例如应及时处理消防污水;采取物理、化学手段对有毒物质进行降解处理等。在火灾现场还应该建立环保体系,随时对环境污染进行监控和处置。

4结论

大气污染的灾害范文3

【2017世界气象日国旗下讲话范文一】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大家知道吗? 1960年6月世界气象组织执行理事会决定把每年的3月23日定为世界性的纪念日。每年的世界气象日都确定一个主题,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气候知识服务气候行动。近10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等气候问题引发的自然灾害现象在递增。虽然全球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每年高达694亿美元,而暴雨洪涝、台风和旱灾三项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就占其中的绝大部分。在我国气象灾害占整个自然灾害的70%以上。面对这些恐惧的现象和惊人的数据,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树上的小鸟即将出壳,为了让它们和我们共享一片蓝天,就从从身边的环境做起,从保护学校的环境做起吧。

在这里,对全校同学发出倡议:遵守有关禁止乱扔各种废弃物的规定,把废弃物扔到指定的地点或容器中;珍惜每一粒粮食,吃饭时不乱扔饭菜,不剩饭剩菜;避免使用一次性的饮料杯、饭盒、塑料袋,用纸盒等代替,爱护花草树木,保持校园清洁等。只要大家动手,一起努力,从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着手,调整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就能为保护地球做出一份贡献,让水长清,天长蓝。

【2017世界气象日国旗下讲话范文二】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生机勃勃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生不息的人类社会离不开适宜的天气和气候,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生活健康离不开清洁的大气。因此,天气、气候和我们呼吸的空气,时时影响着我们。

天气、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到什么程度,人类都不能够脱离地球大气。当今时代,人类社会面临各种复杂而艰巨的发展难题,其中,空气质量下降、全球变暖和最近的雾霾天气,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和解决的紧迫问题。

大气对于人类生产生活乃至生存的重要意义已经为整个社会所熟知。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在烟雾笼罩、沙尘弥漫、气味恶劣的环境中生活,则谈不上身体健康。造成空气质量下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工矿企业粉尘排放、汽车尾气排放、煤和石油等化石能源燃烧、垃圾及其他废弃物燃烧或发酵等等,都是导致大气污染的源头。科学研究发现,空气污染与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癌症和神经系统失调、空气传播疾病有直接的联系。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每年有200万人因为空气污染而过早死亡。

1952年12月,由于大气停滞少动,湿度过大,英国伦敦出现了持续四天之久的大雾天气,大气百米以下低空形成了高危污染层,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为平时的7倍,颗粒污染物浓度为平时的9倍,整座城市弥漫着浓烈的“臭鸡蛋”味,几天内就夺走了4700多人的生命,以后两个月中又有8000多人相继死亡。

这是历史上由大雾天气引起的大气污染给人类造成的最严重的灾难。此外,有些活动性极强的大气污染物,可随气流漂移数百公里,使远离城市的农作物受到损害,形成区域性污染,扩大污染影响范围。因此,在我国处于工业化阶段的特殊历史时期,既要更加充分地认识保护大气环境的极端重要意义,也应当更加有效地防止因不利气象条件可能导致的大气污染灾害和区域性环境污染事件。

近10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雾霾问题引发的自然灾害现象在递增。虽然全球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每年高达694亿美元,而暴雨洪涝、台风和旱灾三项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就占其中的绝大部分。在我国气象灾害占整个自然灾害的70%以上。面对这些恐惧的现象和惊人的数据,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虽然我们现在还只是学生,不可能为全人类的环境作出特别大的贡献,但我们可以从身边的环境做起,从保护学校的环境做起,例如:遵守有关禁止乱扔各种废弃物的规定,把废弃物扔到指定的地点或容器中;珍惜每一粒粮食,吃饭时不乱扔饭菜,不剩饭剩菜;避免使用一次性的饮料杯、饭盒、塑料袋,用纸盒等代替,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垃圾,减轻垃圾处理工作的压力,爱护花草树木,保持校园清洁等。

以上这些虽是小事,但是,只要大家动手,一起努力,从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着手,调整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就能为保护地球做出一份贡献。

清洁的大气、优美的环境、适宜的气候,既是人类永续生存和健康生活的基本条件,也是推动科学发展与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要求。大气孕育生命,我们应当如同保护生命一样保护地球大气。

【2017世界气象日国旗下讲话范文三】

早春三月,草长鹰飞间,冬天的寒意还未褪尽,春天带着绿色的气息向我们走来,春风吹绿了枝头上的嫩芽,吹绿了地上的小草,也吹动了优才国际泰然小学少先队员们的热情。

3月12日是一年一度的植树节, 三月份的环保纪念日很多,那么,除了刚刚过去的3月12日植树节,你们还知道哪些呢?

