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医药市场分析集锦9篇

时间:2023-08-16 17:14:02

医药市场分析

医药市场分析范文1

关键词:医药市场营销教学

医药市场被人们称为朝阳行业,行业的利润增长很快。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不断改革深化,医药分家趋势的明朗化,再加上外资巨头的纷纷涌入,使得我国医药市场营销竞争愈演愈烈。所以医药企业越来越意识到高素质的营销人员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性。由于我国的医药代表与国际一般的医药代表群体不同,国内的医药代表医学,药学的专业人员以外,还有很多都是毕业于其它毫不相关的专业,甚至还有一些医药代表的文化素质相对偏低。面对这样的现状,如何培养既懂医药专业知识又懂营销技巧的复合型人才也就成为了一个难题。《医药市场营销》的课程,就是为了能够培养这样的人才,能够满足社会和市场对医药市场营销专业的需求。同时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发现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仍然有许多地方急需提高。

一.《医药市场营销》教学的现状

鉴于医药行业本身专业的特殊性,普通的营销专业课程不能培养出适合市场的医药企业的营销人才。由此《医药市场营销》作为培养洞悉医药企业市场营销的活动规律,讨论医药市场如何满足市场需求以便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应用型课程也就应运而生。虽然是作为市场营销的一个分支,但是其内容都是跨学科的综合知识,因此这门课程的教学具有自身的特点。而目前的课堂教学仍然是被动式教学,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观念陈旧,不重视学生实践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往往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目前的教学方式进行反思,找到适合市场的培养方式进行教学改进,才能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的医药营销人才。

二.对《医药市场营销》教学改进的几点建议

1. 构建完善合理的课程体系

由于《医药市场营销学》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它需要一些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大体分为前修课程和专业课程两大部分。前修课程主要包括公共关系、高等数学、计算机科学、统计学营销学、企业管理等课程,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医学、药学、医药基础学、解剖生理学、医药商品学等课程。前修课程是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必备前提,而且这些都是今后学生从事医药营销具体工作中会用到的知识。

2.丰富教学材料与教学手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黑板板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的教学需求,特别是这门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好的教学活动包括合理的教学计划,精心编排的教材,丰富的教学案例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因此学校可以建立相应的教学案例库,行业数据库,还需要借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用ppt来展示具体的图标信息,让学生有比较直观的感受,由于今后学生工作会用到特殊的软件来进行市场问卷的设计和海量数据的处理,还要教会他们使用营销实训软件等等课本以外的知识。近几年国家正在大力改善高校的教学设备,这是一个难得的契机。还有一点也要改变,由于课程的教学并不是属于理论研究方向的,所以传统的让学生死记硬背课本上的知识已经不再适用,取而代之的是通过教学教会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让学生可以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从营销的角度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具体的考核方式上,也可以采取市场分析,营销策划,案例讨论和模拟实战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培养。

3.认识到案例教学的重要性

案例教学法是把案例当做教学工具,通过营销市场的真实案例所呈现的营销行情,引导、鼓励和要求学生从复杂的医药市场表现中,运用所学的营销知识,在案例的启发下,学到通过书本难以讲授的市场营销思维和实际运用技能,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作为案例总结的时候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沟通和表达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站在药企和医院的角度来考虑和解决问题。介绍民营的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通过对医疗市场针对性的营销,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领域取得巨大成功,其市场竞争力毫不亚于部省级的公立医院;在讲授品牌策略时,介绍河南宛西制药―一个曾经既无区位优势,又无地域品牌优势的企业―通过河南的道地药材“怀地黄”,以及医圣张仲景这一中医名人的品牌效应,伴随着“药材好,药才好”的口号,将仲景牌六味地黄丸一举打造成了六味地黄丸的第一品牌。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他们关注和留心生活中的成功的医药营销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形成积极思考的思维习惯,对今后的工作是有很大帮助的。

4.改进教学内容,贴近实际

当前各大院校在进行《医药市场营销》教学的时候,大多把药与营销分开,没有从本质上认识到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由于医药行业的特殊性,在实际工作中除了要求具备营销的技巧以外,还要具备完整的医药知识和健康的心理知识,才能向医生和患者提供完整的作用原理,副作用和用药禁忌,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从而有利于打开市场,所以具体教学的时候尽量穿插知识进行讲解,比如讲授新产品的营销策略时,可以介绍现代化的药物剂型如控释制剂、缓释制剂、透皮吸收制剂以及现代化的制药工艺等;讲授品牌策略可以结合“地道药材”等,知识的交叉讲解有利于学生的灵活运用。随着近些年医药市场的放开,大量民间资本的进入,为医药市场的营销注入了新的活力,比如通过开展社区营销,会议营销,演讲营销等方式,许多民营医疗机构在专科医疗市场上取得了很大的市场份额,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也给相应的市场营销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自己将会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市场环境,让学生明白,从上游产品的生产到终端的医疗服务的营销整合,才能最大化市场。

5.加强校企合作,强调实战

《医药市场营销》的教学要服务于实际的市场,需要培养的是复合型的人才。学校要积极利用自身的资源,比如与社会上的企业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并要求学生写实习报告,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还可以邀请往届的毕业生在工作中做的比较好的佼佼者回学校做主题报告,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做出建议;企业也可以与学校进行合作开展订单班,通过学生自己报名,企业考试选拔的双向培养模式,使理论与实践同步进行,尽量培养那种出了校门就可以上岗进行工作的复合型的人才。

三.总结

总之,只要付诸行动,同时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管有多大的困难,最终肯定会获得成功。也正是所有的理论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共同的需要,也是培养中国医药营销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雷朝阳.论市场营销教学案例来源的模式创新[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2)

[2]周筱莲.大学本科市场营销专业案例教学现状研究[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6(06)

[3]史保金.普通高等学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讨[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6(05)

医药市场分析范文2

【关键词】医药企业 目标市场 战略分析

目标市场战略主要由三部分内容构成: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这三部分内容形成了目标市场战略的全部含义,它们不仅在逻辑思维上关联密切,而且在程序上前后不得颠倒。市场细分是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的必要前提,而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是市场细分的必然结果。本文主要讨论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的选择战略。

一、医药目标市场细分

市场细分(market segments),又称市场细分化、市场分割、市场面划分或市场区隔,它是指企业把某一整体市场的市场营销组合去满足这些消费者组群的需要。市场细分是由美国的市场营销学家温德尔•斯密(wendell r.smith)于1956年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既是市场营销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又是一项非常有价值得技术。市场细分一经提出,就受到企业界和学术界的重视,并被广泛采用。在医药市场营销中,市场细分是一个十分新颖且具有革命性的观念:它有利于医药企业发掘新的市场机会;有利于中小医药企业提高竞争能力;有利于医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医药企业及时调整营销策略。

二、医药目标市场的选择

所谓医药目标市场,是指医药企业在市场细分化的基础上,依据企业资源和条件所选定的、准备以相应的医药产品或服务去满足其需求的那一个或几个细分市场。

1.医药目标市场选择的条件

医药企业目标市场选择是否适当,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盈利。

(1)有足够大的市场容量。有一定的购买力,有足够的潜在需求量。从理论上讲,有两个以上的购买者,就可以进行市场的细分。但从实际和企业经济效益来看,由于细分市场的开发通常需要支付大量的资金,所以细分市场应该足够大,能提高效益。

(2)有充分发展的潜力。即该市场的需求尚未满足,企业能获得较多的销售机会,并有不断发展壮大的余地。反之,如果市场十分狭小,发展潜力小,那么企业的前景就十分暗淡,企业经营的风险就大。我国医药企业应走创新之路,以免低水平重复,相互压价竞争,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3)目标市场尚未被竞争企业控制或竞争尚不激烈。企业选择目标市场,在一般情况下,应选择竞争者比较少,或竞争者在实力、经营管理水平或营销能力等方面都比较弱小的细分市场。这样,有利于企业开拓市场,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4)能发挥医药企业内部的相对优势。医药企业内部的相对优势,一般指原材料、机器设备、技术水平、职工素质、企业规模、资金、研究开发能力、经营管理水平、交通运输条件、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所表现出来的综合发展能力。只有企业内部的相对优势与目标市场上未被很好满足的消费需求相适应,医药企业与目标市场才能呈现平衡状况。

2.医药目标市场选择的策略

选择有足够大的市场容量、有充分发展的潜力、目标市场尚未被竞争企业控制或竞争尚不激烈、能发挥医药企业内部的相对优势的细分市场作为医药企业目标市场。企业确定细分市场作为生产和经营目标的策决,称为目标市场选择策略。可供医药企业有效地选择目标市场的策略有三种,即无差别营销策略、差别性营销策略和集中营销策略。

(1)无差别营销策略。把整体医药市场看作是一个大的目标市场。医药企业对构成市场的各个部分一视同仁,只顾及人们需求的共性,而不计其差异性,以单一的医药市场营销组合,推出一种医药产品,去试图吸引所有的购买者。然而,愈来愈多的市场营销人员对这一策略是否是最佳的表示了强烈的怀疑。今天,绝大多数医药企业都在寻找一种把市场加以细分的策略,事实上,市场细分化是社会进步的最明显特征之一。而且,当几家生产同类医药产品的企业都采用无差别营销策略时,就会形成大的医药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而小的细分市场无人问津,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状况。

