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后勤合同管理集锦9篇

时间:2023-07-30 10:18:05

后勤合同管理

后勤合同管理范文1

关键词:高校后勤 合同制大学生 聘用 管理

中国分类号:G455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后勤保障服务范围、人数也不断扩大,对后勤管理水平、保障服务的能力要求也不断提高。高校后勤面向社会招聘人员,大学生毕业生成为首选的优秀人力资源。

一、现代高校后勤聘用合同制大学生的现实意义

高校后勤聘用合同制大学生是用工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通过签订劳动合同聘用的方式来明确双方权利、义务、责任关系的一种劳动用工制度,实施大学生聘用合同制,具有如下重要意义。

1、高校后勤聘用大学生是高校后勤改革与发展的需要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提高高校后勤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重要保证。员工的责任意识、思想认识、业务水平、质理意识等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后勤管理和服务质量。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步发和发展的加快,高校后勤管理工作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服务对像要求的日渐提高。但受之前计划经济、分配体制以及历史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当前高校后勤队伍中普遍存在年纪较大、文化程度低、高素质管理人才少等问题。因此,高校后勤要想实现科学、持续、创新的发展,必须要在自身的硬件(人才)和软件(相关制度)上下功夫,而通过招聘合同制大学生,能有效补充原有职工的各方面的匮泛,较好地解决岗位人员多方面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高校后勤管理水平服务质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2、高校后勤聘用大学生是人力资源创新的体现。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化,越来越多的后勤管理者深刻意识到当前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中较稀缺的资源就是是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又踏实肯干的管理人才。因此,不断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创新用人机制,有利于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大学毕业生既具备经营管理才能,又熟悉校园情况、师生需求和学校后勤现状,能很快进入角色,并能提出切合实际的管理方案,制定出更受师生们欢迎、更贴近师生们实际需要的服务措施,从而取得管理成效。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创新采取以聘用适量的大学毕业学生从事后勤服务和管理工作,也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二、现代高校后勤聘用合同制大学生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尽管高校后勤聘用大学生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保障能力和服务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到目前为止,后勤管理工作中在人员素质、经济收入以及规范管理等方面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1、激励机制不够。针对高校后勤合同制大学生,许多高校往往采取的是和其他合同制员工较相同的政策,对于优秀的人才不能给与充分的激励,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录用,轻培养”、“重使用,轻激励”的现象。无法调动后勤合同制大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后勤员工之间没有一种恰当机制,让优秀的员工脱颖而出,这样的方式不易激发高校后勤聘用的合同制大学生的上进心和积极性,无法有效促使后勤合同制大学生员工互相之间形成良性竞争和个人能力的提升,反而容易使高校后勤合同制大学生形成“做什么工作无差别,做好做坏一个样”的不平衡心理,于是抱着“敷衍了事”的心态开展工作。

2、基本保障缺乏。虽然大部分高校后勤企业都依据法律规定与高校后勤合同制大学生签订了劳动合同,但能够做到社会保险全覆盖的却不多。部分高校后勤企业没有完全摆脱事业单位传统的工资体系束缚,没有建立起真正企业化、社会化的薪酬体系,“按需设岗、合同管理、以岗定薪、绩效挂钩、考核付酬”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劳动保障体系在部分高校后勤企业内部没有严格执行,许多福利、社会保险不到位,劳动合同不规范,员工福利很少,除了工资待遇以外,在政治生活、技能培训、劳动保护、岗位晋级、职称晋升、评选树模以及其他福利待遇方面和正式编制员工都有很多差别。

3、归属意识不强。由于历史原因,高校后勤存在着“正式工”、“合同工”和“临时工”,加上许多高校还处于后勤社会化改革中,没有实现同工同酬,“正式工”、“合同工”和“临时工”在一定程度上格格不入,相互排斥,形成不了合力。“正式工”自认为是铁饭碗,工作上不主动,对“合同工”、“临时工”有时还“指手划脚”。“因此对工作的认同度不高,本着“做一天算一天”的观点,出工不出力,工作偷工减料的现象亦然存在。

三、做好现代高校后勤合同制大学生的管理与对策

随着高校后勤事业编制员工的逐年退休,聘用合同制大学生的数量将会越来越大,这就需要校方转变观念,优化措施,不断增强大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认同感、责任感,使他们能够真正地与高校后勤融为一体,全身心投入到高校后勤服务工作中。

1、要进一步更新用人机制理念。高校后勤管理需要建立健全市场经济形势下的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高校后勤人员的聘用与管理应大胆突破目前的用人“瓶颈”,导入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一是要创新用人机制,努力打破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中正式工与外聘工身份的界限,按照“统一政策,按需录用,依岗定酬,考核激励,动态管理”的原则,规范管理,强化考核,严把“录用关”,激活“优胜劣汰”机制,录用大学生时应采取公开报名、全面考核、择优录用的方式进行,建立公开、公平、公正、客观、科学的人员聘用制度;二是要建立“能进能出”的全员聘用制,建立人才合理的流动机制,大胆吸收大学毕业生和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后勤队伍,在选拔管理干部时,应将“正式工”、“合同工”、“临时工”放到同一个起点上,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让,弱者下”。一切以工作出发,将一批愿意奉献、愿意上进的优秀员工提到一线的重要岗位加以培养,从待遇上、职称评定上加以倾斜,应通过晋升与薪酬等激励措施,确保高校后勤人才的长期动态平衡。

2、要进一步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要通过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适应高校后勤发展的需求。一是要建立科学的人员考核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员工的薪酬制度改革,坚持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以平时考核为主;坚持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结合,以量化考核为主。对考核不合格人员予以扣罚直至解除劳动合同。二是要强化考核的可操作性和准确性,制订对内具有公平性,对外具有竞争力,逐步强化效益工资的发放力度,适当拉大分配的差距,努力破除固有的待遇与职称挂钩而与实际职务岗位和实际贡献严重脱节的不合理分配制度,三是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按实际所在岗位的职责以岗定薪,同岗同薪,岗变薪变,停岗停薪的薪酬体系,切实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

3、要进一步完善保障激励机制。要建立起有效的工作保障和激励机制,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才能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才能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献身后勤的热情。一是要逐步缩小身份差距。拓宽其参与后勤经营管理的渠道和机会,增强其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要突破部分政策瓶颈,在控制总量、确保优秀的前提下,适当让部分外聘大学生转身份、落户口,走上更高层次的岗位。二是要解决社会保障问题,采取为聘用合同制大学生购买各种保险和缴纳住房公积金等方式。一定程度上解决大学生看病贵、看病难、住房难的现状。三是选树典型,引导岗位成才。要有针对性的培养聘用大学生的先进典型,加大对这些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从而引导更多的人爱岗敬业、自我激励,达到调动工作积极性的目的。

4、要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归属感。高校后勤企业要通过政治上的关怀、生活上的关心增强聘用合同制大学生对高校的归属感。一是要提高政治待遇。让聘用合同制大学生享有与其他正式工一样的政治权利,积极寻求更多途径让聘用合同制大学生加入党组织、工会组织、当选职工代表、以工代干。二是要主动帮助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聘用合同制大学生能全身心投入工作。三是要努力营造“家”的氛围。通过加强“家”文化阵地及设施建设的投入,创办职工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健身室,积极开展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活动,鼓励聘用大学生积极参与,对其实行文化融合,让外聘大学生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同事之间的关爱,有效地激发员工的团队精神,从而增强对组织的归属感。

后勤合同管理范文2

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工作对其整个业务管理具有积极的作用,在新形势下后勤管理越来越重要,必须从后勤制度体系建设出发,对各种制度管理模式进行综合性分析,提高水利行业后勤制度管理水平,为后勤制度体系全面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从水利行业后勤管理的综合模式出发,推动后勤管理制度改革,形成水利行业完善的后勤制度管理体系,提高水利行业制度管理水平。

关键词:

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体系

水利行业在新的发展阶段,后勤管理面临资产增加、管理队伍壮大等方面的压力,因此在制度体系管理的过程中要加强协调和沟通,形成完善的后勤综合管理制度体系,为节约型后勤管理制度优化创造良好的条件。后勤制度管理与制度建设要紧密结合在一起,在二者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局面,提高后勤综合管理水平,为后勤各项工作的全面优化创造良好的条件。水利行业在后勤管理的过程中要从行业发展的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地进行节约型后勤制度体系建设,为后勤的全方位管理营造良好的氛围,提高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水平,为后勤管理各项工作的全面创新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

