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陶行知的语文教育思想集锦9篇

时间:2023-07-31 17:01:03

陶行知的语文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语文教育思想范文1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语文教学;生活教育;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40-092.6;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0-0064-01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然是我们的生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现实生活经验着手,辅之以平时积累的知识技能,联系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语文教学。将知识从现实生活中归纳出来,再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让知识变成生活的营养元素,从而使语文教学能够“接地气儿”,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

一、运用生活情景,激发学生探索语文知识的欲望

丰富多彩的生活是语文教学的素材产地,学校的所教所学都是以生活为依托。作为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运用教学智慧为他们选择恰当的学习情景。例如,在讲授《庐山的云雾》一课时,天马行空的想象,很难在形象思维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小学生身上收到预期的效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庐山云雾的变幻无常、瞬息万变,可以在开始上课时播放一段视频,利用现代科技为孩子们渲染一种神秘缥缈的氛围,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学生们平时的生活范围比较狭窄,有些同学虽然见过云雾,但是没有见到过这么千变万化的云雾。教师通过视频短片先给予他们视觉上的冲击,引起学生们的无限想象,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引导他们自主学习。所以,在设计教案时要在导入环节精心思考和准备,力求新颖和富有童趣,让他们一开始就被吸引,从而提升整堂课的学习效率。之后的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畅谈自己对庐山云雾的感受,激起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情感。

二、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为了让学生更容易地接受新的概念和方法,教师必须巧妙地运用教育智慧,将书面的教学材料进行加工,使得它们更加符合这一年龄段孩子的认知水平。例如,在讲授《翻越远方的大山》一文时,可以先从学生感兴趣的体育课入手,引导他们说说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然后,一步步地指导他们了解奥运会和主人公刘翔,明白奥运冠军来之不易,让他们对坚持不懈、奋发拼搏等精神品质产生共鸣和感动。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是获得知识重要方法,教师必须利用好身边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在《花边飘香》一课的讲授中,可以给学生准备花的图片,还可以准备一朵真的月季花,让学生通过看、闻、摸等方式来感受小女孩儿口中月季花的柔软、清香。在讲授《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篇课文时,通过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来体会小红马、小骆驼、骆驼妈妈各自的心理特点,让他们身临其境,明白不应该因为他人的评论而自怨自艾,而是应该做自信的自己的深刻道理。读、演、悟正是陶行知教育思想“教学做合一”的具体表现。

三、教学方式生活化

低年级学生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还有限,在面对复杂抽象的内容时难以掌握。这就需要教师去寻找生活中孩子们熟悉的素材带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贴近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获取到新鲜知识。教师必须要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色中去思考,了解自己原本的知识储备是怎样的,知道自己的兴趣点是什么,明白自身的可接受程度是什么。在教授《菩萨兵》一课时,可以搜集关于长征的背景资料,帮助孩子们了解那个他们不熟悉的年代,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理解红军和藏胞之间的鱼水深情。另外,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四十分钟的时间,有时候也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拓展性题目,让他们课后合作探究,寻找新的启发点。要想让学生真正建立对相关学习内容的空间想象能力,就必须让学生走进生活,通过切实的观察、操作和体验来体会和感知。

四、注重非智力因素,实行因材施教

有些低年级的学生自律性不够强,比较好动,注意力不能维持很久。如何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对语文的浓厚兴趣,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要学会因材施教。因为即使是同一年龄阶段的孩子,由于他们的智力水平、生活环境的差异,对同一事物的认知、兴趣、言行也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地利用好身边的生活资源,让孩子在探究性学习中学会认知、学会做事,使之从能学转到会学、会做,真正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五、结束语

“生活即教育”这一理念的提出,是有深刻现实意义的。教师作为语文教学的实施者,应该将目标放在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上面,因材施教,鼓励学生进行实践,使学生逐步体会到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当语文与学生生活实际背景相关时,可以创设情境,让他们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更全面、准确、深刻地理解语文知识,从而提高他们解决语文问题的能力,让语文教育返璞归真,回归生活。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2]孙希忠.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0(09).

陶行知的语文教育思想范文2

【关键词】陶行知;课程思想;语文课程改革;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缺陷诸多,在教育改革面临的新形势,特别是全国基础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今天,研究陶行知生活教育课程思想,对当前深入进行语文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陶行知课程思想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生活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理论中“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分别是教育本质论、领域论和方法论。对陶行知生活教育课程思想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一、语文课程活动的根本目的:课程要满足主体的需求

陶行知反对统一的考试,其呼吁要“停止那会没生活力之文字的会,发动培养生活力之创造的考试。创造的考试所要考的是生活的实质,不是纸上的空谈”。[1]也就是说语文课程不以考试作为参考标准,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确定课程内容。传统的语文课程虽历经数次改革,但仍不乏繁、难、偏、旧等问题,忽视课程主体的需求,时代特色体现不明显。新课程改革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因此,在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兼顾时代要求和主体需求,最终促进学生全面、自由、生动活泼的发展。

二、语文课程活动实现的途径:语文课程回归生活、回归社会

陶行知认为既然生活教育乃“生活所原有”,那么,教育的课程即是生活。因为,生活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而现实地展开的各种活动,与个人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并且生活当中包含着所有的教育因素。通过挖掘和利用生活当中积极的教育因素,使人在生活当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这样,以生活作为教育的课程,在本质上是将生活课程化了。因此,语文课程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能脱离社会。

三、语文课程回归生活的要求:实践性课程和体验性课程

陶行知反对纯文字的教育,书呆子的教育。他指出传统教育为什么会变味,就是因为其脱离生活,撇开社会。“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论决定课程的实施必然通过实践和体验。新课程更强调学生的实践和体验,实践性课程和体验性课程不仅丰富学生的生活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读死书、死读书”的教育方式。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体验,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课堂的讨论中,从而收获个性化的答案或把学生带到郊外体验大自然的奥妙、在种植瓜果蔬菜的过程中体会劳动带来的乐趣。

