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智慧工地的安全管理集锦9篇

时间:2023-08-09 17:25:10

智慧工地的安全管理

智慧工地的安全管理范文1

什么是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创新2.0)环境下的城市形态。智慧城市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维基、社交网络、Fab Lab、Living Lab、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营造有利于创新涌现的生态,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可持续创新。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曾指出,智慧城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城镇化战略部署的具体任务,也是扩大内需、启动投资、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的新要求,各省和试点城市要按照住建部的《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文件要求,切实、高效推进试点工作,在创建过程中,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加强组织、协调、监督和考核。

专家预测,到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到2050年,大约超过70%的人口将会生活在城市当中。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更为迅猛,随着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市规划和管理、社会稳定与安全、民生及可持续发展等各方面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建立一个更加和谐的理想家园,一个更加智慧的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已不是空中楼阁、水中捞月。城市的智慧化已成为继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之后的“第四次浪潮”,无处不在的网络正让人们的梦想触手可及。在追梦的大潮中,一批网络解决方案行业领袖脱颖而出,正在成为智慧城市建设者的最佳工具,实现电子政务与创新惠民、管理到服务的流程再造、大数据与云计算的决策支撑,以及移动互联与无线城市建设。这些科技创新专家和企业在各大应用领域的智慧项目支撑,已为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树立起典范和标杆。

当前,智慧城市建设风靡全国。智慧城市建设与“十”提出的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四化同步”密切关联。智慧城市承载着“中国梦”,其建设步伐也在国家政策推动下不断提速。有超过300座城市已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设想,并在地市级的政府报告中笔墨厚重,已经上升至引领城市发展的核心战略。数百座城市正在组织行业专家制订智慧城市(市区、县镇)建设和运营规划;智慧城市论坛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智慧、智能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头戏;科技界、产业界、金融投资界已全面参与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多部委联合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

据专家分析,国内外的经济形势要求尽可能的扩大投资和启动内需,但经历前几轮的大规模投资刺激后,传统项目的边际效益正在迅速下降,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快新经济模式形成、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将集约、低碳、生态、智慧等先进理念融合到城镇化的具体过程中是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最紧迫的课题之一。

住建部作为城镇化建设主管部门,从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战略高度,在响应中央、国务院战略部署的同时,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创新手段提升城市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服务民生,让城市生活更加美好、社会更加和谐。智慧城市(区、县、镇)应运而生。住建部在充分理论研究、认真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从解决城市实际问题入手,率先提出并推动智慧城市试点创建工作,其核心内容是从方法论高度重新认识城镇化发展和规划,智慧的规划和管理城镇,智慧的配置城市资源,优化城市宜居环境,提升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最终实现市民幸福感和城市可持续发展。

住建部表示,将高起点构架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高标准构建智慧型的城市基础设施,高规格建立智慧型城市发展协调机制,高效率推进智慧城市的示范作用,通过试点探索、总结、提炼创新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试点城市通过智慧城市(区、镇)的实践,从政府和市长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角度,促使城市“不得病”、“少得病”和“快治病”,保障城市健康和谐发展;从企业角度,利用智慧城市技术手段,提升企业自身运营效力、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竞争力;从百姓角度,让百姓感受到智慧城市带来的“便民”、“利民”和“惠民”,给百姓生活方式带来更好的变化。

智慧城市建设已引起国务院有关部委的广泛关注。2013中国信息化进程报告会透露,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公安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在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和地方意见的基础上,研究起草了《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已经于7月22日报请国务院。据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介绍,《意见》明确提出了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思路、建设原则、主要目标以及信息安全保障等要求,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加强对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实践的引导。借此,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将结束政出多门、盲目建设的“乱象”,进入统筹推进的新阶段。

近些年来,工信部、科技部、住建部、地理信息局、标准委、工程院等部门分别从技术研发、标准制定、试点示范等不同方面开展了相关前期准备工作,并取得了积极进展。然而,智慧城市建设涉及面广、政出多门,分别推进不利于形成支持各地建设智慧城市的合力,亟待加强统筹、加强引导。国务院领导对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高度关注,批示要求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研究提出意见。

《意见》提出的指导思想是:坚持因地制宜,科学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坚持试点先行,有序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坚持机制创新,协同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目标是基础设施更加智能,公共服务更加便捷,社会管理更加精细,生态环境更加宜居,产业体系更加优化。

《意见》提出要建设一批各具特色、成效显著、具有示范效应的智慧城市,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社会管理、保护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健全政策机制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为我国城市转型发展提供新模式。

围绕建设中国特色智慧城市这一主要目标,我国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方面的积极性,重点推进5方面工作,启动10个领域智慧工程建设,组织100个城市开展试点示范。在中央,将建立智慧城市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国家发改委将会同工信部等23个相关部门建立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各部门资源,协调制定政策措施,完善智慧城市评估办法,加快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在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城市建设等领域推广应用。在地方,将完善智慧城市投融资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募集资金用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地方政府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募集资金用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地方政府债。充分依托地方已有的投融资平台,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智慧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鼓励各地方政府建立适宜智慧城市发展的长效机制,鼓励各城市积极创新政策保障措施,研究制定鼓励市场化投融资、信息系统服务外包、信息资源社会化开发等政策,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共同参与智慧城市建设。

《意见》从城市发展战略需求,以及阻碍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入手,重点提出了五方面工作:做好统筹规划设计、围绕城市发展重点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发挥信息资源的价值潜能、应用先进适用的信息技术开展智慧城市建设以及确保信息安全。根据《意见》,我国将启动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水务、智能环保、智慧医疗、智能养老、智慧社区、智能家居、智慧教育、智慧国土等10个领域智慧工程建设,深化重点领域的智慧化应用,为公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低成本的社会服务。还将在东、中、西部选择100个不同规模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开展智慧城市试点示范。试点示范工作取得一定经验后,再逐步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因地制宜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科技创新“一马当先”

2012年7月19日,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指导、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等单位主办的第一届中国智慧城市高峰论坛在京召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在会上作了“智慧地进行城镇建设,积极促进我国城镇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发言。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智慧城市论坛智库专家辜胜阻,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中国邮电大学校长方滨兴院士作主题发言。会上,还举行了国家智慧城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筹)、中国智慧城市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筹)、中国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管理基金(筹)揭牌仪式。

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主导,国家智慧城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在筹建之中。从中央到全国各地,各种形式的智慧城市、智能产业研究机构已涌现出来,中国智能工程研究会、中国智慧科学研究院、中国智慧城镇培训中心、国家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建筑智能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四川省智慧城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智慧城市研究院等专业机构相继成立。

国家信息中心是国内领先的智慧城市和产业研究中心,目前已成立专门智慧城市研究和推广智慧城市应用的机构:1、智慧城市研究中心,为全国各地建设智慧城市提供顶层设计;2、智慧产业发展中心,搭建智慧城市建设方(业主)与智慧城市方案和产品提供商(供应商)之间互动平台。

2012年9月28日,我国首个智慧城市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立仪式在京举行,会上同时了《智慧城市技术白皮书》(2012年)。本联盟是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住建部等部委的支持下,由神州数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等18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中国智慧城市产业创新联盟、全球智慧城市与产业联盟、广东省智慧城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四川智慧城市产业联盟等行业联盟也陆续成立。

从广州、南京、长沙、成都到青岛、沈阳、合肥、西安等地,智慧城市论坛在全国各地巡回举办。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深度研讨会、核心技术应用创新研讨会等专业会议成功举办。中国智慧园区大会、智慧城市澳门市长论坛将于10月份举办。智慧(智能)产业园区建设规划、科技创新探讨、学术交流、产业合作、运作模式选择、金融投资调研空前活跃。

专家团队整合关键技术、核心技术资源,提出智慧的城市运作模式就是把采集到的海量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根据人工智能手段,计算出最佳方案,择优执行一个动作(如根据气象预报和历史数据,操作大坝泄洪等),或提供建议。智慧城市运行原理是依靠传感器(RFID)收集信息,通过网络传输至数据中心,存储、加工、计算和分发都是靠计算机处理,这样就可以把这部分工作交由统一的云计算中心(PaaS)平台处理,共享网络带宽和硬件资源,大大提高智慧城市“大脑”的工作效率。

涵盖近千项智慧城市相关高新技术与主导产品的交易市场(交易场地、官方网络、交流平台)正在形成。

金融机构助推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正在成为优化城市发展、挖掘城市经济增长的新途径。据统计,我国目前已有95个城市(区)将智慧城市列入"十二五"规划或制定了行动方案,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智慧城市"建设规划相继出炉,并成为全国的建设范本。种种迹象显示,智慧城市建设有望迎来一次高潮,初步预测"十二五"期间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将启动2万亿产业机会。

智慧城市建设市场规模巨大。据市场研究公司Markets and Markets的专项研究报告显示,智慧城市在2011年的整体市值为5263亿美元,预计2016年将达到10234亿美元,2011-2016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4.2%。智慧能源、智慧交通和智慧安防的进步是智慧城市在二级市场里的重要驱动力量。2016年,智慧能源管理市场预计将从229亿美元增长至807亿美元,智慧交通市场规模将增至688亿美元,同期,智慧安防市场预计将增至3072亿美元。据了解,2011年上海、深圳、北京、武汉等地的智慧城市建设为安防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十二五”期间,国内安防产业将会获得快速的发展,《中国安防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已正式获批,“十二五”末将实现产业规模翻一番的总体目标,年均增长率达20%左右,2015年总产值达到5000亿元。

金融投资机构已全面参与智慧城市建设。2013年初,国家开发银行表示,在“十二五”后三年,与住建部合作投资智慧城市的资金规模达800亿,并根据已签订的合作协议扎扎实实稳步推进项目遴选、调查、放款等工作;试点城市所在省代表和试点城市代表表示,将按照国家智慧城市的总体要求和规划,精心组织、认真落实,有计划、按步骤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在住建部的指导和支持下,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管理基金正在筹备创建。

