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固定资产保值增值集锦9篇

时间:2023-08-07 17:29:03

固定资产保值增值

固定资产保值增值范文1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固定资产减值;问题分析

引言

固定资产减值可以保证资产价值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公允性。为了防止企业高估资产价值,必须通过确认资产减值,提高资产质量,使资产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未来获取经济利益的能力,对企业盈利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更具信心,使利益相关者做出正确的选择。资产减值会计在我国仍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不同企业对待固定资产减值用着不同的处理方式,人为地多提或少提资产减值准备,以达到调节企业利润的目的。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误导了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对这些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建议,有利于提高企业信息的可靠性真实性,实现与国际准则的趋同。

一、固定资产减值内涵解读

新准则规定:对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商誉、生产性生物资产等减值适用《企业会计准则8号——资产减值》,而对于存货、投资性房地产、建造合同、金融资产的减值适用各自相应的准则。本论文主要探讨的是第八号资产减值准则中的固定资产减值问题。

1.固定资产概念界定

固定资产是企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企业产生效益的源泉,关系到企业的运营和发展。企业科学的管理和核算固定资产,有利于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实现企业的保值增值,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实力。

固定资产准则规定,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以下特征的有形资产:(1)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2)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包括房屋及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设备、工具器具等。所以可以把固定资产界定为为企业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带来经济效益的工具,单位价值高占资产的比重大,风险大盈利性强,可以为企业创造价值提供效益的一项长期资产。

2.固定资产减值概念界定

对固定资产减值的理解可以从资产的定义考虑,资产指企业过去的交易和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因此,对资产判断的着力点在于“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如果对固定资产预期带来经济利益的金额小于原账面成本,说明违背了资产定义,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则不能再在资产负债表上列示为固定资产,而应将其差额作为资产减值,提取资产减值准备。

对固定资产减值的理解还可以从资产减值的定义考虑,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查看企业中固定资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进行减值测试,估计其可收回金额,并将可收回金额与账面价值进行比较,以确定是否出现了减值。理解为:企业的固定资产在资产负债日由于市价大幅度下跌,有证据表明已经陈旧过时或者其实体已经损坏,已经或者将被闲置、终止使用或者计划提前处置等原因导致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由于资产的账面价值就不能反映其真实价值,就应将减值后的金额记为固定资产的价值,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的差额即为固定资产减值,就应考虑计提固定资产减值。

综上所述,可以认定固定资产减值是指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受到外部环境因素或内部使用方式或范围的改变而引起的资产价值的降低,致使资产未来可能流入企业的全部经济利益小于该资产现有的账面价值,表明固定资产发生了减值,企业应当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并把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

3.固定资产减值目的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为了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我国出台了各项会计准则,计提资产减值尤为重要。计提资产减值符合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期望,在数量上,计提的减值准备能真实准确的反映公司资产地价值变动状况,以便投资者对整体资产的盈利能力做出正确判断;在质量上,既能满足会计信息相关性的要求,也能满足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要求。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充分反映了谨慎性原则在资产计价中的运用,同时保证了企业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可比性。

减值准备是固定资产的备抵项目,反映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的减少,计提减值为了反映现阶段固定资产在市场中的真实价值,是告诉报表使用者固定资产不值那么多钱了就应该按降低了的资产价值代替原先的记录,以释放风险,体现了正确计算损溢、减少风险损失、合理确定成本的谨慎性原则,确保固定资产现实价值计量的有用性和相关性,可以认为计提减值准备是对历史成本的修正,反映了固定资产当前的价值。也可以认为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未来风险从销售收入中提前获得补偿,一旦潜在风险变成现实损失时企业具有抗风险能力,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并不意味着资产的现时损失,并不影响资产的存在和升值。

二、对企业计提固定资产减值的问题分析

在企业具体操作时,存在很多问题,既可以“少提”来掩盖风险,虚增利润,也可以“多提”来减少利润,减少所得税,或来年转回减值,为增加利润做准备,随意的计提和转回成为企业调节利润的手段。

1.一部分企业大额计提资产减值

企业结构组织发生变动。有些企业资产减值计提数量特别多,金额特别大,来势特别猛。在我看来,一般产生在企业组织结构发生变动时期,企业改革结构重组,更换领导人,或股东发生变化,也与企业对资产的利用程度,与固定资产相关的生产成本有关,大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可以使当期的利润减少,少缴税。企业通过大额计提资产减值甚至注销资产达到利润操控目的,势必会削弱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国内经济体制影响。新准则实施之前,各项制度还不够完善,很多企业在2006年年底把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大量转回。新准则实施后,明确规定减值损失不得转回,2007年计提的减值准备比去年大幅度渐少。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下,有些企业刻意把减值准备留给2008年,可以推测是为2009年转回损失增加资产虚构利润。这些都受宏观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

一些公司采用“巨额计提,大额转回”的方法扭亏为盈,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把会计报表做的漂漂亮亮的,可以迷惑会计报表使用者,从报表上看能增强公司实力,达到使得人们愿意购买该公司的股票,增强内部职工的信心等目的。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误导了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

2.一部分企业少计提资产减值

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计提金额不足,故意少提资产减值,以增加当年利润,达到企业利润最大化。另外基于成本效益原则的考虑,企业详细披露固定资产减值信息将导致固定资产减值测试成本及披露成本的增加,这也会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上市公司对固定资产减值信息的披露的详尽程度,也在某种程度上为上市公司任意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提供了操作空间。

谨慎性原则要求。新会计准则对已确认的减值准备不允许转回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遏制随意操纵利润,当原来导致固定资产发生减值的因素已撤销而且在当期发生重大变化使得可回收金额超过账面价值这种情况出现时,不允许转回以前已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似乎有不近情理之处,有些企业出于谨慎性原则,最大限度真实的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所以就会少计提资产减值,以防备以后出现这种特例后能够准确的表明企业的现状。

3.一部分企业不计提资产减值

企业内部控制以及相关制度不健全不完善。账面价值统计不准确,原始记录不清楚,或者因盘点工作繁重或疏忽,未进行减值测试,信息反映不及时,对固定资产减值计提的准备不足,没有建立其适合自己及会计准则要求的正确计提减值准备的方法等,这些情况是因为企业内部控制不健全,未对企业中固定资产减值进行计提,影响了企业的运营效率和实施控制,不能准确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业绩。

会计和税法上的不一致。按新会计准则来计提资产的减值准备,在会计上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税法上总会引起冲突。在实务中,税务机关往往不认可资产减值准备,在税法调整时依然会调回那部分资产减值准备。这样一来,有的企业由于税法上的不认可,干脆就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尤其是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很多企业都不予重视。在2009年1月1日税法上有所改变,允许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为减轻企业负担,修订后的增值税条例删除了有关不得抵扣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的规定,允许纳税人抵扣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实现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换。这也可能对企业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造成影响。

除以上三种情况外,还有以下问题,有些企业确实按规定合理计提了减值准备,由于固定资产的减值准备往往挂账时间很长,但却私下挪用了这笔款项另做他用。还有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有几项是可以转回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又规定不可转回,在一定程度岂不又会可能乱了会计人员的阵脚?可收回金额的确定虽作出具体实务指南,但仍然有很多不确定因素。这些都说明资产减值准则的实施不能完全改变企业利用减值准备来调节企业利润的原因。

三、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的必要性

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维护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是保证企业持续有效进行经营的先决条件之一,是对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处理的要求。企业应当每年终了对固定资产进行检查,计算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另外固定资产增减登记表、清查盘点表、盈亏盈余表的设计也是处于对固定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的保证。这就要求企业要正确计提资产减值损失,真实反映资产价值,反映资产带来的经济利益,避免出现虚列资产,少提减值而导致企业利润的虚增。

