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高一语文教学活动集锦9篇

时间:2023-08-29 16:38:18

高一语文教学活动

高一语文教学活动范文1

>>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方法探究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模式的探究 小学语文情境课堂探究 关于语文情境教学的探究 再谈小学语文情境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情境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方式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探讨 浅谈小学语文情境式教学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实践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策略 也谈小学语文情境教学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探微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浅析 小学语文作文情境教学浅议 浅议小学语文情境教学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探析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初探 试论小学语文情境教学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探究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探究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不断丰富起来。小学生的思想正处于开发阶段,其形象思维能力较高,在语文教学中,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活动中。加强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实施,是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成效提高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 情境教学 方法 意义

前言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质量,对于小学生的语文能力以及语言意识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会让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创设小学生期待的教学情境,会让学生引领到教学活动中去,也会让教师的情感更加投入。但许多小学语文教师认识不到情境教学法的优势,不能将情境教学法与实际教学活动进行结合。加强情境教学法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实施策略是十分重要的。

一、情境教学实施的意义

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境设计,会让小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想象能力得到调动与激发,让小学生自然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学生在情境中自然而然地进行语文知识的探究,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推动了语文教学活动的高效进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创设的情境给学生提供了心理时间,从多个角度感染学生。

2.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

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的成长阶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将注意力投入到习活动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会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让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加持久,促进学生与情境进行互动,与教师进行互动,保持语文学习兴趣。

3.有利于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让小学生没有选择地成为了教学活动中的被动者,成为听教师说话与讲解的听众。这样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主动探究语文知识,自主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权利,也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可以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氛围的活跃起来,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热情的提高。

二、情境教学实施的方法

将情境教学法实施于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教师利用正确的教学技巧。

1.利用生活情境实施教学

生活与小学语文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知识全部来自于生活,生活就是小学语文学习的一个天然的情境。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语文知识。在生活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各个感官得到充分调动,更加清晰地认识抽象知识的形象性,促进学生情感的迸发。

比如在讲解《春雨的色彩》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春游,让学生在春游这个生活化的实践活动中去理解课文中的文字,理解作者对于春天的感悟。生活情境会加强学生的语文学习体验,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2.利用朗读创设情境

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其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离不开朗读,而朗读也是教师进行情境创设的重要手段。朗读是一种有情感的有声读书优雅,在朗读中,学生用自己的理解将文字表达出来,朗读将本来没有生命的文字变得丰富多彩。学生的朗读,可以为小学语文学习创设一个情感情境,在朗读过程中,学生的眼、耳、脑都得到充分调动。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朗读为学生创设情境,推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化。

比如在讲解《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全体朗读课文,让学生先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之后,让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个人朗读文章,用他强烈的情感表达将其它学生带入到学习情境中。这时,教师让学生去分析文章字里行间的情感,思考文章的主旨,有利于课堂教学难度的降低,以及学生思维的活跃。

3.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让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当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的综合功能,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语文学习情境,促进小学生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小学生更乐于接受形象的事物,一直对着课本看枯燥无味的文字,会影响小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针对学习内容,在课前为学生准备一些形象化的资料,通过课堂展示让学生融入到学习活动中。

比如在讲解《难忘的泼水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一下傣族人民庆祝泼水节的风俗与真实场景,扩展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视界。教师最好选择色彩较为鲜明的图片,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并且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在真实的情境下,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压力得以缓解,还能一边享受一边学习,成为小学语文学习活动中的主人翁。利用多媒体进行情境创设,是情境教学法最便捷的使用手段。

三、结语

综上所述,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实施情境教学,有利于小学语文教学创新以及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当代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当认识到语文教学创新的意义,积极利用情境教学法丰富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语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温儒敏. 情境教育开启新课题[J]. 人民教育. 2013(Z3)

[2] 蒋易桦. 苏教版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和方式研究[J].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2010(01)

lack'>中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是一线技术工作人员,在新课程改革标准下加强体育课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自主能动性,形成良好的体育运动观念,对于综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会对学生职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当下,各个中职院校应当重视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突破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弊端与不足,加强体育教学方面的师资建设,创新教学方法,丰富体育课教学内容,逐渐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形成终身体育学习锻炼的好习惯,不断提高身心素质,丰富自己人生。

参考文献:

[1]韦毅华. 浅议新课标下中职体育课教学改革[J]. 当代体育科技:学校体育学,2014,04(18):62+64.

