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企业规划的意义与重要性集锦9篇

时间:2023-08-15 17:19:30

企业规划的意义与重要性

企业规划的意义与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现代企业 意义探究

一、什么是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人力资源是某一时间与空间里,企业内部劳动力的质量与数量的总和。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现代企业整体战略的核心之一,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与发展前景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企业在对内部条件、外部环境等众多要素进行系统化的分析后,做出的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的策略,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制定要符合企业的根本利益与企业的发展目标。对人力资源的规划能够使企业员工的能力得到科学、合理的利用与开发,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人力支持与智力保障。

人力资源专家认为,当前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在发展中呈现出以下几种发展趋势:第一,现代企业当前实施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对短期且精简的人力资源战略来说更为适用;第二,为了提高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关联性与实用性,在进行战略规划的制定与选择时更重视分析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第三,为了明确人力资源规划的有效范围,在战略的制定上注重对特殊数据的整理与分析;第四,为了对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实施的效果进行分析评估,企业会将战略规划投入到实际行动中。

二、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在现代企业发展中的意义

1、为现代企业的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现代企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运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力资源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有些员工离职,也会有员工入职,企业的人员安排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这些变化都会影响企业的良性发展。在这个时候,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就会发挥一定的作用,站在全局的角度,对企业发展人员安排作出及时、科学的规划,使人事状况与企业发展相适应,根据人员的能力安排工作,让员工的价值得到最大化的发挥,进而促进企业的发展,保证企业在发展中得到不竭的精神支持与良好的智力保障。

2、为企业决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企业决策的产生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状况,人力资源的现状是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传统的企业发展中缺少对人力资源状况完整、系统的分析,致使在企业竞争上缺乏对人力资源有效合理的开发与利用,而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提出与实施刚好解决了这一问题。这一战略规划会将企业人力资源的现状全面、系统的展示出来,其中包括企业员工的数量与分工、组织结构、发展现状等众多方面,企业通过对人力资源信息的分析可以做出科学的人事决策,将员工安排在适合的岗位,使人事结构安排清晰合理,有效的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

3、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人事管理、人力资源安排是一个长远的过程,不仅包括对员工的入职安排,还包括对员工工作情况、发展状况的关注。员工入职后除了完成自己的工作内容与职责外,还要对企业的精神进行领会,熟悉企业制度。人力资源战略规划需要指导员工在工作中建立工作认同感与责任感,制定长远的个人职业发展规划。

企业根据对员工工作状况与个人能力的分析,将他们安排到适合的岗位,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实现员工的自身发展。

4、控制企业发展中的人力成本投入

企业要想取得利润的最大化,除了要提高营业额外还要对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人力成本尤其是薪资的支出是企业成本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较大。

传统的企业战略中缺乏对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致使人员涣散,人才的能力没有完全发挥,很多人员闲置或浪费,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人力成本的投入。人力资源战略规划通过对人事结构的科学分析与调整,合理安排人员构成,避免人才资源的闲置与浪费,使人员才能最大化发挥,既提高了效益又能将人力成本降低,实现企业成本最小化与利润的最大化。

5、明确企业的管理目标与发展方向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会对当前的人事管理做出完整且系统的分析,企业管理者可以直观的看出人员的安排与工作情况。这样就可以观察出未来一段时间内人力资源工作的难点与重点,有利于企业资源的合理计划与安排,明确发展的目标与方向。

另一方面,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不仅要实现对内部的严格管理,提高企业内部的运作效率,还要基于企业当前的生存环境,拓宽在外界的发展空间。企业的发展要归功于内部高效管理与外部竞争优势的结合。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关键就是对人才的合理利用,当前市场竞争的实质就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因此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将决定企业在外部的竞争与发展空间。

三、现代企业人力资源战略如何进行规划

1、环境分析

人力资源战略的规划要综合分析内外部的环境条件。

分析外部环境时常会用到PEST分析法,即对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其中包括政治、经济、社会与技术四个方面。

在分析内部环境时,要对企业内部资源进行综合,明确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充分研究企业整体发展方向与发展战略,并充分了解员工的工作现状与看法。

2、战略选择

通过对环境条件的分析,利用SWOT分析法明确企业的优势与劣势,然后选择并制定适合企业实际发展状况的人力资源战略。

3、战略实施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实施要有计划、有方案,一般包括八个方面,人员入职前的人员补充规划、入职后的分配规划与提升规划、工作过程中的教育培训规划、员工待遇方面的保险福利规划与工资规划、其他的还有退休规划与劳动关系规划。通过严格的企业管理制度将战略规划的内容贯彻到企业发展中。

4、战略评估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在完善中发展,为了保证战略实施的有效性,必须建立评估机制,对战略的实施效果进行反馈与评价,并找出不足之处进行改进,使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与企业的发展能够真正的相互适应。对人力资源战略的评估是动态性,随着企业的发展定期进行评估、在战略实施的过程中进行评估,不断对战略进行改进,保证其实施能够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化利用,将人员配置的优势最大化,同时促进企业发展的健康与稳定。

四、如何在企业发展中完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1、制定合理的全局战略规划

要想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首先企业管理者要站在全局的角度制定整体的战略规划,明确企业发展的目标与方向,这样才能为人力资源战略的规划与实施提供依据。另一方面科学合理的全局战略规划也有利于为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实施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为其发展奠定基础,两种战略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共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

2、加强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意识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在企业的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一定要加强制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意识,将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放在企业发展的重要位置,作为企业发展的基本战略之一。在现代企业的运行中,保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具有相对独立性,保证权责规划的清晰度,防止出现越权指挥、越权管理的现象。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按章办事,避免“走后门”等不利于企业健康发展的现象发生。人力资源部门要时刻以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为展开一切工作的依据。

3、坚持以人为本为战略规划核心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工作的工作对象是企业的人力资源,是通过合理的人事安排调整企业结构,实现企业人力资源安置的最优化。因此要在工作中将工作重心从以事为本向以人为本的方向转化。从员工的能力与实际需求出发,根据他们的能力、喜好等条件安排到适合他们发展的岗位,给予他们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工作认同感与责任感,同时也能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大的利润。

4、建立健全企业内各项管理制度

企业的完善与发展离不开制度保障。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中也包含着很多需要制度约束、管理的内容,如招聘制度、员工工作的奖惩制度等,不仅要建立这些制度,更要在发展中完善、健全这些制度。首先,在员工的招聘上,要拓宽引进人才的渠道,择优录取,根据他们能力安排合适的岗位,更要留住人才,关心员工的工作与生活状况,帮助他们解决一定的困难。其次,培训制度的完善也很关键,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内容,因此企业员工要坚持学习,通过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与素质,以便于更好的开展工作。最后,奖惩制度是提高员工积极性与责任感的重要保障,一旦在工作中出现问题要保证奖励与惩罚有理、有力、有依据。任何制度的制定都要在企业内部公示,让员工明确制度的内容,这样在日常的制度实施中,才能让员工信服。

5、建立健全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评估机制

人力资源战略要随着企业的发展进行不断的改进与完善,使之始终与企业的发展相适应,与企业的发展方向相协调。因此一定要建立健全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评估机制,定期对战略的实施状况进行反馈,对其实施效果进行准确的评估。这样才能提高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功能与效率,使之更好的为企业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五、结语

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要以外界环境与自身的实际发展状况为依据,并且在战略实施后要进行评估与反馈,只有这样才能使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得到完善与发展。为了配合战略的实施,提高战略规划的效率,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使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企业只有意识到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并制定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战略规划,才有机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张允松:论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对现代企业的意义[J].现代经济信息,2011(14).

[2] 杨毅: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对企业的意义及实践探索[J].经营管理者,2014(8).

[3] 刘小平:中铁置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

企业规划的意义与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税收筹划;风险管理;合理避税一、税收筹划风险的概述

在现代财务管理的基本观念中,其中一条就是风险和收益并存。税收筹划也是如此,它在给纳税人带来了税收利益的同时,也蕴涵着风险。这些风险如果不被正确及时地看待,很有可能给企业带来经济上的损失和战略上的失策。因此纳税人应该对税收筹划风险有个系统的认识,树立风险意识,尽可能的规避税收筹划风险,

1.税收筹划的含义

税收筹划的含义,简单来说就是指纳税人为了达到减轻税收负担,规避税收风险的目的,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合理并巧妙规划纳税人的经营方针、投资活动以及安排相关理财、涉税事项的行为。

2.税收筹划风险的含义

税收筹划风险是指筹划主体在进行税收筹划时由于某些因素致使筹划失败,损害了企业利益各种可能性。因为税收筹划是在经济行为发生之前做出的行为,具有预见性,而税收法规具有实效性,使得税收筹划具有不确定性,蕴含着风险。

二、税收筹划风险的管理

(一)税收筹划风险的事前规划

税收筹划风险管理是指纳税人通过对筹划中预计的风险进行确认和评估,针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而采取一定的办法和手段,通过科学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来控制和规避风险。由于税收筹划具有预见性,因此事前规划是税收筹划管理的侧重点。

1.加强信息管理

(1)筹划主体的信息。如:筹划主体的意图、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税收状况等。筹划者首先必须了解筹划主体的意图,因为筹划主体的意图是理财的目标,只有有了目标,才会有接下来的活动。税收筹划需要筹划者及时充分地了解企业的整体财务状况,进而分析制定筹划活动的方案。

(2)税收环境的信息。首先,要了解现行的税收制度、法律法规、税收政策等,然后在为筹划主体进行筹划活动的过程中,关注活动涉及到的法规等,保证筹划活动在合法的环境中运行,有效维护筹划主体的合法权益;其次,要了解与活动相关的税种,必须对涉及到的每个税种及其之间的联系都弄清楚;最后,要清楚税收征纳程序, 这样才能保障纳税人的权利,也能及时尽到纳税人的义务。

(3)税收部门的涉税行为的信息。为了使筹划成功的可能性更大,筹划者应该也必须清楚充分地了解政府的相关涉税行为。这方面的信息包括:政府对税收筹划中可能涉及的避税活动的态度、对筹划方案合法性的认定、反避税的主要法规和措施以及对违规行为的相关处罚等。

