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健康教育核心问题集锦9篇

时间:2023-08-21 17:14:27

健康教育核心问题

健康教育核心问题范文1

1.打造“成员多元”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强调:要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对专、兼、聘职教师加强请进来、走出去的长短期培训,提高他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

1.1按标准配足专职队伍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教思政厅[2011]1号】要求:高校应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高校应按学生数的一定比例配备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每校配备专职教师的人数不得少于2名,同时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配备兼职教师。但目前仍有高校人员配备不到位,以兼职代替专职或者以聘请代替专职等情况,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和时效性。

1.2按需求聘请专家队伍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原因复杂,问题多变,仅仅依靠高校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很难达到预期成效。因此高校应依据本身的办学规模、办学层次、男女生比率、专业布局等实际情况聘请校外专家队伍,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例如:文科类女生多的高校,聘请的专家首先应侧重女生生理辅导和人际交往辅导,其次应注重男生的男子汉气质的塑造和担当精神的培养。另外,聘请专家时还要注重与医院的对接,聘请临床经验丰富的心理医生来校内讲座,同时指导严重心理问题学生的转介就医等,共同做好本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3按发展聘任兼职队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涉及面广,仅仅依靠专职心理老师(1:3000~5000比例配备)是无法达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的。因此,必须依据学生实际需要和本校实际发展状况配备适量的兼职心理老师补充队伍力量,特别要重视对二级院系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工作指导,他们的重点工作是定期排查二级院系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指导辅导员开展学生的成长辅导和心理疏导,遇到严重心理问题学生及时转介到学校心理中心或协助心理中心送医院就诊。

1.4按目标打造辅导员队伍

辅导员是大学生的知心朋友,是大学生从新生入校一直到学成毕业接触最多老师,是最能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需的老师,也是学生最信任的老师之一。因此辅导员能够适时开展有针对性的、连续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更能起到带头示范的作用。所以高校应依据《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培养打造适合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辅导员队伍,充分调动辅导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进而提高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1.5按实际培训朋辈辅导队伍

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是广大学生的同辈朋友,在其所开展的工作、活动及进行的心理辅导中,主要是向周围同学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心理援助途径等,同时深入观察并及时反映周围同学的心理动态,扮演同学或朋友之间的倾诉、共情、沟通和帮助、支持、引导角色。他们被称为“阳光天使”,是预防最基层的心理危机产生的关键力量。因此,按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对朋辈辅导队伍的培训是加强最基层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需要。

2.开辟“形式多元”的培训教育途径

2.1校内培

学校每学期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讨会、心理健康案例交流会、团学人员培训班、外出学习交流者的返校汇报会、校内专职心理教师的面授等方式加强工作交流和研讨,促使大家向身边的人学习,获得典型经验,并在工作实践运用中进步。

2.2专家讲

为了紧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要求与新形势,高校应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请校外知名专家面向全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队伍、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让他们学到更前沿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更实用的教育咨询技巧,促进本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业务水平不断提升。

2.3送出学

高校应大力支持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参与各类专业培训与交流活动,包括全国高校大学生生涯发展教育高峰论坛、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修班、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学术交流会、各类心理健康疗法理论与实务培训等,从而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理论水平和工作技巧技能。

2.4竞赛激

唐纳德?克雷斯说:“真正的问题不在于你比过去做得更好,而在于你比竞争者做得更好。”竞争能给我们以直接现实的追求目标,赋予我们压力和动力,能最大限度地激发我们的潜能,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因此,高校应通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案例评选、心理健康教育赛课、心理健康教育先进个人评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优秀组织单位与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等竞赛活动激励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不断加强学习,强化专业素养,提高创新、创优意识,从而促进工作的开展。

2.5考证促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问题越来越多、情况越来越复杂,仅仅依靠几名专职的心理健康老师是远远不够的。但兼职的老师往往专业知识又比较欠缺,能较好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就是通过培训考证促成长。因此,高校可免费对兼职心理老师、全体辅导员进行国家二、三级心理咨询师、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的知识培训和考证,从而提升兼职心理老师的专业水平。

3.创新“方式多元”的考核激励措施

创新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考核机制是激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活力,鼓励创新、争先进、创优秀的有效途径。

3.1加强二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考核

高校应将各二级机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综合考核中,并明确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单项奖,并对单项奖的评选从发展性心理教育和预防性心理教育等方面提出详尽要求。

3.2落实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考核

在辅导员工作考核中应有明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考核内容和分值,学生工作处、二级党总支每学期应对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全面考核。

3.3细化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考核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纳入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工作,每月检查一次。对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考核,在辅导员月考核中建议实施缺项扣分的方式。

3.4重视朋辈辅导员的考核奖励

健康教育核心问题范文2

1.1不成熟性与可塑性

现代的大学生理论知识比较丰富,但社会实践知识比较匮乏,对社会的复杂与生活的艰辛估计不足,其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对社会适应性差,常常表现出情绪化、极端化、人格障碍等不成熟的心理健康现象,这表现出大学生心理不成熟现象。但是大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在校期间我们高调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人生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能使大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在工作岗位上游刃有余,当面对挫折,能用一个正确的姿态去解决问题,表现其非常成熟的一面。

1.2多样性和复杂性

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也有很多问题,比如对生活的适应性,情感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就业问题,每个问题处理不好,都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现在很多大学生毕业就失业,尤其对一些985高校的一些大学生,心理根本承受不了,必须加强正确的心理疏导,情感问题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1.3矛盾性与困惑性

适应社会市场经济和网络、视频等现代传媒而产生现代功利性的价值观和网络价值观,必将对大学生原有的价值观念产生较大的冲击,这就要求大学生有较深刻的辨析能力,否则大学生在心理抉择的过程中很可能迷失方向,产生矛盾和困惑的心理。是‘见义勇为’还是‘见死不救’,社会上道德价值观这种格外引人关注而又无休止的争论,存在于当代大学生中。”

1.4不稳定性和易变性

大学生的年龄是一个不成熟的年龄,这个年龄段的人具有很高的心气,一旦受到挫折,心理会产生很大影响,不能正确解决会影响这个人的一生。其心理健康具有不稳定性和易变性,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思想,会很快解决其问题,心理会更加阳光。

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动

2.1国家与社会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宣传

(1)加强宣传力度。利用新闻媒体,互联网、文艺作品等大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每个大学生都要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树立正面典型。对一些社会雷锋精神等要积极宣传,树立一批正面典型,比如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等等。对这些正面典型案例,有条件让其宣讲团到学校给学生宣讲,在心灵深处理解。

