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生态环保的问题集锦9篇

时间:2023-08-27 15:04:20

生态环保的问题

生态环保的问题范文1

关键词 城镇;生态;环境;措施;对策;可行性;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society, the emphasis on the problems of the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measures for the real lif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urban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asures.

Keywords: urban; ecology; environment; measures; countermeasures; feasibility;

中图分类号: B8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近些年,我国城市和农村都在不同层次的得到发展和改革,小城镇建设也得到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发展和建设中,小城镇建设中很多的生态问题,也随之出现了,为此,小城镇生态建设已经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不同的区域对于小城镇的建设认识不同,在很多小城镇发展中,都是采用大城市建筑方式和做法,对小城镇进行开发和管理,但是往往开发的效果总是事倍功半,因此,一定要充分地意识到小城镇生态建设和大城市的发展是存在很大的区别,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有针对性对小城镇进行生态建设和开发,不要盲目进行开发和建设,要做到可持续发展,科学合理地对小城镇进行建设。

一、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分析

很多人认为,小城镇工业化水平低,生态环境状况相对会好一些。事实上,随着国家今年来环境保护手段的力度不断加大,很多污染大,产出低的“夕阳”工业逐渐将生存之地向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小城镇转移。而对于小城镇未经规划的脆弱的天然生态环境而言。这种生态污染的破坏性更为致命。

1.企业违背政府环保政策。政府提出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生产设备,减少环境污染,然而企业不仅不理会政府产业政策指导,而且依旧使用资源消耗多.污染严重的陈旧设备.违规生产。政府产业政策要求关闭造成严重污染的“十五小”企业,然而却屡禁不止,依然是“遍地开会”。

2.政府部门违规操作。小城镇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经济发展压力相对较大。许多小城镇地方政府为了达到增加本地产量、就业、地方税收的目标,为了利益,不惜越权审批、庇护污染企业,甚至支持污染项目上马。以地方生态环境永久性破坏换取地方经济的短期增长效益。

二、推进小城镇生态建设的可行性对策

1.加强研究、高度重视

对于转变小城镇生态建设,是我们的根本目标和基本的方向,所以一定要从本质上重视起来,从国家到地方政府以及到小城镇的群众要呼吁小城镇生态建设的意识,让他们能够了解和认识小城镇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和意义,在人才方面要大量的召集,给予人才、资金、政策、等全方面的大力支持,只要深刻的认识和研究到小城镇生态建设的重要性,才会推进小城镇生态建设的发展。

2. 改革机制,加强动力

尽管对于小城镇生态建设还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相关改革措施,但是我们在生态建设工作中也要根据重点来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小城镇进行生态建设,第一,就是必须要建立和完善有针对性的建设措施,为小城镇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动力,指明发展的方向,第二,一定要将环保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落实到小城镇生态建设的实际工作中,建立相应的资料数据库,统综合地提供相关建设和发展的信息,第三,是要改革小城镇土地制度和相关财政制度,为工业的集中发展清除阻碍,与此同时,还要提高小城镇筹集资金进行生态基础建设的能力和自由度,第四,要改革相关环境建设采取干部考核制度,在考核中形成统一,合理安排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趋势,要兼顾环境保护还要突出社会进步,通过考核让相关干部能够及时地为小城镇发展建设尽心尽职,成为小城镇生态建设和发展的推动器。

生态意识和生态环境的形成,是需要通过一定的信息传输和实际行动来完成,依赖生态教育是小城镇生态建设发展的重要的手段,因此,要加强对于领导干部生态环境知识的教育和思想的普及,提高领导意识,不断培养小城镇生态建设综合型人才,不断的宣传,严格考核,提高群众和领导干部对已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只有增强了意识,才能够把生态建设战略落实和应用到实际的行动当中。

三、实例分析

靖西县地处桂西南边陲,南与越南接壤,总面积3331平方公里,辖8个镇16个乡,总人口57.1万人,目前靖西县的垃圾处理十分落后,城区内没有垃圾收运设施,只是在城区街道临时堆积中转,对环境和市容造成很大的影响。靖西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由靖西县建设局筹备建设,拟建场址位于靖西县地州乡上甲屯西南面约1.5km的甘荷林场场区山谷内,在建中的靖西—龙邦二级公路从场地东南面1.0km谷地通过。项目总投资5736.4万元,本工程项目主要包括垃圾收运和垃圾卫生填埋处理2部分工程:(1)垃圾收运工程:建设4座小型垃圾转运站,规模分别为60t/d一座、50t/d三座;(2)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防渗工程,库区平整,坝体工程,渗滤液收集导排系统,填埋场库区地下水导排系统及排洪专管,填埋气体导排、利用系统,填埋场防洪系统,封场工程,渗滤液处理系统,供配电设施,给排水设施,机械维修系统,运输系统,生活服务区、垃圾运输道路等。针对靖西县的实际情况,采取以下措施:

1、渗滤液处理

项目建设一座70m3/d污水处理站,垃圾转运站渗沥液统一收集后运往垃圾填埋场内渗沥液调节池处理。垃圾渗滤液采用“两级碟管式反渗透(DTRO)工艺”进行处理,出水水质可达到GB16889-2008《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治理工艺经济技术可行。经过处理后的渗滤液,建议由吸污车运输到靖西县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处理系统进行集中处置。

2、 地下水污染防治

工程拟采用高密度聚乙烯土工膜(HDPE膜)双层防渗层结构,防渗层的防渗标准符合《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要求,可以有效确保地下水体不被垃圾渗滤液污染。

3、 空气污染控制

工程按规范设计了完善的LFG导排系统,设置垂直竖向石笼、盲沟排气导管,收集的气体燃烧排放,降低空气污染。

4、噪声污染控制

拟采取对作业设备减振降噪、选取适当的作业运输时间、道路维护、设置防护林带等措施对噪声进行控制,使噪声达标排放。

5、垃圾收集转运措施

采用优化垃圾收集系统、新建4座压缩式垃圾转运站、密闭式垃圾集装箱运输车运输、垃圾及时转运处理等措施,把垃圾在收运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程度。

6、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主要通过场区绿化、填埋场填至设计标高后按终期封场要求进行场地清理和植被恢复、对部分地块进行经济林开发等措施,降低工程建设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建立相应的防护距离及森林防火措施,进入秋季森林防火期,应采取有力措施强化林区野外火源管理,防止森林火灾的发生。

7、水土保持措施

尽量选取荒地取土;按规定操作规程取土,不随意开挖;取土后及时平整,并做好排水和恢复措施,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土流失。

8、 蝇虫防治措施

首先是保证填埋工艺的执行,即每天进行覆土及垃圾压实。在填埋作业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垃圾暴露时间;对暴露在垃圾面上的蝇虫,采用喷洒杀虫剂或烟雾灭杀,也可用蝇虫引诱药来诱杀、种植驱蝇植物等方法。

9、 现有垃圾堆填场的处置

原有的垃圾堆放场经过多年的堆积,可利用的塑料、橡胶、金属等物质被人工分选出来废旧回收,大部分腐殖质已经腐烂,剩余少量的垃圾可以采用就地填埋,然后进行绿化的方式处理。由于附近居民点距离较远,也没地下水源,因此就地填埋对环境影响不大,经济合理可行。

结束语

小城镇的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战略规划不可忽视的部分,应坚持和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小城镇发展的区域性、高效性,和谐性以及整体性,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努力解决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坚持以人为本,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加强城镇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努力改善小城镇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参考文献

[1]凌亢 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与实践 2010(4).