一、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基本思想

(一)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意识要进一步加强

水利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存在不重视后勤管理的问题,在新形势下后勤管理面临更多的挑战,节约型后勤管理制度建设对整个水利行业的全面发展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水利行业后勤管理过程中要从不同的思想意识出发,提高水利行业后勤制度管理水平,为后勤制度的全面优化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后勤管理制度建设与整体管理意识提高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从水利行业后勤管理的基本战略出发,积极稳妥地提高水利行业的制度体系建设水平,为制度的全面优化和综合性管理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1]19-20。后勤管理的过程中要从资产管理的基本战略出发,从不同的角度降低各种资产的维护成本,为资产的科学利用和综合性管理创造积极的条件。水利行业在办公资产管理的过程中要从资产的配置标准出发,确保各项资产配置能够符合水利行业发展的要求,提高水利行业的全方位资产配置水平,为资产的全面优化和综合管理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积极稳妥的提高水利行业的发展水平,为水利行业全面构建制度管理体系营造良好的条件。

(二)水利行业后勤管理模式科学化与健全管理机制

水利行业后勤管理模式在新的市场环境需进一步优化,确保各项后勤管理模式更加科学合理,提高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水平。在不同的后勤管理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为制度体系建设提供重要的原材料,后勤管理机制建设与后勤管理模式创新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良好的后勤管理战略,为后勤管理的全面创新和综合模式优化营造良好的氛围。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优化的过程中要从管理机制建设出发,通过全面协调确保各项管理制度能够有效的落实。通过后勤管理机制的优化形成良好的后勤协调管理机制,提高后勤的全面控制和综合管理水平,为后勤管理工作步入一个新的台阶创造良好的条件[2]16-17。水利行业后勤管理的过程中要积极总结经验,在管理过程中形成自身的管理制度,全面消除管理中的漏洞,为完善各项后勤管理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后勤管理要从节约型后勤管理的总体思想出发,确保后勤管理能够符合管理合同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提高后勤综合管理水平,为后勤管理制度的全面优化提高良好的平台。

(三)解决水利行业后勤管理手段落后的局面

水利行业在后勤管理的过程中要形成良好的管理机制,通过优化各种管理方案,提高管理手段的整体水平,通过科技手段把各种后勤先进管理理念融入到具体工作中,为后勤各项管理制度的优化和综合管理模式的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面临水利行业庞大的后勤软硬件环境,必须从综合管理角度出发,管理手段需不断的改进,积极稳妥地提高水平行业的后勤管理水平,为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工作步入一个新的台阶创造良好的条件。水利行业后勤管理手段只有不断地优化才能适应后勤管理科学性、先进性、精细性的要求。从不同的后勤管理制度出发,提高水利行业的后勤综合管理水平,为后勤管理各项制度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策略

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从资产管理、队伍管理、软件管理、基建管理等方面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在管理机制优化的过程中要坚持节约型原则,提高水利行业后勤管理水平,为后勤工作步入一个新的台阶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水利行业在整个制度体系建设管理的过程中要从不同的战略思路出发,积极稳妥地进行水利综合管理机制建设,提高水利行业的综合管理质量和效率。

(一)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建设要加强组织管理,增强节约意识

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组织管理,全面增强节约管理意识,为后勤管理全面创新和综合制度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水利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从不同的后勤管理模式出发,对各种后勤管理要坚持总体战略,积极稳妥地进行水利行业的模式创新和全面优化,提高水利行业的综合性战略管理水平,为其综合性模式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不断增强节约意识,从大局意识出发积极稳妥地提高水利行业的综合发展水平,为水利行业各项工作的优化营造良好的条件,提高水利行业的综合控制管理效率[3]2-3。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从后勤管理网络体系建设出发,确保各项管理体系建设能够符合监督管理的要求,提高水利行业的综合控制管理水平,为水利行业的综合管理和全面创新营造良好的条件。在水利行业多层次后勤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从不同的战略管理出发,提高水利行业的后勤管理质量,为后勤管理质量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水利后勤管理体系建设中要不断优化管理模式

水利行业后勤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不断地优化管理模式,积极稳妥地进行管理机制建设,为后勤各项管理制度步入一个新的台阶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水利后勤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理顺各种资产,对各种资源进行全面的优化,提高资源的优化控制管理水平,为后勤管理步入一个新的台阶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4]17-18。水利行业后勤管理的过程中要从水利设施、房产、办公设备、水电设备等资源控制管理出发,确保水利行业各项资源管理能够符合后勤管理的要求。从战略高度提高水利行业后勤管理质量和水平。

(三)构建科学合理水利行业后勤管理体系,提高综合管理效益

水利行业后勤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从不同的管理效益出发,全面提高水利行业后勤管理水平,为后勤综合管理机制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节约型后勤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出发,全面提高水利行业后勤管理质量。水利行业后勤管理的过程中要从制度设计的细节入手,根据资源消耗的管理办法采取有效的管理策略,提高后勤节能化管理水平,为后勤合理管理和制度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5]12-13。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建设的过程中要从构建管理制度体系入手,全面提高水利行业的管理效益,为水利行业各项管理模式创新创造积极有利的环境。水利行业在科学规划后勤管理机制的过程中要全面布局,对各项管理模式要进行全面的分析,实现对水利行业的全方位后勤管理,确保后勤管理能够在管理制度框架内发挥积极的作用。水利行业在新环境下面临发展的机遇,需要从不同的管理框架入手,积极稳妥地实现水利行业的全面战略化管理,提高水利行业的综合控制管理水平,为水利行业的全面后勤管理模式创新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数字化后勤管理体系建设是后勤管理步入高水平的重要条件,需要从后勤管理的重要支撑建设出发,全面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作用,提高水利后勤管理模式创新,通过先进的管理机制建设,积极稳妥地进行后勤管理优化,实现对后勤的全面战略化管理,提高后勤管理战略化水平,实现对水利行业后勤的全面优化管理。

三、结语

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从资源管理的标准出发,全面推进各项水利管理机制建设,为水利后勤管理机制的全面创新营造良好的氛围,实现对水利行业的全面战略管理,提高水利行业的综合性管理水平。后勤管理的过程中要从资产管理的基本战略出发,从不同的角度降低各种资产的维护成本,为资产的科学利用和综合性管理创造积极的条件。数字化水利行业后勤管理体系建设是整个后勤水平提升的基础,在新形势下后勤管理要抓住机遇,全面利用各种科技手段,为后勤管理各项工作的全面改进创造积极的环境,实现对水利行业的全面优化控制和综合管理。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优化的过程中要从管理机制建设出发,通过全面协调确保各项管理制度能够有效的落实。通过后勤管理机制的优化形成良好的后勤协调管理机制,提高后勤的全面控制和综合管理水平,为后勤管理工作步入一个新的台阶创造良好的条件。水利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从不同的后勤管理模式出发,对各种后勤管理要坚持总体战略,积极稳妥的进行水利行业的模式创新和全面优化,提高水利行业的综合性战略管理水平,为其综合性模式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体系建设要从不同的管理战略出发,积极稳妥的对各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实现对后勤管理的全方位控制,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体系建设要从节约型管理模式出发,全面推动后勤各项管理制度建设,为后勤管理全面创新和综合模式优化营造良好的氛围。

作者:刘小花 单位:河南省豫东水利工程管理局

参考文献:

[1]杜红霞.浅析高校后勤社会化面临的困境及出路[J].长沙大学学报,2013(04).

[2]陈国凤,庄栋良,李进西.高校后勤社会化过渡阶段探讨[J].中国高校后勤研究,2013(01).

[3]王凤珍.ISO9000标准框架下的高校后勤质量管理体系[J].高校后勤研究,2014(01).

后勤合同管理范文3

关键词:后勤管理;高职院校;队伍建设

1.前言

我国的教育事业在进一步持续发展的同时,改革也继续深化。当前,事业单位全员聘用制的采用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进,预示着教育事业的改革将踏上一个新台阶,在新时期,后勤管理队伍建设对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有重要作用,是高职院校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探讨在新时期、新形势、新局面下的后勤管理队伍建设和后勤管理模式创新,对于促进高职院校全面、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积极意义。

2.后勤社会化与全员聘用制对高职院校后勤管理队伍建设的影响

后勤社会化和全员聘用制的推行,既是高职院校面临的压力和任务,同时也是改革的动力和机会,其中将不可避免地对后勤管理队伍建设带来冲击。

2.1 后勤社会化改革将促进后勤管理观念的变化

后勤社会化是党中央、教育部及相关部委等上级主管部门的既定政策。在后勤社会化的条件下,无论是内部承包模式、后勤集团组建模式或后勤服务外包模式的采用,后勤管理模式都发生了转变。传统的后勤管理观念认为,后勤管理从属于学校,属于事务性工作、福利性工作。在相当部分的高职院校中存在后勤管理“难以出成绩,容易出问题”的认识,后勤管理队伍整体对后勤工作的创新积极性不高,正视程度不够,思想觉悟有待加强。后勤社会化后,后勤管理队伍面临的工作环境虽然发生改变,但是工作具体性质和工作规律依旧,根据后勤社会化方式的不同,后勤管理队伍的工作对象也不同。在后勤社会化的要求下,后勤管理队伍强的责任心、事业心和创新精神都有待提升。