高一语文教学活动范文2

论文摘要:语文活动课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自主性以及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中职语文教师应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把课内和课外语文学习结合起来,把语文学习贯穿在学生的生活实践中,深化中职语文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去年,笔者有幸倾听了广州市电子信息学校梁丽敏老师《琢磨“活化石”》教学设计的讲解分析,真是收益匪浅。梁老师教学策略的运用,突破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首先,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前搜集相关信息,并以多样的表现形式整合在课件里,在上课时呈现出来。其次,选择汽车电子实验室作为授课场所,帮助学生在浓郁的专业氛围中愉快地学习语文知识。梁老师教学策略的运用给中职语文教学提供了一面镜子,作为中职语文教师必需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理念,深入挖掘语文教学中的专业因子,使语文教学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把课内和课外语文学习结合起来,把语文学习贯穿在学生的生活实践中,以语文活动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一、中职语文活动的特点 

1.中职语文活动具有自主、开放性的特点 

活动课的出现,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自主性以及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它主要以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特征,结合专业学习特色和有关职业的实际需要出发,选取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总结评价等步骤,围绕活动主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有效地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技能,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中职语文活动具有专业、实用性的特点 

当前,普遍认为“实用性、职业性和生活性应当成为普通文化课程内容改革的基本理念”。语文活动训练应着眼于学生听、说、读、写以及提取信息能力的提高,语文活动的设计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以致用,训练的材料应尽可能来自日常生活或挖掘其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便于学生理解接受。设计语文活动可以与专业实训紧密结合在一起,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二、以语文活动为突破口,促进中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提高 

中职教师根据各专业学生的特点设计真正从学生个体出发的更加人性化和多元化的语文课堂教学,以丰富的语文活动为突破口,深化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口语交际训练常规化,提高听说能力的策略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职学生应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在实际教学中,要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善于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学说,并逐步成为一种习惯。例如,可安排课前“3分钟演讲”活动,充分利用早读、晚修及语文课这几个时间,轮流让学生到讲台演讲一分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自信心自然大增,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教师还应考虑结合学生各专业特点,想方设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灵活地安排自我介绍、即席发言、模拟应聘、推销等综合方式进行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达到能够根据学习、生活和职业工作的目的和情景进行恰当地表达和交流,提高听说能力,以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 

2.提交个性化作业,培养学生搜集、筛选和提取有用信息能力的策略 

根据中职学生的专业学习特点,教师可开展“网络写作”、qq日志写作比赛等活动,使学生既能上机练习电子邮件的使用,又方便学生进行修改,提高作业的效率和质量。在开展各种活动时,要求学生通过在网络上搜集资料,根据不同主题筛选整理与综合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制作成ppt文档或word文档,利用网络资源上传,或在活动成果展示时呈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体现了语文课程教学为专业课程服务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整理能力,提高了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 

结合中职学校的专业特点,灵活应对学生的语文作业。教师设计一些如“奇妙的语言——广告”“手抄报比赛”“商品推销大比拼”等专题的作业,要求学生分组合作、搜集资料、共同探究、展示成果,既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情况,加强了中职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训练,培养学生搜集整合提取信息的能力。 

3.重视指导兴趣小组活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必须加快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重视训练学生阅读的速度,扩宽学生的阅读面。教师应引导学生除阅读教材外,还应阅读各种优秀作品,体会其中丰富的内涵,加深和拓宽中职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和认识,因此,教师应重视利用课外阅读资源,组织学生成立“阅读兴趣”小组,定期交流阅读体会,指导学生开展“好书推介”“最令我心动的一本书”等专题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分组合作,搜集整合资料制作课件,利用多种感官效果把阅读成果向师生展示,帮助学生养成爱读书、会读书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 

4.突出实用写作训练,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策略 

语文教学要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理念,因此,中职学生写作训练项目的设立必需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的需要为准则,结合专业特点设计训练,把与学生专业密切相关的和在学生以后工作中使用较广泛的应用文和说明文作为训练的重点,指导学生练习写作通知、求职信、应聘信、产品说明书、合同、总结等应用文,可以引导学生在产品制作、维修项目、实训项目等方面写作说明文。为了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教师可组织学生成立“文学社”,联合校园广播站,开通校园广播“美文献给你”活动,每周准时把社员撰写的稿件向全校广播。不但训练了各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为校园文化建设添上了精彩的一笔。还可创建文学社博客主页、建立qq群及投稿邮箱,鼓励学生加入社团,通过多种途径投稿,并定期出版期刊。期刊的编辑、审稿由师生共同完成,而文字的录入、校对、排版、封面设计等则由学生全权负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发挥各专业学生的特长,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活动中逐步提高。 

实践证明,语文实践活动是中职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有效途径,是有效教学的一种展现形式。以语文活动为突破口,深化改革语文课堂教学,不但注重培养学生语文应用的能力,体现语文教学为专业课程服务的教学理念,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使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有利于拓宽中职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全面提高中职业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金海.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集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高一语文教学活动范文3

语文学习活动;内涵;价值;设计

【关 键 词】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5)06-0146-03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下文简称《普高课标》)中有言:“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文简称《义教课标》)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②这里的“实践”也就是“活动”的代名词。所谓“实践”,就是“人们有意识地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活动”。③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所谓的“语文实践能力”无疑是语文科所要培养的一种核心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可以说主要就是通过语文活动,更具体地说是靠语文科教的活动和语文科学的活动相互运作共生而成的。那么,基于教学实施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考虑,教材编写者就不得不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学习活动,从而更有效、更便捷地服务于师生。

