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法理学价值分析方法集锦9篇

时间:2023-08-11 17:18:03

法理学价值分析方法

法理学价值分析方法范文1

[关键词]价值,价值分析方法,危机,复归,民法典编纂

一、价值分析方法的内涵阐释:

(一)对于“价值”的界定:关于“价值的本质”即“价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界有着各种不同的理解与解释,并在各种解释模式的论争中推进了人们对于“价值”的理解。从总体上说,多年来学界主要是从“主体——客体”的逻辑关系的角度来思考与界定“价值”。关于“价值”的基本提法是:“价值”是指“客体中所存在的对满足主体需要、欲望、目的的有效性,是客体对主体的效用”。[1](p13)也有学者认为,“价值”是指“客体的存在、作用以及它们的变化对于一定主体的需要及其发展的某种适合、接近或一致”。[2](p10)以上关于价值的解释模式,可以说是一种“主客效用关系”的解释模式,[3](p266)相对而言是一种科学的论证。

(二)对于“价值分析方法”的阐述:价值分析方法作为一种应用极广的方法,在政治学、伦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多种领域都有其存在的空间。本文所引用的价值分析方法乃是从法学意义上来理解的,申言之,是从“价值分析方法乃法学方法的一种”的角度上去理解的。关于何谓“价值分析”(又称为价值判断),择其精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价值判断是判断者就其“本身的心理事实”所为之陈述。德国学者朔伊尔德持此种看法,依其观点,判断行为中的评价行为是一种感情的行动,是以人的愿望为基础之非认识性的活动。[4](p171)

2.价值判断是关于价值的判断,是指某一特定的客体对于特定的主体有无价值,有什么价值,有多大价值的判断。[5](p69)

3.价值判断是依据一有效规范对于事实行为所做的应当是这样或者不应当是这样的判断。[6](p503)对于这里的“有效规范”应做广义理解,不应局限于法律,如此看来,此说恰当界定了价值判断的核心要素——应然层面的判断。因而比较可取。

二、角色之定位——价值分析方法的功用分析:

价值分析方法作为法学方法论之一,无论是在法学理论还是在司法实践都是不可替代的。具体而言,其功用主要表现在:

(一)价值判断是法律秩序中不可缺乏的因素:

秩序作为法的基本价值之一,从最抽象的意义上讲,秩序总是意味着某种程度的关系的稳定性,进程的连续性,行为的规则性,以及财产与心理的安全性。价值判断在法律秩序的维护中的作用概言之即分配与矫正,也就是基于价值的判断设计与分配秩序,当法律落后于社会现实的发展而致秩序的不正义时予以矫正与匡复,其实在这种既破又立的过程中又加入了毋宁说是高位阶的价值判断。

(二)价值判断是复兴理论法学,启蒙部门法学的剂:

自从休谟提出著名的“事实”与“价值”的区分以来,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就成为科学中一个重要的争论问题。法理学乃至整个法学都必须关注事实与价值两个方面的问题,事实与价值两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的。离开价值,法理学与法学只是纯粹技术的法理学与法学,它既远离现实也远离晾知,而且会因缺乏精神指导而流于低俗。法理学被置换为常识的法学基础理论,实际上被作为法学基础知识加以鄙夷。[7](p5)人类在法律领域累积起来的思想精华而成的价值精神不被重视,法律被亵渎的情形也不会鲜见。

(三)价值判断是实现法的基础从经验到理性,从形式理性到实践理性的饿推动力:

从西方哲学史来看,理性观在古希腊中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logos),一个是阿那克萨哥拉的努斯(nous),前者指语言或表达,后者指能动超越的灵魂。从词源上考证,logos(来自动词legein,意为“计算”、“思想”与“理性”)和nous(来自动词noein, 意为“思维”、“思想”),都有认识的含义。[8](p138)根据2000年版的《辞海》的解释:“‘理性’一般是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或能力;理性还是划分认识能力或认识能力发展阶段的用语。[9](p1467)。当一切权威都在三十年战争(1618-1648)中时,荷兰法学家格老秀斯试图把自然法则建立在经验观察的基础上。他对历史做了全面的考察,以便发现哪些行为准则可以作为人类经验的成果而提出来,这样他就率先以理性权威代替了神的权威。[10](p75)可以说是启蒙了法的基础从经验到理性的过渡。此时的理性是一种自然理性。(维柯认为,理性有三种:神的理性,国家政权的理性和自然理性),自然理性本身就是关涉人们私人生活的一种理性,任何人都具有一种”自然平等“是其应有之意。[11](p508)而在法的基础从经验到理性过渡的过程中实质上是加入了价值判断的因子,正是由于价值判断的存在,推动了实践理性的形成。现代法旨在恢复被形式正义所掩盖并使之于实质相分离的部分,其要旨在于更加接近一种自然理性,恢复作为一个自主的”人“的价值与生的意义。[12](p217)实践理性,按照某些学者的看法,即”人类面对社会的一种态度和伦理,是人类独有的用以控制和规范人的行为的一种力量,这是基于人类交往的需要和人与人关系处理对待上的正当性和复杂性而产生的“。[13](p140)运用价值分析方法,更多的体现一种实践理性,法治理性重在追求实际效应的实践理性,体现的是法律在复杂的法益关系中的平衡感与判断能力。

三、主观之“偏见”——价值分析方法遭遇的危机:

(一)凯尔逊为代表的“纯粹法”理论:

凯尔逊继承了分析法学派的传统,宣称自己“纯粹法”理论的目的是为了使法律成为一门科学。他拒绝自然法,认为以往的法学研究中搀杂了太多的非法律东西,主张把所谓的“价值因素”从法律科学中清除出去。主要观点强调法律科学是反意识形态的,认为在纯的法律理论中,不存在规范是好的,坏的,或者应当的或不应当的这种判断。[14](p16) 倚重逻辑在法律中的重要作用,注重法律形式主义,主张排除心理主义与认识论的影响。凯尔逊还认为,纯粹法学的研究对象不是法律的形而上学,而是专注于实在法,既不捍卫什么正义,也不谴责什么非正义,它所追求的是真实与可能的法律,而不是正确的法律。只要将一般规则实际运用到应该适用的一切场合,那便是正义的,凯尔逊将其称之为“合法性”。[15](p191)

(二)马克斯韦伯的“价值无涉”或“价值中立”学说:

韦伯认为,价值不是事实,对象本身的特性,一切有关价值世界的研究只涉及进行评价的主体与被评价的对象的关系。价值与目的都是特定的,并不服从理性的或科学的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价值无涉”的观点。具体有两个方面的内容:①要求社会学家一旦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选定的研究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停止使用自己的或他人的价值观念,应该根据资料的指引,从事实资料中概括出结论。②强调“事实”与“价值观念”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社会科学只能解释社会现象,不应对社会现象作出价值判断。[16](p326)

(三)成文法系司法实践的“严格规则主义”传统与法官自由裁量权的缺乏:

作为法学理论中的一个基本常识,世界上法系主要分为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大陆法系的法律渊源主要表现为制定法,尤以法典化为主要特征。在充分肯定法典化的形式理性,整合资源以及体系化等诸多功能的同时,也充分暴露了成文法之诸多缺陷,即法律的滞后性与社会发展的变动不居之间的冲突等等,而大陆法系奉行“严格规则主义”的审判原则,崇尚法律规则的权威性,法官过分注重法律事实,较少价值判断,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受限。这种片面强调事实,忽视价值衡量的模式发展到一定程度便会出现“恶法亦法”的结果,显然是一种重形式,忽视实质正义,偏离了“法学为公正与善良的艺术”的初衷,不符合现代法律发展的意旨。

四、应有之“澄清”——价值分析方法的复归:

价值分析方法所遭遇的冷漠已如上述,然价值分析方法的独特功能以及法学理论与司法实践的发展都要求对价值分析方法进行角色定位,将其作为法学视野中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研究方法。所持理由如下:

(一)即使是历史上所存在的反价值法学派还是去价值法学派也不得不承认或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价值分析方法的存在空间。虽然韦伯坚持“价值无涉”,但是应当指出,韦伯批评的对象主要是权力者打着科学的旗号将自我价值“唯一化”的企图,具有价值宽容的时代精神。凯尔逊虽然排斥法学对价值的研究,不过,中年以后,凯尔逊的反价值立场有所松动,表现在1945年出版的《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中,其甚至设想将解决纠纷的特权从国家取走,交给“一个公正的权威机构”。[17](p112)可见,反价值主义学派未将价值无涉等彻底化,否则便难以“自圆其说”。

(二)法学的主干是规范科学,规范科学追求的是善,它的任务是公平规范地表现与评价,其首要的方法自然是价值评价。对于法学,对于法律,我们首先要问的不是科学与否,而是正当与否,公平与否。[18](p98)法律方法是出于某种目的而设计的,并服务于这一目的,法律技术不可能单独存在,它离不开法律的目的和追求的价值。博登海默也认为,价值判断在法律制度中起着主要作用,它体现为作为其社会广大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的凝结物的宪法与法律。[19](p101)

(三)法律中所要排除的只是个人的有偏见的价值判断,而非社会性的公允的价值判断。法律只能以那种不仅在当事人看来具有正价值,是善,而且在群体社会和社会主体看来也具有正价值,是善的行为事实作为其保护的对象,并将其规定为“应当”,相反与社会公共利益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的一方当事人的行为具有负价值,是法律“应当”抑制的。[20](p72)而且价值判断是遵循规范等级层面的价值判断,是建立在法律基本原则,基本精神基础上的。概言之,价值判断是一种社会性的价值判断,至于某些学者所担心的因此会导致主观擅断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五、当然之“适用”——价值分析方法与中国民法典的编纂:

价值分析方法的不可替代性,意味着在中国民法典编纂的过程中不能不对此作出回应。当前,学界对于中国民法典立法的讨论如火如荼,但是诚如有的学者而言: “看似一派兴旺,实则繁而不荣”,一个突出的表现便是对具体制度的设计关注有余,而较少青睐方法论之于民法典编纂之意义。我们认为,科学的方法论对于中国民法典的编纂的意义重大,在此限于文章篇幅,不予赘述,仅说明作为法学方法之一的价值分析方法对于中国民法典编纂之独特功效以及民法典编纂应如何对此作出回应:

(一)价值分析方法对于中国民法典编纂之主要功用:

1.彰显实质正义,有助于民法典垂范久远:

罗马法上将民法称之为“公正与善良的艺术”,民法作为市民社会的基本法律,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梅因的“从身份到契约”,还是当下学者而言的 “从契约到身份”,都贯穿着正义的理念,也正是这一理念注就了民法强大的生命力,而正义作为法的基本价值之一,本身就体现了一种价值的考量与权衡,可以说,价值分析方法在这当中起到了引导的作用。从近代民法到现代民法的重要特征便是从形式正义到实质正义,由抽象人格到具体人格,由追求法律的安定性到追求法律的妥当性。这些法律的迁移与塑造,无不渗透着价值的需要,利益的衡量。中国民法典编纂欲保持生命力,真正成为学者们所期望的21世纪的伟大法典,价值分析方法是不可缺少的。

2.克服成文法之局限,增强民法典的“普适性”:

