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发展经济的重要性集锦9篇

时间:2023-08-14 17:09:01

发展经济的重要性

发展经济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创新型经济管理青海油田稳健发展有效途径

文章以青海油田发展为例,分析了创新型经济管理在青海油田稳健发展中的重要性,从而说明在油田企业中实行创新型经济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油田企业的日常管理水平,提高油田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油田企业的迅速发展。

一、创新型经济管理在青海油田稳健发展中的重要性分析

油田企业是我国的支柱型企业,青海油田是一个有着多年开发、建设历史的国有大型企业,油田企业的发展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油田企业的创新型经济管理,从而提高油田企业的经济效益。青海油田的勘探始于1954年,是新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先驱之一。主要勘探开发领域在素有“聚宝盆”之称的柴达木盆地,油田工作区平均海拔2700~3000米,空气中的含氧量是内地的70%,气候干燥、风沙肆虐、高寒缺氧,是国内自然条件最为艰苦的油田。油田生产规模大、面积广、复杂性高,同时生产风险也大,一旦管理不当就极易产生安全事故隐患,增加了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难度,同时青海油田积极履行国有企业“三大责任”,大力推进稳健发展。“十三五”期间,全面建成千万吨级规模高原油气田,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所以创新型经济管理模式在油田企业中应用势在必行。

二、当前石油企业发展面临主要经济管理问题

一是国有企业缺乏规模经济。现代经济中,规模经济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从我国的国有企业实际情况来看,难以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规模经济企业。由于企业规模和实力与国外企业存在巨大的差距,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的问题,在对外开放和外资进入的情况下,我国许多企业难以应付,面临生存危机。还有,国有企业还存在体制改革相对较慢,企业运作效率较慢,企业员工以及管理者思想相对保守等问题。二是发展方式仍需进一步转变。国有企业布局总体偏“重”,大多处于传统重工业行业;企业扭亏增盈、化解过剩产能、处置“僵尸企业”等任务繁重;一些企业创新动力不足、活力不够,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知名品牌。三是环境条件仍需进一步改善。青海油田地处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位于戈壁瀚海无人区,环境恶劣,生态脆弱,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氧气吸不饱,油田开发时间早、社会依托差,严重制约青海油田改革发展。通过以上问题分析,我们了解到在青海油田企业中进行创新型经济管理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应该根据青海油田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企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来采取有效手段,有效地发挥创新型经济管理在青海油田企业中的积极作用。

三、创新型经济管理在油田企业发展应用中的有效途径

(一)以人为本,加强经济管理

在油田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应该不断地提高油田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术,激发员工的自觉性,让员工在工作中可以以主人翁的意识积极的参与到企业的经济管理中,从而促进油田企业的不断发展。首先在企业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对油田企业的员工进行经济管理知识方面的培训,尤其是成本意识的培训和教育,这样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就会充分考虑企业的成本和收益问题,会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提高员工的责任心,让员工把节约意识有效的融入到油田企业工作,从而降低企业的成本投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另外还需要强化对企业员工进行技术方面的教育培训,从而提高员工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样员工在工作中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有利于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最后在油田企业中实行经济管理还必须注意经济管理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对企业经济实行动态化管理,一旦企业日常管理出现问题就可以及时的进行改正,从而有利于企业的不断发展。

(二)从实际出发,将油田企业的经济管理与技术相结合

在油田企业管理中应用经济管理模式,应该正确处理好企业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关系,从而使油田企业的管理工作和技术工作以及生产工作可以协调发展,从而促进油田企业不断发展。首先油田企业应该加强企业中技术部门、经济管理部门以及生产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从而使各部门在业务上能够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在油田企业的经济管理中,既包含有财务和工商管理方面的内容,同时也包含有市场营销方面的内容,因此油田企业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应该不断提高改革部门环节的管理水平,不断的进行优化创新,从而完善油田企业的经济管理体制,提高油田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促进企业不断的发展。在对油田企业进行经济管理时,还应该加强对新型财务软件的应用功能,从而更好地提高油田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总之,油田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市场的经济条件以及油田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从而加大对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地创新和完善经济管理模式,从而提高油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不断的发展。

(三)加强对企业资金的管理

在对油田企业进行经济管理的时候,还需要对企业的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重视,树立正确的资金管理意识,对企业资金的投入支出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和了解。例如在企业中对企业员工进行投资管理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让企业中的每个员工都能认识到资金管理的重要性,这样在工作中就能具备成本控制的意识,从而有效地降低企业的投资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油田企业在经济管理中每个环节都是十分重要的,企业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实践从而形成企业经济管理的最佳发展途径。作为企业油田的管理者,要想加强企业的经济管理,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就需要不断对油田行业的市场进行调查,了解市场需求,分析市场中的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从而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其次可以通过对企业实行有效的经济管理,从而实现企业的经济利益最大化。另外还需要对企业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各方面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油田企业在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还应该认真总结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对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详细分析,然后根据分析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案,从而对问题进行解决,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不断优化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青海油田在发展过程中,其目的和其他企业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所以青海油田的管理者应该对自身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问题了解的非常清楚,从而可以及时的发现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然后及时与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沟通,找出解决办法,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运行效率。在青海油田的发展过程中,管理者要对企业的具体生产情况以及投入成本和收益情况进行了解,以便在做重大决策时可有科学的依据。如果企业的管理出现了问题,管理模式不符合企业发展的要求,那么企业不仅要在源头上找原因,同时还需要在企业自身的管理方面找原因,如果企业管理工作不到位,企业的员工就会在工作中出现懈怠的情况,从而影响到员工的工作效率,不利于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发展。所以加强对企业自身进行管理,提高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是促进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运用知识管理办法在油田经济管理中进行创新

将创新型经济管理运用到油田企业建设与发展中,应提高对知识管理的重视,运用知识管理办法对油田经济管理体系进行创新与优化。首先,需要构建良好的知识共享平台。油田经济管理部门通过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手段,将电子计算机、移动通信设备为工具,在互联网媒介上构建通信平台、办公平台、公文交流平台、信息平台等多项平台,由这些技术平台共同组建知识共享平台,借助知识共享平台提升经济管理信息,实现石油管理过程的信息共享,为油田企业经济信息管理工作奠定基础。其次,构建互信心理机制。油田经济管理中应提高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与合作能力,将信息共享放在首位,逐步提升经济管理者及其内部成员之间的信任度,由管理者运用科学的方法消除内部员工之间不信任现象。最后,应选择适宜的媒介。石油经济管理内容的隐蔽性不同,需要凭借不同的传播媒介开展经济信息的传播活动。通常情况下,高富裕度的媒体在传播效果方面具有良好的传播效果,同显性经济信息相比,隐蔽性经济信息自身具有一定的模糊性,需要石油企业定期对内部成员开始培训活动,不断提升员工对新媒介运用能力,使员工能够正确使用现代化科学技术从互利网上获取信息。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油田企业发展中,要重视企业经济管理工作,要不断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经济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同时还需要加强对企业员工进行经济管理知识方面的培训,提高员工的成本控制意识,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其次为了更好的对油田企业进行经济管理,还应该加强对企业资金管理情况的重视,不断促进企业各个部门之前的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油田企业的投入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发展经济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煤炭企业;循环经济;重要性