搜查诸版高中语文教材,不难发现鲁人版对学习活动的重视。但什么是语文学习活动?它与其他活动有何区别以及设置意义?如何设计?这都值得深思。基于此,下面笔者将基于鲁人版高中语文教材,重新审视语文学习活动的特征内涵及其价值,并就教材中的相关设计提出建设性意见,不当之处,敬请批评。

一、“语文学习活动”内涵及其价值

我们常说: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若想更好地完善与推进语文教学,首先应从活动说起。“学习是在教育目标的指引下,学习者获得经验而产生行为变化的过程”。④所有学习的目的都是为了有益于学生的实践,使学习更有系统,更有计划性。

那么,何为语文学习活动?有学者认为:“语文学习活动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创设一系列动态情境,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一系列过程。”⑤笔者认为,语文学习活动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以获取言语经验、提高言语交际能力为目的的一系列自主行为过程。

但需要指出的是,语文学习活动并非等同于语文活动。语文活动泛指人的听、说、读、写等活动,包括“学习语文”、“关于语文的学习”和“透过语文学习”⑥三个方面,但所有这些语文活动并不一定发生语文学习。有学者指出:“学生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中的听说读写的活动,并不意味着自然地就能学会听说读写。”⑦换言之,每个人每天都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但这些“语文活动”并不一定会促使其在“听说读写思”等方面产生变化。所以,只有作为“学习目标和内容”的“听、说、读、写、思”才是“语文学习活动”。例如,《义教课标》中有“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⑧与“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文化交流和社区文化建设活动”⑨的论述,然而这里的“校园活动”、“社会活动”、“文化交流活动”和“文化建设活动”并不就是“语文学习活动”,只能说是“语文活动”。即使是“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⑩中的“办刊”也不是“语文学习活动”,而只能说是“与语文学习有关的语文活动”。

此外,“语文学习活动”也不同于“语文学习方法”以及“语文教学方法”。“语文学习活动”以听、说、读、写为目标和内容,始终将言语经验获得、语文能力提升植入其中;而“语文学习方法”以及“语文教学方法”在于言语经验,只是学习或教授“语文”的方式或手段,只能对语文学习产生间接影响。所以,语文学习活动主要是指通过听、说、读、写、思等学习活动组成的结构系统,然后依靠这些语文活动作用于学习主体,促进其在听、说、读、写、思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变化。

二、“语文学习活动”设计之我见

在诸多版本中,鲁人版教材无疑是突出体现了对语文学习活动的重视,其在每单元结束后单独设置学习活动栏目,以此来总结和深化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这是对语文学习活动的一种大胆尝试和探索,无疑也是值得其他版本教材编写者审视和借鉴的。

那么,鲁人版教材中的学习活动设计具体是怎样的,是否已经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还有语文学习活动设计所要遵循的原则以及在实施方面是否具有可能性和可行性,这些问题理应被我们关照、审视并给以反思。

(一)教材中语文学习活动设置情况

鲁人版高中语文教材在每单元后设“学习活动”,主要是从文本品读、梳理・积累、写作平台三方面进行设置,其中“文本品读”部分主要就本单元必学篇目进行设置相关问题供师生交流讨论,问题数量一般在3~6个(每单元文章设置一般是2~3篇),关于自读篇目的问题,一般标注米字形号以作说明。《普高课标》明确指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入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11在“梳理・积累”部分,主要是基于对本单元必修课文中的重要字词、句子进行识记、整理和归纳,明确背诵的内容等。此部分题目数量设置一般在4~6个,不但可以使学习的重点内容明晰化,也有助于培养和提高积累与整合的能力,还能够优化学习方式。《普高课标》中也明确要求,高中学生“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12最后是“写作平台”的设置,《普高课标》在课程目标部分中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13高中学生应“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14这在必修课程部分有相关表述:“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进一步提高记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等等。这些无疑彰显了鲁人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写组对写作的重视和考量。

基于上面的介绍,我们可大体了解鲁人版高中语文教材在学习活动方面的设置。《普高课标》有言:“高中语文课程应该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系统,并形成富有弹性的实施机制。学校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15从“文本品读、梳理・积累、写作平台”三个方面设计语文学习活动,基本可以涵盖高中语文课程的目标追求,同时也是对必修课程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大目标的有效深化和渗透。

(二)学习活动实施现状及改进意见

鲁人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写组对语文学习活动的设置与具体设计突出了课标对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要求和重视,但在具体实施中情况并不理想。据笔者观察,大部分教师在单元结束后,在留有余力、时间充分的情况下才会偶尔涉及“学习活动”中的项目,更甚者几乎就是直接忽视“学习活动”的安排。为什么会有此现状,值得我们审视与反思。

