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初中物理知识结构集锦9篇

时间:2023-08-07 17:29:08

初中物理知识结构

初中物理知识结构范文1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初中生物教学;实验教学

一、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过量使用多媒体技术

现阶段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已经将多媒体作为主要的课堂教学手段,很多初中生物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制作课堂教学课件,几乎将全部的心思都花费到制作课件视频上,而忽视了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精心钻研,忽视了教学重难点与疑点的分析,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2]。同时,过度使用多媒体,也会造成学生审美疲劳,使学生分不清主次,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效。

(二)多媒体教学功能未被充分挖掘

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虽然经常使用,但是其教学功能仍然没有得到深入挖掘,这降低了多媒体教学的效用[3]。从大量的教学实践来看,当前生物课堂使用多媒体应用表面化,教学功能未被充分挖掘。主要表现为,在视频播放、音频播放、文本呈现、动画效果展现等方面应用不到位,以致初中生物的新课导入、知识解读、知识体系构建等方面未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将多媒体与实验教学结合,重点分析实验步骤

初中生物虽然是学生学习生物的初阶知识,但其仍具备生物学科本身的实践性、操作性及逻辑性,初中生物教材中也包含着许多实验课程[4]。在传统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中,往往是教师直接讲解实验步骤,学生既无法亲自体验实验操作,也无法直观看到实际操作过程,对实验的步骤与现象始终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程度。针对此,初中生物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在网络平台中寻找相应的实验操作教学视频,或者是教师自己进行实验操作、自己讲解、自己录制视频,教师可以在实验视频中重点强调实验步骤的分解部分,细化实验细节,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与理解相关实验内容[5]。以初中生物教材中“血液”方面的学习内容为例,教师可以以本章节教学内容为课堂核心内容,进行“观察血细胞、血浆”的实验。首先,教师要在课前准备教学视频,并且在视频中重点强调操作手法与注意事项,说明做此实验的教学原因与目的;其次,在课堂上播放此视频,让学生观察视频中的实验操作,遇到重点部分,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暂停”“重放”等功能,让学生重复观看重点操作部分,加深学生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生物实验。

(二)转化生物抽象知识,强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初中生物知识较为复杂,很多知识点都是抽象的,教师在讲解时,学生只能够被动地接受、理解那些看不见、摸不到的抽象化的知识,从而导致很多学生认为生物的学习难度较大。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讲解一个生物知识仅仅需要利用教材、黑板就可以开展教学,学生无法从片面、不立体的讲解中真正理解生物知识、掌握生物原理。针对这种情况,初中生物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引进课堂教学,将较为复杂的知识通过简单的逻辑结构图或视频呈现出来,简化学生的思维,将抽象的生物现象通过视频及图像的方式表现出来,让学生产生直观印象。以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细菌与真菌在自然界的作用”课堂教学为例,首先,教师要准备一些关于真菌与细菌作用于物质的视频短片及图片,让学生对真菌和细菌的作用产生直观的印象,避免学生对真菌及细菌对物质的作用产生认知混淆;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观察视频中“腐乳的制作过程”,教师可以将视频中制作腐乳的等待的时间部分剪除,直接让学生观看制作之后5天、10天、15天之后的变化,让学生能够明显地看到腐乳原料的变化,从而对细菌与真菌的作用形成正确的认知与理解。

(三)利用多媒体讲解疑难知识点,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

初中生物知识较为复杂,对初中生来说具有一定的理解难度,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善于利用多媒体讲解课程中的疑难知识点,将疑难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以便学生学习,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6]。对于初中生物教学中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的文字、图片、视频和声音等功能进行呈现,帮助学生理解。同时,配合多媒体重复播放、慢放、快放、放大等功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长此以往,学生自然能够理清知识脉络,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以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染色体”一课为例,教师讲课时,不少学生反映对染色体变异部分的知识点难以理解,无法形成系统的知识认识,更不能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对此,教师可以设计染色体变异教学视频,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借助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首先,教师带领学生回忆上节课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等知识点,引出染色体变异概念,导入新课;其次,通过多媒体图片功能展示染色体结构图及其变异图,并提供实例,如有子西瓜和无子西瓜等,学生通过观看有子西瓜细胞染色体组成图,以及无子西瓜的染色体变异图,真切地看到染色体结构及其变异的具体过程、结果,知道了什么是染色体结构变异及变异的基本类型。在多媒体教学下,教师从上节课内容的回忆导入染色体变异概念,到讲解染色体结构,再到讲解染色体变异及基本,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建立了关于染色体变异的知识体系。而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利用口语讲述染色体结构变异的过程、结果,学生对染色体变异的理解停留在书本和想象上,自然难以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采用多媒体教学后,知识通过图片、视频等载体形象地展示出来,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则易于建立知识体系。

初中物理知识结构范文2

论文摘要: 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降低初高中物理的学习台阶,是一个需要多方合作、统筹安排的系统工程。本文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从注重初高中物理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加强实验和模型教学,激发兴趣搭建“阶梯”;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组织教学;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探讨了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有关问题。

 