引言

煤炭是我国能源的安全基石,同时也是我国能源结构的主体。伴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逐渐减少,但是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以煤炭为主要能源供应的格局是不会受到影响,仍然是国内经济发展崛起的基础能源,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之中,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高开采、低效益和高污染仍然是我国煤炭企业发展的主要模式,能量流动仍然单向的“资源一产品一废物”方向,能源没有进行有效利用。由此可见,循环经济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崛起是非常重要的。

1加快发展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1.1保障能源安全

目前,能源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世界各国竞争和斗争的焦点,也是我国经济能否正常发展的关键。必须科学、合理和高效地解决煤炭资源存在的问题。而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又刚好符合这种情况,对于缓解我国能源紧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2构建和谐、节约型社会

在节约型社会下,传统的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和低产出的发展模式已不相符,所以循环经济就显得尤其重要,既能够挖掘出煤炭资源利用的潜能,同时还对煤炭资源合理地应用。

1.3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煤炭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因此对于煤炭资源型城市都要面临着煤衰竭的危险。循环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能够更好地解决人与资源和谐相处的问题、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和国内科学发展观的贯彻。

2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在时间中的实际效果并未达到预期的高度,其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原因:

2.1思想认识不到位、循环经济理念不够深入。

2.2技术、人才、投入、知识等符合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要素缺乏。

2.3缺乏推进循环经济建设的法规、机制和政策。

3煤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

煤炭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对于煤炭企业而言,运用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企业遵纪守法的必然选择

开采煤炭和洗选加工是煤炭企业工作的主要任务,所以在生产的过程之中,存在部分煤矿设备成旧、管理不善和工艺落后,导致不能够高效利用资源,必然就会产生很多废水、固体废弃物和废弃等各种污染物,其结果就会导致地面坍塌、环境污染、资源和能源浪费,甚至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给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这种局面和环保与节能法律法规是不相符的,也不满足国家关于环保战略的方针。现在我国的节能、环保工作力度逐渐加大,因此对煤炭企业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循环经济法律法规的颁发,更加促使煤炭企业要走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不然将会受到国家法律法规的制裁。

3.2增强煤炭企业实力,提高竞争力的途径

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其中生态学规律是主要经济活动的指导,所以企业要想发展空间大,主要决定在谁的产品投入低、污染少和产出高。而煤炭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所以必须走出传统高投入、高消费、重污染以及低产出的发展模式,要寻找经济效益高、科技含量高、投资小、污染低的发展道路才行。企业要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要以低消耗和低投入生产出大量优质的产品。

3.3保护环境、防止污染及节约资源与能源的重要途径

煤炭企业具有污染大、消耗资源大和能源大的特点,因此煤炭企业必须承担一些社会责任,主要包括社会资源、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这三个方面,所以煤炭企业就必须要对各种废弃物回收利用、降低资源浪费和影响环境方面加强。煤炭企业一定要在生产、加工中注意环境污染的防治、资源和能源的节约,促进我国环境友好型、节约型的社会。煤炭企业在生产加工过程中要注意合理使用循环经济,最大化地利用回收废弃物,降低能源、资源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4加快煤炭循环经济发展的建议

4.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树立循环经济理念

身处于信息时代的我们,要善于利用各种宣传模式和手段,在社会上对循环经济知识进一步宣传普及,潜移默化地在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中引入循环经济的理念,将人们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提高,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确保国内煤炭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进程得以推进。

4.2调整产业结构,解决污染和高消耗

发展循环经济的前提和首要条件就是要对产业传统的结构进行调整、在设计上要科学合理,解决产业高污染和高消耗的矛盾,以3R原则为基本出发点。不仅要解决环境问题,而且还要想办法节约能源和资源的使用,改进生产工艺和环保节能设备,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购买高效设备参与生产,以循环经济理论引导企业内的生产和加工。

4.3进一步强化管理,构建循环经济指标体系

加强企业资源环境管理、树立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意识、完善资源节约管理制度是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企业要想实现资源综合的利用,就必须要实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少污染和对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企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实现科学生产。

4.4发展生态工业园区

工业园区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平台,也是煤炭企业实现循环经济模式的最后方式。其不仅能够通过能量平衡的方式发展工业,而且还能够实现推动经济、环境和社会共赢的目的。在对煤炭企业工业园设计的过程中,要对煤炭生a和加工利用进行充分考虑,以零废物排放为目的,而且还要尽量实现园区内上游企业产生的废物能够成为下游企业生产的原材料。要实现各个企业之间生产循环的目的,就需要构建完善的生产链,发挥综合效益。

发展经济的重要性范文3

当前,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农民收入增长不快,而农产品市场供应全面丰富与农民不增收或增收少的现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农民工成为城市打工族,使农村产业进一步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尤其是一些不合理的分配直接的影响了农民的利益,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更重要的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业发展资金投入也不足。这就直接导致了农副产品的深加工跟不上、农产品流通不畅快,制约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上大多还停留在卖原材料阶段,精加工产品不多。而且,由于经费较少的,进行农业生产的科技人员也就相对减少,致使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难,整体发展难。传统农业的生产特征有以下特点:规模较小、科技含量少、效率较低、商品率低。它的基本特征是主要依赖资源的投入。

现代农业投入资本高,依赖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投入,以工业化生产手段和先进科学技术为支撑,有社会化的服务体系相配套,用科学的经营理念来管理的农业形态,如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节水灌溉技术、耕作技术等方面都采用了科学的管理手段。农村进入发展商品生产的阶段,市场调节的作用大了,农民自也大了,客观形势要求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而生产。农民所用的生产原料上涨,在生产成本上也有也所上升,导致粮食及经济作物、工副业和其他产业等的比价差距也不断拉大。农民从市多搞工副业和其他产业,这很自然,但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跟不上,经济收不能得到很大的提高,因此,要想加速经济发展,就必须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我们这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国家中,这是已被历史反复证明了的客观规律。搞好规划是新农村建设必须遵循的基础。因此,农业基础建设必须规划先行,认真做好规划工作。农业基础建设的出发点和着眼点就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按照这个要求,新农村建设规划要着眼产业布局,着眼经济发展。即接轨县域经济、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设、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培育本地的特色、发展农村第三产业进入推动农村市场。以此为目标,提供就业岗位为农民服务,这样劳动会就不会出现流失,同时还增加了农民非农收入。规划要全方位考虑,在规划农民的住房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幼儿园、敬老院、学校、乡村医院及各项文体设施等,使农民逐步达到城市生活质量水平。