保证为资产发生减值提供政策支持。资产的真正价值在于目前及未来预期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企业对固定资产预期带来经济利益的金额小于原资产账面成本的差额不再作为资产核算,而作为资产减值冲减原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处理,相应计人各期损益。可以为资产发生减值提供政策支持,可以保证审计工作的有效执行,保障资产的安全完整,促进资产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监督经营性资产的保值增值。

保证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根本要求。会计上要对资产减值进行处理的根本原因在于:会计要为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进行决策提供有用信息。资产的价值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其获取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降低,则其获利能力的价值表现也会随之降低。这时无论从相关性角度还是处于稳健考虑,会计都要对此价值的降低予以反映。企业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中通过确认资产减值,可使利益相关者相信企业资产已得到优化,对企业盈利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更具信心。

四、对企业固定资产减值的建议

我国目前资产信息、价格市场不健全,不能定期及时地公布各种资产的最新市价,使资产减值会计的可操作性很差。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应该加强企业管理人员及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加强对固定资产减值的审计,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以满足投资人、债权人、政府以及企业管理层等社会各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要求,对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加强对固定资产减值的审计。会计人员在计提固定资产减值时,会有很多主观判断,发生错报的风险较大,注册会计师依据所估计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判断差异是否合理,如认为不合理,应提请被审计单位调整,出具审计意见,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还是否定意见、无法表示意见,以引起会计报表使用者充分注意,企业对出具的审计意见进行完善,减少错报和漏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加强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目前,许多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对固定资产随意计提减值来操纵利润,从而导致会计信息丧失真实性与可靠性。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确定应由企业根据自身所处的经济环境而定,可以鼓励企业建立财务预算制度,根据经验计提减值,也可用固定资产的重置成本或现行价格确定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也可本着经济效益原则,将资产评估作为依据,并注意在报表上披露固定资产的减值迹象、计提依据和金额等信息,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

加强企业管理人员和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合理分析判断固定资产减值,不仅需要会计师具有丰富的会计经验、专业的理论知识,还需要企业的管理人员有较强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以及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正确分析出影响资产减值的复杂因素,正确确定资产减值的数额。并及时通过会计记录反映在会计报表上,使报表使用者及时了解企业资产的实际状况,以做出正确的决策。为此,必须强化在职培训,学习先进科学的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

随着我国和国际市场的接轨、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会计准则及规范体系已经同国际体系相融合。因此,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的完善、经营管理的提高、会计人员和管理层素质提升,以及外部审计的监督都可以使得企业计提固定资产减值更加合理正确,为信息使用者做出经营决策提供安全保证,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将会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2:125-130.

[2]王本哲,王尔康.会计制度设计[M].北京:2008,4:238-239.

[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制度2001[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4]贺志东.企业会计准则操作实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1.

固定资产保值增值范文2

工作需要各类固定资产的支持,而且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还有助于培养师生爱护国家财产的品德,体现学校勤俭办学的方针。另一方面,学校对固定资产的管理直接关系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学校固定资产既是国有资产管理的重点,也是管理的难点所在。其固定资产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或上级主管部门调拨,学校购置的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会持续损耗,科学的管理可以延长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特别是近年来教学改革工作正在迅速发展,学校不断引进新设备、新仪器,新增固定资产价值较高,如果不能施以严格的管理,则有可能导致固定资产的快速减值,或是造成固定资产的闲置、浪费,最终影响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及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学校固定资产购置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学校对固定资产管理及会计核算工作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因此,学校应深入分析当前固定资产管理及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今后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1.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不强。

国家财政拨款是学校固定资产购置的主要经费来源,尽管随着改革的发展,学校办学经费正在向多元化转变,但长期以来固定资产购置资金具有无偿性的思想仍根深蒂固,因而缺乏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学校各部门人员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未能给予高度的重视,对固定资产的内涵、管理的要求缺少清晰的认知,工作中往往出现固定资产采购计划编制不科学、固定资产使用消耗过快、固定资产重复购置等问题。

2.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

固定资产管理本身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专门的部门负责具体的管理工作。实际上学校常面临多头管理的局面,如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由财务、后勤部门共同承担,但财务部门仅仅是对固定资产的价值进行核算和管理,至于固定资产的日常使用、维护、清点等工作未能有效落实,部门之间的工作存在脱节,配合不力,信息无法共享。这就容易使固定资产在购置、调拨、领取、使用、报废等环节产生管理漏洞。

3.固定资产会计核算方法不科学。

学校对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应当能够反映资产的全貌,而按照现有的核算方法,固定资产的信息存在失真问题。学校现有的会计核算方法并没有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固定资产自采购以来,在使用中不断损耗、减值,但是从会计核算的结果来看,资产的账面价值仍然体现为原值,无论是采购、调拨还是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在正式报废前账面价值始终保持原值,这就导致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严重不符。

三、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及会计核算发展的举措

针对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今后学校应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及会计核算的重视,健全管理制度,完善会计核算方法,从而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1.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针对当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漏洞,学校应尽快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使固定资产采购、入库、使用、维护、报废等各项管理工作都纳入制度化轨道。固定资产的采购必须遵守预算编制制度,校领导、财务人员及相关负责人可组成采购计划小组,按照预算要求,认真分析固定资产采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确定采购的资产,学校应采取招标采购。固定资产采购入库时,由于学校固定资产种类多,存放地点较为分散,管理难度大,管理人员应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持,使用管理软件与条形码标签相结合的方法,对固定资产分门别类,实施信息化管理。同时为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学校应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和维护。固定资产如需报废,也必须经过严格审核。

2.改进会计核算方法。

固定资产保值增值范文3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增长;时间序列模型

Abstract:The fixed assets investmen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driven factors on economic growth. The econometric time series model is use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xed assets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Gansu Province . The research showed that there is the long-run equilibrium relationship between fixed assets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Gansu Province. Therefore, to maintain the modest scale of investment in fixed assets, adjust the investment structure and broaden the sources of funding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eans to promot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words:Investment in fixed assets;Economic growth,;Time series analysis

根据经济增长理论,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带动和促进作用。投资乘数理论表明,除了直接的拉动作用以外,固定资产投资会带动对原材料、生产设备、劳动力等的需求,从而拉动与投资活动相关行业的产出和消费需求的增长,最终引致国内生产总值的成倍增加。就甘肃省而言,从1978-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9.3亿元增加到3158.34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由64.74亿元增长到4120.75医院,固定资产投资快速稳定增长推动着甘肃经济持续增长,成为甘肃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本文试图通过计量经济学理论在时间序列模型方面的应用,对甘肃省的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增长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1.方法

1.1 序列平稳性检验

在进行回归分析时,经典计量经济模型要求所用时间序列必须是平稳的。但是,由于宏观经济数据大部分都具有时间趋势,表现出非平稳的特征,会导致变量之间可能存在“伪回归”的问题。因此,一般需要检验经济序列平稳性。常用的方法是时间序列单位根检验中的ADF检验法。

1.2 协整检验

该方法针对多个非平稳时间序列相互之间稳定性进行检验,反映的是数个随机变量经过线形组合之后非平稳性程度的变动性质。协整检验的经济意义在于:若两个变量具有各自的长期波动规律,且为(d,d)阶协整,则它们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这种均衡关系意味着不存在内在机制去破坏经济系统中的均衡。进一步地,如果变量受到干扰后在某时期偏离其长期均衡点,那么在均衡机制的作用下,在滞后期调整可以使该变量重新回到均衡状态。