2.2高校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动

(1)转变观念,高度重视两者的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就包含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今后高校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把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共同教育学生。(2)创新两者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大,传播媒体及互联网等为我们更新两者结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以及提高教育效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3)注重培养两者结合的高素质教育人才。在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同时,要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让二者同等重要,培养出社会认可的高素质人才。

3总结

健康教育核心问题范文3

如何上好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并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知、情、意,是十分重要的问题。经过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摸索、总结、思考、调整,我逐渐形成了我的教学思路和想法:

1.抓住学生心理,结合学生实际以趣促学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同样的内容,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学生接受起来会更加乐意和主动。在《赢得友谊》这一课中,我从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现象为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情感出发引出课题,使学生明确有朋友的好处,促进学生提高自律意识,合理调节情绪,形成良好性格,尽快学会与人交往。

2.坚持核心原则,围绕核心问题开展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点是在活动中进行有的放矢的体验,活动应该有主题、有核心。心理健康教育课也应该坚持一个核心,并围绕这个核心开展活动,着重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心理素质,让他们学习和体验到对自己的终生发展有价值的核心观念。例如《赢得友谊》这一课,学生在讨论交流环节中觉悟到宽容、理解、真诚守信、平等文明的行为让人愉快相处,任性、嫉妒、抱怨容易使人产生消极情绪,阻碍人赢得友谊,不利于身心健康和学习。这种认知使学生终身受益。

3.聆听他人故事,因势利导

心理健康教育课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获得的心理体验和感悟程度。学生总是非常关注他人在同一问题上的表现,喜欢聆听他人的“故事”。

3.1 心理感悟:在课堂上,我因势利导经常会给同学们机会讲述同龄人的“故事”。试图让学生明白这些问题别人都有,自己有也是很正常的,并相信这些问题可以解决,进而学习和掌握方法。

3.2 自我开放:如果心理教师能在适当和必要的时候,作真诚的自我剖析、自我开放,学生也会减轻自我防卫心理,真实的表达自己、安全的探索自己。不过作为一名心理教师,其最重要的角色始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自我开放应该把握契机,我在引入谈话时适当抒发自己的情感有一定的感染力,当然我会把握原则和限度。

健康教育核心问题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积极发展模式

一、引言生

命教育是一个新开拓的研究领域,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育人过程中的具体化和实践化。生命教育既是教育的逻辑起点,又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它将成为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取向。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新趋向显示,心理问题不仅仅是理想和现实矛盾导致的心理冲突,或是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人格障碍,还会是涉及到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核心问题的缺失,以及由此导致的生命活力和生存意义的缺失。本文探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发展模式,即从生命教育的视角出发,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标,以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为根本,选择贯通知、情、意、行的教学内容,创设参与、体验、成长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和情境,构建尊重生命规律,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立体化的实践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减少或避免心理问题的发生。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新趋

向调查和研究显示,当代大学生心理危机除具有传统特点以外,还出现了更为复杂和微妙的现象,一是北京大学徐凯文老师提出的“空心病”①,二是北京大学中文系钱理群教授命名的“精致的利己主义”倾向②。

(一)徐凯文提出的“空心病”现象徐凯文梳理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展脉络:早期来访者大多是神经症水平的问题;近些年更多的是人格障碍水平的个案;而最近三年出现了精神障碍患者,比强迫症、神经症障碍以及人格障碍更加复杂,甚至让人感到束手无策———这就是“空心病”。“空心病”是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或可称其为“价值观缺陷所致心理障碍”。“空心病”的主要表现为:

(1)情绪低迷,兴趣淡漠,但是在智力、性格、为人处事等方面与其他人没有明显差别,甚至非常优秀。症状上较为符合抑郁症诊断。

(2)孤独感和无意义感强烈,不知道活着的价值和意义,多年来就是为了追求出色的成就而拼搏,并以此为唯一的支撑。甚至当这些东西都得到的时候,内心还是空落落的,出现强烈的无意义感。

(3)人际关系良好,但协调人际关系中的一切都是为了别人而做,而且做得非常辛苦,感觉疲惫不堪。

(4)对生物治疗不敏感。常规的用于治疗抑郁症的药物以及生物疗法对他们都没有效果。

(5)有强烈的自杀意念。这种自杀意念并不是由现实中的困难、痛苦和挫折引起,而是由于缺乏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感,缺乏人生信仰和生活目标。

“空心病”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功利的应试教育。在这种教育体制和考试机制下,所有师生和家长都只关心分数,学生也完全被训练成分数的奴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活着,只知道高的分数可能获得奖赏,获得成就感,获得别人不能得到的东西。学生不仅在承受压力,而且其价值观也被扭曲、被功利化,生命的活力和张力被封杀,自我的需求被压抑。

(二)钱理群提出的“精致的利己主义”

钱理群提出的“精致的利己主义”倾向在大学生身上普遍存在,成为影响他们提升素养、塑造健康人格的瓶颈和障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指经过精心打扮甚至伪装的‘利己主义者’。精致指的是对生活有着自己的追求,不是一味地追求物质价值,有自己的生活品味的一群人;利己主义者就是一切活动都以利己主义为核心的人。高智商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最大特征。造成‘利己主义者’的原因可以追溯到孩子出生之始,经幼儿园、小学、中学不断强化,大学阶段不过使其越加‘精致’而已。”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养成是长时间、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家长的个性特征、贫穷狭隘的家庭环境或过于溺爱的家教方式,是造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家庭原因。家庭是子女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性格特点和个性特征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及行为。无论贫穷或富裕,农村或城市,家长自私自利的生活方式都将使子女过分注重个人利益。此外,贫苦的生活环境或过于溺爱的家教方式,生活资源的稀缺或资源的独占等,也会使孩子产生习惯化的自私心理。

其次,“唯分数论”是造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教育原因。中国的现实是人口众多,教育资源相对短缺或不平衡。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优势,从孩子进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再到大学,无论家长还是教师一直都在强调分数。拿到高分似乎就赢得了一切,人们意识中以为上学的高分数直接影响着毕业后的好工作,最终影响着人生的成功。为了拿到高分数,学生可以不择手段,可以盘活各种资源,可以不惜一切代价,显现出较高的智商和情商。