(2)差别性营销策略。企业把整体医药市场划分成若干细分市场,针对不同的医药细分市场,设计制造性能及包装等各不相同的医药产品,采用不同的市场营销组合,去分别满足不同的消费者的需要,完成销售目标,力争销售机会的最大化。

(3)集中营销策略。医药企业以一个或几个细分市场作为目标市场。企业可以集中力量进行专业化生产和销售。采取集中营销策略的企业,追求的不是在较大的医药市场上占有较小的份额,而是在较小的市场范围内占有较大得份额。这样,既可以扩大市场占有率,又可以减少生产和促销方面的费用。

3.选择目标市场应考虑的因素

(1)企业规模和原材料供应。如果企业规模较大,技术力量和设备能力较强,资金雄厚,原材料供应条件好,则可采用差别营销策略或无差别营销策略。我国医药工业的整体水平相对落后,即使是国内一流的大型医药企业也难以与国外大医药公司相抗衡。采用集中营销策略,重点开发一些新剂型和国际市场紧缺品种,利用劳动力优势,建立自己的相对品种优势,不失为一条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提高医药工业整体水平的捷径。

(2)产品特性。对于具有不同特性的产品,应采取不同的策略。对于同质商品,虽然由于原材料和加工不同而使产品质量存在差别,但这些差别并不明显,只要价格适宜,消费者一般无特别的选择,无过分的要求,因而可采用无差别营销策略。而异质性商品,如药品的剂型、晶型、复方等对其疗效影响很大,价格也有显著差别,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价格、包装等,常常要反复评价比较,然后决定购买,这类产品就必须采用差别营销策略。

(3)市场特性。当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欲望、偏爱等较为接近,购买数量和使用频率大致相同,对销售渠道和促销方式也没有大的差异,就显示出市场的类似性,采用无差别营销策略。如果各消费者群体的要求、偏好相差甚远,则必须采用差别营销策略或集中营销策略,使不同的消费者群体的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

(4)产品寿命周期。产品所处的寿命周期不同,采用的营销策略也是不同的。若产品处于介绍期和成长期,通常采用无差别营销策略,去探测市场需求和潜在顾客。当产品进入成熟期或衰退期,无差别营销策略就完全无效,须采取差别营销策略,才能延长成熟期,开拓市场,维持和扩大销售量,或者采用集中销售策略来实现上述目的。

医药市场分析范文3

一、电子商务O2O 模式的概念

O2O 即Online To Offline,是实体店与网店相结合的一种电子商务运营模式;将互联网作为实现线下交易的前台(或工具),而交易环节最终发生在实体企业(或零售门店),实现线上与线下的有机融合。沃尔格林O2O 的战略核心是使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和设备吸引更多消费者走进实体店。50%以上的消费者浏览了沃尔格林的网站后去了实体店。经沃尔格林调研发现,移动O2O 让药店的品牌与消费者的接触时间提升6 倍,接触时间越长,重视度越高。换句话说,二次购买率越高。

二、医药电子商务O2O 模式对药品零售市场的价值

医药电子商务的发展给医药行业带来了巨大价值。利用网上海量的医药信息,消费者获得了更详尽的医药信息、更便捷的药品咨询、更优惠的药品价格、更多的互动交流、更安全便捷的购药渠道等。O2O模式给医药工业企业带来的是线上、线下更多的客户资源和用药信息,以及推广和合作渠道的拓展等。对医药连锁企业,O2O 模式带来的是配送时间的缩短、物流成本的降低、消费者信任度的提升、市场推广渠道的拓宽等。

1.促进药品市场竞争,使消费者获得更大优惠。O2O模式是将线下实体药店搬上网络的一种模式。越来越多的零售药店进行网上经营,将药价放上了一个较原先更透明的竞争平台,消费者在购药时,可以先在线上查询比价,再进行消费行为决策,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药品信息的不对称,同时也满足了消费者对比选择的需求。

O2O 模式本身便具有价格优势,减少了部分药品流通的中间环节,可以降低至少20%的流通成本,给消费者带来很大优惠。与网上药店相比,线下实体药店的可优惠力度更大,但线下优惠的弊端是优惠信息无法得到广泛传播,而这种情况通过O2O 线上线下的结合可得到解决,优惠信息通过线上交流展示给消费者,更大范围地给消费者带去更多的优惠。另外,通过线上线下的合作,可以推出互利互惠的优惠方式。2012 年3 月,沃尔格林与Foursquare(基于真实社区的定位社交媒体网站)合作推出一项新的手机优惠券项目,顾客可以通过Foursquare 在任何一家沃尔格林门店签到,手机就会接收到一张独有的可扫描优惠券,在门店即可兑现。

2.推进医药行业信息化,购药环节更安全便捷。O2O模式的运用实现了实体店、网络和手机三种渠道的结合统一,真正打破传统购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在购药环节,消费者可以选择根据网上药店提供的信息到附近的实体店购买药品,或者可以选择在网上药店直接购买。网上购药的取药途径可以选择让物流公司送货上门,或者选择离自己最近的药店取药。购药的支付方式可以灵活选择在线结算、现场结算或货到付款。医药行业的信息化使购药渠道增多,大大方便了消费者。

2014 年5 月28 日,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拟允许互联网药品经营者凭处方销售处方药,允许第三方物流配送药品。但网购处方药在监管上存在较大的难度,难以鉴别处方真假。沃尔格林开发的Transfer by Scan 在实现消费信息迅速传达的同时,也实现了处方药的安全、便捷线上销售。用户安装了沃尔格林Transfer by Scan 的APP后,可以将自己的处方从其他药房转至沃尔格林药店。沃尔格林通过应用软件的力量解决了处方辨别的问题。倘若处方药网络销售进一步发展,很有可能打破现有的医院主导医药市场的地位。

3.创新推广合作渠道。沃尔格林内部数据发现:通过多个渠道购物的消费者比那些只在单一渠道购物的消费者和零售商打交道的时间要多出三倍。渠道的多元和融合让沃尔格林的商业推广活动通过全渠道进行。例如沃尔格林通过线下DM 单、宣传册,线上网络广告、移动设备APP、电子邮件、搜索工具和短信来推广Satur Date with Beauty活动,邀请Facebook粉丝到当地店铺了解美容用品和疗法。其次,沃尔格林非常重视社交媒体渠道的运用,在Facebook上好友数已超一万人, 同时也在发展Twitter 和YouTube 等其他社交媒体。多渠道与消费者交流和互动增强了零售药店顾客的忠诚度。此外,O2O 模式拓宽了零售药店与供应商和其它方面合作者的合作渠道。2011 年沃尔格林收购了Drugstore.com,其拥有的子网站可以补充和延伸沃尔格林现有的多元化渠道,如个人护理、美丽网、眼镜网、自然之家、维他命集市等。

4.大数据快速整合消费者信息,帮助企业营销决策。传统零售药店销售月报往往需要半个月或一个月才能统计出来,随后还要分析、判断,进而决策。O2O 模式可以即时对商家的营销效果进行直观的统计和追踪评估,缩短了数据整合和报告所需的时间,规避了传统营销模式推广效果的不可预测性。O2O模式将线上订单和线下消费相结合,消费行为可准确统计,以帮助商家分析市场,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沃尔格林重视一站式数据平台的构建,其所有销售渠道都能集中管理和轻松地共享数据,包括公司所有PC 网站、移动网站和APP 应用,以及所有店内的销售终端。

零售药店通过O2O 可以找到线上运营的关键:首先,通过线上的互动收集消费者频繁、重复、规律性数据,明确用户的真实诉求以及生活消费需求,获取自身经营所需的有用数据;其次,加强移动互联大数据的整合能力,通过监测评估、优化运营决策,使自己的服务更有针对性,为消费者提供新鲜、高品质的商品或服务。O2O 模式运用看似简单的逻辑保证了需求与供给的一致性,将企业生产、管理、运营的损耗降至最低。

5.以消费者为核心,塑造个性化服务,提高用户忠诚度。沃尔格林力图为消费者提供全新的服务,甚至改变消费者的购物行为。为此,沃尔格林开发了one-patient view(锁定患者),可以让沃尔格林药店的药剂师借助共享信息更加快捷地服务顾客。顾客无论是到线下实体药店消费,还是到网站或移动设备终端下单,这个系统都可快速搜集、传递并记录患者的相关信息。

线上药店可以帮助实体药店了解消费者需求,打造贴心的个性化服务。沃尔格林与Usablenet 公司合作开发的移动商务网站,实体药店和网站的许多功能可以通过手机随时实现。如调配或续订处方、全天候二十四小时的药师或客服在线咨询等。同时,利用GPS 技术,沃尔格林可以告知消费者所在地附近的实体药店地址。另外,沃尔格林开发了Pill Reminder,帮助顾客更好地管理其处方需求以及培养更好的药物依从性。用户使用Pill Reminder 可以追溯其用药日程,设定每小时或每日的用药提醒(也包括其他的定制化服务)。一系列贴心、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的应用和服务迅速提高了沃尔格林消费者的忠诚度。2010 年至今,沃尔格林APP 的需求量增长了5倍。

