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数字能量学教学集锦9篇

时间:2023-07-25 16:50:36

数字能量学教学

数字能量学教学范文1

关键词:数形结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把数学和图形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是一种高效形象的教学方法。在它的具体运用中,包含两种方法:一是在数字(数量)上构建图形,“以形思数”;二是在图形中寻找数字(数量),“以数想形”。数学知识教学和学习离不开数字和图形,数字对于小学生比较抽象,借助图形或实物来理解数字概念,学生就容易接受,而对图形的认识观察又能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把“数”与“形”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就能使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灵动起来。

一、数形结合的方法在教学中的作用

数字和图形是数学学习的两个重要方面,数字和图形看似不相关,其实它们存在紧密关系。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如果教师只是向学生介绍枯燥抽象的概念或公式,学生就很难理解数学概念和公式的具体意义,也就谈不上灵活运用数学知识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改变教学思路和方法,把枯燥的数字与形象的图形结合起来进行课堂教学,使学生更易理解数学概念和公式,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讲“负数”这部分内容时,如果简单地讲解数字关系或负数的概念,学生不能深入理解其含义。如果把负数的教学结合数轴位置来进行教学,用数轴来表示负数的含义,学生就知其正负,而且这种方法能使学生记忆深刻,还能提高学习兴趣,活跃课堂学习气氛。

二、数形结合的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1.通过数形结合,启发学生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一开始接触数学就是从看图认识数字开始的。小学数学的课标要求也是要把数字认识与图形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能用数字表示图形数量。通过把图形与数字进行一一对应,就能使学生理解枯燥抽象的数字表示什么含义。运用这种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启发学生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例如,对于经典数学题“鸡兔同笼”,用常用方法解答比较难,如果用画图的方法解答就比较容易解决,可以用一个圆表示动物的头、用竖线表示动物的脚,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画的多了或少了可以随时修改,通过在画图的过程中,学生对“鸡兔同笼”中的“几个头、几只脚”有了基本认识,提高了解题的兴趣,也能启发学生的解题思路。

2.通过数形结合,比较数量关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比较数的大小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内容,如果采用画图的办法来进行数字大小的比较就容易解决,同时这种方法还能加深学生对问题的印象和理解。例如,运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把数轴应用到数字或数量关系的比较中,可以轻松解决问题。如,比较4和-4.6的大小时,将这两个数字画在数轴上,学生就能直观地体会这些数字的大小。又如,在小学阶段分数的比较也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如果用单纯的数学比较学生不易理解,如果用圆这样的图形来表示就方便多了,可将圆分成相同的等份,再按照分数的要求涂上颜色,用这样的图形方法解答此种类型的习题就非常直观、非常容易理解。

3.通过数形结合,简化解题过程

数形结合的方法运用在解答实际应用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使问题简化,提高解题速度。比如,在解答面积、体积和应用题时,运用数形结合可以使复杂的解题过程一目了然,解题效果比较理想。在学习统计图表时,通过画统计图,能让学生从图形中找出题目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又如,学生运用条形统计图,可以直观显示出数量关系的多少,而如果运用拆线图,可以直观表示各种数量的变化情况,运用扇形图可以充分显示各种数量所占的比例大小。运用图形能减少思考时间,快速找到解题方法。例如,在让学生解答:“把2个8厘米的正方形拼成1个长方形,计算其周长是多少?”学生很快答出是:“64厘米。”对于这样的题,学生只靠想象很难考虑周全。此时,教师提醒学生用画图方法来计算,学生才发现计算错了。

4.通过数形结合,提高解题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线段图也是常用的教学方法,它能让学生的思维从形象直观逐渐向抽象思维发展,能更好地理解数量关系,提高其分析数学问题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解题的能力。特别是在解答应用题时用图形能提高解题效率。例如,解答这样的应用题:小明家养了12只鸡,养有鸭子是鸡的3倍,计算小明家养的鸡和鸭的总数是多少?对于这样的题,受画线段图方式启发,可以用“12×3+12”这样的方法,也可用“12×(3+1)”这种方法解决。

总之,运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有利于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师应多加运用。

参考文献:

数字能量学教学范文2

关键词: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14-3753-02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Digital Teaching Resources Library

ZHANG li

(Zhixing College of Hubei University, 300380,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study on universities teaching resourc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tudy,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questions related. Article introduces the figure of the concept of teaching resources,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digital teaching resources and the need for library construction; on digital teaching resources of the architecture model the system and its structure; Finally on digital teaching resources trends. This study hopes to be able to figure college library of teaching resources to help provide some construction.

Key words: College; of Figure; Teaching Resource Library

1 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概念

所谓数字化,一般是指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把声、光、电和磁等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或把语音、文字和图像等信息转变为数字编码,用于传输与处理的过程。与非数字信号(信息)相比,数字信号(信息)具有传输速度快,容量大,放大时不失真,抗干扰能力强,保密性好,便于计算机操作和处理等优点。可以说,从数字计算机诞生之日起,人类就已经开始数字化时代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是基于网络运行的数字化信息系统。它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以数据为核心,利用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最终建成互动式、多媒体、共享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主要是为高校教学提供教学支持,促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资源库系统。它是按照统一的符合国际标准的技术规范和课程内在逻辑关系构建的,由优秀的数字化媒体素材、知识点素材及示范性教学案例等教学基本素材构成的,可不断扩充的开放式教学支持系统。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功能包括资源采集、资源验证和入库、资源检索、资源浏览和下载等。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是为了整合优秀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从而实现资源的共享,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也是为了促进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为创新教学模式提供有力支持。

2 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特点

从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发展的历程来看,在强调资源共享阶段,资源建设己经呈现出现代化大生产的趋势,分工合作是其主要特点,标准化是其必要条件。因此标准化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应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1)它是一个丰富的多媒体信息资源库,包括课件库和多媒体素材库,其媒体表现形式包括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

2)资源库中的资源是可以拷贝、传输、使用、加工和组合的独立单元,即一系列通用性很强的标准组件,可以由用户任意组合以适应不同的教学需要。

3)所有资源都应有基于标准的元数据,以便于查找和利用。

4)它应由一个标准资源管理系统支撑,这个系统应能适应分布式资源建设的特点,实现资源的有序组织。

5)它应是动态与开放的,使用者可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访问、存放和使用库中的资源。

3 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校园网的快速发展,作为数字化校园重点的教学资源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需要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中包含着大量优秀的教学资源。这些教学资源以多媒体形式动态的呈现教学内容。教师在备课时,能从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查找最新参考资料,搜索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媒体素材,避免了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无目的搜索。学生也能通过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共享优秀的教学资源。以视频、动画、文字、声音、图像等形式集成的教学内容也较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风格,有利于他们对知识、技能的探索和独立学习。

数字化教学资源分散,需要整合集成。目前,数字化教学资源分布在高校各部门或部分教师手中,只供部分人持有和使用,没有得以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整合了多种优秀的教学资源,可消除信息孤岛现象,实现资源共享。

