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初中生物的基本特征集锦9篇

时间:2023-07-25 16:50:43

初中生物的基本特征

初中生物的基本特征范文1

近几年来,由于中考历史试题较大地提高了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力度,减少了“再认、再现重要历史事实”的题量降低了分值。因此,一些学生产生了一种错觉,认为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已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提高能力。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其实,就能力与知识的关系而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运用,二者是相互统一、不可分割的。忽视知识片面强调能力,能力将成为空中楼阁,忽视能力片面强调知识,知识只能是一堆代工之料。事实上,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必须以扎实的历史知识做基础,即使是解答那些对历史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理论分析性的历史问答题,如果没有全面、准确、扎实地掌握有关的历史基础知识,则其答案充其量也只是一架没有血肉的骨骼。2012广东省教育考试院颁布的《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大纲》明确指出:“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历史发展脉络的掌握程度;重视‘新材料、新情境’;注重考查探究性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初三历史复习必须纠正忽视基础知识的现象,必须重视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复习。对于历史基础知识的内涵,我们绝不能将其简单地理解为时间、地点、人物、数据等只需记忆的“死知识”。历史的基础知识,除基本的历史史实外,还应包括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阶段特征、历史线索和发展过程。这六部分是历史学科的主体内容。只有准确理解,深刻挖掘其内涵,才能全面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为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奠定基础。

那么,在初三历史复习中,怎样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呢?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际,谈谈体会。

一、强调学生精读

在初三复习中应强调学生精读教材,由厚到薄,由薄到厚,认真细致地阅读,不留死角。具体说,精读应包括目录、读章节子标题、读课文正文和小字、读地图和图片、读材料、读句释、读大事年表等。通过阅读,学生能全面、系统、准确、牢固地掌握历史五本教材和大量的史实。如果能掌握历史教材中的知识,能够充分地再认再现,就算其他方面有所欠缺,也能够在中考中得到80%以上的分数。

二、强调教师精讲

在初三指导复习时,教师精讲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阶段特征、发展过程和基本线索。讲历史概念时,首先要讲清楚历史概念包括历史事实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物的主要内容、性质、影响、评价等。其中影响、评价是此事物与彼事物的联系,属于概念的外延,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物的主要内容、性质是概念的内涵。教师在讲历史概念时,一定要让学生掌握概念的内涵——包括哪方面的内容,掌握概念的外延——影响及与相关的概念或事物之间的联系。其次要讲清楚历史概念形成前后的历史环境,在动态的发展中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讲历史结论时,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历史结论与历史史实的因果关系,对已有结论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学会在无疑之处生疑,从而透彻地理解历史结论。另一方面,教师对某一历史现象进行介绍后,可让学生通过自己分析、评价、判断后对历史事物下一个正确的论断,历史结论让学生自己得出。讲历史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时,首先讲清掌握这三部分知识的重要性。如阶段特征,是指在某一历史时期内表现出的若干历史事物的基本共性。它成为这一时期内历史的突出特点。学生牢固掌握了阶段特征,就能区分不同阶段的特点,认识历史演进的过程,认识事物发生、发展的共性。其次,要求学生在复习完每章内容后,一定要动手总结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历史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最后,教师总结讲解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再以近年中考题中的典型题型做示范。如此反复训练学生,才能收到一定的成效。

三、强调师生的画

初中生物的基本特征范文2

鉴于此,笔者从实践出发就我校师资、培训学生的现状进行分析:1.我校师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乡、县,农牧民子女较多,家庭生活贫困。2.初中毕业有部分学生没能考入高中,文化基础差;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低。3.绘画基础薄弱。这种状况,怎样去进行简笔画教学,值得反思、探究,笔者就二十年的教学,初步探索出以下几点简笔画的教学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掌握简笔画的方法

学习任何学科,方法都是最重要的,课前教师要熟悉教材,掌握学生基本情况,了解学生,准备具有代表性作品数张,在讲述中注重示范讲解,先观察、思考物体的基本形,用基本形概括,再抓住最主要的个性特征描绘,每一步的方法都示范,使学生了解、掌握,而不是照猫画虎,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二、画简笔画基本要点

1.选择恰当的表现角度。因为任何一个物体总会有一个能表现其特征的最佳角度,并同时可以把这一角度的形态作为识别物体的标志,如:一把椅子或一辆车,如从正面或背面去表现效果就不会太理想,如果从侧面去表现它就很容易,很形象了。

2.抓住表现主体的轮廓和主要特征,适当地忽略主体的细节和局部。简笔画在对物体的提炼和概括中,有很多细节被省略和删除,但最基本的特征不但不能省略,还要夸张和强调,有些物体的特征表现在基本形态,有些特征则在一些小的细节。确定特征往往和经验有关,在一些形体差异不大的物体间就要注意到一些细节,如果把握不准,那就看你对物体的第一感觉,这时的印象就是它的主要特征,应着重去表现。如苹果、樱桃、橘子等它们都是圆形,但自己又有各自不同的形态特征,它们是形体上的差异;如丝瓜、长茄子、黄瓜,它们是长的圆柱形,形体差异变化不大,但局部特征的表现就很重要了。