这就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典型表现。第三,唯利是图的大环境是造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社会原因。社会环境中,为一己私利而导致的医患纠纷、食品安全、诚信危机、道德困惑等现象不断出现。高校环境中,教师为自身发展热衷于报课题、申经费,对本是主业的教学工作精力投入不足现象,是现成版的“利己主义”教材。大学生作为社会人不可能不受影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其问题的要害,就在于没有信仰,没有超越一己私利的大关怀、大悲悯,缺乏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必然将个人的私欲作为唯一的追求和目标。

如果说“空心病”是自我的迷失,那么“精致的利己主义”就是对社会的迷失,无论哪种迷失都将导致个体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缺失,结果或伤害个体,或危及社会。当前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普遍化、复杂化态势,说明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有所调整和改变。审视生命教育,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将其有机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方面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发展模式构建

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发展模式,就是从生命教育的视角出发,探寻生命本质,激发生命活力,丰富生命体验,塑造核心素养,实现生命价值。这需要融汇课上课下、校园内外、时间空间等全方位资源,打造立体多维的框架。

(一)以培养科学生命观为导向,确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科学的生命观唤起积极的心理,而积极的心理是核心素养的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则以核心素养为中心。近期,国际范围内都在关注培养人才的核心素养问题①②。2014年,教育部发文提出,要“组织研究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6年11月6日,清华大学心理系主任彭凯平教授在第十五届明德论坛上提出“核心素养的本质就是积极教育”的理念。对大学生实施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培养核心素养的具体化、实践化,教育目标的确定则以核心素养为基础和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③由此,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围绕“三大要素”和“六大素养”确定塑造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目标。

(二)以激发生命活力为主线,选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发展模式,旨在以生命教育为线索,以核心素养为框架,选择激发生命活力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为此,在传统、常规教学的基础上,笔者带领研究团队选择了与核心素养中“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核心要素有关联的三个代表性课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公选课,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发展模式的创新和课程改革尝试。第一,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大学生入学之后出现的目标缺失、动机乏力和生命困顿现象,为在校大学生开设《生命导航———心理学视角下生命解读》选修课。通过认识生命之贵、体验生命之美、跨越生命之痛、引爆生命行动力四个专题,帮助学生寻找自我,尊重、规划自我,实现自主发展。第二,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借助分析教育之异化现象、解读生命教育的内涵和原则、性健康教育、死亡教育等专题,引导学生一方面在发现自我、尊重自我的过程中接纳个体自我,另一方面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找到社会自我。通过个体自我与社会自我的相互融合,践行社会参与,实现自身价值。第三,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茶与茶文化”。通过介绍中国茶史、普及茶的基本知识、了解茶与身心健康的关系、展示茶叶的冲泡技艺等专题,宏观上使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产生民族自豪感,微观上促进学生思考人生,自我完善,并且在操作中让学生感悟那种崇尚自然之精神、待客之道及文明礼仪等。

(三)以互动体验为主要方式,改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种成长课,互动体验是其主要方式。首先,课上专题授课,师生互动。老师简要解读基本理念和规律,更多时间以学生展示、分享、体验与表达等方式进行。授课环节使学生对自我、他人、社会和生命理念的认知有所改变,丰富初步的情感体验。其次,课下参观体验、调查研究。通过参观茶楼、殡仪馆,对社会群体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获得直接经验,充实内心体验。“生命教育”课外体验课———“殡仪馆里的死亡教育”是一个集中体现。在殡仪馆里看到无人认领的死刑犯的骨灰,学生们认识到“路是自己走的,只有自己才能选择死后骨灰的存放方式。那就是好好做人,做好人,做令人尊敬的人,做服务他人的人”。体验式、分享式、成长式的教育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触动和震撼。第三,借助校内社团、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以情境教育入手,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心灵协会”社团,利用心理学专业优势组织策划相关活动,让学生们在体验分享中解疑释惑,化解交往、恋爱、生涯规划中的矛盾和冲突,并学会沟通与合作。“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团队以心理学、学前教育、教育学专业为依托,在全国心理学家大会、老年人心理疗愈、社区亲子教育、留守儿童、特殊儿童教育等领域开展专业型志愿服务。团队项目实施三年,学生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有所提高,学生专业认可度和自身价值感得到强化,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互动体验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的“三观”在知、情、意、行的相通相融中得到了塑造和固化。

(四)以全程式一体化为统领,构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立体途径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核心素养的培育过程,融汇了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元素,是一种全人教育。全人教育需要汇聚学校资源,整合不同岗位、不同角色的教职员工统一思想、统一意识,在生命教育理念下,全力以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具有人性化的同一性的教育元素,并以此与培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相衔接。笔者以高校基层教学单位为平台探讨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立体途径。

1.强化管理,完善制度,制定规划,实现管理育人

强化管理是保障。通过建立组织机构,分解目标,责任到人,加强督促和检查等措施,确保实效。完善制度是根本。建立工作规程、明确导师职责,并与评优、考核挂钩,保证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制定规划是前提。针对大学四年中入学适应阶段、发展方向分化阶段、充实提高阶段和学用结合的冲刺阶段,制定相应规划。①管理育人环节旨在帮助学生明确人生目标、规划学习生涯、利用各种资源、实现生命价值。

2.发挥教师专业优势,实现教书育人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塑造

更多体现为专业能力的培养,并由专业教师来完成,他们在入学教育、课堂教学分类指导以及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具有独到作用。任课教师的入学专业教育突出专业性,帮助学生熟悉培养方案,介绍课程内容、作用及专业地位,巩固专业思想。实施课堂教学分类指导是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首先,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特长和职业倾向。其次,帮助考研和就业学生各自完成六个明确,从而有的放矢地规划好学习、实践、社团活动等。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专业老师的重心。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完成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等环节,帮助学生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化。②教书育人环节,助推学生形成专业实践能力,使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彰显生命的张力与活力。

3.突出辅导员功能,实现服务育人

辅导员作为生活导师,在入学教育、生活指导、综合测评、社团活动等方面应给予学生帮助,对他们思想、品行、人格的成长与发展进行指导。辅导员老师在入学教育环节,重在帮助学生熟悉新环境,明确学生守则,组织其活动,缓解其孤独与陌生,增加安全感。生活指导方面,应把握学生信息,关注特殊群体,营造温馨和谐的班风。综合测评工作,要发扬民主,深入调查,细致组织,贯彻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弘扬正能量,塑造学生积极的“三观”。社团活动个性化指导,应帮助学生了解社团、自己、未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提高有效性。服务育人环节辅导员应该成为学生成长发展中的重要人物,传递正能量,激发积极情感,培养学生良好品行和健康人格,强化人生信仰和生命的意义。

