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国外语言教育现状集锦9篇

时间:2023-08-14 17:08:53

国外语言教育现状

国外语言教育现状范文1

关键词:三语教育;跨学科;少数民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153-03

一、引言

语言学各分支,如系统功能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计算机语言学、音系学、语用学、神经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教育语言学、病理语言学、跨文化语言学、比较语言学、接触语言学、生态语言学,其他研究领域,如语言习得、话语分析、语言认同、语言教育、多语言现象、语言规划也都体现了当代语言学研究的跨学科性质(Mark Aronoff & Janie Rees-Miller,2001:F7-F44)。例如,教育语言学是语言学和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并且还涉及心理学、认知科学、社会学、跨文化交际等。周晓琴和许焕荣(2008)发现,教育语言学研究范围在不断延伸,包括母语和第二语言习得、少数民族语言和外语教学、双语或三语教育、语言规划和政策、教育技术、话语分析、课堂研究、课程设计、语言和性别、语言和职业等等。作为教育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共享的研究领域,有关三语教育的论文、项目和专著都体现出了跨学科研究视角,并且从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民族学、跨文化交际,以及政治、经济、地理、等不同学科探究。苏德(2013)指出,跨学科研究方法的意义在于新视角、宽领域、新思维,以及学科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撑。同样,三语教育的跨学科研究有助于建构三语教育理论和教育模式,从而解决三语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二、文献回顾

三语现象在多民族聚居区普遍存在,例如,居住在丽江纳西族聚居区的多数白族人是白、纳、汉三语者。国外学者一般把三语教育定义为三种语言的教学活动或者第三语言教学。三语教育从双语教育发展而来,在国外,语言政策、双语教育理论、模式和实践都得到很好的研究。在国内,刘全国和李倩(2011)对民族地区英语课堂的三语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刘全国(2013)在《三语教育与三语教学》一书中归纳介绍了国外一些双语教育理论和双语教育模式(p.18,19)。双语教育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从双语教育规划与政策到双语教育理论,从双语教育模式到双语教师师资、教材和方法,都已形成了“理论-模式-实践”的完整体系(刘全国 2013:19)。国外三语教育研究者主要研究三语习得中的各种社会和心理因素(黄健,王慧 2012)。张武江和张卓(2013)提到四种三语教育模式:语言转换模式、因素模式、多语动态模式和文化适应模式。在欧洲,三语和多语教育政策促进了多语教育的发展。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三语教育也是在双语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经过30多年的发展,从教学方法到功能研究,从描述到实证研究,从语言学视角到跨学科视角,国内外比较研究,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相结合,双语教育逐步走向成熟(李枚珍,2011)。三语(蒙语、汉语、英语)教育首次于1992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小学校开始实施,之后,三语教育逐步在中国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开展起来。自2001年英语作为小学校课程后,全国范围三语教育逐步形成。黄健和王慧(2012)把中国的三语教育分成两个阶段:研究初期(1992-1998)主要关注三语教育的改革思想、意义、课程、教学方法;发展阶段,自2001年来,研究转向语言政策、语言学理论、教育学理论、民族文化融合等,研究领域扩大,研究视角涉及社会学、民族学、心理学等。三语教育在其意义、途径、模式、语言迁移、课堂语码转换、三语教师培训等方面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刘璐璐,张海燕2013)。国内近年三语教育理论和实证研究简述如下:

在云南居住有25个少数民族,拥有丰富多样的生态、文化、语言和多语教育环境,关于少数民族双语、三语和英语教育有较多的研究。李强(2003,2006)从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思维、语用、跨文化交际、民族学等不同方面对少数民族学生英语习得做了很多研究。在西双版纳傣族和爱尼族三语或外语教育状况研究中,胡德映(2007)分析了少数民族学生不理想的英语学习成绩的原因,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不合格的英语教师、学生缺乏自信、效果不佳的学习策略和英语学习环境、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差距等。从其研究结果看,对学习者成绩的影响因素是相互作用的。从社会语言学、语言政策和语言意识形态角度,杨红艳的博士论文研究了丽江旅游环境下的多语言现象(纳西语、汉语、英语:丽江的多语现象,2012)。她的研究探讨了语言政策在三语(纳西语、汉语、英语)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和个体纳西人的语言意识形态中的表现。其研究发现表明,纳西语作为民族身份和旅游经济中的文化价值得以保持,汉语因国家统一、教育和社会经济进步而受到高度的评价,由于全球化交际和经济利益,个体纳西人对英语持有积极的态度,但英语学习效果不太理想。另外,随着语言政策和教育政策的实施,以及有些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兴起,少数民族语言、汉语和英语的关系变得更复杂。刘全国(2013)在《三语教育与三语教学》一书中从理论上对三语教育的定义、类型、模式、多语-多文化环境、课堂文化构建等做了全面探讨。此外,他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三语教育的实证研究中,探讨了英语教师的现状和补偿机制,以及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策略、困难和风格。在《云南三语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一书中,张雨江、盖兴之等作者基于云南拉祜、傈僳、纳西和彝族等少数民族的母语、汉语、英语教学,提出了三语教学理论、语言对比理论、翻译理论的新观点。他们的研究试图从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多元文化教育的不同视角,探讨三语教育问题。原一川、胡德映等(2013)研究者对云南省跨境民族学生三语教育的态度进行实证研究,调查发现,云南跨境民族学生具有很强的民族身份认同和学好三语的信心,被试充分肯定了三语教育的成效,并赞同三语教育对跨境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稳定、安全以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原一川、钟维等(2013)研究者在云南省跨境民族学生三语教育的态度、三语现象和三语教育现状的调查基础上,提出对云南跨境民族地区外语教育规划建议,即少数民族自治县采用民族语“就近”选择,以及非少数民族自治县采用邻国语种“优先”选择原则,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三语教育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方案。

三、讨论

15年间,中外研究者都对三语教育显示了极大的兴趣,关于三语习得、语言迁移、外语学习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三语教育比双语教育更复杂,从研究领域和范围看,三语教育研究具有跨学科性,与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跨文化交际等学科都有联系。在中国,三语教育还与民族学、少数民族教育及其文化、宗教、政治和经济等因素相关。为建构科学合理的三语教育体系,需要多学科的研究。跨学科视角无疑是研究三语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构建三语教育理论、教学模式,从而指导教学实践,最终提高三语教育的质量。

1.从语言学角度研究三语教育。双语和三语教育研究者虽然对二语、三语已进行了很多研究,但对语言,特别是少数民族语言做进一步的研究很重要。根据阈限理论,母语能力不足将影响二语和三语学习,进而影响学习者获得其他科目的知识。但问题是,熟知少数民族语言的语言教师和研究者很少,有的教师在语言教学中不能给学生恰当的解释,他们不能通过比较不同语言来分析学生的错误,并帮助学生克服语言学习中的困难。有的研究者同样不能对少数民族语言和比较语言学做深入的研究。教师了解音系学、形态学、句法和不同语言学流派的观点将有助于他们指导语言教学,预测和分析学习者的学习困难,对少数民族学生给予个别指导,帮助他们有效地学习外语。而且,对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不仅能够促进第一、第二、第三或外语语言能力的提高和知识技能学习,还能促进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的保持和创新。