2.2 全员聘用带来深远影响

全员聘用制是当前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是以劳动合同关系代替行政人事关系,聘用双方的合法权益收到法律保护。在全员聘用制中,劳动合同双方的关系平等、自愿、公平,其权利义务是对等的。高职院校属于教学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推行全员聘用制是符合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及教育事业体制改革持续深化的需要。在全员聘用制和组建后勤集团的背景下,后勤管理干部在人事关系形式和实质上与高职院校脱钩,原有的行政人事组织关系转变为以劳动合同为维系点,以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的民事关系。全员聘用制的推行与后勤社会化的结合,打破了原有后勤管理队伍“铁饭碗”的观念和“大锅饭”机制,促进了后勤管理队伍内部和外部的竞争。

2.3 后勤管理队伍人才结构对改革产生制约

后勤管理队伍建设过程中适中面临着人事制度改革和教育制度改革,在传统后勤管理中,由于管理人员的来源复杂、工作性质相对普通、工作内容单一、平均年龄偏高等历史原因,后勤管理队伍的在发展中遇到瓶颈:在竞争制度引入下,落后的后勤观显然无法应对竞争的需要;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人员队伍受到专业、高层次学历教育相对较少,技术性人员和有丰富管理知识的专门人才缺乏,竞争起点相对较低。

2.4 高职院校后勤管理队伍发展空间狭窄

长期以来的工作特点,使得后勤管理人员的学历层次整体偏低,且除了个别技术工种外,相当部分后勤管理人员不具备相应的专业背景,在职称竞聘竞评中不占优势,上升通道单一乏力,与教学口人员相比,产生心理落差。发展空间狭窄使得后勤管理人员产生安于现状,乃至得过且过的心理,不利于发挥后勤管理队伍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3.加强后勤管理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后勤工作的成果是后勤管理队伍努力的体现,也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具体体现。加强后勤管理队伍的建设,打造一支过硬的后勤管理团队,对后勤管理精细化、专业化有重要推动作用。

后勤合同管理范文4

关键词:后勤管理;高职院校;队伍建设 

 

1.前言 

我国的教育事业在进一步持续发展的同时,改革也继续深化。当前,事业单位全员聘用制的采用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进,预示着教育事业的改革将踏上一个新台阶,在新时期,后勤管理队伍建设对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有重要作用,是高职院校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探讨在新时期、新形势、新局面下的后勤管理队伍建设和后勤管理模式创新,对于促进高职院校全面、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积极意义。 

2.后勤社会化与全员聘用制对高职院校后勤管理队伍建设的影响 

后勤社会化和全员聘用制的推行,既是高职院校面临的压力和任务,同时也是改革的动力和机会,其中将不可避免地对后勤管理队伍建设带来冲击。 

2.1 后勤社会化改革将促进后勤管理观念的变化 

后勤社会化是党中央、教育部及相关部委等上级主管部门的既定政策。在后勤社会化的条件下,无论是内部承包模式、后勤集团组建模式或后勤服务外包模式的采用,后勤管理模式都发生了转变。传统的后勤管理观念认为,后勤管理从属于学校,属于事务性工作、福利性工作。在相当部分的高职院校中存在后勤管理“难以出成绩,容易出问题”的认识,后勤管理队伍整体对后勤工作的创新积极性不高,正视程度不够,思想觉悟有待加强。后勤社会化后,后勤管理队伍面临的工作环境虽然发生改变,但是工作具体性质和工作规律依旧,根据后勤社会化方式的不同,后勤管理队伍的工作对象也不同。在后勤社会化的要求下,后勤管理队伍强的责任心、事业心和创新精神都有待提升。 

2.2 全员聘用带来深远影响 

全员聘用制是当前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是以劳动合同关系代替行政人事关系,聘用双方的合法权益收到法律保护。在全员聘用制中,劳动合同双方的关系平等、自愿、公平,其权利义务是对等的。高职院校属于教学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推行全员聘用制是符合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及教育事业体制改革持续深化的需要。在全员聘用制和组建后勤集团的背景下,后勤管理干部在人事关系形式和实质上与高职院校脱钩,原有的行政人事组织关系转变为以劳动合同为维系点,以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的民事关系。全员聘用制的推行与后勤社会化的结合,打破了原有后勤管理队伍“铁饭碗”的观念和“大锅饭”机制,促进了后勤管理队伍内部和外部的竞争。 

2.3 后勤管理队伍人才结构对改革产生制约 

后勤管理队伍建设过程中适中面临着人事制度改革和教育制度改革,在传统后勤管理中,由于管理人员的来源复杂、工作性质相对普通、工作内容单一、平均年龄偏高等历史原因,后勤管理队伍的在发展中遇到瓶颈:在竞争制度引入下,落后的后勤观显然无法应对竞争的需要;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人员队伍受到专业、高层次学历教育相对较少,技术性人员和有丰富管理知识的专门人才缺乏,竞争起点相对较低。 

2.4 高职院校后勤管理队伍发展空间狭窄 

长期以来的工作特点,使得后勤管理人员的学历层次整体偏低,且除了个别技术工种外,相当部分后勤管理人员不具备相应的专业背景,在职称竞聘竞评中不占优势,上升通道单一乏力,与教学口人员相比,产生心理落差。发展空间狭窄使得后勤管理人员产生安于现状,乃至得过且过的心理,不利于发挥后勤管理队伍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3.加强后勤管理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后勤工作的成果是后勤管理队伍努力的体现,也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具体体现。加强后勤管理队伍的建设,打造一支过硬的后勤管理团队,对后勤管理精细化、专业化有重要推动作用。 

3.1 提高后勤服务水平、提升后勤管理质量的的要求 

服务学校教育教学、服务学生生活学习是后勤服务和后勤管理的根本目的。后勤管理服务水平和后勤管理质量的提升直接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教育工作产生积极作用。在后勤服务同时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要求下,后勤服务从福利型服务向商品型服务转变,原先粗放型后勤管理必须向集约型后勤管理转变,必然要求后勤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组织管理知识和灵活的经济头脑,能够在新的后勤管理模式下,逐步降低原有福利型后勤的投入,

以收支平衡为过渡目标,争取发展成为可持续的商品型后勤。 

3.2 后勤社会化推进的需要 

后勤社会化是高职院校减负增收的一个重要方法,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降低投入,增加产出是后勤社会化的主要任务,这就需要后勤管理队伍首先学习后勤社会化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吃透文件精神;其次是转变思想,适应后勤社会化的管理模式。 

3.3 推行全员聘用制人事改革的需要 

全员聘用制的推行,从长远来看,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这意味着传统后勤管理人员的人事关系从行政关系转变为单纯的劳动合同关系。全员聘用制一个显著特点便是全员竞聘上岗,择优录取。拥有较高学历层次、较强专业技能、较丰富管理经验的后勤管理人员,更容易在竞聘上岗中获得优势,或较易进行转岗。

3.4 适应后勤现代化的需要 

后勤现代化,意味着有许多新技术、新理论应用到后勤管理服务当中。掌握专业技术,应用先进理论,树立科学的后勤观是当前后勤管理队伍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建立高素质的后勤管理队伍,要求成员既能适应制度改革,也能跟上技术进步,在专业技术资格、理论学习研究上与时俱进。 

4.多种途径加强后勤管理队伍建设 

加强高职院校后勤管理队伍的建设,既是后勤管理服务自身的要求,也是适应后勤社会化和全员聘用制,适应竞争的要求。 

4.1 领导重视和正确认识 

高职院校的领导班子应充分认识到福利型后勤向商品型后勤转变过程中后勤管理队伍的作用及其建设工作,予以高度重视。高水平、高素质的后勤管理队伍体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能力,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和经费宽裕的情况下适当向后勤管理及后勤管理队伍建设倾斜,增强后勤资本,扩大后勤服务提供的灵活性,为后勤管理队伍建设提供平台。 

4.2 加强后勤管理队伍的学习培训 

实现高效、优质的后勤保障服务,需要一支学历、专业、经验、技术都能够适应发展的后勤管理队伍。改变当前后勤管理队伍整体学历层次整体相对偏低,专业背景不符、职称级别不高、专业技术不强的局面,可通过在职学习和专门培训解决:一是通过自考、成人教育、远程、同等学力等方式,提高当前后勤管理队伍整体的学历层次,改善学历构成,通过政策鼓励、支持和要求后勤管理人员主动提高自身学历层次;二是通过邀请有较高理论造诣和丰富管理经验的专家,对后勤管理人员进行专门性培。 

