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信息管理论文

时间:2022-03-08 08:24:49

导语:在医学信息管理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医学信息管理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医学教育;管理系统;改革

继续医学教育20世纪50年代起源于美国,20世纪70年代引进我国,卫生部于1991年颁布《继续医学教育暂行规定》,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继续医学教育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探索和实践。我院是一所二级医院,科教科、护理部负责我院400多名医护人员的进修培训、继续医学教育和科研管理工作,传统的工作模式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来负责整理、统计各类资料,不仅工作量相当大,而且统计出的数据容易重复或遗漏,不能及时、准确、动态地提供相关的查询和统计分析信息。多年来,我院继续医学教育工作都是人工处理,从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申报、举办、学分年度验证、统计报表制作等,工作量大、程序较为复杂琐碎,且效率低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我院从2005年开始使用由北京健康在线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下称公司)研发的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系统(以下简称ICME),虽然应用时间较晚,但已取得较好的效果。较为有效地解决了医疗卫生机构继续教育学分记录难、规范难、上报难、查询和审核难等问题。该系统是根据卫生部、人事部《继续医学教育规定(试行)》、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办法》的继续医学教育实行学分制的规定而设计的信息管理系统,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通用性,适合于各级医院用于各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分管理,目前已经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应用。

一、系统简介

以我院使用的2.1.1064版为例,ICME是一套集记录、管理、统计、申报为一体的继续教育管理系统软件,它把计算机、互联网、POS机和IC卡等现代科技手段引入继续教育管理。主要特点有:图形界面操作简单、功能实用、操作方便快捷、运行安全可靠、动态数据统计等。该系统主要包括“人员管理”、“学分录入”、“科室管理”、“统计查询”、“远程查询”、“系统设置”六大功能模块,能够完成医务人员继续教育数据的录入、修改、查询、统计、存储、打印、维护和远程交换等功能。

1.1前期准备科教科专人负责ICME的管理工作。硬件需求:可连接Internet的专用电脑1台,POS机2台,联机读写器1台,ICME软件1套。按姓名、科室、专业、职称、职务、学历、身份证号等内容录入ICME全院医务人员的基本数据,公司为每位医务人员配发一张继续医学教育IC卡,为持卡人建立唯一编号。

1.2学分录入我院每年开展继续教育项目40余项,每次参加人员100~200人,授课结束后在现场使用POS机进行刷卡,完成学分的登记工作,每次刷卡时间不超过3s。部分人员参加院外学习,项目举办单位刷卡后通过网络上传于数据中心,我院ICME通过网络下载该部分人员信息。同样,我院也可为参加学习的外院人员刷卡记分。

1.3学分管理科教科负责POS机与电脑交换数据或远程数据交换,定期对系统实施维护。为了数据的安全和保密,ICME还设有系统安全密码,要求用户输入正确用户名和口令后才能进入系统进行操作。通过对学分情况查询,及时监控数据,动态掌握医务人员继续教育情况,以保证继续教育学分数据的完整和继续教育工作的完成。

二、应用效果

2.1操作便捷,效率提高该系统在我院实际应用以来,虽然不到2年,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主要表现在:数据输入方便快捷、统计报表全面,摒弃了传统繁琐的手工登记、检查、审核、统计工作;使用POS机对参加继续教育活动的人员进行现场考勤登记,不但解决了传统登记速度慢造成人员进入会场时排队拥挤的现象,同时也减少人工登记带来的误差和不公正性。科教科人员可根据《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办法》的规定,在“系统设置”模块自行维护各项学分等级等标准,该标准在数据输入时由系统自动调用。如某医师为中级职称,则系统自动检测其Ⅰ类学分是否合格。在最大限度上降低了各项标准由手工录入而造成的出错率;在数据查询、统计中可生成各类报表,使科教科人员能直观地分析各类数据趋势,更好地把握全院人员的继续教育情况。

2.2实时记录,查询方便公司与好医生网站相联合,实现了全国继续医学教育资源的网络共享,通过网页浏览器实现学分自助查询功能,每名医务人员均可上网查看本人学分。由于医务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繁多、内容不尽相同,传统管理模式不能够将信息及时、准确、全面地传递到管理人员;现在,继教管理人员能够方便地了解全院各科室或个人完成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情况,为医务人员的晋职、续聘、再注册等提供了客观依据。同时,通过了解各科室继续医学教育的动态信息,整体规划全院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保证了年度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完成,也促进了医务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2.3有的放矢,针对性强由于医务人员职业的特殊性及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很难按照个体需求有选择地接受教育,从而影响了继续医学教育的有效实施。往年继续教育针对性不强,医学领域专业较多,医务人员的学历、职称又不尽相同,但继续教育开设内容又需多门学科兼顾,实际上在一些基层医院中,继续医学教育讲座水平不高,一些讲座成了科普知识讲座,使一些医务人员对参加讲座不感兴趣,积极性不高;有的课程质量越高,专业性越强,非本专业或水平较低者越不容易懂,听讲座只为学分而来。ICME与好医生网站联合,提供各专业的继续教育网络学习,医务人员可根据自己专业选择需要的内容,有的放矢,针对性强。其内容多为各专业知名专家讲授该专业前沿内容,起到了继续教育的目的和初衷。网络学习所获学分得到卫生部认可,可直接纳入ICME管理。

