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城乡景观规划与设计集锦9篇

时间:2023-08-07 17:28:55

城乡景观规划与设计

城乡景观规划与设计范文1

关键词:存在的问题;保护方法;景观规划设计

1 乡村景观存在的问题

1.1 没有正确把握乡村建设的要求

由于地方政府没有正确理解中央制定的新农村建设理念,将建设农村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管理民主制度、村容整洁片面地理解为乡村整改建设,所以在整改乡村规划中,没有根据乡村特有现状进行整改。此外,各具特色的乡村风貌日益消退,千村一面的景象普遍存在。

1.2 乡村生态环境严重受到污染

由于乡村政府一味地追求乡村经济的发展,对生态景观不合理开发利用,严重破坏了乡村生态环境的平衡。例如:大量农用田地开始退化,林地面积减少,自然景观跟人为景观不协调。

1.3 用地类型不规整

大量的人工景观元素出现在城乡结合中,随着近年来城市的盲目扩展,导致农业产业布局不合理,农业用地跟工业用地分散式经营。导致乡村自然景观与半自然景观失去统一性,严重破坏了乡村原有景观。

1.4 乡村特色逐渐匮乏

在乡村景观形象的规划设计问题上,设计之间缺乏个性鲜明、吸引人的特色作品,没有充分利用地域特征及景观形象。导致地域景观特征没有特色,甚至脱离地方特色转换成其它景观类型。由于城市的开发与扩张,导致原始自然景观及文化遗址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2 乡村景观的规划设计

2.1 乡村景观规划内容

2.1.1 景观生态要素分析:景观生态系统要素包括气候、地质、植被、水文及人类建(构)筑物等,其特征及作用研究都表现了诸多自然和人为因素的互相作用和互相影响。

2.1.2 景观布局规划与生态设计。布局规划与生态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种:规划各种土地利用方式、生态过程的设计规划、生态环境的设计以及特色乡村景观类型的规划设计等。

2.1.3 景观空间结构与布局。景观的空间组合形态及群体空间组合形式是作为研究乡村景观空间结构与功能是否合理的主要要素。

2.1.4 景观生态分类。景观生态分类旨在结合乡村景观特点,在景观的功能特征及其空间形态的异质性进行景观单元分类的基础上对景观结构及其空间布局进行合理研究。

2.2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重点

2.2.1 乡村景观意象设计。在该意象设计中着重加强对乡村景观的可发展性、效益性、可居性的研究,能够为更好地发展乡村景观、经济与生态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推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2.2.2 乡村聚落为核心的生态景观规划。建设乡村景观生态规划的首要核心是乡村聚落,该核心包括乡村景观意象设计、产业适宜地带规划、土地利用景观生态规划与生态平衡,乡村聚落形态与空间景观生态扩展规划、乡村聚落规模与产业功能区规划、乡村聚落体系与乡村聚落特色塑造、乡村交通系统规划、乡村聚落基础设施规划、林地系统与自然景观环境建设规划、景观功能区划与地域景观特征控制规划等规划内容。

2.2.3 乡村产业适宜地带的规划。合理有效地规划乡村产业适宜地带进行,并综合分析乡村景观局部及整体要素,建立适合乡村景观的相容性规划。根据景观行为相容性程度分级,建立景观相容性判断矩阵,在此基础上规划产业适宜地带,以确定合理的景观行为体系。

2.2.4 乡村田园公园规划设计。随着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田园公园作为一种主题公园越来越受到游人的喜爱,其构成部分主要是以乡村生态景观为核心形成的游玩与休闲的生态景观综合体。因乡村生态旅游是一种文化性、休闲性、整体性很强的产业,所以设计有特色的田园公园,发展以生态旅游为主的旅游产业来发展乡村经济。

2.2.5 乡村土地利用景观生态规划。通过全面分析乡村景观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根据乡村景观可持续建设原则,可将建设乡村景观过程中所利用的土地划分为4个区域:保护区、整治区、恢复区和建设区。

城乡景观规划与设计范文2

关键词:乡村景观;旅游;鄱阳湖流域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9-0131-02

江西省面积的97%属于鄱阳湖流域。鄱阳湖流域农业发达,被称为“鱼米之乡”。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农耕文化底蕴深厚,逐步形成了在歌谣、节令、习俗、耕技等方面独具地方特色的古村镇。距今为止江西省有乐安县牛田镇流坑村、浮梁县瑶里镇、青原区文陂乡陂村、婺源县沱川乡理坑村、江湾镇汪口村、思口镇延村、龙南县关西镇关西村等2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镇。流域内独具特色的乡村景观具有较大的旅游发展潜力。乡村旅游已成为鄱阳湖流域经济开发和旅游研究的热点[1]。笔者试图对鄱阳湖流域乡村旅游景观进行规划设计,实现乡村旅游景观的生产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完美统一,让农业发展方式与区域社会、经济、生态发展相协调,维护鄱阳湖“一湖清水”[2]。

一、研究区乡村景观旅游规划的意义

(一)保护文化遗产,丰富旅游资源

鄱阳湖流域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丰富多彩,农耕文化与良风美俗交相辉映;茶文化、稻作文化、鱼俗文化、候鸟文化、陶瓷文化、药文化、酒文化、禅宗文化、傩舞文化、庐陵文化、客家文化异彩纷呈[2]。对乡村景观进行旅游规划,开发中国最美乡村游、梅窖三僚“风水文化第一村”、 “中国客家围屋第一县”等乡村旅游,对保护文化遗产,丰富旅游资源具有重要意义[2]。

(二)保护环境,提高旅游资源的品位

由于工业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城市环境质量日益下滑,因此,城市居民对乡村优美环境的向往油然而生。乡村旅游吸引城市居民的亮点及乡村旅游的卖点都是优美的环境,因此,对乡村景观进行旅游规划,通过旅游业的科学管理促使当地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保护环境,提高旅游资源的品位。如都昌古塘村、安义古村群、进贤文港、西湖李家、汪山土库、婺源理坑、永修吴城、浮梁瑶里、新余昌坊、龙虎山上清、金溪竹桥、广昌驿前、龙南关西、贵溪樟坪、井冈山菖蒲、乐安流坑、铜鼓大等乡村环境无一不让行人和游客交口称赞[3]。

(三)振兴乡村经济,促进社会和谐

乡村旅游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带动功能大、辐射能力强、倍增效能高等优势。因此发展乡村旅游,一方面能拉动居民消费,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能增加乡村居民的就业机会,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调整和优化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让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4],从而促进社会和谐。

二、研究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困境

(一)开发与保护相矛盾

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经营者因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不惜牺牲资源与环境、破坏文化遗产,导致旅游开发与保护相矛盾。如,婺源鸳鸯湖由于水上旅游项目的开发带来的快艇的影响和游客的进入,干扰了来湖栖息越冬的鸳鸯,冬季来婺源栖息的鸳鸯由开发旅游前每年大约4 000对锐减至每年2 000多对[5]。为了经济效益,乡村旅游景区商业气息过重、旅游商品泛滥,严重破坏乡村特质性景观,淡化了乡土文化特色。如婺源不少乡村不少居民为了经营旅社、饭店和小买卖,拆旧房建新房,导致古建筑的破坏和文化遗产的丢失。

(二)缺乏景观资源特质性的认知与保护,导致景观同质化

乡村景观是乡村与其所处的自然、文化、社会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系统与格局[4],不同的乡村文化不同、特征不同。研究区乡村景观规划过程中没有正确处理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往往因为眼前利益,头脑发热,照抄照搬他人挣钱的项目,缺乏景观资源特质性的认知与保护,导致景观同质化。

(三)景观类型单一,景点分散

研究区乡村旅游景观类型单一,主要有,一是古村落景观,如安义古村群与2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镇是研究区乡村旅游主要景观;二是农家乐和采摘园景观,如采梨、采橘、采莲、摘草莓等与品农家菜、吃农家饭、体验农家生活。研究区乡村旅游景观不仅类型单一,而且景点分散;不仅研究区2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镇分布在全省各地,而且中国最美乡村婺源东线、北线、西线各景区景点也很松散,通达度不高。

三、研究区乡村旅游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一)生产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鄱阳湖流域是中国水稻生产主区,在鄱阳湖沿岸鄱阳、余干、万年等乡村构建稻、鱼、鸭共栖农田景观;在郊区或城市周边的乡村构建轮作农田景观、间混套作农田景观;在丘陵地区建立“丘上林草建好塘,河谷滩地果渔粮”立体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模式,如婺源篁岭丘底河谷滩地形成稻-鱼和藕-鱼特色水域区,丘上小于5°的缓坡地带种植特种水果、瓜类及蔬菜,丘上5~25°的陡坡种植桃、梨、桔、橙,大于25°的丘顶形成水保林木区,布局上突出春季赏花、夏季品果、秋冬民俗体验的景观特色[2];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去构建“粮(饲)―猪(牛)―沼―稻(果、棉、茶、油、菜)”农田景观[6]。

(二)乡村建筑景观规划设计

鄱阳湖流域乡村建筑景观规划设计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筑景观规划设计、依托历史文化名村为龙头的古村名镇建筑景观规划设计、依托陶瓷文化的乡村建筑景观规划设计、依托客家文化的乡村建筑景观规划设计、依托道教文化的的乡村建筑景观规划设计、以婺源为龙头的中国最美乡村建筑景观规划设计。

(三)综合性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

综合性乡村景观旅游规划包括自然景观、生产景观、文化景观、体验景观的规划。在规划过程中要保护景观的动态性特征、景观的复合性特征及乡村景观资源的整合,并依据乡村旅游的特点、鄱阳湖流域自然景观、资源环境及目标市场与系统内部空间结构相互作用的关系,按坡度、等高线从低到高进行水域和湿地渔俗文化体验与候鸟观光区的景观规划设计,平原农耕文化体验区的景观规划设计,丘陵、盆地特色种养休闲农业旅游区的景观规划设计和山地景观旅游垂直开发规划设计(包括山底温泉度假享乐景观构建、山腰认知观赏与休闲疗养景观构建、山顶草甸体验休闲景观构建)[2]。

参考文献:

[1] 大江网.江西部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21个数量列全国第4位[EB/OL].http://.cn/o/2013-02-26/175926365729.shtml,

2013-02-26.

[2] 金姝兰,姚宁萍,潘华华.鄱阳湖流域农业旅游垂直开发模式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2012,24(5):931-935.

[3] 张香凤,杨光灶,金姝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乡旅游互动模式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32):312-316.

[4] 王娜,鲁峰.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探讨[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706-708.