尽管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高中物理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设置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必修模块,但是这并没有彻底解决这一坡度。高中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心理,以及物理这一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抽象能力、运用数学的解题能力都比初中有更高的要求。学生能否在尽量短的时间内适应高中的学习,顺利地跨过这个学习台阶,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降低初高中物理的学习台阶,是一个需要多方合作、统筹安排的系统工程。我们要从高中物理教学方面想办法;要从初中物理教学方面想办法;要从教材、学生方面想办法;也要从教法、教师方面想办法。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效果显著。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物理教学衔接的指导意义

 

皮亚杰认为:“结构是在构建中形成的。”换句话说,任何结构都不能与构建相分离。知识结构的形成也是如此,人的认知结构 发展 变化的机制主要表现为动态的平衡过程。动态平衡是通过有机体内部两种相反的自我调节行为——同化与顺应来实现的。这两种相反的自我调节行为是个体认知发展的两个彼此密切联系的主要过程。同化是指个体将感受到的刺激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或图式的过程,也就是使客观事物适应原有的知识结构。而随着认知的发展,人的同化形式逐渐复杂。在个体接受新刺激、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中,新的经验常常会和原有的知识经验发生矛盾。在这种情形下,人的认识就要适应环境和客观事实。顺应就是使人的认识适应环境和客观事实,通过修改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而建立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同化与顺应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说它对立是因为同化让事物服从原来的知识结构,顺应是人认识适应客观事实。统一是由于同化和顺应都是人们认识周围世界、学习新的知识、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的过程。同化与顺应这一对矛盾促使人们学习新知识,扩大知识面,并在大脑中建立新的知识结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高中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问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 

 

二、注重初高中物理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许多事例表明,学生能够比较自觉地同化新知识,但往往不能自觉地采用顺应的认知方式。在需要更新或重建认知结构的物理新知识学习中,我们应及时顺应新知识更新认知结构。例如我在讲授“力的合成”这一内容中,设计了两个演示实验,目的是强化同化与顺应过程,使学生在大脑中建立起一个稳固的知识结构。第一个实验(在实验中以gf为力的单位,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首先,选择一个50g的砝码,然后用两个弹簧秤拉起这一重物。两个弹簧秤挂在物理支架上。调整两个弹簧秤的相对位置(这是事先设计好的),使其夹角为90°,并且两个弹簧秤的指针分别指在30g和40g的位置上。这就是说,互成90°的一个为30gf,一个为40gf的两个力拉起来一个弹簧,指针都指在50g的位置上,也就是说两个互成120°的50kg的合力为50gf。从上述实验中学生可以看到,第一个实验中两个力的合力不等于70gf,而等于50gf,第二个实验中的两个力的合力不等于100gf,而只等于50gf。这与学生以前的知识结构中代数和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这就对学生大脑中原有的知识结构产生了一个强烈的冲击,使学生认识到力的合成是一个全新的知识,需要一个新的知识结构来表示这种关系。同时,学生的好奇心和客观事实使学生开始动脑筋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促使学生去顺应客观事实建立新的知识结构,学生开始在顺应过程中去观察、探索、学习。他们在这顺应客观事实的过程中发现,如果用在初中所学的力与有向线段的对应关系这一知识结构来表示几个有一定关系的力,在第一个实验中两个分力与合力的关系是两个分力的平方和等于合力的平方,这样两个分力与合力所对应的线段恰好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在第二个实验中的两个分力与合力所对应的线段就会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接着再根据各力所在的位置和方向会使他们 自然 而然地想起几何图形中的平行四边形,当把力对应在平行四边形上时,就会发现这个平行四边形是由这两个分力为邻边组成的,合力是这个平行四边形其中的一条对角线,这样学生就得到力的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 

现在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学生在得到这一法则所经历的同化与顺应过程。首先是实验给出了与以前代数和不同的结果,实验事实与学生头脑原有的知识结构发生了冲突,它促使学生不得不寻求新的理论来顺应这一实验结果,使得学生的思维服从实验事实,平行四边形法则就是顺应客观事实的结果。在顺应过程中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在大脑中建立了一个新的知识结构。在顺应客观事实的同时,同化过程也起了重要作用,力与线段的对应关系是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结构,把分力与合力之间的关系用几何图形表示出来就是同化的结果。同化的过程同时也加深了知识的深度,由原来的一个有向线段表示一个独立的力,变为由几个有向线段表示几个有一定相互关系的力,并且使学生加深了对这种对应关系的理解(力与线段的对应关系在力的合成这一问题上是十分重要的),为继续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实验和模型教学,激发兴趣搭建“阶梯” 

 

1.加强直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有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学生,只有当他们的手和手指尖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通过实物演示的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物理兴趣,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了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教师要有目的地设置一些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使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探究。比如,在学习万有引力这个知识内容之前,学生只是了解地球的引力——重力。在本课开始,教师应该将宇宙中卫星的运动方式展示给学生,并提出“为什么这些卫星会围绕地球做 规律 的运动”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冲突中产生求知的欲望。同样,在马德堡半球实验、钱毛管实验中教师都可采用相同的办法,引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2.重视模型教学,搭建学习“阶梯”。 