2.从教育学角度研究三语教育。三语教育可能会引起语言之间地位、教学时间,以及教育、家庭、社区、工作语言的使用频率之间的竞争。从教育学视角做研究,对有关课程设计、适用于少数民族学生教科书的编写、教学大纲、测试标准、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方法、教师培训、教育政策和语言政策等的问题就能够得到较好解决。以教师培训为例,三语教育研究中,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师的现状研究结果表明,缺乏合格的语言教师,特别是三语教师,是阻碍少数民族地区三语教育的一个因素。小学英语教师学历偏低,并且有些不是英语专业毕业。语言教师教学观念传统陈旧,很难适应新课程标准,教学效果不理想,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他们的语言和文化知识以及教学方法需要提高更新。

3.借助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理论研究三语教育。根据三语习得研究成果,第三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在学习过程、认知和心理特征方面存在不同之处。曾丽和李力(2010)总结国外三语习得研究,并指出三语习得的一些特征,尽管受不同因素的影响,语言能力的发展是线性的,同时,多语学习过程是非线性的,对三语学习者来说存在更多语言磨蚀的可能性,他们需要在语言保持和学习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但三语学习者在已掌握第一和第二语言后认知方面显示出更多优势。曾丽(2010)也陈述了语言迁移的复杂性和社会因素,第三语言习得同时受第一和第二语言的影响,多语学习者根据需要在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语言。第一、第二、第三语言习得过程具有多样性,并影响学习结果。三语习得的这些特征对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学生三语习得具有指导意义。居住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普遍经历母语、汉语、和英语的三语习得过程,但教学中汉语作为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二语言和外语作为第三语言的情况被忽视,对三语习得的复杂性,特别是认知过程和语言习得心理机制的研究很少。李强(2003)在《文化多样性与英语教学》一书中反映了这样的观点:基于多语和多样文化的外语教学研究,对基于多元文化环境的三语教育研究是一种有意义的探索。

4.从民族学、社会学、跨文化的视角研究三语教育。三语教育与民族学关系紧密,中国的少数民族不仅要融入中华民族,而且肩负着继承和创新民族文化的责任。每个少数民族都拥有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权利,普通话的推广使得中国的56个民族和讲不同方言的人们能够顺利地进行交际,普通话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然而,这样的语言政策的实施一定程度上也使得一些较少人口使用的民族语言力量减弱并且处于濒危状态,有的少数民族在适应主流文化中放弃自己的语言而转用或改用其他民族的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少数民族语言使用减少意味着少数民族将失去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语言政策的制定应该考虑地区间的差异和民族关系。三语教育应该在母语、汉语和外语(英语)之间保持平衡,寻求基于多元文化的三语教育模式。三语教育是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整个民族的教育水平。

四、结论

自19世纪50年代以来,语言学和语言教育迅速发展,当代语言学研究不仅仅局限于语音、句法、语义和语篇研究,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已融入到语言教学研究中,展现了语言学研究的跨学科性和更强的生命力及广阔的前景(李强,2003)。由于三语教育主要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受到当地社会、经济、民族文化、地理环境的影响,三语教育呈现出多样性、特殊性和复杂性。目前的三语教育实践基本在双语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三语教育研究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三语教育理论和教学模式还在探索之中,虽然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一些研究成果,但是三语教育水平还滞后,主要是因为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阻碍:文化差异、母语的负迁移、三语教师缺乏(和新梅,2010)。三语教育的意义已成共识,李晓和童安剑(2008)论述了三语教育研究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育和多元文化构建的意义。然而,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三语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三语教育研究涉及多种学科,跨学科研究将使三语教育研究获得突破性进展。

参考文献:

[1]刘全国,李倩.我国民族地区英语课堂三语教学模式探索[J].青海民族研究,2011,22(1):75-78.

[2]刘璐璐,张海燕.国内三语教育研究相关文献综述[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98-99.

[3]李晓,童安剑.关于少数民族聚居区三语教育研究意义的思考[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76.

[4]李强.英语民族与云南少数民族语用习惯差异[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5]李强.文化多样性与英语教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6]李枚珍.30年来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发展与现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89.

[7]黄健,王慧.国内外民族地区三语教育之比较[J].贵州民族研究,2012,(5):192.

[8]和新梅.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三语”教学的阻碍因素[J].教学论,2010,(31):314.

[9]原一川,钟维,吴建西,饶耀平,范庆红.三语背景下云南跨境民族外语教育规划[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45(6):18-25.

[10]原一川,胡德映,冯智文,,尚云,原源.云南跨境民族学生三语教育态度实证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3,24(6):80-87.

[11]周晓琴,许焕荣.中外教育语言学学科发展评述[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25.

[12]张雨江.云南三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

[13]张武江,张卓.三语习得研究概述[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7):29-31.

国外语言教育现状范文2

[关键词]高校外语教学 创新教育 实施途径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本质要求。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外语教学能否有效地提高质量将直接影响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增强。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是高校素质教育的职责和应有之义。

一、创新教育的含义

“创新”的英文对应词是“Innovation”,创新是创造与革新的合称。它具有新颖性、独特性、价值性。

创新教育也称创造教育。狭义的创新教育是指能够赋予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的总和,并涉及教育的各种类型,覆盖教育的各个层面。广义的创新教育指对人的创造力的影响、开发、培育活动,主要是创造技法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就价值观而言,创新教育具有超前性。创新教育强调人的生命质量、生存价值和能力,尤其是继续学习能力、实践创造能力、生存发展能力和共同合作能力。就教学观而言,创新教育强调主体参与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创新教育的本质就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二、我国高校外语教育发展现状

改革20多年来,我国外语高等教育得到了恢复和重视,在教材编写、课程设置、考试制度、教学手段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培养了大批的外语专业和普及性人才。但另一方面,外语教育的现状与效果还远远不适应21世纪国际竞争态势的要求。在教学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观念陈旧、内容偏颇、方法单一、手段落后等问题。在教学效果方面,突出表现在学生的外语综合素质不高,听、读、说、写、应用能力失衡。

目前,我国英语教学的主流模式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组织教学。这种模式固然有其优势,但学生的计划完全从属于教师的教学安排,学生往往缺乏自主性,经常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状态。通常是教师讲解占用了大半的课堂时间,学生没有足够的机会真正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因此,学生往往存在这样一种错觉:学习英语就是不断地积累一组组的语言实体,孤立地学习一个个结构,一条条规则,把语言学习变成机械的语言结构堆积。自始至终站在讲台上的教师虽然可以通过教学把语言的重要特征直接传授给学生,但语言能力却不可能有教师直接传授,这使得学生难以提高对所学语言的理解以及表达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听说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阻碍了学生的正常发展。传统的语言教学观念必须改变,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的创新思维。要改变这一状况,外语教学急需引入创新机制,走创新教育之路。

三、外语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主要途径

1.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法转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

