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5 16:50:49
导语:在传统文化的涵义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内容提要】在中国众多古代传统节日中,天穿节、观音会、碧霞元君庙会、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寒衣节等节日都是以女性为核心人物的节日,这类节日以其来源传说或礼仪习俗表现了对某一女性的礼拜和祈祝。在这类节日中,亦包涵了古代中国对女性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修养的要求。
【英文摘要】Among the numerous traditional festivals in ancient China,theTianchuan(HeavenPiercing)Festival,GoddessofMercyFestival,Bixia(Azure Cloud)Lord Temple Fair,Double Fifth Day(or Dragon Boat Festival),Double Seventh Night,Mid-autumn Festival,and Winter Clothing Festival all had women at the core and expressed worship and good wishes for a certain woman.These festivals also implied the moral attainments and codes of conduct required of women in ancient China.
【关 键 词】神祗信仰/传统道德/女性文化
引 言
中国传统节日是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活化石,它使我们以直接的行为活动重温和展示古人的生存模式。在异彩纷呈的中国古代传统节日中,有一类节日是以纪念某一个或某一些历史人物为其主题的。其中以女性为核心的节日占了很大比例。众所周知,在男本位的思想统治下的封建社会里,中国古代女性背负着“阴为地处下而卑”的理论枷锁演绎着与男性事实上的不平等。那么以女性为核心的节日在男本位时代的存在,是历史创造的谬误还是蕴含着更为深刻的涵义?
本文从文化的角度洞析这类节日之所以存在和流行的原因,并以现代人的眼光透视此类节日中所含的古代关于女性的一系列观念、意识,以期揭示这类节日的深层涵义,并为当代女性的人格重塑提供启示。
一、中国古代汉族以女性为核心的传统节日概述
综观以女性为核心的传统节日,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女性成为节日中必不可少的因素。从节日的起源看,有的起源于与女性有关的神话故事或民间传说,如天穿节、端午节、(注: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众说纷纭,《会稽典录》中将端午节说成是为纪念汉代为尽父孝而投江溺死的曹娥。本文即取这一传说。)寒衣节;有的起源于民间对具有超凡神力女性的礼拜,如观音会,碧霞元君庙会;有的在起源初始与女性无关,随着时迁世异,则渐渐注入了与女性有关的新的内容,并使之成为节日的中心,如乞巧节、中秋节等。从节日活动的参与者看,女性占了绝对比例,她们或于节日中寄托自己美好的心愿,或借节日三五成群地嬉戏游玩,或于节日中尽现女性之娴淑敏惠,或借节日表达自己的忠情孝心,节日礼仪纷繁多样,形成了中国古代节日文化的一道美丽风景,这些节日的基本情况,见下表。
节日名称
日期
核心
与节日有
节日主要礼仪
女性
关的事迹
天穿节
以正月二
(1)以红线系煎
(补天穿、
十四日为
炼五色石
饼放在屋顶,叫
祉天漏、天
多,也有正
女娲
以补苍天。 “补天”。
饥日,补天
月初七、正
(2)以煎饼放在
地)
月十二、正
庭中,叫“熏
月二十三
天”。
观音
佑护信徒
(1)寺院诵经聚
二月十九
菩萨
安康、送
会
观音会
六月十九
(送子 子。
(2)民间素食、妇
九月十九
观音)
女拜佛求子。
碧霞
主持人间
(1)道观斋醮
碧霞元
四月初八
元君
美恶、送
(2)民间信徒进
君庙会
(泰山 子、赐福、 供朝拜,祈求送
娘娘) 婚配。
子、护儿、疗疾、
婚配。
端午节
曹娥之父
食粽子、赛龙
(天中节、
被江水溺
舟、挂香袋、饮
天长节、五
五月初五
曹娥
死,曹娥沿 雄黄酒、采百
月节、粽子
江嚎哭七
草、插艾蒲、系
节、女儿
日,投江而 五彩线、踏青。
节)
死。
七夕节
(乞巧节、
织女聪明
(1)年轻姑娘这
小儿节、双 七月初七
织女
能干、心灵 天以各种形式
七节、香桥
手巧、工于 向织女“乞巧”。
节、女儿
衽织。
(2)少女捣凤仙
节)
花染红指甲。
中秋节
(1)女子斋月宫,
(仲秋节、
嫦娥
祭拜月神。
团圆节、八
八月十五
(月
嫦娥奔月
(2)妇女“走月
月节、女儿
神)
亮”,即妇女三
节)
五成群,结伴出
论文中国古代汉族以女性为核心的传统节日的文化透视来自66wen.com免费
游。
孟姜女千
寒衣节
十月初一
孟姜
里寻夫送
为祖先及亲友
(送寒衣
女 寒衣,哭长 亡灵焚烧纸制
城。
衣服。
二、神格的光辉——以女性为核心的节日产生和流行的原因探索
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节日的核心女性全是神或神化了的人。她们大多归于民族始祖神、爱神、生育神、生产生活保护神的行列中,以信仰心理产物和精神力量的存在形式,在某些方面寄托了古人于人间难以企及的慰籍、期盼和愿望。
(一)远古社会对女性神圣能力的崇拜影响后人的信仰心理
距今六七千年前,生活在中国土地上的远古居民正经历着女性至上的社会,原始人在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用奇特的想象创造了一批创世女神,对她们的信仰乃是包含着原始人对女性重要作用的肯定和崇拜。
女娲便是众多创世女神中的一个,在先民的心目中,女娲无所不能,她的业绩受到后人的无比尊敬,被奉为最高女神,女娲的最大功绩在于抟黄土以作人,炼五色石以补天。
女娲神话在民间影响的最直接体现是天穿节的形成和流传。早在晋代,便有关于天穿节的记载,东晋王嘉《拾遗记》:“江东俗称,正月二十日为天穿日,以红丝缕系煎饼置屋顶,谓之补天漏。相传女娲以是日补天地也。”(注:分别转引自周文柏:《中国礼仪大辞典》第593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人们以节日的形式和简单的模拟补天的动作来纪念传说中的创世女神。这种纪念和礼拜,实质已不仅是对女娲这个具体女神的直接崇拜,而是将所有女性的神力抽象为一种意识层面上的神格,对之加以信仰和礼拜。在我国少数民族传说中,也有类似于女娲这样的创世女神,如壮族的“洛甲”、侗族“萨天巴”、瑶族的“密洛陀”等。
尽管在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里,女性被视为无能的群体,但关于女性具有神圣能力的远古神话始终或明或暗影响着人们的信仰心理。人们一方面极力否认着女性的能力,一方面却又被女性诸如生育等不可替代的能力所震撼,因而在男本位的思想主流中,对女性能力的信仰始终作为一般微弱但顽强的潜流默默涌动着,历经千年。这也为以纪念女性为核心的节日的相沿不绝培植了信仰理念的土壤。
(二)宗教的盛行导致古人对宗教神的信仰
汉代,道教和佛教成为注入中国传统思想领域的新鲜血液。道教教义宣扬炼丹成仙以求长生不老;佛教教义宣扬业报轮回,告诫人们以今生的修行来换取来世的安宁。这两套思想体系既满足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心理,又符合统治阶段镇压和约束百姓的需要,因而,在中国南北广泛流传。
佛道二教除其精妙玄奇的教义系统外,更有各自庞杂有序的宗教神谱系。众多佛、道诸神的存在,正是依托于中华民族多神信仰的理念基础。古人从宗教中寻求精神慰藉,他们认为,每一位宗教神都在某一特定方面与人类社会密切联系,各司其职,因而,无论是道教神、佛教神还是民间俗神,无论是男性神还是女性神,一旦披上“神”的外衣,便成为冥冥神力的象征。人们乐意把内在景仰心理外化为语言活动和特定仪式,从而使拜神节日构成为中国古代传统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
观音会和碧霞元君庙会是众多佛、道教节日中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礼拜女宗教神的节日。观音菩萨(注:观音菩萨在印度佛教系统中是男身,但到中国后,大约从唐朝开始,逐渐演变为女身,宋元后定型为女身。由于本文篇幅有限,故对观音的汉化及性别转化不作分析。)为佛国诸菩萨之首,佛教宣称观音慈悲为怀,救助众生,而观音“中国化”后,更是被加上一项送子功能,因而,其在妇女信徒心目中的地位,甚至超过了佛祖。观音会会期一年三次,分别定于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每逢会期,各地观音庙游客如织,香火极盛。一年三次礼拜同一宗教神,这在中国古代民间极为罕见,由此可见观音信仰在中国古代具有十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碧霞元君是北方一位颇具影响力的道教女神,她具有送子、护儿、疗疾、保佑婚配、农耕、经商、行旅等多种神力,在信徒心目中,碧霞元君更成为吉祥、慈爱、圣洁的象征。民间修建了许多碧霞元君庙,并以农历四月初八为碧霞元君庙会,每逢会期“四方以进香来谒元君者,辄号泣如赤子久离父母膝下者。”(注:转引自马书田:《中国民间诸神》第12页,团结出版社,1995年版。)
观音会与碧霞元君庙会的形成和流行,乃是宗教信仰冲击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体系的产物,它们的存在符合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大众心理,具有世俗化和功能化的特点,因而易被民众接受,并相沿成习。
(三)追求真善美的审美意识导致古人对理想女神的信仰
细数中国古代传统节日的女性神或神格化的女性,大都作为理想典型而被赋予真善美的意义。她们或被定型为端庄雍容、慈善安详的典范,如观音菩萨、碧霞元君;或被固化为巧淑敏惠、柔美善良的化身,如嫦娥,织女;或被标榜为坚贞不渝、英烈忠义的象征,如曹娥、孟姜。因此,一定程度上来看,对这些女神的信仰是在人们内心固有的审美意识的需要和驱动下,衍生的一种意念和行为产物。
七夕节关于牛郎和织女的传说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织女本是天界一位美丽聪慧、擅长织作的女神,但她不顾神人之别,毅然下嫁牛郎,与牛郎在人间过上了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的生活。织女由此而成为人们心目中敢于追求自由和爱情的女性典型。牛郎和织女的传说反映了封建社会青年男女对爱情自由的渴望,也反映了男耕女织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中秋节嫦娥奔月的故事可谓关于月亮的最动人传说。尽管嫦娥奔月故事的雏形是将嫦娥描述成窃食后弈之灵药,而后变成蟾蜍的自私自利的妻子,但随着时迁世异嫦娥却被民间传颂为一位美丽、善良的月神。她作为月神的象征,在百姓心目中具有神圣而崇高的地位,青年男女向月神祈求美满姻缘,老人向月神祈求合家团圆,她赐给人们福禄和平安。嫦娥形象的由丑而美,包含了古人崇善尚美的心理。
当然,古人对真善美的追求并不仅仅局限于外在美,他们也追求并崇尚道德美,节日习俗中的英烈女神便是古人追求道德美的一个印证。这类女神往往是人而非神,但却被人门当作神低崇拜。例如端午节中为尽父孝而投江溺死的曹娥,寒衣节中为丈夫千里送寒衣的孟姜,以及其他具有道德美而最终由人而神的女性。她们或表现出对爱情的坚贞,或表现出对父辈的孝道,或表现出对某种信念的矢志不移,对她们的礼拜一方面表现了古人对人间美德的追求,另一方面表现了古人对女性德化教育的需要。古人把英烈女神的高贵品质作为对当时女性的德行要求,希望她们能效而行之,从这一角度看,古人纪念英烈女神寄托了她们对女性价值取向的期望和要求。