首先,学习活动中“文本品读”安排是否完美?整合式的学习活动设置是否恰当?“文本品读”中多数题目都是根据本单元必学篇目来进行设计的,但在课文已经学完之后,学生是否还有兴趣来进行相关文本、句段的鉴赏?教师是否还有耐心再鉴赏已结束的教学内容?这种设置安排的延后性无疑会消减学生的学习兴趣,弱化学生文境现场的感受性。笔者认为,可以把“文本品读”中的相关题目分置到前边必学篇目的课后,然后再以审美鉴赏活动的方式呈现,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相关语段的重视,还能够深化他们在具体文境中的感受与鉴赏。

其次,“梳理・积累”中题目设置是否明确、具体?题目设置一般是要求整理所学篇目中的重点字词、相关文化常识以及说明此单元的背诵内容等,但在题干表述方面却值得细究与商榷。如请从某某文章中“找出几个与现代汉语句式不同的句子,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请将“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摘录到笔记本上”等等。在笔者看来,这样的表述一是不明确和不具体,二是有可能造成学生积累不全,易养成偷懒散漫的习惯,也就达不到预效。

第三,“写作平台”中的任务安排是否易操作。在这一部分中,有些题目的设置也出现了类似于“文本品读”部分中的问题,写作完全可以结合在阅读教学中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加深学生的感受与体会,同时还能起到培养和提升学生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此外,这一部分在任务量的设置方面有些大,一方面可能会给师生带来更多的选择性,但同时也会给师生带来无所适从和难以选择的困惑。就学生现有的时间和精力来说,不可能每个题目都进行训练,那么如何有选择性地进行习作自然成了师生共同考量的问题。

最后,如何评价“学习活动”的成效?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那么有了活动就一定有教育吗?有学习活动的设置,自然也就有相应的评价机制。就“文本品读”来说可以让问题穿插于阅读教学之中,从而能有针对性地陶冶与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和鉴赏力。就“梳理・积累”部分来说,可以在一定期限内将学生的积累本收上来查收与点评,一方面起到督促的作用,一方面教师可以定时地查看学生积累的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完善。在写作方面,平时可以穿插着进行小习作,如缩写、改写、仿写等,这些完全可以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实现,至于单独的写作训练,则要根据课时、课程安排,挑选出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进行写作,后续进行相关点评与写作指导。

总而言之,从语文学科内部的角度看语文活动,主要是为了学习而设计的,是为了助于教师教学的展开和更好的实施以及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一种可选择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语文学习活动直接是这个大活动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普通高中教育阶段,以教材为凭借,让学生深入到活动中学习,感受到活动的魅力和成效,无疑有助于教师教学的更好开展,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但在具体的操作与实施中还需要我们师生具有更好的选择性、协作性和自主性,从而达到最初的预效。

注释:

①⑨111213141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36,2,3,9,3,2.

②⑧⑩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14,17.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S].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179.

④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441.

⑤厉复东.活动化教材“语文学习活动”浅说[J].现代语文,2010(6).

高一语文教学活动范文4

[关键词]语文教学 活动课 语文素质

近几年,我省初中语文教学领域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改革热点――活动课。在一些中学,初中语文教学正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授课形式,以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特征的语文活动课正异军突起,占据一席之地,并以其生动活泼、切实有效而受到学生的欢迎。

语文活动课的出现,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个中原因,虽说十分复杂,但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正是由于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的局限,导致语文教学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别要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

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途径。前一阶段,我省各地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语文课外活动常常缺乏系统的目标、内容,常常难以有序进行,许多学校仅仅把它当作课堂教学的补充,甚至作为学校教育的点缀,因而往往难以落实,难以坚持。只有把语文活动列入语文课程,给予教学目标、内容和进程的规定,给予时间和空间的保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语文活动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当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把活动课列入课程计划的时候,当新的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稿)把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的时候,我们就意识到,初中语文课也必须把活动课列入课程,作为正式课程的一个部分。于是,从1995年开始,我们在调查研究和初步尝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建立初中各年级语文活动课目标系列、内容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构想,提出了两周开设1节活动课的方案,设计了每个学期8个课例的具体要求和内容,并于1996年秋在省内部分学校正式开展试验。

作为课程的一部分,语文活动课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相比,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

语文活动课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就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

在教学内容上,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必修课教材的教学为中心,内容显得狭窄,有时也有点陈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语文活动课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她能够补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新闻会”语言的艺术,广告“错别字普查”,“编手抄报比赛”等专题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情况,又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训练,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又实实在在。不少学生反映,开展语文活动课以后,自己才感到语文原来是那样有趣、那样有用。

在教学方法上,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传统的课堂授课常常过分突出教师的作用,以教师的知识传授和教学思路为中心,学生常常被动接受或被动参与。语文活动课则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在活动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活动课的过程,往往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学生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这样做,学生不仅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而且自学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比如,“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等活动课,自始至终都以学生的口头表达为主,几节课下来,学生的口才就会有所提高。许多学生这样说,语文活动课给自己提供了不少锻炼的机会,现在自己对学好语文也有信心啦。

