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法理学的作用集锦9篇

时间:2023-12-19 11:19:53

法理学的作用

法理学的作用范文1

一、政治课中运用心理学的目的

高中政治课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但在当前的政治教学中,学生觉得政治课没意思,政治课给学生的印象就是空洞的说教、枯燥的练习和机械的背记,以致学生对政治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好。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如果在政治课堂中得到合理运用,那必将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态度积极接受所教内容。

二、政治课教学中运用心理学的方法

1.角色渐变法。教师通过改变被动教学的方法,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者的角色向主动学习者的角色渐变。一是变被教为互学,在这里则体现了奥斯本的“头脑风暴法”,如在讲课过程中我经常将时事政治作为讨论话题,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限定时间,每组讨论各自的观点,选出代表最后做出发言,我会在最后给予总结做出结论。或我在分享完以后,给学生一些更宽的想法。头脑风暴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目的。当然这种方法是要控制的,否则会让学生觉得老师是在浪费时间。二是变被评价为参与评价。

通过角色渐变法,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害怕评价转为主动评价,与老师和家人的关系有所改善,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对学习计划和学习过程有很大的帮助。

2.激励法。古人云:“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心理学认为及时、适当的激励可以使人的能力发挥得更好。激励是课堂教学中不可轻视的重要方法。运用激励法要注意时机性、针对性、发展性。这种方法很好地体现了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我在教学中就基于这种理论增强教学效果。

第一,满足学生的友爱和归属需求。在生活中,人都有与他人进行社会交往的愿望,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友爱,并有所归属,得到承认。友爱和归属的需要就是指个人对爱、情感和归属的需要。爱包括教师给学生的爱、学生给学生的爱和教师接受学生的爱、学生接受学生的爱两个方面。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就不能简单地就教而教,而要搞好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应该有感情和爱的因素。

第二,满足学生受尊重的需要,在赞扬、民主中激励学生。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认识,采用多种激励因素,多安排有挑战性(有一定难度而不是高不可攀)的学习任务,增强学习成就,在学校和家长及社会的配合下,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消除学生的不满情绪和态度。在课堂上,教师要对学生不失时机地予以鼓励和肯定,让学生经常听到老师激励的语言:“你的看法很独到”;“你的知识面很广”;“理论联系实际”等。

在课堂中应用激励法,可以鼓舞学生积极投入学习,使学生更多地体验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乐趣,增强学生的自信,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3.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经常观察:学生是否注意教师?课堂上是否主动回答问题,等等。通过观察,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当然,教师既要观察所有的学生,同时又要观察同一学生在不同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以便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动机的全面情况。动机越强,努力越大,热情越高。动机决定了学生在多大程度上能主动从事某种活动并坚持下去。良好、适当的学习动机最终将促进学习行为的改善,提高学习能力。

三、政治课教学中结合心理学理论的作用

政治课教学中运用适当的心理学理论会给老师和学生带来很大的变化,大大增强教学效果。

1.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改善学习心理品质。通过在教学中运用心理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效果。学习动机是有效进行学习的前提,但学习动机的巩固和发展又依赖于学习效果,学习效果虽然是客观的,但对它的评定要遵循一定的客观标准,但是,学生对它的感觉有主观性。因此,教师应掌握评分的艺术,使学生保持学习上的成功感。为此,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1)学生的成败感与他们的自我标准有关,教师应注意这种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2)课题难度要适当,经过努力可以完成,否则,总不能正确完成,丧失信心,产生失败感;(3)课题应由易到难呈现,以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感;(4)在某一课题失败时,可先完成有关基础课题,使学生下次在原来失败的课题上获得成功感;良好、适当的学习动机最终将促进学习行为的改善,学生更愿意做他们想做的事情,并克服某些困难,完成任务。

2.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当的激励方法能够满足学生渴望成功的需要,促进学生建立正确的评价模式,提高学习能力。

法理学的作用范文2

1.通过心理接触,增进领导与教职工的理解与信任

1.1 把握教师的个体心理活动特点

心理接触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受,将对方看作是值得尊敬、关心和真诚合作的朋友。学校领导要利用观察、谈心、参加娱乐活动等形式,深入到教师中,多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呼声,了解他们的想法,把握他们的个体心理活动特点。对他们思想倾向的肯定与否定,都采用和善友好的态度来表达;对他们个人的习惯、特长、愿望、兴趣爱好等表示心中有数和尊重,并给其创造发展的机会。在与教职工谈话时,表现出一种友好的态度,教职工就会立刻感到自己受到了真正的重视,从而达到心理接触的目的,取得教师对自己的信任。

1.2 迂回心理接触,赢得教师的理解与信任

谈心是思想工作的传统模式。原没有较多思想沟通的双方都可能对正式的谈心有心理障碍,很难潜心入境,缺乏真诚,双方感情投入慢、投入少,甚至有人会产生抵触情绪。实践证明,在谈心条件尚不成熟,即双方心理沟通少,心理生疏度大的时候,利用迂回方法与教师进行心理接触,可能更奏效。迂回心理接触方法的最好形式是暗示。在工作过程中,领导者首先要在群众心目中形成非权力影响力,即让他们了解你的德才学识,在工作上肯定你,在情感上接受你,感觉到你对角色的适应,感觉到你对工作真诚投入而值得信赖,值得尊重。当他自觉创造舆论时,说明你在他面前的客观行为已经引起心理共鸣,谈心的条件便成熟了,这才可能进一步有更深的心理接触,互通思想,赢得理解与支持。迂回心理接触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利用交叉的多向的信息传递渠道。间接表达你对教师专业素质、胜任工作的能力的信任,以及对其优点、特长的赞赏。切不可在他们面前任意诋毁别人,同时还要相信同事不会做出任何可能损害自己威信和利益的事情。这是一种工作策略,决不是顺情说好话的“好好主义”的表现。

