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传统文化精神内涵集锦9篇

时间:2023-08-01 17:08:01

传统文化精神内涵

传统文化精神内涵范文1

平面设计是现代设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充满丰富文化内涵的设计作品可以凸显其文化性和科学性,为了更有效的突出平面设计作品的文化性,传统文化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因此其产生的影响也十分深远。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西方文化的融入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应用与发展也有了更深层面的认识。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领域的有效融合,对当代平面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就对此进行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平面设计;当代设计;传统文化

当代艺术设计领域中,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应用的成功作品数不胜数,传统文化在设计领域始终有着广泛的应用。由于平面设计要将虚拟的设计作品转变为真实存在的作品,所以设计本身应当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而且要与使用者的需求相适应;同时,平面设计也是文化的发展过程,必然要与周围的生存环境发生碰撞,因此也在无形中实现了与传统文化的接触,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传统文化的应用基础。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对当代平面设计的影响,已经深入到平面设计的具体设计环节中,为平面设计作品赋予更多文化内涵。

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平面设计的意义

传统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当代平面设计领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精神,将其渗透到生活和生产的各个领域中,为我国艺术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在设计领域中融入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

1)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为平面设计文化体系的形成奠定的了基础。

在传统文化中,包含了各民族人民的智慧结晶,因此其形式和内容都十分丰富,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新时期,传统文化也是国家与地区之间实现文化交流的必要保证,因此,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对现代艺术领域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成为了艺术设计活动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2)传统文化凝聚了民族的力量,增强群众对平面设计作品的认同感。

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人们的精神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十分强烈,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地区,但是共同文化的认同作用,使得中华民族可以呈现出巨大的民族力量,而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就是不同民族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如民族服装、风俗习惯、艺术品、戏剧等等,所以民族文化融入当代平面设计活动中,可以为设计作品赋予更多文化内涵,从而增强作品的民族认同感。

3)民族文化是当代艺术设计领域的艺术之源。

传统文化中包含了很多艺术设计活动的文化和精神,而这无疑为当代平面设计活动提供了更多的指导和启示。平面设计活动的开展,一方面要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另一方面则要体现其自身的艺术特色,所以平面设计要关注中国文化,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实现平面设计艺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4)适应多元文化的冲击。

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增强的背景下,促进了多元文化体系的构建,希望文化越来越多的渗透到国内的生产和生活领域中。平面设计作为艺术文化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新时期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审美性和艺术性的艺术方式,所以坚持传统文化的指导,可以提高平面设计应对多元文化冲击的能力,稳定传统文化的地位。

二、当代平面设计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平面设计是一种面向使用者需求的设计活动,所以其设计过程需要考虑到作品的实用性与社会效益问题;而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文化,是一种精神领域的意识活动,要将其赋予设计活动中,才能通过作品的形式将其体现出来。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而且渗透到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越来越贴近生活,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形象认知也越来越深刻。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文化赋予了平面设计作品更多的精神内涵,而平面设计则是传统文化最为直接的体现,这是一种精神和形象的结合。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平面设计作品如果单纯的表达形式而没有内涵,会让人觉得空洞、抽象,所以必须要注重传统文化的融入,只有用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指导平面设计活动的开展,才能为其赋予更多文化内涵,使平面设计作品具有更丰富的文化价值。传统文化的形成,聚集了各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精神文化精髓,其中包含了多种艺术形态,每一种都表达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和艺术手段,而这些民族文化也为平面设计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更多的参考和依据,可以更好的实现传统文化的融入,发挥传统文化对现代艺术设计活动的指导作用,也从另一个方面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很多成功的平面设计作品都体现了传统文化的艺术内涵,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利用自然资源可以营造出自由、随性的生活态度,也可以为现代都市快速工作节奏压力下人们创造一个舒缓、休息的空间,从而更加体现出平面设计的人文特色。

三、结语

传统文化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结晶,蕴含丰富的文化和精神内容,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平面设计领域必须要正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的重要意义,并且对平面设计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有全面的认识,才能将传统文化更好的融入设计活动中,发挥传统文化的指导作用,增强设计作品的文化性。与西方设计作品更加追求视觉审美和形象化的风格相比,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平面设计更加注重作品精神和文化的表达,为作品赋予生命力,所以我们要坚持体现中国特色的设计精神,将传统文化科学的融入到设计活动中,增强设计作品的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乔今.传统福文化对当代平面设计的启示[J].艺术教育,2015-08-01.

[2]黄思华.论中国传统美学对当代平面设计文化韵味的影响[J].美与时代(上),2014-12-15.

[3]刘坤.当代平面艺术设计对传统文化的继承[J].文艺研究,2013-09-10.

传统文化精神内涵范文2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教育;文化教育;作用;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也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其中儒家文化随着朝代的演变,流传到今天,为人们所熟知,孔子思想核心也为历代人所沿用至今。

1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精神教育的作用

精神文化,简单地说,就是指为了促进人的精神发展的教育。概括地说,是指旨在促进人的精神世界发展、提升人的精神生活质量的教育活动的总称。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生活和教育领域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建设大学生精神教育题中的应有之义,对于建设大学精神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对大学生精神教育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今,各行各业的发展都体现出我们的传统文化的内涵,是传统文化与精神文化密不可分的原因,也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中,剪纸是最为人们熟知的,它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手工制作,也是一种镂空艺术,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各行各业都应用其中,小到产品包装、邮票设计,大到民族服饰,室内装潢。这便是一种继承与弘扬,从而使大学生在精神上得到一种文化认同感。这就是传统文化最有成效的应用,实用且具有审美价值。

世界上任何一所知名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大学精神,这不仅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也是大学魅力之所在,更是大学持续发展的动力。在时代的变迁中,大学的道德精神就更为彰显。在中国儒家体系中,孔子建立起了第一个完整的伦理道德规范体系,他以知、仁、勇为三达德,还提出礼、孝、悌、忠、恕等一系列德目。大学的精神建设源于大学生总体的道德精神构成,这一点毋庸讳言。同时,也正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存在,才铸成了大学精神,才使大学成为海上的灯塔,指引着社会向着更美好的地方前进。

在建设大学精神的过程中,当然也需要大力弘扬“不断创新”的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将“创新”融入人的血液中,内化为涵养,外化为行动,优化为素质。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厚重的底蕴和深邃的哲理,能给人深刻的思想和道德的启迪。将思想教育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更有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精神思想,塑造具有鲜明的民族精神、德才兼备的新世纪人才。让我们不断进取,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个时代的特征。