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因此应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形象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以简单的月亮环绕地球的运动为例,如果不引入质点这个模型,月地之间的距离就无从算起,运动轨道也就多得数不清。就高中物理来说,无一处不是在研究物理模型,其一是研究对象的理想化,如质点、弹簧振子、单摆、点电荷等;其二是研究过程的理想化,如匀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简谐振动等。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模型去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正确的模型毕竟是人类对事物一定层次认识的反映,但在通向真理的征途上起着阶梯的作用,对高一学生来讲,这个阶梯非常重要。 

3.注重实验教学,引导自主探究。 

物 理学 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 科学 。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实验教学,特别是探究性实验的教学。共同必修模块1,2中已将不少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先做实验,然后共同讨论,从分析实验数据入手,寻找物理 规律 。在寻找规律的过程中,教师应自觉地进行“角色换位”,扮演学生角色,多用学生的心态和眼光去审视所学内容,与学生一样成为知识的探索者。 

在探究的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优化整理,帮助学生完善、巩固认知体系。在上述引发学生求知兴趣的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自主探究: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的现象。然后,教师可适当地启发,从而顺理成章地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将学生的粗糙、肤浅、片面的认识进行归纳、 总结 ,使知识之间的联系更紧密,真正达到认知的“同化”。 

总之,我们用演示实验为学生提供了可观察的事实,让学生积极地观察、思考、探索,在主观与客观的相互作用中锻炼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了一个新的知识结构。

四、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组织教学 

 

在运用同化与顺应理论时,教师一定要在完成知识目标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千万不要放过任何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接触新问题的时候,必然会受到自身经验与知识的限制,会遇到一些困难,所以高中物理教学必须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教学。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使得学生顺利地解决问题。教师的平等合作观念,也会给学生营造一个愉快、放松的环境,有利于学生思路的展开,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知识的构建。 

物理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学生掌握某一规律并能应用这一规律去解决问题。但是学生从认识这一规律到理解这一规律、掌握这一规律,再到应用这一规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个过程梯度高、难度大,在教学中我们切不可跳跃式前进,应该一步一步走,步步升高;切不可过高估计学生的学习能力,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积累经验、丰富知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将知识发生和 发展 的逻辑过程,通过教师的教学,转化为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学生的思维过程是最重要、最本质的。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师就必须强化提问、板演、作业练习等教学反馈手段。在“渐进”的基础上,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尤其是那些错误的思维过程,以此提高思维训练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如在作业或练习批改中,教师应关注学生中出现的各种解题思路;讲评时教师可给出多种典型的正确或错误的解法,剖析它们的思维过程,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思维模式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和一般性的思维方式,但是要有效解决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还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例如:解决力学中连接体的问题时,常用到“隔离法”;对于不涉及系统内力,系统内各部分运动状态相同的物理问题,用“整体法”解答比用“隔离法”简便。刚从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常常是上课听得懂课本看得明,但一解题就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不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阅读物理课本时我们不能一扫而过,而应潜心研读,挖掘提炼,包括课本中的图像、插图、阅读材料、注释也不放过。更重要的是阅读教材时,我们要边读边思考,对重要内容要反复推敲,对重要概念和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 

2.指导学生听课。 

上课时学生要全神贯注听教师的讲解,听同学的发言;要听各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听公式、定律的适用范围,听解题的方法和思路。自己懂的要耐心听,不懂的要仔细听,还要动手做好笔记。 

3.指导学生课后及时归纳总结。 

教材的编写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把完整的知识体系分到各章节中,如果课后不及时总结,掌握的知识是零碎而不系统的,就不会形成“知识串”,且容易遗忘。总结也有多种方法,如:每单元总结、纵向总结、横向总结。不论运用哪种方式总结,我们都要抓住知识主线,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抓住典型问题的解答方法和思路。 

实践证明,尽管高一物理难学难教,但教师只要把握高一学生物理知识储备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的特点,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注意以学生为主体,以发掘物理思想过程为核心,以强化反馈为手段,面对实际,讲求实效,注意高一物理与初中物理内在的延续性与阶梯性,就能很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全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顺利实现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机衔接,从而提高物理教学质量。这对学生以后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解题习惯和分析方法是十分有益的。 

 

参考 文献 : 

[1]张宪魁,李晓林,阴瑞华.物理学方法论[m].浙江 教育 出版社,2007. 

[2]蔡丽珍.新课改下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问题[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8,(5). 

[3]陈菊.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恰当衔接[j].陕西教育(教学版),2008,(12). 