[2]吴志强.蔚芳 可持续发展中国人居环境评价体系 2011(5).

生态环保的问题范文2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生态环境;保护

为了有效的提升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需要加快城镇化的建设进程,但是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城镇的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破坏,不仅影响到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还会对城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城镇生态环境问题的处理,从而有效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为城镇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然而在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影响因素的存在,造成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当中还存在一些小足和缺陷,影响到城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因此需要采取合理、科学的对策进行处理,从而推进城镇化建设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1 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水土流失严重

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不管是经济发展的程度如何,都会对地资源和水资源都会造成一定的浪费和破坏,从而保证相关基础设施的方便建设。近年来,我国水土流失问题严重,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中国水利部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水土流失面积有356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37.1%,需要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有200多万平方公里,治理的范围和力度仍需大大加强。水土流失已成为威胁中国生态安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制约因素。特别是西南地区的石漠化、西北地区的土地沙化、东北地区的黑土流失,以及遍布全国的坡耕地和侵蚀沟水土流失问题十分突出,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1.2 城镇居民垃圾污染问题显著

现阶段,很多的城镇并小具有完善的污水处理技术,这样一来,城镇居民生活产生的大量污水就会在没有经过处理之后就会排放到江河湖海,对城镇的水质、土壤和农田造成了严重的污染,降低了农作物的生产产量。城镇的大部分生活垃圾随意的堆积,垃圾的运输营运系统也小是很完善,与城镇化发展发展步伐严重脱节,垃圾也没有固定存放的场所,只是将垃圾简单的堆集在一起,对其的处理也没有专业化的设备,从容造成了严重的二次污染和多次污染,对城镇居民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1.3 城镇工业污染问题比较严重

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对社会经济发展比较重视,因此城市工业的发展和建设受到了广泛关注,但事实上,很多的乡镇企业的经营模式都是粗放型的,缺乏规范的规划和有效的管理,加之企业的生产规模也小是很大,所以企业投资到污染治理方而的资金是有限的,从而造成重的工业污染,形成“三废“。在2013年,我国很多城市已经出现严重的雾霆天气,经过专家的分析和研究,获得的结果是山于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造成的,当然也包括工业废气。

1.4 农业资源污染严重

农药、化肥、农膜面源污染。我国是农药、化肥生产及使用大国,据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化肥施用量为5561.7万吨,从趋势上看化肥的施用量仍在持续增加。中国还是世界上农药使用量最大的国家,严重超标的农药、化肥使用量,造成土壤板结,土壤肥力下降,肥料利用率降低,大量的农药、化肥流失,对地表及地下水资源造成严重的污染。同时,使用农膜产生的下可降解的“白色污染”严重地危害着土壤质量。

养殖场粪便污染。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建设我国畜禽养殖业发展迅速。大量养殖场的建成,使畜禽由原来的分散养殖变成了集中养殖,下但增加了产出数量,也大大提高了畜禽的质量。然而,规模化养殖产生了大量的畜禽粪便,其中一小部分被用于农家肥使用,而绝大部分粪便露天堆放,严重地污染空气、土壤及水源,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影啊。由于技术的匾乏,畜禽粪便下能得到资源化的处理,进而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及应有利益的损失。

2 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对策

2.1 加强水土资源流失的保护

相关管理部门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增加植被覆盖率,预防和控制水土流失问题。一些城市政府为了提高政绩水平,会加强形象工程的建设,因此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比较看重的是眼前的经济利益,对城镇土地过多的占用,促使建筑用地越来越大,单纯的追求经济增加,但是监管工作却没有做到位,这样一来,促使城镇土壤的植被率大幅度的下降。为了有效控制该项问题,需要对的水土流失问题进行合理的规划,减少城市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流失和浪费,促进城镇化的建设水平的提升。

2.2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在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人口问题一直是生态环境保护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人口问题是其他一切问题的根源。为此,只有对人口当前过快的增长局而子以合理控制,使人与自然处于一种和谐状态,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然而,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下断地掠夺资源,污染环境。在人们陶醉于自己战胜自然的时候,大自然也用各种灾害狠狠的报复了人类。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使农村社会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合理利用协调发展。此外,还需要通过电视、媒体等平台大力宣传,对生态环境法律法规子以普及,有效提升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努力使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成为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人们的自觉行为。

2.3 建立完善农村生态补偿机制,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我国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着重加大政府补贴的力度,对重要生态功能区及污染受害者建立补偿办法。建立生态环保投入的长效机制,多设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专项资金,增加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并且出台配套的优惠政策,如优惠贷款、税收的减免、补贴等措施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给予大力支持。同时,按照污染种类、污染程度的不同,制定不同等级的补偿标准,以及规范的生态补偿操作流程,使补偿资金有针对性,合理化、透明化。

2.4 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尤为重要。我国应进一步建立健全针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法律法规,并加大实施力度进行有针对性的整治行动。为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质量和安全性,保障人体健康,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森林法》等。各级政府、企业在开发项目之前,务必考虑到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啊,杜绝无规划的开发。

另外,在完善国家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同时,应该结合城镇化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问题,进一步制定地方性配套法规及规章制度,填补法律空白,进一步约束乡镇企业排污问题,畜禽污染问题,农村农药、化肥、农膜污染问题以及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等方面问题。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是城镇化进程的首要任务。要不断完善生态环境制度体系,加强公众环保意识,转变传统经济发展方式,构建一个文明和谐的城镇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高伟宽.浅析区域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环境科技,2009,(1):108-109

[2]史亚楠,咚光雾.浅析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经济,2013.

生态环保的问题范文3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有效对策

Abstract: There is no one good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re will be n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there will be n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there is no real farmers' well-off life. Developing the rural economy, protecting the rural environment, rural development, an objective requirement for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the environmental situation in rural area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rural areas, effective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current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Keywords: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B8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如果不注意环境的保护,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经济的发展只是暂时的,若干年后将会减缓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制约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实践已经充分证明,没有一个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就不会有持续发展的农业,就不会有持续发展的农村经济,也就没有农民真正的小康生活。因此,发展农村经济,保护农村环境,是我国农村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我国国情和农村的环境形势决定的。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取得经济发展的时期已经结束, 农村生活领域和生产领域的环境保护不是不要人们消费和生产,而是提倡走生态环境保护下的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当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1、农村工业带来的污染

(1)乡镇企业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改变了中国经济的社会结构,加快了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为了搞活农村经济、脱贫致富,20世纪80 年代以来,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由于这些企业大多技术落后、设备简陋,缺乏环保处理设施,排放的污水和废气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致使水资源遭受严重污染,引发人畜、农业用水危机,农业产量连年下降。同时空气受到污染,危害农民的身体健康。例如,从20 世纪80 年代一度极为盛行的电镀、砷等的生产到90 年代后期从国外输入的新型剧毒业———清洗处理废电脑业都成为乡镇企业的生产项目。乡镇企业粗放经营造成周围大气、水域、农田、农作物的严重污染,并通过能量转移和食物链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危害。乡镇企业布局十分分散也是一个因素。

