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植物管理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05-15 18:15:23

植物管理论文

植物管理论文范文1

关键词: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林业有害生物;生态恢复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地区与调查方法

选择信丰县主要林业有害生物为害的寄主林分马尾松群落(主要是马尾松毛虫为害)面积1000公顷、湿地松群落(主要是萧氏松茎象为害)2000公顷等二种类型,同时选择属于林业有害生物自控区的常绿阔叶林群落600公顷作为比较分析。在上述每种群落类型中,采用典型抽样方法,分别抽取有代表性的区域样地12块、18块和5块。通过种-面积曲线法,确定群落(样地)最小面积20M×20M。在每块样地内对乔木进行每木检尺,以统计种类和数量;在每块样地的相邻两边和对角线采用样线法测定灌木层的相对优势度(rd1)和草本层的相对优势度(rd2)。此外,计测每块样地的胸径级数(d)(以10cm为1个径级数)和林分郁闭度(P)。

1.2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群落多样性指数

用乔、灌木丰富度指数R表示物种的多度,用Simpson指数计测生态优势度,用Shannon-Wienner指数计测不同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用Hurlbert(1971)种间相遇机率计测群落的均匀性,用阔叶比例参数(K)计测人工增加的物种多样性。

丰富度指数R=s;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Σ(Pi×lnPi);

Simpson多样性指数(D),D=1-ΣNi(Ni-1)/[N(N-1)]。

Hurlbert(1971)种间相遇机率(PIE)PIE=-ΣNi(Ni-1)/[N(N-1)]

式中s为样方中观察的物种数;Pi=Ni/N,N为样方中各物种多度指标总和,Ni为第i个种的多度指标。

1.2.2植物群落的数量分类

采用聚类分析法[1]进行植物群落的数量分类。依据群落间的相似关系,把两两群落间性状数据所反映的相似程度将群落分组,划分为不同的数量等级系统,以便于对生态系统进行合理经营管理。

1.2.3植物群落的排序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运用应用程序[1]揭示植物群落结构的空间变化与环境因子空间的关系(Gauch,1982),从而揭示其中的规律。排序依据一个地区内所调查的群落样地,按照相似度来排定各样地的位序,从而分析各样地之间与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结果与分析

2.1各群落多样性指数表2

表2-1马尾松群落

序号

R

HP

D

PIE

K

样本数

1

13

0.95

0.53

0.53

0.29

3

2

11

0.27

0.12

0.12

0.06

3

3

14

0.21

0.09

0.09

0.05

3

4

6

3

表2-2湿地松群落

序号

R

HP

D

PIE

K

样本数

1

14

0.88

0.48

0.48

0.07

3

2

8

0.51

0.26

0.26

3

3

13

3

4

6

1.09

0.57

0.57

0.09

9

表2-3常绿阔叶林群落

序号

R

HP

D

PIE

K

样本数

1

31

1.6

0.72

0.72

1

2

2

34

1.66

0.79

0.79

1

2

3

34

1.49

0.69

0.69

1

2

4

30

2.59

0.92

0.92

1

2

由上表可知,乔木层多样性HP、D、PIE指数总体趋势为常绿阔叶林群落大于人工马尾松和人工湿地松群落,人工马尾松和人工湿地松林中的物种多样性变化多样,明显低于常绿阔叶林,说明生态系统不稳定,抵御自然生物灾害能力弱。从针叶林到常绿阔叶林,随演替过程的进展,种群多样性增加,抵御自然生物灾害能力强。

2.3植物群落的分类

表4植物群落的分类

序号

R(x1)

HP(x2)

D(x3)

PIE(x4)

K(x5)

d(x6)

P(x7)

rd1(x8)

rd2(x9)

1

13

0.95

0.53

0.53

0.29

3

0.7

27.2

15.7

2

11

0.27

0.12

0.12

0.06

2

0.6

15.1

30.4

3

14

0.21

0.09

0.09

0.05

2

0.5

18.5

20.7

4

6

2

0.3

8.9

21.4

5

14

0.88

0.48

0.48

0.07

4

0.5

18.4

33.7

6

8

0.51

0.26

0.26

2

0.4

2.8

47.3

7

13

2

0.5

9.7

53.2

8

24

1.09

0.57

0.57

0.09

3

0.6

12.8

68.5

9

31

1.6

0.72

0.72

1

4

0.6

44.1

37.2

10

34

1.66

0.79

0.79

1

4

0.6

44.7

34.3

1

34

1.4

069

0.69

1

4

0.6

52.8

38.0

12

30

2.59

0.92

0.92

1

6

0.8

34.9

17.1

利用模糊聚类分析结果如下:

计算参数:去掉量纲方法:原始数据标准化;相似系数计算方法:夹角余弦法;拉姆塔值:0.800

相容关系矩阵

1.0000

0.5886

0.5521

0.4210

0.4951

0.3049

0.2946

0.2500

0.4924

0.5106

0.4755

0.6931

0.5886

1.0000

0.9496

0.8705

0.5187

0.8185

0.9034

0.4196

0.0509

0.0472

0.0794

0.1215

0.5521

0.9496

1.0000

0.9472

0.5438

0.7962

0.8479

0.2862

0.0813

0.0889

0.1209

0.1151

0.4210

0.8705

0.9472

1.0000

0.6697

0.8940

0.8553

0.3308

0.0810

0.0835

0.1021

0.0868

0.4951

0.5187

0.5438

0.6697

1.0000

0.6970

0.5485

0.5287

0.2905

0.3005

0.2646

0.4472

0.3049

0.8185

0.7962

0.8940

0.6970

1.0000

0.9169

0.6359

0.0814

0.0773

0.0764

0.0672

0.2946

0.9034

0.8479

0.8553

0.5485

0.9169

1.0000

0.6321

0.0878

0.0709

0.1208

0.0417

0.2500

0.4196

0.2862

0.3308

0.5287

0.6359

0.6321

1.0000

0.5055

0.4986

0.4890

0.4452

0.4924

0.0509

0.0813

0.0810

0.2905

0.0814

0.0878

0.5055

1.0000

0.9964

0.9907

0.8959

0.5106

0.0472

0.0889

0.0835

0.3005

0.0773

0.0709

0.4986

0.9964

1.0000

0.9853

0.9024

0.4755

0.0794

0.1209

0.1021

0.2646

0.0764

0.1208

0.4890

0.9907

0.9853

1.0000

0.8555

0.6931

0.1215

0.1151

0.0868

0.4472

0.0672

0.0417

0.4452

0.8959

0.9024

0.8555

1.0000

传递闭包:

1.0000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6931

0.6931

0.6931

0.6931

0.5886

1.0000

0.9496

0.9472

0.6970

0.9034

0.9034

0.6359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9496

1.0000

0.9472

0.6970

0.9034

0.9034

0.6359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

0.9472

0.9472

1.0000

0.6970

0.9034

0.9034

0.6359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6970

0.6970

0.6970

1.0000

0.6970

0.6970

0.6359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9034

0.9034

0.9034

0.6970

1.0000

0.9169

0.6359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9034

0.9034

0.9034

0.6970

0.9169

1.0000

0.6359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6359

0.6359

0.6359

0.6359

0.6359

0.6359

1.0000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6931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1.0000

0.9964

0.9907

0.9024

0.6931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9964

1.0000

0.9907

0.9024

0.6931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9907

0.9907

1.0000

0.9024

0.6931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9024

0.9024

0.9024

1.0000

得出拉姆达截集:122232245555

由此可知,上述研究区域应分成5种森林群落类型,其中谷山山脉谷山村马尾松林为第1种类型。其特征是属于松毛虫自控区,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灌木、草本层相对优势度明显高于第2、3、4类型。嘉定镇的游州、马鞍山,古陂镇余村的马尾松林为第2种类型,其特征是属于松毛虫常发区,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灌木、草本层相对优势度等显著下降。大桥八角村的湿地松林为第2、3种类型共存,其特征是属于萧氏松茎象常发区,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灌木、草本层相对优势度较高。余村林场石陂的湿地松林为第4种类型,其特征是属于萧氏松茎象重灾区,其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灌木、草本层相对优势度是湿地松群落中最高的。金盆山的上陂、甲水口的常绿阔叶林为第5种类型,其特征是属于林业有害生物自控区,物种多样性等9个指标显著高于1、2、3、4种类型。

2.4植物群落的排序

主成分分析过程如下:

内积矩阵:

Sij

X01

X02

X03

X04

X05

X06

X07

X08

X09

X01

1.0000

0.8466

0.8574

0.8574

0.9152

0.7668

0.6245

0.8838

0.1073

X02

0.8466

1.0000

0.9707

0.9707

0.8696

0.9515

0.7600

0.7522

-0.1318

X03

0.8574

0.9707

1.0000

1.0000

0.8463

0.9060

0.7319

0.7772

-0.0478

X04

0.8574

0.9707

1.0000

1.0000

0.8463

0.9060

0.7319

0.7772

-0.0478

X05

0.9152

0.8696

0.8463

0.8463

1.0000

0.8036

0.6078

0.9405

-0.2005

X06

0.7668

0.9515

0.9060

0.9060

0.8036

1.0000

0.7020

0.7083

-0.2192

X07

0.6245

0.7600

0.7319

0.7319

0.6078

0.7020

1.0000

0.5891

-0.1874

X08

0.8838

0.7522

0.7772

0.7772

0.9405

0.7083

0.5891

1.0000

-0.2489

X09

0.1073

-0.1318

-0.0478

-0.0478

-0.2005

-0.2192

-0.1874

-0.2489

1.0000

特征值表:

λi

特征值

信息百分比(%)

累计率(%)

λ01

6.7736

75.26

75.26

λ02

1.0939

12.15

87.42

λ03

0.5999

6.67

94.08

λ04

0.3463

3.85

97.93

λ05

0.1024

1.14

99.07

λ06

0.0548

0.61

99.68

λ07

0.0270

0.30

99.98

λ08

0.0021

0.02

100.00

λ09

0.0000

0.00

100.00

特征向量:

Ci(01)

Ci(02)

Ci(03)

Ci(04)

Ci(05)

Ci(06)

Ci(07)

Ci(08)

Ci(09)

X01

0.3519

0.2456

0.3189

0.1799

-0.2663

-0.0214

-0.7637

0.1649

0.0000

X02

0.3735

0.0179

-0.1996

-0.2318

-0.1004

0.4176

-0.1001

-0.7564

0.0000

X03

0.3714

0.1023

-0.1551

-0.2107

0.4879

-0.0504

-0.0352

0.2034

-0.7071

X04

0.3714

0.1023

-0.1551

-0.2107

0.4879

-0.0504

-0.0352

0.2034

0.7071

X05

0.3587

-0.0507

0.4028

0.0289

-0.1755

0.5936

0.4448

0.3530

-0.0000

X06

0.3547

-0.0786

-0.2346

-0.4088

-0.6037

-0.4649

0.2014

0.1573

-0.0000

X07

0.2986

-0.1052

-0.5552

0.7568

-0.0748

0.0199

0.0905

0.0685

-0.0000

X08

0.3374

-0.1088

0.5319

0.2773

0.1884

-0.4983

0.2703

-0.3971

-0.0000

X09

-0.0583

0.9417

-0.0441

0.0873

-0.0810

-0.0536

0.2909

-0.0789

-0.0000

主成分:Z(1)=0.3519X(1)+0.3735X(2)+0.3714X(3)+0.3714X(4)+0.3587X(5)+0.3547X(6)+0.2986X(7)+0.3374X(8)-0.0583X(9)

Z(2)=0.2456X(1)+0.0179X(2)+0.1023X(3)+0.1023X(4)-0.0507X(5)-0.0786X(6)-0.1052X(7)-0.1088X(8)+0.9417X(9)

由主成分分析可知,该地区植物群落按主成分排序特征是第一主成分为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X(2),其次为生态优势度X(3)和种间相遇机率X(4)。第二主成分为草本层相对优势度,其次是物种丰富度。这些主成分共同构成群落的分类因子和林业有害生物数量变动的重要因子。

3结论与讨论

3.1群落特征

从人工马尾松林和湿地松林到常绿阔叶林,随演替过程的进展,物种多样性增加。人工马尾松林和湿地松林,物种多样性变化多样,明显低于对照的常绿阔叶林,说明生态系统不稳定,防御林业有害生物的能力差。

研究地区按数量分类可分为5种类型,其群落主要按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生态优势度、种间相遇机率排序,其次是草本层相对优势度,其次是物种丰富度。这些指标与马尾松毛虫、萧氏松茎象等发生类型的划分标准密切相关。

从群落特征分析生物灾害为害的原因看,人工栽种的湿地松林群落因其在本土有害生物萧氏松茎象严重为害的环境下生长不良,不符合生态位原理,最终可能导致造林失败;此外,作为害虫拒避作用的引入桉树,因不符合植物生态型原理,所以生长不良。人工马尾松林其多样性与稳定性较差,树种单一,多为同龄林,有利于松毛虫繁衍。而对照的常绿阔叶林经过长期“自然选择”,森林早期演替阶段结束,形成了次顶极群落,林分较稳定,即使在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情况下,也能生存。同时植物多样,年龄不一,类型复杂,对病虫害的抵抗力强。

综上所述,森林群落结构特征可以影响病虫发生程度。稳定的森林群落其物种多样性可以起到对害虫隔离作用,阻隔害虫寻找食物和扩散迁移;影响害虫嗜食性和营养价值,以至影响到害虫生活质量和寿命,使害虫种群数量下降;同时由于树种多样性,保护和提高了生物多样性,昆虫种类的多样性又导致有益昆虫和有益生物的多样化,从而使生态系统的生物链更趋合理,更加平衡稳定。

3.3受灾生态系统的恢复

生态恢复包括把破坏或消失的生态系统重新再现的过程,以重建一个有生态学特色的或具有完整的生态功能的生态系统。生态恢复重点应考虑的是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其次要恢复的地点生境是否适合所选择的种类。要从生态位、生态型、多样性、稳定性等多方面考虑植物种的选择、配置和采取合理的栽培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从治标向治本转变,防止有害生物的侵害,实现森林病虫害的可持续控制。要根据生物多样性的原理,提倡种植混交林,坚持植物种配置多样化。要利用生物种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科学地选择好混交品种,避免相克植物种混交。因此,当前研究区域的人工生态恢复主要应考虑工作有:借助自然力继续封山育林,以增加物种多样性;适地适树补充植物种类;加强抚育,及时补充土壤养分;增加元素循环,改善土壤肥力,可进行人工引入土蚯蚓、蚂蚁等,以促进植物群落特征的形成;重视种间相互关系,不盲目引入外来树种等。

参考文献

植物管理论文范文2

关键词:耐阴性;光能利用;解剖构造;量子效率;色素含量

绿色植物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论文而植物生态效益的大小决定于叶面积的总数和叶面积指数,这就迫使人们在有限的城市用地之中,注重植物立体化的配置,建立稳定而多样化的园林植物复层种植结构,从空间上寻找绿量。形成这种复层结构和良好的共生关系,会受到诸多生态因子的制约。光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来保证其生存的首要因子。目前城市中一些绿地多处于建筑包围之中,使50%以上绿地处于阴蔽环境中;室内植物的广泛应用也对耐阴植物材料提出更高要求。因此,耐阴植物的研究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国内对农作物、林木、花卉、牧草的耐阴性有较系统的研究。在园林植物方面,苏雪痕教授最早对杭州园林植物群落中的一些种群在不同光照下的生长发育状况及光合作用特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园林植物耐阴性及群落配置理论[1]。广州市园林科研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先后对广州常见的32种室内植物,就其在不同光照环境下的生长量、单位叶面积干鲜质量、叶面积及叶的解剖结构、光合性质作了深入研究,并且对一些植物耐阴程度进行了等级划分[2]。

对植物耐阴性的研究是和光合作用研究密切联系的,国内外学者在光对植物的形态,叶片解剖构造,叶绿体数目、大小,叶内色素含量的影响和光学性质、光谱组成对光合器官的作用及植物CO2气体交换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地研究[3-10]。

1植物耐阴性及其机理

在阴蔽的条件下,植物一方面通过增强充分吸收低光量子密度的能量,毕业论文提高光能利用效率,使之高效率地转化为化学能;另一方面降低用于呼吸及维持其生长的能量消耗,使光合作用同化的能量以最大比例贮存于光合作用组织中来适应低光量子密度环境,维持其正常的生存生长。

1.1环境指标研究植物生长光环境,一方面指宏观上整个植株生长所处的光照环境条件,如全光条件或遮阴条件;另一方面,指植物叶片所处的环境,这对植物光合作用更具实际意义,同一株植物很多时候上部叶片处于光合作用饱和或光抑制水平时,下部叶片却在非饱和光环境中吸收光量子[4]。叶片所处光环境决定了叶内光强与CO2浓度的平衡,而该平衡又部分取决于由于栅栏组织发育不同而产生的叶内光梯度的强弱[3]。

植物对低光量子密度的反应,一般表现为2种类型,即避免遮阴和忍耐遮阴。

具有避免遮阴能力的植物,先锋树种表现明显。当轻度遮阴时,其叶片作出很小的适应调节,同时降低径生长并加快高生长,以早日冲出遮蔽的光环境;但当遮阴增大时,则很难对新的光环境作出反应,表现出黄化现象或最终被耐阴植物取代。黄化现象可以看成是植物与不利的光环境做斗争的一个极端情况。忍耐遮阴,在顶极群落的中下层植物以及部分阳性植物的叶幕内部或下层叶片上表现比较突出。具有忍耐遮阴能力的植物,其叶片形态特征与低光量子密度的光环境极为协调,从而保证植物在较低的光合有效辐射范围内,有机物质的平衡为正值[5]。这种对低光量子密度的适应,包括了生理生化及解剖上的变化,如色素含量、RuBP羧化酶活性以及叶片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的比例关系、叶片大小、厚度等的改变。