要想保证农业基础建设规划的科学性,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保证,就要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体现特色,弘扬个性。在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指导下,进一步改善农村的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特别要注意地区水系、水源和水面的保护。注意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充分考虑所在区域的地形地貌,尊重民风习俗。进而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2、坚持政府引导、农民参与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自始至终突出农民在规划中的主体地位。增加农民对村庄规划的知情权、参与权,充分发挥农民积极性。在积极引导农民相信科学,尊重科学的情况下,尊重地方风俗及生活习惯,使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发展经济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企业经济发展;合同管理;重要性;建议;发展

合同管理制度,自其概念被提出以来,便成为企业良好运行的保障和秘诀。从合同订立开始,到最终的终结,其中每一次变更,每一次转化,都需要通过合同管理的不同手段进行监控和调整。合同管理制度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全过程性。合同管理贯穿合同成立,变更和终止的全过程,从整体上调控着企业的经济发展。第二,系统性。合同管理需要有完整的系统和成熟的机构部门来运行。只有系统完善了,管理效果才会上升。第三,动态性。合同管理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每一次具体交易中各有侧重,在企业发展的每一个不同时期,在保证整体一致的前提下,也都各有细节上的不同。

一、合同管理在企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在企业的经济发展中,合同管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笔者将从法律层面,经济层面和管理层面具体分析。第一,从法律层面来看:当代社会,提倡法治。即依法治国。经营企业,尤其需要关注法律,万万不可触犯法律,而法律的规定又往往多而繁杂,在合同订立和实施的过程中,处处是法律。有效的合同管理,能使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放心大胆的向前发展,若与法律有所冲突,便进行干预和调整,为企业解决了后顾之忧。第二,从经济层面来看:市场经济,最重要便是风险二字。风险,是在投资,消费,交易过程中的附属品,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甚至是生死攸关的大事,如果能有效的规避风险,则能使利益最大化。相反,则会使企业的发展受到制约。合同管理,事实上也是企业用以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企业是依靠各种各样的合同得以存活和发展的,高效管理,有效管理,能使企业的发展进步神速。更甚者,企业的信誉得到树立,也能从长远的角度促进企业的发展。第三:管理层面。所谓合同管理,其最终还是需要回归于管理的本质。在企业中,能使合同管理制度顺利实施,也能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反映出企业的良好前景和管理潜力,管理是一个企业的后备军,后备力量养好了,自然不用担心后续发展。

二、企业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对合同的法律性认识不够

这是法治社会建设过程中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对于许多中小企业,甚至大企业来说,法律并不是日常生活中或日常经营中的必需品,因此,对其重视度不够。而合同本质上是法律约定,是双方当事人将权利义务上升到法律层面的意思表示,是完完全全的法律问题,因此,对合同的法律性认识不够,会导致企业的管理出现漏洞,也不利于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保护。许多企业人认为,法律并不能完全对一个企业产生决定作用,是的,它只是一部分,然而,在法治进行到了一定的程度,社会处于优胜劣汰的巨变时期时,能否紧跟时代的脚步,能否意识到法律的重要约束作用,是企业能否顺利生存下去的必然判断标准。

(二)企业缺乏完整的合同管理体系

前文提到,合同管理归根结底是管理的问题,需要系统化,专门化。目前在许多企业中,找不到一个专门的管理合同的部门,许多企业人也不重视完整的合同管理体系的形成,从而使合同管理陷入一种鸡肋的尴尬境地,有它不多,无它不少。

(三)合同管理效果不明显

企业管理者往往是急功近利的,他们希望付出了就有收获,然而合同管理的作用往往是幕后的,不明显的,便会让管理者对其的真正效果产生怀疑。

三、加强企业合同管理促进经济发展

(一)加强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

对症下药,企业整体的法律意识不高,究其根源,终究是因为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不强。因此,企业需要在员工选择和培训两方面入手,切实提高员工法律素养。在员工选择上,上至总经理,下至普通实习生,都需要具有基本的法律常识,从源头上进行筛选。在员工进入公司后,需要对其进行入职培训。在入职培训中,除了对其本职工作的教授之外,还需要对其法律意识进行再次强化,以提高其法律素养。

(二)建立完整的合同管理体系

再三强调的观点,完整的合同管理体系对于合同管理的有效运行十分重要。具体的建议是:在企业中设计单独的合同管理部门,将合同进行专门化管理,也可将权力分散,一个部门有主动权,其他部门负有监督权。完整的合同管理体系,需要的是独立的运行权和其他部门的合作,将合同管理真正提上日程,既能使员工的合同管理意识提高,又能使整个体系得到巩固。

(三)及时处理合同管理中的问题

在合同管理的过程中,问题自然是有的,而让其得到及时而有效的处理,则是最佳的方案。众所周知,问题并不会大而化小,小而化无,而是积累着,积累着,等待爆发的那一天。在出现问题的那一刻,便使问题得到有效的处理,既不会使问题变得更大更难以处理,也有利于企业管理者进行后续的计划。

四、结语

合同管理在企业经济发展中,无疑具有着无可比拟的重要性,从法律层面来看,有效的合同管理能解决企业在法律问题上的后顾之忧,从经济层面来看,其规避风险的作用有效而显著,企业无非为了盈利,良好的合同管理能为企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多的利润,最后,从管理层面来看,回归本质,使企业有一个合理的,高效的结构形态和管理模式,能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对于企业发展来说,自然是免不了各种问题的出现,这是正常的,只要出现了问题能及时有效的解决,便无伤企业的发展壮大。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使企业得到良好的合同管理,能从最根本,最源头上使企业得到长足发展。

作者:王建东 单位:山西省水利建筑工程局

参考文献:

[1]郑金河.企业经济合同管理和风险防范措施[J].中国市场,2015(13):35-36.