据有关统计,目前聚集在小城镇和工业小区的乡镇企业不到20%,80%以上的乡镇企业仍然分散在自然村。乡镇企业污染存在着由点源污染向面源污染转化的危险。

(2)城市企业转移到农村。1998 年国家环保局自然保护司与计划财务司的调查报告《控制乡镇工业污染蔓延是确保2000 年环境保护目标实现的关键之一》指出:“由于许多地方急于引进外资,引进项目,不进行严格审批,从而导致污染行业和产品从国外向国内、城市向农村、沿海地区向内地转移。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发展经济的愿望非常强烈,但又没有条件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污染少的产品,只能接受被发达地区淘汰的产品、技术工艺和设备。而发达地区在转移这些技术、设备和产品时,往往并没有将污染治理技术设备同时转移,从而造成污染转嫁。”可以看出,随着城市环保治理力度不断加大,“二元化”城乡环境越来越明显,城市中许多污染性的企业,不断从城市搬到了农村,加重了农村生态环境的负担,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危害。

2、养殖业带来的环境污染

规模养殖场畜禽粪便造成的环境污染,是造成畜牧业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大量冲洗畜禽舍的污水是造成农村水质污染源的主要来源。据测定,采用水冲式清理粪便,1 头猪日污水排放量约为30 kg,1 000头猪污水达30 吨,年排污水达1 万吨。这种水不经处理排入水库或湖泊中,将导致水中的生物特别是藻类大量繁殖,影响水产业的发展;流入土壤,会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并且通过渗透影响地下水,从而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3、农业生产带来的污染

农业生产活动对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作用和影响是双向的。就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言,既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从农业生产活动给生态环境带来的消极影响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农业生产中介质的使用带来的问题。农业生产时需要利用许多介质,以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和农业生产率。在20 世纪80 年代以前,受人口激增的压力、科技落后的制约和政策的影响,农业资源的利用是以人工投入为介质的传统掠夺式利用方式,虽然提高了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但却产生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滥垦导致了严重的沙化,只垦不养导致了土地退化和地表植被破坏殆尽。到了改革开放以后,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介质已经成为提高的重要手段,正是由于这种“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手段的使用,造成了严重的农村环境污染。以化肥为例,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的氮和磷随土表流失到河流和湖泊中,使河水和湖水产生了富营养化问题。中国大约有60%左右的湖泊达到富营养化水平,大大超过全球30%的平均值。

二是农业废弃物处理不当带来的环境问题。随着工业化畜禽养殖业的兴起,畜禽粪便和粪水随意处理,已经成为部分地区的一个新污染源。大面积的水面养殖,人工所投饵料也造成了水体污染。部分农村在农田中随意焚烧秸秆的习惯,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还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

三是农田基本建设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从农田基本建设工程的施工技术方面看,对路、沟、渠的改造往往使用混凝土作为施工的材料。混凝土沟渠虽然能提高输水功能,但也使大量的农药和化肥随着排水系统的改善而加速进入河道,造成水源污染。并且混凝土的沟、路、渠阻碍了农田物种的扩散,降低了种间多样性和种内异质性,导致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下降。

四是“入侵生物”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关材料显示,已知我国目前至少有380 种入侵植物,40 种入侵动物和23 种入侵微生物,威胁着农村经济发展、人民健康和生态安全。

生态环保的问题范文4

关键词:土地整治;生态安全;环境保护;措施和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3.24 文献标识码: A

一、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

1、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往往会破坏生态平衡

增加耕地面积是土地整治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土地整治中为增加耕地面积,往往对原有河沟进行裁弯取直,从而改变河沟的自然状态,使河流流速、流量发生变化,不利于水生生物栖息和繁衍;其次,许多地方在土地整治项目区域中,进行了大面积的填埋河沟和坑塘,不仅损害了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还会减少区域内的水面率,减弱滞蓄能力。

2、项目不具有可持续性,可能会引起土地退化

有些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前的可行性研究内容和深度只停留在初级阶段,往往不考虑项目后期效益的可持续性和管理的便利性。如在项目区的选择上,可能某一区域较适宜耕种,但远离农村宅基地,农民耕作很不方便,由于人力物力不足,项目结束后许多经营管理活动随之停止,造成整治后的农田,往往第一年还在耕种,第二年就开始撂荒,项目后期效益难以实现。

3、忽略生态环境保护设计,可能会加剧水土流失

土地整治活动中容易出现各种土壤侵蚀的诱发因素。如土地平整过程中,地表扰动改变了土壤的原有结构,使土壤质地更加疏松易蚀;农田埂坎、田间道路建设往往形成陡坡;大面积增加耕地的同时,植被覆盖率降低,尤其是处在体闲期的农地基本无地被物等等。由于土地整治甚少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的设计,即使有林草措施,大多也只是沿沟渠、田间道路两旁营造防护林,施工过程中保护环境措施薄弱,因此忽略生态环境的大规模土地整治有可能造成新的土壤侵蚀和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加剧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

4、缺少生态景观规划,可能会降低生态系统稳定性

土地整治中,农田景观结构被较大程度的改变,多处水域、荒草地、林地、园地等转化为同一利用类型的耕地,降低了土地利用类型的异质化程度和景观多样性。同时,由于缺乏相关的理论和技术指导及科学的生态景观规划,黄土高原的土地整治若不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和对景观文化的保护,盲目追求“田成方、路成网、渠相通、树成行”的标准化建设,使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布局不当,结构单一,极易引起物种数量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使农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及适应力下降,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并导致孕育地域文化的乡土风貌受损。

二、完善土地整理的对策和建议

1、注重生态环境治理,真正实现土地整治由数量向质量转移

⑴ 建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体系

开展农田林网、护堤、田螃、坡面防护和沟道治理等工程建设,因地制宜确定项目区防洪标准、沟、路、渠绿化率、应保留的水体面积及其周围应设置的自然植被缓冲带等。

⑵ 做好生态综合治理工程

搞好坡耕地治理、沟道治理、成片造林、退耕还林与退林还耕、沼气池等建设,综合治理。同时对于农村新建居住小区要搞好村庄内部规划,并且安排相应的环境保护工程,填埋和焚烧垃圾相结合,注意村容村貌建设,并考虑村庄内部绿化。

⑶ 重视土地平整

土地平整工作内容不是简单的开方挖填平整,还需要根据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确定土地平整方案,结合灌排沟渠、道路、林网布局,考虑机耕和田间灌水的要求进行耕作田块建设,在平整过程中还应采取合理的地力保持措施以保证土地开发整理后的耕地质量。

⑷ 提高耕作层地力

土地整治工程不仅要保证项目区耕地在数量上有所增加,也要保证耕地的质量在工程实施后不降低,即达到提高上地利用率和生产力的目的。因此,土地平整应尽量避免或减少对耕作层的破坏,需对原有耕地平整时,应采取地力保持工程措施。

2、加强生态环境分析评价,因地制宜开展土地整治

土地整治应依据区域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进行广泛深入的基础调查,结合当地土地利用特点和总体规划进行适宜性、可行性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选择合适的土地整治区域,并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针对不同区域特点和类型,推进差别化土地整治模式,实行多样化的技术标准、目标要求、管理模式与保障措施。在水土保持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土地开发的重点应转向沟道造地。保证建成后的土地整治项目具有可持续性。

3、科学制定土地整治规划,优化土地利用格局

根据区域地形地貌特点与水土流失规律,通过合理的规划布局,让耕地、道路边坡等径流产生区和林草等径流滞纳区在流域空间上相互平衡,可以有效控制流域的水土流失;同时,通过合理规划耕地、道路、林网、坝系等景观,优化土地利用格局,可以使生态系统结构多样化,提高景观空间异质性和景观多样性,改善生态系统脆弱的状况,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在涉及废弃宅基地复垦开发、空心村整治的土地工程中,根据空心村演化的“生命周期”规律来科学制定中长期战略及规划,同时注意乡村景观的生态价值和文化背景的融合,把丘陵沟谷、河川平地等优美的自然生态景观和土地整治中梯田、乡村建设结合起来,营造优美的农业和乡村景观。