2.变量和数据说明

2.1 数据的选取

选取自1995年至2010年的甘肃省国内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年度数据来研究经济的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关系。为了消除趋势因素影响和时间序列异方差的问题,本文对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固定资产投资(FI)两个变量同时取自然对数,即LNGDP和LNFI。用表示LNGDP ,用表示LNFI 。

2.2 平稳性检验

本文运用EVIEWS5.1软件分别对序列和序列X进行ADF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由上述的结果看,在ADF临界值取5%的显著性水平下,序列Y和序列X的临界值均不能拒绝存在单位根的零假设,即甘肃省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的ADF统计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小于所对应的临界值,所以不能拒绝这两个序列存在单位根的零假设。而经过二阶差分后的序列的t统计量是显著的,即可以接受不存在单位根的假设。因此,Y和X两个序列都是I(2)的,即位经过二阶差分后为平稳序列,满足协整检验的前提。

2.3 协整检验

首先用最小二乘法对Y和X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如下的回归方程:

Y=2.764109548+0.701310202X

(0.171201) (0.026867)

其次,通过计量经济检验,发现模型存在自相关,于是采用自回归模型进行修正之后得到如下模型:

Y=2.982789644+0.661748601X

(0.169105) (0.027798)

此时模型不但没有自相关,并且没有异方差性,统计检验表明:

F统计量为1244.345,拟合优度较高,说明固定资产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高度相关。

对上述的模型的残差序列进行ADF单位根检验(ADF临界值取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见,序列残差的t值为-3.175352,其绝对值大于ADF值-5.767338的绝对值,说明是稳定序列,表明固定资产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说明甘肃省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数量依存关系表现为:

Y=2.982789644+0.661748601X

即表明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1亿元,国内生产总值增加0.661748601亿元。

3.结论及政策建议

3.1 根据时间序列分析理论模型的拟合,甘肃省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说明甘肃省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甘肃省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于经济的增长具有长期均衡关系,而且投资的增长不仅影响当年的产出的增长,还对下一年的产出有很大影响。根据自回归模型的拟合可知,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滞后作用大约为一到二年。这可以为今后固定资产投资规划提供一定的借鉴,即在决定固定资产投资率时可以参照上一年投资资金的具体利用情况。

3.2 保持与甘肃省经济增长相适应投资规模,并在长期内保持稳定增长。

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各国政府采取的积极的应对措施导致了流动性的过剩问题逐步显现,民间资本等资金潜流逐渐参与到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中。甘肃省作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空间较大的省份,应当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积极培育多元投资主体。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引入竞争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在政策环境、市场环境、信息咨询和服务环境等方面为民间投资更加规范的参与经济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持与保障。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引进市场化机制募集资本和吸纳社会资金,开辟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引导资金的投资方向,为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重要保证。

3.3 积极转变投资方式,提高投资的有效性。

坚持正确的投资方向,是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对经济效益好、乘数效应高、有利于经济结构升级和优化的投资,对能够扩大内需、增强经济发展后续实力的投资,以及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保等方面因素、着眼于长远利益的投资,要正确引导并大力支持。同时,经济的持续增长必定是各个生产要素的综合作用,由投资主导的经济增长是难以长期持续的。因此,投资应当面向经济结构中的薄弱环节。由于甘肃省的农业发展水平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较大比重,所以在确保农业的基础地位的前提下,要逐步限制并转变低水平加工工业的投资增长,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加大基础产业和主导产业的投资,着力改造传统产业,科学规划、有效引导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积极支持经济发展交通运输、信息通信、文化教育和公共设施等基础性行业以及金融保险业、科研咨询业和技术服务业等新兴行业的投资,为甘肃省的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参考文献:

[1]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杨飞虎.经典模型对投资与经济增长问题的诠释及我国借鉴价值[J].经济问题探索.2009(3).

[3]刘金全.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影响关系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2(1).

[4]郑忠霞.固定资产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实证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9(11).

[5]林森木.中国固定资产投资透析[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

固定资产保值增值范文4

关键词 石油企业 固定资产 全生命周期管理

石油企业的固定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的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很大,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和发展的物资基础,具有数量大、种类多、价值高、使用周期长、使用地点分散等特点,管理难度大。因此,推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对于保护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设备的运营效率,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促进石油企业平稳、健康持续发展很有必要。

一、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概述

固定资产是一个动态的生命周期,在固定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过程中是一环紧扣一环的闭环管理。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就是对固定资产从预算、购建、运维、改造、报废处置的全过程管理。它从固定资产的规划预算、购置建造、使用维护、改造维修、定期盘点、淘汰处置全面推进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查找管理漏洞,适时调整管理手段,实现固定资产生命周期成本最优化,充分发挥固定资产综合效能,持续推进企业资产管理水平的提升,确保各项固定资产有限掌控,提高资产运营效率,确保资产保值增值。

(一)闭环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运用现代的科技手段,建立完善的闭环管理制度,在保证固定资产安全完整的前提下,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实现固定资产高效率低成本使用,使企业整体的投入产出水平得以提高。

(二)动态管理,提高资产运营效率,确保资产保值增值

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其动态管理机制优于传统管理模式,对固定资产整个生命周期进行动态管理,记录、分析增减变动的全过程,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和分析提供有效数据,挖掘企业内部资源,充分利用闲置资产,避免重复购置造成的浪费,提高资产运营效率,确保资产保值增值。

二、石油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石油企业尤其是油品销售企业集团化集中管理,点多面广,固定资产管理难度大,随着企业固定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资金投入的增加,必然会带来了一些新的管理上的问题和挑战。

(一)固定资产管理相对薄弱,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部分石油企业领导对固定资产的管理相对薄弱,重实物轻价值,重投资规模,轻投资效益,造成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条块分割,重购轻管,账账、账实不符,固定资产流失现象存在,重清查轻分析,重复配置,固定资产配置不合理,形成不必要的浪费。

(二)购建审批及实施不严谨

部分石油企业一方面固定资产的购置盲目性、随意性较大,缺乏细致的可行性研究,没有充分考虑到石油企业点多面广、区域跨度大、经营特点及消费群体有地区区别,因集团统配资产不适用而长期闲置,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另一方面购建维修项目因为赶工期,往往重经营,为了尽快投营而牺牲等待期,造成油站的整改质量不过关,反复整改加大维修费用。

(三)实物变动与财务记录不同步,造成账实不符

石油企业数量大、分布广、管理链条长,固定资产的实物变动管理工作量大,业务处理审批流程复杂。往往存在不经审批的相互调拨,信息传递不及时,实物形态变动与财务台账记录更新不同步、不匹配,都会造成资产的账实不符。“在建工程”转资不及时,或占用其他费用购置固定资产不入账,形成账外资产,会出现有实无账的账实不符现象。报废处置、盘亏的固定资产未及时进行账务处理造成有账无物。

(四)固定资产信息化不够完善

石油企业大多单位目前仍依赖手工台账登记固定资产实物变动,由于管理单据涉及部门人员众多,传递记录滞后,固定资产的历史操作和统计工作量大、时效性差、准确率不高、信息查询不便,无法动态掌握固定资产的真实使用状况,无法有效地对固定资产进行统筹调控,导致固定资产流失和重复购置。在现使用的系统中没有一个专门的管理模块与相关的模块衔接,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不能针对某项固定资产生命的特定阶段进行管理。即使是ERP系统,与资产相关的信息分散在项目管理、物料管理、设备维护、资产会计各个独立的模块,没有专门的管理模块与所有相关的模块衔接,资产管理技术系统与价值信息也未能实现有效集成,固定资产实物与账务信息严重脱节,难以满足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需求。