在股票市场,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及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智慧城市概念被越来越多地提及,智能医疗、电子政务、智能交通等智慧领域技术研究及商业应用成为业界热点。同时,运营服务商、解决方案提供商、终端制造商、应用开发商等企业纷纷布局智慧城市产业链,拟争食产业未来"蛋糕"。

智慧城市建设呼吁集成技术和大数据

以安防产业为例,智慧城市强力助推安防市场发展。从2010年开始随着“智慧城市”概念的提出,安防市场进入了加速增长的轨道。在2010年GDP增速下滑的大背景下,安防行业仍保持了连年年的高速增长,以至于被冠以“暴利行业”的称号,表现十分抢眼。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等龙头企业快速扩张。在智慧城市政策的加速推动下,财政拨款扶持、低息贷款成为安防行业的额外福利。许多城市把建设“智慧城市”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且给予了很高的财政经费支持。可以预测的是,以视频监控,入口识别,防盗报警,电子巡更为主的四大类安防设备将在未来“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呈现欣欣向荣的燎原之势。

智慧城市建设呼吁安防管理平台集成技术、创新管理模式。智慧城市跨越了数字城市建设的高度,在目前结合物联网将现实世界与智慧世界进行有效的融合。融合体现在安防行业,就是集成技术的展现。智慧城市集成技术目前已经发展成为综合性集成项目,在视频监控、报警、智能门禁、周界防范、人脸识别、车牌识别等安防防范方面,在通用计算机系统应用、多媒体信息编码、计算机软件等计算机应用方面,在各类有线无线通信网络技术方面。业务需求在系统建设中非常关键,目前监控平台的建设越来越多的融入行业自身的特点,例如城市视频监控管理平台,有指挥大厅、刑侦等很多警种的应用要求,对业务需求的了解是做好顶层设计的基础。系统集成意义在于,它能够最大限度提高系统的效率、完整性和灵活性,简化系统的复杂性。系统集成是根据安防系统过程防护的实际需求,优选技术和产品,将各个子系统连接成为一个完整、可靠和有效的系统工程,以子系统之间协调工作,发挥整体效益,实现整体优化。在智慧城市的背景下,系统集成的含义就是建设统一的联网监控大平台,对道路视频、治安卡口、电子警察、公安视频会议等子系统,通过资源的整合,实现对所有安防子系统的集中处理、管理。

大数据成为智慧城市核心。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范畴,成熟的智慧城市包含五个方面,分别是大数据、公共安全、公众民情采集与服务、政府管理、整体智慧城市的运转。前三个是从事、物角度进行管理,后两个是从政府角度管理。各地应结合本地城市信息化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当地的特点等方面逐步运作和延伸。

专家分析,一个城市是否达到大数据的规模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判断,第一阶段是各行业达到一定的数据规模,第二阶段是定期进行数据整合和一定的规范,第三阶段是达到数据信息的共享、应用、服务。”如果从大数据的内涵看,国内数据还远远没有达到大数据或者智慧城市的目标,目前还只是智慧城市和大数据的发展的初级阶段,如果进入跨行业、跨部门的数据整合阶段就意味着智慧城市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智慧城市管理上要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三方面考虑,而大数据是智慧城市的核心资源,各地方、各行业要真正地把智慧城市和大数据结合才能产生价值。

云数据中心与承载网,在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中充当起“心脏”与“动脉”作用,支撑着智慧政务、智慧交通、平安城市等各种智慧应用的持续高效运行。另外,“云构架网络”核心交换机、下一代防火墙、PowerEG系列极速网关、802.11AC无线接入、RIIL运维管理等革命性新产品,也都在管理、民生、经济三大领域中起到了简化和整合的作用,帮助用户冲破各种建设和管理瓶颈。

一批有代表性的智慧城市“样板工程”值得借鉴参考。

――智慧的电子政务。参考智慧城市“样板之都”江苏扬州,吉林智慧政务系统。

――智慧的城市管理。福建“泉州市城市安全信息系统”率先搭建“高性能、高安全、易管理”的视频监控专网;石家庄智慧城管系统整合了GIS、GPS、RS、虚拟仿真等技术,共享网络化信息,以实现城市的精细化管理;石家庄“肉菜流通可追溯食品安全监测系统”可以支撑所有溯源数据的分析,保障市民能够吃上放心和安全的食品。

――智慧(智能)交通。智慧南京基础网络基础平台建设,在承载各类政务系统高效运作的同时,也成为南京市智慧交通的重要传输平台。

――智慧的园区。辽宁大连染化集团量身打造多业务融合的智慧园区网络, 大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智慧的教育。郑州市教育局投资建设智慧教育体系,为全市600多所中小学提供班班通网络平台,“反转课堂”教育模式成为全国智慧教育建设典范。

――智慧的医疗。湖北鄂州市打造区域卫生平台数据中心,实现电子病历共享并建立居民健康档案,通过大数据分析,合理优化医疗卫生资金配额。

建设智慧城市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发展趋势,是城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而智慧城市下的各种应用都要依靠无处不在的网络。

惠民工程典型案例分析(交通、安防、医疗)

智慧城市建设城市信息化、城镇化进程息息相关,与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同步进行。进入信息网络和大数据时代,城市管理和百姓生活正在变得更加智慧,人们拥有便捷畅通的交通网络,高品质有保障的医疗服务,安全有序的生活环境,可持续利用的能源和水资源,合理优化的教育体系。这些系统相互关联,交互利用,构建着经济的长期繁荣、社会的和谐进步。

交通拥堵是现代都市的顽疾,成千上万的交通工具组成错综复杂的运输系统,而它的规模每天还在增长,上下班高峰期时刻,几乎主要商业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堵车,这与城市的早期规划有关,之后不断修建的高架公路并非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且成本高昂,也有碍观瞻。智慧的交通可以让这套城市交通系统运转得更好、更便捷、更智能,也较大程度上缓解道路拥堵问题,如果将城市交通系统视为一个整体,就能整合出解决方案,通过传感设备,收集海量信息,分析并预测未来的交通流量,然后提前通知乘客,这样他们便能选择最佳的出行方案。

使用电子道路和电子车牌构建的城市智能交通,道路上的传感器(车辆感应器和视频监控感应器等RFID组合)不断采集路上车辆行走数量和状况,采集后的信息送交数据中心,分析综合其他道路情况,计算出最佳疏导方式,控制各路通灯的灯号;道路上的电子告示牌预先告知前方路况。出行之前,可以通过智能手机获取行程最佳路线,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在途中,该系统不断地实时更新路况,修正路线和提出建议。智能交通系统通过海量数据分析,可为每一辆特定车辆计算出最佳行走路线。

通过收集海量的数据,分类、加工、运算和输出是智慧产业的突出特征。要实现智能交通成本并不很高,通常包括RFID信息采集设备、传输设备和网络、智能软件和服务器(存储和计算)等。

城市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是城市管理者的主要责任。火灾、水灾、交通事故、自然灾害、刑事犯罪等意外事件总是难以避免,城市如何利用有限资源应对挑战?可以搭建起城市综合应急系统,对各种信息进行采集、访问和整合,迅速获得从前已被埋没的重要信息,让城市管理人员快速反应。大量的视频监控布局在主要社区和道路,面部辨识系统、人群流量监控系统与人口(身份)管理系统有机结合,对收集来的数据进行分析,与先前事件对比,这样城市公共安全管理部门就能做出更明智的决定,比如颁布条例、抓捕罪犯、调配和部署各种资源。一个合理配置的城市综合应急系统结合智能交通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GIS),能够分析整合各种数据,为突发事件提供及时响应和救援,城市管理部门将不仅仅在意外和犯罪发生后亡羊补牢,更可以防患于未然。智慧城市安防的应用能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的治安环境,明显增强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对事故或案发后现场证据收集起到积极作用。

智慧工地的安全管理范文2

作为湖南省的省会城市,长沙市在整個湖南省的城市、区域信息化建设中,在两型社会的实验区中,在智慧城市建设中都发挥着领导力作用,并将从智慧产业、智慧城市、智慧生活三大领域发力智慧建设。融合与转型

2010年6月30日,长株潭被列为全国12個三网融合试点地区/城市之一。加快了通信宽带网络建设,实现了城市光纤到楼到户、农村光纤到村,开展IPTV和家庭多媒体平台和手机支付平台等融合业务试点;加快了有线数字电视网络建设和整合,全面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和双向化升级改造,建立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推出了视频点播、高清电视和宽带接入等三网融合新业务。2011年5月,长沙正式获批成为第二批部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并按照国家要求制定了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以工业信息化为重点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大力推进传统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打造“智慧产业”。制造企业从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型,传统产业向高端化、高新化和两型化发展。信息技术在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劳动保障、公共交通、公共安全、社区管理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记者从长沙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获悉,目前“智慧长沙”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全面启动。在三年时间内,将全面建成“光网城市”和“无线城市”,实现全域光网通达,中心城区Wi-Fi无缝覆盖。一個有线、无线有机整合的宽带城域网络体系将形成,市民将能享受到便捷的网络。到2014年,全市光纤网络覆盖家庭用户累计超过300万户,每100户中,要有95户以上是光纤入户;城市家庭平均带宽接入能力达到100M以上,农村家庭平均宽带接入能力达到20M以上;城域网出口带宽达到1200G以上。

“智慧长沙”的物联网公共安全与城市管理应用云平台,将通过多样化的信息采集手段和网格化基础信息管理,结合天网工程信息资源、地理信息系统资源、交通违法鉴别系统资源等相关的信息资源,通过信息采集处理和数据交换,在一個平台上实现对不同行业的管理应用服务和资源共享,打造通用化、专业化、智能化的城市物联网公共安全与城市管理平台,开创“智慧城市”建设新时代。在城市城区安装实施提供若干個RFID热点基础数据采集器,对目标区域热点轨迹全覆盖,实现对人和物的管理。包括“信息云”和“安全云”两部分,其对应的服务分别为“城市信息化应用”以及“城市安全管理”,云服务平台具备任意兼容扩容的功能。