4、强化生态化设计,营造保护型生态环境

土地整治过程中应考虑生态化设计。如防治水土流失,一方面,农田采用自流或喷灌的灌溉方式,可拦蓄地表径流和泥沙,增加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减少农田的土壤侵蚀;另一方面,综合考虑开挖面、道路沟渠、沟头、坝坡埂坎等易发生水土流失区域的林草建设,并修筑淤地坝、谷坊、沟头防护等水土保持工程,采取林草和水土保持措施相结合的方式护坡治沟,拦蓄泥沙,减少水土流失。在稳定生态系统方面,道路、沟渠等承担着生物迁徙、物种交流功能的廊道,应进行生态化设计面非过度硬化;林草建设时构建乔灌草相结合、针阔混交的防护林带,不仅可以提高林草植被的成活率,而且能够增加区域内物种种类,使植物群落结构多样化,健全区域生态系统。

5、重视生态效应评价,提高土地整治效益

鉴于土地利用改变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在土地整治中应重视生态效应评价,以水土流失等生态过程为主,明确辨别影响景观生态环境的因素,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做出全面合理的评价。通过评价结果,了解各个因素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的性质和程度,为今后地区土地整治的规划设计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并对可能产生的加剧水土流失、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充分的预测和评估,从而全面提高土地整治的管理水平和实施效益,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结束语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着重于乡村的生态环境保护,遵循土地多功能性、生态性、乡土性、地方性、景观性等原则,建设生态文明乡村。实现数量、质量和生态的“三位一体”的综合整治活动,传承乡村的传统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奇胜,刘红萍,张安录,我国农地整理中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J],生态经济,2003(10):169~171。

生态环保的问题范文5

环境保护的问题已得到决策层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的制度构想,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建设中。在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对环境污染成为危害农民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系统阐述,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14年1月19日的题为《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强化监督考核和激励约束,促进生态型农业发展;抓紧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加大生态保护建设力度;以治理垃圾、污水为重点,改善村庄人居环境。

加强农村地区环境保护,切实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必须提高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摆上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加强对基层环境保护管理机制构建与制度建设关键问题的研究。创新乡镇环保机制,对贯彻落实上述文件精神,强化农村基层环境管理,有效改善农村环境,保障农民的环境权益,实现城乡环境协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5-8]。

本文基于成都的实践,认真分析了乡镇环保机制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重点研讨了加强和创新乡镇环保机制建设的具体措施,力求破解农村环境保护的难题,实现城乡环境保护的均衡发展。

1 基层环境保护机构缺失、机制不畅是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的关键因素

首先,尽管农村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环境保护任务异常艰巨,但是环境保护的属地责任仍停留在县级政府,地处农村最基层的乡镇一级政府普遍还未设置独立的环境保护机构并配备专职或兼职工作人员。乡镇及村组环境管理处于靠远程管理、完成上级部署的任务、配合各级部门阶段性检查、办理新闻媒体和群众投诉查处为主的被动状态,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缺乏属地管理。作为承担属地责任的县级环保部门普遍编制偏紧,“小马拉大车”的矛盾十分突出,环保监管难以全面辐射到乡镇街道和村社。以成都为例,全市区(市)县环保系统仅有1252人,平均每个区(市)县只有60人左右,要承担全市区(市)县范围内,包括乡镇、街道环境监管任务,往往是“有心无力”。

其次,农村环境管理的办法和手段严重滞后。一方面,农村面源污染因为缺乏相应的办法和手段长期得不到有效防治,大量富集在土壤中的化肥、农药残留物,随着雨水冲刷和传统的漫灌方式溢流水体中,并渗透地下,严重地影响了农村水环境质量和流域环境质量。另一方面,工业园区、场镇、集中居住区等重点区域和污染处理设施的建设、管理和运行,以及相应的监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规范、不科学、不严格、未落实等问题。

第三,农村环境规划体系,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环境质量管理体系,环境污染防治体系,农民环境文化教育体系等农村环境管理严重滞后,导致农村环境资源缺乏有效控制,农村环境状况无相应的监测数据反映,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缺乏力度,农村环境质量日趋下降,这种状况如不尽快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改变,将严重影响整个中国的环境质量。

总之,当前农村环境管理缺乏政策、法规、机构、队伍的支撑,不想管、不愿管、难以管的状况普遍,环境管理的缺位和不到位客观上形成了污染农村环境的"黑洞",成为制约主要污染物减排成效的重要因素。

2 创新推进乡镇环保机制建设的建议

探索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模式、方法、途径,是一项长期而艰巨复杂的任务。从目前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状况来看,农村环境问题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在充分考虑区域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因地因时制宜地研究制定科学的技术方案、建设可持续的基层环境管理机制,实现群防联管来解决。具体来看,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2.1 强化乡镇人民政府环境保护目标管理,落实环境质量属地责任原则

对乡镇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要任务和指标实行年度目标管理,以国家环保部制定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及《2010年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考核评价指标》等相关内容为依托,制定出台乡镇环保工作详细、可操作的考核办法,实行环境保护表彰奖励和惩处制度。建立镇(乡)-村(社区)-村(居)民小组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的环保问责机制,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和一岗双责。

2.2 设立以合署办公为主要形式的乡镇环境保护机构,建设乡镇环保专兼职人员队伍

由于各乡镇经济发展、区位、人口、环境质量各有不同,在机构建设上也可因地制宜,根据自身环境管理目标与任务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式。但结合已有经验,在当前编制问题很难突破的情况下,乡镇环保机构以乡镇政府内设合署办公机构较为适宜。相应的机构设置模式如下:

1.设立环境保护办公室(以下简称环办),明确由其作为乡镇一级政府环保职能部门,履行环保职责。镇长作为该镇环保工作第一负责人,由一名副镇长分管全镇环保工作,环办负责环保日常工作。

2.在形式上,可以独立挂牌,也可以在乡镇政府内部相关部门加挂环保办公室牌子,与相关部门合署办公。

3.环办设办公室主任1名(中层干部),副主任1名,专职工作人员数名,具体可以根据当地环保工作量大小进行配备。人员编制列入各乡镇,可通过部门调配或聘用政府雇员等途径解决。行政上归乡镇政府管辖,业务上接受县(市、区)环保部门的指导。

4.加强村级环保队伍建设,在村(社区 )、组全面设立环境保护联络员。可以划片方式,在环保重点地区推行网格化管理,一个片区一名环保员,也可以按行政村、组,一村、一组一名。人员公开聘用,明确职责,并给予一定的报酬。

5.为确保乡镇环保机制的顺利运行,建议把乡镇环保机制建设与运行所需经费列入乡镇政府年度财政预算,实行专项支付,同时,在县级财政预算中也应专门编制相应的乡镇基层环保经费预算,通过转移支付等方式确保该领域的资金投入。

2.3 健全完善农村环保联动工作机制

1.加强市、县两级环保部门对乡镇环保机构的业务指导。县(市、区)环保部门指派专人对口指导帮助乡镇环保工作;在乡镇环保机构成立初期,县(市、区)环保局应下派人员进入乡镇环保办公室参与具体工作,时间不少于一年,以此完成职能转变后的管理过渡,确保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不断链。市级环保部门也应派人对区(市)县乡镇环保机制建设进行指导,组织培训,调剂经费、装备支持乡镇环保机构建设。