让我来给大家讲一讲吧:3月21日是世界森林日。森林可以为人类作出巨大贡献,它在环境安全、消除贫困、提高人类生活水平等许多方面蕴藏着巨大潜力。

3月22日,是世界水日,3月22日到28日是中国水周。从2006年到2016年被联合国确定为“生命之水国际行动10年”,主题是“生命之水”。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地球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星球,在严重的天气、气候灾害面前,人类社会显得极其脆弱。

这些有关环境的纪念日,提醒我们关注身边的环境,了解我们和自然相处的现实情况。

大气污染的灾害范文4

【关键词】环境地质;矿山;地质灾害

双鸭山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完达山脉北部,是依托煤炭资源而发展起来的矿山城市。矿产资源以煤炭和铁矿产为主,其次为贵金属、非金属矿产。2009年煤炭资源储量117亿吨,全市煤炭产量达到1980万吨,约占黑龙江省四大煤城总量的52%。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矿产资源开发的深入,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地质问题,严重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双鸭山市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1.1大气污染

双鸭山市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据2000年空气污染物监测数据统计显示,主要大气污染物为总悬浮颗粒、降尘和氮氧化物[1]。其中,降尘的超标率为100%,总悬浮颗粒物的超标率为25%。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气以及非工业生产及生活燃煤排放的有害气体。

1.2地下水污染

由于双鸭山的水源井多数开采自第四系砂砾石空隙潜水,其上部粉质粘土层厚度小,隔离污染物的能力弱,使得污水和固体废弃物的渗滤液容易渗入,造成污染。而且,被污染的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也是造成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

据双鸭山1998年9个较大水源地的水质监测资料统计表显示,双鸭山地下水的主要污染物为高锰酸盐、亚硝酸盐和大肠菌群。其中高锰酸盐指数平均值为2.06mg/L,超标率为16.67%,;亚硝酸盐指标平均值为0.037mg/L,最大值达到0.145,超标6.25倍;大肠菌群最大值20个/L,均值4个/L,超标率55%。

1.3地面塌陷

双鸭山市因为煤炭资源丰富而得以兴城,但是煤炭的大量开采造成的地面塌陷问题已经成为该市主要的地质灾害。

双鸭山市塌陷区总面积133.23km2,其中稳定区面积109.46 km2,非稳定区面积为23.77km2。地面塌陷区多沿采矿掘进走向分布,多分布在居民区及耕地区,对地面建筑破坏严重,而且数量较大,严重威胁着居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影响正常生产生活,一定程度上破坏农田水利设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据统计,双鸭山煤矿塌陷区内城市道路64万m2,桥涵27座,铁路13.9km,公路14.87km,输电线路99.8km,通讯线路65.2km,给水管线78.0km,排水管线36.0km,堤坝18.1km,均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同时也影响了矿业生产和居民的正常生活。

伴随地面塌陷还会产生地裂缝,双鸭山市地裂缝主要分布在集贤煤矿南部的四合村耕地区(长50m,宽0.2m),以及宝清县宝鑫煤矿附近的小城子镇居民区(长120m,宽0.25m)。

1.4矿井涌水

随着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扩大,在人为和天然因素的影响下,矿井涌水现象十分严重。矿井涌水不仅关系着安全生产,而且制约了我们对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

据统计,从1954年至今,双鸭山矿区已发生矿井涌水造成人员伤亡的事故14起,死亡24人,重伤2人,轻伤20人。

矿井涌水产生原因复杂,在第四系底部粉质粘土不完整分布的区域,涌水量大,水位变化大,不稳定,上覆第四系、第三系含水层分布面积广,厚度达,涌水量大。此外,还与采掘深度以及回采面积都有关系。

1.5煤矸石及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双鸭山市煤矸石历年累计堆存量达7211.5万t,形成456座大小不等的矸石堆,其中大型的矸石堆48座,中小型的矸石堆408座,矸石压占地405ha,现在每年平均排放矸石35.5万m3。采矿活动破坏的土地面积达719.26ha,平均每年增加3ha,工矿废弃地生态恢复几近为零。矿山企业矿渣及尾矿的堆放,不仅会产生自燃,向大气中排放大量有毒有害气体,而且还会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污染了地下水,破坏了城市的美观。

2、环境地质问题保护与恢复治理对策建议

2.1建立健全矿山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

该机制本着“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基本原则,综合运用法律、科技等各种手段,使全民树立起生态意识,从源头上处理好矿产资源开采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建立矿山生态补偿机制可以为矿山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可以促使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与一般商品再生产过程相结合,从而在整体上对社会生产活动进行宏观调节,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治理进行系统管理[2]。此外,矿山生态恢复补偿机制还为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提供资金渠道。

2.2加大资金投入

建立稳定的多元化的矿山环境治理资金投入机制,要将矿山环境治理资金纳入市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专项资金,积极探索市场机制来解决矿山环境地质保护工作的资金问题,确保经费落实。对于历史上由采矿造成地质环境破坏的矿山,企业无力于矿山环境恢复和治理的,其资金应由政府补助和企业分担并积极争取国家财政投入。同时,借鉴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逐步推行矿山生态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即在采矿企业取得采矿许可证之前,必须以一定数量的资金作抵押存放在有关机关,作为环境恢复保证金,确保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程有足够的资金[3]。

2.3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及防治预警体系

虽然我市已经初步建立了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系统,但是我市的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和预警系统还处在初级阶段,监测网络尚不完善,信息手段相对落后,缺少相应的专业人才和专门机构,地质灾害的防治尚停留在点上应急式的安排上,不能满足地质灾害监测和防治工作的要求。因此,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监测及防治预警体系,已成为双鸭山市当前地质灾害防治的当务之急。

在地质灾害防治区应建立起以监测、预警等非工程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的防灾减灾体系,建成相对完善的全市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提供面向社会的适时查询,提高预测准确率。建成相对完善的全市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建立基于GIS的地质灾害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全天候全方位的地质灾害监测,提高矿山地质环境的监测预报水平和综合防治能力.