三、加强石油企业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建议

(一)树立固定资产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管理的观念

企业要加强组织领导,组建强有力的固定资产综合管理部门,强调管理范围的全面性,固定资产占用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落实资产管理人员、责任和措施,加强资产日常管理,形成健全的固定资产管理组织体系。各部门相互配合,多角度、全方位综合,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从固定资产的预算、购建、运维、改造、报废处置的整个生命周期考虑,实现资产整体优化的管理;以国有资产增值保值为出发点,贯穿固定资产管理各阶段,从严管理经营固定资产,积极盘活闲置待用资产,确保各项固定资产有效掌控、征收创效、保值增值,使固定资产的价值管理和实物管理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二)优化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流程

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以优化资产的流程管理为主线,从固定资产的预算、购建、运维、改造、报废处置流程进行梳理、优化,加强部门之间内部协作和控制,协调各具体业务流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完善跨部门交接的关键点设计,明确部门责任人的相关职责,形成一个由实物部门、财务部门、使用单位齐抓共管,建立完善的闭环管理机制,贯穿固定资产生命周期全过程,及时准确的动态反映固定资产的运行状态,定期对固定资产的运维进行分析,可以有效控制风险、降低成本,提高固定资产营运效率和全面高效的固定资产管理水平。规范固定资产管理,实现“一事一物一档”,强化痕迹,形成强有效的闭环管理,严控风险。落实各级管理人员责任,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现场查验,加强固定资产现场巡查管理,确保对资产的使用管理及时监控,切实推进资产从严管理,促管理创效。

(三)规范固定资产管理流程,确保账实相符

在每个实物使用部门设置专职或兼职的固定资产管理岗位,负责本部门资产台账登记,不定期与财务部门核对账物,及时更新相关的使用及变更记录。每半年或至少每年一次对企业固定资产进行一次全面清查,核实账物,摸清家底,掌握资产使用状况;对是否涉及抵押、担保及诉讼事项,被他人占用,账实不符等异常情况要查明原因,分清责任,及时跟踪解决,涉及账务处理要及时,确保固定资产账实相符及安全完整。规范业务流程,建立一套从预算、购建、运维、改造、报废等环节入手的管理和业务系统操作流程,制定相应的目标控制和考核,避免固定资产管理流于形式。严格划分资本性支出和费用性支出,防止占用其他费用购置固定资产,对已完工的工程及时转资,正常反映资产的现时价值,保证账实相符。

(四)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

先进信息系统的实施有助于固化贯穿固定资产实物全生命周期的操作流程,实现无缝连接,有助于各部门、各环节被有效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强有力的整体系统。将原来以手工方式进行的分散管理,变成了信息化集中管理,在计划部门、财务部门、归口管理部门、使用单位之间建立资产信息共享共用机制。将ERP信息系统中计划部门的投资信息、财务部门的资产价值信息和设备部门的资产运营信息进行衔接,并向基层延伸,组成一个具有综合功能的管理平台,在系统上及时反映资产的动态变化,全方位掌控固定资产信息,极大地提高了固定资产管理水平。有效解决原固定资产管理中账、卡、物不符,资产不明、设备不清、闲置浪费和资产流失等问题,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固定资产管理的速度和准确性。同时在现有的公司门户信息平台开辟专项固定资产管理板块并创建链接,实现各使用部门的实时查询,便于根据各使用部门的实际需求合理调配资产,减少重复购置和冗余浪费。使得各种固定资产物尽其用、用得其所、使用经济效益最大化,减少企业基本建设及后期维修维护资金的投入,以有限的建设资金不断扩大企业的资产规模,实现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

(作者单位为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广东湛江石油分公司)

参考文献

[1] 朱虹,张庆伟.油田企业推行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构想[J].企业管理.

固定资产保值增值范文5

关键词:增值税;转型;问题;措施

为了进一步消除重复征税因素,降低企业设备投资税收负担,鼓励企业技术进步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国务院决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推开增值税转型改革。从优化税制的角度出发,消费型增值税无疑是中国增值税转型的最佳选择,它不仅可以消除重复征税的问题,而且有利于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但是在将生产型增值税转化为消费型增值税的过程中,可能面临很多的困难。因此,我们要对增值税转型改革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给予足够重视。

一、中国增值税转型过程中可能面临的主要问题

1.短期财政收入下降。根据测算,2009年1月1日起实施的增值税转型改革,将减少国家当年增值税税收收入约1 200亿元、城市维护建设税收入约60亿元、教育费附加收入约36亿元,增加企业所得税约63亿元,增减相抵后将减轻企业税负共约1 233亿元。虽然从长期来看,增值税转型会刺激投资,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经济增长,有利于实现税收收入的长期增长。但是,对于社会经济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或者资本密集型行业集中的地区,当地财政收入对增值税的依赖性较强,增值税转型必然会造成地方财政收入短时间的大量减收。

2.固定资产存量的增值税抵扣问题。按国家税务总局相关文件规定,企业在2009年1月1日以前购进的固定资产,即当前已有的存量固定资产,无论是否取得专用发票等合法抵扣凭证,均不得抵扣税款,包括2008年12月31日以前购进但专用发票开具日期为2009年1月1日以后的购进固定资产。只有2009年1月1日以后实际购进并且发票开具时间是2009年1月1日以后的固定资产,才允许抵扣进项税额。这样会导致新办企业和老企业之间存在不公平竞争的问题,尤其是一些设备较陈旧、常年经营不善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很难借助这次增值税转型改革改变现有状况,扭亏为盈。

例如,假设存在增值税转型前成立的老企业a 和转型后设立的新办企业b,a、b均为一般纳税人,假设其固定资产使用期限均为十年,净残值为0,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a企业在2008年12月购进固定资产1 000万,b在2009年1月购进固定资产1 000万,固定资产购买发票均于购买当月取得。对涉及的增值税税金总额的影响进行分析对比:2008年12月购买的固定资产,负担的进项税额170万元直接计入固定资产成本,购进的固定资产为1 170万元,因此在其整个使用期限内因增值税计入固定资产成本而使所得税减少42.5(170×25%=42.5)万元,两项税金总额会计影响为127.5万元;2009年1月购买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170万准予抵扣,增值税减少170万,同时,购进固定资产的成本相对减少170万元,因此在其使用期限内使所得税增加42.5(170×25%=42.5)万元,两项税金总额会计减少127.5(170-42.5=127.5)万元。由此可以看出,a、b企业购买固定资产的时间只相差一个月,但由于固定资产存量的增值税抵扣时间的“一刀切”导致a企业比b企业多承担了127.5万元的税金。这对于新旧企业之间的竞争是极其不公平的。

同时,这种抵扣时间的限制性规定也不利于企业兼并等资产重组的进行,因为被兼并企业原有的固定资产不能抵扣,经营好的企业在同等条件下宁愿购买新的固定资产,而不愿实施兼并,又可能诱发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

3.引发就业问题。中国不同行业对固定资产的需求不同。对于资本密集型行业,例如电力、钢铁、石化等行业,每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在各行业中均居于前列,增值税转型使得这些企业税负下降,刺激企业购买、更新设备,加快技术革新的步伐,扩大投资规模,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但是对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较少。增值税转型后,允许抵扣固定资产所含增值税进项税额,使得企业固定资产原值和折旧额相应减少,所得税额相应增加。若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当期没有购置新的固定资产时,就不存在抵扣当期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的事项。这样,企业就不能享受到增值税转型的实惠。企业往往追逐利润最大化,社会资金必然会流向高利润行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往往属于利润较低的行业,从而影响到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和企业职工就业。一方面,增值税转型将刺激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一部分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不能满足其要求的员工就可能会面临失业下岗;另一方面,随着企业人力资源的成本的不断上升,而增值税转型使得机器设备的成本相对降低,从而导致人力资源成本与机器设备成本之比相对于增值税转型前有所上升,企