2.建立健全区(市)县环保部门、乡镇政府及乡镇环保机构、村组环保员的三级联动机制。建设环保网络信息平台和指挥调度平台,建立农村环境污染防控、处置和应急反应工作体系,实行各级环保管控定期报告、定期述职、定期通报制度。

3.针对环境违法行为的瞬时性,建议赋予乡镇环保工作人员一定的调查取证权,以便更好的配合环保执法。同时建立环保执法监督投诉机制,防止执法权的滥用。

2.4 强化乡镇环保机制建设的配套措施

2.4.1 拓宽农村环境保护筹资渠道,保障环境保护资金投入

市、县两级设立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对涉及农村环境治理的项目进行专项支持,鉴于环保部门在该领域的专业性,建议将此项经费管理权赋予县级环保部门。在排污费征收使用上,争取一定比例定向用于乡镇环保能力建设,保障其设施配备,提升监管水平。

结合新农村建设,市、县两级财政部门逐年加大对乡镇环境保护工作的支持力度,出台一些优惠政策,推动成立"农村环境保护基金",鼓励并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的乡镇环保设施建设投资渠道,鼓励开展乡镇环保设施运行维护外包服务。

2.4.2 探索建立环境保护公共服务购买机制,提高环境保护的专业化、市场化与社会化水平

针对我市各县(市、区)在乡镇环境保护机制建设中普遍反映的人员配置、能力建设和业务水平存在短板等问题,建议有条件的县(市、区)在明确购买服务的原则、项目、方式和责任后,开展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的试点工作,以期从人员、能力和业务上充实乡镇环境保护机构。

2.4.3 建设村、组、户为主体的农村环境公共监督网络体系

建立村、组、户三包制度,通过《村民公约》等方式,赋予村民发现、报告和协助的权利与义务,形成村(社区)、组、户联动联防和群控群防制度。

2.4.4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法制建设

鉴于现有地方性的环境污染控制法规着重反映的是城市环境的要求,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为了加强对农村环境的保护工作,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研究农村环保有关法律问题,条件成熟时着手起草《农村环境保护条例》,规范农村环境保护制度建设,为农村环境保护提供法规依据。

参考文献

[1]张厚美. 乡镇环保"断层"如何融合--广元市昭化区乡镇环保机构建设情况调查[J]. 环境教育,2013,(11).

[2] 赵楠,袁辉. 规定专人负责 办公经费财政列支 敦化市设乡镇环保助理及农村环保员[J]. 吉林环境,2012,(2).

[3]刘贤春. 乡镇环保如何考核[J]. 环境教育,2012,(5).

[4]张颖,唐艳丽,张应松. 乡镇环保所:县区环保的前沿哨所[J]. 环境教育,2011,(10).

[5]余克弟. 农村环保机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生力军[J]. 农业考古,2011,(6).

生态环保的问题范文6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 X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9-0236-01

合水古称乐蟠,位于甘肃省最东部,是著名的黄河象故里,古石刻之乡。党的十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出现最晚的文明,是人类解决基本温饱之后才加以重视和追求的一种文明。在我国,自从把防治污染、治理环境提上议事日程那一天起,也就等于是在实际上开始了重视生态文明的历程。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合水县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现状

境内川塬交错,土地肥沃,经过合水人民近几十年的努力,形成了子午岭250多万亩森林覆盖全县56.9%的土地。合水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是庆阳市的“后花园”和“天然氧吧”。年总日照时数2457.2小时,无霜日155.2天,年均降雨量560.3毫米,平均海拔1298.7米。我县在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方面都已摸索出了一些经验和路子,中国黄土高原上面积最大、植被最好的水源涵养林子午岭横贯全境,有“北地江南”之美誉,梅花鹿、狐、黄羊、野猪等140余种野生动物与200多万亩森林依栖相伴,生息繁衍。岭下“陇东小江南”太白镇青山蓝天、碧水流云、鱼肥稻香。

二、合水县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县生态环境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效,生态环境逐渐得到恢复,这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了人们的居住环境,但是我县的环保事业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1.生态环境意识淡薄,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仍有少数领导干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还存在误区,认为我县生态环境优良,无需再重视、再加强,顺其自然发展就可以了。有的认为抓经济发展、抓财政收入是头等大事,没有时间和精力抓生态文明建设。有的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林业、环保、水利等部门的事,与己无关。农村干部群众对环境保护意识普遍比较淡薄,对环境污染的危害性缺乏足够认识。

2.农村污染问题突出,环境改善有待进一步重视。随着农业的发展,农药、化肥对农产品的污染及农膜产生的“白色污染”大量增多,村镇居民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垃圾,焚烧秸秆造成大气污染,规模化养殖及水产养殖造成的污染也愈加严重。农村居民环保意识不强,再加上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已成为污染治理的突出问题。大多数乡村垃圾被随意堆放,环境质量较差。个别垃圾清运的乡村也只是将垃圾收集倒入塬边沟畔之中,填埋场未做防渗漏处理,对地下水和生态环境构成潜在威胁;污水未作集中处理,直接排入地表,饮用水安全问题令人担忧。

3.资金投入不足,环保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据统计,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合水县共发生水灾12次,直接经济损失达600多万元。这是人类破坏生态环境所酿成的恶果,也是大自然对人们破坏植被所给予的回报。[1]近年来,我县生态文明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生态环境得到不断改善和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但从总体来看,生态环境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尤其是乡镇之间资金投入不平衡,生态环境建设效果上也存在很大差异。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硬件设施建设相对落后;缺乏载体支撑,促使生态文化形象化、具体化的平台和宣传手段比较薄弱。

4.资源开采影响较大,需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石油、煤炭开采造成的水土流失现象仍较突出,“先破坏、后治理”的现象仍然存在,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尤其是石油开采对生态的影响较为严重,目前地企双方虽然落实了治理责任,但油田过去掠夺式、破坏性开采造成的生态损失一时半会难以修复,加之历年开发建设项目造成的水土流失还没有得到彻底治理,严重影响着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

5.环保机制不完善,政府职能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由于考核体制机制的不完善、不健全、不科学,直接导致政府职能严重向经济增长集中,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以及经济发展中社会要素、生态要素的利用和维护。环保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大多乡镇没有专门的环保管理机构,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工作尚未覆盖整个农村地区,污染事故的处理和环保咨询落实不到位。

如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总书记在十报告中作出详细论述,已经给出答案,就是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就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三、合水县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对策

1.深入开展环保宣传,提高居民环保意识。利用电视、电台、网络等大力宣传保护环境的意义,不断提高乡镇领导和广大居民的环境意识,使人人自觉遵守环保法律、法规,关心环境,为保护和改善自己生活、居住的环境成为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使居民认识到搞好环境保护,是建设美好的家园,为子孙后代造福,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好事。我们要大力开展环境保护的宣传,不断强化全民生态文明观念,对于建成生态文明城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的公益事业,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仅靠政府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积极争取国家、省上和市上项目投资,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和物质支撑。此外,我县还应该调整和转变收费资金使用方向,将本县内相关的林业、水利、环保等规费收入真正用到生态建设当中去;结合石油、煤炭资源开发实际,解决生态环境治理经费短缺的问题。