1.3 把握群体心理活动特点,接受非正式组织

一个领导干部是否有胸怀,是否与群众心理相容,还表现在他是否接受或有能力面对各种非正式组织。抵制任何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斥之为搞小团体主义、搞帮派、风气不正……这似乎成为一些干部的思维定势。这个事实反映有些干部思想僵化、教条,不懂管理科学,无领导胸怀,心理相容能力差。非正式组织是指组织成员在工作过程中,由于抱有共同的情感而形成的非正式团体。它的产生是以情感为基础的,其形成有志向性、兴趣性、情绪性、社交性、利害性等因素的影响。其特点是领袖人物的自然形成和不确定性,共同目标的不自觉性,成员形成与变动的不固定性。由于组织离不开人和人的活动,因此,在正式组织之中都有各种形式的非正式组织存在,二者常常相伴而存,相促而生。在管理上,不可以忽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作为正式组织的领导者要重视它、正确对待它,了解这个群体心理,把握这个群体的心理倾向,因势利导,化弊为利,加以利用,使其更好地为实现正式组织目标服务。

2.讲究管理方法,保证学校团体的心理相容

2.1 正确用权,使群众与领导者心理相容

领导是一个人向其他人施加影响的过程。领导者之所以能够实现领导,其基础是权威。正式权威是由上级任命的法定的地位和权力;非正式权威是指不依靠上级任命而靠领导者自身在群众中的威望而产生的影响力。在某种意义上说,非正式权威比正式权威更重要。因为对被领导者来说,前者是自愿的,而后者则往往是强制的。学校领导者要树立自身的权威,做到与群众心理相容,首先应树立服务的思想。服务的思想是领导者获得被领导者信任与支持的主要源泉之一,是领导者增强影响力的催化剂。在服务过程中,通过心理接触,用自己的思想品德、工作作风、人格修养等方面的优良品质感化教职工,你便获得了实现领导的可能。其次,要尽责任,这是影响领导者权威的重要因素。要摆正责任与权力的关系,事实上责任比权力更重要。任何一位领导,当你面对群众只要权力而不尽责任、不负责任或怕负责任时,群众在心理上就不会接受你,你在他心目中也就不再是领导。第三是要正确行使职权。任何有职不管事,没有职务反而有权,以及“越权”、“专权”行为,都是不能正确使用职权的表现。由此造成组织成员不听从你的领导,你也就没有领导权威,就不能与教职工心理相容,顺利合作。

2.2 合理分权,使领导之间、教师之间心理相容

分权是一种职权分散化的政策。分权不当会造成领导之间的心理不相容。产生矛盾和内耗,从而影响集体的战斗力。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常常有类似的问题发生:校长分派主管后勤的副校长去管招生与教学,而后勤工作由校长包揽,这就造成主管教学副校长与主管后勤副校长之间的矛盾;校长大权独揽或越级分权,该与主管副校长商量的则不去商量,或直接委派普通教员去主管学校行政管理等,这就会造成有的副校长与校长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的产生,对学校整体工作来讲其后果不堪设想。校长只有合理地分权,才会使领导者之间关系融恰,心理相容,密切配合,提高整体管理水平。学校领导的工作分工也必须照顾到每个教师的实际情况。了解每个人在知识、能力及其兴趣爱好方面的差异,分工以扬其长,避其短为原则,把教职工各种各样的个体潜力联合起来,让他们人尽其才,相互补足,进而形成一个统一、谐调的整体。如果领导者分工不当,在分工过程中过分赞赏一个教师的特长,过分贬低另一个教师的短处,在心理上都是忌讳的,它容易使学校出现分裂因素,容易引起教师的心理挫伤,使教师在不顺的心境中工作,引起新的人际矛盾,使教师间由于被信任程度的差别而心理互不相容,降低工作效率。

2.3 促进沟通,使学校所有成员间及学校与社会间都能心理相容

无论是人际沟通、信息沟通还是组织沟通都是将一个有“意义”的内容,由一方传递给另一方,其目的在于使双方彼此之间的相互理解。学校组织系统的各项工作是交错复杂的,学校中每一位教职工的价值观、成就动机和工作目标也是不相同的。在学校的多层次、多个子系统的管理组织中,难免由于群体间相对闭锁而引起矛盾。因此,学校领导应努力促进学校内部的意见沟通,使各层管理者能理解校长的意图,使每一位教职工能了解学校的工作目标,以齐心协力,行动一致地去实现共同的教育、教学目的。在实践中,学校管理者常采用以下沟通方式:建立教代会例会制度,加强领导与教职工的意见沟通;坚持年级主任与教研组长同时参加的教学管理工作例会制度,实现在教学管理思路上的管理者群体的正式组织沟通;允许与正确对待非正式组织沟通;坚持每周一次的校务会议制度,实现领导者之间的对于组织目标、工作计划进行的平行沟通。

