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乡村经济的发展集锦9篇

时间:2023-07-28 17:01:42

乡村经济的发展

乡村经济的发展范文1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和双休日的实行,越来越多的人利用节假日外出旅游,特别是近年出现的乡村旅游让许多人度过了轻松而有趣的周末。乡村旅游的出现为城里人提供了方便,同时也带动了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不过也出现了诸多不如人意的问题,如卫生条件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整体规划、产品形式单一雷同等。要想发展农村旅游经济就必须采取措施,解决乡村旅游出现的问题。如制定科学的高水平的区域发展旅游规划,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 发展战略 ,多渠道筹集旅游发展资金,加强宣传等。

现代旅游最重要的特征是普及性和大众性。所谓的普及性和大众性,实际上就是最大程度按照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和闲暇时间来开展旅游活动,旅游业也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尽可能多的人消费自己的产品,使企业占有最大的 市场 份额。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大众旅游兴起以来,经常性的休闲度假已渐渐取代一年一次或几年一次的观光型旅游而成为旅游的主要形式,西欧发达国家每人每年外出旅游3至4次,在英国已占到全国 人口 的55%,瑞典更高达75%,休闲度假已成为发达国家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现阶段,虽然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大多数人的收入仍然十分低下,衣食之外稍有节余却不足以很风光地远行逍遥。而 社会 时尚的召唤、追求生活质量的意识,促使现今

二、乡村 旅游 出现的诸多问题抑制了 农村 旅游 经济 的发展。

1.各区域“各自为政”,难成规模效益。乡村旅游一般以户为单位,没有统一规划,盲目开发资源,不做切实可行的旅游发展规划,导致农村旅游业不能健康持续发展。

2.缺乏宣传,没有品牌效应。一些乡村旅游经营者 市场 促销意识不强,缺乏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积极性。

3.乡村旅游开发资金严重不足。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强大的资本做后盾,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更需要大量资金做支撑。农村一直以 农业 经济为基础,其经济实力还很薄弱,由于乡政府不可能对其旅游发展做大规模投入,加之农民收入有限,因而资金短缺就成为制约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4.基础设施建设仍需不断加强。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一些乡村旅游点在 交通 、食宿、卫生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制约着进一步发展。

5.乡村旅游总体水平不高,资源开发力度小、层次低,特色不够明显,内涵不够丰富,缺乏上规模、上档次的名牌拳头产品。尤其是在乡村 文化 方面的发掘和运用不够。一些乡村旅游点在开发建设上存在追求城市化的趋向,削弱了原汁原味的农家本色。

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推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

1.制定科学的高水平的区域发展旅游规划。资源要转化为现实的产品必须实施科学的规划。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大好形势下,乡村旅游必须适应形势,站在全局的高度,重新制定一个科学的、高层次的、高水平的旅游发展规划。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突出重点,形成特色,这样才能保障乡村旅游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2.加强宣传,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积极向相关媒体提供 新闻 线索,想办法通过 电视 台、日报、周刊、广播电台、旅游网等媒体的报道(转载),把一块荒废的沙滩从零开始摇身一变成了可以让农民增加收入的“宝地”,逐步扩大了知名度和影响力,做到了“花最小的钱、做较大的宣传”。

3.多渠道筹集旅游发展资金。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旅游开发资金,因此如何筹集资金发展农村旅游成为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一个难题。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在 融资 方面要全方位突出,多渠道引资。一是充分利用国家发展农村经济的大好时机,抓住政策大力发展农村旅游经济。二是利用各种优惠条件,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各种 投资 ,包括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和利用民间资本等多种形式的投资。

乡村经济的发展范文2

【关键词】乡村旅游;相关的农业经济;协调发展旅游业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不断深化,乡村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式旅游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这一系列的旅游方式一方面满足了人们对于自然的向往;另一方面极大改善了人们日常休闲的生活方式。

一、乡村旅游系列发展与农业生产系统间的关系

(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创造就业机会,实现农业系统的多元化。乡村旅游是一种收入再分配的调节方式。将农业,农民以及乡村发展高度结合起来,农民可以直接参与旅游产品生产,不仅为农村创造了更多的机会,而且使农民从旅游业中获得一系列利益。(2)有利于促进相关城乡之间的交流协作。通过双方之间的相互交往,不仅能改善农民的思想观念,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新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提高乡村的一系列服务意识和质量。(3)有利于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一方面促进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义,一方面改善了农村的卫生条件,促进农村三大效益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4)现在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得到深化,其中的加工工业是以农产品为原料进行加工的,最终实现产、供销一整套系统服务,真正实现农业的产业化推进,让乡村农业得到一系列综合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给乡村带来了一系列旅游者,也带来了旅游者的一系列购物需求。一方面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另一方面也为乡村的农副产品带来一系列的广阔市场。(5)对乡村旅游的进行一系列开发建设,农村城镇化进程发展。对于旅游业来讲,它具有各种行业综合性的特点,乡村旅游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一系列人力,物力,财力的流动,促进双方之间的信息交流。加速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扩展,促进乡村城镇化的发展。(6)对乡村传统文化进行恢复和保护。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乡之间的日益交流,在时代的大浪潮中,具有相对传统韵味的民俗文化有些已经被高速发展的时代淘汰了,在此情形下,有许多具有地域特色乃至民族特色的文化都被时代新潮流给消灭了,针对这种现状,需要加大乡村传统文化的建设与保护工作。(7)对农村资金状况的分析,现代农业技术传播。乡村旅游具有因地制宜的特点,利用当地民俗以及相应自然条件良好的环境,文化范围等开展的,它有一系列特点,其见效快,投资少的特点越来越得到经济发展的亲睐,并且随着乡村市场的逐渐被挖掘,外部资金的不断深入,当地农民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一系列优势。

二、乡村旅游与农业的联系

(1)乡村旅游与农业之间的关系。农业的生产活动的基础是乡村旅游,依靠农村的优秀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丰富的人文资源,进行系统的规划设计,使旅游业与农业极好的联系在一起,发挥农业和乡村旅游休闲功能的结合。(2)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之间的初步关系。农业是乡村地区赖以发展的经济基础,它是最重要的产业,农业的发展质量直接决定乡村经济的发展情况。对着农业的发展,与乡村旅游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这样有利于乡村旅游。(3)多旅游产品的资源组合配置。基于自然环境与文化传统的差异,在不同地域的乡村地区其乡村农业生态文化风格是不同的,并且由于这个旅游资源景观的多样性,才使满足不同游客的实际需要具有了可能性,乡村旅游包括一系列的功能活动。