3.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生态环保之路。我县应围绕“红、黑、绿、黄”四大优势资源,积极开发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畜牧业、生态旅游业,大力发展生态型循环经济。应把建设生态环境与落实产业富民、工业强县战略结合起来,依托子午岭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突出开发生态旅游产业。此外,应改变一些传统的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改变奢侈消费、劣质消费等习惯。倡导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比如,少用一次性饭盒、筷子,不浪费纸张,随手关灯关水龙头,节约水电,使用环保电池等等。加快形成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2]

4.完善监管机制,建立绿色GDP制度。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立足长远的系统工程,涉及各行各业各领域,任务繁重,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高效务实的指挥系统。为此,建议各级政府成立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县、乡镇、村委、自然村四级联动机制,真正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健全和完善生态保护方面的法制,使生态保护有法可依;要切实采取行政、法律手段对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惩处。

乡镇生态环境建设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我县在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方面都已摸索出了一些经验和路子,如今,十报告以这样的方式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把以往的工作方法上升到了全党理论的高度,说明党中央已经把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当作一件非常重要紧迫的事情。相信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护环境、改善环境、防止和减少污染,将成为一项全县上下都行动起来的事业。

参考文献

生态环保的问题范文7

一、整改工作开展情况

根据县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县环保督察整改问题2020年质量提升方案》文件要求,我镇积极行动,主动作为落实各项整改工作任务。一是明确组织领导、细化工作职责。镇党委多次召开专题会,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落实工作责任。二是加强协调联动,压实工作责任。根据文件按照“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的要求,确保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完成。三是加强检查,对工作滞后、敷衍整改、虚假整改的部门,启动问责程序,环保督察问题被省级以上部门通报或批评的,和逾期的,实行一票否决,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二、环保督察整改问题进展情况

(一)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清单

镇关于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清单发现问题有第1、2、5、15项。

1、一些领导干部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政治站位不高。

整改工作取得的效果:1.镇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2.制定了镇党委、政府领导2018年度学习计划,每年至少召开一次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委员会会议。镇党委、政府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全镇党政领导干部培训和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3.将中央督察反馈意见问题整改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重要责任,层层落实责任任务。4.根据县绩效考核方案,严格落实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加大考核中生态环境保护的权重。强化生态环境约束,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

2、有的部门和地方在环境保护上喊的多、做的少,发文件多、具体落实少,有的甚至说一套做一套,不敢动真碰硬,不抓落实。

整改工作取得的效果:一是镇党委、政府成立环境保护委员会,统筹协调指挥调度本镇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二是镇党委、政府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党委会议研究环保方面工作,听取汇报,解决问题,形成常态化机制。镇政府每年向同级人大常委会报告上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三是全面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明确党委、政府及相关站办所和村屯的环境保护责任,向社会公开,建立督办制度,对环境保护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行为进行责任追究。四是领导干部经常深入基层调研,敢抓敢管,切实解决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5、全省目前仍有70%以上的行政村尚未实现生活垃圾“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农村垃圾乱堆乱放问题突出,严重污染周边环境,群众反映强烈。

整改工作取得的效果:1.镇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彻底打赢农村垃圾攻坚战。2.镇党委、政府制定了镇农村垃圾整治实施方案,依据该方案各行政村积极行动,基本能够实现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模式。3.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垃圾问题,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重要责任,层层落实。4.目前镇8个行政村共配备河道保洁员14名,由县财政开资,村保洁员实行聘任制管理。

15、省作为农业大省,秸秆禁烧工作还不够到位。2017年春季焚烧秸秆问题明显反弹,严重影响大气环境质量。

整改工作取得的效果:1.实行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包村、机关干部包片、村干部包户的网格化管理,一处着火点四级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全镇范围内“不燃一把火,不冒一处烟,不现一处黑斑”;加强源头管控,形成秸秆禁烧工作常态化工作机制。2.制定了《镇秸秆禁烧工作实施方案》,全面落实秸秆禁烧工作并逐户发放一封信,每村要在醒目位置悬挂横幅,每天广播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把宣传教育工作贯穿禁烧工作始终。3.村民以组为单位设置一个至两个秸秆堆放点,对不能打捆或没有破碎的秸秆进行集中堆放,明确具体监管责任人,由镇集中腐化和处置,杜绝集中焚烧、水体污染及火灾现象。4.在落实环境保护领导责任的过程中,重在落实严管必管,不打折扣,盯住重点,抓关键,全力解决秸秆禁烧工作突出的问题。5.贯彻落实好党的会议精神,坚决构筑生态功能保障线、环境质量安全线,要忍住刮骨疗毒的痛楚,坚决下决心抓好问题整改。

(二)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反馈问题清单

镇关于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反馈问题清单发现问题有第1、3、5、6项。

1、省一些地方和部门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甚至重发展、轻保护;对解决一些长期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缺乏自觉性和紧迫性,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安排部署多、具体落实少;对群众环境诉求没有真正抓在手上、放在心上,导致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整改效果:镇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制定了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学习计划,学习生态保护重要性。镇党委、政府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全镇党政领导干部培训和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

3、第一轮督察指出,省有关部门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管理、煤炭质量管控等方面责任落实不到位,存在履职不严不实问题。

整改工作取得的效果:镇党委、政府积极协调推进环境治理、垃圾清运、水源地保护、煤炭监督管理等各项工作,基本实现饮用水干净安全,河道沟塘等环境卫生整洁,使全镇风貌焕然一新,环境卫生明显改善,配套设施日益健全。充分调动广大干部参与环境卫生整治和美丽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5、在一些具体整改任务中,一些地方仍然存在不作为、慢作为,甚至敷衍应对等突出问题。

整改工作取得的效果:以目标任务和存在问题为导向,积极引导全镇上下压实责任、持续发力。开拓建设思路,将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环境整治行动中来,通过落实各项整改措施,镇领导班子成员的环保理念得到新的提升,坚定不移发展生态文明的信念更加坚定,目前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任务(序号5)已得到全面整改。

6、一些地方对整改持观望态度,以督察组“来不来”为标准确定是否加大整改力度,有的寄希望调整规划或区划范围来规避整改;有的甚至弄虚作假,试图蒙混过关。

整改工作取得的效果:镇领导班子成员牢固树立了环保理念,不是只看现在,而是放眼未来确实的将环境生态保护落实到位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目前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任务(序号6)已得到全面整改。

(三)省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清单

镇关于省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清单发现问题有第1、2、3、6、10、12、13项。

1、部分党员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意识不强,还没有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整改工作取得的效果:镇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制定了镇党委领导班子学习计划,学习生态保护重要性。镇党委、政府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全镇党政领导干部培训和宣传工作的。

2、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压力传导层层衰减,部分县(市、区)和乡镇党委、政府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落实不够到位,个别地方领导干部对分管领域的环保职责抓的不深不透。

整改工作取得的效果:通过落实各项整改措施,镇领导班子成员的环保理念得到新的提升,坚定不移发展生态文明的信念更加坚定,目前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问题2已得到全面整改。

3、各部门职能交叉分散,还存在敷衍推诿现象。

整改工作取得的效果:我镇加强了各所站、村部联系,明确职责,确保遇到问题及时处理。目前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问题3已得到全面整改。

6、地方林业部门毁林种参整改工作进展缓慢。

整改工作取得的效果:我镇对拆除违规参地进行排查,未发现毁林种参问题出现反复。并对村民进行了环保意义的宣传,让村民自觉地保护生态环境。目前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问题6已完成全面整改。

