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植物景观的生态功能集锦9篇

时间:2023-08-14 17:09:01

植物景观的生态功能

植物景观的生态功能范文1

关键词:风景园林植物配置

Abstract: urban green space landscape plant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so plants directly affect the quality of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garden greenbelt landscape effect and its ecological service function of the play. In this paper, the square green space, landscape green space, road green space and riverside greenbelt plant configuration and analysis.

Key words: landscape garden plant configuration

中图分类号:TU98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绿地植物配置的优劣是直接影响其景观风貌及生态环境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对该区的广场绿地、景观绿地、道路绿地及滨江绿地的植物配置进行评价与分析,尝试探讨适合气候环境及功能要求的植物配置模式,从而充分发挥绿地的景观和生态价值。

1 植物配置总体要求

植物群落配置总体上要做到在遵循生态学的基础上,融合美学要求,体现植物配置的景观功能。具体来讲,园区植物配置首先要遵循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及对环境条件的具体要求,因地制宜地进行科学配置,使各类植物各得其所,使乔木、灌木、地被、攀援、水生及常绿、落叶、草本等植物互生共存。植物配置时要注重乔、灌、草立体空间搭配,从而增加绿量、提高绿地生态效益,进而提高园区内环境质量。

2 广场绿地植物配置

2.1 功能要求

广场绿化的植物配置总体上应遵循美观、实用的原则,并与广场功能相一致。广场绿地的植物配置是以满足广场的功能要求为目的,利用植物的色彩、叶相及姿态变化进行布置,适当运用园林小品和硬质铺装等园林手段,最终形成美观、实用的广场环境。广场绿化也是一种形象绿化,总体上来说位于园区入口及核心公共区域,形象沉稳大气,线条简约,以高品质常绿大乔木、大灌木、灌木搭配鲜艳的彩叶植物或花卉为主。配置模式以高大乔木为主,因为高大乔木不仅为广场带来遮阴,可以让游人在广场内进行较长时间的停留、观景,而且保证了从广场通向四周的景观视线通畅。

2.2 主要配置模式

(1)落叶乔木一常绿灌木类地被一草坪:该配置模式可应用于以休闲娱乐、亲近阳光、享受日光浴为主要功能的广场。以简约、大气的配植风格,选用生态效益好和抗性强的落叶大乔木作为上层乔木,同时能呈现美丽丰富的秋色叶景观,中下层灌木选择规整、简约风格的常绿低矮灌木,并铺设大面积的草坪,留给游客更多的活动空间。

(2)落叶乔木+常绿乔木一常绿灌木类地被+落叶灌木类地被一草花地被:该配置模式主要考虑到为游人提供休憩、闲坐的遮阴环境。上层选用常绿乔木形成基调,并搭配一定数量的落叶乔木,以丰富景观效果; 中下层以耐阴性好的常绿灌木类地被为主,并搭配有丰富季相变化、观赏性强的品种,下层则配置色彩丰富的草花地被(见图1)。

图1 广场绿地植物配置模式

3 景观绿地植物配置

3.1 功能要求

景观绿地具有一定防护功能,着重突出绿地的景观效应和游憩功能,其中有防护功能的绿地需兼顾净化空气、减轻噪音污染等功能。植物生态群落的完美展现,小空间注重植物景观效果的统一性,增加空间融合感;大空间注重植物生态多样性和群落关系,营造丰富的生活体验;整体色彩以绿色为主,搭配少量开花植物、季相植物和色叶植物。地形塑造可加强空间的功能和景观舒适性。

3.2 主要配置模式

根据以上要求,提出配置模式如下:常绿乔木+落叶乔木一落叶小乔木+落叶灌木一常绿灌木类地被+草花地被:该配置模式上层乔木选择遮阴性良好的常绿乔木,同时搭配季相变化明显的落叶乔木;中层配置落叶小乔木和落叶灌木;下层配植常绿灌木类地被和色彩丰富的草本地被。该配置模式构成的植物群落,层次丰富、季相变化明显,极具观赏价值。同时还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可以提供清新的空气,增加氧气,改善环境(见图2)。

图2 景观绿地植物配置模式

4 道路绿地植物配置

4.1 功能要求

园内道路绿化主要包括行道树和路侧绿化、分车带和交通岛绿化等。道路绿化建设应体现生态型、文化性、功能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1)树种选择以落叶树为主,优先考虑植物5~10月的景观效果。尽可能利用和保护现状成熟苗木,并突出重点道路管线避让绿化的原则。

(2)传承历史文脉,整合植物资源,文化特色与道路景观有机结合,突破常规种植形式,采用活泼有序的配置方式。

(3)突出道路遮阴、美化环境、净化环境,并且考虑人流疏散、识别导向等特色功能。

(4)道路景观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并且与上海市行道树总体规划相统一,但不乏鲜明个性。

4.2 主要配置模式

(1)落叶乔木一常绿灌木类地被一草花地被:该配置模式主要是针对主干道路的功能需求,上层选用落叶乔木,夏天遮阴效果好、秋天色彩绚丽、冬天阳光充足,下层选择耐阴常绿的灌木类地被,并搭配色彩丰富的草花地被进行点缀。

(2)常绿乔木+落叶乔木一常绿灌木+落叶灌木一草花地被:该配置模式主要针对园区次级道路的功能需求,旨在创造安静、荫凉的园林空间。因此多选择树高冠广和花香叶美的植物植于道路两旁,对于叶色、质感等方面也有较全面的考虑,在景观上有较好的观赏价值。此外,选用较多的抗污染树种来净化空气、杀菌,为游人提供清新的空气(见图3)。

图3 道路绿地植物配置模式

5 滨江绿地植物配置

5.1 功能要求

滨江绿带应注重群落自身的稳定性和多样性,应用较多地带性植物,体现城市气候特征,形成良好的岸线景观;而滨水绿地则要多引入新优园艺品种,以形成丰富的滨水植物景观效果。亲水植物生态性的多样组合,在总体自然风格的路线下针对不同特征的区段采取力度不同植物控制方法,让人造的自然和自然完美过度。滨江绿化植物选择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其耐水湿、抗风能力,并要考虑不同生态型和生活型,如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等。

5.2 主要配置模式

(1)耐水湿落叶乔木+耐水湿常绿乔木一耐水湿落叶灌木一挺水湿生植物:该配置的主要功能为生态和防护,同时兼顾一定的景观效果。因此,采取模拟自然的配植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植物的生态功能和防护作用。

(2)耐水湿落叶乔木一耐水湿落叶灌木+耐水湿常绿灌木一挺水湿生植物+浮水植物:该配置模式上层选用耐水湿、抗风能力强的落叶乔木;中层选用色彩丰富的灌木,能够吸引游人视线,形成较好的景观效果;下层选用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由陆地逐步向水面过渡。这种配置模式生态效益及景观效果良好,并且具有一定的防护功能(见图4)

图4 滨江绿地植物配置模式

6 结束语

植物景观的生态功能范文2

关键词:生态性;园林;绿地;景观

1 引言

景观是人化的自然,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完善的城市绿地景观营构,既要考虑其生态习性,又要熟悉它的观赏性;既要了解植物自身的质地、美感、色泽及绿化效果,又要注意植物种类间的组合群体美与四周环境协调,以及其所处地理环境条件。城市绿地不同植物配置形式,能构成多样化的园林观赏空间,造成不同的景观效果,为城市景观增色添辉。选择合理的植物,是绿地景观营构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形成城市绿地风格,创造不同意境的主要因素。