1.2形态指标研究叶片是植物吸收光量子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其光能吸收特性直接决定着植物光能利用效率的大小。大部分陆生植物一般反射和透射掉20%的入射光量子密度,即从近轴面到远轴面的有效光量子水平基本上是80%。植物对低光量子密度环境的适应,首先表现在其形态上,即侧枝、叶片向水平方向分布,扩大与光量子的有效接触面积,以提高对散射光、漫射光的吸收[6]。另外,多数阴蔽条件下的植物叶片没有蜡质和革质,表面光滑无毛,这样就减少了对光的反射损失。

耐阴植物对弱光照的适应性表现在叶面积的增加和非同化器官相对重量的减少,这有助于同化有机物质的增长和呼吸消耗的降低。对叶形态特征的观察得出:对耐阴植物适度遮阴后叶片的面积大于等于光下出生的叶片面积且叶片通常变薄,比叶重减少[5-7]。有研究表明,在中等遮阴条件下(18%~50%全光照),耐阴树种叶片变大;在强度遮阴时,叶片变小。而喜光树种在任何遮阴条件下叶面积都会减少。耐阴性强的植物,茎不会徒长,而是尽量扩展其宽大而薄的叶片,以适应弱光[8,9]。白伟岚等对不同植物在3种不同光照条件下的新梢生长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以植物的叶面积和1年生枝条生长量为参数来比较植物的耐阴性是可行的[6]。

1.3生理指标研究植物的比叶重(单位叶面积干重)可粗略地表示叶中同化产物的含量,硕士论文因而不同光照条件下比叶重的变化可较好地反映植物叶中同化产物的含量。研究表明,大多数植物的比叶重都是随光照的增强而增大。叶绿素是植物的光合色素,具有吸收和传递光量子的功能。植物叶绿素最重要的性质是选择性地吸收光。叶绿素中的2个主要成分叶绿素a和叶绿素b有不同的吸收光谱。叶绿素a在红光部分的吸收带偏向长波光方面,而叶绿素b在蓝紫光部分的吸收带较宽。叶绿素含量随光量子密度的降低而增加,但叶绿素a/b值却随光量子密度的降低而减小,低的叶绿素a/b值能提高植物对远红光的吸收,因而在弱光下,具有较低的叶绿素a/b值及较高的叶绿素含量的植物,也具有较高的光合活性[4,6,10]。

叶片内叶绿素的含量既取决于立地条件,又取决于植物种的特性,有些耐阴性较强的植物其单位鲜叶质量的叶绿素含量相对于耐阴性较弱的种类高,其叶绿素a/b值则较低些,两者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叶绿素a/b值低的植物利用弱光的能力强,有较强的耐阴能力。分析认为,植物随着光环境的改变,叶绿素的种类和数量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是植物自身的一种适应性反应(即光适应)。当植物处于遮阴环境时,往往表现为叶绿素含量增加,特别是所含叶绿素b的比例增加。阴生植物叶绿素含量较阳生植物高使得阴生植物能在较低的光照强度下充分地吸收光线;一般来说,阴生植物的叶绿素b含量较阳生植物高(a/b值较小)。因为阴生植物常处于散射光中,散射光中的较短波长占优势,叶绿素b在蓝紫光部分的吸收带较宽,这样阴生植物叶绿素a/b值低即叶绿素b的含量相对较高,便于更有效地利用蓝紫光,以增加对弱光的利用能力,保证同化产物的积累,适应于在遮阴处生长,这是植物适应生态环境的完善形式[10-12]。但这种适应性的调节能力因植物耐阴性不同而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耐阴性强的植物调节能力强,耐阴性弱的植物调节能力差。

高等植物除含有叶绿素外,还含有类胡萝卜素等辅助色素,这些色素在光合作用中具有较大的贡献,如增加胡萝卜素可以避免叶绿素的光氧化及紫外线辐射伤害[5]。在一些单细胞生物中发现叶绿素C1、C2的存在,这些辅助色素与水深及光质的改变相关联,现有的证据表明,这是提高在低光量子密度条件下总光量子吸收的一个有效途径[4,11]。白伟岚等在8种植物的耐阴性比较研究中,提出了由植物的光反应曲线判定植物的耐阴性至少应作出2条曲线,在植物生长的2个极端的光照条件:一在空旷地,另一在强度遮阴条件下[4]。耐阴植物的光-光响应曲线与喜光植物的响应曲线不同:①光补偿点向较低的光量子密度区域转移;②曲线的初始部分(表观量子效率)迅速增大;③饱和光量子密度低;④光合作用高峰较低。光响应曲线变化的不同程度不仅是不同种类的植物所具有的特性,而且也是同一种植物的不同生态型所具有的特性[6,10]。

植物对光的适应性是多样的,光补偿点低意味着植物在较低的光强下就开始了有机物质的正向增长,说明植物利用弱光能力强,有利于有机物质的积累,是植物耐阴性的一个重要参数,而光饱和点的高低同样制约着植物的耐阴程度,光饱和点低则表明植物光合作用速率随光量子密度的增大而迅速增加,很快即达到最大效率。因而,较低的光补偿点和饱和点使植物在有限的光条件下以最大能力利用低光量子密度,进行最大可能的光合作用,从而提高有机物质的积累,满足其生存生长的能量需要。所以说:光补偿点低且光饱和点相应也低的植物具有很强的耐阴性;光补偿点低,光饱和点较高的植物,能适应多种光照环境;光补偿点较高,而光饱和点较低的植物,应栽植于侧方遮阴或部分时段阴蔽的环境;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均较高的植物则为喜光的阳生植物。

光合作用曲线的初始部分,即表观量子效率,是替代量子效率的一个指标,量子效率是指光合作用机构每吸收1mol光量子后光合释放的O2摩尔数或同化CO2的摩尔数[5,7]。Ehleringer和Pearcy等通过对C3和C4的部分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CO2吸收量子效率的测定指出:生长期间的光量子密度变化一般不影响量子效率,虽然阳生叶(喜光植物)的最大光合速率比阴生叶(耐阴植物)高得多,但两者的量子效率却是相似的,说明耐阴植物具有更强的捕获光量子用于光合作用的能力[4,11]。

除了光合作用曲线外,还有一条重要的曲线就是CO2响应曲线。植物光合特性也直接与植物吸收CO2的能力有关,CO2由大气进入叶表、叶肉、叶绿体,受到扩散阻力以及羧化酶活性、ATP、电子传递活性等的影响。王雁等在藤本植物耐阴性研究中指出,光补偿点与CO2补偿点呈微弱的负相关,与RuBP羧化酶相对活性呈正相关。由此认为,CO2响应曲线也可以作为判断植物耐阴能力的一个重要参数[8]。

另一个重要的参数就是PSU。PSU是1个含有600个叶绿素分子(每个光系统300个)和1个电子传递链,能够独立地完成光的捕获及释放O2和还原NADP的复合物[5,12]。植物PSU大小因植物物种和生长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异。Malkin和Fork对8种阳性植物和6种阴性植物的测定结果表明,阳性植物PSU的大小变化范围为220~540(叶绿素/作用中心),而阴性植物PSU的大小通常为630~940(叶绿素/作用中心)[13]。因此,所有可能的PSU被划分为2个分离的区域:阳性植物低等级和阴性植物高等级。PSU大小可能是指示植物基本特征和对光量子密度水平变化、演化适应的参数。是否可以用PSU概念来定义“阳性”、“阴性”和“耐阴性”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单个的参数可以判别植物的耐阴性,组合数据也可以成为一个重要的指标。张德顺等在24个园林树种耐阴性分析中对每种植物的叶片含水量、蛋白质含量、糖含量都做了严格的测定。经过分析比较后得出:植物叶片中的含水量、蛋白质含量、糖含量反映了植物生理代谢过程中的自身调节能力,其适宜的组合比例是体现植物耐阴性的重要指标[9]。

1.4解剖特征研究光量子在叶内的传导是一个能量转移过程,因而叶内不同部位的光量子密度不同,即叶内存在着光梯度的变化。叶内光梯度受叶片解剖构造及入射光的方向特性的共同影响[3]。在具有柱状栅栏组织的叶片中,弱入射光平行则光梯度相对较浅;若是漫射光则光梯度较大。相反,在只具海绵组织的叶片中,光梯度不受入射光平行程度的影响。叶内光梯度量值的变化不仅与细胞大小及叶背散射/叶面散射的比相一致,而且与叶片光学深度和组织厚度的变化[8]、组织发育的程度[4]及入射光量通量密度的日变化、季节变化等相一致。