10、松花江三湖部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县镇秋皮沟建龙山庄问题未落实整改要求,红石林业局行政处罚未按规定执行,林地未恢复原状。

整改工作取得的效果:县林业局、县住建局、县国土局、县公安局、县环保局等部门组成联合执法队共计40余人,与红石林业局联合执法队汇合,对秋皮沟建龙山庄内的人工池塘和违建房屋进行了拆除,拆除了建龙山庄全部建筑物,填平了人工池塘,并栽植云杉,进行生态恢复。

12、市没有对其他中央反馈的问题进行举一反三,对生态环境监管“宽松软”等诸多问题没有深入开展自查自纠,“举一反三”台账不完善。

整改工作取得的效果:1.对中央反馈的问题逐一梳理并进行“举一反三”。2.深入查找本地存在的问题,完善“举一反三”台账。3.制定“举一反三”整改措施、方案,扎实开展整改。

13、市整改方案中长效机制内容不全面,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现机制、处置机制、报告机制、督办机制、查处机制、重大问题的累进解决机制等不健全、不系统。

整改工作取得的效果:1、加强领导。不定期研究全镇重大环境政策和重大环保措施,审定环境保护规划、主要工作计划,建立健全环境保护长效工作机制;协调解决全局性的环境问题,处置环境突发事件;2、对发现的环保问题,我镇能够解决的及时处理,无法解决的报告上级有关部门依法查处。

(四)县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案件清单

无镇办案件

(五)县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案件清单

镇关于县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案件清单发现问题有第3714项。

发现问题:1、三参场道口有两堆垃圾;2、三参场泵房前有一堆牛粪。

整改取得成效:接到举报后,我镇及时对三参场周边环境、牛粪进行清理。同时派人定期到实地查看井房周围环境卫生保持情况,并未发现垃圾、粪堆污染现象继续发生。我镇向县水利局申报三参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项目,在泵房周围设置围栏,对水源地加以保护。于2019年7月14日已经完成围栏施工。

(六)县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案件清单

无镇办案件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生态环保的问题范文8

关键词:环境监测;作用;环境保护;应用

当下,带动社会经济的主要为工业制造业,但是,同时工业也带来诸多环境隐患问题。这些问题长期困扰着生态发展,并致使自然界生态环境恶劣,这种影响对人类的身体健康同样会造成严重的威胁。而伴随着环境监测技术的出现,这一问题逐渐得以改善,并弥补了自然生态原有问题中的诸多环境隐患。

一、环境保护下监测环境的发展现状

我国环境监测自70年代起步开始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现代环境监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使环境监测经历了“认识不断深化、队伍不断壮大、能力不断增强、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工作不断深入”的发展过程。尤其在“九五”期间,我国环境监测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初步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环境监测技术和管理体系,环境监测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但存在地区差异大、整体水平不高的现象。

二、环境保护下环境监测的关键作用

1、环境保护下环境监测的生态环保内容

环境保护工作的任务非常繁重,因为它所涉及到的范围非常广泛,比如水污染问题、大气污染问题、土地污染问题。环保部门需要而临的环境保护工作范围遍及全国,通常对己经出现的环境污染治理一也是治标不治木,治理过后还会反复出现。所以,总是在发现严重污染问题之后进行突击治理是非常不明智也不合理的保护环境方法,我国环保部门必须采用更科学系统的治理方案碜龌繁9ぷ鳌U馐保环境监测就能发挥明显的作用了,它能让环保部门少做些无用功,找到更好的环境污染治理方向。环境监测系统会收集到我国各地的大气、水流、土壤等自然环境的被污染情况,之后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一分析处理。这样环保部门就可以通过环境监测系统来查看我国各地的环境污染情况,有利于环保人员更直接的发现环境污染之间是否有关联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源。

2、环境保护下环境监测获得参考依据

我国环保部门在开展工作时也需要有参照标准,环保工作者在确定某地的土质、水流、大气等自然环境是否被污染时,需要与在一定好的环保标准进行比对。看这些自然环境的各项指标是否符合标准,如果出现被污染的情况,也需要用标准来衡量环境的污染程度。所以环保指标的制定对开展环境保护工作非常重要。环境监测系统的使用就可以为我国制定明确的环保指标提高有利依据。当环保部门在开展环境监测工作时,需要收集到自然环境不同时期的各方而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比对分析,以了解某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在不同时期受到的污染情况,或者是相同时期不同的地方受到的污染情况。这些数据能够很好的反应出我国的环境污染情况,对制定环保标准提供数据支持。

三、环境保护下环境监测的具体应用方式

1、创新环境监测技术内容

生态环境作为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撑、维系着大部分生命体系的正常运作。为加强生态环保效应,应着重展开生态环境的监测、监管工作,监测内容应依据地域实质需求开展,目的在于促进生态环境的有效进步,使其在未来更为协调的发展。有效监督环保工作,应从环保基础理论内容开展,以避免污染类气体或能源造成生态污染问题优先,改善现有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所存在的不足,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措施,运用全新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根据现阶段环境保护措施的缺口问题,制定创新形式的环保措施。创新内容应依据地理环境问题开展,改善现有生态污染问题的关键在于创新现有检测技能,改善原技能中所存在不足,引入全新技术观点,中心置于加强环境效应。当下,应针对生态问题严重区域实施相应监测技术措施。

2、完竣环境监测的预报体系

伴随着环保缺口问题的日益加深,改善现有环保模式变得极为重要,因此,应妥善开展区段式环境监测系统的建设工作。在监测系统中,架构体制内在最为重要的预报体系,通过这一体系环境问题得以呈现,且弥补了大部分环保问题隐患。同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应采取对监测系统的应用,监测预报系统的优势在于及时发现环境问题,并将问题点进行上报,以备相关人员及时处理问题隐患。检测方式可通过设置相关监管人员开展,监管人员应接受严格培训,且通晓各类环境问题的基础常识。监管人员的日常工作应做到反复检索区域内环境,对区域发现问题隐患,依照科学、规范的手段进行解决,待未解决问题应进行体制上报,避免问题点因其他因素而扩散,以至问题隐患的恶化、严重。完竣检测体系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方式:人员入手,建立详细监管人员体制,将检测内容引入体制,并逐渐培养体制人员的生态环保责任心。第二种方式:加强现有监测技术规范,使之充分适应现阶段生态的基本需求,监测技术已逐步跟随治理方案变更而衍生多种技术规范,但是,其主旨却未曾变更。环境检测主旨内容便是对环境给予保护,且在保护的同时设置相关检测措施,以防止环境恶化问题的延伸。

3、在国家监管下监理相应的环境监测机构

治理环境污染问题是我国的重要任务,建立部级的环境监测网络能让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更全而。首先,部级监测网络要对自然环境中的各种要素建立监测网络,比如空气、噪音、地下水、地表水等等。其次环境监测网络需要以不同的地市级来划分出层次,具体分为省、市、县、镇四级。最后就是对监测到的数据信自、实现在线传输、整理、分析等功能。这样对国家了解我国当前的环境污染问题有很大帮助,也能更好的针对各地的污染情况因地制宜的制定治理方案。

结论:如何规范操作生态环保已成为现阶段最为严峻的一项问题,而待问题未解决阶段环境恶化亦越发严重。其中,伴随着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衍生,其技术理念已弥补现阶段环境恶化的多项问题,针对问题的解决措施,现阶段拥有三种方案,其中最为透彻的解决方案为在国家监管下监理相应的环境监测机构,这种方式可有效保障当下环境朝向有力因素面发展。在实际的检测系统之下,其基础措施工作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其逐步带领起检测系统原有优势。在今后的发展中,仅有引入健全化的环境监测系统,才能解决生态环境中的根本性问题。