城乡景观规划与设计范文3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城市设计整合机制;前瞻性设计

1 问题的提出

据报道,今年年初,《城乡规划法(草案)》首次提请审议,相对于现行的城市规划法,虽然只是字面上把“城市”改为“城乡”,但实质上却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可见我们正在打破原有的城乡分割规划模式,进入城乡总体规划的新时代,随着发展的需求,我们的规划系统正在不断地补充与完善,逐步向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体系所迈进,同时也越来越具有严谨性。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城市边缘地带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状态,在建筑及规划界,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了将这一区域作为一项具有独立性的规划类型给以确定的迫切性。

现存对于城乡结合部的处理往往是两种方法,一是把城乡结合部列入城市总体规划的郊区规划范畴,作为一种对于城市的被动式辅助性规划,所以往往是除了道路、市政管线有规划认可之外,并无其它设计内容;二是大而化之,作为大的区域规划中农村或城镇体系规划的一部分。这两种方法显然是缺乏针对性的,无法解决城乡结合部的具体问题,同时也缺乏发展性,城市进一步扩张,这样的规划处理显然会对城市未来的发展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我国学者在借鉴了国外城市发展的成功经验以后,也形成了一些关于城乡结合部的专业理论,比如城乡一体化理论,再比如有研究者提出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在《明日的花园城市》(gardencities of tomorrow)一书中提出的“garden cities”,对于城乡结合部就具有理论和实践的重大意义,并提出了一种以此为基础的新城乡结构形态,为解决城乡结合部的矛盾提出了一种新构想。WWw.133229.COM譬如此类,不一而足。但现实中所谓的“城乡结合部”依然存在混乱、肮脏、无序的状况。北京的南郊和北郊、上海市莘庄以西、南京市西郊和东郊,天津的西北郊都是典型的例子,这些区域如不及早地规划,就会对未来的城市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说实质上这些地带只能说是市区与乡的“接壤带”,绝对还称不上城乡“结合部”。这与很多相关理论依然无法在实践中得到实施,甚至有些理论还没得到应用便已不适用于现今的现实背景有关。

2 解决思路

何为城乡结合部,笔者收集了一些对于城乡结合部所作的学术定义:

(1)城乡结合部是指城市市区、城市郊区与乡村的结合部位,这一地区成为在城市市区与郊区农村之间的相互交融渗透、城市化过程最为剧烈的特殊的地域实体。

(2)城乡结合部是指城市郊区、发达的乡镇及交通干线两翼。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城市的不断外延性扩张促使传统的城乡分隔的二元化格局逐渐向城乡一体化发展。

(3)城乡结合部是指城市近郊范围内、城市建成区以外受城市物质建设活动与非物质要素影响的乡村地区,位于城乡结合部的村庄是指集镇规模以下的中心村、行政村、自然村等。

(4)城乡结合部是指规划确定为建设用地,国有土地和集体所有用地混杂地区,以及规划确定为农业用地,在国有建设用地包含之中的地区。

(5)城乡结合部是指城市市区与乡交界处的一段地方。市区与乡之间的界限只是一条线而已,城市在发展,市区的建成区就会扩大,市区沿界线一带也会建设起来;而在乡的那一边也要发展,会依托市区的一边开发建设。这样,沿着边线一带就形成了城市型的建设。

通过这些定义,我们可以得出城乡结合部的一些基本特点:

(1)模糊性:城乡结合部是一个区域,但其范围无法简单地确定,且不具有统一的形态。同时又具有空间范畴的特点,其设计具有区域规划的特点,但又不等同于区域规划。

(2)复合性:城乡结合部并不是一个行政界限,也不是城市与乡村的简单叠加,而是因城市与乡村的内在有机联系而形成的。所以在设计中要做到与城市规划、城镇规划、乡村规划的协调一致。

(3)复杂性:城乡结合部的设计会涉及到更多其它领域,如城市文化、乡村文化、城市经济、乡村经济、以及资源、基础设施等等。从表面上看城乡结合部的独立性在不断提高,事实上与其它外在因素的联系反而更加紧密。

(4)动态性:城乡结合部具有活跃、动态、变动等因素。所以设计不当就会产生滞后的不良后果。

可见,正是因为城乡结合部的模糊性、复合性、复杂性、动态性等特点,使其在设计上必须有别与其他的地区或者区域。所以我们在规划设计中不但要解决现有的问题,而且应该作科学地预测,系统分析城乡结合部的演变和发展前景,以一种先行的手段解决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促进城乡结合部的健康发展。

我们知道,城市设计机制理论是运用于城市设计的一项专业理论,同济大学卢济威老师的《城市设计机制与创作实践》一书中介绍,实践中的城市设计工作过程一般分三个阶段:①背景研究,理解作为设计重要依据的城市规划,对设计范围及周边进行现状调查、分析,特别要寻找基地的环境资源;②确定城市设计目标,结合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城市行为、自然生态、技术条件和视觉艺术理论等建立城市形态:③依据经过论证确定的城市形态发展模式,制定设计准则(或称导则),以指导下一层次的工程设计,包括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和市政、交通设计。可见其特点是可以整合各种要素,设计手法具有前瞻性,我们不妨开拓一种新的思路,对其进行借鉴,将其前瞻性的特点运用到城乡结合部区域的设计。

2.1 背景研究

2.1.1 交通要素:因为城乡结合部的特殊位置,往往是车流量很大,很多地区标识不清,故易造成交通组织较混乱的问题。

2.1.2 配套系统要素:在现有的城乡结合部,政府及开发商通常是以集中建造住宅区为主,这种做法使得城乡结合部功能单一。小区挨着小区,缺少配套商业零售和餐饮娱乐设施的设置,正因为商业氛围明显不足、设施不全,使得城乡结合部仿佛就是一个巨型的小区,从而进一步造成了恶性循环。简单地说就是没有街道生活,住宅都成为了孤岛,没有办公、没有商业,对于城乡结合部未来的发展极其不利。

2.1.3 空间形态及景观要素:城乡结合部空间往往缺乏一定的比例和尺度,地面过大没有空间的封闭感,景观粗糙缺乏细节。同时建筑之间在功能到交通都缺乏联系,无法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2.2 设计目标

正如1953年英国f·吉伯德在《市镇设计》(town design)一书中所说的:“设计者必须考虑物体本身的设计,而且要考虑一个物体与其它物体之间的关系。”我们不能用以往的那种过度性、临时性的观点来对待它,其城市规划及设计的总体目标应该是创造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地区,使其建筑空间、功能和人的活动与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融为一体。同时城乡结合部又有其特殊性复杂性的一面,我们不能以普通城市空间的设计要求来做,必须要更多地联系建筑以外的因素,如社会、经济、政治等等,从而达到整合的目的。

2.3 设计准则

对于城乡结合部的设计个人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重点方面:

2.3.1 交通问题:关于交通的设计,单纯只有规划范围的界定、现状调查及研究、区域环境分析等内容作参照是不够的。因为现有关于城乡结合部的道路设计,往往只是关注目前的交通需求,而忽视这样的设计将完全不适用于进一步发展,现在的城乡结合部就是未来城市的一部分,如果不以可持续的眼光来设计,将是极大的浪费。

2.3.2 如何进一步提升商业服务功能及商业氛围:在规划中必须重点分析经济产业的发展与布局、人口和劳动力的发展与布局、现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基础设施的布局等内容,真正做到各个要素的合理一体化。毕竟商业氛围的营造将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的活力与发展前景。

2.3.3 对于空间形态及景观的改善,在众多的设计内容(要素)中,应抓住以下几个重点:

2.3.3.1 天际线设计:天际线是城市面貌的体现,对于城乡结合部的天际线设计,我们在实践中不能完全按照城市中的做法,从而缺乏针对性。比如如果我们不对城乡结合部的建筑高度做一个限制,认为在城市边缘地带建高层乃至超高层建筑对城市不会有太大影响,那就会严重影响城乡结合部的天际线景观,即使不从经济、生态、安全等方面上来考虑,高层、超高层建筑的建造我们也应该慎之又慎,应该对每一幢可能改变天际线的建筑都应仔细研究它与整体的关系。因为一旦缺乏控制,无论是从城市向外还是郊区向内,给人的感觉都会是一个“围城”,高高的城市边缘天际线将造就一个压抑的城市。

2.3.3.2 轴线设计:我们知道,在城市中使用轴线可以使多个空间相互发生关系,将主要景观联系在一起,是景观设计的一般方法。同时一些公共建筑,在造型、位置和高度上设为视线焦点,在轴线上成为空间序列的高潮。作为城乡结合部,其空间之于城市中心较为简单,所以城乡结合部的轴线设计的重点并不是在于景观的导向,而应该是交通的导向性作用。

2.3.3.3 边界设计:城乡结合部可以视为一个城市的入口,通俗点说就是“门面”,也就是我们专业所说的边界。设计中应以原有的环境景观为基准,即保护现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风貌,合理确定拆迁和建设规模,有计划地对危房集中、基础设施落后等地段进行改建。因为城乡结合部独特的地理位置,其绿化景观设计应该是整个设计中的一大重点。打造边界休闲观光带,不但可以作为城市休闲游乐区,对于其后续发展也可以做一个非常好的铺垫。有了好的环境,我们就可以全面整合商业功能,让这一区域易于接近,提高其边界形象作用。

2.3.3.4 细节设计:“细节决定成败”,或许有些夸张,但一个出色的区域环境不单是由设计优秀的公园和建筑组成的,而应该是宏观至整体微观至细部的。因为每一个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到整体形象。上文已阐述城乡结合部作为城市入口的重要性,所以优秀的细节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能认为其所处的不是中心位置而忽视细节的设计。以构成景观的基本要素之一的标志为例,标志是城市中令人产生印象的突出景观,是形成城市图象的重要因素,有助于使一个区获得统一的效果,一个好的标志既是突出的,也是协调环境的因素。所以城乡结合部的标志性建筑或景观不仅可以提升城市的可识别度,同时也体现了城市细腻的一面。

2.3.3.5 结合点设计:在各个要素的整合过程中,要素之间的结合点设计极为重要。结合点设计必须是三维的,结合点的选定可能是二层步行系统与建筑的结合点,也可能是地铁站枢纽综合体、自然景观与公共活动广场的结合点、作为地下与地上空间联系的下沉广场等。诚如《城市设计机制与创作实践》中所说的:“要素应该是开放的、互相联系的,要素互相渗透已成为现代城市形态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城乡结合部一旦具有完备的结合点设计,在今后的发展中,就可以以此为依托,对于未来城市的拓展打下很好的基础。