法理学的作用范文3

两个班级由同一位教师授课,总课时56学时,理论课50学时,实验课6学时。学时数、教学进度一致。其中,2班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例如,教学白内障这一节时,首先讲概念,然后介绍其分类、病因,再重点讲解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而3班则采取PBL教学法,分3步进行:①引入问题。教师以教学大纲的要求为核心,将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小问题,配合典型临床病例,如鼻炎、鼻窦炎、白内障等,让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②学生分组预习。六七人分为一个学习小组,预习教材相应的章节内容,查阅相关资料,仔细思考,讨论后找出问题答案;③课堂讨论、解疑和总结。由教师负责主持,由各组学生推选代表发言,汇报本组讨论结果及存在的疑难问题,鼓励每位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同时教师注意启发、引导,掌握讨论节奏,协调各组件的关系,并指出所讨论内容的不足;④归纳总结。最后由教师解疑、总结,归纳本课程重点,简单点评,再解答难点和疑点并纠正错误,提出建议。

二、评价方式

授课结束后进行测试,分理论测试和操作技能考核进行教学效果评估。①理论测试。采用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5种题型,实行统一考试,统一阅卷。由2位教师监考,测试后试卷由同科目的另外一位教师评分;②技能考试。考试内容为展示不同的临床病例,提出问题,让学生随即抽取并作答。将两班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考试结束立即对实验班学生发放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有效回收率100%。

三、结果

1.考试成绩。对考试成绩分别计分,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如表1~表3。两班学生理论考试成绩比较,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如表1和表3),技能考试成绩实验班明显优于对照班(P<0.01,如表2和3表)。2.问卷结果。对实验班6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多数学生认为应用PBL教学法提高了知识掌握程度,增加了对教学的记忆和理解能力,自学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均有明显提高,还能活跃课堂气氛,如表4。

四、讨论

法理学的作用范文4

关键词: 物理教学 类比法 “桥梁”作用

近来全省推行规范办学,如何在教学方面做到减时增效,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在日常教学过程常有同学问我:“老师,我为什么课上内容都能够听懂,但实际运用起来就有些困难呢?”不是个别同学有这样的困惑,很多同学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我认为主要还是学生对物理理论知识理解不透,不能把书本知识有效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不会把已有的知识向后继学习迁移,以致在新的物理情境下显得一筹莫展。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习和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呢?我认为,“类比法”不失为提高学习和应用物理知识能力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所谓类比法就是一种推理的方法,根据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或事件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得出它们在另外某些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结论。作为一种从特殊到特殊或从一般到一般的推理方法,类比法架起了一座知识间沟通的“桥梁”。

一、运用类比法,架起新、旧知识的“桥梁”

物理概念的建立、物理规律的认识总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水平为基础的,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总是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在讲授新概念时联系旧知识,在新旧知识类比中加深理解,开拓思路。

如在学习静电场一节内容中,“电场”概念的建立是极为重要的,但由于此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可以用力学中所学重力场与之类比:地球周围存在着重力场,地球上所有物体都处于重力场中,都受到了地球的作用――重力。同样,电荷的周围存在着电场,电场对处于其中的电荷有电场力的作用(如:点电荷间的库仑力的作用)。在磁场概念的教学中,也可先列出电场和磁场的相似性质,如电荷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磁极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力,电荷间相互作用遵循的是同种电荷相斥而异种电荷相吸,磁极间相互作用遵循的是同名磁极相斥而异名磁极相吸。然后进行一系列类推:电荷周围存在电场,推知磁体周围存在磁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是通过电场传递的,推知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力是通过磁场传递的;电场是一种物质,推知磁场也是一种物质。

通过以上的类比,学生对于电场、磁场的性质都可以有个全面的了解,对于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这样抽象的概念也更容易理解。因此通过新旧知识的类比,可以将学生以掌握的知识与新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可以唤起学生的联想,点拨学生的思维,使抽象的、难理解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以便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与接受。

二、运用类比法,架起生活经验和物理规律的“桥梁”

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用学生身边的事例进行类比,可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如在学习电场的概念时,为了知道某点电场的强弱,要放入一个检验电荷,而某一点电场的强弱与检验电荷电量的大小无关。这一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于是我问学生:“同学们,教室里空调有没有风?”大家立即转向空调看,齐声回答:“有。”又问:“你们怎么判断有没有风的?”同学们很快回答说:“空调上绸带在飘动。”(如果没有系上绸带,课前要系好)“对。绸带是用来检验有无风的物体。风的大小与有无绸带及绸带的大小无关吗?”“当然没有。”学生很快明白了检验电荷是用来检验电场的,电场的强弱是由电场本身决定的,与检验电荷的电量无关。

又如,在理解导体的电阻与横截面积成反比关系时,可以与学校放学时的情景类比,校门越宽敞,学生放学出校门就越通畅,即阻碍作用越小,同样的,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大,电荷就越容易通过导体截面,即导体的电阻越小。

通过类比,学生能看到许多深奥的物理规律其实与生活中的许多事物都是相似的,从而能更深刻地记住并理解物理规律。

三、运用类比法,架起其他学科知识和物理知识的“桥梁”

自然科学分科庞杂,但是不同的自然科学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研究方法方面也有着相通或相同之处,因此通过类比也可以更好地掌握研究物理知识的方法。

