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植物学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03 15:54:29

植物学论文

植物学论文范文1

无论是专业课还是专业基础课,由于他的内容只是某一个领域或某几个方面的研究和总结,专业性较强。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是《植物纤维化学》第三版,由杨淑惠主编,包括其他的几位编者都是制浆造纸领域的权威人士,并有多年的植物纤维化学及制浆化学的教学和科研经验,所以教材的内容和编排基本上都不存在问题。但是,依然有一些重要的结论由于缺少参考文献而无从验证其正确性,另外还有不少印刷方面的错误,这些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影响。所以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一定要多方面查阅资料,保证课堂讲授的内容百分之百正确。另一方面,专业基础课不像专业课那样可以补充大量的最新技术,最新研究进展等内容,但我们也要尽力更新课件的内容,毕竟,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试验仪器越来越精密,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也是日新月异。而且,像植物纤维化学这门课,其实可以补充的内容有很多,比如在讲第一章的时候,可以根据我国的原料结构情况及现阶段的原料方针,跟学生较详细地讲一下竹子、芦苇等原料的生物结构及细胞形态;在讲木素这一章的时候可以补充一些木素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等等。总之,教学的过程绝对不能仅限于教材,要随时向学生补充一些新的内容,这样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要实现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思路与内容方法的革新,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对于各方面的知识都要有所了解,特别是了解所教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所占的位置,同时要掌握本门学科的最新科研动态,对教学方法也要有一定的钻研。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在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各取所长,优势互补的方法,也就是同一门课有几位教师共同来讲授,根据教师自身的情况(教学经验、研究方向等等),让每位教师主要讲授他最熟悉、最擅长的那一方面的内容,比如,植物纤维化学半纤维素那一章就是由李新平老师编写的,无论是对教材的熟悉还是对半纤维素的研究,让李老师讲授半纤维素的有关内容都是最合适的,而徐永建老师长期从事于有关木素的研究,对木素的结构、性能、增值化利用等都作过深入的研究,所以在讲授木素这部分内容时,可以把机理讲得非常透彻,并能把最新的研究动态自然的结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这种方法不仅能保证每一堂课的内容都非常精彩,而且这还能够带动年轻教师的迅速成长。

2课堂教学方式与方法的改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形式单一、呆板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用于当前的大学教育,但教学方式的改革也并不是跟着潮流变革教学形式,不同的课程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不断地换位思考、实践总结出适合各门课程的最佳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方法不仅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什么方式进行实际操作的问题,而且是教师的教学思想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体现与客观反映。

2.1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

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一方面是要掌握好本门课教学过程中的轻重缓急,要合理安排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按照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切不可出现先紧后松或先松后紧的情况,并要明确课程教学的重点。另一方面要掌握好本门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处理好和基础课之间的关系。植物纤维化学与有机化学的联系最为密切,在讲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化学性质以及纤维素的分子构象时,会涉及到很多有机化学的知识,在讲这部分内容时,应该事先了解一下学生的有关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讲得太细不利于整个课时的安排,讲得太快又不利于学生的掌握,既要避免简单的重复,又要使基础课的内容与其衔接,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2.2教学互动

植物纤维化学这门课开设多年以来,讲授的教师都有一个习惯,那就是课堂互动。教师根据讲课的内容,根据课堂的情况适时提问,学生回答问题情况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这一方面增加了学生上课时的心理压力,而适当的心理压力对于提高学生上课时的专注力是非常有效的;另一方面,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在一问一答中,学生对授课的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另外,在每一部分的内容结束之后,适时进行小结,说明该单元各概念之间,以及该单元与其他单元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课程内容。虽然新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每个教师都有其授课的特点,但是这种教学互动的方法一代一代传下来,至今仍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2.3根据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使现代化、多功能的教学手段走进了课堂,对教学改革起到了推动作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教师将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在有限的时间里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提高授课效果。但是,传统的板书教学仍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如他更利于启发学生进行思考等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课程特点,甚至根据内容适时地调整教学手段。如植物纤维化学第一章植物纤维原料的化学成分及生物结构,有大量的说明性的内容,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通过大量的图片使学生从直观上了解植物纤维原料的生物结构及细胞形态;而木素这一章,化学反应比较多,用多媒体教学不利于学生的思考,而且多媒体教学的信息量大,会让学生感觉授课速度太快,不利于这部分内容的掌握;纤维素和半纤维素这两章,在讲授有关的物理化学性质时也适宜采用板书的形式,这样条理比较清楚,更有利于学生对机理的掌握。

2.4课堂教学和开放性实验穿行

无论采用怎样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些空洞的知识,而如果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穿插一些实验,则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感性认识。我们在开设植物纤维化学这门课的同时,鼓励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开放性实验,比如讲完第一章内容,学生有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制片观察纤维形态;讲到纤维素的物理性质时,学生可以试着测定纤维的聚合度等等。课堂教学与开放性实验相结合,既加深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印象,又促进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积极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结语

植物学论文范文2

一、植物形态美的构成

植物形态的表现,是物质和非物质方面的信息传递给感官的体验,游览到创作者的感情,理解,氛围和乐趣,大气蕴涵和景观植物一起构成的植物景观的艺术语言。植物景观艺术语言是一种精神的美学效果,它的含意是主观想象,也是客观存在的。植物景观之美,是通过植物个体和群体的形式,颜色,气味,变换和其他元素表达出的魅力,以及人们给它一个拟人化的性格,所以充满灵性的植物景观立体而生动的印象展现在人前。设计师在创作中,他的情感体验融会到了植物景观设计中,为他的情感宣泄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人体会到设计师们思想和情感,感受到同样的视觉美感以及不同的情感洞察。植物景观中的植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既有形态特征,又有生态特征的各方面的差异,足以产生不同的设计效果,艺术体现。不同的植物通过不同的设计者的喜好、思考、灵感,以及人们不同的需求,产生了不同的组合效果,不同的意境。其中既显示了植物的自然之美,也要体现出其意蕴。因此又可以通过不同形态的植物以艺术手法来达到想要的效果,更有通过将其剪裁成一定的姿态者。其中有特殊质感的植物大面积的种植,可以形成一种气势,给人以磅礴的姿态,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统一的姿态则又可以给人以平静和舒适的美感。环境设计中的植物的形态通过色彩表达。心理学家认为视觉美最敏感的是色彩,不同色彩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有人热爱玫瑰的火红热情,有人却喜欢百合的纯白无暇,更有人只偏欣赏那一抹清新自然的绿。植物的赏心悦目很大程度上因其色彩缤纷美丽动人。春季欲滴的青翠、夏季蓬勃的盛绿、秋季灿烂的金红、冬季寂静的冷绿,使造型和空间环境变换出生动的表情,带给人们层出不穷的心理和视觉感受。植物形态的四季变换是景观设计构成重要的一部分。植物随着四季的变换,色彩更是千变万化,姹紫嫣红,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景观四季变幻的姿态、颜色使空间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并在各个季节呈现出不同的丰姿和魅力。春之桃李、夏之荷、秋之桂花、冬之腊梅,营造出美妙动人,充满情调的环境里,形成不同的审美体现,亦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和特别的情怀。

