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数字农业的前景集锦9篇

时间:2023-08-21 17:14:33

数字农业的前景

数字农业的前景范文1

我国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主要风险

虽然我国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由于管理体制、经营理念、人员素养、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不足,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仍面临着较大的风险。第一类风险:机构转型风险农村金融机构尤其是农信机构规模普遍较小,客户主体以小微居多,区域属性明显,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必须同时推进机构的数字化转型,由转型引发的战略调整、组织变革、文化融合和技术融合均存在潜在的风险。一是战略调整风险。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是战略和思维的转型,要将机构的发展战略与数字化转型的步骤有机结合起来,从资金投向、人员素质、激励机制、组织协调、治理结构等方面作出规划,制定“一盘棋”战略。然而,当前部分农村金融机构是“为转型而转型”,没有真正以客户体验为驱动,在战略上的转型安排并不到位。二是组织变革风险。从部门设置看,农村金融机构现有的组织架构多数是对公业务、零售业务与网上银行部、信息科技部并行的架构,部门间几乎都是各自为政。从人才结构看,大多数农村金融机构从业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者占比不高,从业人员年龄结构偏大,对数字化产品的适应能力较差。以农商行来看,目前柜面业务的线上服务替代率已达到了90%以上,但人员的数字化水平和线上营销等能力不足加剧了机构数字化转型的风险;同时由于对科技人才缺乏独立的引人、用人、晋升机制,存在“引不进、留不住”的人才困境。三是文化冲突风险。在既有的管理体制下,农村金融机构往往形成了相对保守、僵化、厌恶风险的企业文化,对新事物接受度不高,业务发展缺少创新意识,不愿也不敢跨界合作。数字化转型需要更多的共享、协作,这与农村金融机构既有的文化形成了冲突。四是技术融合风险。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势必要采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这些新技术在为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交易提供便利性的同时,在与既有的系统、产品、流程融合过程中也会带来新的风险。第二类风险:机构展业风险农村金融机构利用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移动终端以及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业务的过程中,受限于认知理念、研发能力等方面的不足,面临较大展业风险。一是认知理念风险。农村金融机构的数字化不等同于渠道数字化,数字化产品也不等同于产品数字化,流程数字化也并非简单地设立专门部门,对推进数字化转型、发展数字普惠金融认知理念上的任何偏差都会带来风险。例如,一些农村金融机构将数字化转型理解为做一个手机App、开通微信银行或将传统的产品放到信息共享不足、交互不够、没有形成闭环等问题,加大了展业风险。六是场景缺失风险。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必须将金融业务嵌入到适当的场景中去才能有效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然而,适合农村金融机构应用数字技术展业的场景仍十分有限。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如果没有必要的业务场景与数字技术对接,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则无从谈起。然而,一哄而上地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很可能会因为场景缺失而加大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风险。七是数据缺失风险。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自有的客户数据大多分散于各类业务信息管理系统中,数据仓库尚处于搭建阶段,不能实现数据的全面共享;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客户更多的数据分散在县域各级政府部门,形成了一个个有待深度挖掘的“数据孤岛”。数据缺失、数据不完整导致基于数字技术的分析工具和模型结果有偏,从而增加了展业风险。第三类风险:机构环境风险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对客户素养、行业生态和监管能力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时可能面临三个方面的环境风险。首先,客户素养不足。一方面,农村客户多为老人、妇女等弱势群体,其教育水平和金融素养较低,对电脑、智能手机等设备的使用不多,在观念上对基于数字技术提供的金融服务和产品接受程度较低;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经营的数字化水平仍较低,农村小微企业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数字化水平更低,加大了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风险。其次,行业生态不佳。近年来,一些互联网金融平台甚至农村金融机构打着普惠金融的旗号,变相收取高额利息或违规发售理财产品,严重侵害了金融消费者的权益,对整个数字金融行业生态产生了“污名化效应”,成为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隐性负担”。最后,监管能力不足。在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过程中,尤其是面对数字技术与金融业务的融合创新,金融监管也面临着能力不足的巨大挑战。例如,对于农村金融机构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模型进行风险控制时,县域金融监管部门要么采用传统的监管方法进行监管,但效果显然不好,要么简单粗暴地予以禁止,均不利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

进一步强化我国农村数字普惠金融风险治理的建议

数字农业的前景范文2

关键词:情景感知技术;农业物联网;应用方法

中图分类号: TP391.4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13.063

计算机现在已经普及到每个家庭、每个社会成员的工作和生活中,在这种计算机资源的广泛分布下也催生了情景感知技术。情景感知技术是对信息的处理技术,而物联网最大的特点就是信息的丰富性,情景感知技术利用物联网的特点为用户提供服务。2000年在全国各省、市成立的农业科技园区,就是代表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将互联网、物联网应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之中去,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搭建先进智能科技的致富平台。

1情景感知技术在农业物联网中的应用分析

情景感知技术在农业物联网的应用主要以情景感知计算为主,而情景感知计算又包括数据的获取、处理以及提供服务三个部分。本文以玉米的生长过程为例进行监测。首先进行数据的获取,在这一环节需要在田间装置各种湿度、温度、光照的传感器以及视频监控设备,并采用网络传输的方式把监测的实时数据进行传输;在信息处理环节,要把之前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和识别并进行有用信息的提取,并将这些信息结合玉米生长的模型进行适应性的分析。采用这种方法进行的信息收集,大多是视频数据以及图像信息,这就需要采用图像处理方法将收集到的视频、图像信息转化为语义理解,以此来分析玉米的具体长势,具体包括株高、整齐度、株行距等参数。最后就是将这些信息建立综合计算模式来对信息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应的结论为决策者提供参考。