4.3 完善后勤管理队伍的梯队建设 

后勤管理服务的发展方向是全面、协调、健康、可持续,改善后勤管理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技术结构和年龄结构,应完善后勤管理队伍的梯队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后勤管理队伍。建设拥有高、中、低三个层次学历结构的人才队伍,老、中、青三个年龄段的管理团队,保证后勤服务全面、可持续发展。 

4.4 人才引进和外部交流同步进行 

除了在内部选拔、提升后勤管理人才外,还可以通过从其他高职院校或者外部机构选拔引进高水平的后勤管理人才,通过外部招聘给原有后勤管理队伍带来新鲜血液和新鲜观念。在全员聘用和后勤社会化的背景下,可以适当增加人才流动性以服务后勤人才的引进,通过通过其他政策倾斜降低人才流失。 

4.5 建立积极有效的后勤管理激励机制 

后勤管理激励机制的建立以公平、公正、公开、竞争为原则。首先应在制度上保证后勤竞争激励机制的建立,维护其规范性、权威性,树立在后勤管理队伍中的信心;其次,应结合当地经济状况及高职院校财政状况,认真分析后勤管理队伍中的激励因素,通过物质与精神相结合,奖惩相结合,配合全员聘用制的人才去留模式,适度激励,有效激励。 

5.结语 

后勤合同管理范文5

关键词:后勤管理;高职院校;队伍建设 

 

1.前言 

我国的教育事业在进一步持续发展的同时,改革也继续深化。当前,事业单位全员聘用制的采用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进,预示着教育事业的改革将踏上一个新台阶,在新时期,后勤管理队伍建设对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有重要作用,是高职院校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探讨在新时期、新形势、新局面下的后勤管理队伍建设和后勤管理模式创新,对于促进高职院校全面、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积极意义。 

2.后勤社会化与全员聘用制对高职院校后勤管理队伍建设的影响 

后勤社会化和全员聘用制的推行,既是高职院校面临的压力和任务,同时也是改革的动力和机会,其中将不可避免地对后勤管理队伍建设带来冲击。 

2.1 后勤社会化改革将促进后勤管理观念的变化 

后勤社会化是党中央、教育部及相关部委等上级主管部门的既定政策。在后勤社会化的条件下,无论是内部承包模式、后勤集团组建模式或后勤服务外包模式的采用,后勤管理模式都发生了转变。传统的后勤管理观念认为,后勤管理从属于学校,属于事务性工作、福利性工作。在相当部分的高职院校中存在后勤管理“难以出成绩,容易出问题”的认识,后勤管理队伍整体对后勤工作的创新积极性不高,正视程度不够,思想觉悟有待加强。后勤社会化后,后勤管理队伍面临的工作环境虽然发生改变,但是工作具体性质和工作规律依旧,根据后勤社会化方式的不同,后勤管理队伍的工作对象也不同。在后勤社会化的要求下,后勤管理队伍强的责任心、事业心和创新精神都有待提升。 

2.2 全员聘用带来深远影响 

全员聘用制是当前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是以劳动合同关系代替行政人事关系,聘用双方的合法权益收到法律保护。在全员聘用制中,劳动合同双方的关系平等、自愿、公平,其权利义务是对等的。高职院校属于教学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推行全员聘用制是符合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及教育事业体制改革持续深化的需要。在全员聘用制和组建后勤集团的背景下,后勤管理干部在人事关系形式和实质上与高职院校脱钩,原有的行政人事组织关系转变为以劳动合同为维系点,以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的民事关系。全员聘用制的推行与后勤社会化的结合,打破了原有后勤管理队伍“铁饭碗”的观念和“大锅饭”机制,促进了后勤管理队伍内部和外部的竞争。 

2.3 后勤管理队伍人才结构对改革产生制约 

后勤管理队伍建设过程中适中面临着人事制度改革和教育制度改革,在传统后勤管理中,由于管理人员的来源复杂、工作性质相对普通、工作内容单一、平均年龄偏高等历史原因,后勤管理队伍的在发展中遇到瓶颈:在竞争制度引入下,落后的后勤观显然无法应对竞争的需要;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人员队伍受到专业、高层次学历教育相对较少,技术性人员和有丰富管理知识的专门人才缺乏,竞争起点相对较低。 

2.4 高职院校后勤管理队伍发展空间狭窄 

长期以来的工作特点,使得后勤管理人员的学历层次整体偏低,且除了个别技术工种外,相当部分后勤管理人员不具备相应的专业背景,在职称竞聘竞评中不占优势,上升通道单一乏力,与教学口人员相比,产生心理落差。发展空间狭窄使得后勤管理人员产生安于现状,乃至得过且过的心理,不利于发挥后勤管理队伍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3.加强后勤管理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后勤工作的成果是后勤管理队伍努力的体现,也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具体体现。加强后勤管理队伍的建设,打造一支过硬的后勤管理团队,对后勤管理精细化、专业化有重要推动作用。 

3.1 提高后勤服务水平、提升后勤管理质量的的要求 

服务学校教育教学、服务学生生活学习是后勤服务和后勤管理的根本目的。后勤管理服务水平和后勤管理质量的提升直接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教育工作产生积极作用。在后勤服务同时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要求下,后勤服务从福利型服务向商品型服务转变,原先粗放型后勤管理必须向集约型后勤管理转变,必然要求后勤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组织管理知识和灵活的经济头脑,能够在新的后勤管理模式下,逐步降低原有福利型后勤的投入,

[1] [2] 

以收支平衡为过渡目标,争取发展成为可持续的商品型后勤。 

. 后勤社会化推进的需要 

后勤社会化是高职院校减负增收的一个重要方法,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降低投入,增加产出是后勤社会化的主要任务,这就需要后勤管理队伍首先学习后勤社会化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吃透文件精神;其次是转变思想,适应后勤社会化的管理模式。 

. 推行全员聘用制人事改革的需要 

全员聘用制的推行,从长远来看,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这意味着传统后勤管理人员的人事关系从行政关系转变为单纯的劳动合同关系。全员聘用制一个显著特点便是全员竞聘上岗,择优录取。拥有较高学历层次、较强专业技能、较丰富管理经验的后勤管理人员,更容易在竞聘上岗中获得优势,或较易进行转岗。

. 适应后勤现代化的需要 

后勤现代化,意味着有许多新技术、新理论应用到后勤管理服务当中。掌握专业技术,应用先进理论,树立科学的后勤观是当前后勤管理队伍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建立高素质的后勤管理队伍,要求成员既能适应制度改革,也能跟上技术进步,在专业技术资格、理论学习研究上与时俱进。 

.多种途径加强后勤管理队伍建设 

加强高职院校后勤管理队伍的建设,既是后勤管理服务自身的要求,也是适应后勤社会化和全员聘用制,适应竞争的要求。 

. 领导重视和正确认识 

高职院校的领导班子应充分认识到福利型后勤向商品型后勤转变过程中后勤管理队伍的作用及其建设工作,予以高度重视。高水平、高素质的后勤管理队伍体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能力,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和经费宽裕的情况下适当向后勤管理及后勤管理队伍建设倾斜,增强后勤资本,扩大后勤服务提供的灵活性,为后勤管理队伍建设提供平台。 

. 加强后勤管理队伍的学习培训 

实现高效、优质的后勤保障服务,需要一支学历、专业、经验、技术都能够适应发展的后勤管理队伍。改变当前后勤管理队伍整体学历层次整体相对偏低,专业背景不符、职称级别不高、专业技术不强的局面,可通过在职学习和专门培训解决:一是通过自考、成人教育、远程、同等学力等方式,提高当前后勤管理队伍整体的学历层次,改善学历构成,通过政策鼓励、支持和要求后勤管理人员主动提高自身学历层次;二是通过邀请有较高理论造诣和丰富管理经验的专家,对后勤管理人员进行专门性培。 

. 完善后勤管理队伍的梯队建设 

后勤管理服务的发展方向是全面、协调、健康、可持续,改善后勤管理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技术结构和年龄结构,应完善后勤管理队伍的梯队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后勤管理队伍。建设拥有高、中、低三个层次学历结构的人才队伍,老、中、青三个年龄段的管理团队,保证后勤服务全面、可持续发展。 

. 人才引进和外部交流同步进行 

除了在内部选拔、提升后勤管理人才外,还可以通过从其他高职院校或者外部机构选拔引进高水平的后勤管理人才,通过外部招聘给原有后勤管理队伍带来新鲜血液和新鲜观念。在全员聘用和后勤社会化的背景下,可以适当增加人才流动性以服务后勤人才的引进,通过通过其他政策倾斜降低人才流失。 