三、农业与乡村旅游之间的协调发展

(1)乡村旅游的具体规划。对于乡村旅游要按照一定的原则,根据该地区旅游总体的发展局势,进行系统合理的统筹安排,构建一整套城乡一体化旅游网络。在这种前提下,还要考虑生态环境与市场条件、以及其发展潜力方面等的因素,让乡村旅游规划和农业发展之间统筹结合,通过一系列的协同发展,实现农村地区的综合效益。(2)保持乡村文化的特色,提高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乡村旅游的发展使当地居民意识到一系列问题,不仅提升了原有的乡村景观意象,同时对于文化意象内涵的提升,也是很有帮助的。(3)积极进行系列社区参与,促进农民收入提升,实现双赢。农民、农业、乡村旅游者三者是不矛盾的,随着经济形式的深化,三者之间实现了高度结合,提高乡村产业的生态化,有利于产业的多功能化,有利于新型产业的推进,能够增加居民的收入,而且有促进农村环境的改善,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扩大广大农民的利益。使乡村经济进行一系列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村的综合效益。

参 考 文 献

乡村经济的发展范文3

陕西,一座千年古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资料显示,2015陕西省乡村旅游投资131.59亿,乡村旅游接待1.4亿人次,旅游收入158.9亿元。“十二五”期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分别平均增长30.3%和30.8%。目前,全省有农家乐、农场、庄园2万户,从业人数达23万人,通过旅游业脱贫人数约60万人,占全省脱贫人数的15%。新形势下,乡村旅游业已成为全省旅游业发展的新引擎。

一、陕西乡村旅游业发展的经济影响

1.实现乡村劳动力转移,缓解乡村就业压力

乡村旅游业的兴起成为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重要途径,大部分男青年在农闲时外出打工,剩余的人在家种地就造成了人才的闲置,乡村旅游业发展起来,能够使剩余的人力被充分利用。据资料显示,我国整个旅游业经济带动的就业人口总数每年达300万人,5年共创造就业岗位1500万个,其对扩大城乡居民就业率的作用不趋小视,它不但能缓解乡村人就业问题,还能带动经济发展,完成对农业的转型。“十二五”规划期间,陕西乡村旅游共解决就业人口达23万人次,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缓解了就业压力。

2.带动周边经济,提高乡村生活水平

当乡村旅游业发展起来,周边的楼盘、土地的价值等也跟随着上涨,还能为周边的农副产品带来大市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一定是连接着生产者和消费者,这样,农民与各种饮料、农副产品、山货的供应商保持着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也能够带来稳定的收益,为乡村经济收入提供了新来源。

3.调整产业结构,带动其他行业发展

旅游业主要围绕食、住、行、娱、游、购六个大要素,旅游景点为主要领头羊,其他附属要素也缺一不可,它能刺激消费者消费,扩大新的消费市场,拉动新的消费项目。过去农民以种地为主,如今旅游区的农民以旅游接待为生,还可以卖一些特产或者农副产品,从而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地方特产远近闻名,吸引来了更多的顾客,也是顾客感受到农民的朴实,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旅游产业链,调整了整个产业的结构。

4.加速乡村走入小康社会,现代化建设和乡村设施改善

有了经济来源,乡村很快能够走入小康社会,国家提倡的改善乡村落后的政策也能被快速推进,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乡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这样发展下去还能间接催生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改善农民的形象。

二、目前陕西乡村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乡村旅游投入迫于窘境,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改善尚有困难

资金是每一个项目的虎口,相比起传统旅游业,乡村旅游资源分散,原生态的旅游资源多数交通不便,因此在开发阶段遇到很大的瓶颈。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投入,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和修整、改善生态环境都是很大的问题。甚至于一些地区乡村旅游的先期投入与预期的经济收益不成正比例,各方面与预期设想也有偏差。

2.乡村旅游开发特色不明显,雷同现象严重,缺乏多元化产业

乡村旅游的本质应是特色,最大的卖点也应是它的特色,目前全国乡村旅游的主要问题是特色的开发不够明显,雷同现象严重,业态也过于单一。陕西省内也有许多乡村旅游地也都有着自身特有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与特色。如以乡村活化文化的关中民俗文化旅游体验地――袁家村,开放型品质民俗文化体验地――马嵬驿,有山有水有故事――青木川,还原关中民俗生态的休闲体验旅游目的地――周至水街。这些品牌化的乡村旅游地是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模范,对我国其他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些景区的开发模式也存在一定雷同,特色优势不明显。

3.原生态保护与商业化的矛盾

乡村文化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灵魂,是最有特色的廉价品牌宣传,但是在商业需要的发展下,使乡村文化的韵味逐渐发生了变化。生态地为了增加对顾客的吸引,尽力改造环境,增加顾客的舒适度;对当地的建筑和一些山坡进行了维护、修整;为了方便更多旅客的到来,乡村修建了公路,但这些原始的环境都被改变,没有最初的特色,使原生态乡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受到了威胁。

4.乡村旅游品质有待提高

从目前陕西一些典型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来看,还存在求量扩规模,但旅游品质不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如公共卫生间、停车场、餐馆严重缺乏;餐饮住宿环境较差;景区工作人员服务水平低等方面。同时,乱扔垃圾、随意刻字留名等旅游不文明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品质。

结论与建议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陕西乡村旅游业发展对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后续发展乡村旅游中可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乡村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2.适度开发、合理开发,在开发的过程中注意对原生态的保护;

乡村经济的发展范文4

1加大对农业乡村的投入力度。要完善公共财政体制。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保障乡村的基础建设和社会事业与城市同步协调发展。按照“三个优先”要求,调整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信贷投入结构,加大对农业的投入,重点支持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提高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增加对乡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坚持以规划为引导,以项目为载体,加大涉农项目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有关部门要为涉农资金整合创造宽松环境,提供大力支持。

2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促进农业乡村经济发展扶持政策的宣传力度。加强监督检查,不准将补贴资金用于抵扣农民交费。认真落实提高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大力推进“家电下乡”抓好农民购买家电实行13%补贴政策的落实,加大乡村政策落实情况的检查督办力度。

3提高乡村金融服务水平。加强财税政策与乡村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进一步发挥其金融支农主力军作用。农业发展银行要拓展支农领域,大力开展农业开发、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中长期政策性信贷业务。加快乡村合作金融机构、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对乡镇“全覆盖”步伐,并扩大业务范围,增加信贷投放。大力发展乡村小型金融机构,扩大农户小额贷款投放。加快发展村镇银行,积极发展乡村小额贷款公司,规范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发展,不断扩大服务覆盖面,建立健全监督管理体系。扩大乡村有效担保物范围,改善乡村金融服务环境。继续推进农业保险试点,巩固发展主要种植业保险,大力开展经济作物、养殖项目、高效设施农业保险,积极推进农机具、渔船、森林林木等保险,逐步加大对农户参加农业保险保费的补贴力度。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建立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二、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4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充分发挥我市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推广种养结合、粮经结合、生态结合的增产增收种养模式,鼓励和扶持种养大户在茶麻果、畜禽鱼上发展规模经营。坚持聚集项目、捆绑资金、集中投向的原则,突出重点在丘陵地带发展茶麻果产业,建设板块基地;平原湖区发展畜禽鱼养殖小区和养殖片,养殖小区和水产片带的建设上既要发动千家万户养殖,又要建设规模基地。特别要提高生猪生产能力,逐步建立保障生猪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积极发展家禽和草食畜牧生产,引导转变养殖方式,建立一批中、小型规模养殖场,提高规模养殖水平。切实转变渔业发展方式,普及健康养殖,推进高效特色渔业发展,以水产板块为载体,积极推进水产专业村、大户创建工作。