物联网交通管理应用平台,建设城市交通监控平台、交通诱导系统和智能交通灯系统,实现城市交通智能化管理。在系统采集到的各类交通数据的基础上,整合机动车、驾驶人资源库、各类业务数据、警情信息等数据,建立综合研判库。以交通拥堵、交通违法和交通事故黑点分析为基础,开展综合分析研判,进行数据挖掘。通过GIS平台实时地、直观地展示交通管理态势,为指挥决策和管理对策提供依据,全面提升交通秩序。

三大示范工程

五年内,湖南将在全省范围内大力推动数字城市建设,特别是在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推动智慧城市试点建设,目前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的智慧城市规划的编制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下一步将在“数字湖南”的总体框架和部署之下全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未来五年,将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无线宽带网络和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构建无处不在、全面覆盖和充分感知城市各部件的智能网络。建成一批成熟的面向民生、环保、城市服务、能源、文化、公共安全等领域的智慧应用系统,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应急指挥能力。积极探索智慧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家居、智能医疗、智能环保等系统建设模式。

智慧长沙也将加大对三大示范工程建设的力度。智慧产业试点示范工程,智慧产业既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也包括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推进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在现有产业基础上取得突破性发展。重点抓好“数字企业”、智能电网、智能物流、智能安全生产与节能降耗、食品安全智能监控等试点。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工程,

以打造智慧城市为目标,将物联网技术渗透融入到城市建设、管理的各個环节,使教育、科技、医疗、社会保障、交通等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水平显著提高,城市运行、管理、服务等功能的智能化程度明显提高。抓好智能交通、智能城乡管理、智能公共安全、智能建筑节能、智能旅游等试点。智慧生活试点示范工程,以“智慧生活”推动人们行为方式、家居生活方式、出行交通方式、消费方式等向智能化、低碳化方向发展,提供符合公众高品质需求的社会服务。抓好智能家居、智能社区、智能医疗保健、智能养老护理等试点。

智慧工地的安全管理范文3

[关键词]自动化控制技术;智慧油田;安全管理

1自动化控制技术与智慧油田简介

1.1内涵

所谓自动化控制技术是指综合了计算机和通信科技的一种现代化先进技术,该技术可高效管制整个体系之中的设施、仪表器具等。同时体系之中含有的全部设施和仪表器具等都会和计算机主机相联系,其会经由通讯的端口对于整个体系实施自动化的管制。智慧油田汇聚了数值化、自主化、消息化与智力化等新型油田产出构建的内涵,充分依照油田开采管制的特性,着力思考到机器与人的相互合作,密切关注开采程序,将油田在勘测、评估、开采、产出等不同程序上的管理融合到一起,达成了传统意义上的油田产出和现代化科技相联合的目标。故,智慧油田属于一种新型的油田构建模式。

1.2自动化控制技术的组成

自动化控制技术的组成要素为:当场数值收集程序、自主优化与抑制程序、数值处置程序。当场数值收集程序是指大量收集当地当时的数值,而后对于这些数值实施推算、剖析、整合与安全线的标记等;自主优化与抑制程序是指对于综合了开关数和变速调节的机泵实施自主优化、运作抑制、管控向外传送体系与分水器体系等作用,进而确保整个控制体系能够更加安全高效的运转;数值处置程序是指把收集到的单纯数值和有关情况直接发送到核心监控站,并对核心总站实施管制,而总站可给出最终的监管结果与策略。

2自动化控制技术在智慧油田安全管理中的应用论述

因油田在开采时往往有着很低的自动化水平,其运转的功效也不及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国家。而当油田研发时,泵机组也没有很高的工作成效,整个工程中也严重欠缺自主化的抑制,只能够凭着人的力量实施抑制,使得石油在进口与出口处容易出现大量的资源耗费,同时也面临着事故危机。此外,对于石油与水面的距离多采取手工拍打亦或是测量表等来实现,也未出现很高效的检测方式,极易出现检测数值的严重失误,没有精准性,且危险性极高。运用人力亲自对于油田的管理实施抑制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特别是在构建智慧油田的状况下。当前情况下,将自动化控制技术运用于智慧油田的安全管理中,智慧油田的监管者便能够非常便捷地运用自动化控制科技来观察与测量油田运转的全部状况。油田机井内的有关数值在特定时间里需传送出去,只要井内发生毛病或危险,图的标志就会以感叹号形式展现,这时智慧油田的后勤工作者便会以最快的速度抵达当地,即刻将毛病或危险处理掉。前面我们提到过,油田大多位于自然状况极差的地方,怎样有效传送机井内数值到核心主站备受大家的关注。之前,油田对于数值的收集大多采取微波的形式,却未能收获极佳的成效,还因为需要的资金过多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而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使用,极大地便利了数值的传送,使得智慧油田的监管者能够及时对于所有井内的作业压、蒸汽度数等数值有所感知,进而保障了机井的安全高效运行。智慧油田还能够借助GPRS/GSM网络,完成精准的自动化式抄表,此种做法有效避免了以往抄表出现失误的缺点,而且借助GPRS无线通讯网络还可精准处置数值,确保智慧油田的顺利运转。可以说,于智慧油田中采用自动化控制技术,对于监测油田开采场地的各种设施有很大的益处,及时发现并将危险降到最低,进而令智慧油田能安全运转。因此,当运用自动化控制技术对于智慧油田实施安全管理时,工程主管可在综合考虑油田管制本身的现实状况的前提下,努力建造出和单位整体目标相契合的体系,在单位中选出精英人才,组建安全保卫的团队,构成紧急危机处置机关。而后将自动化控制技术用于智慧油田的安全化管理中,令智慧油田的安全管理更为高效与合理,不仅实现了减弱智慧油田在产出中遇到危险的可能性,还能够帮助处置已出的危险。所以说,自动化控制技术的运用可在很大程度上增强智慧油田在安全监管上的力度,进而提升油田工作的效率,也助于强化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3结语

综上所述,将自动化控制技术用于智慧油田的安全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使用该技术对于监测油田开采场地的各种设施有很大的益处,及时发现并将危险降到最低,进而令智慧油田能安全运转。此外,使用该技术还可将数值间的差距降到最小化,减少资金的耗费,提升油田的开发程度。当工程单位构建智慧油田时,单位工作者一定要在头脑中对于智慧油田的安全化管理以及自动化控制技术有个清晰的概念,明白这二者间的联系,了解到自动化控制技术对于智慧油田安全管理的作用,并能够充分将该技术的优势发挥到极致。总之,运用自动化控制技术便可实现智慧油田在安全监管上的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智慧工地的安全管理范文4

以应用四链融合、技术融合、数据融合、安全融合和创新融合为特征的智慧企业是企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向“智慧”进化是企业提高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举措。

“智慧企业2020”愿景

智慧企业是企业信息化、信息化企业的更高阶段。赛迪经略认为智慧企业的愿景在于:通过四链融合实现企业与商业环境的良性互动。运用智慧金融信息平台提升产融资本的资源配置效率;智慧供应链平台促进产业集群协同转型升级;智慧生态平台落实绿色发展,履行社会责任;智慧营运平台凸显网络全球化下智能制造。

当前,智慧企业建设正逢经济、政策、社会和技术等宏观环境的大好形势。

国内经济“新常态”创造智慧企业建设的全新环境。“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将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年度平均增长率预期在7%左右,中国经济进入大转型期。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国内需求会得到进一步加强,经济的稳步发展为国内企业实施智慧企业建设创造了市场环境和机遇。

“中国制造2025”激发智慧企业建设的强大动力。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中国制造2025”,围绕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等提出的“三步走”战略为智慧企业建设带来历史性的机遇。

环境治理攻坚战凝聚智慧企业建设的天时人和。贯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战略,企业在智慧化的建设过程中,需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资源循环利用、清洁生产、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价值,走维护生态的发展道路。

新一轮工业革命孕育智慧企业建设的跃进契机。在工业4.0时代,传统的行业界限将消失,并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创造新价值的过程正在发生改变,产业链分工将被重组。新一轮的工业革命对于当今中国,尤其是对于企业的发展,既是极为严峻的挑战,更是一个技术上赶超发展、结构加快升级的重大机遇。

智慧企业五大支撑体系

赛迪经略强调,企业要抓住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历史机遇,借中央即将颁布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的东风,着力加快推进智慧企业建设进程。“十三五”期间,智慧企业五大支撑体系:

应用:以“四链融合”为核心的应用体系,支撑商业平台化发展。企业将着力构建平台化的系统应用整合内外资源,实现“产融价值链、产业价值链、生态价值链与企业制造价值链”融合,构建一个多主体共享的商业生态体系并且产生网络效应实现商业共赢。

通过构建智慧金融、智慧供应链、智慧生态、智慧营运四大平台,能够创新商业模式,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全面感知企业生产、安全、供应、财务、金融等信息和数据。通过云化的基础架构、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实现企业网络的互联互通,对大数据进行智能分析,为指导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支撑。

技术:以“云物大移”信息技术融合,构建弹性架构。云大物移即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在大数据的管理平台中,实现传统结构化数据管理模式与非结构化数据管理模式的有机结合,实现从“大量数据”到“大数据”飞跃;构筑更为灵活的混合云架构支撑应用融合,为核心业务打造私有云平台,而将边缘性业务和新业务开发迁移在公有云,加强不同业务需求的动态资源调度;以智能互联设备和机器为基础的产业物联网能够帮助企业拓展新的数字化服务和商业模式;通过移动办公和掌上运维等传统业务运营支撑类移动应用,实现涉及到企业内部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过程的内部管理移动应用,利用互联网金融、O2O、P2P等新的业务模式和技术,促进企业发展。

信息资源:以统一信息资源标准,促进数据融合。以集团主数据项目为抓手,实现集团编码落地和信息资源整合。在集团范围内,建立统一的信息资源编码体系,实施集团统一的信息编码规则设计,实现信息的唯一性、同一性;通过主数据管理系统的构建,统一管理整个集团的重要数据信息资源,确保重要信息在跨板块、跨公司、跨业务系统中的一致性、重复应用和相互共享。