比如在研究原子核的变化过程中,不论是天然放射现象,还是原子核的人工转变,抑或重核裂变,都遵循电荷守恒与质量守恒,这跟化学中在化学反应的过程中遵循质量守恒与电荷守恒是一致的,跟生物学中光合作用发生的过程遵循质量守恒的规律也是一致的。通过学科知识间的类比,既可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又可让学生掌握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四、运用类比法,架起通向科学前沿的“桥梁”

高中教材在介绍磁单极子的内容时,就采用了类比的方法:带电体周围有电场;磁体周围有磁场;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这是它们的相似之处。但它们又不完全相似,在电现象里有电荷,正负电荷可以单独存在,在磁现象里有没有磁荷?磁单极子是否存在?科学研究的新课题就是这样通过类比提出来的,提出来后再通过实验来寻找,通过实验来验证。

类比法可使知识条理化,它能分清概念和规律之间的相似和差异,从而填补知识的“空缺”,指引研究的方向。门捷列夫完善元素周期表,就是通过分析归纳抓住各元素的质量排列和电荷数排列,把它们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作类比,从而发现了“空缺”,再有目的、有方向地寻找这些“空缺”对应的元素,并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学物理最后介绍了基本粒子,现在基本粒子已达到几百种,这些基本粒子是不是同一层次,什么是它们排列的主线,它们之间存在着什么规律,可以建立什么样的模型和理论,这正是当代科学家进攻的前沿阵地之一,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类比法自然要发挥它的巨大作用。

类比法在物理教学中能起到解释、启发、模拟、辨析的作用,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不可盲目类比,我们要准确把握每一个知识点,精心选取,在使用类比法的时候找准切入点,找准其相似性,正确发挥其“桥梁”作用,让类比法在新课改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法理学的作用范文5

从学术历史谱系上看,这种看法深受近代自然科学研究范式的影响。从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开始,近代自然科学的强劲发展刺激了法理学研究观念的实证转向。人们感觉,法理学研究可以而且应该像近代自然科学那样客观中立地研究社会中的法律现象,可以而且应该建构一个超越具体社会语境的“法律科学”②。

这种看法的一个预设前提是:法理学研究主体可以站在一个不受自己“前见”和价值判断影响的立场上,客观中立地观察法律现象。这种看法当然不排斥法理学研究主体可以而且应该提出实践色彩的“规范性质”(normative)的价值观念(比如主张社会应该建构何种法律秩序),但是,它显然认为,“规范性质”的价值观念可以和“描述性质”(descriptive)的观察观念相脱离③。换言之,观察判断可以和价值判断分为不同的阶段,而且,观察判断独自得出的结论可以是超越具体时空或曰具体社会语境的。

我认为,法理学参照近代自然科学而来的这种“科学主义”,可能是有问题的,甚至误导了法理学的基本使命和作用。

阐释学的研究④已经大体表明,法理学研究不可能不受研究主体的“前见”的影响。在说明、描述、解释研究对象时,研究主体已经是在依赖自己以往获得的“理论预设”、“历史经验感受”等等。换言之,这种“理论预设”、“历史经验感受”之类的“前见”的内容,总在制约着研究主体的观察和分析⑤。法理学研究者所以成为一名法理学研究者,正在于他(她)已具有了一定的习得而来的“法理学知识”,以及具有了一定的“人们称之为法律现象”的历史经验感受。当然,研究者可以反省自己的“前见”。但是,不幸的是这种反省同样依赖另外一种“前见”。因为,研究者进行理论推论的时候必须而且只能依赖另外一部分理论。这就如同研究者描述一个语词时必须而且只能依赖另外一些语词。科学哲学的研究从另一角度表明,自然科学的研究实际上存在“观察渗透理论”的特征,自然科学的研究不会也不可能不在一定的“科学知识”的前提条件之下展开和推进⑥。自然科学尚且如此,遑论作为社会科学的法理学?这意味着,应该坦承法理学研究中的因“前见”而产生的“偏见”(这里不含贬义)。这种“偏见”不是也不可能是超越他者的绝对真理。因为,“前见”也是历史形成的,是社会语境化的(这是说,它也是受另外的“前见”而形成的偏见的影响)。这决定了法理学研究者的“观察判断”研究是历史的、社会语境化的,而不可能超越时空从而放之四海而皆准。

法理学中的“科学主义”时常具有一种学术策略:汇集所有人们用“法律”一词加以描述的社会对象,对之进行概括和分析,从而得出一个研究法律现象的客观出发点,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一个超越具体社会语境的“法律概念”或“法律基本特征”的描述理论⑦。自然,对于“科学主义”意念极为浓重的法理学而言,这个出发点是十分必要的,失其便不能开辟法理学的学科进路,建构法理学的理论大厦。然而,这种策略忽视了一个重要现象,即社会中时常存在着“法律争议”。这种争议不仅发生在研究者之间的理论争论中(这是次要的),而且还存在于广泛的社会实践主体的实践中(这是更为重要的)。因为社会资源的相对稀缺,也因为人们政治道德价值观念的差异,“法律争议”难以避免。“法律争议”的存在决定了人们在社会中尤其是法律实践中,不可能在同一意义上使用“法律”一词⑧。比如,在具体案件中,有人会主张“法律”一词所指的内容包括了“立法者意图”,而有人则会坚持“法律”一词仅指正式文字化的权威规则。而这两种看法包含的法律观念则显然是不同的。事实上,实践主体自然倾向于站在自己的实践立场、政治道德立场赋予“法律”一词不同的意义。即便“法律科学”宣布找到了人们最为常用的“法律”一词的用法,实践中的主体依然会坚持自己的“法律偏见”。