三、人格的雕琢——此类节日反映的古代妇女的道德修养
中国节日习俗同中国历史一样源远流长,节日中的礼仪习俗都与中国文明息息相关。中国古代文明的核心内涵是重现实人生,重人伦道德,因而,纷繁多样的中国古代节日便集中反映了传统的伦理观念和道德观念。以女性为核心的传统节日,作为封建社会中国文化的一个方面,也包含了古代中国关于女性的一系列文化观念、文化要求和文化行为。
(一)孝道——中国古代女性的为妇之道
中国之孝道渗透于社会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于个人人生的整个历程,具有根深蒂固的宗法人伦基础。而中国古代女性为人女、为人媳更是以“孝”作为自己的为妇之道,李晚芳在《女学言行录》中指出,女性之“孝顺”应是“事父母之道能尽,则在家为孝顺之女;他日于归,孝便可移于舅姑而无过,顺亦可移于事夫子而无违”。(注:转引自胡坤:《蓝色的阴影——中国妇女文化观照》第33页,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中国古代女性之孝,具有事父母和事公婆的双重含义,成为女性一生都必不可少的道德规范。
在中国古代以女性为核心的传统节日中,“孝”的思想时有体现。与曹娥有关的端午节之来源传说颂扬了一个以死殉父来捍卫孝道的女性。《会稽典录》载:“女子曹娥为会稽上虞人,父能弦歌为巫。汉安帝二年五月五日于是江溯涛波迎波神溺死,不得尸骸。曹娥沿江嚎哭七日,投江而死。”(注:分别转引自周文柏:《中国礼仪大辞典》第613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嘈娥选择了死来为父尽孝,这种精神和行为可谓为孝道的典范和极端,她用死为自己赢得一世孝名,却也体现了孝道重压下中国古代女性生命之卑微。
七夕节中染红指甲的习惯也源于与“孝”有关的传说,相传是日少女捣凤仙花汁染指甲,将染红的指甲留护至次年元旦,让家中老人看了,可使其双目不至昏花。虽然染红指甲的习俗得以流行一方面是迎合了少女们的爱美之心,但更主要的是在这一传说中融入孝道,则多少包含了人们崇尚孝道的思想状况,从而也使这一习俗避免了唯美主义的低调色彩而具有顺应社会道德风气的内涵。
观音会和碧霞元君庙会从另一角度映影出中国女性之孝道,即生育。中国传统历来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因而,事舅姑之孝道的首要任务便是为夫家添丁生子,倘若无子,则女性自感有负夫家,辱没门庭。由此,无后的恐惧使众多女性把求子的狂热倾泄于神道之上,一批专司人间妇女生育的女神群像应运而生,并受到了古代女性的敬慕。观音菩萨和碧霞元君都是生育神,因而在礼拜她们的节日中,包含了女性祈求赐子的强烈愿望。
(二)女红——中国古代女性的“才”的标准
中国古代汉族从封建社会初始便坚定不移地选择了弱化女性的文化取向,因而在“才”的理解和评价上自然也有了男女之别。女子之“才”与男子之“才”相形之下显得暗淡而平庸。
女性之才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精于女红。七夕节的“乞巧”习俗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妇女向心于女红的实际思想状况。相传织女是一位聪明能干,心灵手巧,工于衽织,在天上织云锦天衣的仙女。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古人对女性“性”格的期望,七夕节从而成为年轻女性向织女祈求巧淑的特定节日。是日,女性向织女且拜且祈,以各种各样的“乞巧”礼仪来寄托她们对巧淑的渴望。西晋葛洪《西京杂记》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开襟楼,俱以习之。”(注:分别转引自周文柏:《中国礼仪大辞典》第621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载:“七夕,幼女以孟盛水曝晒于日下,各投小针,浮之水面,然后慢慢观看水底日影,有的散如花,有的动如云,有的细如线,有的状如锥,以是夕卜女之智巧”。
其实,七夕节最初与“乞巧”无关,它源于古人对天象的关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至汉代,七夕节便开始注入了“乞巧”的礼仪,从节日民俗化和功能化特点来看,“乞巧”礼仪的形成和发展,正是对古人希望女性“手巧于技”的世俗观念的认可和映证,也是促使女性勤于女红的有效形式。而“乞巧”礼仪自汉至清在汉族女性中的相沿不绝,更是历代女性为获取“巧淑”之名而做出毕生努力的真实写照。
(三)节义——中国古代女性的精神苦役
“男尊女卑”、“夫为妻纲”乃中国古代女性悲剧文化发端之根源,在这些宗法人伦观的影响下,女子为夫守节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制度下成为社会施加于女性的职责。中国女性的自视卑微为节义观的滋长提供了感性土壤,女性将夫命等同于天命,她们毅然将自己的生存意义寄托于为夫守节的精神苦役中。
作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信念,节义观在中国古代以女性为核心的节日中也有所反映。嫦娥奔月的传说原型实质上是论证了女性“失节”的悲哀。《淮南子·览冥训》中关于嫦娥奔月的大致内容是,帝羿向西王母求得不死药,而羿之妻嫦娥窃取食后成仙登月,变成了蟾蜍。这一传说中的嫦娥与人们心目中美丽善良的月神相去甚远,却透露出古人对女性失节的厌恶和谴责。
与嫦娥奔月传说不同的是,寒衣节中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哭倒长城捡尸骨的传说,是从正面颂扬了女性事夫的节义。其实,据传说,孟姜女与范喜良成婚并无爱情基础,仅仅是因为孟姜女在花园洗澡时被范喜良偶然看见,而后出于“女人身体不可给丈夫以外的男人看”的观念而结为夫妻。结婚后仅一日,范喜良就被抓去修长城,从此一去不返。由此可知,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的驱动力并非源于爱情,而正是源于封建礼教施加于女性身上的为夫守节之观念。因而,孟姜女手捧寒衣,踏上漫漫征途,便也踏上了她一生最壮烈的价值实现之途。尽管她受到了苦难的挑战,但她同时赢得了节义的光环。极端的结局是她被完全神格化,成为英烈女神接受人们的顶礼膜拜。
四、结 语
中国古代传统节日流传至今已成为逝去岁月的见证,因此,对中国古代以女性为核心的传统节日的文化透视,当是一种对文化遗产的品味与分析。节日中所体现的诚可感天的拜神求子,手巧于技的灵心慧质,恭承曲顺的孝亲事夫都成为封建社会女性生存意义的印证和标志。
中国古代女性是一个既伟大又卑微的矛盾群体,她们既立于人格和精神的山峰之巅,又被宗法人伦规范压于彼时代的社会底层,因此,那神力超凡的女娲娘娘,仁慈博爱的观音菩萨、碧霞元君,聪慧美丽的织女、嫦娥,忠孝节烈的曹娥、孟姜,便一面散发着神性的光辉,一面却影射了在传统的性别制度和性别文化下女性人格扭曲所带来的悲哀。
把中国古代女性和中国古代传统节日在文化层面上的结合,只是一次小小的尝试,但作为一种特定时代的特殊文化现象,中国古代女性悲剧文化已在节日习俗这块活化石中显得真实和生动起来;而中国古代女性文化的渗透,也使中国古代传统节日有了更深刻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周文柏:《中国礼仪大辞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张茂华、丌宏易:《中华传统文化辞典》,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王景琳、徐陶:《中国民间信仰风俗辞典》,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年版。
(4)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5)韩养民、郭兴文:《中国古代节日风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6)胡坤:《蓝色的阴影——中国妇女文化观照》,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关键词: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内涵,审美意蕴,时尚服饰设计
人类作为智能化生命,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其永无止境的进取性,以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愉悦人世生活,促进每个人的充分自由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这是一个承传延续的生命演绎历程。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当代服饰文化理应遵循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
一、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
服饰是人类生活要素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并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设计、面料选用、颜色组合等,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状况,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
一、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
服饰是人类生活要素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并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设计、面料选用、颜色组合等,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状况,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也是附着于物质载体之上的主体美的物化形态,既主张象征表意性,又倡导审美愉悦性,既注重形式美的创造,又崇尚情感意念的表达,使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完美统一,以情景交融、意象统一之美来展示民族美学的生命艺术品位。以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的颜色为例,其文化内涵亦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演变,并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审美特征。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生活色彩浓郁,它以等级标识为主要特征,并被赋予特定的伦理意义,如商代将取于自然的青蓝、赤红、黄、白、黑五种颜色视作尊贵色彩,规定只有奴隶主和贵族阶层的着装才能使用,且“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髓,黑与青谓之献,五彩备谓之绣”。此外,将五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方式相结合,与五行等相对应,构成了所谓“五方正色”的图式,并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推衍出“五德终始说”,将之与生命道德联系在一起,如商以金德王、尚白色,周以火德王、尚红色,秦以水德王、尚黑色等。先秦之后,到了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服饰色彩作为政治伦理的外在形态,直接被用来“别上下、明贵贱”,成为统治阶级等级差别的标志性象征,而黄色和龙纹则成为皇帝的专用色和王权的象征。在封建等级制度的高压和儒家礼教思想的双重作用下,色彩的应用已脱离自然的物质属性及其本来意义,而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可见,中国传统服饰出于对自然和生命的无限崇拜以及对等级标识的刻意表述,而呈现出明快的色彩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整体效果既赏心悦目又简单大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方式。