安全:设计主动防御体系,实现生态圈安全融合。安全架构设计的重点从自有封闭系统安全向安全生态圈建设转变。应对企业需要与上下游企业,以及安全管理机构、评测机构等第三方机构开展广泛的合作,从管理制度、流程、技术手段的多层次协作确保个体企业安全目标的实现。

IT治理:转变任务驱动模式,融合创造信息化价值。企业需要加强IT治理体系建设,让其参与到企业决策和业务流程创新中, IT组织将实现从技术服务型组织向战略管理型组织和价值创新组织的转变,推动企业实现从管理提升到管理提升与业务创新融合发展,促使企业价值收益最大化。

智慧企业建设策略

为了更好的推动我国智慧企业的建设和发展,切实解决智慧企业建设实践面临的问题,赛迪经略提出五个建设策略:

明确智慧企业战略规划,指引智慧企业顶层设计。在企业内部,强化CIO制度,针对信息化的基本业务需求、业务流程、关键技术、系统框架结构、应遵循的标准,以及管理信息化过程中所涉及的系统、流程、制度、资金等重大问题进行系统、科学的规划,使智慧企业建设既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适应性、开放性和兼容性,也具有落地性和可操作性。

紧扣企业发展需求,从核心业务入手,务实推进智慧企业建设工作。有效控制成本和获取投资回报,从企业的核心业务活动着手,充分调动和发挥最终用户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紧紧抓住核心业务信息化建设和生产运营管理信息化,实实在在为用户服务,增进用户体验,保证智慧企业建设工作的实效。

不断完善智慧企业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实现智慧企业持续发展。从信息集成、一体化业务运营、管理的角度出发建设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信息化标准框架体系,为企业的数据集成、业务协同、共享服务打好基础,形成统一的信息平台、统一的基础数据,充分利用企业信息资源,实现企业“智慧”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智慧工地的安全管理范文5

【关键词】物联网;智慧校园;建设与发展

引言

随着物联网技术地不断发展,学校管理过程中广泛地应用物联网技术,从而推动了学校智慧化发展,方便校园管理。将物联网应用于学校管理过程中构建智慧校园成为当前学校管理的新的研究方向。建立智慧化校园能有效地排除教学生活的枯燥性,使得校园管理方式更加科学高效,将物联网应用于学校管理中能为师生的学习与日常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提高学校教学水平提高,构建安全校园。因此,学校要重视物联网技术在校园管理中的应用。

1.物联网智慧校园建设的重点内容

1.1 对建设的内容进行明确

将物联网应用于学校建设时,最主要的内容时明确建设的目标,目标是智慧校园建设的方向。智慧校园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与智慧校园的发展目标相适应。基于物联网建设智慧校园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在学校的教学,后勤、科研等方面利用先进的传感设备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此同时,学校要借助物联网技术的便捷性与学校管理相结合,融合各种信息,实现智慧校园建设。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要促进物物、人人以及人与物之间的协调,从而为学校的师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1.2 设置学校模块功能

基于物联网建设智慧校园时要设置相应的模块功能。对身份管理模块进行设置,蛇粉管理模块主要应用于对身份进行验证,包括对学校学生、教师以及外来用户身份的验证。教师等可以采用教工号,而学生每人都有自己的学好,通过学号对学生进行验证,对于外来人员在进出校园时必须要进行相应的注册,当系统显示认可时,才让外来用户进入校园。用户的身份存在着差异性,因此,在信息管理系统中要设置不同的管理权限[1]。通过设置校园管理模块的方式能有效的保护校园网络。同时,还可以设置智慧教学模块,主要内容包括智慧课程、智慧教室、教学设备等各个部分。对智慧教学模块进行设置能促进学生主动性提升,使得网络的利用效率提高,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智慧教学模块的属于新一代先进的教学手段,值得大力推广。

2.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发展分析

2.1 借助物联网建立平安校园

在校园中应用物联网有利于建设平安校园,维护校园安全。在物联网的不断发展中,学校相应地建立起安全保障系统。在校园的道路以及门卫处已经设置监控,提高校园的安全保障。当学校发生不安全事故时,可以立即对电子监控进行重复播放,使得校园的安全性提升。在建设平安校园的过程中,学校可以实名登记的方式对进出学校的车辆与人员进行身份核实,使得非法人员不得进入校园,从而造成学校的不安全隐患,进行身份核实有效地保障了学生的人身安全,同时控制车辆进入校园有利于保障学校交通的安全性[2]。另一方面,对于学校的重点区域,学校可以装设智能型的传感器,当发生不安全事故时,智慧校园管理中心会立即预警预报,采取紧急方案解决问题。同时借助网络技术对学校的教师与学生进行考勤,使得师生的出勤率上升,对其起到监督的作用,最终提升学校的教学水平。

2.2 借助物联网进行智慧消费

在校园超市以及食堂中利用物联网技术能有效对促进校园消费的自动性,物联网能对学校的消费情况进行有效的分析。学校统一为学生办理校园一卡通,物联网技术可以对校园一卡通进行查询,从而掌握学生每天的饮食情况以及生活中的各项消费情况。对校园卡的余额进行查询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财意识。总之,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校园消费中方便学生消费,减少现金的使用量,建设智慧消费型校园。

2.3 借助物联网建设智慧图书馆

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图书馆的管理中,利用物联网提供的相应的计算机智能化服务为图书馆管理提供更大的便利。现代学校图书馆的技术在不断地提高,可以采用物联网中的射频识别技术,将电子书入库,这一技术已经在各大高校的图书馆中得到广泛地使用。通过移动的射频技术便能对智慧书车中的文献进行系统的管理[3]。同r,它能进行定位并查询图书的具体存放位置,起到图书导航的作用。另者,物联网技术应用图书馆管理中能实现对图书馆文献的管理,做好图书上架工作,首先将书装载车上,借助电子阅读中的阅读功能将图书中的信息识别出来,从而显示出上架图书的位置以及对应的车的位置,清晰地将上架的信息显示查出来,这样一来,学生在寻找书籍时比较容易,具有良好的指引功能,同时有利于提高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3.结语

总而言之,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学校管理中已经成为一个必然趋势,并受到了学校师生的热烈拥护。借助物联网构建智慧校园,促进校园生活的多元化,人性化以及智慧化。借助物联网平台构建平安校园,保障学校师生的安全。通过智能化设备使得学生可以无现金消费,物联网系统对学生的消费进行分析,能有效地掌握学生的消费水平,构建智能消费校园。另者,将物联网应用于学校图书馆中,方便图书管理工作的开展。因此,在校园建设中要不断地扩充物联网的使用范围,为学校管理提高更多的便捷,构建智慧校园。

【参考文献】

[1]乔蕊.崔春英.物联网环境下智慧校园建设与发展问题研究[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5,59(04):77―86.

智慧工地的安全管理范文6

当人们为食品安全、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看病难、停车难等“城市病”而苦恼不堪的时候,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方兴未艾,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曙光。智慧城市是一种发展和管理城市的新思维,她将城市看成一个拥有“大脑”的生命体,利用信息科技,使城市中的每个“细胞”变得更聪明、更协调,让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更美好。

接下来,我们简单描绘一下未来“智慧城市”的图景吧!在家里,无论用手机、电视还是电脑,都可以缴费、挂号、购票、购物、食品溯源、远程教学,并能随时查询到自己的电子健康档案以及空气质量等环境信息;在社区,不出小区大门就可利用“警务e超市”查询办理各项政务服务项目;在路上,随时随地可以获取公交车的到站信息和路况信息,选择最优路径;在医院,不用带病历,不用拿处方,手持一卡,即可求医问药;在室外,通过手机可以智能控制家电、灯光、防盗和门禁等……

【 事 件 】

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启动

2012年11月22日,住建部发出《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印发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两个文件,要求当年12月31日前申报试点。

通知指出,智慧城市是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新模式。建设智慧城市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智慧城市试点管理流程为申报、评审、签订任务书、创建及验收。申报的城市(区、镇)应具备四个条件: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已列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或相关专项规划;已完成智慧城市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已有明确的建设资金筹措方案和保障渠道;责任主体的主要负责人负责创建试点申报和组织管理。

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包括4个一级指标:保障体系与基础设施,智慧建设与宜居,智慧管理与服务,智慧产业与经济;11个二级指标:保障体系、网络基础设施,公共平台与数据库、城市建设管理、城市功能提升,政务服务、基本公共服务、专项应用,产业规划、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发展;57个三级指标。

其中,专项应用涉及智能交通、智慧能源、智慧环保、智慧国土、智慧应急、智慧安全、智慧物流、智慧社区、智能家居、智慧支付、智能金融等三级指标。

【 背 景 】

从数字城市走向智慧城市

数字城市概念最早由美国1998年提出,随后引起广泛影响。它是基于地理空间的信息化应用。引入到中国后,成为推进中国信息化的重要战略目标。当时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核心进行数字城市建设,即地理信息的数字化,应用范围主要是专业机构。

超图软件总裁宋关福介绍说,数字城市建设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数字城市共享平台,也叫地理空间框架,它是数字城市建设的一个基础。第二个层次是,在这个平台上的应用,像国土、规划、房管、园林、城管等。

据了解,截止到2012年的上半年,全国已有超过130个城市开展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全国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数字化管理的城市已经达到300多个。“十二五”期间,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将在全国全面推进数字城市建设,涉及300多个城市。

随着互联网、宽带及无线技术的发展,从2005年开始,城市信息化进入2.0时代:互联城市或无线城市。其主要特点是全方位的信息化和互联化,应用范围扩大到几乎所有的行业,服务对象涵盖政府、企业、居民等,但各类应用相对贫乏,数据孤岛现象仍大量存在。

2009年,IBM提出智慧城市的设想,在全世界特别是在中国引起了广泛的共鸣。随后,传感网、物联网、云计算、3G、光纤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城市信息化开始进入3.0时代:智慧城市。

“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副所长邬伦教授说,“简而言之,数字城市解决了有无信息问题,是城市信息化的初级阶段,而在数字化并能共享之后,如何充分及时地利用这些信息实现城市的精细管理和敏捷运行,则需要完成对前者的升级,达到智慧城市的高级阶段。可以这样认为:智慧城市=数字城市+感知网(遥感网/物联网)+云计算/智能计算。”