创新教育的实施最终要体现在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教学观念创新是根本,没有观念上的转变,就不可能带来教材、方法、机制、手段等的革新。笔者认为,当前外语教学观念创新应当以开放的眼光建立开放的模式,从强化交际教学入手,使学生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均衡发展,提高学生外语综合素质。近20多年来,交际教学理论在国际上广泛传播,是当今国际外语教坛的主流。交际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意识,提高学生主动的、积极的外语学习热情与应用能力。它改变了以往课堂教学被动的、单向灌输的、封闭的教学模式,使之向主动的、双向交流的、开放的教学模式转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过去的被动听课转为主动参与,从单纯的语言知识学习转为语言的实际应用,在教师创造的语言环境中用从课文中刚学到的语言知识去加以发挥和应用。这不仅能及时帮助他们加深对某一具体语言技能的理解和应用,还有助于促进他们积极思维,提高表达的条理性、逻辑性和策略性,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转贴于 2.尝试多样化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最好的老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是创新外语教育的重要保证。利用直观教具和电化教学设备可以营造真实的外语语言环境,增强视听效果;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够使教学程序化,从而优化课堂教学。配备语言实验室、多媒体图书馆和阅览室,建立网络教学,实现外语教学立体化,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料和创新的广阔天地。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尝试不同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由于图文声像并茂、内容丰富多彩可以引起同学们的较大关注,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本课内容的兴趣与要参与的意识。外语是一个民族走向开放,参与国际交流与竞争的必备工具,这一性质决定了外语教育天然地带有开放性和实践性,也决定了其教学手段必须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信息传播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现代化的外语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仅从网上教学来说,外语教育手段的创新天地也是无限广阔的。根据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经常变化课堂组织形式,使学生充满好奇和新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3.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优化教育的重要原则。这就是说,教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本领,以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需要。因此,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可以通过口语角、戏剧表演、歌唱比赛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另外,还应鼓励学生科学合理的应用网络资源学习英语,网络中有浩瀚的知识海洋,若能运用得当,学生将会受益无穷。这些形式都可以使学生从中受到激励、启发,增添创造意向,唤起潜在的创造职能,训练和培养创新能力。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全球化正在日益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创新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标志着未来世界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这使得知识和人才、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根本途径。创新外语教育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也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由于外语教育对一个国家、民族走向开放,参与世界竞争、交流所具有的战略意义,外语教育创新不仅是21世纪的教育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为我国教育创新成功与否的一个缩影。

参考文献

[1]阎立钦.创新教育——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与发展的抉择[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国外语言教育现状范文3

关键词: 东南亚 外语教育 发展状况 趋势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英语逐渐成为当前全球内交流所使用的主要语言。语言教育与各国的文化发展有重要联系,因此国家一般会将本国所有的特色和理念融入其中。文章对东南亚中的10国联盟的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及泰国这五个国家的教育进行研究,进而分析和总结出东南亚国家内的语言教育发展历史和相关政策。

一、东南亚国家外语教育历史发展现状分析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处于东南亚地区的国家借助自身优越的地理条件语言文化得到了飞速发展,再加上全球化的趋势已经使得该地区单一的语言不能满足国家经济增长的需要。因此面对全球化趋势的逐渐,必须对外语交流教育加以改革。

首先是对英语语言的重视,菲律宾、印尼及泰国内都已经将英语作为学校教育推广开来;实施新政策,即双语教育政策。东南亚地区的国家都开始以英语和国语双交作为本国内语言教育的形式。其中该政策实施最好的国家是新加坡,其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形成双语教育政策的模型,到60年代开始实施,到70年代末开始对新形式的教育体制实施和推广,然后逐渐让全国人民开展讲英语的活动等,到90年代后新加坡的高校所使用的教材都为英语,并以英语形式进行授课,21世纪后则形成了标准英语的比赛活动等。如此快的发展全部得益于国家政府对英语的普及。最后是东南亚国家的教育中还加入了亚洲区域内其他国家语言的学习等,如重视日语和东南亚地区其他主要语言在科技、商务、文化及地区交流等领域的重要作用。

二、东南亚国家外语教育政策发展的特征及趋势

1.重视本民族语言

每个国家基本上将本国的语言教育作为发展的首要内容,都力图将本国语言发展成为能够与国际层次上的交易、贸易、科技交流等接轨的通用语言。这样,国民几乎没有重视和学习英语,这种行为使得国内与其他国家的交往产生了很大阻碍,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发展和外交等活动的正常进行。

自从东南亚国家独立以来,各国纷纷把本族语作为强化独立的基本象征和国家利益,优先发展国语以取代外语,摈弃殖民体制。

2.由单一民族语言向世界多元化外语转变

东南亚地区除新加坡以外的国家实施的语言学习政策基本上与本国的发展国情是不相符合的,尤其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速度加快,使得东南亚地区的国家开始不得不为了与国际接轨而进行开放语言的教育活动,从而发展自身国家落后的经济和战略目标等。

直到上世纪90年代后,东南亚各国认识到了只学习本地语言将大大不利于自身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与全球化的经济形势背道而驰。由此认识到了英语及多语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开始逐渐效仿新加坡的语言教育模式,进行仿照和学习。

三、当代东南亚国家外语教育对中国的启示——以马来西亚英语教育为例

1.使用目的语教学

现今,由于英语在经济领域的广泛利用,在马来西亚,英语不仅是一门外语还是重要的第二语言。在教学方面,为了增进国民对英语的使用和学习,马来西亚将二语/外语作为教学媒介语使用,以此提高国民使用英语学习数理知识的能力,促进语言发展。

为了能够学习和掌握目的语,将目的语当做教学媒介使用是一个效果较好的学习方法,通过在真实语言环境下不断使用所学语言,可以让学生在一边学习其他知识一边进行操练、学习、使用、巩固英语。学生必须以英语作为学习的交流工具,这样对于那些外语并不是很好的学生来说会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对其学习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例如马来西亚使用英语作为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媒介语言,即使条件比较充足,但是其中所出现的问题仍数不胜数。

对我国的启示: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要在我国使用英语作为教学媒介语言,将对我国教育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该方法只适用于一些师资条件良好且能够达到使用英语进行正常交流的部分地区,英语作为教学媒介语言在学习英语中可能会有很大好处,将会给学生掌握和熟悉英语带来很大帮助。

2.适当发展少数民族语

2005年,马来西亚教育部长拿督斯里希山慕丁宣布,政府将于明年开始在某些特定的国民小学开办中文和淡米尔文选修班,并将华语和淡米尔语列为正课让学生选修。政府将拨款从新加坡、中国、印度等地聘请老师教授华语和淡米尔语。

对我国启示:在东南亚的部分国家例如马来西亚对其国内学生的教育工作中,都是加大力度鼓励学生学习他国语言,这一点是我国外语教育的欠缺之处。当今世界全球化形势基本定型,各国之间交往和合作次数也在日趋增多,我们必须熟练掌握好每个交往国家的语言,向国外先进的语言教学人才学习和合作。让我国学生能对其他语言学习产生兴趣爱好,这样将给我国的外交贸易活动带来很大好处。

四、结语

东南亚地区的国家都非常重视本国人民所具有的基本语言素质和外语学习情况。在当今世界内,全球化的经济趋势让我们不得不重视外语,要想更好地发展我国经济,让我国在全球范围内有一个更好的交往关系,必须改革我国外语教育的相关政策,借鉴他国经验,创新我国外语教育体制。

参考文献:

[1]彭伟强.当代国外外语课程变革的经验及其借鉴[J].比较教育研究,2010(04):11-12.