6.创造了专属医药电子商务的规模效应。O2O 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跨地域、无边界、海量信息、海量用户的优势,同时充分挖掘线下资源,进而促成线上用户与线下商品与服务的交易。线上及线下优势具有高度的互补性,O2O 线下商品和服务可用于线上吸引顾客,而拥有线下资源的企业在线上流量、信任、配送及服务方面比纯电商企业更具优势。消费者可以在网上筛选商品、服务,网络生成的订单经系统分析后,根据用户的区域分布发送到最近的仓库或门店,由其负责发货,既保证了配送的时效性,又降低了物流及库存的成本,而且交易易于跟踪,能很快达到规模效应。

三、对我国药品零售市场电子商务发展的启示

中国医药物资协会的《2013 中国医药电商数据报告》显示,2013 年我国网上药品销售总额39亿元,占药品销售总额不足0.5%,而这一比例日本为17%,欧洲为23%。医药电子商务集信息化、自动化、标准化为一体,极大地提高了现代商品流通效率,大大减少了药品流通层次和交易环节,从而降低药价,对医药行业具有重大意义。业内人士表示,未来药品零售行业实施电子商务的可行途径为B2C+O2O。

1.运用互联网思维,把顾客从线上拉到线下。药品属于特殊的标准化产品,顾客在购买药品的同时希望得到专业的药学服务,这是目前实体药店向服务本位转变的关键,而网上药店是实现这一关键的重要途径,但目前消费者对网上购药缺乏信任。因此,实体药店具有无可撼动的地位,线下优势仍是驱动企业全局发展的最有力基础,而成功把顾客从线上拉到线下则是O2O 模式成功的关键环节。一方面,从线上销售到线下交易是实现从销量向盈利转化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线下的营销优势是提升网上药店优势的重要阵地。

目前O2O 电子商务模式大致衍生出以下几种新的商业模式:一是线上传播,线下购买(传统门店零售);二是线上购买,线下消费(服务性产品的门店消费);三是线上购买,线上供应(邮购的变种);四是线下体验,线上购买(适用于高级定制等);五是线上购买,线上消费(上门服务)。而零售药店发展理想的模式是线上资讯、线下消费。未来连锁药店的实体店应当是一个顾客体验中心、售后服务中心、发货中心以及信息媒体中心,以达到属于医药行业O2O 模式的规模效应。一是仓库融合: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共用仓库,网络销售可以实现就近发货,更好地发挥多仓点的优势;二是门店融合:线下与线上药店相互融合,达到共享资源、同步销售、融合管理,通过多元化营销渠道提高市场份额;三是服务融合:融合线上线下客户数据,发挥互联网大数据的优势,采用多样化、多渠道的服务方式,增加用户体验,完善服务流程。

2.推进我国整体医药行业的信息化进程。开展电子商务的主体是企业,但医药企业的信息化发展仍依赖整体医药行业的信息化程度。我国医药行业信息系统不共享,医院的处方信息与药品的流通信息无法实现互通。虽然我国大型公立医院已基本实现电子处方,但电子处方不对外公开,处方信息无法共享。随着我国药品采购政策的改革,药品采购环节也逐渐实现电子化。未来要逐步推进医院处方用药系统与药品流通行业系统数据的融合,使医药行业电子商务的前台处理与企业、医院、药品采购平台的后台信息处理紧密结合,真正实现整个医药行业的自动化、电子化、信息化。基于O2O 模式的大型连锁药店,或许是日后药品送达消费者手中的一个重要途径。

3.促进医药行业标准化管理。医药电子商务具有全局性、综合性、整体性与复杂性等特点,其发展必须发挥政府的宏观规划与指导作用。在目前的政策导向下,我国医药电子商务具有天然的缺陷。一是处方药线上销售困难。虽然我国拟允许互联网药品经营者凭处方销售处方药,但处方辨别的问题至今未有标准化、规范化的辨别方法和管理模式。二是医保体系尚未覆盖网上药店。迄今,我国未有网上药店取得医保定点的资格,网上药店的销售系统无法与医保报销系统有效对接,消费者无法使用社保卡进行网上购药报销。这些问题不解决,零售药店的线上渠道只能充当实体药店的扩展销售渠道,不能形成一个独立业态,影响整个医药行业。

医药市场分析范文4

【关键词】医药企业;应收账款;优化管理

医药企业主要从事药品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的经营管理活动,伴随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加之我国对医院医药体制的不断改革发展,医药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深刻变革,市场主体快速多元化发展。应收账款是医药企业为扩大销量,占领市场,而对医药购买者实施的赊销政策而产生的经济现象,应收账款对于医药企业而言,相当于资金的未来收回凭证,也因为应收账款的存在,医药企业的资金不能及时变现,会给医药企业带来一定财务风险,因此,医药企业应重视应收账款管理,及时回收资金,加强应收账款盘活与变现,实现医药企业的快速持续发展。

一、优化医药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1.有利于医药企业经济效益实现

应收账款简而言之就是企业的赊销行为,赊销意味着资金的延迟收回。对于医药企业而言,药品销售的实现,说明药品已经到达购买者,由购买者支配,这也是销售收入确认的必要条件之一。按照会计准则要求,销售行为的实现,医药企业的销售收入便实现了,其扣除成本后,即形成医药企业的利润。但由于赊销的存在,医药企业应收账款没有变成现金,如果医药企业的材料采购款已经支付,则医药企业的利润只是账面的数据,而没有现金流量进入,因此,加强医药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快速回收资金,将使得医药企业的经济效益能够尽快变现,进入新的采购生产流程或扩大再生产。

2.有利于医药企业防范财务风险

应收账款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作为营运资金管理的一部分进行管理,由于应收账款是商业信用,一旦医药购买方出现资金紧张或是破产,都将使得医药企业的销售款进一步延迟收回或是无法收回,这些都将造成医药企业应收账款的变现困难,使得医药企业的营运资金出现负数,医药企业的营运效率大幅降低,导致医药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短缺,如果医药企业没有富余资金或是贷款难以取得,将直接导致医药企业的资金断链,严重的甚至导致破产。因此,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及时发现应收账款风险,加速其资金变现,将有效防范医药企业的财务风险。

3.有利于医药企业市场健康发展

医药企业在我国医药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已经取得了较为深刻的发展。在医药市场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医药企业主体的性质与范围也逐步扩张,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国有企业都在市场范围之中,且结构逐步复杂。由于市场化的快速发展,医药企业面对的上下游企业多元化发展,需要医药企业对往来账项加强管理,更深层次的是对上下游企业的分析与管理。因此,加强医药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将有利于医药企业市场健康发展。

二、医药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剖析

1.应收账款管理体制制度不健全

t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门槛相对较高,其市场内部主体相对较为有限,医药企业对应收账款管理没有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如有的医药企业没有对其客户进行细分,对所有客户均采取现金销售或是同样的赊销政策,使得应收账款管理机制较为僵化。也有的医药企业在应收账款管理中缺乏制度规范,由业务人员随意给予赊销期,使得其管理失控。同时,考核系统的疏于管理,同样使得医药企业应收账款管理难以取得实效。

2.应收账款回收盘活措施不多元

医药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一般以药品研发为主,而对于应收账款的管理较为忽视,过度信任医药购买方的诚信信用。在医药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中,其回收与盘活往往缺乏管理创新。如有的医药企业没有对客户进行细分管理,对于应收账款回收只是打电话催收,在一定期间没有收回资金后,仍然为其供药,使得应收账款风险扩张。也有的企业在资金紧缺时,除了催收之外,没有应用当前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与产品创新,使得应收账款盘活因循守旧。

3.应收账款市场分析摆布不到位

应收账款的管理关键在于对市场的分析,也即对客户的分析管理。然而,在医药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中,往往存在对市场分析不到位的缺陷。如有的医药企业在销售中盲目扩大销售渠道,没有对销售渠道进行细致考量,或是盲目扩大销售量,造成应收账款管理失效。也有的医药企业对客户的管理粗放,没有根据客户数量的规模化发展而建立客户信用管理档案,使得医药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基础薄弱,信用政策制定无据可依。

三、医药企业应收账款优化管理的主要措施

1.加强应收账款管理体制制度建设完善

一是建立医药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建设,对应收账款的权限划分、审批申请流程、客户分析管理等流程进行明确,使得医药企业有规可依。二是建立客户应收账款政策细分,对于不同客户的应收账款政策进行因素细分,根据其购买量、诚信度等因素进行制定。三是建立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优化完善机制,对应收账款制度进行后续跟踪,评价其有效性,并及时改进。

2.加强应收账款回收与盘活多元化发展

一是明确应收账款回收职责划分,将应收账款的回收纳入企业对市场人员的考核范畴,促进应收账款回收。二是加强对客户的后续跟踪,对其销售情况、资金情况、经营情况等持续跟踪,及时发现风险点,尽早回收资金。三是加强金融工具应用,如资产证券化产品,在资金紧缺时,考虑进行应收账款盘活。

医药市场分析范文5

关键词: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能力结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B?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145-02