2情景感知技术的应用论述

2.1三维数据场和农业科学计算可视化

目前,在农业领域发展中,科学研究正在逐步向数字化、信息化方面进行转变,农业科研机构已经构建起农业科研发展环境,尤其是在大数据发展形式下,农业物联网已经在不同程度上为展开农业科研工作提供大量的数据,同时以数据为中心农业科研模式体系也在发展中,农业科学计算作为数字化农业科研发展中心,可视化作为计算科学的主要趋势,所以三维数据与农业科研计算可视化将会成为农业物联网感知情感与计算的主要发展形式。环境和作物作为科学计算和三维数据场所包括的两个对象。一方面,从农业物联网信息采集方面来讲,在采集过程中,主要采集土壤、光照、气候等各方面的信息,在一般状况下,传感器是以特殊形式展开设置的,所以根据其设置状况,与有关模型发展体系相结合,能够实现二维数据场的可视化。另一方面,根据农作物发展自身来讲,很多技术手段为支持农作物性状信息以及获取微观组织信息模式,也为农作物自身的三维数据发展提供基本信息保障。

2.2认知、感知的一体化

随着软件环境和硬件环境的快速发展,农业物联网的情境感知也得到了发展,传统的信息处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采集传统信息与处理模式是对感知环节展开的,在采集数据过程中和处理数据过程中,主要包括视频图像、气候环境、遥感影像等等多种形式的信息感知,但是根据在解析感知信息时以及认知信息时仍然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发展农业物联网技术对认识环境这一环节需产生很大的作用和需求,在这一环节中,也会不同程度上推进感知信息认知环节的发展,主要包括科学计算、理解语义、融合信息、分析数据、知识转型等等方面上,可从一定程度上实现信息与数据之间的转换。在采集物联网数据和传输数据中以及处理信息中,需要使感知体系与认知体系有效结合,从农业生产管理等工作中,可建立起数据准确性高、信息反馈机制强等机制。所以,需要以感知数据作为基础条件,以三维可视化物环境模型和数字化形式作为主要载体,实现感知与认知统一协调计算发展模式。

2.3网络三维交互式服务

从现代农业发展角度来讲,定位功能不但限制在生产环节上,而且还需要体现在农业园区、农业会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生态旅游、娱乐休闲等等服务上,尤其是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在这方面上的需求更大。提高网络的访问数量是为实现农业有关产品服务和技术的应用目标提供了保障体系,在网络上发展起的人机交互界面和应用程序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根据网络三维交互的综合服务形式,俨然已经成为农业物联网情境的计算发展形式,也是对上文所讲的三维数据模型的融合以及植物数字为基本核心的综合计算统一应用。为依据网络三维交互的果树生产过程中仿真应用服务管理界面,此系统是以农业物联网情境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作为支点,对玉米真实环境的增长作为感知信息,实现网络三维的互动和展示。根据三维网络实景交互状况,在不同程度上为消费人员建设起在线虚拟环境,主要包括农事体验、认种认养、虚拟漫游等典型代表服务,这样可加强农业综合服务功能,同时也能提升农业的价值,推进农业快速转型。

3结语

总之,情景感知技术在农业物联网技术的推动下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从情景感知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也可以看出,未来的农业是集生产、销售、流通、服务于一体的现代综合农业,情景感知技术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旭.信息技术与当代农业科学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1,(03).

数字农业的前景范文3

现在电视频道越来越多,但其中有多少在替农民朋友说话,又有多少在说农民想知道的话?有一组数据:目前,“全国已注册的各类电视台有上千家,开办对农栏目的只有1%;省级电视台中,只有大约十五六家开办了农村栏目,与368家注册的各种电视媒介相比,开办率只占4%;几乎所有城市电视台在主档新闻之外,没有专门针对农民观众播放的新闻节目,而一般的地市级电视台对农宣传仅占7%。这就是地市级台在争取观众的收视大战中出现的“远农民,近市民”的倾向。其根源就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矛盾中,经济效益“牵”住了电视发展的“牛鼻子”。不少人认为,电视台的广告投放只在城市,农村光拥有庞大收视群体而没有强大购买力,广告市场投放量小,“劳而无功”,因为电视是个大投入的行当,没有广告活不下来! 于是,一切为了“城里人”,只是想着怎样迎合市民,对农民的需求则避而远之,电视节目“城市化”风起云涌,于是对农电视自办节目就出现了“荒漠化”。

数字电视现代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启动背景

淄博市广播电视总台(局)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淄博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建设农村殷实小康十大工程”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精神,审时度势,勇于创新,在全国率先启动了数字电视现代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利用普及到千家万户的电视机作为接收终端,通过有线电视双向互动网,将现代农业技术信息以直观、快捷的方式送到千家万户,开拓了支农惠农的新途径。

数字电视现代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是一项服务“三农”的公益性事业,政府政策与资金支持是现代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建设与推广的重要保障:

(1)淄博市发改委、财政等部门将数字电视现代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的建设列入到地方社会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建立数字电视现代农业共享平台建设专项资金,加大投入,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农业建设项目资金。

(2)为让更多的农民从现代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中获得新技术、新政策,对全市农村年人均收入低于1500元、高于1000元、有劳动能力的13万低收入人群每户每年给予200元的补贴。年人均收入1500~3000元的每户每年补贴100元。让最需要科学技术与信息的农村低收入人群及时获得技术与信息,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对科技的需求,争取在3年内使数字电视现代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在这部分人群中普及。

(3)“村村通光缆”、“村村通数字电视”工程曾多次被政府列为为民所办实事之一。淄博市广播电视总台(局)所属的淄博广电天网视讯有限公司配合政府采取了多项优惠措施,仅给社会特殊人群与困难人群减免收视费一项每年就达1500万元,并投资1.2亿元对全市农村有线电视网络进行了升级改造,实现了全市农村村村通光缆、村村通数字电视。投资300多万元搭建起了数字电视现代农业共享平台。通过免费送机顶盒、减免收视费等优惠政策,加大数字电视在农村的推广力度。目前,农村电视机的普及率已经达到了98%以上,电视已经成为农民了解信息的最主要的渠道。实现电视数字化,现代农业共享平台的启动,农民是最大的受益者。

数字电视现代农业共享平台的功能

(一)数字电视现代农业设有4个频道节目,每天更新4个小时节目内容,全天24小时播出。

1.养殖频道:立足淄博畜牧养殖业,设立了“标准化养殖”、“防疫体系建设”、“畜牧技术服务”、“政策面对面”、“畜牧焦点”等栏目。以市畜牧局与市农广校为主要内容提供单位,市畜牧局为频道责任单位。