大陆法系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成文法为其主要的渊源,但是这充其量只是一种形式理性,成文法的局限性也是大大存在,表现为成文法的稳定性与社会实践的变动不居性之间的矛盾,法律的滞后性与社会生活的前瞻性之间的摩擦等等。正因如此,将民事规范融入一部大法,应付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问题的企图在任何时候都没有实现过。[21](p24)价值分析方法的导入,表现为民法典中弘扬了民法精神,规定了基本原则,明晰了价值位阶等,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增强民法典的弹性与张力。

(二)中国民法典编纂对于价值分析方法的回应:

1.打破对概念法学的盲信,重视法典体系的开放性:概念法学作为大陆法系传统民法典的学理基础,主张法律体系具有逻辑自足性,无论社会生活发生什么案件,都可以依据逻辑方法获得正确的答案,法官只能根据三段论机械的适用法律。这套理论对于移植与继受德国,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的我国影响甚巨,从具体的制度,概念到司法实践都深深的打上了概念法学的烙印。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概念法学所崇尚的法典万能,过分注重逻辑的推演,对于形式理性的绝对化,已经远远不能社会现实的发展,于是逐渐出现了以耶林为代表的目的法学派,赫克为代表的利益法学派等。我国在制定中国民法典的过程中,应打破对于概念法学的一味接受,注意合理的借鉴与本土资源的结合。当前中国民法学界有些学者提出打破传统的债权与物权的二元结构,设立财产法总则,为新兴权利提供容纳的空间,便是一个很好的探索。[22](p25)

2.规定合理的价值位阶,为妥当的个案考察留有余地:

价值分析方法中所谓的价值判断是一种规范性的,社会性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价值判断,绝不意味这主观擅断以及适用法律的恣意,为了确认这一命题,有必要在民法典中规定合理的价值位阶,以适应司法实践不断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有利于法官一定程度的“造法”,保证案件质量,增强民众对于民法典的认同感。诚如苏永钦先生而言:“滥觞于19世纪的法典主义不一定以近黄昏,但是民法典在经过20世纪和特别民法的反复纠缠后,如果还不能在功能定位上理清楚,走进21世纪,可能就是一堆短烂朝报。”[23](p121)而科学的法学方法特别是价值分析方法的导入,无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消这种疑虑

参考文献:

[1]李德顺。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的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2]王海英,孙英。几个价值难题之我见[J]。哲学研究,1992,(10)。

[3]孙正聿。哲学通论[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4][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胡玉鸿。法学方法论导论[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6][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7][德]魏德士。法理学[M]。丁小春,吴越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8][13]王申。论法律与理性[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6)。

[9]辞海[D].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10][澳]维拉曼特。法律导引[M]。张智仁,周伟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1][意]维柯。新科学(下)[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易继明。司法精神与制度选择[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12]易继明。司法精神与制度选择[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14]陈锐。凯尔逊的"纯粹法"理论研究[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3,(3)。

[15][16]吕世伦。现代西方法学流派(上)[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17]周永坤。法学研究中的价值处理[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4)。

[18]周永坤。法学的学科定位与法学方法[J]。法学论坛,2003,(1)。

[19]严存生。作为技术的法律方法[J]。法学论坛,2003,(1)。

[20]张继成。从案件事实之"是"到当事人之"应当"——法律推理机制及正当理由的逻辑研究[J]。法学研究,2003,(1)。

[21]高富平。民法法典化的历史回顾[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1999,(2)。

法理学价值分析方法范文2

【关键词】价值;法价值;价值体系

通过对法社会学关于法价值的研究,笔者发现法社会学对法价值理论发展的贡献不在于它是否建立了法价值理论体系,而在于它研究问题的独特性,即将法置于社会之中,注重法的实效,用社会学的理论及方法分析法及法价值的独特性。这种独特的方法扩大了我们研究问题的视野和范围,丰富了我们对法价值的认识和理解,也对其他法学流派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使法价值的含义具体化和现实化

法社会学的研究,使理论与社会相结合,使法价值实践这一环节进入法价值理论体系,从而使法价值的含义更加具体和现实。韦伯、庞德、塞尔兹尼克等法社会学家将法价值问题集中在价值的实现途径、评判标准及作用上,体现了法价值重在实践的特点。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更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在此基础上对法价值含义的理解就应该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法的客观属性;第二、法价值主体对法的需要及法对主体需要的满足;第三、法价值实践。正是这第三个方面的加入,使得法价值理论更加生动、具体和现实。当代很多学者看到了法价值的这一层含义,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和研究。

另外,对法价值的含义,法社会学除了将法价值实践引入其中之外,还对“法”做了更广阔的界定,进一步引导我们用社会学的方法来分析法价值。

埃利希作为西方法社会学的“奠基人”和自由法学的创始人,提出了“活的法律”概念。所谓“活的法律”,照埃利希的话说,就是指“支配生活本身的法律,尽管这种法律并不曾被制定为法律条文”。 马克斯·韦伯将法律分为国家法律和超国家法律。韦伯关于法律的定义,打破了传统的“应然与实然”、“事实与价值”、“主观与客观”的二元对立,创造性地提出“社会行动”、“社会常规”等概念作为界定法律定义的逻辑起点,从而构筑其法社会学理论框架。进一步说,法社会学不探究法律体系本身的内在效力,不追问法律内容是否符合社会公平与群体价值,而是以价值中立的态度来探讨法律的应然对社会实践的实然之影响,也是法的实际效果与社会的反应。庞德对“法”的理解被称为“法律社会工程说”。在他看来,法律是一种“社会工程”,是“社会控制”的工具,衡量法律优劣的惟一标准就是社会效果。塞尔兹尼克认为法律是一种权威性的规则。他主张法律概念应与国家概念分开并不是指法律和国家是两个不同的现象,而是指不应将法律看作仅仅是国家制定和认可的;他要将非国家的一切权威性规则都称为法律,也即他所说的法律是狭义的政府和广义的社会控制之间的东西。

通过以上法社会学家对“法”的不同理解,不难看出,法社会学的“法”概念是多元的,打破了“国家法”、“自然法”、“应然法”的界限,更注重研究实然的法,注重法在社会中的实际作用和效果。而在这种对法的理解上,来探讨法价值就会从“应该是什么”而转向“实际上是什么”、“该怎么做”这样具体而实际的问题上。

二 、使法价值的内容更加深化与扩展

法价值是法的属性的体现,是法对人及社会需要的满足及意义,而且法价值不能脱离社会和实践。根据对法价值这样的理解,可以将其内容分为两类,即法的基本价值和法的社会价值。法社会学的法价值研究使法价值含义更加具体和现实,同时也使法价值内容更加深化和扩展,无论是在基本价值上还是在社会价值上。

(一)法的基本价值

法的基本价值是指根据法的属性法应该具有的价值。法的基本价值至少包括秩序和正义。在阐述了自己对“法”的理解的同时,埃利希对“活的法律”的价值做了概括,认为“人类联系和内在秩序不仅是法律最初的形式,而且直到现在为止,还是它的基本形式”;活的法律知识还具有一种独立的价值,它构成人类社会法律秩序的基础。”通过这段话可以推断,埃利希所谓的“活的法律”的价值就在于维护人类的社会秩序。法的这种社会秩序价值在埃利希以后的法学家那里也具有重要的地位。也正因为如此,所以秩序价值总是被放在法的价值的第一位,是法的基础价值,法没有不为一定秩序服务的。在秩序问题上,不存在法是否服务于秩序的问题,所存在的问题仅在于法服务于谁的秩序、怎样的秩序。

正义是法的基本价值,也是法的终极价值。一部法律只有秩序没有正义,就不是一部好的法律。对作为正义的法的基本价值,是自然法学派研究的主要内容。法社会学家塞尔兹尼克大胆地将自然法观念引入法社会学的领域。塞尔兹尼克的理论说明法的正义价值的实现,需要其他价值相配合,其实现程度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作为终极价值,法追求的不是个别的正义,而是一种普遍的正义。日本现代法社会学家川岛武宜说“......在各种社会领域、社会集团、阶级等层次中,各种价值互相关联并形成为一定的体系,在这些价值之中,法律所保障的或值得法律保障的价值,我们将其称之为‘法律价值’。而各种法律价值的总体,又被抽象为所谓的‘正义’。”法社会学的研究表明,法的这种普遍的正义价值的确立和实现要求适用者要做到“价值无涉”,要将个人的情感置于其外,以社会秩序和社会利益为前提,寻求一种社会整体的正义。

(二)法的社会价值

法的社会价值是法社会学关注和研究的重点,也是法的基本价值在社会中的体现。法的社会价值根据法社会学内部不同派别对法的不同理解而表现为不同的内容,呈现不同的特点,概括为以下三点:

第一,法的社会价值是一个动态体系。法的社会价值是一个变动的价值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及需要,这个价值体系的内容也不断丰富和扩展,到现在,除了自由、效率、利益以外,权利、平等、和谐、道德等也被纳入到法的社会价值之中。这些价值的提出,一定程度上都受到了法社会学研究的影响。川岛武宜就认为法的价值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第二,法的社会价值如自由、平等、利益、人权等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而且也不是某个人的,应该是针对某个群体或整个社会而言的。马克思、恩格斯将法、个人、自由置于真实的社会之中,放在当时社会背景之下来考察,是唯物主义的,也是社会学的。他们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是正确的,得出的结论也是客观的,不管是自由,还是平等、权利、利益等其它价值,都是相对的,都不是针对某一个人的,其实现也要受到社会其它条件的制约。

第二,法的社会价值没有层次之分。不存在自由或平等或其他的某个价值优先于其他价值的问题,或者当社会价值之间发生冲突时应优先选择哪个的问题。法的所有社会价值内容都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是一个并列的价值体系。法的社会价值的动态属性也决定其不能有层次之分,要视具体问题在坚持法的基本价值的基础上来确定取谁舍谁!在进行价值判断的时候,不是根据已有的价值层次来选择,而应该在“价值中立”或“价值无涉”方法的指导下,综合平衡各种利益,做出一种最有益、最合法的价值选择。

三、 使其他法学流派的发展更为社会化

在西方法学流派中,尽管法社会学流派的出现比自然法学派、分析法学派要晚一些,但其出现后对其他法学流派的批判及影响促使其他法学流派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发展也更为社会化。

法理学价值分析方法范文3

关键词:单体乔木;景观价值;评价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2003502

1引言

乔木树种是构成园林绿地的主要植物材料,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挥园林功能和绿化效益的主要植物群落,是城市绿化的骨干\[1,2\]。目前,在国内外园林植物的竞争主要是植物多样性的竞争,而我国园林绿化中普遍存在植物种类贫乏,受地域限制明显的问题,针对此问题各园林部门引入大量乔木树种,以用于当地景观建设。因此对乔木树种的景观价值与生态价值进行监测评价已成为指导园林绿化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构建单体乔木景观价值评估指标体系

的原则乔木景观是一个集美学价值、生态价值、资源价值于一体的多因素系统, 其涉及到艺术、环境、地理、人文、心理等多个学科,以及树种自身适应性和对周围环境影响(即生态服务)两个方面,只有对评估主体进行多方位、多角度探索,才能使其有更全面的评价。然而,单体乔木评价不同于植物群落评价,为了能全面、系统地反映不同景观价值及生态价值要素的各个方面,对评估指标的选取将遵循以下原则。