城乡景观规划与设计范文4

1 引言

乡村有景观吗? 乡村有园林吗? 乡村需要景观园林吗? 在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今天, 在大地景观开始深入人心的现代, 对于中国规划建筑界, 这些问题已经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众所周知, 乡村既是人类聚居环境的基本细胞, 也是中国绝大部分人口的主要聚居地区。乡村园林以乡村景观为背景, 乡村景观在客观方面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水、土、气候、动、植物、人工物等, 在主观方面包括经济发展程度、社会文化、生活习俗, 乡村园林正是在这种综合的景观中孕育、演变、发展、生成, 所以乡村园林与乡村景观密不可分, 故而, 乡村景观园林也就成为本文的论题。根据人类聚居环境学理论(刘滨谊1999) , 作为乡村人类聚居环境的基本背景, 乡村景观园林作为乡村规划的基础背景, 它对整个村落的布局、特色的塑造和生态环境的保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它的面貌、格局、规划、建设决定着乡村环境的生死存亡。合理而理想的乡村景观园林, 表面看上去朴实无华, 然而在“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致用”、“持续发展” 的基本原则指导下, 其内在却是丰富多彩、形态各异、耐人寻味的, 其中, 不乏有许多优点而令今天的城市人神往。当今中国,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乡村景观园林在乡村人类聚居环境规划建设中的作用、地位日渐重要。对于迅速城市化的乡村地带, 乡村景观园林正处于十字路口, 迫切需要予以定位、定性、定向、定型, 而对于当今那些步入病态衰败的城镇, 理想的乡村景观园林无疑将成为“ 治病” “健身” 的一帖灵丹妙药。

在学术界, 德国、荷兰、奥地利、美国、日本、韩国等工业先进国家早已关注乡村景观园林这一领域, 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2 乡村景观园林的含义

“乡村景观园林” (rural landscape and garden) 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对其研究的范围和研究的对象, 目前还尚无完整而确切的定义。单单从字面上看, 它由“ 乡村” 和“景观园林” 两个概念组成。这里用“ 乡村” 而没用“农村” 一词, 主要因为农村是与农业产业联系在一起的, 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地域, 如今在农村, 作为农业生产主体的农民, 有一部分并不一定从事农业生产而是从事非农事活动, 因此, 用“农村” 来界定范围具有一定的难度域概念, 泛指城市和原始无人聚居地带以外的一切地域, 特指城市(包括市和镇) 建成区以外的地区, 是一个空间的地域系统。“ 景观园林” 的定义可以分解为“ 景观” 和“园林” 两个方面。对于“景观”, 从景观规划设计学科角度, 笔者曾有阐述: 扼要地讲, 景观包含着地球表面自然的、人工的人类聚居环境, 并且与社会、文化、习俗、人类精神、审美密不可分(刘滨谊1990 , 1996 , 1999) 。对于“园林”, 张家骥先生在《中国造园论》一书中汇总了许多专家学者对“ 园林” 的理解和定义(张家骥1991) , 并在此基础上对“园林” 下了定义: “ 园林是以自然山水为主题思想, 以花木、水石、建筑等为物质为表现手段, 在有限的空间里, 创造出视觉无尽的, 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 因此, 广义的乡村景观园林是非城市化地区人类聚居环境, 其以大自然真山、真水等自然材料而形成的具有审美价值、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

需要说明的是乡村景观园林的界定是相对于城市化而言的, 过去许多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目前已成为城市园林, 它们不在笔者所研究的范围内。

3 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目标

乡村景观园林存在着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 传统乡村景观园林伴随着农耕文明而出现, 随着工业文明及当今后工业文明的进化, 乡村景观园林同样也在走向现代。其演变的根本动力是乡村人们生活的演变, 乡村景观园林始终与广大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环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然而, 它的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一直未引起学术界和规划设计界的关注重视。

从历史的演变着眼, 就乡村景观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关系而论, 乡村园林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地位也不容低估。长期以来人们普遍以为中国传统园林起源于古代帝王的苑囿, 这是极为片面的。根据不断的考古发掘和对古代诗歌的深入研究, 人们发现, 其实全世界最早的园林应该是原始聚落中及周边的园圃和树木绿化等实用性的园林化的土地, 它也是中国园林最早的雏形, 并对后来发展起来的恬淡素静的文人村居园林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就是明清之际的文人园, 也不断从乡村园林中得到启发, 从中汲取营养(刘天华1994) 。因此,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乡村园林在中国园林发展历程中, 起着基础和源泉的作用, 尤其是乡村园林为江南文人园积累了经验、提供了素材、丰富发展了中国古代园林文化, 这是确定无疑的。

从现代人类聚居环境建设入手,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增长的进程中, 村镇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截止1998 年底, 全国有建制镇17015 个(不含县城关镇), 集镇29118 个, 村庄3557700 个, 随着撤乡建镇和拆村并点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建制镇比上一年增加480 个, 集镇减少1206 个, 村庄减少101635 个(1998 年村镇建设统计公报) 。这种乡村城市化不是意味着把乡村变为城市, 而是在于节约用地和提高乡村居民的素质和生活质量。因此, 随着乡村城市化的不断进行, 乡村居民的居住方式、居住文化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 许多传统的聚居村落也将随之消失。乡村城市化使乡村景观园林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变革: 一方面, 一些有研究价值的传统乡村景观园林已经或将要遭到扼杀的命运; 另一方面, 乡村城市化已经或将要产生出新型的乡村景观园林。新一代的乡村景观园林应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乡土文化, 创造出具有乡村特色而非城市发展模式拷贝的现代乡村景观园林, 以改变当今新建村落的平庸无味、千村一色的状况, 这是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基本目标。

4 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动态

国外许多工业先进国家在这一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如德国、荷兰、奥地利以及美国和日本在乡村景观(rural landscape) 、乡村地区的规划与建设方面都有非常成熟的经验。但由于现有的资料和技术手段有限, 对当前国外在乡村景观园林领域的研究成果没有更详尽的资料, 但仅此还是可以看出, 国外非常注重对乡村景观的系统研究。

在国内, 有关乡村景观园林的产生和发展, 尤其是对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几乎都是一片空白。长期以来, 人们更多地是关注中国传统园林的研究。尽管如此, 仍然存在与之相关的研究, 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

4.1 传统地方性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结合农村园林的实例对江河流域的农村园林的产生原因及其特色分别进行了阐述(舒楠1997 , 陈志华1999) 。此外还有对徽州古典园林有较为详细的研究( 程极悦1987 , 肖国清1988 , 殷永达1993 , 张浪1996) , 这些文章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例。

4.2 传统乡土建筑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彭一刚院士的《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一书(彭一刚1994) 为代表, 该书的视点不只停留在乡土建筑上, 而是切入到传统村落的研究, 对村镇的景观进行了分类和分析, 其中包含了构成乡村景观园林的一些要素。此外, 陈志华教授等人编写的《浙江省新叶村乡土建筑》和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主持的《诸葛村乡土建筑》两套乡土建筑丛书的有关章节也阐述了乡土文化和乡村景观的关系(陈志华1998) 。

4.3 历史文化传统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古村落: 和谐的人聚空间》两本书为例(刘沛林1995 , 1997) , 作者从风水的角度阐述了风水思想与风景、园林、建筑及城市设计的关系, 在风水对园林规划的启示”一节中, 着重论述了乡村园林的一种类型—水口园林。在中国古村落的景观建构中, 分别就村落“八景、“十景、水口园林、村落点景建筑等进行了阐述。

从上述的研究成果来看, 虽然有一些与乡村景观园林有关的研究成果, 但不成系统、很不完善。乡村景观园林尚未作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课题来研究, 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 需要进行大量的基础调查、分析论证。

4.4 空间格局演变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从人类聚居环境学的角度, 选取从古至今的村落实例, 分析乡村景观的构成元素, 对空间化、时间化等可以量化的元素予以量化, 分析其演变发展(刘滨谊, 毛巧丽1998) 。

4.5 现代人类聚居环境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一书为例( 刘滨谊1999) , 以生态意识、大地景观等现代思想为世界观, 以“设计结合自然、现代宏观区域景观规划等理论方法为导向, 书中重点分析阐述了欧、美等国现代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与实践。

5 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内容

虽然乡村景观园林只是乡村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是它却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的各方面。乡村景观园林所要研究的内容非常丰富, 包括历史、地理、建筑、民俗、社会结构、景观、环境、艺术等等。综合上述分析, 笔者提出了下列乡村景观园林的主要研究内容:

5.1 乡村景观园林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

5.2 乡村园林在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地位和作用。

5.3 乡村城市化和现代化对乡村景观园林所造成的影响冲击。

5.4 乡村景观园林与社会形态的内在关系。

5.5 乡村景观园林与乡村经济的内在关系。

5.6 乡村景观园林与乡土文化的内在关系。

5.7 乡村景观园林的基本类型。

5.8 乡村景观园林的空间格局特点。

5.9 乡村景观园林的艺术处理。

5.10 乡村景观园林的未来发展模式。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重点不在于保护传统的乡村园林, 而在于寻求乡村景观园林规划建设的规律和特点, 尝试地探索未来乡村景观园林的发展模式, 以便能切实有效地指导今后乡村规划中的乡村景观园林规划设计, 创造出超越城市的自然而和谐的乡村人类聚居环境。

6 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方法

国内有关中国造园理论的论着很多, 在此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于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 文献资料是了解乡村景观园林形态构成的一个重要途径, 它包括地方史书、地方志、家谱等, 这些文献资料对村落的选址、布局、发展等都有详细的记载。目前乡村景观园林需要大量的基础性研究, 这就必须建立在大量实证的基础上, 然后从社会、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来进行分析、比较, 找出规律。由于传统乡村景观园林大多遵循自然法则, 随着村落的布局而形成, 很少受到来自外界人为规范的约束。因此, 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乡村景观园林进行实地调查和测绘, 并结合对当地居民的问卷调查, 了解他们在居住方式和价值观上的变化, 以及他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对于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景观园林, 受到来自村镇规划标准和农村土地使用政策的影响, 因此, 还需要认真领会政策、法规的精神。通过对乡村景观园林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 通过实证对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和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景观园林进行分析、比较, 研究乡村景观园林的内容和形式的演变; 总结归纳乡村景观园林的基本类型; 分析乡村景观园林的构园特色; 找出乡村景观园林成园艺术的规律和特点。乡村景观园林研究不是单一学科所能解决的, 它在景观建筑学、生态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的基础上进行多学科、多角度交叉综合研究。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方法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 还有待于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7 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意义

乡村景观园林有别于城市景观园林, 城市景观园林是通过人工再现自然, 而乡村景观园林则是运用自然, 更为朴素地保留着更多的自然真迹, 从艺术追求而论, 如果说, 城市景观园林是“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 那么, 乡村景观园林则是虽由天作, 宛自人开”, 各自的艺术倾向不同, 并无艺术的高下之分。但是, 倘若从自然美的角度来看, 乡村景观园林远比城市园林自然优美。“师法自然”只有从乡村景观园林中才能获取第一手的灵感源泉, 而目前国内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界在这一领域几乎还处于一片空白, 因此, 对于乡村园林的研究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7.1 建立乡村景观园林的观念意识