. 建立积极有效的后勤管理激励机制 

后勤管理激励机制的建立以公平、公正、公开、竞争为原则。首先应在制度上保证后勤竞争激励机制的建立,维护其规范性、权威性,树立在后勤管理队伍中的信心;其次,应结合当地经济状况及高职院校财政状况,认真分析后勤管理队伍中的激励因素,通过物质与精神相结合,奖惩相结合,配合全员聘用制的人才去留模式,适度激励,有效激励。 

.结语 

后勤合同管理范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五结合”

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既有常规的长效管理,也有短时的危机处理;既涉及到管理者身份的教师,也涉及被管理者身份的学生;既需要严格的制度管理,也需要人性化的服务;既需要行使管理的职能,也要承担育人的职责。总之,在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中,要内外结合、长短结合、师生结合、软硬结合、管育结合,从而科学地推进后勤管理工作,充分体现为教学服务的职能,为广大师生提供温馨、和谐、安全的教学环境和生活环境。

一、内外结合

内外结合,是高职院校后勤管理的空间概念,即高职院校后勤管理要由校内的“内化”管理与校外的“社会化”管理相结合。

有学者认为,就国内而言,高职院校后勤服务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模式,即内化型、外化型和混合型。内化型模式是后勤部门通过对学校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将人事、财务实行计划单列,全员全额承包,建立准企业化、半企业化的“小机关、多实体、大服务”的管理模式,是实现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的初级形式。混合型模式是实现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的过渡形式,采取校际联办或学校与社会联办,通过新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后勤实体实现不同程度的有偿服务,逐步实现后勤服务社会化。外化型模式是把学校从后勤主体中解放出来,由政府或社会代替其做好后勤服务工作,这是实现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的最终模式。

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各院校后勤发展程度处于不同的发展水平,但无论怎样发展,无论发展程度如何,都要明确一点,那就是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并不等同于后勤管理社会化,并非是把后勤管理的职能、职责推向社会,而是要随着后勤服务机制和体制的变化,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改进管理办法,从而强化管理,改善服务。如,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生活区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如何强化学生生活区的管理?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的不断推进,对大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是一大考验,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健康消费意识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市场经济中不正当的竞争有可能影响后勤服务质量、侵害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如何建立后勤监控组织体系,建立后勤社会化评价体系,健全高校后勤市场准入制度,切实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都需要后勤管理者不断进行理论上的深入研究、实践上的不断探索。

总之,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中,既要充分利用社会化解决后勤经费不足,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好处,也要重视研究社会化所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新办法,使校外的“社会化”与校内的后勤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水平。

二、长短结合

长短结合,即高职院校后勤管理的日常长效管理与短期的、突发的危机管理相结合。

高职院校后勤管理的日常长效管理,在于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平常细致、认真和持之以恒的工作。而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中短期的、突发的危机管理,则在于科学的防范和较高的应急处理能力。

危机事件发生于一时,但危机管理则是一个日常管理的过程。在危机可能爆发之前做到未雨绸缪,是危机管理的核心内容。危机管理的重点是防而不是治,其要求在日常管理中,寻找危机的根源及表现形式,并分析它们可能造成的冲击,通过降低风险和缓冲管理来更好地进行危机管理。只有在危机发生之前对突发事件的各个要素进行掌握与跟踪,提出及时有效的预控对策,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危机的发生。

当然,没有任何个人或组织是对危机免疫的,一旦危机不可避免地爆发,就要以最有效的方式去应对。参照有关企业应对危机的方法,我们可以把危机的应对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一:迅速判断,控制局面。发生危机事件时,在第一时间内坦诚地面对公众和媒体的质询是非常重要的。危机事件的起因,往往是因为管理上的疏忽或单位个体的不慎行为带来的,当出现问题后,第一要务是迅速判断危机事件的起因、评估危机事件可能带来的风险,将危机事件控制在现有的程度或框架之内,使其不再扩散。步骤二:分化源头,各个安抚。导致危机事件的源头包括社会公众、媒体等,需要对不同的源头采取不同的安抚及配合措施。步骤三:统一口径,回应公众。当学校后勤出现危机事件时,公众迫切想了解“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校方会怎样处理这件事”,如果这一事件牵涉面比较广,会让外地的家长产生种种疑虑。这就要求校方及时地向媒体提供准确的、透明的信息。步骤四:主动自纠,加强沟通。全球化和信息多元化的时代改变了原来的沟通渠道单一化的状况。如今除了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还有现代的网络、手机信息等沟通渠道,为信息畅通创造了条件。在突发事件状态下,充分发挥各种沟通渠道的优势,有利于信息得以多渠道,全方位沟通。步骤五:尽快解决危机,通过有效的活动转化话题。在取得与社会公众及媒体良好的沟通交流后,巧妙制定危机公关策略,分步骤地实施危机处理,对所有的危机处理办法都应该采取尽快的解决方案,这是处理危机的最高宗旨。接下来,就要组织主题性公益活动扭转危机给单位带来的负面影响。社会公益活动能塑造单位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大大提升单位的正面影响力。

总之,在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中,要重在平时的长效管理,并把危机事件的防范纳入平常的管理之中。同时,也要在危机发生时,立即投入到危机的处理中,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解决危机,将危机造成的损失和冲击降至最低点。

三、师生结合

师生结合,是高职院校后勤管理的对象概念,即高职院校后勤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相结合。

后勤工作人员的服务职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加强学院的基本建设,努力改善教学条件;二是做好后勤保障,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三是努力提高业务技能,为师生的生活提供优质服务。要做好高职院校后勤工作,相关人员要不断强化服务意识,要主动深入到学校的各个角落,勤问多看,及时掌握新情况,发现新问题,了解师生的需求,并做好细致的工作,在工作中体现服务,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要不断强化效率意识,在处理具体工作时,要科学安排,主次明确,不断提高办事效率。要不断强化效益意识,高职院校的经费一般比较紧张,在确定开支之前,一定要精打细算,尽量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

后勤管理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后勤管理者在后勤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而被管理者处于主体地位。要充分发挥被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加强学生队伍自律建设。高校学生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逐步趋向成熟,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的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过程。随着参与意识的增强,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也大为加强。因此,必须重视发挥学生会、团委、学生社团等组织的作用,组建学生自律委员会,在后勤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对学生思想动态、行为规范进行有效管理,维护学生利益,确保学生健康成长。

总之,高职院校后勤管理要充分发挥管理者的主导作用,也要充分发挥被管理者的主体作用,实现有机结合,不断提高后勤管理水平。

四、软硬结合

软硬结合,是高职院校后勤管理的手段概念,即高职院校后勤管理要以刚性的制度管理与柔性的人性化管理相结合。

学校的后勤管理,是一种秩序的管理,规范化的制度,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基石,是学校有序运转、人与人和谐共处的基本元素。因此,在人们的道德境界尚未高度发展、依然需要外在约束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必须建立在科学健全的制度规范基础之上。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后勤工作的各种规章制度,形成严密、健全的制度管理机制。管理制度的制定要有章可循、完善科学,管理制度的执行要严格认真、奖罚分明。

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而言的,它是指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法,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自觉行为的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柔性管理的要义之一是要以人为本,主张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将提高人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作为管理核心,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实现人的价值作为管理目的。因此,高职院校在后勤管理工作中,要强化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的人性化的管理,加强情感培育,强化人性理念,并将参与、沟通、共享、发展渗透到管理的全过程。

五、管育结合

后勤管理的最终目标是“管理育人”,即把后勤管理与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后勤管理的根本职能是管理。随着社会的进步,提倡后勤管理从“管理职能”向“服务职能”转变,但这只是管理方式的转变,其归根到底是一种服务式的管理,在服务中体现管理。高校后勤要通过管理来创造优美有序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甚至要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心理环境。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一切工作都必须服务于出人才、出成果。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应该在课堂之外,对大学生素质的培养和道德的规范发挥作用,使后勤的教育成为有效的补充。因此,后勤管理工作必须始终坚持姓“教”的原则,同教书育人的过程同步化、影响一致化,通过各种形式的管理和服务,直接或间接地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学生的意志、指导学生的行为,起到育人的作用,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引导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总之,“管”只是手段,“育”才是目的。只有从“育”出发,采取有效的“管”的手段,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管理得当,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蒋律,吴社富.高职院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模式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0).