四、语文课程实施的方法:“教学做合一”为核心的多种方式

总的来说,陶行知认为课程实施就是“教学做合一”,即“事要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2]“做”是贯穿陶行知理论与实践的红线,从“教学法”代替“教授法”到“教学要合一”再到“教学做合一”,无不是“做”的因素的增加。“做”是学和教的根本,并且做不是盲目的活动,而是在“在劳力上劳心”。陶行知乡村小学的课程活动有抹桌、扫地、擦窗,另外还有探究式的学习、园艺活动、团体设计等,这充分体现教学做的统一。以“教学做合一”为主的课堂实施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五、语文教师课程能力的提高:具有创造精神和开辟精神的全面学习和终身学习

语文课程能力是指语文教师在课程实施和开发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大小。陶行知认为,一流教师的素质是“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花的边疆”,[3]即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同时教师需和学生共学、共事、共修养,在共同的生活中,教师必须力求长进,教师要做到全面学习和终身学习。当前虽然许多语文教师有先进的课程理念和课程意识,可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因为语文教师素养方面存在问题,语文课程资源不能很好实施和开发。因此,教师必须广泛地、终身地学习,需要不断地创造和开拓。新的课程活动不是教书匠的授课,而是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实践、共同提高的过程。

六、语文课程的丰富与发展: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陶行知课程资源开发的思想非常丰富。“社会即学校”给出的教育范围不仅是社会的、世界的,还是历史的,是时空轴上的广阔领域。凡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经验等等,凡社会空间一切有用的物质资源都可以成为课程的资源。生活中、社会上一切有利于教育的东西都作为教育资源来开发。陶行知可以说是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典范。语文的课程资源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还包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带领学生多读有品位的报纸、杂志,鼓励学生看优秀的电视节目,通过亲身经历写旅游作文等等。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 第3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

社,1991:160.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 第1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

社,1991:125.

[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 第1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

陶行知的语文教育思想范文3

叶圣陶先生生于十九世纪末,从十八岁踏入教师行列,直至二十世纪末生命的尾声仍在为教育事业发光发热,燃烧着对学生的无尽热情。他在教育行业纵横五十八年,是二十世纪教育界泰斗级人物,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曾这样说道:“在中国的语文教育界,朱自清、夏丐尊、叶圣陶是耸立在三四十年代的三座高山;其中叶圣陶的活动一直延续到八十年代,时间最长,影响最大,他留下的宝贵遗产无人能比,一代宗师,万代垂范。”其实关于叶圣陶先生的活动一直到今天仍然活跃于中国教育界,他的教育理论都是从实践中来,所谓实践出真知,叶圣陶先生正是用自己全部的生命探求着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他的语文教育思想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教育者,是每位从事教育人的灯塔。

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近一个世纪以来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助推器,引领着教育事业健康蓬勃的发展,从语文学习到大语文观,影响我辈的方方面面,他所提出的习惯培养说、语文工具观及驻扎在每位教育者心中的“教师为了达到不需要教”都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儿童与青年的成长。

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提出叶圣陶先生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实践与思考总结最终得出了一句至理名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此为教学上层,在1922年时,叶圣陶先生首先提出了“目的在使其自生需要,不待教师授予”,意思是说语文教学的意义是让学生自己感觉到需要学习、想学习,而不是按部就班的等待教师来教。这是这一观点的雏形。在解放后,陶行知先生又在不同场合宣扬这一观点,小部分教育者渐渐得以知晓,到了1962年,他再次提出:“我近来常以一语语文,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以其欲达到不需要教,故随时宜注意减轻学生之依赖感,而多讲则与此相违也。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而学生能自为探究,自求解决。故教师之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至此先生进一步提出了如何践行这一思想,他要求教育者改变从前以授课为主的教育模式,变灌输式为诱导式,用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用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不懂不会不知的知识,再不是“不懂就要问”,而是不懂就要自主探求,变被动为主动,真正做学习的主人。经过了十五年的探究与发展,终于在1977年12月叶圣陶先生为《中学语文》杂志写的题词中,正式以刊物的形式向世界发表他最为严谨、科学,经过实践检验的语文教育真理“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是叶圣陶先生半个世纪语文教育思想的高度浓缩,是高屋建瓴的指导思想,以此为目标,他同时又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指导办法与具体措施,只有把基石打造牢固,一步一步按照叶老打造的语文教学体系践行,才能让学生达到金字塔最上层的教学目的。

二、知行结合,培养学生习惯。

如果想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最高目标,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并非一日之功,而是需要长时间坚持与培养的。叶圣陶先生曾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书中说:“教育的本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他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习惯的养成是贯穿语文教育始终的桥梁,只有拥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在学习能力上有所提升。

除了学习语文的行为习惯外,叶圣陶先生还专门针对阅读与写作的养成习惯上做了研究与阐述,他在《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一书中提到,阅读书籍并不是太难的事情,只要能够根据书籍的性质进行区分,该翻查的就翻查,该分析的就分析,需要根据全文理解大意的能够理解,明白作者的言外之意,甚至能够指出作者没有考虑到的遗漏之处,如果能够到达这样的程度,那么阅读习惯便算是养成了。关于写作习惯的培养,叶圣陶先生也在《论写作教学中》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写作习惯主要应从两方面进行培养,首先要有所积累,所积累的尽量用文字去表达,另一方面就需要将表达的文字进行修饰,在遣词造句的技术上花功夫下力气。

如果你认为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观只停留在语文的学习中,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他认为一个健全的公民要“培养学生在社会主义社会生活中的一切良好习惯”,他在学生教育的德智体与个人修养等方面都做出了习惯培养的目标与要求,如在德育方面要求学生在待人接物与对待工作方面要真诚有责任心的好习惯;智育要养成主动寻求知识和学习娴熟技术的良好习惯;体育方面要有维护健康和促进健康的良好习惯;学生要有热爱祖国、关心他人、礼貌诚信、虚心自强的个人修养与良好习惯。叶圣陶先生的习惯养成说,不仅是对语文教育出发,更是宏观的涵盖了学生教育阶段的学习及生活,从学习到做人,从方方面面对学生提出了习惯养成的要求与教育者应该实现的教育目标。

