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初中生物案例分析集锦9篇

时间:2023-08-11 17:18:20

初中生物案例分析

初中生物案例分析范文1

一、在课堂导入环节中运用生活案例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基础环节。教师只有以引人入胜、吸引眼球的教学内容或方式手段,才能将学习对象的内在能动情感充分激发,主动探知的潜能充分挖掘。认知发展学指出,初中生作为特殊时期的学习群体,其认知特点既呈现积极性、能动性的一面,又呈现波动性、不稳定性的一面。贴近初中生生活实际的案例,初中生更为喜爱,更为亲近。这就要求,初中物理教师课堂教学要切实做好“基础性”工作,做实“铺垫性”工程,为有效课堂教学深入开展“开好头”、“布好局”。在导入环节教学内容设置中,教师应将现实生活案例融入其中,引导初中生在真切体会感悟中,形成“认同感”、“亲近感”,情感得到“共鸣”,欲望得到挖掘,为课堂教学深入推进做好“铺垫”。如“重力”一节课教学导入环节,教师在课堂导入内容设置中,利用初中生对生活案例的亲近特点,将“月球绕地球运行”渗透其中,设计出“我们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为什么月球绕着地球运转时不会飞出去呢?”教学氛围,让初中生在真实、亲切的教学氛围中,学习心态上得到“放松”,学习情感得到“提振”,保持积极情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值得注意的是,设置现实生活案例,是情景式教学方式的形式之一,教师在设置过程中,要紧扣认知实际,不能设置高于初中生理解力的现实案例,避免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二、在新知讲解过程中设置生活事例

在新知讲解过程中,教师经常借助于典型案例,通过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向初中生“讲清楚”物理知识点的内涵要义,帮助初中生更加深刻全面地掌握物理新知内容。笔者发现,在新知讲解过程中,很多初中物理教师经常借助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或案例,引导初中生将现实事例与新知内容进行有效融合,将新知内容要义“反射”在所呈现的生活真实事例上,让初中生能够对新知内容有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因此,笔者以为,初中物理新知教学环节,设置典型生活事例,不失为推进新知讲解活动进程的有效“手笔”。初中物理教师应根据新知内容要义、注意点以及教学要求,选取与之相对应的典型事例,以事例讲解新知,以事例映衬新知,推进新知教学进程和成效。如“压强的大小关系”教学中,教师通过研究分析教材认识到,“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理解压强的概念”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为保证教学活动的效果,初中物理教师设置“在冰天雪地里,有一个小姑娘穿着普通棉鞋站在雪地里,双脚陷入雪里;而一个大人穿着雪橇站在雪地里,却几乎没有陷入雪地”事例以及相对应的画面,引导初中生结合事例进行探知分析。教师有意识地向学生提出“压强与哪些因素存在关系?”、“如何增加或减小压强的大小”等问题,初中生在认真研析案例的过程中,认识到“压强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以及物体的重量之间存在关系”。这样,初中生所探析得到的“压强的大小关系”内容,认知和理解时,更加真切和深刻,有利于初中生对该知识内容的灵活运用。

三、在物理案例探知中设置生活实例

初中生物案例分析范文2

1.案例教学的特征

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来源于生活,案例的编写都是根据生活中的人、事进行的。案例中塑造的人物、时间和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情境有共通点,学生进行案例分析的时候,需要设身处地的去判断才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就像进入了实战,这就是案例教学的拟真特点。客观条件不完善的例子经常在生活中出现,因此在案例教学中就会造成该实例答案的多元性。案例教学使用的目的就是对学生进行启发,案例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时间和背景限制的,所以是有实效性的,在实效性过后该案例就不再适合教学,就需要对案例教学进行实时更新。

2.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现在大范围地普及素质教育,但学校和社会还是以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这样的情况下对于案例教学的实施还是有一定影响的。而除了这个方面外,案例教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既要求在课堂上灵活运用案例教学,又要在保障课堂纪律的前提下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到案例教学中来;其次案例教学是独立的个体,目前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对于一个知识点的教学是有很好效果的,但不能够将所有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

二、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

1.以情境教学来实施案例教学

情境教学法是采用模拟情境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参与到案例教学中来。这种方案重点是在于模拟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案例,来达到使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教学目的。例如:苏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的传染病章节,教师在讲授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的时候,可以安排两个学生通过模拟具体的情境,同学A为腮腺炎潜伏期,和同学B小聚时进行了热烈且愉快的交谈,在一周后同学B的腮帮开始肿大,去医院检查确诊为腮腺炎。

2.以结合教学来实施案例教学

结合教学法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教师在课前对案例进行分析后将课本上的知识点融入案例中,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时能同时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掌握。

3.以讨论教学来实施案例教学

案例讨论法指的是将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作为案例,让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讨论形式的教学调动学生对生物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培养学生分析和判断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沟通和表达的能力。例如:苏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章节,教师可以举例让同学们讨论:大雁在南迁时,会有一两只身体孱弱的大雁站岗放哨,在发现有敌害侵犯的时候,这些放哨者通过嘶鸣狂奔向整个雁群传达警报,使雁群尽快做出御敌或逃生准备,而报警的孤雁最终难逃敌害的袭击。通过这个案例,教师让学生分析讨论孤雁冒险“放哨”对雁群有什么意义?

4.以辩论教学来实施案例教学

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学生对于案例分析的结论是多种多样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让学生分组对分析结果开展正反方的辩论赛,在辩论的过程中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辩论赛后,教师需要及时对辩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改进,表扬学生优秀的方面,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例如:苏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的生态系统章节中提到:“外来物种的入侵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系统平衡,同时也会给当地经济带来不可预估的经济损失。”根据这个知识点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讨论“生物入侵是否会破坏当地生态系统平衡”,讨论后将学生分为两个组进行辩论。

三、结语

初中生物案例分析范文3

【摘 要】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学的“重心”,课堂教学的“焦点”。物理课堂教学活动必须运用学生主体特性,实施高效教学活动,实现教与学和谐发展,互惠共赢。本文作者从几个方面对初中生主体特性在物理学科教学中应用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主体特性;应用;刍议

教育实践学指出,任何学科的教学活动,必须抓住学生主体这一要素,实施和开展丰富教与学双边实践活动。物理学科是基础教育学科的重要“分支”,是以实验、观察为主要学习探知手段。实践证明,物理课堂教学活动取得实效的关键,一方面要将学生引入物理学科探知活动之中,成为物理教学“一份子”,另一方面要将学生主体特性充分运用,成为物理教学课堂“一要素”。笔者通过阶段性物理教学实践活动,深刻体会到,只有充分抓住物理学科特性,深入运用学生主体特性,实施高效教学活动,才能实现教与学之间的和谐发展,互惠共赢。有鉴于此,本人现对初中生主体特性在物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从几个方面进行简要论述。

一、以生动适宜教学情境促发探知激情,深入推进物理教学活动进程

物理学科教学活动,需要学生主体积极参与、深度合作,与教师保持高度一致,同频共振。初中生具有能动探知的积极情感,这为物理课堂教学提供了思想保证。但这需要有效的教学激励和思想引导。因此,教师在物理学科每一节课的教学活动中,要深刻运用学生主体能动探知特性,借助物理学科生动、趣味、真实、直观的教材内容和典型案例,为初中生营造融洽适宜的教学情境,引发参与互动、深度合作的情感,推进教学活动进程。如在“压强”教学中,教师为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探知的情感,采用情境教学法,展示“人们踩着滑雪橇滑雪、履带式汽车行驶在泥泞的路面上”等真实直观场景,让学生感悟和体味压强知识,情感“凸起点”受到刺激,探知积极性受到激发。又如初中生对矛盾问题充满质疑好奇情感,教师在“运动与静止”教学中,设置出“王洪和刘琳观察一幅行驶中的公共汽车图画,王洪认为,汽车上的乘客是静止不动的,而刘琳则认为汽车上的乘客是运动的,请你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教学情境,使学生认知上产生冲突,带着疑问和疑惑,参与教学活动。值得注意的是,初中物理教师设置的情境,必须结合学生认知实际,避免“脱离实际”、“好高骛远”现象。