发展经济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少数民族;措施;经济;发展

我国少数民族的健康、稳定和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自古以来我国都是一个多个民族统一、“大杂居,小聚居”的国家。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的前进步伐,我国少数民族因在解放的前期受传统的封建发展模式和发展思想所束缚,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少数民族加强了政策上的扶持,为我国少数民族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给予了一定的帮助。在党的领导下,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内经济发展稳健进步,各民族的互动加强,使我国少数民族的经济和文化得以迈进新的发展阶段。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总体经济发展并不平衡,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国内一些经济发达省份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还要不断完善对少数民族政策的落实,缓解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状态。

一、提高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保障。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良好的发展成绩,经济水平在稳健提高。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离不开我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支持。在建国初期,同志曾表示:“要加快我国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建设,倘若没有少数民族的支持,中国若要实现现代化发展是不可能的”。受历史和大环境的影响,我国现阶段少数民族的发展水品还较为落后,如何尽快提高少数民族的经济水平成为了党和国家现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之一。现代化建设中,一定要对民族经济政策加强落实,改善我国少数民族的经济结构,缩小各少数民族的经济与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差距。使我国建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道路持续、稳健发展。2.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根本要求。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的各个少数民族生活体制还依旧停留在传统的社会政治之下。少数民族在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中经受了一定的不平等对待,没有实现经济发展上的平等,民族之间的公平发展政策也没有得到落实。多民族的统一国家要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必须要加强少数民族的经济建设。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陆续对少数民族的发展落实了相关扶持政策,使许多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稳步提高。但受到历史与环境的影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队伍薄弱、生活环境恶劣,这样便使少数民族的农业和工业发展受到了制约。以致于我国少数民族的经济增速与其他发达省份相比较慢,而且,这种经济的发展差距甚至呈现了不断扩大的状态,这不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因此,为了完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各民族经济“大发展、大繁荣”,一定要落实民族经济发展政策,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3.国民经济稳健发展的保证。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中占有重要作用。虽然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较低,但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我国的风能、电能、太阳能和各种矿产资源多数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如火如荼的展开中,这些能源资源都为我国的国民经济稳健发展提供了支持,是我国国民经济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4.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的前提。我国的领土版图辽阔,东临较长的海岸线,少数民族多集中在与邻国的交界处,如新疆、内蒙古、和云南等地都处于和邻国的交界,有十分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要打好牢固的国防建设,就要充分协调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处理好民族利益,创造安定、团结的局面,维护国家的安全与稳定。

二、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拉大中,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始终落后于沿海等高速发展地区。虽然,党和国家一直对少数民族的经济进行扶持和政策的落实,但人才队伍的匮乏和自然条件的恶劣,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其它地区的差距在不断拉大;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在不断完善,但与国内其它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缺乏对少数地区特有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民族特色,少数民族地区除了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还具备人文资源,适合第三产业的发展。但地方政府对人文景观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不够,使得旅游业等地方特色经济产业得不到充分的发展。

三、提高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措施

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目前,制约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最直接因素是交通。少数民族地区的地理位置整体较为偏僻,对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和对当地第三产业的开放产生较大困难,因此,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体系建设将成为我国落实民族政策的根本,对少数民族的公路、铁路、航空和水利等基础设施加大投入力度,构建完备的交通体系,为对外交往和经济来往提供便利。2.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投入。经济发展的根本是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需要良好的教育体系,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水平落后,缺乏职业素质较高的师资力量和良好教学设备的投入。因此,要不断完善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师资团队和校园基础设施设施,提高对少数民族学校教师的培训要求,开展“扎根边疆、义务支教”活动,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不断发展。3.提供专业技术人才,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少数民族地区提供专业技术人才,借此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的提高。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事业提供技术保障,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完备的科学研究队伍。随着少数民族地区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结合地方的人文资源进行第三产业的开发。在经济全球化中,充分将少数民族的地方特色向世界进行推广,促进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将对少数民族的经济建设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保障我国少数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更是我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国民经济稳健发展的根本要求,只有实现各民族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才能将我国“共同富裕”的目标尽快达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增速”,受历史和大环境的影响,现阶段我国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较弱,为了尽快扫清这一制约我国健康发展的障碍,要将我国民族政策落到实处,加强各民族的团结合作,确保少数民族经济稳定、健康发展,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益希卓玛,雷虹.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及其措施[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01(18):180.

[2]胡汉良.对加快发展少数民族经济重要性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3,05(03):139.

[3]白珍,张世均.印度发展少数民族区域经济的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青海社会科学,2013,11(04):135-138.

[4]杜社会.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研究综述[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2(04):34-39.

发展经济的重要性范文6

其产权等方面状况表明,它们并未实现从国家的事业单位向自主经营的企业的实质性转变,实际上仍旧在公共事业和政府体育行政体制架构中。更进一步看,相对于西方体育中公共体制架构中的体育社会团体,如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及其各级地方分会、各种运动项目的协会等重要社团组织,一直都与各级体委或体育局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并由后者其一切事务。因此事实上,虽然近年来各种其他体育社团有所发展,但总体来看其规模和水平并不足以影响原有体制总体性质,因而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中国体育的单一公共事业性质和政府行政体制仍然将继续存在。

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体育体制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带来的改变是巨大的,我们曾经局限于“国家———集体———个人”的单向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利益多元化格局的出现打破了以前固定的利益分配模式,个人的价值和利益诉求越来越获得承认并逐渐得到鼓励,各种企业的产生使得市场上的产品越来越多元化。而相应的,由于这些企业的产生使得市场进一步扩大,二者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政府的权力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逐渐收缩,并且逐步走上依法管理的道路。这些变化只是这些年来发生的变化中的很小一部分,然而正是这些变化决定了我国体育及其体制发生改变的必然。人们由于工作的压力和闲暇时间的增多开始有了娱乐、放松的需求,同时日复一日的工作以及日益缩小的生活空间使得人们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有意识锻炼或者有锻炼需求的人越来越多。

而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大量中小企业的出现,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些企业开始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寻找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在这个过程中,曾经与市场无缘的体育得到了开发,不仅仅是各种各样的体育用品被大量地生产,形式各异的体育服务也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为了满足人们观赏体育表演的需求,各种国外职业体育以直接建立或者引进的方式进入了中国。从最早建立的足球联赛到最近引入的F1,中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吸收和容纳着西方经过长期发展的职业体育。

体育体制改革任重道远

由于中国在短短十几年时间里就经历了西方数百年才有的变化,无论是政治、经济、法律还是人们的思想意识都很难一下调整和适应,因而产生的矛盾也数不胜数。尤其是近几年,经过了市场经济初期的发展以及随后的快速增长,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而处于这一大背景下的中国体育也不例外。除了前面提到的一些值得欣喜的变化外,也出现了大量的问题,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引入的职业体育与中国传统体育管理体制的冲突。以足球为例:足球运动的问题以1998年为第一个集中爆发的高峰。这一年,河南建业老总戴大洪怒揭假球黑哨,年底收官时,王洪礼、陈亦明因涉嫌“消极比赛”遭中国足协吊销执照,陈离开中央电视台演播室时长叹“一切尽在不言中”。紧接着的是“隋波事件”,然后是大连万达宣称“永远退出中国足坛”……1998年的中国足球可以说让人们体会到了假球、黑哨等的影响有多巨大。在平静了几年之后,2001年,因为甲B联赛肆无忌惮的假球和黑哨导致足协终于下定决心严惩“甲B五鼠”。然而,由于作出反应的浙江绿城和广州吉利威胁要联合揭露假球、黑哨内幕,结果是轰轰烈烈一阵后仅仅由龚建平一人承担全部责任。2004年,中超元年,因不满裁判判罚,国安罢赛,紧接着便是徐明领头的中超7家俱乐部“造反”……一直到2012年打假扫黑风暴才暂告段落,中国足球从来都处在风口浪尖之上。