2.1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原则

因为乔木树种价值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所以指标因子的选取不仅要选择一些较易量化的微观指标,而且还要选择一些宏观的定性的指标,以便综合地反映实际价值情况。

2.2独立代表性原则

为了使价值量化的结果更具科学性及代表性,所选的指标应尽可能地覆盖各个方面;各个因子应当彼此独立,保证清晰合理的结构,有效地控制指标的数量。

2.3可操作性原则

尽可能地用一些现有的统计数据及一些易于观测的数据资料,提高指标获取的可操作性,因此在选择指标时,定量指标优于定性指标。

2.4可比性原则

对于同一评价对象的各指标要求可以相互比较,以便能确定其相对优劣的程度。

3乔木景观评价指标的确立

3.1景观美学价值评价指标选择

园林中的树木景观属于园林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主要从影响单体乔木的景观美学角度去选择指标,结合相关文献的研究和专家咨询法进行综合选取,从树木的树形、树冠、树干特征以及花、叶、果特征,最终形成树种景观评价指标体系(表1)。

3.2生态价值评价指标选择

单体乔木生态价值评价相对于群体乔木的生态价值评价更为具体,其生态价值只能从单个树体自身的有效功能出发,而无法以群体效应去评价。因此,对于个体乔木的生态价值主要从自身适应性价值和单体树生态功能两方面进行考虑(表2)。

植物景观价值评价及生态价值评价过程中,主要从定性、定量两个方面的数据进行分析而获得评价结果。目前,较为广泛采用的分析方法包括百分制法、层次分析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及模糊数学评价法。

4.1百分制法

采用该方法对植物观赏价值进行评价,具有直观、简洁、使用方便等特点,但此方法主观随意性强,要求评分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基于百分制系统理论,目前大多研究采用的心理物理学法、感官评分法、加权评分法\[3~6\]等多以感性认识对观赏植物来作评价,即以主观评价制定评分标准和相对的重要性权值,从而确定相对优劣。

4.2层次分析法(AHP法)

AHP法可以把指标的不确定性从基本原理上进行过滤,改变了传统的权重确定方法由于人为误差可能导致的最终评价。近年来,此法已被广泛应用在腊梅\[7\]、桂花\[8\]等多种园林植物评价中。杨强胜等采用此法对26种园林树木观赏性进行了综合评价\[9\];关庆伍运用层次分析法从林地类、灌草类、疏林草地类、邻水绿地类等对长春市公园绿地的植物景观进行评价。唐东芹等\[10\]采用此法构造了园林植物的景观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建立层次分析系统对园林树木进行分析评价,具有较高的客观实用性和准确性,能够满足对园林植物品种综合评价的需要。但是,层次分析法是通过两因素间的比较而不是以多因素同时比较来解决问题的,故容易造成一定的失真。

4.3模糊数学评价法

林绍生\[13\]等应用模糊数学法对园林观叶植物的观赏性进行了评价,该法更有客观性,具有定量、可比的优点,缺点是不能解决评价指标间相关而造成的信息重复问题。

4.4灰色关联度分析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相对于其他分析方法,是一种较为科学、客观全面的评价方法。黄广远等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北京城区景观35种乔木树种进行了评价\[11\],李淑顺等以灰色关联度对14种石蒜属(Lycoris)花卉的观赏性状进行了评价\[12\],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评价城市景观树种,能客观、正确地反应各个树种的优劣,可操作性强,对于城市景观树种的选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结语

园林植物景观可分为单体景观与群体景观,对于单体植物景观,主要着重于植物综合长势、形体姿态、色彩光泽、芳香等观赏特性。因此,对于单体乔木的景观评价,一定要结合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对其美学观赏价值及生态价值进行全面评价,尽管目前常用的几种评价方法并非尽善尽美,其各具优缺点,但在实际评价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及评价对象,综合多种方法进行综合评价\[14\],使其充分体现出单体乔木的总体生长状况及景观观赏价值,为城市园林树种规划、推广及植物多样性建设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陈有民. 园林树木学[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

[2]庄雪影. 园林树木学(华南本) [M].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3]方燕鸿.野生观赏植物观赏特性数量化评价[J].华东森林经理, 2005, 19(4): 45~50.

[4]周满宏.甘肃杜鹃花属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评价及利用[J].中国园林副特产, 2000, 54(3): 62~63.

[5]周满宏,唐红.甘肃省忍冬科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评价及利用[J].中国园林, 2000(3): 74~76.

[6]高江云,陈进,夏永梅.国产姜科植物观赏特性评价及优良品种筛选[J].园艺学报, 2002, 29(2): 158~162.

[7]王菲彬,芦建国.蜡梅切花观赏特性的综合评价[J].林业科技开发, 2005, 19(5): 25~27.

[8]伊艳杰,袁壬俊,童美芳,等.运用AHP法综合评价河南部分桂花品种[J].河南大学学报, 2004, 34(4): 60~64.

[9]杨强胜, 张化珍, 乔埃虎, 王波. 26种园林树木观赏性综合评价[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2) : 69~71.

[10]唐东芹,杨学军,许东新.园林植物景观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1, 18(4): 394~397.

[11]黄广远,徐程扬, 毛斌, 等.基于灰色关联的北京城区景观乔木树种评价[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39(11):102~104.

[12] 李淑顺,赵九洲,袁 娥.几种石蒜属花卉观赏性状的灰色评价[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22(1): 69~72.

法理学价值分析方法范文4

摘要:作业成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是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结合新观念、新理论、新方法,衍生出的现代成本管理方法。在我国,近几年来关于这两种现代成本管理方法研究都是仅针对一种方法从理论上或实践上进行探讨,而这些方法都是基于企业的成本管理在某一角度上的创新,因此,它们彼此之间并非独立而是可以融合的,有必要将两种现代成本管理方法进行比较性的研究和结合性的运用。

一、作业成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的涵义

(一)作业成本法与作业成本管理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 ,简写为abc)的基本思想最早是由美国会计学者科勒在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提出的,但对它的全面研究却是七八十年代的事情,它在企业中的应用则始于80年代末期。与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相比,作业成本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间接费用的核算上。具体说来,作业成本法具有如下的一些基本特征:(1)广阔性。它拓宽了成本核算的范围,不仅核算产品成本,而且核算作业成本和动因成本;并且作业成本法下间接费用的分配基础比较广泛。(2)相对准确性和决策相关性。由于abc下对间接费用的分配作了大大改进,使得提供的成本信息相对准确,正因为如此,管理者根据相关的成本信息所作的决策就会更加有效,即abc下提供的成本信息更加与管理者的决策相关。(3)激励性。它便于调动各部门挖掘赢利潜力的积极性,这是因为abc的成本计算过程实际上是贯穿于资源流动始终的因果分析过程,便于明确与落实各部门的岗位责任,揭露存在的问题。(4)本源性。作业成本法分析成本动因,了解成本发生的驱动因素,从而从根源上进行防止来降低成本。

作业成本法是个性化的成本核算方法,作业成本管理(activity—based costing management,简写为abcm)是把管理重心深入到作业层次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是作业成本计算的延伸与升华。作业成本管理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最终计算产品成本,同时将成本计算深入到作业层次,对企业所有作业活动追踪并动态反映,进行成本链分析,包括动因分析、作业分析等,为企业决策提供准确信息,指导企业有效地执行必要的作业,消除和精简不能创造价值的作业,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因此,作业成本核算是实施作业成本管理的基础。

(二)战略成本管理

从上世纪50年代起,世界进入了一个更新的时代,顾客的需求有了很大的变化,企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自然环境比过去竞争更加激烈,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从而使企业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和许多难以预料的突发事件,这样,企业界必须对环境进行深入分析,采取新的管理方式,谋求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强化企业经营战略等战略管理势在必行,而战略管理要求获得具有竞争优势的成本资料,同时,在新的管理环境下,传统成本管理会计自身的缺陷显露无疑,必须寻求新的管理思想、技术和方法来改变这些缺陷。因此,为了适应战略管理的需要,一方面将成本管理会计导入企业战略管理并与之相融合,另一方面,在成本管理会计中引入战略管理思想,实现战略意义上的功能扩展,从而形成了战略成本管理(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简写为scm)。战略成本管理就是以战略的眼光从成本的源头识别成本驱动因素,对价值链进行成本管理,即运用成本数据与信息,为战略管理的每一个关键步骤提供战略性成本信息,以利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核心竞争力的创造。

将战略成本管理与传统成本管理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总结出战略成本管理的特点:(1)长期性。它的宗旨是为了取得长期持久的竞争优势,以便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立足于长远的战略目标。(2)全局性。战略成本管理以企业的全局为对象,根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而制定的,它从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出发,其成本管理不仅包括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分析,而且包括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和企业所处行业的价值链分析,从而达到知己知彼,洞察全局的目的,并由此形成价值链的各种战略。(3)外延性。它的着眼点是外部环境,将成本管理外延向前延伸到采购环节,乃至研究开发与设计环节,向后还必须考虑售后服务环节,既要重视与上游供应商的联系,也应重视与下游客户和经销商的联系,应把企业成本管理纳入整个市场环境中予以全面考虑。(4)抗争性。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成本优势,是关于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如何与竞争对手抗衡的基本竞争战略之一,同时也是企业针对来自各方面的许多冲击、压力、威胁和困难,迎接这些挑战的行动方案。

二、 价值链分析在作业成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中的作用

价值链(value chain,简写为vc)概念是1985年由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在其所著的《竞争优势》中首次提出的,价值链分析法(简写为vc分析法)是通过分析成本行为的结构性影响因素和控制其来重建价值链,从战略高度降低成本的方法。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价值链分析法用到了战略成本管理的思想,它是服从于、服务于战略成本管理的战略要求的,即从战略的高度上寻求企业成本持续降低的途径与企业长期性发展和竞争优势的来源,追求企业的全局性的、长远的经济利益。

(一)价值链分析在作业成本管理中的作用

abc与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是紧紧交织在一起的,密不可分的,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的中心问题就是运用abc分析企业内部价值链、横向(竞争对手)价值链和纵向(行业)价值链,使企业消除不增值作业,并对作业进行联系、整合、选择等处理,从而降低企业成本,提升自身价值和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价值链分析是abc与abcm的基本方法,因为abc下要求追查成本动因,abcm下要求进行成本链分析,这都是价值链分析所能解决的问题。

价值链分析是作业成本管理的基本方法,其主要作用是:(1)找出无效和低效的作业,为持续降低商品成本,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提供途径;(2)协调组织内部的各项作业,使各项作业之间环环相扣,形成较为理想的“作业链”,以保证每项必要作业都以最高效率完成,保证企业的竞争优势,进而扬长避短,为改善成本构成和提高作业的质量及效率指明方向。

(二)价值链分析在战略成本管理中的作用

从战略的高度将战略管理的分析方法同成本信息的产生和利用做一个合理的嫁接,就构成了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分析框架。因此,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框架有三个:价值链分析、战略定位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

价值链分析主要是分析从原材料供应商起直至最终产品消费者的相关活动的整合,是从战略角度分析如何控制成本。价值链分析就是通过分析和利用公司内部和外部之间的相关活动来达到整个公司的策略目的,实现成本最低化。它是一种战略性分析工具,关注产品的整个价值链,首先是识别价值链活动,然后识别每一项价值活动的成本动因,找到增加顾客价值或降低成本的机会。按其分析角度又分为行业价值链分析、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