人类创造的世界是一个文化的王国,文化伴随着人类生命的进程而发展,并在社会的进步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服饰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一方面,服饰是文化重要的构成要素,文化的发展刺激着人们对服饰的需求;另一方面,人们对服饰的需求又丰富了文化的内涵,把文化对自然的改造与人的自身培养及生命审美联系在了一起,最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著名人类学家佛朗慈・波阿斯在《原始艺术》中指出“追求艺术表现和优雅的外观是人类的共性。可以说,在古代社会中,许多人已经感觉到美化生活的必要,他们的意识要比文明了的后代敏锐得多、强烈得多。”在人类历史的演变进程中,服装对于人类已不仅仅限于遮体御寒,还能满足人们在其他方面的心理需要和生命体认,如中国古代的北方游牧民族的猎手用猎物的牙齿、蹄爪、羽毛或尾巴装饰在自己的衣物上,以显示其英勇无敌或地位崇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衣服的质料、颜色、式样及附属装饰越来越与整个社会心态和个性心理相呼应,服饰本身作为一种信息符号,能够传达时代风尚、文化特色,以及个人的文化教养、知识水平、风度气质与社会角色方面的信息。衣服被视为人的“第二皮肤”,它能够反映出一个人尤其是女性的个性和心理状态。美国服装学家布兰奇・佩尼在《世界服装史》中写道:“将一种鲜花戴在头上,或者以酸梅果汁把双唇染上红色的第一位姑娘,必定有她自己的审美观点……女性服装的质料、色彩、缝制以及与服装相匹配的佩饰能够加强女性自身身份及在特定场合的自信心、风度、竞争力量。”
二、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意蕴
1、适中、和谐的“情理美”
中国传统服饰的含蓄婉约与中国人和平、知足、中庸的价值取向相一致。儒家“中庸”之“中”、华夏“中国”之“中”,皆强调“不过分而和谐”,这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有明显体现。中国传统民族服装既不像西服那般可精确勾勒人体,又不同于古希腊、古罗马那样用一块布随意地披挂或缠裹于身上,而是采取“半适体”的样式,即倡导一种包藏又不局限人体的若即若离的“含蓄美”。究其原因,“平和性情”自古以来就作为一种美德为中华民族的先辈所推崇,所谓“人生但须果腹耳,此外尽属奢靡”,追求幸福的真谛是“精神快乐休闲,胜于物质进步”。这反映在服饰文化中就是讲究随意、闲适、和谐,没有过分的突出、夸张和刻意的造型,于恬淡之中给人一种含蓄、平和而神秘的美感。中国裁缝在设计和制作传统服装的过程中,凭借直觉与经验,于“适体”中呈现的是一种含蓄的“情理美”,而非西方那种以数理为基础的精确到毫米的“理性美”。
2、追求意境的“含蓄美”
“含蓄”属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美的范畴,这一手法通常将作者的情感表达寓于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之中,以达到启发联想、耐人回味的艺术效果,彰显“情中有景,景外合情”的艺术境界。这类似于中国画中的写意手法,即不附着于对事物的客观再现,而强调欣赏某种朦胧的含蓄美,在虚实关系上偏重于对“虚”的张扬。引入到服饰文化的艺术创作中,就是设计者特别注重“不着迹象、超逸灵动”之美,不刻意追求数字上的精确性或纯形式的客观美感,而是崇尚用无穷的意象美含蓄地表现情感。如用宽衣大袍、中规中矩的样式,或写实与变体相结合的动物、几何纹样、花草枝、藤蔓纹等具有抽象和寓意的服饰图案,来传达一种与政治或伦理的关联意向。
汉初之“袍”被作为礼服,一般多为大袖,袖口部分收紧缩小,紧窄部分为“祛”,袖身宽大部分为“袂”,所谓“张袂成荫”就是形象化的描述;而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其画像人物皆穿着宽敞的衣衫,衫领敞开,袒露胸怀,或赤足,或散发,无羁放荡,张扬着崇尚虚无、轻蔑礼法的人生品性,给世人以高山流水般随性自然的审美意境。
中国传统的女性服装旗袍,是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时尚设计完美结合的典范,它造型完美、结构适体、内外和谐,是
兼收并蓄了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性的标准服装,是中华服饰文化的现代代表,在女装舞台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旗袍的设计表面上不温不火,实质上内涵丰富、意蕴幽远,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融通。光滑的质感和简洁的造型表现出流畅明快的线条与和谐一体的气韵,展示出东方女子温柔、典雅之美。这种气韵不仅展于外表,而且沉于内心。穿上旗袍,既能衬托出东方女性优美的身段,又能显示出其幽雅的心境和悠闲的生活节奏,充分展示出中国传统服饰的“含蓄美”,呈现出一种宛若自然生命律动的朦胧佳境。
三、中国服饰文化的传承拓展
1、继承:拓展传统服饰文化的基础中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纵观华夏服饰文明的发展史可知,“谐调”、“统一”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真谛。自中国服饰文化诞生伊始,就遵循着理物取暖与审美表现、标识显示与象征表达、个性突出与喜庆吉祥相结合的原则,以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服饰与社会、服饰与人群的和谐统一,而情景交融、意象统一更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最珍贵的审美品质。比如,作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本元素,“标示突出文化”同主要应用于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对等级尊卑、行业职别、年龄性别的标示和意念表达上,从原始部落首领与狩猎功臣的服饰标示到封建帝王的官服标示,从文官武官的服饰标示到现代军装、职业装、晚礼服的服饰标示等,均彰显着其“标示突出文化”的审美底蕴。当然,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承载着传统儒家中庸观,受政治因素的影响颇深;而20世纪中期的“绿色”服装覆盖全国,“军干装”及其灰色基调也使中国服饰呈现简单划一的窘况。然而,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占数千年发展主流的是“谐调”、“统一”的服饰文化,诸如以原色表现为主的大气而豪放的色彩文化,以追求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圆满统一并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社会、人群协调一致的完美原则,以民俗吉祥意象为特征的表现形式等,现代中国的服饰文化都应予以传承拓展。
2、创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
在当代中国,传统服饰与时尚设计的审美融通对提高服装的文化附加值、满足时尚消费需求、缔造民族特色品牌、开拓国内外市场,都具有特殊意义。全球化时代的服装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各国服装设计师在服装设计中都很注重对本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借用,以张扬本国服饰文化和民族特色。目前,中国现代服装设计整体上还存在着设计理念落后、创意不够、没能把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之中等问题;加之国外品牌纷纷涌入,国内又缺乏能与之抗衡的品牌,使中国的服装设计在国内、国际竞争中均处于不利地位,严重影响了中国服装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当务之急是在借鉴传统文化符号的基础上,将传统与时尚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之从表面符号的简单借用提升到对服饰文化内涵的审美体认与表现,创立自己的服装品牌,发展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时尚设计和谐融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服饰文化。
实现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时尚设计的完美融通,实质就是一种在继承传统服饰文化基础上的创新。这种创新首先须领会传统文化,否则创新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即设计师要在精神文化层面上把握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精神理念,将我国传统文化元素与各种时尚理念、理论资源加以整合,把传统服饰文化中的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创造性地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丰富其文化意蕴,提升产品的文化附加值,防止对传统元素符号化、表面化的简单组合或图解式、猎奇式的样品展览。好的服装设计创意是设计师在把握了传统服饰文化理念之后,结合时尚理念和设计原则,对传统文化积累、消化并感悟的一种自然情感表述,而不是现买现卖、照猫画虎。河南丙成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活动中展示的服装就非常具有文化价值。拜祖服装系列大多采用的是中性的流行色系列,颜色迥异,面料粗朴,以金色缎带镶边;纽扣的设计则采用盘扣样式,其金属材质与服装面料及服装的金边质地形成细腻的对比;袖口翻边采用缎织纹路面料,既有古朴特点又有现代的工艺形式。整个设计将传统元素与时尚设计完美结合,加之祭祖大典本身的特殊意义,可谓形式与内容完全融合在一起,取得了极佳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平面广告 创意 传统元素 涵义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图形是传统文化形成的开端,自从有人类记载以来,就有使用图形来传达思想与沟通感情的形态,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视觉文化遗产。传统的视觉文化吸取了人类优秀文化的精华,是经过高度提炼的传统元素,其中包含文字、人文、风俗、文艺等。传统文化元素不只是形式上的视觉文化,更是一种传统精神的内涵。而今的中国传统元素更是平面广告创意的源泉。例如京剧脸谱、云纹、龙纹、中国红等,这些都已经是平面广告创意中升温的传统元素。但是,在运用传统元素时,必须意识到它们不仅仅是一种图案或纹样,而是体现出传统文化精神的一种载体。在平面广告创意中运用传统元素,可以使广告创意作品与受众之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更能体现传统元素与中国人的情感是一脉相承的。