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和使用使广大师生突破时空界限,方便灵活地获取信息,共享网络上最好的课程和学习资源。通过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随心所欲地调用其中的内容,有利于打破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和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步建成一个全新的、开放的教育体系。

4 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系统的架构模式及其结构

4.1 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系统的架构模式

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可分为多媒体素材库、课件库、试题库及试卷库等等。由于它所面向的使用者地理位置分布广泛,因此整个架构应具有可靠性、易于扩展性及资源共享性。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系统的架构模式分为两种:C/S(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和B/S(浏览器/服务器)模式。C/S模式是将任务合理分配到客户机和服务器的一种架构模式。对于管理信息系统,通常在客户机端实现业务逻辑、运行用户交互程序,而在服务器端运行数据服务程序。它虽然采用的是开放模式,但这种所谓的开放性,在特定的应用中无论是客户机还是服务器端都还需要特定的软件,没有提供用户真正的开放环境。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又提出了B/S架构模式,B/S模式是把WEB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结合起来的新技术,实现开发环境和应用环境的分离,用户端使用相对统一的浏览器代替客户端软件,实现跨平台的使用和多媒体服务。直到发展到今天的浏览器、播放器模式。

4.2 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系统的结构

目前,资源库系统一般分为三层:资源管理层、应用层和用户层。

资源管理层:负责低层数据库的日常管理,包括资源的入库、修改、删除、属性设置等相关管理功能。只有具有相应权限的用户才能进行这级操作。由于教学资源库需不断更新、扩充,为保证资源库中资源的质量,对于新上载的各种教学资源不直接入库,而是暂存起来(称为预备库)先进行分类,再将分类后的资源进行评价和审核,合格的资源才能进入相应的资源库。因此,资源管理层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即分类和审核上载资源,该项功能决定了资源库中资源的质量和数量,以及资源库的刷新率和访问次数,这对于资源库建设至关重要。

应用层:实际上是系统提供各种功能的网页动态生成层。在中间层服务器中存放有各种应用模块,包括系统管理模块、用户注册模块、用户登陆模块、资源导航模块、资源浏览模块、资源检索模块、资源评价模块、资源上传模块、资源下载模块。通过这些应用模块,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在备课时选择各种形式的教学资源进行灵活组织和编排,形成具有教学个性的课件,让教师在授课时充分体现自己的教学特点。学生也可根据学习的需要选择资源,辅助学习,进行测试。应用层的效率高低直接决定了整个系统质量的好坏,因此这层的实现方案尤为重要。

用户层:由用户浏览器组成,面向终端用户、教师与学生。用户通过浏览器与服务器相连进行有关操作,包括从资源库中查询所需资源并下载到本地机,进行有关资源的上传和学生在网上进行测试等。

5 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发展趋势

5.1 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从注重资源数量转向重视资源质量

目前,很多高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只是教学资源大量堆积,许多资源质量较低。随着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使用者对资源库必然会从单纯的对量的要求转向对质和量的双重要求。未来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如果不能提高资源质量,无论其功能如何强大,最终仍会被使用者淘汰。因此,资源开发与建设过程中要形成精品意识,尤其要针对教学实际筛选出符合教师和学生需要的资源,特别是要建设与专业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

5.2 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将逐渐走向标准化

目前许多教育软件公司或高校在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时“各自为政”,无论在技术平台,还是在数据库结构上都不一致。由于各高校因教学资源、财力、人力等因素的限制,开发出的教学资源库也缺乏统一标准、通用性差,很难将一个资源库中的资源导入另一个资源库中,这对于资源的使用和积累非常不利。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育部颁布了《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用以规范资源库的建设和开发。可以想见,今后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将逐渐走向标准化。

5.3 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将越来越智能化

目前人们对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依赖程度还不是很高,随着人们对其认识的不断深化以及依赖程度的不断增强,势必对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智能化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将为使用者提供更加高效、方便和个性化的服务。只有把一些智能化的技术融入到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当中,才能满足用户不断增长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许伟泽.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库.教书育人,2009/04.

数字能量学教学范文3

【关键词】高职 数字测图 课程项目化改造 教学目标

教学实施过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C-0046-02

一、课程项目化改造的必要性

数字测图是我国目前进行数字地球、数字中国和城市地理信息系统GIS、国家基础测绘的主要技术手段,是目前各种工程测量中地形图测绘的重要方法,是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职业核心课程。数字测图的知识和能力的掌握对学习后续课程起到关键性作用,数字测图也是学生就业中重要的职业岗位之一。

数字测图的内容主要有数字测图的基本知识和电子全站仪的应用、数字测图的外业数据采集和内业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成图等。教学要求,是培养学生具有数字测图的基本知识和数字测图的职业能力。一直以来,在教学上是采用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方法,理论与实际相脱离,教学效果较差,难以达到课程教学目标的培养要求。学生缺乏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对数字测图技术的整体过程体会不深,一知半解,实践能力差,严重影响了学生应具有的数字测图的职业工作能力。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如何在教学中进行课程项目化改造,用项目和任务训练学生,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字测图实践能力,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已经成为高职数字测图教学改革中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课程项目化改造工作思路

所谓课程项目化改造,是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需要,将数字测图课程教学过程转化为实践工作任务,将工作任务贯穿于项目教学的始终,以工作任务为基础驱动项目教学的整个过程。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学习课程的专业知识。这样可以利用工作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紧密结合实际工程项目,可以使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巩固理论知识,训练实际工作能力,最终具备职业岗位的工作能力。

为了进一步开展各项工作,应确定数字测图课程项目化改造工作思路:深入各行业和基层进行行业调研与分析;确定数字测图职业岗位能力目标、职业素质目标和职业知识目标;根据数字测图岗位的工作过程的不同环节和具体任务,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按照课程项目化实施教学。数字测图课程项目化改造工作思路如图1所示。

三、课程项目化教学目标

数字测图是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在教学体系中占有着非常重要位置。数字测图针对于国家基础测绘、水利水电工程测绘、交通工程测绘、城市建设工程测绘等岗位要求,培养能在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从事数字测图的、具有系统的应用知识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并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通过行业调研与分析归纳,得出数字测图课程项目化教学目标见表1所示。

四、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

数字测图项目化改造,是以数字测图的职业能力目标为核心,以数字测图过程为主线,通过设计工作任务,构建学习情境,建设仿真和真实的学习场景,让学生在职业活动中获取知识、锻炼职业技能,通过完成系列工作任务来培养学生具有职业能力。根据数字测图的工作内容和真实工作过程来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顺序,每一个教学单元就是一项工作任务,对应一项具体的能力训练目标。数字测图为一个贯穿性综合项目,有4个子项目,见表2所示。

五、课程项目化教学实施

数字测图课程项目化教学实施是以项目为载体、任务驱动,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采用分小组作业的形式各自独立地完成4个具体的项目工作任务。具体教学实施过程如下:

第一,收集资料。学生根据完成项目任务内容、要求,收集各种必要的资料。主要有原项目已有的各种比例尺地形图,有关数字测图测量规范和地形图图式,控制测量的成果以及数字测图技术设计书等。