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副司长董宝青表示:“我认为智慧城市的概念非常好,在中国,我们绝对不会局限于IBM所提出的智慧城市的概念,由于‘智’和‘慧’概念在中国文化里面博大精深,因此语义不同。在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将坚持以人为本,面向人类社会发展的新需求来拓展新应用。过去,我们更多关注的是IT的性能,如计算能力有多强,存储能力有多强,传输能力有多强。而现在更多地考虑如何更大程度地、更大范围地发挥信息知识和智慧的作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转型。”

据了解,我国智慧城市相关政策和试点方案正在加紧研究制定中。其中,工信部已同意将扬州、常州列为智慧城市试点,国家发改委也在酝酿相关政策,住建部已印发《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及两个配套文件,并启动试点城市的申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也已在完成数字城市建设的城市中,选择开展智慧城市的试点建设工作。

最新统计显示,全国已有200多个城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遍及中、东、西部各地区,涵盖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目前已将智慧城市建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或纳入“十二五”规划,以及智慧城市专项规划的有68个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宁波、武汉、厦门等23个城市了智慧城市的专项规划、行动意见或实施方案。

另外,湖北、湖南、山东、辽宁、四川、河南、安徽等省则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群”。例如,湖北省的“智慧城市群”涉及17个省内城市,广东省的“智慧城市群”涉及21个省内城市。截至今年6月底,三大运营商已在全国320多个城市和当地政府合作建设“智慧城市”。

安信国际分析师蔡伟鸿估计,“十二五”期间将有600至800个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加上后期各种数据中心、分析设备和服务设备的投资,预计总规模将达2万亿元。

【 焦 点 】

如何建设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以数字信息基础设施为平台,以实现人口、产业、空间、土地、环境、社会生活和公共服务等领域智能化管理为目标的全新城市形态。智慧城市建设,不仅是以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城市改造工程,更是一个城市系统重新再造的过程。

工信部科技司司长闻库在“2012智慧城市高层论坛”上表示,智慧城市建设要合理规划,尊重市场规律,加强宏观指导,杜绝盲目投资、重复建设。此外,相关技术发展方向和产业格局尚未最终形成,如何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带来创新应用,更需要业界共同探索和实践。

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李铁也担忧,当前国内许多城市并不具备建设智慧城市的条件,盲目跟风潮显得不太理性。他担心建设智慧城市成为另外一种政绩工程。

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永刚坦言,现在智慧城市标准化滞后于建设速度,标准体系研究工作迫在眉睫。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包括总体标准、感知控制层标准、网络传输层标准、数据层标准、服务支撑层标准、应用服务层标准、安全标准、管理标准。

上海市浦东新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副主任张爱平认为,智慧城市建设需走出三大误区:一是纯部门论,认为建设智慧城市是经信委的职能,而非自己部门和单位职责所在;认为智慧城市建设是本单位信息技术部门的职能,而与业务工作无关。二是纯工具论,认为信息化只是工具,不用也照样工作,尚未深入理解信息化对工作效能提升、政府职能转变和经济转型发展的支持引领作用。三是纯基础设施论,认为智慧城市就是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往往导致网络体系建设较为超前,但缺乏有生命力、服务民生的智慧应用,无法感知智慧带来的便捷惠民。

除此之外,智慧城市建设还面临一些发展瓶颈:首先,信息“孤岛”依然存在;其次,统筹力度依然不够,仍存在立项多部门、资金多渠道的问题。此外,智慧城市应用相对集中,缺乏创新性与广泛性。

对此,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研究院院长李安民建议,“智慧城市需要构筑足够丰富的应用,以规划为先导,要以需求为导向,创新应用,创新模式。”

赛伯乐投资有限公司CEO朱敏指出,中国式的智慧城市不但要借鉴西方成功应用于公众服务(环保、交通、医疗、教育、政务等)的成功经验,还应将智慧城市平台应用于传统制造业升级和商业模式转型中去。中国将通过城市化带动智慧化,智慧化带动工业化,通过各环节的带动,充分实现智慧城市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抓手作用。

【 启 示 】

城市管理新变革

通过“智慧城市”解决城市难题已是全球性趋势,也是创新城市管理、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课题。

东北财经大学教授姜春海说,智慧城市建设要强化在城市和社会管理方面的创新应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必然是城市和社会管理水平、居民生活品质提升的过程,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服务民生,城市软环境建设最重要的是创新管理。

据媒体报道,北京率先使用“智慧城市”新技术来提高城市管理效率。例如用手机下载一款管理软件,遇到下水道井盖松了、垃圾成堆、小商贩挤占城市道路等问题,拍了照片就可以直接传给政府职能部门。还有监测仪装电话卡远程测血压和心律,三维管线监测积水提前预警,等等。

《智慧北京行动纲要》提出,到2015年,北京要实现从“数字北京”向“智慧北京”的全面跃升。建成泛在、融合、智能、可信的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实现人口精准管理、交通智能监管、资源科学调配、安全切实保障的城市运行管理体系,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居民、伴随市民一生的集成化、个性化、人性化的数字生活环境,基本普及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引领企业创新变革的新型企业运营模式,全面构建以市民需求为中心、高效运行的政府整合服务体系。

上海在创建“智慧城市”过程中,使城市管理职能获得显著提升。现在,上海在城市管理网格化方面已实现中心城区全覆盖。在治理交通拥堵方面,上海采取信息化、网络化手段有效减少了拥堵,提高了通畅率。上海世博会期间,应用“智慧城市”管理交通,有效应对了超过7000万人次的客流,创造了有条不紊、基本通畅的“奇迹”。

上海市建设交通委巡视员、上海市城乡建设交通发展研究院院长江绵康介绍,上海用先进的“综合交通信息系统”,通过在各交通要道布下“天罗地网”,实时动态掌握客流情况。“这是典型‘智慧城市’的应用,精确预判车流从哪里来,科学引导疏导方向,就能大大提升通行效率,使现有交通设施效能最大化。”

在电子政务和“智能城管”方面,上海通过渠道整合,促进政府内部的业务协同、信息共享,最终实现资源的节约、效率的提升,使城市运行管理和百姓公共服务更加便捷。2010年10月份,上海12345市民服务热线开通试运行,只需拨打一个号码就能获得相应的解答。

宁波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也走在全国前列,两年多来,宁波先后荣获“2011中国城市信息化卓越成就奖”和“智慧城市领军城市”称号,并被列为“智慧浙江”综合试点城市。宁波制定了智慧城市5年专项规划,“十二五”期间,宁波将斥资407亿元建设智慧城市,信息化水平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智慧城市应用体系、智慧产业基地、智慧基础设施和居民信息应用能力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刘健指出,“智慧城市”建设归根结底是最大限度地为城市中的人提供医、食、住、行、游、教等全面细致的服务,最终达到使城市居民都能享受到高效、便捷、安全、绿色的城市生活。

在2012年12月15日召开的崇礼城市发展论坛上,斯坦福大学研究员、中国投资咨询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孟庆轩表示,智慧城市的目标是幸福指数最大化,而不是单一的GDP最大化。

智慧工地的安全管理范文7

关键词:智慧城市;智慧徐州;网络安全;安全防范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7-0037-03

Abstract: Network security for the wisdom of Xuzhou Information Resource Hub Project provides e-government LAN access to network security means that part of the application using virtual private network (VPN) technology, security exchange and sharing of the safe and reliable transmission of data. The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security can protect the key application and encryption data of Xuzhou Information Resource Hub Project, enhance the efficiency of data transmission, and support the rapid creation of new security environment to meet the new application process requirements.

Key words: smart city; Xuzhou; network security; security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地有竞争力的城市已迎来了数字向智慧城市迈进的大潮。智慧城市建设注重城市物理基础设施与IT基础设施之间进行完美结合,旨在改变政府、企业和市民交互的方式,提高明确性、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促进城市内外部信息产生、交流、释放和传递向有序化、高效化发展,关注提高城市经济和社会活动的综合竞争力,越来越受到中国各个城市领导者的认同和肯定。

徐州市在“十二五”伊始,深刻认识到智慧徐州建设在提升综合竞争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解决发展深层次问题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将“智慧徐州”建设纳入了未来城市发展的战略主题,希望通过智慧徐州建设,以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利用为抓手,健全公共服务,增进民生幸福,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智能手段创新城市管理模式,采约建设实现信息基础全面领先,为把我市建设成“同类城市中环境最为秀美、文化事业最为繁荣、富民强市最为协调的江南名城”提供有力支撑。

网络系统作为智慧徐州信息资源枢纽工程及各部门接入的承载,需通过网络系统进行数据传输,规划一张合理的、高效的、安全的网络系统能够有效地保障智慧徐州信息资源枢纽工程能够安全、稳定、高速地运行。

1 网络安全建设

由于智慧徐州信息资源枢纽工程的信息资源的高度集中,带来的安全事件后果与风险也较传统应用高出很多,因此在建设中安全系统建设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加以实施。网络安全建设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1 安全的网络结构

安全的网络结构应该能够满足为了保证主要的网络设备在进行业务处理时能够有足够的冗余空间,来满足处理高峰业务时期带来的需求;确保网络各部分的带宽能够满足高峰业务时期的需要;安全的访问路径则通过路由控制可以在终端与服务器之间建立;按照提出需求的业务的重要性进行排序来指定分配带宽优先级别,如果网络发生拥堵,则优先保护重要的主机;能够绘制出当前网络运行情况的拓扑结构图;参考不同部门之间的工作职能和涉及相关信息的重要程度等因素,来划分成不同的子网和网段,与此同时在以方便管理和控制的前提下,进行地址分配;重要网段部署不能处在网络的边界处而且不能与外部信息系统直接连接,应该采取安全的技术隔离手段将重要网段与其他网段进行必要的隔离。