战略定位是指企业在赖以生存的市场上如何选择竞争武器以对抗竞争者。在战略管理中,首先应分析企业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和市场份额等,然后确定其应采取的战略。波特就企业的竞争提出了三种基本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还有一种战略为整合战略,包括横向整合和纵向整合,运用整合战略,调整整合程度,可以重构企业价值链,提高企业整体盈利水平。

成本动因是引起产品成本发生的原因,从价值链的角度看,每一个创造价值的活动都有一组独特的成本动因,它用来解释创造价值活动的成本,因此,每一项价值创造活动都有独特的竞争优势来源。战略成本动因又可大体分为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动因两大类。结构性成本动因是指与组织企业基础经济结构和影响战略成本优势相关的成本驱动因素,主要包括:规模、范围、经验、技术、多样性等。执行性成本动因是指与企业执行作业程序相关的成本驱动因素,主要包括:员工对企业投入的向心力(凝聚力)、全面质量管理、生产能力运用和联结关系等。

总之,价值链分析为战略成本管理提供了一个总体的分析框架;战略定位分析将成本管理同具体的战略相结合;成本动因分析进一步明确成本管理的重点,找出成本的驱动因素。三者的有机结合保证成本管理战略的有效性和体现出战略成本管理应有的管理效果。

三、基于价值链纽带的作业成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的融合

(一)作业成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的联系

尽管作业成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存在着比较显著的差别,但是由于它们都是为了克服传统成本管理所存在的缺陷而更好地满足现代经济社会环境下企业成本管理的需要而形成的,这就造成了彼此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而不是相互独立的。

abc显示了作业如何消耗资源以及产品或客户如何引发作业;克服了传统成本计算系统下间接费用责任不清的缺陷,使以前的许多不可控间接费用在作业成本系统中变成可控;大大拓宽了成本核算的范围,改进了成本分摊方法,及时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为管理者管理作业以增强竞争能力、实现战略目标提供了信息。战略选择决定着作业,成功的企业将它们的资源投入到那些能够带来最大战略意义的作业中去,而以“作业”为中心的作业成本管理(abcm)正在形成,它把管理重心深入到作业层次,是战略成本动因分析的具体运用。abc和abcm对成本领先的经营战略至关重要,因为它辨别了关键作业(主要作业)、成本动因及为降低成本而改善过程的途径,它帮助管理者发现价值增加的机会,还能够帮助管理者发展客户战略、支持技术领先战略或者建立价格战略。实施abc可能会带来这样的收益:提供更为精确的成本,为定价策略提供相应的成本信息;加强对成本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坚持改善市场营销策略;提高产品的赢利性,产品和客户盈利性的有效分析,改善成本控制,提供准确的业绩指标等。

scm中的执行性成本动因分析,包括对每项生产经营活动所进行的作业动因分析和资源动因分析,而成本动因是作业成本法的核心概念,作业动因分析和资源动因分析均属于作业分析的构成部分,由此可见,scm框架中包含了abc的思想,也可以说,abc是构成scm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从scm与abc在成本管理中的地位差别上看(本文所探讨方面的地位),也可以说作业成本法的实施为scm顺利地在企业中的应用作了铺垫,这也为它们在成本管理中的结合起来运用提供了可能和减少了某些必要的成本分析步骤,从而减少了成本管理的成本,提高了成本管理的效率。还有,scm的战略定位分析中的整合战略,也即通过abc下的成本动因分析(广泛意义上的成本动因分析,其包括了整个价值链的成本动因分析),也可以说是作业分析,来判断企业的作业的整合程度是否合理,从而确定企业的整合战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上述两种现代成本管理方法之间的联系给它们的有机结合创造了必备的条件。

(二)作业成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融合运用于实践的可行性分析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通过价值链分析的方法,可以将这两种现代成本管理方法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有机的联系也就将它们有机结合运用于企业的成本管理提供了可能,让他们作为一个整体的成本管理系统为企业的成本管理服务。

在企业的成本管理实践中,整个企业(企业的全部成员)都要树立战略成本管理的观念,并从思想意识上认为自己是企业成本管理的一员,有责任落实企业的各种成本管理方法和措施。在scm思想的指导下来开展企业的成本管理活动,具体操作为:

(1)先用价值链分析法来分析研究企业所处的各种价值链,用作业成本法来分析各种价值链的有效性,达到优化、协调、重构企业价值链的目的。

(2)在第一步提供了scm的总体分析框架的基础上,选择企业的具体的战略,从而确定企业资源的配置方式及相应的管理运行机制。在进行战略选择时要综合运用到价值链分析法和abc。

(3)运用成本动因分析找出成本的驱动因素,以便对症下药,保证成本管理战略的有效性,成本动因分析是作业分析的一部分,用价值链分析法与作业综合分析寻求结构性成本动因,用abc的资源动因分析与作业动因分析寻求执行性成本动因。

(4)在以上三步的基础上,通过采取各种针对性的措施、方法来控制企业的成本,使其满足成本效益原则,实现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然后再进行类似的循环步骤对企业的成本进行管理。

(三)作业成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融合运用于实践的发展前景

现代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苦练内功,采取各种措施降低成本,以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进行生产经营,企业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给企业对其成本管理进行改革提供了必备的动力。再者,企业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与思想的缺陷已越来越明显,越来越不能够满足企业成本决策和管理决策的需要,这就为企业引入现代成本管理理念与方法创造了客观条件。又由于企业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相比以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且环境与科学技术已在日新月异的变化着,这给企业应用先进的高科技、改进成本管理提供了外部条件。这些主客观条件使得企业不得不对企业的成本管理进行改革,为现代成本管理理念与方法的运用创造了前提和基础。

有些企业在单独运用现代成本管理方法中的一种时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并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有些企业无论是从自己的组织结构上,还是从全员的思想意识上,都作了大量的改革与革新,这为引入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准备了条件,奠定了基础。由我国企业在单独运用abcm和战略成本管理时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可以看出,这些方法要想得到恰当地运用,改革是必需的,培训是必要的,高科技是必备的。在综合运用于实践时,对企业的各项要求会更高、更苛刻,但是,各企业已充分认识到了现代成本管理理念与方法的优越性,并且结合运用于企业的成本管理,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收益及成本管理效益与效率极大的提高,那么综合运用于实践已是大势所趋,其也必将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 于富生,王俊生,黎文珠.成本会计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240-p252.

2. 甘永生.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特征程序及降低成本的途径[j].会计之友 2005年第2期.

3. 张妍等.纪念阎达五教授,推进价值链会计研究[j].财务与会计 2005.01.

4. 夏斌.作业会计在我国的理论与实践[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1998.7

5. 杨宇红,梅世强.作业成本法与价值链会计的有机结合[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6. 王广宇,丁华明.作业成本法:一种新的成本核算方式[j].中国第三方物流网.2004.8.

法理学价值分析方法范文5

建立两维度的客户价值评价模型,从客户当前价值和潜在价值两个方面评价客户价值。该模型首先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对指标赋权,兼顾了指标间的相互影响,根据各指标权重和得分计算客户价值;然后使用Kmeans聚类算法对客户群进行细分,确定客户等级划分的标准,划分客户类别。最后以某市烟草公司零售终端客户价值分类为应用实例,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建立多角度的客户价值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NP确定指标权重,并根据客户价值评价结果使用Kmeans聚类进行客户分类,同时对每个类别的客户特征及其相应的营销策略进行分析,所提模型能够更全面、客观地对客户价值进行评价与分类。

关键词:客户价值;分类模型;网络层次分析法;权重;Kmeans聚类

0 引言

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企业从以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为中心的传统营销模式转向“以顾客为中心”的营销模式。“以顾客为中心”要求企业重视客户资源,将客户的需求放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关键位置上。然而,不同类型的客户需求不同,如果对所有的客户采取相同的服务策略,不仅不能满足客户的切实需求,还会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1]。另外,对企业而言,不同类型的客户给企业带来的收益也不同[2],与其耗费大量精力和成本追逐每一个客户,不如细分市场,低成本、高效率地挖掘高增值的优质客户,使其成为核心客户[3]。因此,有竞争力的客户管理需要科学甄别客户价值,根据客户价值差异采取区别的营销策略,客户价值评估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共同关注的问题。

企业常以客户的行为特征或属性特征对客户群进行差异化评估与管理,但传统的客户评估方法存在三个基本问题:1)主要使用单一的定量指标进行价值判断,如购买量、购买额等;2)少数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指标进行赋权时忽略了指标间的相互影响;3)对客户等级的划分没有科学的标准,主观性较强。本文从这三个问题出发,基于客户价值理论,设计了实用性、操作性较强的客户价值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alytic Network Process,ANP)对指标赋权,并根据Kmeans聚类的结果确定客户等级的划分标准。最后以某市烟草终端客户分类为应用背景,阐述了建模过程及结果分析,并针对不同价值的客户类别提出相应的营销策略建议。

1 相关研究

1.1 客户价值评价方法

从企业的角度看客户价值,就是一个客户能够为企业带来的价值。企业提高利润的前提是进行市场细分,既强化与高价值客户的关系,又降低低价值客户的服务成本[4]。目前,国内外对客户价值的评价,主要是在Frederick Reichhel提出的净现值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完善[5]。净现值评价体系首次实现了对客户价值的评价,在该评价体系中,客户的净现值是所评价的基础客户在关系持续期内收益的折现值,主要包括利润收益和新客户获取率的收益[6],而后者难以客观评价,加上该体系没有考虑客户带给企业的无形贡献,所以实际上应用不多[7]。针对Frederick体系的不足,Verhoef和Donkers认为客户价值应分为当前价值和潜在价值,强调了客户发展潜力对企业的重要性,进一步完善了客户价值评价体系[8]。而后来齐佳音等[9]提出的“充分价值”评价体系、万映红等[10]提出的当前价值和未来价值的评价方法基本上均以此为基础,对指标体系做出一定的调整。

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使用客户价值矩阵,综合考虑客户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当前价值(NV)和潜在价值(PV)对企业客户进行分类,并根据客户所属类型判断客户价值。其中,当前价值是指假定企业对客户的管理策略保持现有水平,客户目前的购买行为模式不变时,能给企业带来的利润;而潜在价值是假定企业采取更积极的客户保持策略,使客户的购买行为向有利于增大企业利润的方向发展时,客户在未来能为企业增加的利润[11]。当前价值主要以货币化的利润贡献指标和成本占用指标综合衡量,反映客户对企业当前盈利的贡献水平。潜在价值(客户可能为企业带来的无形贡献)评价主要以非货币化的忠诚度和信用度指标来表示客户将来为企业创造利润的稳定性和可能性[12],并且是影响企业是否继续以及如何投资于该客户关系的重要因素[13]。在实际应用中,客户价值矩阵将两个维度分解设计为一组可度量的结构化指标集合,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1.2 赋权与聚类方法