但我们不能因为这种种的问题就认为在中国引入职业联赛是错误的决定,反而更应该反思这里面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愿意付费观看,这么多企业愿意在其中投资,这么多社会媒体对其关注和报道,这样的职业联赛却仍然无法发展起来?单就足球问题来说,事实上经过2004年底的中超事件,社会各界已经得到了比较公认的结论:《中国足球协会章程》和《体育法》赋予了足协以组织、管理、经营足球职业化即商业化的垄断性权力。足协之所以能够在足球商业化运营中扮演核心角色,不是因为它具有经营能力,而是因为它是这个领域唯一的官方组织,因而它应当获得特许权以及市场垄断权。正是由于这种先天性的权力配置,使得通过市场途径进入这个圈子的投资人一开始就处于不利的位置,从而在随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即使联赛经营不善而不断亏损也不能向足协要求什么,只能转而在地方上作为城市名片从而获得补偿。当这种补偿机制随着联赛的日益衰落越来越失去效用时,投资人不得不重新回归到联赛向足协谋求补偿。因而我们可以这样说:2004年底被冠以“资本革命”的联赛投资人与足协的冲突,事实上正是由我们未来得及作出调整的体育管理体制与引入的市场条件下运行的职业联赛之间的矛盾所引起的。

结语

发展经济的重要性范文7

关键词:交通运输;经济发展;重要性;现状;关系;措施

中图分类号:F5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2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其事业不断扩展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交通运输业不但能促进经济的发展,还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在社会生产、产品分配及消费等过程中起枢纽作用,人民的日常生活也离不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本文主要对我国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一、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现状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交通运输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类步入了物品全流通时代,在社会发展中交通运输所占据的位置也越来越重要。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作为社会生产、服务的连接枢纽,交通运输业也在逐步完善及发展,只有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才能对社会各经济区之间的运输需求进行最大限度地满足,同时向国家及人民提供优质服务。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为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必须拉动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此我国不断加大对基础建设的投资力度,进而对交通运输业的高速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也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方便,同时增强了人们出行的安全性。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

二、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交通运输是社会生存的重要前提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其事业发展程度的不断提升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交通运输是指在人们生产、消费的过程中,借助于运输设施完成人和物位移的全过程。为满足生活需求人们必须进行连续性的生产,在生产、销售等一系列的过程中,生产商品等都会发生位置转变的情况,实现这种转变情况的主要工具为交通工具。在生产过程中运输占有重要位置,也是社会生产及发展的重要环节。随着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交通运输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进而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高速发展,在此基础上,极大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经大量数据显示,交通运输业的大力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富足及稳定,由此可见,交通运输业是国家安定、繁荣的可靠保障。

2.国民经济发展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随着我国交通运输能力不断提升,则有效提高了其运输效率及服务水平,在运输业发展的同时,还对其成本进行了极大的降低,这就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的稳定。当经济水平过低时,就会对交通运输的规模、科技创新及方式等方面产生极大的约束力。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经济水平的提升才能促进交通运输产业的平稳发展。基于此,在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同时,必须重视协调交通运输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及探究。只有确保经济发展,才能满通运输发展的需求,还能为交通运输业带来更大的发展市场。

三、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如推动就业、调整产业结构及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

1.交通运输业推动就业,拉动经济增长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可以直接带动建材产业、机械制造业和石油产业的发展并实现在经济链上的扩展。据交通运输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关昌余介绍,高速公路的建设是拉动经济最有效的载体之一。高速公路投入一亿元,就可以直接创造1800个就业岗位,间接创造2100个就业岗位。每公里高速公路的建设就要消耗500t到1500t的钢材,4000t到12000t的水泥及1900t左右的沥青等。这样庞大的数字,充分显示,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交通网的便捷可以有效实现产业之间的互补,进而推动经济高速发展及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还能拉动交通路线附近的产业,增加就业率,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交通运输调整经济产业结构

交通运输部原名为交通部,随着名称的更改,交通运输业结构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也代表着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人才需求结构与交通运输业结构存在密切的联系,如某一方面产生改变都会对另一方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对经济产业结构起到重要的调整作用,从本质而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能够推动沿线经济的发展,缩短产业之间的距离,推动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化、高效化,同时还起到调整能源配置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升级不断加快速度,技术产业结构在资源配置关系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种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对运输人才需求的结构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还对交通运输人才的专业性及多样性有着诸多的限制。由此可见,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产业的调整具有重要作用。

3.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民生建设的基本内容就是对人民衣食住行条件的改善。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对衣食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出行更是交通运输行业的主要任务。在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升的今天,安全出行已经成为人们及社会关注的主要热点。当交通运输业发展过慢将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对经济的发展起不到促进作用。将交通建设提到国家发展日程中,在其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将缩短城乡之间的距离,将极大促进城乡交流和文明生态村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

四、国民经济与交通运输协调发展的措施

1.优化交通运输产业结构

为健全交通运输管理机制,必须不断对交通运输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同时进行监督管理机制的建立。如交通运输发展策略的合理制定,可以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对产业发展战略进行适当地调整,加大交通运输业建设项目的力度,对城市交通布局进行合理规划,以此达到产业结构优化的目的;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完善交通运输管理体系,确保交通运输市场的健康发展,进而推动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2.提升交通运输系统发展规模

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对经济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当相关部门不重视交通运输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必将对经济增长造成极大损害。交通运输对经济增长起着先导性作用,因此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必须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并加大交通运输业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推动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3.改良交通运输模式

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不断扩大,已初步形成了以公路和铁路为主、航空水路运输为辅的交通运输网络系统。同时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适应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应站在全局高度增加、协调各运输方式的发展和相应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而优化资源结构及降低运输成本。为改善交通运输市场的竞争环境,发展多种运输方式可以有效促进市场竞争的有序性,同时可以为人们的出行提供更多便利,最终实现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交通运输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不仅能增加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还能调整经济产业结构及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实现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必须在深刻认识到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性的基础上,优化交通运输产业结构、提升交通运输系统发展规模及改良交通运输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国民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连新泽,姚智礼.交通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研究及其应用[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0(35):278-279.