参考文献

[1] 郭长林,孙成宝,李福兰,李立英,李勤. 黑龙江省双鸭山城市环境地质问题调查评价报告[R]. 黑龙江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2007,7.

[2]叶仙云. 澳大利亚的矿山生态环境治理[J]. 浙江国土资源,2003,(2):46-49.

大气污染的灾害范文5

从灾害链的角度对Na-tech事件进行环境污染风险分析。采用临汾市历史地震资料和10家焦化企业的数据资料及当地的气象资料等,进行风险分析,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区域内,一旦强震破坏了化工设备,造成粗苯泄露,易造成公众中毒事件,所研究区域是典型的高中毒风险区。

关键词:

Na-tech事件;灾害链;地震灾害;环境污染风险

近年来,因地震产生的环境污染事件的数量越来越多,后果越来越严重。最为严重的是2011年日本3.11特大地震,地震引发海啸,逾2×104人遇难失踪,地震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爆炸,造成核泄漏,数万人紧急疏散,对环境的影响将持续若干年,是有史以来自然灾害所引发最严重的环境污染事故之一[1]。在中国,地震也引发了一系列环境污染事件。1976年唐山地震发生毒气污染7起,其中3人死亡,18人中毒。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也引起部分化学品的泄露和释放。这种由自然灾害导致的事故灾难被定义为Na-tech(NaturalandTechnologicalDisasters,自然和技术灾害)[2],它可看作是灾害的一种链式反应,国内对灾害链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进展[3],但对地震引起的环境污染事件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从断链减灾的角度对Na-tech事件进行风险评估,具有普通的现实需要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1研究区域情况

本论文以山西省临汾市作为研究对象。该区域在历史上发生过2次大震,同时又是山西省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但其特殊的地形条件和气象条件又极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具有极高的中毒风险性。

1.1大震的复发区临汾盆地具有地震活动强度大、频度高、活动时间长的特点。自公元649年以来,盆地内共发生过地震震级M>4.7级地震21次,其中8级地震1次,734级地震1次,6级~6.9级地震3次。其中1303年和1695年临汾地区先后发生了洪洞(M=8)、临汾(M=734)2次特大地震震中仅相距45km,在400a间相距这么近的地区相继发生2次特大地震的情况在华北历史地震记载中是孤例[4]。

1.2能源重化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临汾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临汾区域的焦化企业不仅星罗密集,生产粗苯的量较大,且分布较分散,一旦发生事故,较难以集中处置。

1.3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象条件临汾市的地理环境和气象水文条件非常不利于大气环境污染物扩散。临汾市地形轮廓大体呈“凹”字型分布,四周环山,中间平川。临汾市市区全年静风频率高达48%,逆温频率高达38%,不利于污染物的垂直扩散和水平输送。

2研究区域内的潜在震源区及污染源的设定

2.1潜在震源区的设定本论文选择临汾盆地中北部强地震带上震级大于等于里氏7.5级和8级的活动断层作为研究对象,沿地震带通过ArcGIS随机生成57个震中,地震带震中分布如图1所示。地震烈度的等震线形状采用椭圆衰减模型,沿着地震破裂长度方向即为长轴方向。临汾研究区域处于中国华北地区,故选用中国东部的烈度衰减关系式(1)和式(2)模拟区域的烈度分布情形。利用式(1)和式(2)计算临汾区域内每一随机设定的震中在每一潜在泄漏源处的烈度值,临汾强地震烈度值从6度算起,即本研究仅考虑单个震中在粗苯泄漏处造成6度及以上烈度时的粗苯存储罐破损情形。

2.2潜在污染源的设定研究区域一共有38个涉及粗苯(苯和甲苯)的焦化企业,本论文选择其中10家焦化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其空间分布如图2所示。在研究区域和震源区、污染源设定后,假设临汾中北部发生强地震,地震破坏了危化品粗苯的存储罐,造成粗苯泄露,粗苯泄露直接威胁到公众的生命。Natech事件具体影响灾害链如图3所示。

3地震与化工设备破坏的风险分析

建立地震烈度(修正麦加利烈度,MM)I与破坏状态之间的关系矩阵,通过破坏状态与破坏状态比例的关系矩阵,得到主要化工设备在6度以上烈度(MM)I的破坏比例,用来表示化工设备的地震破坏脆弱性。结果如表1~表3所示。采用MonteCarlo抽样模拟各级烈度下形成的破损比例的分布范围,再将样本转化为Probit,用标准状态分布的反函数+5表征Probit,用Probit数与地震烈度完成线性回归,得到地震烈度与破坏概率之间的线性关系,如式(3)、式(4)所示。

4化工设备破坏与粗苯泄露风险分析

4.1粗笨泄露量与体积的关系假定粗苯卧式储存罐受到临汾强地震破坏后,其罐内所存粗苯(苯和甲苯)将在1h内全部泄漏到空气中。故将焦化企业中粗苯的存储量作为粗苯储存罐破坏后粗苯的泄漏量L,粗苯的体积泄漏速率V如下。