5加快发展劳务经济。加强部门协调。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稳定培训规模,切实抓好农民培训,促进乡村劳动力转移。推进新型农民培训,力争培训人数达到1.5万人以上,重点培训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乡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等。加强信息引导和动员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务协作,提高乡村劳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实现乡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8500人次。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逐步实现农民工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等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扩大农民工工伤、医疗、养老保险覆盖面。同时,要大力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

6加快发展私营经济。放手发展民营经济。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工商、税务、城管、金融等部门对新办和并转的个体私营企业要放宽条件,从简审批,提供优惠,搞好服务。

三、加快产业化经营步伐。推进农业现代化

7着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继续抓好农业板块建设。充分发挥我市粮油生产的传统优势,建设35万亩优质稻基地和30万亩优质油菜基地,以提高农业现金收入为重点建设10万亩优质苎麻基地,充分发挥本市山水资源优势建设20万亩优质水产品基地,突出特色建设6万亩优质茶叶和3万亩优质猕猴桃基地,促进农产品提档升级,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基地建设上要加大低产林和低丘岗地改造力度,提高乡村土地利用率,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

8扶持壮大龙头企业。优化发展环境。培育一批竞争优势强,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努力培育以晨鸣纸业为龙头的林浆纸一体化、以天绿香莲为龙头的沧湖生态农业、以米业为龙头的粮食加工、以神山兴农科技为龙头的畜牧养殖、以羊楼洞果茶为龙头的优质茶业等5个“亿元农业产业示范园”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6家。

9加大农业品牌的培育力度。重点培育松峰茶叶、小乔大米、天绿香莲、帝艺啤酒、福华食品、绿态水果、兴农猕猴桃、宏兴食用油、羊楼洞果茶和晨鸣纸业等10大“农字号”精品名牌。加强品牌宣传。开展争创全省、全国名优农产品活动,支持各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企业开展“三品”认证,力争新创省级名牌12个,无公害、绿色食品认证10个。

10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支持改造10个畜牧防疫工作站、10个农技服务站,建立健全农业部门科技服务机构。配足配强农技人员,逐步形成市、镇、村、组4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切实保障服务经费,扩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加强服务考核,提高服务质量。支持供销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行业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收集、制度,发展新型流通方式,搞活农产品流通。

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1大力抓好农田水利建设。抓好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及蓄水保水工程建设的同时。加强丘陵山区抗旱水源建设,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度,改善乡村水环境,提高农田的旱涝保收能力。投资1500万元改造八角坳泵站,投资6000万元完成赤马港小流域综合治理和蟠河水利血防工程。加快乡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积极创建全国饮水安全工程示范县市。

12加大高产农田和耕地质量建设力度。要进一步整合国土整治、农业综合开发、商品粮(棉、油)基地和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等项目资金。集中力量、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投资6900万元推进余家桥、黄盖湖、新店等乡镇土地整理和高效农业示范工程,投资3000万元新建商品粮基地,投资6000万元新建高产油茶基地。

13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重点推广粮食作物的全程机械化作业。降低农机作业成本,提高农机作业效益。抓好社会化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开展“平安农机”创建活动,扶持发展农机大户、农机经济合作组织和农机专业服务队,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产业化。

14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按新乡村村庄建设要求。新建通村公路95公里,改造干线公路20公里,建成二级客运中心站及官塘、两个镇五级客运站、40个行政村候车亭,开工建设陆口大桥连接线,建立村级道路建设和养护管理长效机制。切实推进乡村沼气建设,新建农户用沼气2000户,提高补助标准,完善服务体系。继续加强乡村高压电网建设,推进新乡村电气化建设。推进乡村信息化建设,加强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办好农业服务热线和信息服务站,提升服务质量。建立健全乡村公共设施维护机制,提高设施综合利用效能,确保工程持久发挥效益。

五、改善乡村民生。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差距

15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建立乡村公共文化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兴建农家书屋50家,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村村通”乡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工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逐步形成完备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长效机制。积极扶持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推广“乡村文化中心户”模式,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引导城市文化机构到乡村拓展服务。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深化文明乡镇、文明新村、文明农户创建活动,广泛开展乡村体育健身活动。

16加快乡村教育卫生事业发展。完善乡村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完成学业。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健全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培育乡村实用人才;实施“乡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选派和组织城市教师到乡村交流任教;大力发展乡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加快发展乡村医疗卫生事业。巩固新型乡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筹资标准和财政补助水平。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健全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统筹规划,整合资金,抓好重点流域、重点区域血防综合治理工作。

17加快乡村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大力推进新型乡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逐步做到应保尽保。完善乡村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确保低保对象都能享受医疗救助。进一步做好乡村“五保”供养工作,加强乡村福利院配套设施建设,改善办院条件和五保对象生活环境。完善受灾群众援助制度,规范灾害救助管理。积极推进乡村特困户危房改造工程,扶持乡村特困户完成危房改造任务。

六、协调推进城乡改革。增强农业乡村发展活力

18稳定完善乡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稳定现有乡村土地承包关系并长期不变。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继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将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户,确立农民经营主体地位,依法保护农民的承包权。创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多途径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提高村级运转保障和公共服务能力。

19建立乡村土地保护制度。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立保护补偿机制,完善建设用地节约利用机制。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用途不变,质量提高。逐步缩小征地范围,完善征地补偿机制,依法征收乡村集体土地,要按照同地同价原则及时足额给乡村集体组织和农民合理补偿,解决好被征地农民就业、住房、社会保障。加快推进乡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确认工作,有序开展乡村土地整治。

20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积极发展和规范各类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重点培育壮大生猪、茶叶、水产、果业、运输、劳务等协会,推广绿态果业合作社经营模式,同时,进一步规范现有合作组织生产经营行为,强化利益联结机制。

21深化乡村综合改革。加快政府部门职能转变。进一步完善“以钱养事”新机制,加强对乡村公益工作的监督检查,提高服务质量。提高财政保障水平,落实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加大资金筹措力度,积极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继续开展农民负担重点治理,坚决防止农民负担反弹。进一步完善国有林农渔场体制改革。