耐阴植物叶片较阳性植物叶片薄,比叶重小,这不仅是叶内单细胞尺寸变小,同样是细胞层数减少的结果[5,7]。耐阴植物与喜光植物相比,其叶片具有发达的海绵组织,而栅栏组织细胞极少或根本没有典型的栅栏薄壁细胞,这是植物耐阴的解剖学机理之一[3]。柱状的栅栏组织细胞使光量子能够透过中心液泡或细胞间隙造成光能的投射损失[8]。

因而,相对发达的海绵组织不规则的细胞分布对于减少光量子投射损失,提高弱光照条件下的光量子利用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多数植物叶片上表皮吸收光量子,导致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内的光状况的不同,最终导致了分布于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叶绿体的光合作用特性的不同,医学论文从而与其各自的光环境相协调[6,11]。到达海绵组织光量子密度被降低,而且绿光和远红光成分相对较多,海绵组织对光量子的表观吸收较有效;相反,在具有高光量子密度的栅栏组织,尽管其表观吸收效率较低,叶绿体仍可以吸收到大量的光量子[7]。因而,2种叶肉组织———栅栏组织、海绵组织细胞形状及叶绿素含量的不同是光分配中的重要因子。比较研究揭示出,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中的光状况分别与喜光植物和耐阴植物的光状况相类似[11]。近年来,通过对栅栏组织叶绿体(PChlts)和海绵组织叶绿体(SChlts)的分离以及叶绿体荧光动力学的研究,证明了2种叶绿体的光合特性与喜光植物及耐阴植物的光合特性是相似的,因而有人将PChlts称为“阳性叶绿体”,而将SChlts称为“阴性叶绿体”。

尽管两者存在于同一叶片中,其分别与光量子密度的高低状况相适应。研究表明,PChlts的光合作用系统I(PSI)电子传递能力及量子效率均较SChlts高,而SChlts的光合作用系统II(PSII)的量子效率相对较高。电子显微镜测定叶绿体超微结构表明,SChlts具有较多的堆叠的基粒层及较高的堆叠类囊体(相对于非堆叠类囊体),而PChlts具有极少的堆叠基粒。类囊体与间质的容积比在SChlts中较PChlts中高[7]。

2提高植物耐阴性的研究

提高植物的耐阴性有利于植物在遮阴条件下健康成长,在有限的空间增加绿地面积,对一些观赏植物花期的提前或延后也有帮助。

史国安研究了喷施蔗糖对遮阴条件下牡丹生长和花朵观赏品质的影响[14]。结果表明:牡丹喷施蔗糖后,除花色有明显的改善外,其他性状也有显著改善,有利于克服由于遮阴而引起的性状劣化。但是喷糖作为一种调节手段,其喷施浓度、使用次数,以及不同牡丹品种的敏感性等问题有待深入研究。

3小结

目前对耐阴植物的研究都是着眼于不同光照条件下植物的叶绿素、叶绿素比和光合作用曲线的比较,对植物的生长器官也有一定的分析。但对于其他的微观因素例如叶片内海绵组织与栅栏组织的分布,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变化,羧化酶活性,ATP、电子传递活性的比较却很少涉及。在分子水平上进行植物耐阴性机理的研究,如光合活力、叶绿体运动及其光合特性,以及电子传递链、光合作用单元等基本上还是空白。

参考文献

[1]苏雪痕.园林植物耐荫性及其配置[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1(6):63-71.

[2]敖慧修.广州室内观叶植物的光合作用特征[J].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集刊,1986(3):50-55.

[3]张利,赖家业.八种草坪植物耐荫性的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2001,38(4):584-588.

[4]白伟岚,任建武,苏雪痕.八种植物耐荫性比较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

学报,1999,21(3):46-51.

[5]萧运峰,高洁.耐荫湿的草坪地被植物———蛇莓的研究[J].四川草原,1995(3):20-23.

[6]白伟岚.园林植物的耐荫性研究[J].林业科技通讯,1999(2):12-15.

[7]萧运峰,高洁.耐荫保健地被植物———绞股蓝的研究[J].四川草原,1995(3):10-13.

[8]王雁,马武昌.扶芳藤、紫藤等7种藤本植物光能利用特性及耐荫性比较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4,17(3):305-307.

[9]张德顺,李秀芬.24个园林树种耐荫性分析[J].山东林业科技,1997(3):27-30.

[10]岳桦,孙颖.三种室内观花植物的耐荫性研究[J].北方园艺,2004(2):39.

[11]魏胜利,王文全.桔梗、射干的耐荫性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4,27(1):52-57.

[12]岳桦,岳莉然,林凯风.三种室内多浆植物的耐荫性的研究[J].北方园艺,2003(4):40-41.

植物管理论文范文3

关键词:植物油脂,提取工艺

植物油料大多来源于植物的种子,含有人体所必需的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亚麻酸、油酸等,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大宗农产品。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食用油需求国和世界第一大食用油生产国。入世以来,我国植物油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冲击:降低关税、扩大市场准入、取消出口补贴和逐步放开贸易权,进口完全实行市场化自由竞争。2004年我国植物油进口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引来社会各界对植物油市场的关注和忧虑,植物油生产领域如何改进提取工艺,提高国际竞争力就显得十分迫切。本文在此背景下就植物油的提取工艺及最新研究进展作以综述。

1传统植物油提取工艺

传统植物油提取工艺主要有压榨法和浸出法两种。

1.1压榨法

压榨法是借助机械外力的作用,将油脂从油料中挤压出来的取油方法,目前是国内植物油脂提取的主要方法。压榨法适应性强,工艺操作简单,生产设备维修方便,生产规模大小灵活,适合各种植物油的提取,同时生产比较安全。按照提油设备来分,压榨法提油有液压机榨油和螺旋机榨油两种。液压榨油机又可以分为立式和卧式两类,目前广泛使用的是立式液压榨油机。

压榨法存在出油率低,劳动强度大,生产效低的缺点并且由于榨油过程中有生坯蒸炒的工序,豆粕中蛋白质变性严重,油料资源综合利用率低。

1.2浸出法

浸出法是一种较先进的制油方法,它是应用固液萃取的原理,选用某种能够溶解油脂的有机溶剂,经过对油料的接触(浸泡或喷淋),使油料中油脂被萃取出来的一种方法,多采用预榨饼后再浸提。

在我国,采用直接浸出或预压榨浸出工艺的植物油脂每年超过800万吨,这些油几乎全部使用的是6号溶剂油,其主要成分为六碳的烷烃和环烷烃,沸点在60~90℃(发达国家用的工业己烷,沸点在66.2~68.1℃)。由于6号溶剂油是从石油中提炼的的产品,而今石油能源短缺,市场价格居高不下,而且剩余的高沸点溶剂对饼粕食用卫生安全质量有影响,因此人们不得不考虑开发替代溶剂。目前国内已经有人开始丙烷、丁烷等作为溶剂提取小麦胚芽油的研究,这种方法适合一些特种油脂的分离提取,油脂中有效成分不被破坏,所得的蛋白粕可以用于深加工,有很好的发展前景。还有进行油料生胚挤压膨化后直接进行浸出制油的研究,生坯挤压膨化后,多孔性增加,酶类被钝化,溶剂对料层的渗透比和排泄性都大为改善,浸出速率提高,混合油浓度增大,浸出毛油品质提高,出油率大大提高。国外生胚膨化浸出工艺已广泛应用,我国对这一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也有了较大的进展。

浸出法具有出油率高,粕中残油率低,劳动强度低,生产效率高,粕中蛋白质变性程度小,质量较好,容易实现大规模生产和生产自动化等优点。其缺点为浸提出来的毛油含非油物质较多,色泽较深,质量较差,且浸出所用溶剂易燃易爆,而且具有一定毒性,生产的安全性差以及会造成油脂中溶剂的残留。

2新研究开发的植物油脂提取工艺

2.1水代法

水代法与普通的压榨法、浸出制油工艺不同,主要是将热水加到经过蒸炒和细磨的原料中,利用油、水不相溶的原理,以水作为溶剂,从油料中把油脂代替出来,故名为水代法。这种提油方法是我国劳动人民从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和发明的。目前,水代法主要用于小磨香油的生产。水代法提油的工艺有很多优点:提取的油脂品质好,尤其是以芝麻为原料的小磨香油;提取油脂工艺设备简单,同时能源消耗少;还有就是水代法以水作为溶剂,没有燃爆的危险,不会污染环境,并且可同时分离油和蛋白质。但主要缺点为出油率低于传统浸出法,在浸提过程中易污染微生物。