乡村园林虽然早就出现, 但是由于人们理解和认识上的偏差, 对乡村园林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 以致于长期以来没有人对它进行系统的研究。因此, 通过建立乡村园林的概念, 使人们对乡村园林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从而激发更多的人从事乡村园林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以填补国内在乡村研究领域的空白。

7.2 发掘保护传统乡村景观园林环境

中国现存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大多为明清时遗留下来的, 而乡村园林由于长期以来受外界干扰少, 因此, 有的乡村园林还保留着宋元时期的风格, 这对中国传统园林是一个很好的补充。713 创造现代中国乡村景观园林通过对乡村园林的研究, 探讨乡村居民对园林的需求, 以及乡村园林对大地景观环境和改善生态的重大作用。乡村园林不仅具有朴素的自然美, 而且它和人们的平凡生活保持着最为直接和紧密的联系, 因此,通过对乡村园林的研究, 根据乡村的功能要求、景观要求和经济条件, 创造出优美的乡村园林艺术形象, 这对于我国未来乡村规划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① 刘滨谊, 风景景观工程体系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0

② 刘滨谊等译, 图解人类景观—— 环境塑造史论1 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1996

③ 刘滨谊,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 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9

④ 张小林, 乡村概念辨析. 地理学报, 1998 , [ 6 ] : 365~ 370

⑤ 张家骥, 中国造园论.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1

⑥ 刘天华, 中国古典园林之美— 画镜文心. 生活1 读书1 新知三联书店, 1994

⑦ 农村与景观. 台湾大学农学院农村规划与发展中心编译, 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1998

⑧ 舒楠, 楠溪江流域乡土文化与农村园林. 建筑师, 1997 [ 78 ]

⑨ 程极悦, 徽商和水口园林——徽州古典园林初探, 建筑学报1 1987 [ 10 ]

⑩ 肖国清, 论徽州古典园林艺术1 中国园林, 1988 [ 2 ] . 张浪等, 徽州古典园林的研究1 中国园林, 1996 [ 6 ]

ω 彭一刚, 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1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ξ陈志华等, 浙江省新叶村乡土建筑1 台湾省建筑师公会

城乡景观规划与设计范文5

关键词:景观生态规划;小城镇;问题;价值

1 引言

小城镇,泛指20万以下人口的小城市,也包括依法建立的建制镇和农村集镇,它既处于中国城镇体系的最低层次,又与乡村有着紧密联系,是连接城乡的纽带,积极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城市化的必由之路。小城镇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是建设好小城镇的关键所在,好的生态景观是成功的一半。做好小城镇发展规划,确保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大城市的景观开发也已基本成型。而小城镇则像是一块尚未开发的处女地。也许,年轻人,年轻的景观设计师们一展拳脚,实现胸中抱负的地方,正是这些亟待规划与创新的小城镇!

2 小城镇景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小城镇是界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是城乡的过渡体,是城市的缓冲带,乡村发展的一种高级形态,它具有相当于景观边缘的效应[1]。小城镇既是城镇体系的最基本单元同城市有着很大的关联同时又是周围乡村地域的中心比城市保留更多的乡村性,因此小城镇尤其具有了城市和乡村的双重景观特性。

原生自然景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个性,并构成了城市景观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下一些小城镇在发展过程中把原来水草丛生的城市河道整治成为光洁照人的水泥驳岸,花巨资动拆迁建设物种单一的城市大草坪,式地把非本土化的异地大树“搬进城”。充满野趣的湿地变成了光鲜的池塘和喷泉;自由生长的灌木被连根拔起,转而被换成修剪整齐的装饰植物;乡土的野草则被需要消耗大量水资源的常绿外来草坪所替代……那些曾经出现在我们身边的景色最后只能变成回忆。

现在的城市规划中,对于历史建筑、历史街区的保护日渐重视,而对于城市中的原生态景观却少有保护,政府往往是花费相当大的精力来营建人工景观,却对自然存在的生态机制视而不见。城市中这些自然景观的生态系统被破坏,最终土地失去了自我调节能力,变成了没有生命的土地。我们总是过于依赖“灰色”基础设施,试图靠人工系统来调节城市生态,解决我们的日常生活,包括交通、排水等等,这不仅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而且实际上是牺牲了自然本身的服务系统。

3 原生态在小城镇景观规划中的价值

原生态的景观规划与众多追求新奇、爆炸效应或气派、辉煌效果的风格截然不同,更多的是让我们感觉到质朴、亲切。它基于对纷繁现状的批判、审视和思考,从解决当代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环境、自然和文化中存在的问题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并将之介入到景观设计的实践与探索之中。

3.1 原生态在景观规划中的美学价值

原生态之所以是美的,其根本在于由自然物构成的景观可以营造一种氛围、一种意境,这种意境则是超越物质的。它的美学意义,可以用李白的两句诗说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相较于其他景观形态,亲切自然的原生态景观更容易获得使用者的共鸣与认同,从而达到超越物质的浪漫境界[2]。景观设计中的“原生态之美”反映了真实的人地关系,给予人们文化的归属感以及与土地的精神联系。在王向荣的“济南园博园的设计师园——快乐田园”项目中,诠释了花园并非展示和观赏的对象,而是空间的花园、过程的花园和诗意的花园的思想。植物的生长、开花、结果、枯荣都是花园生命周期的一部分,每个生命阶段具有不同的魅力。在这里,人们建造、梳理、采摘、播种,体验春华秋实、四季之美,回归已经忽视、遗忘的花园的朴素的本质,原生态的乡村农事的乐趣带给人们快乐的田园感受[3]。

3.2 原生态在景观规划中的生态价值

“生态性与可持续发展”是主张“原生态”的景观设计师们考虑最多的一个问题。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带来人与地、环境、资源的一系列危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代价是生态的日益破坏与恶化。原生态的设计理念正是致力于保护现存自然要素,和积极的生态重建。

原生态景观设计注重自然生态演替且地带性特征明晰,利用“自然潜在植被”,即在所有的演替系列中没有人为干扰,而在现有气候与土壤条件下(包括那些人为创造的条件下)能够建立起来的植被类型[4],强调植被建设中以群落为单位,尽可能把乔木、灌木、草本、藤本植物因地制宜的配置在群落之中,达到种群间的相互协调和群落与环境的协调,使植物群落结构合理。

3.3 原生态在景观规划中的社会价值

在中国社会快速转型的过程之中,中华民族面临着文化身份缺失的危机。在景观规划中这种文化身份丧失的危机表现得尤为明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份是什么?这是当代中国景观规划师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王澍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做出了有益的尝试,超越了传统的校园景观,其核心理念为回归乡土,并让自然做工,王澍将之诗意地描述为“返乡之路”,场地原有的农地、溪流和鱼塘被小心保留,体现了乡土景观和地方文脉的保留与延续,王澍利用的江南旧瓦片就是一个典型的符号,在这个项目中,超过700万片不同年代的旧砖瓦被从浙江全省的拆房现场回收到象山新校园,重新演绎了中国本土可持续的建造传统[5]。

3.4 原生态在景观规划中的经济价值

原生态对于城市景观的经济价值主要表现在降低管养成本、增值城市资产、提升城市形象这几个方面。一些移植或进口的异国植物或热带植物除价格不菲之外,还消耗大量的养护成本与水资源,而一棵古树动辄上万几十万,存活率却只有50 %。原生态绿化系统自身的稳定性和自我维护的特性,减少了人们对于系统的外力影响需要,大大降低了城市景观的维护管养费用。

4 小城镇原生态景观规划的保护性发展

对于城市原生态景观的保护性发展一方面是要尊重场地本身的特点,遵循其自然的生态格局和生长形态,另一方面是要对其进行有机的更新,使其发挥出最大的现实价值。“原生态”设计师立足于“足下文化”与自然之美,主张环境主义及生态恢复,并通过新的设计来强化场地及景观作为特定文化载体的意义。

4.1 尊重场地与地域性

对于城市原生态景观的保护,首先是要尊重场地的特殊性和地域性。尊重是对它原本自然面貌的尊重,一方面是尽量依照原始地形地貌进行规划设计,另一方面是对原始植被和生物群进行完整保留[6]。一方面也要注意保留场地上的历史遗迹,将新时代的印记与历史相结合,形成新的文化特色,延续城市文脉。保留、再利用和再生场地中的一切景观元素和材料,并使他们发挥新的实用与审美功能,像茂盛的野草和生锈的机器,都代表着场地的自然与文化遗产特征,是新设计产生的基础。

秦皇岛汤河红飘带案例展示了城市绿地设计和建设中,如何利用原有场地资源,用最少的设计,来创造一个真正节约的城市绿地,为当代城市居民提供最多最好的生态服务,同时,让场地发生巨大的变化。设计师用一条“绿荫里的红飘带”——一条顺着汤河河流廊道而建的红色玻璃钢“长凳”,在完全保留原有河流生态廊道的绿色基底的同时,用最节约的方式,把城乡结合部一处河岸变成了美丽的城市休憩地,使公园成为一个受人工干预最少的城市公共空间,尊重场地现状即尊重了场地的历史。四周植物都是原有的,野草与场地的自然过程的保留,使公园的维护达到最少。

4.2 对生态与环境的照应

当前城市建设出路只有一条:生态文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当前在城市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重压力下,判别和保护城市的生态底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生态底线保障了城市基本生态安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障,应作为城市规划的根本前提和城市建设不可逾越的刚性界限。将自然请回城市,是当今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现实需求。在环境保护意识逐渐觉醒的今天,生态城市逐渐成为中国一些城市的建设目标,其内涵就是让自然回归城市。兼顾城市中树木花草的生态多样性,不仅在视觉上更加美观,更能营造美的意境,而且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对人的身心健康更加有利[7]。

4.3 体现对人的关怀

原生态的景观规划意在构建一个亲切宜人的环境,满足每个使用者的基本需求,关照普通人的空间体验,而摈弃对纪念性、展示性的追求,是日常的、寻常的景观。现代景观规划理论强调规划的基点是以人为本,在更高层次上能主动的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和不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小城镇的建设是以人的需求为基础的,建设的好坏取决于对人愉悦的程度。因此小城镇景观规划应本着“以人为本”,即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考虑人的尺度和心理要求,将人的活动性和舒适性作为景观规划的出发点,注重保护和发掘当地的人文景观及风土人情,将人的活动融入到设计中,营造舒适、充满人情味的小城镇景观[8]。

国外一些城市如土耳其安卡拉、韩国汉城、美国伊萨卡(Ithaca)等,均与荒野或原生态的森林相连。伊萨卡周边湖泊碧波荡漾,野鸭成群,孩子们在湖边轻松游戏,是国内城市难以见到的。香港有令全球城市羡慕的郊野公园。香港的土地利用中百分之四十用于郊野公园,百分之二十四用于建设。香港郊野公园建筑风格朴实,设施非常简单。公园道路除一两条车行道外,其他主要是简单原生态的石阶路。郊野公园的桌椅、烧烤炉、凉亭、露营地和远足小径帮助香港市民享受了丰富的自然风光和生态资源,并且享受这些游憩活动都是免费的。