22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充分发挥城镇在连接城乡、辐射乡村、扩大就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积极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增强城镇的积聚效应。坚持规划先行,着力抓好城乡统筹规划,提高城乡规划水平,做好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城市绿地规划修编,加快镇村规划修编,形成科学完备、统筹城乡的规划体系。高质量建设好城市,投资10亿元、推进26个新建、续建项目的建设,加快建设十大城市基础设施工程和十大城市功能配套工程。积极推进村镇建设,切实加大乡镇供水、交通、环卫等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宜、层次分明、功能多样的小城镇网络。

七、加强乡村工作领导。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23加强对“三农”工作的组织领导。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党政齐抓共管,乡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其他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乡村工作综合部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组织开展“三农”工作综合考评,把粮食生产、农民增收、林浆纸一体化、龙头企业发展、乡村改革、乡村面貌变化等工作作为考核乡镇领导班子绩效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同时,要加强乡村廉政建设,坚持教育、制度、监督、纠风、惩治、改革相结合,推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在乡村的建立和完善。

乡村经济的发展范文5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村体育;农村经济

一、乡村振兴战略概述

乡村振兴战略是由于报告(2017年10月)中提出的农村发展战略,战略中明确指出,当前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与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等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未来各级政府还需继续推进党管农村工作,在坚持农村、农业优先发展这一核心原则的同时,明确农民在乡村发展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城乡融合、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等一系列的措施来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全面贯彻,以使农村经济、文化、生态等各方面均能够得到更好发展。从目前来看,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相关制度框架与政策体系都已经初步形成,基本实现了乡村振兴战略“三步走”的第一阶段目标,但要想真正达成乡村全面振兴的终极目标,未来还需作出更多的努力,而乡村体育事业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其与乡村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可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刺激农村经济增长。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农村体育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机制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二、农村经济和农村体育协调发展的本质

农村经济与农村体育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说就是推动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同时,正确认识到农村体育与农村经济间的密切关系,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农村经济建设之中,借力农村经济发展来实现切实、全面的自我发展,最终与农村经济实现和谐共存、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现阶段我国对于三农问题虽然给予了高度重视,但由于农村经济与农村体育属于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各自都拥有着不同的内部组成要素,因此要想在农村经济、农村体育发展中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全面贯彻,未来还需根据各地区乡村发展实际情况来对农村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使资源总量以及技术、制度、资金等各类资源均能够满足农村经济、农村体育的发展需求,并在资源配置比例上达到理想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农村经济建设与农村体育事业能够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持同步,取得更为良好的发展成果,而这也正是农村经济与农村体育协调发展的目的所在[1]。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体育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机制

(一)市场协调机制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影响下,当前我国农村体育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已经展开了初步实践,并形成了一系列的协调发展机制,而以市场为主导的协调发展机制,则正是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市场主导协调发展机制简单来说就是以开放性的市场经济为基础,建立规模化的农村经济产业,以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政府则负责对市场运行展开监督,保证市场协调的有效性以及市场环境的公平性,最终为农村体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经济基础,使农村体育结构能够与经济结构相适应。在以市场为主导的协调发展模式下,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比较成熟,因此依靠市场协调基本能够保证农村资源配置的合理性,而在相对完整经济产业链条的支持下,农村体育也能够快速、有效地参与到农村经济建设中来,与农村经济共同实现协调发展。

(二)政府协调机制除市场主导协调发展机制外,以政府为主导的协调发展机制也同样能够为农村经济与农村体育的协调发展提供有效支持。一般来说,当前我国农村经济虽然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在绝大多数地区,农村经济结构仍然是以农业为主,农村市场也并不成熟,在这种相对传统的经济形态下,农村市场对于资源的配置往往并不能够满足农村体育发展需求,而通过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协调,则能够依靠政府动员等手段来对市场运行施加影响,约束市场主体的各种行为,提高农村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另外,政府主导协调发展机制并非指完全由政府负责对农村资源进行协调配置,而是将政府协调与市场协调结合起来,由政府对市场协调进行宏观控制,以弥补农村市场存在的诸多不足,这样农村体育市场能够在合理的资源配置下得到有效发展,并反作用于农村经济建设[2]。

(三)其他机制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各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农村体育事业所面临的问题也比较复杂,因此如企业协调、社会协调、准市场网络协调、政府扶持协调等其他协调发展机制也同样为农村经济与农村体育的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例如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涉及了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问题,政府主导、市场主导等协调发展机制虽然能够保证农村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但却并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文化领域的协调发展问题,而社会协调模式却可以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农村体育事业联系起来,从文化领域的视角入手,通过非经济理性支配来实现农村资源合理配置,从而达到其他协调机制所无法达到的效果。而政府扶植协调发展机制则是在政府主导市场协调的基础上,针对农村地区市场经济发展现状来实施一些扶植性政策,保证农村经济能够实现正常运转,之后再以此为前提条件,逐步对农村体育市场进行培育,有效弥补了特定条件下政府主导市场协调机制所存在的不足。

四、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体育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路径

(一)科学选择协调发展模式农村体育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要以完善的协调发展机制作为基础支撑,从目前来看,相关实践工作中建立起来的协调发展机制虽然比较多,实际应用效果也比较理想,但由于不同农村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各种协调发展机制并不能够适用于所有农村地区,因此要想实现农村体育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还需根据实际情况来对协调发展机制进行合理选择[3]。例如在广东、江浙沪、山东等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当地农村经济相对发达,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其作为经济主体的市场意识都比较强,市场准入、监管等制度体系也比较健全,因此能够保证市场协调与农村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当地政府也可以选择实行以市场为主导的协调发展机制,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带动农村体育事业发展,并由政府对市场协调进行监督[4]。而在新疆、青海、西藏等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由于当地农村市场主体尚未完全形成,并不能够对农村经济进行有效配置,即便农村体育资源需求层次非常低,也仍然无法满足其资金需求,因此当地政府还需实行政府扶持协调发展机制,通过政策性外部输入资金来满足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资源需求,并逐步推动农村市场尤其是体育市场的完善,让市场协调的作用能够逐渐发挥出来。