3.提炼基本形及符号语言。运用、、等形态元素来概括物体的基本形,在使用这些基本形时一定要与对象接近。一般:包括圆、椭圆、半圆等;代表方、长方、梯形等及相近的圆形;代表各种特点的三角形。

4.科学地安排笔序,尽量设计成连笔或一笔。在初学阶段利用一些简单的符号,这对理解和记忆物象都有一定的帮助,是学习的有效途径,那么安排最简捷的运笔程序也是很重要的。一般运笔的程序是先大体后局部,先画动态线后画其它,这样就能很容易地画出生动简练的形象了。

著名史学家汤恩比曾指出:“一个民族或社会能否打开僵局开发前程,有赖于是否朝着创造的方向迈进,没有创造力的民族或社会无法面对‘未来的冲击’,亦不足以适应现代世界的动荡”。简笔画的课程要求不只是教授学生技法,更应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尊重学生,以启发引导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建立无权威性的学习环境和无批判性的学习气氛,因为自由、无拘无束的课堂气氛是学生创造能力发芽和成长的最佳土壤。

众所周知,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学生的个性也是各不相同的,过去的教学,老师不管面对多少学生,什么样的学生,采用的都是相同的和单一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个性,缺乏主动创造的热情,这与现代教学培养学生的个性的宗旨相违背,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在简笔画教学中出现,教师必须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理清学生的层次性要求,做到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思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难易程度不同的简笔画内容,针对简笔画基础较差的学生可着重多安排简笔画基本技法的练习,引导学生运用基本形概括复杂物体的作画方法。而对于有一定绘画基础的学生,适宜引导其进行原创性的简笔画形象设计,进一步巩固学习的内容,积极拓展创造性思维。对于练习的数量,学生可酌情自行掌握,教师只要在教学中很好地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先备学生,再备教材,并“对症下药”,就能收到好的教学结果,避免“好学生吃不饱,坏学生吃不了”的现象。

目前,简笔画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在教学实践中已经得到广泛运用,幼师简笔画的教学方法还处于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教育的观念在变化,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地改进与创新,教师只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探索简笔画的创作形式,就会使学生在简笔画的学习中有更加自由的想象空间,就会提高运用简笔画概括事物、表现事物和对事物的感受能力,势必能更好地适应教育发展的趋势。

初中生物的基本特征范文3

关键词:探究性实验教学 初中生物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146-01

1 引言

作为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生物学知识的传承、生物学研究的发展都对实验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因此实验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之中又尤其显得重要。实验教学具有知识传承和能力培养的双重任务和功能,其不仅需要为学生提供知识、提高实验技能水平,还需要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究能力。在传统初中生物教学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人们往往把实验教学的功能仅仅定位在知识传承上,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实验教学片面地当作知识传承的工具和手段,使实验教学成为仅仅为知识学习服务的附属物。

目前,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在理论与实践中都已经取得了巨大进展,然而,由于起步时间较短,难免还存在一些不成熟的地方。本文首先分析了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原则,并给出了可行的探究性实验教学实施方案。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对当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意见,从而为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可靠、高效施行提供制度保证。

2 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特征分析

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顺利、高效开展,在紧抓探究性实验教学共性问题的同时,还必须密切结合这一过程当中的“初中生物课程”以及“初中学生”两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做到有的放矢。

在目前的基础教育课程设置中,初中生物课程与高中生物课程之间有两年的断层。经过两年的时间,学生在初中所学知识到了高中往往已经遗忘殆尽。然而,虽然具体的知识点容易忘记,但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旦养成,却是怎么也忘不掉的。优质的初中生物教学,应当能够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锻炼其生物学的科研素养,为高中生物乃至大学生物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也正是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目标。因此,探究性实验教学是初中生物学课程定位的必然要求。另外一方面,初中生物课程在中考成绩中所占比例极小,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这为探究性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3 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原则

在探究性实验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构建初中生物的探究性实验教学方式,需要深刻理解和正确处理实验教学中的“趣”、“疑”、“动”、“思”等四个学习环节之间的关系,把“趣”、“疑”、“动”、“思”的有序活动作为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基本设计原则。

在初中生物的探究性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有效地引导学生合理地处理上述四个关键环节,让学生自主质疑、自主实验、自主分析得出结论,最终实现知识和科学原理的深入内化。

4 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施方案

科学的探究的一般模式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设计――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一堂好的探究性实验课也应该按照这一模式进行组织。对于高中学生,只需要做适当演示即可,但是对于尚未形成系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初中学生,应该更加注意引导,让他们循序渐进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 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体系建设

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成功、有效实施,仅仅依靠个别老师和学生教育观念的改变是行不通的,它需要每个初中学校实验教学体系“硬”条件和“软”条件的全面提高与优化。

“硬”条件指的是良好的生物实验硬件条件配置,其是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存在的前提。新课程教材内容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包含了丰富的科学探究实验,这些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科学探究的本质。但目前初中学校还没有给学生提供探究性实验所必须的仪器和场所,原有的实验资源和管理方式难以满足科学探究的需要。这就需要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所要求的实验选题加强相应的实验仪器、设备及其场地的建设,使探究性实验建立在必要的物质基础之上。