初中物理知识结构范文3

关键词: 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 台阶 措施

高一物理难教难学,一直是困扰着教师和学生的问题。学生进入高中后,学习就登上了一个新台阶。新的教材、新的教学要求,在学生面前设下一道道难关。很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反映高中物理一听就懂,一用就错,一放就忘,“物理物理,真是无理”。高一物理难,难就难在初高中物理衔接出现的“台阶”。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化“台阶”为坦途;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就成为高一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下面我从几个方面分析“台阶”产生的原因,并阐述在物理教学中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一些方法。

一、高中教材的特点

1.知识量增大。学科门类高中与初中差不多,但高中的知识量比初中的大。如初中物理力学的知识点约60个,而高中力学知识点增为90个。

2.理论性增强。这是最主要的特点。初中教材有些只要求初步了解,只作定性研究,而高中则要求深入理解,作定量研究,教材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大大加强。

3.系统性增强。高中教材由于理论性增强,常以某些基础理论为纲,根据一定的逻辑,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联结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前后知识的关联是其一个表现。另外,知识结构的形成是另一个表现,因此高中教材知识结构化明显升级。

4.综合性增强。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相互为用,加深了学习难度。如分析计算物理题,要具备数学的函数,解方程等知识技能。

5.能力要求提高。在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运算能力、实验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需要进一步的提高与培养。学生的能力暂时还达不到高中物理的较高要求,这些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有一个艰苦的培养过程。

所以说高中物理难学,难就难在初中与高中衔接中出现的“台阶”。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普遍不能一下子适应过来,都觉得高一物理难学。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降低初高中物理的学习台阶;如何使学生尽快

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就对初高中物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初中教师在教学中对高中物理的渗透

1.重视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对于初中学生来讲,课本上是一些零碎的知识点,如果学习时只是机械地去重复、记忆,考试也只是一种默写,学生到高中后一般不会适应,这就要求初中教师要重视和帮助学生,使其知识结构化。在每章内部的某几节之间、在几章之间,根据需要和可能引导学生抓住它们的内部联系,形成不同层次的知识结构。通过这种能力的训练,学生就容易把概念、规律和一些图像和情景联系起来,了解它们的物理意义,到了高中以后就容易理解更深层次的物理规律,不再觉得抽象而又毫无意义。

2.培养解题过程的规范性和作图的习惯。在初中,许多学生把物理题当成算术题完成,解题过程极其简单化,没有物理公式,没有必要的文字说明;有了公式,又不代数据,计算结果没有单位,等等。初中题目相对而言简单明了,某些学生的成绩还挺不错,但是到了高中后,因为解题过程的复杂化,这些学生就会觉得无从下手,甚至是越做越乱,越学越糊涂,所以初中教师一定要严格要求,特别在批改作业、试卷时要毫不留情。解题过程规范化将会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一些物理解题方法。

3.重视知识内容的拓宽。现行的中学物理教材有许多选学内容,在每章后还配有阅读材料,教师应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对这些内容进行适当的处理或要求学生自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高中解决一些问题做好铺垫;同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课外读物或物理学在高新技术中的应用,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高中教师的引导与开发

1.进行知识上的复习与补充。高中教师在讲到相关章节时,应先对初中的知识进行复习。高一新生来自不同层次的学校,通过复习,让他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对本章节的学习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还可适当补充一些必备的数学知识,为学生解题扫除一些障碍。

2.增加教学层次,促进知识螺旋式上升。许多学生停留在初中的学习方法上,一些知识只通过单纯的记忆或通过教师的重复讲解,是不能适应高中课堂上容量大、速度快的特点的。从高一开始,一些学生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导致后来的恶性循环。对于刚刚接触高中物理的学生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不能操之过急,对所学知识不能要求一步到位,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放慢教学速度,增加教学层次。对于知识难点,要想办法把信息传递过程延长。把知识拉成线,拉成条,化整为零,消化知识硬块。同时教师要让知识在不同阶段反复出现,逐步加深。

3.渗透物理方法和物理思想教学,使学生尽快入门。学好物理,入门非常重要。物理是一门规律性很强的学科,包括其内容和研究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渗透物理思想与方法教学。高中物理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规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其注意事项。教师应引导学生一次又一次地从物理情景和过程之中建构物理模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就会逐步提高,不断强化。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训练的重要途径是讲解习题。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在解题的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是不加分析,瞎套公式。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讲解习题时重点要讲清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切忌认为问题简单,直接在黑板上写出公式。教师要详细分析物理过程,并把物理过程图景化,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为了将抽象的情景和过程具体化、形象化,从高一开始我们就要使学生养成画图的习惯。受力分析要画力的图示,运动学要画过程图,动力学要求画受力与运动过程示意图,这样形象直观,便于分析归纳。

4.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增强其自主意识。不同阶段有不同阶段的学习方法,一部分高一学生跟不上,学习物理吃力,跟他们没有适合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不无关系。因此,高一物理教师一开始就要指导好学生的预习、听课、笔记、作业、复习等环节。同时,教师也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选取一些难度稍低、可读性较强的章节,采取让学生自学、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减低初高中物理的学习台阶,是一个需要多方合作的、统筹安排的系统工作。教师要从高中物理教学方面想办法,同时要从初中物理教学方面想办法;要从教材,从学生想办法,也要从教法、教师方面想办法。而且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又会产生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物理教师应该时时关注和研究,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渡过难关。

参考文献:

[1]邢洪明.贯彻新课程理念,渗透科学方法教育.物理教师,2006.6.