2.2水酶法

水酶法提油是一种较新的油脂与蛋白质分离的方法,它将酶制剂应用于油脂分离,通过对油料细胞壁的机械破碎作用和酶的降解作用提高油脂的提取率,与传统提油工艺相比水酶法提油工艺具有处理条件温和,工艺简单、能耗低、并且能同时得到优质的植物油脂和纯度高、再利用性强的蛋白质等优点。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较早,1983年Fullbrook等人用蛋白水解酶和对细胞壁有降解作用的酶从西瓜籽、大豆和菜籽中制取油脂和蛋白质,大豆油回收率可达90%,菜籽油为70%~72%;1986年McGlone等人用聚半乳糖醛酸酶、a-淀粉酶和蛋白酶提取椰子油,油脂收率为74%~80%;1988年Sosulski对Canola油料进行酶解预处理后再进行己烷浸出,可明显缩短浸出时间,提高浸出效率;1993年Sosulski等人对Canola油料先进行酶处理后再进行压榨,未经酶处理的Canola压榨出油率仅为72%,经过酶处理后可达90%~93%;1996年CheMan等人用纤维素酶、a-淀粉酶、聚半乳糖醛酸酶和蛋白酶对椰子进行水酶法提油,油脂收率为73.8%。国内王瑛瑶、王璋等进行了水酶法提取花生蛋白质和花生油的研究。这些研究为水酶法应用于同时进行油脂和蛋白质的分离作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尝试。

2.3反胶束萃取技术

一般将表面活性剂溶于水中,并使其浓度超过临界胶束浓度(CMC)时会形成聚集体,这种聚集体属于正常胶团;若将表面活性剂溶于非极性的有机溶剂中并使其浓度超过临界胶束浓度便会形成与上述相反的聚集体,即反胶束,因此反胶束就是指分散于连续有机溶剂介质中的包含有水分子内核的表面活性剂的纳米尺寸的聚集体,也称逆胶束或反胶团。在反胶束中,表面活性剂的非极性尾在外,与非极性的有机溶剂接触,而极性头在内形成一个极性核。根据相似相溶原理,该极性核具有溶解极性物质的能力,如蛋白质、酶、盐、水等分子。如果极性核溶解了水之后就形成了“水池”,此时反胶束也称为溶胀的反胶束。

用反胶束系统萃取分离植物油脂和植物蛋白质的基本工艺过程为,将含油脂和蛋白质的原料溶于反胶束体系,蛋白质增溶于反胶束极性水池内,同时油脂萃取入有机溶剂中,这一步称为前萃,然后用水相,通过调节离子强度等,使蛋白质转入水相,离心分离,实现反萃。这样将传统工艺的提油得粕再脱溶的复杂冗长流程,改进为直接用反胶束系统分离油脂和蛋白质,工艺过程大为缩短,能耗大为降低。反胶束分离过程中,蛋白质由于受周围水层和极性头的保护,蛋白质不会与有机溶剂接触,从而不会失活。避免了传统方法中蛋白质容易变性的缺点。国内的对这方面也作了一些研究:程世贤等人用反胶团提取大豆中的蛋白质和豆油,结果表明大豆蛋白质的萃取率最高达96.9%,豆油的萃取率为90.5%;陈复生、赵俊庭等人用反胶束体系进行了萃取花生蛋白和花生油的研究,得出了用反胶束体系同时萃取植物油脂和植物蛋白是可行的结沦,并得出了最佳工艺参数;陈复生等人对经反胶束萃取法得到的豆油脂肪酸成分与常用的溶剂萃取法进行了比较。这些研究为反胶束法用于分离植物油脂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2.4超临界CO2萃取法

超临界CO2萃取方法是利用超临界流体具有的优良溶解性及这种溶解性随温度和压力变化而变化的原理,通过调整流体密度来提取不同物质。超临界CO2萃取植物油脂具有许多优点,如工艺简化,节约能源;萃取温度较低,生物活性的物质受到保护;CO2作为萃取溶剂、资源丰富、价格低、无毒、不燃不爆,不污染环境。

近三十年来,国外在超临界CO2萃取植物油脂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开发上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对超临界CO2提取大豆油、小麦胚芽油、玉米胚芽油、棉籽油、葵花籽油、红花籽油等都做了系统的研究,制造出容积超过10000L的提取装置,并在特种油脂方面己有工业化生产。我国科技界对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也倍加关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也对其进行了大力支持,短短几年内,我国在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工艺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经验。我国对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食品、香料、中草药、色素等的精制和提纯,例如:超临界CO2萃取大豆油、小麦胚芽油、玉米胚芽油、棉籽油、葵花籽油、红花籽油、葡萄籽油等种子油脂;超临界CO2萃取薄荷醇、茉莉精油、桂花精油等;超临界CO2萃取砂仁、当归油、银杏黄酮、卵磷脂、丹参、幽醇、大黄酸、番茄红色素、银杏叶花青素等。在提取设备方面,己生产出了1L~1000L的超临界CO2提取装置,但对这些萃取工艺的研究大部分仅集中于小试阶段,真正能工业化的工艺还不够成熟,尚待于进一步研究。

超临界CO2萃取植物油脂存在耐高压设备昂贵,生产成本高,不易操作,批处理量小等不足之处,一定程度上限制其工业化的生产。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这些问题终究都会有一个比较完善的解决,作为一种新兴的分离技术其所具有的选择性高、操作温度低、工艺简单等方面的优势,必将会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5超声波处理法

超声波是频率大于20KHz声波,具有波动与能量双重属性,其振动可产生并传递强大能量,使物质中分子产生极大加速度。由于大能量超声波作用,媒质粒子将处于约为其重力104倍的加速度交替周期波动,波的压缩和稀疏作用使媒质被撕裂形成很多空穴,这些小空穴瞬间生成、生长、崩溃,会产生高达几千个大气压瞬时压力,即成为空化现象。空化使界面扩散层上分子扩散加剧,在油脂提取中加快油脂渗出速度,提高出油率。超声波在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方面已有广泛应用,在油脂提取方面尚处探索阶段,国内现已有葵花籽、猕猴桃籽、松籽油、苦杏仁油超声波提取方面的报道。

3小结

传统的植物油脂提取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工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要求,须对其工艺进行必要改进和改善,以提高出油率,工作效率及保证安全生产。新兴的油脂提取工艺已经慢慢地崭露头角,随着其研究的不断加深,朝着工业化方向的不断迈进,必将给油脂工业带来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国志,刘喜亮,刘智锋.世界油脂工业现状及发展[J].粮油食品科技,2005,13,(5):1-3.

[2]李全宏.植物油脂制品安全生产与品质控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4).

[3]杨潞芳,郝利.植物蛋白和植物油脂分离技术进展[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3,(6):5-8.

[4]王瑛瑶,王璋,许时婴.水酶法从花生中提取油和水解蛋白[J].中国粮油学报,2004,19,(5):59-63.

植物管理论文范文4

当前我国正在就面源污染控制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以期能够进入实际的推广应用阶段。这就需要对面源污染控制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工艺方法人工湿地进行深入研究,本实验研究就是针对人工湿地中挺水植物的选择和布置问题进行比较详细的探究并在传统的植物床系统的基础上提出更加有利于提高系统污水处理效率的改进形式。

1.实验装置和实验条件

复合植物床体实验是在我国面源污染控制示范区内滇池附近的云南农村地区进行的。整个实验完全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床体尺寸为长6、宽1米、深0.6米,床体四周和底部密封了防渗材料,床体填料为炉渣。监测指标为COD和TN。

2.实验结果和分析

首先进行典型的传统形式的芦苇床实验,希望能够通过对传统的植物床人工湿地的动态运行研究考察来发现传统形式的不足之处,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

单一芦苇床人工湿地动态运行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

从上述实验结果可以明显看出污水中的COD降解的规律性很强,在靠近床体的前端约三分之一处,水中COD降解很快,其降解占总降解量的约70%,这也就是说COD在床体前端三分之一处降解了约三分之二。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床体前端需要一个好氧的环境,而床体中的好氧环境是由挺水植物向根系传氧造成的,所以这就需要在这一区域种植传氧能力强的挺水植物。这就需要对常见床体所采用的挺水植物进行复氧性能的比较。

有研究表明芦苇的根系复氧性能优于茭草和菖蒲。

由以上可以得出结论,在人工湿地床体好氧为主的前段(主要降解污水中的碳类有机物)适宜栽种根系泌氧能力强的芦苇。

有资料表明茭草有较好的对污水中的氮磷的吸附作用。

综合以上实验研究和资料分析可以提出植物床的一种改进形式:在床体的前三分之一处种植芦苇,在床体的后三分之二处种植对污水中的氮磷的吸附作用较好的茭草。这样传氧能力强的芦苇将在COD降解的主要区域--床体的前三分之一处创造出更好的好氧环境,能够更加有利于污水中的COD的降解。将传氧能力较差的茭草种植在床体的后三分之二处,由于污水在进入这一区域之前大多数COD已经降解,所以床体总的COD降解效果不会受影响,而这一区域更强的厌氧环境和茭草较强的对污水中氮磷的吸附性能更加有利于污水中氮的去除。因此这种改进形式能够提高污水中COD和TN的降解。