目前国内城市周边已经很难找到原生态的荒野,但一些尚不发达的地区、有待于开发的边远城市,可尽量避免重蹈现有城市建设的覆辙,或尽量保留现有荒野与城市相连,或通过退耕还林等手段修复城市周边自然,还是可以办得到的。

4.4 现代艺术的融入

原有场地的“设计”毕竟只反映过去人的工作和生活,以及当时的审美和价值取向,从艺术性来讲,这些与现代人的欲望和功能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还需加以提炼。所以,有必要对原有形式和场地进行改变或修饰。通过增与减的设计,在原有“设计”基础上产生新的形式,更充分地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将原有场地与现代环境艺术、装置艺术、多媒体艺术结合,使新景观表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在自然与乡土的本色上,跳动着当代人的舞步。

依然是秦皇岛汤河红飘带案例,在完全保留原有河流生态廊道的绿色基底上,引人一条以玻璃钢为材料的红色飘带。它整合了包括漫步、环境解释系统、乡土植物标本种植、灯光等功能和设施需要,用最少的干预,获得都市人对绿色环境的最大需求。在这里,低碳设计与低碳美学得到了最充分的表达。

上述四个方面的结合,使小城镇新景观彰显出其现代中国的特色和“原生态之美”,在小城镇发展的过程中保留了其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文化特征,维持了最优的城市景观风貌,使小城镇景观风貌不仅是视觉“美”的,同时是“健康”的与“有内涵”的。

5 结语

城市化发展,城镇建设这场风暴打破了小城镇昔日的宁静、悠闲,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劳动人民营建的独特的,属于自己的生存环境日益受到威胁。原生态是现代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新趋势之一,也是解决现有城市景观设计中种种问题的方法之一。原生态注重以“恢复”、“再现”原始自然状态的思路,来优化小城镇景观,并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景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要认识到实现原生态的小城镇景观规划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要紧密结合小城镇总体规划,用发展的眼光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目标,指导景观规划,确保小城镇景观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陶联侦.小城镇发展规划中景观规划初探[J].小城镇建设,2003(12),20-21.

[2] 沈福煦,中国古代建筑环境生态观[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 王慧.中国当代“原生态”景观设计美学分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2,03.

[4] 赵奕.原生态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价值与运用[D].硕士学位论文,江南大学,2007.

[5] 孔祥伟.论过去十年中的中国当代景观设计探索[J].景观设计学,2008,(2).

[6] 袁也.对于城市中原生态景观的保护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城乡景观规划与设计范文6

20__年,全市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省建设厅的大力支持下,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把__建设成为旅游文化名市的发展目标和市委二届四次、五次全会和市“两会”确定部署的目标任务,认真履行部门职责,加快城乡规划编制进度,提高规划管理水平,强化规划服务质量,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取得了突破和进展。

一、20__年工作总结

(一)积极开展城乡规划编制,充实管理法定依据

规划是进行城乡规划管理的法定依据。一年来,我局紧紧抓住城乡规划编制这一龙头,不断强化城乡规划编制工作,编制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1.突出以__中心城区为重点,城市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按照以__中心城区为工作重点的思路,今年,我局依据省人民政府批准的《__城市总体规划(20__-2020)》(修编),一是积极组织开展了各项专业规划编制和报批工作。《__城市给排水专项规划》、《__市通信市政工程专项规划》等两个专项规划的报批工作顺利完成;《__市教育用地布局规划》、《__市20__-20__年住宅建设规划》已完成上报工作;《__中心城区道路交通专项规划》已编制完成,拟上报市规委主任会议审定;经我局参与组织协调的《__城市户外广告招牌设置规划》编制工作已完成、《人民防空工程专项规划》编制的前期协调工作已完成。二是中心城区正和、寨后、福慧3片区控制制性详细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荣华、尚义、白华3个片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完善工作已完成;新团、清溪、八和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三是组织开展了《__市荣昌社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前期工作。四是组织开展了__市清溪村、忠义西村、吉祥村3个“城中村”环境提升规划的前期收资、规划初步方案编制工作。五是《世界文化遗产__古城保护规划》、《世界文化遗产__古城环境整治手册》已编制完成并通过了省级专家评审。

2.坚持城乡统筹,各区县城市规划和集镇规划、村庄规划编制力度进一步加大。一是永胜、宁蒗两县组织开展了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永胜县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已进入前期评估阶段;《宁蒗县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已完成概念规划成果。二是各区县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等工作积极开展。宁蒗正在做中心城区3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古城区已完成束河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玉龙县完成了《县城景观水系规划》的编制工作。二是各区县集镇规划编制工作取得新进展。古城区编制完成了《金江乡集镇规划》;玉龙县《拉市乡新农村总体规划》、《黄山镇夏禾、下束河村古村落整治建设规划》、《鸣音乡集贸市场规划》等已编制完成;宁蒗县完成了战河乡、跑马坪乡、红桥乡总体规划编制的前期准备工作;永胜县开展了对三川旅游小镇规划编制的前期搜资工作。三是协调编制完成《云南省金沙江中游鲁地拉水电站工程永胜县涛源移民集镇总体规划》。

3.注重资源保护,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工作得到全面落实。一是完成了《玉龙雪山景区详细规划》、《泸沽湖女儿国镇修建性详细规划》、《裸美乐峡谷修建性详细规划》规划文本的修改完善和报批工作。二是组织召开了《__老君山黎明景区红石街整治安置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印象__剧场外观改造设计方案》、《玉龙雪山自然保护区派出所和森林武警营房改造设计方案》专家审查会。三是积极开展《玉龙雪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准备工作。四是开展了宁蒗县永宁、拉伯城乡统筹试点规划的前期收资工作。五是各区县旅游景区规划编制工作积极开展。玉龙县已编制完成《石鼓红色旅游景区规划》和《黎明洛支旅游接待中心修建性详规》等规划,正按程序报批。

至20__年底,全市城市化水平预计达25.8%,城市规划区面积达725.96平方公里,控制性详细规划区面积预计达46.1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预计达42.6平方公里。

(二)围绕法制化、制度化,城乡规划管理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

为使城乡规划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按照《城乡规划法》、《物权法》和《云南省城市规划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一年来,我局结合全市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实际,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研究拟定了《__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__市建设项目规划核实暂行规定》、《__市建设项目规划定点验线复线管理暂行规定》、《__市城乡规划管理人员持证上岗管理规定》等和《__市规划局行政问责实施意见》、《__市规划局

行政许可责任追究办法》等部门工作制度,并在全市实行了城乡规划目标管理责任制(各区、县人民政府均与市人民政府签定了《__市城乡规划(20__--20__)五年目标责任书》)、城乡规划建设项目行政许可和行政处分备案和纠错制度等,为城乡规划管理奠定了基础,进一步促进了城乡规划工作的有序、健康发展。(三)各区县城乡规划管理机构建设工作基本完成

按照《城乡规划法》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及各区县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20__年,除永胜县在建设局内部设立规划管理股室外,华坪县、古城区、宁蒗县相继成立了规划局,城乡规划组织机构数占各区县总数的80%。同时,各区县都成立了城乡规划(市政)管理委员会及办公室,并严格按审批程序正常开展工作。

(四)城乡规划管理体系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各项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我市的城乡规划工作,在重视规划编制的同时,也依法加强了对城乡规划实施的管理,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一书三证” (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规划建设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核实制度等制度,严把方案审批关、建设验线关和批后管理关,逐步建立健全了一整套规划管理机制,做到了“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执法一支队伍”,保证了城乡规划的顺利实施。

1.严格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管制,城市用地管理进一步规范。对城市功能分区之间的公共空间、城市节点公共空间等进行了规划控制和协调;加强了对城市“五线”(即“红线”、“绿线”、“黄线”、“紫线”、“蓝线”)的管理;对水源地、水系、绿化、停车场等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和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用地等进行了严格预留和控制,严格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效保障了城市利益和公众利益,民生问题进一步得到落实。据不完全统计,一年来,我局共进行项目选址前实地踏勘140余次,上报市城市规划管理委员会的15家单位的项目选址,13家通过审查,按要求发放《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41份、《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20份,发放《建设用地规划设计条件要求通知单》50份、《地块规划条件要求通知单》42份,办理用地性质变更3份;全市按要求发放《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__份、《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151份,发放《建设用地规划设计条件要求通知单》116份。

2.严格工程规划许可,城乡规划建设方案的审查趋于规范,城市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和营造,特色城市建设取得初步进展。为严格规划许可,我局继续建立完善和全面推行公众参与、专家评审、政府决策和规划项目选址、方案批前、批后公示“三联审两公开”的规划审批机制,注重现场踏勘,兼顾工作效率。据不完全统计,一年来,我局共实施建设项目规划现场验线49起,进行规划项目设计方案行政初审50次,组织召开规划设计方案评审审定通过47个规划设计方案,提交局务会议讨论建设方案49个,完成84个建设项目施工图审查,召开市规划委主任会议6次,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44份,总建筑面积达448728.47平方米,总投资187624.61万元;全市按权限要求,共进行规划项目设计方案行政初审187次,组织召开规划设计方案评审审定通过98个规划设计方案,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1386份,办理村镇建设许可证191份。城乡规划行政审批无违法、无违规、无越权行为,城乡规划实施率达100%。同时,按照遵循“传承文化、保护生态”的城乡规划工作理念,加强了对本土和驻__规划设计单位、房地产商的管理和引导,强化对城乡规划项目建筑形态、风格、色彩等设计的审查,突出__本土地域建筑文化特色。

3.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管理进一步强化。按照庭院空间与城市空间、庭院绿化与城市绿化、庭院公共设施与城市公共设施共享的原则,强化城市公用市政基础规划管理,对城市道路、公共绿化、供排水专项规划实施审查把关,道路节点空间环境营造有了新进展,基本杜绝了城市建设侵占道路红线、绿地缩水、污水有管不能排等问题的发生。通过规划引导,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市政公共设施建设成效明显。一年来,我局共办理市政工程建设项目“一书两证”17份,总投资达41333.62万元。

4.城乡规划执法监察工作依法深化,违章建筑得到纠正和查处。按“事前防范、事后检查”的原则,加强了对城乡规划违法违章建设行为的预防和查处力度,把稽查工作贯穿于事前、事中、事后,经常深入项目实施现场,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有效的遏制了“两违”行为的发生。一年来,我局共组织规划核实项目36个,核发规划核实意见书36份,到工地巡查、检查、放验线、复线146次,处理件25件,违法建筑行政处罚1件,召开协调会5次。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查处违法建筑行政行为67起,其中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15起,的3起,拆除面积220平方米。违法违规城乡规划建设项目查处率达100%。