初中物理知识结构范文4

在目标的要求达成的层次上有差异。在促使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方面,小学科学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初中生物课程侧重于对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的理解,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在倡导探究性学习方面,小学科学课程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初中生物课程则力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可见这两门课程的关系,既是一种传承,又包含了发展,体现了相互相承、螺旋上升的特点。那么如何把握这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在策略上合理的衔接呢?

二、初中生物和小学科学在衔接方面的一些尝试

1.设计梯度合理的内容设计根据一些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初中生比起小学生思维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他们思维由形象思维逐渐发展到抽象思维,抽象的思维虽已有很大发展但经常需要具体的感性经验直接作支持,也就是说这一时期学生思维仍具有较大的具体性和形象性。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该根据初中生心理发育的特点,遵循以形象思维为主,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逐步到抽象,从易到难,从部分到整体的递度合理的设计。例如,“尿的形成”这个知识点,我是这么设计的:我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先组织学生由表及里的观察真实的猪肾脏,形成对肾脏真实完整的宏观认识,再由颜色启发学生猜测肾脏内部形态结构,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展示肾脏中肾单位显微结构,再将肾单位显微结构转换为模式图进入肾单位结构的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微观认识。最后利用一个组装游戏强化肾单位结构。完成肾单位结构教学,实现宏观到微观的认识过程。然后指导学生观察肾单位中两处毛细血管,根据学过的知识毛细血管利于物质交换,那么血液在流经这两处毛细血管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让学生带着问题小组合作分析表格资料,通过指导学生横向比较不同结构中液体成分,依次得出: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对血液有过滤作用及肾小管对原尿有重吸收作用的结论。在分析数据的同时,利用自制演示实验(带网眼的小盆过滤大小不同的豆子)帮助学生理解过滤的含义,再通过过滤动画明确血液过滤的成分,用数据原尿180尿液1.5的巨大差异凸显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使抽象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突破肾单位功能这一重难点,实现从结构到功能的认识过程。通过这样有梯度的内容设计,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不仅把课本当作传授生物学知识的载体,更通过对初中生物课本的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方式,获得启迪和教益,提升学生的生物素质。

2.开展多种多样教学形式,激发、保持和巩固学生的生物兴趣如上文所说,因小学科学因其内容和目标等原因,故其教学活动多采用形式多样的各类游戏及趣味探究,而初中生物因为其知识的深度、广度、难度,知识的密度有很大增加;所以,课堂信息内容大,教学节奏快,同时比较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落实,也在有意渗透学习能力的提高。如何延续学生小学科学课中的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发展学生的能力,也是初中生物与小学科学衔接的一个问题。为了激发、保持、巩固学生的生物学兴趣,应当开展多样的教学形式。根据教学类型的不同,如初学、巩固和复习,选用不一样的方法,即使同一节课,也不能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应该根据学生具体特点以及教学内容合理安排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在开展各种教学方法的同时,也要注意学生各种学习方法的指导。就这样,在各种教法和学法的相互配合中,学生有了更多学习的机会,获得各种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自然参与到生物学习探索之中。

初中物理知识结构范文5

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掌握正确的物理学方法,树立基本的物理学思想。

人教社初二物理新教材从整体结构上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和前六章各种物理现象的简介和了解;第二部分为后八章经典力学的基础知识。这种新型的知识结构,在国内的众多初二物理版本中还是少见的,这已是它的成功点之所在。

第一部分通过各种有趣味的物理现象介绍,可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的重要性和普遍的实用性。从而使学生心理上不仅感到物理知识很有趣,而且也不难学。通过这一部分教材的学习,可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学习兴趣,这正是本教材所注重要解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这部分教材的学习,可为后面学习打下一个牢固的知识基础。这点不仅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过程,更适应了少年儿童的学习心理。

如本书中的光学部分,总是以具体形象的光学现象和光学实验为依据来说明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成像规律、光的色散规律等。书中采取的方法是列举大量光学事实、光学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判断,来认识和发现各种光学现象中的固有规律。而不是通过什么物理概念的繁衍,或数学、逻辑的推理得出规律。

其实,前六章的知识结构都是这样的模式。即是就事论事地让学生了解各种基本现象,建立一些最基本的物理概念。如时间单位、长度单位、力的单位、平均速度、温度、熔化过程、凝固过程、液化过程、光线等等。

利用学生的形象思维,通过学生的感性认识,直观、形象地认识和发现物理知识。这种学习的模式,不仅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后面的物理学习可起到重要的基础作用。

初中物理知识结构范文6

关键词:问题解决能力 初中物理 教学水平

初中物理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可以独立自主地运用自身能力来解决物理学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在一些发达国家的课程标准中都有涉及到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方面的内容,体现在教材内容上主要是问题解决的准则和问题解决的主题等方面。该篇文章就是针对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来寻求对策。