“软”条件指的是教师素质的优化与提高,以及自由的实验环境。“软”条件时是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成功实施的关键。在探究性实验教学过程中虽然以学生的自我探究为主,但是教师的积极、有效引导是学生自我探究的指南针,是学生正确航行的重要保障。各级教育机构应积极开展探究性实验教研活动,钻研探究理论,设计探究实验,并组织有关教师进行学习、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探究性实验教学水平。此外,还应积极为学生创设自由发挥、自由组合、自主探究的实验环境,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研究性实验,实现实验时间和空间的全方位拓展。就一定意义上说,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场所无处不在。

初中生物的基本特征范文4

    从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考试卷来看,区域地理是文综地理部分的主要考试内容,也是文综的背景材料和文综试题的载体。在高考中,区域地理是考查高中系统地理基本特征和基本原理的重要依托,试题的设置往往从某一区域切入,由具体事实推导一般原理,在一定的区域环境中,运用所学地理原理、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以区域地理为背景的试题具有出现频率高、情境灵活多变、覆盖知识面广、答题综合性强等特点,成为高中学生学习地理的瓶颈。

    为了解学生对区域地理知识掌握的现状,笔者对所教高二文科班学生进行了调查。试卷发放40份,收回38份,有效试卷38份。问卷结果显示,学生的区域地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空间定位不清、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不能有机结合、对于区域特征的分析能力较差、不同区域的区域特征混淆等;中国区域知识略好于世界区域知识。

    一、高中学生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缺失的原因

    1.初、高中地理学习缺乏衔接,增加了高中的学习难度

    (1)初、高中地理教学目标存在差异

    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是“知道世界、中国的地理面貌,了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初步学会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信息,归纳其他地理特征”,主要任务是了解地理概况,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而高中新课标中关于区域地理的教学目标是“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主要任务是认识区域差异,了解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区域则成为教学的载体。

    初中阶段强调的是对地理知识的感性认识,初步掌握地理基础技能。在初中的基础上,高中阶段则强调理性认识地理环境,要求理解地理环境的特征、发展变化,运用地理原理进行分析,并进行归纳总结。这种初高中教学目标不同,即“初中的知识,高中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中地理学习。

    (2)初、高中学生地理学习态度存在差异

    初中地理在学生的心中只是一门副科,家长、学生、学校,甚至地理教师对于地理学习和教学都不重视,因此对于课程标准的落实并不到位,学生学习起来也就是应付了事。此外由于初三不设地理课,增加了高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困难。

    (3)初、高中学生学习方法存在差异

    大多数高中学生沿袭了初中死记硬背的学习地理的方法,很少有同学做到图册在手经常翻阅,几乎没有同学通过绘制示意图来进行区域地理知识的记忆,并且不重视知识结构的总结,不关注知识间的逻辑关系。例如,初中地理讲世界气候特点和成因时,教师就是直接告诉学生气候类型的名称、特点以及成因,并要求学生记住即可;而高中学习气候时必须学会绘制示意图,识记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所处的纬度位置及其季节移动规律,并要推导出气候的成因和特征,从而得出世界各地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只能记住“有什么”“在哪里”,却不知道“为什么”,更谈不上如何将所学知识进行灵活的迁移从而分析、比较其他区域地理特征。

    2.高中地理教学课时有限,区域地理缺乏系统复习

    在知识体系中,初中地理不要求全面系统,因此对于某区域的自然和人文要素讲解不全面,学生对于该区域的认识也存在漏洞;而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从内容上看,高中地理教学与初中地理相比,更加注重地理原理规律,知识难度加大。从时间上看,高中地理的学习也不可能全面系统。但是区域地理知识作为系统地理的背景,又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例如洋流的分布、气候的分布、天气系统对我国的影响等,这些都是高中地理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其中学生认为困难的就是和区域地理联系在一起的分布图。

    区域地理复习课是初中内容的拓展和延伸,不是将初中教材的知识简单重复。教师要善于将初中区域地理知识与高中的系统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

    二、高中学生区域地理知识和技能缺失的解决策略

    1.针对学生“区域定位不清”的解决策略——构建地图空间结构,明确空间位置联系

    近几年高考北京文综卷中的地理试题,一般多运用有注记的经纬网地图、部分政区图、含有特殊地理事物及注记(如湖泊、河流等)地图、地理图表、资料、文字说明等为背景,在此基础上进行设问。这类区域地理试题的解答,首先要阅读背景材料,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对试题涉及的区域进行准确的认定。所以“区域认定”是正确解题的前提。

    学生怕区域地理,面对区域地理试题无从下手,原因之一是不能准确进行区域认定。要想解决该问题,地图无疑是最佳工具,为此对地图的学习和训练必须贯穿区域地理复习始终。这也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快速弥补学生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缺失的有效办法。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最直观、最简明的地理‘书’”,它用形象的方式表示抽象的地理规律和原理。区域地理内容庞杂,记忆量大,都是以图为载体表达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作为区域地理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是建立在学生“心中有图”基础之上的,学生必须自己建立起宏观大地图,才能从大尺度空间中准确定位出小尺度空间,进而分析其区域特征。