2.人员管理

税收筹划涉及到很多不同领域的知识运用,这就要求税收筹划人员除了要精通会计、法律和税收政策,还要通晓金融、保险、工商等方面知识;其次,筹划人员还要具有高度的职业道德,不可以设计一些属于偷、逃税的筹划方案;最后,企业应该关注筹划人员的再教育,使他们的知识含量更丰富,对国家的政策更快地了解,以便为企业提供最优质便捷的方案。

(二)税收筹划风险的事中控制

税收筹划风险的事中控制是在税收筹划过程中发生的,是在筹划方案执行期间对方案执行情况进行调整和处理,具有临时性、现实性的特点,是一种动态评估。

1.备选方案的风险决策分析

企业在选择税收筹划的所有方案时,会依据各个方案的价值来进行选择。以下是税收筹划风险率的计算公式:税收筹划的风险率=无风险报酬率+风险报酬率。

无风险报酬率一般可以等同于国债的利率或同期同类银行存款利率,而风险报酬率的确定则由筹划者来估计。货币时间价值在此必须予以重视,因为筹划方案需要时间去实施。而货币时间价值与期望投资报酬率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风险越大,期望投资报酬率越大,节税收益就越小。

2.内部纳税控制系统

内部控制的作用之一是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是否拥有健全的内部纳税控制系统,势必会对纳税会计核算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税收筹划的进行,影响内部纳税检查的质量。

(三)税收筹划风险的事后评价

税收筹划是通过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来确定成败的。税收筹划风险可以采用“成本――收益分析法”来量化。

成本收益分析法,就是对所有筹划方案中可能发生的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选择最优的筹划方案。如果方案中所要花费的成本小于企业即将的收益时,那证明这个筹划案是成功的,反之,则是不合理的。

三、税收筹划风险的防范措施和规避策略

(一)树立税收筹划的风险意识,做好防范工作

纳税人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对税收筹划的风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风险无时不在,由于税收政策的时效性和外部环境的多变性,必须时时刻刻关注和了解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也要考虑企业的外部环境,树立风险意识,事先防范风险,保持警惕。

(二)关注税收政策和税法变动,保证筹划方案的合法性

税收筹划是在合法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纳税人必须全面了解税收政策,及时把握税收政策的变动方向,使筹划方案为纳税人减轻税负的同时,保证税收筹划方案不违法,防止企业存在逃、骗税的行为。

(三)税收筹划方案的选择必须以企业长远发展为重

税收筹划的目标是由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所决定的,它必须以企业整体目标为重,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做打算,而不是简单的只为企业减免暂时的税负。从这个意义上讲,税负最轻的方案很有可能不是最佳的筹划方案,满足企业整体利益最大的方案才是最佳方案。

(四)切实贯彻成本效益原则

税收筹划应遵循成本效益原则,认真考虑各个方案中所有的预期成本和预期收益。在计算成本时,除了计算所用方案的成本和收益,还要计算为此所放弃的其他方案的成本和收益。必须将实施的方案中所可能发生的费用都计算在内,考虑一切引起成本发生的因素。

(五)夯实税收筹划基础,营造良好的税收筹划环境

首先,加强税务会计和筹划的学习,提高员工的素质。涉税人员不仅要搞好会计基础工作,还要做高素质的财会人员,要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同时关注国家税收政策、法规等,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学习。其次,应该在业余时间多与税务机关交流、沟通。企业免不了要与税务机关有诸多交涉,而税务机关对税收政策的变化和法规的制定意图比企业更清楚,因此企业应该重视与当地税务机关的联系,以便能及时制定出符合国家要求的、合法的筹划方案。

参考文献

[1]胡绍雨.新企业所得税法下的税收筹划与税收筹划风险.中国商贸,2012

[2]周艳丽.让绩效考核落实到实处的探讨.价值工程,2010

[3]盖地.避税与特别纳税调整[J].财务与会计导刊, 2009年,第2期:4~6

[4]王艳,王芳.企业税务筹划的风险及防范.冶金财会,2008(9):55-56

[5]王银枝.税收筹划问题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2)

企业规划的意义与重要性范文3

论文关键词:税收筹划;所得税;避税

0 引言

税收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经营成本,税收政策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会产生重要影响。但是,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对税收筹划并不重视,直到近几年才被人们逐渐的认识、了解和应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相应地有了节约成本、创造利润的动力和压力,在这种情形下人们对减轻税收负担有了真正的认识。税收筹划就是在充分利用税法中提供一切优惠的基础上,在诸多选择的纳税方案中,选择最优,以达到整体税后利润最大化。为此,本文拟对商贸企业的税收筹划做简单探讨。

1 税收筹划的原则

税收筹划是指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以国家税法为研究对象,根据税法的规定比较不同的纳税方案,根据结果做出的优化选择。一切的违反法律规定的避税行为,都不属于税收筹划的范畴。因此,我们在税收筹划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合法性的原则。在筹划实务中坚持合法性原则必须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全面、准确地理解税收条款,而不能断章取义,要理解税收政策的立法背景。二是要准确分析判断采取的措施是否合法,是否符合税收法律规定。三是要注意把握税收筹划的时机,要在纳税义务发生之前选择通过经营、投资、理财活动的周密精细的筹划来达到节税目的,而不能在纳税义务已经发生而人为采取所谓补救措施来推迟或逃避纳税义务。

2 当前我国商贸企业中税收筹划存在的问题

2.1 对税收筹划的认识不够

一些企业简单的认为与税务机关搞好关系是主要的,税收筹划是次要的。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税收法制建设滞后,加上征管机制不完善,税务机关在执法上的自由裁量权较大,一定程度上存在税收执法上的随意性,造成纳税人把与税务机关搞好关系作为降低税收支出的一条捷径。

2.2 税收筹划方式单一

目前,企业税收筹划主要集中在税收优惠政策的利用和会计方法的选择两大领域。众多筹划者意识到,充分利用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可以使企业的税基缩小,或者避免高税率,或者得到直接的税额减免;也意识到通过选择会计方法,滞延纳税时间,可以在不减少总体纳税额的情况下,取得“相对节税”的收益。但从各国的税收筹划实践来看,企业税收筹划的方式远远不止这些。原则上讲,税收筹划可以针对一切税种。不同税种对不同企业来讲,税负弹性的大小是不同的。从税负弹性大的税种入手,结合税收筹划的基本方法和企业的经营规模进行税收筹划,可以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全过程,涉及所得税、流转税、资源税、财产税以及税收优惠、税前扣除等各个层面。同时,防止企业陷入税法陷阱、实现涉税零风险以及获取资金的时间价值等也应该是税收筹划的重要方式。 转贴于

3 我国商贸企业税收筹划方法

3.1 谨慎选择采购厂家,实现合理避税

企业所需的物资既可以从一般纳税人处采购,也可以从小规模纳税人处采购,但从一般纳税人处购入,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可以抵扣17%,而从小规模纳税人处购入,经税务机关开票,只可以扣税6%或4%,少抵扣的11%或13%成为企业要多负担的税额,这部分税额会形成存货成本,最终会影响到企业的税后利润。如果小规模纳税人的货物比一般纳税人的货物便宜,企业从小规模纳税人处采购也可能更划算。但若是采购时考虑现金流出的时间价值,在从两类纳税人处采购的货物的质量及不含税价格相同的前提下,选择小规模纳税人作购货对象对企业加速资金周转、扩大再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3.2 注重结算方式的选择,实现合理避税

从结算方式选择上入手采购时结算方式的筹划最基本的一点是尽量延期付款,为商贸企业赢得一笔无息贷款,但应注意企业自身的信誉。结算方式有赊购与现金采购之分:当赊购与现金采购无价格差异时“则对企业税负不产生影响”赊购为好;当赊购价格高于现金采购价格时“在增加采购成本的同时”也会获得时间价值和增加增值税扣税的利益,此时企业需要进行纳税筹划以权衡利弊。

3.3 注重物资入库种类的种类选择,实现合理避税

按照财税[2009]113号文件的《关于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抵扣的通知》,构建固定资产和购买无形资产的进项税额不得抵扣,因此在物资采购时货物的归类方式会影响到企业的税负。在不违背税法规定的条件下,适当选择货物的归类方式,可以降低税负,将与构建固定资产时一起购进的零配件,附属件作为低值易耗品。不仅可以扣抵税收,而且可以提前确认成本,推迟纳税。同样,与材料一同购进的与技术有关的支付,如果计入无形资产则不得扣税,所以最好计入材料成本。

3.4 选择最优存货计价方法,实现合理避税

对企业存货的计价方法,税法允许企业各项存货的领用和发出,其成本计价可以从先进先出、后进先出、加权平均等方法中选择,但是计税方法已经选定,不得随意进行改变。会计准则在存货计价上也提供了多种计价方法.从理论上分析,存货计价也是纳税人进行税收筹划的有效手段。一般的,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是物价上涨时,应该采用后进先出法,使本期的销售成本提高,达到本期降低所得税的目的,相应的,如果物价涨落幅度不大,可以采用加权平均法,避免高估利润,多缴纳所得税。从理论上说,存货计价方法可以调节当期的利润水平,但是在会计准则取消了后进先出的计价方法后,当前的筹划空间还不是很大。

企业规划的意义与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意义;考虑因素

1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意义

众所周知,在我国现行税收体制下,企业所得税是每个企业缴纳的重要税种之一,是企业经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盈利性企业来说,增加企业利润是企业经营的重要目标,并且企业所得税是影响企业税后净利润的重要指标之一,所以对企业所得税进行纳税筹划,对增加企业税后净利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财务管理活动。企业所得税是国家征税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公司运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公司税后净利润的影响不容忽视。通过纳税筹划,企业可以有效地减轻税负压力,提高核心竞争力,保持良好的发展状态,同时还不违反国家相关的税收法律法规。从长远目标出发,企业的良好发展也将不断增加国家税收,因此企业所得税的纳税筹划对国家和企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对企业所得税的思考