二、植物形态美的运用

植物景观的审美主体和对象,分别为人和环境空间,不同时代下人们心理感受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植物景观的艺术是感官与感受相辅相成,感官上符合人的审美的同时也要使人得到心里上的满足,心理上所需要的满足感不同于身体上的,他是人们很难解释,但又说不清理由的会一味追求。人们对景观的心理感知是一种理性思维的过程。通过自己的思维传达到感官,从而对眼前的景观做出评价,因此心理感知是景观感知过程中的重要的一部分。人们会从已知的前提下推出的判断是未知的推理可以基于过去的经验,从整个推理得知整体,反之人们也可以部分地推断出近似总体的结论,有利于系统地看待景观的整体细节,是通过想起以前的事的这一心理过程,从而所引发的相关联想。所以植物形态运用多是由特定寓意或形式作为基点进行设计,在景观设计中一方面让人们触景生情,使“情”升为“意”,这时“景”升为“境”,即“境界”,成为情感的升华,以满足人们享受高水平的文化精神需求。以植物的特点出发,我们要寻找一个新的视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必须回归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从植物形态本身出发,探索植物的根本,发现更多新的可能性,回归最初通过对其形态、质地、颜色等的研究、探索,方能对植物的属性有了全面的认识,并综合艺术理念,才可以做到在植物景观的营造中保持植物形态的多样性特征,创造丰富的地域特色。走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作者:兰鹏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植物学论文范文3

1.1实验内容基本为验证性实验

药用植物学实验内容基本为验证理论知识,主要通过对植物细胞、组织、器官的观察等实验训练学生操作技术,如显微镜的使用和保护,显微临时装片的制作、永久制片观察及生物绘图等,未能很好地通过实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与技能的能力。

1.2实验教学全部采用传统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方法一般为先由教师介绍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然后学生根据教师提前准备好的实验材料,按照实验内容、实验方法的描述验证学过的理论知识。虽然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对实验内容和方法已有了较详细的了解,并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实验操作也有详尽而规范的要求和指导,但由于学生缺少能动性,在实验过程中大多敷衍了事,不认真分析实验机理、探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使实验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1.3野外实习采用“教师领—学生走—学生问—教师答”教学模式

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一般停留在基础分类学水平,教师带领学生到达实习基地,沿固定路线采集、识别标本,回驻地后整理、识别标本及完成后续工作,教学模式基本是“教师领—学生走—学生问—教师答”,标本识别考核模式固定。学生在短短的3天左右时间,要记住几十种植物的性状特征,确实很难,野外实习后,往往很快就遗忘了。其过程就是把学生带到野外,学生把采集的植物拿给教师看,或者教师指着路边的植物告诉学生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学生只管做记录,回去压好标本即可。学生一般很少主动思考,完全依赖教师。在野外,看到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很多学生把精力放在游山玩水上,早已将实习抛到脑后,待实习结束时,匆匆制作几个标本应付了事。这样的野外实习教学成了单纯的认识物种竞赛。只要学生从植物学角度出发,识别几十种常见植物,就达到了教学目的。其主要特点是让学生认识实习地的物种,注重记忆学习方式在实习中的应用。这种传统的野外实习方式,学生在短时间内可以认识一定数量的植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学到的知识会逐渐淡忘;加之由于植物种类繁多,分布具有区域性,学生一旦离开实习地,对没有到过的地方的植物不认识。这种注重记忆的实习方法,不能培养出有独立工作能力的人,不能适应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

2改革措施

2.1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改进课堂实验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目标和实际教学条件,采用不同的实验教学方法开展4个(基础性实验技术、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不同层次的实验内容,并根据不同层次内容特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2.1.1基础性实验技术

具体内容包括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临时装片的制作、生物绘图技术、显微化学方法以及实验室常用药品、试剂、染液等的配制,酒精灯的使用方法等。这些基础性实验技术,要求学生都能熟练掌握,并在期末的实验考核中有所反映。实验教学采用传统的教师先讲授、学生再进行验证的教学方法。

2.1.2验证性实验———由验证性向设计性转变

(1)植物细胞的基本形态与结构观察(2学时);(2)植物组织的主要类型及结构观察(2学时);(3)植物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结构观察(6学时)。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但其单一的教学模式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验课显得枯燥无趣。一方面,我们尝试把验证性实验转变为设计性实验,如在教学方法上,让学生课前预习实验,上课时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对实验要点和注意事项简要提示,留出较多时间让学生自己观察,然后通过相互讨论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另一方面,对有些实验材料,除完全由教师准备外,鼓励学生自己准备实验材料,如细胞、植物营养器官、生殖器官的观察,分类学实验都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自己准备实验材料,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可穿插徒手切片法、染色法、生物绘图法等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以更好地巩固基础性实验技术。

2.1.3综合性实验

主要为植物分类学部分实验,以基础性实验技术和验证性实验的技能为基础,变实验室单一观察为实验室与野外观察相结合,把传统分类学实验设计转变为比较解剖和野外资源调查的综合实验。比如,先通过学习让学生直观地认识不同类群的植物,总结各类植物的特征,然后带学生到野外进行对比和扩展实验,巩固理论知识。如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等常见重要类群的特征和分布特点;校园常见物种的鉴定,检索表的编制;某一地区的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珍稀濒危植物的调查等均可设计为综合性实验。

2.1.4设计性实验

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实验室具体情况确定几个研究方向,如:(1)药用植物形态特征鉴定;(2)植物标本制作;(3)宁夏道地药材甘草的来源鉴定等。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经教师审核修改后,利用野外实习和课外时间完成实验题目。