二、以实验教学实践活动锻炼探究特性,切实提升学生物理实践技能

笔者探析发现,许多初中物理教师忽视实验教学活动,轻视实验教学功效,缩减实验教学过程,致使实验教学的教学目标功效难以实现。初中生对未知事物或自然现象充满好奇质疑心理,喜欢动手操作探知其中奥秘。教师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就可以实验教学的动手实践功效,利用学生主体的探究特性,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将实验活动交由学生操作,做好实验过程指导工作,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等实践活动中,提升实践探究技能。如在“水的沸腾”实验教学中,教师采用学生操作、教师指导的教学方式,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师:提出本节次试验的任务、目的、器材、步骤安排。并向学生讲清楚酒精灯的使用注意事项。

生:根据实验任务和要求,按照实验操作步骤动手实践。

生:仔细观察,根据实验的现象填写表格。

师:对学生实验活动进行指导,要求学生记录每1min或2min时间间隔的温度值。

生:根据表格上的数据,分析水沸腾的特点,将表格上的数据用图象的形式表现出来。

生:总结出水沸腾的特点。

师:评价学生实验活动,总结水的沸腾特点。

在此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成为实验操作的直接实施者,通过实验操作、过程观察、数据记录、分析整理等活动,实验探究技能显著提升,较好的体现了物理学科实验教学的探究技能培养功效。

三、以典型案例探析教学培养思辩特性,扎实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案例:小明在做测量物体的浮力实验活动中,现在台秤上放了一个容器,并在其中放入适量的水,在弹簧秤下悬挂一个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金属,已知这个金属的密度为3×103千克/m3,试求出这个金属块的重力以及用弹簧秤测力计拉着金属块缓慢下降,当金属块浸入水中4厘米而未触及容器底部时,弹簧秤的示数为多少?

学生分析问题内容发现,该问题是一道关于“浮力”方面的探析题,需要运用“密度公式”、“重力的计算”以及“阿基米德原理”等内容,同时,还要借助于此方面的实验心得体会。

组织学生结合解题要求,开展小组合作探寻问题解答策略实践思考活动,初中生在研析问题内容及要求之间联系基础上指出:“已知金属块的边长可以求出其体积,再利用其密度公式从而求出其重力。要求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可以先求出金属块浸入4厘米时排开水的体积,然后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求出金属块的浮力,最后利用称重法从而求出其答案”。

此时,教师展示其学生解析思路,组织其他探析小组学生探析评判,学生指出:“此问题关键要准确掌握浮力的相关性质内容”。

学生书写解题过程,同桌个体之间互相批改。学生结合探析以及解题活动,总结出该类型物理案例解答的方法为:“要正确进行受力分析是本题解答的关键”。教师最后借助评价教学手段,对学生探析解答案例活动进行评判和指导。

在上述物理案例讲解过程中,学生思考、分析、判断等物理学习技能有效锻炼和培养,达到了物理案例设置意图和教学要求。初中物理教师在平时案例教学中,要不拘一格教学实践,充分运用学生主体探究特性,延伸和拉长案例教学过程,丰富和细化案例教学活动,让初中生在亲身探究、深刻分析、有效辨析实践中,物理学习能力素养显著提升。

总之,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深刻应用学生主体内在能动情感、主动探知特性和积极辨析特性,深入参与课堂教学,积极参与师生互动,高效解析深刻内涵,促进物理学习技能素养进步。

参考文献

[1]郭立昌.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J].初中物理教学,2008

初中生物案例分析范文4

【关键词】肺结核;复治涂阳方案;痰菌培养

近年来全球结核病疫情不断回升,我国结核病疫情也日趋严重。就目前流行病资料显示,我国不仅是结核病高发国,同时也是高耐药结核国家。肺结核的耐药患者病程长,治疗效果差、痰菌不易转阴,已经成为难治、甚至不可治的疾病,对结核病控制规划的实现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肺结核初治失败患者,在原治疗方案无效基础上,单加某一种药物,疗效的可靠性不确切,存在着明显的盲目性,而且极易产生耐药性和相关的副反应。因此,制定一个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十分重要,以提高复治肺结核治愈率。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来源 全部病例均来源于2002-2005年我院肺结核病登记本和肺结核患者转归报表、管理卡中提取。初治失败病例共106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87岁,平均(50±18.9)岁。

1.2 初治失败标准 根据《中国结核病控制项目手册》,凡登记新发现痰液涂阳患者给予2H3R3Z3E3/6H3R3E3或3H3R3Z3E3/5H3R3E3方案治疗,上述称为初治涂阳方案,斜线前为强化期,斜线后为继续期,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链霉素、乙胺丁醇分别以H、R、Z、S、E表示。字母前数字代表月数,字母后下角数字代表每周次数。初治总疗程6个月,用药90次,每逢单日早晨空腹1次顿服。初治强化期R 600 mg、H 600 mg、Z 2 000 mg、E 1 250 mg,共用2个月。继续期R、H,共用4个月。初治病例每2、5、8、12个月末查痰一次,每次复检2个标本(夜间痰、晨痰各1份)。治疗6个月末痰菌仍阳性者,即为初治失败。

1.3 化疗方案及管理 按《中国结核病控制项目手册》规定:治疗3个月后,痰菌转阴,病灶明显吸收,空洞缩小为显效,6个月后,痰菌转阴,病灶有吸收,空洞略缩小为有效,6个月后以上三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为无效。选择2H3R3Z3E3/6H3R3E3或3H3R3Z3E3/5H3R3E3复治涂阳化疗方案治疗复治总疗程8个月,用药120次,对S过敏或有毒副反应者,去掉S,延长1个月强化期,继续治疗方案不变。即2H3R3Z3E3/6H3R3E3强化期,其药物剂量同初治涂阳方案,共2个月,用药30次。继续期包括R 600 mg、H 600 mg、E 1 250 mg,共6个月,用药90次。治疗期间第2、5、8、12个月各查痰1次(留痰方式与初治相同),连续2次痰菌阴性为治愈,治疗第5个月末痰菌阳性为复治失败,但要继续完成原规定的疗程。管理采用全程督导方案,简称DOTS策略。

2 结果

2.1 一般状况 初治失败106例患者中,年龄18~87岁,平均50岁左右。男44例,女51例,男女之比为1∶1.16。

2.2 治疗后变化 106例初治失败病例经复治,有效84例(79.25%),无效16例(15.09%),死亡6例(5.7%)。随着DOTS治疗时间的延长,痰菌转阴率逐渐增加,第2、5个月较治疗未出现显著性差异,第8、12个月痰菌转阴率较治疗出现显著性差异。(见表1)

2.3 药物副作用情况 治疗中出现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ALT、AST升高)16例(15.1%),胃肠道反应19例(17.9%),眩晕耳鸣1例(0.1%)。经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在停药后均已恢复至正常。

3 讨论

106例初治失败病例经过复治方案治疗,有84例治愈,有16例成为慢性排菌患者(失败患者)。本文认为进行项目复治涂阳方案比未使用复治涂阳方案初治的患者疗效较好。本市2000-2005年复治涂阳患者平均治愈率为89.7%[1],同戴元生[2]一报道相符,低治愈率可能与耐药有关。蒋惠玲[3]报道,原发耐药率51.4%,继发耐药率80.6%。因此,初治失败患者不能按药敏试验组合方案,仅在初治涂阳方案的基础上增加强化期的链霉素或乙胺丁醇和巩固期的乙胺丁醇。也就是说,在原方案无效的基础上,单加一种药物,其疗效的可靠性不确切,存在着明显的盲目性,而且容易产生耐药性,对复治患者来说,有采用个体化治疗的需要[4-5]。