法律争议的存在,对“科学主义”的学术策略,意味着两方面的潜层颠覆。其一,争议时常“破坏”了所谓的法律语词的通常用法,使其处于变动不居之中。其二,变动不居使法律语词的通常用法会发生范式的变化,即一个时期一个地方会有一种用法,另一时期另一地方甚至同一地方会有不同用法。接下来,这两方面又左右了法理学研究者的观察“视域”⑨。进而言之,这又意味着法理学研究者建立的理论模型不可避免地语境化,即受当下社会存在(人们使用法律一词的方式)的影响。这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法理学研究者的“观察判断”研究的内容与结论,是历史的,社会语境化的,而且在价值观念意义上也是不可能客观中立的。

就价值观念意义上是否可能客观中立而言,法理学研究者可以宣称,自己在研究时决不牵涉利益愿望、政治道德观念等价值内容。但是,研究者这类“自觉”依然不等于也无法决定研究出来的理论内容,没有价值判断的内容。如下分析可以进一步说明这一点。

实践中的社会争议角色提出的“法律意见”,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有关“具体法律观念”的,另一部分是有关“一般法律观念”的。“具体”是指法律的具体内容,比如法律在合同、婚姻、继承等方面的具体内容。“一般”是指法律的一般概括性观念,比如认为法律的一般概念是什么。实际上,主张具体法律内容是什么以及在哪里,已经意味主张了一个一般法律观念。例如,认为应该在《合同法》的规定中寻找合同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的依据,便是认为《合同法》一类的文字规定是法律(这是一般法律观念)。与此不同,认为不仅应该在《合同法》的文字中,而且应该依据民间的商业惯例中,来确定合同是否具有法律效力,便是认为不仅《合同法》的文字而且民间的商业惯例,都是法律。这两种一般法律观念是不同的,所以不同,恰是时常因为利益愿望以及政治道德观念的不同。从政治道德观念上看,坚持《合同法》文字的法律效力意义,是因为认为“文字法律”的价值意义不可忽视,认为它可以带来规则的明确性和可预测性,从而更好地使人们有效地安排自己的行为计划。而坚持民间的商业惯例也具有法律效力的意义,是因为认为法律规则应该和民众自然形成的规则行为相契相合,认为商业惯例有益于市场经济的运作,而市场经济会带来更多的效率和效益。

能够发现(这是十分关键的),社会争议角色提出的这样一类“一般法律观念”放在法理学研究的领域内,正是法律理论。他(她)们的“一般法律观念”和法理学研究者的“一般法律观念”,其内在肌理和纹路是一致的。只是一个没有清晰地用理论表达出来,一个表达出来而已。因此,认定受制于利益愿望、政治道德观念影响的实践者的“一般法律观念”带有价值内容,也就意味着法理学研究者的“一般法律理论”潜在地受染了价值色彩。我们毕竟可以看出,法理学研究者的“一般法律理论”实际上是实践中社会争议角色的“一般法律观念”的系统化和学理化

。 因此,无论法理学研究者如何宣称自己的研究过程可以摆脱利益愿望、政治道德观念等价值内容,其所建构的法学理论的内容依然包含了价值立场。

由此观之,法理学的基本使命和作用,不在于、不可能在于而且也不应该在于建立一个客观中立的超越具体历史社会语境的抽象理论。实际上,其基本使命和作用正在于在具体历史的社会语境中建立一个适时适势的表达当下普遍较为有益的价值姿态(这些价值是会发生变化的)的法律理论模式。它具有实践性,而且是法律实践的话语推动器,其目的应该在于建立一个具体社会语境中大多数人希望的法律秩序。

从反向来说,如果认为法理学研究可以建立一个超越具体社会语境的普遍理论,而且这种理论具有自然科学那样的科学性,那么,无形中就会在价值气氛极为浓重的政治法律领域内建立一个值得怀疑的“霸权话语”,并通过法学渗入实践的方式,在法律实践中压抑其他可能具有同样存在资格的法律观念及法律价值的意义,破坏法理学推动法律观念及法律价值对话的机制,破坏具体社会语境中的法律依赖民主的政治基础。

①参见我国目前主要的法理学教科书及一般性的相关论文。当然,它们的具体表述有时是有区别的。另外,正如国内许多学者介绍和引用的那样,20世纪中叶此种比较典型的表述之一见于美国学者Edwin Patterson的着作。参见Edwin Patterson, Jurisprudence, Brooklyn: The Foundation Press, 1953. pp. 2-4.

②参见英国学者Dennis Llyod, The Idea of Law, New York: Viking Penguin Inc., 1981. pp. 105-108.

③比如英国学者Jeremy Bentham认为,法理学可以分为“说明性”法理学和“评价性”法理学,前者解决的问题是“法律是什么”,后者解决的问题是“法律应当是什么”。见Jeremy Bentham,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inciples of Morals and Legislation, New York: Hafner Publishing Co., 1948. p. 293.英国学者John Austin也说过:“法律的存在与其功过完全分属两个不同的问题。”见John Austin, The Province of Jurisprudence Determined, ed. Wilfrid Rumble. New York: Co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p. 184.