医药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相结合,是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产业,也是我国主要的国民经济增长点。自1997年以来,随着医药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稳步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占全部工业总额的比重,呈现稳步增长态势,是我国实现经济效益的稳定来源产业之一。医药行业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为人民防病治病、康复保健、提高民族素质的特殊产业。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保驾护航”作用。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中国巨大的医药消费潜力已经越来越引起全球制药行业的广泛关注。医药行业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一般受经济发展周期的影响相对较小,全国药品工业企业利润率水平保持稳定发展。因此,国际上知名的医药企业纷纷抢滩中国的医药市场,我国的医药产业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一、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形成与发展现状

我国市场营销专业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起步虽晚,但发展势头强劲。自上世纪90年代市场营销作为一门课程传人我国后,国内各大学已普遍开设了该专业。目前国内本科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概括为四种:综合性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模式、财经类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模式、理工类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模式和医药类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模式。各个模式特点各异。医药类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模式开设课程除了经济管理类之外,还涉及医药类课程,旨在培养具有对医药市场调查、分析、预测能力的医药行业营销人才。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应强化医药营销方向,突出医药行业特色,但由于医药院校设置市场营销专业时间较晚,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诸多问题,无法达到医药企业用人要求。中国加入WTO后,医药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同时又有医药企业营销及管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会逐渐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医药产业竞争力的提高要求从事医药企业市场营销人才必须是医药专业知识和营销技能双方面的行家。但作为新兴产业,一方面由于准入条件较低,人员素质良莠不齐,整个医药企业的薪酬水平和其他行业相比没有明显优势,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学科教育的交叉性不强,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对医药产业的流程“一窍不通”,而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在营销及管理方面的技能又不过硬,因此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也浮出水面。据最近的调查,目前国内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缺口达到600余万人,其中医药企业营销人才又成为行业内最紧缺人才。

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本科层次是为适应我国医药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而兴起的,学制四年。该专业主要培养能系统掌握管理、营销理论知识及一定的医药卫生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医药市场营销工作的中高级专门人才。它要求学生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与医药卫生科学管理有关的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及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以及与医药企业管理有关的经济学、营销学、管理科学基本理论,初步具有医药企业市场营销研究的能力。长沙医学院市场营销专业设在管理系,开设于2008年,属于本科专业,由于起步较晚,在该专业人才能力结构培养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

二、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能力结构问卷调查

1.问卷调查的背景及可行性分析。从长沙医学院背景看,市场营销专业开设较晚,该专业在培养学生能力结构和课程设置方面还不是很完善,因此很有必要对这方面进行调查。长沙医学院地处湖南省府长沙,因此,就业单位的调查选取为长沙市的一些医药企业。本论文设计了两份调查问卷,一份是对就业单位的调查问卷,调查对象选取为长沙市的一些医药企业;另一份是对长沙医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调查问卷。对上述两方面的调查对象,本调查分析对于他们都意义重大,保证了这两项调查的可行性。

2.以“本专业学生”为对象的问卷调查的实施。当今医药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其中在竞争中胜出的关键就是需要好的医药管理人员。因此,好的经济市场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密切关注市场需求,以能力培养为突破口,按照知识经济发展趋势和市场营销专业教育的发展规律,进行改革与创新。为此,笔者对长沙医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在校本科生进行了一系列的问卷调查。

3.以“就业单位”为对象的问卷调查的实施。为了进一步了解目前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笔者又对长沙市的一些医药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的问卷调查,发现目前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处于“大一统”的状态,专业特色不够突出,培养的毕业生“千人一面”,与市场需求存在着较严重的错位现象。医药企业普遍存在着人才匮乏的问题,目前医药企业市场营销人才的短缺,并不是总量上的短缺,而是懂得建立在企业管理平台上医药供应链管理的综合性人才的短缺。

4.问卷调查的可信度及评价。在开展本次调查时,笔者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查询等方法收集相关资料,并通过对调查问卷等方法获取的资料进行统计,为使制定的探索结果更加切实有效、具有可操作性,广泛征求各医药企业管理人员和教学管理岗位人员的意见,尤其是征求教务处、高教研究室等部门的领导意见,然后对前期获得的资料进行总结,最终得出了上述结论。

三、问卷调查的统计与分析

1.调查问卷的统计。按照科学的方法挑选了一部分长沙市医药企业市场营销从业人员,医药企业的所有者或高层管理者为代表填写问卷,本调查以不记名的方式进行,然后收集调查资料并且严格按照统计原则对结果进行综合、比较与分析,本次调查总共发放问卷280份,答卷的有效率为95%。

2.调查问卷的综合,比较与分析。通过对本次“本科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调查资料的综合、比较,发现普通高校本科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在长沙市场上工资水平普遍偏低,多为2500~3500元,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较为扎实,但对医药卫生管理方面的流程“一窍不通”,而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在管理方面的技能又不过硬。湖南省内目前很少有医药企业市场营销专业本科层次的毕业生。而通过对“医药企业对本科市场营销类专业人才能力结构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尚不科学,人才培养处于“大一统”的状态,专业特色不够突出,培养的毕业生“千人一面”,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与市场需求错位的弊端。作为培养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医药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传统教育模式遗留下来的问题,如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有一定的差距。许多院校不能清晰地界定所培养人才未来的就业方向,多数院校培养目标宽泛,不符合中国目前市场对专业人才的专业性、实用性需求。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是现代市场营销专业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医药企业的很多高级市场营销人员没有接受过市场营销专业系统的知识学习,做市场营销完全靠经验的摸索,市场运作的科学性、系统性不强。这种状况已经难以适应国内、国际不断提高的市场竞争水平。因此,医药企业急需具备系统营销知识和医药医学背景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四、结论与展望

当前,世界著名的医药公司已纷纷进入中国,并增大在中国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试图抢摊中国市场。与国际大型医药企业相比,我国的医药企业不仅表现为规模小、数量少,产品技术含量、研发能力、管理能力低,经济效益不佳等,还表现为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和一批高素质的营销及管理人才。因此,加强医药企业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医药企业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措施与手段。培养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复合型能力的创新人才,这既可以满足医药市场对人才的特殊需求,充分发挥医学院校的资源优势,增强专业竞争力,还可以促进医药院校的持续发展。

总之,医药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自中国加入WTO以后,医药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企业现有人才流失的问题,在医药企业各方面人才普遍缺乏的前提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对医药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关系着我国医药企业能否在与国外知名医药企业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医药企业对既有医药知识背景,又懂得营销售及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是非常旺盛的,这无疑为医学院校大力发展市场营销专业,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医药企业市场营销人才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参考文献:

[1]耿冬梅,谭巍,汪晓凡.高等中医药院校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调查研究[J].中医教育,2008.

[2]董圆圆.医学院校本科应用型人才管理素质培养的研究[D].沈阳:中国医科大学,2009.

[3]潘金云.论我国医学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D].沈阳:东北大学,2006.

[4]刘振华.提高医学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

[5]刘颖,贺加.探讨医学本科教育开设管理课程的必要性[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3).

[6]洪炎生,王春雷.论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6,(11).

[7]戎华刚.新时期地方医学院校的定位与发展战略[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9,26(6).

[8]岳海玉,商广喜.浅谈医药企业中高层管理人才的培养“新战略”[EB/OL].中国医药营销网,2006.

[9]傅兰英,左玉华,林克明,朱小平.高等医学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7.

[10]陈洁.高等医学院校创新教育现状及主要制约因素的研究与干预[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08.

[11]林超岱,陆建伟.美国高等医学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特点[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3,(1).

[12]李勇.中外高等医学教育学制的比较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05.

医药市场分析范文6

由于农村医药市场的点多面广、竞争产品相对少,决定它具有以下特征:

① 第三终端营销的产品无论是针剂还是其他剂型,都以普药为主。

② 中低价位品牌药为主,竞争少。

③ 诊所、卫生室、药店数量多,药品销量大于医院。

④ 药品采购多不参加招标。

⑤ 药品使用基本不受“医保目录”的限制。

⑥ 尽管每次采购量比较小,但消化迅速,且是现款交易,结算快捷,风险小。

⑦ 第三终端市场 “点多面广分散配送成本高”。开发被动:主要依靠县级医药公司。

2.市场特征分析

(1)市场有较大的潜在成长性

从终端消费者角度分析:人均药品消费能力不高,对药品价格、疗效敏感,对药品品牌迟钝但忠诚度高

① 人均药品消费能力不高

表现为农村医药市场总体规模不如第一、第二终端大,市场活跃程度不如第一、第二终端;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农村医药市场潜在的成长性。虽然农村医药市场人均药品消费能力不高,但该市场覆盖的人口基数比较大,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均药品消费量在不断提高;对于相对有实力和战略的企业,应该将该市场做为企业长远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市场。

② 对药品价格、疗效敏感

与第一、第二终端相比,农村医药市场消费者由于消费能力有限、缺乏健全的医疗保障等因素,对药品价格比较敏感。农村消费者不仅对药品价格敏感,而且对药品疗效也很敏感,疗效不明显的药品即使价格再低也很难取胜。