复治病例16例出现失败,这可能与该配套经费未能充分落实,使得DOTS实施中有漏洞,造成患者不规则服药有关。复治病例中青壮年较多,与我国部分地区肺结核高发年龄相符[5]。青壮年是社会主要劳动力,流动性较大;女性又在家中处主导地位,作为传染源,传播他人的概率较高,特别已是慢性传染源的患者,有可能产生原始耐药感染的新病例。因此,对初治涂阳患者制定一个更加合理有效的化疗方案是十分必要的。此外,对于耐药病例的治疗应掌握适当的疗程,疗程长短更应考虑化疗方案的敏感性、杀菌强度,机体免疫状况、并发疾病等,不应一味延长疗程,要注意化疗效果的观察。12年的临床治疗观察,复治涂阳方案化疗时间短,用药次数少,药源充足,价格低,省时方便,采用不住院全程督导用药,便于患者坚持全程、规律、合理用药,提高治愈率,收到满意效果,值得推广。但治愈率偏低,可能与耐药有关。

加强预防和管理结核病控制工作的核心内容是高发现、高治愈,提高肺结核患者的发现率和治愈率是控制结核病的关键所在。低发现率是制约我国结核病防治工作的一个因素,我国结核患者的发现一直采用因症就诊的发现形式;可疑者就诊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结核病患者的发现率[6-7]。一个传染性肺结核患者在不治疗的情况下每年能感染10~15人,其中有1~2人发病[8]。因此,必须加强对患者实行全程督导、短程化疗及管理,保证患者规律用药、合理治疗,以避免或降低耐药率。

选择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本组患者,由于采用了较合理、有效的化疗方案,使最终的治疗效果,痰菌转阴率显著性增加,同时,X线(病灶吸收和空洞闭合)情况都有明显的改善:痰菌转阴率在治疗12周后出现显著性增加。由此可见,结合治疗需要综合强化督导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应严密监测痰菌变化,并注重药物不良反应,如此可以使得初治失败患者采用2H3R3Z3E3/6H3R3E3或3H3R3Z3E3/5H3R3E3初治涂阳化疗方案的治疗有一定疗效。此外,如果我们仅单一地调整化疗方案,治疗效果有限,因此如果患者有一大的局限的空洞,仅有少量的其它病变,肺功能尚可,只有2~3种较弱的药物可用,也应尽量考虑手术。

参考文献

[1] 张建英.2000-2005年银川市结核病控制项目实施效果分析.南通大学学报,2006,26(6):408.

[2] 戴元生,池延花,杜昕,等.世行贷款项目省结核病控制实施水平不均衡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防痨杂志,1997,19(1):9-12.

[3] 蒋惠玲.230例结核菌株耐药测定分析.宁夏医学杂志,1995,16(增刊):2-5.

[4] 端木宏谨.来自复治肺结核规范化治疗与个体化治疗讨论的启发.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4,27:2.

[5] 朱桂林.世界银行贷款宁夏结核病控制项目实施结果与分析.宁夏医学杂志,1995,16:1.

[6] 禹光辉.耐多药住院肺结核病临床分析及防治、中国实用医药杂志,2007,2(7):18-20.

初中生物案例分析范文5

关键词:物流管理课程;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是对真实物流管理情况和问题的书面描述。物流管理案例一般有两种类型:一是现实物流情况介绍。用生动具体的现实例子来说明相关理论知识在现实中的运用或发展情况,以使学习者加深对理论的了解,以弥补学习者物流实践的不足,加深学习时的感性认识;二是物流管理案例介绍,用现实中的物流管理运营实际例子,让学习者从例子分析中获得全面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多采用戴维・泰勒的分析框架(sCOP,模型)方法。在许多案例中都会给学习者分配一个角色,如顾问的角色或管理者的角色。学习者需要把自己就当作这个角色。案例分析中所涉基本问题的性质虽然千差万别,但其中有一些方法却是普遍适用的。需要掌握的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问题需要清楚的界定、数据需要认真的考查,然后才进行更细致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回答问题的方案。

一、在案例分析中学习

在课堂进行案例分析的讨论时。老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提出不同方案。一般不提供“正确答案”。老师对案例分析的帮助主要体现在: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并适当地进行归纳总结。一般来说,要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能从该案例分析中学到什么:能从该案例中得出什么可普遍推广应用的结论;本案例所采用的方法效果如何;还能进一步改进吗!哪些物流管理理论有助于对本案例更好地理解与分析。在物流课程学习的初期,学生还只接触了几个案例研究时。可能会有一种挫折感。因为课上的案例讨论可能显得杂乱无章,而且常常不能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所以,在讨论物流案例时,老师要明确告诉学生,归纳总结只是提出一种“解决方案”,原因是物流管理案例无“唯一正确答案”可言。

二、分析物流案例的基本方法

分析案例首先要站好角度,案例分析应注意从下面角度出发:一是当事者的角度。案例分析必须站到案例中的主要角色的立场上去观察和思考,设身处地去体验,与主角同命运。二是全面综合的角度,这是综合型案例而言的。三是要针对相关案例选用恰当的理论知识来分析案例。案例分析包括两个互相关联的方面:首先,要对所指定的将供集体讨论的案例做出深刻而有意义的分析,包括找出案例所描述的情景中存在的问题和机会,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及问题间的主次关系,拟定各种针对性的备选行动方案,提出它们各自的支持性论据,进行权衡对比后,从中找出抉择,制定最后决策,作为建议供集体讨论;其次,是以严密的逻辑、清晰而条理的口述方式,把自己的分析表达出来。

初中生物案例分析范文6

关键词: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

文章编号:1005-6629(2010)03-0029-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议题的提出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成为教学中值得关注的问题。不少高中教师反映初中毕业生所掌握的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高中化学学习所需具备的要求差距很大;另一方面,对于初上高中的学生来说,普遍感到高中化学内容繁锁、抽象,知识点“易学难用”、学习兴趣不高。因此,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影响到了高中化学的正常教学。

初中与高一年级的教学衔接是一种“短期衔接”,其目的是帮助学生与遗忘作斗争;而真正科学的教学衔接是初中与整个高中阶段的“长期衔接”,它涵盖了短期衔接,并将其进一步拓展、延伸和优化了的教学衔接。

2 对初高中化学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和结论

笔者于2009 年4 月对高一年级学生的化学学习情况进行了一次深入调查,以期找到学生化学学习中所存在的共性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2.1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华东师大三附中(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高一年级的部分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26份,回收有效问卷126份。

本次调查研究从初高中化学教学差异的角度,共设计客观性问题12个,开放性问题2个,主要围绕三个维度展开:初高中化学教学内容、初高中化学学习方法、初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采用问卷调查和口头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抽样调查。

2.2 结果与分析

有关统计结果与分析如下:

有关初、高中化学的教学内容。

只有3.97 %的学生认为初、高中化学“联系紧密”;在初高中“化学知识规律性”的对比数据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高中化学知识规律性的认识普遍不及初中。究其原因――初高中化学教材有其相对的独立性,难免存在脱节的现象,其具体差异表现为:

(1)教材内容

初中化学教材内容主要是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最基本的化学技能,知识容量小、知识点零散、不连贯、教材内容表达浅显,属于“生活中的化学”;高中化学教材内容由宏观转向微观、由形象转为抽象,除了要掌握物质的个性,还要寻求物质之间横向纵向的联系,形成知识的立体网络结构。

(2)基础理论

初中化学没有相对完整的化学理论。例如:提出了离子化合物的概念,却没有涉及到共价化合物的概念;介绍了氧化――还原反应,却只是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去分析……高中化学理论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穿插编排,并使元素化合物知识在理论指导下教学,因此,高中化学课程具有理论丰富、应用广泛的特点。

(3)化学实验

初中化学实验是在教师指导下对某个知识点、对某种具体的性质或具体操作进行局部性、浅显性、单一性的观察,主要为“定性分析”;高中化学实验在实验的目的性、计划性方面更加深刻,实验过程中要求把变化与能量、运动、性质、理论等联系起来,除了“定性分析”外,还加入了“定量分析”实验、“设计(评价)实验”等实验类型,对思维能力的要求更进一步。

(4)化学计算

初中化学淡化了学生对化学式概念的理解,对不纯物质参加反应的计算要求降低,对化学反应的多部计算不作要求,主要围绕质量守恒定律进行有关质量的计算;高中化学引入了“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将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联系到一起,除了物质的质量还有气体体积、溶液浓度等相关计算,因此在计算难度和方法以及综合能力上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有机化学