四、结语

健康教育核心问题范文5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8年3月~9月在我院住院的肺结核患者150例。男96人,女54人。对象需满足以下条件:(1)能用口语表达自己的感受。(2) 住院天数10 d以上。(3)治愈或好转出院患者。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进行调查,以问卷调查的方法,健康知识调查项目,采用单项选择法,填表时要求被调查人对每个问题只做肯定或否定回答,统计时按每次的累计人次计算百分比,健康教育需求调查项目采用多项选择法,被调查者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多项教育内容及形式,依据每项内容被选择的人次多少排序。

2 结果

2.1 肺结核患者疾病相关知识情况 见表1。

2.2 肺结核患者健康教育需求情况 见表2。

3 讨论

3.1 肺结核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是实现初级卫生保健任务的关键,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和对健康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人类疾病谱和死因谱也发生了变化,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已由急性传染病向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肺结核、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转化,因此,医务人员有责任向病人传授疾病和健康保健等知识,增强保健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方式和健康生活方式,有效控制结核病的传播。健康教育已成为所有卫生问题、预防方法及控制措施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3.2 肺结核健康教育的内容 指导患者和家属正确对待疾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提高服务质量。经常和患者保持联系,加强沟通,解除患者的各种心理障碍,使其树立战胜肺结核的信心。肺结核治疗时间长,药物副作用大,护士帮助患者了解肺结核的病因、症状、并发症等,使其懂得必须遵从医嘱,坚持规范,全程化疗,如出现恶心、厌油、皮疹、耳鸣、眩晕等要及时告知分管护士或主管医生,采取必要的措施,不要自行停药、换药、加减药物剂量,这样容易导致耐药菌的产生,导致病情反复,甚至恶化而危及生命,同时加重经济负担。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加强营养,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清淡易消化食物,忌辛辣食品,忌烟酒,鼓励多饮水,要注意休息,坚持适当体育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教会患者及家属做好消毒隔离,肺结核是呼吸道传染病,要注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痰液要吐在卫生纸上放在袋子里密闭焚烧,不要面对他人大声说话,咳嗽、打喷嚏时用手帕或口罩遮掩,居室定时紫外线消毒,保持空气流通,被服经常暴晒,每次2 h以上,餐具固定煮沸消毒。出院后坚持服药,定期复诊,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病情稳定后也要避免劳累,忌剧烈活动。

3.3 肺结核健康教育的形式 患者对教育需求多样化,最受病人欢迎的是医护人员经常与患者交谈,听同种病人介绍康复后的经验,医院编制一些科普手册供病人阅读。因此医护人员应更新观念,提高服务意识,与病人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良好关系,把医疗护理工作与健康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加强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利用各种时机,与病人直接交谈,根据病人的不同个性,病情,条件有针对性的进行健康教育。病人对有关疾病的科普读物需求十分迫切,相关科室编写一些通俗易懂的肺结核病的自我护理手册,提供给病人住院期间阅读或出院后的指导。科室可定期将病人组织在一起,请康复后的病人介绍经验,有经验的医生护士参与答疑指导,这是病人非常乐意接受的方式之一。为满足病人出院后的咨询需要,科室定期组织回访病人,也可进行电话咨询。

健康教育核心问题范文6

    健康教育教学反思

    健康教育课不同于一般文化课,它的授课方式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其授课内容、方式、语言等等都与别的文化课有很大的区别。而且涉及的知识领域是十分广泛的,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以整合,灵活运用,才能使健康教育课体现其科学性。

    如何上好健康教育课,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知、情、意,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经过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摸索、总结、思考、调整,我逐渐形成了以下的思路和想法:

    1.抓住学生心理,以趣促学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同样的内容,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学生接受起来会更加乐意和主动。面对从未真正接触过健康方面知识的学生,我在第一堂课里以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现象为内容。从梦到星座,从“肢体语言”到“从众”,引起了学生对心理世界的好奇,进而讲述提高心理素质的好处:提高学习效率;合理调节情绪;形成良好性格;学会与人交往等,同时说明这些也是健康教育课以后要涉及的内容。这堂课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引起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兴趣和重视,阐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意义和目的,并让学生正确的认识心理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标,也为以后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 坚持核心原则,形散神聚

    健康教育课的重点在于活动中的体验,绝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活动应该有主题,有核心。健康教育课也应该坚持一个核心,并围绕这个核心,“行散神不散”,着重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心理素质,让他们学习和体验到对自己的终生发展有价值的核心观念

    3. 聆听他人故事,因势利导

    健康教育课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获得的心理体验和感悟程度。学生总是非常关注他人在同一问题上的表现,喜欢聆听他人的“故事”。

    (1)心灵感悟:在课堂上,我经常会给同学们同龄人的“故事”。试图让学生明白这些问题别人都有,自己有也很是正常的,并相信这些问题可以解决,进而学习和掌握方法。其实学生在聆听的同时,也在审视自己。

健康教育核心问题范文7

【关键词】ECCP项目;儿童;心理健康咨询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5)10-0050-04

儿童心理健康咨询是指儿童心理健康顾问与儿童照料者(尤其是保教机构工作人员与儿童家庭成员)之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儿童心理健康咨询的目标在于提升保教机构工作人员和儿童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以帮助解决0~6岁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1〕

ECCP项目( The Early Childhood Consultation Partnership)是美国康涅狄格州的一项免费心理健康咨询项目,主要为由于心理健康问题而可能被保教机构拒绝的0~5岁儿童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该项目通过提供支持、组织培训以及教育咨询等途径来提升保教机构工作人员和儿童照料者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以实现促进儿童最优化发展的目标。

一、项目简介

ECCP项目主要包括儿童特定服务项目(Child-specific Services)、班级服务项目( Core Classroom Services)和强化服务项目(Int-ensive Site Services),但它们是一个统一、连续的整体,即在儿童心理健康咨询过程中,关注焦点由儿童个体扩展到儿童所在班级,乃至整个保教机构。〔2〕虽然这三类项目的服务范围不同,但每个服务项目的要素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包括评估、观察以及行动支持等。