后勤合同管理范文7

关键词:后勤;管理体制;创新

1高校后勤管理改革成果

高校后勤经过近十年的社会化改革,初步建立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后勤管理体制,总体上实现了准企业化管理,高校后勤保障能力显着增强,高校后勤服务质量逐步提高,改善了学校的经费结构,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上基本实现了如下几点:

1.1政企分开,将学校承担经营、服务职能的部门分离出来组成后勤实体,后勤实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实现了管理的企业化。

1.2变学校拨款的无偿服务为用户付费的有偿服务,实现了服务商品化。将过去拨款驱动的运行机制改为市场驱动的运行机制。学校将经费分拨给各单位,对教职工的福利也逐渐变暗补为明补,后勤经济实体以让用户满意的服务换取经济收入。

1.3逐步开放校内市场,引进校外优质服务,实现了后勤服务主体和后勤基础资源配置的社会化。

1.4实体内部建立了适应企业化管理的新型人事、分配制度。后勤实体人员全部列入实体编制,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过渡措施,实行干部聘任制和全员劳动合同制。实行以岗定薪、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充分调动后勤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1.5后勤实体与学校建立以合同制约的甲、乙方关系。后勤实体按照甲方的目标责任制,一方面按经济规律办事,加强成本核算,努力创造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坚持为教学、科研、师生提供优质服务和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宗旨,同时保证了后勤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学校对后勤实体加强目标责任的过程管理和监控,以确保其经营服务目标的实现。

党的十五大以来,我校开展了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目的,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后勤社会化改革为重点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也正是推进了这一改革,才为学校的全面发展注入了动力和活力,形成了有利于学校全面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从办学规模到办学条件,从教育质量到办学水平,从后勤保障到服务水平,实现了我校近年来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后勤社会化改革作为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为学校和后勤的发展注入了生机活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同时后勤也逐步增强了自己养自己、自己发展自己的能力,建立起基本适应学校发展的社会化后勤服务体系。

2当前高校后勤体制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大多数高校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还没有实现质的突破,进入良性发展状态的高校还是少数,依然在较大程度上垄断市场,自办后勤;后勤运行效率低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校领导还没有从繁杂的后勤事务中解脱出来;学校还承担着办企业的风险,后勤依然是高校中较易引发不稳定问题的方面;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政策措施、以及人员素质、市场环境等方面,都还存在着与后勤社会化改革不相适应的方面,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推进还面临着一系列困难。

3坚持后勤社会化方向,科学创新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成立二十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要把体制机制建设贯彻始终,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上下功夫,使改革进入良性发展状态,提高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

目前,高校后勤存在的主要矛盾还是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在推进改革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寻找差距、总结经验教训、转变观念、调整思路、求真务实。通过改革,科学创新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实行高校后勤社会化,建立"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

3.1坚持后勤社会化改革方向,并认识到社会化进程的长期性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十几年,带来了后勤的快速发展。当前后勤工作的问题,是社会化改革不全面、不深入、不配套的问题,是改革中的问题,而不是改革的方向问题。因此,应充分认识当前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继续下大力气不断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一步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取代不利于高校发展的旧的后勤管理体制。

坚持后勤社会化改革方向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后勤社会化进程的长期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推进后勤管理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我国正处于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市场化程度在不断提高,各方面体制在不断建立和完善,传统的后勤管理体制也将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存在影响,这就决定了后勤管理体制机制还要不断创新,逐步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

3.2基于后勤管理实践,因地因校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后勤管理体制机制的形成与发展是要根据国家经济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而不断进行调整、改革和完善的,检验后勤管理创新成败的标准,是要看是否有利于学校教学、科研的后勤保障,是否有利于改善师生员工的生活,是否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和综合实力,是否有利于后勤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而不是追求形式上的创新,所以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基于后勤管理实践,建立切实符合本校实际的管理体制机制。

3.2.1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要基于管理实践。不加分析、不从实际情况出发,生搬硬套某些管理体制创新的理论、做法,或机械地按上级指令办事,最终会经不住实践的检验,由此造成的错误决策甚至会造成学校利益的重大损失。决策者应该系统、超前的研究后勤管理理论,重视基层单位在改革实践中积累的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合理的借鉴兄弟高校的先进经验,并将创新方案建立在决策者与执行者、上级部门与基层单位共识的基础上,尽最大努力避免脱离实际的盲目决策。

3.2.2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要基于本校的实际。各个高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对后勤管理体制的要求也不同,由于高校所处的市场环境和校内情况各不相同,实现途径和进程也不可能完全一致。高校还应根据各自的情况制定阶段性目标。鼓励积极进取,同时也要反对盲目冒进。目前,多数高校成立了后勤服务实体,并在争取做大做强。这种做法实际上不是对每一所高校都适合的。对后勤正式职工多、市场环境不成熟的高校,做大做强后勤服务实体是必要的。但是,由于做大做强后勤服务实体,难度很大,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因此,对后勤正式职工比较少、市场环境成熟的高校,最好的选择是不办后勤服务实体,直接将办后勤的职能交给社会。学校之间没有必要比较谁的后勤实体强大,应该比的是谁有能力快速稳妥地达到改革目的,建立起最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后勤保障体制。后勤服务实体的发展也应讲究策略。应该通过与优质企业的合作,整合资源,借助优质资源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3.2.3管理体制机制要适应所处地区的经济环境。目前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在高校后勤领域的具体体现,高校的后勤管理体制自然就受到所处地区经济环境的影响。当高校所处地区的经济发达、相关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高时,社会能够在更多方面提供高质量、低价格的后勤服务,高校后勤社会化程度会高一些,较多的后勤服务项目可以由社会相关服务企业来经营管理;如果高校所处地区的经济水平不高,相关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由社会提供高校的后勤服务成本高,也不能达到高校要求的服务保障水平,高校后勤社会化程度就相对低些。后勤管理体制要适应所处地区的经济环境。

3.3继续改革后勤管理体制,健全市场运行机制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坚持育人与效益并重的原则,转换经营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更新管理理念,创新发展模式,积极推进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

要引进现代后勤服务方式,提高后勤市场竞争力。在市场经济下,服务也是一种无形的商品。要提高学校后勤参与市场的竞争能力,就必须引进现代化的服务方式,切实提升后勤的现代化服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使学校后勤服务成为师生心目中优质的品牌。

要充分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这种激励作用,对高校后勤市场同样具有较深刻的影响,学校后勤要自觉发挥和充分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一方面加强成本核算,降低成本,减少浪费和损失,使各项服务价格低于社会同类服务价格;另一方面了解市场、掌握市场,主动开拓市场,不断地遵循市场调节的红绿灯信号,使服务在实践中增值,从而最大限度地为师生员工提供优质服务。

要合理的进行资源配置、利用、开发。学校后勤可以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如学生宿舍、食堂、商业网点、体育场馆、园林绿化、物业管理、交通运输、医疗服务等。在保证高校教学、科研、师生员工生活日常需要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并加以合理开发整合,从而使后勤企业形成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的良性循环状态。

3.4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分类推进我校后勤体制机制创新

3.4.1经营型的后勤产业借鉴国有企业改制,推向市场,推向社会。按照“勇于创新、稳妥推进、资产运营、彻底剥离”的原则,积极将具备改制条件的经营型后勤实体成熟一个改制一个,改成独立法人企业。

3.4.2经营服务型的,如水电暖、物业等,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积极推进物业管理社会化改革,逐步与社会接轨。

教学区物业管理以项目承包的方式引进社会物业公司根据学校的要求进行管理。教职工住宅区物业管理服务引进社会物业公司,学校改暗补为明补,以往用在职工住宅区保洁、保安及绿化养护管理上的费用按人头直接明补给职工,职工再按社会提供的物业化保洁、保安以及绿化养护管理的服务标准缴费,解决在职工福利上存在的“住校内校外不公”、“单双职工不公”、“住大房小房不公”等不合理问题,有利于改善职工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切实提高教职工住宅区整体管理服务水平。学校教学区、住宅区的单位和个人均按社会收费标准、按实际计量缴纳水、电、暖费,水、电、暖服务逐步与社会接轨,彻底实现社会化。

3.4.3面向大学生生活服务的后勤实体,如学生公寓、食堂等,坚持公益性原则,以服务育人为前提,全面加强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目前的国情和教育的公益性决定了在后勤社会化的进程中,必须坚持学生住宿、饮食工作的公益性原则,使这样的实体为大学生提供的服务既是有偿的,同时又带有一定的福利性。

学生住宿保障工作是高校后勤的一项重要职能,在公寓的管理与服务过程中,实施亲情式服务,人性化管理。对学生住宿收费的同时,也采取一定的免费送电等形式。

饮食经营实行企业化的全成本核算管理,努力提高饮食经营效益,但不能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经营目标。饮食工作的公益性对饮食服务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饮食服务实体在确保饮食安全的基础上,要加强内部管理,努力降低服务成本、堵塞管理漏洞,完善原材料采购的竞争机制,建立应对物价波动的长效机制,并且积极争得学校支持,从而稳定学校饭菜价格、稳定饭菜质量,赢得学生的满意。

3.4.4社会型的,如校医院、附属小学、幼儿园等,适应医疗社会化改革、九年义务教育的进程,不断推进社会化。

校医院实行经费定额包干,促进其自我发展。校医院干部职工要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意识,要加强管理、办好街道社区卫生服务站,引入竞争、降低药价、赢得市场,同时还要拓宽服务领域、提高经济效益。