业更愿意用机器代替人工,这样就导致劳动就业压力的加大。

4.征税范围仍然偏窄。由于受政府财力及税收征管能力限制,这次推出的增值税转型改革还不够彻底,其征收范围并无太大变化,仍就主要集中于货物的销售、进口环节的货物以及加工、修理、修配劳务。这既不符合增值税普遍征收和中性税的原则,也导致增值税货物销售与营业税劳务之间抵扣链条的“中断”,从而削弱了增值税制通过“环环相扣”的抵扣链条发挥其对各环节的内在制约作用。

二、完善增值税转型改革的建议

1.采取相应措施,缓解财政压力。中央政府在实行增值税转型的同时,应当考虑地方财政的承受能力,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来弥补由于增值税转型带来的地方财政收入的短期减少,缓解由此带来的地方财政压力,保证转型政策得到落实。可调整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入分配比例,将中央比例下调,地方比例上调,也可将部分归为共享税的税种划为地方税或将部分中央税税种划为共享税,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同时还可考虑通过税权的调整,让地方因地制宜地开征诸如遗产税、财产税、社会保障税等税种,为增值税转型提供财力支持。

2.解决固定资产存量抵扣问题。对于固定资产存量抵扣问题的解决,中国可借鉴国际上实行消费型增值税的一些成功经验。例如可对在实行新的消费型增值税前五年购置的固定资产所含税款可以分年按比例进行部分抵扣。第一年根据中国实际情况,缓解增值税转型带来的财政压力,可先采用较低的抵扣比例,以后逐年提高,最终达到全额抵扣。随着新增固定资产新增生产能力所带来的财政收入的逐渐提高,中国财政将逐步实现长期稳定。这样既可减轻财政收入的压力,又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不予抵扣的弊端,是增值税转型过程中可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

3.分批税改。增值税改革可能会加重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负担,但税改使企业技术改造成本降低,可借转型的契机来完成产业结构的升级。我们可以考虑按照产业序列改革的方法,将企业按行业技术的等级划分为上、中、下游。先对上游的高新技术企业实行改革,通过对上游企业的政策倾斜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然后将改革移动到中游的资本密集型等企业,最后对产业链下游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实行消费型增值税。这样既避免了企业一拥而上的混乱局面,又为下游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转型争取了时间。同时,国家可出台相关政策如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解决因此产生的失业人口的就业问题。4.逐步扩大增值税的征收范围,促进增值税的规范化管理。应采取循序渐进、分步到位的办法,逐步扩大增值税的征收范围,以保持增值税的“链条”的完整,促进增值税的规范化管理。首先,将无形资产纳入征收范围,以保持增值税抵扣链条的完整性和促进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国正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同时鼓励企业应用高新技术,提升企业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在这一过程中,无形资产的交易和转让必然成为联系供需双方的渠道和枢纽。但现行税法没有将无形资产纳入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实质上限制了企业应用高新技术,给企业实现技术进步设置了人为的障碍。因此,应将无形资产纳入征收范围,对于自我研制、自己使用的无形资产则不予征税。因为无形资产不是普通的商品,它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如专利,要求国家专利局办理的专利证书。纳税人想利用无形资产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以实现偷逃税的可能性很小。这样不仅能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而且可以简化税收征管。其次,将与货物交易密切相关、与抵扣链条完整性关联度高的运输业与建筑业等纳入增值税征税范围。因为,一方面,这类企业的固定资产在其总资产中的比重较高;另一方面,这类企业购入固定资产后,由于被划定为营业税纳税人而非增值税纳税人,因而其增加的固定资产投资涉及的增值税不能予以抵扣,则不会因增值税的转型改革而受益。这必然使这些行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也显然与政府未来几年大量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计划相矛盾。因此,对这部分行业改征增值税,可以有效保证增值税抵扣链条的完整性,避免建筑安装企业在营业税和增值税之间转移税负,防止不法分子利用运输发票偷、逃税款。最后,在增值税征收管理比较规范高效的前提下,稳步拓展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将与生产经营和人民生活都有一定关联度的行业,如金融保险、邮政电信纳入增值税征税范围,但需要足够的时间去准备,因为这些行业具有特殊性,在时机成熟的时候才可以出手。

参考文献:

[1]王曙.关于消费型增值税的一些思考[j].科技经济市场,2009,(1):25-28.

[2]刘婧.关于增值税转型改革问题的思考[j].全国商情,2009,(2):56-58.

[3]熊素宜.中国增值税转型问题探讨[j].现代商业,2009,(11):174-175.

[4]陈丹樱,郑亮,白宇.论中国增值

税转型的必要性及其对策[j].中国商界,2009,(5):15-16.

固定资产保值增值范文6

关键词:地勘单位 固定资产 管理 对策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固定资产是指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使用年限超过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资形态的资产,或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是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资产”。固定资产分为六大类:房屋和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标本、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其他资产。

固定资产是单位的重要经济资源,代表着单位的经济实力,是单位开展各项事业必不可少的基本物质条件,也是单位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单位的发展过程,是追求经济效益,积累财富,资产保值增值的过程,所以,加强和完善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是单位资金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地勘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管理工作存在着机制不健全、管理程序混乱等诸多问题,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制约着单位资产管理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也存在着不利影响,更不利于充分贯彻节约社会资源和优化资源配置的政策理念。本文就地勘单位对固定资产管理和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对策做了粗浅的探讨。

一、目前地勘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不重视、思想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地勘单位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思想意识不到位,造成了只重视资产的购置,忽略了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资源优化配置,单位没有设立专门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或专职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内部规章制度和登记固定资产的记账系统,造成了单位固定资产账务不健全,有固定资产流失的现象存在。

2. 对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处置管理力度不到位

单位固定资产的账簿管理不健全,对于购置、盘盈等增加的固定资产不入账,对于盘亏、转让、报废的固定资产未经上级主管部门同意或报批就自行入账或冲账,使固定资产实物登记的管理和会计核算很难反映出固定资产使用的实际情况。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不高,长期闲置等现象造成大量的浪费,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造成报废,有些单位对于资产的出租、出借及有偿使用不履行有关手续,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在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调拨和报废不按规定的程序办理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的相关手续,有的没有任何单位领导批准,存在随意处置固定资产的现象,导致固定资产账目管理混乱,有的甚至没有严格按照国家政府采购预算的规定,进行固定资产的采购,也没有按照政府采购的指定单位进行采购,随意性很强。

3. 固定资产核算不够规范

账实相符是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真实、准确的基本要求。财务部门只是登记固定资产总账,并未同时登记资产明细账,即使登记了资产明细账,也存在着总账和明细账不及时核对或长期不核对账目, 管理部门缺乏沟通与协调机制。单位机构变更、人员变动时未办理或不及时办理资产移交手续,也未作相应的交接变更记录,造成账实不符,不利于对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如果不按规定办理调拨手续,就会造成资产入账单位不掌握实物的真实情况,账面反映的资产与实际不符,给资产管理部门对其管理的资产造成失控,使该项资产游离于管理部门之外,形成账外账,无形之中导致“小金库”的形成。而对于作为盘亏、报废处理或进行改建、扩建的固定资产,为财务部门对该项资产进行增、减账务处理时,容易造成难以准确计量原值和净残值的问题。

单位固定资产发生的后续支出通常应包括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日常修理费、大修理费用、更新改造支出。对于固定资产发生的更新改造支出、房屋装修费用等,新准则规定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计入固定资产原值,同时将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扣除;而对于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在发生时应计入当期管理费用,在会计实务操作中会计人员有时很难划分清楚哪些是计入资产原值的支出,哪些是计入日常费用的支出,从而导致国有资产账实不符,计量不准确。