一、平面广告概述
当今社会是一个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人们每时每刻都会接触到不同媒介发射的信息。在商业高度发达的社会里,质量已经不是产品畅销的唯一要素,而那种传统的“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消息观念早已成为过去。在商品质量相近的情况下,商家各自高举品牌旗帜,通过各种媒介宣传自家产品的优越性与品质,塑造自身品牌形象吸引消费者。广告就成了商家宣传的重要手段,甚至是商业成功的捷径。平面广告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它汲取了音乐、舞蹈、美术、电影以及生活元素等为题材进行创意发挥。广告无处不在,它是政治、经济、文化的融合体现。广告亦是一门艺术,好的商业广告都具有很好的视听效果以及深刻的图形寓意。通过观赏平面广告创意可以感受到创意的启示与商业引导,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诉求。在一座城市中,广告已成为城市和文化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吸引或冲击着人们的视觉感受。
平面广告以版面大、视觉传达性强、印刷数量灵活、费用合理、可以大面积连续张贴、张贴的时间长、传播范围广的特点,不断吸引广告商和社会组织进行大力推广与传播。平面广告以强烈、简洁、直接的视觉元素使信息显现出传达的魅力,它的感染力与视觉魅力往往超越文字和时间及空间的限制。因为受众的年龄层次、文化水平及生活习惯的不同,所以,为了引起更多受众的注意和兴趣,在平面广告创意中使用醒目的色彩和冲击力强的图形及简洁明了的字体,易于记忆的广告语言和指示性强的符号与图形,都可以实现平面广告创意表达的目的。
二、平面广告的创意思维
创意是人类的智慧之花,因每个人的感觉不同,所以理解和表达就有差异。创意思维的积累既是长期生活环境影响与作用的结果,也是视觉元素的潜意识作用的结果。如果说广告理论是呆板的,那么创意便是灵性的闪现,创意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平面广告将创意通过视觉语言传达给更多的受众,让受众了解平面广告创意与设计的新涵义,达到受众的理解与认同,也更好地为人们的生活服务,引导生活方式的转变。
(一)创意思维的基本理念
创意思维是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疆界,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思维方法去思考设计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达到创意新颖、独特以及具有社会进步意义的效果。创意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创”是创造、创新的涵义,而“意”则是意思、意想、意境的寓意。创意就是一种思想、意境的创造与创新的表达。它是一种突破常规的超越的自我表达。创意是思维的碰撞,又是智慧与灵性的对接,更是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创意是对旧元素进行新组合的表达,创意的本质是创造与创新,它可以是一句经典的广告语,也可以是一幅具有强大冲击力的图形,更可以是一个特殊的观念,所以,创意是一个从思维到表达的过程,是在视觉积累基础上升华的灵动,更是在冥思苦想后的灵感顿悟。
创意并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大手笔,可能是一个角度的变化,或文字的变化,或在特定场合的一句普通话语都可能成为一个非常好的创意。在创意思维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与表达方法,对于主题的设计会产生与不同的想法和表达。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思维方式则是产生创意的源头。广告创意思维是广告设计师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独立思维方式,而思维就是人脑的技能和产物,是人类劳动协作和语言交往的重要社会实践活动。思维借助语言、图形及色彩为传达载体,间接地、概括地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律性地体现人们生理和心理活动。
(二)“自然观”的东方思维
18世纪上半叶,在法国文化思潮的演变中,古典主义僵硬的教条思想逐渐受人厌弃,人们重新体认了自然的不均衡美。中国的自然哲学也开始向欧洲传播。中国画以“观自然”为神圣的使命;在画家眼中,山如自然之肉身,岩如自然之筋骨,水如自然之血液,草木如自然之毛发,云雾如自然之气息。正如米歇尔・苏里文所描述:“中国人对自然顶礼膜拜,是因为渴望得到自然的关怀。”在这一观点上无论是天子,还是庶民均无区别,或许是面对自然无法解释事象的想象表达,也许是人们用智慧装点美化自然使之成为满意的视觉与场景,于是,原本平凡枯燥的自然蒙上了一层神奇的图形、色彩、文字的痕迹。在中国文化发展历史上,孔孟之道、老庄和佛家思想是三大重要的思想。由此,东方思维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以虚幻的方式来反映客观的物质世界,也强调通过自我完善来达到完美的境界。所以,中国画的思维是注重以形写神、气韵生动、表情达意的东方思维。这种强调“意境”要求反映人们内心感受的东方传统基因,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平面广告创意思维与设计表达。
三、传统元素在平面广告中的涵义更新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共有的、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基础的、涵括其他各种不同思想与文化内容的有机构成体系。针对民族文化的传承而言,强调的是民族文化的渊源和传承下来的客观存在的文化遗产,是在传统文化中吸取出具有代表性的视觉元素可称之为传统元素。在中华文明的上下五千年中,形成源远流长的视觉文化图形与寓意,传统元素包罗很广的图案寓意、色彩象征、文字涵义等。例如:书法、篆刻印章、秦砖汉瓦、京戏脸谱、皮影、漆器、剪纸、祥云、雷纹、瓷器、 国画、壁画、雕塑等,都是中国传统元素在东方文化中的一种传承和自然观的表达。传统元素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流传久远,在世界艺术之林中,中国传统元素正用它那独特的东方思维魅力传播着熠熠生辉的形象。因此,设计师要善于从中获取设计创意的灵感,传统文化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创意源泉。要开创多元化的设计与创意潮流,是新一代设计师所面临的创新课题,要将传统元素加以创新提炼与运用,使传统文化元素更具有时代特色与传达力。在发挥传统艺术表现方式的基础上,将传统元素应用与融合,展现出时代的视觉魅力。例如龙凤纹样、万寿图、福字等,都可以在平面设计创意中进行重构的探索与表达。
(一)传统文化在平面广告创意设计中的再现
1.平面广告中的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自汉武帝纳董仲舒之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一直是中国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是以“仁”为核心和“人为贵”的思想体系, 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传统文化,崇尚“中庸”,崇尚和谐。儒家思想对平面广告创意思维的影响极为深刻。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标志“中国印・舞动的北京”设计创意,就是由传统元素意形字和印形、中国字和五环徽有机地结合,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奥运会的热情和对世界人民的欢迎。标志使传统文化有了延续性与传达性,巧妙而不牵强,拥有很多的文化气息和亲和力,在视觉语言中达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也体现了儒家和谐之道。同年,一幅名为《新时尚》的平面广告中,一头乌黑的发丝被编成奥运五环结,并染上红、绿、黑、黄、蓝五种色彩,加上标有龙图案纹样的中国旗袍的领式,就是奥申委向全国征集奥运招贴设计竞赛中脱颖而出的金奖平面设计创意作品,这幅广告体现了平面招贴设计具有独特的视觉冲击力,达到完美的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视觉效果。
2.道家思想对平面广告的影响
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又一精神财富。道家提倡道法自然,自然无为,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主要有“天人感应论” “天道自然论”“天人合一论”的观点。“天人合一论”,即是整体合观人与自然,成为各派哲学家的共识。“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就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与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平面设计创意上体现整体感觉质朴古雅、品位高雅、虚静谦和,道家思想对中国平面广告创意在形式上的影响是以虚实相结合的手法展现视觉语言的意境美。例如,我国香港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在其招贴设计《自在》中,就运用了水墨技法,融合现代技术的视觉肌理又不失传统意味,在意境中强调天、人、心的和谐关系,达到视觉艺术与心灵的沟通,增强了民族性与感染力,更体现了视觉新美感与信息传达力。
(二)民间传统元素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语意
民俗是世世代代相传的民间生活习俗和视觉语言的共同认知,是依附于人民生活中的万物、行动习惯、情感传统符号和信仰图形中而产生的视觉文化与视觉形态。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存与生活的需求,在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人民日常生活服务,又为人民的生活引导符号。民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还增加了民族凝聚力和视觉审美,更增强了民族的认同感与自信心,塑造了民族品格与精神。