参考文献:

生态环保的问题范文9

    【正文】

    一、从城乡比较的角度看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继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之后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再次引起人们广泛忧虑。近年来农村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以年均29%的速度递增,成为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经济,制约社会,涉及政治的重大问题。[1]由于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晚发于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政府在生态环境治理的历史上存在偏差,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农村环保设施几乎为零,城市环境的改善甚至是以牺牲农村环境为代价。[2]不仅如此,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也习惯于依赖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经验而很少采取能反映自身特点的治理措施。因此,本文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逻辑起点建立在讨论农村生态环境问题自身特点之上。

    我国农村范围广阔,汇聚了水、土地、草原、森林、野生动植物等绝大部分自然资源。近年来,随着城镇化飞速发展,污染产业向农村转移以及受农业生产长期破坏的影响,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有加剧的趋势。据2000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和2007年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我国森林资源存在总量不足、质量不高、过度采伐等问题;天然草原面积3.93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41%,但有90%的天然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而退化、沙化草原是中国主要的沙尘源;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7.08%;耕地质量退化趋势加重,退化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40%以上;农村环境污染严重,农村面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双重威胁。和城市相比,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不仅表现为土壤、水和大气污染,而且还强烈地体现为草原、森林、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环境整体质量下降。自然资源因素不仅是农村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重要原因(自然资源的不当利用)也是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体现(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下降)。具体而言,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具有以下显着特点:一是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涉及区域广,地区差异大。农村生态环境在整个生态环境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破坏对整个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和全局性影响。二是与农村工业比重低、农业家庭经营方式的现状相适应,农村环境污染源小、数量多、分布广,农业生产活动是造成农村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其中由于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的面源污染比重较大,且有不断上升趋势。三是农村生产生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高,农村生态环境破坏常常发生在自然资源利用中,如农业生产活动对土壤污染和土地退化、盐碱化的影响;过度放牧造成草原荒漠化;滥砍滥伐对森林的破坏;过度狩猎造成野生动物种群下降等等。四是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与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农村贫困密切相关。农民为了维持自己的生活往往不得不去破坏环境。[3]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上述特点表明,其治理除了借鉴以工业污染防治主要体系的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经验之外,尤其需要重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广、散,农村生产活动特点和自然资源在生态环境问题中的地位。这些条件共同构成了分析民事合同治理的现实基础。

    二、民事合同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的现实歧向

    在环境治理中,合同很早就得到了运用,如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就创设了“横滨方式之公害防止协定”。如今,行政合同在生态环境管理中被广泛运用。近年来我国学者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又提出了环境合同和环境民事合同。根据学者界定,环境合同是指“国家与个人以及个人与个人之间就环境资源使用权的确立和转移达成的协议”,[4]环境合同概念的提出对于探索环境法上的合同具有重要意义。有疑问的是,环境合同将“国家与私人之间的环境分配合同”与“私人与个体之间的环境消费合同”[5]都纳入环境合同范畴,如何协调现行具有环境内容的行政许可合同与民事合同之间性质和法律适用上的冲突?且“国家意志在环境合同中处于基础性地位”[6]是否能够涵摄环境合同中“私人与个体之间的环境消费合同”也不无疑问。环境民事合同顾名思义就是以环境资源利用保护为目的的民事合同。在张炳淳先生看来,环境民事合同“应用了合同的外观形式,将环境资源开发利用、污染防治及污染损害赔偿等事项通过合同加以约定,以确立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7]环境民事合同的提法仍然面临合同目的、性质和法律适用等问题。以张文例举的发电厂与二氧化硫回收单位签订的二氧化硫回收合同为例,该合同的缔结并不一定是以“环境保护”为目的,完全可能是经济人以追求自身经济利益为目的的结果。该回收合同亦属于民法上的一般民事合同而适用民法调整。因此,至少就目前而言,环境合同和环境民事合同的提法有待进一步论证而难以在生态环境治理上与环境行政相提并论。正是基于此,本文将农村生态环境合同治理的探索转向一般民事合同。

    (一)民事合同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的重要地位

    从造成农村生态环境的原因来看,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是主要的原因。农村是自然资源的主要分布场所,农村生产生活对自然资源有很高的依赖性。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具有负外部性,如自然资源的破坏和浪费、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因此,自然资源的直接或间接利用是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规范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基本出发点。我国实行的是自然资源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和农民集体所有。在自然资源二元公有制框架下,自然资源的利用往往是非所有人对他人之物的利用。《行政许可法》(2003)第十二条将有限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作为可以设定行政许可的事项。但是对于行政许可后是否需要缔结合同以及合同的性质并未做出统一规定。理论上存在行政合同和民事合同之争。笔者拟从国家的双重身份的角度进行分析。国家在自然资源的初次分配中具有双重身份即所有者和管理者,国家基于管理者身份体现在对有限自然资源享有的行政许可以及事后监督上,而国家参与有限自然资源许可合同缔结是其所有权者身份的体现,由此形成的合同属于民事合同。2007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民事案件案由规定》也将土地、林业、渔业、牧业承包合同纠纷以及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纠纷等都列为民事纠纷。自然资源转包、转让、出租等合同的民事性质自不待言。自然资源民事合同是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权利取得的重要途径,生态环境源头控制目标要求我们在可能危及生态环境的合同缔结时就应当着手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因此自然资源民事合同在农村生态环境源头控制中具有重要作用。自然资源民事合同而不是合同缔结后第三方观察到的单方行为是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逻辑起点。欲从自然资源配置和利用角度进行规范以从源头上控制自然资源利用不当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合同的绿化是必不可少的。对自然资源配置和利用民事合同的绿化和监管就形成了民事合同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基础。非因自然资源的直接利用产生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如农村某些工业污染、居民生活污染和外来生物入侵等,民事合同仍然是其权利的取得、行使和让渡的最重要的形式,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同样可以建立在诸如此类的民事合同之上。

    (二)民事合同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的不当缺失

    基于生态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各国均采取政府主导的治理模式,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也概莫例外。从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以来,经过三十年的发展,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已基本形成了以《环境保护法》为基本法,环境污染防治法和自然资源单行法为主干,以及大量的行政法规、行政规章构成的政府主导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法律制度内涵其中。这些法律制度规定政府在包括农村在内的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地位、职责、基本制度等,确立了政府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主导地位。如《宪法》(2004)第二十六条 第一款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环境保护法》(1989)第七条规定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政府职能部门及其分工合作。不过,政府在农村生态环境法制建设上也存在城市化倾向。现行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虽然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也有所涉及,但立法是以城市污染防治为中心,对农村污染严重的化肥农药污染、农用塑料薄膜污染、养殖业污染以及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等缺乏具体规定。除了政府主导的行政命令环保监管模式外,民间环保组织是另外一类引人注目的监管模式。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民间环保组织先后在西方一些国家建立起来,如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地球之友、绿色和平组织等。我国从1978年成立第一个官办民间组织环境科学协会以来至2005年底,共有各类民间环保民间组织2768家,从业人员公有22.4万人。[8]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民间环保组织扶贫解困,推动发展绿色经济等也做出了一些有益工作。然而,作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市场模式重要内容的民事合同治理尚未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