一、对物理问题解决能力概念的解析

所谓问题解决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下,根据已设定的教学目标,运用已具备的知识或操作技能使问题得到解决的过程。准确来讲它是指一种思维活动,有两个较为明显的特征:目标性和过程性。一方面,问题解决是在一定的目标下进行的,没有了目标的问题解决是徒劳的;另一方面,从问题解决的内涵中可以看出,它是问题解决者对自身已具有的知识进行的加工和利用,从而得到问题解决方法的情景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也能产生新的认知,也就是说问题解决者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新方法。由此来看,我们所说的物理问题解决就是指针对一个新的物理问题时,依据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结构来寻求相关的含义、原则、手段、途径,试着在问题的目标和环境之间找到解决问题方法的一种心理过程。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途径

1.提高学生在物理知识方面的元认知能力。这里所说的元认知是指一个人对自身学习活动和思考活动的知识与控制,即个体对认知内容的控制与调节。元认知作为智力的关键构件,它的发展情况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能力。只有当元认知得到好的发展,学生思维的品质才能有所保证。而元认知主要是由知识、体验和监控者三要素构成的。这三个部分之间是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的。元认知监控是元认知的关键要素,同时也是学生学习成功的重要影响要素。元认知最显著的特征是“如何思考”,也就是注重思考是有目的的,它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探究、找出问题解决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和思考的诀窍。初中物理教学的最终目标并不只是解决具体的问题,还要通过问题解决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补充学生的元认知内容,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从而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具体来说,首先,教师要做好解题示范。物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务必向学生展现自己是怎么样处理物理问题的,让学生看到教师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和手段,使得教师的思维过程可以给学生做一个样板,让学生了解到教师是如何利用元认知来学习的,从而提高学生元认知学习的意识。举个例子,教师在教“声”这个知识点时,可以先将学习“声”这部分内容时会遇到的问题列举出来,然后拿其中的一个问题作为例子来讲述自己的解题思路,为学生演示自己在面对物理问题时是如何一步步进行思考的,让学生可以懂得怎样有效地利用自身的元认知。紧接着,教师就要利用剩余的物理问题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让他们自己解决并且说出思路。这样一来,学生对元认知的运用就可以越来越熟练,达到得心应手的程度。其次,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在进行初中物理教学时,务必要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学生感到迷惑时教师要及时给予一定的指导,引导学生利用自身的知识来延伸解决物理问题以及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调节和控制,使得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能够得到实质的提高。

2.针对物理问题采取多重表征方式。物理问题的解决是一项较为复杂的认知过程,它要求学生可以在新的教学情境中灵活运用物理知识、独立设计认知途径,且对学生的逻辑推理和判断能力要求较高。大部分的物理问题都存在着结构不好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部分物理问题来源于学习个体在实际情景中自己提出来的较为复杂的问题;少数物理问题存在总目标没有确定,子目标无法明确的情况;解决策略受到了较多的条件限制,需要自身创造合适的条件;某些物理答案没有得到一致的认同。简单来讲,所谓物理问题结构不好,是指在进行物理学习过程中,学习个体对结构无法很明确,或者是问题涉及的知识范围较大,或者是问题解决的策略不够详细,或者是出现非唯一性的物理答案。可以看出,物理问题结构不好的问题是教师要重点关注的方面,只有处理好物理问题的结构问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才能有所提高。结构不好的物理问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多维性,问题具有很多的侧面,也就是说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对问题进行认知,因为单从某个侧面来认知问题是片面的。这就要求教师解决结构不好的物理问题时采取多重表征的教学途径。表征对于问题解决来说是极其关键的环节,问题表征的方法和表征的力度决定着问题解决能不能取得成效。在使用多重表征方式时,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确定目标,在多个侧面中构建新的目标,从而找出新的答案或途径。

总的来说,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更加注重学生捕获新知识的技能培养,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以使学生在复杂多变的事物中找出问题实质,运用科学的思维来解决问题,从而使初中物理教学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王言利.基于问题解决的物理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09.

[2]巫亚珍.初步探讨初中物理探究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D].苏州大学, 2008.

[3]张玲.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0.

[4]程丹.初中物理探究性教学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 ,2011.

[5].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问题能力的培养策略[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 , 2011(11).

初中物理知识结构范文7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B-

0079-02

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对于另一种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对新的学习产生有利影响的迁移称为正迁移;相反,对新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的迁移称为负迁移。进入初中,学生虽然是初次接触物理知识,但小学的自然知识与初中的物理知识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初中教师要把握小学自然知识和初中物理知识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学习正迁移的产生,避免负迁移的出现,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发挥小学自然知识学习的先导和铺垫作用

总体来说,小学自然知识学习对初中物理知识学习有一定的先导和铺垫作用。教师在讲述初中物理知识之前,要深入了解小学自然知识与初中物理知识的内在联系;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找准这两部分知识的结合部,运用教育心理规律,促进学生的知识学习产生正迁移,使学生的小学学习和初中学习很好地衔接,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小学自然学习对初中物理学习的先导作用,体现在初中物理学习的一些内容如热膨胀现象、杠杆、电磁铁、凸透镜等,在小学自然课中都有一些讲述。这些讲述多集中在直观现象方面,而且这些现象学生在生活中都有了一些感知,相关的自然知识都可以在生活中得到验证。例如,小学自然课在讲温度时提到,温度表示的是物体的冷暖,越冷的物体温度越低,越暖的物体温度越高。在初中物理课中,要求学生对温度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对物体冷暖的直观感知上,而要进一步知道温度是对物体冷暖程度的量化表示。因此,初中生的物理学习是在小学自然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小学自然学习对初中物理学习具有先导和铺垫的作用。