④这里指一般性的哲学阐释学,尤其是德国学者伽达默尔的理论。这种阐释学认为:对文本(文本不仅指文字文本,而且包括了诸如社会现象等等之类的阅读对象)的解释,必然会受阐释者的“前见”影响,这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合理的。参见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下卷),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页678.

⑤最明显的例子是在英美国家语境中,“法院判例是法律的一部分”成为法理学学者研究的“理论预设”和“历史经验感受”之一,而在中国语境中没有成为。

⑥参见美国学者N.R.汉森:《发现的模式》,邢新力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年版,页22;另见英国学者卡尔。波普尔:《科学知识进化论》,纪树立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页254.

法理学的作用范文6

[关键词]PBL;教学法;微机原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我国教育的课程改革,正致力于改变课程内容的“难、繁、偏、旧”和脱离社会生活的书本知识,改变教学过程中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机械记忆的现状,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和科技发展的联系,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综合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为了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学生能主动学习和有效获得知识,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本文选择了基于问题的学习,即PBL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这也是最符合要求的选择。PBL,是一种教学模式,是教师创设基于问题的虚拟情境,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进行引导,通过问题展开学习活动,整合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提高认识、增强能力的学习过程。微机原理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程,讲述微型计算机的体系结构、8086或8088微处理器、存储系统、基本输入输出系统等的设计、指令系统和编程方法。在微机原理课程中使用PBL教学法进行教学,是该课程的一次大胆尝试,是计算机课程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次机遇,意义重大。

1PBL教学法的作用

1.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PBL教学法是通过创设情境引出问题的,情境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习兴趣能够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对教学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1.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PBL教学法是基于问题的教学,提出的问题需要学生自主寻找答案,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通过探索学习,寻找答案,得到满足感,有效地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并培养了探究学习、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1.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PBL教学法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通过对问题的不断思考、掌握关键点,整合解决问题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如何优化问题方案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

1.4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在PBL教学实施过程中,进行分组学习和讨论是一个固定的模块,学生通过小组形成团队,共同学习、互相帮助,增进了友谊,形成了合作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2PBL教学过程流程结构

PBL教学过程的流程结构如图1所示。准备阶段主要由教师完成,其主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教学目标的分析和问题情境的设计,为课程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教学过程阶段,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学生接收到问题后进行分析,按教师分成的小组对问题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分工后独立展开学习的活动,查阅相关资料获得必要知识,综合已有的知识并获得解决方案,经小组再次讨论后,敲定最终方案。评价总结阶段,学生按方案展示最终成果并说明,教师对每组成果进行评价,并对知识点及方案做出总结,整个教学过程结束后,教师要进行教学反思,总结、积累经验,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

3PBL教学法应用实例以CPU时序的一节课程为例。

3.1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掌握时序的概念,时序的控制方式,掌握多级时序的建立方法。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情感目标: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时序的控制方式;难点是时序层次划分。

3.2教学过程

3.2.1问题情境设计教师在上课时,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将问题进行引出。3.2.2提出并分析问题教师提出以下问题:①什么是时序?②时序的控制方式有哪些?③同步控制有几种方式?④异步控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⑤什么是多级时序?⑥多级时序包括哪些周期?⑦确定一个时钟周期的长度可以用什么策略?哪种效率高?学生在教师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融合以前学过的知识,针对每一个问题进行分析,如果是以往的知识能够解决,可先记录下答案。如果是新的知识,要先分析问题的关键,再进行下一个环节。3.2.3小组策略首先教师要对小组进行划分,一般以4-5人为宜,并设一名小组长,负责统筹、协调、组织工作,小组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分工,比如有人负责记录、有人负责查找资料、有人负责咨询等。学生按上一个环节中对问题的分析情况进行阐述,组员间进行讨论,并利用讨论的结果,学生各自独立完成问题的学习,并形成自己的答案。3.2.4成果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答案,进行展示,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依据,在组内和班级进行交流意见,借助其他人员的方案和答案,对自己的答案进行对比和反思。3.2.5评价总结教师给出问题的最终答案,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分析,给出相关建议,并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3.3教学反思

在教师方面,其要有合理的情境设计,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还要将问题进行有效的融合,提出的问题要深浅适宜,既有资料上能找到的一般记忆知识,又要有需要分析才能得出结论的问题,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学生讨论时,要注意学生的动态,适时、及时地给予一定的帮助和解答,做到因材施教。学生方面,其要积极、努力地配合教师的引导,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真正深入到问题的解决和学习中,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语

在微机原理课程中使用PBL教学法进行教学,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态度积极端正、学习兴趣浓厚,在学习成绩上有所提高,且在学习能力、语言表达、扩宽思路等方面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在合作精神、凝聚力和荣誉感、解决问题等方面都能得到有效的培养。在微机原理课程中使用PBL教学法取得的成功,是计算机课程建设中的一项有价值的风向标,是其他计算机课程的有益借鉴,意义重大,应逐步推广使用。

主要参考文献

[1]吴刚.基于问题式学习模式(PBL)的述评[J].陕西教育:高教,2012(4).

[2]丁晓蔚,顾红.基于问题的学习(PBL)实施模型述评[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1).