下面进行改进形式的复合植物床式人工湿地处理效果的验证实验。这个实验共由2个复合植物床体组成,一个为改进形式的芦苇茭草搭配种植床,另一个为单一茭草床。

改进形式的芦苇茭草搭配种植床和未改进的茭草床的COD降解情况比较如下表所示:

从以上的图表我们可以很容易的看出改进后的床体COD得降解效果明显好于传统的单一挺水植物床。这说明床体的改进形式是成功的。

改进形式的芦苇茭草搭配种植床和未改进的芦苇床的TN降解情况比较如表1所示:

从以上的图表我们可以很容易的看出改进后的床体TN的降解效果优于传统的单一挺水植物床。这说明床体的改进形式是成功的。

3.结论

综合考虑不同挺水植物复氧性能的差异性和传统人工湿地床体动态运行COD降解规律就得出了本实验床体改进形式的思路,经过验证实验的验证,其结果说明改进的思路是正确的,改进形式的COD和TN的降解效果都优于单一植物床。

参考资料:

植物管理论文范文5

关键词:《植物学实验》;质量保障;运行机制;初步成效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37-38

《植物学》作为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态学等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并且对学生毕业后从事生物及相关专业的工作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马姜明等,2011)。《植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植物学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得到了学校有关部门的认可和重视。有关《植物学》的教学改革一直在积极努力推进。目前,把原来的一门《植物学》课程分成了《植物学》、《植物学实验》、《植物学野外实习》、《植物学专题》等几门独立课程。因此,对这些独立出来的课程如何构建教学体系以保障良好的教学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课题。本文以广西师范大学《植物学实验》课程为例,结合笔者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试图探讨《植物学实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及其构建模式,这既是对近年来《植物学实验》教学的阶段性总结,又是对今后完善《植物学实验》教学方法提出设想和展望。

一、保障体系

1.硬件投入。硬件的投入是保障《植物学实验》教学质量提高的有利条件。学校以教育部开展本科教学评估为契机,加大了实验室硬件设备的投入,全面更新了实验室的生物显微镜,并新增体视显微镜、投影仪等。这些崭新的仪器设备带给学生清晰、生动的视觉效果,无形中给他们增添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另外,互动实验室的建成和投入使用,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真正实现了老师与学生的互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使得以往无法实现的图片和动画效果在课堂上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无疑对提高《植物学实验》教学质量的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2.软件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知识结构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的广度、深度以及价值取向。《植物学实验》这门课程要求任课老师不仅具有扎实的植物学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要具备熟练的动手操作技能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又要紧跟学科发展趋势,不断充实、完善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更好地给学生传授知识。另外,教师还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教师之间应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教学交流,取长补短,共同促进。目前,本教研室长期从事《植物学实验》教学的教师达6人,均为副高及以上职称,且绝大多数具有博士学位,学缘、地缘结构优势互补,雄厚的师资保障了优良的教学效果。

3.管理制度。管理是联结硬件和软件的纽带。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科学的管理和完善的规章制度可以保障硬件设备得到持续高效利用,可以保障学生规范的实验操作。我们建立和健全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实验管理制度,如仪器设备帐目登记制度、借还制度、损坏、丢失赔偿制度、仪器设备使用情况登记制度等。从而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思想作风,为实验教学内容进行素质培养和能力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李凤英等,1997)。高效的管理和严格的规章制度对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

二、运行机制

1.以先进的教学理念精心备课和上课,确保每节课的高效性。作为任课老师,应该在实验课前坚持做预实验,这样可以完全掌握在课堂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备好每一节课的上课内容后,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收集相关的图片、动画等完善课件。植物学实验课堂教学应该避免重复植物学理论课的内容。通过实验课加深对理论课上涉及的概念、原理进行验证和拓宽,以灵活运用。这就要求植物学理论课老师与实验课老师要及时沟通,目前的植物学实验教学方式还是按照教学大纲的框架,没有走出“菜单式”“牵着走”的模式。这种模式还是停留在知识灌输阶段,学生慢慢养成按部就班被动学习的习惯。这样很难培养出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应在保障验证性实验的前提下,适当设计开放性、综合性大实验,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后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2.学生以主动性、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提高其创新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应该以“任务驱动式”(谢强等,2010)、“开放式”、“参与式”、“合作学习”等主动学习的方式,教师的角色是通过正确引导、启发等方式,体现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学生可以参与形式多样的课外科技活动,如植物标本制作大赛,实验设计大赛、植物鉴定PK大赛、创新杯、申请各级各类创新性科研项目,或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等途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应充分利用学院生物学教学实验中心及现有的先进仪器设备,开展课外创新科技活动。打破实验室课堂教学课时的限制,自由安排时间开辟第二课堂,如校园就是很好的第二课堂,学生只要走出教室就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植物,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走出校园,到各大公园开展植物学探究性学习,这些都是植物学的学习研究的很好场所。

3.完善考核评价机制。以往的植物学实验只是作为《植物学》课程的一部分,对于植物学实验的考核更多的是对实验报告进行评分。目前,《植物学实验》已经独立成为一门课程,因此,考核不仅仅是平时的实验报告,还需要以试卷的形式进行考试,但考试的内容又有别于《植物学》理论课程的考试,更应突出其实践性、操作性、灵活性等特点。另外,在考核学生的同时,还需要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反馈形式,为教师改进教学理念提供参考。

总之,《植物学实验》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教学与管理的方方面面,只有从硬件、软件和管理这三方面同时推进,优化教学过程的运行机制,才能保障《植物学实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目前,由于老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植物学的热情高涨,更多的学生加入到涉及植物学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中,并获得了校级、自治区级及部级的“挑战杯”奖项。涉及植物学的本科毕业论文也在逐年增加,一部分学生考取(或保送)国内著名科研院所植物学或植物生态方向的研究生。

参考文献:

[1]马姜明,梁士楚,谢强.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J]科技创新导报,2011,(11):184.

植物管理论文范文6

关键词:植物 野外 实践 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8(b)-0167-03

药用植物学是中药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与中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中药资源学、药用植物栽培学等课程的关系十分密切。其课程包括理论、实验和野外实习等教学方式,其中野外实习是巩固和加强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野外实习,可以使学生学到在课堂上无法学到的许多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在野外实习过程中学生经过实地考察、对植物分类鉴定、学习标本的采集和制作,使课堂的内容形象化、直观化。最为主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热爱专业,严谨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和善于独立观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大学生野外实习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野外实习基地建设、实习方法与内容的改革。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的野外实践多存在质量不高、管理粗放、效果评价不规范等问题,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的质量。如何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强化实习基地管理,构建科学发展的实践体系,以此全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1]。笔者根据该校和外校药用植物学野外实践的实际情况,浅谈自己的一点体会和经验,和同行作一探讨。

1 野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标准

实习基地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载体,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内涵。野外实习基地的教学资源、教者的带教能力、制度的建设以及科学合理的实习模式是提高实习效果的重要方面。

1.1 实践教学资源的标准

野外教学基地以选择中药种质资源和储量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多样、交通便利、食宿经济、安全有保障、人为干扰小的实习地点为原则,建立环境更成熟的野外实习的教学、科研基地,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实习教学的条件。实习基地至少有6条以上可供学生采集、识别药用植物的精品路线;蕴藏的常见药用植物500种以上且都具有一定量的资源量;中药栽培的实践基地应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检查公告》中公布的通过GAP认证的中药材生产企业和品种的基地;或者在“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期间通过了国家科技部验收的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规模不少于50亩。基地内还应建有为实习生简单进行检疫、检验、试验分析、数据处理的工作站。

1.2 带教教师聘任的条件

野外实习的带教老师应具有博士学位或中高级以上职称以及3年以上野外实习经验,每名带队教师指导学生不多于20名,每天指导学生不少于5学时。

中药材栽培生产基地的管理人员应具有药学或农学等相关专业的大专以上学历,并有药材生产实践经验和药材质量管理经验。从事中药材生产的有关技术人员应具有基本的中药学或农学常识。参与实习实训的教师应具有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研究生学历或中高级以上职称、该专业3年以上教学和科研经验,承担有部级、省级或厅级相关科研项目,并能单独指导3~5名学生,平均每天带教时间不少于5学时。

2 实践教学规章管理制度的制定

实践教学是本科教学极为重要的关键阶段,直接关系到学校本科教学的质量。为了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应制订切实的管理制度。

2.1 实践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和要求是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加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强化严肃态度、严格要求和严密方法的训练。通过实践环节的教学,让学生能早期接触社会实践,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2.2 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和职责

(1)教务处对实践教学的实施起指导、监督、考核作用。院系是组织、实施实践教学的基本单位,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教学组织和生活安排诸方面的管理。各级管理机构要明确自身的职责,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实践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

(2)成立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小组,院系的主管领导是实践教学工作第一责任人。要建立主管领导定期研究、检查实践教学工作制度,不断地完善各级教学组织和有关制度,增强教师的教学意识。