2建设生态园林的必然方向

当前各国现代园林发展的趋势是向着自然化、森林化、人文化方向发展,而园林设计的中心就是人在自然中生活,自然更贴近人。认识到植物生态环境的存在与发展是人类文明的标志,这样以研究人类与自然间的相互作用及动态平衡为出发点的生态园林设计思想便开始逐步形成并迅速扩张。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如互惠共生、化学互感、生态位、物种多样性和竞争等作用)为指导而建设的绿地系统。在此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不同生态特征的植物能各得其所,从而可以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养分和水分土地空间等环境资源,彼此之间形成一种和谐有序、稳定的关系,进而塑造一个人类、动物、植物和谐共生、互动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园林是园林发展的必然方向,即在园林建设当中,模仿自然生态景观,通过艺术加工,创造出既美丽又具有降尘、降噪、放出氧气等多种生态功能的园林景观。一些具体的做法,如在园林中减少小品、道路、广场等,以植物造景为主,增加群落景观在园林中的应用.建设生态园林以植物造景为主,木本植物为骨干的生物群,由乔木、灌木、草本、低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所在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综合而成的微观人工植物群落,又包括植物的相互联系的生态网络,涵盖了宏观城市系统,发挥了吸碳吐氧、调节温度与湿度、消噪除尘、杀菌保健、吸收有害气体、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发挥绿地水循环、防震避灾等生态功能。生态园林建设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指导下,人类与生物的接近程度将成为绿地衡量标准的重要尺度,以植物造景为主,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建立多种类型、多种功能、丰富多样的景观,最终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达到生态美与艺术美的和谐统一。

3应用生态美学理论指导城市园林建设

生态园林美学,是研究以人为本的现代城市生态风景园林多维空间艺术景观造型的审美特征和审美规律的一门多边科学。中国风景园林是多维空间的艺术造型,有史以来就始终坚持在以讴歌自然、推崇自然美为特征的美学思想体系下求发展,以期达到“虽由人作”却“宛如天成”之审美、游览、环保效果。强调艺术美与自然美,形式美与内容美之辩证统一,以艺术为手段,以展示自然美为目的;以形式美为框架,以内容美为核心,力求体现不是自然却胜似自然的生态效益和人文景观。强调动静结合,静中寓动,动中求静,静态景物中有动感,动态事物里蕴藉着无限清幽纯朴的静谧之趣。强调远与近、大与小、明与暗、露与藏的对比,烘托、借衬,更注重疏与密、高与低、俯与仰的搭配,尤重林冠线的变化和色彩调配。强调以植物组景为主,并追求色相与季相变化,特别注意追求形象美、层次美、风韵美。强调景物之间的相互借衬与烘托,并注重外景的亲和、融合、呼应、渗透。在实践工作中,应充分发扬光大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美学观点,加以继承创新和发展。

4景观的生态设计

城市绿地景观的规划设计要做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风格多样,量力而行”。结合和保护传统文化,保留城市自然环境、人文资源、民俗风情,改善城市人文环境,创造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风格和城市个性。能否体现城市地方特色是绿地规划是否成功的关键,地方特色越强,留给游客的印象就越深刻,地方特色主要表现在对地方的原材料、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的整合运用上。绿化配置应优先选择乡土树种,保持有地方特色的植被,按照生态、景观、游憩的要求,细化绿地的功能分区。

建设绿化景观大道、主题公园、生态居住小区等城市不同形式绿地景观,体观以人为本的思想,最大程度地满足居民对绿地的需求,保证城市绿地系统的开发,让市民亲近绿地,保障资源共享和社会公平。

5社会性、艺术性、生态性的和谐统一

生态功能、文化艺术功能和使用功能是现代景观追求的三个目标。植物景观是一个综合的整体,它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实现的,必须满足社会的功能,也要符合自然的规律,遵循生态原则,同时还属于艺术的范畴,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方,就存在缺陷,即有合理的使用功能、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及高质量的艺术水准的植物景观。

要特别强调人性化。人是城市的主体,城市的一切都是围绕着人的需求而进行建设、变化的,不断趋于文明和理性的社会越来越关注人的需求和健康,植物造景要适合居民的需求,也必须不断地向更为人性化的方向发展.植物造景和人的需求完美结合是植物造景的最高境界。

6增加绿量

绿量是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基础。增加绿量,是城市绿地景观营构中必须考虑的生态学问题。如何用较少的绿地,增加更多的绿量,答案肯定是要选择光合效率高,适应性强,枝繁叶茂,叶面积指数高的植物。城市绿地需要一定的草坪开阔空间,但如果大量布局草坪,则显绿量不足,竖向空间层次不够丰富,生态效益也相对降低。要克服广场化倾向,减少草坪花坛。同时,使绿化向立体化扩展,形成地面、墙面、屋顶多层次、多景观的绿化景观体系。要特别重视推行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最终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创造丰富的植物人工群落。群落是城市绿地的基本结构单元,直接决定着绿地的结构和功能。达到相对稳定的绿地覆盖,提高绿地的空间利用率,以最大限度地增加绿量,使有限的城市绿地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

7结论

21世纪是注重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生态时代,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绿化的综合效益即生态效益,这就推动植物造景朝着更为生态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通过巧妙地充分利用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质地进行构图,并通过植物的季相及生命周期的变化,构成一幅活的动态构图,来表现植物造景的艺术化。它是园林空间的弹性部分,极富变化的动景,丰富了城市植物景观的色彩和层次,增添了城市的生机和野趣。

参考文献:

[1]彭峰,陈亮明.园林植物造景中的生态设计[J].现代农业科技,2007,(17).

植物景观的生态功能范文3

关键词:生态园林;植物配置;生态系统

随着我国现代化文明的不断进步以及城市生活水平的发展,人们对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已经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城市化生态园林的建设中我们把工作的中点转移到园林设计中对植物的配置。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的配置在城市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与城市中良性循环生态系统是通过物质进和能量进行交换,为城市中居民提供舒适、安全和健康的生存环境以及工作的环境,进一步实际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促进我国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植物在生态园林设计中主要的功能

植物配置在生态园林设计中主要具有以下这几种功能:环境功能、建造功能以及观赏功能。植物配置中的环境功能主要是指生态园林环境中植物可以影响空气的质量、预防水土流失以及调节气候和涵养水源的功能;建造功能主要是指植物在生态园林景观中组织和限制空间,涉及植物的形态、大小、通透性以及密封性的特点。建造功能主要表现在可以利用空气中的任意一个平面,形成半敞开空间、敞开空间、安全封闭空间以及覆盖空间;观赏功能是由于植物的形态、大小、质地以及色彩等特征的功能充当生态园林景观中主要的实现焦点,植物由于外在的一、特征进一步发挥着观赏的功能。

在生态园林设计中,通常可以利用植物来实现遮挡不美观的植物或者是护坡构成的障景。障景的效果按照生态园林设计中景观的要求可以设定,倘若使用不通透思维生态景观植物,可以完全的屏障视线,生态园林设计人员首先要研究分析的是站在观赏者的角度、障碍物的高度、以及观赏者的位置和植物之间的距离等因素,其次是还要充分的考虑受到环境、季节因素的影响,由于季节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造成生态植物形成不同效果的障景。

二、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遵循的原则

(一)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确定生态园林设计的概念

1、因地制宜,适地适生、科学设计。按照立地的要求和条件,结合生态植物材料本身对环境的要求和特征进行安排,促使每一种生态植物都能够在生长期得到更好的生长。不要盲目的推广和引进外地的生态园林植物的配置,并注重植物的应用并被开发乡土植物。

2、注重生物的多样性特征。地球上大多数的自然环境并不是有单一的植物组成,而是由多种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其他生物共同组合。符合自然风貌和规律的生态园林建设一定要重视和遵循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但是从某种角度上来说,重视生态园林植物的多样性是一个创建自然生态循环系统以及模拟系统的过程。