初中有机化学介绍的是“身边的化学”,以科普知识为主,只对常见物质(酒精、蔗糖等)常见的物理性质及应用加以介绍;高中有机化学在有机物的结构、官能团的性质、制备方法、鉴别方法、用途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拓展,并对有机物相互之间的转化关系以及变形应用提出了较高层次的要求。

有关初、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与初中相比,到了高中以后,一方面对于一些基本的化学学习方法例如“课前预习”(高中34.92 %―初中26.19 %)、“归纳知识点”(高中52.38 %―初中42.06 %)、“总结学习方法”(高中29.37 %―初中15.87 %)等,学生们能够比初中阶段更加重视;另一方面在高中阶段,有42.06 %的学生很少预习;有39.68 %的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学习方法“偶尔”进行总结;同时有38.10 %的学生对于自己“自学能力”的情况没有把握。这说明进入高中后,由于缺乏自主探索的精神和主动调整的意识,因而影响了学生进一步改进学习方法,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过初三“题海战术”的反复操练,许多高一新生习惯于听从教师的指令,学习主动性差;二是教师上课结合学科内容进行学法指导的力度和频率不够;三是不少学生进入高中有“休息一下”的思想,这种思想对于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进取精神影响较大。

有关初、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调查结果显示:①在化学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学生一般都能想办法解决,但其中能“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比率由初中阶段的40.48 %下降到高中阶段的35.71 %;遇到问题能够“独立思考”的比率由初中阶段的30.95 %下降到高中阶段的23.81 %;②学生进入高中后对自己化学成绩“信心不足”的比率高达44.44 %;而对学习化学的兴趣来源,有49.21 %的学生是来自于“在集体中不甘落后”,“对知识的渴望”只占到19.84 %;③初中阶段近七成的学生感到课堂节奏慢或是适当,完全可以适应教师上课的节奏;到了高中,过半数的学生感到教学进程快,难以或是勉强可以跟得上教师上课的节奏。产生这一系列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与初中相比,高中化学课程难度明显加深,内容繁多、抽象,这使得形象思维仍占优势的高一新生很容易出现心理疲劳和不适应的情况。“我要学”变成“要我学”,靠自我约束、自我控制来维持学习活动,学习积极性明显下降。另一方面,在教与学的磨合过程中,部分学生出现了学习焦虑的心理状况:学生感到“听课时好像都听懂了,可做作业却毫无思路”;在难度不一的频繁考试中往往难保成绩的“绝对优势”,因此,很多学生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心理上萌生了“自信危机”。

2.3 关于问卷结果分析的讨论

初高中化学教学在化学的物质观、科学的思维方法、知识网络的构建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而这些方面正是教学衔接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3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对策及实践

3.1建立科学的化学物质观,保障衔接

从表象到本质,这就要求学习的重心应该从记忆事实转移到理解可迁移的核心观念和对更为根本的知识结构进行深层理解。因此,培养学生的科学化学物质观是保障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有效途径。以下介绍三种培养科学化学物质观的教学策略。

(1)直接教学策略

合理的化学物质观应该是在化学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开始建构的,没有化学知识做基础的化学物质观是空泛的、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培养学生化学物质观应该是在讲授化学知识时,结合学生初中化学基础知识进行有倾向性的渗透。当化学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及时的给予指明或直接进行教授,即直接教学法。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案例]:在初中化学知识――“CO2性质”的基础上,在“晶体类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运用直接教学策略:

[学生]①写出碳、硅的原子结构示意图;②描述CO2的物理性质

[教师]①展示石英图片,结合SiO2用途介绍其物理性质;②展示CO2、SiO2结构模型

[学生]通过物理性质、结构模型,判断CO2 SiO2晶体类型分别属于分子晶体、原子晶体

[教师]进一步总结同一主族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式相似,但其性质可能不同;提出“结构决定性质”的基本观点。

(2)前导性信息教学策略

在物质观的建立过程中,当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没有适当的认知观念可以同化新观念时,教师可以在教授新观念之前,为学生提供引导性的材料,它比将要学习的新材料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学生利用这一材料去同化新的学习材料,即前导性信息教学的基本原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加工处理,获取新知识。

[案例]:在“乙醛化学性质”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分析乙醛分子结构的特点和在化学反应中可能发生的化学键断裂方式,总结出乙醛的化学性质。首先提供给学生“前导性信息”:①醛基中的碳氧双键可以打开,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加成反应;②醛基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③乙醛分子中的甲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碳氢键的断裂――取代反应。

[围绕前导性信息,探究新知识]前导性信息出现后,学生对上述乙醛结构进行分析,得出乙醛的主要化学性质:①乙醛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氢气等发生加成反应;②乙醛能被氧气等氧化;③乙醛与氯气可以发生取代反应。

[总结新规律,完善物质观]在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后,引导学生回头重新审视“前导性信息”与物质性质的关系,对信息加以充分说明上升为学生的化学物质观,作为今后分析问题的工具和同化其他新知识的基础。

(3)自然科学方法论教学策略

自然科学方法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具体体现,又是对包括化学科学在内的各门具体自然科学认识方法的概括和总结,是学生认识化学物质,形成物质观的有效途径。自然科学方法论教学策略通过实验事实和资料的收集,一方面将所获得的化学物质观指导个体的科学行为,应用于科学实践;另一方面进一步从科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巩固或发展个体的化学物质观。

[案例]在“乙醇的结构”教学过程中,立足于初中化学“乙醇的性质”,通过性质实验来判断乙醇的结构。

[明确问题]乙醇的分子结构式是怎样的?

[收集事实和资料]a.分子式:C2H6O;b.化合价:C、H、O的化合价

[提出假说]根据乙醇的分子式和碳、氢、氧的化合价,写出乙醇可能的结构式:

[对假说进行推理和判断]如果为结构(I),那么1 mol乙醇能产生2.5 mol或0.5 mol氢气;

如果为结构(II),那么1 mol乙醇能产生3 mol氢气。

[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乙醇分子的结构式是结构(I),而不是结构(II)。

以上三种培养学生化学物质观的教学策略只是局限于在课堂上进行,为保障初高中化学科学物质观衔接的连续性、流畅性,进行丰富多彩的化学课外活动同样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和完善自身的化学物质观。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家庭化学小实验,举行化学物质专题讨论,举办知识讲座等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的化学物质观。

3.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落实衔接

思维能力是中学化学教学要求的各种能力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基础。从初中到高中,是思维方式逐步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的过程,因此,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要加强对学生思维方法的培养,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

培养分析综合的思维技能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用很大。在思维过程中,一方面将现实中联系着的东西分解开,另一方面又将它们结合起来,这样就在思想中产生了分析综合。在概念形成的教学活动中,可采用此种方式来锻炼学生的思维。

[案例]:在“原电池”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在观察“铜、锌――稀硫酸”原电池的现象时,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①电流计的指针为什么会偏转?电子流动的方向如何?②锌片上的电子为什么会流向铜片?③铜片上为什么会有氢气泡产生?④锌片和铜片的质量会发生什么变化?⑤从氧化――还原分析,两极各发生何种变化?⑥从能量转变角度分析,原电池是一种什么装置?