2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文化教育的作用

文化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劳动创造过程中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确切地说,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统称。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够得到广泛的流传,不仅仅在于它本身复杂的观念,还在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传统文化是五千多年来生产创造的智慧结晶。它的继承是对于民族精神、民族信仰最有力的传播。

张岱年说:“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也就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因此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思想也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多元的思想体系。我们大学生的课程包括:知识教育、人文教育与大量的科学课程,也许恰恰告诉我们,我们缺少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但中国的大学并不缺乏处于“泛化”状态的教育。在大学文化教育中,儒家文化随着人们不断的认知和提高,早已潜移默化的进入大学生的课堂上。

我们知道,当今世界儒学文化早已不仅仅是中国的思想文化,而是属于世界的思想文化。文化认同感、文化价值度,在世界各地已流行甚广。所以,当代大学生应担负着重建中国文化精神之重任,从文化中汲取精华,以全面提高自身人文素养,丰富精神文化。只有这样,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化方面才能发挥重要作用。

3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精神、文化教育产生的影响

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 ,千百年来它负载着我们民族自我认同的群体意识 ,影响和规范了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

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教育首先应该是从老师开始,从老师和家长做起,才能起到身教的作用。重德教、重礼教才能使学生更尊重知识、尊重父母、尊重老师、尊重自己。现代有些人认为,只要学历高,一切都不是问题,然而学历不代表有文化、有教养、会做人,而是要学会爱人、爱大自然、爱我们的国家、爱父母,学会感恩、学会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继承传统文化,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学校文化是长期形成的,学校全体人员共同认同的校园精神以及培养这种精神所需的文化环境,是精神文化的总和,各高校因传统风气,学科的不同使其具有不同的特征,形成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形态。当代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正确引领人们行动的风向标,大学不仅需要丰富的教学知识作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当代大学生担负着振兴民族与重建中国文化精神之重任 ,应该认识到与自己血脉相连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仍有不朽的价值和宝贵的借鉴意义 。

我们也得出了问卷调查的结果,结果显示近八成的人,能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在大学教育的方方面面,认为这是一种爱国情怀的体现,以及精神文化的高度认同。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的灵魂,伴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技艺的不断革新,传统文化也在不断的吸收融合着,衍生出现在具有多面性、符合现代人审美的独特文化思潮。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诠释传统文化可以使面临文化困境的中国人找到重建中国文化的依据和武器,也是当代大学生务必学习精神文化内涵的所在。

参考文献

[1]王琦.浅析新时期大学生养成教育.大众文艺.2012.305期.12.

[2]杨雅丽,王凤荣,同晓荣.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2003.25期.

[3]徐治山.浅谈传统文化对艺术设计的影响和作用.时代文学.2009年.04期.

作者简介

传统文化精神内涵范文3

1楚文化艺术式样与色彩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楚文化在设计中的表达,首先可以体现在造型上,传统器皿的造型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成为一种形势具有典型示范的作用,起到了传承文化符号的作用。楚文化特征的视觉元素是设计师所钟意的图形形式,其图形元素不仅能增加广告的文化性、感染力,而且能形成独特的设计风格。例如,青铜器上面的纹饰是楚文化比较有代表性的图形,线条粗旷,造型精致,具有强烈的文化性。在设计具有历史感的茶叶包装作品时,可以选用青铜器上的纹饰图形,创新其样式运用于包装中,使地域文化特色充溢作品,设计出国际性与民族性兼容的包装。将楚文化的内涵体现在现代包装中,增强茶叶本身的文化性和传统性,符合茶叶商品的属性特征。当然楚文化元素的采用不是单纯的重复、抄袭,而是通过创新再设计将其融人到广告设计中,设计出既有楚文化韵味,又具有现代设计感的广告作品。色彩是广告设计中的重要元素,楚文化色彩元素的运用为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参考元素。其色彩冲击力强烈,红、黑的热情与沉稳,配以金、银、黄、绿、蓝、褐等色彩的装饰效果,楚文化将色彩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色彩的目的不仅在于赋予形式和视知觉上的美感,它还具有特殊的传递文化和视觉心理的作用,楚文化色彩元素通过色彩构成了文化的象征性,以时代特征反映不同的社会,体现了文化的差异性。设计师必须掌握其文化内涵和色彩的情感表达功能,使色彩和形态,情感和功能统一,将色彩的表现力发挥到极致。

2楚文化元素提升广告设计的文化价值

广告设计传播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密切相关,楚文化元素蕴藏的深厚文化内涵有助于广告设计提升文化内涵,现代广告设计运用楚文化元素创造出一个蕴含文化形象及品牌内涵的可视图形。一个广告设计要做到最好,必须借助于地域文化元素作为支撑,在全球设计日趋同质化的今天,以楚文化元素提升广告设计的文化内涵,可以提炼创造出具有民族意义的广告设计,以此在相同文化内涵的受众中引起共鸣,形成文化内涵共识,进而形成品牌认可,塑造品牌形象,借助这种文化氛围达到广告设计的最终目的。通过图形、色彩、文字、造型的巧妙应用,有意识地将楚文化元素融人广告设计中,赋予设计不同的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楚文化元素根植于地域人民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方面,把文化元素寓于情感和意境当中,提升地域民族能够引起共鸣的文化元素,从而满足受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增加广告商品的附加价值。例如,在信阳毛尖茶叶广告设计中,采用传统的楚文化元素可以提升茶叶商品的传统性和文化性,从而将单纯的商品置于文化品位和传统的文艺情景当中,引发受众对文化传统体验的心理需求,营造出浓厚而独特的民族精神。再如,大家熟识的凤凰卫视的标志,采用的是楚文化元素凤的形象结合中国传统的太极图案,在传统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再创新设计出具有现代感的标志形象。楚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精神内涵以及在传统文化上独有的地位和价值,值得在广告设计中借鉴、应用和创新。

传统文化精神内涵范文4

摘要:中国梦立足于中华大地,深深地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实现中国梦,需要汲取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同时,随着我国迈向实现中国梦的实践征程,中国共产党在践行国梦的道路上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研究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从中挖掘、继承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推动当下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现实价值。

关键词 :中国梦;传统文化;关系

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面临严峻挑战以及各种复杂环境屹立不倒、百折不挠的力量源泉。中国梦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丰厚的智力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中华文化思想,既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基本内容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实现这一梦想的精神支撑。中国梦又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并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两者并行不悖、互相促进。

一、中国梦与传统文化

1.中国梦的基本内容

“民族复兴中国梦,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政治宣言,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是团结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一面精神旗帜”。① 中国梦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提出的,是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目标、怎样实现发展目标的深入回答,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内涵,成为当今中国发展进步的高昂旋律和精神旗帜。