常用的确定权重的方法有专家评分法、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等。专家评分法受主观因素的影响最大,从而影响评价的结果;主成分分析法虽然不掺杂主观因素,但指标权重的获得主要依据指标数据的方差,不能真实反映指标对综合评价的贡献[14];层次分析法(AHP)适合客户价值评价体系的多层次、多指标、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特点,但它要求同层次元素相互独立以及跨层元素没有支配的关系,而实际问题中评价指标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复杂的非线性关系[15],AHP因无法考虑指标体系中存在的多种制约和反馈关系而受到限制,因此本文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确定指标权重。

合适的分类变量及精确的分类计数是实现客户分类的重要保证。在主要的分类方法中,层次聚类要求建模人员根据对系统的先验知识从得到的谱系图中选一个距离水平来确定系数[16],而支持向量机在处理小样本数据时较优,在大样本数据上没有明显优势。常用的BP(Back Propagation)算法收敛速度慢,容易局部出现极值,难以确定隐含层和隐含层个数[17]。对客户分类而言,Kmeans方法具有诸多优点:它对客户进行“类标识”,避免了大样本引起的网络结构复杂、收敛性和泛化能力差的问题,并且K值的确定取决于客户希望的分类数,比较容易操作[18]。因此,本文选择Kmeans方法作为客户分类的辅助工具,借以确定客户等级的划分标准。

2 “ANP+Kmeans”的客户分类模型

本文的客户价值分类模型以客户价值理论为基础,结合实际应用背景,设计客户价值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确定指标权重,得出客户价值评分,并利用Kmeans方法对客户进行分类,确定分类标准。

2.1 建模关键方法

2.1.1 网络层次分析法

网络层次分析法是一种适合非独立递阶层次结构的决策方法,是在AHP基础上发展的一种求解多准则、结构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新工具。ANP的网络层次结构比AHP的递阶层次结构更复杂,它将系统里面的各个元素的关系描述成类似网络的结构(如图1),而不是简单的层次递进结构,所以能更客观和全面地描述实际问题[19]。

ANP是在AHP的基础上考虑了层次之间及内部元素的反馈与依赖,对反馈系统超矩阵和极限超矩阵的排序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并对指标赋权[20]。具体步骤[21]如下:

2.2 建模步骤

1)设计具体应用领域的客户价值贡献指标体系,确定各级指标的上下级关系及各级指标间的相关关系。

2)样本的抽取与数据的预处理:对数据进行过滤筛选及规范化处理。

3)根据具有网络特征的指标体系,运用ANP对指标求权重,并对客户价值进行评分。

4)根据指标权重及客户价值评分,运用Kmeans算法对客户价值进行聚类分析,细分客户类型并分析。

3 实例分析

随着烟草行业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烟草公司快速准确的客户分析将成为制定差异化营销策略、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必然需要[23]。目前,烟草商业企业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客户价值评价体系,不能有效地进行客户管理,因此本文以烟草公司的实际情况为背景,建立烟草客户价值评价体系,以实现客户的分析和识别,并针对不同类别的客户采取相应的关系管理策略。

3.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3.1.1 当前价值

客户当前价值决定了企业当前的盈利水平,是企业感知客户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对零售户当前价值的评估可以从贡献度、重要度两方面来评价。

贡献度 指零售客户直接为烟草公司贡献的利润,代表着零售户的销售能力,利润是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因此是当前价值一个极为重要的维度,贡献度主要体现为购进卷烟的数量及额度,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

重要度 指客户的自身盈利能力对消费者的影响程度。由于烟草公司的零售户是中间客户,并不是最终消费者,对于批发性质的烟草公司而言,零售户带给烟草公司的净收益大小,可以通过自身的盈利能力来体现[24]。盈利能力直接影响零售户对烟草公司的当前价值,故烟草零售户当前价值的评价还需考虑客户的重要度,具体指标包括出样能力、经营环境、经营业态、入网时间等。

3.1.2 潜在价值

客户潜在价值是客户未来可能带来的价值,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利润,包括忠诚度和信用度(如表3)。根据陈明亮在客户生命周期的研究,客户的忠诚度和信任度与客户的潜在价值存在着很强的正相关关系[25]。

忠诚度 忠诚度可以反映零售客户是否很好地发挥了“渠道价值”。由于烟草公司专营本地卷烟销售的特殊性,客户没有选择卷烟供应商的权力,所以衡量烟草客户忠诚度主要侧重于客户对烟草公司工作的配合程度以及在店面形象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信用度 对客户信用度的评价,是通过预测未来交易风险间接反映该客户未来的潜在价值。客户的信用度越高,烟草公司因客户管理而发生的成本越低,与之交易的风险越低,潜在价值越高。

3.2 确定指标权重

为计算客户价值指标的权重,首先需要构建各层价值指标之间的网络层次结构(如图2)。在本文的客户价值评价网络层次结构中,准则层中的一级指标是当前价值和潜在价值,二级指标是贡献度、重要度以及忠诚度、信用度,在这四个控制指标下相应的子指标即为网络层指标。

在网络结构示意图中,本文假设控制指标之间相互独立,网络层中指标相互影响。相互独立的控制指标的计算方法同AHP,本文使用Super Decisions软件根据6位行业内专家(专家的权重分别为0.200、0.200、0.200、0.130、0.130、0.140)对指标间重要程度的打分结果进行指标权重的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3.3 选取样本数据

本文抽取安徽省某市3893位零售客户的信息数据,其中销售数据的时间为2011年10月,客户的基础信息取自烟草公司计算机系统的客户档案,并按各指标的评分标准对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如表5所示。

以上的分类结果可以进一步看出,该市的烟草零售客户价值普遍偏低,真正高价值客户(第4类)占比仅为2.03%,并且高当前价值的划分点偏低,另外,虽然“两低”类客户(第2类)比例较低,但(低、高)类客户(第1类)的比重超过了一半,可见该市零售户价值在行业内的竞争力偏低。因此,该市烟草公司应加强客户价值管理,根据不同类别的客户采取不同的服务策略,使客户价值有所提升并提高高价值客户的比例。

3.5 客户管理策略

由于烟草行业政策性较强,对客户的管理策略具有特殊性,也即巩固卷烟销售网络,加大市场占有率,打击不法大户,重视中小客户[26]。本着这些管理原则,在客户价值分类的基础上,本文提出该市烟草公司的客户管理策略,如表7所示。

4 结语

较之传统的以单一指标(客户属性特征或购买量/额)细分客户的分类方法,本文提出的基于ANP和Kmeans聚类的客户价值分类模型更具全面性、科学性与普适性。

首先,根据两维度评价方法建立起来的评价体系,不仅能够客观地反映客户对企业的价值贡献,而且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各指标最终都能得到量化,易于形成分类的标准,对客户价值的体现也更全面;

其次,ANP方法考虑了指标间的相互影响,同时Kmeans聚类能够根据数据自身的特征科学地确定分类标准,因此此分类模型更具科学性;

再者,通过指标体系可以清晰界定客户的价值所在,并能促进客户行为模式向客户价值提升的方向转变,另外,客户价值评价体系的具体指标可以根据不同的行业进行设定,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总之,基于“ANP+Kmeans聚类”的客户分类方法,既解决了评价指标间相互影响的问题,又可以根据客户信息科学划分企业的客户类别,帮助企业更好地获知现有客户、新客户或潜在客户的当前价值和潜在价值。随着客户数量的不断增加,基于客户价值的评价方法能够帮助企业更多地了解客户的特点,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从而为客户提供差异化的产品/服务策略,企业也可获得更多收益。

参考文献:

[1] 曹国.基于Kmeans和PCA的商业银行客户价值细分模型研究[J].财会通信,2010(9):27-29.

[2] 何鹏.第三方物流企业基于客户价值的客户分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3] 夏维力,王青松.基于客户价值的客户细分及保持策略研究[J].管理科学,2006,19(4):35-38.

[4] 杨杰,王卫平.基于客户价值和TGSOM网络方法的客户分类[J].价值工程,2005, 24(3):22-24.

[5] 杨兰,卢润德.基于客户价值的客户分类方法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7(11):95-96.

[6] FREDERICK F R. The loyalty effect the hidden force behind growth, profits, and lasting value [M].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6: 245-520.

[7] SIMOVA J. Differentiated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according to customer value in companies operating in the service sector[J]. Ekonomie a Management, 2007,11(2):118-126.

[8] VERHOEF P C, DONKERS B. Predicting customer potential value: an application in the insurance industry [J].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01(32):189-199.

[9] 齐佳音,韩新民,李怀祖.一种新的客户企业价值评价体系的设计[J].管理工程学报,2002,16(4):4-8.

[10] 万映红,申杨.基于聚类神经网络的客户价值分类方法及应用[J].经济管理,2008,30(8):78-84.

[11] FRED A J, WESLEY J, NATALIA K. Customer profitability: prospective vs. retrospective approaches in a business to business setting[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01, 30(4):353-363.

[12] 魏本昌,王慧.客户价值评价体系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系统,2009, 18(2):65-67.

[13] ,王晓鹏,陈竞波.电信客户生命周期价值模型和价值评价体系的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1(4):55-58.

[14] 沈利香,曹国.基于多人网络层次分析法的商业银行网络安全评估模型[J].计算机应用,2012,32(2):480-484.

[15] 刘惠萍.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法(ANP)的政府绩效评估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6):111-153.

[16] 杨本昭,田耕.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客户价值分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27(12):168-170.

[17] 邹鹏,李一军,郝媛媛.基于代价敏感性学习的客户价值细分[J].管理科学学报,2009,12(1):48-55.

[18] 关云鸿.改进K均值聚类算法在电信客户分类中的应用[J].计算机仿真,2011,28(8):138-152.

[19] 孙宏才,徐关尧,田平.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评估应急桥梁设计方案[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7,27(3):63-70.

[20] THOMAS L. S. Making and validating complex decisions with the AHP/ANP [J].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Systems Engineering, 2005,14(1):10-24.

[21] 赵国杰,赵红梅.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法的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1):126-128.

[22] 陈治平,胡宇舟,顾学道.聚类算法在电信客户分析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应用,2007,27(10):2566-2569.

[23] 杨慧.深圳烟草客户价值评价体系设计和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7:15-19.

[24] 王书朗.C烟草公司客户关系管理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6:28-34.