2.种植频道:面对全市小麦、玉米、蔬菜、中药材等作物生产,设立了“标准化种植”、“科研成果”、“种业信息”、“病虫害测报”、“土壤墒情”、“绿色蔬菜”等栏目。以市农广校、市农科院、市农技中心、市蔬菜办及市农业局各科室为主要内容提供单位,市农技推广中心为频道责任单位。

3.综合频道:以农业政策法规、农产品加工、培训新型农民、市场动态等为主要内容,设立了农产品“供求信息”、“价格行情”,“阳光培训”、“新型农民培训”、“执法为民”、“农业综合开发”、“生态家园”、“村企互动”、“科技扶贫”等栏目。以市农广校、市蔬菜办、市开发办、市农业局机关科室等为主要内容提供单位,频道责任单位为市农业局。

4.“农广课堂”频道:主要以农广校学生授课为主。频道责任单位为市农广校。

(二)现代农业短信点播平台:方便农民朋友自主点播。按照短信点播节目中的节目代码,编辑手机短信发送到指定号码,就能在电视中看到所点播的农业节目,既方便、又快捷。

(三)现代农业视频点播平台:在现代农业共享平台中,专门设立了“现代农业”视频点播平台,农民朋友可以随时、随地自主点播农业节目,利用遥控器快进、后退、暂停等功能,对难懂、难学的地方进行多次观看,直到学会为止。

(四)现代农业信息平台:在数字电视“资讯”中,专门开设“现代农业”栏目,以电视网站的形式为农民朋友提供各类政策法规、致富信息、专家指导、实用技术等内容。

数字电视现代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的启示

数字电视现代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是从农民最关心、最需要的事情做起,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探索利用各种数字化工具,使数字电视现代农业频道真正成为推广农业科学技术、传播农民致富信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平台和窗口,满足农民朋友对农业科技的需求,成为农民了解政策、学习技术、获取信息、发家致富的好帮手。

目前,淄博市是全国首家在数字电视中开设农业视频平台的城市;在全国率先将农村用户由“看”电视过渡到“用”电视的阶段。这标志着淄博市依靠现代媒体手段服务“三农”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使农民朋友享受到了“足不出户就致富,不出家门可懂法”的便利。

同时,数字电视现代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完善了农村数字电视网络,实现全市村村通光缆、村村通数字电视。农业信息化平台的建立,增加了数字电视现代农业技术、农业信息的节目内容,根据本地的农业发展情况和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及时提供针对性强、时效性强的技术服务,加大数字电视在农村的宣传力度,利用多种优惠政策推进数字电视在农村的发展,并对有条件的用户开展双向数字电视业务。

数字农业的前景范文4

一、发展水利开发与乡村旅游的优势

乡村旅游实则是低碳经济下,借助生态资源的优势,重温和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种产业方式,是一种非资源消耗性产业,是朝阳产业。说到生态资源,我国江河湖泊众多,水利资源丰富,由水资源还延伸出湿地、灌区、桥梁景观,以及水利人文资源。这些资源在顺应自然、科学合理开发后,对当地乡村经济发展与振兴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开展水利旅游也有多重意义,其一,亲水是一种传统。探究人类文明史,人们是逐水而居,依水发展绵延生息。古往今来,名人骚客写下无数咏水诗篇,他们寄情山水,托水寓义,以山水抒发多种情怀,可以说水利资源旅游自古有之,现在推广只是它的延续和发展。其二,可以更好地让大家了解水利。一座大桥、一座大坝的兴建,无不讲述着当时的经济发展、执政理念、工程施工水平,是一个水利工程发展史,游客的实地观看,可以强烈感受到浩大的水利工程的重要性。其三,游憩功能。水是流动的,水是包容的,有水涵养,动植物和谐相处,一派田园风光。人们到了这里,身心得到舒缓,疲惫、焦虑、压力抛之脑后,这些地方既是天然氧吧,也是疗养胜地。其四,带动相关产业。由于水资源的开发,可以衍生出休闲、美食体验、冲浪、沙地城堡、踏浪滑沙等多种行业,既可以完善产业链、调整水产业结构,又能增加乡村收入,拉动当地经济。其五,抓好保护工作。开发水利资源,离不开保护这个词,要高举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旗帜,围绕水生态修复、水源区保护、水工程维护,抓好水资源管理和运营。在此过程中,结合防洪、河道疏浚、生态修复、资源整治等工作,以改善乡村居住环境,涵养水资源,优化生态环境,提高乡村可持续和谐发展。

二、数字传媒技术助力水利旅游经济

数字传媒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技术、计算机软件、网络通信及声光电等技术,综合处理声音、文字、图像及图形等媒体信息,将抽象的信息具象化,变成能管理、可感知和能交互的技术。现在一部智能手机在互联网的加持下,通过微信、微博,利用抖音、快手、火山等小视频、小程序,将天南地北、五湖四海的人们联结在一起,一张图片、一个信息,可以吸引几十万的网民围观,吸引人们的眼球,这些都是广告宣传所急需的。该书指出,数字传媒技术能够为观光客提供多元而丰富的信息,向游人提供便捷的交流互动平台,人们旅游获取信息和交流已不受时空限制,可以实现资源信息的互通共享。该书作者也提醒水利旅游开发者,要重视数字传媒技术的运用。乡村旅游、乡村振兴的路径要与视频、动漫、投影、网络及计算机等数字传媒技术结合,通过现代设计艺术和大众传播媒介将数字信息传播技术应用到乡村旅游规划机构、乡村旅游开发运营管理等领域,数字传媒技术与水利旅游开发及乡村旅游的融合能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在开发水利资源与运营中,要利用大众喜爱的自媒体微博、抖音、短视频等媒介,向人们提供各种积极向上的娱乐空间。将一栋栋极具水乡特色的民居场景,清澈的鱼塘边大人和孩子的欢乐嬉戏,周末和节假日,游人到水乡小镇赏花、看果、品果、拍照等图像广而告之,让潜在的目标游客感受到原汁原味的水乡美景,激发游客的内生动力。乡村水旅游的愉悦感、满足感、舒适感,身处其中的参与和互动情趣,微分享悠然自得和妙趣横生,使旅游生活更加有趣和生动。当然,数字传媒还能提供加强的模拟功能,能够精准表达自己的思想意图,利用三维立体和平面设计等技术设计出水乡旖旎绚丽的世界,创造出许多现实世界中无法实现的蓝图。总之,可以借鉴数字传媒技术广泛应用到文化传播、出版及信息传递、电子商务、虚拟现实及创意设计等领域中的成熟技术和独创手法,为水利资源旅游与开发助力。