1.建筑中的新传统与文化
建筑是历史的纪念碑,也是体现传统文化理念与寓意的符号。在传统建筑中,窗成为传统建筑中最重要的构成元素之一,是建筑的审美视觉中心。传统的建筑装饰、门窗花格等的纹样多采用几何图案,窗棂上雕刻有线槽和各种花纹,构成种类繁多的视觉传达信息。例如:福寿延年、石榴蝙蝠、扇状、瓶形、回形纹等,极富传达力和影响力,并且弥漫着浓厚的传统文化与吉祥祝福的气息。
2.传统图案的新造型传达
传统图案源于原始社会的彩陶口图纹,距今已有6000至7000年的历史,可分为原始社会图案、古典图案、民间和民俗图案、少数民族图案等。在传统吉祥图案中,多是运用谐音、嵌字、符号、象征或曰“象德”、比喻或曰“比德”等表现手法,采用传统连锁、拱壁、汉瓦、八搭韵、四方连续等传统构图式样。瓷器因其造型和图纹上精美绝伦的传统图案而备受人们的喜爱,如青花瓷常印有百花、福禄寿、二龙戏珠、龙凤呈祥等传统文化寓意的图案。
结语
综上,在现代平面广告创意中,全球设计界刮起了中国风,开始对传统文化重新认知与解读,创意设计者开始试图将传统图案重新运用到现代平面广告创意设计中。在平面广告创意设计中有许多都与传统文化艺术有着至深的渊源和高度的融合。创新与传承是传统元素的重新运用与再创造,感悟传统精髓的同时对传统图案进行再认识,这是时代的要求,更是“人们的审美结构,它积淀于人类心理底层,不为意识所知,又决定着人的情感、视觉、想象、理解等心理行为。”事物的发展是一个创新进化过程。因此,对传统的认识和对传统元素的理解不能脱离对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和生活用品的需求。要达到创新传统,必须理解传统图案的历史与文化积淀,在不断发展与变化中进步。继承和发展要强化发展与创新的理念;同时还要感悟社会多元文化影响与传统文化传承的联系,理解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的内在关系。总之,只有真正挖掘和理解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连续性,吸收和借鉴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设计出富有本民族特色的平面广告。
参考文献
[1]冯冠超.中国风格的当代化设计[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2]崔生国.广告设计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3]伊延波,张建设.广告创意与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李俊.广告设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自我国在上世纪末颁布科教兴国战略计划以来,国家教育部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发展,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改革,人文教育列入高等院校的基础课程之一,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除了要培养面向社会不同领域的专业性技能型人才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高职生的综合素质,只有专业技能而缺乏人文素养的学生是不合格的社会主义年轻人。古诗词鉴赏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对高职人文教育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通过古诗词鉴赏传承人文精神和传统文化
大学语文作为高等教育的基础课程之一,同样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追求的不应该仅仅是语文理论知识,而是要通过语文课程追求其中的内涵,追求价值层面上的内在涵义———真、善、美。在语文课程上,高职生通过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够分析古诗词的意境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增加对古诗词的认识,提高鉴赏作品的能力,拓展自己的视野。在文学层面上,古诗词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通过对古诗词的解读,可以分析作诗当时的社会背景,对研究历史有很高的价值,是一项重要的文献史料。而在价值层面上,古诗词鉴赏的价值更加体现在传承人文精神和传统文化、发扬传统文化精神等方面,古诗词不仅仅是折射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而且还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大学生从古诗词作品中可以学习到作品的意境,从中升华到人文精神层面上,而且古诗词本身就是一种传统文化,对其进行鉴赏和学习这一过程就是一个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从鉴赏古诗词的过程中可以学习到更多的传统文化,在这学习过程中再升华到精神层面,传承人文精神和发扬传统文化精神。例如通过对宋代诗人苏轼的著作《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可以读出当时是中秋节,表达的是对亲人的无限思念,表达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从中体会《水调歌头》的深刻意境。
(二)通过古诗词鉴赏提高高职生的审美水平
人文教育其中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鉴赏古诗词是一个发现美体会诗词之美的学习过程,是提高学生审美水平的重要环节。古诗词鉴赏通过对古诗词作品的鉴赏和学习,在教师的领带下走进作品的意境中,亲临其中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诗词作品所体现的美,在这一鉴赏过程中,增强大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从诗词作品中升华到欣赏层面上,理解诗词作品中的深刻意境和内在涵义,从日积月累的学习和鉴赏中提高审美能力。中国古代诗人追求的“博雅”中的“雅”是指“典雅而方正”,具体而言就是指一个人的精神旨趣和审美能力。在如今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人们很容易在物质生活中迷失自我,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一直盛行着,功利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功利化现象和拜金主义已经蔓延到高等院校中,尤其是在一些高职院校中的拜金主义更为严重,是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基础比较薄弱、生活环境比较复杂、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蚀、就业竞争大等因素所造成的。在拜金主义越来越盛行的背景下出现部分高职生审美情趣低俗的现象等问题十分值得我们去深思。在高职院校中审美教育这一环节比较薄弱,有时候我们会忽略学生在这方面的教育,而审美教育如果真的能起到预想的教学效果,将对高职生的审美能力的提高起到很大的帮助。而古诗词鉴赏是高职生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在课堂上通过细细品味一些古诗词佳作,从作品中品味其中的意境和感性认识,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艺术细胞,从而提高审美水平,体悟生活中、人生中的旨趣,而不会去追随那些低俗的志趣。
(三)通过古诗词鉴赏陶冶高职生的情感
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就是要陶冶高职生的情感,通过人文教育提高高职生的审美水平,从而进一步升华到陶冶情感,而古诗词鉴赏是一个陶冶情感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个人素养,不仅仅只是学会专业知识,而是要综合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合格的“四有”青年,学会怎样去承担,承担自身的责任、承担社会上的责任。情感是人们认知的升华,高职人文教育需让学生得到更深层次的感性认识,通过一些典型的古诗词作品的鉴赏,让学生从中得到价值层面和情感层面的升华,在教师的带领和引导下让学生明白其中蕴含的内涵,再进一步升华形成自己独特的看法,陶冶情操。例如通过鉴赏宋朝岳飞的作品《满江红•写怀》,可以读到岳飞的精忠报国的雄心壮志,表达自己不在乎名利而是想一心为国战斗的情感,大有“捐躯赴国难”的情怀。虽然如今的爱国情感已经有了新的涵义,再也不像古代那么壮烈,但是其中所蕴含的爱国之情是一样的。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怀,感受诗人的品质和人格魅力,对于塑造高职生的人格是非常重要的。
二、结语
关键词: 英语习语 文化涵义 文化结构
习语是从人们的口语和经典著作中提炼出来的语言精华,是历代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和瑰宝。习语是一个社会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不论是说话还是写文章,都会使用一定量的习语,能否正确使用习语是一个人语言水平高低的反映。习语包括俚语、俗语、谚语、比喻性词语等,都是语言长期使用的结果。英语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文化传统最灿烂的语言之一,有着大量绚丽多彩的习语。
语言与人类的社会、文化有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奈达(Nida)曾明确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种反映。文化不仅影响语言的符号和规则,同时还影响着人们对万物的感知。”(“Language is a reflection of culture.Culture influences the language by way of symbols and rules as well as human’s perception of the universe.”)习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是大众口头上多年来习惯使用的固定词组或短语,是人们在长期观察、劳动、生活等文化活动中积累的相传远久、约定俗成、具有特定意义的词语。习语大都蕴含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是语言同文化密切关联的最典型表现。
一、英语习语与文化结构
英语习语是一种特殊的言语形式。这一特殊性除了表现在其语法结构和运用等方面之外,还表现在习语的文化信息负载量很大(林承璋,1997:284)。习语大都由一些常用的词组成,生动形象,言简意赅,有着丰富的文化含义。语言是一种结构系统,在交际过程中,习语的语言符号和语义指代之间的联系,即言语的表层结构,是通过受话者思维层次上的文化结构,即深层结构进行判断的。习语的文化涵义也附着在言语的文化结构上(胡文仲,1999:294)。也就是说,如果辨别不出习语的文化结构,就无法读懂习语的文化涵义,难以正确地理解和运用习语。例如:
The stork visited them yesterday.
作为语言符号,stork的语义为一种鹳鸟。从表层结构上看,该句的字面意思为“昨天鹳鸟拜访了霍华德家”,这显然与句子的真实意义相悖。判断stork的指代意义就要依赖受话者思维层面上的文化结构。在观察上下文的同时,我们知道在英语神话故事中,传说小孩都是由鹳鸟带来的。“a visit by a stork”意为婴儿的出生,由此判断此句话应理解为“霍华德家昨天添了一个小孩”。如果受话者不能辨别stork的文化涵义,就无法理解该习语的特殊意义。
再比如rose和玫瑰在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中都象征着爱情,但有关rose的英语习语,如under the rose却是秘密和沉默的象征,在会议桌上方悬挂玫瑰花便意味着所有与会人员必须保守秘密。这一习语源于希腊神话:Cupid给沉默之神Harpocrates一支玫瑰,以防他泄露Venus的不检点行为。如果没有这方面的文化知识,就难以准确理解这个习语的意义。
通过上述两例不难看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文化载体,同时又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广义上,文化是指人类在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文化是指一种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一种语言的文化结构是使用该语言人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科技、社会历史发展的总模式,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郭建中,2000:341)。
奈达(Nida)指出“语义随文化发生变化”(meaning shifts from culture to culture)。文化结构是判断语言符号和指代意义的系统,特别可用于辨别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习语。两种不同文化中指示意义相同而联想意义不同的词出现在习语中时,语言符号和语义指代之间的联系就更依赖文化结构。例如,as wise as an owl,在中国文化中,猫头鹰常常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往往给人们带来厄运。但在英国民间童谣Mother Goose’s Fairy Tales中,owl则常常是聪明的象征。习语是语言文化的结晶,不懂它的文化背景,自然不能挖掘其中的文化涵义。
几乎所有英语习语都有特定的文化涵义,其文化涵义和语义指代又都通过文化结构得以体现与传递。英语中许多巧妙的习语多数来自民间,人们在周围熟悉的环境和事物中积累了一些感知,习语总结了他们的经验智慧和感受,抒发了他们的情感。文化涵义在文化结构中的体现也源于文化结构的不同方面,历史文化背景、物质生产劳动、传统文化观念、等文化因素均在习语中有所体现。
二、历史文化背景
一个民族的历史是其社会发展的如实记载,其中收藏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反映在语言上尤为明显。英国是一个岛国,航海业和捕鱼业的发展使英语中出现大量与航海有关的习语。例如,all at sea(不知所措),船在海上失去控制,随风漂流,船上的人只知道“在海上”。
英语比喻性词语中也包含其历史文化背景。如:Cross the Rubicon and burn one’s boats(背水一战);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Watergate scandal(水门事件)等。
有些习语来自于文学作品和神话传说等。如英国诗人拜伦(Lord Byron)《唐璜》中的主人公Don Juan是西班牙传说中的一位专门勾引良家妇女的浪荡公子,现常被用来指代philanderer(玩弄女性者)。类似的习语还有:Frankenstein(作法自毙者);Hamlet(主角);James Bond(神通广大);catch-22(无法摆脱的困境)等。
三、物质生产劳动
英语中的习语来自各行各业,反映了生活,又形象地表达了思想,传递了感情,得到了认同。
铁匠说:“Strike the iron while it is hot.”(趁热打铁。)
渔夫说:“As close as an oyster.”(守口如瓶。)
农民说:“As strong as a horse.”(健壮如牛。)
裁缝说:“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一针及时省九针。)
四、传统文化观念
习语一般都有恰当的比喻,并能引起联想。传统文化观念对文化涵义的影响体现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化观念所引起的人们的联想也不尽相同(贾玉新,1997:123)。在西方人看来,dragon是一种凶残的怪物,是邪恶的象征,喻指凶恶的人、撒旦、魔王、严厉而又警觉的女人。一些传说中常有英雄与龙搏斗,最后取胜的情节,这种“可怕的动物”与中国人乃至东方人心目中的“龙”有着迥然不同的概念。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喜爱的动物,如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lucky dog(幸运儿)。在这些习语中,dog是褒义的,英国人大多对狗有好感,认为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将其视作掌上明珠,倍加呵护。而汉语里的狗则与一系列的贬义词联系在一起,如:“狗急跳墙”、“狗腿子”、“狗仗人势”等。
五、
宗教对各民族的历史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宗教文化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也必然影响其语言行为。宗教引起的文化差异可以在习语中体现出来,因此有些习语带有深厚的宗教色彩。英国长期以来深受希腊、罗马和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宗教在英国社会中起相当大的作用。西方人大多信仰基督教,《圣经》是基督教的“圣书”,对英美社会思想和文化影响极大,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圣经》中的许多人物和故事,甚至某些词和短语经过长期流传,逐步成为习语。例如:to put new wine in old bottles出自《圣经・马太福音》中耶稣的告诫,带有明显的贬义,指的是强求思想僵化的人接受观念的“不明智”之举。另外,to make one ’s hair stand on end出自《圣经・约伯记》,形容因某事件所引起的恐惧,相当于“令人毛骨悚然”。英语国家文化传统的主体是基督教文化,“神”和“天”在西方人的心目中指的是基督教的最高神话――上帝(God)。源于基督教的习语很多。如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is sure to appear.(说曹操,曹操到。)又如cast / throw pearls before swine(对牛弹琴);a fly in the ointment(美中不足);hide one’s light under a bushel(不露锋芒);the salt of the earth(社会中坚分子);the Apple of one’s eye(掌上明珠);Judas’ kiss犹大之吻(比喻出卖朋友)等。
由此习语中蕴藏的文化涵义可见一斑。英语中习语的文化涵义可追溯到古老的神话,也可在时下的文学作品或日常生活中发现。习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是语言的精华所在,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英语习语是在英、美国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条件下产生并延续下来的,它本身是英、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记载、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反映其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内涵。通过透视英语习语的文化特征,我们注意到,只理解其文字的表面意义是不够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要准确地理解它们,就不能割裂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因此,通过分析英语习语的文化结构,辨别语言符号与语义指代的相互关联,揭示出习语这种特殊语言形式的文化涵义才能把握习语的文化涵义。这样不仅能使我们学会如何运用这些习语,而且能使我们开阔视野,领会到习语背后所隐藏的博大精深的异域文化。
参考文献:
[1]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0.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面面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4]林承璋.英语词汇学引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5]彭庆华.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与语用功能[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
关键词 师范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36-0006-03
加强教师信息素养教育,是信息化社会对当今教育提出的时代课题。师范专业大学生(下称“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队伍的新生力量,其信息素养的高低,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未来教育质量,有着不容低估的影响。同时,师范生时期是教师教育的重要阶段,该阶段信息素养教育的质量也关乎信息时代教师教育整体效率与质量的高低。然而,目前我国师范专业信息素养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课程设置、教育方法等方面还很不成熟。在此情况下,探讨师范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实施策略,无疑是非常必要的。