也正因为如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必须对小学自然知识进行细化、深化、广化。如在小学自然课中学习的水的三态变化、浮力、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等,在初中物理课中内容似乎与之相差无几,而且学生通过对小学自然科的学习,对这些比较直观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已经有了一些感性的了解。在初中物理课上,就必须对这些已存在于学生知识体系中的零碎、孤立的知识点进行广度扩展和深度挖掘,并将之与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构成学生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这样初中物理课程的教学才能顺利开展。

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促进学生学习正迁移的产生

物理课的内容对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新奇、神秘的,他们往往会带着好奇心来学习物理。这时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通过引导将其发展为求知欲,然后再通过教学进行知识的再现和深化、理论的归纳和总结。这样就能实现学生知识学习的正迁移。因此,物理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究小学自然知识,深入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找准从小学自然知识过渡到初中物理知识的切入点。例如,学生在小学已经了解到沸腾的现象,然而对沸点和气压的关系一无所知。在教学物理相关内容时,教师准备好教学器具,在课堂上先对学生学过的沸腾现象进行演示,然后置半杯温水于烧杯中,放入抽气机的密封玻璃罩里,用抽气机抽去玻璃罩内一部分气体,学生便观察到烧杯中水在沸腾。在学生的惊奇之余,教师可以顺理成章地讲述液体的沸点和气压的关系。这样学生在小学学的知识得到重现和加深,形成的新知识能很好地嵌入学生的旧知识体系中。

三、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善于发现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结合部,并处理好结合部的教学

按照知识建构理论和学习迁移理论,发生学习迁移和进行知识构建的必要条件是新知识与旧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小学自然知识与初中物理知识的结合部,并设计好结合部处的教学。例如,在讲解初中物理课的蒸发知识时,考虑到小学自然课中已经讲了相关的知识,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回忆学过的液体蒸发的内容,然后在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加入初中的新知识,充实、完善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一语道明了旧知识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在课堂教学中,用旧知识引导新知识的学习,不但能够让学生复习和巩固旧知识,而且能够降低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难度,还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四、在学生学习迁移的过程中注意防止思维定势的干扰

从迁移理论来说,旧知识的学习也可能会对新知识的学习起到干扰的作用,从而会妨碍新知识的建构,这就是上面所说的负迁移。负迁移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思维定势。例如,教学物态变化讲到窗花的形成时,冬天室外温度比室内温度低得多,学生往往会从学过的温度低容易结冰的道理认为窗花是在室外形成的,这就是思维定势的表现。为了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干扰,教师应通过实际事例纠正学生的这种认知。在讲这一节课前,应直观地向学生做出相关的理论解释,并尽可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去观察真实的现象,防止学生形成错误的结论。

初中物理知识结构范文8

1 深挖传统课堂教学结构弊端

长期以来,传统教育教学理论下的课堂教学结构一直机械沿用"五环教学法",即组织教学――复习提问――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作业。初中化学学科的教学自然也走不出这个僵化模式。而从"应试教学"转向素质教育的今天,"五环教学法"弊端也就逐步暴露出来,概括起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l) 它不能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在这一模式的束缚下,教师成了课堂的"权威"、"中心",学生不过是盛知识的"容器"。教学过程只有教的积极性,而没有"学"的主动性,更谈不上学的创造性, (2) 它违背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 (3) 它不符合初中化学学科的教学规律。初中化学教材是学生初次运用规律性联系认识物质世界的一种特殊教材,所以它有自身的特殊结构和特殊要求。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初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要适应"三个面向".围绕新课程标准要求,探索一条适合学生实际,突出教材特点的新路来。为此我们必须改革过去单调死板的课堂教学结构。

2 寻找课堂教学结构改革的依据

"五环教学"的教学结构确实已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了,新的教学结构亟待形成,在新的课堂教学结构形成过程中应遵守以下三条依据:

(一)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茧的决定》是课堂教学结构改革的总依据。《决定》指出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这是初中化学课课堂教学结构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 围绕提高素质的目的,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真正体现质量第一,切实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改思想。

(三) 初中化学教材的特殊结构和特殊要求是初中化学课堂结构改革的现实依据。

3 设置台理的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改革的目的是要破除僵化、死板的"五环教学"模式,建立起适合学生实际、生动活泼,让学生主动发展的新结构,以期普遍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质量,培养出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此,这就要求改革后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结构必须具有灵活性、实用性,也就是说教学结构要适合教材实际和学生特点。

初中化学课型是依据教材内容划分的,而它的课程结构是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来确定的,包括九种课型:绪言课、具体物质课、理论课、概念课、计算课、化学用语课、学生实验课、单元练习课、复习课。