    在一般的区域地理复习教学中,教师先进行世界或中国总论的复习,而后进行分区区域地理的复习,因为课时紧张或对建立学生地图空间知识结构不够重视,在两部分知识之间没有过渡,没有联系,没有强调。如此学习区域地理,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两三个分区后,知识堆砌,引起混淆。因此对学生进行地图空间知识结构的构建是非常有必要的。

    例如在“日本”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应用了不同空间尺度的地图,在它们之间建立起了一个地图空间知识结构,在授课伊始反复出现亚洲或东亚地图,加强不同尺度的空间转换,并强调不同尺度的空间位置联系,如纬度位置、气候类型等地理要素,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关于亚洲、东亚、日本的地图空间知识结构(图1)。

    当零散的知识形成网络时,知识就会变得有序,便于记忆。同理,当空间地理事物按照尺度大小建立起地图空间知识结构后,地理事物的分布也会变得有序,学生可以熟练准确地提取结构中的任意地区。

    2.针对学生“区域特征判定不清”的解决策略——以区域地图为依托,构建区域知识网络

    地图将广阔的地理空间和纷繁复杂的地理环境缩编成人们可视的二维平面,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必须重视地图的使用,只有这样,才能将广大地区的地理事象呈现出来,才能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大地域空间分布的各种事物,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种地理空间概念。

    但是仅有读图训练还是不够的,面对区域地理繁杂凌乱的知识,如果没有条理,学生就会陷入记忆的“海洋”,死记硬背只会导致更快的遗忘,不能灵活应用,经常出现不能准确把握区域特征的问题。

    区域地理环境是统一的整体,它由若干要素组成,各要素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对于区域地理的复习,不能是简单的“八股”式学习,也不能是初中地理知识的机械重复,而是要与高中的系统地理的相关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才能达到能力提升的目的。

    用提纲形式给学生分析区域的思路,对中国和世界区域进行不断的知识再现,明确每一个区域各自然要素之间、自然要素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制约关系,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整个区域特征形成的前因后果,形成有利于记忆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网络。例如对“日本”一课地理环境的分析后呈现出如图2的知识结构。

    人的思维过程一旦受到某种刺激,就会产生联想,这种联想要有依托,而地图就是这种依托之一。靠着这种依托我们可以把一些有关的地理事象紧密联系在一起。当学生阅读某区域地图时,联想到的不是孤立的区域地理知识,而是一个区域地理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体特征。

    3.针对学生“区域特征混记”的解决策略——通过区域定位分析,对比区域特征差异

    近年来北京高考文综卷地理试题中经常出现对区域特征进行分析比较的试题。题目提供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人口、工农业、环境与环境问题等信息,要求考生对提供或展示的背景材料进行分析比较并回答相关问题。比较、分析的内容多为区域要素、区域特征、特征成因和区域差异。

初中生物的基本特征范文5

【摘 要】教师不大爱教说明文,学生也不大喜欢学说明文,觉得它枯燥而乏味。这一认识,使说明文成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而事实上,让学生学好说明文体,不仅是学生今后工作和生活的需要,而且它对学生整个思维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作文教学;重视;说明文体

说明文体平时练得少,然而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用处却不少。练好说明文体的写作,不仅有利于工作、生活,还能激发学生思维能力。

1. 说明文与其它文体思维的区别 说明文是说明事物的。所谓说明,就是要客观地对某种事物或某一事理作解说,使人能够明白这一事物或事理。这就决定了无论在表达方式上或是在思维形式上,说明文都不同于记叙文、文学作品和议论文。 与记叙文、文学作品相比,记叙文和文学作品主要是通过回想、联想和想象进行形象思维,而说明文则主要是通过分析和综合进行抽象思维。可见,二者所运用的不是同一类思维。 与议论文相比,二者同属于抽象思维。无论议论或说明,都要运用抽象的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说明文甚至像议论文那样也要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但是,二者的抽象思维又有所不同。议论文的思维,主要在于通过逻辑推理能够一步步地推出结论(观点或论点),从而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而说明文的思维,则主要是通过分析和综合(以及比较、分类、抽象和概括)的方法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议论文和说明文虽然都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但议论文更多地是对抽象道理的分析和综合,而说明文中对实体事物的说明则更多地对事物的实体进行分析和综合。说明文虽然往往也要用到推理,但说明文的推理在于说明客观性的事理,而议论文的推理则在于论证自己的观点。