[2]张云,孙启鹏,丁海鹰.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有关问题的探讨[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

[3]刘秉镰,赵金涛.中国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因果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06).

[4]蒋超楠,孔维一,刘源楮.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探析[A]\\第十一届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论文集[C],2012.

发展经济的重要性范文8

【关键词】三大需求 经济发展 社会保障 消费环境

一、三大需求助推我国经济增长的比较分析

GDP通常被认为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的最好指标,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常常被喻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表1显示了我国在2001年到2011年中,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中处于绝对优势的是投资,净出口拉动率较小且起伏不定,而作为促进经济增长最长足动力的消费拉动则处于相对劣势。

近几年,在世界经济形势普遍下行的情况下,我国经济仍能保持8%左右的增长速度,备受世界瞩目,这与我国长期以来依靠投资——出口驱动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密切相关。然而,长远看来我国严重依赖投资和出口,而消费需求相对乏力的增长态势不利于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一)投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存在的弊端

表1显示我国投资拉动率持续上升,特别是在2008年受到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家启动了四万亿的投资计划之后,2009年投资拉动率高达8.1%,成为一枝独秀。然而,过分依赖投资拉动经济经济增长存在很多弊病。投资需求只是由居民消费需求而引发的引致需求,投资的目的是为了产出,而产出的产品最终是为了消费,投资需求本身不能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长久动力,并且投资增长过快还可能引起产能过剩、资源短缺、环境污染、通货膨胀等严重的社会问题,长期来看会影响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二)外需拉动经济增长存在的弊端

净出口拉动率对我国经济增长做出了重大的积极影响,表1显示从2001年开始,我国受入世影响净出口拉动率稳步上升到2.6%。然而,在2008年受到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出口大幅锐减,外需拉动率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负推动力,说明过分依赖外需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冲击,影响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加之人民币升值压力和我国廉价劳动力比较优势逐步动摇的现状,迫使我国必须转变高度依赖外需的经济增长方式,来减少外部冲击和成本因素对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负面影响

(三)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优势

消费需求是人类生产和投资的最终需求,也是最重要的需求。在全球经济形势下行和投资饱和的状态下,扩大消费需求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必然的选择。首先,扩大消费需求不仅可以提高国民的消费力,更可以提高我国的生产力,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其次,扩大消费需求有助于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寻找新的发展机遇,例如:我国当前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日益壮大的老年队伍具有消费的能力和意愿,但是市场上针对老年人的消费品却相对匮乏,因此我们可以以扩大老年人的消费需求为导向,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最后,消费需求可以引导投资需求的方向,从而减少投资的盲目性,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优化产业结构,逐渐淘汰一些消费需求下降的夕阳产业,大力发展市场需求旺盛的朝阳产业和第三产业,实现我国经济良性循环发展。

二、当前制约我国消费增长的因素

曾任国家发改委宏观院副院长刘福垣认为,一个大国的经济发展,消费应该占主导地位,达到70%左右。①表1显示我国消费贡献率自2010年之前都不足50%,在2011年才首度超过了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最大动力,很显然,我国消费需求严重不足。早在1997年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冲击下,我国就已经注意到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性,特别是在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更是将消费驱动型经济增长方式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然而,事与愿违,消费贡献率却逐年下降,造成我国消费乏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居高不下的储蓄率制约消费需求的扩大

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从2000年的64332.4亿元增加到2011年得343635.9亿元,年均增长36%。储蓄率从2000年的45%上升到2011年54%,然而,同期的最终消费率水平却从2000年的62.3%下降到2011年得48.2%。②我国城乡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中低收入人群基于疾病、养老、教育、购房等谨慎性动机而持有货币,不能形成即期有效需求。

(1)高房价导致我国居民消费低迷。近年来,我国房价过快上涨,增加了居民的生活成本,削弱了居民消费能力,挤占了居民在其他方面的消费,使巨大的消费潜力不能得到有效释放。首先,未来打算购房的居民面对高房价,节衣缩食,紧缩开支,增加储蓄,积攒未来的购房资金,难以顾及其他消费。其次,已经采用贷款方式购房的居民,面临沉重的还款压力,不仅使这一群体的日常消费减少,而且将削弱这部分家庭的消费能力。最后,高房价直接催生的高房租使得买不起房而租房的居民生活成本大幅提升,这部分群体的消费能力也受到高房价的抑制。

(2)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导致我国居民不敢消费。启动于上世纪90年代的教育、医疗、住房等市场化改革加重了人们的负担,财政用于教育,医疗方面的支出又相对不足,加之我国不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了居民的后顾之忧使得他们不敢放心消费。

近年来,我国推出了农村医保和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来不断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然而,这些碎片化缺乏体系的制度难以弥补我国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窄,保障力度小,国家企业个人三方负担比重不合理的等制度缺陷。加之我国的住房、教育、医药等价格快速上涨的不利影响,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消费意愿,降低了最终消费率。

(二)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制约消费需求的扩大

当前,我国的低收入人群消费严重不足,特别是一些农民和城镇低收入人群的消费仅限于食品和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学费的支出,他们消费能力有限,消费信心不足。相反,我国的高收入群体中却出现了一些对高级奢侈品过度消费和依赖海外消费的现象,更有甚者购买几套甚至几十套房产哄抬房价,这种非理性的消费加具了贫富差距和社会矛盾,不利于我国扩大消费需求战略的实施。

(三)消费环境的不安全制约消费需求的扩大

我国存在着诸多消费不安全、不诚信、不健康因素严重制约了我国消费需求的扩张。一是消费品市场秩序混乱,假冒伪劣现象屡见不鲜,垄断现象和地方保护主义频现。二是消费者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规、标准和政策不健全,消费者投诉困难较多。三是针对一些重要的消费品,例如婴幼儿奶粉、食品、药品的生产经营,尚未建立起社会责任保险制度。

(四)勤俭节约的传统文化制约消费需求的扩大

我国的传统文化将勤俭节约奉为持家法宝,老一辈人以此为美德并教导和影响着下一代,这也直接导致了我国的高储蓄低消费。

总之,制约居民消费增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多是体制性和结构性的问题,要妥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作出多方面、长期的努力。

三、改善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几点建议

当前,改善我国消费贡献不足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优化收入分配格局,有效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是扩大消费战略得以实现的保障,一是千方百计的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多管齐下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深入贯彻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确保在外务工农民工工资的及时足额发放,另外还要落实扶贫标准和城镇居民最低工资标准,稳步提高各类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支付标准。二是对高收入群体的财产分配、生活消费两大行为涉及行为调节税,适时开征遗产税、赠与税、财产交易税、房地产超面积使用税等抑制高收入人群的不合理消费行为。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有效解决居民后顾之忧