国外语言教育现状范文4

[关键词] 军校;第二外语;文化;韩国语

一、序言

外语是我军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部分。深化军校外语教学改革,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军人外语素质,是军校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以英语为第一外语的主流形势下,部分军校相继开设了各种形式的第二外语课程,然而大多数课程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了语言知识的传授上,忽视了对语言所属国文化的导入和对学员文化意识的培养。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不可割舍的关系,学习外语必须了解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才能在相应文化背景下对语言的正确运用。笔者认为,将文化导入与语言教学相结合,使之共同服务于同一教学目的,可以更好的提高军校学员的外语综合能力。

二、军校第二外语教学现状分析

在教育转型的大背景下,为深入推进军事院校外语教学改革,培养符合世界军事发展趋势要求的复合型军事人才,全军30多所院校中,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开设了分别针对本科学员及硕、博研究生的第二外语课程,然而大多数二外教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了语言知识的传授上,强调语音、语法和词汇三要素的掌握,仅把语言作为符号进行传授,忽视了对语言所属国文化的导入和对学员文化意识的培养。对于这种现状,笔者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问题:

首先,教员问题。外语教员普遍仅限于专业知识的研究,而对教学本身以及文化方面知识的研究甚少,同时军校非英语外语教员力量单薄,一般每个语种只有1至2名教员,不利于教学交流的开展。

其次,教材问题。市面上的外语教材非常多,然而没有专门的文化教材,使得文化课程不成体系。同时,几乎所有军事院校照直接引进地方大学教材,导致军校二外教学没有“军味”,无法满足军队需要。

最后,教学模式问题。几乎所有院校都具备多媒体语音室,然而由于军校的特殊性,学员自主使用的机会有限。同时军校学员参与丰富多彩的社会交流活动的机会几乎没有,教学形式只能限于单一。

三、军校学员主体的特殊性与知识需求

军校学员是军校教育和管理的主要对象,相比于地方大学生具有其特殊性。从学员构成上看,军校学员是由地方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和从各部队选拔士兵参加军校招生考试产生,学员基础参差不齐,学习方法、效率等差异较大;从学习动机上看,军校学员享受供给制生活,没有找工作的压力,而且在实际工作岗位中外语学习的土壤和环境将逐渐减少,导致学员外语学习动力不足,同时军校学员几乎没有出国的机会,因此容易轻视外国文化的学习。

未来的军事人才只懂英语是不够的,第二外语课程的开设无疑是为军校学员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其他国家语言、军事、文化的明窗。在二外课程中导入文化教育对我军对外军事交流,提升维和能力等将发挥重要作用。此外,军人掌握他国文化,对提升信息获取处理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展示良好军队形象有重要意义。

四、文化教育方法与策略建议

首先,外语教员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在重视理论教育的同时,还要兼顾文化教育;教员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以新的知识信息开阔学员视野,启迪学员思维;与国内其他优秀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加强交流。

其次,编写适合军校二外文化课程的教材。二外教员可以总结本校教学经验,借鉴其他优秀专业教材,编写符合军校学员知识需求的文化课教材,形成具有军事特色的二外文化课体系。

再次,不断拓宽教学模式。利用电教、音像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员直观地了解外国社会的风土人情、思维方式等社会文化知识;引导学员自主利用网络、书籍等渠道主动接触外国文化;课余时间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员从这些具体活动形式中对所学文化知识有更深刻的感悟。

参考文献:

[1]李艳华.论高校韩国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教育与职业,2011.12

[2]马志媛.军校外语教学应突出军队特色[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2.4

[3]崔红男.浅谈韩国语教学现状及改进方案[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9

国外语言教育现状范文5

人类已经进入了科技迅速发展的新世纪,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社会生活的信息化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使得外语,特别是英语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和各国交往的重要工具,当代社会发展迫切需要我国公民具备使用外语的基本技能。因此,如何提高小学外语教学质量,便成了日益突出的问题。

儿童时期学习英语有诸多有利条件,儿童的大脑有较强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可塑性,好奇心强、好动、爱模仿、好表现等。从心理因素看,儿童记忆较成人有明显优势,儿童在语音语调和口语能力的发展方面比成人更具优势,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发音器官适应新语言的能力逐渐下降。因此在儿童语言学习关键期,要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发其语言潜能,良机不容错过。然而,儿童英语教学一直沿用和成人学习外语相同模式的传统教法,外语课堂上80%的时间都是老师教授,学生则被动接受,这极不符合此年龄段儿童的认知和注意力发展规律。大部分儿童上外语课无法像成人一样集中注意力,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外语学习已成为孩子的沉重负担,儿童英语教学的方法更是儿童英语教师们的共同烦恼,成为制约儿童英语教学及学习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一切心理过程得以产生和进行必不可少的心理属性。在儿童阶段,其注意力发展非常迅速。注意力发展具有以下特点:(1)从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步发展到以有意注意为主;(2)对抽象材料的注意逐步发展,但具体直观事物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学生的注意;(3)注意带有较多的情绪色彩。另外对学习的生理和心理测验表明,即使在50分钟内人的大脑兴奋中心也会呈现一个小小的疲劳波谷,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其大脑优势兴奋中心是随时间的一维演进成曲线变化的,而且这种兴奋不是长时间固定大脑皮层的一定区域,而是随着刺激物的变化而不断转换的。语言学习就是“刺激—反应”再加上“强化”和“复习”的习惯养成过程。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注意力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其无法在课堂上长期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

二、游戏教学

游戏教学是把游戏的形式融于教学之中的一种教学活动类型。游戏作为一种学习形式远远早于课堂教学。学习语言通过游戏手段要比学校教育学习语言的历史早得多。通过游戏学英语,学生在娱乐中学会语言、掌握语言,从而开发智力和发展智力,在游戏中找到学习英语的兴趣,真可谓寓教于乐。英语启蒙教育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无须拔苗助长,培养兴趣是启蒙教育的动力。生动有趣的教育方式才能吸引孩子。胡叔异认为用游戏法教英语,是最有趣、也是最经济的英语学习法,并且指出用游戏法教英语有三大优点:有兴趣能够聚精会神、多练习机会、不厌倦。目前,我国小学英语教学强调寓教于乐,让小学生在唱唱玩玩、听听说说中学会一些英语。游戏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中尽可能将枯燥的语言现象转变为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为学生创设丰富的语言交际情境,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游戏教学方法吸收了国内外外语教学的合理成分,并结合目前儿童英语课程教学实际,因此,儿童英语游戏教学是可以广泛应用到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方法。

三、游戏在儿童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西方许多语言学家都认为游戏在外语教学中不只是填补时间空缺的边际活动,而是举足轻重的。里查德·阿迈托(Richard-Amato)说过,游戏不仅可使常规课堂更加活跃、打破沉默,还可以用来引出新观点。泽第比尔斯卡(Zdybiewska)认为:“游戏是练习语言的好办法,给学生提供了将来在现实生活中使用语言的一些模式。大多数语言游戏能真正使语言学习者使用语言而不是考虑学习语言的正确形式。”斯里尔斯(Silvers)指出,许多老师都还没有意识到真正的学习就是在这样一种游戏创造的轻松氛围中发生的,实际上游戏活动本身在督促学生使用学过或练过的语言。可见,游戏是能够应用于英语教学各个环节的。