2. 说明文的在思维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为了引起大家对说明文教学的重视,在这里有必要谈谈说明文对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作用。从初中到高中,是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迅速发展并不断走向基本成熟的重要时期。学生要由记叙文的比较初级的形象思维发展到议论文的比较高级的抽象思维,其间起着过渡性重要作用的便是说明文的比较初级的抽象思维。 我们知道,说明文一般可分为实体事物的说明文和抽象事理的说明文。实体事物的说明文(如《松鼠》、《中国石拱桥》),为了说明事物的形状、质料、特征、成因、类别、构造、功能等,虽然需要抽象的分析和综合,但它毕竟还有着眼前的具体实物的形象或其表象的依托。在这一点上,实体事物说明文和记叙文思维凭借的材料或思维的对象都是实际事物的形象或表象,只是在思维加工的方式上一个采用了一形象加工的方式,一个采用了抽象加工的方式。所以,学生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中,第一步首先应该由记叙文过渡到实体事物的说明文,即由再现性的形象思维过渡到实物概念的抽象思维。实物概念是对实体事物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结果,它已从具体形象或表象上升到了概念,但又比社会概念、科学概念、哲学概念等的抽象度低。因而可以说,实体说明文是由记叙文的比较初级的形象思维向着初级的抽象思维过渡的最佳转换点。在此基础上,第二步再由实体事物的说明文过渡到抽象事理的说明文,这样,思维的抽象度就又提高了一步。抽象事理的说明文(如《人类的语言》、《食物从何处来》),为了阐明事理的概念、内容、规律、性质、关系、作用等,不仅要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而且要用概念、判断和推理,它的要求比实体事物说明文高。但与议论文相比,因为抽象事理的说明文只是客观地解说,主要不在于通过推理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所以它的思维难度又比议论文要小一些。在学好抽象事理说明文的基础上,第三步再过渡到议论文的抽象思维就比较容易些。由此可见,要学生由记叙文的形象思维一下子跳跃到议论文的抽象思维是比较困难的,说明文正好在二者之间起着一个中间环节的过渡作用。

初中生物的基本特征范文6

关键词:初中物理;合作学习;基本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7-0124

一、引言

初中物理是学生在七年级才会接触的一门学科,对于这门学科不可避免地会有很多畏惧的思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不会学习物理。本文将为学生和教师介绍一种我们经常用到的方法,即合作学习,并提出笔者的一些新的见解。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可行性

1. 物理学科特点适合开展合作学习

物理学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实验为基础,在实验的基础上,物理的基本概念和物理规律在学生的心中才能建立起来。在合作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自己动手与合作,小组成员集思广益献计献策,以确保实验成功。所涉及的物理规律和实验合作过程,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每位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增强,因此开展物理实验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2. 初中生的思维能力和心理特征适合开展合作学习

初中生思维发展的最显著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但是,初中生的逻辑思维发展还是经验性的,在思维过程中具体特征形象成分仍然起主要作用。他们在进行抽象逻辑思维的时候,常常还需要具体的、直观的、形象的、感性经验的支持,不然就会出现理解、判断、推理上的困难。

3. 合作交流是学好物理的重要方法

要学好物理,除了要求学生善于观察,多动手做实验外,更要勤于思考。在每小组成员讨论过程中,每个成员都要参与讨论,展示自己的观点,说服其他成员,在激烈的语言中交锋,更容易激发出他们的潜能,灵感频现。在解答开发性的物理题目时,答案不唯一,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很难从多角度去思考,需群策群力才能展示各种策略和得出结论,通过合作学习,每个学生都能从别人那里看到解决问题的另外一些角度。

三、初中物理合作学习教学的基本特征

1. 异质分组

所谓异质分组,就是把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操作能力、性别、性格甚至家庭背景等诸方面不同的学生组成合作小组。研究表明,5-7人的小组最好,小组内部学生之间在能力、个性等各个方面是互补的,有助于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学习,完成不同要求的学习任务。而在同一班级中的不同小组间,各学习小组又是尽可能同质的,这样有利于激发各小组之间的竞争欲望,而且这样的竞争是平等的、可持续的。

2. 组内分工

在各探究小组中,各成员完成小组学习任务时,必须有明确的分工。如有的学生担任小组的协调总结工作,有的动手操作,有的负责记录等,这样每个学生分工负责各自的工作,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个人责任感,共同为完成小组的学习任务而努力。同时,这种组内分工又是不断地调整的,组内每一位成员有机会分担不同的角色,获得不同的体验,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经证实,合作探究学习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和同伴关系的质量,而这些又有助于学生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和感受到被尊重。

3. 互动合作

作探究教学活动的目的决定着教师必须努力促进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合作探究学习中的学习任务具有个人无法独立完成的特点,只有小组各成员之间通过相互探究才能较好地完成,才能使自己的学习小组在班级中与其他小组竞争时具有竞争力。

四、初中物理合作学习的教学基本模式

1.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教师要对学生的发展状况心中有数,特别是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发展趋向和兴趣爱好要深入了解,努力创设一个民主、自由、创新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提问的空间。通过精心准备,向学生展示具有矛盾和冲突的观察对象,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促使学生进行认知的同化和顺应;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问题探究中。

2. 讨论交流,筛选方案

在设计探究方案的过程中,由于学生资源、学生个体知识的差异,各小组的方案可以是不同的,有的探究方案可能还不够完善,通过小组间的讨论交流,根据自己的假设,将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示给其他同学。这种讨论交流的过程,一方面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还可发展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并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情感。

3. 实施方案,实验探究

根据设计好的方案进行探究。实验探究应是一个探求、尝试、体验的过程。著名科学家阿姆特朗说:“实验总是以发现、探索作为追求目标的,实验在学校里是教给学生去发现的方法”。虽然实验中的现象和原理通常是前人已经发现的,但对学生来说依然是未知的。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努力把发现的任务交给学生,在让学生成为发现的主人的同时,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智力劳动的艰辛以及科学发展的喜悦。