要真正学好语文,必须要求教师将习惯的培养落到实处,让学生明白得更多,兴趣更浓,性情丰厚,即知即行,知行合一。

三、语文工具观。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育的手段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这些其实就是学生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能力,都是与语言的运用不可分割的,学习语文就是掌握好思维与运用的工具,从而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语文是学习语言的一门学科,而语言是人们交流必不可少的工具,所以叶圣陶先生经过了几十年的教学实践后得出了语文工具观。这一观点的背后隐藏着更深层的含义,首先语言是人类生产与生活必不可少的,而语言能力的提高需要靠语文的学习,所以语文的学生在人的一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再者,语文教育的存在又不仅仅只是一个工具,他以生活为本源,训练思想培养习惯,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完善的公民,这与的肢体全面发展的新课标要求是十分契合的。四、秉承叶老思想,逐梦教育飞翔。

陶行知的语文教育思想范文4

  《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师读书笔记1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毕生从事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这句名言作为教师教育精神之精髓,也早已为每个教师所熟知并铭记在心。但是,作为一名教师的我,工作二十多年,却对这位教育家更多的教育思想却知之甚少。趁着寒假期间,本着“撑一支阅读的长篙,向教育更深处漫溯”的意境,我认真品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在品读的过程中,陶行知先生对教育问题的远见卓识让我钦佩,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让我感动,愈发地感受到他教育思想的深邃,人格的伟岸。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师爱”是陶行知先生师德思想的核心。陶行知先生在自己重庆一处住地门楣上写过一帧横幅——“爱满天下”,这是他终身奉行的格言,也是他在对待学生态度方面所提倡的师德规范。他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因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他启示我们,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就产生教育效果。

  现实生活中我也见过这样一位老师,她是这样批评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的:“像你这样的孩子怎么会做这样的事来,难道你不知道你是老师心目中的骄傲吗?”她给我很深的震撼,使我认识到:批评他人也要讲究方法、讲究艺术,要想到“士可杀不可辱”,对于犯错误的孩子,更应照顾到他们的自尊,应该在“看得起,够朋友”的前提下批评,使他们有被尊重、被肯定的感觉。我想这位老师的批评就是对他们的赏识,对他们的认可,赋予他们信心和勇气,激发他们努力改正、奋发进取,甚至会促使他们勇敢地迈出成功的第一步,去体验成功的快乐和幸福。

  陶行知先生也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确实,没有真挚的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我想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爱是无法教育好学生的,爱是理解、是宽容、是信任、是希望。

  作为一名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老师只有主动地亲近学生,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愿望,才会赢得学生的信任,当学生犯错误时,不会一味地苛责,而是唤起学生的自尊,激发学生积极内省,勇于改正;当学生有不同看法时,才会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和谐的师生关系会使教与学的过程更加高效,教育效果更加完美。

  《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师读书笔记2

  暑假里,我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文集汇集了陶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体现了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及“行知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有很多关于教育的理论很精辟,不仅在当时很先进,在现在看来,也很有实际意义。值得我们这些新教师学习学习。文集中的“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我之学校观”等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深切感受到自己的确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自己的教学理念观点必须有所转变。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用爱心去对待学生,传递给学生一份爱心。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体现了真挚的师爱。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他们可能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但在另一方面却胜人一筹。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来判断一个学生,把“差生”视为“朽木”,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多教给学生一些谦让、宽容、仁爱;多灌输一些理想、道德、情操。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学会爱父母、爱他人、爱家庭、爱学校、爱祖国。当然,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先生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绝不可浪费,看到学生出现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

  二、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让每个学生受益

  “教的方法必须根据学的学法”,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从实际出发,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个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才能和各年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受益。正像陶先生说的那样“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就教得多,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而应该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水平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

  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陶行知先生阐述“教学合一”理论时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先生如果只“教”,学生只是做个“书呆子”、像一个口袋,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当今,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社会职能必须体现出“引导”这个特点来。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不用思考,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思索,经过不断反复推敲寻求最佳结果。对照陶先生的教育理论和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我觉得自己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在今后的教学中,争取做到不能注重简单的知识传授,而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努力探究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途径,让学生不但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学会探究解决新的问题,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生存,学会创造。

  四、以“生活教育”促进素质教育,培养社会型人才

  “生活即教育”是陶先生生活教育的核心。陶先生强调教育以生活为中心,正是强调了教育的目标应该是提高人的素质与做事能力,教人学会生活的本领,学以致用。这不正是我们当今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吗?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取得和谐发展。

  总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丰富多彩,值得我们教师学习研究。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要学习陶行知,在行中知,在知中行,努力培养合格的人才,为祖国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师读书笔记3

  读书节,学校给每位老师发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文集》,读罢这本书,我受益匪浅。他是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以“以教人者教已”的方法来对待“教育”和“生活教育”;他以睿智的目光、哲学的视野、博大的胸怀,用温情、智慧和爱诠释教育的真谛。对于我们这些教书匠来说,无疑是最明亮的指路灯。

  一、教育要用情,这种情是来自与对学生的大爱,来自于做教师的责任。

  作为一名教师,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爱是无法教育好学生的。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按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让学生每天进步一点,每天都有成功的喜悦。但是,若教师只爱一部分学生,就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这种爱是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不是教师应当具有的真正的爱。所以,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爱。教师爱学生,才有教育,学生爱教师,才能教育产生效果。