4. 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长期以来,地勘单位普遍存在着固定资产管理的标准、口径、方法不统一、不规范,固定资产的登记、使用、报废的职责不清,领用借用不及时办理各种手续,随意搬移固定资产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形成了管理制度不完善,各项手续不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不完备,各个部门之间难以划分清楚各自的工作职责,形成了各部门之间有问题就相互推脱责任,难以协调,对固定资产日常的管理工作造成影响。

5. 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共享程度比较低

目前虽然地勘单位已经建立了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计算机管理,但信息资源共享利用程度较低,各单位各自为政,没有把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桥梁构建起来,而单位要获得信息资源,有的单位付出的成本太高,这样直接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单位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和管理信息的不对称。

二、加强地勘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及应采取的措施

1. 以固定资产信息系统为支撑实现资产管理的动态化

近年来,随着地勘单位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固定资产管理规模的不断扩大,资产管理工作日趋复杂繁重,工作量与日俱增,仅靠传统的思维方式管理,势必会导致信息闭塞、监管困难、使用效率低下。为扭转这种落后被动的局面,各单位必须要加强领导重视,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充分利用现代网络系统,建立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网络平台,将本单位所有固定资产的相关信息纳入管理系统平台,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和现代化。有了现代化网络管理手段的运用,不仅实现了对固定资产常规管理,而且可以实现从对固定资产的静态管理向实时的动态跟踪管理、从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从单一管理向系统管理的转变,使单位固定资产资源达到优化组合、合理配置,实现资源共享,最大限度提高单位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实现资产的配置、使用、处置和收益等全过程的信息化监控动态管理。

2. 进一步规范固定资产的管理和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单位要严格按照财务制度的规定,对固定资产进行详细的分类,建立总账、明细账及卡片账,建立和健全固定资产的清产和盘点制度,做到定期定点的盘点,对于账实不符盘盈、盘亏的现象要及时查明原因,以确保账实相符,对固定资产的报废要统一进行管理。建立重点抽查制度,实行重点清查与专项清查相结合。对固定资产使用重点部门或单位进行重点清查核对,做到账账、账物相符,合理解决固定资产闲置的问题,防止和杜绝国有资产的流失。

建立健全各项固定资产的规章制度,要做到按章办事,有章可循,严格要求。

3. 规范固定资产的核算

固定资产的核算主要是对固定资产价值的取得、使用、后续支出的处理以及固定资产处置和期末计价等内容的核算。通过加强固定资产核算,加大会计监管力度,保证固定资产的正确计价、合理使用,从而实现最大化利用资源。

(1)正确界定固定资产的核算范围

我国会计准则一直用年限和价值作为划分固定资产的判定条件。凡不同时具备这两条件的物品,列入低值易耗品进行账务处理。由于新《企业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定义取消了量化的价值判断标准,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水平。因此会计人员要重点区分低值易耗品和固定资产,避免将用于商品生产、劳务提供或经营管理方面的低值易耗品列入固定资产核算,或将本该列入固定资产核算的实物资产列为低值易耗品进行核算。由于单位低值易耗品数量多、摊销快、管理松,形成账外资产也较多,这样既不利于单位实物资产的管理和核算,也影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如果不加强管理,很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因此正确区分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十分重要。

(2)注重固定资产的财产清查

单位定期要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这样有助于保证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与存货相比,固定资产遗失的可能性较小,但相对而言,由于它们长期存在,其物质实体与账证记录不一致、或者物质实体已处于不正常使用状态、或者被遗忘的可能性也较大。固定资产的盘点不仅是账实核对,而是对固定资产的逐项检查,通过盘点详细了解单位固定资产的状况,可以摸清单位的家底,做到账实相符,账账相符,账表相符。盘点结果可作为入账的依据,及时调账。因此定期对固定资产盘点、清查是保护单位国有资产,防止资产流失的重要手段。

(3)提高固定资产处置的规范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单位因技术改造淘汰的固定资产日益增多,加强固定资产报废的管理及监督,尽量减少损失是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点。会计人员要对固定资产报废、处理的全过程进行追踪调查,一定要加强与单位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沟通,及资产的处置方式等上报审核工作。对报废固定资产应当现场查看是否属于报废、有无重复利用的价值,监督是否有意假借报废、毁损、转移固定资产之名参与固定资产废,造成国有固定资产的流失,给国家经济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所以各级单位领导要加强对资产处置的管理,资产管理人员也要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严格履行国家的规章制度,保证国有固定资产安全有效的使用。

4. 提高对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识

首先要加强单位领导和资产管理人员对资产管理的认识,强化职工的参与意识、产权意识和使用效益意识,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进行及时的纠正,以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要提高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增强自觉自愿维护国有资产的观念。确立管理出质量、出效率的意识,确立管理是杜绝浪费、减少损失的意识,只有提高了管理的意识,才能真正做好管理好固定资产工作。

5. 做好固定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

固定资产保值增值范文7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林产总产值;相关性分析;普洱市

中图分类号:S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5)12-0308-02

1引言

简单来讲,相关性分析(Correlation Analysis)是指对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具备相关性的变量数据进行分析,以此判断两个变量因素之间的相关密切程度。用于相关性分析的变量数据之间不一定具备因果关系,但要存在某种联系才能进行分析。不同学科对相关性的界定和分析方法不尽相同。例如,相关性分析在财务会计学、经济学、统计学、数学、几何学、大气科学、生态学和遗传学等领域中的具体方法既有相似的一面又不完全一致。

2普洱市林业建设基本情况

普洱市位于云南省南部,下辖1区9县,是全省土地面积和林业用地面积最大的州市。全市有林业用地面积4 917万亩,占国土面积的73.9%,森林覆盖率68.6%;活立木总蓄积量2.68亿m3;活立木年总生长量1 255.3万m3,年总消耗量506.9万m3,年均增长量727.1万m3;有生态公益林1 390万亩,占28.3%;商品林面积3 527万亩,占71.7%;年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达2 110亿元。普洱生态保护良好,有2个部级、5个省级、9个县级自然保护区,受保护面积总计12.84万hm2。普洱市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有58种国家保护珍稀植物,36种珍稀动物。近年来,普洱市牢固树立“生态立市、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和“森林普洱”建设,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发展道路,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林业总产值逐年增加。2014年全市实现林业总产值170.11亿元,比上年增长14.5%。

3基于SPSS软件的相关性分析

3.1相关性分析方法

相关分析是数量分析方法,可用于分析客观事物之间的相关性。两个客观事物之间可能存在一种非一一对应的统计关系。这种统计关系普遍存在,但关系强弱程度有较大差异,其程度可用相关系数以数值的方式精确反映。本文以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即SPSS)为基础,先应用Pearson简单相关系数来衡量固定资产投资与林业总产值这两个定距离型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性,如果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再应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来描述和反映固定资产投资与林业总产值之间的关系。

3.2具体数据的确定

根据普洱市统计局编制的《普洱统计年鉴》(2008~2013),整理得到2008~2013年普洱市林业固定资产投资和林业总产值的具体数据(见表1)。

3.3数据分析与相关讨论

首先,计算Pearson简单相关系数来衡量普洱市固定资产投资与林业总产值这两个定距离型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见表2)。

从以上相关性计算结果可知,Pearson相关性数据为0.990,显著性(双侧)数据为0.000,由于0.000

其次,由于可用线性模型描述和反映固定资产投资与林业总产值之间的关系,为确定两者之间的数量变化规律,以林业总产值为被解释变量和固定资产投资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并构建一元线性方程(见表3)。

根据模型汇总b可知,用R2统计量检验拟合优度的数值为0.981,调整后R2统计量的数值为0.976,说明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样本数据点的拟合集成度较高,固定资产投资与林业总产值之间的关系可以用该模型来加以解释。