从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本质属性上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②国家富强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民族振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要求,是实现中国梦的核心,人民幸福就是实现中国梦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三者紧密相连又各有侧重,是衡量中华民族能否复兴的三条标准。从中国梦奋斗目标上看,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 年基础上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③。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体现了对实现什么样发展目标的深邃把握。从中国梦的依靠力量和实现途径看,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来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坚持和平发展。广大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的重要力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④

2.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所谓传统文化,是相对于现当代文化而言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中华民族在进入现代社会以前的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传统的文化,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起着规范作用的观念、价值和知识的体系,是中国历史上具有一种稳定社会结构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价值取向。”⑤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同时涵括佛教文化、道家文化、法家文化等其他各种不同思想内容,是一个有机构成体系,主要反映了一种建立在农业自然经济基础上的文化结构与文化形态,其影响贯穿中国社会发展的始终。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它是民族繁衍生息的根基和血脉;每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复杂多样的,从特定历史坐标和相应评价标准来看,其内容有优秀与落后之分。站在当今时代的高度,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同样可以作出优秀与落后的相对区分。概略地说,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华传统文化中历经沧桑而积淀传承下来的精华部分,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智慧的结晶。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珍贵的思想价值,对于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思想,如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中庸之道的方法论、以民为本的为政说、仁礼结合的治国论等,要大力继承发扬;对于“修己安人”、重义轻利、农本商末等蕴含封建内核的思想内容可抛弃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思想因素。传统文化中也有一些不适应时展的落后成分,例如,裹小脚、跪拜礼的社会陋习,“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别尊卑,明贵贱”的封建等级观等,对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抛弃。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该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态度。当然,这里指的传统文化主要指优秀的传统文化,它蕴含丰富思想资源和强大精神力量,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二、中国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已历经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洗沥沉淀,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之中,成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力量源泉。中国梦立足于中华大地,深深地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实现中国梦,需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汲取包括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强大正能量。同时,随着我国迈向实现中国梦的实践征程,中国共产党践行中国梦的实践为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1.中国梦深深扎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是近代中国面临生死存亡严峻考验的特殊背景下提出来的,但它之所以格外具有感召力、凝聚力和引领力,在于它契合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历史使命,也符合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文化心理和文化价值的认同。

中国梦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传统文化中具有强烈的“富国”、“爱国”、“重民”思想。传统文化中“夫仁政,必从经界始”(《孟子·滕文公上》),“上下俱富,交无所藏之,是知国计之极也”(《荀子·富国》),“善为政者,田畴垦而国邑实”(《管子·五输篇》)等思想,都体现了传统文化中以发展物质经济作为其理想政治的治国先富思想。在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中, 民族自豪感和忧国报国意识有机统一“,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意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捐躯赴国难,视死归”的民族情怀等,依然是我们保卫民族独立、捍卫民族尊严、促进国家富强的巨大精神力量。中国传统文化中“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管子·治国篇》)、“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尚书》)等“富民”、“重民”的民本思想,是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民谋幸福的思想文化来源。中国梦奋斗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小康社会”是在活用传统“小康”、“大同”思想文化的基础上提出的,既包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也融汇了丰富的时代色彩。总之,中国梦承载着中华民族既古老又常青的光荣与梦想,传统思想文化虽然产生于古代的臣民专制社会,但仍然代表着文明和进步的基因,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与发扬。

2.实现中国梦需汲取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

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珍贵的思想价值,在实现中国民主、富强、文明、和谐的强国梦的过程中,我们要正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发掘它们蕴涵的现代性力量,以推动中国梦的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确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代化目标已成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然而,正如同志强调指出:“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创造13亿人的幸福美好生活绝非易事。中国在发展道路上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⑥面对新时期实现中国梦的新任务、新要求,我们需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充分挖掘和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正能量。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对物质与经济的追逐,却忽视传统文化对个体发展的作用。原来传统文化中的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的伦理观念与公而忘私、舍己为人的道德原则被忽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伦理价值与道德规范被一些人漠视、践踏。如若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与思想缺乏认同与客观认识,和谐稳定的小康社会与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将失去共同的文化价值支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能任重而道远。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内核,就必须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正视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礼之用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谐价值,“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的仁政文化,“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特质,“扶正扬善、恪守信义”的伦理美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价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英雄气概,“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的生态伦理等思想内容,发掘它们蕴涵的现代性力量,切实把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强大力量,以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3.中国梦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需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时展趋势相符合,不断推陈出新,使优秀传统文化既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又富于浓郁的时代精神。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不绝、薪火相传,其根本原因在于立足时代特点,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不断创新和发展传统文化,给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思想内涵。

中国梦的文化价值意义,本质上就是现代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志展现。中国梦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并赋予了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文化样式。例如,将传统臣民之“民”、生存之“本”、人治之“本”的民本思想改造成为人民之“民”、发展之“本”、法治之“本”的人本思想;将传统文化中“致中和”的思想改造成统筹兼顾的思想;将道家的“小国寡民”和儒家的“大同”理想改造成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小康社会;将儒家所极力倡导的“贵和尚中”精神改造成为和谐理念;把传统文化的“仁义礼智信忠孝剃”等价值观与当代中国的现实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又高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中国梦价值思想形象生动地表现、创新与发展了优秀传统文化,使富有深厚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中国梦能够更好地得到人民大众的文化价值认同。

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力量

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极的优秀的思想文化遗产经过现代创新和转换,在现代社会仍具有重大的思想价值,成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有力文化支撑。然而,我国在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诸如:对于传统文化的甄别不够深入,传统文化传承的体系不健全,传统文化发展的动力不足;等等。对此,笔者认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力量,还需要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挖掘和阐发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

我们需要去甄别、筛选和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中封建等级观念、重义轻利、唯书唯上不唯实等对我们当今社会有很多负面影响的封建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与社会主义文化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先进文化,要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新的升华,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汲取还存在明显差距和不足,还有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做。我们应继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更进一步的细致梳理和深入挖掘,使更为丰富、更加多样的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服务于中国梦的实现,切实把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2.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不同方面进行努力。比如,要强化日常文物保护和管理,保护历史文物及文化生态;要加强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工作,推进文化典籍资源数字化;要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等等。在众多方面中,笔者认为“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是基础性的工作。通过国民教育把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值得弘扬的民族精神传承下去,是最直接的文化传承方式,这样可以把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为人的文化素养,外化为人的实践行为,以培养具有道德文化素养助推中国梦实现的时代新人。

3.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高传统文化的传播力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华文化要充分依托文化产业的发展才能得以有效地弘扬。依托文化产业的发展,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也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国梦重要举措。要通过市场在文化产品配置方面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利用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来筹划和部署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更深层次的经济动力;通过各种文化活动方式,特别是通过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让传统文化融入人民群众生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

引文注释

①刘奇葆.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工作会议发言[N].新华每日电讯,2013 -05-14.