5.加强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按《风景名胜区条例》的要求,一是全面理清了风景名胜区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事项审查审批依据、申报条件、申报程序等。二是加强景区规划的执行和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对所有符合景区规划的建设项目严格按照景区的管理规定和基本建设程序,核发了《风景名胜区选址意见书》、《风景名胜区建设许可证》,并按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规定,依法对建设项目履行了监督管理。全年共办理风景名胜区选址意见书14份,办理风景名胜区建设许可证8份,总建筑面积达21911平方米,市政道路建设45公里、总投资26566万元,出具规

划设计条件通知单4份、工程规划许可证1份。三是加强风景名胜区重大建设项目的选址上报核准工作。积极配合项目业主对泸沽湖景区出省通道、丽香铁路穿越玉龙雪山风景名胜区和金沙江梨园水电站等3个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成选址上报核准工作。四是继续加强“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__老君山片区的资源保护工作。五是加强在风景名胜区范围内进行影视拍摄活动的监督管理,向省建设厅请求核准在景区内进行拍摄活动7次。六是规范准营证核发工作,共核发风景名胜区准营证57份。6.规划档案管理工作有序规范开展。20__年,是__市规划档案馆成立的第一年。为使全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有序规划开展,我局在借鉴先进城建档案管理办法的基础上拟定出台了《__市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办法》、《__市城市规划档案馆规章制度汇编》等相关规定和《__城市规划档案归档流程图》、《__城市规划档案馆归档内容》、《档案借阅(借出)登记表》、《文书档案接收登记表》等相关档案文书、表格,为档案管理的规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共接收包括《__市域城镇体系规划》、《__城市发展概念规划》、《__城市总体规划(20__-2020)》(修编)、《__玉龙雪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泸沽湖景区综合规划》等规划文本、图册以及20__ -20__年度《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审批档案和工程竣工验收档案等共计159卷。

7.积极开展__城市规划三维辅助决策信息系统建设,主动引进现代科学手段参与城乡规划管理。为切实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对城乡规划工作所期待的“编制要提速、审批要减时、服务要优质”的客观要求,《__城市数字规划辅助决策系统》软件开发工作,为__城市规划实现数字化、可视化管理创造了条件。这一工作的成功开展将从根本上实现__城市建设信息管理的一体化需要,为城市规划建设和发展提供更为详实、准确的科学依据,满足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需要,同时可以实现信息共享。

(五)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城乡规划服务质量明显提高

1.重视学习教育,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我局党组历来高度重视全系统干部职工的学习教育工作,一年来,一是严格坚持了“每周一次学习”制度,组织干部职工学习了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及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市委二届四、五次全会等会议精神和《物权法》、《行政许可法》、《风景名胜区条例》等法律法规,全年共学习30余次。同时,在全系统组织开展了230余人参加的《城乡规划法》专题培训考核和执政上岗。城乡规划管理人员培训持证上岗率达100%。二是认真开展“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科学发展”大讨论活动和以“讲党性、重品行、抓落实、促发展”为主题的作风建设教育活动。三是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由于领导重视、措施得力、严格实施,全系统干部职工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权力观,不存在违法违纪行为,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制实施率达100%。

2.以贯彻落实“四项制度”为重点,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和“阳光规划”。一年来,我局按照上级部门的统一安排部署,以“四项制度”的贯彻落实为重点,进一步加强了政务公开和“阳光规划”工作力度。一是继续加大了对建设项目在__规划网、__日报和项目施工现场对规划许可的依据、拟许可内容、意见反映途径和期限等内容进行批前和批后公示,充分征求公众和相关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对收集的各种意见归纳整理,作为规划许可的依据之一,充分尊重了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城乡规划及规划建设项目公开公示率达100%。二是在__规划网、政务公开栏、办公室等场所全方位公开部门职能职责、服务内容、办事制度、工作程序、审批时限、投诉渠道、举报电话和机关人员的身份、职务、联系电话、邮箱等,自觉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三是为确保行政许可高效优质,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在不增加人员编制的同时,成立政务室,坚持一个窗口对外,实施一条龙服务,积极简化服务流程,城乡规划服务质量明显提高。

3.全面完成党员互助、对口扶贫等其它工作。一是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要求,认真做好对宁蒗永宁坪村委会窝子村扶贫点的扶贫工作。二是开展了玉龙县九河乡小阿昌村新农村建设的前期调研工作。三是按市委组织部开展党内互助的要求,认真组织党员按全覆盖、全方位、长效性和实效性的原则,我局全体党员分批多次深入玉龙县鲁甸乡新主村委会与基层支部和困难党员代表交心谈心,访贫问苦,共商脱贫之计。三是认真务实地完成了人大代表的2件批评建议案和3件政协委员的提案办理工作,对一些代表和委员提出的批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积极落实,并于5月8日进行了面复,满意率达100%。四是做好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到目前局机关和所属单位没有发生黄、赌、毒行为,没有偷、盗、抢事件,没有参与“__功”、“门徒会”等人员和事件。五是认真组织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一年来,我局为各扶贫点送去棉被20余床、图书20__余册、解决村道建设水泥80吨、协调解决畜牧项目资金10万元、协调解决16个困难

学生的助学金近20__0万元、全体干部职工为四川汶川灾区共捐款8500元、缴纳特殊党费__66元,职工慈善捐款1120元。20__年,我局被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市级文明单位”。二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0__年,我市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城乡规划编制、管理、组织机构和队伍能力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基本实现了规划编制提速、审批减时、服务提质的既定目标,但仍存在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集镇规划严重滞后,已不适应或影响了全市经济的协调发展。二是城市规划管理依然存在盲区,乱占乱建行为还存在。三是城乡规划管理手段简单,亟待深化和提高。四是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城乡规划管理工作难以全面深化。

三、20__年工作计划

20__年,全市城乡规划工作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要求,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围绕农村改革,依法深化城乡规划编制工作。在抓好__中心城区、各县城规划编制的同时,按照3一5年内完成所有集镇规划的目标要求,千方百计推动集镇规划的编制,创新工作机制,推动城中村规划和整治工作。

(二)运用科学手段,依法提升城乡规划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一是积极推进城市数字化辅助决策系统建设进度,加快网络建设,争取在5月31日前完成一期工程;适时推进数字规划成果的运用,推动队伍能力建设。二是依法严格城市用地管理,优化城市公共空间,保障城市功能。三是继续深化特色城市建设,严格城乡规划许可。四是继续强化绿色城市理念,抓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

(三)明确城乡规划管理的责任主体,依法建立和谐互动的执法管理机制。坚持和谐执法的理念,依法加强城乡规划的巡视、执法和检查;依法追究和查处违法违章行为。

城乡景观规划与设计范文7

关键词:城乡规划;三年级设计课程;“职研教融合”;改革研究;河南理工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9025104

1 引言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2011年4月印发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将城乡规划学从原建筑学一级学科中拆分出来,标志着城乡规划学被正式提升为新的一级学科[1]。虽然城乡规划专业属于工科门类,但是涉及的知识体系众多,专业课程涉及工学(建筑学、风景园林、交通运输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统计学、地理类、应用数学)、艺术学(设计学、美术学),以及社会科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历史学、管理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门类[2]。城乡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作为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课程综合了上述学科门类的相关知识,但是目前《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对于城乡规划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组织没有提出明确的规定,因此不同学校针对自己的办学特色进行了学科定位和课程设置。

我国城乡规划专业多为五年制办学,不少学校都是以三年级作为专业的过渡期,从之前的建筑学知识的学习转向城乡规划专业的学习,因此研究三年级的规划设计课程是很有必要的。为了提高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城乡规划专业的办学质量,进一步做好城乡规划专业的本科教学工作,确定城乡规划专业的办学特色,需要进行设计类课程的改革。当前社会对城乡规划专业的要求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城乡规划专业乃至整个行业都处在大转型时期,未来的规划方法和方式会和现有的规划体系有很大变革,从粗放式的追求量的规划转向精细化的强调质的规划,教育体系要灵活变革来适应未来的发展要求。

本文以河南理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已毕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从“职研教融合”的角度出发来探索一般工科院校城乡规划专业三年级设计课程的改革研究,其中“职”指的是学生就职,“研”指的是学生考研,“教”指的是本科课程教学。

2 河南理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办学现状

2.1 办学简介

河南理工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成立于2005年,学制为5年,毕业发工学学士学位证。当时所在学院为土木学院,2008年并入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2013年更名为城乡规划专业。该专业的前身是测绘学院建立于1993年的城镇规划专科专业。城乡规划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城市市政工程规划、城市规划管理、区域规划等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接受建筑设计及城市规划设计等基本训练,掌握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管理的基本能力。

河南理工大学测绘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系成立于2005年,设置有人文地理学与城乡规划本科专业,学制四年,毕业发理学学士学位证。该专业的前身是建立于1993年的城镇规划专科专业。2001年秋季开始面向全国招收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生,学制四年。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系承担自然资源学、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区域规划、村镇规划、生态环境规划等教学工作,致力于培养具备坚实的地理科学基础和开阔的城市与区域经济视野,较强的空间分析和综合信息处理能力,从事资源环境评价、城乡规划管理,以及村镇旅游规划设计等领域的管理与技术复合型人才。

从上述介绍来看,河南理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前身都是建立于1993年的城镇规划专科专业,目前这两大专业分别属于不同的学院,培养目标也不尽相同。尽管两个专业在本科教学的课程设置上有一部分重合,但是城乡规划专业不等同于人文地理学与城乡规划专业,在专业定位和课程设置中避免出现雷同的现象,而设计类课程就是两大专业在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区别。根据笔者对于我国城乡规划专业通过评估的42所院校的调研,城乡规划专业所在学院有众多模式,其中建筑与城规学院模式所占比重最大,这说明了建筑学和城乡规划两大专业齐头并进发展势头强劲,建筑学院模式紧跟其后,也说明了城乡规划专业对于建筑学的基础依托。

2.2 学生就职状况

2.2.1 已毕业学生就职总体状况

笔者对已毕业的130名学生进行了统计,除了12人信息不明之外,发现就业状况总体良好(06级学生没有信息反馈,11级学生由于刚毕业信息还不完善)(表1)。其中转行人数12人,占到统计人数的9.2%,从事规划以及建筑行业的人数共计106人,所在的挝恢饕集中在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规划管理局以及景观设计院等。从学生就职的状况可以为城乡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的培养目标提供借鉴。

2.2.2 已毕业学生从事的项目类型

笔者对已毕业但仍然从事规划行业的85名学生接触的物质空间类的规划项目类型进行了汇总,具体内容详见表2。

根据已毕业学生从事的项目类型,可以为城乡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体系提供一定的依据。