(二)重视生态园林景观功能,应遵循美学原理

园林遵循生态的基础上,按照美学原理的要求,进行创造和融合。不单单要进行生态园林植物的生态配置,更应该重视生态园林植物季节性生长和变化的植物景观效果,进而达到时移景异、步移景异的效果,并创造出胜于自然生态园林优美景观。生态园林景观植物配置主要掌握关键点:第一,重视生态园林植物多样性;第二,疏朗有致、布局合理以及单群结合;第三,生态园林植物应注意不同生态园林植物色彩和形态之间的合理搭配;第四,应注意生态原理植物自身的文化性质以及和周边环境的相互融合。

三、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造景手法

(一)利用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表现时序景观

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景观当中的季节性变化至关重要,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进一步达到四季有景的效果。由桃花、丁香花迎春花组成的春季景观;有合欢、紫薇、花石榴的等构成的夏季景观;由红枫、桂花、银杏等构成的球机景观以及由忍冬、腊梅、南天竹等构成的冬季景观。这些盛衰容枯的自然植物生命节律。进一步为创造生态园林的四季变化中时序景观在这样的情况下提供例如一定的基础条件,按照景观植物的季节环境变化,把植物不同花期进行合理搭配种植,在同一个地点中不同时期中产生不同的景观,为人们带来不同的视觉感。

(二)利用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展现出不同地域环境特色

由于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差距,生态原理景观中有本区域中具有代表性的观赏植物。区域性的乡土种植具有着生态园林色性质的最佳材料。例如我国华南地区的凤凰木、木棉、芭蕉、蒲葵、榕树以及羊蹄甲等热带植物和东北地区的冷杉、云杉、水曲柳、杜松以及桦树等寒带的植物,不考虑积极诶性变化和生态习性等生态园林景观表现,都具有一定差异性,每一种生态园林景观植物都有各自的特色,同时还是生态园林植物自然美的充分表现。

(三)利用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形成空间性质的变化

生态植物自身具有三维实体效果,是生态园林景创建和营造中空间结构组成部分。高大乔木的枝繁叶茂被看作是单体建筑,每一种藤本植物爬满屋顶和棚架,绿篱经过修剪之后,平坦整齐的草坪铺满整个水平地面。所以,生态植物也像其他山水和建筑一样,具有一定的分隔空间、构成空间以及引导空间等功能,生态园林审计中植物在空间性质上的变化,还可以借助障碍法和借景等手法来实现,还可以通过人们的视镜一视线的改变上发生步移景异的视觉效果。

四、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方法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应该以绿地的自然景观为主要的前提条件,按照自然生态植物生态习性和生长环境科学合理的进行选择搭配树种,配置成灌木、乔木、草木以及藤本植物群体,并遵循生态植物生长规律,进一步进行良性的人工干扰,并形成了一个稳定、合理能够进行的自我更新性质的可持续发展的植物群落的生态植物系统。

(二)生态园林绿化应该选择适应当地生态环境和子让条件的乡土植物为主,不断的降低了由阔叶、引种运输造成成活率地下而导致不必要的经济上的损失,并且不要选择有毒、飞絮以及有异味和容易过敏的植物,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恶性植物杂草的侵害。

(三)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应该进一步考虑在一年四季中营造出不同的优美的生态园林景观设计,针对冬季严寒,阔叶树处于休眠状态,在生态原理设计中植物配置应注意针叶树和阔叶树之间相互搭配的比例,促使生态植物群体在一年四季中可以不断的发挥生态效益。

(四)对生态原理设计中植物群落中经常会出现虫害,尽量避免不使用杀虫剂、化肥、除草剂等含有化学性质的药剂,减少对土壤构成的污染,还可以一系列生物的方法对生态园林植物进行生态维护。

五、总 结

良好的生态园林设计景观,不单单是要有优美的建筑当做设计的主体骨架,更重要的是科学合理的配置植物,充分表现出生态园林景观中和谐美与自然美。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一定要遵循生态学原理为植物配置基础的条件下,还应该进一步的遵循美学原理。生态园林植物配置应该和文化性、经济性以及知识性等内容相互结合,不断的扩大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的配置以及功能的外延和内涵,充分的发挥整体的功能性并服务于人类。

参考文献:

[1]韩伟,冯蕴倩.浅析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0年09期

[2]刘敬聪.浅谈城市生态园林设计的植物配置方法[J].科技信息,2009年15期

[3]邹慧.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分析[J].现代园艺,2012年24期

植物景观的生态功能范文4

关键词:植物造景;城市景观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植物造景的配置原则

1.1 适地适树

只有满足植物生长所需的土壤、光照、温度、水分、空气等环境条件,植物才能正常生长,并保持其稳定性。所以,在植物造景中,首先要根据立地条件选择合适的树种,或通过引种驯化、改变立地生长条件来达到适地适树的目的。其次,要合理配置。在平面上要有合理的配置密度,使植物有足够的营养空间和生长空间,从而形成稳定的群体结构。一般应根据成年树木树冠直径的大小来确定种植点距离,但为了在短期内达到配置效果,可适当加大密度。

1.2 功能要求

人们对不同的园林绿地有着不同的功能要求,植物配置应考虑其功能要求,以起到强化和衬托作用。如:行道树要求选择树冠高大、叶密荫浓、生长健壮、抗性强的树种,以达到遮阳、吸尘、隔音、美化的目的;儿童乐园、小游园性质的绿地,可选用姿态优美、花繁叶茂、无毒刺的花灌木。

1.3 景观需求

园林绿地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可形成不同的景观效果,给人以视觉、听觉、嗅觉上的享受。因此,在植物配置上应符合艺术美的规律,合理搭配,最大程度地发挥园林植物美的魅力。要达此目的,需从以下3方面来选择植物。

1.3.1 因地制宜

联系功能要求,结合景点建筑物特征来选择配置植物种类,方能体现风格。公园、风景点要求四季美观、繁花似锦、活泼明快,所以要树种多样、色彩丰富;寺院、碑刻、古迹要求庄严、肃穆,配置树种必须注意体型的大小、色彩的浓淡,要与建筑物的性质、体量相适应;廊、亭、榭、轩宜点缀姿态优美、绚丽多彩的花木,使景色明丽动人。

1.3.2 因时制宜

植物是有生命的园林构成要素,从幼小树苗长成苍天大树,历经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其形态不断发生变化。在1 a中,随季节的变化植物会呈现不同的季相特点,从而引起园林景观变化。因此,在植物配置时既要保持景观的相对稳定,又要利用季相变化的特点创造出四季有景可赏的景观。为达到设计要求,在树种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其今后可能形成的景观效果,同时根据设计意图做好统一的季相构图。

1.3.3 因材制宜

园林植物的观赏特性千差万别,配置时可利用植物姿态、色彩、芳香、声响等方面,结合功能需求合理配置,构成观形、赏色、闻香、听声的景观。

2 植物造景与其他设计元素的关系

园林植物不仅有独立的景观表现,同时还可与建筑、山水、园路以及园林小品等组合成景。

2.1 与建筑的结合

园林植物与建筑配置是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结合。植物丰富的自然色彩、柔和多变的线条、优美的姿态和风韵都能增添建筑的美感,使之生动活泼,形成一种动态均衡的构图,使建筑与周围的环境更为协调。如:在建筑物的墙壁上用紫藤、木香、凌霄、地锦、爬山虎、蔓生月季等植物进行垂直绿化,增添了自然气氛;在体型较大、立面庄严、视线开阔的建筑物附近植干高枝粗、树冠开展的树种;在结构细致、精美的建筑物四周,选栽一些叶小枝细、树冠致密的树种。

2.2 对山水的衬托作用

山水虽然是自然式园林的骨架,但也需要有植物装饰陪衬,“山因水活,石因树灵”。植物与山石配置一般选用姿态优美的乔木、灌木错落搭配,体现山石和花木的姿态美;植物与水体结合,可显示出水体的灵性,使规则的几何形水池生动活泼起来。如:在水中种植荷花,形成“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优美意境。