2.2重视野外实习,培养学生从事野外科学研究工作的综合素质和科研创新能力

由以往的“教师领—学生走—学生问—教师答”模式转变为“实习前培训—学生观察—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采集标本—制作标本—标本展评—综合评价”模式。具体为:(1)对生态环境的观察及描述。首先指导学生认识各种生态环境,指出各类生态环境的特点,尤其指出重点考察的药用植物其主要生态环境。(2)注重从分类学特征上观察单株植物。对单株植物在观察其形态后,要注意从植物分类学特征上进行观察。对于一些当地特产的药用植物要重点观察药用部分器官的形态特征,在采集后整理标本时进行一些更细部的观察。(3)培养学生采集标本的能力。①采集标本的选择:特别注意标本的典型性和完整性。如遇到雌雄异株的植物,应分别采集雌、雄株。草本植物的茎生叶和基生叶不同时要注意采集基生叶,如荠菜等。寄生植物采集时要把寄主全部或部分采下,并注明关系。②采集注意事项:采集标本要注重质量,对于植物的产地、生态环境、性状、花的颜色、采集日期等都要做详细记录。(4)培养学生制作标本的能力。①保证压制标本的质量:采集完成后,要及时指导学生做好标本,最初压制时必须保证标本舒展,且叶片应有正面和反面两种等。②开展标本展评:野外实习结束后,进行以小组为单位标本的讲评及标本展评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③保存优良标本:把学生野外实习作为教学科研的一部分,选择学生制作的精良标本,充实学校标本室和教学科研素材。

2.3合理进行实践教学效果评估

植物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植物;引种驯化;实践;评述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6-0302-1

0 前言

目前, 现代植物引种驯化理论的研究进入了一个空前的阶段。植物的引种驯化不但导致了农业的诞生和发展,并且不断推动发展整个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以说没有植物的引种驯化就不可能有人类的文化发展。植物引种驯化成功给人类带来巨大而深远影响。

1 植物引种驯化的概念及意义

1.1 植物引种驯化的概念

植物引种驯化活动早在7000年就发生了,而随着历史的发展,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研究学者对植物引种驯化的概念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例如国外的科学家达尔文认为:植物引种驯化是植物本身适应了新的环境条件和改变对生存条件要求的结果, 选择则是人类驯化活动的基础[1]。而我国具有代表性的研究专家程金水则把植物引种驯化认定为将野生或栽培植物的种子或营养体从其自然分布区域或栽培区域引入到新的地区栽培[2]。

国内外对植物引种驯化进行专业研究和定义的专家学者有很多,虽然他们存在着差异,但从总体上看大多数人认为植物的引种驯化都是在人工干预下将野生植物发展为栽培植物,将其引种到新的环境下生产繁殖。

1.2 植物引种驯化的意义

植物的引种驯化使农业得以产生和发展[3],促进人类文化的快速发展同时丰富了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植物引种驯化对人类的发展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就当今社会而言植物引种驯化对人类社会最主要的意义在于它的经济价值。其主要包括:(1)优化当地作物品种:有些本土植物生长缓慢,产量低下,成活率低,影响经济发展,通过引种驯化可以以优良品种代替劣种,优化植物品种。(2)保护濒危植物:有些珍贵植物生长范围小,繁殖速度慢,存活几率小,人们对这类植物进行引种驯化可以扩大其生长范围,优化其生存环境,增加物种数量,使珍贵物种脱离濒临灭绝的境况。(3)新增作物种类:有些地区植物种类单一或是缺少一些对生态发展产生影响的物种,根据当地生态环境特点发展可能适合引种驯化的植物,丰富当地植物种类资源。如我国目前开展了茶树、柑橘北移,果树种类南移的项目,目前这些项目都取得很好的成果。(4)改善城市园林景观:园林景观主要利用大量不同种类植物特点规划成为贴近自然,丰富人们业余生活的人造景观,所以引种驯化可以丰富园林植物,提高园林景观艺术性,为当地创造经济价值.

综上所述,植物引种驯化不论在农业发展上和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上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植物引种驯化已经成为人类发展进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2 植物引种驯化主要理论和实践

2.1 植物引种驯化理论

植物引种驯化理论在国外发展较早,主要以进化论,生态学 和栽培学等基本概念为基础.近代植物引种驯化理论主要以欧洲为研究中心,其主要代表为达尔文学说和米丘林所提出植物引种驯化理论及著名的“风土驯化学说”。其中达尔文经过五年的考察和研究,在进化理论的基础上,达尔文对生物世界做出了科学系统的解释,1859年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指出了“凡是世间一切生物都是进化的产物”。而他认为植物引种驯化则是在人类驯化活动的基础下,植物适应了新的环境并改变了对生存条件要求。

我国对植物引种驯化理论的提出相对欧洲一些国家较晚,但发展迅速,目前我国对植物引种驯化理论研究已经有了质的飞跃,我国专家学者也非常专业的提出来相关理论,如梁泰然所提出的节律同步论;周多俊于1985年提出来“生态综合分析法”;董保华于1987年提出的了地理生态学特性综合分析方法等。

在国内外学者对植物引种驯化的认识都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不同的学者一次次补充和修正了前人所提出的关于植物引种驯化理论的不足之处,至今世界上提出的比较完善的植物引种驯化理论至少有20多种。

2.2 植物引种驯化实践研究

随着时代的前进,植物引种驯化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并获得了阶段性的创新,这些实践经验至今对世界仍然产生重要的影响,最早时期俄罗斯科学家米丘林提出的“风土驯化学说”对果树的引种驯化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米丘林的研究理论在应用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风土驯化学说”与多年研究的栽培技术、育种方法相结合培育出了300多个新品种,这一实践经验在我国也被广泛的应用,米丘林学所也存在着不足,在推广过程中也造成过损失,最主要因为其引种的品种易劣变。到上世纪70年代左右,国外也出现了一些其它关于植物引种驯化的理论,这些理论大多数围绕着引种经验统计分析法、果树嫁接法等。对植物区域引种、改良植物品质起到了很大作用。

我国在20世纪30年代过后,我国在的植物引种驯化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从50年代到80年代初期我国植物引种驯化单位已达到30多家,有近千余人从事植物引种驯化科研事业。到80年代末我国从国外引进了大量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植物引种驯化实践工作在国内掀起了热潮。植物引种驯化技术的应用对推动了我国公民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有效的保护了稀缺物资濒临灭绝的境况,在我国有很多药用植物严重缺少,经过引种栽培、筛选, 自力更生,完金解决了制药原料的问题。

当前, 植物引种事业尚处于不断前进之中,对她的科学研究仍然存在着不足,植物引种驯化这门科学仍然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和研究以弥补不足之处并且达到更高的创新水平。

参考文献

[1] 达尔文( 方宗熙, 叶晓译) .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3.