(一)儿童特定服务项目

儿童特定服务项目主要为可能存在情绪困难或行为问题的儿童提供服务,包括对儿童进行评估,对班级环境和家庭环境进行观察,召开行动计划会议以确定预防或干预策略,生成行动计划,并开展家庭或教师访问。对儿童的评估一般通过问卷调查和量表来进行,如《儿童年龄和发展阶段问卷》(Ages and Stages Questionnaire)、儿童版本的《感觉处理能力剖析量表》(Sensory Profile),等等。在对儿童进行评估的同时,儿童心理健康顾问会对家长开展相关评估,如通过《亲职压力指标简表》(Parenting Stress Index Short Form)进行测试。〔3〕行动计划的生成对整个服务项目具有导向、参照作用,主要包括目标、参与者及具体干预措施等的确定。儿童特定服务项目历时通常为一个月,但项目服务结束之后,儿童心理健康顾问仍会随访家长和其他儿童照料者,以便对儿童进行追踪评估,必要时还会给予额外支持,并对参与者(通常为保教中心主任、教师、家长等)的服务满意度进行测评。

(二)班级服务项目

班级服务项目主要通过改善班级环境,以更好地满足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需要。班级服务项目主要包括班级评估、策略制定、行动计划生成以及计划实施等内容。在服务班级的同时,儿童心理健康顾问也会对其隶属机构进行考核并提供建议。与儿童评估类似,对班级进行评估也会使用相关的量表,如《婴幼儿/儿童早期环境评定量表》(Infant-toddler/Early Childhood Environmental Rating Scale-revised,ECERS-r or ITERS-r)、《班级评估评分系统》(Classroom Assessment Scoring System,CLASS) 等。〔4〕心理健康顾问每周会提供4~6小时的服务,整个班级服务项目历时约14周。

(三)强化服务项目

强化服务项目扩展到整个保教中心,包括进一步深入调查,开展两次覆盖全中心的培训以及形成整个中心的行动计划。在开展强化服务项目时,儿童心理健康顾问会对保教机构的员工的工作信念与工作态度进行调查,还会对中心制定的有关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规定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强化服务项目一般历时9个月。

二、项目申请

(一)申请途径

不同的服务项目类型,其申请途径有所不同。想要接受儿童特定服务项目的服务,家长或是儿童照料者可以拨打免费的服务热线或联系该区域的儿童心理健康顾问,直接联系ECCP项目总公司(ABH公司)提出申请。这些联系方式都可以在ECCP项目网站上获得。班级服务项目和强化服务项目的申请,一般由保教机构主管提出,可直接联系当地的儿童心理健康顾问或者ABH公司。其中,强化服务项目的申请必须是在已经接受了其他ECCP项目服务之后才可以进行,且保教机构主管要有决心改革的承诺。

此外,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服务项目,在申请成功后,都必须与儿童心理健康顾问签订一份项目协议书,明确规定顾问、家长、保教机构员工等人的工作职责,以及服务的频次和时长,等等。

(二)申请缘由

ECCP项目旨在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只要有威胁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存在,都可以提出服务申请。

儿童特定服务项目的申请,一般由家长、教师或儿童所在保教机构的主管提出。申请缘由可以是以下几点:(1)儿童出现某些行为问题或在某些方面存在发展障碍,如焦虑、行为障碍(咬人、打人等)、注意力集中困难、缺乏社交技能,等等。(2)生活中出现重大事件而导致儿童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如弟弟妹妹出生、父母离异、亲人去世,或是一些突然发生的自然灾害,如受暴风雨、洪水的袭击等。

班级服务项目的申请,一般由儿童所在保教机构主管或教师提出。申请该项目通常是为了获得班级管理方面的支持,如,为了改善班级的情感氛围,希望在加强教师、家长和管理者合作等方面得到帮助,等等。

强化服务项目的申请,一般由保教机构主管提出,但是通常只有坐落于市区或拥有150名以上儿童的中心才可以申请这项服务。申请该项目通常是希望在如何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方面获得支持,以期通过培养员工的适应能力和团队精神、建立与家庭的合作,来提高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水平。

三、ECCP项目的运行与管理

(一)ECCP项目团队

ECCP项目由ABH公司统一管理,ABH公司为项目的顺利运行配备了专业的管理团队。该管理团队主要由ABH公司总裁、副总裁,ECCP项目经理、经理助理、行政助理以及20位专业的儿童心理健康顾问(Early Childhood Mental Health Consultants)组成,〔5〕儿童心理健康顾问处于核心地位。ABH公司将20名顾问分散到康涅狄格州各个社区的保教机构中,每个机构配备1~2名顾问,从而形成了一个有组织、系统化的儿童心理健康咨询网络。

(二)ECCP儿童心理健康顾问

1.资历、能力要求

儿童心理健康顾问是项目的一线工作者,直接影响项目的服务质量。儿童心理健康顾问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首先,须拥有公共服务相关领域(如社会工作、婚姻咨询、教育或家庭教育等)的硕士学位;其次,所有儿童心理健康顾问都须具备有关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和经验。

具体来说,儿童心理健康顾问应具备以下六个方面的能力:(1)具备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健康和儿童保教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以帮助教师和家长了解儿童的发展规律,判断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建设能够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2)能够与儿童、儿童照料者、教师以及其他幼儿服务提供者建立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3)具备观察、筛选和收集数据的能力。儿童心理健康顾问需通过观察、访谈、问卷等方式收集儿童及其所处环境的有效信息。此外,在档案编制作、数据统计及分析中,儿童心理健康顾问要做到不偏不倚、客观公正。(4)能够提供技术支持。儿童心理健康顾问要具备收集相关数据的能力,如收集儿童发展现状、教师素质、教育环境等数据,为行动计划的制定提供坚实的基础,运用多样化的方法(辅导、建模、提问等)来保证行动计划的实施。(5)具备与社区建立伙伴关系的能力。儿童心理健康顾问与所在社区建立合作关系,旨在实现资源共享、加强双方的工作联系,从而提高服务质量。(6)具备实践和反思性实践能力。儿童心理健康顾问须以专业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同时需要经常反思自己的工作,以促进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2.培训和考核

儿童心理健康顾问需要进行通过的培训和考核。培训和考核由ABH公司进行。培训主要有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每个阶段的培训内容都涉及儿童心理健康顾问所需的六方面能力,每方面内容的学习需要2~3小时。

(1)职前培训

该阶段的培训主要帮助儿童心理健康顾问学习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目的是帮助他们成为一名合格的儿童心理健康顾问。职前培训一般历时6个月,包括以下6方面内容:①ECCP项目及儿童心理健康咨询工作概述。②儿童特定服务项目相关知识。③儿童发展、项目筛选和评估等方面的知识。④班级服务项目的相关工作内容。⑤早期保教中心以及班级的评估。⑥建立合作关系、有效利用资源等方面的知识。