由企业所得税的计算公式可知,应纳企业所得税额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应纳税所得额;二是企业所得税税率。其中,企业所得税税率由国家制定,企业对其可调节的程度有限,而应纳税所得额的核算数据来源于企业内部的经营活动中,企业对其可调节程度较大,所以从应纳税所得额方面下手进行纳税筹划是比较容易也是具备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同时,虽然企业所得税税率由国家制定,但是企业也并不是完全不能在此方面进行纳税筹划,国家税收政策规定了不同的税率,不同的企业满足国家规定的标准可以适用不同的税率,所以,企业可以调整自身的情况以符合国家规定标准,从而适用最有利于企业的税率。

3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考虑因素

3.1企业要提高纳税筹划意识。企业应该重视纳税筹划的必要性,明确企业所得税对于企业税后净利润的影响程度。企业所得税本身就是一项核算内容复杂的税种,所以其纳税筹划更是纷繁复杂,涉及范围广。因此,它不仅需要财税部门的积极作为,也需要其他部门人员的全力配合,需要全公司全员的参与。纳税筹划活动不是独立于企业经营活动的,是需要渗入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去的,这就要求企业制定系统的方案,积极宣传纳税筹划活动,夯实基础、全面铺垫。3.2企业要提高风险意识。近年来,我国税收法律法规变化较大,在企业所得税方面也有所调整和变更。在这种宏观环境下,企业应该时时关注国家政策变化,相应地调整本企业的纳税筹划方案,使其与国家政策相符,避免在筹划过程中发生违法违规行为,被有关部门判定为逃税、偷税或者漏税。因此,企业进行纳税筹划必须提高风险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趋利避害,实现企业纳税筹划的真正目的。3.3企业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企业在进行纳税筹划时不能只着眼于纳税筹划收益的大小,还要考虑到纳税筹划成本,例如机会成本、纳税管理成本、组织协调成本等。如果纳税筹划成本过大将会很大程度地冲抵纳税筹划收益,这不仅不会实现增加企业收益的目的,反而可能适得其反,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比如机会成本,企业可以设计多个纳税筹划方案,当选择其中一个方案放弃其他方案时,同时也放弃了其他方案能够带来的纳税筹划收益,所以企业应该根据本企业的情况选择能够实现收益最大化的最佳方案从而降低机会成本。另外,考虑成本时也需要考虑纳税筹划风险,因为如果企业发生违规操作,被国家处以税收滞纳金、罚款等,也增加了企业的纳税筹划成本。3.4企业要重视财税人才的培养。企业进行纳税筹划离不开对国家优惠政策的运用,这就需要对国家政策进行正确的解读,如果错误地理解国家政策,不仅不会为企业节税,相反会给企业造成损失,这是需要一定的职业判断的,所以企业财务人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企业要重视培养财税人员的专业能力,可以建立培训机制,督促内部员工不断学习相关税法知识,或者企业可以考虑从外部引进纳税筹划人才,必要时可以与企业当地国家税务机关的工作人员进行沟通,以求正确把握国家政策的制定要求,合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

企业规划的意义与重要性范文5

(尤尼泰(新疆)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发展,经济生产办法与结构的过渡与转型,带动了更多第三产业的崛起,对于财务税收等问题的研究与策划也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焦点。经济市场存在的各个企业主体在进行市场竞争的同时也在为自身经济利益为奋斗,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发展价值。本文首先阐述了企业财务管理中实施税收策划的意义与基本研究,并根据当前新的经济环境下企业如何规避各项涉税业务的税务风险开展优质的税收策划工作,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 企业 税收策划 意义与原则 措施

一、引言

我国宪法规定每位合格公民都必须坚持自觉履行纳税的义务,税收筹划工作即纳税者在不与相关纳税义务条例规定冲突的前提下,特别针对市场中各个经济主体生产活动进行合理的调整与安排,以达到同时兼顾个体收益最大化与国家纳税政策依法遵循的目的。近年来,国家对经济产业发展的重视,投入了大量的经济建设资源,对于一些技术密集型企业表现出了十分明显的政策倾斜与照顾,相关经济企业都形成了产业化发展模式,因此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税收策划工作对全体经济产业资源优化更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也因此具有更大更广阔的利益创收空间。

二、企业税收策划工作的意义与基本原则

目前我国各大发展产业已经步入市场化经营阶段,企业运营的资金来自多个方面,其中主要包括来自政府部门的发展支持拨款、企业人才技术投资以及大量的经济利润收入。企业在经济市场中本身就扮演了带有经营性质的经济产业角色,而且是通过产品创新、产品规模生产以及市场营销等方式来增强高校在经济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对税收策划的研究工作尚且处于初步分析阶段,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税收策划工作也缺乏大量的参照个案,加上企业管理层对企业个体纳税的认知不足,往往造成企业对发展资金的分配、投资与管理规划工作利用不到位,缺乏优化经济收益的科学性,税收义务也难以通过最小的赋税支出完成,直接伤害到企业整体的经济利润收入,不能保证后期的持续性发展物质需要。

企业税收策划的避税机制应建立在常规税收原则规定基础上。我国的税法规定的税收制度一般具有强制赋税与无偿赋税的特点,企业的经营产业化赋税是单方面的经济支出,因此需要在以最大化利润手机为终极目标的指导下通过合法的手段进行避税,制定科学企业经营规划。企业的避税规划能够有效优化经济产业运营的资金投入使用情况,利用市场无形的手自动调试发展需求,从而强化整个企业在市场化运营过程中的核心竞争力。部分技术密集型企业的税收虽然有相关的政策倾斜照顾,但是也要在遵循基本税法规定的基础上,提出多个纳税计划进行筛选和优化,完成纳税支出的最小化比重目的。企业税收的策划工作意义就在于合理争取最小赋税成本,优化经济资源利用。

三、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税收策划风险

1.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纳税方案与办法与新税制冲突,造成涉税项目不完全导致应缴税行为不完整。企业所参与的商品贸易,服务提供给等的经济活动中,往往缺乏与当前税制规定与要求一致的财务管理机制,对于需要妥善保存的相关纳税凭据丢失现象严重,工商税务审核认证手续完善等原因造成企业进行税收策划阻力较大,可能造成企业在后期采取补税,缴滞纳金等补救行为,严重者还会遭到税务部门的行政以及刑事处罚,企业自身的经营名誉受到伤害,无形中企业税收策划风险系数攀增。

2.企业经营者对新税制法把握不完全、不准确导致多缴税额的风险。税务部门为帮助经济企业适应当前税制度,缓解税务压力,在多个区域都开放了部分涉税项目税务优惠办法。税务优惠办法包括免征与退税量两方面,涵盖个体学术创作成果转出、针对残障人士开展的涉税业务、新能源开发与研究中的涉税业务等多项目。企业在利用新税制相关优惠政策规定时需要对比个体纳税项目与具体优惠项目是否重合,并以标准化税务步骤与办法履行纳税义务,整体审计涉税业务,同时需要准确把握有税务优惠的业务项目,避免重复进行进项税额抵扣。要选择最优的税收优惠及纳税方案。

四、企业财务管理中税收策划工作的优化手段

地方和中央政府为表示对企业经济发展活动的支持,都专门针对企业经济税收颁布了不同程度的倾斜性质的优惠、减免条例,因而企业的税收策划方案可以根据当前的特殊税收办法实现企业赋税的最小化。

1.符合税率优惠的资金利用规划。我国正处于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转型阶段,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一般通过优惠税率等政策来表现。特别赦免和减少第三产业的技术、商品引进的税收,以及针对相关高新技术开发和研究部门如创业园、学校等都采取了一定的优惠税率甚至免税率手段。因此企业的税收策划一定要熟悉各例税率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根据相关的政策优惠方向采取针对性的资金利用方案,多多以企业创新技术研发等作为财政支持的主要方向,从而实现减税免税的目的。

2.创新型企业营业税(流转税)收的减免。创新型企业的经营与发展主要依靠企业的技术发明与生产,在追求个体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向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以及经济产业机构的优化有重大的贡献意义,因此政府工商部门专门针对该类型的经济企业免征营业税(流转税),旨在鼓励创新型企业的能够在较为宽松的税收环境下更好地做出新的技术开发与研究。因此企业的税收策划方案应立足于企业的经营资本利用方向,在自我发展的同时也能够减免税收,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收入。

3.科学的税收策划手段与方法实现合理避税。一般的税收策划工作主要通过系统的会计科学方法来完成,企业的税收策划工作可以根据具体的产业经营对象以及模式,在相关的会计规定条例中以合理手段对企业所拥有资本产业进行折旧、摊销、存货计价,以达到减少赋税额度的目的。

4.针对个人所得进行全面税收筹划。企业员工整个企业实现生产与运转的基本劳动单位,企业员工的个人所得税征收工作是税收策划的关键部分,针对企业员工的个人所得税策划要实行全面规划,主要涵盖基本薪资收入、个人发明收入以及个人劳务收入等赋税项目。同时,企业可以改变目前员工的薪资发放办法,通过多种手段降低企业劳动个人所得税税率(税负),让企业员工在合理的税收规划中直接受益。

5.调整税务申报办法,最大限度靠拢最小纳税税率。通过改变涉税机构规模等级或者常规纳税主体,使符合最小纳税税率要求。税务筹划的根本目标在于降低纳税金额,给予企业更多资金周转空间。新税制规定,在相同的涉税项目中,小型纳税人的税率通常低于一般纳税人的纳税税率。较小规模的涉税企业在税务筹划阶段应该对比自身的经营活动收益详情以及具体的资本运行情况,改变纳税人规模来方便企业能够以最低税率缴税。

6.把握不同地区的区别税率进行税务等级划分,实行更为合理的税额审计办法来制定税务策划方案。企业在常规的发展与提供服务业务的经营活动过程中应时刻对我国不同地区的税率进行全面把握,因税制是根据企业具体的销售与服务类别分别来制定不同的税务税率,特别是在目前的新税制政策下,纳税个体应根据自身的相关涉税项目与业务划分好正确纳税等级,进行合理的财务管理与核算,尽可能地缓解赋税压力,保持经济活动持续性的效益增收状态。

五、结束语

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税收策划是一把面向政府税收保证与个体利益优化的双面刀刃,筹划方案不能保证利益的全面获取,作为重要的纳税主体,企业利用税收策划进行避税免税获得相关(税收减免)经济利益,在具体的策划措施的落实的过程中必定会失去一些经济收益,因此要平衡税收利益得失之间的天秤,需要制定一系列合理性高,科学性强的筹划方案并且从中筛选出最适宜的选项。特别是目前在新税制推行过程中,国家税务机构以及涉税企业都承受巨大的税改压力,国家税务机构需要履行机构职能义务,也要扶持各个企业经营活动的发展,纳税人在规避纳税风险的同时应该从中发现新的税务优惠机制,积极地进行科学税务筹划,帮助自身经济经营活动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嵚.建筑施工企业集团税收策划若干问题的思考[J].商,2011.