纵观国内外游戏教学理论的发展可谓源远流长,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把游戏引入课堂也早已有之,并为教育学家及历代的心理学家所推崇,多年以来在国内有关的理论研究也一直成为我国一代又一代教育学家及心理学家的研究热点,就以往游戏教学理论和游戏教学的研究成果来看,游戏教学不仅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还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我国尤其是近年来在游戏教学方面除了有上述大量的理论研究之外还有为数不少的教师在实践方面也有所尝试。

四、游戏教学法与儿童注意力

课堂中采取游戏教学的方式,在儿童注意力分散阶段,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游戏进行教学,游戏对于沉闷的课堂来说是一个新异刺激,新异刺激可使大脑的脑细胞再次处于兴奋状态,这就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易疲劳,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的现象,代之以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注意力状态。

从注意的稳定性来看,它是和意识积极活动状态及意志相联系的,是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基本心理条件之一。注意的稳定性与注意对象特点有关。如果注意对象是单调的、静止的、内容贫乏的,注意就难以稳定。反之,则注意容易稳定。注意的稳定性更重要的是与人的主观状态有关。如果一个人对所从事的活动目的明确,具有浓厚的兴趣且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注意就容易稳定持久。在英语课堂中应用游戏,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游戏的趣味性很强,使枯燥的语言知识灌输变为喜闻乐见的语言实践活动。在学生未做任何努力的情况下,其注意力始终被游戏牢牢吸引,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发言空前踊跃,因而注意力在整个游戏过程中都保持着较好的稳定状态。

传统教学方式容易使大部分儿童感觉学习英语枯燥无味,儿童在英语课上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普遍存在,大部分儿童感到英语学习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儿童英语教学的方法更是儿童英语教师们的共同困扰。然而在儿童英语课堂实施游戏教学比传统教学方式带有明显的优点,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发展学生的智能、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等等,最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游戏教学方式较传统教学更符合儿童认知规律和注意力发展规律,课堂注意力相对于传统课堂更集中,能很好地保持其注意力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学生学习状态比较主动,学习效果也比传统教学模式的学习效果好。

参考文献:

[1]王耘,叶根忠,等.小学生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133-138.

[2]张国扬.朱亚夫外语教育语言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3]张灵聪.小学生注意稳定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1996,16(4):248-249.

[4]胡伊青加.游戏者(成穷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138-146.

[5]唐艳文.英语课堂的游戏教学[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1(2):79-80.

[6]吴也显.小学游戏教学论[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国外语言教育现状范文6

【关键词】跨文化教育;外语教学;大学英语

一、跨文化教育的产生

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加紧密,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是极其重要的媒介体。自中国于2001年加入WTO,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中,跨国公司的迅速壮大以及国际交流活动的广泛开展,意味着跨文化交流不断深入。然而,文化间的差异往往导致跨文化交际冲突,跨文化教育由此产生,成为教育界努力倡导的新方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2年正式提出跨文化教育这一理念,2006年对跨文化教育的目的、原则和标准进行了详细阐述,并从教学实践的角度给出了建议。高等学校作为跨文化教育的重要实施者,更要把该理念贯穿于教育体制和各门课程的教学中,尤其是大学英语教学有望成为跨文化教育最重要的阵地之一。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实践是一个长期的以语言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文化教学相对于语言技能教学还处于从属地位,其内容多以目的语文化为主。此外,文化知识的教学主要集中在表层文化,如文学作品、风俗习惯、历史等,较少涉猎交际原则、思维模式和价值理念等深层文化,实际上这不是真正意义的跨文化教育,阻碍了对学生真正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欧、美跨文化外语教学研究现状

1988年,欧盟出版了两本关于文化教学的论文集,其中对文化教学的模式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等做出了介绍。1989年至1996年,欧洲公民的语言学习计划通过对如何提高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将各种语言文化教学方法进行了实践,从而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英国的Byram和法国的Zarate关于文化教学的经典著作确立了他们在外语教学界的学术地位。在欧盟跨文化研究的带领下,欧洲各国开始主办关于文化教学的研讨会、讲习班和实验课等,促进了文化教学思想理论的推广和应用,各类跨文化教育实践表明多元语言教育在欧洲成效显著。美国语言教学研究机构CARLA分别在1994年1996年召开了两次关于文化语言课程改革的研讨会,同时承担了跨文化教育的多项研究项目,CARLA的研究成果推动了美国的外语教学改革。1996年《面向21世纪的外语学习全国标准》(ACTFL),重新制定了外语教学目标,可概括为5个C,语言、文化、联系、比较、群体。其中,比较和群体是基于21世纪时代特征而提出的新目标。通过比较目的语文化和本土文化,了解文化差异,以融入国内外多元文化群体为目标,体现跨文化外语教学的重要作用。美国新外语教学大纲作为国家文件认可和巩固了文化教学的作用和地位,使文化教学得以普及和深化。

三、我国跨文化外语教学现状及问题

相对于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而言,中国的文化教学研究和实践相对落后。20世纪80年代,许国璋(1982)、胡文仲(1982)、何自然(1988)等第一批学者引进推广文化教学,但由于当时中国保守、封闭的环境以及过分谨慎的态度使得文化教学的状况不尽如人意。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外语教学界引进了国外跨文化交际学说并尝试了各种新的外语教学法理论。有关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和跨文化教育的研究逐渐增加,鲁子问2002、王鉴2017年第18期2003,2004、曾煜2005等阐述了在中国开展跨文化教育的意义。胡文仲、高一虹(1997)、陈申(1999)从语言教学角度出发谈文化教学。鲁子问(2005)、张红玲(2007)从文化的视角,阐述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功能,这些成果拓展了外语教学研究途径,提高了人们对于跨文化教育的认识。尽管如此,中国基于跨文化教育的外语教学才刚刚起步,在广度和深度上各有不足。2007年我国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在教学性质和目标部分强调了文化素养的重要性,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是这份大纲只是围绕语言教学制定的,并没有针对跨文化教育提出具体的建议和要求,中国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并未真正实践于教学。

四、结语

综上所述,欧美的研究成果与其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息息相关,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为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有力数据支撑,这启示我们要进行跨文化教育的本土化研究。然而中国的跨文化教育研究面临三个问题:(1)外语教学政策未给予足够重视,没有纲领性文件指导,教学目标和内容不够完整.(2)学术研究方面概念、构想居多,缺乏理论性,没有详细的可行性计划.(3)最后有数据支撑的实证性研究罕见,缺乏实践验证。因此,笔者认为,国内的跨文化教育在借鉴国外先进理念的基础上,进行“中国化”研究,制定符合我过国情的教学大纲,丰富教材,完善学生教学内容,积极探讨外语教学方法,对大学外语教师进行跨文化培训,促进我国跨文化教学在高等教育中顺利展开。

作者:王诗宇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鲁子问.试论跨文化教育的实践思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4):2-8.

[2]王鉴.多元文化教育:西方民族教育的实践及其启示[J].民族教育研究,2003(6):5-12.