4.2风险分析从4.1分析可知,化工设备的粗苯存贮量直接决定了泄露后产生的危险性。

5粗苯扩散与公众中毒风险分析

粗苯泄漏后在大气中进行扩散,主要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化工设备破裂后,粗苯所处的污染源状态,另一个是地震后的地面气象条件,随着地震时间增加,粗苯扩散产生的中毒范围也不一样。研究选取气象资料比较完整的临汾市区、洪洞县、襄汾县、隰县、吉县、浮山县和翼城县7个地面气象站点和5个高空气象站点的气象数据时,在不足时用内插法补全所需的气象数据。运用CALPUFF大气扩散模型进行计算分析。根据相关数据,绘制出粗苯15min最大浓度中毒风险图如图4所示。由图4所知,在粗苯15min浓度最大值时,按中国《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短时间(15min)接触的浓度标准,研究区域有一半以上地区中毒风险在0.1以上,即有10%以上中毒概率,这属于比较高的中毒风险;同时研究区域有1/4以上地区中毒风险在0.25以上,即有25%以上中毒概率,这是很高的中毒概率。这表明此时研究区域是典型的极高中毒风险区,研究区域内人员应立即撤离。

6结语

在模拟发生在临汾市的地震粗苯泄露的Na-tech事件中,地震破坏了危化品粗苯的存储罐,造成粗苯泄露,粗苯泄露直接威胁到公众的生命和地震直接对公众中毒产生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可通过断链减灾的模式进行风险控制。a)通过震害情况分析,化工设备直接受地震破坏的影响不大。要对罐体本身和相关联的部位作好减震措施并日常及时维护,可避免化工危化品存贮设备的破坏;b)泄露速度与存贮危化品的量直接相关;c)临汾市中北部是典型高危险中毒区。

参考文献:

[1]潮轮.日本悲恸:地震海啸核泄露[J].生态经济,2011(5):8-13.

[2]盖程程,翁文国,袁宏永.Natech事件风险评估研究进展[J].灾害学,2011,26(2):125-129.

[3]李鑫,郭安宁,赵泽贤.日本东北9.0级大地震与台风的成链关系[J].灾害学,2012,27(2):39-42.

大气污染的灾害范文6

关键词:洪涝,危害,损失,预防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洪涝, 指因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使低洼地区淹没、渍水的现象。雨涝主要危害农作物生长,造成作物减产或绝收,破坏农业生产以及其他产业的正常发展。其影响是综合的,还会危及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洪涝成因研究是一个古老的课题。自从人类沿河定居,不时受到洪水的干扰和危害以来,人类就一直想认识洪水,并制服洪涝。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问题更为突出,强降雨、高温、严寒、干旱以及超强台风等极端天气灾害频发。在频频发生的自然灾害中,我国城市防洪的薄弱面和脆弱性也随之暴露了出来。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不仅给城里的人们带来无尽的烦恼,还严重的影响了生产、生活秩序,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制约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如何有效防御、减少或根治洪涝灾害对城市的是摆在人们面前亟待解诀的问题。

1 洪涝灾害的分布[3]

就全球范围而言,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多台风、多暴雨的地区,这些地区主要包括:孟加拉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东南部近海岸地区。此外,在一些国家内陆的大江大河流域也会出现洪涝灾害。

2 洪涝的危害

在各种自然灾害中,洪涝是最常见且又是危害最大的一种。其出现率高,波及范围广,气势凶猛,突发性强,破坏性极大。不但冲毁房屋、破坏基础设施还淹没田园庄稼,导致粮食大幅减产、绝收,引发饥荒、难民潮,造成社会动荡不安。此外,洪水还会引发泥石流、滑坡、疫情等灾害出现而造成人员伤亡,对生态环境、经济建设、生命财产安全威胁极大。

2.1 环境破坏 经济损失

洪水泛滥,淹没了农田、房舍和洼地,灾区人民大规模的迁移;各种生物群落也因洪水淹没引起群落结构的改变和栖息地的变迁,从而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野鼠有的被淹死,有的向高地、村庄迁移,野鼠和家鼠的比例结构发生变化;洪水淹没村庄的厕所、粪池,大量的植物和动物尸体的腐败,引起蚊蝇孳生和各种害虫的聚集。

2.2 水源污染

洪涝灾害使供水设施和污水排放条件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3],如厕所、垃圾堆、禽畜棚舍被淹,可造成井水和自来水水源污染,大量漂浮物及动物尸体留在水面,受高温、日照的作用后,腐败逸散恶臭。这些水源污染以生物性污染为主,主要反映在微生物指标的数量增加,饮用水安全性降低,易造成肠道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

洪水还将地面的大量泥沙冲入水中,使水体感官性状差,混浊,有悬浮物等。一些城乡工业发达地区的工业废水、废渣、农药及其他化学品未能及时搬运和处理,受淹后可导致局部水环境受到化学污染,或者个别地区储存有毒化学品的仓库被淹,化学品外泄造成较大范围的化学污染。

2.3 食品污染

洪涝灾害期间,食品污染的途径和来源非常广泛,对食品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产生严重影响,常可导致较大范围的食物中毒事件和食源性疾病的暴发。

3 洪涝的预防及应对措施[1]