抓好附小、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稳定办学规模,从而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而稳定大学年轻教师队伍。

这种综合型的后勤管理服务模式,既能维持高校安全稳定,又能有序地引进社会上的市场竞争;既能充分地调动后勤职工改革的积极性,又能有力地缓冲后勤社会化改革带来的冲击波;既能显着地提高后勤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又能明显地降低后勤运行成本。从而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渐进过程中,稳步地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

3.5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促进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3.5.1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各种工作程序。使后勤各项工作有章可依、有令则行、有禁则止。努力形成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体制和机制,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做到执章必严、违章必究。3.5.2加强财务管理,完善监督机制。一是自觉接受纪委、监察、审计、财务等部门的监督,使后勤的经济活动在体制和机制上始终处于有关部门的参与监督之下;二是严格实行工程和大宗物资采购的招标管理;三是加强后勤各单位的财务监控和财务管理,严格财务制度,从严控制非生产性支出,努力降低成本费用开支;四是在认真核算各实体的管理成本和运行成本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确定相应的定额费用,逐步推行定额管理,特别是要加强对各经济实体管理费的定额监控;五是科学论证、合理使用发展基金,努力实现资金效益的最大化。

后勤合同管理范文8

关键词:小学;后勤工作;原则

学校后勤管理的质量对于整个学校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其直接关系到相关教学及科研工作的整体质量,同时也影响着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的提升。在现阶段,如何优化小学后勤管理工作,从而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与效率,是后勤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

一、小学后勤管理工作的主要原则

第一,全局性原则。开展小学后勤管理工作要具有一定的全局观念,要明确后勤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开展工作中要基于全校的整体开展,要根据学校的教学方针及理念开展后勤工作;要明确后勤工作的开展是为学校其他工作奠定基础,进而发挥后勤工作的整体效能。第二,服务性原则。开展小学后勤管理工作要具有一定的服务性观念,要明确学校的本质是教书育人,要基于此中心开展后勤管理工作,为相关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优质服务,并且,要对本学校的教学规律及后勤工作的开展进行深入的研究,要基于教学工作的具体需求与目标,综合具体的状况,合理进行后勤管理工作,从而保障相关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为提升小学教学质量奠定基础。第三,综合过程与目标的原则。开展小学后勤管理工作要明确整体的工作目标,提高对细节工作的重视,只有重视细节工作、完善细节工作才可以提高整体的后勤工作质量,为小学师生提供优质的服务,充分发挥后勤管理的效能。第四,资源优化原则。各种资源是有限的,后勤部门如何合理配置及优化资源是后勤管理工作的重点。后勤部门要根据不同的教学活动,合理配置各种教学资源,充分优化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真正做到物尽其用。第五,人本原则。小学后勤管理的本质就是服务工作,工作人员是后勤工作的主要人员,因此,在进行人员的管理时,要彰显人本原则,要通过各种方式与策略全面调动后勤工作人员的主动性,从而为小学教学活动提供更为优质、高效的服务。

二、做好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主要措施

第一,构建完善的制度规范。要提高小学后勤管理工作的整体质量与效率,就要构建完善的制度规范,明确人员分工与界定,规范岗位职责,使工作人员明确自己该做什么、要做什么、如何做、怎样做,只有这样才可以明确具体的工作范围,提高整体的工作质量。通过科学的管理模式开展后勤管理,是小学后勤工作开展的基础。在详细的制度规范构建过程中,要明确重点,始终明确工作开展的方向,要对具体的议事制度、工作制度以及岗位责任进行科学的规范,要始终遵循科学性、民主性及集中管理的基础原则;要提高后勤部门的核心凝聚力,提高整体的工作质量;同时,要对具体的工作行为以及范围进行适当的约束与管理,从而保障相关后勤管理工作的开展有章可依、有法可循,在根本上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最后,岗位责任制度就是对具体的工作进行细化的分工,明确具体的责任,进而保障后勤工作全面、细致、有效的开展,提高整体的工作质量与效率,为小学相关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第二,完善现有后勤工作,提高后勤工作队伍建设。小学后勤管理工作的工作量较为冗杂,范围相对较为广阔。对此,如果缺乏专业的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管理,后勤管理工作就会丧失凝聚力,导致后勤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下降,因此,要构架专业的后勤工作队伍。首先,完善小学后勤领导班子。完善的管理人员、有效的管理制度可以保证后勤工作的有效开展,这也是后勤工作队伍构建的基础,可以通过上岗制度,优化完善现有的小学后勤队伍,保证在岗人员的整体素质;同时利用岗位责任制度,精简后勤工作人员,在根本上提高整体的后勤工作质量。第三,提高资源利用率,倡导勤俭节约。在进行后勤管理工作时要合理使用各种资源,如学校的资金。因此,在开展小学后勤管理工作时,要提高对资金及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避免各种不必要的资金支出,倡导勤俭节约,避免资源的过度浪费,要在各种基础教学设备中合理地节约资源,合理使用各种资源,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在细节上节约资源。

三、结语

在小学校园中,后勤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后勤管理工作的整体质量对于工作的持续发展以及相关教学工作的开展有着直接影响。对此,相关工作者要提高对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重视,要根据学校的发展与规划,及时调整后勤工作,优化工作质量与效率,进而为小学提供优质的服务,全面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作者:杨力 单位:吉林省通化市东昌区江南小学

参考文献:

后勤合同管理范文9

摘 要:国内教育事业的规范化发展对中学后勤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倡导低碳社会的大环境下,节约型的中学后勤管理已经成为校园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前阶段不少中学的后勤管理远远滞后于教学管理,在日常工作中存在较大的随机性和随意性,从而造成了校园资源与社会资源的双重浪费。由于后勤管理机制的缺失造成后勤部门在管理质量、服务态度上的诸多缺陷,难以适应现代教育管理的需要。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更好的服务于校园管理,在节约型后勤运行机制中,要积极寻求创新途径,围绕校园核心管理工作开展的后勤职能创新已经势在必行。

关键词 :中学 后勤管理 节约型 创新机制

一、建设节约型中学后勤管理运行机制的积极意义

1.政策意义

党的十八大提出富强中国梦-和谐社会整体建设规划,在校园管理中,在教育行业中,具体体现为建设节约型的和谐校园。节约型和谐校园的建设需要校园与社会各方面的配合,其中,后勤管理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环节。尤其是节约型后勤管理,更是关系到改革实施的实际效果。

由此可见,校园管理的进一步强化需要后勤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只有在中学教育、教学工作中建立完备的后勤保障,才能充分发挥高效率校务管理职能,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积极助力。节约型后勤管理建设不但关系到教育资源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也与十八大精神高度符合。节约型后勤建设以及管理机制的创新不但是校务管理创新的需求,同时也是市场经济环境下,实施校园绿色集约化管理的出发点。

2.现实意义

节约型中学后勤管理运行机制的创新有利于节约型校园的构建。在校园实际管理中能够有效降低综合成本,实现成本管理的可控性与可溯性。节约型后勤管理机制的建立能够体现出人本管理思想,实现管理系统的最大优化,是精益化校园管理的实现基础。中学后勤管理机制的优化有利于实现后勤工作从“行政型”管理向“竞争型”管理的良性转变,在提高后勤服务质量的同时有效节约运营管理成本,实现校务管理效益最大化。

二、节约型中学后勤管理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1.节约意识欠缺

由于管理体制不完善,同时由于节约意识的缺失,造成了中学后勤管理机制运行的障碍。节约意识的缺失仅仅指后勤工作人员节约意识欠缺,在整个校务管理中,节约意识还不够深入人心。尤其是在校内后勤基础建设与资金配置方面,有着较大的随意性,缺乏明确的计划部署,难以建立明确的成本意识,尤其是在细节开支中随意性较大,节约意识更为淡漠,难以形成创新节约型的整体工作作风。

2.校内后勤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在现有中学后勤工作队伍中,还有不少人对后勤工作有片面认识,认为这项工作就是为学校师生的“食住行”提供服务,这项工作没有“技术含量”。这一错误认识造成了后勤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及后勤管理技能,尤其是在工作队伍建设上,对人员的综合化素质要求较低,有些工作人员甚至没有接受过后勤工作的必要培训。人才素质直接影响到后勤工作的质量以及运行机制的优化。

再者,由于后勤管理长期受到计划经济惯性影响,工作人员在“大锅饭”环境中形成了等靠思想,缺乏必要的节约意识和效率意识,后勤部门不具备独立运行能力,依附性强。上级管理关部门对后勤工作缺乏必要重视,尤其是在校务改革中对于后勤管理机制的优化有所忽视,从而造成后勤管理中缺乏创新力与竞争力,缺乏人才效应形成了长效机制。