第二,学生分组。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4~6人,选出组长。组长工作能力直接影响到该组任务的完成,在分组中要注意组长的选定,应选择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工作能力,责任心较强的学生担任。

第三,实施方案。各小组根据项目任务的要求和有关行业规范,制订出项目实施方案。方案的主要内容有数字测图项目任务内容、相应的实施步骤、测量的方法、时间安排及要求和注意事项等。

第四,实施项目。各小组按实施方案实施项目,各小组依据规范要求协作完成项目任务。主要内容有各组根据实施方案,按规范要求完成数字测图各项目任务。

第五,教师指导。教师跟踪检查和指导学生实施项目任务情况,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及时指导。

第六,任务评价。学生完成各项目任务后,安排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完成项目任务过程,各小组数字测图项目成果进行总结和互相交流,每小组派代表汇报完成项目情况,教师进行点评和知识归纳。

第七,成绩考核。学生课程成绩考核分为4个方面。一是过程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在完成各个项目过程中的成果;二是实践能力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仪器操作能力、绘图能力;三是知识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数字测图课程的应用知识;四是考核学生的工作态度,主要考核学生的团队精神、工作态度、出勤、安全等方面情况。根据学生以上四个方面及小组互评、组内互评和指导教师评价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

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最终目标,就是具有实战能力――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数字测图项目化改造与教学实践证明,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突出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实训为手段,设计出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边学边做。教师在做中教,边做边教。教、学、做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这种课程项目化教学方法,符合高职学生的学习规律,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巩固了理论知识,提高了实践能力,教学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戴仕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朱曙光.高职《数字测图》项目化课程的实施总结与思考[J].科技信息,2010(21)

[3]黄鹏超.汽车使用性能与检测课程项目教学改革与实践 [J].广西教育,2011(9C)

【基金项目】广西“十一五”教改科研项目(2009C134)

数字能量学教学范文4

关键词:区域性;数字化教学资源;影响因素

1概述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学资源日益数字化,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成效。为了更好地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发展校际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已成为必然趋势。影响校际间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找出并分析其中的关键因素对促进数字化教学资源在校际间共享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苏州国际教育园作为一个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区域性教育园区,软硬件条件相对较好,数字化教学资源在校级间的共享开展得较早,共享机制相对成熟,共享行为相对活跃。

本文以苏州国际教育园人驻的13所院校作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资料,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分析,计数资料用n或百分比(%),然后采用卡方检验(P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苏州市国际教育园人驻的13所院校,其中本科高校2所、高职(大专)院校7所、基础教育学校2所、中职学校2所。每所学校随机抽取访问20名对象发放调查问卷,所有问卷现场回收。

2.2调查量表设计与检验

2.2.1量表设计

为了做好研究,经过不断甄选优化最终选取五个影响变量作为数字化教学资源校际共享关键影响因素备选题项做成客观题量表,见表1。

2.2.2量表信度检验

为了测试量表的可靠性,我们对回收来的260份问卷采用SPSS19.0进行整体信度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通过表2可以看出影响变量的Cronbach’s a系数都在0.7以上,这说明该量表是可靠地,可以用于调查研究。

2.2.3量表效度检验

在效度分析中采用对问卷整体进行KM0和Bartlett球体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

由上表可见KM0=0.788>0.6,并且P

2.3资料收集与统计方法

每所学校随机抽取访问对象20名发放调查问卷,所有问卷现场回收。对收集到的资料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分析,计数资料用n或百分比(%),然后采用卡方检验(P

3研究结果

3.1结果比较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砜矗5种主要影响因素中主观能动性的确定回答数为238,其中肯定回答为154(占64.7%);资源数量的确定回答数为242,其中肯定回答为166(占68.6%);资源质量的确定回答数为254,其中肯定回答为206(占81.1%);基础平台的确定回答数为230,其中肯定回答90(占39.1%);引导鼓励的确定回答数为234,其中肯定回答190(占81.2%)。资源数量、资源质量和引导鼓励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2logistic回归分析

将数字化教学资源数量、资源质量和引导鼓励作为自变量,影响因素肯定回答n作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3个变量全纳入最佳回归方程,可得到苏州国际教育园数字化教学资源校际共享的关键影响因素模型回归方程:

数字能量学教学范文5

识字写字,做减法更要做加法

汉字自诞生之日起就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和信息符号,更是传承五千年华夏文明的重要载体。如今,汉字式微,江河日下;拯救汉字学习,要从孩子抓起,已成社会共识。那么,新课标是如何突出识字写字教学的呢?老师们看到最多的可能是小学生的识字负担减下来了。比如,过去一、二年级要求会认1600-1800字,会写800-1000字。现在减少识字量,改为认识1600字。其中会写800字,均取最低值。

但是,这里的减法却不完全是学习负担的减轻,与数量减少相对应的是质量的提高。而且,这里的质量除了我们通常所认为的写好字以外,还有提高识字兴趣,增进识字能力培养的目标。有老师说,做好加法才能真正做好减法。这话算是说到了点子上。

必须明白的还有第二点:小学六年识字的总目标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起始年级识字写字数量变少,但同时提高了识字写字的质量要求。起始年级识字写字的缓一拍,其根本目的在于打牢基础,有效服务于将来语文学习识字写字要求的快增长。因此,必须全面辩证的认识新课标关于识字写字要求的变化。

值得老师们注意的是,新课标在继承实验稿课标“多认少写”识字教学策略的基础上,“多”和“少”的力度均有加强。新课标新增加的《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就是这种继承的进一步明确和发扬光大,至此,识字写字教学开始有了确切的对象,一举扭转了过去内容不明、对象不清的混沌状况。

特别是《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所收集的300字,“构形简单,重现率高,其中的大多数能成为其他字的结构成分”,具有极其强大的成字能力。这是从儿童学习语文的生活实际出发所做出的一项重要举措。写好这些基础字,必须成为我们低年段语文识字教学的重要内容。

必须着重指出的是,新课标关于识字写字教学内容的修订并不是一件孤立的事件。当我们把这件事放在整个课标修订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来考量,就会发现,在对识字写字教学进行了重要调整的同时,阅读教学这一块也相应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我们还会发现,语文综合实践这一块也做出了对应的调整:“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通过这样一连串有关联的思考,我们会发现新课标修订时整体把握的思想方法。

新课标关于识字教学修订的另一个着力点在于更加重视写字和书法的学习。目前,社会上文本处理电子化、社会成员书写能力普遍下降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势必会危及汉语言文明的承继和发展。有鉴于此,教育部2011年8月通知,要求小学一至三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硬笔书写能力,三年级开始,过渡到硬笔软笔兼学。三至六年级的语文课程中,每周安排一课时的书法课……教育部的这一通知跟我们的新课标突出写字教学的要求遥相呼应,一脉相承——在起始年级减少识字数量,降低“四会”字数,提倡“多认少写”,切实扭转多年来形成的每学一字必须达到“四会”要求的做法,让老师们可以腾出精力,专注于学生的写字质量,这自然应成为新课标识字写字教学中减法思维的重要内容。