法理学的作用范文7

(一)能够加深学生的探索欲望,提高教学效率。纯文字性例如,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各个地区特有的地貌或者地形等,学生看见和自己生活区域不同的地区状况时,会产生好奇感,容易集中注意力,这样就能够使得原本枯燥的课堂内容变得富有活力,无形中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可以增加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图像分析,能够增加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记忆和比较,从而增加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能力。例如,当讲述河流方面的知识时,通过看图像,学生可以明白黄河最终是流向了海洋,而对塔里木河最终是怎么样消失的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两者相互对比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知识,更容易记忆。

(三)合理运用地图教学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能力。科学合理地使用地图所产生的教学效果是其它任何教学手段都无法替代的。因为教师在授课时通过地图的标示能够将各种复杂的地理事物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鲜明深刻的印象,再通过反复地读图、说图和绘图,让学生不断获得对地图感知的同时,有效地增强了他们对地理知识的记忆能力。比起让学生死记硬背,运用地图记忆更加科学。

(四)合理运用地图教学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使用地图可以逐渐地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各种地图形象,他们的空间感就会越来越强。这种空间感一旦建立,学生们就更加容易接受掌握新的地理知识,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对地理知识的想象和思维能力。通过对地图的观察与分析可以把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联系起来,找出其间的联系和规律。

(五)合理运用地图教学能够发挥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渗透德育,而寓德育于地图当中是地理教学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地图上学生可以看到祖国辽阔的疆域、壮丽的山河、丰富的物产资源等,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热情。在介绍名胜古迹时播放漫画“××到此一游”等,可以号召学生爱护公物、讲文明。

二、如何更好地利用图表进行教学

强化图表教学,利用图表进行地理教学,需要从很多方面下手,下面我们仅就以下三种办法来进行论述。

(一)精选图表。精心准备地图是备课的重要内容,是地理教学中运用好地图的基础。利用图表的第一步就是先要精选图表,选对图表,选合适的图表。何谓合适的图表呢?首先要具有清晰、鲜明的特点,要简化,主题突出,让学生一眼看出图表中包含的内容,一下子就能抓住图表中的地理知识。但是不可能都是简单的挂图,遇到复杂的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将其简化为几张简单的图表,再加以叠加,循序渐进,一层层揭示,效果会比直接出示复杂的图要好得多。其次,图表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多利用生活中的内容作为图表内容,因为地理本来就是来源于生活的,地理也是为生活而服务的,因此生活化的图表选择是十分有必要的。再次,要贴近学生的兴趣。我们的图表是给学生看的,如果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就可以一定程度上达到图表教学的目的了。我们在选择图表时尽量选择一些新颖的、内容丰富的图表,这样就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读图兴趣,进而产生地理学习兴趣。

(二)设计开放式的读图练习。通过研究近几年我省的中考题,我们可以发现,有很多题是以图表为背景的,考查了学生的读图、析图和应用能力。确实这样,读图、析图能力可以使学生学起来更加轻松,信息量大增。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和析图能力呢?我省初中地理科目只是在初一和初二这两年进行学习,因此我们需要循序渐进,从初一到初二给学生规定不同的读图技能要求:初一掌握基本读图、填图、绘图、析图能力,初二掌握综合运用能力,等等。仅仅这样还不够,还需要我们地理教师在课堂上多设计一些开放式的读图练习。所谓开放式,就是没有固定答案,只要符合图表所显示的知识和内容即可。比如在讲完国家地理知识后,多拿几幅图来给学生看,让学生自己谈谈图中显示的内容,谈谈图里还隐含了哪些内容,从横向、纵向等方向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加强图表在教学中的作用。

法理学的作用范文8

1 一般资料

我科每年接受实习护士100名,实习时间平均为4周,其中中专生14名、大专生80名,本科生6名。

2 各期心理分析及带教措施

2.1 前期(第1周)

2.1.1 心理特点 常出现焦虑、紧张及心理失衡等心理问题。

2.1.2 分析 由于对新的环境适应能力差,特别是部分来自农村的护生,对医院的工作性质、特点知道得太少,有一种自卑、焦虑、不自信的心理,再加上护生年龄普遍偏小,平时的社会关系比较简单。初次走向社会,面对不同文化层次、经济情况、家庭条件、社会地位、信仰背景的病人,不知如何与病人交流,因此容易产生焦虑的心理,同时还要承受来自工作的压力,如实际临床技能的操作不熟练,带教老师的不熟悉,工作量的加大等等,加上对心血管疾病的认识不够,容易出现护理差错,常担心受到带教老师和护士长的指责,所以心理压力和工作压力同时并存,给新的工作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

2.1.3 带教措施 当实习护士到科室报到时,首先护士长和总带教老师要热情接待,详细介绍科室环境及工作情况,主动与她们交谈,了解他们的实习内容和具体的实习要求,便于制定具体带教计划。每位带教老师在工作中都应耐心指教,生活上主动关心帮助他们,使她们能很快与科室其他老师熟悉,真正感受到老师与她们既是师生,也是朋友,消除陌生感。在带教工作中,采用一帮一的带教方法,选用工作认真负责,业务技能较好的高年资护师带教。首先让她们熟悉环境,了解本科室疾病的临床特点,讲解基本的护理常规及操作程序,如入院介绍、体温、脉搏、血压的测量和绘制,铺床和晨间护理等,边做边讲解。这种一帮一的带教方式有利于实习护士在适应过程中很快熟悉科室的要求,并能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避免因频繁更换带教老师而影响其适应过程。