4. 科学分析,得出结论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关键是让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根据逻辑关系和推理对实验现象作出解释。在科学探究中,结论往往是不确定的,如果结论与假设相符,证明假设是成立的;若结论与假设不符,就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检验和反思,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通过一次探究得出正确的结论,有时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若是这种情况,就必须进一步完善探究的方法和步骤,再重新进行探究,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初中生物的基本特征范文7

1.比较法的定义

辨识是人类最基本的技能之一,然而在辨识过程中,更多的人融入了个人的情感因素,从而使事物失去了其应有的内涵,即人类缺乏对事物的真实认识.比较法学是一门学科,其主要目的即是研究人类在辨识过程中所应用的方法与思路,从而还原事物的本质,使人类能够更加准确的认识事物的成因与特征,使其为人类的发展而服务.所谓比较,即是通过对照探明事物的不同特征,其中既包含了直观印象,又包含了深入探析的过程.因此,比较法即是通过观察与分析,从而得出事物不同特征的一种认识方法.

2.比较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生物教学融合了各种生命现象以及自然规律,是研究不同生命体的不同特征的一门科学.自然界中的生物成千上万,不可计数,人类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科属,然而即便科属不同,也有许多生物的外形相似而内涵不同.要进一步探索这些生物的分类,或探索同一类属中不同物种的差别,就必须要应用比较法来进行对比.因此,比较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3.比较法的应用层次

比较法在应用过程中又分为不同的比较层次,其目的是为更准确的探究事物的内涵,并通过比较而提升创新的可能性.具体而言,比较法在初中生物学科中共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观察生物的外在特征,通过直观印象划分生物的科属;

第二层次,深入探究生物的内部特征,进一步确认生物的科属;

第三层次,对已暂定科属的所有生物进行对比,寻找生物的共通性,确认生物的科属分类.

此外,比较法在生物学应用中还需结合相应的评价机制,即通过评价来确认比较法的可行性与准确性.

二、比较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比较法是开展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在初中生物学科教学中,教师需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们树立起比较法的应用意识,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而提升生物教学质量.

笔者现以“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一课为例,来论述比较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直观比较法

直观比较法是在让学生认识不同生物种类的前提下所进行的以观察为主的生物科属辨别方法.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向学生展示两种动物的标本,蝴蝶与飞蛾.

师(展示标本):同学们注意观察,这两种生物之间有什么不同?

生:一种色彩艳丽,另一种色彩灰暗.

师:还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外在形态相类,但大小不同.

师:初步判断,它们是什么物种?

生:一种是飞蛾,一种是蝴蝶.

直观比较法是让学生通过比较首先对生物的种类进行判断,无论学生的判断是对是错,教师在这一阶段不宜为学生揭示答案.诚然,中学生通过直观印象可辨别大多数生物的种类,然而飞蛾是蝴蝶的姊妹,假如不仔细观察则很难发现其间的差别,而这正是直观比较法在生物课堂上的应用策略.

2.剖析对比

在直观比较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标本之间的差别,即剖析对比法,是让学生加深对动物标本印象的重要举措.

师(多媒体图片展示):我们刚才通过直观辨别了飞蛾与蝴蝶的基本差别,那么,再次对比,同学们还能够发现哪些不同的地方?请大家统计出来.

生:蝴蝶的翅膀较大,飞蛾的翅膀较小;蝴蝶躯干上的被毛稀疏,飞蛾躯干上的被毛紧密;蝴蝶的触角较长,飞蛾的触角较短;蝴蝶的翅根部成三角状,飞蛾的翅根部平滑,弧度较小.

师:非常正确.现在结合我们以前所学过的知识,同学们能不能说出这两种生物的科属?

生:飞蛾属于鳞翅目,这只蝴蝶是凤蝶,属于凤蝶科的一种.

如此,通过比较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以及教师的引导,学生们结合所学知识,能够通过对比认识不同的生物科属,继而强化了学生的知识积累,而课堂教学也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此外,在比较法应用的过程中,教师还需结合相应的评价机制,以检测比较法的应用效果.如教师在备课中制定评价标准,即比较法应用的预期效果;在应用过程中教师需不断的评测学生反应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别,不断的调整思路与应用过程,最终使比较法能够更好的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结 语】比较法是生物教学中最重要的应用方法之一.要进一步促进初中生物教学的功效,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比较法之外,还需教师更多的开展课外活动,带领学生走入大自然,让学生在自然环境中接触更多的生物,通过比较认识不同生物的不同科属.初中生物课程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获取科学知识、积极寻求科学方法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了不同的兴趣、情绪和心理特性,而通过比较法的应用,不仅能够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够强化学生的观察力与思维能力,从而综合学生的素质,帮助教师更好的开展生物教学工作.己认为不正确的观点和方案,学会取舍,学会思辩,学会取长补短,提高自评和他评的能力,形成批判性思维.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注重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和变化.