作为提高小学生写字质量重要举措的“每课十分钟”,是新课标的一大亮点,但也备受争议。因为这项规定“太硬”!未能照顾到千差万别的基础教育现实状况,特别是面广量大师资力量薄弱的农村学校。笔者认为,教育固然要面对现实,但教育更加要面向未来,面向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不能迁就落后。

新课标突出识字写字教学,是基于对小学语文教学任务的再认识,是对于自身社会文化责任的强烈认同。“汉字是中华文化一个很坚实的根”(国家语委李宇明先生语),加强识字写字教育既是对汉字交际技能的培育,更是对古老母语文化的珍视与敬畏。教好写好每一个汉字,是每一个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老师责无旁贷的责任。

习作教学,作字数要求与不作字数要求

关于习作教学,“立下规矩”和“打破框框”一直以来就是争执不休。倡导“立下规矩”者,看到的更多可能是习作教学的有规律可循,偏重于理性思维;而要求“打破框框”者,则更多看到了文章乃抒发性灵之所为,偏重于感性思维。落实在我们的语文课标上,仅是习作的字数要求,就有意思地出现了“不作字数要求——作字数要求——不作字数要求”这样的“疑似怪圈”。

关于作文字数,实验稿课标在第三、第四学段分别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三学段“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第四学段“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新课标做了调整,第三学段跟字数有关的要求被表述为“习作要有一定速度”,第四学段没有变动。

看到这样的修改,一线的小学老师们在眼睛一亮心头一喜之后很快要问的就是“为什么”。

为什么会是“眼睛一亮心头一喜”呢?去掉了“40分钟400字”这样的硬性规定,在某种意义上就等于是给小学生习作教学松绑,更加能够鼓励学生自信而本真地表达,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也给了教师习作教学以更大的自主空间,不至于在字数、时间和率性表达之间进退失据。毕竟,文章是不宜以字数论英雄的,好文章有的时候确实是需要时间来“磨”的。去掉了这两条硬性规定,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作文时会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于文章的内容,而不会像有的学生那样,边写边数字数,字数一足,立马就松了口气;过去有老师批作文时拿一把尺子量长短给分的笑话就也会得到根本的改变。确实,在明确字数要求的时候,许多难以被有效测量的但却又是极为关键的作文质量因素,如选题立意、新颖表达、独特视角等等,常常会让位给一目了然、易于操作的评定标准——比如时间,比如字数。

但是,且慢。当我们准备着对此项变革“山呼万岁”的时候,请再想一想:第三学段的习作时间和字数要求被虚化为“习作要有一定速度”,这让我们欣喜万分,并给出诸如解放孩子彰显个性的美妙理由,那么,第四学段的相关坚持是否就会被我们认为是顽固不化、自相矛盾、禁锢学生和老师呢?

这是一道难题。我相信,当年制订课标时,专家学者们在此问题上也会有颇多纠结。刚性规定还是柔性处理,是不是到了“真理向前一步”的紧急关头?

其实,颇令人费解的是,除去实验稿课标的这项规定,此前多种版本的“大纲”沿用数十年,有关习作一块,均未有过字数和时间方面如此刚性的规定。这是否也就是说明,实验稿课标的这一规定在某种意义上有“试水”的可能?而现如今已经证实,小学生习作在字数、时间上不宜作硬性规定?

笔者并不打算在这篇小文章里面对课标和大纲做历史沿革方面的比较,我想要说的是,硬性的习作规定有利于习作教学有迹可循、有法可依、操作性强,对于习作教学的质量保底有重要意义;但柔化的处理,其结果显然更加能彰显习作者的个性,更加合乎为文之道。

两难之境中的抉择更见艰难,也更富有意味。所以,新课标的此番修改并不能被看作是对过去小学生习作教学规章的简单回归,是承认先前“试水”的失败。因为,我们应当看到,从2001年开始的课程改革,其课程标准是首次融合了初中和小学共九年的语文学习整体规划,既然初中阶段要求“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那么小学阶段的习作自当与之有一个比较自然的衔接,所以就提出“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要求——我们完全可以做出这样的一种合理推断。新课标的“改回去”更多偏向于小学生的习作教学实际,与其打牢基础、厚积薄发、关注个性、形成素养的课标宗旨一脉相承,也必然会更加有利于初中阶段学生作文水准的加速发展。让在今天,赢在未来。

现如今,新课标仍然是九年一贯,缺少了硬性规定的第三学段习作要求如何与第四学段自然联系呢?一切皆有痕迹。我们今天的课标缘何而来?过往的一切不应当随风而散。窃以为,实验稿课标的两个数字要求仍应存于我们教师的心中,仍应自觉以此作为方向和目标,增加灵活性,让“习作要有一定速度”在彰显其因人而异、奖掖个性的同时拥有必要的内容和教学底线,万不可以因课标不再有时间和字数之限定,放任习作教学的散漫之风。

数字能量学教学范文6

数字化实验是一种新型的课程资源,其以实验为基础,有效地将信息技术和科学课程结合起来,彻底改变了科学课程固有的教学理念及其模式。本文结合数字化实验系统的特点,就其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作简要分析。

关键词:

数字化;实验;科学教学;应用分析

一、前言

数字化实验系统,简称“DIS.Lab(DigitalInformationSystem)”,是一种实验研究平台,其以传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基础,在实验过程中,借助传感器而收集实验数据,借助采集装置将相关信息转化为数字形式的信息传送到计算机,由计算机操作软件对信息技术处理,从而获得实验结果。这种操作系统得到的数据更精确,实验结果更准。

二、数字化探究实验的特点

1.实验过程的“直观化”

实验过程中的细微变化和瞬间变化在传统实验中靠学生的肉眼观察可能根本观察不到或来不及,比如:在做“酸碱中和实验”传统实验时,试管加滴管的实验操作,比较枯燥,实验过程也无法呈现。而利用数字化实验,实验中PH值的变化一目了然,借助曲线图,其变化直观形象[1],还可避免人为因素(如加液、振荡、读数等)造成的误差。又比如:在“电磁感应”现象实验时,产生的电流较小,现象较为短暂,如果引入数字化实验系统,便可以把这些问题解决。

2.实验数据的“精确化”

受客观条件限制,传统科学教学的实验多为定性实验,数字化实验的应用则让实验由“定性”向“定量”转变,这一转变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数据收集,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如:在做“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实验时,在注射器的一端连接上气压传感器,很容易便能得到气压与体积的关系;若将气压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结合气压与沸点关系,就能直接在计算机中显示气压与沸点的关系。数字化实验以传感器和数据采集系统对实验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取代了人眼读数,由“手工化”向“智能化”转变,数据更真实有效[2]。

3.实验处理的“智能化”

传统科学实验中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是对物理量的单纯分析,而借助数字化实验,可把物理量以图像形式转化呈现,这样更能表现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和变化情况[3]。如:“晶体熔化实验”中对温度计的示数就可用传感器传输给计算机,并设置好相关条件,计算机直观显示为熔化曲线,从而摆脱了学生计时测温、手工作图的繁琐和作图不准确而造成的实验结论错误。