[2]俞平锋.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海外投资的影响———兼谈海外投资企业的税收筹划[J]. 企业研究,2012.

[3]时超.浅谈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的税收筹划问题[J].才智,2014.

企业规划的意义与重要性范文6

而在笔者实际的连锁企业咨询项目中,企业战略往往是被客户所忽视的,有的客户认为开200家店就是公司的战略,有的客户认为上市就是公司的战略,围绕这个目标并未做出任何的战略规划和方针。

什么是战略

企业在做战略规划时,选择和自己业态最接近的制定方法,可以使企业战略管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笔者做咨询项目的经验和感受,认为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著名管理学教授明茨博格对于战略的解释更有助于连锁企业做战略规划。

明茨伯格借鉴市场营销中四要素(4ps)的提法,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地点(Place)和促销(Promotion),提出战略从五个不同方面的定义,即战略是:理念(Perspective)、定位(Position)、计划(Plan)、策略(Ploy)、模式(Pattern)。

战略是一种理念

这强调战略是一种经营理念的内涵,它存在于规划战略的领导人的大脑之中,体现的是企业家的思维方式。它的重要实质在于企业的价值观、文化、理想等精神,为企业成员所认同并达成共识。

连锁企业的经营理念包括连锁总部的企业愿景、企业文化、企业使命、经营理念、企业定位、经营者的人生观和经营动机。企业愿景和企业远景也是很多管理者容易混淆的概念,远景通常是经营者所描绘的企业未来的蓝图,而愿景是公司全体员工的心愿,是全体员工共同的目标。愿景是目标加上理想与价值观,在《孙子兵法》计篇中有:“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威,”这里的“道”,就是企业愿景,连锁总部的愿景,是连锁体系的管理层、经营层、和执行层共同的目标和理想,使连锁总部的全体员工、顾客或者是加盟商,都能清楚地了解总部的方向,以达成共识。

以蒙牛集团连锁事业部为例,其经营理念就有以下内容组成。

企业愿景:成为全球卓越的连锁经营公司。

目标:依公司五年战略目标,于2009年独立上市。

文化:以客为尊,以人为本,以牛为师。

使命:创造加盟商最大效益。

宣言:公司致力于奶业连锁经营第一品牌,培养高素质和服务意识强烈的员工,积极主动为加盟商服务,并获得加盟商的赞誉和认可。

公司通过高速的业绩成长和赢利能力为股东和员工创造可观的经济回报,为完成战略目标,公司提供优厚的福利待遇,并满足知识型员工的个性化需求,以达成加盟商最高满意度。

战略是一种定位

战略是一个企业在自身环境中所处的位置或在市场中的位置。定位分为广义的解释和狭义的解释。广义的概念指,连锁总部的定位,主要是业种和业态的定位。“业种”的意义是连锁店所销售商品的种类,“业态”是指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者需求而形成的不同服务模式。换句话说“业种”是卖什么产品,是以产品为导向;“业态”是怎么卖产品,是以服务为导向的,是现代的营销思维与服务方式,连锁经营本身就是一种业态,连锁总部按照自己行业的特色、消费者需求和市场状况,组织商品,设置相应的业种与业态。连锁企业定位不但要对目前的业种与业态进行定位,还要根据企业的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对未来的业种和业态的推移也需做明确的定位。目前,我国的连锁企业对自身的业种和业态的定位并不十分明确。狭义的解释具体表现在品牌定位、产品定位、市场定位、价格定位、顾客定位和装修定位等几个方面。

例如,以蒙牛冰淇淋连锁店为例,具有如下特色:

品牌定位――草原的象征。飞翔的雄鹰、辽阔的草原、驰骋的骏马、洁白的哈达、纯正的口感让你的心灵飞翔;清新、健康、快乐与甜蜜,带给我们新生活的概念。营造出甜蜜、温馨、浪漫的氛围。

市场定位――“堂食型”+“外卖型”的综合性冰淇淋连锁店。冰淇淋连锁事业部定位于:以冰淇淋为重点,发展以“甜品+饮料+简餐”的全方位连锁体系。

产品定位――以蒙牛桶装冰淇淋为主要原料的花式冰淇淋专卖店,具有休闲、浪漫、时尚、独特的草原文化特色,中高档产品。

价格定位――在单品5元左右为主打产品,价格区间在2元~30元之间,中档价格。

顾客定位――16~26岁,以学生、青年上班族为主。

装修定位――以金黄色为主,紫罗兰颜色为辅。

战略是一种计划

大多数企业家将战略看作一种计划,即它是一种有意识的行动程序,有目标的方针策略。根据这个定义,战略应具有两个特征一是战略须在企业经营活动之前制定,以备企业使用二是战略是有意识、有目标而制定的,明茨伯格把战略定义为用来实现企业的基本目标的、统一的、综合的、整体的计划。对于连锁总部来讲,顾客的满意度、企业的营业额、企业的利润目标、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连锁店的规模、什么时候发展特许经营等,这些都是企业的营销目标。通常我们把3年以上的运营计划称为总部的战略。这个企业战略的制定是综合分析总部内部、市场现况、行业状况、行业状况、环境状况等方面的因素,根据总部的实力及市场变化与发展的速度,对连锁总部的未来进行规划,并制定出相应的方法,以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

例如目前国内最大的中餐连锁企业小肥羊,自2000年至2002年企业成立之初,为迅速占领全国市场,实施“以加盟为主,重点直营”的加盟政策,连锁店遍布全国各地,一举打响了知名度。由于加盟者素质、服务及管理质量参差不齐,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而且这一时期小肥羊还不是注册商标,缺少打假维权的有力武器,致使假冒者横行,严重破坏了小肥羊品牌的美誉度。公司积极调整发展战略,由原来的“以加盟为主,重点直营”变为“以直营为主,规范加盟”。从2003年开始公司暂停了加盟业务,分阶段、有重点地对加盟市场进行了一系列的治理整顿。公司的连锁店数量由最高峰时期的721家减少到现在的300多家。公司于2007年5月,提高了加盟门槛,制定了新的、适应发展需要的加盟政策,取消国内总形式。2008年,小肥羊将在继续推展连锁餐厅网络的同时,着力于战略性的快速发展,升级运营系统,优化操作平台等战略规划。

战略是一种竞争策略

明茨伯格把战略看成是作为威胁和

战胜竞争对手的一种具体竞争策略。在特许经营中,连锁总部威胁和战胜竞争对手的最有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升顾客满意度战略。顾客满意度的提升,可以通过增强产品、市场的研究和开发能力、服务能力,扩大服务项目,发展加盟连锁店,提高品牌知名度、美誉度,以及提高产品质量等方式。顾客满意度的提升,使连锁总部在市场竞争中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笔者查阅了部分世界知名连锁企业的年度计划方针,最重要的策略几乎都是如何提高顾客满意度。

我国的连锁企业所做的顾客满意度调研,大都设计一些表格,对目标顾客进行问卷调查,然后作统计分析,结论。这种调研的方式对顾客满意度的改善,不具备任何意义。顾客满意度的提升,需要对顾客进行有效调查,制定顾客满意度提升规划,进行有效执行并严格控制。国内外很多知名连锁企业在进行顾客满意度调研时,以“神秘顾客”的调查占顾客满意度调研的60%,目标顾客的调研仅占顾客满意度调研的一小部分,约为20%。“神秘顾客”是连锁店所有员工都不认识,而由连锁总部最高层聘请的顾客,对连锁店环境卫生、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调研评分。“神秘顾客”、目标顾客、总部督导和店长,这四部分顾客满意度的调研构成结果,这种方法是连锁企业顾客满意度调研较有效的方法之一。例如好利来自1992年创办以来,现已在全国60多个城市拥有800多家店面,每天卖出30多吨生日蛋糕和面包,每年卖出20万吨月饼,预计今年的收入将达到18亿元。好利来能够如此稳定的高质发展,得益于始终以提升顾客满意度为己任的经营理念。好利来自2002年建立的“神秘顾客”制度结合专业调查公司的调查方法,结果显示,好利来顾客满意度位居行业前端。

战略是一种模块

这是指企业为了实现战略目标进行竞争而采取的决策、方法和行动,以及为实现目标对企业资源进行分配的整体模块。这种模块就是企业战略的意义。

图1是连锁经营模块体系,此模块最重要部分是终端顾客,终端顾客是一切商品和服务的接受者。所有连锁经营体系的核心就是终端消费者,消费者的利益与服务,由加盟商与连锁店铺完成。加盟商与连锁店铺和终端顾客面对面接触,直接向终端顾客提供商品和服务。连锁总部向连锁店铺提供如产品、硬件、软件、辅导、培训、维护等服务,这些服务构成了服务体系。连锁总部组织架构由开发、运营、管理三大部门组成。开发部负责商品、市场、加盟商的开发;营运部负责直营店和加盟店的运营工作;管理部门为开发部和运营部后勤服务。连锁总部的开发部、运营部、管理部构成了连锁体系的管理体系。

以上五种战略的定义,有助于对企业战略的深刻理解。不同的定义只能说明个人对企业战略的不同认识,不能说明哪种战略定义更为重要。

战略的层次

企业战略依照长度、宽度、深度分为以下三个层次(见图2)。

公司战略是企业总体的、范围最广的、层次最高的战略。公司战略的重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公司全局出发,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企业的内部条件,选择企业所从事的经营范围和领域,即公司的业种、业态、目标市场和目标顾客的定位;二是要在各个部门进行资源分配,以实现公司整体的战略。连锁经营中的公司战略,指的是连锁总部的战略。公司战略与竞争战略和智能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相比,概念较为抽象,不具体。除此之外,公司战略具有较大的风险,投资成本高,预期收益大,需要时间长,要求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大量外部资源的输入。这些特点是由公司战略决策,具有意义深远性、未来性和创新性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