2.2.3 已毕业学生对于培养能力的建议

在设计能力方面首先应该掌握各个功能区的做法,如居住区、商业中心、站前区、滨水区、CBD、仓储区、物流园区、交通枢纽等,多参观,多思考。其次设计前应仔细研究地块所在城市或地区的基础资料,了解其文化内涵,提炼其城市特色,融入设计中,让作品主题更鲜明,更有灵魂。再次应熟悉相关规范,关注规划前沿,与时俱进。最近国家新出的政策要多了解,如开放式社区、花园城市、美丽乡村、大数据获取及处理等。

在表达能力方面平时多加强手绘的练习,练习空间尺度和建筑尺度的把握,提升方案能力。并且要精通各种软件,包括CAD、PS、SU、GIS、AI、INDESIGN、COREDRAW、OFFIC办公软件等,并且要掌握与外界和甲方的沟通和斡旋技巧。

2.3 学生考研状况

2.3.1 考研录取率分析

河南理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7年来考研录取率呈现波动状态,在2014年达到低谷,2016年达到高峰,总体考研率为17.5%,具体内容见表3。

2.3.2 快题题目分析

快题设计是规划设计的一种快速表达形式,是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规划设计从文字的要求到图形的表达。无论是研究生入学考试还是工作选拔测试,都可能采用规划快题设计的形式。研究生初试考快题的高校有东南大学、重庆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沈阳建筑大学、安徽建筑大学、广州大学、湖南大学、苏州科技学院、天津大学、深圳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清华大学、西建大、南京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16所高校。研究生复试考快题的高校有西北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建筑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广州大学等11所高校。

快题设计测试中一般多考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此类快题在考试测试中更容易操作。具体类型包括: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心区规划设计(商业中心规划设计、文化娱乐中心规划设计、行政中心规划设计)、滨水区规划设计、旧城改造规划设计、旅游区规划设计(一般会有山地)、公园景观(城市广场)规划设计、步行街规划设计(一般是历史街道)、大学校园规划、中学校园规划、产业园区规划、办公园区规划、物流园区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近5年来部分高校(上述16所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快题题目类型详见表4。

3 三年级规划设计课程改革研究

城市规划专业在学科设置上升为一级学科后,城市规划专业涵盖的范围更宽更广,不同院校背景的城市规划专业也在日渐摸索中形成了各自的专业特色[3]。不论城乡规划专业如何发展,其核心是不变的,即以城乡物质空间为核心。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城乡规划专业是以土建类学科为背景,以设计类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以物质空间规划为主,同时强调对多种能力的培养,逐步形成具有豫西北地域特色的教学与科研方向。

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城乡规划专业在前三学期和建筑学专业实行建筑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到二年级下学期进行专业的选择(建筑学专业和城乡规划专业)。因此城乡规划专业五年的设计类课程为从大一的建筑设计基础、到大二的建筑设计、大三和大四的城市规划与设计以及大五的毕业设计。城乡规划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城市规划设计系列课程作为城乡规划专业最重要的核心课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4]。三年级是城乡规划专业系统的由建筑类知识向城乡规划类知识的转换,因此这个阶段学生在思想上、方法上、认知上会有很大的不同,笔者从已毕业学生的就职状况和考研状况综合考虑,从下述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方面的改革研究[5~8]。

3.1 教学内容改革

三年级城市规划与设计课程以物质规划和形态规划为主,同时强调相关知识体系的结合。在教学内容上和二年级下学期的最后一个建筑设计相衔接,从单体建筑设计过渡到群体建筑设计,再过渡到对整体空间环境的综合设计。以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和城市设计为主,每个学期两个设计,每个课程设计56学时,具体内容见表5。

3.2 培养能力改革

城市规划与设计课程不能仅仅只是训练学生的绘图水平,应从多方面进行能力的提升,笔者认为,三年级的规划设计课程可以从设计能力、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综合能力四个方面进行综合改革,具体内容详见表7。

3.3 教学过程改革

3.3.1 O计课流程安排

设计课程要特别重视过程控制,上课纪律应当加强,防止学生最终只交一套图纸的情况发生。严格把控每一个过程环节,一草和二草按照时间交图或汇报,并注重点评。设计课中的集中授课与点评时间应均匀分布在设计过程的每个阶段。并且要注重设计课和实际的结合,要强调实地调研的重要性。具体可以细分为1+1+2+2+1模式,即第一周的开题、调研阶段,第二周的汇报、点评阶段,第三、四周的一草、点评阶段,第五、六周的二草、点评阶段,第七周的三草、点评阶段,并且一定要有为期一周的课程设计周,在这一周里学生可以专心的表现最终成果。

上学期:开题――实地调研――资料搜集――规划先例分析(以快题的形式,注重手绘能力的提高)――资料搜集――方案生成(师生互动)――一草(交一草草图)――二草(交二草草图)――三草(生生互动)――出图、制作手工模型――评图、评模型――展览――制作图集、刻录光盘――归档。

下学期:开题――实地调研――资料搜集――规划先例汇报(以ppt汇报的形式,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资料搜集――方案生成(师生互动)――一草(师生互动)――二草(交二草草图)――三草(生生互动)――出图、制作机器模型――评图、评模型――展览――制作图集、刻录光盘――归档。

3.3.2 设计课过程监控

为了严格把控学生上设计课的纪律,端正学习态度,应做好平时阶段的考勤工作,平时成绩结合学生上设计课的出勤率以及迟到情况分别对待,并努力控制好上课的学习效率。

为了强化学生课程设计的过程性,避免最终熬夜突击画图交图的状况,每个设计过程中间要求交草图,草图要求进行简单的排版,要有设计思路分析、手绘草图、设计说明、总平面设计等内容。并且严格要求调研报告、调研汇报、成果汇报、模型制作等的成果质量[9~10]。

课程设计结束要求上交正式的设计图纸,正图要求严格按照任务书要求来完成,要有认真的排版、分析图、总平面图、效果图、意向图等。

3.3.3 设计师进课堂

考虑到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科特点,设计课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进一些设计院的工作模式,例如设计师教学、设计师答疑、设计师评审等环节。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三年级课程建议邀请有丰富经验的规划设计师或规划局工作人员参与其中,建议邀请至课堂的规划设计师或规划局工作人员针对规划行业发展行情、规划设计方法、规划评审过程、规划局工作职责等做专门讲座。

4 结语

作为一般工科院校的城乡规划专业,在专业定位、办学特色、设计课程的资源获取等方面不能一味地模仿和学习“老八校”类的城乡规划专业。应从行业需求的角度考虑确定适合非“建筑老八校”类城乡规划专业的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丰富设计课类型,重视建筑与规划设计方法的指导,加强对外交流。并积极探索学院和规划设计院、建筑设计院和兄弟院校合作办学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徐煜辉,孙国春.重庆大学城乡规划学科教学体系创新与改革探索[J].规划师,2012,28(9):11~16.

[2]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年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3]李 婧,王 冷.基于城市空间设计思维的案例教学实践[J].华中建筑,2016(4):176~180.

[4]梁振然.产教融合背景下城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6,25(5):93~96.

[5]王浩钰.城乡规划专业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5(6).

[6]申洁,王丽娜,邵 俊.城乡规划学专业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思考[J]. 高等建筑教育,2016(6).

[7]杨梅焕,陈秋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法探讨[J].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2(2).

[8]李 洋,崔 俏,刘叶城.乡规划专业快速设计课程改革研究[J].江西建材,2016(24).

[9]唐 乐.城乡规划专业快速设计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

[10]韩秀茹,燕 华.城乡规划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青海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景观规划与设计》课程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2014(36).

城乡景观规划与设计范文8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 园林景观设计 策略

所谓城镇化,是指具备着如生态宜居、城乡一体、和谐发展等特点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在这其中乡村景观设计是坚持以人为本,并且以统筹原则为基础的推进城镇化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构建功能完备、生态环保以及环境优质的城镇化所必须的努力。

1、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景观设计面临的机遇

在我国从前的城镇化发展中,曾经过于注重某一片面的提升,从而使得整体发展并不均衡。例如过于片面的追求扩大城市的规模、增设空间。这些问题导致城市化的进程模糊化,相应的规划也很不切实际,相关的公共服务也都处在停滞的阶段。乡村景观设计其中的配置水平也比较低,其人居适宜度也不是很好。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同时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国家大力推动乡村景观的建设,出台了如《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年》等等科学的方案,给群众真切的落实感。对我国来说,当前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乡村景观建设是重要的一部分规划。将其作为重点的城镇化建设来抓也可以在城镇化的发展中起到推动的作用。这是乡村景观设计在当前存在的较好机遇。

2、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在伴随着乡村景观设计不断推陈出新,建设步伐加快的背景下,城镇化的建设也在不断的以推进,但是在其背景下乡村景观的设计叶暴露出了一部分问题:

2.1 注重城市形象,忽视尊重自然

尊重自然是当前国际所公认的生态设施建设基本原则之一,只有做到尊重自然,并且因地制宜才能够实现根本的节能和环保发展。而事实上就相当于是将城市周围的河流、湖泊以及林地作为建筑所用的土地。但是在城市内部仅仅打造大量的假山、假水的景观,这有违于城镇化乡村景观建设的基本原则。

2.2 抓住绿化指标,忽视绿化品质

乡村景观的设计主要表现在乡村中的绿地面积以及农产土地面积,所以说如果在乡村的景观设计中只是一味地追求绿化指标的完成,而忽视真正用于农产的土地建设,忽视绿化之处真正的作用对于绿化资金以及程度上都有所影响。

2.3 追求绿化形式,忽视生态效应

一个优质的乡村景观设计不仅仅要有着合理的生态效应,也要有着一定的社会性生态效应。现实中所存在的一些情况就是一些乡村景观设计方案只是追求乡村的景观方式,一味地去追求“森林式”的方案密植。这样会导致应该存在的植物和农作物缺乏生存的空间,使得本来宽阔的公共空间变得狭隘,这样会大幅度降低乡村景观建设的具体质量。

3、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景观设计策略研究

通过对于上述乡村景观设计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笔者发现乡村景观设计是城镇化建设中重要的一部分,且结合实际的景观设计工作方案的总体流程对乡村景观的建设提出一系列的策略和方案,总结如下:

3.1 景观资源现状分析

景观的设计应当基于现实生活,所以脱离于现实生活的基础的想法和观念都是无法落实的,进而更不必说满足各个方面的功能。一样的道理,乡村景观的设计应当首要做的也是前期的调研和信息汇总,这对于当前某一地域的景观资源也有着总体且科学的掌控、分析,可以较为客观全面的看到各个不同价值的景观资源,并且可以较为清晰的辨别出需要被保护和需要被开发的区域,在获取这些信息之后就可以及时的做许多的材料,将问题汇总并且一一解决,并且可以较为充分的利用资源,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本文对乡村公园景观资源的评价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如表 1 所示。