1 师范生信息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设置“三足鼎立”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高师院校都开设了文献检索课,但大多止于一般文献检索技术的简单培训和图书馆用户教育,离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还相去甚远。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和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开设,虽然在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与意识方面起了一定作用,但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安排和课程实施上存在各自为政、随意性较强等问题。课程之间缺乏整合与总体的系统设计,而且过于强调对具体知识和技术的传授,教学内容更新滞后,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整体效果并不理想。
重技术教育,轻文化素养培养 “信息素养”的英文是“Information Literacy”,它也可译为信息文化[1],其本义更多地强调一种文化理念,是与以读、写、算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素养一脉相承的,是传统文化素养在信息化社会的延伸和拓展[2],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所培养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与能力。信息素养教育最终应该是一种文化素养教育,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较重视有关技术内容的传授,强调信息的自然科学内容,而忽视了其中的文化因素。
重技能习得,轻意识与态度培养 目前,信息素养教育强调信息技能的习得,而在信息意识与态度方面却相对薄弱。不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的实施还是教育评价,知识技能的被关注程度均明显高于意识和态度、道德。虽然信息素养中的知识和技能具备客观性,教学和评价操作性强;而信息意识和态度因其主观性强,教学和评价相对复杂,但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对人的培养,深层次的文化支持与哲学上的理性思考不可或缺。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信息素养中的情感与道德教育决定了信息素养教育的成败。
2 构建师范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体系的构建应以全面把握信息素养的涵义为基础 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从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研究入手[3],而对信息素养涵义的全面把握则是信息素养教育目标研究的前提。我国学者对信息素养涵义的阐释,大多从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知识与信息技能)、信息伦理道德三个层面着手,其中信息意识主要指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对信息的敏感性与洞察力;信息能力包括获取、评价、、利用及创造信息的能力,这里面既包括了对信息知识的掌握,又包括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问题解决的能力;信息态度主要指在信息化环境中所应该具有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
不过要全面把握信息素养的涵义,除从以上三个层面分析其内涵外,还应从信息技术与信息素养、传统文化素养与信息素养的关系两个维度分析其外延。一方面,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涵义也是随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另一方面,信息素养虽有不同于以读、写、算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素养的显著特点,但它却是与传统文化素养一脉相承的,是传统文化素养在信息化社会的延伸与扩展。信息素养内涵的三个层面决定了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具体目标和主要内容,对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具有方针作用;而信息素养外延的两个维度则决定了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应该具有动态发展、与时俱进的特点及与其他学科课程的密切相关性,对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实施具有指导意义。
体系的构建应突出师范特色 师范生信息素养并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信息素养,而应是对于师范专业的具体化,它以当今大学生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所应具备的以教育信息化意识、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能力为核心的专业信息素养为特色。这就决定了其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将专业素养教育与信息素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师范特色,才能更好地满足教育信息化对未来教师信息素养提出的要求。
体系的构建应体现系统性与层次性原则 既然是体系,就不是内容与方法的简单排列组合,从内容设置到方法实施都应遵循系统性与层次性的原则。具体说,既要考虑与中学信息素养教育在内容上的衔接,又要考虑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水平与能力差异,从而构成体系内容之间的系统性与层次性,避免内容间的简单重复与无序组合。不仅要考虑信息素养培养的内容体系,还要研究其方法体系。科学合理的内容体系是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依据,而与内容体系相统一的方法体系,则是决定最终能否实施成功信息素养教育的关键。
3 师范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基于以上对师范生信息素养教育现状的分析及课程体系构建原则的阐述,可以从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个方面着手构建师范生信息素养教育的课程体系(图1)。
显性课程体系 显性课程,指学校一般意义上的正式课程。对于显性课程体系的构建,笔者建议首先尝试对原有的文献检索课进行改造,使其成为专门的信息素养教育课,同时紧紧围绕信息素养教育这一目标,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和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内容进行总体的系统设计,从而构建以计算机文化基础、信息素养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为三大基石的师范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这既避免了因新增课程而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保障了信息素养培养的长期性和系统性。
当然,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从课程目标、内容等方面对这三门课进行统筹规划、系统设计。建议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定位在信息素养教育的基础课,在大一上学期开设,以讲授关于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技能及对新技术进行跟踪学习的能力。内容上,既要考虑到与中学信息技术课的衔接,也要注意深度与广度上的延展。这既实现了对中学信息素养教育的衔接与深化,同时也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通过大一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能,感受到了信息技术给学习和生活所带来的令人兴奋的影响,此时便需要对他们进行及时的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指导,否则便易误入歧途,把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仅仅当成娱乐的工具。因此,建议在大二开设专门的信息素养教育课,并将其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的核心课,重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道德情感与信息问题的解决能力。主要讲授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的基本知识,如信息素养的涵义,信息素养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经过大一、大二的学习,使学生作为普通大学生的一般信息素养水平得到了较好的提升,而在大三开设的现代教育技术课,可作为师范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的特色课。现代教育技术课以讲授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教育信息化意识和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能力,如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与管理的能力。当然,以上仅是课程设置的大体框架,具体细节还需根据专业的不同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具体设计。
隐性课程体系 隐性课程,在这里指正式课程以外的信息化文化环境,主要包括校园信息化环境、社会信息化环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校园信息化环境和社会信息化环境,既包括以硬件基础设施和软件资源为核心的硬环境,也包括以高信息素养的教师队伍、科学的信息化教学与管理体制、完善的信息化服务体系为主体的软环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里既包括在一般课程的学习和教学活动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包括学生在教学实习、毕业论文写作等教学实训活动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很好地将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教育、专业素养教育与信息素养教育结合起来,使三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也只有这样,信息素养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否则信息素养教育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虽然隐性课程没有显性课程那样明确的教学目标与系统的教学计划,但是它对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端正其信息态度,激发其健康的信息道德情感,却有着不容低估的影响。