法理学价值分析方法范文6

[关键词]科学评价 人文社科 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

[分类号]G250

尽管当前国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硕果累累,但伴随的粗制滥造、低水平重复及抄袭剽窃事件却层出不穷。从总体上看,人文社会科学的评价失范状态是造成这种“泡沫学术”的原因之一,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的评价中未能处理好评价对象“质”与“量”的关系。关于这点已有不少学者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例如:叶纪元指出,目前学术评价上存在着质量和创新力评价弱化、过分数量化、过分形式化、过分行政化和评审专家人情化、评价结果软化等问题;刘大椿指出,造成现行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管理中学术成果“质”与“量”评价倒置的原因除了管得太死、评价的角度太单一等因素外,更重要的是理性缺失对人文社会科学评价视角的侵蚀,忽视更应该追求的东西――搭建“量”与“质”的桥梁。因此,从微观层次上厘清人文社科学术评价中的“质”与“量”的关系及其结合的方法,即寻求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促进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评价的主要方法

1.1 以定性为主的评价方法

定性评价是指某专业领域的专家基于自身对本专业的认知、理解、经验以及造诣等对被评价对象给予评判。定性评价的最主要形式就是专家评议,评议专家判断时的依据一方面是评价客体即参评成果所反映出的信息,另一方面是评价专家即评价主体储存在大脑中的学术信息与经验信息。这两种信息在专家的责任心与职业道德指引下进行复杂的信息匹配与价值判断,从而得出或评语或打分等各种形式的评价结论。

尽管同行专家是最具评论资格的主体且评价时能深入到评价对象的深层内容,但这种评价方式不能避免专家判断时的个人主观性。专家评价的个人主观性包括多个方面,首先这种评议是基于业内专家的个人造诣,而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即使专家对本研究领域有深厚的积累,也难以对所有的研究方向面面俱到。其次,在中国这个人情网络强大的国度里,个人往往难以避免人情世故的影响,在对本身具有主观性色彩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中难以脱离这种负面影响。往往导致对评价对象做出有失公平的评价。再次,随着研究领域的拓广和研究方向的日益精深,对任何评价个体来说评价工作都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并且多个评价者难以达成共识导致,从而评价的信度降低。

1.2 以定量为主的评价方法

定量评价方法主要是用科学计量法借助一些能表征文献科研贡献的指标通过统计计量进行评价。目前科学计量的指标越来越多地与多种管理工程中的决策方法相结合,形成更为综合的定量评价方法。对于人文社会科学而言,论文、著作、研究报告等是研究成果的最主要的载体形式,计量这些成果的数量关系成为衡量科研工作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科学计量学是目前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重要方法。

以引文量为基础的文献计量分析又是科学计量中常用的基本方法之一,它是利用各种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以及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等逻辑方法,对期刊、论文、著者等各种分析对象的引用或被引用现象进行分析,以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一种科学计量研究方法。但目前文献计量学的发展阶段仍停留在文献统计数据的计量基础之上,这种基于统计数据的计量结果可以辅助文献的管理和应用。通过引文量以及以引文量为基础的统计指标进行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目前还存在很多不妥之处,例如,常用的影响因子测度的是两年内的被引情况,而人文社会科学的引用周期存在差异且应用周期比起自然科学长得多。

1.3 定性与定量方法的属性对照

以同行评议为代表的定性评价方法和以科学计量为代表的定量评价方法在评价的理论、出发点以及评价效果上都有诸多不同之处,可以视为两种相对独立的方法。两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但同时又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因此依靠单独定性或定量的评价方法难以得到满意的评价结果,有必要找出两者的主要差异作为相互辅助的基础。通过对目前人文社会科学主要评价方法的分析,得出了两种方法的主要差异(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这两种相对独立的评价方法之间存在诸多差异,而这些差异可以形成互补。总体而言,目前定性的专家评价方法比起偏定量的科学计量方法更能较客观地对人文社会科学进行评价,这也是目前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评价的主要方法。科学计量方法在数据处理上多借助于统计软件,因此其效率比前者高而成本却远比前者低。但同行评议和科学计量法作为两种主要的评价方法在人文社会科学的评价过程中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目前的科学计量方法之所以存在诸多争议是由于未能将方法更好地适应人文社会科学的评价需要。下文将以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评价的特征作为切入点,具体分析专家评议法和科学计量法应该如何相互支撑实现人文社会学科的更客观、满意的评价。

2 人文社会科学评价过程的复杂性特征

2.1评价过程中价值的短期不确定性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是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复杂人文社会现象,在研究过程中具有主观性和随机性等特点。目前存在多种关于人文社会评价的描述,其中娄策群将评价描述为一种价值判断过程,一种基于事实判断之上的价值判断、一种共识性价值认定的方法、一种学科发展的知识自觉、一种科研管理手段、一项社会经济活动的核算,这种描述方法比较全面地揭示了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概念和内容。而人文社会科学的评价主要是指对评价对象的实质内容进行深入评价,其核心是对“创新能力”的评价,而评价结果的客观性最终依赖于时间的检验。人文社会科学的重大成果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能起到立竿见影般的预期效果,其成果的发挥是循序渐进的。只有当社会大多数主体接受并使用时,它才能真正发挥功能。而这一过程对人文社会科学而言相对是漫长的。要在短时期内给予科学客观的评价需要更多的信息和更先进的评价方法来处理这些庞杂的信息。

2.2 评价过程中的主观复杂性

2.2.1人文社会科学价值的主观复杂性评价过程是对评价对象已经发挥的、正在发挥的和潜在发挥的功效的测度、判断和认同的过程。价值从哲学上讲是指在主客体相互关系中,客体是否按照主体的尺度满足主体需要,是否对主体的发展具有肯定的作用,这种作用或关系的表现就成为价值。由于评价是主体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对客体进行评估,因此人们进行价值测度活动时不仅要从当前的客观事实出发,依据客观规律对事物的客观属性做出测度,还要根据自身群体的需要预先设想这种评估和选择可能达到或实现的

目标。使得评价结果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并能给人们带来利益,即评价要主观符合客观的同时,也要求主体对客体的判断符合主体的需求。

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中的主观性是本身具有的,因为评价中的价值是评价主体主观感受到的,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事物从各种各样的分析中主观抽象出来的。这种主观性有其积极的意义也有负面的影响,一方面,评价主体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补充评价过程中的信息不足,并且可以将不可直接评价的因素转化为间接测度的指标;另一方面,这种主观性也导致了评价过程中的个人主观性。

2.2.2人文社会科学评价规范的主观复杂性评价主体评价的不是评价对象的载体而是载体承载的内容价值,是主客体间客观实在的价值关系,评价活动的目标就是解释这一价值关系。评价尤其是科学意义上的评价是对价值判断的规范化和精确化,不再是个体的任意评论或某种纯粹主观情感、口味的表达。科学评价呈现为参照一定标准。依照一定程序,对评价对象的价值进行的估量。价值测度结果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价值因素,即评价者的价值标准;二是事实因素,即客体或评价对象的客观活动记录。

由于评价主体的价值观和感受程度的不同,对相同的评价对象也会形成存在诸多差异的评价结果,但同时人们在价值观念上又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共同性和客观性。这使得对特定事物形成群体判断成为可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规范和标准是专业领域科学共同体共同认可和遵照的,因此在以求真创新为重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中,只有通过同行评议才能解决以共识性批判为手段的价值认定,而目前以数据统计为主的科学计量方法还难以识别评价对象的创新程度。另外有些难以量化的评价指标需要通过科学共同体以主观方式将其转化为可以评价的间接性指标。

3 定性与定量评价的方法属性分析

3.1目前评价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正视引文分析的功能角色成果被引用是最普遍的一种学术现象,论文引证数量也是目前最常用的评价成果质量的方法。引文分析在知识传播中有着知识导航的作用,可以系统地阐述并分析学科结构、学科定位及学科特征,通过引文网络可以发现知识传播和发展的脉络,为科研工作者提供所需的支持性材料,这才是引文的目的。目前通过引文分析评价科研成果的价值是对引文分析的真正功能的误用。至少以引文分析为代表的科学计量方法目前还难以承担起科学评价的任务。由于文献引用的目的和作用存在诸多差异。粗略的划分包括概念的引用、评判性引用和文章观点的引用等,因此并不能说明被引量大的论著就一定比被引量少的成果上乘,因为作者对论著的引用具有复杂的动机。

概念性引用作为引证文章的列举性引证,并不能直接说明被引用对象内容的价值,而批判性引用更是对被引文的负面性批判。将引文分析作为评价的参考指标,分清引用类型尤其重要,只有提出了具有创新性论点而被引用作为支撑性材料的引用类型,才可说明被引文献的指导性、创新性和其价值的被肯定性,也只有这种情况下才可将引文量视为对引证文献做出了贡献而作为评价的指标,因此评价科研成果价值的方法是深入了解其内容。以引文量为基础的统计数据只能间接反映被评价对象的价值。因此,需要对引文量作进一步分析,而不能直接作为评价的指标。

3.1.2综合性评级方法的使用需更多验证

为了能将定性得到的数据和定量得到的数据结合起来,目前研究人员多引用一些用于工程管理和决策的方法以追求能通过合理的方式将两种数据结合。尽管这些方法都借助于严密的数学逻辑推理,但这些工程评价方法用于评价带有主观人文性质的评价对象时往往难以凑效,并且还存在诸多不妥之处。因此,在应用这些综合评价方法对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时,需要根据评价的目的进行适当的改造,只有经过验证可行的方法才可引入到人文社会科学的评价工作中。

3.2 评价中“质与量”与“定性与定量”的关系

目前,科学评价多注重定性与定量方法的结合,但是“定性与定量”并不是等同于“质与量”。“质与量”是指学术评价中的两个角度和层次,而“定性与定量”是指评价中所用的两种方法。评价方法服务于评价目的,而定性与定量方法也不能孤立使用而需要相互结合。对复杂对象的评价过程中,只有同行专家才能对评价对象的“质”做出评判,至少目前离开同行专家专业深入的甄别,仅使用统计方法是有缺陷的。同时。对“质”的判断不但需要定性的分析,也需要通过相关统汁数据提供更全面客观的信息,而以客观数据为基础的定量方法是摆脱专家个人主观性影响得到客观结果的重要途径。简而言之。只有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完善结合,才能满意地得到评价对象的“质”。

3.3 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基本过程结构

针对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复杂性,需要将评价过程中评价对象的价值构成分解,并将专家评议和科学汁量方法的属性分解。通过这种分解方式深人人文社会科学定性及定量评价方法的使用过程,从而探寻两者结合的契合点。如图1所示:

从图1可知,在人文社科学术评价中,应根据评价对象自身的特征将其价值构成分解。依照一般的分类理论将评价对象的价值分为理论价值、应用价值、创新性价值和功能性价值等主要指标。在实际评价过程中,需要将价值构成分解到更为详细的指标体系。指标的选取要便于专家的量化,这样才能让同行专家给予更客观的评价。

通过解析专家评议和科学计量各自的方法属性和特征,构建出专家评议和科学计量在评价中的角色和位置关系。通过科学计量以及以能综合计量“影响因子”、“H指数”以及“特征因子”等文献计量指标的综合评价结果作为专家评议的参考,可更好地消除专家在评价过程中的个体主观性和科学计量方法在评价过程中对“质”的忽略。

4 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的评价框架

4.1 评价过程的前期分类工作

4.1.1 评价对象的合理分类

由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庞大。不同领域、专业的评价指标体系应该针对自身的特点,但各个专业领域都有相对独立的评价原则,凶此不同领域的对象一般不具有比较的意义。这就需要对评价对象进行评价体系分类。首先,基础性。理沦性研究和应用研究不能共用一套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相对而言,应用性研究更重视于短期受益,而基础性理论研究更侧重其长远的理论指导意义。如果用应用性项目的指标衡母基础性研究的价值,其结果势必是适得其反。

4.1.2 评价深度的层次划分根据前面的讨论,目前人文社会科学的评价从方法范畴上可主要划分为专家评议和科学计量两种。从评价深度上则可分为对评价对象外部数量特征的计量统计和对知识内容或知识单元进行的“质”的评价。前者是简单、粗糙的“量”的统计,是以发表论著数、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期刊影响广度、地域分布、半衰期等多种指标进行的形式评价。对“质”的评价不能对科研成果断章取义,而