法理学的作用范文9

【关键词】情景数学法;旅游管理;数学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竞争日趋激烈。这些变化对旅游职业岗位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些新的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不断产生,迫切要求中职院校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企业一线培养更多的应用型和技能型方面的人才。培养既要求有过硬的实践操作技能,又要求有旅游管理的专业意识和思维运用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成为旅游管理教育的重任。因此,改革传统的旅游管理教育模式势在必行。笔者认为“情境教学法”在该专业教学中的运用能取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 情景教学法

1.1 情景教学法综述

情景教学将教学内容的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设置不同角色和不同情景,根据不同的情景提出不同的问题,请学生根据现场的变化做出反应,让学生共同讨论,分配角色,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最后总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的思路。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激活学生的应变能力,让学生提早进入其专业角色的状态,特别适合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

1.2 情景教学法的特点

(1)形象逼真。情景并不是实体的复现,而是简化的模拟,能获得与实体相似的形象,所以给学生以真实感。

(2)影响深刻。情景教学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学习、练习的情绪和感情的体验。通过教师的语言,把情感寓于教材内容之中,在课堂上形成一个广阔的作用场,作用于学生的心里。情景模拟教学倡导情趣和意象,为学生创设和开拓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情景教学所具有的广远性,能促进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教材,激发学生的想像力。

(3)知、情、意,行融为一体。 情景教学为了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就要运用生活显示情境,实物演示情境,音乐渲染情境,直观再现情境,角色扮演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方法,把学生引入一定的情境和一组情境之中,使他们产生一定的内心感受和情绪体验,从而克服一定的困难和障碍,形成一定的志向,积极地进行练习,这样,就能把知、情、意、行融为一个整体。

1.3 情景教学法的作用

情景教学法的教学目的打破了传统局限,是通过一个个具体案例的讨论和思考,去启发、开拓学生的思维。在旅游服务工作中,从业人员要直接对客服务,然而客人由于性格、爱好、心情、风俗习惯等众多个人因素使从业人员在提供服务的过程当中遇到许多棘手的问题。所以采用情景法教学的目的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智慧型高手,只有理论结合实际,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对于毫无实际工作经验的在校学生来说,沟通实际与理论的桥梁就是情景模拟教学法。

2 情境教学法的实例运用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可以分为表演体会情境、视频展现情境、生活引入情境等。

2.1 表演体会情境

表演体会情境就是让学生扮演某个角色,在课堂上或实训室进行现场表演,提高学习的效果。如酒店大厅服务的案例设定可分为以下几个环节:电话预订――迎客――客房介绍――解答客人的疑问――客人入住――结账――送客。在每一个环节中插入一个案例,由老师或是其中的一位学生模拟客人向受训学生提问题。这些问题是客人经常问的或者比较刁钻的,学生要使用规范、灵活的礼貌用语,规范的仪态礼仪,使客人感到亲切、满意。有些问题学生的回答不能令人满意,老师则请其他学生补充,最后总结出规范的用语和动作。经过各个服务环节的模拟,学生们对服务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加深了认识,可以做到处事更加镇定、灵活、彬彬有礼。学生做得好的给予表扬,演示不规范的给予纠正,达到人人过关。在教学活动中,它顺应了学生的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的规律,利用角色效应,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从“扮演角色”到“进入角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身参与的情境模拟,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从“被动角色”跃为“主动角色”,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使学习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

2.2 视频展现情境

视频展现情境就是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优势,通过对声音、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和活动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的综合运用,再现课本中的文字内容,使学生身如其境,在轻松的氛围中更好的了解、掌握知识。在教授《现场模拟导游》时,如果只是单纯的让学生背诵导游词,学生会感到书本知识枯燥乏味。因此,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将讲述景点进行景像再现。视频中的优美画面和优雅的音乐,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如诗如画的境界,使他们对所学习的讲解景点有身临其境之感。通过视频的情境演示,可把学生的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有机地统一到生动的教学过程中,创造出教学情境,将课堂教学引入到一个崭新的境界,“一图穷千言”,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3 生活引入情境

生活引入情境就是从生活中某一典型场景引入课堂教学。《旅游礼仪》这门课的教学采用这种方法效果较好,因为礼仪知识多是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如在教授“名片礼仪”时,教师先以设问的方式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名片使用的场合及重要性,学生在思索问题的过程中对名片的使用方法产生兴趣。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互动中理解名片的接受与递出的礼仪、名片制作的注意事项等。在学生了解知识点之后,教师再让学生现场演示,进一步加深理解。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优化的情境使学生经历“目标关注――激起情感――知识移入――加深理解――知识弥散”的情绪发展和知识认知的过程。这种教学方法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可以使学生在一种“创造性的环境中”培养能力,进一步增强他们的知识实践运用能力。 3 结语

旅游专业教师要让学生学好专业知识,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更要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情境教学法能灵活的利用各种场合和机会来探究学生的知识背景与学习特质,建构并维持合适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并且有效的成为信息加工主体。它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平等的愉悦氛围,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畏学为主动学。它以接纳、包容、鼓励的态度,引导学生进入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领域。

【参考文献】

[1]毛新勇.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Z].1999.

[2]田慧生.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的时代特征与意义[Z].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