城市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中心,人口密集、社会财富集中,一旦发生洪涝灾害将造成人员、财产的巨大损失。而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的防洪规划做的还不够好,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人口和财产的日趋集中,发生同样水灾时的损失日益加重,所以必须提高我国城市的防洪标准,完善城市防洪体系

3.1要确保城市防洪工程体系建设资金的落实

这是建设强大城市防洪工程体系的保证,也是前提。城市防洪工程建设是纯公益性事业建设,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安定、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是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的投入主体,因此应加大投入力度。

3.2提高防洪标准

我国大江大河防洪工程标准普遍较低,这是是造成1998年大水灾的原因之一,因此水灾之后各地都陆续提出提高防洪标准的要求。甚至有些地区未经统一规划就提出将堤防标准提高到100年一遇,甚至200年一遇。实际上,防洪标准并非越高越好,防洪标准越高,单位投资的效益越低,资金积压的风险越大。随着防洪水位的抬高,工程风险也加大,出现超标准洪水时洪水灾害的潜在风险也将加大。同时,对流域内的自然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也将增大,因此要从流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综合多种因素,确定适合流域基本特点的防洪标准。

3.3城市洪水预报系统的建设

作为防洪的重点区域,城市应该有一套独立的洪水预报预警系统,并设立相应的水文站来监测降雨深、降雨量等,根据上游流域雨情和其他有洪水预警系统的城市的河流特征,经过科学合理的分析,并作出正确的洪水预报,这对于城市的抢险救灾有着重要的意义。

3.4结合城市的具体条件,开辟滞洪区

滞洪区可以分散在公园、大型平坦屋顶、水塘、湖泊、枯井等处,公园的高程要低于周围地面,平坦屋顶和停车场可以植草皮,建喷水池等,以适应滞洪的需要。采用宜于下渗的多孔或砾石建筑材料铺砌道路、停车场和排水沟管等,以增加下渗,减少雨洪。另外束狭落水管,建造坡状屋顶。山城可沿等高线铺设绿地,以延长洪水滞留时间,增加蒸发迟滞径流。

4 总结

洪水是自然界中水循环的基本现象,也是维持自然界生态平衡的环境要素,洪涝灾害的孕育、发生、发展、和消亡的演化过程受天体背景、气候、气象、海洋、水系、地理地貌、土壤植被和人类活动等众多因素的作用牵引和制约,这些因素不确定性多,人类难以控制,洪涝灾害不可避免,只能预防。建设强大的城市防洪工程体系和非工程体系是抵御洪涝灾害、防灾减灾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史树洁、王雅. 浅谈如何减弱城市洪涝灾害[J].科技致富向导,2013,11(20):36-37

[2]丁一汇、张建云. 暴雨洪涝[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258-260

大气污染的灾害范文7

关键词:煤炭;地质环境;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 P618.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coal resources in large scale mine environment, more and more serious damage. Coal min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al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geological environment are closely linked. Coal resource unreasonable development is often associated with damage to the environment and geological disaster. Therefore regulate mine production activities, protection of coal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become a pressing matter of the momen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problems of environmental geology in coal production, China coal geologica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situation and the protection measures. Enable us to the coal ge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been increased moment of understanding.

Key words: coal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measures

1.煤炭生产会引起哪些地质环境问题

煤矿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煤矿生产活动的不合理规划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主要包括环境污染、资源破坏以及矿山地质灾害三大类。 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为煤矿生产活动引起煤层、煤矸石等地质体中有害物质的迁移扩散,造成煤矿周围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辐射污染、振动污染等问 题。资源的破坏主要表现为采动岩移和矿井抽排水可改变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储存和循环状态,造成煤矿区水位下降以及地表水的严重缺失,煤层自然以及岩层移动等 使得大量的煤炭资源损,土体资源的流失等问题。矿山地质灾害主要表现为地表地质灾害与井下地质灾害。地表地质灾害主要为采矿岩移诱发山体滑坡、崩塌、泥石 流等。井下地质灾害主要为采动压力可诱发冒顶、矿井突水、煤与瓦斯突出等。

煤矿生产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严重影响着居民、职工的生活工作环境,制约着煤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我国煤炭地质环境的污染现状

由于地下采空、地面及边坡开挖影响了山体斜坡稳定,导致地面开裂、崩塌和滑坡等地质灾害,破坏了自然地貌景观,影响整个地区环境的完整性。据 2002年统计,中国因采矿引起的塌陷180多处,塌陷坑1600多个,塌陷面积1150 。中国发生采矿塌陷灾害的城市近40个,造成严重破坏的有25个,每年因采矿地面塌陷造成的损失达4亿元以上。

我国矿山企业每年产生固体废物约l4万 ,治理率不到7%。因露天采矿和废渣堆置等原因,直接破坏与侵占的土地近208 ,并以每年200 的速度增加。全国国有煤矿现有矸石山l500多座,历年堆积量达3240t,占地达5000k m 以上。采矿产生的废水排放量占中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l0%以上,处理率仅为4%。绝大部分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排入江河湖海。

矿山开采中废气、粉尘、废渣排放,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煤炭采矿行业废气排放量占全国工业废气排放量的57%,其中有害物排放量约76万,主要是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使矿区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因二氧化硫污染导致的酸雨区面积占国土面积3 0%以上。