4.实验系统的“多样化”

数字化实验系统融合了传统实验的优点,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安排实验,实现演示实验和操作实验的有机结合,也可让课堂实验和课外活动融合起来;既可以将实验量化,也可以将实验直观化;同时,利用其可携带性使实验应用于真实的环境,如河道水质测定、酸雨等环境问题,从而极大地拓展了实验教学的内容,提升了科学教学的广度和深度,给予了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

三、数字化实验系统对学生学习科学的影响

1.数字化实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学科兴趣

素质教育提倡要以生为本,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传统科学实验方法较为落后、数据处理繁琐、实验可信度不高,实验往往变成教师指令下的照搬照套,学生在实验中缺乏思考,创造性不强,兴趣不高。数字化实验改变了这种模式,让学生借助现代信息化手段完成实验操作,在数字化实验中可获得更准确的数据,更可信的结论,这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大有裨益。同时,数字化实验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操作简便,可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科学实验兴趣。

2.改变了实验环境,有利于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传统实验课堂融入信息技术,极大地扩展了实验教学的形式,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突破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界限,使教学过程中“边讲解边实验边分析”成为可能,有利于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同时,数字化实验系统的快速测量,精确处理,使原来课堂上无法完成的实验成为可能,使课堂教学手段更加丰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数字化实验网络,便于实验数据的合作与交流,有利于整合他人有价值的实验数据及分析材料。这一系列的信息获取和处理的过程,会大大增强学生的实验素养、思维品质及团队精神,为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环境接轨创造了条件。

3.有利于推动科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科学要转变“授受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借助数字化实验实现“人机协作”、“师生互动”,在学生操作中,教师辅以问题引导,让学生在操作中讨论和交流,帮助学生更好地通过实验而获得结论。同时,借助数字化实验进行生活拓展,让学生在生活中展开探究,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培养极为有利。

四、数字化实验应用于初中科学教学面临的挑战

1.传统和数字化如何统筹兼顾的问题

数字化实验倾向于让学生借助科学技术手段,并在“做科学”的过程中探究科学知识,传统实验则强调要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利于学生观察能力、数据收集能力的培养,但由于要照顾教育经费的不公平情况,传统实验操作在此方面有明显优势。在各种大型考试中,传统实验操作仍占很大比例。学生实验基本操作仍需补救措施[4]。在教学实践中,因各种因素限制,两者并不能很好的兼顾,因此,如何让两者有机融合就是科学教学中值得探究的一个课题。

2.如何增强探究实验的有效性

如何减少学生在实验中关注技术和设备多于实验本身的问题,值得探究,因为初中学生对新鲜的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而本身的知识结构又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在实验前要花大量的时间给学生介绍实验仪器的结构和原理,而且初中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相当有限,要将传感器与计算机进行连接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此,教师对学生讲解实验的连接以及计算机操作等所做的工作远远超过了实验所获得的收益,作为教师如何增强探究实验的有效性,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3.要尽量避免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的实验极端

在初中科学实验中,很多实验都是单一测量,如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操作简单,没有必要利用传感器而对其数据进行传输。同时,在应用数字化实验系统时,虽然其数据较为精准,但也要引导学生以客观的态度对待数据,多一些自己的思考。

五、结束语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数字化实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应用数字化实验系统,可帮助教师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科学实验操作中获得更准确的数据和结论。基础教育改革少不了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辅助,但在实践中也应客观看待数字化实验系统的优势和不足,对其科学合理的应用,才能让科学教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服务。

作者:陆努杰 单位:慈溪市长河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史能.数字化实验室在教学实验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7,(16).

[2]许成果,艾伦.从教学媒体看教育技术的发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7,(07).

数字能量学教学范文7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建设策略阶段

1数字化校园建设服务重心与主要内容

1.1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数字化校园的说法来源于“数字地球”.它是一个全新的事物。人们对数字化校园给予了不同的诠释,但目前还没有比较权威的定义。一般认为,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系统为依托,支持学校教学和管理信息流,实现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应用,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网络化无疑是其最重要的特征。

1.2数字化校园服务重心

学校的中心任务是教学,教学是学校的本质属性,是学校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它规定着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围绕着教学进行,一切技术与手段都应为“教学服务”而展开。据美国在l999年进行的一次“信息化校园计划”的研究成果表明.有39.0%的大学认为“科技与教学的有效结合是目前面临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和挑战”。负责该项课题研究的凯尼斯·格林教授指出:“调查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意识到,对于大学应用信息技术来说,最关键的问题实际上并不在于技术和产品,而在于人。换言之。是那些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和学生……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逐渐认识到,在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帮助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和充分地使用这些设备。”这充分说明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是为教学服务的。

1.3数字化校园建设主要内容

硬件建设:备课和示教设备(如备课用计算机、扫描仪、数码相机、摄像机、资源管理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室等);学习设备(如计算机教室等);管理设备(如校务、教务、政工、财务、后勤等管理用计算机、打印机等);网络设备(如服务器、交换机、网卡、网线、光纤等)。软件建设:操作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软件,课件制作平台及工具软件,示教及学习软件。理论建设:教育理念建设.教育体制建设,教育模式建设,学习模式建设,教师角色形成机制建设,教育评价机制建设。

2数字化校园建设认识上的误区

2.1重硬件.轻软件,忽视理论建设

目前,数字化校园建设中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投资少,维持基本教学必须的软件在数量、品种和质量上都严重不足,无法使硬件的功能得到发挥;忽视软件版权问题,使用盗版操作系统等软件,埋下了潜在的危机,一旦遇到严格的维权行动。就可能带来巨大的损失;没有形成权威的机构和配套的政策、制度来保证示教和学习软件的开发、升级、维护以及地方化,使师生能够及时方便地得到适用的教、学软件。而理论建设研究滞后,多是零散的、初级的,缺乏组织性和系统性,极大地制约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进程和健康发展。

2.2用技术提供的可能性替代现实实施的可行性

软硬件企业出于赢利的动机。其设计的各种软硬件方案,从理论上讲,具有明显的先进性,但在实际上,往往了忽视了我国学校实施的可行性。(1)忽视了方案的经济可行性。中国是穷国办大教育,除少数发达地区外.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教育经费一直十分紧张,根本不可能拿出大笔资金满足那些先进方案的开发建设。(2)淡化了方案的技术可行性。由于数字技术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学校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又使得教师无法率先获得对先进的软、硬件进行学习和演练的机会,使得这些先进的方案常常难被学校师生全面掌握。(3)模糊了学校对方案功能需求的必要性。为增强产品竞争力和方案对学校的吸引力,企业常常在方案中应用新的技术,在宣传中也大量使用带宽、升级、扩展、浮点运算、网络拓朴、资源库等概念加大营销力度,而这些企业着力渲染的功能,多数是学校根本不需要或很少能使用到的。