国外语言教育现状范文7

关键词: 欧洲 语言教学与评估 大陆英语教育体系 新方案

一、欧洲语言教学与评估的共同参考框架简介

2001年欧洲理事会正式出台了“欧洲语言教学与评估的共同参考框架(英文缩写CEFR,The 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提供了一套详尽的语言教育学、教、评方案,成为整个欧洲语言学习与语言教学领域中最有导向性、指导意义和影响力的纲领。因此,CEFR被誉为欧洲现代语言教育的“大革命”,谱写了世界语言教育的新篇章。

CEFR将语言运用水平区分为三个等级,根据can-do水平情况将三个等级细分成A1到C2共六个逐渐提升的水平标准。第一等级,精通运用水平,包括C2(精通级)和C1(高级)。第二等级,独立运用水平,包括B2(中高级)和B1(中级)。第三等级,初级运用水平,包括A2(初级)和A1(基础级)。欧洲理事会语言教育强调两个理念,即多语言制度和多元文化。

二、中国内地英语教育体系现状概述

1.学生外语水平能力标准、大纲

中国内地学生外语水平能力标准、大纲主要有三个:(1)国家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2)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3)《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目前没有全国从小学到大学甚至研究生各阶段统一的学生外语语言能力标准或者纲要。中国内地英语教育急需研制一套统一的学生外语能力标准,以体现教育的延续性、可持续性和系统性。

2.中国内地学生外语学习现状综述

英语学习被视为“费时低效”、“哑巴英语”等不成功教育的典型代表。大学外语课堂学生学习外语兴趣甚少,应付四六级考试成了高校毕业生的“谈级色变”。高中阶段英语课完全被“题海”取代,大量高考英语模拟题、各种语法总结和单词速记涌入学生脑海。初中阶段英语学习完全抢在“起跑线”前,甚至有些初中生在刚刚参加完中考后就踊跃报名参加英语补习提高班,将高中英语甚至大学英语学上几遍。小学阶段或者从幼儿园开始英语学习已经成为学生和家长的主要话题,这些现象都是由中国内地英语教育体系不规范造成的。

3.外语教师教学现状

中国内地外语教师一直积极踊跃进行各种外语教学改革,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研究到教学理念上不可否认地取得成果,有了很大提升。自教育部出台取消外语高考科目政策计划,同时国家大力提倡、鼓励全民职业教育以来,外语教师的职业发展方向面临重大变革。外语教师何去何从成为亟待教育界深入探讨、研究解决的问题。外语教师教学由数十年来的热门职业将转向消失似乎成为必然趋势,全国外语教学目标需要重新设定。

三、全国外语教学新方案的制订

基于CEFR,以中国特色的外语语言学习及语言教育实际情况,研发一套全新的全国外语教学框架、大纲势在必行。

以CEFR为指导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CEFR是鼓励语言的学习使用者思考,思考如何掌握一门语言及如何帮助别人更好地学习语言;二是CEFR是一套成熟、完整的框架体系,有助于我国培养国际复合型人才与世界接轨。

1.外语水平评估等级

依照CEFR,将全国学生外语学习阶段分为三个等级,六个标准。第一等级设定在小学阶段,第二等级在初、高中阶段,第三等级在大学、研究生阶段;规定A1标准在小学毕业时达到,A2标准在初中毕业时达到,B1标准在高中毕业时达到,B2标准在大学一年级达到,C1标准在大学毕业时达到,C2标准在研究生毕业时达到。A1-C2标准在《欧洲语言教学与评估的共同参考框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加以修订。

2.外语教学模式大变革

彻底变革中国传统课堂的说教式教育模式,转变为“研讨、开放式(Seminar-Open)”的外语教学模式。外语教师完全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完全“量身定做”专属的“自主查询――研讨”学习计划。

西方的Seminar,Workshop和Presentation教学模式起源于最初的学校教学方法,沿承至今,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在这样的外语教育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公民普遍具备熟练的外语使用能力,使用英语进行有效的日常交际及学术交流。

外语教师在课前的备课阶段需要做足“功课”,即研究、制作、策划一份重点、难点突出,让学生积极参与开放讨论的周密计划书。课堂上教师需要充当好称职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组织学生有步骤、有计划地研究讨论学习中的重、难点等。课后教师仍然“不离不弃”地引导学生完成本堂课所讲内容的复习,以及布置下堂课预习、准备参与开放式研讨的作业。

学生需要在课前、课后充分发挥自主学习能力,预习、查阅将授课的素材,为课堂上做到积极参与研讨活动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在课堂上学生必须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结合课前自主学习内容提出疑问,大胆、开放地展示给学生的课前研究成果。

3.注入学生学习外语全新理念

强调学生学习外语的内在目标重要性,即学生通过外语学习促进心智发展、精神世界的发展,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理解不同的文化,培育优秀的公民素养,力争成为具有民族性又具有国际意识的公民。理想的、科学的外语学习目标应该是多元的、综合的和多层的。

四、结语

《欧洲语言教学与评估的共同参考框架》(CEFR)是欧洲外语学界经过反思总结其外语教学的成败后,认识到学习外语不是为了学习外语而学习外语,而是为了融入一个别样的共同体,并尽可能地成为社会的一分子。我们应该吸收借鉴其语言学习政策制定的严谨性、全社会性和科学统一性。

参考文献:

[1]韩宝成,常海潮.中外外语能力标准对比研究[J].中国外语,2011(04).

[2]刘壮,韩宝成,阎彤.《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的交际语言能力框架和外语教学理念[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04).

国外语言教育现状范文8

藏族地区初中语文教学现状环境一、引言

在藏族地区的初中课程中,汉语文教学是藏族地区初中学生的第二语言教学。藏族是我国人口分布较广的一个少数民族,除青海、两省为藏族人民的主要居住区外,在甘肃、云南等省也居住着一大批藏族人民。由于藏族地区地域广阔,使得藏族人口居住比较分散,加上学生在文化信仰等方面所受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藏族地区的学生极少用汉语交流,因此加大对藏族地区初中学生的汉语文教学的重视与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主要讨论藏族地区初中汉语文教学的现状,具体分析目前藏族地区初中汉语文教学的教学状况和教材状况,以期对藏族地区初中汉语文教学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

二、藏族地区初中汉语文教学的背景与环境

藏族同胞居住的地区,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比较艰苦,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使得藏族地区人民的教育水平尽管在解放后有了显著提高,但是与我国其他地方相比,教育水平还是远远落后的。尤其是个别地区,甚至还有很多学生无法享受正常的教育。纵观整个藏族地区,大城市和城镇地区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条件要优于农牧区,农区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条件优于游牧区和纯牧区。藏族牧区人口稍多于农区人口。要发展农牧区的教育,既需要资金的大量投入,更需要专家学者的调查研究,探索出一条真正适合藏族地区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西部大开发的逐渐深入,不仅为藏族地区的教育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与人才资源,促进了当地教育的发展,也对藏族地区教育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藏族地区的初中汉语教学,除了受上述因素的影响制约外,某些软环境诸因素也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招收少数民族为主的学校,有条件的应当采用少数民族文字的课本,采用少数民族文字讲课,小学高年级或中学开设汉语文课,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各民族有权使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同时也应该鼓励各民族互相学习语文,增进民族之间的交流,促进民族大团结。我国制定的法律法规既充分保障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功能互补,又提供了宽松明确的教育保障藏族同胞等少数民族的汉语言学习。