  二、教育要讲信,要教育孩子做诚实的人。

  教育本身就必须是诚实的、追求真理的。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千教万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化学老师为促使学生仔细观察,用手指头蘸了(其实没蘸)了蓖麻油尝了尝,之后让学生跟着做——本书中美国的教师也做了类似的事:花一节课的时间考试教师叫给学生的错误的东西,然后再在试卷上画上0分,让学生明白老师讲的也不一定是对的,要用自己的头脑思索,思索之后对的才值得去坚持,不要人云亦云。教育和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要教会学生探究。

  三、要做一个自信的教师。

  近年来很多老师“信课件”、“信教学时尚”、“信课改新潮概念”、“信评价标准”、“信应试指挥棒”,惟独缺失了自信力。适当的使用课件、课改理念、评价标准等等也都是教学所必要的,但教师断不可忘却自信力的培育与发掘。

  (一)要努力。路遥说:“人处在一种默默奋斗的状态时,思想就会从生活的琐碎中得到升华。”的确如此,人归根结底是精神的存在物。当夜深人静,万赖俱寂时,我们会在心底响起清脆的声音,直扣心灵,追问每个当下的日子究竟有何意义。虽然,我们似乎难以握住生命的真理,但当我们努力于一份自觉有意义的事物时,我们的心就多了份安定,少了份浮躁与空洞。要激励学生多读多写,语文教师就得多读多写,读好,写好,在读书做文中享受语文。如此才能将这份兴趣、热情与方法与学生分享,让学生受其感染,亲其师,信其道,走上热爱语文的路途,终身受益。王尚文先生在《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中说:“教师所能教给学生的只有自我。”我明白先生的意思是教师要比学生更可教才行,唯教师学好、学实,才能将所学之得与学生分享,否则只能是“水中捞月”一场空而已。钱梦龙在其新著《教师的价值》)中也说:“老师自己爱读书、会读书,才能教出爱读书、会读书的学生。”因而,做教师,首先自己要努力。

陶行知的语文教育思想范文5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英语教学;“四大教育理论”;实践

中图分类号:G40-092.6;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0-0093-01

陶行知教育思想融合中西方教育精华,内容丰富、原则和方法独特,对于开展教育改革与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中“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真善美统一”四大教育理论,是其教育思想的精髓。

一、“生活即教育”

生活环境对一个人的教育作用不容小视,脱离了生活实际,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那么,如何把“生活即教育”的理论体系体现在英语课堂中呢?比如,可以把生活的内容及意义教育融入英语课堂,进行情感渗透,而不是一味地填鸭式地教给学生书本知识。教育与生活不能相互分离独立,必须与生活相结合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可以将生活中的一些原则、态度作为一个引线,贯穿课堂的始终,在传授英语知识的过程中,用英语将这一课有关生活的内容通俗易懂地渗透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理解英语的同时体会到自己的成长过程,这一点尤为重要。唯书至上的思想,是脱离生活的“死教育”,因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上和谐融洽地将“生活即教育”体现出来,对于学生一生的影响颇为重要。

二、“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先生曾说,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学生不仅在学校受教育,出了校门也在学习,社会环境俨然是一所大的学校,一个终身的学校。随着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发展,英语在社会生活中也随处可见。生活中有很多英文标志,比如PARKING、公园里的Don’t step on the grass,超市里的有些商品上也有英文标志。如果不懂英语,那么学生们就会慢慢地故步自封,落后于时代的潮流。英语教育要走进大众生活,深入到社会中去,让学生与时俱进,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社会即学校就是要把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篱笆打破,把民众与学生的隔膜打破,给学生们一个广阔的学习与生活空间。

三、“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理论是陶行知独创的一种新型教育方法论。教、学、做三者的关系是一体三面,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用陶行知的话来说就是“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在英语课堂中,“教学做合一”是十分重要的。英语课堂教学的三个基本板块――presentation、practice和production,十分符合“教学做合一”这一理论体系。Presentation呈现板块,就是教师教授新知;practise练习板块,就是学生操练新知,也就是学;production产出板块,就是让学生自己根据已学知识,并结合自身情况,做出有自己特色的反馈与产出,也就是做的环节。在英语课堂中,这三个板块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十分完整地体现“教学做合一”这一理论体系。身为英语教师,就是要把英语课堂设计得使这三个板块更为和谐,让学生能更好地接受和吸收新知。如何能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如何更好地让学生接受“传道授业解惑”,这些都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

四、“真善美统一”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因美而善,由善至美,从而达到“真善美的统一”。在班级中,有一位学生存在着听力障碍,天生的缺陷使她不能取得和别人一样的好成绩。但是她尽了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属于她的最好成绩。这就要求在英语教学中体现“真善美的统一”。小女孩的听力存在缺陷,这是无法否认的事实,身为英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生命并尊重他们,在此之上寻求适合的方法进行教育。她在听力方面不行,可以对她书写有更严格的要求,对于她的默写,翻译题比别的同学抓得更紧。和她相处,需要更多的关爱,但不能刻意,搞特殊待遇,在给予关爱的同时要维护她的自尊心,让她能感受到真善美,并且以后也能用真善美去对待他人。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成绩可能由于学生的天资不同而有差异,但是天资差异并不影响他成为一个“真人”。身为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也要让学生能尊重友爱每一个同学。

五、结束语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继承我国教育的优秀传统,又积极融合西方现代教育理念,创立了适应中国国情并符合现代社会发展潮流的教育思想。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真善美统一”是对传统教育思想的反思,对当前的英语教育教学实践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在以后的英语工作实践中,教师要不断地通过教学实践来积累经验,把陶行知教育思想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发挥到极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英语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学校.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张中原,徐林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陶行知的语文教育思想范文6