2.3 与园路的结合

光秃的道路两旁若无树木、草坪或其他地被植物覆盖,会显得生硬呆板,不能给行人增添情趣。将树木栽于曲折道路两侧,可达到“曲径通幽”的意境与“草路幽香不动尘”的环境效果。主路两侧应以乔木为主,适当配置少量花灌木,形成特色景观,如银杏路、合欢路等;较长的园路旁,可以用多种植物进行配置,但主景要突出;小路旁栽植乔木不宜超过3种,可与山石、亭、廊等结合;花园小径宜采用小灌木、花境、地被、山石相结合的方式。

2.4 与园林小品的结合

1)突出小品主题。如:纪念革命烈士为主题的雕塑小品以色叶树丛作背景,到秋天,色叶树的金色和红色把庄严凝重的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

2)协调小品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如:以照明功能为主的园灯,分布广、数量多,在选择位置上如果不考虑与其他园林要素结合,将会影响绿地景观的整体效果。如果将其设计在低矮的灌木丛中、高大的乔木下或植物群落的边缘位置,既起到了隐蔽作用,又不影响灯光的夜间照明。

3)丰富小品艺术构图。一般体量较大的亭、坐凳、景墙等小品,轮廓线都比较生硬、平直,植物优美的姿态、柔和的枝叶、丰富的自然颜色、多变的季相景观可以软化建筑小品的边界,丰富艺术构图,增添自然美,使整体环境显得和谐有序、动静皆宜。

4)完善小品功能。园凳在园林中的主要功能是为游人休息、赏景提供停歇处。从完善功能的角度考虑,园凳可设在落叶乔木下,既可以遮荫,又不会遮挡休息者视线,使空间更加开阔。

2.5本土化原则

“景观文化”是人类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而”植物景观文化”又是景观文化中的最基础的一环,是”景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惟有”景观文化”的本土化,才能实现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或全球城市园林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都是在传统与创新中不断发展变化的。据有关研究报道,应用于上海、北京、南宁、柳州、桂林等我国主要城市绿化的植物种类中,乡土种类应用的比例也不大。在数量众多的外来植物中,一部分作为有用植物为人们的生活做出贡献,另一部分则成为可怕的植物杀手,严重破坏当地生态平衡,改变生物多样性。而且由于我国许多城市的现在绿化覆盖率也”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相差甚远,园林植物多样性匮乏,这就给乡土植物提供了研发利用的机遇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2.6功能设计原则

植物景观除了供人们欣赏外,更重要的是能创造出适合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满足功能设计要求是植物造景的一大目标。植物具有吸音除尘、降解毒物、调节温湿度及防灾等生态效应,如何使这些生态效应得以充分发挥,是植物景观设计的关键。在设计中,应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结合区域景观规划,对设计地区的景观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否则,会南辕北辙,适得其反。例如,北京耗巨资沿四环和五环修建的城市绿化隔离带,其目的是为了控制城市摊大饼式的向外蔓延带来的环境压力,但在规划中由于缺乏对北京区域环境、自然系统和城市空间扩展格局的分析,采用均匀环绕北京城市周围的布局方式,不但不能真正防止北京城市无序扩张,而且可能拉动和强化这种扩张模式。

2.7经济性原则

植物景观以创造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要目的,须遵循经济性原则,在节约成本、方便管理的基础上,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服务。强调植物群落的自然适宜性,力求植物景观在养护管理上的经济性和简便性。应尽量避免养护管理费时费工、水分和肥力消耗过高、人工性过强的植物景观设计手法。多选用寿命长,生长速度中等,耐粗放管理,耐修剪的植物,以减少资金投入和管理费用,坚持适地适树,多用乡土树种,减少管理费用。节约并合理使用名、特、贵重树种,降低成本造价。强调风景树种与经济树种结合、经济树种与生态树种结合,取得生态、生活、社会、经济多重效益。

2.8动态设计原则

如果说建筑是永恒的艺术,那么植物则是变化的音符。园林艺术讲究动态序列景观和静态空间景观的组织,植物景观完成后仍然在每年中发生季相变化,植物的生长变化造就了植物景观的时序变化,极大地丰富了景观的季相构图,形成三时有花、四时有景的景观效果因此,季相设计图是组织景观的依据,最低限度的冬季植物景观是设计的基点,最佳季相(春季、夏季、秋季)景观是设计效果的高潮。同时,规划设计中,还要合理配置速生和慢生树种,兼顾规划区域在若干年后的景观效果。

3 植物造景存在的问题

3.1 设计缺乏科学性

植物景观是活体景观,随着植物的生长而发生变化,所以我们有必要考虑植物栽植施工后的景观变化及养护管理。然而在现实造景中,却常存在设计、施工、养护脱节等问题。在景观效果预见中常常将生长条件很好的植物作为理想效果的标准,而对植物是否适应栽植地环境、气候条件,能否达到预期的体量、季相变化、生长速度等环节缺少深入细致的考虑。实践证明,应对植物进行科学地选择和配置,注意植物的生长习性,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乔木、灌木、草坪的比例,外来树种与乡土树种的比例,落叶树种与常绿树种的比例,以及阳性树种与阴性树种的搭配等等。不能把强阳性树种设计在一起,如水杉和雪松,因为10年或更多年后,阳性树种就会相互争夺阳光。同样,也不要把强阳性的树种(如水杉、乌桕以及柳属、漆属的植物等)设计在阴面,或把耐荫植物(如日本冷杉、八角金盘、八仙花、紫金牛等)设计在阳面,这样他们都会因为光照不足或光照太强而长势缓慢,甚至死亡。另外,要以乡土树种为基调,考虑当地人工植物群落的演替以及顶级演替的结果,合理引进外来树种,保护生物多样性,避免生物入侵。

3.2 养护管理水平低

植物景观必须进行长期地、连续地、科学地管理,才能发挥其良好的景观功能。养护中除日常水肥供给外,还应进行病虫害防治、整形修剪等,稍有不慎错过季节,就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为此,要建立一支既懂专业知识,又有园林艺术素养的养护队伍,真正把设计者的意图表现得活灵活现,并通过长期养护管理,使植物景观长盛不衰、永葆特色。

4 结语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和建设,代表着一个地域或地区的文化底蕴,也代表了城市的面貌和发展潮流,完美化园林城市的植物景观设计应该关注的是人,把人作为设计主题的内容,人与种植植物对话,从中不断探索生活气息更为浓重的园林景观内容,体现植物文化,满足景观功能,发挥充分展示现代城市生态风情园林艺术美,营造一个文化、生态、生活的完美园林化城市。

参考文献:

植物景观的生态功能范文5

1植物在生态园林设计中的功能

植物在生态园中一般有3种功能:建造功能、环境功能以及观赏功能。建造功能一般是指植物在景观中的限制和组织空间、涉及到植物的种类、植物的大小、形状、封闭性和通透性,它体现在可以用于一个空间中的任何一个平面形成一种开场的空间或者半开敞的空间,或者是铺盖空间和完全封闭空间以及垂直空间。环境功能主要是指植物在后期对于该生态环境的影响,比如对空间质量的影响,同时植物还可以防治该地区的水土流失,也可以涵养水源,调节气候。观赏功能一般是因为植物的大小、色差、形态等特征能在景观中成为视线的焦点,植物的外观有欣赏价值。植物的这3大功能中建造功能有着对总体和局部的形成的巨大作用。在设计过程中首先要考虑这些因素,只有在建造功能的设计确定以后才能考虑其他功能。植物具有许多不同于其他园林设计要素的特点,其中最大的特点就是生命力很强。植物是变化的,它们随着植物的生长和季节变化而不停地发生变化。所有的植物在生长中都可以扩展变化,这些动态变化,在设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园林的设计中,需要一些植物来遮挡不雅的物体或者护坡形成障景。障景的效果也依照植物来确定。同时植物还能有效地利用空间进行一个扩展和缩小的功能。在不变地形的情况,利用植物来调节空间范围内的所有方面,能创造出更加丰富的空间序列。