3.“适”的时机――重契机而不定“时”

初中生物的基本特征范文8

关键词:面向对象 航空影像 建筑物提取 光谱特征

中图分类号:P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c)-0003-02

面向对象信息提取是以对象为基本单位来进行的,其关键步骤有两个:多尺度影像分割(对象生成)和影像信息提取。其中,分割(对象生成)是面向对象信息提取方法的基础,分割结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后续信息提取结果的精度。本文提出的面向对象的建筑物外形提取基本思路是:预处理多尺度分割建筑物特征选择初步提取优化外形。

1 预处理

本文的预处理采用影像融合,随着多种遥感卫星的发射成功,我们有了许多可利用的多传感器、多时相、多分辨率和多光谱遥感影像。遥感影像的信息提取常常要求把多传感器、多时相、多光谱和多分辨率影像进行融合分析,以提取感兴趣的信息。

图像融合的定义可描述为:将传感器获取的图像数据预处理后,采用一定的算法将各图像中所包含的信息有机的结合起来,以产生新的数据,来获得对同一事物或目标更客观、更本质的认识。从而大大提高融合图像的信息含量并使其在特征提取、分类、目标识别以及目视效果等方面更为有效。其优点可以归纳如以下几点。

(1)可靠的数据来源。在有若干传感器不能被利用或受干扰,或某个目标/事件不在覆盖范围内时,至少有一种传感器可以提供图像信息。(2)增加测量维数,增加了置信度。利用对同一目标的多波段、多时相、多角度的图像数据可以更全面地揭示目标的本质特性,提高目标判别结果的可靠性。(3)提高了空间分辨率。多传感器孔径可以获得比任何单一传感器更高的图像分辨率。(4)信息互补。不同的影像传感器由于其观测能力的片面性,不能全面的反映地物的整体信息,将不同类型、不同时相的影像数据进行针对性的融合可以进行信息互补。(5)改进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且降低了对单个传感器的性能要求。

通过实验要求及实验所得效果比较,采用本文主成份变换融合法对Quickbird全色和多光谱图像进行融合。

2 建筑物特征选择

建筑物特征选择与提取是在影像分割得到多边形对象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分割得到多边形对象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为后续分类提供更多的描述特征,参与影像分类的因子不仅包括对象的光谱信息,还有对象的纹理、形状、拓扑、语义等信息,但并不是特征越多,效果越好,特征提取也是研究的关键。由此,本节重点定量化描述了这些特征,并介绍了特征提取的策略,同时提出并解决了特征选择与提取实现中的关键问题。影像对象包含了丰富的特征信息,它主要包括光谱、几何、纹理等特征。

2.1 光谱特征

光谱特征是所有描述影像对象与像元灰度值相关特征的集合,反映对象的光谱信息。它包括影像对象的均值、均方差、亮度、比率等。

2.2 几何特征

影像对象的形状特征反映了对象的几何特征,形状特征是所有描述影像对象本身形状特征的集合,反映对象的形状方面的信息。它是在提取区域边界点的基础上形成的,计算形状特征的理论基础是根据矢量化后各点的坐标组成的协方差矩阵,即:

其中,X和Y分别是该对象的所有像元坐标(x,y)组成的矢量,var(x),var(y)分别是X和Y的方差,cov(XY)是X,Y之间的协方差。

2.3 纹理特征

纹理在遥感影像分类中占有重要地位,描述纹理最常用的方法有灰度共生矩阵(GreyLevel Concurrence Matix,GLC-M)。通过分析与实验,得到建筑物与其他地物对比度较大的有光谱特征和形状特征。所以本文将从光谱特征和形状特征中选择特征参数进行提取建筑物外形。

3 建筑物外形初步提取

本文使用基于模糊规则的分类器进行提取建筑物外形。模糊分类器能够较准确地提取所属类别的对象。选择不同地物最优尺度对原始影像分割而成的多尺度影像是进行地物信息有效提取的前提,它是将固定尺度的影像转换为各种地物对应的尺度影像,使地物在各自的最佳尺度上显示,尺度分割只完成了面向对象影像分析的一部分。要想提取出感兴趣的地物就必须要对影像对象进行分类,研究表明模糊分类器分类影像对象效果较好。一般模糊分类器的设计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内容。

(1)模糊特征空间选择,即在众多的特征中选择相对独立的特征组成模糊空间。

(2)模糊分类规则的建立。

(3)模糊集隶属函数(Member ship Funetion)的选择及参数调节。

例如水体的提取可以通过下面的表达式来建立模糊规则。

If Layermean of Nir(Object)∈[a,b]

Then class(Object)=Water.