关键词:教学生活化;高素质;教学手段;课外生活;自主学习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认为教育的根本是为了人民的解放,是为了人民的幸福。其中,“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基石,是其思想的主体和重要组成部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合一”三大部分组成的“生活教育理论”影响极为深远。陶行知先生认为脱离生活,脱离劳动的传统教育,会扼杀儿童的身心发展,其结果培养的是一群无用的没有创新精神和胆略的“书呆子”。教师这种匆匆忙忙赶进度的教学不仅是教师的压力,也给学生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倦怠感。而语文的教学既要有人文的高度,又要具备人生的高度。这样的语文教学该怎样进行才更加有效,是目前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一、提高教师素质,将语文生活化

陶行知老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简短的三句话,却道出了教育的本原。一直以来,每位教师都在工作中努力地学习着、积累着,而这种经历多年的教育教学积累,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并领悟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生活教育的内涵是将生活纳入教育,以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

而语文教学则更要以生活为基础,扎根于生活的土壤。语文的教学有着人文的高度和人生的高度。一个语文教师不能就语文教语文,而要学会以教育的眼光打量教学,用自己丰富的生活积累引领学生步入生活的殿堂,用自己高尚的品格陶冶学生的情操。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把自己变成一本活的教科书,让学生透过我们的眼睛,探索世界万物的奥妙;通过我们栩栩如生的讲述,感悟世间万物的真情。而要做到这些,老师本身就必须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用先进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做会反思、有品位、懂专业、善经营、有智慧的专家型教师。这种高要求,势必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从自身的角度努力拔高,要求自己随时以一个思考的进步的大脑审视日常的工作,用积累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教育对象,把教育当学问做,将各教育对象融为一体。

二、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将语文教学生活化

语文教材都是编者优中选优、精心挑选出来的,文本文质兼美,但对于我们现在的小学生而言,有些文本的内容毕竟还是有些远离了他们的生活实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很难用有限的知识、生活储备理解文本内容中那些深奥的道理。所以,语文生活化就要求我们对现行教材进行大胆的取舍。现在,我们对现行教材的内容进行了细致分类,挑选出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文章归为一类;能借助大人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助于学生学习的归为一类;与学生生活相差甚远,但能给学生带来启迪、警示的文章归为一类。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需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增添校本教材,作为对现行教材的补充。经过这一系列的调整后,学生便能轻松愉悦地学习,其能动性、主体性也得到了充分调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同时,语文教师还应放开手脚,大胆地将生活中的语文学习及现象搬进课堂。比如,我们可以利用晨会时间开设“焦点访谈”,让学生将看到的时事新闻、好人好事、社会现象等内容描述给大家听,一天一则,让学生听过后谈谈自己的感受,说说自己的见解,聊聊自己的想法。有时由老师讲读,培养学生欣赏美文的素养,有时请家长参与其中,猜谜语、讲故事、谈人生,丰富学生阅历。让学生领略语文学习的另一种美,体验语文带给他们的精神享受,让课堂不再仅仅是由一个老师、一本书、一支粉笔贯彻始终,而是做到有声有色,有感有悟,有静有动,充满生机和活力。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让学生乐学、好学。

三、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在活动的趣味中促进语文的生活化

语文教学不仅是课堂的教学,还很关注课后的延伸迁移。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不仅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学会自己克服课文的生字关,还会让学生去查阅和课文有关的一切自己感兴趣的资料,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同时,在课后我还会引导学生遨游书海,阅读大量的书籍,进行丰富多彩的综合性学习,时间长了,学长便养成了主动阅读的习惯,其课外生活变得丰富起来。

比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学生在课前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总理的资料,并在课文的学习中结合资料了解了有关的更多内容,由此在课后我班开展了“走进名人、伟人生活”的实践活动,在这项实践活动中,学生每人选择自己心目中的偶像来读,在书中同他们对话,了解偶像的所思、所学、所做,感受他们的做人品位。同时同学间还展开大讨论,将自己读到的、想到的和大家分享,在交流中明白更多的道理。这样比教师单方面地向学生“灌输”更有效。通过这一项活动的开展,我们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还加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到:语文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还要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语文教师应该学会放手,带领学生展开翅膀,接受多方面的熏陶。学生不仅要学会在阅读中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欣赏美文的素养,还要通过文章的阅读学习,锻炼自己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并从中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需使语文教学着眼于生活

原有的语文教学,仅仅是在教室这一小方的天地中,教师所传授的也仅仅只是教材上的那些文字,为教材而教,为考试而教,整个课堂中,只有老师反反复复地灌输,学生如一尊尊雕塑,一个个容器,任由老师摆布,听从老师指挥,自己根本没有思想。而“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华,陶行知老先生认为儿童创造性的培养的来源和土壤首先是生活,抓住了这一切入点,我们的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将语文教学带入到生活中,就如一缕春风,吹起了学生心中的那片绿地,学生在这片绿野上自己耕耘、劳作、收获,体验成功,体验收获,体会快乐。这种生活化的语文教学,让我们明白:学生坐在教室里,是上课;走出教室,融入自然,也是上课;走向社会,走进社区,体察民意,也是上课;走进大工厂,与工人叔叔们一起实际操作机器,更是上课。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让他们解开了自己手上的枷锁,大胆地在自我管理的基础上,强调团队意识,积极合作,用思维的火花寻求自己的最佳状态,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享受过程,在实践中感悟体验,让学习变成乐事,让生活丰富多彩。从而,再以自己从生活实践中感悟出来的独到体验指导语文学习,并由此获得语文学习的质的提升。

总之,生活是语文教学的土壤。语文教师应学会用生活的方式教语文,让学生学会用生活的方式学语文,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语文资源,使语文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为语文教学打造一片新天地!