③ 对药品品牌迟钝但忠诚度高

农村消费者往往对药品品牌反应比较迟钝,在购买药品时自主选择意识不强,乡村医生和药店店员的推荐成为他们选购药品的重要因素。因此,非常知名的制药企业,其品牌在农村市场可能为零。这就为在第一、第二终端无法与知名企业竞争的中小企业提供了更适合发展的市场机会。同时,一旦进入农村医药市场后,通过人际口碑建立起忠诚的品牌知名度,而不需要企业花很多钱去打广告。因此,企业应该在其他企业未进入某个市场时,抢先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2)人海战术难解营销难题

从药品经营者角度分析:进入门槛低、广告成本低,销售人员多、管理有难度

中国的医药市场在逐步开放,市场进入门槛低,不少医药企业可以进入到这个市场。由于第一、二端市场竞争激烈,有些企业很难在这个市场取胜;可以转入这个市场,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以产品组合招商的形式开拓农村市场,市场开拓成本不高,广告支出费用比城市相对降低,可以取得比较理想的业绩。

与第一、第二终端相比,农村市场进入门槛较低。由于农村地广人稀,如果完全靠自有人员开拓农村,那么面临销售人员多、管理难度大的问题。

(3)合作医疗促成需求增长

从市场共性角度分析:点多面广、竞争产品少;渠道相对简单、零售比医院诊所销售量大;合作医疗促成药品需求增长

第三终端市场共有的“点多面广”环境特征,使很多企业不敢轻易进入这个市场的重要因素。然而农村医药市场,许多药品的竞争产品都比较少。某类药品在城市一家药店里可能会看到上几十上百种,但在农村却只有一两种,甚至根本就没有。因此,与其在第一、第二终端和竞争对手争夺市场,还不如切入农村市场开发“新蓝海”。

农村医药销售渠道普遍比较单一,即以县医药公司为依托切入市场,抓好县医药公司就抓住了全县乡镇卫生院、诊所和零售药店,这是目前采取的针对农村市场采取的开发思路。注意,城市医院的药品销售量远远大于药店药品零售量,而在农村正好相反,零售药店和村庄药品专柜的药品销售量远远大于乡镇卫生院。针对这一特点,药品生产企业在开发农村时应调整好营销重心。

国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兴起,将促成药品需求量的稳步增长。而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组织的推进,参保人数将持续增加,治病报销费用将会不断增多,药品需求总量会有所增长。因此,农村持续成长性的特征将为医药企业带来更多的市场机会和发展空间。

(4)不同环境要采取不同的策略

通过医药经济报,一制药企业对河南乡镇卫生院和广东珠三角乡镇卫生院进行对比分析,归纳出:相对落后的河南农村市场与比较富裕的广东珠三角农村市场的环境特征存在显著差别:在购买能力上,前者弱,后者强;在费用投入上,前者低,后者高;在竞争品种认,前者少,后者多;在人员召集上,前者易,后者难;在销售量上,前者大,后者小。因此,推断出:农村购买力并不是导致药品销售量增加的最主要因素;关键还需要看不同区域的竞争、药品使用习惯等市场环境。因此,全国不同区域市场呈现不同的特征,只有通过前期的市场调查掌握这些特征才有可能很好地开拓农村市场。

3.农村医药市场的特殊性

农村医药市场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必须进行工作细化和目标客户的细分工作,创新营销是商务营销、医院营销和零售药店营销的整合。农村医药市场客户分布分散、数量众多、单体销量不大,但整体销量数目大。范围包括:县以下乡镇卫生院、农村卫生所、诊所以及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城乡结合部的卫生所、私人诊所、厂矿企业门诊部等。 主要是具有一定诊疗功能的医疗场所,乡村医生能够引导和决定患者用药。

(1)乡村医生特点

① 乡村医生优点:

农村医药市场客户中,信誉最好的是乡村诊所、卫生室/所、医务室等。具有订货量实在,现款拿货,二次拿货频率高。而乡镇卫生院,出现回款不好,促销拿货,信誉相对不好。因此,最佳目标客户是以乡村医生为主体的农村医药市场客户群。

② 乡村医生缺点:

农村医药市场的点多面广,也就决定了乡村医生的分散;在提货方面小批量、次数频繁,规律性不强;营销推广上的困难加大,成本提高,管理难度相当大。同时,乡村医生是以信誉好养医,要求药品的价格相对低,利润回报率高。厂家在制定价格政策、营销推广政策、以及相关管理政策时根据不同目标区域市场而定。

(2)农村医药市场客户群特点

① 针对产品:

? 零售价格相对较低;

? 产品利润大,毛利高;

? 药品的治疗效果非常明显,疗效好。

② 针对服务:

? 产品知识培训以及相关临床应用知识了解和答疑,最经济的售后服务是乡村医生电话回访。

? 还需要其他支持,如实用培训、专家培训、晋级培训,行业交流。

4.农村医药市场的采购

(1)农村医药客户采购特点

① 个体诊所

? 老板集裁判员、运动员、教练员于一身,采购者是经营者,也是决策者。

? 没有复杂的审批手续,直接根据经营的需要制定采购计划。

? 通常向供应商报单(计划)采购,较少上门采购,基本上是定点电话采购。

? 每个诊所通常有若干家供应商,这是他们分散资金压力的方法。

② 非个体小医疗机构

? 院长负责制,一把手直接决定药品采购的品种、数量及付款方式与条件。

? 除非政策限制(乡村 一体化、集中采购),否则也会有若干个供应商,并由院长决定。

? 通常也采取报单(计划)采购,较少上门采购 。

(2)农村医药市场的采购机制

? 药品招标:部分国有卫生院、社区服务站等国有医疗机构。

? 政府指定商业配送(两网配送):镇卫生院、村卫生所。

医药市场分析范文7

关键词 政策 制度 样本医院 用药分析

中图分类号:F71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21-0036-05

由于人口自然增长、老龄社会到来、人均生活水平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增强等众所周知的刚性因素,导致医药市场的绝对值连年增长。但由于政策与制度始终左右着我国医药市场,从2009年新医改方案终稿公布,到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逐步推开,2012年在全国300个县试点取消以药补医制度等系列医改措施的颁布实施;从2009版基本药物目录颁布及2012版基本药物目录的修改、完善,到对抗菌药物分级管理进入常态化;从国家发改委对药品实行第三轮调价,到各地药品招标、基药增补充满地方保护;种种因素导致样本医院购入药品金额的同比增幅自2007年起出现连年下滑。

本文就全国22个城市(地区)的样本医院2013年上半年药品购入金额情况做一个统计与简析。支撑文章观点的数据来自于中国药学会样本医院数据库及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PDB数据库,所得出的结论仅供参考。

1 样本医院购入药品总体分析[1]

22个城市(地区)的样本医院遍布我国东西南北中,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但有些地区由于样本医院较少的原因(如山西、福建、内蒙古、贵州等地),所以常会出现同比异常情况,这并不代表共性问题。

1.1 样本医院购入药品总金额分析[2-3]

考虑到更能说明政策与制度对医院用药的影响,笔者以半年度为一个时间节点进行统计。图1显示2013年样本医院全部药品购入金额同比增长为13.81%;抗菌药物同比增长为3.34%;抗菌药物占全部药品购入总金额的份额为15.96%。从中可以看出由于2009年宣布实施新医改,加上对抗菌药物实行分级管理及近两年对药品进行第三轮调价,药品购入金额同比出现明显下滑态势,抗菌药物在医院占购入药品金额比例也逐年下滑。数据也证明经过几年的努力,尤其是对抗菌药物的管理进入常态化后,该大类药物的增幅已从负增长解脱、从探底态势理性回升。

1.2 医院购入金额按大类分析

样本医院的药品一共分为15大类,全身用抗感染药、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心血管系统用药、消化系统用药、血液和造血系统用药、神经系统用药等6大类为主要用药大类,其占医院用药的份额已达85%以上。虽然2004年卫生部就颁布过《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但应该说2011年8月4日国务院法制办下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是发出最严厉的“限抗”信号,所以从图2可以看出全身用抗感染药物在医院所占份额逐年减少,导致在2012年被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大类所超出。

1.3 样本医院购入药品金额按地区统计分析

将近4年样本医院药品购入金额按采样地区进行同比分析(表1),可以清楚看出,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基本上是下滑态势。分析2013年上半年地区样本医院药品购入金额,超过平均数的只有5个城市地区,有9个增幅在个位数,还有1个地区出现负增长(可能是样本医院较少的原因,不具备共性)。主要原因是:北京取消公费医疗,成为全国第17个医改试点城市;上海对医保费用实行总额预付、试行医疗联合体等;天津推行按病种、按人头付费办法,医保支付政策向基层倾斜;浙江以药品零差率为切入点探索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高值医用耗材集中招标;各地在药品集采时采取的方法异同等原因所造成。

1.4 领先品种分析

被纳入2013年上半年样本医院统计的药品有2 164个,居前10位药品购入金额占总金额10.68%;前30位药品购入金额占总金额24.52%(表2);经分段统计,可发现前50位药品购入金额约占全部药品金额的1/3;前100位药品购入金额占总金额的1/2,前200位药品购入金额约占总金额份额的2/3。无怪乎国家发改委对在医院销售领先的前200个品种那么关注,说明研究这些领先的品种及用药结构是非常有必要的。其中包括或因各地区疾病谱原因成为临床必需的品种,或被临床治疗认可目前暂无替代的品种,或具有民族特色的中成药,或存在价格虚高的高附加值独家品种。