2生态园林的设计原则

2.1统一性原则

在进行植物的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到不同的树形、色彩、线条、质地的不同比例,显示它们的多样性,但还是要保持它们的相似性,引起统一感,这样更生动活泼,和谐统一。总之变化很多,会造成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过于繁杂又会引起心烦意乱,但是没有变化会显得呆板,所以要有统一性。

2.2景观性原则

这主要表现出植物群落的美感,体现出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和谐。这需要在植物配置时,熟练地掌握各种植物的造景功能,对于整体群落有把握,根据美学原理以及观赏要求进行合理配置。

2.3均衡原则

将不同种类和不同质地的植物种类按照均衡的原则来进行配置,景观会显得非常稳定。

2.4生态位原则

这种原则主要是针对于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城市的园林绿地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生态系统,合理配置植物种类,避免植物失衡造成的生态不平衡。

3生态园林中的植物配置的主要方式

3.1植物配置要以当地自然条件为基础

在植物的配置中要充分考虑到植物的生长属性所适合的自然环境,选择合适的地方进行种植,同时搭配乔木、灌木、草本等来塑造成复合型的植物群。

3.2植物的配置要做到花叶相衬

植物配置时,避免做到单调和重复的情况,将花类植物和叶类植物容器结合在一起,做到花叶相衬,托出植物的美感。

3.3植物配置应该做到四季有景、风光独特

植物配置时需要考虑到四季的变化,应该贴近自然,做到四季分明,流露出自然界的生机和变化。做好阔叶和针叶的搭配,选择观赏效果良好的植物进行配置。

3.4保障安全、杜绝污染

在植物的配置中,更应注重它与人的协调性,避免因为一些有毒素、异味、有过敏的植物对人体造成危害。

4结语

植物景观的生态功能范文6

关键词:高校校园绿化;植物配置;原则;探讨

收稿日期:2011-06-03

作者简介:安利波(1962―),男,河南许昌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园林设计工作。

中图分类号:TU98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7-0044-02

1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校园景观建设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优美的校园环境能令人心旷神怡,同时对于维护生态环境、美化学习环境、优化育人环境起到重要作用,建设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环境,形成历史人文与自然生态相和谐的校园景观效果,是今后一个时期高校管理者最紧迫的战略性任务之一。

2大学校园园林植物配置原则

2.1功能性原则

园林植物的功能主要是创造优良生境,但同时还要考虑视觉效果和人的心理感应,植物配置时应明确使用的目的和功能。大学校园往往有其特定的功能区,不同区域担负的功能不同,对环境的要求也各不相同。教学区要求环境静谧、清新,宜用枝叶繁茂的阔叶乔木形成隔离带,绿树成荫,起到降低噪音、杀菌吸尘、净化空气的作用;生活区要求环境舒适、活泼,应注意色彩搭配、季相变化,选用色彩不同、花期各异的植物组合,营造温馨优雅、赏心悦目的绿地空间;活动区热烈、奔放,宜用常绿草坪、乔木林,使人视野开阔,令人心旷神怡。

2.2艺术性原则

植物配置不是简单的绿色植物堆积,而是在满足审美学要求基础上的艺术配置,是园林艺术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在植物配置中,应遵循统一、调和、均衡、韵律等基本美学原则。这就需要在进行植物配置时,熟练掌握各种植物材料的观赏特性和造景功能,对植物配置效果整体把握,根据美学原则和人们的观赏要求进行合理配置,丰富群落美感,提高观赏价值,渲染空间气氛。好的艺术配置可以利用植物的色、香、形态与形体的变化组合,使人产生美好联想,令观赏者思想、道德、品格在大自然的课堂里得到潜移默化,生动活泼地学习成长。

2.3生态性原则

植物配置应按照生态学原理,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人工植物群落结构。同时根据生态学上物种多样性导致群落稳定性原理,植物配置时应充实生物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群落多样性的基础,它能提高人工植物群落的观赏价值,增强人工植物群落的抗逆性和韧性,有利于保持群落的稳定,避免有害生物的入侵。只有丰富的物种种类才能形成丰富多彩的人工植物群落景观,满足人们不同的审美要求;也只有多样性的物种种类,才能构建不同生态功能的人工植物群落,更好地发挥人工植物群落的景观效果和生态效果。

应考虑高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当地的土壤性质和气候条件,植物的生长习性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合理地选择花草树木,最大限度地发挥植物的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讲究疏密结合,采用不同的种植形式和种植间距,组成各种形式的校园园林空间。初期校园植物配置可适当密植,但应因时因地进行合理的间植与移栽;否则,会出现一味追求绿化量值的极端,违背了植物对环境的负荷能力,造成部分树木的生长不良或枯死。应注意乔木、灌木、花卉及地被的合理搭配,建立合理的人工植物群落,保持群落的植物多样性,增加群落的稳定性,强化其游憩、观赏功能。

3高校校园植被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1)校园植被多样性不够,违背生态学规律。盲目追求数量优势和品种奇特,造成种植结构不合理,降低了植物群落的抗逆性和稳定性。主要表现为绿化树种单调、植被群落结构单一和树种间的配置模式单一。一来植物群落层次的丰富性不够,起不到绿地防尘减噪的效果,二来削弱了人工植物群落的景观效果,特色不够鲜明。这些都将导致植物群落的生态质量下降,成为建设生态校园的一大障碍。

(2)校园植被配置缺乏合理的规划。由于植被配置时依然存在着重景观、轻生态和重效果、轻过程的思想,往往忽视了植被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达不到绿化应有的本质功能。

4高校校园的植被选择分析

4.1充分理解园林植物配置的理论基础

植物是园林景观的主要元素,植物配置不仅要有绿化、美化的效果,还要有多样性的生态功能和环保效应,科学地配置植物可以维持群落的稳定和平衡,形成多样化的植物群落,丰富园林景观;艺术的植物个体、群体组合可以形成多种空间景观形式,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在自然中品味一草一木。

4.2科学引种,增加校园植被多样性。

植物多样性能体现功能目标的多样性,增强校园植被对气候的适应性和抗逆性,提高校校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进行植被配置时,应从生态性角度出发,遵循当地植物群落的演替规律,根据校园所在地理区位的特点,考虑其植被在空间位置上的适宜性,充分选择适地适生的当地树种,科学引进外地植被,在空间上合理规划,使两者互利共存,构建校园人工栽培群落,增加校园植被的生物多样性,在充分展示本地优良植被的同时,又能增加异地风情。

4.3合理搭配乔木、灌木、草本植被

高校校园景观是建筑、道路、池塘、植被相结合构成的统一整体,复层结构应当成为植被配置的主旋律。校园植被主要包括乔木、覆盖地表的低矮植被,包括一年生和多年生的草本、适应性强的匍匐型灌木、藤本及竹类,以及草坪和稀树草坪等。其中,草坪在绿化、美化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发生地震和火灾等突发性灾害时,开阔的草坪是极好的安全岛和隔离带。在规划时要根据景观布局要求,对乔木过于密集的局部位置,尤其是校园主干道和绿化区内的人行便道两侧就近移栽,增加景观效果突出、品种丰富的花灌木和地被植物,形成良好的地面覆盖,通过这样配置以营造优美的校园景观和开放的绿地空间。

5结语

随着科技的发展,高校校园内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因此校园绿化建设也出现许多新的问题,而在园林植物的配置上也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校园植物配置要为高校的综合改革、建设和发展服务,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更新植物的种类和创新植物配置的方法。要遵循现代化、生态化、园林化的准则,创造具有多种功能的特色校园空间,使全校师生拥有一个绿化、美化、色化、香化的园林式校园,从而提高整个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培养社会主义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

[1] 夏欣,杨琴军.高校生态校园建设中的植被配置对策[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17~18.