三、数字传媒技术在水利旅游开发与乡村旅游中的应用

数字农业的前景范文5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农民一度创造了世界上最动人的观影场景:每到电影放映那天,全村无论男女老少,都早早地吃完晚饭,自带凳子和椅子,早早聚集在用两根竹竿拉扯起来的银幕前,兴奋地等待银幕上的故事开始。每到这个时候,甚至出现很多家庭为了谁留在家里看门而争执不休的场面。至今,那些激动人心的电影人们还如数家珍:《甜蜜的事业》、《流浪者》、《小花》、《少林寺》、《神鞭》……

那时的电影活动中心一度由城市转移到农村。改革开放后,受卡拉OK、录像等其他娱乐方式兴起的影响,城市电影市场不景气。但是农村电影市场却在广大电影放映队的开拓下,渐趋兴盛。当时农村电视很少,农民文化生活匮乏,作为娱乐活动的电影自然成了广大村民的最爱。80年代初,农村电影放映事业进入鼎盛时期。

但是好景不长,随着农村生活的逐渐好转,娱乐方式也多了起来。不仅电视机在乡村得到普及,影牒机、家庭影院等家用音像设备也开始进入了寻常百姓家。看电影曾被作为农村主要娱乐方式的时代已经结束。另一方面,随着打工潮的兴起,作为最具市场消费能力的广大农村青年人,大多进入城市务工,电影消费市场极度萎缩。

历史在这里开始开了一个玩笑,电影活动中心重新由农村转向城市。随着院线制改革等措施的深入,城市电影市场在进入21世纪后开始恢复,并呈现了较好的上升势头。但是,许多农村已经见不到电影的影子,那些露天电影的热闹景象,只能存于记忆并变得越来越模糊。一些农村偶尔放一两场电影,也都挑在春节人多的时候,即使如此,银幕前也是人影寥落,场面冷清。

问题出在哪里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

首先是农村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陈旧同改革开放大潮后的市场大环境出现了断裂,导致农村节目供应过程中市场化运作的程度不高,有效的节目资源到不了真正需要观看的农民中间去。

在计划经济年代,包揽全国电影发行放映市场的中国电影公司下面有省公司,省公司下面有地市公司,地市公司下面有县公司,县公司下面有电影管理站,有十几万个放映单位,几十万农村电影大军来承担影片供应和发行工作,多的时候发的拷贝都是数以千计。但是,这种极具行政色彩的管理体制显然已经适应不了市场经济大环境。电影市场必须作出改革,但是目前正在进行的院线制改革,目光主要瞄准大城市,而农村广泛的二级市场开发却远未迈出实质性步伐。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靠计划模式的办法来供应农村的拷贝,也使得承担电影发行放映工作的县级电影公司有苦难言。电影市场萎缩,每年票房收入已经由以前的数十万元乃至上百万元锐减至数万元。由于公司属自收自支性质的事业单位,没有财政拨款,近年来效益又差,工资无法足额发放,人才流失,设备更新、租片经费等更是无法保障,因此经常性地组织电影下乡存在相当多的难处。而这种传统的计划模式,也使得一部分政府补助的资金还没来得及发挥应有的作用,就被挪作他用。

其次,电影产品内容单一化,没有老百姓感兴趣的内容。

在过去不同时期,我们的电影工作者曾经创作生产了一大批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真实反映农村生活、深受电影群众喜爱的电影作品,如《李双双》、《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月亮湾的笑声》、《喜盈门》、《咱们的牛百岁》、《喜莲》等,都已成为当代电影艺术的经典之作,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至今也都还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但如今的电影已背向农村渐行渐远。没有了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没有了动人肺腑的情节、也没有了引起人们强烈共鸣的感情冲突,电影的题材越来越风花雪月,越来越无关乎百姓生活。甚至一些电影,如《十面埋伏》、《英雄》、《无极》等成本以天文数字计的大片,只为了向城市青年出卖了豪华的视觉和听觉形式换回一把把的票房收入。作为精神产品,对农村人来说,他们什么都不是。在市场化的形势下,电影已成了少数人的游戏,电影远离生活、抛弃农村脚步还在加快。

政府部门近两年来一直在扶持农村题材和少儿题材,但是优秀农村影片依然少之又少。

当然,最大的冲击还是电视的普及。正是电视使得电影作为满足浅层次影像欣赏需求的工具来讲,变得可有可无。可以想见即使电影能在农村复兴,当年盛况也再难出现。

对农村市场的重新审视

有人分析,假设9亿中国农民每人每月看一场电影,以一张电影票1元人民币计算,农村电影市场每年的票房就达108亿元。越来越多的市场敏锐人士已经看到了这一点,重新审视这块已被忽视近二十年的巨大市场。

最近传来的一个利好消息是,2006年3月5日,国家广电总局提出用数字放映技术彻底取代农村16毫米放映机,并陆续在浙江台州、广东佛山、上海金山和宁夏等地试点推广其农村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系统。

目前二级市场中主要使用35毫米胶片放映机,还有一些甚至是16毫米放映机。与传统放映设备相比,数字电影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在光亮度和清晰度上能轻松达到35毫米胶片最佳放映时的状态,在声音系统上,5声道将取代原来的单声道。数字电影的发行模式有两种,一是卫星传输方式,首先建立一个地面接收站,数字电影放映队的服务器通过它接受信号,解密后,就能直接投向银幕。第二种是光盘传输方式,解密后直接放映。无论哪一种方式,数字电影都将解开传统电影胶片拷贝短缺、发行周期长、发行成本高、放映质量差的“死结”,让电影二级市场中的非专业影院、放映队与大中城市的专业影院回到“同一起跑线”上。