2.4灵活方便,形式多样往年继续教育形式较单一,主要以举办讲座为主,忽视了医务人员班次繁杂、临床工作各异、常需加班的特殊情况,造成许多医务人员不能按时参加讲座。远程继续医学教育活动提供给医务人员一个不需要与教师面对面的授课学习途径,医务人员可根据自己的工作时间和个体知识、专业需求,灵活安排学习计划,在不耽误工作的同时接受继续医学教育,并且节省了大量用于路途的时间。这种继续医学教育方式解决了医务人员的工学矛盾,使学习者能够跨越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能学习所需知识。

三、应用体会与建议

3.1形成标准,全面推广尽管该系统是卫生部认可并建议在全国推广的一套系统,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各地区甚至在北京市,应用情况不均衡,仍未做到普遍应用。也就是说,使用纸质学分条、学分证书的情况在一定范围内继续存在,一方面,这些学分需要继续教育管理人员逐一进行手工审核、录入,并需要将原学分证书妥善分类保存备查,造成相当大的人力、时间的浪费;另一方面,纸质学分条、学分证书的存在,为一些弄虚作假的不良行为提供了机会,有极个别人实际未参加某项目的学习或培训,但持有该项目的证书,目前管理人员对此现象监管的力度较弱,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继续教育工作,未达到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目的和宗旨。如能普遍应用该系统,可进一步提高效率,加强管理力度。当然,由于各地条件不一,需要一定的时间。

3.2软件功能仍有提升完善的空间应用该系统以来,公司进行过三次软件升级,目前版本为1.1.1064版,总的体会是越来越科学化、规范化、人性化,但笔者认为该系统在可操作性上仍有进一步提高的需要。仍以手工录入纸质学分证书等非项目学分为例,继续教育管理人员对这些学分内容必须及时录入、上传系统服务器;但由于人员较多,各科室人员工作情况不一,很难做到同时上交,这样对某一学分内容二次录入时,系统不能自动出现最近已录入的项目内容以供选择,只能再次完整地手工录入,造成效率降低,增加了出错的机会。其次,上级继续教育管理部门要求,对这些非项目学分应录入原项目编号,但系统操作界面上未提供录入项目编号的位置空间。再者,出现学分误录入时,医院管理人员无法自行删除,只能与上级管理部门或技术支持部门联系,由其修正,影响了工作效率。其实,这些在技术上很容易实现,期待着公司继续改进。

3.3系统欠稳定,偶有学分遗漏现象发生我院曾发生继续教育主办方录入并上传数据后,参加继续教育人员所在单位不能正常下载该人员数据,与公司联系后,称可能为系统问题。但近期升级至1.1.1064版本后,未出现此问题。

3.4ICME未能发挥更大的潜能和效益ICME项目内容涵盖了继续医学教育讲座、科研、教学授课、学术论文、学术会议、外出进修、科室业务学习、自学等诸多完整、实时的科教信息数据。原来版本关键字段较少,不能分门别类,档案数据不能区分出各关键字段,导致无法对有效关键字段进行排序和统计。对科教科各项业务工作,如继续医学教育、科研、专利、论著、学术论文、学术会议、科室讲课、临床病例讨论、外出进修、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我们每年都要重新分门别类进行数据录入、统计、资料存档。幸而,最新升级版本1.1.1064版做出了很大改进,仍需进一步完善。例如,自2005年以来,北京地区除传统的25学分要求外,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求医务人员每年度必须参加不少于20学时的传染病知识培训。目前采用传染病培训合格证书形式,仍需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如果系统专设传染病关键字段,则极大地简化了工作流程,节约了人力物力。目前ICME还未能与我院HIS系统相结合,各科室及医务人员未能及时查询、统计各种有效信息,个人只能从因特网查询个人学分,远未能发挥自身具备的潜能。随着ICME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将来与医院HIS系统有机结合后,有望发展为医院科教信息数据中心库,成为科教综合管理信息化的平台。

参考文献:

1饶叶俊,秦银河,刘宗红,等.我国继续医学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医院管理,1999;19(6):42-43.