2.3硬件建设中的本末倒置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备课和示教设备以及学习设备是与学校中心工作联系最紧密、对教育质量影响最直接、对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促进最大的因素。备课和示教设备、学习设备是数字化教学必不可少的工具,管理设备是提高管理水平,营造良好教学环境的工具。而网络设备则是将前三类设备联系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发挥系统功能的工具。如果没有足够的和合理利用的前三类设备,再好的网络设备也是无法发挥其作用的。

由于对数字化校园认识的局限性,许多学校忽视了我国教育所能提供的经费条件、人员素质等办学实力的现状,表现出一种浮躁的心态,在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有技术上的一步到位和时间上的立马实现的思想,把数字化校园建设这样一件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简单化,把发达地区和重点高校的特化经验普通化,盲目应用到地方学校和中小学,使数字化校园建设失去了持续有序的发展动力。一些“校校通”工程建设也暴露出问题。2002年8月26日《中华工商时报》网络版有文章指出:教育全连接,80%没有充分利用。IT厂商们接下了一个又一个的校园网建设大单,花费学校大量经费,苦心建起的校园网却大部分闲置起来,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3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建议

3.1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论研究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理论建设是相对于硬件设、软件建设更为薄弱、滞后的部分。而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决定了理论研究应该超前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论研究已是迫在眉睫。(1)建立必要的组织机构,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大问题进行识别、分解.为研究的开展提供课题指南。(2)从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中小学、教育管理机构等部门遴选研究人员.建立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人才资源库,使研究人员结构合理。(3)以系列课题形式将已识别的问题分解到相关研究人员手中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4)对研究的结论进行有组织的验收、评估、实验、改进和推广应用。

3.2调整数字化校园建设核心和顺序

调整数字化校园建设核心和顺序,即调整现行“先建网——再开发资源——最后应用”的建设步骤,按照“先从教学应用着手——通过需求达到或超过供给的内在动力促进资源和网络建设”的技术路线进行。(1)以服务教学、实现教学数字化为建设核心。将投资重点和优先项目调整到目前已经成熟和稳定的对教学起直接作用的设备上来。(2)管理设备及管理软件的建设应注意数据、接口标准的统一,并围绕提高管理效率、优化教学环境的主题展开,为后期联网奠定基础.同时注意加强管理数据挖掘功能,让管理设备成为学校及各部门领导提高决策水平的得力助手。(3)学校网络建设应在教学设备和办公设备的建设与利用达到一定水平.对数据共享与交换需求较旺盛,网络技术标准趋于成熟时加大投入;应本着先内部网络、后因特网的原则进行规划,尤其是在中小学,不应过于强调互联互通和适时交互的功能,与因特网相连可以在专线、拔号等方式中灵活选择。

3.3推出符合实际的经济型解决方案

不同地区学校的经济环境和发展水平差异大.应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案和建设进程。(1)高校和经济发达地区学校可从现行企业的大量解决方案中选取适合的方案进行快速开发。(2)各地中小学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技术方案和建设步骤.建设中注意因陋就简.在保证基本功能的情况下.尽量采用经济的产品。(3)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不同级别、不同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多种建设目标、进程和评估方案.避免不发达地区和地方学校不顾自身能力与发达地区或重点高校盲目攀比现象.使建设持续有序地进行。

3-4开展教、学软件的开发模式研究及实施解决教育软件的版权问题、软件的开放性和适用性问题。可以采用以下策略:(1)加强选择软件平台的技术指导.把好软件学习、使用人门关。以政府批量采购的措施降低采购成本。以政府控制软件版权的策略解决教学软件的开放性问题。(2)充分利用教师队伍中科研能力强的群体自行开发实用的软件。也可与企业联合共同开发。

4持续搞好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步骤

4.1认识阶段

在各级各类学校只有少量的计算机单机运行时。师生员工通过各种学习资料、媒体和参观等形式对数字技术的用途开始形成理性认识并有意识地关注此领域的相关信息。学校领导开始关注兄弟单位建设情况。咨询数字化教学对本校的发展可能产生哪些影响.在不同层次、不同进程和使用程度上开始进行建设规划和经费、人员的安排和骨干人员的培训与人才储备。

4.2学习阶段

学校的计算机数量有了大量增加.主要的办公场所都有了配备.人们都可以从身边直接感受到计算机应用给教学带来的便利.只要愿意还可以有一定的上机学习时间。人们开始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操作一些比较有名的商业教学软件和由各种渠道交流、获得的软件。开始尝试制作自己的课件,参加各种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教学竞赛。开始尝试在自己的一些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管理人员也开始运用各种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日常工作的管理.提高管理的水平。学校与外部的数据交流大部分并不是通过专门的网络.而是以光盘等硬件存储传递。有时也通过调制解调器上网传递。

4.3使用阶段

学校计算机设备和数字化资源已经初具规模.基本能满足大部分正常教学的需要。大多数教师也具备了驾驭设备、运用资源开展数字化教学的素养.并能够根据学校教学实际进行资源的二次开发。计算机在学校Et常工作管理中的使用已经实现常规化.并能运用各种数学模型进行统计、分析.为学校的评估、规划、决策等提供一定的参考。数据的传输和交流可以通过少量的电话线上网来进行。

4-4网络化阶段

由于数字化教学已经常规化。对于数据的需求、传递、交互的要求越来越大、越来越频繁,建设校园网成了当务之急。通过校园网把已经运行的教学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学校行政管理系统、后勤保障系统等构成一个统一体.形成了完整的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由此。学校内部各环节工作有机地协调起来,许多工作自动完成.不再需要人工的参与.学校管理和教学已经相当轻松,具有很明显的研究性质.管理人员和教师的精力主要放在数字化资源的改进与完善。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方面。在这一阶段。校园网已经通过宽带与Internet互连.对外数据交流的流量也渐渐增大。但总的来看。学校还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对系统外部的依赖性还不是很强。

4.5信息化阶段

数字能量学教学范文8

关键词: 档案信息化策略

21世纪是全球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的普及和各类信息技术的推广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便捷。信息资源共享让我们用最小的投入获得资讯利益的最大化,各种科学技术信息资源的传递已由传统纸质方式逐步向数字化信息转换,多年来在公众眼里较为神秘的档案信息资源也不例外,互联网上纷纷出现大量的公共档案数字信息资源。

受大环境的影响,高校传统的档案管理也在悄然发生着可喜的变化,与其它信息资源相比,档案信息具保密性、政治性,这就使得高校档案数字化信息的开发受到一定的限制,院系级档案的数字化信息建设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一、高校艺术系院数字档案建设的必要性

近几年,随着高校艺术专业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艺术院系的各类档案数量迅速增加,有限的存储空间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需要,把现有的档案信息资源转化为数字信息即可解决这个日渐突出的矛盾。

院系级的档案信息除了文书档案信息外,还有教学档案信息。院系级的档案管理能直接反映出院系的教学管理、教学活动等情况。由于艺术专业的独特性,大量的档案信息是在师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直接产生形成的,用传统的存储方式会丢掉许多有价值的教学信息,而数字档案信息的开发改变了这个窘况,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可采用摄像、录音等技术手段对原始材料进行及时有效的存储。