陶行知的语文教育思想范文7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生活教育;小学语文教育;意义分析

小学语文作为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及个人情操陶冶的基础教学项目,在学生价值引导及成长成才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随着素质教育推广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小学语文教学与生活的结合更加密切,生活教育理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中得到了有效的贯彻与实施,而陶行知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先导,其生活教育理念与思想实现了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与教学水平的拔高。新时期做好小学语文教育中生活教育的分析与贯彻显得尤为重要。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提出与阐述

陶行知作为我国优秀的教育学家,其教学理念与教学思想成为当今小学语文教育的指导思想,尤其是其生活教育理论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教学指导作用。而陶行知先生本人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也付出了毕生的精力,用自己的实践行动贯彻自己的教育理论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最为核心与重要的理论体系,该理论坚持三大原理,分别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本质上是三大教育原理的体现,明确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色,将语文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上。语文作为母语课程教育项目,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学难度大,教学周期长,教学过程潜移默化,教学影响深远持久。生活教育理念就是弱化语文知识教学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将语文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学生对现实语文材料的接触上,鼓励学生参与语文实践并掌握语文运用的规律。语文教学不断凸显其社会性功效,总结说来,语文教学来源于生活并与生活同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要求我们以生活为教育内容,以生活为教育目的,以生活为教育过程。教育的对象、环境、最终目的都要围绕生活而展开。小学语文教学应该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模拟生活化的教学场景,让学生细心观察,自觉感受,增强语文教学的社会敏感性,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品位生活。

二、生活教育对小学语文教育意义分析

(一)教学目标生活指向化,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

生活教育理论规定小学语文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学生生活常识的培养与学生道德情操的提升,因此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质的提升。小学语文教育目标带有明显的生活化气息,可以带动教学理念与教学氛围的转变,一定程度上弱化语文系统知识的讲解与灌输,可以以新颖生动的生活化教学形式调动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增强小学语文教育的吸引力,实现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转变。我国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侧重于语文知识,侧重于课堂纪律,侧重于应试考试成绩,抹杀了小学生的个性,忽视了小学生特殊的生理与心理特点,不利于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如果教师引导有误,很容易造成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心理阴影。我国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还带有一定的封闭性,与自由开放的时代特征相悖,长期开展下去造成小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的教学尴尬。因此生活教学理论对小学语文教育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通过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的生活化调动小学生语文学习与课堂活动参与的热情与积极性。随着教学目标与生活的紧密融合,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长期的语文学习体验中积淀起语文学习的人文素养,从而实现自我道德水准的提升与改进。

(二)教学情境生活模拟化,增强语文学习生动与趣味

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与教学素材,生活当中处处存在语文教育。这也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论证。语文来源于生活要求我们在开展语文教育时,尤其是低年级语文教育时必须做好教学情境的生活化模拟,为小学生营造真实生动的教学场景,通过再现教学场景,增强语文教学的生动性与趣味性。此外,通过教学情境的生活化模拟,可以帮助小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借助“生活的回忆”与“生活的模拟”自然地融入到小学语文学习中。语文教学中的很多知识背后是生活现象与生活场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细心观察,仔细留意就会发现生活现象、生活场景与语文学习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生活场景的模拟再现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把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贯彻生活教育理论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实现传统课堂氛围的积极改造,用更加生动与趣味的语文教育推动语文素质教育的改革。小学语文教育中情境模拟的生活化可以借助多媒体音视频资料进行补充与完善。例如在学习《月光曲》时,可以搜集《月光曲》的相关音频资料,让学生在欣赏《月光曲》美妙旋律的基础上增强对音乐的感受与把握,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营造月光下的静谧唯美气氛,让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将课堂学习与生活中月光之美相结合,感受到生活与语文之间的密切关系,并在生活体验中增强对文学的把握。强趣味性与生动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得到了有效的调动。

(三)教学内容生活气息化,加深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

教学内容是小学语文教育的核心部分,教学内容的选取与安排直接关系着语文教育的最终成果,因此必须主动做好小学语文教育内容的布置与设计。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最主要的教学指导意义则是使得教学内容富于生活气息,通过与生活的结合实现学生情感体验的加深。语文教育具有自身特殊性,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性学科,更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升华,以情感的体验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小学语文教学承担着低年级学生价值引导的关键作用,加上低年级学生思想的不稳定性与性格气质的可塑性等特点,语文情感教学任重而道远。大量的教育调研发现,做好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学主要依靠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语文教学内容应该突破既有局限,以广阔的生活天地为背景,从自然人文生活中寻找语文教学内容的素材。小学语文教育应该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现实生活。报刊、影视、电视、网络广播及各种形式的演讲与辩论会等都可以成为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来源渠道。这些贴近生活,富于生活气息的语文教学课程资源对现有的语文课堂知识教学起到有效的补充,学生面对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对知识产生既有的熟悉感,更容易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去。此外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学生对语文内容的理解与把握更到位,他们面对的不仅仅是既定的语文教学知识,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实践教育,其思维与动手能力得到双重提高的背后是语文情感体验的升华。例如陶行知先生给母亲买的手表需要修理,他为了增强学生对求知与探索的科学精神的情感体验与把握,带领学生观察修表的全过程,生活案例成为语文教学的有效素材。例如在学习《火烧云》时,可以选择有火烧云的天气带领学生在操场上观看火烧云,边观看边记录,对比萧红的描写,从而获取对火烧云变化多姿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好习惯。