1.5 领先供应商分析

供应样本医院的生产商共有2 715家。如表3所示,前30家厂商供应医院药品金额占全部厂商的27.34%;其中,进口、合资企业同去年,还是13家,其供应药品金额占医院购入药品总金额12.82%;17家国企供应药品金额占总金额的14.52%,对这30家供应商的动向不可小觑。

1.6 供应商+通用名排序

近些年,笔者在分析样本医院用药时发现,把通用名加厂商进行金额排序,能研究出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① 领先品种均是被临床认可的好品种(如,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② 领先厂商中的品种不少是这些企业的主打品种(如,神经节甙酯、前列地尔、复合辅酶);③ 也有一些很不错的中药制剂或植物提取物(如,康艾、紫杉醇);④ 值得关注一些虽被分级管理的抗感染药物也跃然在上(如,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头孢硫脒等)。

将药品通用名+生产商进行排序,共得13 788项。前30位购入金额占总金额的13.39%,前50位购入金额占总金额的19.2%,前100位购入金额占总金额的30.09%,前200位购入金额占总金额的45.05%,集中度都较去年有所提高。若对这些品种及供应商进行一次深度研究会发现,其中包括:临床疗效显著的品种;因销售策略得当而有市场前景的品种;能替代同类药物的好品种;虽是基本药物但在二三级医院已使用很不错的品种;一些临床必不可缺少的抗感染药物。

2 讨论与思考

2.1 关注左右医药市场的主要因素[4]

分析2013年上半年整个医药供应链的现状都不如去年同期。医药工业:2013年1-8月份,全国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8.7%,增速较去年同期的19.10%有所下降。医药商业:2013年上半年,全国七大类医药商品销售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15%,相比去年增速放缓;药品流通直报企业平均利润率为2.0%,与上年同期持平,平均毛利率为6.5%,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了0.5个百分点。医院用药:2013年上半年同比增长为13.81%(IMS统计报道为13.99%),与去年同期增幅16.65%相比,下降约2.8个百分点。

究其原因,国家宏观经济增速疲弱、人民币升值、工业成本维持高位运行及发改委对药品实行第三轮调价、医院实施总额预付制和二个总量控制、基层社区医院及部分二三级医院药品实施零差率、抗菌药物分级管理进入常态化等都是重要的因素,所以政策与制度左右医药市场已成共识。

2.2 关注药品质量

《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指出,我国6 500个药品安全标准将提高,仿制药与被仿制药的质量要求一样,这意味着中国制药产业的转型升级时机已经来临。中国的一些仿制药目前能做到的仅是化学等同,而生物等同、安全等同、临床等同还需努力。相信经过5年的努力后,我国的药品标准和药品质量都将大幅提高,药品监管体系将进一步完善,药品研制、生产、流通秩序和使用行为会进一步规范,药品在医院的使用将出现质的变化。

2.3 关注医药市场的热点

2013年底中国老龄人口数预计将达到2亿人,老龄化率达到14.8%,人口老龄化迎来加速期,与老龄化相关的心脑血管用药、抗肿瘤药、糖尿病用药,以及心脑血管、肿瘤、糖尿病诊疗方面的医疗器械(含体外诊断设备与试剂)将成为2013年医药市场的热点。

新版基药目录颁布,增加了抗肿瘤药、重大疾病用药和儿童用药领域,将规定在二、三级医院的用药比例;人口自然增长,老龄社会的到来,流行病发生率、就诊率的上升;医保报销范围和报销比例扩大,大病医保的范围扩大;新的医疗技术普及使用,政府补助增大;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三保合一等,将为医药医疗市场的扩大带来潜力。

2.4 关注企业的兼并重组[5]

凡涉及到医药行业的国家十二五规划,都提及到“规模化、集约化”,所以近几年对制药企业或医药流通企业兼并重组将是主旋律。目前趋势明显:① 企业数量减少:2010-2012年,工业企业数由7 782家减至6 625家,减少14.9% ;② 超大型企业增多:工商合并,销售收入过500亿元的企业有3家,过100亿元的企业16家;工信部统计的2012年工业百强中过300亿元的有3家,过100亿元的企业9家;③ 百强企业表现强劲:百强企业销售收入从2010年的4 029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5 264亿元;④ 兼并重组加快:2010-2012年,医药行业并购案例219起,涉及金额达394.15亿元;央企医药三巨头大举并购,医疗器械行业并购成为新投资热点。

通过对2013年上半年度样本医院用药数据统计分析,可以认为今后医药市场发展趋势是:① 抗菌药物管理进入常态化后,该大类药物会出现一个合理的增长幅度,临床也会有新的品种出现;② 在药品招标与基药增补方面地方保护明显,但基药增补只会带来用药结构的变化;③ 不久的将来,在沿海发达地区二三级医院使用药品的主流是品牌企业加名牌品种;④ 在社区医院或新农合则是品牌企业质优价廉药品的天下;⑤ 原研药与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物将在用药终端并驾齐驱;⑥ 一些临床紧缺廉价药品将会在国家财政扶持下由若干个大企业定点生产以满足临床需要;⑦ 国家价格主管部门正在研究制定的医保支付指导价格,尚需先试点探索;⑧ 新医改的深入实施,还需整个产业链的联动。

参考文献

[1] 干荣富. 2012年样本医院用药分析――市场温和复苏 抗肿瘤药首棒[N]. 医药经济报, 2013-04-24(A03).

[2] 干荣富. 我国抗感染药物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简析[J]. 上海医药, 2010, 30(9): 398-401.

[3] 耿娓琴.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下企业生存之道[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13, 44(1): 106-109.

[4] 白云, 干荣富. 政策导向对医院用药市场的影响[J]. 世界临床药物, 2008, 29(8): 508-509.

医药市场分析范文8

医药产业被誉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是我国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根据全球知名医药调研公司IMSHealth对医药市场的监测,1991年全球医药市场为2058亿美元,2011年达到8800亿美元,二十年间医药市场的平均年增长速度超过4.0%。目前,我国医药产业也呈高速增长,但总体上看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还处在比较“年轻”的阶段,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不够,产业竞争力不强等不足仍然存在于医药产业中。为了促进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国家需要制定与医药产业相关的一系列政策。但政策的制定并不是盲目的,相关政策的制定需要建立在对医药产业定位的基础上,在制定政策前需要对目标产业进行全面而正确的定位。因此,对医药产业进行定位对于相关政策的制定的意义非同小可。医药产业作为一种产业类别,具有一般产业的基本属性,医药产业作为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还有着这类产业的特点。同时,医药产业由于其产品——药品关系国计民生而具有自身的特殊属性。随着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医药产业有别于其它产业的属性更加突出。因此,本文拟首先从市场调节的角度、国家变迁的角度对医药产业进行基本定位,再从医药产业的产品的出发,结合基本药物制度与医药产业的关系对医药产业的特殊属性进行分析,以达到对医药产业的全面定位。

1从市场调节的角度对医药产业的定位

医药产业作为一个正在逐步进入国家主导和核心产业的产业类别,与其它产业一样,必须接受市场的自发调节。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市场通常是通过该产业的投入、产出等方面的一些特性来发挥调节作用。从而一个产业的投入、产出方面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产业的市场结构,诸如进入壁垒条件、生产者规模和分布、产品差异、规模经济等。

1.1医药产业是高投入的产业医药产业本身是一种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技术的特征,而与此特征相联系,医药产业具有高投入的特点。医药产业的高投入主要体现在医药研发上。医药产业中,承担研发的是制药产业。制药产业在产品研发的早期和生产过程中严格的标准和质量控制,以及最终产品上市和市场开发的过程中都需要非常高的投入。尤其是新药的研究开发过程更是耗资巨大。国外通常开发一种新药需要2.5亿美元,有的甚至高达10亿美元。

1.2医药产业是高收益和高产出的产业众所周知,医药产业是一个高盈利产业,发达国家医药行业的销售利润率一般高达30%。而创新药物的利润回报率更高、更快。一般情况下,一种新药上市后2~3年就可收回所有投资。换言之,新药品一旦开发成功,投放市场后将获取暴利。

1.3医药产业具有相对垄断性医药产业在大多数国家都是由政府控制准入的行业,政府的严格监督和医药产业本身的高投入特性使得医药行业的进入壁垒很高。高进入壁垒进一步导致了企业一旦进入医药产业则可形成相对垄断的地位。这种相对垄断性不仅表现在区域方面,也表现在企业垄断方面。区域的相对垄断主要体现在发达国家是全球制药市场的主体。北美市场首屈一指,其次是欧盟地区和日本。医药产业中企业的相对垄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跨国公司通过大规模的联合兼并,对市场的垄断性越来越强,对世界医药经济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主要发达国家及其跨国企业垄断地占有着医药研发资源和医药技术创新的成果。医药产业的高投入、高产出及相对垄断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医药产业的诸如进入壁垒条件、生产者规模和分布、产品差异、规模经济等这些市场结构,而产业的发展状况往往受这些市场结构的制约并通过这些市场结构得以体现,从而该产业的发展也就必须遵循市场规律,接受市场的自发调节。