4 师范生信息素养教育实施策略
构建良好的信息化环境 良好的信息化环境,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同时也是十分重要的。它在培养学生的信息化意识、塑造其健康的信息道德情感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是一般课堂教学所不能替代的。美国信息素养教育之所以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大学甚至整个社会信息化环境的健全与完备。目前,高校信息化硬环境建设已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但是软环境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增强,特别是要发挥校园网在日常教学与管理中的作用,强化校园网与图书馆对学生学习、生活的信息服务职能。
传统文化素养教育、专业素养教育与信息素养教育相结合 没有高的传统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素养水平,就谈不上高的信息素养水平。只有大力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与专业素养,信息素养教育才会有基础与保障。例如:只有公共英语教学搞好了,学生的外语水平得到切实提高了,才能培养学生利用外文资源解决自己工作与学习中问题的能力与意识;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使学生普通思想道德水平得到切实提高了,才有可能进一步培养学生在信息环境下的伦理道德。很难想象一个在现实生活中道德素质就比较低的人,会在网络这样的虚拟环境下有较高的道德表现。
以意识唤醒为先导,能力习得与态度养成并重 信息意识是信息素养提高的持久动力,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提高的基础,而健康的信息态度与信息价值观则是信息素养提高的方向保障。由于信息素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综合性概念,所以信息素养教育不应只是一个阶段性的任务,而应该贯穿于每个人的一生。这就决定了信息素养教育的首要目标,就不应是教给学生有限的知识与具体的信息技能,而重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终生学习的意识,唤醒学生信息素养自我培养的主体意识。对于师范生,还要通过信息素养教育课与现代教育技术课的开设,培养其教育信息化意识、教育创新意识。同时,要培养学生过硬的信息能力与积极的信息态度。能力与态度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其培养也不能有所偏废,而应该两手抓两手硬。但是,不管是意识唤醒,还是能力习得与态度养成,都不能仅靠单纯的说教,而是应该设计目标明确、计划科学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来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与意识觉醒,使学生在活动中习得过硬的信息能力,养成积极的信息态度。
参考文献
[1]杨晓娟.论高等师范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20-23.
关键词:传统符号 图像符号 指示符号 象征符号 建筑设计
一、符号概述
早在中国古代就已有了关于“符号”思想的记述,在《易传·系辞》中提及“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形容,象其物宜,是救谓之象。象也者,像也。”在古罗马时期,哲学家圣奥古斯丁对符号下了这样的定义:“符号是这样一种东西,它使我们想到在这个事物加诸感觉的印象之外的某种事物”。创造与运用符号能充分体现设计师的艺术功底与素养。
历史上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独特建筑,其建筑随着文化而兴盛衰亡。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考察,我国的建筑遗产是一份丰厚的,独特的建筑符号遗产。当今如何发掘和保护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并且使传统建筑符号文化在现代设计中得以延伸发展,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二、建筑与符号的内在联系
符号学作为形式语言的—种表现形式,在中西建筑中却早已存在。
从对符号理论的研究中可以发现,符号是传递信息的媒介,建筑的视觉信息正是以符号为载体传达的。建筑符号是一种艺术符号,也是一种表现性符号,它们都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必须围绕着一个特定的主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符号如同人类的语言,没有语言人们无法表达感情、交流思想。没有符号,建筑也难以显现其隐喻与象征。因此,应在现代科技不断发展的支持下,结合未来世界文明的发展趋势,重视吸收地域环境文化的优秀传统,努力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点,不断地探索传统审美意识与现代审美意识的结合方式的形式语言,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大众。
三、传统符号的分类及其应用
根据符号本身的抽象性及其涵义的复杂性,美国哲学家皮尔斯把符号划分为图像性、指示性、和象征性三类,运用他界定符号的原则传统符号也可分为“图像符号”、“指示符号”和“象征符号”三大类。
1.图像符号
图像,即用线条、颜色显示出来事物的形象。
在传统建筑中一些具象的彩画、纹饰石雕、木雕、琉璃饰件及门式、窗式等,都属于图像符号或它的复合体。传统建筑的图像符号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是对自然现象的描绘和概括(如来自水波形象的水纹,来自云彩形象的云纹);其二是对动植物的描绘与概括(例如山鱼或飞鸟的形象简化而形成的几何纹样、植物、动物纹样、传统吉祥图案以及历史题材典故等。传统的图像符号最主要特点就是它的直观性。
2.指示符号
指示符号是指表现形式与内容涵义之间存在着内在因果关系的符号。指示符号在建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传统建筑符号的主干。传统建筑的构件形象和空间形象,大多数都是指示性符号及其复合体。
指示符号在建筑中又可分为两类。
一类指示符号所表达的内容就是它自身,是—种“本体形态”的符号,实质上反映着作为符号载体的构建自身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关系,如窗户的形象表达采光、通风、眺望的功能意义,门的形象表达着出入交通开启闭合的功能意义;另一类指示性符号是与它所表达的内容相分离的“标志形态”的符号。在一些建筑细部上也时常可以见到指示性符号的实例,如表示方向的标志、箭头;表示工作状态的灯光。
3.象征符号
象征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象征符号是指表现形式与内容涵义之间存在约定俗成联系的符号。
五千年的中华历史,培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每个地区、民族在他们的建筑中都应用了独具特色的象征符号,它们的研究对于建筑设计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北京香山饭店是现代建筑艺术与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相结合的经典之作,饭店的外墙上有规律地排列着中国传统的如意等图案,象征事事如意,传达着浓浓的中国文化。
四、三种符号在建筑设计中内在联系性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学习老子《道德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目的是要把我的学习体会告诉大家,与大家一起分享,互相交流,共同勉励,促进我们高职教育深入发展。
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博大精深,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朴素辩证法,揭示了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学习《道德经》,对于加强文化建设,提高人们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道德经》里的道指的是规律,道家认为“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要“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具有很强的科学性。道家对规律的认识,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至今仍具有深远的意义,仍然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利用世界的有力武器。道家对规律的科学认识,从小的方面说,对每个人的生活、工作、学习具有指导意义;从大的方面说,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久远的指导性。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这句话告诉我们,不管别人是善是恶,都能一视同仁,这是一种美好的品德。它的真正涵义是,不仅在于教善人和圣人如何不与不善人同流合污,而是要教善人和圣人如何教化不善之人,使人改恶从善,最后达到人人向善修道,天下太平。所以,我们学习老子这句话后,在与别人交往时,不能以自己的原则去判断别人,然后决定是否与之交往;而是在积极与善人和圣人交往,向善人和圣人学习的同时,也要与不善之人交往,通过自己的日常行为去教化不善之人,使大家都成为善人。如果我们的社会真能做到这一点,将是一个和善社会,给每个人带来无穷的幸福,享受人生的快乐。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是《道德经》中很有影响力的句子,也是被人们广泛传诵的。它告诉我们,任何伟大人物的成长,任何伟大事业的成就,都是从细小做起,要脚踏实地,勤学苦练,不断耕耘。任何好高鹜远、不切实际的想法都要不得,也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每个人要成就自己的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与人生价值,就必须记住老子这句话,做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认认真真学习,兢兢业业工作,朝着既定目标,一步一步迈进,那就能干出一番事业,不虚度人生,实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