(四)教学开展生活实践化,增强学生动手与操作能力

语文教学的开放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内容的延伸性。语文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时间、课上内容,语文教育更应该延伸至课下的实践活动中。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理论教学与基础教学阶段,那么实践教学则是语文教学的延伸与有效补充,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两者缺一不可。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忽视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一直被当作可有可无的辅助教学,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再次强调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将实践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结合起来,通过有效的课堂补充,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增强学生的动手与操作能力。他所遵循的理念是打开学校这个“鸟笼”,让学生像小鸟一样自由翱翔于天空,让学生自由地感受实际生活和实践,可以说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另一意义体现。要想做好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有效组织与开展,必须发挥教师引导作用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动手操作积极性。通过课堂的字音、字形、词语、写作等知识的系统学习,教师善于发掘发现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点,以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点为指导组织小学生课外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小学生通过书籍的阅读、活动的参与丰富语文学习,并养成自觉综合性学习的好习惯。例如在学习《钱学森》这篇文章后,小学生在课前预习阶段就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钱学森的各种事迹与事件,在完成课堂基础教学后,教师可以以小学生对钱学森事迹的了解与把握开展“学习名人,走近伟人”的班级主题活动,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心目中的名人与伟人,讲讲喜欢名人或伟人的理由等,可以是班级演讲会,也可以是班级辩论赛,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通过每位学生的参与,让学生把握更多的名人事迹,丰富自己的语文学习视野并增强对伟人的品行认可。小学生在分享与交流的过程中明白更多的道理,学习到更多的语文知识。这样的语文实践教学活动比教师单方面的知识灌输要有效果的多,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增强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学生的实践参与能力也得到有效提升。再例如学习《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养爬山虎或者其他植物,小学生在呵护照顾植物的过程中会更容易地发现植物的点滴变化,可以引导小学生将植物的变化用文字及图片记录下来,利用集体作文课的时候进行点评分析,小学生在亲自参与植物种植及呵护的过程中,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语文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单纯追求语文课堂的知识性教学,对实践教学过分忽略将导致语文教学的不平衡性,也不利于小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要求我们必须做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用生活实践贯穿小学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与操作能力。

三、结束语

陶行知作为我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其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语文教学经验,其部分教学理论对当今的小学语文教学还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其中备受社会关注的当属其生活教育理论。作为其理论的精髓,对当前的小学语文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逐渐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之一。本文在阐述生活理论的基础上,从教学目标、教学情境、教学内容及教学开展四个方面提出了生活化的尝试,明确了该理论对当今小学语文教育的指导意义,也为小学语文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作者:岳婷婷 梁玉敏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何婷.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对高职语文教学的启示[D].上海师范大学,2012.

[2]张英云.徜徉生活:语文教学的新境界———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小学德育,2010,12:32-33.

[3]陈志祥.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性———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J].小学生作文辅导(教师适用),2012,08:51.

陶行知的语文教育思想范文8

一、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增强德育教育性

1、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能激励学生思想品德升华的佳句,教师应适时给学生以点拨,让学生从中感悟,进行思想品德的熏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达了旷达胸襟,深含思德韵味,能给学生以思考与启迪;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流溢出政治抱负,均能激励学生感悟,给学生以思考与启迪,这些千古佳句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品德内涵,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品味,从中受到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感染和熏陶,从而获得品德教育。

2、借助古诗以德育人。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悠久灿烂,而古诗更是这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教学中利用古诗里蕴含着的丰富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来教育学生效果非常好,有一段时间我班有不少学生将没吃完的馒头到处乱扔,看着白白的馒头被丢弃我十分心疼,早读时我将《悯农》,一诗抄在黑板上,让学生反复朗诵,事后学生的这种坏习惯改了许多;学习了李白的《行道难》结合班上有些学生厌学的现象,教育学生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只要不但追求,自己的抱负总会有实现一天。

二、写作中渗透德育教育

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要为文,先做人”,这是文道结合原则的基本要求,在写作教学过程中要教育学生做真人,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因此批改、评讲作文,我不仅着眼于写作技巧的批改和评讲,更注重通过批改和评讲作文,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人生坐标。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河山,让学生通过自己写作充实学生精神,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在教学中我根据他们不同时期的思想状况,针对一些不良现象的影响,让他们通过写作进一步去剖析,去了解,端正人生态度,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运用符合新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1、在教学方法上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素质的提高和情感的培养转变。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及凭借语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传统语文教学中,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及自我意识,多被动接受,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压抑和扼制其创造性。新课程注重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个性。

2、在学生的学法上加强引导,获取德育教育“活水”。

语文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学法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实效性。其方法中蕴涵着丰富的德育成分,让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去感受德育魅力,明白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故,方法的掌握非常重要,教师应引导学生探究学法,鼓励学生从德育的角度去置疑问难,竭力挖掘语文学科中的思想品德内涵和源泉,从而整合自身与文本以及作者与文本及学生学习之间的关系,学习文本中所折射出的文本中的人物以及编者、作者的思想品德,从学法上去感受其德育内涵,使学生自然进入一片充满美好的语文氛围和思想品德的“活水圣地”之中,且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使自身的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行和素养自然形成。

四、开展语文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陶行知的语文教育思想范文9

关键词:职教语文;陶行知;创造教育;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26-02

引言:

人类社会已迈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发展的核心在于创新。而创新能否实现的核心问题取决于人,取决于人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重要课题。在这种大背景下,研究和践行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把职业技术院校建成学生“创造教育”学习的第一场所,建立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配合的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发挥职教语文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独特优势,这些对于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区域创新型城市的建立均具有很大的必要性。笔者及课题组的成员,在职教语文教学中践行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经过大量的研究和实验,总结出如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方法。

一、树立陶行知创造教育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中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纪初提出了创造教育理论。这主要是针对当时的教育弊端所提出的。创造教育思想内容主要是注重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创造意识和创造思想,注重培养学生“别出心裁”的能力,使学生成为“至真至善至美”的活人。而达到这样目标的途径就要让学生去做,在做中学,要行动起来,解放学生手、嘴、脚、大脑,解放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只有通过做,才会发现困难,困难解决了,新价值才能产生,而想办法解决困难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这一思想对于占据中国教育半壁江山的职业教育有很大的借鉴价值和意义。首先从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而言,培养的是能够从事于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实践性人才,而不是具备丰富理论知识的科研人员。这就强调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动手能力的重要性。同时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是适应时代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人,如果不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很容易被淘汰。其次,针对职业教育的对象而言,职校生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能较快地获取经验性和策略性的知识,而对陈述性的理论知识却相对排斥。所以学习中应该以感性认识、行动把握为主,也就是“做”很重要。最后从职业教育的现状而言,我国职业教育的教育方法仍未摆脱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重讲有余实践不足,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同时功利性较强,过分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忽略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所以严重排挤语文等人文素质的软科学严重排挤。这也与职教语文教学存在众多弊端进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有重大关系,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学生的后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因此职教语文教师应该秉承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理论,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以生活为内容,让学生灵性地学习语文