自然景观 人工

景观 民俗

文化 当地

居民

环境适宜度 方便性 多样性 人口

结构

生态多样性 协调性 代表性 包容性

美观性 环保性

表1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景观设计现状分析表

3.2 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景观设计原则

3.2.1以人为本,明确主体

因为发展背景的不同,不同的乡村景观设计方案所追求的也是不尽相同的目标,而对于乡村的景观设计来说最重要的依旧是建设农产和绿色相结合的宜居空间实体,因此需要坚持党的政治策略引导,并且积极地引发广大群众的积极活跃性。而设计师应当做的就是明_服务主题并且快和精准的对乡村景观进行定位。所谓乡村景观设计中的“以人为本”也就是指景观的设计要真切的为人民群众而服务,使得效益最大化体现。

笔者在这里所强调的乡村景观设计的“以人为本”原则,其实在整个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前期的调研中应当注重对于所调研区域的普通居民和游客的评价,并且对于当地真实拥有的景观资源进行评价。进一步了解和分析其对于公园的需求。在方案的规划方面,应当做到积极的与乡村中的居民进行沟通,确保做出来的方案是切实有效并且是群众所想要的。在具体的建筑以及施工中应当优先的考虑当地的一些施工集团或者团队,具有本土气息的进行建设,并且可以鼓励当地的民众一同参与建设。在后期的维护阶段中可以将其管理的权利尽量地交给当地的民众,让他们在约束别人的时候约束着自己,以优质主人公的态度进行管理。

3.2.2生态优先,注重持续

在城镇化建设中乡村景观的建设中生态文明的构建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其中每个人的生存都有着一定得影响。因此要在建设乡村景观之前进行三农问题的优质解决,并且提供给乡村景观一定的自然空间去构建,进而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这些细节之处对于城镇化的问不健康发展是具有着重要的意义的。而不能够一味地发展城市而忽视对于乡村景观的发展,不能够为了开发更多的建筑用地而剥夺本该进行景观设计的土地,并且应当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通过合理的改善乡村的景观生态环境,来对于整体的乡村环境进行协调和统一发展。

3.2.3文化传承,强调特色

乡村的景观设计以自然的生态环境为主要的基础,并且在地域和民俗习惯的影响之下建设成为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的空间。做以应当因地制宜的进行传统文化景观的保护,将乡村景观的设计作为主要的核心。笔者对于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景观的建设提出的一系列研究主张也在城镇化背景之下发掘了更多的具有当地特色的历史文化和名人事迹的景观,再与当地的传统工艺和历史文化相结合,来巧妙地衔接当地的历史文化。使得游客和当地的群众在愉快的氛围之中进行当地文化的学习,对于优质的传统文化也可以起到宣传和发扬的作用。

3.3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景观设计选取植被的策略

在乡村景观的设计中,植被的选取一直是很具有分析性的问题。而植物的审美意境在古典的园林中就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常绿和落叶,以及花果都能够在季节和气候的交替中给予观者所不同的视觉享受。对于人来说,其嗅觉、听觉等感官系统都是比较灵敏的,对于不同的植物有着不同的感触,乡村景观设计中有着大量的自然资源,并且乡村的景观设计有着较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因此在选取植被的时候应当注意以下几方面:

3.3.1善用本土植物,合理引入外来植物

首先应当做的就是要对于本来的乡村环境进行总体的评估,对于当地所常见的植被类型进行确定,对于这种植被的造景和反应效果进行评估。在充分地利用当地所特色的植物的属性之后进行一定外来物种的引入,这里也不能够随意地引入,应当引入和原有的基础植被相融洽的植株进行丰富空间,否则甚至会出现适得其反的现象。这里还可以适时的采用园林的建筑和小品的运用。

3.3.2观赏性植物与生产性植物相结合

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景观建设,其重点依旧是乡村的建设,因此要建设处应该有的乡村经济模式,这种模式应当比之前的传统模式更加灵活,对于除了农业生产之外的植物进行一定意义上的价值观赏。这里要讲观赏性的植物与生产性的植物区分开,运用不同的个方法对其进行培育,因为乡村景观设计所采用的面积可以较大,这对于其中的植被效果就可以有一个较好地体现,景观的建设要注重对于乡村的生产实际特色进行满足。并且合理的分配所使用的土地。将当地的生产性植物融合到观赏性植物中,通过一定程度中的展示和体验来进行相关作物的生长规律的普及。这些特性也要配置着一定得售卖和互动的平台,增加游览中的趣味性,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4、结语

对我国来说,当前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乡村景观建设是重要的一部分规划。将其作为重点的城镇化建设来抓也可以在城镇化的发展中起到推动的作用。而在我国从前的城镇化发展中,曾经过于注重某一片面的提升,从而使得整体发展并不均衡。例如过于片面的追求扩大城市的规模、增设空间。这些问题导致城市化的进程模糊化,相应的规划也很不切实际,相关的公共服务也都处在停滞的阶段。

乡村景观的设计与人们的需求和城镇化建设的总体质量都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景观建设,其重点依旧是乡村的建设,所以要建设处应该有的乡村经济模式。在建设乡村景观之前进行三农问题的优质解决,并且提供o乡村景观一定的自然空间去构建,进而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这些细节之处对于城镇化的问题健康发展是具有着重要的意义的,笔者发现乡村景观设计还有着长远的路途要走。

参考文献:

[1]李元应. 浅谈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园林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 现代园艺,2017,(02):76-77.

[2]杨小晗. 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公园景观设计研究[D].苏州大学,2016.

[3]王振文. 农业转型背景下的近郊型山地乡村空间更新研究[D].重庆大学,2016.

[4]陈丽莉. 当代建筑师的中国乡村建设实践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4.

城乡景观规划与设计范文9

关键词:乡村滨水景观;五度基本原则;规划设计;东苕溪(乾元)滨河公园

引言

乡村中的河流不仅满足着村民的饮食起居,记录着乡村的生活文化,而且是乡村环境中最为典型、复杂、集中、活跃的区域。与城市滨水空间相比,乡村滨水空间更具实用性、公共性、可达性,且文化丰富、景观元素多样(图1),呈现出自然、生态、质朴、人工干预少的特点。随着乡村建设及旅游的发展,一些村镇由于缺乏定位正确的前期规划,忽视地方特色及地域文化背景,导致其传统滨水景观风貌缺乏特色,景观空间缺乏场所精神,滨水文化日渐模糊、丧失了可识别性。本文以实际案例为基础,探讨符合乡村气质并能充分发挥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乡村滨水景观。

1.项目概况

1.1项目地概况

德清县乾元镇地处杭州北郊、杭嘉湖平原西部,东临上海180 km,南距杭州市中心40 km。项目地濒临东苕溪,南起德清大桥,北至枯柏树大桥,规划面积约6km2。笔者从五个方面归纳了项目地的基本概况。

1.1.1跨度长,周边环境复杂

滨水公园规划长度约3 km。由东向西景观是人工向半自然过渡的状态,沿线依次是住宅区、乾元镇幼儿园、乾元镇中学、半废弃丝厂、养猪场、民居、荷塘、农田等,周边环境复杂,景观类型杂乱。

1.1.2宽度窄,可用场地有限

项目地宽度15-20 m,整体地形较平坦,部分区域地势高差较大。依据《德清县乾元镇老城区块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细规划》,项目地周边限制因素较多,可利用场地有限。

1.1.3历史久,人文景源丰富

乾元镇始建于公元691年(唐朝天授二年),有着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底蕴深厚(表1)。

1.1.4干扰大,生态基底较差

项目地北侧沿线分布有学校、住宅小区、半废弃厂房及少数民居房;西侧与东苕溪间隔一条宽6 m的柏油路,时有机动车通行,存在安全隐患;东侧为乾元镇老城区,人为干扰因素较多,生态基底较差。

1.1.5植被少,季相景观单一

项目地沿线种植有宽约15-20 m、长约百米的杨树防护林带,整个区域几乎为纯林,乔木、灌木、地被种类少,色彩单一,季相景观变化不丰富,且杨树林冬季落叶,景观萧条。

1.2项目定位

1.2.1上位规划

1)合理利用土地,充分展示乾元。

依据《德清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德清县采用“一城一区”基本结构。乾元镇作为“一区”,部分设施依托武康,为相对独立发展的综合城区。滨河公园地块介于老城区与东苕溪之间,因此,方便老城居民日常休闲并保证滨河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是打造滨河公园的重要前提。

2)融入老城文化,加强民生建设。

依据《德清县乾元镇老城区块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德清高铁站场东区块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坚持保护和挖掘历史文化,对乾元镇老城区进行有机更新、整合提升,同时合理整合资源,扩大和充实群众户外休闲空间,加快民生建设,以及开展“四边三化”“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专项行动,改善生态环境。因此,将老城文脉融入滨河公园设计,充分利用历史文化、人文资源,突出古城特色,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为居民提供有乾元特质的休闲公园。

1.2.2发展需求

1)镇区需求:乾元镇近年来深入实施“经济重镇、文化强镇、高铁新区、生活慢城”的发展战略,旨在全面打造生态便捷、宜居宜业的“美丽乾元”。滨河公园的打造应当注重实际,紧跟镇区发展战略,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千年古镇的文化资源,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让老百姓受益,提升其幸福感和满意度。

2)社会需求:通过分析可知,乾元老城区内的用地无法满足居民的日常休闲娱乐,因此迫切需要一处场所,既能满足群众日常休闲娱乐、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又能展示老城文化,提升乾元百姓归属感和自豪感。

1.2.3规划定位

基于对上位规划的解读及对乾元镇发展需求的分析,乾元滨河公园承载着滨河生态以及老城区居民休闲娱乐的功能。因此建议避免大规模开发建设,而是通过深入挖掘特有的场所精神和文化内涵,并以景观生态理念为指导,力求创建集生态、休闲娱乐、教育于一体的,体现乾元古镇历史风貌人情的滨河公园。

2.五“度”设计理念

本项目旨在实现改善与修复生态环境、保护与挖掘人文资源、凝炼与展示地区形象及提供休闲娱乐场地等多重目标,营造出历史悠久、自然生态、耐人寻味的乾元滨水公园。规划设计提出五“度”(长度、宽度、高度、深度、季度)设计理念,五“度”之间相互渗透、交叉、结合(图2)。

2.1长度

滨水景观以拥有一定长度的线性空间为特征,引导人们沿着轴线方向进行各种活动,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引导性和运动性。乡村滨水空间相较于城市滨水空间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开放性及公共性。因此,在进行滨水区的景观规划设计时应尊重乡村滨水空间特点。同时,根据滨水区的规划长度,结合不同年龄段游人的生活、生产需求和项目地的景观资源价值,科学合理地设置景观分区、节点等,通过巧妙布置观景路线把各个景观节点有机地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