数字农业的前景范文6

一、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为载体,全面展开城市管理向农村延伸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四川省委、省政府为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惠民工程,是创造发展优势、增强竞争实力的环境改造工程,是完善城镇功能、塑造品牌形象的城乡管理工程,是坚持执政为民、检验干部队伍的绩效工程,任务艰巨而紧迫。

成都市委、市政府专题会议决定,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作为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工作来抓,建立配套的工作制度,形成有效的推进机制,实施严格的考核奖惩,确保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在“全域成都”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下进行,坚决打赢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使城乡环境质量总体水平达到并保持全国一流,主动走在全省前列。建立了以市领导为组长的“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成都市城市管理局,由城管局长兼任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2008年11月21日,成都市委、市政府召开了高规格、大规模的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动员大会,吹响了全市域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号角;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通知》,提出按“全域成都”的理念,重点治理市容环境和秩序、垃圾处置、污水处理、大气环境、园林绿化五个方面,高起点、分层次、分标准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心城区、县城、场镇和乡村环境治理分别按照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四好”(垃圾解决好、污水处理好、环境绿化好、卫生习惯培养好)、“四清”(清垃圾、清污水、清污泥、清杂物)标准,灾区按照科学重建标准提升环境质量,力争通过两年努力,到2010年使主要环境指标达到全国一流水平,努力建成天蓝水绿、山清水秀、市容整洁的“全域成都”。

成都市城市管理局抓住城乡综合治理契机,及时调整工作思路,确定工作重心,找准工作突破口,将城市管理的理念和模式延伸到农村,分级、分层制定工作目标,迅速行动。先后代成都市政府起草下发了《关于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意见》等工作指导性文件,专题对农村环境治理工作进行了部署,将农村环境日常管理纳入了中心城区季度考核和年度总评。14个区(市)县按照“先易后难、先清爽有序、后靓丽美观”的工作思路,全面展开了城市管理向农村延伸工作。

二、多方调研,找准农村环境综合治理薄弱环节

城市管理向农村延伸,对城市管理部门是一个全新的考验,面对广阔的管理服务区域、倍增的执法半径、复杂的农村情况,成都市城市管理局通过前期深入调研、暗访、第三方测评和多次的现场督促检查,发现农村的环境状况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标准相比,与城乡一体化所要求的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标准,与农村居民对环境质量的期盼均存在较大的差距。

(一)农村环境基础设施薄弱

农村环境物质基础主要包括:道路、农贸市场、停车场、公厕、环卫设施、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以及环卫保洁人员、经费投入等。环境物质基础既是农村经济发展程度的体现之一,又是直接关系居民居住质量、影响日常生活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容纳、处置居民工作、生活产生的各类废弃物的手段。近年,随着成都市建成区规模不断扩大,居住人口也不断增加,环境物质基础相应同步增加。然而,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导致农村环境与同等城区存在较大的差距。据不完全的统计调查,14个郊区市县238个场镇中,有大约50%的场镇没有农贸市场(不含占道市场),70%没有停车场(不含占道停车场),70%没有垃圾中转站(不含露天堆放场所),90%左右没有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50%没有公厕(不含旱厕)。

(二)农村环境管理薄弱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历史等原因,农村环境长期没有得到重视,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农村环境卫生问题欠帐较多,主要表现在:一是道路等市政设施破损现象较多。由于农村道路前期规划标准较低,加之缺乏维护,长年失修,农村道路破损十分严重,特别是较边远的地区,还有部分没有硬化的道路,由此产生的道路雨水、污水积存、扬尘等环境问题突出,路灯等市政设施不足或者失明,影响居民出行。二是污水污染河道沟渠现象突出。农村普遍没有污水收集设施,少数建有污水处理设施的地区,由于管网建设明显滞后,作用尚未正常发挥,致使生活污水、工业污水、禽畜养殖废水污染河道、沟渠现象突出,甚至产生有毒的恶臭。一些场镇甚至雨(污)管网年久失修,排水不畅,影响环境。三是环卫管理标准低,长效机制不健全。农村环卫管理标准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工作措施标准,如按居住人口数、保洁面积量等配备清扫保洁人员,按垃圾产生量配备清运车辆或者机具,按车辆数配备驾驶人员等等;另一方面是工作效果标准,比如按保洁人数确定的作业时间和班次,每平方米的垃圾点数以及存在时间等等。目前从成都市14个郊区(市)县保洁人员的配备情况看,达到住建部标准(四级街道)(3800平方米/人)的很少,因而,农村的清洁度和清洁保持度总体上远远不如市区。四是车辆停放无序、占道经营现象仍然突出。五是容貌秩序差,园林、景观建设严重滞后。在不少农村不仅基本没有园林绿地,甚至连树木都是零散的,“牙签似”的,或者是自然生长的;广告牌、商招、店招设置不规范,乱搭乱建现象突出。

通过调研分析,农村环境问题突出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缺乏科学合理的城镇规划,治理难度大。二是区域政府重视经济发展,轻环境治理。三是场镇业态层次低,各种废弃物污染危害大。四是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污染的承载能力差。五是农村环境治理工作中,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严重不足。六是农村环境宣传教育不够,居民环境意识不具备。按照四川市委、市政府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工作部署,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势在必行。

三、全力投入,强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

在城市管理向农村延伸工作中,成都市城市管理局局党组将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列入了议事日程,先后制定下发了“深化城乡统筹进一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的意见”、“建立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对口联系工作机制”、“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置管理细则”等纲领性指导文件,协调环保、水务、林业园、工商、税务、公安等多个部门,通力合作,联合行动,强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通过近三年的不断努力,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实行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置,改变农民卫生习惯

地域差距与城乡文化制约着农民的卫生习惯,农村生活垃圾不断堆积在公路边、小河边、池塘和田边,造成了水系污染和环境污染,严重影响着农村环境面貌和农民生活质量。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环境状况,提高农村环境卫生和居民生活质量,成都市城市管理局以农村生活垃圾为重点,在14个郊区(市)县中优先发展重点镇、重点旅游镇、新农村示范点等238个乡(镇),实施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置体系,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分级负责和市场化运作的原则,采取“户集、村收、镇运、区(市)县处置”四级管理体制,农村环境卫生清扫保洁、垃圾收集、运输处置全部实行市场化运作模式。资金筹措采取市级财政补贴和区(市)县级财政筹资相结合的方式。截止2009年底为止,14个郊区(市)的238个乡(镇)全部实现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置。从2007年起至2009年底,都江堰、彭州市、崇州市、邛崃市、新津县等8个三圈层市县建成了无害化处置场。同时,龙泉驿区、青白江、新都区等6个二圈层区县的生活垃圾处置场建设也纳入了市区规划建设,进行了统筹实施。