竞争战略处于战略结构中的第二层次。这种战略重点是在选定的业务范围内或在目标市场即产品区域内,采取什么样的战略进行竞争,已取得超过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因此,公司的管理层要努力进行产品定位与研发,并稳固和开发有营利性和发展性的市场,发挥其竞争优势。竞争战略的特点介于公司战略和职能战略特点之间。例如,与公司战略决策相比,竞争战略具有较小风险、较少的代价和不太高的预期受益,但与智能战略相比,其风险性、投资成本及预期收益都要超过职能战略。

职能战略是在各个职能部门中,如生产、营销、财务、研发、人力资源等,由部门人员制定的部门长期目标和规划,其目的是完成各个职能部门的目标,以实现公司的整体战略。职能战略包括营销战略、生产战略、研发战略、财务战略、人力资源战略等职能战略,职能战略处于战略的最低层级,它主要涉及具有作业性取向和可操作性的问题。所以,它所涉及的决策问题的时间限度比较短。由于依靠公司内部已有资源,职能战略决策风险小,所需代价不高,所涉及的战略活动在公司范围内不需要很大的协调性。

制定战略

如何制定出既符合公司发展方向又具有可操作性的战略规划呢?梵盛咨询通过多年丰富的咨询经验,总结出一套科学的方法。

1 公司现状评估和目标确定

了解和评估当前的业务状况,

评估核心竞争力和可被利用的能力及资源、确定企业核心能力,

确定财务目标、预期的业务表现及企业发展的限制条件。

2 确定战略方案选择标准

了解行业/市场发展状况,即市场规模、市场增长、产品生命周期、竞争状况、资源需要、利润率、市场进入的难易等,

公司自身竞争能力评估,即市场份额、产品线、成本优势、公司形象管理能力等,

结合公司自身的核心能力,制定战略方案选择标准。

3 找出发展机会并进行筛选

确定可能实现增长的各种发展机会,

衡量各个机会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4 确定最终发展战略

根据影响的大小来排出战略方案的优先次序,确定公司战略,

根据行业变化因素和关键成功因素分析能力差距,

确定公司职能战略,

预测采取战略选择后业务状况,以及与企业发展目标之间存在的差距,

5 制定实施计划

确定战略实施的资源及风险;

制定实施计划,

制定公司战略规划,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和工具进行分析,常用的战略规划工具有SWOT分析,PEST分析,五种竞争力,BeG矩阵,价值链分析等。

SWOT分析:对被察觉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全面分析。用于对公司评估、战略定位;

PEST分析:关键政治(及制度)、经济、社会和形成产业变革的技术因素的综合分析。用于确定行业/市场研究和确定成功的关键因素,

五种竞争力:用于分析公司直接和未来的竞争环境的框架。五种力量是:新进入者、替代产品、供应商、购买者、竞争对手五方面的力量。分析竞争环境产生成功的关键因素;

BCG矩阵:根据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增长率划分四大业务:明星、金牛、问题和搜狗。用于分析公司投资业务组合,

企业规划的意义与重要性范文7

(一)企业税务风险的含义、特点及管理任务

税务风险是企业的纳税行为未按税收法律法规正确有效地执行,从而导致企业未来经济损失,致使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并使企业名誉受损,信誉下降。其主要表现为企业未充分利用相关优惠条件、涉税事项管理不合法等行为。税务风险的特点包括:主观性、变动性、损害性、预先性、可管理性。税务风险管理的直接任务是熟悉税收政策,进行税收筹划,防范并降低税务风险损失。

(二)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意义

企业财务管理可分为日常经济业务的分析与管理和纳税业务的分析、筹划与管理,因此,税务风险管理是企业风险管理的核心之一,加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1)税务风险管理质量直接影响企业风险管理水平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企业的组织形式越来越复杂,管理层次也越加复杂化,在企业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观点指导下,税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也越大,因此对企业税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要求就越高。作为企业整体风险管理的重要分支,提高税务风险管理质量有利于降低企业整体风险发生的概率,提高企业整体风险管理水平。

(2)有利于营造良好环境,确保企业正常有效生产税务风险管理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避免企业不必要的损失发生,保证企业经营活动正常有序的进行。有效的税务风险管理可规范企业的各项交易活动及法律行为,避免承受不必要的损失和惩罚,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同时也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起表率作用。

(3)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遵纪守法是企业存在的前提,企业有效的税务风险管理,可保证企业按税收法律规定正确行事。对企业的纳税义务,正确使用税务筹划方法,合理合法规避税收,降低纳税负担,而不是违规违法偷漏税。这有利于促使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同时也为企业进一步发展铺平道路。

二、税务风险存在的原因

(一)企业纳税指导思想偏离正轨

企业经营的目的是为盈利,因此,很多企业将利润最大化作为其财务管理目标。在进行纳税筹划时,便以期限最迟、税额最低作为其核心指导。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纳税人依法纳税的积极性逐渐被消弱。从表面看,尽管大多数企业都在依法纳税,但却严重缺乏主动性,而且还常常出现忽视纳税合法性现象。他们常常忽略税收政策、不重视税收法规,一切以利润最大为目标,对纳税缺乏风险管理意识,更不存在有效管理的方针,导致甚至加剧税务风险发生。这些现象都可能导致纳税行为偏离正轨,严重时需要在税务管理部门监督下按照税收政策对涉税事项进行重新核算,额外耗费企业人力物力,增加企业的核算成本,还可能因接受惩罚而增加企业的营业外支出。

(二)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不建全

我国的很多企业没有专门的财务管理部门,或有财务管理部门,但其财务管理系统缺乏税务管理职能,不能进行有效的税收筹划,更不能对税务风险进行整体有效的分析。或财务管理系统在税收筹划与管理上预警水平较低,税务风险意识薄弱,难以对税务风险进行有效的预测与防范。正是因为企业缺少系统的税务风险管理,税务风险防范意识薄弱,使风险信息的收集、识别和交流就得不到科学保证,以至于在申报纳税和缴纳税款中承担不必要的风险支出。

(三)信息传递不及时影响税收筹划效率

税收筹划需要根据企业具体的业务情况进行全局考虑,这需要各业务部门,特别是财务部门及时传递有用的经济业务信息才能完成。而企业的整体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是税务风险防范的基础,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职责分工不明确、管理层次复杂、信息传递过程长等,都将导致企业内部控制混乱,影响信息传递时间,影响其传递及时性。过时的信息往往不能反应现实状况,导致信息真实性下降,税收筹划不正确,甚至可能与实际情况背道而驰,严重时可能违背税法而受到法律的制裁,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我国目前形式下的很多企业也存在这样的信息传递问题。

(四)部分企业财税核算人员综合素质低

(1)对税法及会计核算法规理解不透部分企业财税人员对税法和会计核算法规理解不透彻,致使企业的税务筹划方法不符合法律规定,甚至有偷逃税的倾向。进行纳税申报及缴纳税款时与法律规定相差甚远。还有的企业重视其内部经营管理,而忽视对税收法规的研究,忽视税务风险控制,致使不确定性的税务风险随时可能发生。

(2)专业素质不达标部分企业财税核算人员的专业素质不达标、他们鲜于关注企业经营活动的实际流程,对税收法规政策的更新变化及会计准则的变化更是懒得了解。企业财税核算人员这样的不作为,导致企业承受潜在的税务风险,这也是导致企业税务风险直接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3)职业道德素质低下部分企业财税管理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低下,为自身或本企业利益,违背职业道德,伪造经济业务,虚列财务数据,偷、逃税现象时有发生,逆税收政策而行,从而使企业陷入税务风险危机,降低企业信誉,导致税务风险损失。

三、防范和降低企业税务风险的措施

(一)修正纳税指导思想,提高纳税意识

纳税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并非矛盾对立的,它们的利益关系应该是方向一致的。依法纳税是纳税人应履行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前提条件。因此,企业应修正纳税指导思想,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与纳税目标协调统一,二者并重,提高纳税意识,积极主动依法税收筹划,依法申报纳税,树立良好的纳税品德,才能有效的防止税务风险,避免税务风险损失的发生。

(二)建全财务管理系统,加强企业税务管理

企业税务管理及税收筹划是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职能之一,建全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有助于强化企业税务管理,防范税务风险的发生。首先,企业应建立税务风险预测机制,根据其财务管理目标确定税务风险管理的目标、对税务风险的承受能力、预期税务风险的来源进行分析。将重要的、影响范围大、发生程度强的税务风险设为重点研究与筹划项目,对其加强监督管理。其次,企业应建立税务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用以分析确定新形式下的税务风险,在税务风险尤其是重大税务风险可能发生时,及时采取措施应对和控制,防止风险损失的发生。有的企业由于一般财税业务处理人员能力限制,对于混合销售和兼营业务等较复杂的经济业务,企业自身往往不能准确预测其潜在税务风险,不能很好的进行税收筹划,也难以制定出预防税务风险发生的相关对策。这种情况,需要企业财务管理部门与相关专家、税务中介机构和事务所联系,结合企业业务实际共同讨论,制定一套完善的税务风险管理与防范机制,预防和降低税务风险的发生。

(三)及时传递信息,提高税收筹划效率

企业业务财务信息是进行税收筹划的主要依据之一,因此,要进行正确有效的税收筹划,就要求有适时的、高质量的信息作为保障,这需要企业各部门及时准确的向税收筹划部门传递高质量信息,以便其作出合法有效的税收筹划,避免税务风险。首先,企业应进行合理的会计制度设计,设置合理有效的内部管理部门和管理层级,缩短信息传递路线,做到信息传递“垂直化”,减少信息传递时间,保证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其次,会计部门应及时加工整理信息,并确保会计信息的客观性、真实性,保证税收筹划依据信息的高质量性。再次,税收筹划部门应根据接收到的信息,结合最新税收法规政策及会计准则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并根据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税务管理目标,进行税收筹划,制定合理的纳税方案并及时反馈,提高税收筹划效率,最大限度规避风险。