(二)制定科学发展制度当前各种农村经济与农村体育协调发展机制不仅会采取不同的运行手段,同时在内在逻辑、实施流程、实施标准、核心观念等方面也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虽然凸显了不同协调发展机制的优势,但也让各种协调发展机制的问题随之暴露了出来,而要想在应用不同协调发展机制的同时,达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的效果,自然也就需要将科学的协调发展制度明确下来。例如在法律制度方面,当前党中央虽然对农村经济发展十分重视,并提出了农村、农业优先发展的乡村振兴战略核心原则,但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中并未对农村、农业的优先发展地位进行明确定义,因此很多政策措施在实施、落实过程中仍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对此未来有关立法部门还需对乡村振兴战略相关的政策法规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将农村、农业优先发展以及农村体育、经济协调发展的法律规定明确下来,从而为农村经济与农村体育的协调发展创造有力的法律、政策支持。另外,农村经济与农村体育的协调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支持,虽然在不同协调发展机制中,政府所承担的宏观调控职能有所不同,但其在市场监管等方面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从目前来看,受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影响,很多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要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政府部门则因此逐渐出现了宏观调控能力下降的情况,有时甚至还会直接导致市场失灵问题,这对于农村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而农村体育事业也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影响[5]。针对这一隐患,未来各地区政府部门还需坚持动态化的制度创新原则,根据当地农村经济、体育市场发展情况来对市场监管、市场准入等方案的制度进行完善,不断提高自身宏观调控能力,为农村经济与农村体育的协调发展创造和谐、公平的市场环境。

乡村经济的发展范文6

1、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已成为制约和困扰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水污染程度不断加剧、污染范围不断扩大,已在一定程度上使水资源的质量比其数量更加重要。据国家环保总局统计,我国主要河流有机污染普遍,面源污染[l益突出,受污染河长比例由1980年的21%增加到一999年的38%,其中受污染较重的淮河、海河、滦河、松花江、辽河和黄河流域忍002年全国工业和城市生活废水排放总量为451亿t,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01亿t,生活污水排放量194亿t。工业废水排放量中,乡镇企业排放量为29.12亿t,占工业排放总量的!4.巧%,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为806万t,其中乡镇企业排放量为296万t,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36.17%。这些污水都不同程度地直接造成广大农区的水体污染。

2、耕地污染

我国各地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耕地污染问题,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和农膜等农用化学品的过量和不合理使用,利用效率低,残留严重。2003年我国单位面积耕地化肥施用水平为357k妙耐,是美国的4倍,大大超过了发达国家设置的225k咖,限制,受到农药污染。目前我闰受下业“一下废”和城镇生活垃圾污染的耕地面积达587万hl矿;据2(Xx〕年对30万h耐基本农田有害重金属抽样监测,其中有3.16万h而土壤重金属超标,超标率12.11%‘另据国家环保总局对23个省(市)的不完全统计,2以洲〕年共发生农业环境污染事故891起,污染农川410万hmZ,直接经济损失达212亿元,弓!用污水灌溉过程中,大量污水达不到灌溉水质标准,也会对耕地造成严重污染。

3、水土流失

我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结果显示,截止2002年.我国有4200万m,耕地存在水蚀问题,667万卜而存在风蚀危害,二者合计占全部耕地面积的35%以[,其中水土流失面积较为集中在黄土高原和西南地区。1949年以来,我国因水土流失造成的耕地祯失总计达267万hm,,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在100亿元以L,每年因水土流失造成的耕层土壤流失量为30亿一150亿t.平均每年至少50亿t.占世界的1/3以上。

4、农产品污染

农药、化肥的过量和不合理使用,造成农产品的污染,并直接危害人畜健康据农业部对6个省26个基地县抽样调查.粮食中农药检出率为60.18%,残留超标率达1.12%。一些大城市郊区蔬菜农药检出率超过50%以卜。每年我国都发生大量农药中毒事件,据26个省市几年不完全统计,共报告247340例农药中毒,致死24612人,年均死亡率为9月5飞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控制农药对农产品和生态环境的污染方面有很大差距。这不仅影响我国农业自身的质量和健康,而且也直接制约着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品种和数量,有许多产品就是由于农药残留超标而被外商拒绝进门。

二旧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1、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使农村地区丧失资源开发的机会

“碧水蓝天,空气清新”已经成为人们对昔日农村的怀念。而当今的中国农村正遭受着史无前例的污染和破坏〕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收人和生活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农村的环境却成了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居住环境脏、乱、差,饮用水体水质恶化,农民的生活质量下降。据新华网报道,我国的农村已经不是远离环境污染的世外桃源,农村现在有3.6亿的人门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每年有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同时废、污水的排放,农药、化肥、塑料等的滥用乱弃,造成严重的空气、水体、土壤污染;对资源的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加重了自然灾害。森林乱砍滥伐、草场乱挖和过度放牧、荒地滥垦、矿藏私用开乱采等加剧水土流失,导致山体滑坡。于是,土地荒漠化、沙尘暴、泥石流、酸雨、洪涝等灾害频频肆虐)可以说,如今的中国农村生态环境已经到了让人望而却步的程度。卜天赐予了农村秀丽的自然景色,农民本可以得天独厚地引资招商、开发利用,发展旅游观光、餐饮娱乐,提供农产品和服务,增加收人〔。但生态的破坏,环境的污染,断送了这条上好的发展之路。

2、生态环境问题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

我国人均耕地、水等资源数量严重不足,且质量下降;工业“三废”对农业环境的污染正由局部向整体蔓延,污水灌溉面积不断扩大,农业污染事故时有发生;由于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品的不合理使用,以及农业废弃物未能资源化利用,导致部分地区农业面源污染日趋严重;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导致了部分农产品污染加剧,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威胁着城乡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草地退化、沙化、碱化、水土流失、生态系统平衡失调造成农业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农业可持续生产能力下降。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农产品安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现化化建设和提高农产品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竞争力的需求,也要求农业生产无论从环境控制、生产资料供应、生产过程控制,还是最终产品质量要求,都要求环境的无害化和生态的合理化,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3、生态环境的恶化成为农产品出口贸易的障碍

环境恶化对农产品生产数量、品种、质量的影响必将波及农产品的加「-和销售环节,使受污染的农产品丧失加工价值和销售。此外,就农产品市场的更大范围的扩展而言,农产品的出口意义日益凸显,而当今国际贸易中“绿色壁垒”越筑越高,各国对进口产品竞相制定越来越复杂而又严格的环保标准,其中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食品的环境标准是最高的。特别是欧盟、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它们对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量和有害物质含量标准的规定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由此使我国生产的受污染的或不符合标准的农产品和加工食品在出口贸易中连连受挫,丢失了大片市场,农民和相关企业遭受不少的经济损失这当然也影响到了我国整个对贸易的发展。

因此制定切实可行的绿色投人计划和绿色产品开发计划,建立以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保护为核心的绿色产业,推动绿色产品的开发与绿色市场的形成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途径。

三、造成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

1、农村人口增长过快.人口素质低

人口、资源、环境是当今人类所面临的三大问题,其中人口是第一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都与人口紧密相关,笔者认为人口问题是其他所有问题的根源。人和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方面人要改造自然,为自己创造适宜的生存条件,并不断地向自然界索取资源,满足自己的需要,同时也排放废物污染环境。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反作用于人类限制其无节制的开发活动,以各种灾害施加报复。我国农村人口增长过快已经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而目_我国农村人n的文化素质水平低、旧有习俗、低质量生活惯性等,也造成对资源和环境的巨大冲击和破坏。