植物学论文范文5

关键词:植物化学;化学专业;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195-02

植物化学是应用现代化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植物中的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植物成分(主要是具有生理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的提取、分离纯化、结构鉴定、理化性质以及主要结构类型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和生物转化等。植物化学是植物学与有机化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是天然有机化学或天然产物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分子水平上揭示植物奥秘的学科,也是植物资源合理利用的基础。植物成分不仅是天然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现新药或药物活性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而且还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日用化工、食品、染料和化妆品等行业。我国对植物资源的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化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许多会从事与植物成分有关的深造学习、技术、管理和服务工作。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进行植物化学基本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的学习,对将来的深入学习和工作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这种情况,结合云南丰富的植物资源和地域特点,为了让学生尽早了解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拓宽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更好地融入社会,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围绕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云南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我们于1996年开始为化学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植物化学”课。现根据十多年来的教学工作,谈谈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课程定位与目标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培养造就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多样化人才成为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植物化学课程以“培养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由于我校的学生多数来自云南,结合云南的资源特点、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课程定位于培养的学生具有宽广的化学基础知识,不仅可以胜任传统的中学化学教学,而且能够根据自身情况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与植物成分相关的研究工作和产品开发,或者为进一步的深造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植物化学的课程目标是让学生认识植物化学的应用领域,了解植物化学研究的内容、目的、意义、发展现状和趋势;了解植物化学成分研究的程序及纯化合物的结构鉴定方法;了解各类重要植物化学成分的生物活性及应用;掌握植物化学成分常用的提取、分离方法,理解提取分离的原理;掌握各类重要植物化学成分如:糖、苷、萜、甾体、生物碱、芳香族化合物(香豆素、木脂素、黄酮)等的化学结构特征、性质和提取分离的方法。为继续学习以及毕业后从事与植物成分相关的工作打下理论和实践基础。通过植物化学实验,锻炼学生在植物化学领域的实验操作技能,通过实验加强理解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要求通过植物化学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感觉学到的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通过开放实验、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毕业论文设计等,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合作学习,包括师生之间的合作、同学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团结互助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知识体系发展的综合能力。

二、教学内容设置

与其他化学专业课相比,植物化学课在化学专业中开设较少,无专门的教材。国外有的院校为学生开设“天然产物化学”,课时不多,无专门的教材;国内药学专业、中药专业等有“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化学”等教材。植物化学只有农林院校主编的两本教材,侧重于农林专业。为了编写适合化学专业使用的植物化学教材,我们于1998年编撰印刷“植物化学”讲义,在教学中使用。2004年,我们组织云南高校植物化学研究领域的科技人员,又是奋斗在教学一线的教师一起编写了《植物化学成分》一书,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该书内容既包括了植物化学成分的基本知识,又兼顾学科最新进展。尤其具有中国(包括云南)天然产物的特色,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紧密,便于学生把握植物化学的研究趋势和发展脉搏。《植物化学》课程由四大知识模块构成。第一部分,植物化学概论。包括植物化学的研究内容、意义、目的、研究程序、研究形势和发展趋势;植物化学成分提取、分离、结构鉴定的方法。第二部分,各类常见植物成分的结构特征、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纯化精制以及结构鉴定的基本方法。第三部分,自主学习。每名同学就自己家乡特色的药用植物1~2种,对其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及在医药、保健品、染料、色素和化妆品等领域的应用通过查资料后,写成小论文进行讨论。第四部分,植物化学实验。培养学生植物化学领域的实验操作技能,通过实验加强理解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部分同学通过进一步的开放实验、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毕业论文设计等,锻炼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理论课授课共54学时,植物化学实验共36学时。

三、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实验、课外互动及学生课外查阅资料、阅读、归纳总结、报告、课外科技活动等方法进行教学。

1.课堂讲授。课堂讲授中注重经典内容和学科发展的有机结合;注重热点植物化学成分和云南特色药用植物的有机结合。采用多媒体授课,既有效地利用了课时,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较大的知识量,又能将植物图片、复杂的植物成分结构等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地表现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将植物化学课件上网或打印出来提供给学生,使学生能够课前预习,课堂上能够跟得上教师的思路。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系统地获得了各类植物化学成分的结构特征、主要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方法、生物活性等知识。

2.课堂讨论。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对植物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归纳总结及综合应用的能力。启发学生从应用的角度综合地去掌握植物化学知识。如生物碱的提取,根据所学生物碱的结构特征、理化性质,让学生归纳其提取分离有哪些方法等。学生发言踊跃,对各种不同的提取方法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质疑。

3.课外互动。课程教学中要求每个学生就自己熟悉的药用植物1~2种,自己出题,在课外进行资料查阅、归纳总结、小论文写作和幻灯片制作。这个过程,增加了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和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弥补了植物化学内容多、课时少、辅导答疑时间有限的缺陷,也有利于学生释放自我,激发潜能,培养综合能力。学生将自己的课后阅读资料做成PPT进行汇报,一方面引导学生“走出书本”,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锻炼了其查阅文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了其专业交流的水平。

4.科研反哺教学。教学中,紧密结合云南特色药用植物成分或课程组教师的科研工作进行案例探讨,让学生觉得所学知识联系实际,有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如在结构鉴定、黄酮、二苯乙烯、环烯醚萜、二萜、三萜等内容的教学中,结合课程组教师的工作进行讲解,深受同学欢迎。既让学生对自己老师的工作有所了解,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安排了6~10个植物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对常见植物化学成分提取、分离、鉴定的实际操作能力。为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课程组教师科研课题较多、科研能力较强、科研方向与云南省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特点,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或在教师的实验室进行毕业论文实验,或自主申请省、校课外科技活动资助进行探索学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科研反哺教学。每年均有二十多名同学参与植物化学课程组老师的科研项目研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课外科技活动。

四、教学效果

植物化学课程由于贴近生活,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深受学生喜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大大增强,资料查阅、综合分析、实验操作、论文或报告写作、科学思维等能力有很大的提高。自主申请学校的大学生课外科研基金,或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进行研究的热情高涨。相当一部分学生考取植物化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进一步深造,作为人生的进一步追求。一些同学通过自主学习或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发表了学术论文,一些同学的课外科技作品获得了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等奖励。

参考文献:

[1]徐任生.天然产物化学[M].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2.

[2]Baker DD,Chu M,Oza U et al.Nat. Prod. Rep.2007,24,1225–1244.

[3]Filho RB.Quim.[J].Nova,2010,33(1):229-239.

[4]陈业高.植物化学成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1-283.