(四)加强企业财税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

(1)加强税收人员法规政策学习,提高专业素质作为企业财税人员,既要熟悉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同时还应重视税收法规的研究学习,要精通税收法律法规,特别是与本企业缴纳税项相关的税收政策的相关规定,并能运用自如。当会计准则及税收法规发生变化时,企业及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关培训学习措施,强制会计人员、财税人员认真学习新准则、新法规,以更新知识,正确理解会计准则及税收法规政策的相关规定,为正确税收筹划、规避税务风险打好基础。此外,进行税收筹划,防范和降低税务风险,还离不开企业实际经营业务及流程的分析研究。因此,作为税务管理人员,还应勤于关注企业的具体经营状况、业务流程,具体经济业务及具体发生时间,这些业务应交纳哪些税项等,再结合税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合理合法税收筹划,规避税务风险。

(2)培养财税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企业财税人员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大公无私的精神。为进一步提高财税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一方面应加强职业道德的正面宣传和感染力度,培养财税人员崇高的职业道德水准。另一方面,应提高社会监督和处罚力度,努力减少有违职业道德的行为发生,对触犯法律者,给予从重处罚。此外,为规避企业税务风险,使企业能持续正常的经营,企业管理层除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外,在配备财税人员时,也应拔高要求;并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加大内部监督力度,一旦有违反税收法律和的损害职业道德的事件发生,则给予相关责任人严厉处罚或解聘,从而提高财税人员对其职业道德的重视,自觉遵守税收法律和职业道德,以便降低税务风险。

结论

企业规划的意义与重要性范文8

[关键词]企业;税务筹划;财务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6.016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6-00-02

1 税务筹划的特点

从税务筹划的概念可知,税务筹划具有如下特点。

1.1 合法性

即税务筹划应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由税收政策指导筹划活动。企业要将自己的筹划行为与不当避税、偷税、漏税合理地区分开来。

1.2 超前性

超前性指税务筹划是在纳税义务发生以前的事先设计和运筹。如果经营活动实际已经发生,应纳税款就已确定,再进行筹划已失去现实意义。

1.3 目的性

税务筹划作为企业创造收益的―个重要内容,已逐渐成为企业管理者和财会人员的共同认识。

1.4 地域性

各地的税收政策特别是税收优惠政策有所不同,决定了同―类型企业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而只能适应不同的税务筹划方案。

1.5 综合性

由于多种税基相互关联,不能只注重个别税种税负的降低,或某一纳税期限内少缴或不缴税款,而要着眼于整体税负的轻重。

1.6 专业性

税务筹划要求从事该项工作的税务筹划人员必须精通税收、财务、会计和企业管理等方面知识,因而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2 税务筹划的重要性

企业税务筹划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随着国家“一带一路”项目的实施,国内企业响应国家号召纷纷走向世界,以及国家与世界主要经济体达成的自贸协定,决定了关税的逐步下调,而国外跨国企业经过几十年的磨炼,尤其是在税务筹划方面水平已经很高,这就要求国内企业要尽快掌握税务筹划方面的技能,以到达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自身竞争能力的目的。

税负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经营成果的大小,而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则意味着企业资金的净流出,从这一角度看,企业运用税务筹划减少税款支出是直接增加企业净收益的有效途径,为此,一个健康的企业对于税务筹划应当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加以重视和运用,以减少费用支出和税收支出,实际就等于直接为企业创造了净利润,这与降低其他经营成本具有同样重要的经济意义。

3 我国企业在税务筹划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企业税务筹划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我国企业的税务筹划活动起步较晚,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总体上还处于初始发展阶段,主要还存在以下问题。

3.1 企业管理者对税务筹划工作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许多企业领导人员认为税务筹划是国家的征税计划,是税收征管部门的事情,与企业无关,有的认为税务筹划只能借助于外部专业人员来协助完成,有的认为税务筹划就是想方设法偷税和逃税,是一种违法行为等。产生错误认识有多种原因,主要在于财务工作者对税务筹划的宣传力度不够,国家有关机构没有制定明确的税务筹划的法律概念等。由于存在方方面面认识上的误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税务筹划的推广。

3.2 企业在开展税务筹划工作中存在风险

正确筹划方法的选择直接关系到税务筹划方案的成功,而错误的筹划方法对于纳税人来说就意味着税务风险。其次,税务筹划存在着企业与税务机关之间的不同的认定标准。但是在现实中企业税务筹划方案大多与税务部门缺乏有效沟通,企业税务筹划工作无法难以取得实际效果。

3.3 企业在税务筹划方面存在人才短板

企业税务筹划人员首先是税务知识精通的专业人员,其次要全面了解和掌握企业投融资和经营管理活动。税务筹划的成功与否在于企业财务人员的能力素质,税务筹划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业务,必须熟知税法、会计、财务、金融、法律等多种学科,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企业缺乏从事这类业务的专业人才。

4 我国企业加强税务筹划的策略

4.1 税务筹划应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

4.1.1 企业必须在合法的前提下开展税务筹划工作

企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必须以法律为准绳,坚决维护法律尊严,严格按照税收法律制度的要求执行,合法性是税务筹划的第一要义,没有合法性,就没有税务筹划的未来,因此,企业必须在税务筹划工作中坚持遵纪守法。

4.1.2 企业领导和财务人员要树立税务筹划意识

税务筹划作为一项严密细致的规划性工作,必须依靠自上而下的紧密配合,离开了管理层的支持就毫无意义可言。对国内企业而言,税务筹划的观念还没有树立起来。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进步,对企业的各项经济行为所涉及的税收制度不断健全,企业的财务负责人首先要不断学习税收政策法规,树立依法纳税、合法节税的理财观,企业的财务人员在做好财务核算的同时,要不断转变思维,向财务管理职能角色转化,同时应强化对税收法律制度的学习,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运用,真正通过税务筹划工作为企业创造效益,使税务筹划工作逐渐成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

企业规划的意义与重要性范文9

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不存在商品经济,这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复杂的实践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经典理论认为,在未来社会中不存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在全社会公有制条件下,将由社会根据计划调节来配置资源。当苏维埃俄国实行“新经济政策”时,列宁指出,国民经济在相当程度上必须“采用商业原则”,亦即市场原则,给企业在市场上从事自由贸易的自由。这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发展,但未能说明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时期是否还会长期存在。斯大林晚年指出,只要存在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就必然要存在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一定要起作用。他还提出了“特种的商品生产”(即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概念。这是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安徽教育学院2005年度院级重点科研项目,项目批准号2005WK07。

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问题上,对斯大林既有继承又有发展。首先,提出商品生产的命运与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有密切关系,这超越了斯大林把商品生产存在的原因仅仅归结为两种所有制存在的观点。承认,“只要存在两种所有制,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是极其必要、极其有用的。”[3]但是,他认为斯大林“关于商品存在的条件,阐述得不完整。两种所有制存在是商品生产的主要前提,但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和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有密切关系。因此,即使是过渡到了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如果产品还不很丰富,某些范围内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仍然有可能存在”。[4]从自然经济经过商品经济发展到产品经济,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特征。至于社会主义能否废除商品经济实现产品经济,在看来至少有两个条件:一是国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二是社会产品经济充分发展之后,国家有权支配一切产品。他说:“只有当一切生产资料都归国家所有了,只有当社会产品大为丰富了,而中央组织有权支配一切产品的时候,才有可能使商品经济不必要而消失。”[4](p.976)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看问题是从总体上把握社会进程,视物质丰富程度决定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存在与否。他还提出通过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提高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刘少奇认为,“只要按劳分配存在,商品仍会存在”,实现“按需分配的时候就没有等价物了,保留商品就没有必要了”。[5]这表明刘少奇从分配形式上分析问题,以实现按劳分配或按需分配为标志来判定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存亡。其实,实行按劳分配抑或是按需分配的根本条件都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和刘少奇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在表述上略有差异,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他们都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将长期存在。

1958年,“”和化运动中出现了废除商品生产的“左”倾思潮。对于群众高涨的社会主义热情和“苦干三年,进入社会共产主义”的口号表示支持,但对于中国立即进入共产主义,并且废除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则感到理论上还有未解决的问题。这时,他着手抓了两方面的事情:一方面亲自深入实地调查研究,还指派陈伯达、吴冷西等人分头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针对问题召开一系列会议;另一方面号召读理论著作,主要有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马恩列斯论共产主义社会》,以及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的社会主义部分(以下简称《教科书》),力求解决这一理论难题。1958年11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际多次深入探讨了商品经济问题。在第一次郑州会议上,指出:“我国是商品生产很不发达的国家,比印度、巴西还落后”,所以“需要有一个发展商品生产的阶段”。[1](pp.435~436)现在要利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法则,作为有用的工具,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了集思广益,11月13日,发电报给刘少奇和邓小平,建议讨论“对商品问题,提出现阶段要商品好,还是不要商品好”。[6]随后,刘少奇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了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在取得共识的基础上,在武昌召开了中共八届六中全会,会议通过了《关于若干问题的决议》。决议指出,“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必须有一个很大发展”。在纠“左”过程中,这个决议的正确性得到了人们的公认。与此同时,还探讨了斯大林提出的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基本条件。斯大林认为将商品交换提高到产品交换、使中央能掌握全部社会产品是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基本条件之一。对此十分感兴趣,认为一下子就抓住了问题的实质。他指出:“基本点是极大地增加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品。问题是怎[样]多快好省增[加]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品。”[6](p.596)一方面提出要发展商品生产,另一方面又要增加社会产品,尽快过渡到共产主义,其中的倾向性显而易见。其根本原因何在呢?在斯大林模式影响下,人们通常把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相联系,把产品经济与社会主义相联系。也不例外,但是,他毕竟从中国社会的具体情况出发,论证了社会主义“现阶段”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将会长期存在。