学生通过分析思考每一个现象,综合得出原电池的概念。在学生形成概念的过程中,经历反复思维的活动训练,对开阔探索科学问题的思路是非常有益的。

(2)抽象与概括的思维方法

所谓抽象与概括,是更高一级的分析综合。抽象就是通过分析,在思想上分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概括则是通过综合,在思想上将事物的本质属性联结起来,从而形成概念和理论系统。在教学中用科学家发现概念和定律的研究过程来启发学生抽象与概括的思维是非常有效的。

[案例]:在“物质的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道尔顿和阿伏伽德罗都没有看到单独的原子或分子,但是他们通过千千万万个原子或分子所表现出来的客观现象,抽象得出原子的概念和分子的概念。可以说他们是利用思维的力量,把物体“分割”成组成它的分子,将分子“分割”成组成它的原子。

这说明运用抽象思维进行分析,可以达到实验手段达不到的深度和广度。

(3)归纳与演绎的思维方法

人的认识过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的过程,同时这也是由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其中,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活动是归纳;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活动是演绎。在对规律性知识进行迁移、应用时,可利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案例一]:在梳理“非金属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时,由“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就越稳定”这一规律可知,由于非金属性:Si

[案例二]:在“卤族元素性质”的学习过程中,由氯气的化学性质:①与金属反应;②与某些非金属(如氢气)反应;③与水反应;④与碱反应;⑤与某些盐(如Na2S)反应,可推知,卤素单质大多有以上性质,此为归纳。

这类思维方式容易掌握,而且一经掌握,学习的思维就更具有逻辑性,同时对所学规律性知识的应用更加得心应手。

(4)创造性的思维方法

心理学家指出: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创造现象力的发展速度快,开始把创造想象同创造性活动联系起来,对理化实验逐渐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将学生心理与培养目标结合起来,有组织、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亲自动手操作。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所谓设计实验就是按照课题要求,运用所学知识,选择仪器、药品,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得出实验结论。

[案例]: 在“测定NaHCO3(含NaCl杂质)的纯度”这一实验课题中,向学生提供烧杯、过滤装置、胶头滴管、滴定管、分液漏斗等仪器,另外提供BaCl2溶液、稀HCl溶液、稀H2SO4溶液、指示剂等。实验过程中,学生先分组讨论并设计出可能的实验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并进一步评价、比较出最佳方案。实验方案如下:

方案一:取m1 g样品溶于水,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称量m2 g沉淀。

方案二:取m1 g样品加入足量的稀硫酸,测生成气体CO2的体积(标况下)V1 mL。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方案三:取m1 g样品溶于水,加入指示剂,用标准盐酸C mol・L-1滴定,到滴定终点,耗酸V2 mL。

……

通过对实验的设计、分析、评价,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创造性,这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3.3 有效构建知识网络,促进衔接

初高中化学在体系上既有内在联系,又有阶段性变异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恰到好处将新知识与过去所学知识以及后期将要出现的知识进行复习性、导向性和预见性的教学处理。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把握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初中化学知识,对于每一个新知识都要努力找到与之相关联的初中化学认知基础,从而对知识进行积累和有效的构建。

(1)准确把握教学的起点

新知识总是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的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相互整合的过程中获得的。在初中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在遇到新情境时,教师应判断学生用来同化新知识的原有初中知识是否稳固和清晰,从而把握好教学的起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案例]:在学习“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时,可以首先从初中介绍过的“酸性氧化物”和“元素化合价”入手进行复习,巩固学生原有认知,然后,让学生从“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和“硫的价态”两方面考虑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这样,既完成了对二氧化硫化学性质的认识,又在知识和方法上进行了积累和进一步构建。

(2)理清高中教材的逻辑结构和知识的呈现顺序

理清高中教材的逻辑结构就是要掌握学生在高中不同学习阶段知识上的联系和衔接,适时引导学生了解高中化学教材的逻辑结构,熟悉教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从宏观和微观上把握其整体结构。在向学生呈现新知识时,要注重对知识呈现的顺序和方式进行推敲,这对于学生有效构建知识网络至关重要。

[案例]:“开发海水中的卤素资源”这节内容是在初中学习原子结构初步知识的基础上,在高中第一次学习到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的运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分析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元素族的概念,为接下来学习氧族、氮族做准备;为后面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理解“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打好基础。

(3)创设认知情境,引发知识碰撞

学习不仅是新知识的获得,也是对旧知识的改造。学生原有的初中化学知识在高中学习过程中不断的被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所补充、修正或替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知识结构的平衡不断地被破坏,新的平衡不断的形成,此时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努力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改组与重建知识结构。

[案例]:在学习“盐类的水解”时,教师让学生判断下列物质水溶液的酸碱性:硫酸、醋酸钠、氯化钠、氯化铵、氢氧化钠,学生会根据初中已有的酸碱盐化学知识做出如下判断:pH7的溶液是氢氧化钠。这时,教师请学生动手验证这五瓶溶液的酸碱性,进而从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入手,自然地引出了“盐类水解的概念”;接下来又通过形成该盐的酸碱性强弱,又顺理成章总结出“盐类水解的规律”。在实验结果和学生原有的认知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对知识结构的重整和构建将是非常深刻的。

(4)构建知识网络,揭示化学知识的有序性

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把它们联系起来,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化学教学的内容十分丰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比较、类比、归纳等方法,将已有的知识按一定的关系分类,并找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规律和联系,使知识系统化,这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迁移能力,提高其学习效率。

[案例]:在学习有机化学时,学生会感觉到高中化学所学的有机物种类繁多,性质各异,在总体上很难把握。这时,教师应该启发学生从物质的结构――物质的性质――物质的用途这条主线来组织整理各主要有机物如:醇、醛、酸、酯等物质的内部知识以及彼此之间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建立知识网络图,从而,有机化学的主要内容就被提炼出来,整个有机化学的知识就显得更加有规律、有序。

4结束语

教学衔接是教学中永恒的研究课题。在高一新生入学后,很多教师在初中与高一化学教学衔接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这里就不赘述了。笔者认为: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是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共同任务,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其中在思想上做好长期衔接的准备是前提;建立科学物质观的衔接是重点;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指导是关键;有效构建认知结构是保障。

初中生物案例分析范文7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377(2015)11-0091-02

为了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课堂教学实效,用融入生活的、丰富的课堂教学理论,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内容和实效,使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脱离传统的政治化倾向、抽象空洞化倾向,真正贴近生活,触摸社会,回归生活,在植根于生活的真实生活情境之中,才能使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焕发出生命的光彩,体现出其存在折价值和意义。

1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生活化意义及价值

1.1针对课堂教学不良状况进行重塑:在一些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尚存在以书本知识为本位的教学,它忽视了直接生活经验的实际作用,忽略了学生对于现实世界和实际生活的个性化感悟,使思想品德教育丧失了人与人心灵的交流,对于学生的全面、可持续的发展宗旨相悖,极大地挫败了初中生的好奇欲望和思想品德学习兴趣,起不到为学生答疑解惑的目的。因而,只有将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社会,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运用陶行知老先生的“生活即教学”的思想和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重视学生个体的情感和体验,帮助学生回归生活,用实际的生活案例和情感体验为索引,加强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2新课程要求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效性体现: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之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课是一门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密切相联的学科,它不但包含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而且蕴含有极强的现实时代性特征,因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要将其知识性内容与生活现实性内容紧密相联,不断拓宽教学资源,广泛地引入生活元素,用真实的案例吸引学生,用融合的生活体验感动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集理论与生活相统一,获得真正的政治价值观学习。

1.3有助于学生个性化的综合素质发展:单纯、空洞的思想政治品德教学是一种学科化的理性主义教学形式,它最大的缺陷是改造了一批“真空”式的学生,他们在现实的复杂社会情境下却无所适从,因而,融入生活的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学生通过大量的模拟性实践活动,可以真切地感知生活中所蕴含的政治要素关系,并在不断学习的前提下,发现社会生活问题,解决生活实践问题,用个性化的思考,剖析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实现真正价值意义上的综合素质发展。

2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运用及案例教学思考

2.1首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要树立生活化教学目标: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我为什么要学”、“我学了有什么用”,为了使学生清晰地对这门课程进行了解性学习,必须帮助学生确立生活化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由认知目标向“生活化”的思绪进行转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要基础理论体系,而是要在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和探究,将理论知识与生活现实问题融会贯通,建构基本的主动性知识架构。

2.2其次,生活化教学内容的充实是教学的前提:初中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为了提升“生活化”内容,要不断挖掘活用教材,讲究“生命叙事”,以学生的眼光、话题、范例为载体,对课本内容进行生活化的“二次开发”;其次,还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了解学生的感悟,帮助学生强化和认知这些生活经验,用理论充实学生的知识。尤其是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新课导入环节中,为了吸引学生的好奇和兴趣,可以导入生活化的内容,体现鲜明的时代性,如:开展课前5-10分钟的时事播报、新闻开讲、时事点评等,通过学生耳熟能详的生活素材为索引,通过电视、广播、读报等活动为手段,获得生动而丰富的生活素材,突出思想品德课堂的生活化和可操作化特征。另外,教师还要引入生活中丰富的社会信息,打造趣味读物课堂,使学生融入在新鲜而生动的内容之中,并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其中。如:可以组织学生探究身边发生的不良行为原因,如沉溺于上网、痴迷于暴力倾向等,让学生进行实地调查分析,改变学生的生活方式,明确作为公民所应有的权利和义务。