②.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3-03-24第02版.

③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

④国家主席同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中美元首会晤[N].人民日报,2013-06-09第01版.

⑤薛学共.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7.

传统文化精神内涵范文5

【关键词】传统节日;传统文化;语文教学;民族精神

【中图分类号】G754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3-0104-02

一、对以传统节日为载体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的认识

1、以传统节日为载体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但在20世纪的一百年里,国人持续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持不信任态度,甚至简单粗暴地予以拒斥,从而妨碍了国人对本土文化传统辨证与科学的认识,也导致现在的学生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传统文化仅以“成语”、“引语”或“戏说历史”的方式残存于他们的意识里。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全球化过程的加快,中国人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西方文化不仅不能满足我们习惯性的精神需求,甚至与我们传统的价值观有着根本性的利害冲突。中国人如果要在世界族群中确立自己的地位,就必须有自己的文化本位、文化价值观与文化立场。于是,让传统回归现实成了当今中国的心理需求与社会需要。

2、以传统节日为载体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是教育现实的需要。重庆师范大学教授、重庆市孔子儒学研究会会长鲜于煌先生认为:传统节日与一个国家的文明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关系,节日文化实际上就是民族文化。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是民族精神的瑰宝。由等联合发出的《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实施意见》指出:“中国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要把传统节日教育纳入学校教学活动之中,推动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进课堂、进教材。”《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也指出:“要利用清明、端午、中秋和重阳等民族传统节日,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民俗风情和传统美德。”可见,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开展传统节日教育,有利于弘扬传统美德、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是教育现实的需要。

二、传统节日承载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健康的民族精神

我国的传统节日数量很多,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主要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传统节日,是灿烂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与传递着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健康的民族精神,是弘扬传统美德、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的教育资源,值得我们认真挖掘、汲取。

1、传统节日文化洋溢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重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中华伦理文化十分兴盛,传统节日文化无不渗透着中华传统美德的因素。“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等中华传统美德在传统节日文化中时有体现。如春节期间,亲友之间要相互拜年,从而营造了仁义、重礼的浓厚氛围。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祭祀节日,在古代祭法中,除了家族祖先应该祭祀外,还祭祀对人类群体的生存发展有特殊贡献的人物。比如重要的文化创制者(黄帝、伏羲等)、能够抵御大灾大难的重要人物、抵御外敌而献身的先烈。因此清明节,除了对家族祖先的纪念,还要对许多有功德的人进行纪念,通过祭祖和扫墓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敬祖崇德的美德。重阳节的登高习俗具有敬老、祝福老人长寿的意蕴。自1989年开始,我国把每年的9月9日定为“老人节”,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节日,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的传统美德。

2、传统节日体现出蓬勃向上的民族思想和观念。中国传统节日体现出精忠爱国、刚健有为、敬畏生命、自强不息、天人合一、贵和尚美、感恩崇德等文化精神,正是因为有着这些文化精神的存在,使得中国传统节日及节日中的一些习俗经过几千年的历程仍被保存、遵守着,体现出强大的文化生命力。

3、传统节日具有精神调剂的重要作用。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许多不同节日独特的食品,如饺子、元宵、巧果、月饼、重阳糕、团年饭等。可见物质生活尤其是“吃”在传统节日中体现得非常充分。然而,传统节日却并不局限在物质生活层面,每一个节日都蕴含了精神、文化、审美等方面的因素。传统节日伴随着中国的农耕文化而发展兴盛,具有让劳动者定期精神享受和精神调整的重要功能。经过长期的劳作之后,过节具有精神调剂的重要作用。使人的生产生活节奏与自然节律协调。

4、传统节日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和谐的功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滋养着民族的生命力,在海内外华人中有着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发挥其所具有的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文化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能够最大限度地凝聚民心,有力地抵制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渗透。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同时,传统节日也是中国“和合”文化的集中体现。有学者认为,“和合”是中华文化传统的精髓。这种“和”的思想,不仅是指家庭和睦,人际关系和谐,而且也包括了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

三、在语文教学中以传统节日为载体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的策略

正是基于对我国传统节日的上述重要意义和教育价值的认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才要利用好传统节日这个载体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健全的品格。具体做法如下:

1、挖掘教材内涵,适机渗透节日教育。课堂教学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人文教育的优势,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节日文化内涵,适时、适度地融入传统节日文化教育。通过“传统节日之旅”知识大考场、“节日赛诗会”“节日故事会”等竞赛活动,让学生了解这些传统节日的由来、节日的风俗习惯及其象征意义,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进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2、组织指导学生进行“传统节日诗文研究”。节日诗词是是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经典,具有开朗涵宏的气象、优雅高尚的情怀,博大精深、意存高远,蕴涵民族精神、审美情趣、人生哲理等,是人文理想的荟萃,是构成炎黄子孙民族凝聚力、民族自信心、民族文化素质的源泉之一。因此,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与传统节日相关的各类诗文进行诵读、体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挖掘传统节日的人文内涵,以建设与补充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同时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我国传统节日诗文,然后按主题归类为:如勤学篇、爱国篇、忠义篇、励志篇等,或按节日类型归类为:如春节诗文、清明节诗文、端午诗文、中秋诗文、重阳诗文等。同时,整理修订成册供学生诵读欣赏;建立“传统节日诗文欣赏”网页或利用校刊、校报以及校园广播台开设节日专栏,加强沟通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以节日为契机在班级里举办传统节日诗文学习沙龙,交流学习心得或设立专题引发讨论,引起争鸣。如“我谈诗人笔下的节日”、“悲欢交融的清明节”、“一轮明月多样情”等。培养学生诵读、说话、写作的语文素能,促进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

四、结语

总之,语文教师要有文化的眼光和培养新时代合格人才的意识,站在传承文化与培养人才的高度上理性地审视语文教学,并利用好传统节日这个载体,使学生获取语言技能,感受传统文化,探寻民族精神,进而提升文化品位、充实文化底蕴,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成为新时代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汉秋,让传统佳节湿润民族精神[J]红旗文稿 2008