一是要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提高非正规部门就业人口和灵活就业人口的参保比率,在制度上为他们增加参保的机会,统筹水平较高的个人账户制度,可以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消除企业、部门和地区之间的障碍;二是加强社会保险资金的筹集与管理,用法律形式规范社会保障资金中政府、企业、个人三方面的来源及各自的责任和义务;三是提高社会保障费用在国家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提高国家财政对社会保障事业的支持力度,采取多种有效的措施来补充社会保障基金;四是建全基本养老保险、失业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着力提高居民的大病医疗保险水平,使广大居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三)增加企业和财政的教育支出,解决居民高教育费压力

要减轻居民高教育费的压力,一是加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的比重,特别是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力度,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减轻居民子女教育经费的负担。二是要规范高等教育和学前教育的收费,特别是要多设立公立幼儿园,解决大中城市学前教育费用畸高的不合理现象。三是通过财税政策鼓励企业增加职工子女教育经费的补贴,例如企业所得税对企业发放费职工子女教育经费加计扣除。同时鼓励企业增加职工教育培训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

(四)合理引导各阶层的住房消费,减轻居民高房价压力

在我国房价居高不下的现状下,要实现居者有其屋,保障基本人权,重点是要合理引导不同阶层的住房消费需求。一是要增加保障性住房,加大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租房、棚户区改造的建设力度,完善我国保障性住房体系,解决困难家庭、新上班族、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难问题。二是要建立科学的住房价格体系,运用经济手段调控价格波动,适时开征房产税,规范房地产交易行为,打击投机性炒房行为。三是加强对城市住房租赁市场价格的管理和调控,切实保障租赁双方的合法权益。

(五)大力改善消费环境,正确认知扩大消费与勤俭节约文化

加强消费品市场秩序治理整顿,打击假冒伪劣商品,打击地方保护主义;规范垄断行业的行为,加大垄断行为的法律惩戒;增强消费者维权意识,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完善消费者维权渠道;建立重点行业(食品和医药)的社会责任保险制度,治理和完善重点领域(汽车和住房)的消费环境。

正确认知和处理扩大消费和勤俭节约的关系,一是勤俭节约是指不浪费、挥霍家庭可支配收入。但家庭对文化、教育、社会保险和居住条件等方面的投入,是发展性的文明消费,不但不应减少,还应逐步加大。二是扩大消费是政府保证全社会再生产良性循环、加快经济发展、扩大就业的重要调控手段,是我国政府目前采取的重大经济政策之一。三是从家庭看,应该加大文明消费支出,减少奢侈性消费支出;从社会看,应该增加文明消费品的生产,扩大就业,增加家庭收入。

参考文献:

[1]尹世杰.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N].人民日报,2009.

[2]马洪范.实现消费主导战略转型与宏观消费政策选择[J].税务研究,2012,(11).

[3]王华.促进消费需求扩大的财税政策取向[J].税务研究,2012,(11).

[4]李建军,王雯.构建可持续消费驱动型经济的财税政策研究[J].税务研究,2012,(11).

发展经济的重要性范文9

关键词:休闲经济;人的发展;社会意义;未来走向

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2

随着社会对人的重视程度提高和深入的理论研究,“休闲经济”这一词,已经逐步成为了我国学术界的常用词。休闲作为一个新的文化现象和经济现象正日益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并对人的生活质量和行为方式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在中国,休闲领域著名的学者马惠娣认为:“休闲经济作为经济学的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人的休闲行为中的投入与产出,休闲创造的产值,休闲经济的运行规律,休闲行为和经济的变量关系等”[1]。也可以理解为是休闲消费需求和休闲产品供给构筑的经济,是一种顺应时展产生的经济现象。当人们想要提高生活质量,满足物质、精神需求的时候,进行的休闲性消费,自然而然的就参与到了经济活动中。一方面,休闲经济成为经济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另一方面,休闲经济影响着社会整体的精神面貌和思想道德建设,影响着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发展。

一、休闲经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休闲经济是将几种传统的休闲产业形式同文化、知识等结合起来,衍生出的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社会经济形态。休闲经济突出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以人为核心之本,休闲经济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并始终秉着“人是一切财富的首要和最终的源泉,发展的重点应当从商品转移到人,技术的首要任务是减轻人们的工作负担,使人类生机盘然并发挥自己的能力”[2],是推进经济繁荣,平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突出了经济发展的人文性。休闲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也曾指出:“整个人类的发展,就其超出对人的自然存在直接需要的发展来说,无非是对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并且整个人类发展的前提就是把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作为必要的基础,衡量人类进步的根本标准,归根到底在于个体的自由与全面发展。”[3]

(一)促进人的精神发展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标准不再满足于解决温饱问题,而是渴望一种崭新、健康的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观念和方式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发生着变化。如运动、健身、旅行、服务性消费,已经成为辽宁省内城市居民家庭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更加倾向在工作之余或周末参加各种休闲活动,例如参加丰富多彩的球类运动、旅行、登山、钓鱼、健身等,这使人们在紧张的工作学习之后,获得精神上的放松。或者去参加文化会展,对高雅艺术品的鉴赏、对古玩的鉴赏,也是提高品位,陶冶情操的方式之一。经验表明,经常从事休闲活动既能让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中缓解和促进新陈代谢,改善身体机能,并达到陶冶情操、建设精神文明的目的,所以休闲被誉为“是一种精神状态,是灵魂存在的条件。”[4]劳动者通过休闲,使其在下一个劳动周期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体力上的充沛,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注入必要的精神力量。正如马克思所论述的:“自由时间,不论是闲暇时间还是从事较高级活动的时间,自然要把占有它的人变为另一主体,于是他作为另一主体又加入直接生产过程。”[5]

(二)促进人的智力发展

休闲除了给人注入精神力量之外,对人的智力发展也有帮助。因为只有当人们拥有闲暇时间时,才有创造个性、发展智力和素质的要求。一方面人们可以利用闲暇时间从事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以此来更好的全面发展自己。可以在新的领域中进行新的探索,例如,接受新知识、新文化、新观念、新艺术、新学科的学习,并进行文化素养、情商、智商、能力等方面的新投资,由此提升人的个人价值。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孩子每天按自己的意愿随意使用5-7小时的空余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类”[6]。另一方面,休闲对个人培养才干、发展能力也起到关键的作用。人们如果能合理地利用休闲时间进行内容丰富、积极向上的学习,就会获得更多的知识、技巧、情商、能力,就具有更大的社会价值。往往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合理释放压力,又能放松身心、增添生活情趣,的利用休闲时间来为自己充电。由此看来,休闲经济不仅能促进经济的发展,还会让人们有更多的时间来发展智力、开拓视野、丰富见识,为一个人的成长和成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二、休闲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有利于形成创新型社会