2.3采用生活化的案例教学为手段: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方式选择,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的生活化运用,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增进学生的知识。在运用案例教学的生活化运用过程中,需要学生主动搜集案例,通过自己的观察选取适宜的生活化的案例,并对案例进行精心的准备和编制,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可以详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出个性化的案例分析,在对案例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必局限于案例的呈现时间,而可以根据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深入到案例的分析当中去,教师用设疑问难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性的思考,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案例视频;用做游戏、讲故事、角色扮演、模拟法庭等形式,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最后,案例教学最适于进行分组讨论,其重要的环节便是学生之间的热烈讨论环节,它可以使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积极地发表出自己个人的见解,在共同参与的讨论中思考、比较、分析、归纳和总结。总而言之,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要注重生活情境的创设,教师要精心准备生活素材,使生活素材生活融入基础理论知识之中,使学生处于自觉的、体验生活式的学习,在个性化的思考、小组合作式的讨论氛围中,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生活情境再现于课堂,让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在知、情、行相统一的生活化教学中,观察生活中的思想品德内涵,真切地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就在学生的身边,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季士强,肖鹏英.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常见的三个误区[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5).

[2]丁慧民.师生互动中“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课程案例教学的路径[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初中生物案例分析范文8

【关键词】鼻咽癌;远处转移;化学疗法;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193-02

鼻咽癌起病隐匿,病理类型以非角化型癌为主,易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血道转移,临床上转移性鼻咽癌(M1)占初诊鼻咽癌的6%~15%,单纯放射治疗后Ⅰ、Ⅱ期鼻咽癌的远处转移率低于10%[1],而Ⅲ、Ⅳ期患者的远处转移率约为30%,尽管鼻咽癌治疗中IMRT的应用,使得3年局控率可提高至90%以上,但是远处转移仍然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2-7]。以铂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是临床治疗转移性鼻咽癌的主要方法,为避免局部或(和)区域复发对化疗和疗效评价的影响,本研究选择的对象是根治性放疗后局部和区域控制良好但出现远处转移的鼻咽癌患者。通过回顾性分析根治性放疗后发生远处转移鼻咽癌患者化疗和疗效的临床资料,为临床选择和实施适当的挽救性化疗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收集2001年11月至2010年7月在福建省肿瘤医院确诊的根治性放疗后远处转移鼻咽癌患者,判断远处转移的标准:影像学提示多发肺转移、多发肝转移、多发骨转移或多个器官转移者,排除原发于其它脏器后确定为鼻咽癌远处转移;影像学发现单个病灶肺转移(伴或不伴纵隔淋巴结肿大)、肝转移、腋窝等浅表淋巴结及胸壁转移等,均有病理诊断支持;两种影像学同时(包括ECT、MRI、CT)提示单个骨转移灶,排除原发于其它脏器后,判断为骨转移。入组标准:初诊时均经组织学活检病理确诊且无远处转移;发生远处转移时影像学支持有1个以上的远处转移病灶;确诊转移时无伴随鼻咽或颈部淋巴结复发;转移后有行全身化疗。符合上述要求的共有114例,男性97例,女性17例,男女比5.7:1。初诊时中位年龄43.5岁(15~75岁),转移时中位年龄45岁(16~77岁)。病理类型(WHO1978年分类标准):II型112例(98.2%),III型2例(1.8%)。根据AJCC/UICC1997年分期标准,初诊T分期:T14例,T232例,T347例,T431例;初诊N分期:N06例,N146例,N244例,N318例;初诊时临床分期:II期14例,III期58例,IV期42例。初诊时行常规放射治疗79例(69.3%),35例(30.7%)采用调强放射治疗,全组中位外照射剂量7000cGy(5600~7600cGy)。初诊时92例(80.7%)行化疗,全组中位化疗2周期(0~6周期),初诊化疗方案有“紫杉醇+DDP”、“吉西他滨+DDP”、“5-Fu+DDP”。

1.2转移后的治疗方法:

114例患者均接受了全身化疗,其中48例接受单纯全身化疗,66例行全身化疗辅以其他治疗(包括局部姑息放疗64例、局部切除手术5例、介入栓塞化疗2例等)。姑息放疗包括转移灶如骨转移、肺转移、肝转移病灶等姑息性外照射,总量给予30~60Gy。

114例患者共接受511周期化疗,全身化疗具体采用的方案根据以下原则:选择以铂类为主的联合化疗,首次化疗按照体表面积计算给药剂量,每完成2个周期化疗后评价疗效一次,必要时调整方案或给药剂量。发现转移后一线化疗方案采用TP(紫杉类+铂类)方案者55例,采用GP(吉西他滨+铂类)方案者43例,采用PF(5-Fu+铂类)方案者16例。病情进展者中除采用上述化疗方案外,另有采用“单药培美曲塞”、“单药希罗达”、“博安霉素+DDP”等其他化疗方案,部分患者更改化疗方案时铂类不变。全组中位化疗3个周期(1~20个),平均化疗4.5周期。

1.3化疗近期疗效评价标准:

患者至少完成2个周期化疗,方可评价客观疗效。近期疗效的评价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疗效评价标准,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疾病稳定(SD)和疾病进展(PD),其中CR+PR患者所占的百分率为有效率(RR)。

1.4统计学方法:

转移间隔时间定义为自初诊首次治疗开始之日到确诊远处转移之日的时间间隔。治疗到进展的时间(TTP)定义为化疗有效的病人由化疗开始之日到证实病变进展之日的时间间隔。生存时间定义为自确诊远处转移之日到死亡或最后一次随访时间。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χ2检验比较RR差别,Log-ranktest比较TTP差别,以双侧检验、P

2结果

2.1转移情况及转移后生存情况:

全组中位转移间隔时间为17个月(3~114个月),按转移部位分为腋窝淋巴结转移1例(0.9%)、单纯肺转移19例(16.7%)、单纯骨转移30例(26.3%)、单纯肝转移16例(14.0%)、多脏器转移48例(42.1%)。

随访至2011年10月,10例失访,随访率91.2%。全组中位随访时间20个月(3~83个月),90例死亡,24例存活患者中位随访53.5个月(10~83个月)。全组中位生存时间20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6.5%、41.2%、27.2%。

2.2顺铂为基础的双药联合方案(顺铂组)与奥沙利铂为基础的双药联合方案(奥沙利铂组)比较:

顺铂组共94例,其中CR3例(3.2%),PR66例(70.2%),SD20例(21.3%),PD5例(5.3%),RR为73.4%。奥沙利铂组56例,其中CR2例(3.6%),PR45例(80.4%),SD5例(8.9%),PD4例(7.1%),RR为84.0%。两组RR比较χ2=2.217,P=0.136,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顺铂组中位TTP8个月,奥沙利铂组中位TTP8个月,两组TTP比较χ2=0.001,P=0.970,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2.3紫杉类+铂类(紫杉类组)与吉西他滨+铂类(吉西他滨组)的比较:

紫杉类组共62例,其中CR0例,PR54例(87.1%),SD7例(11.3%),PD1例(1.6%),RR为87.1%。吉西他滨组50例,其中CR1例(2.0%),PR42例(84.0%),SD5例(10.0%),PD2例(4.0%),RR为86.0%。两组RR比较χ2=0.029,P=0.86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紫杉类组中位TTP7个月,吉西他滨组中位TTP12个月,两组TTP比较χ2=0.462,P=0.497,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转移鼻咽癌预后较差,文献[8,9,10]报道鼻咽癌远处转移2年生存率