但是在面向对象分类时,经常出现有些类别不能由单条模糊规则进行有效区别。如河流的分类则不仅需要近红外波段低反射值条件还需要形状特征length/width来区分河流和其他的水域,length/width值越大,对象越呈线状,因此水域属于河流。多条件规则表达式的建立需要表示逻辑的“and”、“or”、“not”等连接,如下河流提取表达式:

If(Layermean of Nir(Object)∈[c,d])AND(length/width(Object)∈[e,f])Then class(Object)=river

这样的分类器一方面可以完成非常复杂的分类任务,另一方面也使得分类过程在细节方面透明、可调节。

初中生物的基本特征范文9

关键词:初中;物理;概念;学习;重要性

一、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物理概念反映了物理事实中最本质的东西,物理规律本身表达了有关的物理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严格的数量依存关系。所以,学生只有掌握好物理概念,才能理解物理事实,掌握物理规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概念反映物理事实的本质,是进入理性认识的第一步,只有抓住了物理事实的本质才能分析有关物理的内在联系,才能掌握物理教学的基本定律和原理(物理规律)所以,物理概念又是掌握物理规律的基础。

二、对概念的理解。

1、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即概念的本质。概念的内涵即反映了物理对象中某种属性的质,又反映了物理现象中某种属性的量,即量度方式和量度单位。概念的外延即概念的适用范围,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具有某种属性的一个或一类的现象和实物。例如,力的定义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此即“力”的内涵。一切力,如万有引力、弹力、电磁力、核力等都具有这特有属性,这是“力”的外延。

2、概念的特征。

物理概念因其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而各具特征。

(1)固有特征。

有些物理概念反映了物质或物体本身固有的属性,这种属性不随外界的某些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例如质量是物体本身的固有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2)方向特性。

有些物理概念在量的方面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切不可忽略方向这一重要因素,例如磁体周围存在磁场,但磁场的方向总为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方向。

3、概念的关键词。

物理概念的文字表述是人们经过长期的观察,总结概括出来的,所用词语经反复推敲,是很精练、准确、科学的,要正确理解它,就必须咬文嚼字,抓住关键词,比如滑动摩擦力的定义,要抓住“相对运动”、“阻碍”这两个关键词,对它的方向要抓住跟接触面“相切”跟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这两个关键词。

4、区别日常观念

在学习之前,人们常会根据日常生活现象,在头脑中形成一些观念,而有些观念未经认真研究和推敲,常常是一些错误观念,如马拉车前进,是因为马拉车的里大于车拉马的力,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慢……这些错误的日常观念对我们正确接受物理概念有很大干扰,因此我们在学习物理概念时,一定要了解哪些观念是不科学的,并通过多个例子去证明它是错误的。

三、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方法应用。

学生由小学阶段进入初中阶段是学习过程的大转折。事实说明,部分同学在物理学科的学习上不能顺利地完成这个转折,常常是因为他们在学习、掌握物理概念时遇到了困难。因此,研究概念教学的方法和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师的重要任务。

1、重视从实践中引入概念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概念,因为生活实践留在记忆中的形象(表象)容易为学生理解。尤其对于初中学生,从生产生活中感知到的大量的、丰富的物理现象是他们认识物理概念的必要的感性材料。这些感性材料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物理环境。教师利用好这些生活素材布置学生观察或动手实验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如在压强的教学中,课前布置学生完成两个实验:

①一个较胖的同学和一个较瘦的同学同时站在沙坑中,观察脚陷入的情况如何?

②同一个人穿平底鞋和穿细高跟鞋站入沙坑中,脚陷入的情况又怎样?这样,使学生对压强大小的决定因素先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这样能为压强概念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兴趣,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演示实验的作用。对初中学生,尤其要讲究实验形象、鲜明、生动。例如讲磨擦起电这一课,当教师手托一块事先使之带电的泡沫塑料块走进课堂,将它放在一个同学头上磨擦后吸引该同学头发,一定可以很快地吸引住学生,促使他继续了解磨擦起电的原因。

2、通过应用,对物理概念加深认识

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大部分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教师的任务就在于从不同方面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深入理解概念的含义。对于物理实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初中学生往往是出于好奇心,而不是有目的地去观察,只停留在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上。这样不利于物理概念的形成。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沸腾概念的学习为例,对于水烧开的过程,学生往往只注意冒气泡这一现象,而忽略了它的变化,这样不利于形成完整的沸腾、汽化的概念。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水开的全过程:加热前有无气泡?加热过程中,气泡的部位如何?气泡怎么变化?剧烈程度如何?温度是否继续上升等,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合理运用概念,分析概念间的相互联系

运用物理概念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必须对概念规律的内在联系加以挖掘。有些同学对每节课的单个概念予以理解,却不善于把这些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物理概念之所以有用,不仅在于它是具体的物理现象的概括和抽象,而且在于它与其他概念的联系。学生不能把相关概念联系起来构成一个知识网络。事实上,初中物理的许多概念前后都有联系,如电功、电功率,学生比较电功和电热计算公式时,发现有时公式形式是相同的,这时就应引导学生分析:电流做功的实质是什么?两个物理量形式上达到统一蕴藏着一条什么规律?使学生联想到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并由此进一步分析,何时Q=W,何时Q≠W。

4、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注意教法的多样化。

(1)应用“类比法”帮助理解物理概念

初中物理的许多概念如速度、功率、密度、电阻等等,在定义的时候思路上是完全相同的:通过两个物理量的比值反映物体本身的某种属性。对这些概念,通过类比,使学生能够达到融会贯通。例如把电流比做水流、把电压比做水压从而可使学生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电类比成实实在在的水,从而理解了电流和电压的实质。

(2)把相似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对比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