全国矿山植被、土地和水生态破坏问题突出。我国因采矿累计侵占的土地达59072 , 破坏森林11024 ,破坏草地2735 。破坏土地16328 ,并且每年以416 的速度递增,导致了一些地区地下水位下降。此外,由于很多地方的掠夺性开采,造成了我国矿产资源的极大浪费。目前,我国矿产资源回收率仅为30%左右,比 世界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

3.煤炭地质污染的防护措施

3.1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

采取防治结合的方针,开展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研究工作,通过科学管理和工程技术手段开展积极有效的治理。目前,我国的矿山环境管理处于被动局 面,环境调查、治理手段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因此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增加科学投入力度,加强地质环境保护的相关技术规范、标准的制定,如崩塌、滑坡、泥 石流的勘查技术标准,矿山环境评价、恢复治理标准以及地面沉降检测技术标准,使地质环境保护工作逐步实现法制化、规范化。

3.2积极开展煤矿环境地质调查工作

掌握煤炭开采过程中的地质环境问题的类型、分布规律和危害特征,煤矿的环境地质调查工作主要做好以下方面。

对矿区内各种地质灾害,尤其是采动影响、煤矸石堆放引起的地面塌陷、滑坡、崩塌、泥石流等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其形成条件、成因、分布规律、 影响范围、危害程度等,并针对性的实施连续监测,对煤矿建设和开采过程中可能诱发或加剧的地质灾害进行预测、评估和预报。

进行矿区瓦斯地质调查,调查煤层瓦斯赋存、来源及分布规律,评价矿井瓦斯的涌出量、涌出特征,掌握影响瓦斯抽放的各类地质条件及改良方法。进 行矿区的水文地质调查,查清矿井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流动通道,确定污染水体的扩散途径。进行矿区的水质分析和岩土分析,查明土壤污染、水体污染与煤炭生产中 有害化学成分迁移的规律,为控制水土资源流失提高地质依据。

3.3建立一支技术高,设备精良,素质好的地质灾害监测队伍

建立地方群众性监测网。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必须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则。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首要特色是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加大各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积极推行资源有偿使用;全面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水资源费,建 立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备用金制度;严格实行排污收费制度。同时着眼于构建长效机制,积极探索生态补偿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应该在已有相关的法律条款的基础 上,紧密结合矿区环境的特点,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矿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该体系应覆盖矿区发展的全过程。国家有关部门应通过举行论 证会、听证会或其他形式,征求有关专家和公众意见,尽快研究、制订矿山环境破坏补偿的新办法目。

3.4健全地质环境治理和保护的法律法规

在审批办矿时,应切实把矿山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审查。在矿山环境管理的法律制度上,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应该纳入法制轨道,建立业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治理保证金和财务担保制度、矿地生态恢复和土地复垦制度、环境许可证制度、环境监督和检查制度。

4.结束语

从目前煤矿事故的频繁发生来看,治理煤矿地质环境刻不容缓。为保持煤矿企业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加强煤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势在必行。只有加强对煤矿地质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才能做到煤炭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与地质环境的协调发展。■ 中国wWw.省略

【参考文献】

[1]韩杰,我国矿山环境破坏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1].中国工程科学,2005(7):394—396.

大气污染的灾害范文8

污染被淹没土壤和周边土壤水利工程建设后,上游局部地区会出现水位上升、水面扩大,淹没周边的土地。由于河流本身受污染的自净能力降低,水质变差,不管是化学污染物还是颗粒污染物,都改变土壤的成分和酸碱度。另一方面,颗粒状的污染物无法得到有效的扩散,也会积淀在大坝以上,造成河床上升,从而引发河水进一步上升,水面进一步扩大,最终导致受污染的土壤面积日益扩大。

改变局部气候,洪涝灾害增多随着江河水面的扩大,水面受热多、散热慢、水温高、水面压力小、空气上升,那么,从物理学上来说,水的日蒸发量就会增多。从而引发空气含水量的增多,降水就会增多。另一方面,随着常年的沉淀,河床上升,水利工程能够容纳的水量日益减少,容易引发洪涝灾害。

破坏江河周边地质状况,引发地质灾害水利工程建设的选址,必须是江河河水落差大的地段,这一地段周边山崖多、植被少,原本就有较多的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特征,再加上水利工程建设对周边植被和土地的破坏,山体的自我稳固能力就会降低。另一方面,由于对气候的改变,周边的降水量日益增多,洪涝灾害增多,自然就会增多相应的地质灾害。

威胁动植物的生存首先,威胁河底动植物的生存。一方面,工程建造过程中,对江河底部的改造会直接造成一部分动植物死亡;另一方面,随着河流自身的水质、水温和流动状况发生变化,河底原有的动植物生存所依赖的水源发生了变化,无法及时适应,最终死亡。其次,威胁周边动植物的生存。一方面,水面上升,造成周边植物被淹没,无法接受到相应的光照,而根部长期浸泡,无法生存;另一方面,水面上升扩大,淹没周边土壤,改变土壤属性,致使植物生存的土壤盐渍化,无法生存。随着植物的死亡,许多依靠植物生存的动物也将会渐渐死亡或者迁徙,从而引发肉食动物的死亡和迁徙。这些改变将会改变周边所有已经形成的生物链,破坏原有的自然规律。此外,随着洪涝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增多,动植物的生存受到更多的威胁,自然会出现更多的死亡和迁徙。