2、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环境效益

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二者相联系密切,相互制约。经济效益的获取是生态环境效益共同参与的结果,经济效益的积累和增长对生态环境既提供发展动力,也带来压力。而生态环境效益是经济效益增长的物质保证,又是制约经济效益能否长期稳定的重要因素。经济效益往往见效快,而且效果明显;环境效益则具有滞后性、累积性。一般说来,经济效益容易被人们重视,当某种设备或技。

术为企业的生产经营者带来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污水、废物甚至产品都有很可能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自然环境带来损害,因此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该重视生态环境效益。近年来我国乡镇企业发展迅速,但由于缺乏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资金,只是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废渣,严重影响了农村生态环境。一些企业在自身利益的驱使下,置国家法律与他人的利益于不顾,肆意破坏和污染环境;有的地方政府为了本地区利益和当前的利益,对破坏和污染环境的项月和企业大开方便之门,大行地方保护主义;有的环保单位只顾收罚款而不管实际效果,企业交了罚款之后照常生产、照旧排污。

3、环境法律意识淡薄,人治色彩浓厚

乡村经济的发展范文7

关键词 江西乡村旅游 旅游经济 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在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乡村旅游无疑是其中一匹黑马,其在旅游业当中的发展前景不可估量。江西虽然经济比不上我国大部分地区,但其在地理区上位却是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得天独厚的优势。江西乡村众多,且大都依山傍水,森林资源也极其丰富,极大地减少了工业发展给其带来的生态环境的破坏。良好的生态环境、历史悠久的文化内涵、极具风情的乡村风光给江西发展乡村旅游发展创造条件。

1生态文明与江西乡村旅游经济

1.1生态文明为江西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江西乡村旅游资源极其丰富,但各种旅游资源的存在依赖于良好的生态文明。各种风光秀丽的大山以及江河,多种多样的地貌景观、 水体景观等无一不以生态文明为前提而存在。目前江西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仍处在初步阶段,必将通过开发、利用各种特色资源来吸引旅游者,若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不顾及可持续发展就极大可能对自然环境、生态平衡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因此,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引,积极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来发展江西的乡村旅游经济势在必行。

1.2生态文明扩宽江西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空间

伴随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对田园生活的需求,江西依托其丰富的乡村旅游济源以及多样的旅游模式吸引了众多的旅游者。这给江西乡村旅游经济带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却带来了盲目开发、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等问题。虽然短时期能够满足旅游者对乡村旅游发展的需求,但从长远看制约和缩短了江西乡村旅游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生态文明格局下江西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1缺乏整体生态规划

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模式与名胜景区旅游发展模式是截然不同的,由于江西乡村旅游的发展时间过短,缺少整体有效的生态规划,导致在开发过程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破坏生态环境的一系列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开发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对生态环境造成恶劣影响;二是在旅游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引导和规划出现超容现象对生态环境造成恶劣影响;三是旅游者在乡村旅游过程中产生大量废物和垃圾对生态环境造成恶劣影响。

2.2生态文明宣传和保护力度不够

乡村旅游者选择乡村旅游更多的是处于一种放松脚步、回顾自然的需求,他们多选择周末自驾游到江西各城市周边的乡村进行体验。在旅游者到乡村旅游过程中大多数是没有一定组织和计划的,也就是缺乏一定引导的,因此,加强乡村旅游者在乡村旅游过程中的环保意识必不可少。可实际上,当前乡村旅游发展中缺乏相关的环保意识、节约意识、保护环境意识的宣传和引导。

2.3与生态文明结合度不够高,文化内涵不深

江西从古自今,都是人杰地灵的宝地。绮丽的自然风光以及先辈留下积淀许久的精神遗产是脑海中浮现的第一印象。除了有风光秀美的庐山,更有道家文化胜地三清山与龙虎山,但遗憾的是开发过程中并没有着重于道家文化的宣扬,而是基于经济效益更多的把目光放在了游乐项目的开发,并且由于在开发过程中过于注重短期利益,导致多处景观已面貌全非,与讲究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完全背道而驰。

3生态文明格局下江西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策略

3.1加强生态文明格局下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中的政府主导作用,合理进行规划

首先,在制定相关规划过程中应准确定位当地旅游特色以及明确当地旅游资源,以此为主线进行特色发展;其次,在制定相关规划过程中应考虑当地资源能源情况,合理限制使用土地、树木、地下水等资源;第三,在制定相关规划过程中应考虑当地旅游经营者的发展速度和规模,避免过快过急,应稳妥稳步推进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杜绝单纯追求利益化、规模化效应。

3.2提升生态文明格局下的乡村旅游经营者管理水平

乡村旅游经营者多为当地农户,虽具有一定文化水平但生态意识非常淡薄,因此提高其生态意思是当务之急。只有通过不断地教育和学习,加强农业知识、环保知识、节能知识的培训,使之能够正确认识生态文明与乡村旅游二者的关系,提升其作为一个乡村旅游经营者应有的管理者水平,真正认识到只有节能环保才能长期稳定健康去发展江西乡村旅游经济。因此,提升生态文明格局下江西乡村旅游者管理水平刻不容缓。

3.3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中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江西在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时,不该破坏乡村生态环境,更不该遗忘乡村传统文化。应当坚持生态文明理念,避免盲目、重复地进行乡村旅游经济建设,同时应当加强生态观念培养。面对日益热火朝天的新兴乡村旅游产业,江西旅游经济发展时必须树立节能环保意识,克服盲目追求利益和规模的发展思想。在加强乡村旅游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方面, 可以通过各种警示牌、 宣传栏、 微博、微信、QQ群等进行宣传。对乡村旅游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勘测,尽可能地把旅游活动控制在其范围下,以此实现江西乡村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白慧芳,李朝阳,路艳杰.新乡村背景下的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3(3):73-74.