2、严考亮,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2007

3、张贷年,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4、陈松林,论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内涵及其现代意义[J]湖北社会科学 2003

5、杨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0年出版

传统文化精神内涵范文6

书籍装帧设计中传统艺术的运用 文章 来 源 3 e d u 教育网

20世纪初,我国传统书籍开始了向现代书籍装帧设计形态转变,以鲁迅、钱君匋、丰子恺、陶元庆等人为代表,坚持将西方的制版、印刷及装订技术与中国传统书籍文化相结合,注重书籍装帧艺术的民族化发展,不断将传统文化艺术元素融入书籍设计之中,开拓了中国民族图书装帧艺术的现代化道路。改革开放初期,随着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设计理念、设计技术手段大量涌入我国,国内设计界出现了一致向“西”看的风潮,一时间大量“西化”的设计语言、设计风格充斥国内图书市场,固守民族传统的图书出版企业举步维艰,几乎到了无法生存的地步。不可否认,向“西”看使我国书籍装帧设计水平取得了巨大进步,缩小了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促进了我国图书出版的现代化发展。然而,随之而来的民族文化精神缺失问题却也逐渐暴露出来,从当前国内图书出版现状看,传统艺术这个宝贵的资源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运用,无论是幼儿类图书还是面向青少年读者群的图书,还是面向中老年读者群的图书,除少数与传统艺术相关的专业书籍外,书籍装帧设计中几乎找不到传统艺术的踪影,这不能不引起业界应有的关注。王刚在《书籍装帧设计的传承与超越》一文中认为“任何民族的设计活动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脱离不了当时社会文化环境滋养的民族精神。书籍装帧设计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相辅相成,没有各民族不同的设计风格和民族精神的创造集合,世界性的设计文化是不可能形成的”[1]。

传统艺术承载着民族文化精神内涵

1传统艺术的特征

我国传统艺术种类丰富,形式多样,主要包括歌舞、戏曲、建筑、绘画、雕塑、书法、工艺美术等,其中绝大多数艺术来自于民间,如民间歌舞、民间戏曲小调、剪纸、泥塑、面塑、木刻、皮影、戏曲脸谱、年画、布艺、编制、刺绣等。由于各种艺术门类不同,其造型手法及呈现的艺术特征也不相同,但总体看来,我国传统艺术比较强调平面视觉效果,追求夸张、奔放的动感造型,热烈、稚拙的色彩,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同时在艺术内涵上比较注重意象化的情节表现,追求吉祥、喜庆的审美意蕴以及道德教化功能的体现。不仅如此,我国传统艺术的魅力更体现在其所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是对几千年积淀的传统文化精神的凝练与升华(见图1)。

2传统艺术的思想内涵

能够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艺术元素非常丰富,除剪纸、年画、泥玩、皮影、戏剧脸谱、国画、书法等艺术形式外,还有服饰、明清家具、龙灯、舞狮等,另外,通过大量具有象征寓意的艺术符号来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也是传统艺术常用的造型手法,如葫芦、莲花象征生殖,鲤鱼、石榴象征多子,蝙蝠、牡丹象征富贵,花瓶象征平安,桃子、仙鹤象征长寿等。传统艺术中还有许多利用谐音寓意吉祥的题材,如《大吉(鸡)大利(栗)》、《平(瓶)平安安》、《早(枣)生贵(桂)子》、《福(蝠)禄(鹿)寿喜》、《连(莲)年有余(鱼)》等,这些艺术题材反映出中华民族朴实、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至纯至真的审美观念(见图2)。中国传统艺术的文化内涵与儒家、道家、法家、农本、佛家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中国传统水墨画的黑与白、虚与实的对比,体现的就是道家阴阳哲学观念,老子在《道德经》里所说的“见素抱朴”[2]75、“玄之又玄”[2]7就是把“素(白)”与“玄(黑)”看作是宇宙的本真色彩。同时,老子认为修心悟道应该是:“致虚极,守静笃。”[2]64庄子也说:“虚室生白,吉祥止止。”[3]道家这种虚静、空灵观念对中国水墨画的墨色虚实变化、画面大量留白的美学法则产生重要影响,正如宋代文豪苏轼在《涵虚亭》里对山水画的空灵意境的描写:“水轩花榭两争妍,秋月春风各自偏;唯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全天。”(见图3)再比如传统艺术中常见题材《岳母刺字》、《杨家将》、《苏武牧羊》等反映的就是儒家所倡导的忠孝思想。这些思想通过文学、艺术等形式经过几千年的传播教化,已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思想,成为尊老爱幼、爱国重家、勤劳正义的美德。由此看来,将传统艺术元素有机融入书籍装帧设计之中能够充分体现出中国图书出版的民族文化精神,作为设计师,如果想在作品中成功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就必须对传统艺术元素进行提炼、加工、再创造。那么,如何才能恰当地将中国传统艺术元素应用到书籍装帧设计之中呢?

传统艺术元素应用与民族文化传承

1多元融合,以形达意

书籍装帧设计不仅仅指封面设计,还包括开本、插图、护封、封底、书脊、扉页、环衬等,涉及到封面设计、开本设计、版面设计、材料设计等,所以简单的把传统艺术具体形态应用于封面未必能体现出书籍装帧设计的民族性特征。其实,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包括了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审美理想、人文精神、宗教信仰等,传统艺术的外在形式只是体现文化内涵的象征性符号,并不能等同于民族文化精神,只有找到了传统艺术外在形式语言与本民族文化精神内涵的交汇点,并运用最佳的制造技术手段,才能使作品的使用价值、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得到最大化体现。因此,书籍装帧设计利用传统艺术元素体现什么?如何体现?都将是设计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一套图书的民族化、本土化风格的形成是一个综合性的设计体现,从图形到文字再到版式,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局部都应围绕民族的艺术元素做文章,唯有如此才能体现出鲜明的民族个性。图形、文字、色彩是书籍装帧设计的主要元素,三者相辅相成,一个好的装帧设计不仅体现在画面点、线、面构成关系合理,色彩搭配得当,图像、文字安排和谐,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设计的构思巧妙,富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如吕敬人的书籍装帧作品《朱熹千字文》(见图4)。书函以古香古色的桐木板仿宋代雕版反刻千字,中刻宋体“朱熹千字文”端庄大气的书名,书函左右两边以皮带扣合,造型别致大气,与内文粗犷、遒劲的石刻大字相呼应,极富中华文化之意蕴。吕敬人先生说:“艺术的表现受民族文化审美的制约,处理好艺术与技术、内涵与形式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对立统一才会有精妙设计。”[4]因此,设计过程要综合考虑文字与图形之间、图形与图形之间、文字与文字之间的对比统一关系以及画面整体与局部的协调关系,从而体现出画面各元素的构成与色彩和谐、画面富有韵律的美感以及画面形式与书籍内容的统一。传统艺术元素应用于书籍装帧设计并不是说简单地把一些诸如戏曲、绘画、雕塑等作品造型直接在粘贴或绘制在图书产品之中,而是要求设计师深入了解优秀传统艺术造型的基本结构、造型规律、艺术风格、审美价值、文化内涵等,从而利用传统艺术具有代表性的造型元素在书籍装帧设计中传达一种民族文化精神,赋予图书产品鲜明的民族特色,如吕敬人的另一幅书籍装帧作品《图绘金莲传》,封函以传统刺绣手法将中国传统造型元素牡丹、兰花、鸬鹚、蝴蝶、喜鹊、花瓶等绘制在大红的衬底上,书名以深蓝色镶边纹样衬底,烫金繁体汉字,内文采用传统由右至左的竖排方式,且采用传统的线状形式,整个作品吉祥喜庆,透出强烈的民俗气息,中国传统文化特征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2融情于物,以情感人