2从国家变迁的角度对医药产业的定位

受市场调节是医药产业与其它产业的共同属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医药产业与一般产业并无差异。然而,随着国家发展的变迁,我国需做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战略选择。当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部、工信部等有关部门正在组织各部门和有关专家正在抓紧研究制定《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入重要战略机遇期。医药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被赋予了这类产业的新的属性和特征,这些属性和特征便成为我国对医药产业制定针对性政策的依据。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基于新兴技术、科技含量高、出现时间短且发展速度快,具有良好市场前景,具有较大溢出作用,能带动一批产业兴起,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支撑作用,最终会成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业态形式,其产品质量要稳定并有较大的市场需求,发展前景要好,符合节能减排要求,经济技术效益显著。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和特征,医药产业可被定位为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2.1医药产业是刚兴起、渗透力强的高新技术产业我国医药产业规模较小,正处于产业生命周期快速成长期。医药产业作为一种基于新兴技术的高新技术产业,对未来产业发展具有极强的带动作用,对传统产业和支柱产业具有较强的辐射和渗透作用。医药产业结合了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它不仅能带动一批新兴产业的形成,也能带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发展,并将最终成为国民经济的重点或支柱产业。

2.2医药产业是高科技含量、高产品价值的先导性产业医药产业需要坚实的科学知识基础和新技术的支撑,其产品蕴含大量的技术突破。在医药产业中知识产权密布。因此,医药产业往往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附加价值高,能够引导和发展市场需求,并因此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

2.3医药产业是综合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友好性产业医药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科技创新,不仅适应低碳经济条件下的产业选择,也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力手段。医药产业不以产生消耗大量资源为条件,更不以造成大量污染为代价,节约资源,排放少,强调环境保护是创新驱动的产业,也是环境友好型产业。

2.4医药产业是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导向性产业目前,我国产业结构还处于低级阶段,现代服务业所占比例不高,农业人口比例仍很高,制造业主要依靠投资和资源消耗。医药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我国在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创新竞赛环境下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重要战略机遇,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2.5医药产业是吸纳新就业、社会效益好的依靠性产业扩大就业是促进民生的一大主题。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未完全消除的情况下,我国制造业发展仍面临一系列瓶颈问题和制约因素。医药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在促进充分就业、保持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从公共性质的角度对医药产业的定位

上述医药产业的特性是医药产业作为某一类产业的一些属性,然而,由于产品的特殊性,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公共政策,医药产业又有着自身的特殊属性。医药产业的产品——药品,与人民的健康息息相关,因此,医药产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特殊产业。随着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医药产业的这种特殊属性更加显著,医药产业的公共性质也越发凸显。基本药物制度的落实是以实现基本药物的可及为主要目的的,而基本药物的产业部门就是医药产业。因此,医药产业是基本药物制度得以顺利实施的直接相关产业。为此,笔者从基本药物及基本药物制度的公共产品属性的角度对医药产业的公共性质进行探讨和论述。

3.1公共产品理论分析经济学家大卫•休谟(Hume,1739)最早对公共产品进行了理论分析,他认为“某些对每个人都有益的事情,只能通过集体行动来完成”。此后,随着众多经济学家对公共产品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该理论逐渐趋于完善。但萨缪尔森对公共产品的定义对该理论的影响最大。依照萨缪尔森的分析,纯公共产品是指任何一个人对某种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别人对其消费的物品。换言之,一定数量的纯公共产品只要被生产出来或被提供,社会的所有成员都可以对其进行消费。后来的研究者根据萨缪尔森对公共产品的定义,总结出区别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两个特性,即消费的非竞争性(Non-rivalness)和收益的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对于同时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收益的非排他性的消费品称之为公共产品(Publicgoods);而对于同时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和收益的排他性的产品称之为私人产品(Privategoods)。这里的消费的非竞争性是指任何一个消费者对某种产品的消费不会减少其他消费者对该产品消费。因此,整个社会对于该产品的消费量就是每一个消费者的消费量。这表明:第一,从消费角度来看,任何一个消费者都可以支配公共产品的总量商品;第二,公共产品在个人之间是不可分的;第三,该类产品多分配给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而这里的收益的非排他性是指某种产品一旦被提供,就不能排斥该社会任何人消费该种产品,或者排他成本很高。可见,非排他性与外部性具有密切联系,具有收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往往具有明显的外部性收益(ExternalBenefit)的特征。当然,外部性与非排他性是有区别的,外部性收益通常发生在有限个体之间;而收益的非排他性通常是指广泛的外部性收益,甚至涉及全社会的个体。对于公共产品的消费的非竞争性与收益的非排他性而言,前者是公共产品的基本属性,是由公共产品自身的因素决定的。而后者则是由外部因素决定的。根据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收益的非排他性,可以将所有产品分为4类:纯私人产品,既不具消费的非竞争性也不具收益的非排他性;纯公共产品,既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又具有收益的非排他性;俱乐部产品,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但不具有收益的非排他性;共同资源,具有收益的非排他性而不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俱乐部产品和共同资源因只具有这两个竞争性和排他性两个特征中的一个,有时也被称为准公共产品。

3.2医药产业的公共性质分析

3.2.1基本药物的公共产品属性分析基于上述公共产品理论的分析,笔者从是否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收益的非排他性出发来判断基本药物是否属于纯公共产品。布朗和杰克森(BrawnandJackson,1990)曾以图示方式,给出判别公共产品的步骤,如图1所示。根据图1的流程进行判断,首先基本药物具有明显的消费竞争性:在所有的基本药物中,某一个单位的药品被某一个患者使用后,同一单位药品不可能同时被另外一个患者使用,也就是说,多分配给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不为零,即具有消费竞争性。进一步对收益的非排他性进行判断,可以发现绝大多数基本药物不具有收益的非排他性,因为某一个患者用药治疗后,一般不会导致该患者以外的很多人的健康状况的改善。即使对于一小部分传染病防治的药品(如疫苗)而言,它们确实存在明显的外部性,但这种外部性并非是公共产品收益的非排他性意义上的外部性。因此,基本药物也不具有收益的非排他性。由此得出,基本药物本身并不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

3.2.2基本药物制度的公共产品属性分析在对基本药物制度的公共产品属性进行分析时,笔者仍然遵循图1的流程来进行分析。基本药物制度作为一项国家制度,一旦建立,就意味着国家中的每一个居民都有权力享有,每一个居民都能从中获益。对于国家而言,收益的排他成本很高,当然,也不可能进行收益的排他。所以,基本药物制度具有明确的收益的非排他性。但基本药物制度的政策下,多一个人享受基本药物制度的待遇就会多消耗一份药品资源,也就是基本药物制度分配的边际成本不为零,即基本药物制度不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因此,基本药物制度应属于准公共产品。

3.2.3医药产业的公共性质分析基本药物制度得以落实,根本的物质保障就是基本药物。而医药产业作为基本药物的产出部门,是基本药物制度得以顺利实施的坚实后盾。通过上文分析得出基本药物制度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而基本药物制度的这种属性便赋予了与之密切相关的医药产业某些特性:医药产业关系到国民对准公共产品的消费;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与否与国民的基本用药息息相关等。总之,作为公共产品的基本药物制度的建立,使得医药产业在也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公共性质,从这个角度说,医药产业可以被看作一种公共产业。

医药市场分析范文9

[关键词] 药品市场需求曲线药品价格医改政策

医药行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我国医药卫生行业的改革也一直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国家发改委《关于公布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的通知》等文件的颁发,一系列医改政策也陆续出台。各项医改政策能否取得预期的实施效果?老百姓普遍关注的看病吃药贵的问题能否得到根本性地改善?本文将从药品市场的需求曲线特性的角度,来探讨医改政策的方向。

一、药品市场的消费需求特点

医药和教育一样是特殊产业,医药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不能象别的产业一样市场化。一直以来,国家对医药卫生行业的管理都是较为严格的。对医药卫生行业实施审慎和严格的准入和监管制度保护了老百姓的根本利益。

医药行业的这些特点,也决定了它的消费需求具有一些独有的特点:

1.药品市场的消费需求多为需求

药品的最终消费主体主要为病人。与其他市场化的行业消费不一样,医药行业的消费者(病人)在购买产品(药品)时,通常对产品的特性并不了解,因而不知道选择什么产品,也并不知道要购买多少。病人对药品的消费需求主要来自于医生(医院)的建议,因此,医生对病人的消费需求有较大的影响权甚至是决定权。基于这种特性,我们可以把药品市场的消费需求称为需求。

药品市场的需求主要为型需求,即其消费决策主体和消费支付主体是分离的,这是医药行业的重要特点。

2.医疗机构既是药品的供给方,又是需求方

我国医疗机构既提供医疗服务,又提供药品销售服务。因此,在药品流通的过程中,医疗机构实际上还担负着药品零售终端的职责:既购进药品,又销售药品。而且国家在药品价格的管理政策方面,一度实行“顺加作价”的办法,即允许医疗机构在药品购进价的基础上,顺加15%销售,赚取一定的药品差价。