语文活动课之所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其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依据的。

心理学表明,学龄儿童的智力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处在学龄中期的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主导地位,但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也就是说,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如观察、制作、表演、参观、调查、访问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因此,在开展学科教学时,就不能抽象地传授学科有关的知识、法规、原则,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初中语文活动课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

高一语文教学活动范文5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活动课

语文活动课的出现,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

作为课程的一部分,语文活动课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相比,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活动课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就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

在教学内容上,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必修课教材的教学为中心,内容显得狭窄,有时也有点陈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语文活动课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它能够补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新闻会”、“语言的艺术——广告”、“错别字普查”、“编手抄报比赛”等专题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情况,也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训练,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又实实在在。不少学生反映,开展语文活动课以后,自己才感到语文原来是那样有趣、那样有用。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个中原因,虽说十分复杂,但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正是由于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的局限,导致语文教学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别要注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途径。前一段我省各地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语文课外活动常常缺乏系统的目标、内容,常常难以有序进行,许多学校仅仅把它当作课堂教学的补充,甚至作为学校教育的点缀,因而往往难以落实,难以坚持。只有把语文活动列入语文课程,给予教学目标、内容和进程的规定,给予时间和空间的保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语文活动课之所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其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依据的。心理学表明,学龄儿童的智力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处在学龄中期的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主导地位,但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语文活动课要充分发挥其优势,真正取得实效,还有赖于活动过程中周密的安排和合理的调控。在语文活动课的试验和研究中,我们就感到必须切实解决好下面几个问题。

一是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活动课无疑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切忌越俎代庖,暄宾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让学生自发“活动”。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等,都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必须讲究引导的艺术,相机行事,灵活应变。

高一语文教学活动范文6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课堂教学;教学方法

语文是一门语言性学科,语言是其基本表现形式,而文化则是语文的精髓。因此,高中语文教学要通过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除了要让学生对不同的语言知识进行掌握和理解之外,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感受语文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而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语文教学必须要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一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通过对教学策略的合理选择和应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新课标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而要对课堂教学策略进行合理选择与应用,首先语文教师应树立起科学的课堂教学意识。

一、语文教师应树立科学的课堂教学意识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保证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语文教师应当首先从自身做起,根据新课改的基本要求树立起科学的课堂教学新意识:

(一)以端正的态度和责任感对待课堂教学活动

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首先应当热爱自己的工作,以全身心投入的态度面对自己所从事的语文教学工作,如若不然,语文教学活动将很难获得令人满意的成绩。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当从思想观念上进行转变,以爱岗敬业的端正态度对待课堂教学,加强自己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并通过对自己教学行为的重新审视,严格要求自己,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二)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教学前提

我国教育学界的泰斗孔子先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语文教师就要从思想观念上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把兴趣化作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动力。

(三)注重引导学生进入语文情境和语文意境

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不仅应当毫无保留地将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还应当通过适当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发现美。毕竟不管是文学还是艺术,都源自于生活,都离不开劳苦大众的创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当借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组织,让学生对生活中所包含的美丑、善恶等进行感知,进而达到思想教育的基本目的。当然,要想切实地使学生能够对生活中的美丑以及善恶进行感知,教师还应当注重时机的把握,通过恰到好处的指导与点拨,将学生融入到一定的情境当中,把生活和语文学习融合在一起,借助于这种交融,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四)注重对教学情景的有效利用

所谓注重对教学情景的利用是要求语文教师善于应用不同的教学情景来表达语文品质,为学生树立较好的榜样。通过寓教于学的创造力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进而塑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格。这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创造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现代教育背景下,语文教师应当将以上几点课堂教学的思想观念融入到教学实践中,以此为基础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组织。

二、课堂教学方法及策略的有效选择与应用

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决定了课堂教学活动是否有效,一般来看,对不同的课堂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有效选择与应用,语文教师应对以下两方面问题加以关注:

(一)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培养

课堂教学是一种教与学的双向互动性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发挥自身主导功能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注重对学生主动性的培养,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创造。具体来看,教师可通过以下两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1.以分析品其味

这里的分析是指让学生自己去分析不同的课文。教师可以安排相应的文章让学生阅读,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需要把文章剪裁成不同的句子,对句子的内容、特点或者是形、音、义和标点的用法等进行分析,以此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使其在自主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养成对语文美感的理解,同时,这样的分析过程,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加其阅读量,将其置于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