书籍装帧设计既要考虑书籍的使用价值,也要考虑其审美价值,姚静萍在《传统书籍艺术对现代书籍装帧的启示》一文中说:“我国传统书籍特色是以实用功能为主,其审美有着统一的标准,以雅为上,富于内涵,精致端正,墨香纸润,版式疏朗,字大悦目,不刻意追求华丽。”[5]其实这种统一的审美标准也是书籍装帧艺术的审美价值所在,而审美价值的体现则在于设计师表现美的能力以及真实情感的流露,正如著名设计师陆智昌先生所说:“一本书的‘美’的核心是情感。”好的书籍装帧设计除要求能够快速、直观地将图书的各种信息传递给读者外,还需要设计师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和设计能力,既能驾驭图形、文字、色彩等设计元素,又能够通过作品架起艺术审美的桥梁,实现读者、作者及设计师之间的情感交流,可以说缺乏审美价值,只注重使用价值的装帧设计只能算是图解说明书,是很难引起读者情感共鸣的。中国传统艺术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已与中华民族的生命观、道德观、价值观、宇宙观、审美观等融为一体,将传统艺术符号恰当的应用于书籍装帧设计,不仅是设计师民族情感的自觉表达,也是追求审美价值的内在动力;同时,这种基于民族文化精神的审美价值的建立,也比较符号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也更能够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传统文化精神内涵范文7

作者:郭发明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体育部

在经过国家几次调整之后,出现了短暂的繁荣,但是由于其自身定位和目标选择等关系,武术在高校中的发展越来越偏离文化之正道,已经跳入竞技体育的泥沼,难以自拔。在此理念下,学校把武术课只当成一项竞技体育项目或者单纯的健身活动来开展,无论是课程内容的选取、方法的选用还是最后的成绩评判都在机械地套用西方的教育过程模式和评价体系。在大部分高校,武术教学仅仅剩下单纯的套路传授,考试则是以能否完整规范熟练完成一个套路为唯一标准。武术所内涵的丰厚文化在这种传承模式下消失殆尽,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武术面临着十分尴尬的局面。武术教学中对技击对抗等内容鲜有涉及对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等18所普通高校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普通学生的公共体育课程中的武术教学,无一例外地进行套路中技术动作的传授,没有深入阐释动作的技击内涵,更没有专门的选取技击项目(如散打、擒拿等)进行教学。无对抗性的武术套路课程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大大降低,部分学生在上了武术课后发现并不涉及对抗内容而懊悔不已,课堂学习和课外锻炼的积极性丧失殆尽。学生在选择武术类选项课时,纷纷投向了同类技击对抗项目的跆拳道、空手道的怀抱,使得武术在高校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无对抗的项目观赏性大大降低,也极大地削减了运动过程的快乐体验。武术之所以区别于其它运动项目,是因为它有攻防格斗的本质特征,武术教学内容的改革理应在弘扬“武德精神”的前提下体现中华武术内涵的恢弘。摒弃技击本质的武术只是具有技击意象的体操动作,称之为搏击健身操也未必见得有任何不妥。

在教学目标上,将竞技武术和学校武术教育区分开,学校武术教育的在培养理念上要注重武术文化传承,注重对学生武术价值观的引导,注重对学生武术能力的培养,突出强调武术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课程的评价,摒弃套路考核的单一考评方式,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效果的二元评价。在实践中切实强调“谈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运用”学校武术发展新思路。调整武术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以攻防技击技术为主,适当加入功力练习内容,强调武术锻炼方法的习得和形成,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武术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由技能型武术教学向休闲武术观念逐渐转变。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武术项目,本身就是民族化的生活方式,它极具健身和娱乐性,并且强调心灵的体悟和个人身心修为的构建,充分体现了武术的人文关怀。因此,武术教学要使学生从身体上、技能上、品行上、人格上得到人文教育的塑造;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主要方式的武术教育过程,更应当注意实用性和教育性的统一,充分凸显普通高校武术教育“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2]深入发掘武术文化内涵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已经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分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对武术的概念予以重新界定: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概念修订最明显之处莫过于对武术文化内涵的强调。中国武术在传统文化内孕育、成长和发展,汲取了诸多社会领域中的营养,有着丰富的内涵。形成了以儒、道、墨、法、兵家思想以及中国传统哲学、伦理学、美学、医学、宗教、兵学、文学、艺术美学、医学、法学和宗教学等文化为主核心,以高、难、精、美等形态特征为外沿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3]它的存在形态已远远超出普通体育运动所涵盖之范围。可以说,武术文化是一个以武术为载体的、其内容具有哲理性和艺术性,其方法具有科学性的独立完整的文化体系。中国武术文化体系对当代大学生现代精神价值观的影响是巨大的,应该充分认识到武术文化的当代价值。在课程教学中,发掘武术中蕴含的辩证哲学思想,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华传统武术文化深厚思想内涵,重视辩证思考问题的必要性,树立“天人合一”“、内外兼修”的辩证观和和谐统一的自然理念;文以治国、武以安邦,武术的习练还可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武术教学,能够增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信念,注重个人对社会、民族和国家奉献和牺牲精神。[4]同时,还可以培养大学生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速武术课程内容体系改革当前,学校武术教育课程内容因缺乏技击而丧失了学生选择和习练的积极性,失去最应当发扬和传承技击文化的群众基础。武术文化的发展遭受严重影响和制约。目前的状况完全应该归因于对教育教学理念———“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严重误读以及对武术技击内涵的错误理解,造成教育部门领导对武术技击内容的有意漠视,也同样引发基层体育部门领导对技击内容实施的恐惧,武术教师也只能按照教学大纲进行着当代大学生父母辈都会的三路长拳和24式太极拳的教学,除却赛场上竞技武术的繁荣,学校武术教育逐渐沉沦。作为传统运动项目,武术应该保留动作的技击涵义,因为它是中华武术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现实社会中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便是人们心目中的武术,并非赛场上蹿蹦跳跃、花拳绣腿般的竞技武术套路,而是以传统文化为根基的具有攻防技击内涵的传统武术。所以,普通高校武术教育中,只有学生“防身自卫”的主体需求得到满足,才可能培养学生选修武术课程、从事武术练习的兴趣,才可能实现强身健体的生理目标,培养学生的尚武精神,更好地履行武术弘扬民族精神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5]学校武术教育教学要注重武术技击属性的彰显,挖掘简单实用且能够防身自卫的技术动作。攻防技击内容可以是传统武术套路中单个技击动作,也可以选择散打运动项目中的技术,抑或是擒拿格斗或者是军警武术中的搏击格斗术等等。教学方法可以选择拆分的攻防技击性练习,也可以通过专门编组以提高身体某一运动素质或锻炼某一特殊技能的功法练习增强技击本领。另外,还应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擂台搏斗等形式来改变以表演为主的竞技单练套路的片面之不足。让学生在习练中感受到武术以巧胜力的民族特色。高校武术课程的教学中充分展现武术的本质和优势,满足学生选修武术课程的原初动机,修正当代大学生对武术的错误认知,让学生在学习防身自卫本领的同时,体验中华武术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培养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武术,它在高校的传承和发展对国家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有着重要意义。同志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高校武术教育应当充分把握“建设文化强国”的历史机遇,在“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理念的指导下,深入挖掘武术文化中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加速武术课程内容体系改革和重构,在武术文化遗产的继承、繁荣和拓展中,培养当代大学生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为中国武术教育的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突出贡献。