(2)在职培训

在职培训的目的在于帮助在职顾问对其工作有更深刻的理解,提高其服务水平。在职培训一般历时18个月,包括以下6方面内容:①婴幼儿教师的干预策略。②学前班教师的干预策略。③儿童的发展规律。④与“处于危险”人群一起工作的能力。⑤组织合作能力。⑥反思能力。

ABH公司除了培训儿童心理健康顾问之外,还对其工作实施考核。公司每月举行一次全体顾问会议,每两周举行一次小组会议,以了解儿童心理健康顾问的工作现状,并给予一定的指导。ABH公司建立了一个ECCP管理信息系统(ECCP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以期对儿童心理健康顾问的工作进行追踪,并在必要时提供及时的帮助。〔6〕儿童心理健康顾问在接受公司监督、考核的同时,还受所在社区机构的监督和考核。相对于ABH公司的制度化考核,机构的考核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其考核频次和形式多样化,但至少每个月会实施一次考核。

四、ECCP项目的特点

ECCP项目是随着人们对儿童心理健康的日益重视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它是覆盖整个康涅狄格州、以0~5岁儿童为服务对象的一项免费心理健康咨询项目。

(一)目标明确、服务范围广、支持策略可行

ECCP项目的目标是为了促进康涅狄格州0~5岁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众所周知,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不仅与其个体因素相关,更多是有关周围环境因素,如照料者、家庭、同伴、教师等。基于此,ECCP项目的服务对象从儿童延伸至家长、教师以及其他照料者,服务范围从儿童本身拓展到班级及保教机构,以期通过提高照料者的教育能力、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等来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此外,该项目制定的行动计划以及提出的建议,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行性。如在学前班开展相应的项目服务时,会充分利用过渡环节,即在每个过渡环节都给儿童一定的提示(如灯光变暗、播放音乐等),以帮助幼儿顺利进入下一个活动环节,而不至于产生惊慌失措的情况。

(二)形成了一个“宣传-预防-干预-诊治”的统一体

ECCP项目为了全方位地满足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需要,形成了一个涵盖“宣传-预防-干预-诊治”的统一体。宣传是为了引起家长及其他照料者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预防针对的是处在心理健康“风险边缘”的儿童,做到防患于未然;干预和诊治主要是针对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儿童,通过提供必要的支持来进行心理矫正。

(三)统一管理与自主运作相结合

ABH公司为项目的顺利运行提供了专业支持。其中,专业的管理团队重在让项目从构想到实践实现顺利转变,从而为各个服务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数据平台能够记录儿童心理健康顾问的工作进程及其效果,对其工作监督、考核。ABH公司在统一管理项目的同时,又与各个社区密切合作,项目顾问须同时接受所属社区机构的监督和考核。统一管理和自主运行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ECCP项目的高质量和高效率。

(四)申请流程简单,客户参与评价

项目申请者可以直接在ECCP网站上获得所在区域儿童心理健康顾问的个人信息和联系方式。如果申请者找不到所在区域的顾问信息,还可以直接拨打ABH公司的服务热线。此外,申请者可以直接在网站递交申请表,只需要说明申请者的个人信息及申请理由就行,并无其他繁琐程序。项目结束后,客户有权对顾问的工作进行评价,这也是对顾问工作进行监督、考核的一种方式。

五、启示

美国康涅狄格州的ECCP项目已日臻完善,在预防和干预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对我国有诸多启示。

(一) 积极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我国有关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仍然较弱,不够深入。有学者指出,我国有关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仍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水平上,还没有实现向生物-心理-社会-教育整合模式的转变,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常被德育所取代。〔7〕要促进我国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必须要提交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度,加强对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

(二)整合多方力量,做防患于未然的事

全面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也不是单靠某一方的力量就可以完成的。政府、社区、家长、保教机构等各方面必须联合起来。如政府要提供财力及政策支持,要成立相关服务机构;保教机构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工作,帮助家长和教师学习和掌握儿童心理健康的知识及方法。此外,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途径虽是多方面的,但首先应做防患于未然的事,而不是“亡羊补牢”的事。家长和其他照料者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对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好早期干预工作。

(三)建设专业的儿童心理健康促进机构,为公众提供专业服务

康涅狄格州为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而开展了ECCP项目服务工作。我国目前还没有以政府为主导的专门的儿童心理健康咨询部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多仅依靠幼儿园进行。若儿童出现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家长更倾向于到医疗机构进行诊治。如上所述,儿童心理健康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仅涉及儿童自身,同时与其周围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原因调查、诊断评估到干预诊治,需要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尤其是专业人员。因此,需要专门的儿童心理健康咨询机构,以更好地整合各方资源,建立专业的儿童心理健康咨询队伍,以有效促进我国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2〕〔3〕〔4〕〔5〕〔6〕ABH.Early Childhood Consultation Partnership 〔EB/OL〕. 〔2015-05-06〕.http://.

〔7〕袁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析〔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ECCP Program in Connecticut of America and Its Enlightenment

Zhu Xiaoquan, Zhang Li

(College of Educatio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健康教育核心问题范文8

1.教师对培训内容的需求

在培训内容的需求方面,30.6%的教师希望在教学研究方面接受培训;34.1%的教师希望培训内容是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还有16.5%的教师在管理和评价方面有培训需求;并且78.8%的教师也希望接受学生的心理与教育方面的培训;27.1%的教师还希望接受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说明教师希望接受针对性强和教育教学中实用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在能力提高的需求方面,27.1%的教师希望培训能提高心理课程开发能力;也有55.3%的教师希望培训能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还有30.6%的教师希望培训也能提高组织活动的能力;还有75.3%的教师期望能够通过培训来提高心理咨询和辅导能力。说明教师更重视教育教学和心理咨询能力的提高。

2.教师对培训时间的需求

在培训时间上,有38.8%的教师希望在每学期开学初进行培训;11.8%的教师希望在每年的寒暑假接受培训;45.9%的教师希望在正常上班时间接受培训;3.5%的教师希望在开学初或者是正常上班时间接受培训。可见,大多数教师不希望培训占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希望在工作时间进行培训。这说明教师的工作任务繁重导致的身心疲惫,更珍惜休息时间调整身心。这一方面可以理解,另一方面也使工学矛盾更为突出。