第2篇

1文献调研

1.1选择数据库。本文选择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进行检索,从期刊来源、论文年代、核心作者等方面对图书馆知识管理论文进行分析统计。

1.2数据的检索和选择。数据选择的时间跨度为2000--2013年。为了提高查全查准率,检索项限定为题名,确定的检索式为图书馆知识管理计量。

1.3检索结果。根据以上检索条件和检索式,于2014年2月对国内的图书馆知识管理方面的论文进行了检索,共检索出1708条记录。这些文章主要分布在图书馆学、情报学、科学研究、教育、医学卫生等,通过分类检索,可分别在图书情报学、科学研究、教育分别检索到1506、26、22条记录。

2国内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结果分析

2.1论文年代分布统计与分析。要了解某一领域学术研究的发展脉络,首先可以通过该领域学术的时间分布。根据表1来看,从2000-2013年,13年来图书馆知识管理文献量基本呈上升趋势。自2000年以来共发表相关文章1708篇,其中2000年发表的只有7篇,2001年有24篇,2003年增长到近100篇,至2005年达到峰值(全年发文量196篇),2006年文献量与2005年相比,有一定程度的下降,2007年和2008年又回升至接近2005年发文量,在2009年略有下降之后,2010年和2011年发文量又有所回升,近两年发文量比起2011年有所减少并趋于稳定。据统计可以得出,2005年发表的论文数是2000年的50多倍,这说明研究学者增加还是比较迅速的。

2.2文献学科类别统计与分析。对本文检索到的1708篇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共有50多种学科期刊发表了此类文章,其中表1知识管理论文年代分布

图书情报专业期刊(即信息与知识传播学科)发表的有1506篇,占88.17%(见表2)。

2.3发表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论文的图书情报学期刊分析由表2可见,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研究论文主要发表在图书馆学情报学、计算机、经济管理等期刊上。其中发文最多的是图书情报类期刊,说明该领域对知识管理研究最为关注,故本文特别分析研究了图情类期刊。通过对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发表的1506篇论文进行分析统计,发文量20篇以上的有18种期刊(其中核心期刊8种),发文量为692篇,占46.1%。发文刊物相对集中在《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和《现代情报》,发文量约占29%。其他的10多种期刊发文量差别不大,大多数都在2-6%之间(见表3)。核心期刊中,《情报杂志》,《图书馆学研究》的发文量比较高,而《情报学报》,《现代图书情报技术》,《大学图书馆学报》相对少很多,只有3、篇左右。可以看出,目前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文章出现在核心期刊的频率并不是很高,显而易见,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论文质量还有待提高。

2.4核心研究机构分析。本文以作者所在单位的总发文量确定了知识管理研究的核心机构。在知识管理研究领域发文较多的机构中,以高校信息管理系为主。从表4中可见,郑州大学、南京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发表的论文数量都在15篇以上。从这些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高校图书馆的研究者居多,公共

图书馆的作者甚少。可见公共图书馆对知识管理的研究不多,说明知识管理的核心机构的分布还不够合理,知识管理的研究还有待成熟和完善。

2.5国内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的文献被引情况与分析。本文检索到的1708篇文献为统计分析,发现被引次数大于20次的论文共15篇,其中以邱均平,盛小平居多。其一,文献被引情况与分析。表5列出了被引次数大于20次的文献,其中包括被引论文的篇名,著者,来源期刊,关键词,被引频次等。其二,通过被引情况统计出的研究偏少,仅占总统计量的0.83%。

4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的前景展望

4.1知识服务的研究应深人、细化。英国情报学家布鲁克斯将情报定义为:情报是使人原有的知识结构发生变化的那一部分知识,即:K「s|+AI=K「s+As|,其中K「s]为原有的知识结构,I为吸收的情报量,K「S+AS]为新的知识结构。图书情报机构提供的服务要从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转变,应加强对知识转移、组织或个人的知识吸收能力的研究。

4.2加强知识管理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图书情报界的专家学者要根据自身的实践来研究知识管理,结合宏观和微观层面,使得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得更紧密。

4.3重视对国外知识管理的研究。我国知识管理研究起步相对发达国家比较晚,还有一定差距。因此要把握世界知识管

核心著者群。本文就在图书情报学刊物上发表知识管理相关文章的作者进行统计,发文在10篇以上的作者共有6人,其中发文最多的是邱均平,共20篇;随后是盛小平,发文15篇。对比表5可见,他们的论文被引频率也很高,可以推断他们应属于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的核心作者群,他们推动了图书情报界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同时也为以后的研究积累了经验。

3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存在的问题

3.1重理论,轻实践,缺乏深度和创新。图书情报界的研究人员主要是对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理论探讨,关于应用研究不多,并且没有突出学科特色。

3.2对隐性知识管理研究不够。我国图书情报界对知识管理的理解还局限于显性知识的管理,忽视了隐性知识管理的研究,并且大多文章都是进行理论探讨,列举实例不多。

3.3知识管理人才缺乏。图书馆比较缺乏实施知识管理方面的人才,这直接影响知识管理的实施进度、成本和效果。将来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的热点将会侧重于学科馆员的服务内容,建议加强建设学科馆员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