水利工程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可行性措施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水利工程建设离不开法律的规定和制约,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自然环境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以及《宪法》中的相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条例,要进一步针对相关的生态环境因素,比如:土壤、水的破坏和相关污染方面,制定相关标准并严格执行。比如:针对引发水污染的污水排放和固体废弃物排放,按照国际规定制定严格的排放标准和指数,对周边工厂进行严格要求和定期审核,颁发排污许可证,重点污染企业要求“持证排污”,对于不合格的给予高额罚款或者依法关闭。

增加社会监督力度中国经济属于制造型经济,制造工厂多。不管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法律上再严格,惩罚力度再大,总会有力不从心的时候,这就需要社会集中力量来支持政府,加大对相关工厂的监督力度,将不合格的企业及时报告公开。首先,政府要建立全民参与的监督系统,比如:可以通话匿名举报、电话、网络等;其次,要给予全民监督的权利,并对相关权利给予保护;再次,要促使工厂废物等排放的信息公开化,可以通过网络媒体进行公开,让大家有参与监督的基础;最后,可以专门建立社会监管团体,让他们参与监督管理,与人民连成一体,与政府连成一线。

加大水源保护和治理通过排污标准的制定和相关的法律监管、社会监督,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排放力度,这也就已经对水资源有了保护作用;另一方面,针对水的流动性降低的状况,可以利用现代科技设备,加大对江河水的运动频率,比如:可以在水底设置搅动机,提高水运动频率。此外,针对水与空气接触面积小、交换力度小,可以加大对水底的氧气输送,比如:可以通过增加水运动,也可以引入外界空气直接注入。通过以上的相关措施,既促进了水循环,也增加了水中氧气,最终,江河水的温度自然也会趋于稳定。最后,可以建立污水处理厂,并对污染定期检测,对已经产生的污染进行综合治理。

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系统树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不言而喻,树木可以净化空气,改善局部气候,固定土壤,减少地质灾害;此外,通过植树造林,也可以降低周围的气温,减少吸收热量的面积,帮助改善周边的水源,改善土壤。另一方面,植树造林可以为动物生存提供食粮。通过植树造林就可以为整个生态系统的存在提供基本保障。但是,植树造林不是简单的种植树木,在周边恶劣的生态环境条件下,是需要借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造林和育林的。三峡水利工程在造林方面取得的成就就比较明显,种植的植物存活率达到了98%,其在植树造林过程中所采用的喷灌、滴灌等先进的种植育林技术是可以被广泛借鉴的。可以通过这些技术,在江河两岸多种植适合在当地土壤和气候环境下生存的树木,最终达到改善整个生态系统的目的。

建立监测预防系统,减少灾害的破坏力度洪涝灾害和地质灾害都是自然灾害,具有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是不可以消除的。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被动地接受,我们可以通过系列措施来减少自然灾害给我们带来的损失。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改善水利工程周边的生态系统环境来减少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现代的先进科学技术和仪器加强对于自然灾害的监测,通过卫星建立灾害预报系统,对自然灾害进行随时的跟踪和预报,争取能够在灾害发生之前,预计到灾害的发生和未来造成的破坏力度;另一方面,我们要建立灾害对应系统,设立专门的灾害对应小队,在灾害达到之前,让人们能够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灾害会带来的损害。

保护动植物的多样性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必然伴随着巨大的革命,随着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因为无法及时适应这样的急剧变化,许多动植物便无法继续生存下去,对于这样的动植物,我们可以采取针对性的保护性迁徙措施,对珍稀物种百分之百迁移,对其他物种,按比例进行迁徙,将它们迁移到适合它们生长的环境下,进行培植和养育;其次,我们可以针对已经改变的生态系统,重新安排新的并且适合在这样的系统中生存的动植物进入这里,重新确定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最终达到保护动植物多样性的目的和效果。但是,在水利工程建设以前,我们就必须要采取行动,运用现代生物科技,对当地的动植物物种进行分析和研究,确定哪些动植物是无法适应的,哪些动植物是可以适应的,有什么样的物种是珍稀物种,还要确定迁徙的动植物要在什么样的季节迁徙,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才能生存。这些都必须要在之前就研究好、确定好、并迁移好。而对于那些要搬迁到这里的物种,也要分析研究,但是具体的迁移种植都必须要在工程建设完毕以后才进行。

结语

大气污染的灾害范文9

【关键词】城市地质灾害;地质环境;防治措施

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城市化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但是,随着人类大规模的进行城市建设,破坏了城市原有的生态平衡。据统计,在城市所遭受的各种灾害损失中,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占相当大的比例。随着人类对城市地质灾害认识的不断深入,赋予了现代城市地质灾害以新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灾害范围全球化。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地质灾害,尤以发展中国家为甚。二、灾害成因多样化。几乎所有的地质灾害都不是单一因素所致,而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三、灾害损失扩大化。城市地质灾害一旦形成将会损失巨大。2008年汶川大地震,死亡6.9万多人,失踪1.8万多人,直接经济损失8451.4亿元。

1 我国城市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

我国城市所存在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一般有:地震灾害,地面变形灾害,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灾害,城市垃圾灾害,水文地质环境污染灾害等。