(一) 绪言课:初中化学绪言课是把学生引入一个奇妙的化学世界,是'开宗明义"的一课。

(二) 具体物质课:它在初中化学课中占重要地位。它突出让学生观察实物和动手实验,侧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独立操作能力。具体物质课的结构包括:质疑――观察、实验――阅读、讨论――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练习、应用。

(三) 理论课:它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讲授时要抓住教材的内在联系,充分用实验、模型、幻灯、图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形成科学分析的学习方法。理论课的结构:质疑――讨论――分析――培养方法――运用结论。

(四) 概念课教学的重点是概念的形成和运用。概念课的结构是:概念的现象――概念的本质――分析对比形成概念――练习运用深化概念。

(五) 计算课:是通过有关化学计算知识的讲解与练习,使学生掌握解题的格式,总结规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化学知识解题的技能。

(六) 化学用语课: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一种工具,它是从属于物质及其组成、结构、性质和物质变化的一种特殊的思想形式,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发展记忆力和思维力不可缺少的工具,教学过程中可采取先分散、后集中的方法让学生逐步掌握并熟练运用。

(七) 学生实验课:学生实验课要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实验课的结构包括:实验前指导:学生口述操作步骤,强调注意事项;操作、观察、记录;讨论、分析、归纳结论;利用结论研究新课题;完成实验报告。

初中物理知识结构范文9

一、对比分析教材,明确学生学习程度

高中物理教学不仅内容量大,而且内容深奥,要做好有效衔接,教师就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认真对初高中教材进行对比分析。明确初高中时期对教学的研究侧重点,进而把握之间的联系与差别。就相同知识的探究在初中阶段应该掌握的程度,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按照学生的学习特点、知识掌握情况,选择合理教学方式,根据学生已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新知识。要预防学生有先入为主的意识,进而引起排它意识。在导入新知识时,我们应向学生阐明高中物理知识呈现出的认知规律与初中阶段的不同,并引导学生尝试采用已有的基础知识验证能否解决面对的新问题。如果无法做出合理解释,就需要进行知识结构的优化重构与调整,进而在应对新知识的过程中,从主观层面入手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我们应该适时地引入新知识进行仔细分析,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状态下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在教学物体运动的相关知识点时,初中研究的内容包括速度及路程等计算等问题。而高中阶段研究的内容包括物体的运动速度、加速度及产生的位移等。同时,矢量这个概念不仅包括总量的大小,还具有方向性的特点。所以,我们在讲述这部分知识时,应帮助学生分析速度与速率、物体产生的路程及位移等存在的本质不同。要求学生明确怎样绘制坐标系,如何选择正方向,并能列出物体的运动学方程。

二、建立认知结构,掌握知识同化与顺应

高中阶段的学习,要同化物理概念与物理规律的整合,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丰富与扩展,并且对认知结构进行不断更新,高中物理概念与规律已不能为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所容纳,需要改变原有的模式或新建新的模式。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从而掌握新知识,让知识得到迁移。所以,教师要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已掌握了哪些知识,并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把高中阶段研究的内容与初中学过的内容在文字表述、分析方法、认知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存在的联系与区别。然后选择恰当的方法,让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认识新知识。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学习高中物理的难度。教学实践证明,如果学生能自觉同化新知识,就能自觉地采用顺应新的认知方式。例如:在初中阶段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有速度(速率)、路程与时间,而在高中物理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有速度、位移、时间、加速度等,其中速度位移与加速度除了有大小外,还有方向性,这就是矢量。我们应该及时指导学生顺应这一新知识,认知的辨析速度与速率、位移与路程的区别。指导学生掌握并建立坐标系选取正方向,然后帮助学生掌握运动学方程的研究方法。这样,用新的知识与新的方法来调整、替代原有的认知结构,从而有效地避免了人为的“走弯路”现象,从而加大了学习高中物理的难度。

三、加强直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研究高中物理中的某种现象时,为了让问题变得简单。我们往往只考虑主要因素,而忽略了次要因素的存在。初中生刚刚进入高中,会感到知识模型抽象,很难想象其中内容。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教学方法上应该考虑到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进行。应该多启发、多诱导,多让学生动手、多做一些物理实验,多举一些实例,让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建立物理概念的模型。例如:在教学“弹力”时,就不要先给弹力下定义。我们不妨通过实例说明什么叫弹力:物体直接接触并且发生弹性形变。弹簧与弯曲竹竿的弹力学生容易理解,并且演示效果很好。但学生很难理解物体对一些物体表面的压力也是弹力,因为他们看不到不易形变的物体的形变。所以,做好微小形变的演示就很重要。我们不妨通过自创一些小实验,如用学生喜欢的玩具激光笔照射某个不锈钢餐具,并把反射光点照在墙上,让一个学生压这个餐具,它就会发现光亮位置在改变。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就会确信微小形变的存在。课本中手压烧瓶让液柱上升的实验很容易让学生认为手温高于室温,而让液体热膨胀的结果,学生不承认瓶子形变。但是,我们可以让学生动手做这样的实验。如换用某种营养补品的小玻璃瓶代替烧瓶,用吸管代替玻璃管,用钳子夹替代手压瓶,取得了同样的效果。

四、提高知识背景,发现思维方式误区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