其次,在生产资料是不是商品的问题上超越了斯大林。斯大林根据商品是一种可以转让所有权的产品这个理论,认为苏联的生产资料不能列入商品的范畴。对此,表示怀疑,提出这个问题值得研究。所有权概念是法律概念,法律关系只能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它本身不是什么经济关系。用法律关系来解释经济关系,是未必妥当的。[7]《教科书》修正了斯大林的说法,认为生产资料和个人消费品也是商品。敏锐地指出,《教科书》在生产资料是不是商品的问题上有“不同于斯大林的说法”。一方面,他联系我国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情况分析道:“‘生产资料不是商品’,我们是,又不是。生产资料在我们还有一部分是商品。”[4](p.979)我国在实践中的具体做法是,生产资料实行计划调拨,但用商品流通的原则进行结算,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斯大林。不同意斯大林关于苏联的“特种的商品生产”的活动范围只限于个人消费品的说法,他说:“这看来很不妥当。它的活动范围不限于个人消费品,在我国,有些生产资料,例如拖拉机等生产资料是属于商品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工具也是商品”。“我们不仅把拖拉机等农业生产资料卖给公社,而且为了公社办工业,把一部分工业生产资料卖给公社。这些产品,都是商品。国家卖给以后,它的所有权转让了,而且在公社与公社之间,还可以转让这些产品的所有权。”[4](pp.979~980)在看来,国家与之间、与之间交换的所有生产资料都是商品。另一方面,他又说:“在我们这里,很大一部分生产资料不是商品,这就是在全民所有制范围内调拨的产品。”[4](p.980)针对化运动中“两个急于过渡”倾向,认为,“过渡到全民所有制的主要标志,就是产品可以在全国调拨,像国营企业鞍钢那样。”[8]鞍钢产品采用调拨的交换方式就不是商品。但是,商品生产应当是交换双方都是商品生产者,集体所有制的农民出售给国家的产品是商品,而全民所有制企业的产品属全民所有当然也包括农民在内,这些产品又不能作为商品,全民所有制范围内部采用调拨的交换方式,这样商品交换就成了单方面的了。如果承认公有制之下存在商品生产的话,那么不分消费品与生产资料,也不必追究所有权转移,全部产品都必须计价,全部产品都具有商品形式。在一个不成熟的社会主义社会,产品调拨是超越社会阶段的做法。在这一点上,的认识没有更进一步。

二、社会主义条件下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在斯大林观点影响下,我国长期把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起来,认为商品经济是与资本主义相联系的,计划经济是与社会主义相联系的。因此,计划经济被看成是社会主义经济特征之一。但如前所述,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将会长期存在。那么,我们就必须探讨下面若干问题。

第一,关于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认为,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商品生产,价值规律还起作用。但是,这种商品生产不是为价值规律所调节、所指挥的,而是由计划决定的。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特征之一,价值规律仅仅是为计划经济服务的工具。分出主次地位后,对斯大林关于价值规律在苏联“不会起生产调节者的作用”的观点作了解释:“价值规律对生产不起调节作用,是说不起决定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计划。”[9]在我国,钢铁等重工业产品和主要农产品的生产都是由国家按照指令性计划安排的,绝不允许以无政府状态自由运行。强调计划经济的重要性,提出“要有计划地大大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3](p.437)表明他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实行全社会统一的计划调节来配置资源的思想,提出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则是结合实际对经典理论的发展。

第二,关于计划经济的依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在客观上将会长期存在的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就需要人们时常经过国家计划去调节”。[3](p.215)他赞成恩格斯关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预定计划进行社会生产就成为可能”的观点,并说:“要把可能变成现实,就必须认真研究客观经济规律,必须学会熟练地运用客观经济规律,力求制定出能够正确反映客观经济规律的计划。”[4](p.962)经济规律通常指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正确指出,“价值法则依然是客观存在的经济法则”。[10]但是,他没有把价值规律视为计划经济的主要根据。他分析道:“价值规律作为计划工作的工具,这是好的。但是,不能把价值规律作为计划工作的主要根据”,计划工作的主要根据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12]

第三,关于如何区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在斯大林区分商品生产、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提出“特种的商品生产”概念的启发下,要求区分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在第一次郑州会议上,批驳了废除商品生产,取消货币,实行产品调拨的观点,指出在社会主义时期废除商品是违背经济规律的。对农产品实行调拨,就是剥夺农民,这是不利于巩固工农联盟的做法。他批评道:我们有些人“一提商品生产就发愁,觉得这是资本主义的东西,没有分清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区别,不懂得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利用商品生产的作用的重要性。这是不承认客观法则的表现”。商品生产不能与资本主义混为一谈。“商品生产,要看它是同什么经济制度相联系,同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3](PP.437、439)当时,以巨大的理论勇气把商品生产与社会主义联系起来,实际上与邓小平提出的“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著名论断的思路是一致的。这种理论上的继承和发展是我们不容忽视的宝贵财富。

第四,关于为何坚持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即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指生产经营)进行计划管理,宏观计划管理不在此列。“一五”计划期间,为了适应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我国制定了国营经济实行直接计划、其他经济成分实行间接计划的计划管理制度。但是,存在集中管理过多、限制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对市场调节不够重视的问题。因此,要求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他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扩大地方和企业权限的思想。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重要意见,其中提到:“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主体,但是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补充。[12]这个观点突破了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被写进了中共通过的《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中。诚然,计划经济在我国所起的历史作用是不容低估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阶段,我国经济落后,缺乏培育市场经济的条件,工业体系尚未建立,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最大限度地动员社会资源、加快工业化、实现赶超战略。计划经济适应了中国追求高速工业化和建立工业体系的需要,保证了高积累和优先快速发展重工业,也保证了人民的基本生活和社会安定。[13]除了计划经济长期被看成是社会主义经济特征外,这些情况也是坚持计划经济体制的重要原因。

政社合一的建立之后,政府直接控制了农村经济运行,也控制了城市的国营和集体企业经营管理,计划经济高度集权的弊端进一步暴露出来。对此,分析道:“计划是意识形态。意识是实际的反映,又对实际起反作用。”“社会主义社会里,有可能经过计划来实现平衡。但是也不能因此就否认我们对必要比例的认识要有一个过程。”“我们对规律的认识,不是一开始就是完善的。”不能说“计划都是完全合乎规律的。实际上是,有些计划合乎规律,或者基本上合乎规律,有些计划不合乎规律,或者基本上不合乎规律”。[14]娴熟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以独到的思辨对计划经济展开了十分透彻的分析,实际上已经对原本以为天经地义的计划经济表现出怀疑。于是,开始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但由于脱离了扩大地方和企业权限的初衷,转而为“”服务,这次改革并不成功。

既希望解决计划的主观性与客观实际相脱离的失误,又要坚持那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特征之一的计划经济。因此,他一方面,在1961年8月召开的庐山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承认对“工业我就不甚了了,计划工作如何搞,现在总搞不好”;[15]另一方面,又从“”决定在沿海省份建设新的工业使沿海得到很快发展的例证,来说明“像计划这类意识形态的东西,对经济的发展和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快慢,有着多么大的作用”[14](p.119)。这里,对计划经济是肯定的。思维模式的僵化给经济体制改革设置了巨大障碍。1974年12月,提出,我国现在实行的商品制度、按劳分配和货币交换,“跟旧社会没有多少差别”,“只能在无产阶级下加以限制”。[16]晚年对商品经济的认识陷入了误区。

需要说明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实行全社会统一的计划调节来配置资源的思想有一个大前提,即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已经消除,个别劳动已经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这时社会中心已经能够直接测量社会总劳动,商品、货币关系已经不复存在了。虽然,对商品经济提出了一些超越前人的真知灼见,但是,由于忽略了前提条件,理论准备不充分,计划经济在实践中出现了瑕玉互见的现象,既取得了不容忽视的成绩,也存在高度集权的弊端以及认识上的误区,因而最终没有走向市场取向的改革。

三、“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规律,凡是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地方,价值规律就会起作用。提出的“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的观点需要从多方面探讨。

首先,这个观点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斯大林不承认生产资料是商品,因而,他认为价值规律只能在流通领域起调节作用,对生产领域不起作用。对《教科书》中关于“价值规律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中都发生作用”的观点表示赞成,这是对斯大林观点的重要修正。1959年3月,在批转一个文件时指出:平调的“旧账一般要算。算账才能实行那个客观存在的价值法则。这个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只有利用它,才有可能教会我们的几千万干部和几万万人民,才有可能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17]1962年,进一步提出,等价交换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阶段不能不严格地遵守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两个基本原则。[15](pp.562~563)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斯大林限制价值规律作用的观点。视等价交换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把价值法则作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要条件加以强调,其理论气魄是超越前人的,至今仍有指导意义。在第二次郑州会议上,批评平均主义“共产风”“否认各个生产队和各个个人的收入应当有所差别。而否认这种差别,就是否认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社会主义原则”。[17](p.70)他深切地告诫与会者说:“价值法则依然是客观存在的经济法则,我们对于社会产品,只能实行等价交换,不能实行无偿占有。”[10](p.823)他还批评了混淆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的错误。这次会议确定了整顿的方针,其中包括“物资劳动,等价交换”,“按劳分配,承认差别”,规定了生产队作为基本核算单位。会后废除了供给制,取消了“公共食堂”,继续贯彻按劳分配原则。随后,又规定生产小队有部分的所有制和管理权限。这是运用价值规律武器解决平均主义倾向的一次尝试。然而,未能把这些正确观点坚持到底。为了肯定“”,他说:“我们搞,就不是根据价值规律的要求来搞的”,“如果单从价值规律的观点来看我们的,就必然得出‘得不偿失’的结论,就必然把去年大办钢铁说成是无效劳动、土钢质量低、国家补贴多、经济效果差。”[11](pp.492~493)这样就提出了与先前不同的观点。充分肯定“”超英赶美的目标,以体现社会主义能够实现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的优越性。“”未能从我国社会生产力低下的实际出发,制定了层层加码的高指标,经济效益低下,教训极其深刻。