根据Anovab(表4)可知,F统计量数值为206.917,相对应的概率P值为0.000,由于概率P值小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应拒绝零假设,可认为该模型整体上来看是显著的。

根据系数a(表5)可知,回归系数数值为0.077,标准误差数值为0.005,t统计量数值为14.385,对应的概率数值为0.000,具备显著性。由此可知,普洱市固定资产投资与林业总产值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可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数学表达式表达为:林业总产值=12.402+ 0.077×固定资产投资。通过标准化残差直方图(见图1),可以判断为标准化残差服从正态分布,也就是说该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是可以用的。

通过以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即SPSS)为基础,应用Pearson简单相关系数来衡量,普洱市固定资产投资与林业总产值这两个定距离型变量之间的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性。通过显著性检验,一元线性回归方程数学表达式(林业总产值=12.402+ 0.077×固定资产投资)可以用于描述和反映被解释变量林业总产值与解释变量固定资产投资的线性关系。该一元线性回归方程表明,每当普洱市固定资产投资数额增加1个单位,全市林业总产值就能增加0.077个单位。

参考文献:

[1]薛薇.统计分析与SPSS的应用[M],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固定资产保值增值范文8

关键词:公立医院 固定资产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5-152-01

固定资产的规模的大小,是衡量医院的发展潜力、医疗服务水平、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准。目前公立医院是在财政部门监督、卫生部门业务指导下运转,卫生部门的业务指导侧重在医疗服务业务的指导,对资产管理比较少。由于国家没有对公立医院的资产没有有效的监管,导致国有资产在构建、使用、占有、处置等环节存在一系列问题。

1.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公立医院产权不够清晰

产权不清是指国家所有权职能的行使和国有资产所有权的不独立,没有独立的机构或部门按法定程序对医院资本的保全和增值真正负责①。公立医院所有权为国家,监督管理在地方,经营管理在法人,致使在国家的行政干预过多的情况下,没有独立的机构能依照法定程序对医院资产做出保值与增值。加之地方财政、卫生部门对医院资产未实行有效管理与监督,致使医院能轻易享有使用、占有、购建、处置资产的权利,导致国有资产变为医院资产、医院资产变为科室资产、个人资产的情况。正是由于医院对产权的缺乏,对承担医院债务责任载体的缺乏,造成债权与所有权不清,直接导影响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2 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缺乏有效规范的购置、管理、使用制度,缺乏长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在管理上无法可依,无章可循。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大锅饭思想影响严重,变国家资财为医院资产,变医院资产为科室、个人资产;重钱轻物、重账轻用、重购轻管的错误思想,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资产的领用、管理无固定操作流程,无定期盘点制度,对资产的管理没有形成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造成了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和混乱的现状。

3 固定资产的采购、核算、管理脱节

目前,各家医院都使用“归口管理”,使固定资产在采购、核算、使用、管理各个环节分属不同的科室,固定资产流转过程中出现管理脱节的现象。在采购环节就会出现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实物价值不符情况。例如:已经使用多年的固定资产,发票仍未送到未进行财务核算,使得固定资产实物价值大于固定资产账面价值;或者发票先到而资产未到,会计核算部门已经入账,使得固定资产实物价值小于固定资产账面价值。核算环节,按2012年之前的医院会计核算制度医院采用收付实现制来核算固定资产,设置“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两个会计科目,不计提折旧,因此从财务报表上看资产为虚增资产;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除了清理报废外,入账后数据一直不变,使得无法反应固定资产的增加变动情况。固定资产在采购、核算上的脱节,给购入后的管理带来了难度。

4 公立医院对固定资产管理不够重视

一般说来,医院对自己的资产的管理比较严格,但是这里的资产仅限于货币资金。对于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管理则不够重视。固定资产在采购、使用制度不健全、手续不完备、审批不严格,而对管理人员来说资产不是疏于管理,就是对有关资产管理的法规、制度执行不严; 例如:医院在申请购置设备时往往十分迫切,但缺乏科学的论证,存在严重的盲目性。一旦设备买回来后,有的由于病员少,工作开展不了,设备闲置数月甚至数年不安装使用,产生不了任何效益,造成资源浪费。

2.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的对策

1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现有的公立医院资产均为国有,要改变现有的对资产不重视、不保护的状况,从根本上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应该引入并购重组概念,使医院成为真正的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医院并购是指两个或多个医院公司通过收购兼并成为一个经济实体,通常是由一家在资本上占优势的医院公司吸收一家或更多医院合并重组,医院并购有利于优势医院迅速实现低成本资本扩张,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⑵。

2建立完善的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制定和完善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是公立医院资产管理工作的一项基础工作。按照固定资产的购置、保管、使用、调拨、盘点、损坏赔偿等建立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使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有章可循,杜绝管理漏洞,防止资产流失。,并全面核查医院资产使用科室资产的配置、使用情况,依照医院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确定各科室的资产配置数量。

建立医院资产管理系统,将全院的资产纳入资产管理办公室统一管理,统一对外填报。同时,准确核查医院的``固定资产价值,要做到:资产管理应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建账建制,确保资产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3完善固定资产核算、考核方法

2012年新的医院会计制度的实施弥补了以往在固定资产核算上的弊端,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基础,在固定资产核算上设置“累计折旧”科目,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能够及时反应固定资产的增加变动情况。各医院应以此为契机,对前一期的固定资产进行盘点,引入企业加速折旧和资产减值测试等核算方法,对高值的新仪器、新设备采用新的折旧方法,以更好的适应高新仪器设备价值高、淘汰快的特点,季末或年末对固定资进行减值测试,计提“资产减值损失”。

建立固定资产考核指标体系,利用固定资产使用率,固定资产回收率,百元固定资产医疗收入等考核指标,使固定资产发挥最大效率。

4提高医院资产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

固定资产是医院开展各种医疗活动的物资载体,是一个医院的根本,是一个医院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如何科学有效的管理固定资产,确保其安全完整并实现效益最大化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一方面另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职工爱院如爱家;改变传统观念,树立“管物即为管钱”,“管好才能用好”的理念,严格遵守规章制度,真正做到固定资产保值增值落实到人。

参考文献:

[1] 王松堂.完善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几项重要措施[J].中国卫生经济, 2005, 24(9): 56-58.

[2]李建辉,曹江舟. 中心医院资产管理改革存在问题及对策――论医院资产重组与并购[J].管理世界,2010,(9):52-53

固定资产保值增值范文9

关键词:增值税转型;生产型;消费型;风险

中图分类号:F812.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8-0022-02

一、增值税转型改革背景

增值税是中国第一大税种,是对商品生产、流通、劳务服务中多个环节的新增价值或商品附加值征收的一种流转税。根据税基宽窄不同,增值税可分为消费型、收入型、生产型三种。按国际惯例,在计算增值额时,消费型增值税允许企业购进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在销项税额中抵扣;收入型增值税仅允许扣除当期转移到产品价值中的那部分固定资产;生产型增值税不允许抵扣任何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中国1994年正式推行增值税以来,出于对投资过热、通货膨胀和财政资金紧张等因素的考虑,一直沿用生产型增值税。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生产型增值税弊端逐步显露。2004年9月14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东北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若干问题的规定》,开始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业等行业实行增值税转型试点改革。随后相继在中部地区26个老工业基地城市中的八个行业、内蒙古东部五个市(盟)和汶川地震灾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

实践表明试点转型改革是成功的,为全面推进增值税转型改革积累了丰富经验。以东北地区为例,试点转型政策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效果明显,起到了鼓励机器设备投资、加快技术更新改造作用。至2007年底,东北和中部转型试点地区新增设备进项税额244亿元,累计抵减欠缴增值税额和退给企业增值税额186亿元。