远处转移鼻咽癌临床治疗上以全身化疗为主,大量化疗药物用于转移性鼻咽癌的治疗,比较常用的有顺铂、卡铂、多柔比星、甲氨蝶呤、博来霉素、5-Fu、环磷酰胺、长春花碱等,其有效率为10-30%[14]。近10年来,越来越多的新药如紫杉醇、多西紫杉醇、吉西他滨、卡培他滨、伊立替康等应用于复发或转移鼻咽癌的治疗中。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单药治疗转移性鼻咽癌的有效率在30%以下。目前,PF(5-Fu+DDP)方案仍然是临床治疗转移性鼻咽癌的标准化疗方法,其总有效率为52.7%-83.3%[8]。因此临床上多采用联合化疗治疗转移性鼻咽癌,以铂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是临床治疗转移性鼻咽癌的主要方法。三药联合方案似乎提高了临床缓解率,但治疗毒性似乎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而四药或者四药以上的方案并不能带来更高的临床有效率,而治疗毒性增加。本研究中的病例主要采用以铂类为基础的双药联合化疗方案,以顺铂为基础的双药联合方案RR73.4%,与文献[8]报道的PF方案总有效率相符;奥沙利铂为基础的双药联合方案RR为84.0%,紫杉类+铂类RR为87.1%,吉西他滨+铂类RR为86.0%,均略高于文献[8]报道的PF方案总有效率,但是否有统计学差异尚需行进一步的前瞻性研究。

对于转移性鼻咽癌患者的化疗,如何选择有效的化疗方案是临床医生面临的首要问题。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以铂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是临床治疗转移性鼻咽癌的主要方法,而且双药方案临床有效率、治疗毒性均可接受,因此本研究主要讨论以铂类为基础的双药联合方案。临床常用铂类化疗药物主要包括顺铂、奈达铂、卡铂、洛铂、奥沙利铂等,其中顺铂属于第一代,价格低廉,主要副作用为消化道反应、肾毒性、神经毒性、骨髓抑制;奥沙利铂属于第三代,价格较昂贵,主要副作用为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神经毒性。临床上与铂类药物组成双药方案的常用药物有紫杉醇、多西紫杉醇、吉西他滨、5-Fu等。本研究中顺铂为基础的双药联合方案RR低于奥沙利铂为基础的双药联合方案RR,但两者不仅RR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两者中位TTP均为8个月,TTP比较差别亦无统计学意义;紫杉类+铂类与吉西他滨+铂类两者RR接近,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中位TTP分别为7个月、12个月,虽然后者中位TTP较前者长,但比较两者TTP时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上述结果提示,在本研究中,顺铂为基础的双药联合化疗方案与奥沙利铂为基础的双药联合化疗方案比较、紫杉类+铂类与吉西他滨+铂类比较,不管是有效率还是治疗到进展的时间,均无明显差别。

本研究虽然是回顾性分析资料,但样本量114例较大,且存活患者中位随访53.5个月,随访时间较长,结果较为可靠。在疗效分析方面,不仅比较了化疗方案的有效率差别,而且也比较了TTP差别。然而,转移鼻咽癌患者常常是先后使用多种不同化疗方案,较少有多周期使用同一个化疗方案的情况,因而无法比较各种化疗方案的远期疗效或毒副反应差别。本研究比较临床上常用的以铂类为基础的双药联合方案,结果表明:顺铂为基础的双药联合化疗方案与奥沙利铂为基础的双药联合化疗方案比较、紫杉类+铂类与吉西他滨+铂类比较,不管是有效率还是治疗到进展的时间,均无明显差别。临床上在选择具体的化疗方案时需要对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等方面综合考虑,因此本研究虽未得到阳性结果,但对远处转移鼻咽癌患者选择适当的化疗方案仍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XiaoWW,HanF,LuTX,eta1.Treatmentoutcomesafterradiotherapyaloneforpatientswithearly-stagenasopharyngealcarcinoma[J].IntJRadiatOncolBiolPhys,2009,74(4):1070-1076

[2]林少俊,陈传本,韩露,等.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230例初步结果[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7,41(1):66-70

[3]NancyLee,PingXia,JeanneM,eta1.Intensity-Modulatedradiotherapyinthetreatmentofnasopharyngealcarcinoma:anupdateoftheUCSFexperience[J].IntJRadiatOncolBiolPhys,2002,53(1):12-19

[4]赵充,韩非,卢丽霞,等.调强适形放射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临床疗效[J].癌症,2004,23(11):1532-1537

[5]KwongDL,ShamJS,LeungLH,eta1.Preliminaryresultsofradiationdoseescalationforlocallyadvancednasopharyngealcarcinoma[J].IntJRadiatOncolBiolPhys,2006,64(2):374-381

[6]宗井凤,马骏,唐玲珑,等.鼻咽癌综合治疗策略研究―749例疗效分析[J].中国肿瘤,2005,14(8):538-542

[7]高黎,易俊林,黄晓东,等.鼻咽癌根治性放疗10年经验总结[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6,15(4):249-256

[8]LinJC,JanJS,HsuCY.Outpatientweeklychemotherapyinpatientswithnasopharyngealcarcinomaanddistantmetastasis[J].Cancer,1998,83:635-640

[9]王成涛,曹卡加,李茵,等.鼻咽癌转移的预后因素分析[J].癌症,2007,26(2):212-215

[10]杨凌,林色南,潘建基.鼻咽癌肝转移69例临床分析[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4,38(1):99-100

[11]赵勇,文浩,李永楷,等.鼻咽癌首程治疗后远处转移病例的预后因素分析[J].华西医学,2001,16(2):184-186

[12]冀晓辉,张洪,蒋明,等.102例远处转移鼻咽癌预后因素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2011,42(4):586-588

初中生物案例分析范文9

2.滴水可藏海细节亦智慧——新课程下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的点滴思考 肖立

3.为学生开启一扇亮丽的天窗——谈"信息窗"栏目的利用与再开发 王林焕

4.从教学目标的设定谈有效的课堂观察 刘桂荣,李铁,Liu Guirong,Li Tie

5.对物理新课程科学探究教学的哲学思考 顾康清

6.物理教学中有效问题的设计探讨 谢夕厚,Xie Xihou

7.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方法 嵇成国,Ji Chengguo

8.提高物理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郑志湖,Zhen Zhihu

9.自主探究能力建构——新课程背景下高三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尝试 贺海军

10.深挖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有效开展情感教育 余雪妹,于海波

11.例谈振动图像与波动图像转换的归类 俞丽萍

12.分子动理论教学新设计 孙明西,Sun Mingxi

13.中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评价量表初探 逄型玉

14.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探究 陆雪波,Lu Xuebo

15.初中物理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评价 尹启洋

16.例谈中学物理中最值的求法 刘波,Liu Bo

17.关于气体对外做功和外界对气体做功——小议一道流行的竞赛例题 余健

18.图像法与公式法相映生辉 沈建堂

19.对"万有引力是重力"观点的商榷 李维兵

20.微元法在自主招生考试中的应用 曾国平,魏金华

21.初中物理习题条件隐含的常见方式 李学华

22.受力分析的顺序一定要"一重、二弹、三摩擦、四其它"吗? 董书生

23.例析洛伦兹力的分解问题 廖忠福,Liao Zhongfu

24.例谈视频在物理演示实验中的应用 余杰,曾裕,Yu Jie,Zeng Yu

25.例析磁聚焦与磁扩散 曾国平,Zeng Guoping

26.用物理学撩开地震灾害的神秘面纱 袁晓东,Yuan Xiaodong

27.海洋潮汐的物理成因 占少安,Zhan Shaoan

28.两个实验型创新案例及给我们的启示 杨兆民,张璐

29.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的再创新 朱成相,严青荣,Zhu Chengxiang,Yan Qingrong

30.《观察运动电荷在磁场中的轨迹》的演示实验教学设计 陈厚权,Chen Houquan

31.物理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探究行为设计效度的策略 许帮正

32.例谈高中物理实验课中的合作探究 李有根,Li Yougen

33.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渗透科学素养的培养——《行星的运动》案例分析 唐燕进

34.一节好课原来是这样的 王国强

35.以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为平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武小琴,杨玉梅,姚晓玲,刘力

36.层层设问、步步深入、揭示本质、建立概念——《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的教学案例分析 滕文娟