是需要深入到评价对象的知识单元层次,最终对评价对象形成基于知识内容的评价结果。

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宗旨是对评价对象的价值做出论断,以服务于评价的目的,对人文社会科学而言就是科研成果对于社会群体影响力的评价。“质”是“量”的前提,对于科学评价的评价对象来说,没有“质”的保证,“量”越多,往往越容易引起鱼龙混杂而造成科研资源的严重损失。学术科学评价的目的是给予评价对象合理的价值评估,对评价对象的“质”给予合理的定位。从哲学意义上讲,任何评价对象都通过一定数量的价值单元构成其整体价值,而同时评价对象任何“质”的特征都要依托于可以统计的“量”。因此不存在没有数量因素的质量,反之亦然。“质”与“量”的共存关系决定了评价过程中两个方面都要兼顾。

4.2 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的评价框架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在评价过程中定性和定量方法需要结合使川。在此笔者使用倒置树形构建人文社会科学评价过程巾定性与定量方法结合的评价框架,依据评价信息资源的特点交叉使用两种方法,两者结合的评价框架如图2所示:

在树形结构中将末端的评价指标视作树形结构的叶子节点。从上文分析可知综合评价方法有自身内在逻辑机理,而单一层次不能全面体现评价对象的价值,但同时层次过多会减少方法的稳定性和准确度,目前一般使用三级评价指标结构。在评价过程中从叶子节点开始,定性及定量的交叉应用直到树形结构的根节点即评价的最后结果,其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步,叶子节点价值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运用专家评议等定性方法对叶子节点的价值在知识单元层次上给予评价,依靠参加评议的科学共同体做出评价对象的创新性以及其他价值的判断。同时,使用科学计量等定量方法得出评价对象“量”的特征给予专家参考,确保整个评价过程建立在“质”的基础之上。叶子节点的评价是评价过程中最为关键也是最为复杂的一步,它犹如建筑物的地基,是整个评价是否科学客观的基础,在这一步中要从微观着手,以定性方法为主,并以定量方法为辅。

第二步,指标层的价值评价。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运用综合评价方法得到叶子层级指标的价值,即子指标层的评价值。将这一计算结果作为计算父指标层的评价数据,继续运用综合评价方法处理父指标层的评价值,并由同行专家给予价值的及时修正。在这个过程中继续运用科学计量方法形成对专家评价的辅助数据,最终得到父指标层的综合评价值。

重复这一过程,由此通过定性和定量方法的交叉使用直到树形结构的根节点,得到计算结果即为评价对象的最终评价值。在这个由下及上的评价过程中综合使用了专家评议及科学计量方法,并通过综合评价法使得层与层之间的评价联系起来最终得到评价结果。

法理学价值分析方法范文7

论文摘要:有些学者已经运用数理方法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进行研究,数理方法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可使研究表述简洁清晰,使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更加条理化、逻辑化和明了化。本文主要对已有的几种研究方法进行述评,从中找出它时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现实价值,进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近些年来,国内学者开始用数理方法度研究马克劳动价值论,经济学中,数理分析方法就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说明经济运行中变量之间的关系,运用数学符号和数字算式的推导研究和表示经济过程和现象的研究方法,是现代经济学通行的方法。数理方法的引人使经济学研究方法更加清晰、准确,逻辑性更加严密。数理方法已成为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组成部分,那么用数理方法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可使研究表述简洁清晰,使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更加条理化、逻辑化和明了化。马克思也认为:“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完善的地步。”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简要回顾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多年理论研究的结晶,该理论是在批判继承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揭示了商品经济的本质。这里的劳动是指,物质生产和创造价值的无差别的抽象劳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商品的二重性。马克思在《资本论》开始写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马克思关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论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思想,对价值和交换价值进行了区分。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没有价值就不会有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劳动二重性。劳动二重性是劳动价值论中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关于劳动二重性的总结,“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的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

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就是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必须按等价原则进行交换。商品的价值是通过价格表现的,价值是价格的内容和基础,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包含的内容不是相互独立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由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创造出来的,其中商品的价值由价值量表示,而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它们之间构成了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新表述及方法创新述评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新表述和方法创新,并不是要否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曾采用过的表述和方法。劳动价值论是科学理论,是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的,为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证的要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必须使自己的理论精确化,数学方法的运用会使经济学的研究变得更加精确。

在一些学者所做的有关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某些研究中,已有运用数学模型的较好范例。如吴易风、冯金华、白暴力、何明等人都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用数理方法进行分析,对该理论进行了新表述。

(一)吴易风运用数理方法对劳动价值论中的商品二重性、价值规律等理论进行了定量分析

使用价值生产过程中的定量模型。由于具体劳动反映商品的自然属性,所以使用价值的度量只能从量数量上反映,函数式表示为Q=f(L,K)。其中,Q表示使用价值量,L为劳动力数量,创造了使用价值,K是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的数量,生产资料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价值形成的数学模型。因为决定商品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是个别劳动时间的数学期望,所以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V是个别价值V的数学期望,价值形成的数学模型表示为V二V(1)二}V;}(1;})P},P}表示概率分布函数,其服从的分布形式由具体生产情况决定。

商品二重性的综合模型。商品二重性模型反映了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和转移旧价值的过程,前面二者结合构成了商品二重性的综合模型;V=V(L)=V(Le+L})=V(1,+1t)Q(L,+K),其中,L。表示投人的活劳动量,Lt表示物化劳动量,一方面,L。使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生产出使用价值的数量为Q的商品,抽象劳动创造产品的价值,由于旧使用价值形态被具体劳动生产性地消费后生产出新使用价值,旧使用价值包含的价值V(Lt)被保存下来,被活劳动L。转移到新的使用价值中,所以,商品价值中既包含活劳动创造的价值,又包括活劳动转移的生产资料的价值。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吴易风用数学方法对价值规律进行了重新的阐述。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必须按等价原则进行交换,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价格自发地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当某种商品价格高于价值时,会导致该种商品的生产扩大,引起市场供给增加和价格下跌,当价格低于价值时,会导致该种商品生产缩小,市场供给减少,价格上升。

劳动价值论分析的意义:使用价值形成过程模型从物质生产角度考察了生产力和使用价值量的关系,价值形成模型说明了商品的本质和价值量的确定;商品二重性模型概况了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重性的关系;价值规律模型阐明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和盲目性。

(二)冯金华根据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提出了价值函数的基本假定z二L+Q和基本公式Z二ziQ=LiQ十c。其中,L代表必要劳动,K为生产资料,z代表价值总量,z代表每一个商品中包含价值量,它是由平均的新价值量和平均的转移价值量组成。马克思说:“如果仅仅就价值创造和价值变化本身进行考察,也就是说,进行纯粹的考察,那末生产资料,这些不变资本的物质形态,就只是提供一种物质,使流动的、形成价值的力得以固定在上面。”〔略〕可见,根据研究的需要,公式简化为:z=L/Q。

冯金华在此基础上引入短期生产函数Q=Q(L),得到短期价值函数:=L/Q(L),根据数理推导得出短期价值函数是一条从某个大于0的值开始、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曲线。当引人长期生产函数Q=Q(L,K)时,得到长期价值函数z=L/Q(L,K)。并详细谈论了劳动变化、资本变化、劳动和资本同时变化和同比例变化以及生产函数变化对价值量的影响。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数学原理的意义:根据价值函数的基本假定推导出了短期和长期的价值函数。

(三)白幕力以生产函数存在“资本量度和生产函数存在性问题”和效用函数存在“效用量度问题”为出发,在发展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模型

白暴力首先分析供纸曲线,设劳动耗费函数,分析假定劳动耗费与产量之间是非线性的,边际劳动耗费和平均劳动耗费不是常量,而是变量,所以称为“非线性劳动价值学说”或“变量劳动价值学说”,在此基础上推到出了市场供给曲线。厂商生产产品的平均劳动耗费为生产该种产品的厂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厂商生产成本就是劳动耗费的货币形式表现,成本函数就是劳动耗费函数的货币表现形式。由此得出,在假定厂商利润最大化和均衡分析的基础上,完全竞争厂商短期供给曲线就是边际成本曲线向上倾斜的部分,也就是边际劳动耗费曲线向上倾斜的部分;当存在外部效应时,劳动耗费曲线会向上或向下移动,完全竞争厂商长期供给曲线有三种可能的情况。综合前面的分析,完全竞争市场短期供给曲线由短期厂商供给曲线水平相加而得,完全竞争市场长期供给曲线,当无外部效应是是水平线,当存在外部效应时一种是向上倾斜的,另一种是向下倾斜的。

其次分析需求曲线,提出用生产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量度边际效用来解决效用无法量度的问题,而且两者成正比例关系。在社会是理性和边际效用递减的假定下,使等量劳动生产的效用相等实现社会最大效用配置,达到效用均衡。当生产某种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多,产品出售价值较高,对应的边际效用也较高,这时消费的数量就会较少,反之.消扮的数量就会较多。因此,产品的出售价值与消费产品数量成反比关系,所以市场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最后分析市场均衡,由前面得出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相交的交点就是产品的市场价值或价格。短期市场均衡价格是边际劳动耗费的货币表现形式,长期市场均衡价格是部门平均劳动耗费的货币表现形式即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案的表现形式。短期市场均衡价格围绕着长期市场均衡价格波动,也即围绕着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格波动。

非线性劳动价值学说的意义:推进了市场价格理论的构建。

三、总结

法理学价值分析方法范文8

关键词 高职院校;顶岗实习;TOPSIS法;聚类分析;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42.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17-0050-05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顶岗实习不是单纯的“预就业”,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顶岗实习是学校利用社会资源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综合性实践课程,具有管理主体多元、实习单位众多、地点分散、实习内容多样等特点,加之实习指导教师数量不足、管理方式传统、制度不完善、考核体系不健全、评价方法不科学、校企共管机制不成熟等原因,导致顶岗实习管理粗放,企业偏重“顶岗”劳动,学校缺失甚至放弃指导,使顶岗实习的育人目标难以实现。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为充分体现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特点,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视角出发,围绕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锻炼其职业技能为中心,依据能力本位和工作导向理论,参照相关顶岗实习评价文献[1][2],按照评价指标体系的全面、科学、可比性及可操作性要求,邀请教学专家、企业管理人员、实习学生、专兼职指导教师等共同参与,构建由岗位任务、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实习成果等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组成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评价指标体系,详见表1。

二、分析方法及原理[3][4][5]

为了提高顶岗实习质量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提出将TOPSIS法与聚类分析法有机结合构建一种新的组合评价方法,实现对评判对象的定量分析与定性评判。即先应用TOPSIS法求得相对接近度,对学生顶岗实习质量进行优劣排序。再取若干主成分对评价对象进行聚类分析,结合TOPSIS法的量化评价结果对评价对象进行分类排名,确定学生的顶岗实习质量等级。

TOPSIS法,即逼近理想解排序法,是一种广为应用的多属性决策分析方法,常用于效益评价、决策、管理等领域。其基本思想是:基于归一化后的原始数据矩阵,找出有限方案中的最优方案和最劣方案,分别计算各评价对象与最优方案和最劣方案的距离,获得评价对象与最优方案的相对接近程度,以此作为评判评价对象优劣的依据。