传统文化精神内涵范文8

茶室空间设计是茶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组成。本文通过对茶室空间设计中的茶文化元素进行分析,进一步促进了中国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

茶艺;室内空间设计;文化传承

1传统茶文化概述与应用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茶文化并不是以单纯的符号和形式体现,而是融合了更为广泛的特征,即集合了思想内涵、空间布局、哲学思想等内容。茶文化是历史传统的积淀,是在不断发展和演变中形成的精华。茶文化是一个民族所特有的资源和文化特质,它不仅包括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有非物质资源。其中,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材料、劳动力等,非物质资源包括文化物质、价值取向和审美价值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茶文化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人们在复杂的种茶、采茶等茶事活动中不断积累锻炼经过历史的沉淀,逐渐形成了丰富而优秀的茶文化内容和形式,在几千年的提炼中,茶文化展现出了特有的审美价值和精神品质。我国的茶文化形式丰富多彩,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内涵和审美价值,这些丰富的茶文化形式凝聚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结晶,具有极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文化气息,同时也为现代茶室空间设计提供了充足的养料,使其展现出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品质。以茶文化为基础的空间设计作品有许多,例如古代园林建筑、艺术纹样、建筑艺术等等。尽管茶文化表现手法各有不同,但都以传统茶文化作为主要设计元素,充分展现了茶文化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在传统茶文化中包含着各种传统符号元素,例如有各种极具茶文化内涵特征的图案纹样,古代图腾饰物以及宗教符号等,这些传统符号是古代劳动人民经验与智慧的结晶,是对思想精神与情感的传达与体现。尽管传统茶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和符号,但是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茶文化元素也得到了积极广泛的应用,通过对传统符号的加工提炼,使传统的茶文化符号得到重新整合利用,作为现代装饰元素出现在空间设计中,使室内环境更具浓厚文化氛围。主要运用方法分为以下几种,首先是符号的抽象。这种手法在现代空间设计中使用得较为频繁,通过对茶文化符号进行简化和抽象处理,对传统的空间形式进行不断的加工整合,同时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使设计更具时代感和延伸性。其次是符号的拼贴变形。茶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人们对于茶文化也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这一方法是在人们所熟悉的传统元素基础上,对传统元素构成进行抽象和变形等处理,使其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通过不同符号元素的拼贴,使新旧元素得到全新的组合,并使彼此之间形成一定的互动联系,能够展现出更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最后是符号的移植组合。茶文化中所蕴含的历史元素符号常常带有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对这些元素符号的重新移植组合,最终形成一种全新的艺术形象和风格,不仅不失传统,而且迎合时代潮流,使新旧文化得到有机统一,也使传统茶文化焕发出更新的生机。此外,在室内空间设计中,还可以借用外来文化的元素符号,通过与传统茶文化元素的融合与统一,不仅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同时也与国际审美标准更加贴近。对于外国人来说,这种设计元素的融合更符合他们的审美标准,也更易于接受。

2传统茶文化与茶室空间设计的关系

茶室是反映当前社会的茶文化印记。茶室产生之初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饮茶的需要,为饮茶之人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空间,使他们能够在一个固定的空间里完成饮茶这一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茶文化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演变,人们对于茶室空间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不仅仅只满足于在物质层面的饮茶要求,而是上升到对精神文化的体验和享受。因此,现代的茶室建筑空间从外面造型到室内装饰和陈设都发生了一定变化,不仅强调茶室空间的实用性,更体现了丰富的茶文化思想内涵,传达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尽管茶室空间设计风格各有不同,但是却有着相同之处,即以茶文化为基础,以技术为依托,以文化内涵为延伸,茶室设计的风格不仅展现了设计者的思想理念和情感价值,同时也充分体现出一个民族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情结。

2.1茶室空间设计彰显了茶文化内涵茶室空间设计是茶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茶室空间设计都不同程度地彰显了茶文化内涵。首先,从横向来看,任何室内空间设计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它的设计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是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体现不同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情感,是对当前社会文化风貌的集中体现。从纵向来看,任何室内空间设计都与时代的文化发展密切相关的,可以说,历史文化是设计的基础和源泉,而设计是历史文化的展现与延伸,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