在这种政策下,高进价的药品可以获得高差价额,低进价的药品只能获得较低的差价额。

3.药品市场的有效需求具有较大的弹性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身体的健康越来越重视,对健康的投入也越来越大。在求医问药的时候,很少会有人因为药价或药费昂贵而放弃健康。人们常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用青山和木柴来比喻健康和财富的主次关系。因此,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是相对刚性的。

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刚性,会导致医药行业的有效需求具有较大的弹性。这主要是因为,由于患者对健康的需求是刚性的,那么在医药市场上他们会完全将自己的药品消费需求的决策权交给医疗机构。因此,药品市场上医疗机构的采购需求动机,就成为买方需求的代表。

医疗机构作为患者的药品消费需求,进价越高的药品因为利润越高,越将受到医疗机构的欢迎,采购量就越大;进价低的药品利润低,采购量就越少。

因此,药品市场的消费需求,总体会表现为对价格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具有较大的弹性。

二、药品市场的需求曲线分析

从上述医药行业的消费需求特点我们可以发现,医药行业的需求与传统意义上的市场消费需求大不相同。这决定了医药行业的需求曲线不同于经济学上一般意义的市场需求曲线。那么,医药行业的需求曲线会是怎么样的呢?

1.关于医药购销主体的假设前提:经济人

在分析药品市场需求曲线特点时,我们同样需要做一定的前提假设:即假定药品购销主体均为经济人。按照该假设,医药行业各环节主体都以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下面所有的分析和结论都是建立在这个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的。虽然这个假设不一定符合所有的情况,但仍具有代表性和分析参考价值。

2.药品市场的需求曲线分析

前面谈到,药品市场的消费需求有三个特点:

一是主要为需求。这个特点决定了医疗机构承担了医药市场的需求总人的角色,有较大的需求决定权;

二是医疗机构承担着药品零售终端的职能。传统的药品价格管理实行“顺加作价”政策,按照经济人的假设,医疗机构在作为药品市场的需求方采购药品时,缺乏削低药品进价的动力,相反将更加偏好采购高价药。

这个特点意味着在一定范围内,药品的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大;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少。即药品的需求量与价格是正相关的,这与普通的商品需求曲线是完全相反的;

三是药品需求具有较大的弹性。这个特点决定了药品需求量随价格的波动影响较大――其需求曲线将是相对比较平滑的。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绘出药品市场的需求曲线与普通商品的需求曲线对比图,如下图1:

三、医药行业的动态供需平衡

分析医药行业的供给曲线,与一般商品市场上的供给曲线基本相同。那么,我们可以推断出,药品市场的供需曲线应如下:

从上述医药行业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可以看出,由于药品市场的需求量虽然与价格正相关,但药品需求曲线有较高的价格敏感性(即弹性大),其曲线相对更加平滑,因此,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也会有交点。但这个交点不同于传统经济学上的供需平衡点,因为这个供需平衡点是不稳定的、动态的。原因如下:

我们可以设想,当药品价格上涨时(从P0上涨到P1),药品的需求量会大于现有生产量。在当前买方主导的市场下,此时药品生产企业会迅速扩大生产以满足需求,这样药品价格会在一个新的交点动态平衡(表现为供给曲线向右平移,与需求曲线在Q1处相交);

而药品价格下跌时(从P0下降到P’),会导致药品需求量大幅度萎缩(从Q0迅速下降到Q'),此时药品需求量(Q’)大大小于生产量(Q”),药品出现滞销(甚至退市)的现象。

因此,药品市场的供需平衡是不稳定的平衡,价格上涨后可以平衡,下跌后由于需求量萎缩会滞销。这样药品价格只能上涨,不能下跌。这个结论很好地解释了当前医药行业药价节节攀升,却居高难下的现状。

四、从药品市场需求曲线看医改政策

药品市场的需求曲线及供需动态平衡的分析结论告诉我们,当前的医药行业不但难以通过市场这只“无形的手”降低药价,相反,市场机制只能把药品价格节节推高。一旦出现政府通过“有形的手”强制降价时,许多药品就会滞销,甚至是退市。

因此,医改的关键,是彻底改变当前的需求曲线特性。

形成当前药品市场需求曲线的关键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性需求;二是医疗机构承担零售终端的职能;三是药品价格管理的“顺加作价”政策。这三个因素的改变都可以改变当前的需求曲线特性。

1.改变药品性需求的可能性

如果医药行业的消费能像普通商品的消费一样,能由消费者自主选择产品的种类和数量,那么医药行业的需求曲线就会与普通商品的需求曲线一样与价格负相关。问题是,医药的消费属于专家型消费,患者对于自己最关心的健康问题缺乏自主选择的必要专业知识。

所以说,让患者进行医药品的自主消费还难以实行。因此,当前的环境下,彻底改变医药行业性需求特性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不过,医保部门通过按病种制定医疗费用标准的方式,一定程度地限制了需求的弹性空间。

2.改变医疗机构承担药品销售终端的职能

医院是否应该承担药品销售职能这是个颇受争议的话题。如果医疗机构不承担药品销售职能――即人们常说的“医药分开”,即使药品是仍然是需求,也会改变当前的药品需求特性。

近几年各地开展医药分开探索试点的经验表明,要实行真正意义的“医药分开”又会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这里面最关键的问题又是如何给医药分开后的医疗机构进行经济补偿。如果能很好地解决医疗机构的补偿问题,那么医药分开的想法就能变为现实,药品需求曲线也能变为与普通商品一样的与价格负相关了。

3.改变药品“顺加作价”的价格管理政策

“顺加作价”的药品价格政策为我国药品需求曲线的形态进行了最后的定形。如果改变药品顺加作价政策,药品消费的利益驱动机制发生变化,也必然会导致医药需求曲线改变。下面从需求曲线的角度,就当前几种典型的药品价格管理改革方案进行探讨:

(1)按价格高低实行“差别差价率”的政策

该政策的核心思路是:按药品价格的高低,对高价格的药品实行低差价率(利润率) ,对低价格的药品实行高差价率,以鼓励和引导医药需求消费低价药,抑制高价药。

如果“差别差价率”制定得非常合理,那么该政策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这时医疗机构将更有动力采购和销售低价药品,药品需求曲线调整为与普通商品一样,在“无形的手”调节下就能与药品供给曲线形成稳定的市场平衡。

可见,对药品价格管理实施“差别差价率”控制是一项非常积极有效的措施。这项措施的积极推行,将有利于引导市场优先消费质优价低的药品,有利于在医药行业建立健康的消费机制。不过,这项措施成功的关键是需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差别差价率。

另外,这项措施的实施,还可能会引起少数企业为了提高利润水平,将药品的大包装调整为小包装,以通过更改药品包装(或规格)来获得较高利润水平的问题。管理部门应在实行“差别差价率”的同时,制定相关配套措施杜绝更改药品包装和规格的问题。

(2)药品进销“零差价率”的价格管理政策

2009年,卫生部等9部门联合了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通知,通知中明确提出了对基本药物要实施“零差率”销售 。这项政策的核心是:医疗机构的药品销价应与进价相等,进销差价率为零。

如果这项政策能取得理想效果,那么医疗机构与药品销售的利益也被割裂,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医药分开”。此时,医药品的需求与药品价格的敏感性大幅降低――表现为药品需求曲线比较陡峭,且会一定程度地反映最终消费者的需求特性――相同条件下,更倾向于选择低价药。这样,医药品需求曲线将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看出,实行药品进销“零差价率”的价格管理政策同样可以矫正药品需求曲线的图形,使得药品需求与供给形成稳定的市场平衡。

当然,实行药品进销“零差价率”,同样需要解决医疗机构的利益补偿问题。另外,还需要防范医药市场的暗箱操作,杜绝药品存在隐性差价率的情况。

五、结论

在我国传统的药品消费机制下,我国医药品的市场有一个与普通商品不同的需求曲线。这个需求曲线与药品供给曲线的共同作用,会将医药市场产品价格步步推高,而且只能升不能降。如果国家对这些药品进行强制降价,那么这些降价药品会出现需求大幅萎缩,最后药品“一降价就消失”。这最终使得老百姓医药负担日益加重。

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看病贵”的现象,就必须通过一系列措施彻底改变传统的药品需求曲线特性。上述分析说明,实行“医药分开”、按药品购进价格的高低实行“差别差价率”,以及实行药品进销“零差价率”的价格管理政策都能矫正药品需求曲线特性,形成药品需求量与价格负相关的正常需求曲线。因此这些政策都是医改的积极选择。当然,这些政策能否取得良好的实施效果,不但取决于这些政策细节本身的制定是否科学合理,还需要许多相关配套措施的保证。总之,我国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 陈文玲:对我国医药卫生体制基本框架的思考与建议[J].学习与研究,2008,(08):46-50

[2] 王永玲王清理: 医疗机构药价虚高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药业,2009,(8):3

[3] 王保锋:现行药品采购模式和加价政策的弊端及对策[J].卫生经济研究,2009,(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