1.2 访问控制安全

当在网络边界对控制设备进行访问时,能够启动访问控制功能;对实现过滤信息内容的功能,并且能对应用层的各种网络协议实现命令级的控制;能自动根据会话的状态信息为传输的数据流提供较为明确的允许或者拒绝访问的能力,将控制粒度设为端口级;能够及时限制网络的最大流量数和网络的连接数量;当会话结束或非活跃状态的会话处于一段时间后将终止网络的连接;要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防止对重要的网段地址欺骗;能在遵守系统和用户之间的访问规则条件下,来决定用户对受控系统进行资源的访问是否被允许或拒绝,同时将单个用户设置为控制粒度;具有拨号访问权限的用户数量受到限制。

在关键的位置部署网关设备是实现访问控制安全的最有效途径,政务网接入边界安全网关:为内部区域提供边界防护、访问控制和攻击过滤。

1.3 审计安全

安全审计方面应包括能够对网络系统中设备的用户行为、网络流量、运行状况等进行相关的记录;并且能够分析所记录的数据,生成相关的报表;为避免审计记录受到未预期的修改、覆盖或删除等操作,应当安全保护审计记录。通过防火墙可以实现网络审计的功能。

网络的审计安全主要内容有:为能够有效记录网络设备、各区域服务器系统和安全设备等这些设备以及经过这些设备的所有访问行为,应在这些设备上开启相应的审计功能,由安全管理员定期对日志信息和活动状态进行分析,并发现深层次的安全问题。

1.4 检查边界的完整性

为对私自联到内部网络的非授权设备行为进行安全检查,边界完整性检查要求能够准确定出其位置,并进行有效的阻断。

实现边界完整性检查的相关技术:

1)制定严格的检查策略,将服务器区域在网络设备上划分为具有独立功能的VLAN,同时禁止除来自网络入侵防御系统以外的其他VLAN的访问;

2)为提升系统自身的安全访问控制能力,应对安全加固服务器系统采取相应措施。

1.5 入侵防范

网络的入侵防范应能在网络边界处监视到木马后门攻击、拒绝服务攻击、IP碎片攻击、端口扫描、强力攻击、网络蠕虫攻击和缓冲区溢出攻击等攻击行为。当攻击行为被检测到时,应能记录攻击的时间、源IP、目的和类型,如果发生较为严重的入侵事件,应及时提供警报信息。通过前置防火墙实现入侵防御的功能。

1.6 恶意代码防范

在网络边界处检测和清除恶意代码,对恶意代码数据库的升级和系统检测的更新等,是恶意代码防范的范畴。目前,主要是通过网络边界的安全网关系统防病毒模块来检测和清除系统漏洞类、蠕虫类、木马类、webcgi类、拒绝服务类等一系列恶意代码进行来实现恶意代码防范的技术。

1.7 网络设备的安全防护

网络设备的安全防护要求能够限制网络设备管理员的登录地址;在网络设备用户的标识唯一的伯伯下,要能鉴别出登录用户的身份;主要网络设备对同一用户进行身份时鉴别时,应当选择几种组合的鉴别技术来鉴别,避免只使用一种鉴别技术;鉴别身份的信息应不易被冒用,网络口令应定期更换而且要有一定的复杂度,不易破解;当登录失败时,能自动采取限制登录次数、结束会话和当网络登录连接超时自动退出等相应措施;当网络设备被用户远程管理时,能够有防止网络传输过程的鉴别信息被窃听的相关措施。

网络设备安全防护的技术实现主要是通过提供网络设备安全加固服务,根据前面的网络结构分析,系统采用若干台核心交换机、汇聚交换机和接入交换机,实现各个安全区域的连接。

对于网络设备,应进行相应的安全加固:

1)将楼层接入交换机的接口安全特性开启,并将MAC进行绑定。

2)关闭不必要的服务,包括关闭CDP、Finger服务、NTP服务、BOOTp服务(路由器适用)等。

3)登录要求和帐号管理,包括采用enable secret设置密码、采用认证、采用多用户分权管理等。

4)SNMP协议设置和日志审计,包括设置SNMP读写密码、更改SNMP协议端口、限制SNMP发起连接源地址、开启日志审计功能。

5)其它安全要求,包括禁止从网络启动和自动从网络下载初始配置文件、禁止未使用或空闲的端口、启用源地址路由检查(路由器适用)等。

2 网络安全防护

边界防护:在智慧徐州信息资源枢纽工程的边界设立一定的安全防护措施,具体到智慧徐州信息资源枢纽工程中边界,就是在平台的物理网络之间,智慧徐州信息资源枢纽工程的产品和边界安全防护技术主要采用交换机接入、前置防火墙及网闸。

区域防护:比边界防护更小的范围是区域防护,指在一个区域设立的安全防护措施,具体到智慧徐州信息资源枢纽工程中,区域是比较小的网段或者网络,智慧徐州信息资源枢纽工程的区域防护技术和产品采用接入防火墙。

节点防护:节点防护主要是指系统健壮性的保护,查堵系统的漏洞,它已经具体到其中某一台主机或服务器的防护措施,建议智慧徐州信息资源枢纽工程中的产品和节点防护技术都应采用病毒防范系统、信息安全检查工具和网络安全评估分析系统等。

3 网络高可用

在智慧徐州信息资源枢纽工程网络建设中,网络设备本身以及设备之间的连接都具非常高的可靠性。为了保障智慧徐州信息资源枢纽工程网络的稳定性,在智慧徐州信息资源枢纽工程核心网络部分,核心交换机、接入防火墙等设备全部采用冗余配置,包括引擎、交换网、电源等。所有的连接线路全部采用双归属的方式,包括与电子政务局域网互联,与服务器接入交换机互联。在数据应用区,服务器通过双网卡与服务器接入交换机互联,保障了服务器连接的高可靠性。

4 数据安全

4.1 数据安全建设

数据的安全是整个安全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数据的安全建设主要涉及数据的完整性、数据的保密性以及数据的备份和恢复。对于系统管理、鉴别信息和重要业务的相关数据在存储过程中进行检测,如检测到数据完整性有错误时采取必要的恢复措施,并且能对这些数据采用加密措施,以保证数据传输的保密性。

对于资源共享平台系统的数据安全及备份恢复要求如下:

1)对于鉴别信息数据存储的保密性要求,均可以通过加强物理安全及网络安全,并实施操作系统级数据库加固的方式进行保护;

2)对于备份及恢复要求,配置了备份服务器和虚拟带库对各系统重要数据进行定期备份;

3)需要通过制定并严格执行备份与恢复管理制度和备份与恢复流程,加强各系统备份恢复能力。

4.2 数据安全加密传输(VPN)

针对数据传输的安全性,部分接入部门到智慧徐州信息资源枢纽工程的数据进行VPN加密传输。接入部门和平台两端之间运行IPSec 或SSL VPN协议,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端到端安全性。

4.3 数据交换过程的安全保障

平台数据交换过程的安全保障主要指信息在交换过程中不能被非法篡改、不能被非法访问、数据交换后不能抵赖等功能。

平台业务系统在传递消息的过程中可以指定是否采用消息内容的校验,校验方法是由发送消息的业务系统提供消息的原始长度和根据某种约定的验证码生成规则(比如 MD5 校验规则)生成的验证码。

4.4 数据交换接口安全设计

平台提供的消息传输接口支持不同的安全标准。对于对安全性要求比较高的业务系统来说,在调用平台的Web Service接口时使用HTTPS 协议,保证了传输层面的安全;而对于安全性不那么重要,只想通过很少的改动使用平台功能的业务系统来说,可以简单的通过HTTP方式调用平台的Web Service接口进行消息的传输。

5 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在智慧徐州信息资源枢纽工程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中,应该建立相应的安全管理体系,而不是仅靠技术手段来防范所有的安全隐患。安全建设的核心是安全管理。在安全策略的指导下,安全技术和安全产品的保障下,一个安全组织日常的安全保障工作才能简明高效。

完整的安全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安全策略、安全组织和安全制度的建立。为了加强对客户网络的安全管理,确保重点设施的安全,应该加强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

5.1 安全策略

安全策略是管理体系的核心,在对信息系统进行细致的调查、评估之后,结合智慧徐州信息资源枢纽工程的流程,制定出符合智慧徐州信息资源枢纽工程实际情况的安全策略体系。应包括安全方针、主策略和子策略和智慧徐州信息资源枢纽工程日常管理所需要的制度。

安全方针是整个体系的主导,是安全策略体系基本结构的最高层,它指明了安全策略所要达到的最高安全目标及其管理和适用范围。

在安全方针的指导下,主策略定义了智慧徐州信息资源枢纽工程安全组织体系及其岗位职责,明确了子策略的管理和实施要求,它是子策略的上层策略,子策略内容的制定和执行不能与主策略相违背。安全策略体系的最低层是子策略,也是用于指导组成安全保障体系的各项安全措施正确实施的指导方针。

5.2 安全组织

由于智慧徐州信息资源枢纽工程信息化程度非常高,信息安全对于整个智慧徐州信息资源枢纽工程系统的安全建设非常重要。因此,需要建立具有适当管理权的信息安全管理委员会来批准信息安全方针、分配安全职责并协调组织内部信息安全的实施。建立和组织外部安全专家的联系,以跟踪行业趋势,监督安全标准和评估方法,并在处理安全事故时提供适当的联络渠道。

5.3 安全制度

智慧徐州信息资源枢纽工程对于安全性要求非常高,因此安全制度的建立要求也很严格。由管理层负责制定切实可行的日常安全保密制度、审计制度、机房管理、操作规程管理、系统管理等,明确定义日常安全审计的例行制度、实施日程安排与计划、报告的形式及内容、达到的目标等。

智慧徐州信息资源枢纽工程建成后,需要针对各系统制定完善的动作体系,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 吴小坤,吴信训.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信息技术隐患与现实危机[J].科学发展,2013(10):50-54.

[2] 娄欢,窦孝晨,黄志华,等.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信息安全管理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5):214-215.

[3] 赵军.信息安全体系下的东营智慧城市建设研究[J].中国安防,2014(9):84-89.