(二)突击农村垃圾积存死角,净化农民生活环境

由于缺乏系统的规划和管理,农村公共卫生设施匮乏,导致农村垃圾积存死角,也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如:郫县的安靖镇流动人口多、五小企业多、家庭作坊多,垃圾积存的问题一度十分突出。通过组织集中清理卫生死角,实现了无积存生活垃圾、河道无白色垃圾;该镇同时完成了农村生活垃圾在内的市场化管理,建立起了清扫保洁的长效机制。在14个郊区(市)县中,像这种人居活动频繁、经济形态粗放、管理相对落后的农村,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治理,环境卫生状况大为改观。目前,全市已初步实现环境卫生无垃圾积存、无严重保洁不及时的现象,部分农村区域通过集中治理,着力建立管理队伍、清扫保洁队伍和执法队伍,管理制度和经费保障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工作运行机制和长效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完善。

(三)部门协同联动,整治农村车辆无序停放

在14个郊区(市)县中,成都市采取部门协同联动,通过因地制宜增设固定设施和规范交通标志标识,基本杜绝了农村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无序停放现象。86%的古场镇、旅游场镇还结合A级景区打造、建设了生态停车场、景观停车场等,成为农村场镇风貌的一道独特风景。

(四)疏堵结合,规范农村经商秩序

按照城市管理“疏堵结合”的思路和“合理规划、保障交通、确保安全、分类归区”的原则,14郊区(市)县积极建设农贸市场,既满足农民生活所需,又满足农村商贩经营场所,从源头上减少占道经营行为。少数无条件建设农贸市场的农村区域,采取在人行道较为宽阔的地方或者步行区域划线规范的办法,相对固定商贩经营地点,使商贩摊点不再流动或者减少流动。为了规范坐商的经营秩序,减少坐商出摊占道行为,部分农村管理者除了采取加强执法治理外,还探索了一些新办法,比如推行“门前三包”,在坐商中推选“段长”采取自治等措施,收效十分明显。

(五)集中清理农村乱搭乱建,清爽居民院落、场镇、景区及旅游点

在农村居民院落、场镇、景区和旅游点的坐商为了扩展经营场地,以遮挡风雨为名乱搭乱建亭棚现象普遍,不仅影响了市民的生活出行,一些脏烂乱搭建也严重影响了院落、景区和旅游点的整体形象,甚至影响到行人安全,成为农村环境治理工作中难点之一。如农村场镇占道亭棚甚至达到一店一亭(棚),成为一道恼人的“风景线”。成都市城管局在走访调查中发现,仅邛崃市固驿镇,拆除亭棚就多达100处,面积为百多平方米。此项工作在农村环境治理中尤为普遍,虽说是小事,但牵涉农村部分居民经济收入,不可小视。在集中清理农村乱搭乱建中,管理者坚持以人为本,配合媒体,深入农村积极宣传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的目的和意义,以大局为重,通过近两年的持久工作,收效明显。

(六)规范农村户外广告、商招店招设置和占道宣传牌(箱),提升品质

在农村院落、场镇、景区和旅游点乱设户外广告、商招店招和占道宣传牌(箱)等现象尤为严重,设置低劣,极不规范。部分农村居民院落、场镇、景区和旅游点结合实际,打造出规格统一、特色独具、风格各异的户外广告、商招店招设置和宣传牌(箱)示范点,使农村居民院落、场镇、景区和旅游点立面日渐清爽有序。

(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造建筑物风貌

长期以来,农村生活设施与城市相比差距较大。为此,改造农村道路、建设农贸市场、公共厕所等设施,促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基础设施的均衡发展,努力构建良好的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成为当务之急。成都通过市级财政出资和多方筹资,确立了“围绕重点、调整规划、支撑产业,创新体制、配套政策、促家转变”的一体化发展思路。截止2009年底,一批农村道路、农贸市场、公共厕所等设施相续在三年内开工建成并投入使用。

(八)数字化城市管理向二、三圈层延伸,逐步实现数字化城管全覆盖

数字农业的前景范文7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 未来前景新农村建设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has been at the forefront of the tide of the times. Access to and use of information already exists in all aspects of life,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s no exception. In order to complete the new rural the systems engineering, to change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production and life has become a priority among prioriti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areas. So how to better implement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This requires the use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technology i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r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need for rural natural resource, industrial pattern, such as data collection, analysis and integration. This can not only better development of digital agriculture, but also to make new rural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and richness of more, and also to the management of village affairs in the new countryside provide a large window and platform.

Keywords: application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technology the future prospects of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R85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新农村建设是包括农村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优化过程。自从上个世纪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诞生以来,地理信息系统凭借着计算机硬件技术、地理学以及地图学开始大规模的进入我们的生活。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使用,从而为新农村的各项决策提供依据。

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持

作为农村信息化技术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自身强大的力量影响着农业的发展。为了推动农村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科学技术在农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加大科技在农业中的投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新农村建设和数字农业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要想更好的实现新农村数字农业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是重要科技保障的不二选择。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通过提供分析决策依据达到预防农业灾害的作用

农业作为我国的基础性产业,任何一种气象灾害都会给农业带来致命的伤害。为了能够减轻气象灾害对农业造成的损失,那就必须要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气象数据、提前预测气象灾害的功能,让地理信息系统成为了农业的保护神。

2.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可以为精细农业提供核心技术

伴随着粗放经济像集约型经济的转变,精细农业已经越来越受到广大农民的喜爱。精细农业主要是根据农业的时空差异性,因地制宜,从而达到投入少、产出高,减少农资的利用,提高农资的利用效率。