植物学论文范文6

关键词:园林植物;群落;设计;问题

1 前言

园林植物群落作为园林配置和设计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其设计的过程比较复杂,在具体的设计环节,一定要掌握好设计的方法和技术,保证园林植物群落设计的效果。

2 园林植物群落的概念

园林植物群落的构成元素是:人工创造的审美艺术;要同时满足园林生态、植物性能、园林环境等条件并且相协调。园林植物群落被今天的城市园林建设普遍采用,但是在设计与应用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例如园林技术人员素质直接影响了园林植物群落设计的科学与合理性,有的工作人员不能兼具园林植物学知识与园林植物群落设计能力。因此对于有关园林植物群落概念的内涵与概念的外延,还需要更深刻进一步的针对性探讨;对于园林植物群落概念及其应用问题上,还要对园林植物群落进行不断的研究与实践。在这个阶段中园林植物群落的概念被认为是: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的一定范围内,有着针对性的植物群落生态学理论,能够在多种不同方面满足植物生态学要求的多种类的植物统称。这说明园林植物群落概念应用过程中,既要满足或具备植物群落的自然特征,还要注重对园林植物群落概念在园林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意义以及作用的思考,侧重生态学意义和生态学视角的角度进行概念应用。

植物营造立体群落

3 园林植物群落设计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首先,园林设计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园林植物群落的结构设计现亟需完善。要合理设计园林植物的群落结构,选择合适的植物物种,需要深入理解和掌握园林植物群落理论,这要求园林的管理维护人员具备很高的专业素养。但是,目前我国的园林设计人员往往对园林植物并不是很了解,更不用说从有机整体和植物个体的角度设计园林群落结构。 其次,园林植物群落的设计不能很好地落实“近自然环境”理论。在植物群落的设计中要注意科学、合理地设计植物群落与实际环境的适应性,细化植物物种的选择和配置,做到功能、色彩等的合理搭配,保证植物群落的个体性和机体性,实现生态环境的有机统一。

最后,群落单位的设计理念以及具体设计中的设计定位不够明确。群落单位理论是植物群落设计的重要理论,对于园林植物群落、城镇绿地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规划和设计提供了依据。但是,目前的设计中,正是由于缺乏这样的设计理念,定位不够清楚,设计目标不明确,造成群落设计质量不达标。

4 园林植物群落的鉴定

对园林植物群落开展生态学研究,园林植物群落的鉴定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步骤,它能够促进生态学研究结果更加客观、真实。自然植物群落的生态学研究工作是根据自然植物群落的发育过程、地域地带性规律、植物群落外貌性质和土壤、地貌、地形等环境差异性形成的自然边界来开展的,提供给具备一定理论技术及实践经验的研究人员对园林植物群落进行客观科学的鉴定。但是城市园林群落所处的环境与自然植物群落不同,城市园林群落所处的环境是人工形成体系下构建在城市地区的,会严重的遭受外界因素干扰,在这种环境下对园林植物群落进行鉴定,不仅很难清晰地确定鉴定对象的类别,还很难掌握鉴定对象的边界、结构以及外貌特征等情况。这个难题说明了适用于自然植物群落的生态学研究方法和经验,并不能直观借鉴到对园林植物群落的鉴定上,这个问题现阶段普遍影响着园林植物群落的研究过程结果,需要我们引起重视以及尽快的解决。

5 园林植物群落设计发展建议

5.1 明确合理的技术定位

汪菊渊先生在为《植物造景》(苏雪痕编著)一书所作的序中,对植物景观、植物造景、园林植物配置等概念性内容都有明确的论述,强调性重复了书中 “完美的植物景观,必须具备科学性与艺术性2方面的高度统一,即既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上的统一,又要通过艺术构图原理体现出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及人们在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这一植物造景的基本原则,指出“掌握自然植物群落的形成和发育,其种类、结构、层次和外貌等是搞好植物造景的基础”。讨论园林植物造景的设计艺术与构建时,介绍了园林植物造景生态设计、区域设计、文化与科学艺术设计、立体设计4大设计艺术,探讨了植物造景中的植物配置、群落构建,较好地体现了对植物造景、植物配置与植物群落构建概念关系的把握。园林植物群落设计技术,是园林植物配置技术的基础与内容之一,在此基础上结合园林艺术开展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能更好地服务于植物造景的目标。

图1 园林植物群落配置

5.2 落实具体的“群落单位”

前文在讨论园林植物群落概念应用存在的问题时,已经提及鉴定一个园林植物群落的困难程度及其影响,因为我们所面临的实际对象,可能本身就不是一个从群落角度设计的结果。然而,对于新建城镇园林绿地的植物景观设计,倒是完全可能根据基质的性质、地形、土壤类型与土壤性质、功能分区、园路等自然与人工设计要素,进行空间单元的区划,落实园林植物群落设计的“群落单位”,真正做到以群落为单位进行植物景观设计,为今后园林植物群落的景观变化、环境效应等方面的动态研究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也是植物群落设计方法不断优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5.3 细化群落的设计内容

园林植物配置包括2大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各种植物相互之间的配置,考虑植物种类的选择,树丛的组合,平面和立面的构图、色彩、季相以及园林意境;另一方面是园林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如山石、水体、建筑、园路等相互之间的配置,重点要求设计说明植物种类选择、配置方式、植物造景的艺术性特点与植物空间的构成等。前苏联的园林植物配置,首先将园林植物按其观赏特性进行分类分级,如将冠型分为椭圆形、卵形、球形、圆锥形、宝塔形、伞形、自然形、垂枝形、匍匐形等多种,绿色的叶子按色度分为青绿、黄绿、灰绿3类,将花形花序分为6类,配置植物时从平面、立体、色彩、树丛疏密度等方面考虑到植物的艺术构图和风格,同时还从林学的角度注意配置的乔、灌木比例,针、阔叶树比例,树木密度和树种比例等,形成园林植物配置理论。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园林植物群落的设计工作涉及到各个行业的知识,在设计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各个因素,才能够提升设计的效果,从而保证园林植物群落的设计工作的效果。

参考文献

植物学论文范文7

关键词:风水文化;植物景观;阴阳属性;五行学说;象征寓意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0-0130-03

1引言

风水文化是先人对生活环境规划设计探索所积累的一种独特文化。作为园林中的四大要素之一,园林植物是园林中规划空间场地的重要内容。因此,把风水文化运用到植物景观中势必能够丰富和拓展植物文化的内涵,进而营造出宜居的生活环境。

风水文化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实践中总结归纳出来的在环境选择方面趋利避凶的重要学说[1]。作为我国传统园林的重要指导理论,该文化包含了自然知识、美学思想、人文哲理、环境心理等众多方面的知识,在我国传统园林的选址、规划、设计、建设等方面广泛地起指导作用。

2植物景观中的风水文化思想

风水文化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既包括了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林学、人体生命信息学和气象学等自然学科,也包括了美学、心理学、哲学和伦理学等社会科学。良好的植物环境有益于人类的生存,植物的生物场有利于人们保持身体健康、身心愉悦,因而植物景观也是风水思想的重要研究内容。风水理论在植物景观中,鼓励人们有尊重植物的生长环境和规律,选择有利于人类生活需要和身心健康的植物,赋予植物思想文化内涵,构建宜居的植物景观氛围。