智慧工地的安全管理范文8

关键词:大数据;政府治理现代化;智慧城市;5G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最新《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11×108人,IPv6地址数量为62023块/32。目前,我国互联网普及度稳定上升,农村网络覆盖范围逐步深入,农村的网络覆盖范围和城市网络覆盖代沟逐渐缩小,农村城市互联网保持同速的时代逐步形成。信息化、数字化已然深入影响到国民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和5G时代的到来,不仅引动了信息革命和科技的革新,更为社会各个领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如何更有效地应用于社会各层面的发展中,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重要研究方向,引动政府多个维度的深刻变革。

1开封市政府智慧城市建设现状

开封市是全国首批部级智慧城市试点城市之一,根据2015年河南省的《河南省“互联网+”指数蓝皮书》显示,开封市的“互联网+”指数高居全省第2位,于全国排名第35位,同时被评估为全国最具投资潜力的“互联网+”城市前10名。2016年1月开封市荣获了“2015中国智慧城市惠民发展优秀城市”称号。2017年,开封市再次斩获“中国新型智慧城市优秀惠民城市(创新类)”殊荣。

1.1智慧城市建设化起步早,基础好

开封市智慧城市建设起步早,成果好。2013年,开封市政府着力打造的“智慧旅游”项目就被国家权威部门北航研究中心授予年度智慧旅游最佳案例。该项目基于“三个一”的工作机制,形成了“三个三”的具有开封特色的体系结构,突破了市政不同部门信息不流通和部门相互独立的阻碍,形成了具有开封特色的城市管理新模式,提高了整体运行效率。同时,引用O2O模式,把全景导航和在线票务系统以及线下服务等结合起来,便于政府对游客客流量的集散、视频监控、公共交通及车辆管理进行更科学、更合理的监管。开封市政府还与大数据企业共同合作研发了“智慧旅游”app,将景区景点、餐饮服务以视频、图片等可视化的方式展现给app使用者,给游客提供了更便捷、更舒适的游玩体验。

1.2智慧城市建设组织机构完善,政策体系健全

2015年,开封市就把建设“智慧城市”列入政府十大重点研究课题之一。同时,针对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市委市政府组织成立了高规格的工作领导小组。为了落实该项工作的顺利推进,开封市先后出台了《开封市“十三五”智慧城市发展规划》《开封市“互联网+”三年行动计划》《开封市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形成了以项目建设推动城市智慧建设发展的基本格局。提出了“互联网+X”的新理念,从城市、产业、大数据等多个维度带动开封市新发展,通过新机制促生城市发展新动力,保障智慧城市建设工作规范、有效展开,推动开封市智慧城市建设进入加速期。

1.3环境基础扎实,发展潜力明显

开封市政府着力实施“光网工程”“云网工程”等基础建设工作。目前,全市光网基本实现全覆盖,公共交通亦实现网络覆盖,市民可于乘坐公共交通时扫码使用免费WIFI。同时,市政府不断推进提升网络带宽工作的实施,积极促进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的建设。全市还着力于加速推进5G基础建设工程的落地,力争于2020年底建设5G基站1500个,实现全城区的全覆盖,力图惠及垂直行业的各类基础场景应用。同时,开封市着力组织建设现代化大数据中心,不断完善政务数据化建设,为实现数据资源交换共享创造扎实的条件。开封市于自贸区开封片区规划44×104m2建立中原数据湖建设工程。从五大板块推进工作,不断更新蓝光储存能力,为未来数字文化交易中心的成立奠定基础。与此同时,在开封西湖东岸,政府划拨6.4×104m2土地建设西湖数字湾,引入腾讯、北京中云微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数字龙头企业入驻,着力于打造有高度、有水平的数字化科技新城。

1.4实施路径明确,项目运作良好

为了更好地落实智慧城市建设,开封市政府提出了符合开封特色的“三三三五”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发展思路,成立了“三个机构”“三个中心”,着力打造“三个平台”。同时探索项目运营新模式,融入市场运作,加强多方市场化合作,实施五大工程,推进26个智慧应用领域重点产业项目开展,致力于打破“信息孤岛”,以项目推进开封市智慧城市建设,推进数据共享,共建公共信息融合服务平台。近年来,成果显著,全市共建系统平台高达70多项。例如,开封地理空间框架项目成果应用于国土、城管、公安、旅游、规划、不动产等多个部门,市民之家“互联网+”一窗受理平台、大气扬尘检测平台、智慧不动产综合服务平台等项目亮点纷呈,信息化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2开封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短板

整体来说,开封市智慧城市建设主要侧重于新技术在政府治理中的实际应用,且取得了积极成果。但是,在进一步推进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开封市仍面临一些挑战,突出表现在城市治理领域,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

2.1智慧城市公共数据应用尚存难点

智慧城市与政务管理相结合在实际应用中仍不成熟,除了江浙地区之外,我国绝大多数地区政府在实际操作中仍面临重复操作、利用率低、系统瘫痪等诸多实践问题。大部分公众在主观意识上仍习惯性沿用传统模式办理业务,自主运用数据资源处理需求的意识和能力较为薄弱。尤其是年龄偏大的公民在实际业务办理中,需要工作人员手把手引导,对新型办理业务方式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对网络业务处理容易持有不信任态度,对网络处理的真实性、及时性、有效性、安全性等存疑,更倾向于线下和工作人员面对面沟通交流的处理形式。

2.2智慧城市数据资源整合度不高

智慧城市建设在多个领域都有亮眼的成果,取得了丰富的公共数据。但是,我国在公共信息服务方面仍缺乏统筹性,部门之间的数据缺乏协调合作性。受到行政划分的限制,横向部门间的数据传递和整合相对来说仍具有困难性,失去了大数据信息易于传递的便利性,容易形成公共信息资源的重复建设、使用率低、闲置等失效局面,最终形成数据孤岛效应,最终导致“智能孤岛”的形成。

2.3智慧城市建设可能引发安全隐患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在各个领域内的深度融合,在提供新的发展契机的同时,也会对城市的安全领域带来新的挑战。智慧城市建设依托于物联网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发展,目前二者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网络黑客是互联网技术诞生以来相生相伴的敌人。这些都使得公共数据传递的过程中面临着技术上不可避免的风险,例如信息的泄漏、信息的丢失以及信息的篡改等问题。同时,群众的传统意识习惯和全民共享的智慧城市的发展速度并不同步。在智慧城市系统的使用上,如何保护个人隐私安全问题成为居民的心头要事。

3开封市智慧城市健康建设的战略对策

3.1增强公共数据应用意识

在智慧城市平台建设过程中,市政府应坚持以人为本,通过信息反馈机制,做好调研工作,根据民众的心理诉求,推行更具针对性、操作更便捷的便民app,从而增强数据平台的实效性,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同时,市政府可以依托新媒体手段,推广宣传“互联网+政务服务”新模式的具体内容和优势亮点,增强公众对政府信息服务平台的熟悉程度,使公众从意识层面逐渐认识到政务服务新模式的便捷性和高效性,从而提高使用数据平台的主观能动性。

3.2打破数据壁垒,提高信息使用效率

政府应从宏观层面协调统筹,建立统一的数据管理制度,尽量消弭各部门之间因为管理模式所限而导致的信息碎片化现状,通过统一的管理,促使数据资源实现跨部门间的自由流通。同时,通过技术革新,建立可视化数据交互平台,加强平台的整合作用。促进跨部门的横向联系,争取实现数据信息的无缝链接和整合,最大限度降低数据的重复收集成本,实现数据的有效整合,最终实现数据的可预判功能。政府使应鼓励各部门最大程度的共享数据,提高信息数据成果转化率。从内部充分调动信息分享、应用数据资源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打破“信息孤岛”的藩篱,发挥智慧城市建设的正向作用。

3.3出台相关政策,规范数据传播,消除安全隐患

政府可以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健全数据安全制度法规,明晰责任权限,对违规、违法行为进行惩处和披露,加强民众的数据安全意识。此外,政府可与计算机技术专业团队合作,加强信息安全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上的支撑,强化信息内网和外放的安全保障系统,从多个层次,着力保护个人隐私和数据的安全,为数据的公开和使用提供技术保障。同时,政府既要承担数据的开放和共享责任,亦要承担监管维护责任。开封市政府应当为数据的公开和示范应用进行评价,健全大数据监管机制,成立一套标准化的大数据系统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监管数据的共享和使用,促进大数据工作的规范化和合理化,从而消除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4结束语

科技的进步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我国在建设智慧城市的道路上稳步发展。开封市政府在中央政策指导下,积极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尤其着力于智慧城市在政务工程中的落地和应用,整体工作起步早,基础好,取得了良好的结果。但是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长期性的工程,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开封市智慧城市建设工作仍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陈国威.大数据时代的个人信息安全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8(07):56-58.

[2]司芳芳.大数据视角下地方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的路径研究[J].兵团党校学报,2020(02):105-107.

[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J].求是,2013(22):3-18.

[4]胡海波,娄策群.数据开放环境下的政府数据治理:理论逻辑与实践指向[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9,42(07):41-47.

[5]共产党员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EB/OL].

[6]杨昌勇,奚洁人.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政府治理创新探析[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20,21(01):33-43.