[2] 李长荣.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乡村经济的发展范文8

【关键词】乡村经济发展 问题 措施

1我乡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济发展水平偏低,整体竞争力较弱。无论是从经济总量、经济集中度,还是财政收入和整体竞争力上,与许多乡比都存在较大差距。

(2)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产业调整依然滞后。一直以来,我乡是商品粮的重要生产基地,乡域经济第一产业占有很高的比重,典型的农业经济特征明显,效益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近几年虽有所发展,但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很小;第二产业优势不够突出,资源性加工企业规模小,能力弱;现代高科技企业起点低,数量少,产业的技术含量仍然较低;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虽然较快,但因起步晚,规模小,不足以支撑整体经济发展

(3)经济自主增长乏力,乡级财政运转困难。经济自主增长乏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乡域投资面临困境,二是乡域工业发展水平低。目前乡域工业大多是一些传统工业,粗加工产品多,精加工产品少;大众产品多,名牌产品少,市场活力明显不足。三是乡域消费市场低迷。由于以上原因,当前乡财政运转比较困难。财政入不敷出,运转十分艰难。

(4)生产要素大量外流,对外开放程度偏低。一是资金严重短缺。由于财政拮据,加之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县级以下业务,使我乡区域经济发展深受“失血”之痛,二是人才大量外流。在待遇和事业留人方面缺乏强久吸引力,80%的人才去了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三是产品科技含量低。

2推进我乡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

客观地讲,我乡区域经济落后东既有自然方面的因素,又有历史方面的原因,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任何单一的发展思路对乡域经济发展都是无能为力的。发展乡域经济必须要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战略性眼光,要立足自身经济发展阶段和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通过实施整体战略来解决。

以现存优势资源为依托,开展错位竞争,打造特色产业。无数实践证明,一个地区的竞争优势获得关键在于对自身优势的认识和把握,因此我们在发展乡域经济的战略决策中,应始终注意自身的比较优势。总体上来看,在乡域经济中,农业资源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但由于各办事处、村所处地理环境、自然和资源禀赋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比较优势千差万别。因此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和方式上不能强求一致,其关键是要站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高度,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通过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确立主导产业,实行重点开发,在资源优势中培育地方特色,在传统产品中筛选优势品牌,打造独具特色的战略产业和名牌产品。通过提倡一乡一业、一乡一品,坚持一业为主,多元互补,进一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生产要素配置市场化的前提下,由于资本的趋利性,不可能发展全方位、全门类经济,只能依托本地比较优势来发展和壮大特色经济。只有这样,乡域经济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以区域经济合作为支点,加强东引西联,扩大对外开放。资金是制约我地乡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我们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是要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扩大民间投资。引进外地区转移的产业资本,发展民营经济。目前我乡地区经济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土地、人力要素成本大幅上升,东部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了降低成本,开始大量西进寻找商机。我们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要抢占“地利”先机,尽可能引进更多的东部民间投资。同时还要按照镇域产业发展规划,引导民资投向,重点发展农业产业开发、能源、重要原材料的重点建设项目,以及能够综合利用资源、防治环境污染、节能降耗和提高产品档次的项目,极力争取国家投资,营造区位优势,为乡域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硬环境。

以转移农村劳力为突破口,加快城乡建设,解决三农问题。农村大量剩余劳力的转化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发展乡域经济的关键所在。实践证明,农村剩余劳力的成功转移不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稳定农村社会秩序,同时还可以培育一个新的较高层次消费群体,对扩大内需具有积极的意义。当前,转移农村剩余劳力应采取“标本兼治”的方针。“治标”就是现阶段要组织好劳务输出,通过加强劳务培训、打造劳务品牌、搞好劳务服务等措施,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好农民眼前经济生活来源。同时通过鼓励农民外出务工,使农民增长见识,开拓视野,学到技术,积累资金,为人口城镇化建设准备物质条件和思想条件。“治本”就是进一步加大城镇化建设力度,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要做好中心城乡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鼓励民间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项目融资等方式参与城乡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加强乡工业园区建设,提高乡域产业聚集度。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增强城乡综合服务功能。积极引导农民进镇入区,发展餐饮、商贸、旅游、交通运输、房地产开发、科技信息等服务业,完善城乡功能,发挥小城乡地域性经济、文化、商贸中心作用。“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问题,只有减少农民,把农民问题解决了,乡域经济才会健康快速发展。

乡村经济的发展范文9

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和“两免三补”政策的深入实施,农村工作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如何提高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转变政府职能,如何摆脱困境,迅速促进农民增收和壮大乡村集体经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开创农村工作新局面,成为摆在乡村两级面前的重大课题。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青冈县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当地实际相结合,把项目开发建设作为破解这一难题的重要途径和突破口,努力培养了一支项目开发型的新型乡村干部队伍。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检验,这是有效破解这一难题的一条重要途径。一、紧扣形势需求,培养项目开发型乡村干部队伍

过去,能管好农民、收足税费的就是“好干部”,但现在管理职能弱化了,乡村干部今后干什么?集体经济怎么发展?怎么壮大?可以说,“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职能向哪里转”,成为摆在乡村两级面前最严峻的课题。综合先进地区发展经验和青冈县工作实际,破解这一难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围绕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上项目、文秘站网-搞加工,用项目提升产业化,推进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用项目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谋求发展,人是根本。要上项目,首先要有人才支撑。因此,建设一支项目开发型乡村干部队伍尤为重要。一是提高乡村干部执政能力,践行党员先进性的需要。评价一个干部执政能力如何,关键要看地方经济是否实现较快发展,群众生活是否得到明显改善。在集体收入渠道渐趋狭窄的形势下,乡村干部要做到这一点,唯一的办法就是转变观念,开发项目。只有项目建成了,才能拉动经济快发展,引领群众增收致富,才能真正体现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全县在项目建设的强力拉动下,各项工作开展都井然有序,干部工作也有了激情。二是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加快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需要。经过两年来的实践检验,以农业为主的县份,大力发展玉米、畜牧、林业和特色绿色的“四大主导产业”,已经成为加快群众增收的主体,干部群众的发展共识和县乡村三级党政班子的工作重心。要发展壮大“四大主导产业”,项目是最重要载体和依托。如何通过项目建设把“四大主导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做好这一工作,人才至关重要。因此,在乡村培养一支能抓项目、善抓项目的干部队伍已是大势所趋。三是壮大乡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在各乡村上马一批拉动能力强、经济效益高、发展前景好的项目,缓解农村集体经济压力、促进农民增收。就拿青冈县来说,如果全县有50的村能像建设乡新合村和中和镇四排六村那样,积极发展强村富民项目,人均收入超过5000多元,那么青冈农村经济将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也为早日实现新农村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项目开发型乡村干部队伍,大上项目,就是抓农民增收,就是抓村集体经济发展。四是焕发乡村干部创业激情,培养致富奔小康带头人群体的需要。从农业县份的实际情况深入剖析来看,由于自然条件、历史条件和经济条件的影响,广大乡村干部的思想解放程度还远远不够,工作动力和创业激情还没有完全迸发,思想封闭保守,创业意识不强,创新突破不足,等靠思想严重,工作方法陈旧等制约乡村经济发展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引导和鼓励乡村干部千方百计上项目,提高搞招商、办企业的能力和素质,不但是焕发乡村干部创业兴业激情的现实选择,也是培养致富奔小康带头人群体的实际需要。建设项目开发型乡村干部队伍,绝不是凭空想象,更不是标新立异,而是顺应农村新的发展形势、体现群众所想所盼、经过实践成功检验的富民、强乡、兴县的务实之举。只要坚定不移地抓下去,广大乡村干部一定会以思想解放的崭新面貌、善抓项目的实际能力、加快发展的突出业绩赢得群众的认可,迎来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