3.地理信息系统提供的科学决策依据成为了农业生产的保护伞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科学农业和精细农业成为了农村建设的重要课题。想要实现科学农业和精细农业,这就需要我们提高农业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因此,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农业科学决策的大窗口,我们从这个大窗口里可以找到大量的农业数据和农业专题地图,更好的为农业决策提供服务。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可以让农业信息化建设更加的立体化和丰富化。农业不仅仅是按照农业节气种植农作物,农业还要考虑土壤的性质,土壤的空间分布和不同位置的厚度,这些数据的获得都是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实现的,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是集采集、处理、加工等为一体的,这些功能让我们实现了农村信息化的立体化和丰富化。

4.地理信息系统的运用能够实现农业利益的最大化

地理信息系统在优化农村种养业的空间格局,实现利益最大化方面提供了保障。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可以查询到一定范围内某一中农产品的总产量,我们可以根据范围内的供求关系来确定该区域是够还要继续开展该农产品的生产。这种功能是建立在种养业适应性的基础上的,根据地理信息系统提供的某一范围里某种农产品的总产量,来考虑种养业的市场定位,实现农村种养业空间分布的最优化。

5.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是农村公共事务管理的工具

有限电视线路、配电网和电网等都已经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标志,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不仅可以对这些公共事务进行监控和管理,而且还能够提高这些设施的使用效率。

二、地理信息系统在新农村建设中将会拥有更加广阔的前景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作为一种新的科学技术手段,它凭借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将会在新农村建设中拥有越来越广阔的前景。在农业领域,我们要积极发展精细农业,不管是在作物施肥还是喷灌滴灌,我们都要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运用到我们的生产当中,地理信息系统会根据精细农业时空差异性和因地制宜的特性,为我们实现少投入、高产出的科学农业。而且我们还要根据数据分析,要尽可能准确的掌握每一种作物适应的的土壤和气候,这些数据的获得都是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实现的,地理信息系统通过采集、处理、加工等得出我们需要的数据,然后我们再根据适应性的分析做出科学的准确的决定,我们还要加大科学技术的投入,积极推动数字农业的发展从而提高农业产量,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同时,我们还应该通过科学的使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让我们的农业在自然灾害的侵袭下尽可能的减少损失。在农村公共事务管理方面,要加强地理信息系统对公共事务的监控和管理,还包括对农村土地等的管理,实现乡村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结束语:

通过以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些作用不仅仅是能够调整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生产方式,它的作用还会在以后的新农村发展中显现的越来越明显。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经席卷了我们的生活,信息技术也正在成为时代潮流大军中不可阻挡的一员。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地理信息技术也将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新农村的建设当中,地理信息系统将会以其强大的优势推动新农村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田贵全,曲凯.山东省农村居民点动态变化遥感分析[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1(01)

[2] 解文欢,张有智,莫虹,李佳峰.基于RS和GIS的新农村规划研究[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2(01)

[3] 彭佳,何杰,李旭宏,丛颖.基于GIS的果蔬直接配送物流商务平台研究[J]. 物流技术. 2011(10)

[4] 刘爱容.GIS支持下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 科技资讯. 2009(07)

数字农业的前景范文8

[关键词]读说资源 乡土特色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8-030

如今的农村,虽经济生活与城市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农村的儿童语言学习资源却有着独特的条件。田间、村头、门前屋后,到处是“活标本”,语言资源触手可及,眼眨看到,张嘴说到,使用于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谓遍地是“黄金”,到处是汉语,给农村孩子的语言学习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串门喜庆乐交往,银杏树下歌声扬

农村的生活丰富多彩,开发儿童友好交往的过程,有机地进行语言文字教育,可提高全面孩子的素质。泰兴是银杏之乡,银杏树雄姿英发、坚韧挺拔,扇形的树叶、压弯枝头的累累果实绿黄相间,而树下洒下阵阵凉爽,这些景象在孩子的心中构成了一道奇特的亮丽的风景线,孩子们三个一群,两个一党,或听听农民朋友的对收成的评估,或听听银杏美丽的传说,或者拾起掉下的银杏果相互追逐,闲了的时候,还向祖辈学习唱家乡歌如《打银杏》、《爱在人间天地久》等。如此丰富的语言资源便是农村孩子语言学习的一大优势。

二、村头田边学汉字,劳动实践拓见闻

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田野风光美、自然景观美、农家新居美等都是学生认读的好题材。“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我们可引导学生利用自己身边的事物,感乡村之美,读景中之语言。置身于农村生活的海洋,农村孩子更能把识字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这就培养了农家孩子在生活中主动认读的良好习惯。

三、家乡特产手里捧,图文汉字上心头

农家小院,门前屋后,种点蔬菜是少不了的,韭菜、芹菜、菠菜……今天来点韭菜炒蛋,明天来点青椒炒青豆,把生活调节得有滋有味,置身其中,孩子看在眼里,吃在嘴里,乐在心头。如此完美的资源,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学生的生活情况。与家乡土产品相关的一些话题便成了泰兴孩子最浅层次、最朦胧的却又出自内心的需求。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进行一些新颖有趣的认读活动,将会不由自主、自然而然地打开学生认读的闸门,兴趣所至,使心中的话随口道来。如介绍银杏景,品尝土产品,谈谈银杏史,解释银杏用途,推销家乡特产等,真正将学生从单一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融进广袤天宇下的世界认读大课堂。

四、乡企宣传常认读,农家孩子早学商

如今,农民们富裕了,有了余钱,便办起了自己的小买卖、小作坊,农民朋友们不再是单一的农民生活了,张家开起了“豆腐店”、李家兴起了“油作坊”、王家“加工刨床”,马家办起了“猪鬃加工厂”……日子越过越红火,小买卖变成大买卖,小作坊变成了大工厂,厂子越办越旺。甚至有不少工厂已成为省内外小有名气的企业,他们的产品、规格、品牌、销量、销地、企业文化,已成为农村经济生活的一部分,有不少的产品成套的宣传材料堆满橱子。农村的地方、工业的方方面面,从品牌、生产车间、各种型号的产品以及销路,孩子们听在耳里,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里面包含了无数的汉字认读资源,且与孩子们的家庭生活息息相关,带领孩子们去认认企业的宣传标语,讲讲出其中的故事,自家的厂子,全村的企业,孩子们太自然了。利用好这些地方工业内部的认读资源,效果将会远大于对汉字的认读,甚至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五、乡土文化扬传统,农村习俗来做媒