在风水中,植物造景重视植物景观与原生地大环境的和谐统一,倡导人们积极造林和爱林护林,并且在风水学说相关理论中提出不管是阴宅还是阳宅,凡是适合人类生存的良好环境就应当具备较好的植物景观环境。风水学说还主张绿色植物对“龙穴”和“吉地”的形成具有推动意义[2],还将一大批与风水有关的树木定为“风水林”。由于风水学十分重视植物景观营造,早在上千年前便提出了“益木盛则风生也”,“草木郁茂、吉气相随”等与植物景观相关的风水学观点。

随着人们对构建宜居生活环境的重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也以风水文化的视角探讨园林环境中植物景观的营造。例如,姜丽丽以风水学为理论依据,分析探讨了苏州古典园林中植物的方位、均衡景观、色彩和寓意等相关方面。卢素娴以风水文化的视角,探讨了园林设计中如何选择绿化植物。张景峰将风水学中的植物种植方位、象征意义和季相变化等相关知识,探讨了居住区的植物景观营造。

3风水文化视角下的园林植物

3.1园林植物的阴阳属性

风水学认为,天地万物均俱阴阳属性[3],植物也有着自己的阴阳属性。在植物学中,依据植物对阳光的需求分为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这与风水中的阴阳属性学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阳生植物需要在光照情况较好的情况下才能健康生长,在风水阴阳属性中属于阳性;阴生植物需要在光照情况较弱的情况下才能健康成长,在风水阴阳中属于阴性。植物根据各自的生理习性,有着明显的阴阳属性。例如,将阳性植物如、月季、梅花、向日葵等置于阴暗潮湿的环境下,这些植物无法正常生长;而将阴性植物如万年青、龟背竹、发财树等置于光照较强的环境下,这些植物也无法保证长势健康。

3.2园林植物的五行学说

风水学认为,天地万物也均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要素构成。在五行学说中,不同的五行元素对应着不同的颜色。例如,“金”元素对应白色、杏色、金色;“木”元素对应着青色、绿色;“水”元素对应着黑色、蓝色;“火”元素对应着红色、紫色;“土”元素对应着黄色、棕色[4]。在园林植物中,可以根据观赏植物的观赏部位如花瓣、果实和叶片等的颜色来划分植物的五行属性。

在五行学说中,金、木、水、火、土也分别代表着人体的肺、肝、肾、心、脾。因此,在进行植物景观设计特别是保健型园林设计中,应当要充分的考虑到植物的五行属性。例如,属水颜色较暗的植物可以调节人体肾脏功能,如松柏、蒲桃、旱莲等;属火的红色系列植物可用于调节心脏和神经功能,如石榴、木棉、象牙红、枫、红铁、红桑、红背桂、红草等;属金的白色系的植物可以调节肺部功能,即具树皮白、花白或叶白等特征的植物,如白千层、柠檬桉、九里香、白兰、络石、白睡莲、冰水花等;属木的绿色系植物可用调节肝部功能,如绿牡丹、绿月季等;属土的黄色系列植物可用调节脾胃功能,如灵霄花、黄素馨、金桂、金菊、黄钟花、黄玫瑰等(表1)[5]。

3.3园林植物的象征寓意

植物景观是园林景观营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园林植物作为园林景观的基本组成要素,它在景观上具有美学意义,还具有特殊的风水学含义[6]。植物风水学认为桔树、棕树、竹、椿树、桂花、槐树、榕树、梅树、枣树、石榴、吉祥草、葡萄和海棠等景观植物能代表吉祥。“桔”与“吉”谐音,即可作为果树栽植,又可以盆栽柑桔形式作为春节家庭摆设盆栽。吉祥草形态小巧,色泽青翠,在泥土和水中都能生长,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梅花有五片花瓣,通常被认为是五大吉祥神,有“梅开五福”的美好寓意。

水文化在植物景观应用的探讨

4.1以阴阳属性来营造植物景观空间

风水学倡导阴与阳的和谐统一。在园林植物中,阴性植物和阳性植物的生长习性不同,对环境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只有充分掌握植物的阴阳属性,发挥其生长优势,才能在创造和谐的植物群落的同时,营造良好的植物景观空间。

在垂直方向上,根据阳性植物、阴性植物对光照需求不同,明确乔木、灌木、地被的层次空间,遵循阴阳均衡的原则,做到在垂直层次上乔、灌、草数量和布局的和谐统一。

在水平方向上,在植物景观方面风水学有很多理论和案例。例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东植桃杨,南植梅枣,西栽槐榆,北栽杏李”;“门庭前喜种双枣,四畔有竹木青翠进财”等,其实质是结合植物的观赏特性、生态习性,根据植物的阴阳属性进行规划布局,以期达到植物的阴阳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目的。

4.2以五行学说来和谐植物景观配置

在五行学说中,“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在植物景观中,也应当用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指导植物配置。风水学认为,不仅植物与人存在相生相克关系,植物和植物之间也存在相生相克关系。这种关系在植物学上又称化感作用,是指一种植物通过对其环境释放的化学物质对另一种植物或其自身产生直接或间接、有利或有害的效应。

植物之间有着相生的现象,例如百合和玫瑰种在一起,可延长花期;山茶花、茶梅、红花油茶等与山茶子放在一起,可明显减少霉病。植物之间也存在着相克的现象,丁香、紫罗兰、郁金香、勿忘我养在一起,彼此都会受害;桧柏与梨、海棠种在一起,后者易患上锈病。因此,在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时,要以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为指导,充分考虑植物的各自属性,积极利用植物之间相生原理,杜绝和减少相克情形,和谐植物配置。

4.3以象征寓意来创造植物景观主题

“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在风水文化中,植物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可以将其文化意象运用到植物景观上去,营造主题园、特色园等。例如,在烈士陵园中,植以松柏类长青树种,寓意革命烈士精神永存;在庭院设计中,运用玉兰、海棠 、迎春、牡丹 、桂花这些常见的园林植物,营造“玉堂春富贵”祈求吉祥富贵如意的庭院主题;在老人活动区,栽以椿树象征健康长寿等。

5结语

风水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探索空间场地的文化,时至今天在空间场地的规划设计有仍有指导意义。以风水文化中阴阳属性、五行学说和象征寓意来指导植物造景,有利于植物景观的空间营造、物种配置和主题构建,进而才能够在尊重植物的生长环境和规律、选择有利于人类生活需要和身心健康的植物、赋予植物思想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构建宜居的植物景观氛围。

参考文献:

[1] 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2] 廖为明,陈飞平.风水学与居住环境植物配置[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2):5830~5831.

[3] 刘斌.园林造景与中国传统风水[J].林业勘察设计,2008(2):43~47.