[2] 徐玉秀.浅谈高校园林绿化植物的配置[J].湖北林业科技,2004(3):43~46.

[3] 赵黎芳,丛日晨.北京大学校园植物调查[J].北京园林,2005(1):79~81.

植物景观的生态功能范文7

关键词:生态园林;植物配置

中图分类号:S68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532192

前言

我们国家在近几十年,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日益遭到破坏,并导致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难题。因此,在当代城市建设中,不能仅仅只是侧重于园林的观赏性,还要关注生态问题。现代生态园林设计时,对于怎样科学建设生态园林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

1 在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植物的作用

如何配置植物是城市的景观建设中重要部分,不仅仅是为了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也是为了市民可以生活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享受城市生活的美好。就植物配置的作用来说,植物配置不仅可增加绿化率,还可以净化空气,降低城市噪音,减小城市污染等其他功能。同时,通过植物配置,可以对气候天气进行一定的调节,对防风降尘也有一定的帮助。生态园林设计可以实现绿化,为人类提供一个更加舒适漂亮的城市生活环境。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城市生态园林也出现了迅猛发展的迹象,由于生态园林不仅有艺术美而且有观赏性,其主要职责是打造一个安全舒适的适合市民居住的环境,这样能对生态系统有序进行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最近几年来,由于人对大自然贪婪过度,使得生态问题频现,自然灾害一波一波地涌现,这是对人类生存发展的严重威胁。现代化园林植物配置早不仅能打破以乔木、灌木等植物的组合的传统形式,还能增加绿化量,采用多层次结构的植物群落,设计出优美的树冠线和林缘线,这不仅可以展示园林工程的艺术美还能展示其生态美,且观赏功能较强,所以对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进行合理的配置是非常有必要的。

2 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的原则

2.1 统一进行的原则

在植物景观的设计过程中,要把各种不同的元素如树木、颜色、线条、特征有机结合起来,既要显示多样性,又要有一定的统一性。这样才能显得生动形象且和谐统一。但是如果变化超过一定限度,整体美会丧失。太过于复杂的颜色组合会混杂,但是太过于平铺直叙又让人觉得过于单一化,单调乏味。总而言之,在园林设计中不仅要注意统一,且要注意多样化。

2.2 景观性原则

一定要对植物整体的美感加以表现,并且在保证和谐的基础之上使之具有科学性、艺术性。这就要求在进行植物配置的时候,对各类植物的观赏和造景功能熟悉并掌握,要把握好群落整体植物配置的效果,而且要在美学原理和观赏要求的基础之上做好恰当的配置。甚至对于打造的植物群落的动态改变有很强的预测,对于季节景观设计也需要有一定的预见性,这样使得植物在一年四季中,可以达到“收四时之烂漫”, “体现无穷之态, 招摇不尽之春”的效果,这样不仅丰富了群落整体的美感,而且提升了植物的观赏性。

2.3 均衡设计的原则

如果把各种植物种类安装均衡设计原则做配置,景观看起来不仅显得稳定,而且会好看很多。如果整体色彩过重、数量过于繁多体量都较庞大,这样会给人带来沉重感;反之,如根据周边的环境条件,在进行植物配置时,采取规则是均衡和自然式均衡设计的原则,则会使得植物观赏性大大提高了。规则式均衡一般使用于规则式的建筑中。自然式均衡常常适用于公园、植物园等自然环境。例如,很多现代城市的景区种植有各类花草树木,而在植物配置方面十分讲究,在曲折小路旁,种植高高的雪松,附近种植数量较多,单株体量比较小的灌木,这样就能达到一定的均衡,增加观赏性和美感。

2.4 生态位原则

生态位,指的是一个物种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功能以及物种在时间空间中的地位,生态位是对物种之间和物种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反映。在城市绿化建设中,必须要对生态位的特点、合理选择植物种类、规避植物直接竞争等方面的问题加以考虑。如此,才能构建功能齐全、结构具有合理性、种群比较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这样以便各植物互为补充,不仅可以对环境中的资源充分利用,还能达到景观具有优美的特征。

3 不同场合生态园林的植物配置分析

3.1 城市广场园林植物配置

在城市广场园林中,其植物的配置形式可以有一点、两点、线、面、垂直等形式。不仅要保持协调性还要保持连续性,这样才能对丰富性和个性加以体现。对各种景观的组成要素进行艺术化处理之后,不仅要在色彩搭配、空间组织结构方面给人华丽美观的享受,而且还要在季节变化时体现色彩变化。而且,要重视群落内部物种的共生关系,进而提升抗虫害特性。例如一些固氮植物,因为有根瘤菌,所以可以固氮,这类植物就可以使群落内的生物共存共生。

3.2 城市小区园林植物配置

使用声音、光学、影子来对园林植物进行配置。光与影能让园林植物景观富有层次之美,而且使之具有深度感。当植物跟自然光、水面、冰面等结合起来,就可以达到各种光影美学效果,风景具有梦幻之美。比如太阳底下树木稀疏的影子,水中倒影等。与此同时,在城市园林的景观设计中,其艺术精髓是使用彩色搭配。色彩不单可以让人有丰富的联想,还能对空间气氛有渲染作用,可以对景观的主体加以烘托,甚至可以给人带来幽静和谐,富丽堂皇等美感,这样对空间意境有极大的丰富作用。

3.2.1 城市小区园林景观类型

总结城市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可以划分为4种。这4种类型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城市小区景观设计的发展。

3.2.1.1 点缀式的园林景观

在排列的楼楼之间,顺着墙角种植较矮的灌木,或者是在小区的一些大的出入口种植一些大树。

3.2.1.2 绿化式园林景观

以儿童游乐场为例,绿地草坪的面积较大,在草坪间隔布局一些假石、花草。这种景观设计显得很平淡、过于简单单调化,这样设计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提高小区绿化率。

3.2.1.3 观赏式园林景观

这类园林景观的缺点是很明显的,就是大部分小区园林绿地封闭式管理,这样虽然比较美观但是很难接近。

3.2.1.4 参与式园林景观

这类园林景观侧重于人与环境互动参与,使人与景观融洽相处,可以作为一道美妙的风景。这种园林不但要求人和自然友好相处互动,还要使之与园林中大景观融合,这样形成更大景观。

4 生态园林景观设计要点

4.1 生态功能优先考虑是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基础

生态设计的概念就是打造多样性景观,对绿化空间做合理性配置,尽最大程度增加自然的生态要素,使景观生态结构的整体生产力更加健全。绿化量是城市绿地生态建设的根本。所以,在植物构造景观时,要通过各种植物来提高叶面积指数,尽可能选取叶面积大、叶片比较宽厚的、光合作用效率比较高的植物,这样才能提高光合效率,使城市小气候环境更加适宜居住,这样不仅仅可以减小建筑在夏季降温能耗,甚至可以提高冬季保温效果,使人与自然链接感增强;而且,要以功能和污染的特性,选取抗污染的植物,使绿地发挥污染物吸收同化作用,减小污染,使城市生态趋于平衡,除外,还要侧重于发挥植物景观的其他生态功能,在特定的环境中,要实现植物景观的卫生保健功能,达到改善市民生活环境,这样才有利于大家身心健康。

4.2 物种多样性是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基础

务必加强品种意识,对植物生态性做筛选,打造具有趋于特点的城市个性化的绿化带,与此同时,要慎重引入国外物种,重点关注原产地是国内的或是培育后的改良品种。

当城市引进的植物种类太多,种群规模极小时甚至消失。这跟绿化带要求太高,过于追求完美有密切关系。比如过于追求一年四季长春,这样导致适应性强的、色彩变化丰富的植物被丢弃。而且,一次成型的过于功利性的作法,也会致使一些慢生植物被抛弃,常常使得一些绿化功能不强的植物不被选用。