1.1 地震

地震是城市面临的第一大地质灾害。我国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地震灾害频发的国家。我国地震活动的特点是:分布广、频率高、强度大、震源浅、危害大。我国地震烈度Ⅶ度以上地区面积达312万km2,约占国土总面积的32,5%,我国有1/3的大城市和2/5的中等城市位于地震基本烈度Ⅶ度及Ⅶ度以上地区。地震及地震诱发的次生灾害如山体滑坡、水库溃坝、电力和通讯中断、煤气泄露、水灾、瘟疫等造成的危害和损失是巨大的 。

1.2 地面变形灾害

地面变形灾害包括地面裂缝,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广泛分布于城镇,矿区,铁路沿线。我国目前发生地面沉降活动的城市达70余个,明显成灾30余个,最大沉降量已达2.73m,这些沉降城市有的孤立存在,有的密集成群或连续相连,形成广阔的地面沉降区或沉降带。地面沉降严重的地区还会引起次生灾害,如天津市地面标高降低,导致海水上岸。加重沼泽化、盐渍化,海河泄洪能力降低,市区有淹没的危险。

1.3 滑坡、崩塌、泥石流

作为城市地质灾害的主要灾种之一,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具有突发性强、分布范围广,具有一定的隐蔽性等特点, 常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这类地质灾害常发生在雨季。如1981年雨季发生在香港的数十起大滑坡, 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深圳特区在建设初期由于忽视了对建筑和道路周围的边坡治理,现已造成近15 亿元的经济损失。

2010年8月7日22时,甘肃省舟曲县,突降雨,持续近40min,引发了县城北面的罗家峪沟和三眼峪沟山体滑坡,形成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泥石流由北向南冲进县城,阻断白龙江,形成堰塞湖,回水使全县三分之二区域被淹,造成上千人死亡,大量房屋和基础设施被彻底摧毁,损失惨重,堪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泥石流灾难。

1.4 城市垃圾灾害

建筑施工和工业生产及生活的废弃物(如建筑碎料、旧建筑物拆毁残渣、工业灰渣、矿渣废石、生活垃圾等)被人为堆积而引起的地质作用危害性更大。人类生活垃圾堆积土中含有许多有机物质,分解后产生甲烷气体,可能构成易爆炸的危险环境。另外,未经地质评价而倾倒或填埋的废物极易被雨水淋滤下渗污染地下水,或呈地表径流排入地表水体造成新的污染。

1.5 水文地质环境污染灾害

由于城市“三废”处理不当,污水肆意排放,渗入地下,造成地下水水质恶化,严重影响了居民正常生活。据统计,全国有90%的地下水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60%是严重污染。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这意味着我们的生命之源正在遭受着史无前例的巨大破坏。如若继续听之任之,放任不管,势必会引起一场巨大的灾难。

2 城市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对城市地质灾害的防治既是经济问题又是社会问题,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城市是一个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的心脏,同时也是地质灾害频发区和重灾区,在同样强度下,损失明显高于非城市地区。另外,城市地质灾害伴随着次生灾害、人为灾害,又叠加形成二次、三次灾害,将会造成更大损失。因此,采取有力措施,防治城市地质灾害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

2.1 加强对城市地质灾害的综合研究

城市地质灾害的防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括政府部门的管理职能,抗灾救灾预案的制定,城市地质灾害的评估,人员素质的提高,减灾措施论证,城市最佳位置的选择,灾害应急反应计划等方面,要从自然性与社会性更广泛的内容上去研究。从实践中看,汶川地震后,全国地质灾害多发区已进行了数轮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工作,这对迅速了解地质灾害发生的概况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舟曲泥石流的爆发证明了只通过简单的排查来剔除灾害隐患点可信度是很低的,因此必须动用先进技术手段进行三维城市地质调查,才能全面把握城市地质灾害现状,降低地质灾害的隐蔽性,为城市规划、建设、防灾减灾建议和制定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5]。

2.2 加大城市环境治理力度,减少灾害诱发因素

加强防灾工程建设,开展包括城市绿化,水土流失治理,防泥石流和入海口防潮工程,病库、危坝的加固工程,防洪、防震等城市防灾工程,以及小流域治理。同时还要采取综合措施,加强水资源管理,治理“三废”污染,推行垃圾无公害处理,加快完善排水网络,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发展城市煤气化和集中供热,改善道路交通建设,不断提高城市防灾保护能力。

2.3 科学规划、合理选址

城市规划的核心问题是城市建设用地的安排,而预防地质灾害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城市建设用地的选择,城市规划时应当遵守自然、主动避灾。为防止地震、崩滑流、岩溶塌陷、地面变形等各类地质灾害,城市规划首先应从根本上重视城市建设用地的选址工作,应综合考虑土地资源、水资源和气候条件,避开活断层、采空区、软弱地基区等地质灾害可能发生地带[6]。

参考文献:

[1]袁炳麟.浅谈城市地质.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6.

[2]刘传正.论地质环境变化与地质灾害减轻战略.地质通报,2005,24(7)

[3]张旺锋,张风霖.从舟曲泥石流反思城市地质灾害防治.甘肃科技, 20115(3).

[4]苏涛.我国城市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决策管理专家论坛,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