[4] 王韧.用风水学理论来探讨园林植物在造景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学,2009(4).

植物学论文范文8

关键词:植物造景;别墅;成都

1 研究背景

成都别墅植物造景发展多年,要创新植物造景方法,协调各方需求,需要研究和总结当前植物造景。

2 研究内容

研究范围是包含成都市区及成都近郊,内容涉及植物造景的理论、原则、手法;解析植物造景中的美学价值和功能效益。

3 相关概念界定

3.1 别墅(House)

别墅又称别馆、别业、别庄。在古代书中记载“移籍会稽山,修别业”,指的就是主要居所以外的居所,通常都是在山川美景之处作休闲之用。如今“别墅”已不只是指山川美景之处的第二居所,凡高级住宅均被赋以“别墅”之名。因此别墅在国内有泛指豪宅或高级的低层住宅之称[1]。

3.2 植物造景(Planting Design)

国外植物设计(Planting Design)是对植物材料的应用和配置。英国造园家克劳斯顿(Brian Clouston)曾提出:“园林设计归根结底是植物材料的设计,其目的就是改善人类的生态环境[2]。”

植物造景与植物设计的概念大同小异,即是在满足园林植物生长发育要求的基础上,按照园林美学原理和环境特点选择植物,合理配置创造景观优美及充分发挥园林植物功能的植物景观(汪菊渊,1991)[3]。简单说,植物造景是采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充分发挥植物本身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置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观赏[4]。

4 成都市别墅环境植物造景理论分析

4.1 景观美学理论

别墅植物造景以景观美学原理为指导,遵循统一、调和、均衡、韵律4大基本原则,植物的树形、色彩、线条、质地和比例都要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显示多样性,又要使其相互之间保持一定的相似性,具有统一感(表1):

在景观美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研究审美心理,设计师会考虑人们的喜好,选取不同形态、尺寸、色彩、质感、气味的植物,让居住者感觉舒适和惬意(表2)。

4.2 景观设计学理论

在景观设计学理论的指导下,别墅环境植物设计从技术和文化2个层面出发,既注重景观效果,也要考虑园林植物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和场所精神,赋予植物人文气质,突显文脉和寓意,让景观富有更深刻的意义和情趣。

4.3 经典生态学理论

4.3.1 考虑环境因子的作用。从生态学角度充分考虑温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物候、气候对植物景观的影响;在水分、光照、土壤环境条件有不同的植被和景观。

4.3.2 重视生物多样性。注意乔、灌、草结合增加群落稳定性,充分利用空间,增加叶面指数,提高生态效益和环境质量;不同植物类型的交错分布有利于抵抗不良气候和病虫害侵袭,保证别墅区园林植物景观的品质和质量。

4.3.3 植物群落组成与结构同功能的适应。别墅植物造景种类比较丰富,垂直结构较简单,高大乔木种类和数量较多,并通过灌木层和草坪的物种搭配和人工造景艺术展示出美的韵味,再加上复杂的水平分布格局,使植物造景在四季能展示出不同的季相景观,给人美的感受。值得注意的是,空间结构较复杂的植物造景,更能增强群体的稳定性和环境效益。

4.3.4 注重植物群落的稳定性与可持续发展。别墅植物造景建成的园林植物群落搭配随意、密度大,几年后便会因为物种间的竞争作用而退化,功能衰弱,从而无法实现植物设计的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保持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应当根据植物群落的生长特性和演替规律,充分考虑植物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选择生态位重叠少的植物,减少种间竞争,促进植物的和谐共生;并给植物预留充足的生长空间,避免因密度过大而产生恶性竞争,导致植物生长发育不良或死亡,从而保证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5 成都市别墅环境植物造景布局形式

5.1 自然式布局

植物的平面布局随形而定、景随境出,呈现起伏曲折的地形地貌,自然的别墅水岸(图1);竖向设计考虑成都地处平原,地势平坦,因此在设计别墅环境中时常增加一些人工堆坡,形成地势起伏,并配以散植的树木和自然式花境,引导人视线的转移,增加住宅的私密性和景观层次的丰富性(图2)。

5.2 规整式布局

规整式的植物造景代表主要为法式、意大利式等欧洲古典园林。规整式植物造景的根源,始于人类征服一切的思想,规整式植物造景用于楼栋入口处的整形绿篱,如图3:

5.3 混合式布局

混合式植物造景是社会和市场发展的产物。当代社会趋于多元化发展,景观设计同样吸纳各种流派和风格,融入多种元素。某种程度上而言,混合式植物造景风格的混杂,也可以说是一种创新,也确实是当前成都别墅植物造景的现实状况。

6 结语

成都别墅植物造景经过多年的积累,初步形成以温带植物为主,乔灌草搭配、植物种类众多、色彩丰富、四季有景、绿茵浓密的设计风格和配置模式,对新项目的设计与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为摆脱当前植物造景中存在的弊病,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景观设计和植物造景理念与方法,并根据成都本地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选择符合当地的植物群落及品种加以运用,才能充分发挥植物的观赏价值、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并服务于人,实现植物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肖冰.别墅区绿地景观规划与设计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 论文,2005

2 Brian Clouston(英)著,陈自新等译.风景园林植物配置[M].北京: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植物学论文范文9

【摘要】野外实习是药用植物学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合适的教学方法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以往的教学环节设置存在以下五方面的问题:1)小组划分过大;2)重点不突出;3)教学方式过于简单;4)理论与实际结合不紧密;5)考核方式单一。针对以上问题,学院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具体包括:1)细化实习小组,规范标本的采集与制作,实习后开展标本评展。2)精简实习内容,突出实习重点。3)充分利用好工具书和教材,发掘学生自身学习潜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4)注重生态环境考察,有目的地要求学生练习使用药用植物学专门术语来描述植物的性状。5)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多角度、全方位的考核方式。通过以上改进,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环节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植物学课程实习环;问题分析;对策探讨