3.教师对培训形式的需求

在培训形式的需求方面,55.3%的教师希望以专家讲座、报告的形式培训;47.1%的教师还希望以与专家研讨互动、交流对话的形式培训;74.1%的教师希望通过观摩名师课堂来学习;54.1%的教师以案例评析、参与式的方式培训;7.1%的教师还希望以同行介绍经验、教学展示和共同研讨的形式培训;37.6%的教师希望能够在专家的指导下自学———反思;14.5%的教师希望以实地参观考察的方式培训;还有31.8%的教师希望还有其他的培训方式。这组数据说明,教师们接受培训的形式不拘一格,更愿意接受观摩名师课堂、案例分析和专家讲座的形式。

4.教师对培训者的需求

在培训者类型和特征的需求方面,有21.2%的教师希望只由高校教师来培训;5.9%的教师希望只由课改教师来培训;还有5.9%的教师希望只由教科研人员来培训;还有30.6%的教师希望只由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来培训;其余36.4%的教师希望由以上这些人共同组成一个多功能的培训者团队。30.6%的教师希望培训者治学严谨、学识渊博、专业性强;56.5%的教师希望培训者幽默风趣、感染力强、善于调动学员;41.2%的教师还希望培训者具备实践经验丰富、讲课操作性强的特征;也有51.8%的教师期望培训者的理论功底深厚、了解中小学实际、讲课深入浅出。

5.教师对培训考核的需求

在培训的考核评价方式的需求方面,14.1%的教师希望通过考试的评价方式来考核;56.5%的教师期望通过根据培训课程完成相应的作业的方式来考核;16.5%的教师期望通过提交论文或撰写培训心得的方式考核;14.1%的教师希望通过提交教学案例的方式考核;17.6%的教师希望采取建立基于培训课堂表现的纪实档案的方式培训。可见教师们不太喜欢对他们进行考试评价,而希望作业等其他方式的评价,这提示我们成人学习的特点需要在评价时进行考虑。

二、培训建议

1.对于培训的组织和实施的建议

(1)培训的管理和组织方面。

完善岗位资格制度,努力建设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校工作中最具专业性的一项工作,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更强。然而,就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来看,远远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大部分教师没有系统学习过学校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更谈不上系统学习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相关理论,缺少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层理解,这就必然导致工作的肤浅、表面化、片面化,甚至是错误。况且有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本身就问题重重,自己的心理都不健康,又如何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呢?所以,我们要通过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资格制度来逐渐改变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现状,淘汰那些不合格的教师,形成良性循环,用几年时间逐渐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提高心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通过分层培训,形成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梯队。

长春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差距明显,针对目前现状,我们应该有计划地分别促进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教师在现有水平基础上更上一层楼。让那些专业素质好、水平高和经验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逐渐成为专业领域的专家,对其他教师的发展起带动作用,成为其他心理教师的培训者。我们要努力为他们的学习提高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他们能够参加更高水平的高级培训和高级研讨;对那些中等水平有发展潜力的心理教师参加拔高培训,使他们逐渐向高水平教师发展。为这些教师创造向优秀教师学习的机会,鼓励他们系统学习专业理论,组织他们研究实践问题,对他们的工作进行指导;对专业发展水平较低、比较外行的教师,通过恶补专业知识,使他们的专业水平获得较快提高,通过考核逐渐淘汰不合格教师。在形成专业梯队的过程中,创造条件以高带低,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互帮互学的团队氛围。

(2)培训内容要能及时跟进教师发展的需要。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内容非常广泛,既有理论基础方面的内容,也有基本技能方面的内容,更有心理健康教育思想观念方面的内容。不同的教师对培训内容有着不同的需要,不同的阶段也有不同的要求。我们应该针对教师的发展需要有计划地为教师设置培训课程,安排培训内容。对那些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性的内容要通过适当形式引导教师系统学习,对那些影响教师教学技能和咨询技能的实用性内容,要按专题进行学习和训练。随着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逐渐提高,我们在培训内容上要及时跟进,满足教师不断发展的需求。所以,我们培训者要不断研究教师的发展需求,按需设计培训内容。

(3)在培训形式上要做到几个结合。

一是要组织集中培训和教师的自主学习结合。没有教师的自主学习,任何培训也难以收到最佳的效果。只有教师有了自主学习的动力,培训的效果才能落到实处。培训机构在集中组织教师进行培训的同时还要为教师的自主学习加以引导,使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内容联系起来,让教师的自主学习延伸培训的效果。二是要理论培训和实践培训结合。专家的讲课要密切结合教师工作实际,引导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层思考。同时,应该充分调动一线优秀心理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实践领域的培训者,通过现场观摩、演练进行学习。一方面通过理论提高素养、内涵;另一方面,通过实践学会操作。三是集中培训和远程网络培训结合。过多的集中培训不仅成本高,集中困难,而且会加重工学矛盾。在现代远程培训条件日益完善的情况下,应更多采用远程培训的形式,关键的问题是要重视远程培训的合理安排和互动平台的互动效果,使远程培训中师生互动起来,生生互动起来,及时讨论问题,及时解决教师们在学习中的困惑。四是培训和教研、科研结合。长春市近几年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得益于引导心理教师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开展课题研究。

教师的培训工作离不开教研,也离不开科研,我们培训工作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很难将其与教研科研分开,所以,我们应将培训和引导教师开展教育研究结合起来。五是多样化考核方式结合。对培训效果的考核过去常用的方法是考试。新课程改革以来,评价方式多元化已经在学生评价中得到落实,实践证明,执行考核更易于调动人的积极性,所以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如,作业、论文、网上互动频度、提交案例、个人评价、档案袋、教学设计、所在学校工作效果评价等等。

2.对于长春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内容的设想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规律,充分考虑长春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构成现状和当前的专业发展水平,以教师的培训需求调研为基础,我们为今后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内容做出如下设想:

(1)教师专业基础和专业思想类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律和方法探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与评价;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途径研究;积极心理学的基本思想及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自我成长研究。

(2)知识类课程。当代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和各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教育心理学的相关专题研究,如学习心理规律和学习心理问题,人格心理学的相关问题研究和人格发展问题等;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和青少年犯罪问题防范;教师心理不适应以及心理问题的调适;认知心理学的相关问题研究;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思想及其教育中的应用。

健康教育核心问题范文9

论文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高职生;就业压力;文化建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人们的健康定义是: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并且要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然而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对于生活与学习中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愈加突出。只有拥有健康心理的人,才能够更加适应社会与生活。