2.以聆听润其心

以聆听润其心,也就是说课堂中,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聆听各种优美的散文和诗歌,使其通过安静的聆听内心的感知来感受散文及诗歌中饱含的丰富内涵,领悟简练到位的遣词造句所具备的精微。这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语感,同时也能够陶冶其性情,使其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二)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可以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畏惧或抵触性情绪,以期在一种和谐、融洽、恬静、民主且活跃的师生关系中有效推动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以下两种方式对于提升师生之间的互动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1.构建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要在学生和教师之间建立起一种良好且和谐的关系,语文教师应当时常与学生进行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多倾听学生的心声,通过跟学生探讨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在喜欢语文教师的基础上,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2.加强学法指导

恰当的方法是可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当,积极地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并通过适宜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不断的学习中提升自己的理解力,进而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效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并为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总之,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一项语言教学活动,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使学生对语文中所饱含的文化底蕴进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所以实际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应始终将学生的发展作为重点,在树立现代课堂教学新理念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堂学习空间,以便在提升学生自身能力的基础上,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波.浅谈新课改下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效率[J].新课程(上),2011,(11).

2.蒋明.对如何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成效的几点思考[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1,(12).

高一语文教学活动范文7

一 落实“养成教育”,激活课堂氛围

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及遵循“行——知——行”的原则,叶圣陶先生也明确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缺乏主动参与意识,这与学生学习习惯的关系是密切的。要改变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教师要适当地将“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在课堂教学中交替互换,通过“有意注意”落实来树立培养学生养成圈、勾、划的好习惯,使学生的精力集中到课堂上来。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从学生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知、情、意、行,最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动”起来。

1.强调“手与脑”并用

传统的教学观把课堂教学过程简单化为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方式机械呆板,导致课堂沉闷、无效的现象。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性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必备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要改变传统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通过探究性、参与性、体验性及实践性等多种学习方式来促使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角色,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养成勤于动手与乐于动脑的好习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扮演好课堂教学主导者的角色,培养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勾、圈、划、写的好习惯;在解决问题时,要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整合材料的能力;在回答问题时,要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为此,在执教《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探究“哪些细节体现了林黛玉进贾府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为了避免学生捧着资料书照本宣科的现象,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分三步解决:一是检查学生勾、圈、划、写的过程;二是聆听学生整合材料的结果;三是比较不同层次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如此答题设计虽然多此一举,实践表明,教师不仅要善于提出问题,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有疑才能打破头脑中的平静,激起思维活动的波澜,学习才不会浅尝辄止、满足于一知半解。学生能够按要求有条不紊地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掌握解答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技巧,养成解答问题的良好习惯。

2.培养“口脑”并重

在执教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当教师提问时,原本抬头看黑板的学生一个个都低下头,课堂显得异常沉寂,教师处于无奈点名回答,学生回答后,整个课堂开始“动”起来。针对这一现象,我曾与学生进行过谈话,很多学生觉得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一是担心答非所问;二是站起来心里紧张,影响答题思维。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明白在教学时应多给学生尝试的机会,打消学生心中的疑虑,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动口与动脑的能力,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手、口、脑”都动起来。

强调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养成书写发言提要的习惯,有助于学生提高信息梳理能力、知识概括能力,使学生学会了如何去发现问题、概括问题,同时也帮助学生摆脱了回答问题时的尴尬,增强了他们学习的成就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情趣,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语文课堂教学的参与度。久而久之,使他们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改变了他们对待语文课堂学习与考试之间的关系,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增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 “生活即教育”,高中语文教学要面向生活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生活即教育”理论给我们高中语文教学的启示是:高中语文教学要面向生活,要反映生活的内容。这无疑与当前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是一致的。

我们知道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提高,不仅靠积累,还要靠应用、拓展。只有在积累、应用、拓展的不断循环中,语文素养才得以提高。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明确指出:高中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同时还指出:“应注重在生活和

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学习语文,在广泛的实践中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学习和生活中的语言文字现象。”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这个目标其实就是让学生学习语文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而应回归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因为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活水源头,语文只有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才会枝繁叶茂。

语文教育教学要体现教育回归、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切实面对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实施生活教育最重要的是语文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这是语文教育教学行为的先导。生活教育是高中语文新课改的核心之一,高中语文教师要结合高中语文新课程要求去思考:教师应该怎么教,学生应该怎么学,生活教育应该怎么在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中真正落到实处。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只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

高中语文教学,只有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才可以消除学生对高中语文学习的畏惧感和倦怠感,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高中语文教学要面向生活,就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景、优化教学资源、组织教育活动,要克服过多的接受性学习,提倡探索性学习,让高中语文教学“生活化”“趣味化”,这无疑与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是一脉相承的。