二、着眼发展目标,明确项目开发型乡村干部队伍建设任务标准

结合农村工作实际,力争在三年内把所有乡村干部都培养建设成为项目开发型,做到人人上项目,处处是环境,事事讲服务,在广大农村形成加速项目开发建设的浓厚氛围。一方面要确立好建设标准。在思想观念上,要做到思想解放,观念超前,能用新思维、新方法分析和面对新形势,敢担风险、敢奔大富、敢赚大钱,敢闯、敢试、敢干,能持久保持招商上项目、办企业的激情和动力;在能力素质上,要能掌握新时期农村政策和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理念,市场营销、商务谈判等相关知识,尤其是具备一定的跑项目、引项目、上项目的基本素质,具备项目论证、商业洽谈、企业管理等一系列经验知识。能全面了解、掌握和创造性地灵活运用上级有关政策招商引资上项目,拓宽项目的投融资渠道;在项目运作上,眼界宽阔,能够利用各方面关系争取政策,招商引资,引来项目;善于协调沟通、解决矛盾、平衡利益,保证项目顺利实施;能够把握市场脉搏,抓往发展机遇,拓展市场空间,把项目做大做强;在工作成效上,把本地项目开发是否有新突破,富民富村富乡是否有新成效,是否符合“十种行业党员先进性标准”的要求,作为检验工作效果的重要依据。乡镇每年新建项目必须达到3个以上,村级必须有1个以上的立村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必须年递增20以上。本乡村集体收入中要有50以上来自项目建设,农民收入中要有30以上来自项目建设。另一方面要确立好发展目标。明确各乡镇长期发展项目目标和年度工作计划,结合本地实际,制定逐年递增的项目开发型乡村干部培养 规划,通过目标激励尽快把乡村干部全部打造成项目开发型,以此来带动乡村集体财力增强和农民增收。

三、结合农村实际,高标准打造项目开发型乡村干部典型群体

针对乡村干部文化素质较低,群众威信不高,“双带”能力不强;特别是“两免三补”政策实施后,部分村干部无所事事、无所适从、无所作为,自身能力素质与其所担负的职责不相适应等问题,我县采取超常举措,精心动员部署,以党员先进性的标准严格要求,高质量运作,高强度推进,努力打造一批项目开发型乡村干部典型群体。一要强化教育培训,提高乡村干部开发项目的能力和素质。把组织学习理论知识和外出考察开阔眼界相结合。为使乡村干部多走出去,多见世面,组织开展“城乡联动,百人招商”活动;积极组织乡村干部参加哈洽会、项目洽谈会、招商引资节等大型会议;组织优秀的乡村干部到外埠发达的大中城市和工业开区等地参观考察、挂职锻炼等等。多创造条件,多提供机会,让更多的人走出去,让更多的好项目、好思路走进来。同时,依托远程教育和县内外的培训基地,有组织、有计划、分批次地培训乡村干部,重点学习开发建设项目所需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工作机制,力争乡村干部在几年内全部培训一遍。二要注重实践提高,努力练就乡村干部开发项目的本领。鼓励和支持乡村干部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运筹、策划和洽谈招商引资上项目上。积极主动地联系项目、运作项目,在实践中练就上项目办企业的本领。乡镇要把项目开发建设的责任、任务、目标落实到乡村干部人头,激发乡村干部上项目、办企业的内在动力。组织部门和乡镇要定期筛选能力高、素质好、工作经验丰富的年轻乡村干部,联系一些大企业、大集团去挂职锻炼一定时间,使他们在实践中得到学习、锻炼和提高。三要抓好典型培养,充分发挥典型的辐射带动作用。相关部门要通过政策和资金扶持、部门包扶和干部包扶等手段,为乡村培养和树立一批项目开发型乡村干部典型。包乡镇的县领导和所包乡镇要结合本地实际,探索、完善推进措施和机制,不断发展壮大叫得响、过得硬的项目开发型乡村干部典型示范群体,并积极借助各类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充分释放这些典型的示范和辐射效应,从而真正达到树立一批典型、开发一些项目、发展一地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的目的。

四、立足环境建设,营造适于创建项目开发型乡村干部队伍的浓厚氛围

营造宽松和谐的经济、行政环境,通过强化服务、适时引导,为乡村干部开发建设项目提供必要的创业条件,为项目开发型乡村干部的成长提供保障。一是明晰工作职能,适时调整乡村工作重点。根据当前农村工作新形势,鼓励乡村干部把工作职能重点放到围绕项目开发搞服务上,把主要精力集中到项目开发建设上,明确工作导向和工作重心。从而迅速实现乡村干部工作职能转型,推动乡村项目开发建设进程。借助乡村换届选举契机,倡导和支持项目开发型的乡村党员干部参加选举,优先考虑思想解放、善于研究思考上项目的乡村干部走上主要领导岗位,从而切实解决好乡村干部不会抓项目、不敢抓项目、不愿抓项目的问题。二是加强基础建设,为乡村干部开发建设项目提供保证。招商引资上项目,硬件建设是基础。乡镇和相关部门立足增强乡村项目建设引力,通过积极对上争取和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等方式,结合“改乡村面貌,建美丽家园”工程,加大对乡村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完善防汛、抗旱等能够抵御自然灾害的配套设施。进一步扩大农村有线电视网络覆盖面,加强农村信息网建设。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乡村上项目、引资金的竞争能力。三是放宽创业政策,构筑乡村干部开发建设项目的环境优势。在不违背上级政策的前提下,在用地审批、相关手续办理、税费收取、交通运输等方面尽最大限度给予扶持帮助。在资金方面,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尽力满足乡村项目开发建设的合理需求。乡村干部招商引资项目,除落实相应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外,还可根据县情实际,出台具体政策,对乡镇实行上缴税金超收奖励、一次性重奖等办法。对通过上项目办企业等途径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国税收入计划的,超收部分按30奖励给乡镇;超额完成地税收入计划和财政收入计划的,超收部分按50奖励给乡镇。四是发挥部门职能作用,打造乡村干部开发建设项目的服务平台。农委、经济计划局、工业办、项目办等相关部门,对于有意向性的乡村项目,帮助搞好考察论证、可研立项、前期准备等项工作,同时在资金筹措、效益分析、技术指导等方面给予扶持,增强乡村干部研究开发项目的能力。纪检监察部门加强了对阻碍和破坏乡村项目建设行为的打击力度,其它各相关部门也都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在乡村项目建设上实行“一路绿灯”,从而保证乡村项目开发建设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