3.后勤管理缺乏改革魄力

当前,不少中学已经相继在后勤管理引入社会资源,并取得了一定的合作效果,但是,多数中学对后“勤管理社会化”这一改革模式较为排斥,怕这些社会资源的引进影响校园稳定,带来不和谐因素。还有一些中学认为社会资源的投入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与学校“三服务、两育人”宗旨有所背离。还有一些中学看到同类学校后勤管理改革的成效后,跃跃欲试又有后顾之忧,从而形成继续观望止步不前局面。由于后勤管理缺乏改革魄力,造成了不少中学后勤改革“雷声大、雨点小”。

4.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现阶段中学后勤管理,多数是借鉴企业管理的既有模式,在后勤管理中没有实施真正意义的产权改革,尚未建立完善的后勤法人治理模式。虽然后勤管理部门隶属于学校政务管理系统,但是与学校之间却存在着甲方和乙方关系。这样运行机制尚未明确管理者与所有者以及经营者之间的产权关系,仅仅在形式上达成了契约式服务关系,不少中学在后勤制度改革中走向“校内企业”模式。

三、节约型中学后勤管理运行机制创新途径

1.强化业务能力 提高节约意识

中学后勤工作是一项繁琐而庞大的工作,不但关系到学校的整体管理方向,同时也要负责全体师生的日常生活,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保障,同时后勤工作还负责管理校内的固定资产,对基础设施进行维护和管理,保障学校水、电、气、暖、网络、园艺等正常运转。后勤工作与师生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稍有不慎就会造成连锁性影响,对学校教务与校务工作的开展造成障碍。

因此,后勤工作人员要不断强化自身业务能力,为师生提供更为完善的后勤服务。在开展服务工作的同时,大力倡导节约理念,在与时俱进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后勤人员的综合素质,并将节约型后勤建设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后勤工作不仅是校务管理的一个环节,更是与广大师生直接接触的一个窗口,如果后勤人员以身作则、宣传到位,将会对整体节约型校务管理形成强大的推动力,在共建和谐校园、节约型校园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后勤部门的工作职能,自觉营造关怀、健康的人文环境,倡导节约、节能,在保障服务质量的同时降低后勤工作成本,丰富后勤工作的业务内涵。

2.强化后勤队伍建设

在后勤建设的强化中,首先需要学校领导提起关注,在思想上重视,从而形成后勤队伍建设的凝聚力。在舆论导向的构建中,要重视后勤工作岗位的重要性,积极改善后勤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以及薪资待遇,使工作人员无后顾之忧,从而全力投入工作,提高后勤管理质量。

在后勤人员的录用和选拨中,要根据更为需求进行人才公开招聘,以推荐与自荐形式相结合,选拨人才应当以政治素质过硬、工作认真负责为基本条件,后勤工作者应当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能够为全体师生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服。再者由于后勤工作具体有一定的实践性,因此对于定岗条件、操作规范都要进行名额界定,不能以职称和学历作为主要选择条件。对于后勤工作成绩突出的人员要给予表彰和物质奖励,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后勤岗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升后勤工作队伍的整体工作水平,为构建节约型后勤管理机制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保障。

此外,还要针对后勤人员进行必要的专业培训,鼓励岗位人员积极参与培训活动,提高其整体业务素质。在进行专业技能强化的同时,还要实施岗位思想素质培养活动,使后勤人员意识到岗位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后勤管理在校务管理中的重要性。

3.完善科学的管理体制

只有建立起科学的管理体制,才能保障中学节约型后勤体制建设的全面实施。在后勤管理创新中,首先表现在人事管理、服务意识以及分配原则等方面。制度上的创新表现为后勤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在责权利管理中要施行有机融合,要积极借鉴科学的管理理论研究成果,注重管理技巧,使节约型后勤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根据校务管理的整体规划,对后勤岗位人员实施目标管理,将任务划分阶段,在总目标基础上细分出阶段目标,在符合实践能力基础上建立劳动定额分配机制,并将阶段性目标的实现作为薪资改革的根据,从而充分激发后勤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分配体制的建设上,要避免平均主义模式,以按劳分配进行资源配置,从而保障岗位活力持续增加。节约型后勤管理体制的建立,离不开组织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后勤岗位要改变传统的行政体制,从行政性管理转变为服务性管理,管理体制以及管理理念的创新,能够保证节约型后勤机制的顺利运行。

4.规范后勤管理程序

后勤管理程序的规范,首先需要在规章制度的建设上更加规范。后勤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促进校园的健康发展,为校务工作提供服务。如果没有规范合理的岗位制度,则会对整体校务管理产生不良影响。建立完善的后勤规章制度,能够保障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最终实现由人为管理向制度管理的转变,体现出制度的权威性和规范性,从而建立更为科学的管理体系,避免不良工作风气造成的管理弊端,对后勤工作人员的纪律性提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使工作目标更为准确,成为校园发展的得力保障。

在后勤管理工作的规范中,要重点关注监督检查环节与信息反馈环节。在正常工作环境下,后勤工作一般较为稳定不会出现大问题,但最容易产生问题的环节是在监督与信息反馈环节上。后勤工作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较多,即使在开展工作前期已经制定出较为完备的执行方案,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还是会出现不少新问题和突发情况。如果在新问题发生后没有畅通的信息渠道进行汇报和反馈,那么将会造成实际工作中的问题难以解决,进而影响整个后勤岗位的工作进度以及工作效率。后勤部门管理者应当通过必要的监督机制对信息进行及时提取和反馈,对于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矛盾及时解决,才能保障校务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障后勤管理工作有序进行,后勤管理要制定严明的流程标准,从而为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

四、以数字化建设推动节约型中学后勤管理创新

笔者之所以对后勤管理体制的数字化创新进行单独列章分析,是为了强调高科技与后勤管理结合的重要性。后勤管理的数字化建设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趋势,在网络环境中后勤管理的方式、手段也将放生明显变化,管理也将更为科学化、效率化、规范化。推进数字化后勤管理,有利于构建节约型后勤管理新体制,更好的为师生服务。后勤管理领域的数字化建设应当从以下方面着手:

首先,要积极改善校内硬件设施建设。长期以来,中学后勤部门被视为保障性工作部门。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后勤管理中的数字化建设范围逐步扩大。因此,学校应当尽快改善办公流程中的薄弱环节,加强后勤工作的科技含量,优化后勤办公设施,为后勤岗位的数字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其次,还要鼓励后勤工作人员对现代化办公设施进行学习,高科技元素的导入,对后勤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后勤人员不但要负责部门内的设备维护,同时也要对中学整体教学设备进行管理和维护,了解这些设施的安装、维护、调试原理,并掌握简单的故障维修能力。后勤人员技术保障能力的提升,能够大幅降低校务管理的成本,实现节约型校园建设,同时也有利于后勤岗位服务质量的提升。

第三是将后勤数字化建设应用与实际管理当中。在预算制定阶段,首先要设置电子台账,对各部门预算进行统一评估、批复,实现预算配置的有效监督。在后勤部门推行数字化建设,后勤岗位的文档信息可以通过电脑进行分类存储,有利于资料的查询和利用。数字化建设有利于后勤部门与财务部门的协调联系,中学后勤管理过程中,维修费用占据了服务中的一定比例,在后勤电子系统设立相应的维修申报程序,能够使总务部门对维修过程及维修成本有直观了解,能够有效提升各流程工作效率,从而节约成本降低消耗,为构建节约型校园奠定基础。

节约型后勤管理运行机制的建立,是与科教兴国的整体战略相一致的,是市场经济与教育改革的需要,是构成校园中心工作的一部分。在全国上下上到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大环境下,节约型校园的建设要先要从节约型后勤管理机制入手。新型后勤管理机制的运行,不但立足科教兴国主要战略方向,更是社会主义环境下市场积极发展的实际需求,在教育与经济方面具有双重意义。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学校后勤管理机制也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要在工作中有所创新,勇于改革,从而适应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后勤管理运行机制,能够为学校管理提供优质服务。节约型中学后勤管理机制的实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实践经验的持续积累,这就需要学校各部分齐抓共管,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正视发展中的问题,主动找出工作差距,走出后勤管理的创新路径,为节约型后勤管理机制的运行积累更多的优秀经验。

参考文献:

[1]扈占有.对中学后勤管理工作的几点体会[J].新课程(下)2013年11期.

[2]姚根茂.新课改形势下中学后勤工作探索[J].新课程(中学)2010年07期.

[3]刘术希.中学后勤管理工作“五要”[J].教师2011年19期.

[4]马映月.浅谈中小学后勤管理工作[J].新课程学习(中)2012年05期.

[5]王靖.做好农村初中后勤管理工作之对策[J].神州2014年02期.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