三 “社会即学校”,高中语文教学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陶行知先生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陶行知先生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陶行知先生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就多起来。”陶行知先生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进来,所以容易弄假。”而且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面高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陶行知先生提出“社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它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让生活时时处处伴随语文教学。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高中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所以,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成了学生创新的广阔天地。高中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结合,表现在两方面:联系生活,由生活导向新知;走向生活,由生活决定教学。新知的呈现方式寓于生活现象之中,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更为自主,更为积极,更为活泼。一方面,由生活导向新知,通过再现生活这一环节走向课堂。另一方面,由生活决定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感兴趣的,他们今后发展所需要的内容为重点进行教学。实际上,短短45分钟,是无法把所有的知识全面讲透的,我们应该删繁就简,把常用的、必需的知识与方法教给学生。这样,实用性与有效性相结合,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生活处处是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给学生一个开放的、多元的学习平台,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就会不断提高,而语文也会因为其强大的生命力而魅力无穷。将高中语文教学与社会实践相衔接,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高中语文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学习高中语文如身临其境,就会产生强烈的亲近感和认同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

教学实践使我们体会到:社会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社会生活中去实践,切实感受高中语文在生活中的原型,才能让学生真正地理解语文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充满语文知识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高中语文学习。

四 “教学做合一”——教学要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先生的话说,就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就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先生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陶行知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高一语文教学活动范文8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活动;途径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在教育文化领域也要进行相应地发展,以便于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理论和精神阵地。另外,基于高中语文教学活动是高中阶段向高层次性中华语言文化教育学习的转折点,其课堂语文教学活动的成败直接决定着高中生能否进入高一阶段担负着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使命。这就需要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要紧抓时展的脉搏,树立创新发展意识,积极剔除阻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发展的弊端,赋予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以科学的、系统的和新颖的方式开展,最终使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在新的状况、新的理论和新的途径不断获得发展,这也是当代教育系统提出高中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

1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提倡与时俱进科学执教的必要性

1.时代性经济社会发展反映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现实性需求。当前,要求对高中语文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是时代性经济社会发展反映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现实性需求,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高中语文课程教学活动进行改革,以便于这种基础性教育活动能够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并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导向和智力支持,从而使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既定的和明确的方向引导下不断获得活力持续性发展。然而,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活动,未能够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及时性地做出课堂教学调整和革新,以使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面貌,以使高中生明确自我的知识教育和思维培养的内容目标,从而确定一定的奋斗目标促使高中生能够完善自我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进而上升到较高层次的教育体系中促使自己成长成才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提供理论性和智力性支撑,最终使我国的经济社会不断调整和整合资源,以更加科学的方式和合理的结构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

2.新时期高中生要求成长成才的个人性自我诉求。对于当代高中生来说,当代社会人才济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人才辈出的压力更加强烈,反映在经济社会中就是社会岗位的竞争更加激烈,这就使得高中生渴望成长成才以不断地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以便于通过高中这个教育阶段跳跃到更高层次的教育阶段促使自我获得更大的发展。基于高中语文课程是高中阶段最为基础和最为重要的课程,这就决定了其课堂效果如何直接决定着高中生的整体学业水平,也决定着高中生能否进入高等教育阶段继续深造学习。然而,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活动明显存在着与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不相符合的地方,比如陈旧的教学理念、僵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师的职业素养等方面都成为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富有成效的拦路石。这就需要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师以新的视域和教学方式来为高中语文教学活动的成效性加力。

2 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新途径

1.优化组合各个语文课堂教学要素来提高教学效果。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辅工具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基础性要素,单一发挥某一个要素其作用比较小不能形成强大推动力促使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具有成效性,这就需要在活动中优化组合各个要素使其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挖掘出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潜在活力和生机,以便于语文课堂教学氛围浓厚,进而使高中生能够发挥最大的创造性吸收语文课堂知识,也便实现了教学的效果。

2.拓展语文课外教学活动的方式和路径来增加教学效果。语文课外教学活动是课堂语文教学活动的丰富和延伸,它以形式多样化和内容的多彩化扩展了语文课堂教材的内容和扩大了学生的学习视域,极大地调动了高中生的内在求知欲促使高中生深入语文教学活动中,以多途径和多思路地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知识点、意蕴和艺术张力,从而得以吸收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也便实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这就需要我们的语文教师以多途径和多方式的形式来凸显语文教学内容,以弥补课堂教学活动的不足,进而增加语文教学效果。例如:高中语文教师以语文经典文化诵读会、诗歌朗读比赛、语文文化周、语文角等形式展开语文课外教学活动,通过这些语文课外教学活动,高中生以新的高度和层面对语文教材内容有了一个全新的诠释和解读,促使高中生对语文教材内容的学习不在局限于僵化的文字性的认知和识记,而是以鲜活的实践性活动得以获得,促使高中生获得全方位的提升,这正是顺应了高中生成长成才的个人自我诉求。