与艺术专业院系相比,其它学科专业院系的教学档案管理相对容易,艺术院系的特殊性决定了艺术院系教学档案载体的多样性,我们有时必须用不同的储存介质(图片、磁带、CD、VCD)来保存同一个教学档案,因为这样教学档案信息才会更加详实、可靠,同时档案保存的时间较过去也有所延长。

以美术系为例,各个专业方向的教学效果完全可以通过学生平时作业和考试试卷来衡量,用传统方式来保存这些极具价值的教学档案除了需要大量的人力对此进行整理外,还需要大量的存放空间,纸张的吸湿特性更增加了档案管理的难度,因此数字档案建设势在必行。

以音乐系为例,《声乐》这门课程的教学档案,如用传统的方式,我们只能通过教学目标要求、考试评分标准及成绩册上面的分数来衡量教学效果。如此一来,该门课程的教学档案信息显得过于简单。但是如果通过采用录音、录像等科技手段真实记录考试过程,就能让我们把“声音”这一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确实存在的原始教学档案有效的保存起来。当学生对教师是否严格按评分标准做出相应的成绩评定产生质疑时,声像档案的详实性、可靠性就会有效发挥重要作用。

二、高校艺术系院教学档案数字化的开发与建设

凡是利用价值较大的教学纸质档案都应尽早转化为数字档案。对于办学规模较早的高校艺术系院来说,专业方向越多,教学档案的数量就越大,学生试卷、学生名册、学生各项过级率统计、学生成绩册、学生的专业实践等,都是纸质档案居多,保管成本较高、易磨损、检索和利用效率较低,这给档案资源共享造成了相对的障碍。通过教学档案的数字化建设,可将学生名册、学生成绩甚至教师的教学课件都挂上网,既能提高教学档案的有效利用率,同时又能为校园档案的数字化建设提供最为基础、详实的数字信息数据。

如若原始的纸质教学档案数量较大,便可通过图文软件,对纸质教学档案进行扫描,实现数字信息的转换。这样做除了准确率高,便于管理之外,还比人工录入要快了许多,更重要的就是档案信息的利用者还可以看到档案最为原始的特征,比如美术系的专业课试卷,试卷原始的纸张颜色、教师批改的成绩等,这些都能更加有效的说明教学数字档案的原始性、真实性和可靠性。

三、高校艺术系院教学档案数字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艺术系院教学档案数字化档案建设离不开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技术支持。它的重点是整个数字化系统,该系统的各个环节都应保持一定水平,通过局域网络进行各环节的联系,这样才能发挥整体优势,提高数字系统的综合能力。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将可能导致整个系统无法正常使用。

在档案进行数字化转换工作之前,相关部门应该进行精心地组织准备工作。首先对教学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数字化转换工作不仅技术要求高、操作有一定难度,并且还需要资金、时间投入,通过对教学档案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可提高档案数字化转换的工作效率;其次,对要进行数字化转换的非数字化档案,进行数字化之前的认定,并提出明确的转换意见,经部门领导和学校主管部门领导同意后,方可进行数字转换工作,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档案数字化转换工作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

高校艺术系院传统的教学档案数字化转换成功后,档案查询者通过互网络就可利用这些档案信息,这就对档案信息网络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提供远程服务时,档案管理软件方面要做到有入侵预警机制,采取防火墙、身份鉴定一系列的措施确保教学数字档案的安全,同时采用现在流行的Fair fox网页浏览器,提供远程利用,有效防止病毒软件入侵。

教学课件是教学档案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此一来,知识产权的保护也就成为高校艺术系院教学档案数字化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认为,在教学档案数字化的过程中,我们可通过技术加密,建立内、外网两个管理系统,通过网页访问权限等设置,对一些重要的教学档案进行知识产权保护。

高校艺术院系的教学档案数字化建设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工程,它需要技术、资金支撑,我们只有从档案的利用率出发,合理分出轻重缓急,才能完全做好教学档案数字化的转换工作。

参考文献:

[1]周振朝.高校系级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初探[J].山西大学学报,1999.1.

数字能量学教学范文9

[关键词广数字世界”儿童数学课程;数字表征;数感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2-0021-04

“数字世界”(Number Worlds)儿童数学课程是由美国克拉克大学心理学教授莎朗。格里芬(Sharon Griffin)和新皮亚杰学派代表人物罗比,凯斯(Robbie Case)等研究者在有关儿童早期数概念发展的研究中提出的。新皮亚杰理论认为,儿童智力发展的实质是建立一系列有组织的中心概念结构。这种中心概念结构是由概念之间的关系联结而成的内部网络,是在特定的概念领域内进行组织活动的基础性心理结构。格里芬和凯斯等研究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儿童的中心数概念结构,这一结构由核心的数知识构成,它不仅是执行大量数学相关任务的基础,也是进一步进行数学学习的前提。研究表明。训练能有效地帮助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获得这种中心数概念结构。因此,格里芬和凯斯设计了“数字世界”这一儿童数学课程,以培养儿童的数字感知能力。

一、“数字世界”儿童数学课程的基本内涵

“数字世界”儿童数学课程的基本目标是通过发展儿童对数字的感知能力,使其获得数学学习所需要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能力。

格里芬认为,数学不仅包含数字概念。也包含量的概念,数字是用来表示量的。当儿童意识到每一个数字都代表一个特定的量(这种量可能会通过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意识到数字比日常使用的“许多”“一点”“更多”等词语更能准确地对一定量进行描述的时候,数字才能对他们产生意义,使他们了解数字是一种可以用来描述数量和解释相关问题的工具。这种关于数的认知对儿童掌握和使用数字系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格里芬还认为,以物体的量以及量的各种表征形式作为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内容对儿童数字认知的建构非常关键。因此,“数字世界”儿童数学课程包含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向儿童呈现了五种不同的数字表征形式(见下图)。

1 实物表征

儿童在生活中最先接触到的数字表征形式是实物表征(Object Land),即用若干实物来表征数字。儿童早期接触到的都是三维立体的实物。例如几个硬币、几个手指。它们都是物理的、真实的,具有可分类的自然属性。可以供儿童进行直观的比较和讨论。到了后期。儿童将逐渐过渡到可以脱离实物来数数和比较图片中物体的量。在实物表征阶段的活动中初步掌握描述数量的语言,是儿童今后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础。

2 图片表征

儿童接触到的第二种表征形式是图片表征(Picture Land),即用半抽象的数图(将一定数量的图形以各种形式排列)来表征数字,它将具体的实物和抽象的符号联系起来。与实物表征不同,数图所表征的数字与实物不能一一对应,儿童必须在头脑中构建两个集合,进行对应比较。例如,数字5的点图和数字4的点图模式是相同的,只是“5”比“4”多了一个点。儿童开始图片表征的活动(例如卡片游戏或骰子游戏)后,他们将逐渐理解数图中图形的排列规律等,从而对规则产生一定的认识。