智慧工地的安全管理范文9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1-210-03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包括高校后勤在内的传统服务业将面临一轮颠覆性变革,高校后勤服务方式、管理内容和目标追求正发生着变化。新时期后勤工作将更多地表现为管理和服务过程中的信息获取、校验和控制,各类无线终端设备和智能管理平台将逐渐成为必不可少的工作武器和管理服务工具。以高校智慧后勤为特征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建立是高校后勤发展所需探究的重要课题,它将推动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和服务生产方式的变革,成为新形势下高校后勤深化改革和转型发展的驱动力。

一、高校智慧后勤是新形势下后勤发展的驱动力

发源于十多年前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运用社会化、集约化的方式解决了高校扩大招生过程中的后勤资源瓶颈,打破了内部封闭的后勤管理和运行模式,激活了内部运行机制,提高了后勤运行效率。

而新形势下的高校后勤已呈现新的特征,面临新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一是需求的多元化,从政府、学校和师生的角度,对后勤的需求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求后勤保障以人为本,实现后勤保障的人性化;二是对资源利用更多的是强调效益,要求广泛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强后勤管理,实现后勤管理的现代化;三是对后勤运行过程要记录,要可控,还要能回溯分析以及对校园安全提出更高要求,这就要实现校园安全管理的信息化;四是对服务质量标准的要求,不仅要把无形的服务质量变成师生的有形感知,而且还要使服务质量可以测量,可以评价,可以控制,实现后勤服务质量的标准化。

高校后勤要应对新挑战,就需要从理念、机制、方法以及技能上不断创新,伴随着新一代互联网、云计算、智能传感、通信、遥感、卫星定位、地理信息系统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使得高校智慧后勤在技术上成为可能。推进高校智慧后勤建设既是后勤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后勤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高校智慧后勤的内涵

高校智慧后勤是高校后勤信息化发展的全新阶段,也是智慧城市、智慧校园在后勤服务中的必然延伸。所谓高校智慧后勤,其本质是后勤主要业务流程及服务方式与现有软硬件资源的融合、优化、提升,其核心内容是利用技术手段,创新高效、智能的管理服务应用,其终极目标是追求后勤管理服务的最高效率、最好质量和最佳境界,为全校师生创造提供全时空、全事务、全服务后勤保障的学习生活校园环境。它是全面提高后勤管理与服务水平的一个全方位变革和发展的过程。

从技术手段看,高校智慧后勤通过物联网、智能传感、地理信息、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全面应用,实现智慧后勤服务及信息交互,建设实时、动态及可视化高校后勤保障体系。

从驱动机制看,高校智慧后勤是以提升后勤服务质量,提高内部运行效率、提升安全机制为目的,是后勤运行模式和管理方式转变,是后勤服务质量全面提升的变革、优化和完善。

从作用对象看,高校智慧后勤以服务师生、服务学校、服务政府为方向,通过智能应用,对后勤信息资源全面组织、开发、利用和整合。使广大师生拥有更优质、更高效、更安全的校园生活后勤保障,为学校和政府提供动态监管和科学决策依据。

高校智慧后勤的实现是一个具有较好协同能力的有机整体。它还应包含后勤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后勤服务质量和绩效评估系统的建设、高素质后勤管理服务队伍的建设、全员的智慧参与等一系列全方位配套建设的协调发展。

三、高校智慧后勤的建设内容

高校智慧后勤建设是基于智慧校园网络基础设施条件下,以智能管理、智能服务和智能决策应用为核心内容,融合外延建设于一体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建设。其主要内容构成为(如图1所示):

(一)基于物联网的后勤智慧应用

建设基于物联网的后勤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实现业务与服务的整合贯通。主要包括:面向后勤管理的智慧应用、面向师生生活服务的智慧应用、面向学校和政府决策支持的智慧应用和面向全系统客户的智慧应用等。

面向后勤管理的智慧应用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对校园的基础设施和后勤日常管理的统一规划、运行、监管。包括人事财务管理、基建管理、物资设备管理、房屋管理、水电燃气管理、安防监控管理等应用,为后勤运行监管提供服务支撑,可以大大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能。

面向师生生活服务的智慧应用是通过智能化手段,应用到涉及教职员工和学生医、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的诸如餐饮住宿、校园环境、能源使用、车辆服务、会务接待、信息查询、医疗健康等人性化服务。智慧服务的应用为师生提供更高效、更便捷的校园生活服务。

面向学校和政府决策支持的智慧应用是通过各类信息的交互,数据的挖掘,收集和分析行业信息,可形成各类数据统计分析报告,为学校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决策提供有针对性、系统性的科学决策依据。

面向全系统的智慧应用是基于移动互联网,开发涵盖后勤全系统内的各类管理服务应用移动APP。用户只要手机安装后勤APP后,管理者、服务者即可持续与用户保持联系。无论何时,身在何处,用户都能享受即时所需的后勤服务。

(二)后勤管理服务标准化建设

标准化是实现高校智慧后勤的必要条件。这就需要加强关于后勤管理机制、模式、方法、工具、体系等方面的理论研究,遵循PDCA管理模式,建立一套涉及餐饮、学生公寓、物业、绿化保洁等一系列后勤相关领域的文件化的标准管理体系。开展服务标准的研究,运用服务接触理论、顾客满意理论等服务质量管理最新的理论方法,借鉴国内外高校后勤服务的优秀经验,对后勤服务项目进行标准化研究,建立健全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将重要的后勤服务项目的流程、质量、管理、保障、行为等规范化,制定后勤服务系列质量标准,为实现高校智慧后勤提供基础操作规范。

(三)后勤服务质量和绩效评估互动体系建设

建立一整套贯穿餐饮服务、宿舍管理、保安服务、绿化保洁、公共区域服务全过程的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它是对服务质量的测评和分析延伸到服务质量从形成到实现的全过程,综合考察服务能力、服务过程和服务绩效的服务质量体系模型。通过网上互动平台实现师生对整个后勤生活服务质量的评价,并及时对各类评价、投诉作出相应反馈。同时,利用平台展示后勤各领域的服务动态,与师生加强互动,让更多的师生关注后勤,了解后勤,促进后勤服务部门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四)高素质后勤管理服务队伍建设

智慧后勤的建设对后勤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和能力技巧有了更高的要求。后勤管理者的服务理念、后勤信息管理知识、计算机和其它信息终端使用水平、后勤智能化管理平台操控能力等将成为后勤管理者的基本素质要求。这就必须加强后勤管理服务队伍建设,针对高校后勤干部职工队伍的现状,对后勤管理职工采取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以提高岗位技能、计算机应用水平和管理能力,为实现高校智慧后勤提供有力保障。

四、高校智慧后勤的关键技术

(一)RFID技术

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RFID系统具有数字化识别、唯一性、多个识别、海量信息的特点。以简单RFID系统为基础,结合已有的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中间件技术等,构筑一个由大量联网的阅读器和无数移动的标签组成的,比Internet更为庞大的物联网成为RFID技术发展的趋势。RFID能使每一个受控物品具备一个唯一产品电子代码(Electronic Product Code,EPC),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对单件产品的跟踪与追溯。

(二)GPS及北斗星定位系统

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系统是利用GPS定位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能为全球用户提供低成本、高精度的三维位置、速度和精确定时等导航信息,是卫星通信技术在导航领域的应用典范。其具有全球全天候定位、定位精度高、观测时间短等特点。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开发的区域性有源三维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CNSS),是除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的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兼具短报文通信能力。

(三)GIS地理信息系统

GIS(Geophysics Information System)系统是为了获取、储存、显示、查询定位数据而建立的计算机数据库管理系统,将所需要的信息和资料直观、形象地在电子地图上以图形或表格的形式显示出来,为GPS及北斗星定位系统卫星定位提供良好的地图环境,并能将空间信息与属性信息的处理完美结合起来,以直观的方式显示受控物品的位置状态等信息。

GIS系统的电子地图采用矢量方式,对任意指定区域的受控物品进行查询,可根据需要分层显示信息;可任意放大、缩小、移动;可进行同屏多窗口显示监控,或将目标锁定在某窗口,自动跟踪等。

GPS及北斗星定位系统和GIS的结合应用,能实时直观高效地实现目标监控和管理。

(四)云计算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云计算技术是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网络存储等传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其具有超大规模、虚拟化、高可靠性、通用性、高可拓展性等特点。它能对智慧后勤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和信息进合理分配,从而确保每个信息使用者都能及时获得准确、全面的信息数据。

(五)物联网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等各种需要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物联网技术已经能够有效的实现人、物体以及设备之间的有机结合,并且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断创新运行模式,进而实现了跨领域、跨系统、跨应用的巨大信息网络,从根本上促进了计算机系统的信息采集和处理能力。

(六)大数据

大数据是云计算、物联网之后IT行业又一大颠覆性的技术革命。云计算主要为数据资产提供了保管、访问的场所和渠道,而数据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资产。从某种程度上说,大数据是数据分析的前沿技术。简言之,大数据技术就是从各种各样类型的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其核心的价值就是在于对于海量数据进行存储和分析。

(七)移动互联网技术

移动互联网技术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体。在智慧后勤管理服务中,它提供了泛在、高速的基础网络环境,为师生在校园中随时、随地获取和处理网络信息,为实现灵活自主的生活服务和交流互动提供了开放的基础网络条件。

五、高校智慧后勤的建设路径

高校智慧后勤建设路径以业务协同、资源整合、信息共享、智慧应用为主线,高度融合全新的服务理念,在现有的后勤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上,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全面提升后勤智能应用与服务水平。总体架构共分为6层,分别是顶层设计、技术支撑、融合共享、决策评价、外延建设和师生体验(如图2所示)。

(一)顶层设计

建立定位准确的高校智慧后勤顶层规划与设计。以问题为导向,重点是对校园内师生的真实需求、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及学校的决策需求和后勤信息化工作现状的分析评估,准确定位高校智慧后勤重点建设内容。

(二)技术支撑

技术支撑是整个体系的核心技术应用所在。基于较完备的有线校园网、无线Wifi网络覆盖、移动互联网等的基础网络建设。充分运用物联网、智能传感、地理信息、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后勤运行的各项关键信息,依托覆盖校园生活“医、食、住、行”等方面的智慧管理及智慧服务的综合业务信息平台应用,为实现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交互提供支撑。

(三)融合共享

高校智慧后勤不能是孤立的。它需要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与学校诸如信息中心、财务部、人事部、学生处等各相关部门之间加强沟通、协作,更要与教育信息化建设、智慧校园建设紧密结合,高度融合,实现校园内人员、财务、教学、教务、资产、安全等各类数据库信息的共享。

(四)决策评价

通过数据挖掘、分析,为政府主管职能部门、学校领导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同时,利用智能平台可以让广大师生实时对后勤管理服务过程和服务质量给予及时评价、进行信息反馈。

(五)外延建设

包括建立后勤管理服务标准化体系,后勤服务质量和绩效评估体系,加强干部员工队伍整体素养提升,鼓励全员参与等外延内容于一体的有机结合、协同发展的建设。

(六)师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