三、藏族地区初中汉语文教学的现状

我国于1999年制定的《中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草案)》中明确规定:“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汉语课的教学目的,是提高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培养民族学生实际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汉语课教学必须从民族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特点和规律出发,切实加强学生读、听、说、写、译的基础训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这段话规定了少数民族汉语文教学的学科性质,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学实践也有指导作用。因此,藏族初中汉语文教学不是母语教学而是属于第二语言教学。由于藏族学生的母语并非是汉语,因而他们也一般不具备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藏族地区初中汉语教学应该以汉语是第二语言为出发点,遵循作为汉语第二语言的教学的特点和规律,主要培养藏族学生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言语技能。

四、藏族地区初中汉语文教学的具体办法

由于师资条件和学习环境等各方面的差别,现阶段藏族地区学生大都汉语言基础薄弱。我国藏族地区汉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归根到底是培养藏族学生的汉语言技能,要提高藏族学生的汉语言技能,就必须从汉语的语言、词汇、语法等基本的语言要素入手,通过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训练,让学生能够准确运用汉语言进行交际和写作。

1.创造学生使用汉语的环境

由于藏族地区学生以藏语为母语,汉语文基础大都比较薄弱,汉语言的运用能力也远远达不到日常交际的程度,因此,老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说汉语,为学生创造用汉语进行交流的机会和氛围。让学生坚持尝试用汉语进行阅读和写作是增强他们的汉语文能力的基础和提高汉语文水平的有效途径。老师作为藏族地区汉语文的教授者,要积极利用课堂教学及校园环境为学生用汉语与老师及同学间的交流创造机会,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堂思考和回答问题时用汉语进行讲述。在校园中与其他人进行交流沟通时,也可以让他们尽量使用汉语。通过坚持学生在日程生活中使用汉语来提高他们使用汉语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从而促进他们的汉语言水平的提高。

2.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汉语文阅读能力,使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教师应该抓住自习及写作课的良好机会,鼓励学生进行汉语文课外阅读。内容并不用局限于文学作品或者课堂上的教材,老师应该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广泛的阅读材料,如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优秀书籍等。不同学生的汉语文基础是各不一样的,老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为学生选择难度适当的阅读材料。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应该根据阅读材料的特点和技巧给学生讲解阅读方法等,提高阅读效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材料,结合平时语文考试的要求自己出题并做出回答,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做到一举两得。

3.要重视学生的写作训练

老师要鼓励学生养成用汉语写作的良好习惯,积极培养学生的汉语写作能力。学生经过大量的汉语交际和汉语阅读,已经为汉语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的汉语文写作能力,这不仅是汉语文考试的要求,更是学生汉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提高的重要指标。汉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能够看懂一般的汉语文籍,还应该让学生能用汉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让中国人都听到自己的声音。藏族地区学生的口语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尽管较差,作为以培育学生为天职的语文教师,更应该以积极的心态来直面这种困难,积极寻找各种有效途径,提高藏族地区学生汉语文能力,促进藏族地区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贺能坤.农牧区教育调适研究\[D\].西南大学,2010.

\[2\]罗芳.农牧区小学汉语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国外语言教育现状范文9

【关键词】 教育改革; 外语;语文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4) 28-0034-04

2014年,北京等多地教育部门进行了一项举足轻重的教育改革,在较长时间内占据中国当代教育主流地位的外语终于从神坛上走下来,而一直被教育界忽视的母语教育终于回归本真的位置。对于本次语文和外语教育改革,教育界众说纷纭,但笔者以为应秉持“外语在左,语文在右”这样一个基本的态度,如果本次教育改革不秉持这样的态度,一旦操作不当,必然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

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 80.8%的人认为当前存在汉语应用能力危机,而且其中54.4%的受访人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现在,母语教育地位已经到了非重视不可的地步,孩子们花了过多的时间在外语学习上,反而在母语学习上重视不够。近年来的外语职称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更是外语唱主角,专业知识反而成了配角,甚至成为一个连脸也不能露、台词也没有一句的跑龙套的小角色。这样的结果不仅可笑,也是可悲的,这也是导致我国培养的各种研究生等高素质人才缺乏创新能力、研究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前,全球化进程越来越快,世界一体化发展更是当前和今后社会必然的发展趋势,这必然导致中国和世界会展开不同程度的交流、对话、合作、发展,甚至以共赢共生、和谐发展的局面。如果外语教育还是在应试考试方面冥顽不化,不大胆从听说方面进行彻底性变革,必将永远停留在一种“无用”状态,不仅极大地浪费国家教育资源,也将给中小学生的学习带来沉重的负担,甚至还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因此,当前的外语教育改革,不是简单的从分数上调整,不是把外语升学分值从150分降到120分,或者100分,乃至更少,而是要让外语教学多从培养学生“听和说”这两个方面入手,真正从能力和实用上去考虑,让学生在毕业进入各种工作岗位后都能游刃有余地进行外语交流,而不仅仅是一种“应付”考试型教育。如果外语教育改革不从这样一个方面谋划,教育改革不论怎么改革如何折腾,最终的结果都是一场难圆的梦,仅仅是某些教育人士一厢情愿而已,其结果也必将脱离教育实际。同时,外语教育经过这次地位蜕变之后,必然会元气大伤,届时将悔之晚矣。

伴随着外语教育改革一起出现的则是语文教育改革,应该说目前大众对语文教育改革的走向比对外语教育改革的关注度更高,理由很简单,大家都知道中国有着灿烂辉煌的五千年历史文化,如何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且目前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必将打破美国独霸经济而走向多元化格局,世界经济中心将不断位移;中国作为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具有重要影响的一极,世界各国必将加强与中国的合作与交流,并且很多有识之士会因为钦羡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不断加强留学和游学活动,这些因素必将导致世界各国对汉语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大,而且这些因素已经在逐渐显示出来。如果目前母语(语文)教育不能回归正统地位,教育发展与社会进程和需求不能适应或者匹配,必将严重阻碍社会发展和进步。

语文教育改革,如果仅仅在中高考的考试中增加分值,无意于南辕北辙,是意义和价值不大的修补式改革,仅仅如浮萍般四处飘荡,终无定论、毫无结果。当前,对语文教育要从哪些方面加强,如何去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根发芽,开发出应有的价值,并且把当代汉语发展不断提升和扩大,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教育改革仅仅是在中高考的分值上做文章,这仅仅是一种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在于激活母语教育,全面调动母语教育各种因素。因此,对于学校和主管部门而言,当前要思考的就是提高语文教师的文化素养和语文教育素养,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即使上层对教育进行了精美的顶层设计,也无济于事,不仅无法让母语教育地位名至实归,也不会让母语教育得到真正的改变和提高。