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强调只有以生活为内容的教育,才是真正的创造教育,也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学生的聪明才智。他进而指出“语文即生活”,语文教学应该生活化。只要善于挖掘,就会发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教学资源,如果能够很好地取舍,引入课堂,学生喜闻乐见,教师也会教学轻松,师生在一种和谐共生的氛围中完成教学目标,容易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那种脱离学生、脱离生活、脱离社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符合职校生的智能类型,在教学中必然会举步维艰,教师痛苦,学生沉闷。那么如何把生活和语文相联系,实行语文教学生活化呢?笔者有如下建议:

语文教学生活化,强调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的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和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陶行知语)。

长期以来,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脱离生活,脱离社会,脱离实际,致使语文学习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这就更谈不上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了。因此,语文教学应该摆脱“三脱离”,实现“三贴近”,即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和贴近社会,把生活充分引入到课堂中,用生活诠释语文,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学习理解生活,目的是更好地懂得生活,将来更好地改造生活,成为生活的主人和创造者。

1.观察生活。善于观察生活是热爱生活的人具备的能力之一,所以语文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生活的能力。在教材中,有的课文所写的内容或对象经常是学生们在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事物或现象,但学生因为平时不善于观察,所以对此在内心并未存在相关的知识架构,造成对文章的深入理解的障碍。如果老师去讲,学生们不屑去听。所以教师应该以此为契机指导学生学会细心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如学习季羡林的《清塘荷韵》一文时,笔者就要求学生熟读课文,不过多讲解,然后要求学生去观察不同时期荷花生长的过程和形态,甚至要求学生把不同时期荷花的形态画下来,进而思考荷花在人们生活中的用途。学生们积极参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攻自破,同时还衍生出很多新知识。

2.再现生活。职业教育的教学应该以情境教学为主,这是建立在“建构优先”的教育哲学基础之上。在情境教学中,学生是基于行动、生成和建构意义的“学”,学生是主动存在的,而教师是基于支持、激励和咨询意义的“教”,教师是反应存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真实再现课文内容,使学生如临其境,有助于促进学生获得对一个知识领域的生成性理解,事半功倍。如学习《氓》《雷雨》《祝福》等文章时,笔者要求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倾情演绎。学生们认真研读课本,反复讨论,揣摩不同人物的心理和角色定位,这个过程便深入理解了课文。同时,学生们思维活跃,紧跟时代,演绎了现代版的《氓》,把文中的生活和现代生活进行了比较再现,效果很好。

3.体验生活。这里的体验即为“有目标的活动”,即行动、做。“通过行动来学习”是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论实施的方法,也是现代职业教育教学关注的一面。教师把课文内容形象展现给学生之后,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思维的元认知,进一步加深体验和感悟。如学习毕淑敏的《提醒幸福》一文,笔者把课文中描写的幸福瞬间结合学生的实际做成幻灯片,让学生们体会到自己每天生活在幸福和爱中,应该学会珍惜,学会热爱生活。同时要求学生给爱自己的人做一件事,让别人感到幸福。这样学生明白了“生活即语文”,提高了生活的觉悟,拓展了创新思维。

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克服了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教学中来,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这样,有利于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三、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职业教育的教学所涉及的教学方法,应该有所创新,由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传统方法向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转换,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别注重学生创造个性的发展。这也是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陶行知反对偏重书本知识、偏重主观研究、没有发明的心理教育,注重体验教学法,侧重培养学生独立思想的能力,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能想。通过实践,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扮演组织者、协调人的角色,勤于提供帮助、咨询,在课堂上流汗的应该是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学以师生及生生互动的合作行动为方式,以强调学生自我构建的行动过程为学习过程,以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整合后形成的实践能力为评价标准,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和创新性人才。

如学习《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第一步,笔者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给以分析、评价和质疑。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谈出了不同的见解。如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这篇文章简短而有内涵,有一部分学生则认为此文很普通,甚至在用词上存在不妥之处。第二步,笔者并没有忽略学生的看法,而是以此为契机,让学生分组展开辩论,通过精彩的唇枪舌剑,学生们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达成了共识。第三步,教师针对辩论多元评价,同时给以明确的指导,把此次课的重点和精华知识巧妙地融入其中。第四步,就文章主题,结合社会现实,谈谈自己对美的认识,从而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第五步,请一位同学以导游的身份带领大家观瞻墓地,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课堂上给大家建构了一次生动感人的旅游历程。同学们重新回归课文,也加深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这样,通过师生多种形式的互动,学生不仅开阔了思路,展示了思维的灵活性,并表现出一种探求知识的欲望。对于学生碰撞出的思想火花,教师要从正面给以肯定和启迪,培养学生善于质疑、善于否定的思想品质,从而不断创新。

四、营造和谐民主的创新教育环境,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和保证

陶行知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如果要大量开发创造力,大量开发人矿中之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在教学中建立一种师生间民主、平等、理解的和谐环境,创设一种宽松、宽容、宽厚的氛围,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能说;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能到生活中去扩大视野,取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让他们自己支配。这样,把自还给了学生,学生积极性大大提高,思维活跃,真正成了自己的主人,创新型人才必将日渐增多。

这里,关键是语文教师要更新创新观念。创新型人才需要靠创新教育来培养,而实施创新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创新型教师。一位教师,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学行为。因此,语文教师要树立起素质教育观念,树立起多元智能的人才观,不断更新教学模式,不断完善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的外在内化与内在外化的过程,真正贯通阻隔语文学与用之间的壁垒,要不断实施创新教育。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刘昌来.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J].文教资料,2005,(1):5-7.

[3]方明.陶行知名篇精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