3 排列表征

排列表征(Line Land)是指用横向连续的空格(类似于直线上的线段)来表征数字,用表示距离的语言来描述数字。儿童在运用排列表征的过程中逐渐理解数字的不同含义。数字既可以表示线段上某个特定的地方,也可以表示沿着路线移动的数量。这一阶段儿童开始由可数的物体转向抽象的数字和数运算。即从物理运算转向心理运算。

4 高度表征

高度表征(Sky Land)是指用条线图和刻度表征数字。用表示高度的语言描述数字。高度表征与排列表征类似,两者最主要的差别是变化的方向。理解数字的高度表征有助于儿童在数字和量度之间建立联系,用标准单位来计量连续量。

5 循环表征

循环表征(Circle Land)是指用钟面、刻度盘等来表征数字。它是一种更为复杂的数字表征形式,因为它将周期性(一种自我重复的方式)纳入计量之中。儿童在生活中会经历许多周期性的过程,如儿童学习和睡觉的生活规律,太阳的升起和落下等。周期性是循环表征阶段的中心内容。儿童在理解循环表征的过程中发展了空间知觉,这将成为他们数学学习中处理呈圆形的循环动作以及理解饼图、时间等概念的基础。

尽管这五种表征方式由易到难。但“数字世界”儿童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帮助儿童理解这些表征形式之间的等值关系,学会使用这些表征形式中用来描述数字的语言。因此,该课程针对每种表征方式为不同年龄的儿童设计了相配套的教学活动(各种表征形式在每个年龄段都有15个活动)。

二、“数字世界”儿童数学课程的活动案例分析

“数字世界”儿童数学课程包括学前两年至小学二年级四个年龄段的教学内容,其教学活动在每个年龄段都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每个活动都配有相关说明。其中包括详细的活动目标设置,活动目标的合理性解析,活动中任务难点分析,师幼对话的建议,挑战性活动创设以及关于如何开展活动的详细建议。下面仅以一幼儿园课程中循环表征的活动为例加以分析。

循环表征活动――溜冰聚会

活动材料是标有数字0~9的圆形游戏板(如下图)。这一材料可以帮助幼儿初步理解数字以10为基本单位的循环特征。活动的基本目标包括:(1)能够确认骰子上数图表征的数字大小,并将其与圆盘上的相应位置对应起来。(2)将沿着圆盘的刻度移动和数量的增加对应起来。(3)比较圆盘上的不同格子,确定哪个更多、哪个更少。并用这些知识来解决数学问题。幼儿在游戏中进行比赛,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具体游戏内容为:四名幼儿为一组,每组使用一块游戏板。首先,幼儿将各自的棋子放在起点(即0的位置),轮流投掷骰子,数出骰子上的点数,然后沿着圆盘将棋子移动相应数量的格子。每当沿圆盘完整地旋转一周,幼儿将得到一张奖励卡。在游戏的最后,幼儿计算并比较各自奖励卡的

数量,得卡最多的为第一。比赛可在小组内进行,也可以在小组间进行。

在游戏过程中,教师会针对不同幼儿的现有理解水平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促使幼儿思考。例如,当所有棋子位于圆盘上的不同格子时,教师会问幼儿:“谁离起点最远。谁离起点最近?要赢得一张奖励卡,你还要走多远?”幼儿作出回答之后教师还要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是怎么算出来的?”教师要给幼儿留出充足的时间来思考答案并鼓励小组成员之间共同讨论。当幼儿数奖励卡时,教师可以提问:“你绕着溜冰场走了几圈?谁的奖励卡最多?”

教师还可以加入一些材料以增加活动难度。例如,设计一套三张的溜冰卡让幼儿抽签:“滑得好”则加1分,“摔倒了”则减1分,第三种是“原地不动”。幼儿照点数移动棋子后还要抽取一张溜冰卡,并按卡片的指示行动:前进一格,后退一格,或是原地不动。这样的游戏可促使幼儿思考:一个数字加1或者减1后将会变成多少?教师要提供机会让幼儿对当前遇到的数量问题进行讨论。例如,幼儿抽取一张卡片后,教师可以问:“你现在在什么位置?这张卡片告诉你要做什么?这样做以后,你离终点还有多远的距离?你是更接近终点了,还是离得更远了呢?你是怎么知道的?”教师要鼓励幼儿反思自己的推理过程,并学会用数学语言来解释自己的答案。通过回答和讨论这些问题,通过确定或者否定自己的想法,或者通过实际的动作来预测答案,幼儿可以牢固地建立起一种关于量、计数和表征符号三者之间关系的认知。

三、“数字世界”儿童数学课程对当前我国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启示

1 数学教育应以培养儿童对数学的感知和体验为基础

由于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和逻辑性较强的知识性学科,因此许多幼儿园教师在教学中会不由自主地将关注点放在应该让儿童学会什么样的数学知识上。实际上,幼儿园数学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儿童对基本数学概念的体验和感知能力,发展儿童的数学意识,而不是单纯地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数字世界”儿童数学课程主要针对数字这一中心数概念,但其课程设计并非单纯地让儿童认识数字,而是强调让儿童充分感知社会生活中数字的各种表征形式和表达方式,帮助儿童理解计数、量和表征符号三者之间的联系,使儿童获得关于数字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从而逐渐认识并理解数字。

2 数学教育应重视培养儿童数学方面的元认知技能

元认知技能是指认知主体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的技能。大部分幼儿园教师在数学教育活动中都已经意识到要更多地鼓励儿童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然而他们引导幼儿进行的思考往往只针对数学认知本身,缺乏对儿童元认知技能的指导。在“数字世界”儿童数学课程中。教师会通过一些预设的问题让儿童关注数量的比较、结果的预测等问题,引导儿童不仅仅思考问题的答案,也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以此锻炼儿童的解决问题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从而培养儿童的元认知技能,发展儿童的数学思维。例如在溜冰游戏中,教师会定时中断游戏。提出距离比较的问题。在儿童正确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还注重帮助儿童使用不同的策略来解释自己的答案,如计算已经走过的格子的数量。棋子当前所处的格子中的数字,剩下还没走的格子数等。

3 数学教育活动中应注重教师与儿童之间的交流

当前,在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中,由于强调让儿童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自发地探究、自我建构,一些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往往将关注点放在材料的设计和提供上,认为只要为儿童提供了适合其发展水平的操作材料,就能促进儿童的发展。他们忽略了与儿童的互动,即使有互动也往往限于一些直接的、面向全体儿童的互动,缺乏与个别儿童的有针对性的交流。

事实上,儿童有价值的学习离不开成人的有效支持,与成人的互动能促进儿童认知的建构。“数字世界”儿童数学课程强调教师对儿童学习的支持,教师通过提问和策略性的活动调整,将儿童的思考不断引向深入,使其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数字世界”儿童数学课程通过两种方式为教师与儿童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支持:一是针对小组游戏进行中的难点设计了问题,让教师通过提问促使儿童思考;二是在普遍意义上为教师设计了与儿童的对话,将对话融入活动之中,使活动更具挑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