数字农业的前景范文9

一、国内外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研究现状

比起传统普惠金融,数字普惠金融由于没有地域和行业限制,使人们获取金融服务变得更直接,覆盖客户面更广。对于数字普惠金融,国内外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

Peterson K. Ozili(2018)指出,数字金融的广泛应用能增加低收入人群获得金融服务的机会并扩宽融资渠道。U. Kama和M. Adigun(2013)针对尼日利亚的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展开了调查研究。他俩指出,落后的网络信息技术水平及不完善的金融基础建设,阻碍了普惠金融在尼日利亚的发展。另外Diniz等(2012)以巴西为例,分析了手机支付和生物信息等新技术的应用情况,认为它们对普惠金融在巴西农村及城市贫民地段的推广起到了促进作用,使这些地区的人们也可以享受到基本的金融服务。

二、我国农村普惠金融现状

(一)金融机构商品创新与服务意识不断增强。

近年来,以农业发展银行、农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对农村贷款力度不断加大,涉农贷款余额不断增加。一些农村金融机构努力探索服务“三农”的特色信贷业务品种,并探索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列入抵押物范围,为解决农户因无抵押物无法申请贷款支持打开了思路;一些村镇银行则创新推出系列小额信贷产品,满足农户贷款资金少的贷款需求特征,为农村普惠金融不断发展增添了活力。

(二)配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与服务不断完善。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迅猛发展,农村信用体系也在逐步完善,支付服务环境持续改善,助农服务点不断增多,移动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在农村地区加快推广运用,各金融机构加大卡类开发力度,有效解决了农村居民的转账、支付、存取款业务,极大便利了农户享受金融服务。

(三)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增大。

为全面做好乡村振兴支持工作,各级政府和金融机构积极落实党中央普惠金融政策,通过贷款贴息、建立风险补偿金、完善保险分担机制和加大支农再贷款等一系列财税、金融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开展涉农业务,逐步建立和完善金融支农政策服务体系,对助推普惠金融发展意义重大。

我国学者张子豪和谭燕芝认为,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改善边缘群体福利,刺激落后地区金融改革。张勋(2019)通过样本实证分析得出,数字普惠金融在落后地区的发展速度更快,可激发低社会资本和低物质资本家庭的创业行为,促使农村地区创业机会均等化。董玉峰(2020)指出,金融扶贫应将数字普惠金融嵌入贫困地区特色产业链,构建基于市场化机制的数字普惠产业链减贫模式。

三、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数字普惠金融目标区域和目标群体有其特殊性。相比城市地区,农村地区面积大且人口分散,金融服务供给成本高、效率低。农村地区人口学历和文化层次较低,金融理念更新慢,农村居民对普惠金融和互联网数字技术的学习能力不足。农村居民习惯于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智慧城市数字场景的引入和建设上难以快速推进。农村智能化金融互联网终端和基础设施不足,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基础条件仍需进一步完善。

(二)数字普惠金融供给主体的意愿和能力不足。金融机构现有数字信贷产品多针对与各家银行有长期合作关系或资产质量较好的客户,难以对农户开展针对性的服务以实现普惠金融产品创新方面缺乏有效权限,向上汇报及产品开发决策链长、实施难。与农村地区实际生产情况匹配的金融技术研究较少,相应金融产品研发及市场推广难度较高,存在前期投入高、后期风险大、农民接受满的特点。

(三)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制度和政策不完善。地方政府普遍关注经济数据和短期成效,对持续发展普惠金融缺乏耐心、缺乏有效整合辖区资源以发展普惠金融的思路和手段。除《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及《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等引导性文件外,针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缺乏专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标准和规范规则。

(四)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征信体系建设不健全。发挥技术优势以实现金融发展的智能化,需要综合性大数据信用体系的支撑。由于征信体系不健全,农村地区数字普惠金融企业对农村用户的信誉和可靠性无法做出完全评估。综合性大数据信用体系建设和使用难度大,而大数据体系需要多维度稳定可靠的数据来源,且其有效使用也需要突破体制和机制的约束。

(五)农村数字普惠金融适应性监管缺位。数字普惠金融跨越了地域和行业的限制,降低了资金需求方和供给方的准入门槛,允许更多低收入群体进入金融市场。另外,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金融服务匮乏,为非法互联网金融机构和民间金融机构提供了滋生的空间。这些因素,使众多缺乏金融知识和风险识别能力的群体面临更大金融风险。

四、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发展的实施;路径

统计数据显示,传统物理网点的交易成本比互联网交易成本高将近十倍,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已势在必行。

(一)对农村居民普及数字金融知识。政府相关部门、金融机构、农村管理组织和涉农企业等应多方合作,对农村居民普及金融知识,使他们掌握基本的金融知识和数字普惠金融知识,使他们掌握基本的金融知识和数字普惠金融操作能力。对青少年群体,应尽早培养金融意识,提升金融素养。对成年人,应根据职业不同进行差别化金融产品和服务培训,使其了解数字普惠金融的实际应用。对老年人,应注重培养自我保护意识,进行防金融欺诈等知识教育。

(二)提升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和征信体系建设。完善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农村地区政府部门与电信部门共同合同,为贫困农民提供优惠网络套餐和低价智能手机,提升农村地区数字操作能力。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建设数字化普惠金融服务站,行使基础金融服务与咨询、信用建设、政策宣传及便民服务等职能,逐步消除“数字鸿沟”并培育农村居民的数字金融使用习惯。金融服务供给方应收集工商、税务等多部门的多渠道信息数据,搭建大数据信用体系,实现基础数据库建设。

(三)创新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供给体系。政府应构建差异化、分层次的普惠金融服务供给体系,并给予适当优惠政策,吸引新型普惠金融供给主体在农村地区发展业务。持续发挥移动支付的便捷优势,促进金融服务数字化,强化移动支付从线上向公共交通、菜市场、便利店、加油站等线下场景的渗透。传统金融机构产品应进行数字升级,探索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新方式,加快推动“普惠金融+互联网+政务信息”的数字普惠金融新模式,提升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使用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