聚类分析是研究“物以类聚”的多指标统计分析方法,主要用于对事物类别的面貌尚不清楚、甚至连几类都不能确定的情形下分类问题的研究。系统聚类法是聚类分析中应用最为广泛,凡是具有数值特征的变量和样品都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距离和系统聚类方法而获得满意的数值分类效果。把个体逐个地合并成一些子集,直至整个总体都在一个集合之内为止。

评价方法的计算步骤如下:

第一,初始决策矩阵构建。设某一多目标决策问题有n个评价对象,p个评价指标,得到各评价对象的指标值xij,初始决策矩阵为X=|xij|nxp,即:

第二,指标值的规范化处理。由于评价指标之间通常存在不可分度性和矛盾性,需对原始指标值进行规范化处理。对“高优”指标,即指标值越大越好,则:

(i=1,2,…,n;j=1,2,…,p)

对“低优”指标,即指标值越小越好,则:

(i=1,2,…,n;j=1,2,…,p)

规范化决策矩阵Z=|zij|nxp,由各指标值经过规范化处理后得到。

第三,加权规范化决策矩阵构建。根据各指标在综合评价中所处的地位或所起的作用,对Z中各指标按照下式加权:

uij=wj×zij,式中0≤wj≤1, ,便得到加权规范化决策矩阵U:

第四,指标的最优值和最劣值确定。TOPSIS综合评价没有以往的“既定标准”可供参考,所以只有在自身向量内来确定最优和最劣的标准,作为分析比较时的参考。根据正向指标取大,负向指标取小的原则,确定最优向量U+;根据正向指标取小,负向指标取大的原则,确定最劣向量U-。

其中,=max{u1j,u2j,…,unj},=min{u1j,u2j,…,unj},(j=1,2,…,p)。

第五,计算各指标值与最优和最劣向量的距离,即:

(j=1,2,…,p)

第六,计算相对接近度,确定评价对象的优劣排序。,即指标值与最优值的相对接近度,然后依据数值来评定评价对象的优劣,进行量化排序。评价对象的值在0与1之间,该值越接近于1,表示评价对象越接近最优目标。的计算公式:

(i=1,2,…,n)

第七,评价对象的聚类分析。为了提高聚类效果,先对初始决策矩阵x=|xij|nxp进行主成分分析,将多个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变量,并且尽可能反映原来指标的信息量。然后,选定若干个综合变量构成新的决策矩阵,采用系统聚类法进行聚类分析,实现对学生顶岗实习质量的定性评判。

三、应用实例

(一)数据来源与评价标准

为了实现对顶岗实习学生的全面、客观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校企双方共同参与,邀请专兼职专业指导教师、企业管理人员和教学专家组成考评小组,全面考察学生的顶岗实习情况。将构建的顶岗实习评价指标体系,借鉴李克特量表的格式设计问卷,指标利用语义学标度分为5个测量等级:好、良好、一般、较差、差。为了便于计算,将主观评价的语义学标度进行量化,并依次赋值为5、4、3、2、1。所采取的评价定量分级标准,见表2。

目前,大多数学生参加分散性顶岗实习,实习单位和实习岗位差异大,学生掌握的技能也不尽相同。为了全面、客观地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在实习结束后采用答辩的方式进行考核。考评小组成员根据学生实习单位的评价和答辩表现,结合观察点和评价标准,独立完成问卷,给出每个评价指标的等级,然后当场收回,经统计汇总后,计算出各分项指标的平均得分。同时,为确保评价信度、效度,减少主观随意性,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有效性审查,剔除打分比较随意的评议表。某校机电类专业的12位参加顶岗实习学生的各项指标平均得分,汇总后如表3所示。

(二)指标权重的确定

为了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提高权重赋值的科学性、准确性,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构建成对判断矩阵时,传统层次分析法常用1~9及其倒数的标度方法,用来对一个层次中的各因素相对于上一层次的各准则进行两两比较。传统标度法虽简单、直观,但存在许多缺陷,使得AHP法的应用受到了较大限制。为了弥补传统标度方法的不足,参考相关文献[6][7],建立了一种基于转化函数和调和系数的新标度方法,如表4所示。

针对构建的顶岗实习语言体系,咨询相关专家,采用新标度表示指标的重要性程度,由此得到各层指标之间的判断矩阵如表5~表9。

经计算,各判断矩阵的CR

式中:wij为第i个指标在第j层的权重值;k为指标层数。

(三)指标值的加权规范化处理

由于评价指标之间通常存在不可分度性和矛盾性,加之各指标在综合评价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不能直接进行比较,需对原始指标值进行加权规范化处理。

顶岗实习的评价指标值应越大越好,利用Excel软件,先对表3中的测评数据采用“高优”指标的规范化处理方法,再对各指标数值进行加权计算,指标权重采用表1中的组合权重。各指标值的加权规范化处理结果见表10。

(四)相对接近度计算

根据TOPSIS法的原理与方法,先利用Excel软件,在加权规范化处理结果中找出各指标的最优值和最劣值,见表10。根据公式分别计算出各指标值与最优向量、最劣向量的距离(D+、D-)。计算各指标与最优评价对象之间的相对接近度,结果见表11。

由于评价对象的值越接近于1,表明评价对象越接近最优水平,由此得到各学生顶岗实习质量的优劣排序。由表11可知,学生JD07的顶岗实习表现最优秀,学生JD01次之,而学生JD03的顶岗实习表现最差。

(五)系统聚类分析

由于顶岗实习质量评价涉及到较多指标,对原始数据直接采用聚类分析效果较差[8]。为了提高评价效能,先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降维处理,求得第一、第二主成分的贡献率已达到91.90%,保留了原始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

研究采用第一、第二主成分的得分构成新的决策矩阵,借助DPS数据处理软件,选择最广泛使用的欧式距离,采用离差平方和聚类法,结果如图1所示。

根据聚类谱系图,结合表11学生顶岗实习质量的优劣排序,将参加顶岗实习的12位学生分成5个等级,即学生JD01、JD07的实习表现“优秀”,JD02、JD05、JD08、JD10、JD11的实习表现“良好”,JD04、JD12的实习表现“一般”,JD06实习表现“差”,而JD03、JD09的实习表现则“较差”。

综上,影响顶岗实习质量的因素众多,通过将TOPSIS法与系统聚类分析相结合,可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因素影响,增强决策的客观性和科学性。顶岗实习管理是各高职院校的一项共性工作,各校可根据各自的顶岗实习特点与工作要求,适当调整评价体系和指标权重,使评价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评价结果更加符合实际。

参考文献:

[1]龚江南.高职分散型顶岗实习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J].职教通讯,2012(3):49-51.

[2]刁洪斌.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生顶岗实习评价模式[J].职教论坛,2010(11):21-23.

[3]黄会明,陈宁,严小明,等.应用AHP与TOPSIS法评价高职学生综合素质[J].职业技术教育,2009(13):46-49.

[4]秦寿康.综合评价原理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14-16.

[5]卢纹岱.SAS/PC统计分析软件实用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6:179~283.

[6]黄会明,鲍海君.运用层次分析与系统聚类评价汽车维修服务质量研究[J].系统科学学报,2010(3):72-75.

[7]张淑娟,何勇,葛晓锋,等.改进层次分析法用于农用运输车综合性能的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02(6):91-94.

[8]黄会明,鲍海君,赵匀.高职院校实践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9(22):42-46.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Method for Students’ Internship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UANG Hui-ming

(College of Electrical & Electronics Engineering, Zhejiang Institute of Mechanical & Electrical Engineering,Hangzhou Zhejiang 310053,China)

法理学价值分析方法范文9

主成分分析法,又称主分量分析法是指相关的经济变量间通常存在着起主导作用的决定性因素,通过对原始变量的相关矩阵内部结构进行分析,找出几个不相关的综合指标来线性表示原来的变量,主成分之间既互不相关,又尽可能多的包含了原指标集合。这种方法首先由Hotelling提出,其主要思想是降维。Stone(1947)对美国1929-1938年间的17项国民经济统计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完全可以用三个经济指标来概括原来的17项指标,大大简化了数据分析。M.Scott(1961)对英国157个城镇的发展水平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原57个测度指标完全可以由5个综合变量替代,既解决了原指标间的信息重叠问题,又简化了原指标体系的指标结构,主成分分析由此推广。邱东(1990)系统阐述了主成分分析法的定义、基本思想、基本步骤和特点,认为主成分分析法可以消除评价指标间的相关影响,并且伴随数学变换过程生成信息量权数和系统效应权数,保证了客观性。同时也指出了主城分析法在计算综合评价值未充分考虑指标的重要程度等不足,主要适用于被评价对象较多的综合评价。随后,众多学者对此提出了改进:孟生旺(1992)针对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和主成分个数的选择问题,认为标准化不如均值化的无量纲处理方法,提出了非标准化主成分分析法。陈述云等(1995)通过对原始数据作对数—中心化转换,用原始变量的非线性组合表示主成分,同时重点分析样本协方差矩阵而非相关系数矩阵,提出了非线性主成分法。朱泰英等(2004)提出了加权主成分分析法,认为可以将主成分分析法的客观分析和层次分析法的主观分析有机结合。王璐等(2006)在对主成分分析法的权数、降维等问题的研究上,提出了首先要按主成分分析法对指标体系进行分类,得到各方面的评价值后再进行主成分分析,最终得到综合评价值的二重主成分分析法。段力誌等(2009)在传统主成分分析法基础上,首先对原始指标值进行预处理,再借助软件,将原始数据转化为少数几个主成分的线性组合,并进行加权变换,得到改进的主成分综合值。白雪梅等(1995)则分析了“均值化”、“标准化”、“极差正规化”三种方法的选择条件是保证方差损失最小。陈衍泰等(2004)认为主成分分析法具有全面性、可比性和客观合理性等优点,比较适合对评价对象进行分类,但需要大量数据,函数意义不够明显,不能反映客观发展水平。苏为华(2012)提出经典的R型主成分本质是单项指标标准化结果的加权算术平均值,比当量平均法复杂。赵利等(2013)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宏观经济中影响城镇劳动就业因素分析时,提出主成分为宏观经济和技术进步,通过VAR模型对主成分进行分析,得出宏观成分中对城镇劳动就业影响最大的是消费、产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而技术进步成分中影响最大的是技术进步的结论。黄利文(2013)针对主成分分析中存在的未考虑负向因子的影响,以及采用线性加权法时确定权重方法不统一,评价结果非唯一等缺陷,提出了逼近理想点的主成分分析法,更好地反映了原始数据信息,并较为客观地给出了综合评价结果。林海明等(2013)认为主成分分析因缺乏应用条件的考虑而导致评价结果不具合理性甚至错误,通过分析因子分析法因子载荷阵的简单结构、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合理性,得出主成分分析的应用条件是:指标是正向、标准化的;主成分载荷阵达到更好的简单结构时,主成分正向,且主成分与变量显著相关。

二、因子分析

法因子分析法是指从被评对象的观察变量的相关度出发,利用降维的思想,把繁杂的变量尽可能归纳为几个综合因子进行分析的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将观察变量按相关度的高低或联系的紧密程度进行分类,类别内部变量相关性高,联系紧密,而类别之间的变量则相关度较低,联系稀疏,每一类变量则代表一个公共因子。具体步骤为:

三、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