2.2现代设计对传统茶文化的对应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对历史传统文化的回归,传统茶文化又再次回到大众视线中来,人们对于茶文化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但是当前有一些设计师却声称自己的设计抛弃了传统文化,对于这种说法,我们认为本身是不成立的,也是没有事实基础的。无论是传统设计师还是前卫的设计师,他们都是生活在传统文化氛围当中的,尽管他们希望可以脱离传统文化的束缚,但不得不承认,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是紧紧跟随着他们的设计的,这种传统文化并不是个人行为,而是社会文化和行为的延伸,是具有极强参考价值的文化内涵。传统文化从外在到内涵,都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传承性,从外在的语言、表现手法到内在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每一个元素都与设计紧密相关,对于任何一个室内设计师来说,都不可能脱离传统文化而实现作品设计,只有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利用和开发,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为设计所用,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下去。

2.3传统茶文化与室内设计的融合中国传统茶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历史文化内涵深厚。茶室空间设计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着与茶文化相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积淀。室内设计作品的成功与否主要体现在形式和内容两方面,二者相互融合,缺一不可,只有丰富的形式而缺少充实的内容,则算不上成功的设计作品,而仅有丰富的内容而缺乏形式的体现,也是带有缺憾的设计作品。因此,想要获得最完美的室内设计作品,设计师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设计情感,挖掘出一切与社会、生活相关的艺术元素。首先要充分考虑设计作品的效用,要有优良的质地和情感体现;其次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风貌,因为脱离时展的作品就缺少了应有的历史感和厚重感;再次,要充分考虑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通过对行为和活动等方式的需求分析,进而使设计作品更具有审美价值和思想内涵。此外,室内设计中运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方式是隐喻的运用。想要设计出高雅独特的空间设计作品,就要通过隐喻等手法展现创作的美感与特色,传达出悠远的审美意象。这种设计手法也是在几千年的传统茶文化中提炼加工出来的,因此,设计师要充分发掘传统茶文化中的元素,将其运用到现代茶室空间设计中来,不仅丰富了设计理念和内涵,促进了传统茶文化的发展,同时也是设计师设计出优秀作品的必备前提和基础。

3室内设计对传统茶文化的促进和传承

传统茶文化是设计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依据。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与回归,传统文化逐渐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得到积极广泛的应用,也成为当前审美价值取向的新标准。传统茶文化不仅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浓厚的精神价值,而且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得到了积极的发展和延伸,成为现代室内设计中的重要元素,满足了人们的情感需求和精神体验。茶室空间设计的成功与否与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和文化层次有较大关系,设计师对于传统茶文化的理解与认知也对他们的设计有一定影响。随着设计师设计理念的不断更新发展,他们充分认识到传统茶文化的艺术审美价值,在室内空间设计中,充分运用传统茶文化元素,使其在设计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努力营造出一种浓厚的茶文化氛围,再加上造型和色彩的合理搭配,使室内空间设计更具文化内涵和深刻底蕴,使茶室生动形象地传达出茶文化的厚重性和审美性。茶室空间设计是传统茶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主要载体,但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大环境影响下,国际环境和文化也冲击着室内设计理念,使国内的室内空间设计逐渐趋于同质化,传统文化意识也被逐渐淡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室内设计作品的独特性和文化性。

使各民族的文化差异逐渐消失,这种发展状况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有着负面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也面临着消失的危险。作为室内空间设计的发展来说,对于传统茶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任何文化都不可能一成不变,否则只能被历史所淘汰。只有在传承文化的基础上,努力把握时展脉搏,通过运用全新的设计模式,使传统茶文化元素得到重新的整理和融合,在充分发挥传统茶文化的思想内涵的基础上创新设计方式,才能使室内空间设计作品成为优秀而具有文化内涵的作品,中国传统茶文化才能得可持续发展和传承。

参考文献

[1]魏颖艳.传承、融合与超越———现代包装设计的传统回归[J].甘肃高师学报,2010(1):76—79.

[2]王受之.骨子里的中国情结[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4.

[3]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藤宋尧,米疆源,译.第1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455.

[4]寇丹.茶中的美与禅———应韩国《茶的世界》杂志特约而作[J].农业考古,2004(4).

传统文化精神内涵范文9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人与人的关系,具体体现为:1.伦理本位。即人本主义,它既注重人的重要性,又注重人与人的关系,所谓“君臣,父子,夫妇”是这一特征的最好体现。2.关心现实政治生活。它不是脱离实际的,而是与现实政治生活直接接触。3.主张天人合一。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人不能为了私欲而不顾自然规律去征服自然。4.富于辨证思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思想都是辨证的,而不是形而上的。5.强调整体观念。这一点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品质,也是中华民族分分合合的根本原因。6.重视人际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它有着迷人的气质和丰厚的内涵。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各学界众说纷纭,专家学者、仁人志士都有很多学说,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概括为六个方面:

(一)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建立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情感,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国文化历来关注现实人生,这一点在塑造个体和整体上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中华民族每一个体都拥有这一品质,中化民族才能在世界之林立于不败之地。

(三)追求真理、勇于奉献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蔑视那种贪生怕死、忘恩负义、追逐名利的小人,古人在谈到对真理的追求时,认为“朝闻道,夕死可矣”,宣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这种对真理执著的献身精神是要学习推广的。

(四)知行合一观。中国儒家文化所讲的“力行近乎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行重知轻”的认识论思想,这与当今的实践品格是一致的。

(五)重视人的精神生活。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的内在修养和精神世界的塑造,鄙视那种贪婪与粗俗的物欲。孟子提出“充实之谓美”,并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对人格的根本要求,这种传统美德,对现代人格的塑造,也是非常可贵的。

(六)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个社会只有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形成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社会风气,国家才能充满温馨与和谐,才能给人们带来希望与力量。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是说,语文不仅具有交际工具的功能,而且由于语文作品具有丰富的思想感情及其他的人文内容,因而本身也具有了负载文化的功能。可见,语文学科是一门集工具性、文学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学科,这一性质决定了语文知识传授和思想品德教育的统一,决定了语文教学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必须渗透传统文化。

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人类文化不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风俗中表现出来,更主要的是在人类的文字中记载下来,而文言文是记录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文言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言文是指以前通用的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书面语,包括散文、骈体文、诗词歌赋、戏剧等。狭义的文言文仅指用文言写的散文和骈体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文言文记载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因此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在文言文中有深刻的内涵。

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既是大纲对语文学科的基本要求,也是由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内容所决定的。那么,如何将传统文化渗透在文言文教学之中呢?结合文言文教学的实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渗透。

1.通过介绍作者生平和有关背景加以渗透。古往今来,任何作品的创作都与一定的环境和时代有关,如果学生了解了作家的身世、经历、创作背景,无疑将有助于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深刻理解,从而受到启发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