3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缺少活力和生机,更不能有利于他们的创新成长。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问答式、辩论式、表演式、游戏式等等教学形式,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会灵活地刺激学生们的学习欲望,有助于学生创造才能的真正发挥,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一是手段现代化。多媒体步入教学课堂后,给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我们在教学时可以多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投影、视频、音乐、课件等等优势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扩大他们的知识视野,提高教学的效率。二是导语精彩化。导语设计的好不好,直接影响到一堂课的效果,所以,我们要精心设计好导语,要使导语多样化和精彩化。比如在执教《长亭送别》时,我就让学生努力去联想自己熟悉的爱情故事,然后总结道:“从关关雎鸠的吟唱到孟姜女哭长城的凄美,爱情在文学作品中始终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厢记》讲述的是富千金与穷书生的爱情故事,而这节课我们要欣赏的便是其最精彩的一折。”学生听到这段导语后,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三是学习自主化。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做主,还原给学生主人的地位,让他们去主宰课堂的学习,最大限度地去l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做好主导工作,成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员。四是评价多元化。教学的评价不能以老师为唯一标准了,要体现出多种评价方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评价,也可以师生评价,还可以生生评价,以此增加沟通。评价时要以鼓励为主,运用赏识教育的手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学生思维。

高一语文教学活动范文9

一、通过教学形式生活化来推进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语言交流、描述和表达的能力。教师在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开展多样化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亲眼所见、所感和想象,并用自己的思考将获得的信息描绘出来,用手中的笔描写出来。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建立在小学语文课堂开放性教学模式下,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解放学生的思维定式。通过贴近生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有了观察和“看”的实际基础,学生再去学就能够有更加直观和深刻的印象。比如,教师在春天带学生去野外郊游,让学生用手中的笔将看到的小草、小鸟、花儿、刚发芽的柳树、冰雪融化的小溪的样子描写出来,并启发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能力,想象小草经过了一冬天的冬眠苏醒后看到新的世界的样子,想象刚发芽的柳树在春风里飘舞的欢快。学生通过所见、所感和想象,写出来的文字肯定生动而且有生命感。学生在这样的生活化的课堂里,通过教师的引导,学习到的知识是发自内心的,是真正的素质的提高,而且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学习的兴趣更高,学习的效果更好。生活化的课堂环境应当鼓励学生自我表达,鼓励学生通过语言沟通表达自我想法,通过学生分组合作、讨论,探究教师抛出的疑问,通过互动、合作过程使学生获得语文素养上的提高。

二、通过教学内容生活化来推进小学语文教学

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开始被应用的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开放性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之间的分组合作,能够使学生的知识认知和情感表达共同提高和进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能够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听课、被动接受、被动学习的“被动”局面,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每个组员都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通过合理的分工,学生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能够积极参与发言,并且以往在课堂上比较活跃的学生能够积极带动相对比较沉闷和内向的学生共同参与小组任务或小组讨论,带动了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语文教学的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实际教学中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要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尤其是有益于学生综合发展和健康发展的活动,可以积极引进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应当用贴近生活的写作教学方式,将日常生活中的知识融入写作教学中。如,让学生记录每天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新鲜事、有趣的事、高兴的或不高兴的事,通过文字记录,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学内容生活化还应当通过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来推进生活化教学。现代化的教学仪器和设备为培养学生语文生活化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素材十分多,我国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积累都给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宝库。而现代的多媒体技术通过电视、电影、动画、幻灯片、照片、网络等方法极大地丰富了语文教学内容。

三、通过教学理念生活化来推进小学语文教学

生活化的教学方式需要长期的引导和培养才能完成,教师应当灌输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同时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贯彻生活化教学。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了语文教学中的生活化教学方向,因此语文教师应当树立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掌握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收集到课堂中,丰富了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使语文教学能够真正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语文源于生活,因此生活中许多的实例都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情感交融,通过生活中的历史,有助于为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例如,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入教材中没有的一些关于挫折教育的生活实例,引发学生的共鸣,用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如司马迁、鲁迅等的坎坷经历最后终于获得成功的实例,为学生树立积极向上、为目标奋斗终生的远大理想。同时,教师可以引用生活中的实例,丰富教材中的内容,例如讲述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生活实例:2010年《中国达人秀》冠军刘伟,作为一个从小失去双臂的少年,他不断努力,最终用自己的双脚感动了全世界,获得了社会的肯定。从这个故事和司马迁的故事中,学生可以发现,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会获得成功。这样的生活化教学既达到了知识教学的目的,又通过实际生活实例发散了课堂教学,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情感教育生活化来推进小学语文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互动式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合理的教学情境,通过情境激发学生进行直观的想象,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调动了课堂的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获得了情感的收获,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对汉语语言的运用和理解,使语文教学的实用性更上了一个层次。小学生尚不具备丰富的人生经验,通常对课本中语言描述的情境不能形成直观的想象,如果教师充分利用现达的电气化手段,如音乐、视频、动画等将教材中文章描述的场景展现出来,必然会加深学生的情感体会。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多用典型故事和案例,通过情感渗透,将故事中人物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善恶美丑融会贯通,既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的学习,又通过情感体会加深了学生对善恶美丑的情感辨识和价值观的形成。

五、通过拓展教学提高语文教学生活化水平