借鉴地带性群落的一些规律,选择一些耐荫的植物,尽最大程度开发使用绿化空间,使林下植物丰富化,避免单一植物过于密集,使更新物种有生存和生长的空间,这样可以快速建立接近大自然的植被性绿化地带。

4.3 因地制宜是生态园林设计的保证

由于城市环境多变的原因,生态园林景观不仅要根据土壤环境和功能位置这些因素来进行设计,还要合理利用城市特殊气候和环境特点,提升植物群落的适应性和稳定性特征。并且要改善土壤条件,推广基于人工介质种植土壤,对土壤环境适当创造,以提升绿化地的维护机制。要注重植物跟建筑物之间的协调和修饰、弥补等,把建筑物绿地景观与空间融为有机整体。在植物造景过程中,应该除了种树之外,还要选用合适的花木花卉草坪,这样才能使景观空间丰富化。根据植物的生长规律,根据实际情况,预报保证植物群落相对稳定和随季节性变化。尤其是要重视本地植物的使用,过分引入外地植物,会导致秩序紊乱,还会因为气候突然发生改变而导致灾难。一味的追求异地和国外的绿地模式,跟风,这样做的代价是很大的,这样会使生态和景观功能不能得到保障,要引起特别重视。

4.4 种间关系是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关键

绿地植物的中间关系决定了群落的演变。过于单一的结构的绿地,不仅跟绿化理念和资金投入有关,对种间关系的不够熟悉也是非常关键的原因之一。植物物种间存在竞争关系,这种关系是相互作用的,竞争能力有竞争等级性,而且受邻近物种的选择的影响。植物的竞争及适应能力跟植株大小、根深、生长率息息相关,而且跟环境条件和资源水平的作用关联很大。

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史也是对竞争结果和种群动态影响因素之一,其竞争程度受到有效面积的影响作用,个体空间结构一般决定了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强度。物种间也有一定的正相互作用,比如高大植物为林下植物构建合适的生长环境。所以,要对植物生物学和生态学加强特性研究,要借鉴群落的种类组成和结构特点,考虑到植物的相互作用,顺应自然,并在调整群落密度和制约关系的基础之上选择合适的地被植物,与此同时要促进其他植物的生长。此外,由于成株比幼苗的耐心要强一些,如果能错开种间的更新时间顺序,对中间的共存也是很有帮助的。如果能使得群落中的种群共存而不是直接竞争,对太阳能、热能、水分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这样就能提升群落结构的稳定性以及生产力。

4.5 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注意事项

植物配置要根据绿化地带的自然状况进行,并且要研究生长生态特性搭配和选择树种,配置后的复层植物群落,要遵守植物群落生长规律,做一定的人工干扰,这样可以构建一个合理稳定且可实现更新的植物群落系统,这个群落系统是能够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

选择园林绿化树种要因地制宜,尽量选择本地植物,这样可以降低因为引种或迁移等因素造成的损失,而且尽量不选择有毒有异味等特性的植物,当然还需要预防恶性杂草侵入绿化带。

在对园林景观植物做配置时,不但要保证植物根据季节各异设计,还要保证景观在四季都有变化,对各种树木做好有效搭配,从而使得植物群落在四季最大程度发挥其生态效益。

因为园林绿化带是比较宽敞场所,因此可充当临时避难地作用,所以在做绿地设计的时候,可以做成耐践踏草坪,如此既可以使人与绿地零距离接触,还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就能很好的满足市民的心理和生理需要。

在园林植物的群落发展中,不能规避虫病害,因此在治理虫病害的时候,要能不使用化学药剂就不使用,这样避免土壤污染,要采用生物学方法治理病虫害,这样才能维护好生态环境。

5 结语

园林是一门系统性的学科,它跟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有密切联系, 因此在植物配置时,不仅要很好的结合美学还要结合生态学,甚至要在农林中对彼此之间的关系很好的把握,这样才能实现共同的发展,在对生态园林做设计时,对绿色植物的配置要合理化、科学化。不是简单的堆积,而要基于艺术审美的基础进行设计,唯有如此才能成功的对园林艺术有发展促进作用。所以,要加大加强对中国园林的研究力度,运用艺术的手法将生态理论与景观艺术理论有效结合起来,为人们营造一个协调、稳定、优美的景观环境。

参考文献

[1]约翰・西蒙兹.景观设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 刘敬聪.浅谈城市生态园林设计的植物配置方法[J].科技信息,2009(15):311.

[3]苏雪痕.园林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植物景观的生态功能范文8

关键词: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

Abstract: Wetland ecosystem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the human. City wetland is the most important city in the natural space landscape elements, landscape design is an important factor of city wetland park landscape design.

Keywords: Wetland Park; plant 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86.3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1.城市湿地公园的定义及分类

湿地公园是以具有一定规模的湿地景观为主体,在对湿地生态系统及其功能进行充分保护的基础上,对湿地进行适度开发,可供人们开展科学研究、科普教育,以及适度生态旅游的湿地区域。

根据原有的场地状况,城市湿地公园大致可以分为天然湿地公园和人工湿地公园两类。前者是指利用原有的天然湿地所开辟的城市湿地公园,如荣成桑沟湾国家湿地公园;后者是指人工开挖兴建的城市湿地公园,如北京的翠湖国家湿地公园。人工湿地公园主要是以自然湿地为蓝本,采用人工挖填的方式创造一个湿地来进行公园建设。人工湿地公园考虑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使得公园内的湿地景观更加接近自然,因此它的规划方式与自然湿地不同。人工湿地公园的面积较小,功能比较单一,主要满足城市居民的娱乐休闲和污水净化需要。城市湿地公园按其功能可分为生产型湿地(养鱼塘、稻田、沟渠等)、水利型湿地(水库、水坝)、生态保护型湿地(自然保护区中野生湿地部分)、环保型湿地(污水处理区)、游憩型湿地(生态展示型、仿生型湿地)。

2.城市湿地公园的功能与意义

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系统,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本之一首先,湿地是许多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其次,湿地在涵养水源、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屏障;另外,湿地的生物和化学过程还具有降解过滤污染物的功能,使当地河流下游区域受益总而言之,各类湿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环境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湿地环境是与人们联系最紧密的生态系统之一,对城市湿地景观进行生态设计,加强对湿地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能充分利用湿地渗透和蓄水的作用,降解污染,疏导雨水的排放,调节区域性水平衡和小气候,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其次,这将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接近自然的休憩空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人们了解湿地的生态重要性,在环保和美学教育上都有重要的社会效益一定规模的湿地环境还能成为常住或迁徙途中鸟类的栖息地,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此外,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可减少杀虫剂和除草剂等的使用,降低城市绿地的日常维护成本。

3.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

3.1 植物选择

在城市湿地公园中,湿地植被规划要以湿地的功能类型为依据, 进行湿地植被种植, 尽量保护现有的植物, 既要保证湿地生境的多样性, 又要能营造出不同季相及林相变化的湿地植物景观, 使公园湿地生态系统多样性与景观多样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整体的植物选择中要遵循“地带性”原则。在进行植物种类的选择之前要对该区域自然植被做充分的调查研究, 确定该区域的地带性植物种类和植物群落以及不同生活型植物的比例。选择时尽可能的选择本地植物种类, 既经济又实用, 还可以避免外来物种对本地生态系统构成威胁和破坏。

城市湿地公园植物群落构建以生态效益为首要目标, 既要有较大的改善湿地生态环境的作用, 又要满足湿地群落内植物健壮生长的生态要求。植物配置以多样的植物群落, 能产生更好的湿地植物生态环境景观为主要目的。在污染较重的地方, 应以抗污性强的树种, 能吸收污染物质和净化水质的植物群落类型, 以减少污染物质对湿地环境的破坏性。城市湿地公园植物群落要以乡土植物为主要植物, 并根据该立地条件引入野外不同的植物种类, 以丰富湿地植物群落的营造, 发挥湿地植物群落的景观功能和生态作用。