随着近几年,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得到了社会的关注,教育部门也加强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许多高校都建立起了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不断向全校学生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工作[1]。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也逐渐开展了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依然在高职院校中效率不高。本文从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现状与教育呈现的问题出发,在高职文化建设背景下对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提出一些建议与思考。

一、高职学生当前主要的心理问题

根据scl-90心理症状自测表对河南地区的3000名高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调查结果呈现出不少学生存在着心理问题,并且人数不断上升。而其中有48%的高职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与心理问题,有10%的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由于随着高职学生们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加,这不但与我国高职教育的宗旨目标不相适应,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而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自身的学习压力带来的心理困扰

通过调查表明,有些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因此导致学习困难,学习成绩下降。一些学生的学习方法不正确,让期末考试不够理想,加上高职院校的教育时间较短,而在短时间内压缩了多门课程。因此除了主科外,学生还要选择多门课程,因此学习任务较重,学习复习的时间较少,难以合理有效地安排学习的时间。而这些原因都能够引起学生们心理性的疲劳与降低了学习兴趣,学生们很容易产生验血与考试焦虑的症状等心理问题。

(二)人际交往能力下降引起的不良心理问题

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有着鲜明的个性,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相对控制能力较差, 没有足够的人际交往能力。由于学校中学生们来自不同的地区,因此性格、兴趣与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一些学生并不善于与人们交际,不知道怎么为人处事。时间长了,这些学生就会感到孤独、寂寞,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当遇到了困难就不能够正确地看待,很容易产生了焦虑不安与恐惧的心理倾向。

(三)恋爱受到的引发的心理问题

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们正处在青春期,因此性意识不断增强,他们渴望与异性交往。所以,在高职院校中随处可见情侣。但是由于人们对于性心理的不成熟与缺乏足够的生活经验,因此不能够树立起正确的恋爱观,很容易陷入到感情旋窝中难以自拔。当另一半拒绝自己或者爱情受挫后,学生会精神萎靡,自信心下降,甚至影响了学习与生活,一些严重的很容易出现心理行为的异常[2]。

(四)学生就业困难产生的心理问题

由于近几年高校不断扩招,因此导致普通高校的人数增加,这让高职学生的就业更加的困难。面对岗位求职择业的日益激烈的竞争与就业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大量干扰,还有社会就业机制的不完善,许多高职学生想毕业走向岗位,但是又害怕走向岗位,感到自己的前途渺茫。逐渐的紧张、忧郁等心理问题出现,甚至会产生了恐惧与逃避的心理。

二、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呈现的问题

(一)学校自身重视不够

虽然在目前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般都是在口头上注重,但是在实际上却忽略教育,呈现出工作乏力等状况。由于教育工作不到位,因此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依然呈现出问题,甚至还能够发生恶性的事件。有些教师对于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这样描述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经费不到位,甚至被挪用,工作人员不到位或者被调到其他工作,教室不能被落实或者被占用的情况屡见不鲜。而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了减少与预防学生们的心理状况,但是实际上只有等学生们心理出了问题,出了一些严重事件,学校的领导才会重视起来,教育工作才会有效地开展。

(二)课堂中现代化教学手段难以有效运用

由于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实际的教学手段也不断更新,传统教学中的粉笔与黑板逐渐被新的投影仪所替代,而传统的教案也被幻灯片所替代。但是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过程中,却过分依赖多媒体,这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变成了幻灯片课件的展览会,让学生忙着抄笔记而难以有足够时间进行思考。

(三)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教学方法单一

知识理论的教学内容是学生们学习的基础,但是我们如果只是在教学过程中教授理论知识内容,学生就会感觉到教学单一,难以有效地调动了学生们的上课积极性。在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形式单一,一般都是以老师教学为主,学生们的参与程度并不高。

(四)对学生评价注重知识型考核

有许多高职院校对于日常的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考核方法并不一样,但是对学生们的综合成绩的评价构成却有着一致性,也就是学生们的日常成绩加上期末成绩。而这种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考核内容只是掌握学生们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了解,而不能够掌握他们实际生活中掌握知识理论的情况。

三、提高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措施

高职院校是为了培养社会中需要的高技能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教育中的职业性十分明显,我们需要让心理教育与学校的文化建设相结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逐步渗透新的教学思想。

(一)教师要调整教学目标

曾经西方的著名教育学家布鲁姆认为,我们实际教学的目标应当具有三个领域,也就是认知领域、情感领域与技能领域。所以我们在制定高职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中就不能只是从认知的角度去考虑,只是让学生去掌握理论知识,我们的教学目标不能够只是局限在理论知识层面,而是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增强情绪领域的教学目标。比如我们可以在具体的教学中调动起学生们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兴趣,激发与保持住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并且能够将这种开心的情绪延迟到课堂外的生活与学习之中等。在这个层面上来说,情绪领域的目标并不是短时间就能够实现的,如果我们从认知层面与情绪层面的教学目标只是浅层次的目标的话,那么学生通过心理健康课程学习之后,能够让知识来调整了自身心理的过程就显得更加重要了,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们运用自身学习的知识来调整心态,这才是最核心的目标。

学生们通过学习心理健康课程知识,能够转变观念,对于自身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学习的心理健康理论来对自己进行自我解析与定位,通过平常的心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情况,能够对当前社会中的现象来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调整好自我,建立起良好的性格,能够积极地适应社会,实现自我发展。

(二)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有很多,例如《大学生心理学》等,而多种教材中的内容侧重点也不相同,有些教材注重理论性,有些教材注重课堂的设计活动,还有些教材分成了教师与学生的两个版本。但是课本毕竟是已经编好的内容,有着较大的普适性,因此对学生的针对性就不强了,所以我们教学设计与实际的教学情况就会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多去选择一些教材,并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来对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通过院校的实际特点,让学生能够在积极愉悦的心情中体验地学习。

(三)转变实际教学方式与手段

我们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学形式与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容易地掌握了教学内容,进而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够只是讲授心理健康理论,而是通过多种教学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在实际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够让高职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只有让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互动才能够让学生有效地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最终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当前多媒体教学是教学中难以缺少的工具,能够让学生了解到更多信息,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在设计课件过程中要认真设计,合理运用,尽可能地多给学生留一些课下思考的时间,并且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能过分地去依赖多媒体教学。

(四)改革课程考核形式

我们在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进行评定与考核,一方面是对教师教学效果进行检验,也是能够强化高职学生健康心理的一种方式。所以我们可以进行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形式,注重学生应用心理健康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将记忆理论知识作为考核的重点。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