其次,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力是不是商品?经典理论通常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把一切商品化,劳动力也是商品。《教科书》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力已经不是商品,虽然承认存在剩余劳动时间,但“不承认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剩余价值”。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社会性和占有的私人性是基本矛盾,这个矛盾表现为商品的两重性。”他承认在社会主义社会商品还有两重性,但又说:“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由于劳动力已经不是商品,社会主义商品的两重性已经不同于资本主义商品的两重性,人与人的关系已经不再被商品这种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18]当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时,劳动力市场就基本消失了。认为,所有制问题基本解决以后,最重要的问题是管理问题,也就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教科书》中“同志式的互助合作的关系”这句话是对的,但是没有展开。我们的成功经验之一是“两参一改三结合”,人与人的关系“改变还是不改变,对于推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都有直接的影响”。[14](pp.134~135)他希望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合作关系。还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分析了劳动力是不是商品问题。在回顾历史方面,他说:革命战争年代“实行供给制,人还健康些”,“解放后,实行工资制,评级了,反而问题发生的多,有些人常常为了争级别吵架。”[11](p.474)他认为,如今把劳动力当作商品买卖的社会条件变了。劳动人民中间很多人从思想上认识到了劳动力不是商品,不是为人民币服务,而是为人民服务。[19]在考察现实方面,把我国实行的计时为主计件为辅的工资制度与苏联计件为主计时为辅的工资制度进行比较,认为计件工资会引导人们首先关心个人收入,而不是关心集体事业,因此是不可取的。这种观点与本人反对平均主义时的认识大相径庭。1942年他曾指出:“平均主义的薪给制抹杀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之间的差别,也抹杀了勤惰之间的差别,因而降低劳动积极性,必须代以计件累进工资制,方能鼓励劳动积极性,增加生产的数量与质量。军工生产暂时不能实行计件工资制,亦应有计件奖励制度。”[20]其实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都是可供选择的工资形式,计件工资在其适应范围内能更准确地反映劳动者实际提供的劳动量,避免平均主义弊端。那么,为什么的观点前后会发生如此大的反差呢?这是因为在的思想中平等的价值取向和道德理想主义占据了主要地位。诚然,的平等观具有合理因素:无产阶级反对一切阶级压迫,追求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立人与人的平等合作关系。但是,在方法论上有些偏误。为了反对平均主义,就提倡计件累进工资制和计件奖励制度;为了强调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防止两极分化,就坚持说劳动力不是商品,不主张计件工资。晚年甚至把按劳分配误解为资产阶级权利,担心按劳分配带来的劳动报酬差别会导致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产生特权阶层。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果不能充分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对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是不利的。

再次,在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自由市场问题上。价值规律通过市场价格波动,调节生产和消费的各个环节,从而自发调节社会劳动在各个生产和流通部门的分配。《教科书》称:“集体农庄市场上的价格不是由国家计划的,而是在供求的影响下形成的。在那里,价值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发生自发作用”。批注道:“他们那里的集体农庄市场的自由太大了”,“对这种市场的价格只用国家的经济力量来进行调整,这还不够,还要有领导,有控制。如果不控制,投机者就要大赚其钱。我们初级市场的价格由国家规定一定的幅度,不让小自由变成大自由”。[11](p.496)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探讨:(1)价格与计划的关系是怎样的?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商品具有特殊性。资本主义是私人占有制,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因此商品的性质变了。“调整价格,就是调整工人和农民之间、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通过调节农产品的价格可以促进农业生产。如提高生猪收购价格,对于发展养猪有很大作用。“大量的普遍的养猪,主要还是靠计划。”“总之,我们是计划第一,价格第二”。[11](pp.490、494)毋庸讳言,国家调整和控制价格在一定范围内对于生产是起积极作用的,但是,当时控制价格往往把所有经济活动都纳入计划经济过程之中,归结为“计划第一,价格第二”,价值规律就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了。(2)何谓“小自由”、“大自由”?“小自由”指社员自留地、家庭副业和农村的集市贸易。对“小自由”的态度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化运动的兴起和1958年成都会议的召开,先前存在的“小自由”被取消了。第二次郑州会议以后,“小自由”陆续得到恢复。1961年3月,和刘少奇分别主持召开了“三南”、“三北”会议,接着又召开了广州中央工作会议。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中央制定了《农业六十条》,把关于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方面的政策,用条例的形式加以固定下来。对粮食自由市场问题,采取了有条件地认可的态度,“完成征购任务以后,可以自由交易。”[15](p.564)主张限制、取消“小自由”的目的在于防止“大自由”,“大自由”指资本主义。1964年,他批评中央农村工作部有人主张“三自一包”(自留地、自由市场、自负盈亏、包产到户)“目的是要解散社会主义农业集体经济,要搞垮社会主义制度”。“四大自由,借贷、贸易、雇工、土地买卖自由,过去出过布告。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永远巩固下去,就是搞资本主义。”[15](pp.590、604)上述表明,在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自由市场问题上,的认识有反复,他以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作为取舍的标准,过于重视政治,相对忽视了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自由市场的作用。

四、关于企业独立经济核算问题

在计划经济的前提下,由于“”片面地追求产量翻番。因而,人们对经济核算的观念淡薄了,企业不计成本、不计盈亏的现象相当严重。为了纠正失误,对企业独立经济核算问题进行了探讨。

首先,提出我国“所有的经济单位(包括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都要利用价值规律,作为经济核算的工具”。[4](p.981)经典理论认为,经济核算是由价值规律决定的。马克思指出,生产“过程越是按社会的规模进行,越是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就越是必要”;因此,簿记(即经济核算)“对公有生产,比对资本主义生产更为必要。”[21]可见,经济核算是社会化大生产也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要求。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理论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可以通过经济核算,“不断地改善经营管理工作,合理地进行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教科书》指出:“价值规律的作用在生产领域中是通过经济核算制表现出来的”,“由于有了经济核算,就能够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来刺激提高劳动生产率、采用新技术、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赢利。”在这段文字旁的批注是:“这样就有奔头了,好。”[11](p.496)针对我国企业片面追求产量、产值而不顾经济效益的问题,他指出:“社会主义企业不能不算账、不计盈利。”[11](p.532)“在计划工作上,什么账都不算,一切听其自然”是不对的。[9](p.383)因为,只有经济核算,才能使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产品交换有公共价值尺度,才能使企业独立计算盈亏,从而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劳动生产率。

其次,如果让企业独立搞经济核算,就牵涉到企业的自主经营管理权和所有权问题。企业是否要有独立性呢?如前所述,早在《论十大关系》中就提出了工业企业在统一领导下的独立性问题,要求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限。读《教科书》时,在提倡“中央和地方都要注意发挥企业的积极性”的同时,还注意到“有些基本建设单位实行了投资包干制,就大大发挥了这些单位的积极性”。他明确指出,中央和地方管理的企业,“都在统一领导和统一计划下,具有一定的自治权。有没有这种自治权,对促进生产的发展,还是阻碍生产的发展,关系很大。”[14](pp.127、138)这些都是正确的。然而,企业的自主经营管理权究竟应该有多大呢?《教科书》指出:“由于经济核算制不断巩固”,“国营企业的纯收入(利润)当中,归企业自行支配的部分不断增加。这样,企业纯收入(利润)在该企业扩大生产(增加流动资金,保证基本建设基金),改进生产,奖励企业工作者,提高他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等方面的意义越来越大。这就使企业及其全体工作者从物质上更加关心经济而有效地利用资金,提高生产的赢利。”对此,表示了两点意见:其一,企业权限不能太大。他在这段文字旁批注道:“这种办法会造成苦乐不均,企业在这方面的权限不能太大。”[11](p.559)不能容忍由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收益差距拉大,造成工人与工人之间的贫富不均、苦乐不均。其主观愿望是好的,可是,把平均平等的道德目标放在首位,企业自主经营管理权和独立经济核算权就只能退而求其次了。其二,过于强调精神鼓励。《教科书》征引列宁的话说:建成社会主义,“‘是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依靠个人兴趣、依靠个人利益、依靠经济核算’”。十分不满地批评道:“他们老是引列宁的这句话作为他们强调个人物质利益原则的根据,我们要找出一些列宁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即书中所谓精神鼓励的话来。”[11](pp.529~530)认为既要讲物质利益原则,也要讲精神鼓励原则。要求人们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能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要有长远利益的眼光,这些都是正确的。然而,怎样才能提高经济效益、解决积累与消费的矛盾呢?我国当时的办法是多积累少消费,但又不能影响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这样做需要靠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需要精神鼓励。对此深信不疑,反复强调。显而易见,偏重于精神鼓励原则,相对忽视了个人物质利益和企业独立经济核算的作用。实践中,采取八级工资制和票证制,实际上把个人的生活消费都纳入到计划经济之中了。这样,企业生产者就很难把自身利益与生产过程挂起钩来。1961年9月,中共中央颁发的《工业七十条》明确规定:“每个企业,都必须实行全面的经济核算。”企业贯彻《工业七十条》后获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出现了产品质量、产量、劳动生产率“三高”和原材料消耗、成本降低的新气象。但是,由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这个大前提没有改变,企业的自主经营管理权问题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薄一波在分析《工业七十条》存在的不足时说:“认定国营工业企业是‘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但又没有规定它必须具有的独立生产经营权利”,“把企业管理的概念主要局限在劳动生产过程的组织管理上,经营问题被排除在外了。在这种情况下,关于企业进行独立经济核算的规定,在很大程度上就失去了它的本来意义”。[10](p.979)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那时还不可能把企业看成是可与政府脱钩、面向市场的独立经济实体。

综上所述,在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关系问题上提出了许多弥足珍贵的思想观点,令人惋惜的是未能在实践中一以贯之。因此,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阐发和评价。的探索虽然未能突破计划经济体制,但是超越了斯大林,为邓小平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的创新积累了丰富经验,也为当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教训。

[摘要]在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关系问题上提出了许多闪光的思想观点: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和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有密切关系;要有计划地大大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生产资料在我们还有一部分是商品;改革计划经济体制,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限;区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所有企业都要利用价值规律作为经济核算的工具,等等。这些弥足珍贵的思想观点,超越了斯大林,为邓小平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的创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关键词]商品经济计划经济价值规律经济核算

[参引文献]

[1]王年一:《大动乱的年代》,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页;韦祖松、高爱红:《环球问此凉热——的社会主义观》,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79页。

[2]张启华:《中国社会主义理论》,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第3、201页;李君如:《与当代中国》,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52页。

[3]《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40页。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著作专题摘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977页。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402页。

[6]《建国以来文稿》第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525页。

[7]参见《顾准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