创新型社会的形成,需要众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休闲经济的出现,使人们逐渐拥有了可以自觉支配的自由时间。马克思说:“人只有拥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才能真正享受生活,体验生命r值之所在,以实现生命价值以及真正追寻到真、善、美,完成时代和历史赋予的使命,成为自然界和人本身的主人。”⑦休闲带给人们更多可利用支配的自由时间,有利于培养大量的创新型人才,为创新型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础。像体育休闲、生态旅游、文化休闲等活动,在培养创新型社会方面,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体育休闲推动人们走向户外,挑战自我、开拓思维,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全面提高劳动者身体素质,为创新的思维奠定物质基础。生态旅游带领人们回归自然,留意山水,发现奥秘,注重环保,思考大自然的变化规律,探索人类的历史变迁,激发人们的求知欲望和科学探索精神,同时也为人们带来创新的灵感。文化休闲通过文学创作、艺术设计、文化交流、科学论谈等形式拓宽人们的想象空间,激发人们的创新思维,为人们提供创新思路、创新理念,由此看来休闲经济在形成创新型社会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有利于形成多元化经济模式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单一经济发展模式的状态,尤其是东北地区,以重工业为主体的单一经济发展模式,成为制约东北地区发展的首要问题。东北经济发展高度依赖资源产业和重工业,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东北地区由于传统的资源型产业结构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其形成了较为单一的产业结构。一方面,三大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仍占主导地位。2014年东北第二产业GDP占比为47%,高于全国42.6%的平均水平;服务业发展则相对缓慢,占比仅为42%,低于全国48.2%的平均水平。另一方面,工业总产值中的重工业占比偏高。2014年东北重工业占比仍维持在78%,高于全国不到70%的平均水平。由于产业结构的单一,特别是大型重工业企业占多数,导致东北经济应对大环境的波动,抵抗风险能力十分脆弱。想要改变东北地区经济发展这一弊端,首先要改变其单一的发展形式,提倡更能带动经济发展的多元化经济。而休闲经济本身是一种多元化的经济形态,是不同休闲产业之间的融合与发展,特别是以旅游业、文化产业、娱乐业、服务业和体育产业为主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不断交织、相辅相成,构筑成多元化的经济态势,已带动一种新的消费走向。而且以休闲为目的的消费,已经成为人均消费的主流,对于刺激消费、扩大就业、拉动经济发展、改变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想要打破东北地区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和倡导休闲经济是很有必要的。

(三)有利于低碳社会的发展

现如今,在全球倡导低碳生活的大环境下,人们对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经济关注度不断提高。低碳文化是人类有意愿的保护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理念的成果,以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为主要特征,是人类社会在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历史进步。追求绿色GDP是低碳经济的实质之一,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是其主要核心。在低碳文化的影响下,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应运而生,即休闲经济。休闲经济是在以消耗较少资源、减少环境和生态污染的过程中发展的,主要有旅游休闲、文化休闲、体育休闲、其他休闲等类型。无论是旅游业、娱乐业还是文化等休闲产业均属于低碳产业,都是接近自然的绿色环保产业。以体育休闲业为例,休闲体育是人们利用闲暇时间来增进身心健康、丰富生活、完善自我身w的锻炼活动。它强调个体回归自然、放松身心。体育休闲大多数都是在户外进行的项目,一般不需要消耗能源,如舞狮、赛龙舟、太极拳、赛马等,这些传统的体育项目既可以让人强健身心,又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环境之美。体育休闲已与社会人文环境、经济发展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并且在相应的社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休闲产业普遍都具有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等特点。因此,人们经常把休闲产业比喻为“绿色产业”。

三、关注未来休闲经济发展趋势

无论对个人发展还是社会的发展,休闲经济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意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各种休闲要求的实现。企业投资不仅关注城市的工业区、开发区和客观的市场收益,更多的还关注“生活质量”社区生活服务水平。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休闲经济也将朝着人文化、专业化、高雅化的趋势发展。

(一)人文化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人们对休闲有了更多的需求。休闲经济会给人们带来许多新的生活态度、行为方式,从而让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生命质量有所提高。因此,在本质上,休闲经济是回归人文关怀的民生经济,当代休闲经济发展更多体现在人文精神上,并凸显“民生休闲”。在休闲空间的布局上,如公共绿地、公园等场地,应尽量添加相应的民生内涵和人文意蕴。政府的休闲政策也逐步向人文和民生倾斜。2013年,杭州、宁波等多个城市的大中型企业推行“带薪高温假”,让人们在享受休闲时光时,充分感受到休闲经济是以回归“人文关怀”为基础的,是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经济形态。

(二)专业化趋势

我国休闲产业的发展起步较晚,而国外的休闲产业起步较早,有着比我国更加成熟的休闲产业体系,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成功经验,尤其是在服务内容、程序、标准化等方面。因此,我们更应该多学习国外成熟的产业体系。“在一些欧美国家,美容顾问、调酒师、健身教练、心理咨询师等都需要经过相对专业的训练,并且获得相应的从业资格证。我国可以把如何打造休闲服务的专业化和个性化作为发展休闲产业的一个突破口。引导休闲产业与相关产业的渗透、配合,并从经济、闲暇时间、福利等各个方面进行努力,才能在未来逐步推进我国休闲经济和休闲市场日益迈向成熟。

(三)高雅化趋势

在我国,休闲逐渐得到人们的青睐,由此休闲产业和休闲活动也逐渐受到民众的欢迎。在休闲经济这个大市场中,一些商家为了迎合大众口味,以低级趣味的休闲活动和对人们心身无意义的休闲来满足人们的需求。如奢侈的包揽游艇度假、豪华特殊个人化定制等,这些以挥霍金钱、浪费资源为推动的休闲产业,逐步妨碍了休闲经济的绿色化、高雅化的走向。而在英国,部分民众会选择听音乐会,参观博物馆等比较高雅、安静的场所作为休闲的地方,或者是选择高尔夫、垂钓等体育运动作为休闲放松的方式。只有健康的休闲形式才能对人的生存和发展起到帮助作用。因此,应该鼓励和引导休闲产业朝着高雅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惠梯.走向人文关怀的休闲经济[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27.

[2]陈来成.休闲学[M].中山: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293.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25-226.

[4]E.F.舒马赫著,虞鸿钩等译.小的就是美好的[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前言2-3.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作者简介:曹 旭(1966-),男,博士,沈阳工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