37.关于"负时间"物理意义探讨 叶卫国,王翠红,Ye Weiguo,Wang Cuihong

1.反思物理课的无效教学行为,构建好课 洪进步,Hong Jinbu

2.《万有引力定律》章节中比值问题求解技巧 江波

3.学生物理学习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邱苗苗,陈峰,Qiu Miaomiao,Chen Feng

4.点到情而感乎情触及情而动于情——物理有效教学的策略 查雪娟,王较过

5.实现真实有效的初中物理课程教学 钟意定

6.再谈力学实验的思想和方法 吴政,Wu Zheng

7.引导自主质疑培养探究能力 于树军

8.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张新宇,Zhang Xinyu

9.《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示例 徐兴花,肖永强

10."头脑风暴"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张玉玲,Zhang Yuling

11.以"估算题"为载体,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杜江

12.幽默在物理教学中彰显魅力 汤爱萍

13.扭秤的设计思想 王峰,Wang Feng

14.立足实验探究能力,提高电学实验复习效率 周志宏,Zhou Zhihong

15.变压器上的电磁感应 聂应才

16.新课程理念下,摩擦力方向的确定 柳春光,Liu Chunguang

17.尝试初中物理"弱教材教法"实施真实探究 王辉生

18.宇宙速度中谁是逃逸速度? 孟丽丽,Meng Lili

19.机械能守恒吗?——对"机械能守恒定律"几种错误理解的讨论 李庆国

20.浅析几种内力做功问题 刘胜,Liu Sheng

21.摩托车转弯中的力学问题 曹刚,陈华强,Cao Gang,Chen Qianghua

22.2009年高考(重庆)理科综合试卷物理试题研究(二) 杨德发,郭华桥,许照

23.浅析一道试题条件的自洽性 陈林桥,Chen Linqiao

24.传送带专题题例探究 李方华,Li Fanghua

25.用photoshop获取物理素材频闪照片的三种有效方法 赵阳阳,吴伟,Zhao Yangyang,Wu Wei

26."自助式物理实验"课题研究总结 伍永刚,Wu Yonggang

27.断电自感实验的再改进 严青荣

28.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实验的改进 王兆军

29.国球玩转物理学——巧用乒乓球阐释物理概念和规律 范仲远

30.抛掷铅球最佳角度 梁德意,Liang Deyi

31.电磁波为地震中的灾民打开生命之门——"生命探测仪"工作原理简介 贾先臣

32.例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楞次定律》教学设计 何保民

33.《欧姆定律》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易其顺,Yi Qishun

34.《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课堂教学实录 仲从明

35.例谈新课程中活动单导学模式的应用——对一堂《质量与密度》复习课的探讨 汤金波

36.《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设计 吴畅,Wu Chang

1."知识的理性因素与经验因素的最幸运的结合"——试析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张国前,王小兰,Zhang Guoqian,Wang Xiaolan

2.探究式教学情境创设示例 袁中勇,张春华,Yuan Zhonghua,Zhang Chunhua

3.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及对策 唐月红,Tang Yuehong

4."恒与变"的辩证原理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高俊

5."库仑扭秤"与"卡文迪许扭秤" 刘立军,Liu Lijun

6.提升物理课堂价值培育学生创新能力 喻奇林

7.谈自主探究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朱安平,Zhu Anping

8.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有效策略 张彬

9.浅谈思维定势在高中物理学习中的消极作用 宋捷,Song jie

10.实验室开放环境下"问题解决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曹新峰,孙建忠

11.情境创设在《物体的浮与沉》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鲁进强

12.探究感应电流的方向(学案)(司南版高中《物理》选修3-2第二章第一节的第一小节) 赵运强,Zhao Yunqiang

13.拨开云雾见晴天——中考物理复习的低效现象及改变策略 许志超

14.浅谈物理学习中记忆的特点及其方法 丁进,Ding jin

15.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 白凡,Bai Fan

16.2OO9物理试题中数学知识的运用 金嵩洲,何大江,Jin Songzhou,He Dajiang

17.设计体验性实验突破教学难点 刘升超

18.对"万有引力是重力吗?"的探讨分析 和建伟,宦强

19.几道有关圆盘转动问题的对比分析 张景华,Zhang Jinghua

20.帮学生跳出质能方程理解的误区 贾晓绍

21.合理利用课外资源,拓展学生知识视野 王真堂

22.一道题目的流行错解 梁冰,Liang Bing

23.圆形磁场中的一个重要结论及应用 谭喜强,Tan Xiqiang

24.合力的功一定等于各分力的功的代数和 谢丽

25.一道经典题中存在的问题 王金聚

26.解析近三年高考全国卷工实验题探索物理实验复习策略 张利萍,Zhang Liping

27.2009年高考(重庆)理科综合试卷物理试题研究(一) 杨德发,郭华桥,许照

28.多媒体课件中获取音频素材的几种方法 王广科,Wang Guangke

29.应该注意初中物理实验的可操作性 邹兴明

30.平面成像实验系统误差的消除 闫雪

31.流速与压强关系的实验 高来平,Gao Laiping

32."避雷针原理"的表述值得商榷 曹开铮

33.用量筒组装的虹吸式具"液片"连通器 韩独石

34.A、B、C、D四点法读游标卡尺 农永江

35.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变压器》有效探究教学设计与反思 吴兰红

36.高中物理"理解-参与"教学模式初探 李正吉

37.《单摆》探究式教学设计 魏金华

38.科学方法教育在平抛运动教学中的实践探讨 孟德飞

39.浅谈平抛运动的规律及应用 莫洪祥,Mo Hongxiang

40.灵动的课堂理性的思考——《互感与自感》教学实录与反思 夏广平

41.合作对话建构促进概念转变——"功"概念建构过程教学片段设计与反思 黄晶

1.2009年核物理与核能研究的几个进展 孟杰,Meng Jie

2.新课程高考物理试题特点及教学策略 苏育仁,Su Yuren

3.习题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邓闻天,Deng Wentian

4.新课程改革中物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任国胜,Ren Guosheng

5.谈物理学史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以"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为例 杨光和

6.从几道试题看近年来中考物理命题的几个特点 高秀娟

7.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情境的创设 殷建楼,Yin Jianlou

8.基于问题探究展开物理新课教学的思考——兼谈"交变电流"教学案例 周金中,易欣

9.原子跃迁中应注意三个区别 张连之,Zhang Lianzhi

10.气体压强的微观表达式及应用 张佩华,Zhang Peihua

11.捕捉课堂信息提高课堂效益的教学案例 金嵩洲,何大江

12.试论初中与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石祥

13.转变高中物理学习方式的实践与思考 许克明

14.《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教学设计 卢培云

15.巧用记忆规律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实效性 李锦

16.设计科学探究案例,培养能力,启迪创新思维 谷春生

17.多媒体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及思考 龚浩,Gong Hao

18.一道物理竞赛试题的解法探析 潘鑫伟

19.几则中学物理课堂演示实验的改进与创新 张绍兵,徐文婧

20.一道电磁学题的解法探讨 李毅,张雄

21.小量分析在运动学中的应用 张斌

22.用微积分探究中学物理中的几个疑难问题 张锦科,Zhang Jinke

23.应注意对熵概念的理解 田春玲,Tian Chunling

24.新课程理念下高考物理专题复习设计的探讨——以高考物理试题"材料性质"命题为例 冷文义

25.割补法解高考压轴题 郭荣昌,Guo Rongchang

26."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背景下的一组高考题赏析——初探高考题的教育功能 李鸿彬

27.增强教学结构意识提高复习课生成性 陈浩

28.艺理交错意趣生读诗辨理知识明——记一堂古诗与科学综合复习课有感 唐月红

29.研究物理实验原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陈栋梁,胡珍叶,Chen Donglian,Hu Zhenye

30.几个中学物理实验的创新设计 吕代钦

31.人造卫星的变轨 杨锡均,Yang Xijun

32.简单电路的设计技巧——开关的运用 封阿义,朱荣祥

33.简谐振动图像和波形图像的区别与联系以及质点振动方向判断的几种方法 钱亚霖,Qian Yalin

34."纸带"类问题数据处理及拓展 杜玉霞

35.《力的合成》教学活动设计 陈曙东,Chen Shud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