母语教育已经到了应该回归的时候,应该要让母语教育在华夏儿女心中生根,把传统文化之根深深地扎进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当前的母语教育不仅仅是增加分值的问题,提高分值比例仅仅是一种手段,核心是如何提高语文教育效果和如何适应日益变化与发展的国际形势。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提高语文教师的素养。我们知道,新课改改革已经进行了10多年,很多媒体和教育高层人士曾断言新课改已经进入深水区,取得不少效果。其实,从一线的教育实际来看,新课改尽管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实际上没有多大效果。原因很简单,尽管上层对新课改的期望值很高,也寄予很大的希望,但由于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没有提高教师的新课程素养,仅仅走马观花似地对一线教师进行了象征性的培训,而教师几乎都是被动地接受培训和学习,培训结束后并没有进行学习和内化,然后出现新瓶装老酒,结果当然是“外侄打灯笼――照旧”。因此,这次语文教育改革要避免走当年新课程改革的老路,语文教育改革理念仅仅是第一步,仅仅是一个必要的前提,在此基础上还要对全国语文教师进行教育和培训,提高语文教师文化素养和教育素养,才能真正促进语文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有所为有所不为,而后才能在语文教育中开辟出一条伟大的道路,真正改变当前语文教育的弊端。以四川绵阳东辰国际学校为例,在即将到来的巨大变化的语文教育前面,学校率先成立“语文教师研修学院”,对语文教师展开全方位的素养培训,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应对即将到来的语文教育改革。因此,不论是个体学校而言,还是地方教育局,都需要在语文教师专业培训和提高上下真功夫。当然,语文教师自身也要在即将到来的变化面前自我学习、自我提高,才能把外在的学习和自我学习进行内化,让自己来一次华丽转身,才能真正适应即将到来的教育变化。

其次是加强语文阅读能力培养问题。我们知道,语文教育的根本在于阅读,阅读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语文教育的很多问题基本上都能够迎刃而解。因为,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对于字词句基本上是没有多大问题的,阅读量也是没有问题的,当然也会呈现出一个较高的写作水平和能力。这是一个常识性问题,为什么这样一个常识问题在实际教育中得不到彻底贯彻和落实,根源在于当前的语文考试模式已走入僵化境地,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对教育的要求都达到了急功近利和登峰造极的地步。语文教育要改变这样一个现状,首先要改变的是语文教师在阅读理念上的基本态度,改变语文教师狭窄的阅读视野和不愿阅读的基本现状。一旦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得到了提高,必然会在教育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教学,引导学生加强阅读,改变语文教育现状,真正从根本上去解决语文教育问题。一旦教育实现了语文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的动力机制,都能爱上阅读、喜欢阅读、乐于阅读,语文教育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都能得到较好地解决。语文阅读教学,目前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几乎处于“瘫痪”状态,尽管当前很多有识之士和各界教育主管部门都在倡导加强阅读教学,但真正加强阅读教学的仅仅是少部分教师,大多数教师还在大张旗鼓地进行应试强化训练,至于阅读,谁都不想采取“退二进一”的方式,而是选择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去硬拼,认为这不仅是惟一的道路而且是最有效的道路。事实证明,这样的做法让语文教育道路显得越来越步履维艰,乃至让语文教育陷入人人都可以指责的局面。当前,网络游戏、玄幻小说、各种读物等充斥阅读市场,故还需要大力整治阅读市场,让阅读市场不再那样功利,让阅读市场得到进一步净化,让阅读市场回归人本阅读,这样才能真正给阅读教育提供一个可以为的环境。否则,泛滥的阅读市场,必将深深地影响青少年阅读和学校阅读教学。

再次是合理调配文言文和现代文教育的比例问题。现代语文教育要想得到真正的华丽转身,首先必须要弄清楚母语的精华在哪里,才能真正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效果。笔者认为中国文化的精华和精髓是在被现代教育逐渐漠视的文言文,如果不正确认识文言文在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中的作用,任何语文改革都将是徒劳。我们知道白话文的兴起是打倒文言文的一个过程,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必须的,因为当时中国太落后需要白话文来振兴现代文学,乃至振兴民族;现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不再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落后状态,而是在国际社会上成为重要的一极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时,中国灿烂文明的传统文化在外国人士的心中根深蒂固,深深地吸引并影响着这些外国人士,故在此历史文化背景下,母语教育如果还在一味地僵持、固守现代文化,不注重发掘和开发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不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不注重对文言文的传承和教育,语文教育改革将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当前,很多人一谈及传统文化和读经典,就会拿当前社会在幼教和早教中兴起的诵读《三字经》和《弟子规》等说事,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历朝历代传承下来的经典文言文,而不是这些《三字经》之类的当时社会所秉持的伦理道德教育等普及读物,故谈语文教育改革,必须要正视和回归传统文化,必须要区分真正的文化经典和当时社会伦理道德普及读物的关系,即如何辨识以文言文为代表的经典著作。但是,当前语文教改不仅没有充分认识到文言文在现代教育和社会发展中起的作用,反而还在不停地削弱文言文在现代语文教育中的比例和地位。很多人都在“问道”教育,为什么近代能够出那样多的大师而当代却没有大师?理由很简单,近代这些大师几乎都是从小就在经典文言文精髓的润泽中长大,汲取了古代语文教育的精髓和素养(当然前提是抛弃科举考试),因精通文学精髓、把准文化脉搏,博古通今,从而铸造了厚重历史文化感和历史文化素养,才能在现代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中左右逢源,才能切准语言、语文和文化的脉搏,才能问鼎大师。现在之所以没有出现这样的大师,是因为这些学者们从小没有浸润在古典传统文化中,自身没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素养,既不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也不能博古通今,在教学和科研中因视野的狭窄、思维的封闭、文化的浅陋而无所成。此外,如果再不重视文言文的教育和培养,再过几十年,中国就没有人能读懂文言文,后人就更无法阅读和理解文言文原著,无法传承祖先留给我们的瑰宝,只能在前人翻译的白话文里去品读,去一知半解地学习传统文化,但却永远都无法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永远也无法把这些传统文化精髓熔铸成自己的文化素养、语文素养、教育素养,当然更谈不上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因此,当前的语文教育改革,必须要重新审视文言文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必须提高而不是削减文言文在语文教育中的比例,以全面培养和提升国人的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最后是语文教育试题创新问题。高考是目前中国升学考试最公平的衡量标准,离开高考这个评价标准,也许当前的教育会更不公平、更不均衡。应试教育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教育,而以实践论为代表的创新教育是近年来外国兴起的一种教育,这在整个世界出现了一个非常戏剧性的变化,对于应试教育中国教育想甩而甩不掉,以欧美为代表的教育则想学怎么也学不到精髓;同样,对于创新教育自身的某些弊端,欧美教育也开始厌倦而甩不掉,中国想学也学不到根本。这即告诉我们,教育需要看土壤、环境,如果一味地羡慕别人的好东西而忽视自己的条件和环境,一切都是空想。因此,当前我们要做的不是简单地反对以应试教育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更不是一棍子打死传统教育,而是应该理性地审视这个问题,反思和研究应试教育弊端到底在什么地方,然后改进这些问题,同时合理吸收并融合外国以实践为代表的创新教育,这才是当前教育改革应该秉持的基本态度。纵观近几年的中高考语文试题,尽管新课改倡导了这样多年,试题创新的力度依然很小,以升学考试试题不创新的态度去引领中小学教育改革,这无疑是对牛弹琴。因此,在当前推行新课改的前提下,语文教育改革更需要考试中心在命题上进行一场翻天覆地的改革和引领,多命制一些思维性和创新性的试题,以此引领教育教学,否则命题思维不变,试题没有进行学科思维培养和塑造方面的考核,就难以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学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就难以培养具有思想性和创新性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