(3)院系应结合专业的实际情况对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管理规范等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讨论和研究。通过讨论和研究达到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4)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凡该校实习基地方可悬挂“教学实践基地”的牌匾。实习基地要将与学校进行教学协作、承担教学任务、保证教学质量的工作提高到既为社会造就优秀人才又促进本单位整体水平快速提高的重要高度来认识。实习基地在可能的情况下,每年可从业务收入中拨出部分经费作为实践教学投入,改善教学条件,完善教学管理,不断地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5)学校对实习基地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依据条件给予相应支持。对实习基地的进修培训、高新技术普及、图书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的要求,要优先给予安排。对有条件的实习基地,学校支持有关部门积极推进合作科学研究,共同申报科研项目与成果,以合适方式共同培养研究生。

(6)实践教学经费由教务处会同院系根据年度实践教学计划和预算标准,按照见习实际人数进行划转;若自主安排实践教学,院系应根据实践教学计划合理安排年度的经费预算报告。

3 野外实践教学内容、方法、目标

3.1 野外实践教学内容

通过野外实习使学生学习和掌握野外中草药资源调查的基本技能、方法;能够运用植物分科检索表检索出未知的药用植物;了解药用植物的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学习标本的采集和压制方法,并在返校后以小组为单位举办报告会(报告实习中取得的科研成绩)和展览会(展出学生的专题论文、植物标本及丰富多彩的实习照片等)。

通过到药材种植基地开展中药材育种、育苗、田间管理、采收加工等环节的具体操作训练,对药材基地的历史、大气、水质、土壤等方面进行调研,了解国家“GAP”相关政策和中药材种植的知识以及如何建立“GAP”基地。

3.2 野外实践教学环节的方法

由带队教师提前到实习点进行实地考察,选择6条以上比较安全、药用植物分布丰富、便于采集的采药路线。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带队教师要提前和当地有关部门、人员协调,安排好学生的食宿,负责学生的安全及学习。

(1)时间地点:时间2周(12~13 d)。地点:栾川龙峪湾国家森林公园、辉县万仙山森林公园。

(2)组织形式:野外识别药用植物,采集、制作标本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15~20人,并由一位教师带教。

(3)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出发前由教务处、院领导、辅导员、带队专业教师集中讲授野外教学实习要求、学习方法、注意事项、药用植物标本采集方法、学生领取野外实习用具等事宜。第一天:上午乘车前往实习基地。下午安排住宿、召开实习预备会。第二天至第十一天:按小组由教师选择4~6条不同路线进行野外教学。认识常用药用植物,熟悉其生长环境,讲解所属科的特征;并采集部分药用植物标本,分组采集压制标本;采集植物花,学会使用检索表;进行野外实习考核。如,遇雨天,可采取室内由带队教师组织学生讲授标本的采集、压制、鉴定等专题知识,或举办野外实习趣味知识竞赛。第十二至十三天:考试、返校。

3.3 野外实习教学环节教学目标

野外实习是一项综合性实习,它是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认识生物世界的一项重要的科学实践活动。实习的主要内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会药用植物学野外工作的方法。包括怎样调查某一地区的药用植物资源或植被现状,怎样采集药用植物标本,怎样做好野外记录,怎样观察药用植物,怎样制作药用植物标本等。

(2)熟练掌握解剖花、果等器官的方法,描述药用植物的技能,熟练掌握运用检索表及《中国植物志》《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河南植物志》等鉴定植物的基本方法。

(3)运用上述基本方法,结合所学药用植物学知识,鉴定并识别百余种药用植物,从而掌握一些重点科、属的重要识别特征。

(4)试编写实习地区的药用植物名录及检索表,在可能情况下,写出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植被特征及药性功效。

(5)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分为若干实习小组,每个小组有任课教师作为指导,每个小组应在教师指导下采集一定数量的、合乎质量要求的药用植物标本,每个学生应根据自己的情况鉴定一定数量的药用植物。完成各科的综合实习报告或小论文。

(6)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五勤习惯:一是腿勤,多走路,自然环境是变化无穷的,多走路就能多观察到一些药用植物;二是眼勤,多观察,尤其对周围药用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形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善于发现问题;三是手勤,多动手、自己去采、去摸、去感觉药用植物,从中了解药用植物的某些特性,并要及时记录;四是脑勤,多联系课堂学习的知识思考和比较;五是口勤,多请教指导老师,多与其他同学互相切磋。

(7)使学生掌握15种道地药材的规范化种植技术;模拟“GAP”认证。

4 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制定

4.1 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研究

(1)实践教学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改进教学工作,进一步提高师生教与学主动性的有效手段。考核应紧紧围绕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各有侧重地兼顾认知领域各个层次的内容。在注意知识记忆、理解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操作技能、学习态度、行业作风等方面的考核。

(2)理论考核着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判断学生是否领会和把握了这一阶段的教学内容。见习阶段的考核,除注意记忆、理解两个层次的内容外,重点考查学生技能应用的准确性及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性。见习阶段的考核也应为综合性考核,除考核学生掌握应用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际工作中应具备的实践能力。

(3)见习的考核主要包括技能考核、理论考核和平时成绩3个部分。专业理论的考核主要采用笔试方式,试题以多选题和论述题为主。实践性综合考试,在实地(现场)采用实际操作辅以口试的形式进行。为了激励学生学习,确认学生的潜力,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教师对学生实习过程中的表现、取得的成绩以及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做出综合评价。

4.2 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

根据每位同学的总结报告、考核成绩及实习期间的表现给出总成绩(满分100分,其中实习报告占30%,考核占40%,平时表现占30%)。

4.2.1 实结报告

个人全面实结(15分):引言:实习时间、地点、意义等;调查研究方法;实习内容及结果:列出药用植物种类、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建议等;总结个人实习的收获和体会;对实习的意见和建议。专题考察总结报告(15分):按论文格式:例如题目(区系中药资源普查方法、资源开发现状等)、作者、单位、地址、中英文摘要、关键词、引言、材料和方法、研究结果、讨论、参考文献等。

4.2.2 考核

掌握200种药用植物的鉴别方法,写出科名、入药部位和功效等(25分),以小组为单位制作腊叶标本500份(15分)。

4.2.3 平时表现

出勤率、有无迟到早退现象(10分),实训期间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10分);回答问题是否积极主动等(10分)。

根据以上评价方法,确定实践教学效果为4个标准:85分以上者为优;75~85分为良;60~75分为中;60分以下为差。以上实践教学成绩同理论课程成绩一块计入档案。

5 结语

实习基地是高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更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优质实习基地的建设和实习体系的构建对实现教育资源优化,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和高标准,需要不断地对野外实习的模式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野外实习过程中除了掌握必备的野外工作经验、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外,还要培养学生形成优良的专业素养和创新思维习惯。希望通过笔者肤浅经验的总结,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期待更多成熟的药用植物野外实践模式在高校的实践教学中得以广泛推广,达到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目的[2],使之今后在适应社会强竞争力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史金联.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实践教学质量[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第,2010,27(8):190-192.

植物管理论文范文7

英文名称:Acta Botanica Yunnanica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云南省昆明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0253-2700

国内刊号:53-1039/Q

邮发代号:64-11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9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中科双效期刊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植物管理论文范文8

关键词:植物保护教学模式改革和探索

Abstract: with the biological technology and bionic technolog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plant protection has become the life science field has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one of the professional. In the new period, how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plant protection, and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further reform and exploration,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first to plant protection are reviewed, analyzed the take effective teaching means, improve plant protection of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the efficiency of the method, and expounds the plant protection teaching mode reform strategy.

Keywords: plant protection teaching mode reform and exploration

中图分类号:J5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生命科学领域中,植物保护专业一直是传统的优势专业之一,本专业以植物学为基础,并以微生物学、农业生态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该学科为社会培养出掌握植物保护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大量人才,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产品贸易以及植物检疫等方面培养了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和技术保障,同时培养了大批能在实践中综合运用理论知识来从事教学与科研、生产与管理等工作能力的通用型人才。

一、植物保护专业概述

1. 植物保护专业的定义

植物保护专业主要是指以植物学、动物学、农业生态学、微生物学以及信息科学为基础的学科,同时研究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规律、提出综合性治理技术的学科。该专业要培养学生掌握植物保护科学的基本理论以及基本知识,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并能在实践中综合运用基本理论知识进行对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的能力。

2. 植物保护专业的特色

植物保护专业从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在教学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能力。植物保护专业毕业的学生是可以从事教学、科研、生产、管理、经营等工作的宽口径通用型人才,同时也可以工作在中央、省、市级地区的植保科研与推广机构的科研和管理工作,此外也可以从事植物检疫的工作,并可担任大中型的农场、林场、植物园、园林部门以及生物技术和农药公司的技术开发、经营和管理工作等。