3.2 植物景观设计

公园内的植物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水上丛林、人工湿地植物观赏区、休闲森林植被区。水上丛林区主要采用缓坡护岸的方式,植物在种植形式上形成“乔木+ 湿地植物”的水陆结合配置方式。此外,大型乔木的种植不但可以净化水源,还可以为水生生物提供多样性的生存空间,保持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在水生植物观赏区,主要采用观赏效果好的菖蒲、鸢尾(Irisgevmanica)、玉簪(Hosta plantaginea)等耐水湿的植物和芦苇、荷花(Nelumbo nucifera)等净化功能强的植物一起搭配。在湖心小岛上主要种植水杉和鸡爪槭(Acer palmatum),地被主要种植八角金盘(Fatsia japonica)、鸢尾、睡莲(Nymphaeatetragona)等观赏植物。此外,在人工浮岛上种植鸢尾、美人蕉等植物。休闲森林植被区除了以乔木为主的植物群体外,林下可增加玉簪、蝴蝶花(Convallaria majalis)、紫萼(Hosta ventricosa)等耐阴湿植物;路边或草地中间可布置一些观花地被植物及自播繁衍能力强的波斯菊(Cosmos bipinnatus)、蛇目菊(Sanvitalia procumbens)等;滨水低湿地带可以种植水生鸢尾、美人蕉等,并配以成片的开花地被植物,形成突出季相色彩和林面倒影水面的景观效果。

4.结束语

在湿地公园中,城市湿地公园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人们对人工化的园林景观司空见惯时,城市湿地公园的出现无疑给人们带来一丝清新感。

在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中, 如何延续传统园林中的理水手法以更自然化的理念创建更富自然野趣的观赏活动空间, 将成为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重要课题。在进行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时, 要顺应自然规律, 保护自然资源, 维护自然过程, 既要充分考虑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平衡, 以生态可持续性为前提, 又要以关爱自然、尊重自然为核心, 融合艺术的原理进行湿地植物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苏雪痕. 植物造景[M ].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2]麦雷格・S・坎贝尔,迈克尔・H・奥格登. 湿地与景观[M ].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5.

[3]吴江,周年兴,黄金文,丁正山. 湿地公园建设与湿地旅游资源管理保护的协调机制研究―――以江苏、上海沿海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例[ J ]. 人文地理, 2007 (5) : 124 - 127.

[4]周建东. 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规划设计的理论框架研究[ J ].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12) : 11818 - 11821.

[5]潮洛蒙,李小凌,余孔坚. 城市湿地的生体功能[ J ].城市问题, 2005 (3) : 9 - 12.

[6]王凌,罗述金. 城市湿地景观的生态设计[ J ]. 中国园林, 2004 (3) : 39 - 41.

[7]周武忠. 园林美学[M ].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植物景观的生态功能范文9

关键词:居住小区;景观设计;植物造景

植物造景设计力求突出景观、生态效益,充分考虑树种的选择及其配置,为小区内人们提供优美、舒适、安全的外部环境。一方面要使景观融于小区空间、自然环境中,创造一个能最大限度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生活空间;另一方面又追求别致、新颖、大方的艺术品位,从而提升该区域的小区空间景观质量和价值。

1 植物造景的配置原则

1.1 因地制宜的原则 因地制宜是植物景观设计遵循的基本原则,它主要包含两层涵义:一是对立地条件的合理利用;二是对绿化植物的选择。植物的选择应以乡土植物为主,还可适当选取一些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外来物种,改善住宅小区的植物种植结构,使乔木、灌木、草本花卉合理搭配,创造出四季景观。

1.2 色彩相宜的原则 植物配置时,植物的色彩应与周围环境、地理位置、生态条件、场景气氛等相协调,通过植物的色彩和形态等来烘托气氛、突出主题、创造意境,同时因考虑不同色彩给人的感受。常见可以丰富环境的植物有:银杏、紫薇、樱花、月季、玉兰等。

1.3 季相相宜的原则 植物造景时,应充分考虑植物的季相特点,使小区四季有景,要了解不同植物的生长周期以及因季节的物候变化而产生的色形态等方面的变化,以延长观赏期。

1.4 因景制宜的原则 不同的景观主题采用不同的植物,使用不同的配置手法来表现。无论是群植,还是孤植、列植、对植、篱植,都会随着景观主题而选择不同配置方式。同时植物的栽植需要考虑到地方习俗以及造景的目的、功能等人为因素。

2 植物营造景观的功能表现

植物是小区景观营造的主要素材,丰富多彩的植物种类为营造小区植物景观提供了选择的余地,但对植物造景功能的整体把握和对各类植物景观功能的了解是营造植物景观的基础和前提。

2.1 植物表现时序景观 植物随着季节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季相特征。根据植物的季相变化,把不同花期的植物搭配种植,使得同一地点在不同时期产生某种特有景观,给人不同的感受,体会时令的变化。

2.2 植物形成空间变化 植物具有构成空间、分隔空间的功能。植物造景在空间上的变化,也可通过人们视点、视线、视境的改变而产生“步移景异”的空间景观变化。造景中运用植物组合来划分空间,形成不同的景区和景点。

2.3 植物营造观赏景点 植物作为营造小区景观的主要材料,某些植物本身具有独特的姿态、色彩之美。不同植物形态各异,变化万千,既可孤植以展示个体之美,又能按照一定的构图方式配置,表现植物的群体美,还可根据各自生态习性,合理安排,巧妙搭配,营造出乔、灌、草结合的群落景观。

2.4 植物衬托主体建筑及环境景观 植物的树形、枝叶、质地和色彩等在视觉感受上有着不同差别,环境景观中经常用植物材料来衬托建筑,如通过基础栽植、墙角种植、墙壁绿化等形式。现代园林中的雕塑、喷泉、建筑小品等,也常用植物材料做装饰,或用绿篱作背景,通过色彩的对比和空间的处理来加强人们对景点的印象,产生烘托效果。

3 居住小区中植物造景要点

3.1 植物选择要符合植物的习性 居住小区中,植物绿地是人们休息、娱乐的场所,因此在选用树种时,要考虑到树木对人体的安全性,一般不选用有毒有刺的植物,也尽量少选飞絮、落果污染环境的植物;多栽种易于管理、少虫害、无毒、无刺激性的的优良品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栽些有经济价值的植物。

3.2 植物造景要依据小区场所合理配置 在小区道路两侧及有露天座椅的公共空间,应选择种植落叶树种,因落叶树种比常绿树种具有更明显的季相变化,这样夏季既可以遮荫避暑,冬季又可以晒太阳,比选种常绿树种更符合人们对环境的合理需求。在小区道路两侧种植高大乔木作为行道树,这样人们在夏季行走时可有遮荫的效果。在有铺装地坪材料的广场上种植时,采用透气性的路面材料,树池上覆盖人工复合树皮等透气性材料。

3.3 植物造景手法合理运用 植物布局应根据实际需要做到疏密错落,在有景可借的地方,植物配置以不遮挡景点为原则。较大面积的草坪地被,视野开阔,空间感强,适于观赏远景。而用高于视平线的乔灌木围合环抱起来,形成闭合空间,适于观赏近景。小区景观设计中,要应用植物营造既开朗又有闭合的空间景观,两者巧妙衔接,使人既不感到单调,又不觉得疲劳。

3.4 植物造景力求美化与生态功能并重 植物造景以绿为主,城市园林绿化不仅要平面化,而且要提倡立体化模式,达到美化与生态功能并重。利用种植攀援植物,可以弱化建筑形体生硬的几何线条,使空间增加美化效果,从而提高城市的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