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医药是中南民族大学药学院的重要特色之一,故药用植物学便成为我院各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以具有医疗保健作用的药用植物为研究对象,讲授它们的组织形态、生理功能、分类鉴定以及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应该能够对以下几点有初步的认识:1)常见药用植物的鉴别要点;2)常见药用植物的资源分布;3)常见药用植物的分类地位及亲缘物种;4)现代药用植物研究新技术。该课程是我院学生在高年级学习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等主干专业课程的先修课程,具有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该课程讲授的知识尽管并不晦涩难懂,但内容相对繁杂枯燥、缺乏系统性。学生普遍反映药用植物学是知识点多而杂、学习主要靠考试前突击死记硬背的课程。而野外实习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手段。野外实习可以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和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将教材上死的东西变成生活中活的范例,从而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是药用植物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校目前以湖北省京山县绿林镇风景区和太子山林场为实习基地,于每年8月底举行为期一周的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取得了不少成绩。然而,从近年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实践情况看,一些问题依然存在,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实习小组划分过大,每组包括约18名学生,这样就不能使每位学生都获得充分参与的机会;2)目标不够明确。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本应以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实地考察,了解它们的性状鉴别要点、野外生长状况以及植物资源分布情况。但由于实习点内的植物不全是药用植物。根据现有的实习安排,在学生采集的标本中往往混有大量的非药用植物。这样就导致在实习过程中,教师不得不抽出相当部分的时间精力向学生讲解这些非药用的植物,这样就冲淡了实习主题,影响了实习收获。3)教学方法过于简单。学生遇到不能辨认的植物时,不是求助于工具书和文献,而是直接询问教师。教师也会直接告诉该植物的科属和定种,而不是引导学生自己从工具书中寻求答案。这种教学方法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锻炼学生的思维,反过来容易助长学生以瞬时记忆和应付考试为目的的学习模式。4)理论和实践结合不紧密,观察植物走马观花,不够认真细致。学生机械记忆,不能真正掌握各科属植物的鉴别要点。5)考核方式单一,主要以实习报告为依据来确定学生的成绩,难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对于这些问题,经反复研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我们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对策:

1)细化实习小组,规范标本的采集与制作,实习后开展标本评展。在实习活动中,教师应对实习小组进行细化,将一个大组细化为5个小组,每组4人左右,每个小组的成员应该有明确的分工,这样便能使更多的学生有亲身实践的机会。同时还要求学生在采集植物时注意标本相关信息的记录,如标本的典型性、完整性、采集时间、生长环境、重要形态特征等。这些信息对后续的标本鉴定和研究无疑有很大的帮助。为了狠抓每个小组标本采集的落实情况,我们在实习后还将开展标本评展工作,将各个同学的标本制作技能和原始记录的详尽规范程度纳入实习量化考核中。同时,还要将学生制作的优秀标本作为教师将来开展理论教学的实证标本。

2)精简实习内容,突出实习重点。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带领学生去野外,走到哪里讲到哪里。这样,一部分比较典型,对教材上知识结构具有极大的支撑作用的药用植物,就有可能因为在考察的过程中没有遇见而无法向学生讲授。为了改进这一缺陷,实习前,教师首先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挑选出一些形态结构典型、分类地位明确的常用中药,对这些中药的各方面特性有一个总体性的把握。到达实习地点但尚未开始野外实习前,教师分组向同学们讲解这些植物的基本情况,要求每组学生必须能够采到这些植物,完全掌握这些植物的性状鉴别要点及分类地位。实习结束后的药用植物辨认考试中,这些植物也会占有相当的比例。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学生明确了实习要点,同时可以达到利用重点掌握一两种植物带动理解一科植物的辨析要点的效果。

3)充分利用好检索表和教材,发掘学生自身学习潜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单纯简单地识记药用植物的科属不应是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的主要目标。比较起来,提高对药用植物识别能力是其中更重要的一项训练内容。植物的各级分类检索表是药用植物鉴定的基本工具书,教师应对检索表使用和编制方法进行详尽的专题讲解。这样,一方面学生可以将工具书作为工作以后可以终身依靠的哑巴老师,利用检索表对无法辨认的植物名称及其科属分类进行确定,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反过来根据实习地点常见的药用植物编写检索表,这一定有利于他们掌握植物亲缘关系辨别及分类理论,提高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药用植物学理论知识的全面理解。同时还应注重教材在实习教学中的地位。尽管有植物志和检索表这样准确全面详实的工具书,但是这些工具书信息过于庞杂,且体积巨大、携带不方便。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熟练地掌握。相比较而言,教材知识精炼、突出药用植物学的基本知识与主干概念。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有意针对教材的内容,结合实习地点的实际情况,设计以加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为目的的实习内容,让学生充分开展落实,最后达到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的目的。

4)注重生态环境考察,有意练习使用药用植物学专门术语来描述植物的性状。药用植物的生长繁衍必须依赖一定的外部环境。反过来,植物对其所处环境也有一定影响。 因此,十分必要加强对药用植物的生长环境考察与分析。具体地说,首先要掌握各种生态类型和群落类型的特点以及植物种群、群落之间的联系;其次要了解植物与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如气候、土壤、地形、其他生物和人类活动等各种因子对药用植物分布的影响,为资源调查提供依据。对药用植物术语的熟练运用也是野外实习的重要训练目标之一,为了落实这一点,应强化室内实习环节。教师应把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作为教学、科研的一个重要环节,结合药典收录的药用植物以及实习基地药材植物分布情况,设计一系列实习专题,让学生进行实习地植物资源调查。实习前应先引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了解专题涉及的药用植物的资源分布、生长环境、植物鉴定性状和药用价值等信息。调查采集完毕后,进入室内实习环节,这一环节要求学生进行室内标本制作、温习描述植物形态的常见术语、整理实习资料、编制定种检索表。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引导他们继续查阅文献,写出药物有效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机理、临床应用和资源开发的综述报告。这样也就培养和训练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科技论文写作能力。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指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校园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编制校园药用植物检索表;或者假期让学生调查家乡的药用以及珍稀濒危植物等,并用植物分类检索表查找其科属特点,对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的内容进行加深拓宽。

5)随着实习内容的不断改变以及药用植物学学科的迅速发展,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环节的考核方式也应作相应调整。传统的考核主要以形式考察为主,以实习报告为主要的给分依据,没有全面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笔者对考核形式及内容作了大幅度的调整,以全面考核学生实习期间的学习态度、勤奋程度、药用植物的辨认及形态的描述能力、检索表的查阅与编制能力、药用植物标本的制作技能与实习报告的撰写情况。首先,学生在实习期间所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和勤奋程度是重要的评定标准之一。另外,在确定植物名称的同时,笔者还要求学生能够将其归类到科,能够阐述该植物的主要性状鉴别要点。不仅如此,与以往撰写格式、形式统一的实习报告不同,现要求每个学生从各自的观察角度和思路出发,写一份实习报告,以避免抄袭和雷同。最后,野外实习结束后,还会再给学生一定的消化时间以系统掌握实习内容,进行细致的后续整理工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成果,要求学生将观察采集到的药用植物(尤其是具有鉴别意义的部位)进行数码摄像记录,并独自制作一份药用植物电子标本,并附上详细的形态特征、分类地位、药用部位、药理功效等描述,便于日后的复习和交流。这些内容同样在实习考核总评成绩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以上措施可多角度、全方位地评定学生实习成绩,较为科学地衡量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