3. 传统的植物保护专业教学模式

新世纪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要适应素质教育要求,按照全面发展,培养个性发展,同时培养的人才要具有创新的意识]。在植物保护专业的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上的主体,而学生是接受知识的课堂,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较低,因此教学的效果差。此外传统的植物保护专业的教学中,由于教学设备的局限性,教学的形式过于单一,实验内容较少,学生容易产生疲劳感,不适合知识的传授,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

二、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植物保护专业的课堂教学效率

1.合理制定植物保护专业的教学目标

要想提高植物保护专业课堂教学的效率,首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教学的对象来制定适合他们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想教好学生,首先就要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具体的学习需要来做到因材施教,的放矢地制定教学目标。植物保护专业的课程实践性强,对学生的记忆性要求不高,而对操作性掌握的情况要求比较高。因此,要确定较为适宜的教学目标,一般要以实用为原则,以培养技术高超、手艺娴熟的技能型操作人员为目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强化学生技能的培养。

2.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

植物保护学专业讲授的内容较广,涉及到植物的特征、昆虫的形态、植物病害的症状以及病原生物等内容,教学中会应用到大量的挂图、标本和实物,传统的板书形式在植物保护的教学中难以有效表达相关的内容,教学效果差。因此,该学科比较适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把抽象而微观的东西明了化,使书本上静止的插图动态化。为了使教学更加生动和直观,教师可利用课下时间制作多媒体的教学课件,根据课程内容需要用软件进行加工处理,使课件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充实。

3.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人们更加重视老师的教课方法,而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费时而费力的教学方法听烦了学生。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以采用多种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预先设计、组织不同的授课模式,来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就通过师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的互动式学习模式来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掌握教学的内容,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拓宽了学生学习的思路、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 植物保护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策略

1.增加实践课程比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植物保护专业的理论课程教学内容较为复杂,如果不加入实践教学内容很容易产生厌倦感而且记忆不深刻,因此要适当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在合适的季节里带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实验基地,观察识别各类植物并采集标本,通过动手能力的培养来加深学习的印象。通过实践教学的过程,学生认识了大量的常见植物和病害和害虫,也掌握了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成立课外活动小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通过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课程的教学之后,要针对学生对植物保护课有兴趣的特点,在授课班级组建课外活动小组。老师可根据学生知识掌握的具体情况以及各类病虫害发生的特点制定一些问题,通过学生的查阅资料和制定研究方案等办法以小组活动的形式来完成,可由老师具体指导,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共同研究,来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最后做到解决问题。课外活动小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社交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通过完成任务来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适当改变考核方案,增加实践课程的考核的内容

动手能力是企业选择人才的重要指标,而实践环节的考核正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检验,植物保护专业在重视培养学生理论基础能力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课程考核上可以采用理论课与实践课结合的模式进行考核。可以结合专业技能鉴定考试的要求,采取一系列举措,创新植物保护课程考试的模式,通过建立实践技能考核试题库等方法,使学生在重视平时理论课程学习的同时,也注意实习和实验课的学习,为培养其动手操作的能力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 董会 刘玉 张洪进.建设植物保护实验中心 改革实验教学[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01.

[2] 陈彩贤 覃连红 邓一芝.高职植物保护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广西轻工业.2010,11.

植物管理论文范文9

关键词:流程管理;骨科;外来植入;器械管理

流程管理是以规范化构造卓越流程为核心,以提升组织业务绩效为根本目的的一种系统方法,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现如今随着临床骨科的快速发展,各种全新的手术模式以及手术层出不穷,医生在临床对患者进行治疗中,对各种手术器械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而手术室则是手术器械供应、监控管理以及系统中的重要环节[1-2]。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8月~2012年8月,我院未实行流程管理时,院内开展骨科手术共886例,其中150例关节置换术、167例脊柱内固定手术;180例髓内钉手术;212例创伤接骨板手术;115例关节镜手术;62例其他骨科手术。2012年9月~2013年9月实行流程管理后,开展骨科手术890例,其中152例关节置换术;156例脊椎内固定手术;162例创伤接骨板手术;155例髓内钉手术;153例关节镜手术;112例其他骨科手术。

1.2方法 我院对外来植入器械全部实行2类进行流程管理,分别为长期存放以及临时外送植入器械。对于长期存放的外来器械完全纳入到消毒供应中心标准化的管理流程中,所有骨科外来植入器械从清洗、包装、灭菌、储存、发放以及日常保养全部按照我院消毒技术规范要求严格进行管理。对于临时外送器械则根据手术安排执行。手术室护士长提前1d通知器械公司,将所有器械送至消毒供应中心的去污区。由专科护士进行核对之后,便将所有的器械送入消毒器中进行全面消毒,最后由专科护士进行灭菌使用。专科护士将对使用后的器械进行全面清点,并进行消毒处理,与器械公司人员进行核对,由器械公司人员收回。

骨科外来植入器械均采用条形码进行跟踪流程管理,清洗消毒灭菌之后都有完整的监测记录。若是出现了植入物,每次进行灭菌时都需要严格执行生物监测,经检测合格后才能进行使用,对相关的各种信息进行存档和记录。从根本上保证骨科外来植入器械的质量以及患者的安全。

具体实施流程:院内开展了手术室消毒供应中心的专科护士;将所有库存式植入器械全部存放于消毒供应中心,将院内所有库存式植入器械进行全面的维护、管理和保养。依据手术程序单的安排配套骨科器械,同时进行有效的灭菌处理,定期将库存植入器械进行清洗、上油和保养,从根本上保证器械质量。同时,对院内信息管理进行强化。制定一份内植入物清单签收单。由骨科专科护士与器械人员共同清点器械和假体数量,从根本上进一步保证器械的完好性以及准确性[3]。在骨科器械使用过程中,将手术室护士以及临床医生明确分工。院内的所有置入器械均全部经过院内领导以及设备科审核批准后才能使用。而手术室护士则需根据当天手术单以及术中所需要的器械通知公司产品。除此之外还需要制定出一套完善、科学的核对统计制度,使手术能够安全有序。

最后,流程管理中还强调强化消毒隔离意识,确保骨科假体、器械的质量。使用后以及送入的置入器械全部需在消毒供应中心中进行,同时由专科护士进行签售、检查和清点。使用后的所有器械需全部通过清洗机彻底清洗。患者若是使用后,对器械造成了一定污染,则应当通过清洗机将所使用的器械彻底清洗,最后通过高压气枪吹干。

1.3流程评价 本研究数据以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以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经χ2检验,以P

2 结果

2011年8月~2012年8月我院未实行流程管理时,共出现差错16例,其中6例器械部件缺漏;3例器械损坏未得到及时更换;4例器械出错导致手术延时;3例器械包物件不相符。2012年9月~2013年9月实行流程管理后,无1例出现差错。

3 讨论

骨科外来植入器械主要是指经销商提供给医院临时供患者使用的相关器械,其中包括创伤内固定器械、脊柱、安装工具以及人工关节等。现如今由于骨科植入器械价格昂贵、更新也相对较快,它在普通器械基础上添加了专项操作器械,是我国市场经济中的一种产物。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一套器械往往会同时供给于2家医院使用。这就加大了骨科外来植入器械中潜在的风险,同时也给手术室的器械管理造成了较多的困难,成为了院内感染的主要因素之一[4]。

对于器械公司而言,为了能够进一步降低成本通常不会采用专业的清洗方式,时常为人工手洗,严重缺少专业的洗涤设备,对于那些应当拆卸清洗的设备没有拆卸清洗,从而出现了血液沉积,这就直接影响了器械的保养以及洗涤效果,更无法保证骨科植入器械的灭菌质量,加大了医疗隐患。置入器械中的血液残留会对灭菌效果造成直接影响,有不少文献均表明,对接触血液的植入器械进行抽查,其血液残留的阳性率为40%,HBSAG阳性率为3.1%,即便是经过1w期灭菌的染毒材料,依然能够检测出器械上的丙肝病毒。正因如此,保证器械灭菌质量的关键就是把好清洗、消毒关[5]。

在骨科外来植入器械管理中运用流程管理,能够保证术后器械清洗质量的专业化,同时也是消毒供应中心以及手术室护理管理的重点。库存式植入器械全部由专科护士统一进行管理,病情定期进行保养,器损坏率大大降低,防止器械公司出现错送和漏送情况。我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实行流程管理后,无1例出现差错。

由此可见,在骨科外来植入器械管理中运用流程管理,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加准确、安全、及时的医疗护理服务,进一步保证了手术器械清洗消毒灭菌的质量,使器械以及植入物更加规范化,降低了医源性院内感染和患者的生命安全[6]。

参考文献:

[1]严彬,王晓宁.流程管理在骨科外来植入器械管理中的探讨[A].中华护理学会.中华护理学会第15届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中华护理学会,2011:146-151.

[2]严彬,王晓宁.流程管理在骨科外来植入器械管理中的探讨[A].中华护理学会.创建患者安全文化――中华护理学会第15届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中册)[C].中华护理学会,2011:146-148.

[3]李伟娟.骨科外来植入物的管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06: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