二、增值税转型的必要性

1.现行生产型增值税存在弊端。(1)征税范围偏窄,有失公平竞争。中国增值税范围是对所有销售货物或进口货物以及加工修理装配劳务征收增值税,对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建筑安装业、劳务服务业等行业不征收增值税。(2)抵扣范围偏窄,不利于企业增加投资,影响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现行生产型增值税仅限于抵扣外购货物与部分劳务所支付的进项税额,对包括机器设备在内的外购固定资产所支付的税额不允许抵扣。(3)税率设计偏高,重复课税加重企业税收负担。国际上消费型增值税税率大体在8%~20%之间,中国生产型增值税税率为17%,换算成消费型增值税应在23%,税负明显过高。东三省是中国老工业基地,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问题突出,但生产型增值税沉重税负使得企业有心技改、无钱纳税,抑制了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若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对企业购置的固定资产已纳税金一次性抵扣,就能极大促进企业技术更新改造,刺激经济增长。例如,企业投资100万购置固定资产,生产型增值税下这项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不得抵扣,成本共计117万;消费型增值税下17万进项税额可以抵扣,成本变成100万,降低了14.53%(17/117=14.53%),固定资产折旧相应降低14.53%,企业利润将增加14.53%。按照现行25%企业所得税计算,净利润增加10.89%(14.53%*(1%~25%))。税改后,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企业增加的净利润相当于现行会计期间公司设备折旧额的10.89%。可见,增值税改革将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增强企业再生产和市场竞争能力。(4)增加出口产品成本,削弱了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限制了对外贸易企业的发展,减少了国家财政收入。由于中国对外商投资企业进口设备有免税规定,对内资企业购进固定资产所含税额不得抵扣,这样不利于国内产品开拓国际市场,严重挫伤了企业进口先进设备的积极性,使内资企业在国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影响本国工业的发展壮大。(5)加大税收征管成本,扣税凭证不规范。生产型增值税必须将可抵扣的购进货物和劳务与不可抵扣的购进货物和劳务分开。

2.去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受金融危机影响很大,中国选择这时候实行增值税全面转型,是因为它的减税效应,对于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不利影响将起到积极作用,这也是国务院把增值税全面转型作为扩大内需,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之一。

三、增值税转型改革内容

(1)2009年1月1日起,全国所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新购进设备所含的进项税额可以计算抵扣,当期未抵扣完的进项税额可结转下期继续抵扣,并采取规范的抵扣办法,不再采用试点地区的退税办法。(2)购进的应征消费税的小汽车、摩托车和游艇不得抵扣进项税额。(3)取消进口设备增值税免税政策和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同时将矿产品增值税税率从13%恢复到17%。(4)为平衡小规模纳税人的税收负担,调低增值税征收率,分别从6%和4%降低为3%。

四、增值税转型改革意义

(1)提高企业的投资热情,有利于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促进产业升级。增值税转型后,可使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企业得到更多进项税额的抵扣,获得更多的减税收入,从而刺激企业改进技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2)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生产型增值税下,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不得抵扣,企业不愿意更新设备,许多老化陈旧的设备维修率高,造成生产率低,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增值税转型后,有利于企业设备更新,技术提升,节约资源,保护环境。(3)增值税转型后,增加出口退税,降低出口产品成本,增强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有利于出口企业扩大出口贸易,推进整体经济发展。(4)有利于与国际接轨,平等参与国际竞争。目前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采用消费型增值税,中国增值税转型改革更符合国际惯例,有助于平等地参与国际竞争,主动融入一体化的世界经济中去。

五、增值税转型风险分析

(1)增值税转型会使税基减少,必然带来税收收入的大幅减少。增值税是中国主体税种,是中国税收收入的主要来源。增值税转型实施,企业存量和新购的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数量巨大,甚至可能出现销项税额不足抵扣的窘况,引起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减少和结构变化,因此增值税转型首先面临的就是如何弥补财政收入缺口问题。据中国税制专家高培勇推测:“东北六行业的增值税转型试点如果实施到位,政府将少征税150亿元,如果在全国实施,全国减少财政收入大约在800亿元~1 500亿元。”所以增值税转型在全国铺开,将对财政收入产生巨大冲击。(2)增值税转型加大对资金的需求,易诱发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中国目前国民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托于外延再生产的扩大,增值税转型必然刺激资本密集型产业设备更新和投资扩张,引发一定程度的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产生通货膨胀的危险。(3)增值税转型难以解决固定资产存量问题。因为对存量固定资产进项税不予抵扣的话,就会出现新购固定资产和存量固定资产抵扣的衔接不畅,不利于新旧企业间的公平竞争和企业资产兼并重组战略的有效实施。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宁愿购进新的固定资产也不愿意走资产兼并重组的道路。而老企业也会通过变卖方式将存量固定资产转为新购进固定资产,从而获得进项税的抵扣。(4)增值税转型产生就业压力。目前中国国企改革的重要举措就是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大量下岗分流人员再就业岗位大多是餐饮、商业服务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原先实行生产型增值税相对抑制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但增值税转型为消费型增值税将刺激企业技术改造,引进先进生产设备,所需工作人员相应减少,造成更多人员下岗,产生更大就业压力,影响社会安定稳定。

六、完善增值税转型的建议

(1)逐步扩大增值税的征税范围。中国今年全面实行增值税转型不是完整意义上的转型,只不过扩大抵扣范围。因为允许抵扣的只是外购固定资产中的设备部分,而不动产部分所交纳的营业税不能作为进项税额抵扣。建议创造条件逐步将营业税的征税范围列入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可先将交通运输、建筑安装、邮电通信和销售不动产四大行业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适当调整增值税中央和地方的分享比例,推动增值税完全转型。(2)实行固定资产抵扣的过渡措施。东北增值税改革试点对财政收入的冲击很大,今年全国实行增值税转型可以考虑采取先对固定资产的部分进项税额进行抵扣政策,以后再逐年提高抵扣比例,直到全额抵扣。对投资过热的行业,国家可以暂不实行消费型增值税,从而有利于保持财政经济的稳定。(3)对固定资产存量问题可以借鉴国际上成功经验。比如对在实行新的消费型增值税以前五年购置的固定资产所含进项税额可以分年(如五年)按比例进行部分抵扣。对抵扣期限长短可灵活规定。从中国经济状况看,抵扣时间可以较发达国家长一些,对财政收入影响较小。第一年可以抵扣20%,逐年提高10%,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不予抵扣的弊端。(4)做好税制结构配套改革工作。增值税作为中国最大流转税税种,是中国税收收入的主要来源,为弥补财政收入缺口,国家在税制改革中一方面考虑降低流转税的比重,提高所得税的比重;另一方面考虑开征新的税种,如燃料税、社会保障税、遗产税、环境保护税、资本利得税等,完善税种结构,促进财政收入增长。(5)针对增值税转型造成人员下岗失业,社会稳定受到影响。可以考虑出台对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优惠政策,缓解就业压力。(6)强化计算机征管力度。加强计算机网络建设,加强计算机稽查,提高征管工作质量和效率。特别是税务部门应重视和加强计算机的征管、稽查,进一步加快“金税工程”建设,早日实现税务信息化管理。

参考文献:

[1]林佩銮.关于中国增值税转型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8,(7):45-46.

[2]张景辉.论增值税转型的潜在风险及权宜对策[J].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45-46.

[3]雷鸿.中国增值税转型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路径选择[J].集团经济研究,2007,(8):286-287.

[4]于佳,张林冯.关于增值税改革的几点思考[J].经济师,2009,(2):21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